第一篇:音乐论文
大 学 音 乐 鉴 赏
系别: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班级:2010010901
学号:105010940042
姓名:张慧玲
指导老师:卫志强
论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无一不显示着外来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摘要】 面对世界的全球化、多元化发展,我们生活中的事物更加的多元化。电影院中外国影片的出现、音像店中英文歌的流行以及众多哈日哈韩族的出现,随意拿一首英文歌和一首中文歌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中文歌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注重于歌曲的内涵和意境。当然,中文歌对其歌曲的旋律也十分在意,即使没有伴奏清唱,也会有一定的旋律在其中,不至于脱离原本的意境。而西方的音乐则更多的侧重于歌词的内容和和声部分。因为西方人强调抒发自我的真实情感且强调整体的音乐效果。如果西方的音乐脱离了伴奏,往往会让人感觉面目全非,听不出原有的感觉来。东方音乐大多是由宫廷音乐发展而来,在音乐中使用了很多的管弦乐器。而西方的音乐多起源于教堂音乐,音乐中有大量的人声和声。西方音乐一首歌中往往包含着许多的声部,以高低音互相交错为特点。所以西方音乐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旋律,而在于和声部分。【关键字】《刘三姐》、《音乐之声》、文化差异、中西方
【正文】
当今世界文化似乎已经没有国界,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国家化发展,各国文化也在世界这个的熔炉中融合。我们中国当然也不例外。面对着本民族文化不断被遗落、抛弃,外来文化又以一股强劲的力量冲击着我国的文化。作为祖国的新一代人,我们更应该立足于当下,认清本民族的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问题。因此,我们决定浅谈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来使我们更好的、更深入的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及外来文化。以至于不在文化的道路上失去方向。所以,我们分别借助了中西方电影中的音乐来帮助我们认清两种文化的差异。
一、对《刘三姐》的鉴赏
原在山上以砍柴维生的刘三姐因反抗地主,地主断藤落江想致她于死地,却不料刘三姐命福,在遇龙河上脚踩葡萄藤,手摇青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声传扬,被老渔夫和阿牛哥收留。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千百里外的群众都知道刘三姐住在这里,纷纷长途跋涉赶来见她与她对歌,并邀请她去自己的家乡安顿生活,可谓百鸟朝凤。劳动人民唱山歌是生活中多么重要的事情呢,而那些一样能歌善舞的老百姓还是拜刘三姐为歌仙,刘三姐能达到这样的感召力,怎是因唱歌而已呢?看看刘三姐刚烈的个性,爱憎分明写在脸上,唱起歌来那不是悠扬婉转而是气宇轩昂直逼云霄,她随口骂来恶霸,听得劳作的人民可是解气。
以前的精神基本寄托在山歌上,刘三姐到了哪儿,她的精神随歌传播到哪儿,整一个成为农民反抗强权的领袖,是任何地方恶霸的眼中钉。于是当地的莫地主开始想方设法不让刘三姐唱歌,又不敢对她明枪明刀,怕的就是群众的暴动。所以便有了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的一出绝妙好戏,原来地主是不会唱歌的,那些读之乎者也的书生只会摇头晃脑,背着歌书,而你看刘三姐却张口就来,毫不思索,傲气俏皮,她的歌声、她的智慧全在艰辛的劳作和大自然的灵气中浑然天成。地主和秀才们斗不过歌,丑态毕露,民众得了胜。地主不甘心设计抓了刘三姐,可地主的丫鬟也是刘三姐的歌迷,出谋划策助她逃跑,外又有阿牛哥和群众们设局相救,刘三姐终于逃出虎穴,同阿牛哥在一起,漂流漓江,四处传歌。
就在那棵千百年的大榕树下,刘三姐向阿牛哥吐露心声,抛出绣球,情意绵绵的定情之歌《缠藤树》就这样诞生了……“刘:山中只见缠藤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竹子当你收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牛: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那个九十九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影片取材于广西民间传说,主人公刘三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擅长用山歌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而且继续不断在新的地方,用自己的歌声鼓舞民众,唤起大家与封建势力做斗争。影片创作者为刘三姐设计的山歌,朴素生动,具有强烈生活气息和浓郁地方色彩,符合人物性格,用歌而不是台词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桂林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刘三姐》的音乐魅力还得益于电影手法的强化。片中音乐由优秀民族音乐家雷振邦先生谱曲,将广西的民族音乐精华与其他民族的音乐精华融会提炼,曲调更优美,特色更鲜明。片中山歌由广西彩调剧团刘三姐的扮演者傅锦华配唱,音色清亮甜润,犹如锦上添花。配乐由长影乐团演奏,音响经特殊塑造,更为美妙动听。片中还切合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配以不同艺术风格的独唱、对唱、领唱、合唱、二重唱、多声部唱,音乐形象多彩,音乐美感无穷。
二、对《音乐之声》的鉴赏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 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 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 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近似或完全等同于许多人的感受,电影《音乐之声》最令我观时兴奋和过后难忘的,正是其中几首韵调轻扬、词句烂漫的歌曲,比如轻快跳跃的《The Lonely Goatherd》、可爱俏皮的《Good night,Good bye》,以及对祖国充满深情和眷恋的《Edelweiss》,其中尤以机智诙谐的《DO RE MI》为最。影片中,玛利亚抱着吉他、带着七个孩子雀跃在蓝天白云绿地间,背后是宁静和穆的阿尔卑斯山脉。单单是这样一个场景就足以令人陶醉,况且还有那段饶富童真逸趣的歌曲,更把观众带入了似曾遭逢的幻曼境遇:在早已远去的某个时候,我们也在用自己的理解来阐释一切,我们也在用自己的美丽心情感染周边的人和事。《DO RE MI》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提供或者表达了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的同时,也告诉了人们描述事物实际上是一件简单易行而又充满了美丽和未知的事情。
在我以为,不论是从迫近的功利角度还是其他的一些根据出发,毋庸置疑的是,人类需要音乐的滋养和拯救。音乐能够记载和描绘出任何一种情感,并直指人的内心,这正是艺术的突出的特质。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特点,我们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用音乐来抒发性情。不过,音乐最崇高的精神还不仅于此,具有引导人们追寻生活之美、探求人生希望的指示性才是它的更为精深之处。
《音乐之声》的剧情并不复杂,也没有所谓的宏大和壮观,但却更能走进人们的心灵。在现场聆听观赏,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许许多多的爱所包围。诗歌般的音乐、音乐般的语言,倾诉和展示着那些来自于七十年前一个遥远国度的人们对爱的表达:长者对晚辈,孩子对父母,子民对祖国,人类对自然,这其中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包含了和谐的爱意。在剧中,施奈德夫人这样慨述:爱情的经典,全在于共同面对困境时的无惧。实际上所有的爱无不如此,面临危难的拼搏力量能够轻易地显示出爱的精神和生命的旨谛。其实,最让我感动的,是玛利亚刚一来到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就对七个孩子流露出了可贵也可敬的母爱。尽管他们喜欢恶作剧,而且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缺点,但心灵如音乐般美丽的玛利亚却用爱接纳、包容、转化了一切,并让特拉普上校发现到自己孩子并非他印象中的不驯和顽皮。这使我很自然地想起泰戈尔在《法官》中写到的:“你想说他什么就尽情地说吧但我了解我孩子的缺点我不是因为他好才爱他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宝贝„„”
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
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参考文献】
1、CSSCI学术论文网
2、《管弦乐名曲解说》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3、百度文库 www.xiexiebang.com
4、吕天璐.《音乐之声》让音乐再升温[N].中国文化报,
第二篇:音乐论文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音乐课堂更加丰满
姓名:王飞
工作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第三实验小学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相结合,给音乐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带来变革。为音乐课程的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工具。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美,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美,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
信息技术
素质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对加速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正逐步走进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使乏味的音乐理论知识形象化、简单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直观化,实现了音响与画面的动态结合,充分发挥音乐形象的感染作用,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的不足,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引入大量文字、歌曲、乐谱、图片和相关的辅助资料,仅仅依靠板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和接受的效果,学生也没兴趣,而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心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春天来了》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我先让孩子们说说春天的景色,然后让孩子们观看电脑里制作的春天景象,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明水秀的大自然展示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的心一下就被揪住了:哇!多美呀!把他们带入了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之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了“融雪”、“桃花”、“小鸟”、“蜜蜂”、“杨柳”等在高兴地欢唱着“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了起来,纷纷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起春天来了的欢乐舒展的动作情境。看到他们投入的眼神,专注的表情,教师就能轻而易举地向孩子传递了春天的信息,使他们满怀激情地演唱了这首歌,从悠扬的歌声中抒发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拿民歌来说吧,各个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目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也不仅是学会了一首歌,而是了解了这个民族。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音乐也真正是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
如:我上二年级教材《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时,把彝族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做成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通过这些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与怎样表现歌曲也就自然明白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展了音乐文化范畴;又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音乐信息,把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创新天地。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美。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例如,记得在教唱《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时,我展示了一组草原的图片:蓝天、绿地、雪白的羊群„„(伴唱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使一直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一下子领略到了草原的辽阔和站在草原上应具有的开阔胸襟。演唱时,学生展开了无尽的想象,做到了最好的表达。再例如:在讲授音乐知识认识五线谱中的七个唱名时,如果不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而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生硬地讲给学生听,学生一点儿也不感兴趣,更掌握不了此知识。但如果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将此内容设计成动画片《小狗推房子》:七条小狗身上分别标有七个唱名,在五线谱中的位置,它们分别走动着推房子,既到五线谱上去,如果小狗能找对,就按一下鼠标发出此音的唱名。这种动画设计,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爱好,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如:《两只小象》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这首歌曲讲述了两只小象互相友好的故事。教学目标是通过乐曲的学唱,让学生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合十六分音符,以培养他们想象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我用《两只小象》的碟片通过编辑组合,配以乐曲,编制成动画,创设演示情境。上课时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的形式进入课堂,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现象的谜面:鼻子长又长,耳朵象扇子,四腿象柱子,尾巴象绳子。请学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接着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势(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脚步轻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另一只小象急着跑去找朋友时,用十六分音符表示),接着请学生分别模仿三种脚步,并打出节奏。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谈话进入新课教学,充分讲述歌曲、了解歌词之后,让学生看另一段动画,那就是小象找朋友。这时乐曲和画面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一边跟唱,一边模仿两只小象友好的动作。在空拍处让学生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填充动作,发挥想象,他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精彩纷呈,不但促进他们的想象力,而且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美
音乐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艺术,音乐的创造是音乐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生动活泼的创造活动能使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展现个性和展露才华,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积极主动的音乐创造活动能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激励创造思维,激发创造意识。
学生在音乐课上需要各种工具,比如文具、乐器等等。从上个世纪初的无声电影应用于教育开始,现代教学媒体就成了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这种新颖的教学媒体承载了大量的视听信息。无疑比粉笔+黑板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它不但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使教学变的更为形象和生动。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在视听资料的过程中真实的感受教学内容,而不需要教师用如何形象的语言去描述。
在教学时,我先示范在《动物说话》中如何编辑一个小动物的叫声,进行后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自己喜欢的动物,让他们进行修饰,丰富歌词等,然后让全班同学传唱,看谁演唱的声音最美,通过多媒体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音乐欣赏教材可以使学生通过课件欣赏乐器,通过《瑶族舞曲》、《茉莉花》等作品的观赏,学生认识了小提琴、长笛、双簧管、萨克斯、二胡、笛子、笙等乐器以及音色,具体的操作、交流、演示,让学生探究在多媒体计算机中进行“乐器借鉴”,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认识了乐器、音色,还认识了创作中对作品表现的作用,体验音乐创作过程中创造音色美的乐趣和成就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突破狭隘的民族观,从世界大文化的高度,加深对“乐器借鉴”这一文化现象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且在参与、交流和对自己、对他人音乐的评价中开启音乐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创造性意识。
五、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如:教授《彼得与狼》时,由于先把乐曲中的各种乐器事先做成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乐器与代表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的欣赏与听辨赢得了时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幻灯、投影和录音录像等。这些媒体的使用,或独此一种,或二者兼有,或三者兼之,同时还要设计好使用媒体的时间、顺序和次数。使用的时间合理,能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不留痕迹,尤其是录像的合理放映,能使学生获得“人在画中游”的效果,使用的顺序合理,可使学生获得层次分明、生动完整的印象,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使用的次数合理,可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让流淌的歌声可视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枯燥的音乐理论、无休止地唱歌和听那些似懂非懂的音乐,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还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其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多媒体音乐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全盘否定和排斥,而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它只能与课堂教学规律及特点相适应,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第三篇:音乐论文
儿童心理特点和儿歌创作
摘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创作儿童喜闻乐见的歌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儿童的传作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分析了目前我国儿童歌曲创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儿童的心理,笔者提出了创作符合儿童心理的优秀儿童歌曲的途径。关键词:儿童歌曲;创作;心理
一、目前我国儿歌创作现状和存在问题
走在大街上,我们很容易听到我们可爱的孩子唱着其实并不属于他们的流行歌曲—“你是我的情人”、“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孩子们自己的歌哪儿去了?导致当今儿童歌坛相对冷落的原因很多,现仅从我们搞创作的角度谈谈当今儿童歌曲创作上的几大弊端:
1.内容空洞
歌曲的教育性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它可以为孩子的心灵导航,直接影响孩子的是非标准和品德取向,但过分地强调教育性有时会使歌曲负载过重,偏离了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倾斜了审美情趣这一天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热爱劳动”、“远大理想”……这些几十年都滚瓜烂熟的词儿不写进歌里孩子们也知道,你想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是需要一个适合他们的方式让他们乐于接受才能够“妙笔生花”,不然,他们可是谁的面子都不给,撅起小嘴儿说一句“这歌不好听”就不理了,再好的歌词、再深刻的教育意义都随“风中那朵雨做的云”飘走了,我们只能“孤芳自怜”。
2.流行音乐影响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的某些流行音乐已经“侵占”了很大一部分儿童市场。对此,他们也“情非得己”,可能连唱片公司的老板都要歉意地对我们的孩子说:“『宝贝,对不起』,我们本不想卖给你们,是你们自己要买的”。但只要我们抛开偏见,关注一下这个市场,在某些方面,我们也不得不认输,听听《波斯猫》那滑稽而特别的前奏,一下子就会被吸引,接着听下去:“眼眯成一条线,轻轻点着脚尖,屋顶上的瓦片是它的琴键,一步步一点点……”俨然一个乖巧的小宠物,那么生动形象、富有创意的描写加之新型的节奏,怎能不吸引包括孩子在内的听众、观众呢?
二、儿童歌曲和儿童心理
儿童歌曲,顾名思义,是由儿童演唱,主要唱给儿童听的歌曲,也是以儿童生活为题材,反映儿童思想感情,体现儿童心理特点与审美特点的歌曲。因此优秀的儿童歌曲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具体说来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童心
童心,指儿童的心情,孩子气。“童心”一词,最早在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历史著作《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于是昭公十九年矣,犹有童心。”引申为真心、真情实感。明朝人李贽提出“童心说”,用以反对封建虚伪的礼教,他在《焚书•童心说》中指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所以,所谓“童心”,就是儿童纯洁、天真、稚气之心。儿童歌曲创作,首先要表现儿童的纯洁、天真、稚气之心,抒发这种富有儿童特点的思想感情,一定要力戒“成人化”与“成熟化”。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在儿童中流传甚广的儿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一方面,歌词创作做到了“童心化”,整首歌只有4句歌词,采用儿歌的简洁明了的形式:“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歌词浅显通俗,富有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表达出儿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童趣
童趣指儿童的志趣与乐趣、情趣与意趣。儿童歌曲创作在充分表达童心的同时,还要充分体现童趣,即用儿童的视角和儿童的审美心理,行为方式,表现儿童的志趣、乐趣、情趣、意趣。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张虹作词、孙凯作曲的童声表演唱《泡泡糖与储蓄箱》,就充分表现了儿童的志趣、乐趣、情趣、意趣:“我叫李小刚,爱吃泡泡糖。吹出的泡泡大又圆呀,又大又圆又圆又大像个小月亮。”“小小储蓄箱,闪闪放光芒。有了零钱里面装呀,不买泡泡糖。今天攒几分啊,明天存一毛啊,积少成多送银行,心里呀多欢畅。”把“发扬雷锋精神,节约不能忘。早日实现现代化,国家更富强”的这一严肃重大的主题思想,通过儿童把泡泡糖变成储蓄箱的细节,极富童趣地表现出来
3.童言
童言就是儿童的语言。儿童歌曲创作,除了要做到“童心未泯”、“童趣盎然”以外,还要做到“童言无忌”。儿童歌曲的“童言”,包括文学语言的儿童化与音乐语言的儿童化两大内涵。文学语言的儿童化,就是使用孩子话而不是大人话,类似儿歌式的语言。例如童声独唱、伴唱《欢乐的雪花》中的“雪花雪花,沙啦啦啦啦,欢欢喜喜到我家。雪花雪花,笑哈哈哈哈,飘飘洒洒到我家。……哎呀呀,哎呀呀,都是天上的小丫丫,来到大地找妈妈。”其中象声词“沙啦啦啦”和感叹词“哎呀呀”的运用,以及“笑哈哈哈哈”、“小丫丫”等儿童语言的运用,都十分精采。又如幼儿歌曲《一只小青蛙》:“路边来玩耍,看见一只青蛙。雪白的肚囊鼓溜溜的眼,还有一个大嘴巴。咕呱咕呱呱呱,咕呱呱咕呱在说话。”完全是孩子式的语言。
三、儿童歌曲创作路径选择
爱好音乐是人类的天性,唱歌则是孩子们爱好音乐的最明显表露。所以,自古以来,儿童歌曲不断地在各地产生,且会广泛地流传出去。儿歌《摇到外婆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笔者三四岁时,在这支短短的歌曲中,自唱自玩,拿着祖父的长旱烟管当橹摇,自得其乐,也不怕害羞地会在众人面前作表演。为什么?因为这支儿歌唱出了儿童的共同心声,儿童们不但需要父母和哥哥姐姐的爱,也需要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长辈的温暖和体贴。因此,在“情之所至,音之所生”下,用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朴素地唱出了心底的话和心底的情。
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又有幼儿的、儿童的、少年的、青年的、壮年的、老年的年龄上的分别。目前绝大部分的所谓青少年歌曲,幼儿歌曲等等,少有这些年龄上的特点,且歌词冗长,形容词特多,成人语汇和语气比比皆是。歌词中的感情呢,只有靠表面上肤浅的形容词来装饰,哪有真挚、朴素、深邃的成份,更谈不上艺术性了。至于音调,也多是一字一音,一句一停,一泄而尽,即只有语言的最简单节律,而无语气、语调、语势、语情的特点,更无夸大、强调等,用艺术手法为“重字要义”去渲染的成份,一句话说,即是“少情缺意”。更糟的是“千歌一味,百歌一格”,几十曲听来似同一曲,没有每支歌曲的个性特色,已走上“音调相似,风味相近,形式相同,趣味相类”的严重共性化、一般化、概念化的境地。这样的歌曲,那有什么美感可言。不美,孩子们怎会爱听、爱唱?但某些词曲作者自我感觉却极好,还一味地只想发表。实际效果呢?很简单,如深入到孩子群中去观察,这些作品有没有被孩子们挂在嘴上?
音乐课里有歌声,出了教室无歌声,回家去哼几句电视、电台、唱片中播放过的“流行歌曲”。有的歌层次还很低,即使有几首稍好的,也是成人的语言,成人的情趣,根本不适合孩子们唱,这就是目前普遍的儿童音乐生活的概况。怎么办呢?
1.首先要请词曲作者到幼儿群中去,与孩子们一同玩、一同唱歌跳舞,与孩子们多谈谈,在与孩子们交朋友中,建立感情,从而体会到孩子们的爱好、兴趣、理想,最关心的问题和愿望。把自己的童年也俯拾回来。2.词曲作者平时多阅读些中外古今的儿歌(要优秀的),也要阅读幼儿故事、幼儿寓言、神话、连环画、想象画等等,甚至观察、操作一些幼儿的玩具。都要探索研究它为什么能博得幼儿们喜爱的原因。特别要注意到孩子们情感、性格、语汇的特点,与成长有什么不同?
3.作曲者在平时要“大装乐汇”。多听各地不同风格的民歌、儿歌、戏曲音乐、曲艺音乐、舞蹈音乐、器乐曲等等,也要听些外国的,在感性上开拓听域,然后把自己曾动过情的,发生过特殊美感的,多听几次,或把它记下来备忘。4.在具体创作时,要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儿童的一员,爱孩子之所爱,乐孩子之所乐,想孩子之所想,在“此时、此地、此人凡此景、此情、此意”下,身临其境地为孩子发出心底的声音来,才能使我们的作品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儿童所接受。
5.当初稿草成后,特别要冷静、客观地来检查,是否能“与众不同”,有独特、鲜明的因素。这是关健的关健。要看到,文艺作品中,有独特的手法、音调、风格、形式等,是诱人以美的诀窍。“新者奇也,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语)。
6.与孩子们常在一起的幼儿园教师,家长,可以与作词作曲者合作,在“因感而作,由情而发”,“情之所至,音之所生”下,试作几支幼儿歌曲,这是目前可行的办法之一。因为教师及家长熟悉幼儿的心理、情趣、爱好;词作者在修辞上、结构上、音韵上有特长和经脸;作曲者在专业技巧上有修养。三者紧密合作,反复修改,是不难创作出几支幼儿喜欢的歌曲来的。
参考文献:
1.杨春华关注儿童歌曲创作,[J],歌曲,2002年06期
2.丁秀伟八成孩子不喜欢儿童歌曲,[J],北方音乐,2006年08期
第四篇:音乐论文
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运用妙趣横生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多媒体辅助课堂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等特点。在音乐教学中,运用音频,视频,课件,微课等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上《金蛇狂舞》这节欣赏课的时候,通过播放视频,学生们不仅欣赏了民乐合奏,还认识了好多民族乐器。在《牧歌》的欣赏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理解和体会歌曲内容,通过课件中的图片展现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风景。碧绿的草原苍茫辽阔,朵朵白云像棉絮般静静地浮动着。羊群如同碧海中流动的云彩,马群好似绿浪中奔腾的浪花,乳白色的蒙古包群像是撒落在绿色翡翠盘里的珍珠。天地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异常瑰丽的画卷。夕阳西下,远山披上了晚霞的彩衣裳,牛羊背上如同镀上了一层金,天边的云朵也变得火焰一般鲜红。使学生进一步地感受了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又如在教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卫黄河》时,通过放映多媒体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如身临其境,强烈地感受到乐曲磅礴的气势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从心灵深处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也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当然。精美的课件让学生们学习枯燥的乐理知识时也变得有兴趣了。
另外还对3个同级班级作过这样的尝试,听音频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七十五,教学效果一般。而利用课件,播放视频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由于多媒体教学的直观、生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
二、让故事走进课堂
在音乐课堂中,我经常运用故事导入。在教学《小红帽》这首歌时候,我口述了故事情节,接着播放小红帽动画片视频,等到学习歌曲时,孩子们对于歌词一唱就会,并且表现出了欢快的情绪。如《天地在我心》一课,首先设问:谁能给大家介始一下动画片《宝莲灯》的故事?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争着想讲。我就采用“三讲”法。由“分组互讲”到“抽生讲”再到“教师归纳讲”这三个环节。既体现了师生互动,有放有收,同时使学生了解影视音乐随故事情节发展而变化,他们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有时候学完一首新歌,我还会让孩子们根据歌词,展开想象,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比如学完《郊游》这首歌,课堂上有个小姑娘娓娓道来:“春天到了,我和同学们一起去春游。老师的大手牵着我们的小手,我们高兴的唱着《郊游》这首歌。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微微的春风吹拂着我们的脸庞,别提我们有多高兴了!”她不仅运用了歌词的内容,还展现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同学们投去了羡慕的眼神。这个环节到现在还让我记忆犹新。
三、让乐器丰富课堂
现在的课堂经常采用电子琴或者钢琴为学生的演唱伴奏。比如学完《小星星》《两只老虎》等一些简单的儿歌时,我会让有特长的孩子当小伴奏老师,他们那种雀跃点燃了了全班唱歌的激情。在学习完《过新年》后,让孩子们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我展示大鼓、小鼓、小镲,把节奏谱展示在黑板上。首先请学生读一读各种乐器的演奏节奏。学生进行了视谱、读谱。然后请一个同学来演奏大鼓,第一组的同学演奏小鼓,第二组的同学演奏小擦,老师和其他同学演唱。孩子们个个积极参与,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有些女同学不由自主的扭起了秧歌,课堂热闹非凡,进一步激发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让律动贯穿课堂
无论是低年级的学生还是高年级的学生,都不喜欢呆呆的坐在板凳上,面无表情的唱歌。学习完歌曲后,我根据歌曲风格经常分为3类进行唱游律动。第一类是为歌曲配上节奏伴奏。比如《小雪橇》这首歌,是2/4拍的。第一拍学生拍手,第二拍学生拍肩,这样一组重复性的动作增强孩子们对节奏的掌握,进一步渲染了歌曲欢快的情绪,把歌曲推向了高潮。第二类是根据歌词编配动作随音乐演唱并进行表演。比如教学《拍手歌》时,里面的歌词出现“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到空拍的地方拍手两次。根据歌词做跺脚,拍肩,握手等动作。第三类是创编律动。二年级音乐书上有一首彝族歌曲《阿西里西》,是必唱曲目,孩子们对于“丘都拉迪”等发音和节奏较难掌握。这时候我设计了两个彝族舞蹈中简单动作,两小节一换,孩子们在欢快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中结束了音乐课。
五、让游戏渗透课堂
我在课堂上经常引领学生做“对山歌”游戏,边唱边玩拍球游戏,边唱边做红灯、绿灯游戏,模拟回声游戏等。这不仅能减轻学生唱歌时的心理压力,而且能体验唱歌的乐趣。例如游戏“快乐列车”。在学习新课前,有一个检查复习的环节。我将有关乐理知识卡片发到学生手里。让他们在音乐声中传递卡片,开动“快乐列车”,音乐停止时,手拿卡片的孩子就要站起来教大家读那个乐理知识(比如小节线,终止线,高音谱号等),不会读可以请其他同学来帮助。这样,孩子既复习巩固了乐理知识,又找到了学习上互助的伙伴。不知不觉中,孩子们都兴奋起来,思维渐渐被激活。另外。我还设计了“猜猜看”、“搓与拍”、“猜字谜”、“闯关”等游戏,这些有趣的“游戏小点心”,常常让孩子在品味甜美的同时,心理得到满足,兴趣得到提高。为此,我留心收集了一些游戏,平时又创编了一些实用的小游戏。孩子们整日在“游戏王国”里,觉得快乐无比!
六、让竞赛点燃课堂
小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表现欲特强,他们总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竞赛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竞赛活动既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较量,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挑战;既可以是男、女生之间的比拼,也可以是各小组之间的竞争。这些竞赛或以独唱、齐唱的形式进行,或以表演唱的形式开展;或者要求接龙唱,或者要求编词唱,或者要求配乐唱,或者分角色唱。从表演效果,表情,音准,声音等具体要素进行评价,培养了学生聆听及评价能力,也让孩子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充分体验学习音乐的幸福和快乐,并将这种快乐的情绪尽情地表达出来。
七、让生活联系课堂
在学习《划龙船》这首歌曲时,首先提问:农历五月是什么节?(端午节),在这一节日里有哪些民间风俗?(赛龙船、吃包子、吃粽子„„),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哪一位爱国诗人?(屈原)。通过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了解端午划龙船的目的意义,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如学习《小小少年》这首歌曲时,首先设问:你是否有烦恼?都有哪些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你的烦恼是否增加了?让生互相交流,就可引入到歌曲当中来。又如《踩雨》利用设问来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从而引入歌曲教学。这种利用生活经验引发学习兴趣的例子数不胜数,学生们也乐于接受。
八、让激励感动课堂。
另外,在课堂上我还积极进行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你回答得真不错,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只要努力,一定会更棒!”“你编的动作真优美!”“你编的歌词真好听!”诸如此类的评价。但是时间长了,效果就不是很显著。这个时候我会悄悄的换一种说法或者做法来激励学生。我会准备一些贴纸,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上课时候的拍手我会说成“爱的鼓励”,伸出大拇指的夸奖会说成“为你点赞”等。这些小小的做法不但承认了孩子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孩子的进步,并使孩子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音乐老师,也喜欢上音乐课。
总之,作为一个音乐老师就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和美的享受,大胆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爱上音乐课,在心灵的沃土播下音乐的种子,生根发芽,在音乐的殿堂开花结果!
第五篇:音乐论文
浅析器乐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黄冈市罗田县骆驼坳中心小学 周利霞
【摘要】:
时代在飞速进步,社会在迅猛发展。在21世纪2012年的今天,器乐教学必须成为专职音乐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按照我们黄冈罗田的说法:没有器乐教学的音乐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没有掌握运用器乐熟练地进行教学技巧的专职音乐教师,是“没有灵魂的教师”,不配“专职”。本人从事多年的中小学一线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发现器乐教学比以前单纯的“歌唱教学”,更能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器乐应用于教室,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欣慰的音乐教育价值。而且,器乐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很好的音乐实践,又能促进学生从知识向能力的快速转化。而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但器乐教学在农村教学面临的困境令人叹为观止。然而通过自制简易小乐器,让没有资金买乐器的农村孩子也在制作中成功的体验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
器乐教学
兴
趣
音准节奏
律
动
乐器制作
伴随着湖北省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早已全面展开。新课程要求每位专职教师必须以全新教学理念和新观念进行课改实验。因此,在音乐课上怎样进行器乐教学,让学生在音乐课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已引起了我们这批年轻的音乐教师的关注。2012年上半年,得益于团省委青基会、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的大力支持、慷慨捐赠,我们罗田县骆驼坳中心小学和罗田县希望小学的器乐已全面进入中小学课堂。现在,本人一改过去只有我才使用乐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器乐教学方面的实践和大胆地尝试,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把器乐演奏与唱歌、欣赏等音乐知识结合起来教学,改变了以往在音乐课上单纯教唱歌的状况,使得音乐课中的器乐教学越来越受我校中小学生的欢迎。以下是本人近年来在音乐课中进行器乐教学的经验和体会。
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持久的器乐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音乐艺术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其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新课标中的一个尤为重要的基本理念。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积极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学好音乐的先决条件。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教好音乐、教出特色,就必须引导学生喜爱音乐,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获得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推动他们不断探索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
教学中,本人通过情境创设、技巧表现等手段来引导学生感知、想象音乐,在器乐演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音乐。本人一改往日师示生效的教学方法,采取兴趣 诱发式教学。在学习竖笛时,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先是示范演奏一曲,然后让学生马上学吹。吹不会,就反复地教,直到吹会为止。这样,学生通常会觉得很难很难、很枯燥,最终失去信心。假若教师能善于引导,这个难题便会迎刃而解。我觉得应该先拿出竖笛,吹奏一曲学生熟悉的歌曲,如《两只老虎》、《东方红》、《众人划桨开大船》等,然后简介竖笛的结构、发声原理、演奏方法和音阶指法,并鼓励学生认识到学竖笛并不难,只要自己想学,就一定能学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不但突出了以学生为本,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吹奏学习竖笛的兴趣。竖笛中的一些演奏技巧则可以把它趣味化、游戏化,如“三吐”练习,可以形象地变为“马儿跑”的游戏,让学生在“月亮之上”式的马蹄声中由慢而快的掌握吐音技巧。这样在轻松的游戏和有趣的学习中,使他们对器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他吹”为“他要吹”,从而激发学生持久的器乐学习动机。
二、正确处理器乐教学与唱歌教学、音准节奏、律动教学的关系
音乐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一个音乐作品的体验常常要运用身体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才能实现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唱唱、动动、听听、奏奏、讲讲等活动中感受音乐。器乐教学过程同样要运用多种形式,与其他音乐活动结合在一起,共同来参与对音乐作品的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提高的。
(1)器乐教学与唱歌教学的关系。
器乐教学与唱歌教学相比,唱歌教学更为重要些,器乐教学虽然有其自身的一些优点,但它很大程度上要为唱歌服务,器乐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歌唱得更好听,唱歌的能力更强。乐器演奏的节奏常常是演唱歌曲的典型节奏型,演奏的旋律也是演唱歌曲或欣赏作品的主要旋律。可以这么说,每一首教唱歌曲的曲谱都是我们器乐教学的演奏曲谱,同样的一个乐谱,我们既用于演奏又用于演唱。我常常把一首将要新学的歌曲让学生先预习,有的学生就能在自己演奏的帮助下,把新歌曲学得基本正确。教学中我常常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巩固,最好能把整个曲子背下来,不看谱也能正确演奏,到了这个程度,学生对歌曲的曲调非常之熟悉,唱歌音不准的现象也大大减少了。
(2)演奏与音准节奏的关系。
演奏与视唱练耳不仅在形式上可以替代,在实质上也有很大的替代性。视唱练耳的教学,在前几年一直是音乐教学讨论的热点,一个观点是必须加强,认为不识字是文盲,不识谱是音盲;另一个观点是识谱教学不是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要一味地做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好多人音准节奏的能力并不是从视唱练耳上获得的,比如钢琴是和声乐器,学习钢琴后许多学生很快有了音高概念,有些学生很快就能分辨常用和弦,不但能唱好单声部,还能唱好多声部。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其实很少进行过多的唱谱练习,大量的工作完全是由乐器来替代的。通过使用打击乐器,学生能较快地提高节奏能力;通过使用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如钢琴、风琴、电子琴、口琴、竖笛、吉他等),学生能掌握音高、节奏、视唱及乐理知识,解决唱歌的 音准问题。以往的音乐教学,视唱、听音、练耳训练要费很大的精力才能使学生学会,而现在借助乐器由学生自己来学习,就容易多了。所以,在开展课堂器乐教学后,视唱练耳的教学进行得很少,取代的是大量的节奏练习与背诵演奏。背诵一定量的曲谱极为重要,学生在大脑中把音响和符号同时储存下来,等有一定的积累后,学生一看到符号就产生了与音响的联系,学生的音高概念也渐渐形成了,其视唱、练耳的能力也逐渐地得到了发展。
(3)器乐教学与律动教学的关系
器乐教学与律动教学常常同时进行,一边律动着游戏,一边手里拿着乐器,或打击节奏,或演奏旋律片断,演奏成了律动的一个方面,丰富了律动的内容与形式。我们器乐教学的开展也常常用律动的形式来进行,两者结合在一起使律动教学更具有音乐性,而器乐教学也更具有趣味性,这也是音乐教学从形式上到本质上都必须是艺术化的这一要求的体现。
三、精选乐器及练习曲目,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常见的乐器可分两大类:中小学生节奏打击乐器和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合适的乐器。一般说低年级以打击乐器为主,如:木鱼、碰铃、双响筒、铃鼓、三角铁等。让学生通过敲击、拍打、摇动等方法,使乐器发出声音,指导他们为课本歌曲配上打击乐,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相互协调的能力。中高年级和初中,可逐步加入有固定音高的竖笛、口琴、口风琴等易学乐器作为敲门砖,培养和建立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兴趣,最终达到通过演奏来表达音乐情感的教育目的。
器乐学习不是单纯的学习演奏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学习通过演奏来表达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音乐教育与教学目的。所以器乐教学一开始就要尽快与演奏乐曲、表现音乐结合起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生动有趣的教材应该以他们熟悉的题材为基本前提,我们要结合课本但不能拘泥于课本,精选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练习曲目,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到亲切、真实、有吸引力。比如获奖的电视动画连续剧《熊出没》主题歌、春晚中《吉祥三宝》、流行音乐《嘻唰唰》等,一经播出,颇受学生喜爱。这些旋律明亮跳跃、节奏紧凑明快、曲调结构简单易学的歌曲,作为器乐启蒙曲非常合适。还有一些精典名曲的主题音乐或是名歌片断(如《欢乐颂》、《我心依旧》、《友谊地久天长》、《梁祝》、《彩云追月》等),通过重新编配作为练习曲也很受学生的欢迎。于是,我把就把它们列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按小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组合排练,并给自己组合取一个不错的名字,在 “班级演唱会”中演出,使每位同学的才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当学生们能演奏简单的乐曲或一段旋律时,在音乐课上,就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用乐器来学习歌曲、视唱,掌握音准、旋律,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程度让他们练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乐曲,教师再给以适当点拨。通过学生自己不断的尝试演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断获得成功的、充实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增强。
四、根据学生能力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器乐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器乐教学计划,从整体上把握好器乐学习的进度与节奏,千万不能按成人的学习进度去要求学生,或照搬现成的演奏法。教师要把演奏技巧按学生的实际能力加以分析,进度放慢。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如图片等),把进度放在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程度。其次,在器乐教学的过程中,语言要简单明确,结合示范形象生动地进行,要从简到繁,难点分散,循序渐进,不可以机械式的训练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急于求成,一次给学生提出许多要求,导致他们记不住、做不到,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烦躁、惧怕和反感。再者就是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必须有不同的侧重,才能使学生逐步内化吸收各种演奏技巧,使演奏技能不断提高。
另外,作为班主任兼音乐教师,我觉得在器乐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1)培养学生养成遵守纪律不乱讲话,不乱动乐器,不乱敲乱弹的良好习惯。(2)学会看指挥排练、演奏。(3)学会在演奏中相互配合、形成彼此照应的良好作风。(4)、培养爱护乐器,轻拿轻放,保持乐器清洁的习惯。
五、自制简易小乐器应用音乐课堂。
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农村有着十分丰富的制作音乐小乐器的材料,竹子管子等,竹子可以一制作吹奏乐器陶笛、埙;管子可以制作成排箫。连喝水的水杯、吃饭的碗都可以奏乐,各种不同的树叶也可以吹奏音乐,这些不需要任何成本。中小学普及性课堂乐器教学的原因还在于:
1、缺少器乐教学的音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育。
2、器乐教学是响应教育部“2+1工程”,面向全体学生的器乐班级教学;
3、器乐教学中的合奏,声乐教学中的合唱是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的思想阵地;
4、器乐教学应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单纯的把器乐教学看作是声乐教学的“拐棍”是不妥的,应体现器乐化教学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器乐教学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直接进入音乐之中,增强了学生再现音乐作品的能力,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视奏、视唱等识谱能力,丰富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体验,扩展了学生接触音乐的范围。
教师对于课堂乐器的选择:“教自己最擅长的,教自己最热爱的,利用学生喜欢的”,“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树立每一个孩子学习音乐的信心),音乐教师的定位:做固守一方的“灯塔”,还是做带领学生远航的“船长”(教师的不断自我学习,和学生一起探索新的音乐世界),把器乐“教学”转化为器乐“教育”(对学生要有培养全面素质的大教育观)。
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器乐教学,把器乐教学与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其他内容有机结合,建立音乐教学完整体系,为器乐教学跨上新台阶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方法,还有待于我们所有的音乐专职教师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5、器乐教学应将创作、创作表现、欣赏、乐理等学习经验相结合。
参考文献:
曹理等著
《音乐学科教育学》 [Y]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曹理等著
《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小
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