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教学的五读

时间:2019-05-15 10:4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诗歌教学的五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诗歌教学的五读》。

第一篇:浅谈诗歌教学的五读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诗歌教学的“五读”

徐闻县城南中学

柯志娟

内容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逐渐关注朗读。朗读在诗歌教学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许多诗歌课堂上,朗读仅仅是一种形式。本文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五读”,即以朗读贯穿整个诗歌课堂,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问题、读出体验、读出灵感,从而改变诗歌教学的尴尬境地。

关键词:朗读 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 诗歌教学

诗歌,写景状物,抒情言志;语言优美,意蕴丰富;开合跌宕,摇曳多姿。那是一片诗意的世界。如何才能经常在诗意的田野中漫步?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主线,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喜的是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逐渐关注朗读。朗读在诗歌教学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许多诗歌课堂上,朗读仅仅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为诗歌教学服务。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读”应不同于以往的“读”,不能为了读而读,应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迁移。

一、读出感情。

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性。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诗歌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诗歌的朗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可以分为三步: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这就要求 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

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欣赏过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组,一组读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从而更好地感受其意境之美。

二、读出感悟。

读诗歌应善于找出诗人的情感突破口。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种事物,可以是一次经历,可以是一个念头。如瓦雷里所说:“一个意外的事件、一个外界或内心发生的小事:一棵树、一张脸、一个题目、一种情感、一个字就能触发人的诗情。”

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往往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如果阅读时找到它,意味着阅读思路从混沌到有序,为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这时再放声朗读,已经是更高层次的朗读,诗人的情感与学生的感情己融而为一,这时学生往往会对诗歌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如教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一文诗,如果能引导学生理解“荷叶”是母爱的一种寄托,那么就能理解文章的内涵。可以指导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悟。如“理解法:从__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_________________;想象法:从___________中,我仿佛看见了__________;拓展法:从__________中,我想到了___________。”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一种方法畅谈自己对全诗或某个语句的独特感受。这样一来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母爱的博大无边、伟大无穷,他们在与文本、与自我对话中敞开心扉,思绪飞扬。这是把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的感受结合了起来,学生的感悟与倾诉更是他们的独立人格、独特体验的具体体现。

三、读出问题。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后,不仅领悟到文字背后的意蕴,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理解了诗人的思想情感,还有萌发一些疑问。如 果教师能创设一种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质疑、解惑,学生的思维将在对话中闪光,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有一位教师在上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小组的成员把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疑问提出来,然后展开讨论,筛选出一两条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后,提出的问题有:

一、孩子为什么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二、“我”为妈妈做了那么多事为什么却不让她知道?

三、为什么当妈妈叫“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在那里匿笑,却一声不响”?„„就这样学生在质疑、解惑中再次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四、读出体验。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于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而我们赏诗时往往会受作者感情的触动而对照起自己的情感经历。正缘于此,我们在诗歌教学时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

如:有一个教师在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时,在引导学生体会到泰戈尔借助金色花这一想象是为了表达孩子回报妈妈的心愿之后,来一下现场调查。让在座的学生能记住妈妈的生日的举起手来。结果举手者寥寥无几。这时教师趁机追问:“你们的生日,妈妈牢牢地记在心里,而你们呢?同学们,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齐声说:“对妈妈关心不够。”师再追问:假如妈妈就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表达藏在心底那份深深的爱意?学生甲说:“我会给妈妈说笑话,让她捧腹大笑,把一天的烦恼和疲绻赶得无影无踪。”学生乙说:“我要变成一棵树,我会勤生绿叶,长得枝繁叶茂,夏天母亲可以在树下乘凉,我为她遮风挡雨,秋天树上的果实成熟了,母亲可以摘下解渴。”有的学生还用歌声来表达她对妈妈的爱,唱起了《妈妈的吻》、阎维文的《母亲》、容祖儿的《世上只有》等等,随着歌声的响起,越来越多的学生加了进来,教师也和着乐曲打拍,教师里飘荡着母爱的旋律。

五、读出灵感。有时候,灵感缘于别人的一篇好文章,诗歌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可以模仿的诗句或写法,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如:冰心的《荷叶.母亲》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这一写法值得借鉴。一个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母亲是_____,我是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仿写训练。学生写出了不少佳作,比如;母亲是伞,我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 的船儿。

“诗歌教学已经陷入尴尬境地!”很多教师这样感慨着。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课本中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篇目少,分量轻,考试比重不大,人们对其缺少研究,以至于诗歌教学成一个盲点。2001年开始课程改革实验后,新教材中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歌的篇且明显增多,诗歌阅读的春天才姗姗来迟。但是由于长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诗歌教学积重难返,因而陷于尴尬境地。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深深体会到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故冒味写下此文,与各同行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 丁莉娟 赵志升编著:《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教材分社2007版。

[2] 沈伟主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版。

[3]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初中新课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4] 自俞华芳:《诵读吟咏,回归本真的语文味—谈谈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第3期。

[5]阮班莲:《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课该怎样上—读<特级教师范院校这 4 样教语文>有感》,《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第3期。

[6]秦训刚,晏渝生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版。

[7]边建松:《阅读现当代诗歌的方法》,《语文报》2005年第7期。[8]瓦雷里:《诗、语言和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版。

第二篇:《古诗教学中的“五读”》

古诗教学中的“五读”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的确,语文有她自己丰富的学科特点和魅力,古诗更有她无尽的内涵和高远的意境,古诗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博大精深,体会诗歌的美妙意境和丰富的内涵,获得美的享受和志趣品格、情操等多方面的熏陶,要达到教学目的,却少不了阅读教学。

在古诗教学中,我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是“五读法”,即默读——寻读——朗读——诵读——默读,在“五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阅读中挖掘不同的美,进而使他们理解诗歌,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下面我以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能力。

一、默读全诗感受美

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接触文本就大声朗读,或者老师要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显然是不够妥当的,特别是古诗学习,都用一类“抑扬顿挫” 的腔调去朗读,其实是没有真情实感的。在古诗学习的开始,对全诗要有轮廓性的认识,完成对诗歌的初步认识,因此进行从头到尾连贯的默读十分有必要。这是课堂上动静搭配的有效组合,先静——静静读思;再动——书声朗朗,以至议论纷纷,这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做感情朗读才可能做到。教学前的默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中的美,使他们“大抵观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开始,我们可以进行这样一个环节: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给学生足够的默读时间后,学生们定会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首诗写的是荷花。”“这首诗写六月西湖的美。”„„学生各抒己见,并结合图片初步感受诗歌内容及意境美。默读让学生神情专注,初步品味,感受诗歌美。

二、寻读诗句探求美

在语文教学中,寻读是一种速读方法,也是质疑寻答的一种常用的阅读方法。古人言:“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会读书的人,总是在辩难释疑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在阅读课上,当学生对文章有了一般性的理解之后,教师若能抓住值得探讨的疑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的思考并积极阅读,那么他们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和分析问题,这就需要用到一中阅读方法——寻读。不管是篇幅较长的文本,还是短小精悍的古诗,都适合这种阅读方法,因为寻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能抓住重点,并从阅读材料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课时,我们可以借助教学挂图,让学生观察荷花图,在学生对这幅图发表议论完后,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诗人通过这首诗,写出了六月西湖的荷花,你能找出相关的诗句吗?”很显然,我们要寻读的诗句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下来通过引读、赛读、小组读、齐读等各种方式读出对这句诗的不同感受。然后通过讨论解读诗句中的“无穷碧”和“别样红”来体会诗人笔下的荷花之美。学生们各抒己见,在交流探索中更深刻地感受荷花的美,西湖的美。寻读让学生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探求诗句美。

三、感情朗读享受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特别是感情朗读,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更有着独特功能,它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音节、语调、语速乃至轻重缓急的节奏、韵律的感受,还让学生从思想感情进行转化,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情动于中而行于外”的意境。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的诱发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鲜明、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是有效的感情朗读方式。先出示六月西湖景色的图片及荷塘景色的图片,配乐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语言渲染:“西湖固然美丽,但六月西湖的荷花更是西湖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看了图片后,你也来夸一夸荷花吧?”生:“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盛开着,还有的快要凋谢了。”(师:读出荷花的千姿百态吧!)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师:读出小荷对大自然的热爱吧!)„„有了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在真切地感受艺术形象、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分别安排各种读的形式,个别读,齐读,分小组读,同桌对读,男女生赛读。让孩子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入境,常读常新。围绕“读”引导学生融情入景,巧思妙说,往往能使他们达到情感的升华。朗读让学生激发兴趣,培养语感,享受诗歌美。

四、诵读延伸想象美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生感情朗读古诗后,我通过让学生诵读的方法来进行想象。我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可朗朗出声地诵读,可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加上动作诵读。想象入境法是一种很好的诵读方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这便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情传情,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我们要用自己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共鸣,接着通过语言再创情境,让诵读成为一首连贯的、抒情的美妙音乐。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

清晨,当你和友人从寺中走出,一池娇艳欲滴的荷花映入眼帘时,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微风吹来,一湖的荷花翩翩起舞时,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在阳光的映衬下,忽见湖池中的荷花如此晶莹剔透时,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漫步荷花池边,与友人依依惜别时,阵阵荷香迎面扑来,你会不由自主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此时,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片荷叶,荷塘里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你的动作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诵读让学生自主感受,入情入境,想象意境美。

五、默读提升追求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再次回到默读,已“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实现了“感知”与“内化”的和谐,“欣赏”与“感悟”的共生。学生们沉浸在古诗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使心灵得到提升。在静静的读书场中,默读让学生们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细细咀嚼,领悟诗歌的内涵。然后提升文本,抛出问题:“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大诗人作诗也有走题的时候?你们在静下心来好好默读一番,能说说原因吗?”充分的阅读理解后,学生在静静的默读中有了自己的理解: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也可能觉得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还可能是„„再次默读让学生领悟内涵,追求审美,于无声外听欢歌。

在古诗教学中,多“读”而不“毒”。古诗中的“五读”教学如行云流水般的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学生不再为古诗词阅读而头痛,而能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理解出古诗的主要内容,感受出古诗词的艺术形象,领悟出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篇:午读诗歌

星期四

东马塍

朱淑真

一塍芳草碧芊芊①,活水穿花暗护田②。蚕事正忙农事急③,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解】

①芊芊:草木茂盛貌。②护田:围绕田地栽种的防护林。③蚕事:养蚕的事。【译文】

望不到边际的绿草,草木百卉在煦暧春风的吹拂下萌芽吐蕊,人们从早到晚忙着蚕事,所有人都是忙得简直没空去领略秀丽的春光。

【鉴赏】

作者以激扬的情调,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暮春田园风光图。作者先从视觉上用实笔勾画了东马塍碧草如茵、沟塍纵横、繁花闹春的迷人风光;接着,又用虚笔把人事安置于芳香浓郁的水彩画里,使诗不只是一首咏景抒情的小调,更为突出的是表现了“以食为天”的农民们的勤劳。虽未写人,但呼之欲出,仿佛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旷野里。“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作者触目感怀,寄情笔端,遣词生彩,如形容词“芊芊”、“暗”、“急”及动词“穿”、“护”的运用,便把软红春一光 照耀下的芳草竞绿、繁花争俏、溪水轻唱、农民劳碌„„把农村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来,既是对生活的写真,又是对人情的赞颂。反衬烘托,妙生理趣,是这首诗的又一特色。后两句是说,人们从早到晚忙着蚕事,可是农事又催促着他们去耕作,不知那迷人的春一色 为谁而尽兴争妍!以诱人的浓浓春一色 反衬蚕事的“忙”、农事的“急”,巧妙地烘托出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最后一句是以反问的句式表达感叹的语气,是议论,也是抒情,顿生妙趣。咀嚼静思,我们不能不佩服女诗人走出户外放眼天地,对自然观察得细致,对生活体味得深刻!反被动为主动,赋予无生命之物以人的感情,是这首诗的第三个特色。在“活水穿花暗护田”和“不知春一色 为谁妍”中,“水”与“春一色 ”是无生命的客观事物,“穿”、“护”、“妍”三个动词把它们与活了,“暗”字突出了“护”的情态。水顺着沟塍向低处流去,草木百卉在煦暧春风的吹拂下萌芽吐蕊,本是自然之理,而经诗人的安排,就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

陆游筑书巢

原文: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翻译: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星期五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②缫车:缫丝所用的器具。③牛衣:蓑衣,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鉴赏】

这首词写初夏乡村情景,极富农家生活气息。词上片写景,重在路途之声;下片言事,重在行人之态。纵览全词,起笔于有声,落笔于有声。

上片,苏轼一改常法,拿乡村声响入词,于平易中见别致。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些少三句,全从声响中来,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以及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均有不同程度地表现。下片,写词人行色匆匆于乡村道上的片断感受,未直接抒情而情蕴其中。过片,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倒叙,上片所写景由此而来。因路远酒醉,体乏人困,才有睡意朦胧中听来的乡村景致。日高人渴觅茶,见人物情态,真切中有不拘小节的生活真趣。结篇含不尽之意。既收于叩问声,呼应上片,又状出了身为太守的词人讨茶态度,试问所问,或者还含了农人的家常、丰收的盼望。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董遇谈“三余”勤读

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翻译: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星期一

咏怀古迹(其四)

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1,崩年亦在永安宫2。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3。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4。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释】

1蜀主:指刘备。2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3野寺:原注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4伏腊:伏天腊月。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译文】

当年刘备谋攻东吴曾到达三峡,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想象里仪仗旌旗仍在空山飘扬,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难寻影踪。古庙的松杉树上水鹤筑巢栖息,每年三伏腊月跑来祭祀的村翁。诸葛武侯祠庙长年在附近为邻,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的祭祀相同。

【鉴赏】

第四首咏怀的是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永安宫。诗人称颂了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体的亲密关系,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对刘备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诗歌先叙刘备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继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玉殿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歌颂了刘备的生前事业,叹惋大业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间的荒凉景象。最后赞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受人祭祀,表达了无限敬意,发抒了无限感慨。

此诗通过先主庙和武侯祠邻近的描写,进而赞颂刘备、诸葛亮君臣际遇、同心一体,含有作者自己论事被斥,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抱负不能施展的感慨。在艺术描写上和前几首又有所不同。全诗平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明朗,以咏古迹为主而隐含咏怀。

匡衡凿壁借光

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星期二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3.兼天涌:波浪滔天。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鉴赏】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

智永与“退笔冢”

原文: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坟)”。

翻译: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缸)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星期三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鉴赏】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张溥与“七录斋”

原文:(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翻译: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 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第四篇:“以点带面”读诗歌

“以点带面”读诗歌

霍新艳 河南省

《观沧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一首,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作者是曹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但诗人的趣味并不在单纯写景,是一首很有分量的诗。在讲这一首诗时,我考虑了很久,很想把它讲好。说实话,古典诗歌的教学在我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挺好的一首诗,经我这么一讲,意境和韵味大失,学生能记住的只有诗句和解释,赏析能力很难上去。怎么讲好古典诗歌,是我思想了很久的一个问题。没想到在讲《观沧海》时,意外的获得了一个方法,顿时有点“柳暗花明”了。

我拿着事先背好条理分明的教案来到教室上课,指名朗读这一首诗,在学生读之前,我无意中问了一个问题:该用什么语气语调读这一首诗?有人说“苍凉”,有人说“悲壮”,有人说“慷慨”,有人说“豪迈”……我指名那个说“豪迈”的学生,问为什么说“豪迈”。学生回答:他是站在竭石山上眺望沧海,应该是“豪迈”吧。马上有人反驳说:不对,诗的二、三、四、五句写的是秋景,其中有“秋风萧瑟”,应该是“苍凉”。是吗?我反问。然后学生静下来读二、三、四、五句,读完之后又有人发言,说:应该是“豪迈”。因为它写的的虽然是秋景,但是一种具有勃勃生机的秋景,你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时有不少学生若有所悟,频频点头。然后第一个站起来说“豪迈”的学生又站起来重复他的观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都写出了大海的广阔。诗人登高望远,应该是“豪迈”。此时,全班同学都同意了“豪迈”之说。

当大家以“豪迈”之气读完这首诗时,我发现了另外的问题,于是就问他们:为什么在读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时大家的语言语调更高亢呢?是啊。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人开玩笑说:这叫一鼓作气,愈靠后愈兴奋。再想想。我提醒他们,这两句写景和前面有什么不同没有?哦。学生中有人恍然大悟,前面的写景是实写,后面的写景是虚写。对!我急忙肯定,紧接着又问,但这和语调语气有什么关系?是啊?学生们瞪大了眼。我予以提醒:哪个场面更宏大、壮观?学生异口同声:虚写的。马上他们就醒悟了过来,变得非常兴奋:原来我们被诗人牵了鼻子。不,那叫被感染,这就是好诗的魅力。我又趁热打铁说。

又读一遍之后,我又提出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什么曹操如此“豪迈”,把秋天也写得生机勃勃?又是一片沉默。我让他们把书翻到67页,看课下注释②: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我补充此时曹操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又打跨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此时此刻,曹操可以说是踌躇满志。怪不得。学生中有人说。……

这节课就在我们对“豪迈”的分析中完成了,学生们以无比的豪迈的朗读结束了这首诗的学习。而我的事先准备好的条理分明的教案却搁置一边,根本没有得到执行,但我觉得这节课很成功。我忽然发现“以点带面”在古典诗歌的讲读中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以后几首诗歌的教学中我努力去找点,发现这个“点”可以是“语气语调”,也可以是“主题”,也可以是“意境”,也可以是某个重点字词,或者是我们在阅读时的一个问题,只要找好“点”,然后或抛砖引玉或一以贯之,总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原来规范式的讲读灵活了许多也有趣了许多。需要注意的是,诗歌一定要读,正确的朗读是我们接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 邮编:【450011】

电话:*** 邮箱:23487877@QQ.COM

第五篇:必修五诗歌鉴赏

一、《致橡树》

1.阅读全诗,概括诗歌的主题

诗歌用鲜明生动的形象,否定了依附式的爱情模式,张扬了女性的自尊自立的人格精神,歌颂了伟大的爱情。

2.诗中的橡树.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各暗指什么? 橡树指男子汉,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是指那些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

3.诗中在写到“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时,用的是“绝不”,而写到“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时则用的是“不止”。试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用“绝不”表示作者坚决的否定,用“不止”,因为泉源、险峰等,尽管可以给情侣带来温暖、慰藉,但如果仅止于些的话,女性还是处于陪衬位置,女性的独立人格仍未显现出来,肯定中有否定。

二、《小花》

(1)本诗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一朵小花可以引起你的美好回忆,可以把你带入悠远的往昔,重温逝去的温馨,从而引发对往昔友人的关心。(睹物思人的联想手法。)

(2)本诗在写作上有何技巧?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本诗语言清新,隽永。一连用了10个疑问句,步步追问,从而引发读者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表现出对往昔友人的现状的关注。(注意两点:一是清新隽永;二是疑问句的使用。)

三、《公园里》

1、赏析“在冬日朦胧的清晨/清晨在蒙苏利公园/公园在巴黎/巴黎是地上一座城/地球是天上一颗星”的含义。

所写境界逐渐拓展,由小及大,由近至远,最后扩展到整个宇宙星空,呈一个“正”三角形(▲)。此句没有华丽辞藻,亦无生僻典故,自然观物言情,清新秀隽,流溢出醉人的别样幽芳。

四、《当你老了》分析“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一句的内涵。

非常生动含蓄,增添了神秘色彩,为诗歌生色不少!整首诗不说现在怎样,只说将来如何,目的在于希望毛特冈珍惜自己的爱情,写得情真意切、曲折动人,不愧为爱情诗歌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五、《蜀道难》

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请简要回答。

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2.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虚写映衬: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六、《登高》

1.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3分)“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答出一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3分)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零,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3.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七、《锦瑟》

(1)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结合诗中的句子简要分析。【李商隐《锦瑟》阅读答案附赏析】李商隐《锦瑟》阅读答案附赏析。(4分)

这首诗寄托了作者对华年流逝的伤痛之情,以及对美好往事的追怀,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渴望。如诗中“沧海月明珠有泪”写诗人遥望沧海,对景伤情,哭悼美好往事。“玉生烟”又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但又不能把握和亲近的理想景色。(4分;感情2分,举例2分。

(2)理解诗歌颔联的含义,并说明句中“迷”、“托”二词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3分)颔联含义:(我)对美好的情景却又是飘渺的梦境感到迷惑,只能将伤感思念之情托付给杜鹃。(或:我曾经像庄周梦蝶一样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终只 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伤心托付给杜鹃。)“迷”、“托”二词刻画出诗人无端陷入困境,又无力自拔寻求寄托的真实心态。(3分;颔联含义1分,心态2分。)

下载浅谈诗歌教学的五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诗歌教学的五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小说强化训练(五)

    诗歌、小说强化训练(五)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8分)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 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

    五月清歌诗歌

    依偎在三月的微风细雨里一壶清茶浅斟下四月的芳菲/闭门谢却落花声闲作山水从容客五月,亭亭玉立,寂静无语/枕着清溪里的波声眼前的五月是一个娴静的佳人/优雅的步入残红香絮轻轻拢......

    父亲之五诗歌

    梦见老父最温暖,三冬不知夜冷寒.脸上笑容真清楚,眉间慈祥似从前.醒来更觉天涯远,睡去辗转难成眠.但愿家父常安好,门前松柏耐岁寒?七律.父亲之四月照苍松岁已晚,霜野有菊花吐......

    快乐读书屋五父母心教学设计

    快乐读书屋五《父母心》教学设计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五” 教材分析 《父母心》是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人家,又领回来的感......

    五读教学法心得体会

    “五读”教学法心得体会 “五读”教学法是周汝云老师经十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以范读、引读、导读......

    快读训练(五)

    快读训练(五) 一、阅读: (A) A father of three came home with a toy, surrounded by his children and asking which one of them should be given the present, "Who is the......

    读五十六号教室

    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在最近的几次学习中,老师给我们讲授了《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全美最佳教师的爱心和智慧,同样作为教师的我,学习......

    五水共治诗歌

    五水共治 诗歌一 污寰绿境清,休运树河残。 眇尾远河游,塑圾宏畔缠。 豪襄官锐智,慨奉富商钱。 殄灭浊河水,还吾美江山。 五水共治 诗歌二 水的珍贵,人人皆知。 水可浇灌大地, 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