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概论复习资料,考试必备

时间:2019-05-15 10:2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概论复习资料,考试必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概论复习资料,考试必备》。

第一篇:毛泽东概论复习资料,考试必备

上海商学院毛泽东概论复习重点(chenzhiqiang版)来源: 李怡雯的日志

第一章: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定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必要性:(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辨析: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

(1)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3)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5.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7.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

(1)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国际背景)(2)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践背景)

(3)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历史背景)

8.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9.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0.“三个代表”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科学发展观的背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理论联系实际 ③实事求是

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力量不是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不科学 前途不是社会主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依据: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有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第四章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赎买: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过初步确立。

第五章

1.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衣社会主义的目标。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4.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4)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突破口 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2.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3.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有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主要内容,基本途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靠全国各族人民(4)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们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三步走”

第一步 从198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 从1991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6.如今的小康社会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如今的小康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大体用20年时间,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全面建设一个汇集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七章

1.为什么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他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本质)

2.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3.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的关系)(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4.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6.先富与共富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过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铜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痛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第九章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4.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5.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6.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十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四有公民,两种素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十一章

1.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第十二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第十三章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第二篇:毛泽东概论 期末复习资料

毛泽东概论 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辨析题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正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改革开放新实践而创立的理论。党的十四大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载入党作为指导思想。十五大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2.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正确。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要把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把毛泽东某些个别论断同毛泽东思想整个体系区别开来)

★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哪些条件?(① 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② 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③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④ 邓小平的个人素质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条件。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杰出的创新意识;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辩证的思维方式。)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①以人为本的发展观②全面发展观 ③协调发展观④可持续发展观)

4.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什么?(①科学发展观世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知道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论述题1.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③坚持城乡协调发展④坚持区域协调发展⑤坚持可持续发展⑥坚持改革开放)

2.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什么重大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辨析题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错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等内容。所以通常把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没有任何关系?(错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解放思想,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简答题1.党的思想路线如何表述?(以深刻而完整的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2.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种不断发展和丰富。)3.什么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做到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什么重要意义?(①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②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③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论述题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①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②此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所以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2.怎样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辨析题1.民主革命时期,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错误。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垄断资本和反动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压迫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资产阶级。使中华民族工商业陷入破产的境地,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没收官僚资本,消灭官僚资产阶级,便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既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也可以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错误。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①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③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薄弱环节。)

★简答题1.为什么说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中蕴藏着极大的革命性;中国革命的主要源泉在农村。)

2.中国无产阶级有哪些特点和优点?(①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残酷性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因此,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彻底。②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③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便于组织。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论述题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结合中国国情阐明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说明这条道路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启示。(必要性:①中国的特殊国情,使无产阶级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②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不能是和平的,而必须是武装的③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和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农村。可能性: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②中国经过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启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取得胜利,同样也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辨析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错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既有社会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但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所以它是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所以它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

2.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是剥夺政策。(错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国家对它不是像对待官僚资本主义那样采取剥夺政策,而是对它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的形式,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在对私人企业进行改造的同时,对资产阶级进行改造,使他们从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企业改造与个人改造相结合。)

★简答题1.简述中国共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内容: “一化三改”即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点: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和可能的②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③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④把对企业的改造同时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③进行和平改造。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4.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②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③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④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⑤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论述题1.试述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①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分别对它们采取没收和赎买政策。②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仍具有两面性,它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③我国建立了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巩固的工农联盟,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④我们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可能性:①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②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③大多数工商业者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和平改造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就形成了盟友关系。)

2.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什么启示?(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葆生机的法宝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高扬的光辉旗帜③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④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善于总结,积极引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辨析题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正确。①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③对社会主义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不完全正确。前一句是正确的,后一句是不准确的。①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②从后一句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还不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说,后一句不准确。)

★简答题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有哪些?(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2.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3.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①建人才强国。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工作,使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才资源强国。②以人才强国。通过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国家繁荣富强。)

4.确立社会主义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依据有哪些?(①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完成自身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的要求。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③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④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论述题1.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发展是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②发展是深化国情认识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③发展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总之,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发展生产力,提高民人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辨析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这种说法不正确。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到2020年我们就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了。(此命题错误。

①我国目前只是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从消费层次看,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从消费内容看,目前的小康是不全面的。从地区和城乡消费水平看,目前的小康是不平衡的。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目前的总体小康为高水平的、全面的、平衡的小康。)

★简答题1.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所规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如何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而且是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4.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①是由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条件决定的。②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条件决定的③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状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实现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一系列转变,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有哪些?(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③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⑤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⑦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⑧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论述题

1、为什么以及如何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原因:基本路线指导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一百年,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得一百年。如何:①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伟大实践。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实际工作中就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辨析题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确。改革的实质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结合点。(正确。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简答题1.简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①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沿)

2.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①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中国不能闭关自守,要引进来,走出去。只有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往来,才能促进中国的发展②当今世界,只有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③国情: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离不开向世界开放)

3.简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内在要求,就是把我们的一切工作与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主要依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②独立自主不是盲目排外,自力更生不是自我封闭,更不是保护落后。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我们的基本国策。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对外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更快地增强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增强了,又可以实行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

4.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论述题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①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②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③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

2.试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①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在开发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国情: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与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③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辨析题1.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全对立的,要发展公有制经济,就不应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正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融合、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在现阶段,我们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2.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产生两极分化。(不正确。①两极分化是私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产物。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为消除平均主义而提出的大政策。②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③对合法的正当途径取得的过高的个人收入,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防止个人收入过分悬殊。④我们还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开展扶贫工作,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积极帮助和促进贫困地区和个人及早脱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3.市场经济不是区别社会性质的范畴,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本质的区别。(不正确。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虽然是一个体制性范畴,但是它总是同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主要表现在: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③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简答题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采取哪些措施?(含义: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措施: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3.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①反映时代特征采用先进技术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③开发人力资源拓宽就业渠道④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简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要实现的“三个转变”。(①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应采取哪些措施?(①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③加大环境保护力度④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6.为什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论述题1.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就其联系而言,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②就区别而言,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2.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①我们国家的基本分配制度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并存。这就必然出现因工作差别和性质不同产生的分配差距。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公有制部门的按劳分配水平是由部门的经济效益决定的。而且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原因是没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工作量核算标准作为保证。②我们在高速的发展中,一直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实际上是忽视了公平这一重要分配原则,而过多的强调了效率。这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17大后我们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新理念。③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但非按劳分配方式即可以存在于公有制也可以存在于非公经济中。这就必然造成拥有技术,职权,资本,土地的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第九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辨析题1.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正确。①任何国家的民主,都要受到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我们的民主不是抽象的民主,而是具体的民主;不是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而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②我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们可以统一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只能实行“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③我国立法、行政、司法也有必要的分工,也分设了三种机关各司其职,三权之中立法权居首位,行政、司法均从属于它④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掌握立法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居最高地位。我国正是通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体现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两个观点均正确。①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②列宁的话的意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③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错误。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在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建立全国政权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具有政权性质,但它是过渡性质的机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这种职能立即中止③人民政协按其性质不同于国家权力机关,不具有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与职能。但是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实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合作共事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一般的人民团体)★简答题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性质: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什么是“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具体到做法上,即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是当前世界上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民主政治思想)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论述题

1、试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①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腐败现象根本不相容的。②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③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试论述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鲜明地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削弱和丢掉这些制度,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只有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辨析题

1、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所以文化就是文明。(错误。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结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文化与文明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文化越发展、越进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就越高级越全面,二者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惟一途径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错误。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多种途径,包括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立足当代实际进行文化创新等途径。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简答题

1、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①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②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课题和新要求。④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①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④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①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②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继承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立足时代和实践,不断开拓创新)

★论述题

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如何理解弘扬民族精神的当代意义?(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灵魂②民族精神可谓是历史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③民族精神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民族精神④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辨析题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社会各阶级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和谐社会,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错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错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简答题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①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②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③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动力。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应突出解决哪些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②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要实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④实施计划生育国策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人才强国战略⑥坚持依法治国)

★论述题1.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重要性: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可能性: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③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④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①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现实意义: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辨析题1.中央政府的各部门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相应部门有直接领导关系(错误。中央政府各部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相应部门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大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关,都不得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各级公务人员只对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而行政长官对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组织,同内地相应的组织也互不隶属,互不干涉)

2.“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过去,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学说,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只能存在社会主义一种制度,而不能存在和社会主义制度相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现在,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国家主体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将这两种制度统一于一个国家之内,既实现国家的统一,又不损害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不但突破了单一制下一般地方行政区域权力的范围,而且超出了联邦制下成员国的权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也为单一制国家结构提供了新鲜经验)

★简答题1.香港问题是怎么形成的?(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才被分割出去。)2.为什么说中国政府收回香港是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①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并没有因为被英国非法占领、统治而改变这一事实“三个不平等条约”,就现代国际法而言,是没有任何合法效力的。在中英联合声明中,“三个不平等条约”没有任何地位②政府在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是在相隔100年后,重新对香港行使主权)

3.如何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①一个国家。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政治前提和基本保证②两制并存。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途径,也是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体制的重要特色③高度自治。这是“一国两制”下,港、澳、台地区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得以长期保持的制度保障④长期不变。这是统一后保持港、澳、台繁荣和社会稳定以及促进民族振兴的基本保证)

4.50年代至60年代,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有关思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是什么?(“一纲”是:“只要台湾归回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总裁(蒋介石)与兄意见妥善处理。”“四目”包括:“台湾归回祖国后,除外交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总裁与兄全权处理;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总裁与兄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论述题1.如何认识我们党和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依据(①国家“主权统一”原则奠定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原则基础②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奠定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认识基础)2.如何认识“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①“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②“一国两制”的方针是依据台、港、澳的历史和现实制定的,充分照顾到三地同胞的利益。③“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世界和平。实践意义: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使“一国两制”构想成为现实,证明“一国两制”构想合情合理,切实可行;它有利于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

第三篇:毛泽东概论复习资料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科学内涵)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二:毛泽东思想

(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改革开放的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统一战线的理论、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祖国完全统一“一国两制”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

(指导意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和规律的科学认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和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是我们党在21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务。

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1989年,“建设什安逸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2002年11月,江泽民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2004年写进了宪法。

(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指导意义)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五: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成和发展)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重新确立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他通过《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近代中国国情)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

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毛泽东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总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阶级力量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阐明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经济、政治和文化

“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斯大林晚年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

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改革和开放紧密相连,邓小平一方面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都叫改革,另一方面,又把改革政策也称为开放政策。他说,实际上我们制定了两个开放政策,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这两个开放不行。” 对外开放和改革一起成为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基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

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后,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但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改革开放以前,在消费资料分配问题上存在一种误解,即把共同富裕看成是全体人民在同一时间以同等的速度富裕起来,如果社会成员的收入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就认为是两极分化,背离社会主义。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虽然仍强调按劳分配,但收入差距太小,基本上实行的是“大体平均,略有差别”的政策。其实,平均主义是小生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观点是完全不相容的。实行平均主义只能是打击先进、鼓励落后,严重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平均主义的泛滥必然破坏社会生产力。实践证明,这样的认识和政策,既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实践中也不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为我国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包括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性质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二,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第三,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除中国共产党外,中国大陆目前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原则: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中国 两制并存 高度自治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 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四篇:2012年最新毛泽东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2012年最新毛泽东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思考习题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具体来说,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中国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三个代表”三句话,党的十六大已将其概括为十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三个代表”的系统展开。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章思考习题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同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本本主义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中国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揭露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古代成语“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并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2.邓小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思想路线有哪些贡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认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他还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经过一段思考的过程,邓小平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进入21世纪,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2004年1月,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被提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和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中国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6.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7.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第三章思考习题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此后,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也使党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随着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到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展开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五章思考习题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1]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比如,党的八大的正确思想、毛泽东在1956年和1957年先后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以及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中国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第五篇:艺术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从广义上讲,艺术也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广义上讲艺术应当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艺术等)、表情艺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抓哟指音乐、舞蹈着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是抒情性和表现性。音乐和舞蹈具强烈的节奏性和韵律美。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芭蕾舞剧“天鹅湖”)综合艺术、语言艺术、以及杂技、曲艺、木偶、皮影等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

2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3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所有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游戏说,席勒《美育书简》感性冲动,理性冲动。斯宾塞,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表现说,克罗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直觉即表现”.巫术说,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最早提出。劳动说,希恩尔《艺术的起源》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

艺术的具体社会功能作用:审美认知(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历史、人生)、审美教育、审美娱乐。

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

1、以情感人,列夫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章即《如歌的行板》感动落泪

2、潜移默化,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北朝民歌《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寓教于乐。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普遍性的根本性。如果说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他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那么,架在这两座高峰之间的桥梁就是美学。道德与艺术的关系:一方面道德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他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艺术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艺术与科学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要揭示真理,并且都要追求和谐对称、多样统一等美得形式。另一种认为艺术与科学史完全对立的,科学的发展会导致机器和技术的统治,从而使工业社会造就出一大批丧失个性的标准化的人,这是与审美和艺术背道而驰的。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1、表现在为艺术提供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2、还表现在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3又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4、更变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例如系统论、控制论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中编

艺术的分类:第一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第二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视听艺术(戏剧)。第三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四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第五种艺术分类方法是近年来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刚刚兴起的一种最新分类方法,这就是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广告

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动漫、游戏软件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音乐剧)第六种艺术分类方法是根据艺术的美学原则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说、剧本等各种体裁。(诗歌、散文、小说)。

【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又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西方把建筑称为“石头的史书”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园林艺术: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地形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没得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世界三大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提倡文人精神,具有诗意)欧洲园林(皇家园林,人的创造性受东方的影响)阿拉伯式园林(受地域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古典园林分为北方大型的皇家园林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两大类型前者圆明园、颐和园后者苏州的拙荆园、扬州何园、上海豫园等。中国园林真正的核心与精华是它的文化美。中国园林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工艺美术:又称为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一类美术品的总称。工艺美术直接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现代设计:从狭义上讲,也被称作为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事业中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大致包括以下是哪个方面: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

1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

2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以及阿拉伯式园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西园,扬州的何园、个园,上海的豫园等)两大类。

1从总体上讲,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材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

2中国画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中国画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第二,中国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第三,中国画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第四,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正是这种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美学理想,形成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尤其是以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精神。

人们常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以文学为对象的书法艺术,由于将形式和内容结合在一起,可以比其他艺术更充分地表现人的精神面貌。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是他为追祭以身殉国的侄子所写的一篇祭文,对亲人的悲痛哀思,对奸臣的愤慨怒斥,形成了这篇书法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则体现出鲜明的自然天性和人格风采,具有浓郁的魏晋风度,笔势流畅,神态飞扬,淋漓畅快,含蓄有味,给人以变化莫测而有法度,清俊典雅而又活泼的美感,真是将艺术家自己人格的风韵与书法的风韵融为一体了。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

《清明上河图》,中国北宋风俗画作品,宫廷翰林院画家张择端。

《最后的晚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壁画作品,作者达芬奇意大利佛罗伦萨。《蒙娜丽莎》肖像画,油画之一 《日出·印象》,法国印象派著名绘画作品,布面油画,作者克劳德·莫奈,印象派创始人之一。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巴尔扎克像》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雕塑作品。《思想者》 《二次大战时的丘吉尔》加拿大摄影师尤瑟夫·卡希

贝多芬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芭蕾舞剧《天鹅湖》

《荷马史诗》,古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总称

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之冠,具有崇高的地位。悲剧常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戏剧体系,这两种体系分别被称为“体验派表演艺术”和“表现派表演艺术”两大类型。

中国戏曲具有自身的审美特征,尤其是表现在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这三个方面。中国戏曲的程式化,是指戏曲演员的角色行当,表演动作和音乐唱腔等,都有一些特殊的固定规则。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是指戏曲充分吸收了我国古典美学注重写意性的特点,通过“虚实相生”、“以行写神”,使演员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戏曲舞台有限的时空,更加广阔的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情感。所谓虚拟性,首先是指戏曲演员表演时多用虚拟动作,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依靠某些特定的表演动作来暗示舞台上并不存在的实物或情境,其次,戏曲舞台上的道具布景也具有虚拟性,戏曲舞台大多不用布景,常常只用很少的几件道具。

由于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所以常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

1电影艺术特征,体现在运动着的画面、声音以及完成画面、声音组合的蒙太奇之中。因此,影视艺术语言主要就是

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其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其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应当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不但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甚至画面与声音均可构成蒙太奇组合关系;其三,从美学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所谓语言艺术,就是指人们常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体裁。下篇

什么是艺术家?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艺术家的自身特点:

1、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2、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3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力。

4、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5、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任何艺术作品都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不能离开客观现实生活;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画家乡大自然学习。也是对绘画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的一个精辟独到的概括。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感受又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的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她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生活对于作为创作的主体来讲,不仅影响到他的情感、思想、愿望、理想,甚至还可以推动艺术家提高技巧。通过广泛的、自觉地、创造的深入生活,进而超越生活,超越传统,自成一家。

3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大活动三个方面和三个阶段。

举例说明,郑板桥描述画竹的过程可以用来作为例证,他将画竹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活动。他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体验,思考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艺术家的想象,感情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与客体统一,形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艺术构思的3步骤:1,零散的生活或艺术素材的收集 2,艺术思维的构想3,艺术意象的形成对于艺术构思来讲,多种审美心理因素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特别是情感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贯穿艺术创作的始终。是艺术构思的动力。

审美意象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创造形成的意向。

情感在艺术构思活动中的作用:除想象以外,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贯穿艺术创作的始终。情感是艺术构思的动力。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但他们都是在情感的渗透和影响下发挥作用的,只有在艺术家炽热情感的浇灌下,才能形成审美意象,完成艺术构思。形象思维:它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方式

灵感思维: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 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所谓无意识,或称潜意识和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在普遍心理学中,无疑是只认得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无疑是主要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脑一种潜在的特殊反映形式。

艺术风格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流派指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有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名词解释)

艺术思潮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三者的关系:艺术风格是创作主体独特个性的表现,艺术流派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艺术思潮是倡导某种文艺思想的几个或多个艺术流派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潮流。艺术作品三个层次:

1、艺术语言,作品外在形式结构,有文字、声音、线条、画面、色彩等所构成的层次

2、艺术形象,作品内在结构,艺术家审美意象的物态化,不同艺术作品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文学形象等。

3、艺术意蕴,优秀作品具有普遍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象征和寓意、哲理或诗情,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得意蕴需要鉴赏者仔细品味才能领会。艺术语言: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叫做艺术语言。艺术意蕴指深葬在艺术作品中内在含义或意味,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他也是文艺作品中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的成功的人物形象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1、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还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是相对的,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露哲学观点,更不是每个艺术作品都非得具有哲理性。

下载毛泽东概论复习资料,考试必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概论复习资料,考试必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行音乐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流行唱法演员理论试题三级 一、选择题 1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发源于(C )。 A北京B、 广州 C、 上海 D、 天津2、《天路》是(A)族风格的民歌。 3、中国歌舞音乐的开拓者是。(D)......

    毛泽东概论

    《概论》课程实践环节 暨暑期实践报告相关要求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程组 2014年5月 一、《概论》课暑期实践环节的目的与意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马克......

    毛泽东概论

    1. 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观(结合本国国情) 科学发展观,重在用于实践、贵在抓好落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

    毛泽东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一共10题,每题1分。) 1. 【21856】 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 )。 A. 古巴比伦时期 B.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C. 公元前古罗马时期 D. 公元前希腊银行业 2.......

    毛泽东概论

    1 第一,指如何正确第二,提引党和认识提人民的出马克伟大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三,倡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业不断族人民取得胜的强大利精神支 柱 2 第一,是理解马克导和体思......

    毛泽东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论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所在院系: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通信工程 年 级: 2010级 姓 名: 张......

    土木工程概论考试复习资料1

    土木工程概论考试复习题 第1章 绪论(P1) 土木工程: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

    教育法规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简答题、论述题 1、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 (1)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规定治理国家的最重大的、最根本的原则性问题;而普通法律只是规定国家生活或社会生活中某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