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9-05-15 10:3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几个问题》。

第一篇: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几个问题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几个问题

摘要:正当防卫即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它本身就具有阻止不法侵害和维护合法权益的功能。正当防卫制度充分赋予了受害者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非法侵害的权力。

关键词: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不法侵害不可侵犯性必要限度防卫过当无限防卫

一、正当防卫制度的概念

所谓正当防卫,在我国刑法理论上通行的解释为:为了使国家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进行自力反击,使其遭受人身或财产权益的一定损害的合法行为。

虽然在当今各国刑法理论体系中对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的范围大小有不同的主张,可是对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却能一致予以认同。在各国的刑法体系中,大都有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将正当防卫行为规定为刑事责任的免责根据之一①。在我国的长期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践中一贯非常重视正当防卫制度的作用。一九九七年,我国立法机关结合我国长期同刑事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认真地分析实际情况,重新修订了一九七九年刑法,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正当防卫的限制条件放宽了,我国一九九七年刑法中规定了“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它更有利于鼓励防卫人大胆地去同不法行为作斗争,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出正当防卫毕竟是有限度的,公民必须严格按照刑法规定来实施正当防卫,正当防卫虽然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了损害,但它却不存在社会危害性,相反对社会是有益的,所以刑法中规定的正当防卫更有利于公民同犯罪做斗争,更充分地赋予了公民去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权利,同时,正当防卫对于某些公务员来说也是一种法律的义务,如在《关于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实行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中就规定了正当防卫在有些情况下就成为了该特定人员的法定义务。但就普通公民而言,他们就不承担正当防卫义务,只享有正当防卫权利。

二、正当防卫制度的社会作用

正当防卫行为作为一种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在形式上是行为人“故意地”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似乎具备了犯罪构成的诸要件,但它作为刑法中的一项特殊规定,并没有把其认为是一种违法行为,相反还把它在没有超过法律规定的限制时的实施认为是一种合法的行为,它充分保护了当事人或他人以及国家、社会的合法权益,它对于国家、社会以及本人来说都是有益而无害的。所以正当防卫行为的这种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合法权益的功能,突出地表现了它的社会正义性,因而它受到国家法律的认可,它是种合法行为,不构成犯罪,同时也不产生刑事责任。

我们认为,在刑法中规定正当防卫制度,是为实现刑法的任务服务的。其目的在于及时有效地同侵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一切不法行为作斗争,以制止和预防犯罪,保护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合法权利,受法律保护,是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同时,正当防卫也是公民的一项社会义务和道德义务,对某些人甚至是法律义务,具体说,我国刑法规定正当防卫制度,有以下重要的社会作用:

(一)、规定正当防卫制度,是在法律上确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的不可侵犯性,同时它也使广大公民知道,只要有侵犯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存在,人人都可起来进行防卫。正当防卫制度无形中在合法权益周围增加了一道力量的屏障,震慑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不敢轻举妄动,更加确保合法权益的不可侵犯性。

(二)、刑法中明确规定正当防卫制度就是把正当防卫这一合法权利明确赋予公民,使公民在面临不法分子的侵害时可以及时有效地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三)刑法规定正当防卫制度,是社会主义道德和正义的要求和体现,是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勇于且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护人民、打击不法分子的锐利武器。正当防卫是鼓励、支持、保护公民履行社会道德和社会正义对其提出的要求,在危急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为保护合法权益而勇敢地同不法侵害作斗争。同时,我国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制度,还明确告诉人们,行使正当防卫不是毫无节制的,相反,它有一系列的条件限制,不能滥用正当防卫权而给社会带来不应有的危害。这就使得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不但敢于与之作斗争,而且必须善于与其作斗争,做到既要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又要使自己的防卫行为有节制,不至因超过防卫的必要限度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害从而危害社会。

(四)、规定正当防卫制度,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所必需的,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就如前面所说,公民运用正当防卫制度同不法侵害作斗争,确保了正常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不受损害,这也就是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确保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护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进行②。

三、正当防卫制度的行为特点

所谓正当防卫制度,我们知道它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由概念我们可以总结出正当防卫制度有如下几点行为特点:

(一)、正当防卫行为作为一种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它是有正义性的行为特点。

正当防卫行为针对的主要是不法行为带来的损害后果,它的正义性突出表现了它惩恶扬善,打击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所以,正当防卫行为所具有的这种强烈的社会正义性色彩,不仅使它与违法犯罪行为相区别,同时这种正义性也是其区别于其它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的显著特征之一。它的这种正义性特点具有强烈的法律色彩,体现了人们积极的道德要求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③

(二).正当防卫行为具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一致性

从主观方面看,正当防卫行为的行为人是有意识地实施了防卫行为,并且实施防卫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权利免受非法侵害,行为人在主观上没有危害社会的目的,而是为了保护正当利益。从客观方面看,正当防卫的损害行为是针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是为了制止侵害行为、保护合法权益所必须的,它所造成的损害后果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是有益而无害的。从上面可以看出正当防卫行为只有在客观上具备法定的条件,主观上具有合法的目的,才是合法的正当防卫行为,如果某一损害行为客观上虽有防卫的效果而主观上没有防卫的目的,或者虽然主观方面具有防卫的目的而客观行为并不具有应有的防卫的作用,这些行为就不能认为是正当防卫行为,行为人是否对损害后果承担责任应视为其主观方面有无过错而决定。

(三)、正当防卫行为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正当防卫在多数情况下是由受害人对侵害人以直接反击的方式来实施的。但是也有很多情况下,正当防卫的行为人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为了阻止不法侵害行为而主动对侵害人实施了打击行为。当然,这也属于正当防卫行为,所以,正当防卫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具有主动性的特点。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正当防卫行为只有在法定的前提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具体的说,只有已经在受到不法侵害,才可以进行正当防卫。这就是正当防卫行为所体现的被动性特点。之所以认为这是一种所谓的“被动性”,是因为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不能由防卫行为人以自己的行为去创造而产生,也就是是说只有在不法侵害人为实现既定的非法目的而已经主动实施了不法侵害的行为时,然后才能进行“防卫”④。否则,该行为就会丧失合法性,因而不构成正当防卫。

所以,正当防卫行为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应该是统一的。每一位公民在面对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行为时,都应该挺身而出,勇于同不法行为作斗争,主动地对任何侵害行为进行反击,但同时,公民也应该遵守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

(四)、正当防卫行为同时具有破坏作用和保护作用

正当防卫的目的在于使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但是,这种保护作用又是通过损害不法侵害人的一定权益的行为来实现的。因此正当防卫同时具有保护性和破坏性的作用。

所谓的保护性所强调保护的是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如果防卫行为所保卫的权益本身不是合法的,防卫行为也就失去了合法性。但是就破坏性而言,它所针对的权益既可能是不法侵害人合法享有的权益,也可能是其并不合法享有的权益。所以,正当防卫行为的保护性和破坏性实际上是不平衡的。保护性作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并且得到了鼓励和支持;然而,破坏性作用则只能针对特定的对象,并被法律局限于一定的限度内。但是二者在本质上却具有统一性,它表现在正当防卫行为的保护性作用是它的目的和核心,破坏性作用仅仅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因为这是实现保护性目的所必需的。

四、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

作为公民正当防卫的权利,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终身享有随时可用的权利;相反,正当防卫为的是使公共利益或公民个人利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因而是一种紧急状态下才产生的权利。所以,在不存在其他的合法权益需要保护时,它仍只是一种期待的可能的权利。只有在其他合法权益遭受到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需要保护的时候,它才能由期待的可能的权利转变为现实的权利。因此,正当防卫作为一种特定的权利,只有正确地、恰当地行使,才能达到刑法规定正当防卫的目的。但是如果不正确、不恰当实行或者滥用正当防卫的话,会侵犯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构成犯罪。因此,实施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可以实现:

(一)、从正当防卫的概念可以看出若要实施正当防卫就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

正当防卫是为使公共利益或公民个人利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产生的权利。所以,如果没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则不会产生合法权益需要运用正当防卫予以保护的问题,也就是无从谈起正当防卫了。

不法侵害的实际存在,不仅是指损害行为的实际存在,而且也指损害行为不法性的实际存在。对于那些有合法依据的损害行为,受侵害人或者他人都不能进行正当防卫。侵害行为的不法侵害性,根据其严重程度不同,既可以是一般违法性,也可以是刑事违法性。虽然在理论上正当防卫可以针对任何不法侵害行为而实施,但是在实践中,正当防卫行为所针对的不法侵害行为都是那些具有暴力性及严重破坏性,并且已经形成防卫紧迫感的不法侵害行为,但是,不法侵害的存在并非都可以实行正当防卫,如贪污、贿赂、诬告等行为实施正当防卫就不能达到防卫的目的。⑤

(二)、只有在不法侵害行为进行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正当防卫 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的规定,正当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间内实行防卫行为,才是正当合法的,这是法律对产行正当防卫所作的时机条件的限定。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虽然不法侵害行为的实行尚未着手,但由于这种不法侵害行为本身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并且其在预备阶段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从而形成了防卫的紧迫感,这种情况下可以视为不法侵害行为已经开始,并允许实施正当防卫行为。但是为了防止防卫权的滥用,如果不是对不法侵害行为发生了效果,造成无辜人员的伤害或财产损失,则不能作为正当防卫,而应依具体情况对该危害行为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正当防卫行为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

正当防卫是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以保护合法权益。而为了制止不法侵害,只有反击、抵制不法侵害人,使其停止侵害行为或丧失侵害能力,才有可能达到正当防卫的目的。因而,正当防卫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不法侵害人始终是正当防卫行为所直接指向的目标,而不可能是第三人。这一点,是正当防卫行为与其它排除危害性行为的重要区别。因为如果正当防卫行为不是损害不法侵害人本人的权益,而是损害第三人权益的话,在客观上就不可能达到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免遭损失的目的。所以,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

(四)正当防卫行为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

这个是正当防卫成立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它是防止公民在实施正当防卫时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当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时,就会造成所有的所谓的防卫过当,因此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害。防卫行为人也会由此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关于正当防卫的限度,立法上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刑法理论认为,将正当防卫是否过当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标准结合起来,从而加以考虑,如果对防卫行为的限度作出过严的限定,则不利于防卫权的行使。相反,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过度,并且造成了不应有的重大损害,从而构成上述的防卫过当。⑥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其中每一项条件对于正当防卫的构成都是不可缺少的。

五、无限防卫权

(一)、无限防卫权的概念

所谓无限防卫权,根据我国新刑法第20条第3款中的规定,它是指防卫人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不当侵害,对不法暴力侵害者实施的即使是造成不法暴力侵害人伤之后果的损害行为,而享受不负任何刑事责任的一种权利。

我认为无限防卫是正当防卫的一种特殊形式,虽然它超过了必要限度,但是它所针对的是暴力犯罪的不法侵害而进行的,因而应该赋予正当防卫.所谓无限防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限”,它只是针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才可以存在负责事由。在其他情况下,实施正当防卫就必须有防卫限度的要求。

(二)、无限防卫权的构成条件

分析一个行为是否构成无限防卫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区别于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一个重要界定点,若一个超过防卫限度的行为被界定为正当防卫,即无限防卫权成立,它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相反,若该行为被界定为防卫过当的话,它就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所以,无限防卫权的构成条件分为以下三点:

1、无限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某种特点是暴力犯罪,如果不存在暴力犯罪,就不会产生合法权益需要运用无限防卫权予以保护的问题。

2、无限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暴力侵害者本人实施的。这是构成正当防卫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而无限防卫属于正当防卫的一个特殊形式,所以它也是必须针对侵害人而进行。

3、无限防卫行为的实施必须是在特定暴力犯罪正在进行之时。如果没有现实地发生某种特定暴力犯罪,便没有必要实施无限防卫行为;否则,构成假想防卫。

4、无限防卫必须具有防卫合法权益的意图,也就是说防卫人必须具有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而实施防卫行为,若防卫人是以其它的目的或意图来实施防卫的话,则不构成无限防卫。

综上所述,虽然国家法律中规定了无限防卫权这一制度,但是它并不是放任了防卫权利的滥用,人们应该更好地去把握好无限防卫权的使用,不能让无限防卫权超过它自己应有的限度。目前,公众法律意识淡溥,认为无限防卫权就是没有限制的,当他被控为犯罪时,他还理直气壮的说出无限防卫权,到那时,就会出现与立法者意愿相违背的局面。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地把握好无限防卫,让正当防卫成为真正的正当防卫。

六、防卫过当的概念及其刑事责任

(一)、防卫过当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我国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是防卫过当。也就是说,要求防卫过当只有在客观上具备了明显超过防卫的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的条件下,才可能构成。因此我国刑法中的防卫过当,就是指防卫人在实施防卫行为时,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

我国的刑法学界中,对防卫过当的表现形式的理解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1、认为防卫过当的表现形式是行为过当与结果过当的统一。

2、认为行为过当是靠结果过当表现出来的。

3、认为防卫不适时,尤其是在侵害行为结束后。⑦

上述三种观点我同意第一点,即行为过当与结果过当的统一。因为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行为与结果存在辨证关系,没有行为就没有结果:同时若没有出现行为过当,也不会造成结果过当。行为和结果是相辅相承的,行为是结果的基础,结果是行为的表现形式。防卫过当必须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的重大损失。所以,我认为判断是否成立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行为必须超过必要限度,即行为过当,另一方面,行为过当造成了重大损害,即结果过当。因此,要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要从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去综合判断,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结果由行为所造成,二者具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应当对其行为所造成的结果负责,也就是说若结果过当必须由行为过当所造成,若要构成防卫过当,则是由行为过当的结果过当相统一的。

(二)、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

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是性质最严厉的法律责任,主要针对那些社会危害性比较严重,已经触犯刑法的防卫过当行为,对于该行为,我们应当根据其主、客观方面的要件和刑法分则中的相关规定来确定罪名。

从我国刑法的理论角度来分析,对防卫过当行为应该是“间接故意与过失相并存”⑧。所以,防卫过当的主观罪过是防卫人对其行为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主要是出于过失,也可以是间接故意,如果是出于直接的故意而追求危害后果发生的话,纵使其行为符合防卫的客观诸要件,也不是防卫过当,而是一般的故意犯罪。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是充分赋予了公民去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项合法权利,它同时也是鼓励公民去同违法犯罪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和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好正当防卫制度,防止滥用防卫权,同时,我们也应该把握好正当防卫的限度,防止公民因为在实施正当防卫行为时,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让我们的法律更好地去为人民服务,保护好公民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①参见付彤《论正当防卫》2003年2月10日

②参见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712-713页 ③参见陈兴良著《正当防卫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版 ④参见付彤《论正当防卫》,2003年2月10日 ⑤参见中国法治网《浅析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

⑥参见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450-451页 ⑦参见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753-754页 ⑧参见陈兴良《正当防卫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236页

第二篇:论正当防卫制度

论正当防卫制度

【摘要】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它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超过明显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本文通过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条件以及防卫过当等法律问题进行评析,并阐述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界限必要限度的具体内容,由此而提出关于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内容的规定,对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正当防卫 特殊防卫 防卫过当 不法侵害 必要限度

引言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正当防卫作了非常必要的完善和修改,对于鼓励和保护广大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无疑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但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的运用还存在诸多疑难争议问题,对于成立正当防卫的条件及特殊防卫权还存在许多操作技术和价值判断方面的分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刑法第二十条分三款进行了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二、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

法律赋予每个人的正当防卫权利不可滥用,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在刑法理论上,必须同时具备五个条件:

1、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必须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行为。(1)不法性。不法侵害的“不法”即违反法律,对合法行为不能实施正当防卫。(2)现实性。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客观上并无不法侵害,但行为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因而进行所谓防卫的,称为假想防卫。假想防卫不是正当防卫,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且刑法规定为过失犯罪的,就以过失犯罪论处;如果主观上没有过失,则按意外事件处理。

3、侵害性。作为防卫对象的侵害,一般是指对法益的威胁,即只有当行为威胁法益时,才能对之进行正当防卫,在我国不法侵害应是人的不法侵害。

2、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即已经开始且尚未结束。这个条件解决的是不法侵害的真实性和适时性问题。如果不符合这个时间条件的防卫,称为防卫不适时。防卫不适时,有两种:不法侵害尚未开始就实施防卫,叫事前防卫;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实施的防卫,叫事后防卫。防卫不适时,属于故意犯罪。

3、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而不能及于与侵害行为无关的第三人。如果对第三者实施,属于故意犯罪。如果针对不法侵犯人以外的第三人包括其亲友进行防卫,不仅不能达到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反而可能造成新的不法侵害。

4、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具有防卫意图。所谓防卫意图,是指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为了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而决意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

5、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必须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根据新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三、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特殊防卫

(一)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

1、防卫过当的概念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的重大损害从而构成了犯罪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前提是正当的、合法的,但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的损害后果来看是非法的、犯罪的,也属于非法防卫行为。

衡量防卫强度的法定因素有两个,一是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二是“造成重大损失”前者是防卫强度的说明,后者是防卫结果的表现,对于构成防卫过当来说,二者缺一不可。根据犯罪构成的一般原理,防卫过当构成犯罪的要件是:(1)防卫过当的犯罪客体,是不法侵害行为。(2)防卫过当犯罪的客观方面,是防卫者实施了不应有的危害行为及其造成重大危害结果。(3)防卫过当的主体,除具备一般主体条件外,同时又是正当防卫的主体,具有防卫人和犯罪人的双重身份。(4)一般来说,防卫过当的主观方面是过失犯罪,但有些情况下,可能也有间接故意。

2、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区别 我国刑法学界有些学者认为:“防卫过当仍属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最初也是一种正当防卫行为,它也是在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前提下,针对不法侵害人,为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而实施的。因而,防卫过当在一般情况下同样具备正当防卫成立的基础、时机、对象和主观诸条件,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一样,具有行为的防卫性,属于防卫行为的范畴。正是因为这一特征,立法者在规定防卫过当时,才将它与其他的犯罪行为区别开来,规定对防卫过当行为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刑罚。但是,防卫过当行为在客观上具有危害性,主观上具有罪过性,与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正当防卫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立法上规定对防卫过当的行为人要追究刑事责任。可见,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应是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相区别的根本标准。

(二)正当防卫与特殊防卫

1、特殊防卫的概念

我国现行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一规定在刑法理论上称为“特殊防 卫权”,也称“无限防卫权”,或无过当之防卫等。

特殊防卫权行使的前提首先是防卫人人身安全受到侵害,且是受到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的侵害。对于他人人身安全、民主权利或财产权受到侵害而实施的防卫行为应按正当防卫办理,在他人人身安全受到暴力犯罪时,也存在特殊防卫权。特殊防卫是正当防卫的一种特殊形态,并非无限防卫,无论在防卫范围、时间及条件上,法律都进行了规定,虽然这些规定并不是具体的。首先,特殊防卫适用的范围是:人身安全遭受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的暴力犯罪。“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是指相当于生命健康的暴力犯罪。第二,特殊防卫时间条件要求必须是侵害行为正在进行, 且是借助暴力实施的针对人身安全的不法侵害行为,这种侵害行为已达到严重的危及人身的程度,不采取无过当防卫难以保护人身安全。第三,特殊防卫的目的是保护自身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制止既严重又十分紧迫的不法侵害行为。

2、特殊防卫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有的学者认为特殊防卫是正当防卫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与普通防卫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二者虽然成立的起因、时机、对象、主观要件相同,但二者也有很大的不同:(1)不法侵害本身的性质和范围不同。对一般正当防卫来讲,不法侵害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其范围较为广泛,二特殊防卫中的不法侵害,只限于犯罪行为,且在犯罪行为中又有特别限制,只限于新刑法所规定的特定的暴力性犯罪。(2)不法侵害针对的权益范围不同。在普通防卫中,不法侵害针对的权益范围广泛,它不仅包括人身权利,还包括财产权利和其他方面的权利。而在特殊防卫中,不法侵害所针对的权益范围只限于人身方面的安全。(3)对防卫限度的要求不同。就普通防卫而言,防卫人在实施防卫行为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合理的限度,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而对特殊防卫来讲,则不受限度限制,只要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不论防卫人采取什么样的防卫方法,给对方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均不负刑事责任,即特殊防卫不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

四、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我们每一位公民在运用正当防卫这个法律武器的同时,也必须要把握住正当防卫的界限,防止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利,造成防卫过当。根据新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我们应正确把握正当防卫的限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1、不法侵害的强度。在确定必要限度时,首先需要确定不法侵害的强度。所谓不法侵害的强度,是指行为的性质、行为对客体已经造成的损害结果的轻重以及造成这种损害结果的手段、工具的性质和打击部位等因素的统一。对于不法侵害实行正当防卫,如果用轻于或相当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不足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可以采取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当然,如果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不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那就是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2、不法侵害的紧迫性。即不法侵害所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本人 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危险程度。不法侵害的缓急对于认定防卫限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防卫强度大于侵害强度的情况下,确定该行为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是否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更要以不法侵害的缓急等因素为标准。

3、不法侵害的权益。不法侵害的权益,就是正当防卫保护的权益,它是决定必要限度的因素之一。根据不法侵害的权益在确定是否超过必要限度中的作用,为保护重大的权益而将不法侵害人杀死,可以认为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因而没有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为了保护轻微的权益,即使是非此不能保护,造成了不法侵害人的重大伤亡,而就可以认为是超过了必要限度。

五、我国正当防卫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意见

(一)我国现行正当防卫制度存在的问题

1、对正当防卫条件的规定还是比较保守,如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时才可以实施正当防卫。

2、对于鼓励公民积极行使防卫权同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的措施考虑的较少,对正当防卫权适用范围没有明确,如“行凶”一词含义宽泛且难以界定,因而在实践中带来许多不必要的争议,有些规定不清楚,如什么是“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3、刑法对特殊防卫人的举证责任没有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由公安机关承担,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不负证明责任。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这里证明无罪的条件和意见,就包含证明责任的含义在内,在无过当防卫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当然要全面收集证据。如果发现无过当防卫的事实材料的,应当据此认为无罪。但如果公安机关只发现证明被告人故意杀人的事实材料,未发现无过当防卫的事实材料,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无过当防卫的辩护事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否则无过当防卫就不能成立。

(二)对完善正当防卫制度的建议

1、从鼓励公民打击违法犯罪角度出发,对“正在进行”可作扩大解释。司法实践中,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通常理解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着手实施为行使正当防卫权的开始。考察国外正当防卫制度立法的情况,可见各国用不同的方式规定正当防卫针对的是现实的不法侵害,有的确定为现实危险是防卫的前提,比如日本、意大利等国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精神,均采用“现实危险说”,即不用等到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着手实施或即将发生危害结果才实施正当防卫,只要存在对人身权等合法权益造成危险性的可能,就可以实施正当防卫。

2、规定正当防卫权的适用范围情形。现行刑法没有对防卫损害的行为方式、范围等作出具体规定。为鼓励公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者 进行打击,根据实践中的不同情况,可以规定用直接打击方法或使用工具、威胁等方法,还可以夺取犯罪工具,只要能制服不法侵害者,阻止不法侵害行为发生或阻止危害后果产生,就可以认定为是正当防卫。

3、制定刑事司法证据规则,统一证据规范。增加特殊防卫人举证责任的规定。特殊防卫的立法初衷是鼓励公民勇敢地同犯罪作斗争,但是也存在一定危险,这种危险就是不轨之徒可能会歪曲利用这一原则以达到其不法目的。由于特殊防卫原则是证明被害人无罪的一个抗辩理由,因此,对特殊防卫必须严格审查,以防滥用。一般情况下,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承担,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不负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在特殊防卫的情况下,公安、检察机关当然要全面收集证据,如果发现特殊防卫的事实材料,应当据此认为防卫人无罪。但如果公安司法机关只发现证明被告人故意犯罪的事实材料,未发现特殊防卫的事实材料,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特殊防卫的辩护事由的,就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参考文献】

【1】陈兴良:《正当防卫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高铭暄:《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1993.【3】金智法:《论正当防卫的立法完善》,2002年10月

【4】高铭暄,马克昌,赵秉志:《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韩玉胜:《新编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6】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

第三篇:论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

题 目:学生姓名:系 别:专业年级:学 号:本科学年论文

论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

牛青云 经济管理与法律系 2010级法学专业

201002011218

2013年 6 月10日

摘要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法律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同犯罪作斗争的权利和手段,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的不法侵害作斗争,从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的不法侵害。本文对正当防卫的概念、特征防卫过当等法律问题评析,并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内容,由此而关于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运用的问题。并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内容的规定,对正当防卫制度的了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

正当防卫; 防卫过当; 无过当防卫 ;正当防卫的法律

目录

一、正当防卫的历史沿革和立法取向 „„„„„„„„„„„„„„„„„„„1

二、正当防卫的目的和意义 „„„„„„„„„„„„„„„„„„„„„„„1

三、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2

四、关于防卫过当 „„„„„„„„„„„„„„„„„„„„„„„„„„„6

五、关于无过当防卫 „„„„„„„„„„„„„„„„„„„„„„„„„„6

六、正当防卫的法律和社会 „„„„„„„„„„„„„„„„„„„„„„„7

七、刑法对正当防卫规定的之处及其的意见 „„„„„„„„„„„„„„„„7

参考文献 „„„„„„„„„„„„„„„„„„„„„„„„„„„„„„„10

一、正当防卫的历史沿革和立法取向

正当防卫对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秩序公民的合法权益都起着的作用。从合法权益免受正在的不法侵害来看, 正当防卫法律措施是刑罚无法取代的。从习俗到法律、从观念到学说, 正当防卫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 它萌生于复仇, 蜕变于私刑, 历史渊源一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法律制度在刑法中地位的真立, 是1791 年的法国刑法典。可以说, 现代意义上的正当防卫制度, 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所鼓吹的天赋人权论的产物。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 是在总结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法制建设和时期的司法实践经验基础上产生的, 有着的社会政治根源。1954年共和国刑法草案第33 次稿规定:“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权利免受正在的不法侵害, 正当防卫, 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不应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979 年颁布的《刑法》,上了正当防卫条款的原貌, 只是防卫过当“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修改为“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可见, 立法的取向是逐渐放宽对正当防卫的限制。

二、正当防卫的目的和意义

(一)正当防卫的目的

允许运用私力救济受侵害的权利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时代的规则,现代法治中应该由机关法定程序来阻止侵害或解决冲突,个人运用私力来阻止侵害或解决冲突而言是不被允许的。在侵害迫在眉睫而机关来阻止或恢复来不或不时,不允许私人运用私立救济就保护受侵害的权利,还将难以维持法律秩序。正当防卫机关公力救济的补充,受到各国的。从正当防卫的法定概念中,可以看出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免受正在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的目的在正当防卫的概念中占有主导地位,它理解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的本质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都的意义。目的的正当性表明正当防卫侵害,更法侵害人的惩罚,它正当防卫的性质,是有限度的防卫。它说明了正当防卫仅仅是在合法权利被正在侵害或威胁之中的紧急情况 1

下,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的紧急救济措施,是正在的不法侵害的有利的反击。

正当防卫在客观上法侵害人了的人身或者财产的损害,犯罪的外在。,正当防卫和犯罪在性质上有着内在本质的区别。正当防卫的目的,才能知晓正当防卫制止不法侵害、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合法权利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住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

(二)正当防卫的意义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合法权利免受正在的不法侵害,鼓励公民和正在的不法侵害作斗争,震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可以说正当防卫是免除正当防卫的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而且是公民和正在的不法侵害作斗争的法律武器。是现行刑法中对正当防卫规定作了重大的修改补充,主要立法精神是地放宽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除原则性地规定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以外,还对某些特定情况下的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作了规定,这就有利于公民大胆地运用正当防卫的法律武器同不法侵害作斗争。

三、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1979年刑法正当防卫,了的作用,但它是在传统的正当防卫观念基础之上,把正当防卫与刑事犯罪紧密,对正当防卫的界限界定,司法实践中对防卫人过于苛求,实事求是地防卫案件。,新刑法对正当防卫立法作了重大修改,为公民行使正当防卫权了军的法律保障。新刑法十条分三款了规定:“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权利免受正在进的不法侵害,而的制止不法侵害,法侵害人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2

处罚。对正在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防卫,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从规定可以看出,新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较旧刑法有可了变动①:

1、了保护利益的内容,了保护范围。

2、了法侵害人损害的内容,从而使正当防卫的概念,也为正当防卫的认定了法律依据和标准。

3、放宽了防卫限度的条件。79刑法规定,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不应危害是防卫过当,而新刑法则修改为正当防卫的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可见,新正当防卫的限度大大放宽,在防卫应负法律上的刑事责任时,必要限度参照标准而不再时标准。

4、规定了无过当之防卫,即正当防卫。这时新正当防卫制度较正当防卫制度的最的修改。

5、将正当防卫由“应当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改为“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修改消除了对过当处罚上的误区,使减轻或免除处罚法定的硬性规定,即某一加害只要认定为防卫过当,在加害者负刑事责任的,予以减轻或免除处罚,而不象以往那样在综合防卫过当的动机、手段、条件、危害后果等基础上决定减轻或免除处罚。旧了对防卫过当“罪当其罪”。

(二)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

法律赋予每个人的正当防卫权利不可滥用,符合的条件.在刑法理论上, 具备五个条件:

(1)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有不法侵害。

1、有不法侵害。对合法实施防卫。

2、不法侵害是的,而假想的。不法侵害,人误以为有不法侵害而实施所谓的防卫,称为假想防卫。假想防卫,则看人主观上有无罪过而人承担刑事责任。

3、不法侵害通常应是人的不法。

不法侵害的理解,刑法中并未给出的解释。不法侵害的含义三的特征:

1、侵害性。侵害一词从其意义上讲,“侵”的含义是侵入,接近,“害”的含义是伤害,妨害。侵害“侵入而损害”。由此可见,侵害是攻击性,并有会损害的。,不法侵害是,可以是自然人的,也可以是的。,社会危害性,这是正当防卫的本质特征,亦即它是对法律所保护 的合法权益的攻击,或者会产生使合法权益感受危害的状态,并的程度,才能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否则谈不让防卫的问题。

2、性。从新旧刑法的条文看,刑法都涉及“不法侵害”一词,有其内在的特定含义,可以看出含义并不只限指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也应当包括于犯罪手段相同,但尚未触犯刑法的或触犯刑法,但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的。许多学者都防卫是针法侵害实施的,而不法侵害,既包括的,也包括犯罪。法律规定无责任能力人侵害他人的权力,只是规定了无责任能力人不承担法律责任,法律的规定也说明无责任能力人会产生侵害他人的。笔者,正当防卫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法侵害人的人身或者财产损害的方法其目的。

3、可制止性。“制止”从词义来讲有使其停止之意,可制止性不法侵害得以停止,或者的防止危害结果的,或者危害结果的性。不法侵害的可以是不的,但通常以的的,并且的往往带有暴力的或侵袭的性质,肯定带有的强度。不法侵害的一经,危害后果随之,即使正当防卫,也阻止危害后果的或者即使即地挽回损失。的不法侵害可制止性,正当防卫。也的情况,即使不再正当防卫,也不会再危害后果或者危害后果不再。种时候,不法侵害结束,危害结果也,如受害人已死亡,但犯罪分子仍加害,也失去了法侵害的可制止性,就对之实施防卫②。

(2)正当防卫的条件——不法侵害正在。即开始,尚未结束。条件解决的是不法侵害的性和适时性问题。不符合条件的防卫,称为防卫不适时。防卫不适时,有两种:不法侵害尚未开始就实施防卫,叫事前防卫;不法侵害结束实施的防卫,叫事后防卫。防卫不适时,属于故意犯罪。

(3)正当防卫的条件——只能法侵害者本人实施,而及于与侵害无关的人。对者实施,属于故意犯罪。针法侵犯人以外的人包括其亲友防卫,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反而新的不法侵害。③

(4)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防卫意图。所谓防卫意图,是指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而决意制止正在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防卫意图又包括两个的内容:

1、正在的不法侵害的认识,即正当防卫的认识因素。

2、制止正在的不法侵害的决意,即正当防卫的意志因素。然而应该注意,某些从上似乎符合正当防卫的客观条件,但主观上不具备防卫意图,其视 4

为正当防卫。情况可以包括两种:

1、防卫挑拨。即是故意地挑逗对方不法侵害而借机加害于不法侵害人的。它着的不法侵害,挑拨人也了所谓正当防卫,上符合正当防卫的客观条件。但该不法侵害是在挑拨人的挑逗下故意诱发的,其主观上犯罪意图而防卫意图,客观上实施了犯罪,是故意犯罪依法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2、互相斗殴。是指者在主观上不法侵害故意的支配下,客观上实施的连续的互相侵害的。在互相斗殴的情况下,人主观上防卫意图,其也视为正当防卫。

(5)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每一位公民在运用正当防卫法律武器的,也握住正当防卫的界限,防止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利,防卫过当。新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应把握正当防卫的限度,可以从三个考察。

1、不法侵害的强度。在必要限度时,需要不法侵害的强度。所谓不法侵害的强度,是指的性质、对客体的损害结果的轻重损害结果的手段、工具的性质和打击部位等因素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用轻于或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以地制止不法侵害的,可以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当然,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那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2、不法侵害的缓急。是指侵害的紧迫性,即不法侵害所的对、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危险程度。不法侵害的缓急认定防卫限度意义,是在防卫强度大于侵害强度的情况下,该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更要以不法侵害的缓急等因素为标准。

3、不法侵害的权益。不法侵害的权益,正当防卫保护的权益,它是决定必要限度的因素。不法侵害的权益在超过必要限度中的作用,为保护重大的权益而将不法侵害人杀死,可以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保护轻微的权益,即使是非此保护,了不法侵害人的重大伤亡,而就可以是超过了必要限度。④

四、关于防卫过当

新刑法在正当防卫的适用上,较的划清了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界限,防卫强度的规定,较之旧刑法更为。新刑法第22条第2款指出:“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刑罚。”衡量防卫强度的法定因素有两个,“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失”。前者是防卫强度的说明,后者是防卫结果的,构成防卫过当来说,二者缺一不可。

如何理解和把握“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失”? 笔者,新刑法典中所谓的“超过必要限度”,应当是指防卫非常显着地超出了制止不法侵害的需要,防卫的性质、手段、强度与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过于悬殊。所谓的“重大损害”,应当是指防卫法侵害人了的损害,而且重伤、死亡或者财产重大损失等重大的损失等。⑤

应当注意的是,“超过必要限度”和“重大损害”,实质是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一体两面。“重大损害”是“超过必要限度”的;“超过必要限度”是“重大损害”判断标准。也说,“并不所谓的超过必要限度但重大损害的情况,换言之,只是在重大损害的情况下,才超过必要限度的问题;不所谓的‘手段过当’而‘结果不过当’或者相反的”。⑥ 在实践中,如何认定防卫“超过必要限度”?应从防卫方,侵害方及客观条件综合分析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性质及其性,侵害的性质,侵害手段,侵害的缓急,侵害的人数,侵害人的能力,防卫的,地点,环境等因素。只看防卫的强度于侵害的结果,也一看见侵害者被杀伤旧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是在遭突袭的情况下被迫的,难以的判断“必要限度”。当然,也不允许为保护合法权益就随意性防卫。

五、关于无过当防卫

新刑法十条款首次规定了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可以无限度的防卫,即使了不法侵略者的损害后果也不负刑事责任。刑法十条规定:“对正在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防卫,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6

不负刑事责任。”在刑法理论界上有学者称,此款规定是我国的无限防卫权,⑦或防卫权,⑧或无过当之防卫等。⑨据此规定,“对正在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正当防卫,不过当情形”⑩,规定是我国刑法在正当防卫制度上的。它使公民在受到正在的暴力犯罪时,能够站英勇的反击,不至于因过多地考虑防卫过当责任而畏首畏尾,适时制服犯罪。无过当防卫赋予了防卫人无限的防卫权,对无过当防卫的使用,以免滥用,使得防卫权蜕变为私刑权,社会混乱。无限防卫是正当防卫的。,除了限度条件外,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起因条件,防卫,防卫防卫意图具备。

六、正当防卫的法律和社会

新刑法规定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既然正当防卫的有利无害社会,是应受完全的表彰,的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英雄,还当歌颂;则法律的良心就单纯从消极论断为无罪或不负刑事责任,而应当从肯定其有利无害、有功无过,而受到法律的保护。是当今社会治安往往因暴行而趋于严峻,法律倘能社会群起而攻之,则其制止和预防犯罪的性,便大于司法机关的事后究办。可是,许多正当防卫案件的,是那些为保卫重大利益作殊死斗争,容易涉嫌过当甚至被误以故意行凶论罪的防卫,即使最后终于水落石出,司法机关只是就事论事地宣告无罪了事,而不昭示其功于社会,不强调其应受法律完全保护的,则甚至会因不抑制、削弱、伤害公民的正当防卫性。现时,公众面对歹徒逞凶,对被害人也寄予同情,但不少的人宁可袖手旁观,不愿挺身而出。法律的社会落后于时代要求,这确是令人遗憾的!

七、刑法对正当防卫规定的之处及其的意见

(一)关于正当防卫的适用的限定缺陷

刑法第20条第3款之规定,无过当之防卫的适用是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那么,如何理解这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呢?地说,行凶并正式的法律术语,其含义宽泛,难以界定。例如打架是行凶、伤害

是行凶、杀人行凶。赤手空拳可以行凶、手持凶器可以行凶。,修订后的刑法采用行凶一词,的缺陷。对此,应当对行凶一词限制解释,限于使用凶器的暴力行凶。构成无过当之防卫的行凶,应当是指使用凶器、对被害人暴力袭击,严重危及被害人的人身安全。种情况下,才能对之无过当之防卫。杀人、是指故意杀人,而且在情况下是指使用凶器,严重危及被害人的生命安全的情形。那些隐蔽手段的杀人、例如投毒杀人等,事实上也不防卫的问题,更谈不上无过当之防卫。抢劫和强奸,修订后的刑法第20条之规定,是无过当之防卫的。那么,对一切抢劫和强奸犯罪都可以无过当之防卫呢?的回答定的,强奸和抢劫,从犯罪手段看,有暴力方法。胁迫方法和方法之分。这里的方法往往是指麻醉、灌酒、失去知觉不知反抗的状态等。暴力强奸、抢劫,显然可以无过当之防卫。但采用胁迫或者方法的非暴力的强奸、抢劫能否无过当之防卫,是值得商榷的,在看来,对非暴力的强奸、抢劫犯罪无过当之防卫。至于绑架,情况下是采用暴力的,可以无过当之防卫。但也有情况下,是非暴力的。例如胁迫等,种场合,不允许无过当之防卫。总之,在认定无过当之防卫的的时候,应当以暴力犯罪来界定与限制修订后的刑法所列举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犯罪。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以暴力手段实施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犯罪,才特殊防卫的问题。

(二)建议正当防卫的民事责任的规定

我国的法律中未规定正当防卫的民法责任,即正当防卫人要对损害结果赔偿或负民事责任。防卫人在行使防卫权利时,既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而滥用权利,又尽了防止过当的义务,其既有理、有利、又有制,与所产生的损害结果之间,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不具备损害赔偿或民事责任的原因要件。由此可知正当防卫人无需为的负民事责任。相反,正当防卫的完全正义性和有利无害的社会性,防卫一方在要求不法侵害者承担其直接侵权所的损害责任的,有请求赔偿防卫人因防卫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损害的权利,这乃理所当然

(三)举证责任责任问题

在修订后的刑法实施以后,适用无过当之防卫,举证责任问题。无过当之防卫是被害人的无罪辩护的理由。无过当之防卫的立法初衷是鼓励公民勇敢地同犯罪作斗争,也了危险,危险是指使不轨之徒易于歪曲无限防卫权以遂其杀人目的⑾。为此,对无过当之防卫审查,防止滥用。这里涉及举证责任的问题,值得。在情况下,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由公安司法机关承担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不负证明责任,亦即不承担证明无罪的责任。但,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辩护过程,仍然通行“谁主张、谁证明”的原则。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事实和法律,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这里证明无罪的材料和意见,就包含证明责任的含义在内,在无过当防卫的情况下,公安司法机关当然要收集证据。无过当之防卫的事实材料的,应当据此无罪。但公安司法机关只证明被告人故意杀人的事实材料,未无过当之防卫的事实材料,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无过当之防卫的辩护事由的,应当承担的证明责任,否则无过当之防卫就成立。⑿

总而言之,新刑法的修改,对正当防卫的规定。是正当防卫概念上的修改对防卫过当负刑事责任的两个条件的界定,的无过当防卫的规定,都反映了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治安状况条件下,强化防卫制度的必要性。这有利于鼓励公民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还有利于震慑犯罪分子,社会稳定,有利于敢于通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新正当防卫制度论》作者:徐 华 政法大学学报 第22卷第2期

2、《刑法》 作者:王作富 大学出版社

3、《新法学概论》 主编:刘守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出版(第111页)

4、《刑法总论》 主编:陈兴良 出版社 2005年3 月出版(第36页)

5、《刑法学》 作者:高铭暄 大学出版社

6、《刑法学》 作者:张明楷 法律出版社

7、《论刑法总则的改革与发展》 《法学》 主编:赵秉志、赫兴旺 1997年第2期。

8、《共和国刑法的修改与试用》 主编:高西江 检察出版社 1998版(第18页)

9、《刑法疏议》 主编:陈兴良 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23页)

10、《新刑法教程》 主编:赵秉志 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89页)

11、《刑法典应力求垂范久远——论修订后的刑法的局限与缺陷》 主编:范忠信 《法学》2001年

12、《论无过当之防卫》 作者:陈兴良 《法学》2002年

第四篇:论正当防卫制度论文1

论证当防卫制度

目 录

综述

一、正当防卫的历史沿革和立法取向

二、正当防卫的目的和意义

三、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四、关于防卫过当

五、关于无过当防卫

六、正当防卫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七、刑法对正当防卫规定的不足之处及其完善的意见 结束语

正文

论证当防卫制度

摘要: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从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本文通过对正当防卫的概念、特征以及防卫过当等法律问题进行评析,并阐述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具体内容,由此而提出关于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的相关问题。并结合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内容的规定,对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正当防卫,防卫过当,不法侵害,无过当防卫,必要限度 综 述

根据新刑法第20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鼓励和保

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威慑犯罪分子,制止和预防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正当防卫的历史沿革和立法取向

正当防卫对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秩序以及公民的合法权益都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从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方面来看,正当防卫这一法律措施是刑罚无法取代的。从习俗到法律、从观念到学说,正当防卫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它萌生于复仇,蜕变于私刑,历史渊源一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作为法律制度在刑法中地位的真正确立,是1791 年的法国刑法典。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正当防卫制度,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 所鼓吹的天赋人权论的产物。

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在总结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司法实践经验基础上产生的,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第33 次稿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979 年颁布的《刑法》基本上保持了正当防卫条款的原貌,只是防卫过当“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修改为“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可见,立 法的取向是逐渐放宽对正当防卫的限制

二、正当防卫的目的和意义

(一)正当防卫的目的

允许运用私力救济受侵害的权利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时代的规则,现代法治国家中应该由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程序来阻止侵害或解决冲突,个人运用私力来阻止侵害或解决冲突一般而言是不被允许的。但是在侵害迫在眉睫而依靠国家机关来阻止或恢复来不及时或不可能时,不允许私人运用私立救济就不仅不能保护受侵害的权利,还将难以维持法律秩序。正当防卫作为国家机关公力救济的补充,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从正当防卫的法定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当防卫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的目的在正当防卫的概念中占有主导地位,它对于理解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的本质以及确定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的正当性表明正当防卫不 是违法侵害,更不是对不法侵害人的惩罚,它具有正当防卫的性质,是一种有限度的防卫行为。它充分说明了正当防卫行为仅仅是在合法权利被正在侵害或威胁之中的一种紧急情况下,为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采取的紧急救济措施,是针对正在 进行的不法侵害的有利的反击。

正当防卫行为在客观上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一定的人身或者财产的损害,因此具有犯罪的外在形式。但是,正当防卫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在性质上有着内在本质的区别。我们只有明确正当防卫的目的,才能知晓正当防卫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住正当防卫不负 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

(二)、正当防卫的意义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鼓励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震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可以说正当防卫不仅是免除正当防卫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而且是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的法律武器。特别是现行刑法中对正当防卫规定作了重大的修改补充,主要立法精神是适当地放宽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除原则性地规定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以外,还对某些特定情况下的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作了特别规定,这就有利于公民大胆地运用正当 防卫的法律武器同不法侵害作斗争。

三、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1979年刑法对于正当防卫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它是建立在传统的正当防卫观念基础之上,把正当防卫与刑事犯罪紧密联系,对正当防卫的界限缺乏明确界定,司法实践中对防卫人过于苛求,不能实事求是地处理防卫案件。因此,新刑法对正当防卫立法作了重大修改,为公民积极行使正当防卫权

提供了军有力的法律保障

新刑法第二十条分三款进行了规定: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 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 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 责任。“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新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较旧刑法有可了以下变动①:

1、增加了保护利益的内容,扩大了保护对象范围。

2、增加了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内容,从而使正当防卫的概念更加明确,也为正当防卫的认定提供

了法律依据和标准。

3、放宽了防卫限度的条件。79刑法规定,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是防卫过当,而新刑法则修改为正当防卫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可见,新正当防卫的限度大大放宽,在确定防卫行为是否应负法律上的刑事责任时,必要限度成为参照标准而不再时绝对标准。

4、规定了无过当之防卫,即绝对正当防卫。这时新正当防卫制度较正当防卫制度的最重要的修改。

5、将正当防卫行为由“应当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改为“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这一修改消除了对过当行为处罚上的误区,使减轻或免除处罚成为法定的硬性规定,即某一加害行为只要认定为防卫过当,在坚持加害者负刑事责任的同时,必须予以减轻或免除处罚,而不象以往那样在综合防卫过当的动机、手段、时间条件、危害后果等基础上决定是否给予减轻或免除处。

(二)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

法律赋予每个人的正当防卫权利不可滥用,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在刑法理

论上,必须同时具备五个条件:

(1)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1、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对合法行为不能实施防卫。

2、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假想的。没有不法侵害,行为人误以为有不法侵害发生而实施所谓的防卫,称为假想防卫。假想防卫,则看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罪过而确定行为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3、不法侵害行为通 常应是人的不法行为。

对于不法侵害的理解,刑法中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认为不法侵害的含义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1、侵害性。侵害一词从其意义上讲,“侵”的含义是侵入,接近,“害”的含义是伤害,妨害。侵害就是“侵入而损害”。由此可见,侵害是一种具有积极攻击性,并有可能会造成损害的行为。首先,不法侵害必须是一种行为,可以是自然人的行为,也可以是单位的行为。其次,这种行为必须具有社会危害性,这是正当防卫的本质特征,亦即它是对法律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攻击,或者会产生一种使合法权益感受危害的状态,并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成为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否则谈不让进行防卫的问题。

2、违法性。从新旧刑法的有关条文看,刑法都涉及“不法侵害”一词,一定有其内在的特定含义,可以看出这一含义并不只限指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同时也应当包括于犯罪手段基本相同,但尚未触犯刑法的一般违法行为或虽然触犯刑法,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许多学者都认为防卫行为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的,而不法侵害行为,既包括一般的违法行为,也包括犯罪行为。法律没有规定无责任能力人具有侵害他人的权力,只是规定了无责任能力人不承担法律责任,法律的这一规定也说明无责任能力人可能会产生侵害他人的行为。笔者认为,正当防卫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通过对不法侵害人的人身或者财产造成一定损害的方法实现其目的。

3、可制止性。“制止”从词义来讲有使其停止之意,可制止性就是致使不法侵害得以停止,或者有效的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或者减

少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法侵害的行为虽然可以是不作为的行为,但通常都是以积极作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且这种积极作为的行为往往带有暴力的或侵袭的性质,肯定带有一定的强度。如果一个不法侵害的行为一经发生,危害后果随之造成,即使实行正当防卫,也不能阻止危害后果的发生或者即使即地挽回损失。这样的不法侵害没有可制止性,因而不能进行正当防卫。同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使不再实行正当防卫,也不会再发生危害后果或者危害后果不再扩大。在这种时候,不法侵害虽然没有结束,危害结果也没有继续发生,如受害人已死亡,但犯罪分子仍继续加害,也已经失去了对不法侵害的可制止性,因而就不能

对之实施防卫行为②。

(2)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这个条件解决的是不法侵害的真实性和适时性问题。如果不符合这个时间条件的防卫,称为防卫不适时。防卫不适时,有两种:不法侵害尚未开始就实施防卫,叫事前防卫;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实施的防卫,叫事后防卫。防卫不适 时,属于故意犯罪。

(3)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而不能及于与侵害行为无关的第三人。如果对第三者实施,属于故意犯罪。如果针对不法侵犯人以外的第三人包括其亲友进行防卫,不仅不能达到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 益的目的,反而可能新的不法侵害。

(4)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防卫意图。所谓防卫意图,是指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为了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而决意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因此,防卫意图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认识,即正当防卫的认识因素。

2、对于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决意,即正当防卫的意志因素。然而我们应该注意,某些行为从形式上似乎符合正当防卫的客观条件,但由于主观上不具备防卫意图,因此,其行为不能视为正当防卫。这种情况可以包括以下两种:

1、防卫挑拨。即是故意地挑逗对方进行不法侵害而借机加害于不法侵害人的行为。它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不法侵害,挑拨人也实行了所谓正当防卫,形式上符合正当防卫的客观条件。但由于该不法侵害是在挑拨人的挑逗下故意诱发的,其主观上具有犯罪意图而没有防卫意图,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因而是故意犯罪依法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2、互相斗殴。是指参与者在主观上不法侵害故意的支配下,客观上实施的连续的互相侵害的行为。在互相斗殴的情况下,由于行为人主 观上没有防卫意图,其行为也不得视为正当防卫。

(5)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我们每一位公民在运用正当防卫这个法律武器的同时,也必须要把握住正当防卫的界限,防止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利,造成防卫过当。根据新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我们应正确把握正当防卫的限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1、不法侵害的强度。在确定必要限度时,首先需要确定不法侵害的强度。所谓不法侵害的强度,是指行为的性质、行为对客体已经造成的损害结果的轻重以及造成这种损害结果的手段、工具的性质和打击部位等因素的统一。对于不法侵害实行正当防卫,如果用轻于或相当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不足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可以采取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当然,如果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不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那就是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2、不法侵害的缓急。是指侵害的紧迫性,即不法侵害所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危险程度。不法侵害的缓急对于认定防卫限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防卫强度大于侵害强度的情况下,确定该行为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是否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更要以不法侵 害的缓急等因素为标准。

3、不法侵害的权益。不法侵害的权益,就是正当防卫保护的权益,它是决定必要限度的因素之一。根据不法侵害的权益在确定是否超过必要限度中的作用,为保护重大的权益而将不法侵害人杀死,可以认为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因而没有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为了保护轻微的权益,即使是非此不能保护,造成了不法侵害人的重大伤亡,而就可以认为是超过了必要限度。④

四、关于防卫过当

新刑法在正当防卫的适用上,较明确的划清了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界限,对于防卫强度的规定,较之旧刑法更为明确具体。新刑法第22条第2款指出:“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刑罚。”衡量防卫强度的法定因素有两个,一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二是“造成重大损失”。前者是防卫强度的说明,后者是防卫结果的表现,对于构 成防卫过当来说,二者缺一不可。

如何理解和把握“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以及“造成重大损失”?我们认为,新刑法典中所谓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应当是指防卫行为非常显著地超出了制止不法侵害的需要,防卫行为的性质、手段、强度与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不是过于悬殊。所谓的“造成重大损害”,应当是指防卫行为不仅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而且造成重伤、死亡或者财产重大损失等重大的损失等。⑤

应当注意的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损害”,实质是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一体两面。“造成重大损害”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具体表现:“超过必要限度”是“造成重大损害”判断标准。也就是说,“并不存在所谓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但没有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换言之,只是在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下,才存在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问题;不存在所谓的‘手段过当’而‘结果不过当’或者相反的现象”。⑥ 在实践中,如何认定防卫行为是否“明

显超过必要限度”?应从防卫方,侵害方及客观条件综合分析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性质及其重要性,侵害行为的性质,侵害手段,侵害的缓急,侵害的人数,侵害人的能力,防卫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各种因素。不能只看防卫的强度于侵害的结果是否相当,也不能一看见侵害者被杀伤旧认为防卫过当。因为正当防卫是在遭突袭的情况下被迫实行的行为,难以准确的判断“必要限度”。当然,也允 许为保护合法权益就随意进行主动性防卫。

五、关于无过当防卫

新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首次规定了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可以采取无限度的防卫,即使造成了不法侵略者的损害后果也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二十条规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在刑法理论界上有学者称,此款规定是我国的无限防卫权,⑦或特别防卫权,⑧或无过当之防卫等。⑨据此规定,“对正在进行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实行正当防卫,不存在过当情形”⑩,这一规定是我国刑法在正当防卫制度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它使公民在受到正在进行的暴力犯罪时,能够站出来进行英勇的反击,不至于因过多地考虑防卫过当责任而畏首畏尾,不能适时制服犯罪。无过当防卫赋予了防卫人无限的防卫权,因此必须对无过当防卫的使用严格掌握,以免滥用,使得防卫权蜕变为私刑权,造成社会混乱。必须明确无限防卫是正当防卫的一种。因此,除了没有限度条件外,正当防卫的其他四个条件:起因条件,防卫时间,防卫对象以及防卫意图必须同时具备。

六、正当防卫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新刑法明确规定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但是既然正当防卫的有利无害社会效果,是应受完全的表彰,其中的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英雄行为,还当歌颂;则法律的良心就不能单纯从消极方面论断为无罪或不负刑事责任,而应当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肯定其有利无害、有功无过,而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特别是当今社会治安往往因各种暴行而趋于严峻,法律倘能促使社会群起而攻之,则其制止和预防犯罪的及时有效性,便相对大于司法机关的事后究办。可是,许多正当防卫案件的处理,特别是那些为保卫重大利益作殊死斗争,因而容易涉嫌过当甚至被误以故意行凶论罪的防卫适当行为,即使最后终于水落石出,如果司法机关只是就事论事地宣告无罪了事,而不昭示其功于社会,不强调其应受法律完全保护的效果,则甚至会因这种不作为抑制、削弱、伤害公民的正当防卫积极性。现时,公众面对歹徒逞凶,虽然对被害人也寄予同情,但不少的人宁可袖手旁观,不愿挺身而出。法律的社会效果落后于时代要求,这确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七、刑法对正当防卫规定的不足之处及其完善的意见

(一)关于正当防卫的适用对象的限定存在缺陷

刑法第20条第3款之规定,无过当之防卫的适用对象是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那么,如何理解这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呢?严格地说,行凶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因而其含义十分宽泛,难以界定。例如打架是行凶、伤害是行凶、杀人也是行凶。赤手空拳可以行凶、手持凶器可以行凶。因此,修订后的刑法采用行凶一词,存在一定的缺陷。对此,我们认为应当对行凶一词加以限制解释,限于使用凶器的暴力行凶。因而构成无过当之防卫的行凶,应当是指使用凶器、对被害人进行暴力袭击,严重危及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对之实行无过当之防卫。杀人、是指故意杀人,而且在一般情况下是指使用凶器,严重危及被害人的生命安全的情形。对于那些采取隐蔽手段的杀人、例如投毒杀人等,事实上也不存在防卫的问题,更谈不上无过当之防卫。抢劫和强奸,根据修订后的刑法第20条之规定,是无过当之防卫的对象。那么,是否对一切抢劫和强奸犯罪都可以实行无过当之防卫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强奸和抢劫,从犯罪手段上来看,有暴力方法。胁迫方法和其他方法之分。这里的其他方法往往是指麻醉、灌酒、利用失去知觉不知反抗的状态等。对于暴力强奸、抢劫,显然可以实行无过当之防卫。但对于采用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实行的非暴力的强奸、抢劫能否实行无过当之防卫,我们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在我们看来,对这种非暴力的强奸、抢劫犯罪不能实行无过当之防卫。至于绑架,一般情况下是采用暴力的,因而可以实行无过当之防卫。但也有个别情况下,是非暴力的。例如胁迫等,在这种场合,一般不允许进行无过当之防卫。总之,在认定无过当之防卫的对象的时候,应当以暴力犯罪来严格界定与限制修订后的刑法所列举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犯罪。只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以暴力手段实施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犯罪,才存在特殊防卫的问题。

(二)建议增加正当防卫的民事责任的规定

我国的相关法律中未明确规定正当防卫的民法责任,即正当防卫人是否要对损害结果作出赔偿或负其他民事责任。防卫人在行使防卫权利时,既没有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而滥用权利,又尽了防止过当的义务,其行为既有理、有利、又有制,与所产生的损害结果之间,只有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不具备损害赔偿或其他民事责任的原因要件。由此可知正当防卫人无需为自己的行为负民事责任。相反,根据正当防卫的完全正义性和有利无害的社会性,防卫一方在要求不法侵害者承担其直接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责任的同时,有请求赔偿防卫人因防卫造成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损害的权 利,这乃理所当然

(三)举证责任责任问题

在修订后的刑法实施以后,适用无过当之防卫,存在一个举证责任问题。因而无过当之防卫是被害人的一个无罪辩护的理由。无过当之防卫的立法初衷是鼓励公民勇敢地同犯罪作斗争,但是也造成了一种危险,这种危险是指可能使不轨

之徒易于歪曲利用无限防卫权以遂其杀人目的。11 为此,对无过当之防卫必须严格审查,防止滥用。这里涉及一个举证责任的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在一般情况下,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由公安司法机关承担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不负证明责任,亦即他们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但我们认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辩护过程,仍然通行“谁主张、谁证明”的原则。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这里证明无罪的材料和意见,就包含证明责任的含义在内,在无过当防卫的情况下,公安司法机关当然要全面收集证据。如果发现无过当之防卫的事实材料的,应当据此认为无罪。但如果公安司法机关只发现证明被告人故意杀人的事实材料,未发现无过当之防卫的事实材料,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无过当之防卫的辩护事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否则无过当之防卫就不能成 立。

八、结束语

新刑法的修改,对正当防卫的规定更加准确,具体,完善。无论是正当防卫概念上的修改还是对防卫过当负刑事责任的两个基本条件的界定,以及增加的无过当防卫的规定,都充分反映了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治安状况条件下,进一步强化防卫制度的必要性。这不仅有利于鼓励公民积极与犯罪分子作斗争,有效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还有利于震慑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形 成敢于通犯罪分子作斗争的 良好社会风气。参考文献:

1、徐华 新正当防卫制度论 绥化师专学报 第22卷第2期

2、王作富 中国刑法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刘守芬主编 《新法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第111页

4、陈兴良主编 《刑法总论》 人民出版社2002年3 月出版第36页

5、高铭暄 中国刑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张明楷 刑法学 法律出版社

7、赵秉志、赫兴旺主编:《论刑法总则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学》》 1997年第2期。

8、高西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改与试用》,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8版,第18页

9、陈兴良主编:《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 23页

10、赵秉志《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89页

11、范忠信:《刑法典应力求垂范久远——论修订后的刑法的局限与缺陷》,《法学》1997 年

12、陈兴良 论无过当之防卫 法学

学生(签字):

指导老师(签字)

年 月

:日

第五篇:毕业论文正当防卫

防卫限度问题研究 摘要: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而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则构成防卫过当。基于此,对防卫限度问题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人以一法学本科毕业生的角色,浅谈对防卫限度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关键词: 正当防卫、防卫限度、防卫过当 引言: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很多有关法律的问题,本人在关注这些问题中,特别对防卫过当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防卫限度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在刑法的正当防卫课题研究中,最核心、最基本、最为学者所关注的问题莫过于防卫限度问题的研究。我国新刑法与旧刑法相比,在正当防卫限度问题上的规定做出了修改和补充。如何理解正当防卫的限度问题,不仅是法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正当防卫是否过当,应以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为标准,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是区分合法与非法、正当与过当的标准。1.1防卫限度的定义 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没有统一的定义,大体是指刑法所规定的,为保证正当防卫的合法性质而要求防卫损害之轻重应遵守的界限。虽然学者们对必要限度概念定义不同,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种界定标准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必要限度的法定性,即什么是“必要限度”应是刑法所明文规定的。二是必要限度的合法性,即不能超过法定的限度,防卫行为必须是必要的,面对不法侵害,防卫人若不采取行动就无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必要限度的相对性(可平衡性),这一特性主要表现为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一定的防卫紧迫程度、防卫对象、防卫时间、防卫工具、防卫部位、防卫心理等而实施。部分学者认为,在特定的紧迫程度和环境,具体如何操作实施,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不同的防卫方式。1.2防卫限度是区分新旧刑法关于正当防卫规定的核心 我国1979年《刑法》第17条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997年新《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威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新刑法较旧刑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放宽了对防卫限度的规定。这样一来,很多曾在旧刑法中属于防卫过当的行为在新刑法中就不能成立,而成了正当防卫。为了避免司法实践中对同类案件作出不同处理,我们有必要将防卫限度问题研究的更加透彻。1.3、防卫限度是司法实践中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1997新刑法与1979年旧刑法相比,对正当防卫限度的规定有两点变化:第一,用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取代超过必要限度,突出”明显”两字。第二,用造成重大损害代替不应有的损害,对损害的程度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这使得防卫限度的认定标准和原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即现行刑法将防卫限度的评价对象集中在防卫行为所造成的结果上是合理的。只要没有造成重大损害,或者虽然造成了重大损害,但与侵害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相比较,并非是“明显超过”的,都属于正当防卫行为。这使得防卫行为的“适当”与“过当”的限度标准获得了统一的评价,避免了将其他多种因素(如:防卫手段、工具、防卫强度等)作为评价的相互矛盾且十分不确定的操作方式。这些变化对司法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使解决实际问题时依据的法条更为具体明确。因此,研究防卫限度对正确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具有必要性。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的运用还存在诸多疑难争议问题,对于成立正当防卫的条件还存在许多操作技术和价值判断方面的分歧。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当防卫在社会生活中功效的发挥。其中争议最大,同时具有普遍性的就是正当防卫成立的限度条件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也常常产生是否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难以对行为人的行为定性的困惑。例如某师范学校在体育场放电影,住在学校周围的农民也去观看,由于几个农民站在凳子上挡住教师李某的视线,李某让农民下来观看,为此发生口角,几个农民动手殴打李某,致李某身上多处受伤,口、鼻出血,教师刘某在劝阻未果的情况下,回学校食堂拿来一把菜刀,用身体挡着李某说:“你们如再殴打李某,我就不客气了”,几个农民仍用砖砸李某的头部,刘某持菜刀砍在一农民胳膊上,造成重伤。一审法院以教师刘某故意重伤罪判处其15年有期徒刑。刘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以防卫过当为由,改判为7 年有期徒刑。刘某仍不服,提起申诉,经法院再审认定刘某的行为属正当防卫,判决无罪。这一案例说明,1979年刑法对正当防卫的限度没有具体的标准,以致难以准确把握正当防卫行为。新刑法第20条第2 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新刑法强调正当防卫行为只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下,才视为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这有利于司法机关正确地认定防卫过当行为,大大放宽了正当防卫的限度。

2、刑法学界对于该问题的不同学说

防卫行为虽然在目的上具有正当性和具有较小的社会危害性,单事实上,其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暴力方式阻止另一种暴力方式。而在以国家为主要承担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的责任主体的现代社会,不仅同态府绸、血亲府绸、血族复仇为表现形式的权力救济方式已不合时宜,而且由于社会主体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复杂性,防卫行为实际上也不一定正当。在现代法治国家,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受到侵犯时,国家有绝对的权力和职责恢复社会缺失、维护社会秩序。而在私人利益受损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依靠公权力来维护,只有在事出的紧急情况下,公权力很难覆盖的情况中才存在自我防卫问题。因此,防卫行为作为一项自然权力其合理性毋庸置疑。而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把防卫的权力在公权力和私权力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从而避免防卫行为的非法性,真正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利益。防卫限度正式适应了这种要求的,把自我救济的权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防止因滥用防卫权力而造成新的危害。各国在立法过程中受立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历史传统的延续对防卫限度的标准和要求也不同。2.1各国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意大利是现代刑事法律的发源地,刑事古典学派以及刑事社会学派均产生于亚平宁的土壤中。可以说,对刑事法律的研究具有深厚的传统和现实基础。《意大利刑法典》第52条:“因防卫本人和他人的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的现实危险的必要而被迫实施行为的人,只要防卫与侵害相适应,不可处罚。”意大利学法学理论一般认为正当防卫应包含两个方面即侵害状态和防卫反应,就是不法侵害和防卫行为。法律对反应的要求可以用“被迫”“必要” “相适应”三个词概括。防卫行为首先是被迫实施的。“被迫”是指受外界迫使,使不得已的。因此,被迫实施就是防卫人受到侵害的迫使不得已做出的选择。第二,防卫必须必要,这就意味着防卫行为在客观上应与组织的危险相称。防卫必须和侵害相适应,在本质上是质的相同,而不是量上的相同。可见,意大利刑法界对防卫限度的认识实施防卫行为与侵害达到相适应的地步。

1791年的《法国刑法典》第6条规定:“当杀人之系出于正当防卫之现实的紧迫情况所支配时,此种杀人为合法实行的杀人。” 拿破仑法典为资本主义的立法开创了示范,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内容符合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1810年的《刑法典》第328条:“以保护自己或他人之正当防卫,再现实的紧迫的情况下实施杀人,伤害及殴打,不构成重罪与轻罪。”第122-125条规定:“在本人或他人面临不法侵害之当时,处于保护自己和他人做的防卫之必要,完成受此所迫之行为的人,不负刑事责任。单所系采取的防卫手段与侵害程度不相适应情况除外。”从其中“所采取的防卫手段与侵害之严重程度不相适应之情况除外”的表述,可见法国刑法学界同样对于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不相适应的予以排除。有限度的范围是针对侵害人所造成的结果而言的,它要求防卫应当与侵害行为的严重性相一致,而不可因其超过侵害造成的危害或者防卫人想避免的危险。意大利和法国的刑法在大陆法系国家中较有代表性,但从其对防卫限度的规定中可以看出两者没有根本的区别。英美法系的国家的防卫理论与大陆法系差异较大,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中将正当防卫归为阻却违法性或称为正当化的原因,而英美法系的刑法理论中准正当防卫作为一种辩护理由来论述。受此影响两者对防卫限度的标准也不同,大陆法系国家一般要求防卫行为与危害行为相适应,而英美法系国家由于受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和判例法制度的影响,对此项标准一般较为模糊,通过在法庭上的对抗式辩论并通过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要限度,只要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要,无论对不法行为人造成的损失轻重,均不认为是防卫过当。必需说的基本价值出发点是出于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私人正当利益的重视和保护。主张为维护以上利益可以对不法侵害进行各种损害,甚至可以忽视侵害方的合法利益部分。因此,此种学说中不存在正当防卫过当问题,是加害方的一切防卫行为都必要约束,有利于保障正当防卫的正确行使。相当说在立法实践中被很多国家所采纳。2.2我国刑法对防卫限度的相关规定

我国刑法与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相比,并没有规定正当防卫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势下方可实施,即只有在不法行为在对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或者其他权益造成的危险程度具有紧迫性的条件下方可实施防卫。我国刑法对此问题的要求较低,条件并不如其他国家刑法规定的严格,体现了我国刑法以保护防卫人的利益为中心,有利于打击犯罪。但却产生了在防卫限度条件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在某些不法侵害实施的过程中,不法侵害显然已经着手,已经对客体构成了侵害的紧迫性,但是其侵害的强度并没有表现出来,特别在某些犯罪行为中既包括手段行为,也包括结果行为之时,不法行为人如果仅仅刚开始实施了手段行为,那么如何判断侵害行为的强度,又如何根据侵害行为的强度选择自己的防卫行为呢?

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由此可见,我国刑法采取的是较为折衷的相当说,着重强调了“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而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鉴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对被害人潜在的严重危害后果,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威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条是对防卫限度规定的一个例外,也体现了以保护防卫人的利益为中心的宗旨。据此规定,对正在进行的严重危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实施正当防卫,不存在过当的情形。当然,这种防卫权的行使,实际上仍是有严格的法律限制的。综上所述,我国刑法在总体上是“相当说”,而对于个别规定的犯罪在特别情况下是适用“必需说”的。2.3各学说的利弊 三种学说虽然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学说的选择也是世界各国在结合自身各种因素的情况下作出的。但从整体上来说,相当说更符合实际需要而被多数的国家所采纳。2.3.1必需说 该学说认为防卫行为是否正当,应该以该行为是否有为是适当的,都成立正当防卫。必需说根植于对防卫人的保护,对加害人的打击的基础上,有利于震撼犯罪,稳定社会秩序。但同时,必需说显然走向了一个重打击,轻保护的极端,完全忽视不法行为人的利益,对防卫手段不加任何限制,极有可能导致防卫权的滥用,以至引起道德危险。这种不加限制的权利,利于支持和鼓励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需要为原则,只要防卫人认为有此需要,无论其实施什么样的防卫行为,均可以认也会增加一些借口防卫而进行的犯罪行为。

2.3.2基本相适应说 此说主张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应当在强度、手段上基本一致。此说对防卫人的防卫权加以制约,有利于防止权利的滥用,防止对加害人的利益保护和尊重。但此学说要求防卫行为应当与加害行为的手段、方式、强度高度一致,这样反而不利于防卫行为的正确实施。一方面,这种高度的一致很难把握,很可能出现各法院之间标准不一致,出现同罪不同罚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行为标准的模糊和受罚的可能性,会使受害人不愿实施防卫行为,阻碍了防卫立法的真正目的的实现。

2.3.3相当说 相当说既抓住了理解必要限度的本质,关键的特征,有利于鼓励公民实行正当防卫,又提出了对防卫人的必要约束,有利于保障正当防卫的正确行使,因而相当说是合理可行的。根据相当说,防卫行为只要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防卫行为的性质、手段、强度及造成的损害又不是明显超过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或者虽然造成的损害明显超过不法侵害,但实际造成的损害并不算重大的,均属于正当防卫的范围,而不能认为是防卫过当。此说不仅与现行刑事立法相吻合,而且经过司法实践的长期检验也是完全正确的,该说对正当防卫限度条件进行了充分的价值考量,权衡各方面利益,既有利于打击犯罪,也考虑到了对不法行为人的合法利益的保护。所以,笔者认为相当说是一种可取的立法方法。笔者对如何把握足以制止不法侵害之必要有以下几点看法:首先,要认定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当然不可或缺地就要对不法侵害的强度进行考量,因为二者是明显相对应。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不法侵害的强度和防卫的强度之间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尽管不会也不可能要求两者在强度上完全相称。在防卫行为的强度等于或者是小于不法侵害的强度时,没有考究是否超过必要限度之必要,当然更要考究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余地。当防卫强度超过不法侵害的强度时,一般认为在当时的情势下,只要是为防卫不法侵害所必需,就不能认为是超过必要限度。

而在判断何为“足以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时,是依据防卫人当时的主观臆断,亦或依据一般正常人在通常情况下可能作出的主观认知进行判断?笔者认为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兼顾考虑。笔者认为以单纯的一个标准,即以防卫人在当时情况下的主观臆断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不可能排除道德危险,即防卫人捏造当时的主观认识,以达到不法目的。同时,完全依靠社会一般人的主观认识水平和一般环境情况,忽视防卫人的特殊条件可水平来衡量行为的有效性也不足可取。笔者认为,要兼顾两个方面,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出发,即考虑到防卫人的主观水平也应考虑到社会的一般情况,这样才有利于正确衡量行为的合法性。

3、结合我国司法实践,提出自己观点并就其合理性进行论证

正当防卫的要件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是实施正当防卫时,不法行为必须具有侵害性;二是只能对正在进行着的不法行为进行防卫,实施正当防卫具有很强的时间限制性;三是实施正当防卫时,不法侵害必须具有现实性,不能想当然,不能假想防卫;四是实施正当防卫时,公民必须具有防卫意识。

我们可以从下面一个案例来谈谈我国的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问题 案例:

2007年某月,甲于深夜潜入乙宅,伺机盗窃,乙听的动静后起床并将甲堵在屋内,甲为逃离遂与乙发生打斗,其间,与乙一起居住的乙父丙亦惊醒起床,前来帮助乙擒甲,见乙不敌甲,于是丙就操起身边的菜刀对准甲就是一刀。但甲受伤后仍旧逃脱,后因为伤势严重死亡。[争议]对于丙的行为如何认定,存在以下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丙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因为丙针对甲盗窃行为的不法侵害,为维护自己的财产权益以及其子的人身安全不受到侵犯而将甲刺伤,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应该认定为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第二种意见认为,丙的行为构成特殊正当防卫,不应承担刑事责任。因为甲合我国《刑法》关于转化型抢劫罪的规定,而对此法律规定是构成特殊正当防卫,是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入室盗窃在先,且被乙发现后准备逃逸,并与乙扭打在一起,其不法侵害行为符

第三种意见认为,丙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应为过失致人死亡。因为丙针对甲的不法侵害实施正当防卫超过了明显的必要程度,但其主观上不具有伤害致甲死亡的故意,其只要对其防卫过当承担一定的责任。我过《刑法》关于防卫过当的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评析] 此案中,笔者赞成第二种意见,理由有三:

首先,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本案中,甲的盗窃行为侵害了乙丙的财产权,其不法行为明显具有社会危害性。乙丙两人作为合法权益人出于维护自己的财产权和乙的人身权对甲进行防卫,符合正当防卫的要求。其次,本案中,丙在看到乙无力一人独自拦截下甲的情况下,而采取以刀刺伤甲的防卫行为,其主观上不具有伤害甲的故意,目的是为了防止甲伤害到其子,符合正当防卫时间性和现实性的要件要求。第三,《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即按抢劫罪)定罪处罚,这是我国《刑法》关于转化型抢劫罪的规定。本案中,甲入室盗窃且使用暴力抗拒抓捕,符合转化型抢劫罪的规定。

而《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本案甲的行为属于转化型抢劫罪,应适用特殊正当防卫的规定。前文分析了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理论采用的是相当说,特别情况下适用必需说。笔者认为这是符合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立法宗旨和司法实践的。我国刑法鼓励公民实行正当防卫,保障公民合理行使正当防卫权。如果一味的强调相当说,要求必要限度原则上应以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为标准,同时要求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在手段、强度等不存在过于悬殊的差异,那么则不利于对一些犯罪进行正当防卫。所以个案在特殊情况下适用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即必需说的理论。这既有利于打击犯罪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人简单地对防卫限度问题进行了阐述,由于知识有限,且许多方面有不足之处,请何老师给予指导和纠正。参考文献

[1] 赵秉志,刘志伟.正当防卫理论若干争议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1,(02).[2] 朱颖俐.对正当防卫限度与“无限防卫权”的理性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3] 邓中文.无限防卫权的理性反思[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6).[4] 刘刚.有关“无限防卫”理解中的几个误区[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5] 罗长斌.我国刑法应为职务防卫正名——从职务防卫的困境谈起[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8,(06).[6] 陈川,朱珊珊.“无限防卫权”质疑[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1).[7] 潘颖玲.对正当防卫限度与无限防卫权的思考——我国正当防卫制度初探[J]广东商学院学报,

下载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正当防卫教案

    导入:张云中,19周岁,无业。由于没有经济来源, 无钱进网吧等地方消费。于是心生歹念,决定 实施蒙面抢劫。2003年11月26日晚12时许, 埋伏在某纺织厂后门,欲对下班经过此地的单 身女工......

    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问题浅析(精选5篇)

    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问题浅析 正当防卫是一项法定权利,在我国刑法中其不符合犯罪构成而被认为是排除犯罪性的行为。防卫过当是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是行为过当与结果过当的......

    论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范文模版]

    论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 [内容摘要]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

    自考法律专业论文(论正当防卫制度)

    1论正当防卫制度 摘 要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我国刑法也将之明文规定为合法行为,其目的是鼓励公民......

    浅谈正当防卫界定的有关问题[推荐5篇]

    浅谈正当防卫界定的有关问题 王雷 [内容摘要] 正当防卫界定问题是我国司法界的一个探讨的课题。本文联系具体案例,从“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正当防卫必须是......

    正当防卫毕业论文[定稿]

    浅析正当防卫 【摘要】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其目的是......

    自我简论正当防卫

    自我简论正当防卫 【摘要】正当防卫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重要制度,其明确了合法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然而正当防卫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人的自然特性其的防护强度必然会超出理论上......

    试论正当防卫的几个问题

    试论正当防卫的几个问题内容提要: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保护正当的自身利益国家和集体利益、别人利益可采取的一种正当行为,旨在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勇敢地同犯罪斗争及时有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