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C+E-P16(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新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三十三号
颁布日期:1995-05-10 实施日期:1996-01-01/2010-8-28 颁布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10年8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0年8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的决定》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10年8月28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健全预备役军官制度,完善国家武装力量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根据宪法和兵役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预备役军官是被确定为人民解放军预备役排级以上职务等级或者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被授予相应的预备役军官军衔,并经兵役机关登记的预备役人员。
第三条 预备役军官是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时补充现役军官的主要来源之一。
预备役军官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享有与其职责相应的地位和荣誉。国家依法保障预备役军官的合法权益和相应待遇。
第四条 预备役军官按照职务性质分为军事军官、政治军官、后勤军官、装备军官和专业技术军官。
军官预备役按照平时管理和战时动员的需要,分为两类:在预备役部队任职的和预编到现役部队的预备役军官为第一类军官预备役;其他预备役军官为第二类军官预备役。
第五条 全国的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在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下,由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管。
军区、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负责本区域的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军兵种政治部负责军兵种部队预备役军官的有关管理工作。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武装部(以下统称县人民武装部)负责本行政区域预备役军官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六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职责分工,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预备役军官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 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军区政治部、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政治部、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和县人民武装部会同有关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军地预备役军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军队和地方有关部门、当地预备役部队和预编预备役军官的现役部队参加的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预备役军官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有特殊需要时,可以临时召集会议。
联席会议议定的事项,军队和地方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办理。
第八条 预备役军官所在的工作单位,应当支持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和履行其他兵役义务,协助做好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
第九条 预备役军官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以及军队的有关规章、制度,参加军事训练和军事勤务活动,接受政治教育,增强组织指挥能力和专业技能,随时准备应召服现役。
第十条 对在履行兵役义务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预备役军官,应当依照中央军事委员 1 会的有关规定给予嘉奖、记功或者授予荣誉称号。
对在预备役军官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预备役军官的条件、来源和选拔
第十一条 预备役军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忠于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
(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三)符合本法规定的服军官预备役的年龄;
(四)退出现役或者接受过军事专业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具有与其职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组织指挥能力或者专业技能;
(五)身体健康。
第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从下列人员中选拔:
(一)退出现役的军官和文职干部;
(二)退出现役的士兵;
(三)专职人民武装干部和民兵干部;
(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学生;
(五)非军事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
(六)符合预备役军官基本条件的其他公民。
第十三条 选拔预备役军官的计划,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依照本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从退出现役的军官和文职干部中选拔的预备役军官,由部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提出转服军官预备役的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批准后,到安置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从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人员中选拔预备役军官,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基层人民武装部或者所在单位按照上级下达的计划和规定的条件推荐;
(二)选拔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由有关预备役部队或者现役部队会同县人民武装部共同审核确认人选,选拔服第二类军官预备役的,由县人民武装部审核确认人选;
(三)承训单位组织培训;
(四)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
(五)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第三章 预备役军官的职务等级和职务
第十五条 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军官的职务等级设置为:正师职、副师职、正团职、副团职、正营职、副营职、正连职、副连职、排职。
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的职务等级设置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六条 对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应当确定职务等级。退出现役转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其职务等级的确定依照现役军官相应职务等级的任免权限办理。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其职务等级的确定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批准:
(一)师级军官职务等级和高级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等级的确定,由军区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二)团级军官职务等级和中级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等级的确定,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 2 军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三)营级以下军官职务等级和初级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等级的确定,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师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第十七条 在预备役部队和预编到现役部队任职的预备役军官,除依照本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确定职务等级外,其职务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任免:
(一)营级以上军官职务和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的任免权限,依照本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执行;
(二)正连职、副连职、排职军官职务,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团级单位正职首长任免。第十八条 对预备役军官应当进行考核。考核工作由预备役军官所在部队或者兵役机关会同地方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职责分工,共同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作为任免预备役军官职务的主要依据。
第十九条 预备役军官职务等级的确定和职务的任免,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四章 预备役军官的军衔
第二十条 国家实行预备役军官军衔制度。预备役军官军衔是区分预备役军官等级、表明预备役军官身份的称号、标志和国家给予预备役军官的荣誉。
第二十一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设下列三等八级:
(一)预备役将官:预备役少将;
(二)预备役校官:预备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三)预备役尉官:预备役上尉、中尉、少尉。第二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分为:
(一)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军官:预备役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二)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预备役专业技术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预备役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第二十三条 预备役军官实行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正师职:预备役大校、少将; 副师职:预备役上校、大校; 正团职:预备役上校、中校; 副团职:预备役中校、少校; 正营职:预备役少校、中校; 副营职:预备役上尉、少校; 正连职:预备役上尉、中尉; 副连职:预备役中尉、上尉; 排 职:预备役少尉、中尉。
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预备役专业技术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预备役专业技术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预备役专业技术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第二十四条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军衔高的预备役军官为军 3 衔低的预备役军官的上级;军衔高的预备役军官在职务上隶属于军衔低的预备役军官的,职务高的为上级。
第二十五条 评定和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以预备役军官职务等级、工作(任职)年限、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为依据。
第二十六条 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批准:
(一)预备役少将、大校,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授予;
(二)预备役上校,由军区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授予;
(三)预备役中校、少校,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军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授予;
(四)预备役上尉、中尉、少尉,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师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授予。第二十七条 转服军官预备役的军官和文职干部,其预备役军官军衔,按照其原现役军官军衔等级或者文职干部级别确定。
第二十八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晋级:
(一)被批准退出现役转服军官预备役的军官,其军衔已满晋升年限,符合规定条件的,其预备役军官军衔可以比其原现役军官军衔等级高一级;
(二)预备役军官由于职务等级提升,其军衔低于新任职务等级编制军衔的最低军衔的,提前晋升至新任职务等级编制军衔的最低军衔;
(三)预备役少尉至预备役上校军官,符合规定条件和晋升年限的,可以在职务等级编制军衔范围内,逐级晋升预备役军官军衔;
(四)预备役大校晋升预备役少将,实行选升;
(五)预备役军官在履行兵役义务过程中有突出功绩的,其预备役军官军衔可以提前晋级。
晋升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条件、年限和程序,由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第二十九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晋级,按照下列规定的权限批准:
(一)预备役大校晋升预备役少将、预备役上校晋升预备役大校,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
(二)预备役中校晋升预备役上校,由军区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三)预备役少校晋升预备役中校、预备役上尉晋升预备役少校,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军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四)预备役中尉晋升预备役上尉、预备役少尉晋升预备役中尉,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师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第三十条 预备役军官违反军纪的,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可以给予军衔降级处分。批准预备役军官军衔降级的权限,与批准授予该级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相同。
预备役军官军衔降级不适用于预备役少尉军官。
第三十一条 对被取消预备役军官身份的人员,应当取消其预备役军官军衔。批准取消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与批准授予该级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相同。
第三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犯罪,被依法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或者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应当剥夺其预备役军官军衔。批准剥夺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与批准授予该级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相同。
第三十三条 预备役军官退出预备役后,其预备役军官军衔予以保留,在其军衔前冠以“退役”。
第三十四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的肩章、符号标志式样及佩带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布。
第五章 预备役军官的登记
第三十五条 预备役军官的登记,由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退出现役被确定转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应当自到达安置地之日起三十日内,到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其他人员在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同时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其他人员,到户籍所在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时,应当向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当面核实其身份、经历等有关情况,说明有关事项,并将预备役军官登记情况通知其所在单位。
第三十六条 预备役军官因工作调动或者迁居需要变更预备役军官登记地的,应当办理转出手续,并自到达新的工作单位或者居住地之日起三十日内,到所在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办理转入手续。
县人民武装部办理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转出、转入手续的,应当通报预备役军官所在部队。
第三十七条 预备役军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县人民武装部注销其预备役军官登记:
(一)退出预备役的;
(二)出国定居的;
(三)死亡的;
(四)被取消预备役军官身份的。
第三十八条 县人民武装部必须按照规定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登记的预备役军官,每年进行一次核对,并逐级统计上报。
第六章 预备役军官的培训
第三十九条 未服过现役或者未接受过军事专业培训的人员,被选拔为预备役军官的,在确定预备役军官职务等级前,应当接受军事专业培训。
第四十条 预备役军官在服预备役期间,应当依照兵役法和本法的规定接受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
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每晋升一级指挥职务,应当经过相应的培训,具备任职所需的组织指挥能力。
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预备役军官,应当接受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
第四十一条 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决定对预备役军官实施应急训练。预备役军官必须按照规定接受应急训练。
第四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大纲,由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制定。
负有预备役军官培训职责的单位应当根据预备役军官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大纲,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实施计划。
第四十三条 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的培训,由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或者所在部队组织实施;服第二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的培训,由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和县人民武装部组织实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军兵种、军区根据需要组织预备役军官的培训。
预备役军官所在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协助预备役军官培训工作,保证培训任务的完成。
军队院校、预备役军官训练机构、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有关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担预备役军官的培训任务。
第七章 预备役军官的征召
第四十四条 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和县人民武装部应当根据国防动员的需要,会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预备役军官征召预案,其中,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的征召预案,应当会同有关预备役部队、现役部队制定。
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县人民武装部以及预备役部队和预编预备役军官的现役部队,应当组织征召演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和协助。
第四十五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县人民武装部应当根据上级的命令迅速向被确定为征召对象的预备役军官下达征召通知;必要时,预备役部队和预编预备役军官的现役部队也可以直接向所属的被确定为征召对象的预备役军官下达征召通知,并通报预备役军官登记地的县人民武装部。
第四十六条 预备役军官接到征召的通知后,必须按照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报到,由于伤病等原因暂时不能应召的,经县人民武装部核实,并报上一级兵役机关批准,可以暂缓应召。
第四十七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尚未被征召的预备役军官,未经其所在部队或者登记地的县人民武装部批准,不得离开预备役登记地;已经离开的,接到征召通知,应当按照通知要求立即返回或者到指定地点报到。
第四十八条 被征召的预备役军官转服现役的,按照战时现役军官任免权限下达任职命令,改授现役军官军衔,履行现役军官相应的职责;未转服现役的,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履行职责。
第四十九条 被征召的预备役军官所在单位应当协助兵役机关做好预备役军官的征召工作。
第五十条 国家解除国防动员的实施措施后,被征召转服现役的预备役军官,除根据部队需要继续服现役的,应当退出现役。
第八章 预备役军官的待遇
第五十一条 预备役军官履行兵役义务的工作实绩,应当作为所在单位对其考核评定、晋升职务及工资等级的依据之一;立功或者被授予荣誉称号的,享受国家和地方给予同等立功受奖者的奖励和优待。
第五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应当按照规定着装;参加国庆节、建军节或者其他重大庆典活动的,可以着预备役军官制式服装,并佩带预备役军官军衔肩章、符号标志。
第五十三条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其工作单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由其所在单位照发工资和奖金,其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变。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应当给予误工补贴,具体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按照国家规定给予伙食补助,报销往返差旅费。第五十四条 对按照规定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的预备役军官,按照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的时间及其职务等级发给补贴。补贴标准由财政部和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制定,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保障。
第五十五条 预备役军官在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等军事活动中牺牲、伤残的,参照国家关于军人抚恤优待的规定办理。
第九章 预备役军官的退役 第五十六条 预备役军官达到平时服预备役最高年龄时,应当退出预备役。第五十七条 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军官平时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 担任师级职务的,五十五岁; 担任团级职务的,五十岁; 担任营级职务的,四十五岁; 担任连级职务的,四十岁; 担任排级职务的,三十五岁。
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确因工作需要,经过批准,平时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的年龄不得超过五岁。
第五十八条 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平时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 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六十岁; 担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五十五岁; 担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五十岁。
第五十九条 未达到平时服预备役最高年龄的预备役军官,由于伤病残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继续服预备役的,应当退出预备役。
第六十条 预备役军官退出预备役的批准权限,与本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权限相同。第六十一条 预备役军官退出预备役时,根据其服预备役的时间和贡献,颁发相应的荣誉证章。
第十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违反纪律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三条 预备役军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或者逃避预备役登记的;
(二)拒绝或者逃避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的;
(三)拒绝、逃避征召的。
第六十四条 在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中,收受贿赂、徇私舞弊,或者玩忽职守致使预备役工作遭受严重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阻挠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或者履行其他兵役义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退出现役的人员,服人民解放军军官预备役的,适用本法。
第六十六条 本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Law of the P.R.C.on Reserve Military Officers Order No.48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at the 13th Meeting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Eigh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May 10 1995, promulgated by Order No.48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May 10, 1995, and effective as of January 1, 1996.Contents Chapter ⅠGeneral Provisions Chapter Ⅱ Sources and Selection of Reserve Officers Chapter Ⅲ Post Grades and Posts for Reserve Officers Chapter Ⅳ Military Ranks for Reserve Officers Chapter ⅤRegistration and Call-up of Reserve Officers Chapter ⅥTraining of Reserve Officers Chapter Ⅶ Benefits and Treatment for Reserve Officers Chapter Ⅷ Retirement of Reserve Officers Chapter Ⅸ Legal Liability Chapter Ⅹ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Chapter Ⅰ General Provisions Article 1 This Law is ena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Military Service Law for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a sound system of reserve officers, improving the mobilization system of the armed forces of the State, and strengthening the reserve forces for national defense.Article 2 The term “reserve officers” as used in this Law refers to the reservists who have been assigned reserve post grades at or above the level of platoon leader, or specialized technical post grades at or above the junior level,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ranted corresponding military ranks for reserve officers, and registered with military service organs.Article 3 Reserve officers, by the nature of the posts they hold, shall be classified as operational officers, political officers, logistics officers and specialized technical officers.The reserve of officer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administration in peacetime and mobilization in wartime, comprises two classes: Class One consists of reserve officers who hold posts in reserve components or are pre-listed as officers for active components, and Class Two is composed of all other reserve officers.Article 4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the General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hall be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reserve officers throughout the country.The political departments of the major military commands, provincial military commands(including garrison commands)and military sub-commands(including garrison commands)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reserve officers in their respective regions.The people's armed forces departments of the counties, autonomous counties, cities not divided into districts, and municipal districts(hereinafter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the people's armed forces departments at the county level)shall be in charge of the specific administration of reserve officers in their respective administrative regions.Article 5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local people's governments at various levels shall, in line with their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and in compli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is Law and other pertin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do well the relevant work concer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reserve officers.Article 6 The units in which reserve officers work shall support the reserve officers in their participation in military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of military duties or other obligations of military service, and render assistance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reserve officers.Article 7 Reserve officers shall abide by the Constitu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military rules and regulations, participate in military training and military service activities, receive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their organizing and commanding ability and their technical proficiency, and be ready at all times to respond to the call-up for active service.Article 8 The State protects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reserve officers according to law.Reserve officers shall enjoy such rights deriving from their reserve service as specified in this Law and such benefits and treatment as prescribed by the State.Article 9 Reserve officers who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during their performance of military duties shall be awarded honourable citations or citations for merit or conferred honourable titl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Units which have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ir work relating to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commended or award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Chapter Ⅱ Sources and Selection of Reserve Officers Article l0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selected from:
(l)officers and civilian cadres released from active service;(2)soldiers released from active service;
(3)cadres engaged in the work concerning affairs of people's armed forces and cadres of people's militia;
(4)graduates from non-militar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5)other citizens who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reserve officers.Article 11 Reserve officers shall meet the following basic requirements:
(l)to be loyal to the motherland and to observe the Constitu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2)to obey orders and commands;
(3)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service age of reserve officers as specified in the present Law;
(4)to have been released from active service or have received military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passed due examinations, possessing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knowledge and the organizing and commanding ability or the technical proficiency corresponding to their posts; and(5)to be in good health.Article l2 Plans for the selection of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decided by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and implemented by the General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departments concerned.Article l3 In regard to officers and civilian cadres released from active service to be selected as reserve officers as prescribed in Article l0 of this Law, the political departments of their military units at or above the regimental level shall raise proposals for transferring them to the reserve of officers, upon the approval of which by the prescribed authorities, they shall make registration as reserve officers with the people's armed forces departments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localities of their resettlement.The selection of reserve officers from among persons other than those referred to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set forth below:
(1)recommendation by the people's armed forces departments at the basic level or by the work uni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lans issued from higher authorities and the prescribed requirements;
(2)ver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by the people's armed forces departments at the county level;
(3)training by the units undertaking such missions;
(4)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by the prescribed authorities; and(5)registration with the people's armed forces departments at the county level.Chapter III Post Grades and Posts for Reserve Officers Article l4 Post grades for operational, political and logistics reserve officers are: the level of division commander, the level of deputy division commander, the level of regiment commander, the level of deputy regiment commander, the level of battalion commander, the level of deputy battalion commander, the level of company commander, the level of deputy company commander, and the level of platoon leader.Post grades for specialized technical reserve officers are: the senior level, the intermediate level and the junior level.Article l5 Post grades shall be determined for persons who have been assigned to serve in the reserve of officers.The determination of post grades for persons who have been released from active service and transferred to the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handled by the prescribed authorities as for officers in active service with corresponding post grades.Post grades for persons who are other than those referred to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and who serve in the reserve of officers shall be determin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authorities prescribed below:
(l)post grades for officers at the level of division commander or deputy division commander, or for specialized technical officers at the senior level shall be determin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heads of units at the level of major military command;
(2)post grades for officers at the level of regiment commander or deputy regiment commander, of for specialized technical officers at the intermediate level shall be determin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heads of units at the corps level that have the power to appoint and remove officers; and(3)post grades for officers at the level of battalion commander or below, or for specialized technical officers at the junior level shall be determin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heads of units at the divisional level that have the power to appoint and remove officers.Article 16 Reserve officers who hold posts in reserve components or are pre-listed as officers for active components, in addition to their post grades being determ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l5 of the present Law, shall be appointed or remov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mits of authority prescribed below:
(l)officers at or above the level of deputy battalion commander and specialized technical officers at the senior, intermediate or junior level shall be appointed or remov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third paragraph of Article l5 of the present Law, and(2)officers at the level of company commander, deputy company commander or platoon 10 leader shall be appointed or removed by the heads of units at the regimental level that have the power to appoint and remove officers.Article l7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appraised.The appraisal shall be organized and conducted by the units in which they serve or by the military service organs in conjunction with local departments concer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he State and in line with the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The results of the appraisal shall be taken as the main basis for appointing or removing reserve officers.Article l8 The determination of post grades and the appointment and removal of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handled pursuant to the procedures prescribed by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Chapter IV Military Ranks for Reserve Officers Article l9 Military ranks for reserve officers shall have the following eight grades under three categories:
(1)Reserve Generals: reserve Major General;
(2)Reserve field officers: reserve Senior Colonel, Colonel, Lieutenant Colonel and Major; and(3)Reserve junior officers: reserve Captain, Lieutenant and Second Lieutenant.Article 20 The ranks for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differentiated as follows:
(l)Operational, political and logistics reserve officers: reserve Major General, Senior Colonel, Colonel, Lieutenant Colonel, Major, Captain, Lieutenant and Second Lieutenant.For Naval and Air Force reserve officers, their ranks shall be prefixed by “Navy” and “Air Force” respectively.Article 2l The system of conferring military ranks by virtue of post grades shall be applied to reserve officers.The ranks for operational, political and logistics reserve officers by virtue of their post grades shall be as follows:
Officers at the level of division commander: reserve Senior Colonel or Major General; Officers at the level of deputy division commander: reserve Colonel or Senior Colonel; Officers at the level of regiment commander: reserve Colonel or Lieutenant Colonel; Officers the level of deputy regiment commander: reserve Lieutenant Colonel or Major; Officers at the level of battalion commander: reserve Major or Lieutenant Colonel; Officers at the level of deputy battalion commander: reserve Captain or Major; Officers at the level of company commander: reserve Captain or Lieutenant;
Officers at the level of deputy company commander: reserve Lieutenant or Captain, and Officers at the level of platoon leader: reserve Second Lieutenant or Lieutenant.The ranks for specialized technical reserve officers by virtue of their post grades shall be as follows:
Senior specialized technical officers: specialized technical reserve Major General, Senior Colonel, Colonel, Lieutenant Colonel or Major;
Intermediate specialized technical officers: specialized technical reserve Senior Colonel, Colonel, Lieutenant Colonel, Major or Captain; and Junior specialized technical officers: specialized technical reserve Lieutenant Colonel, Major, Captain, Lieutenant or Second Lieutenant.Article 22 The determination and conferment of military ranks on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based on their post grades, their political integrity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their actual achievements.Article 23 The conferment of military ranks on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approv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mits of authority prescribed below:
(l)The ranks of reserve Major General and Senior Colonel shall be conferr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2)The rank of reserve Colonel shall be conferr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heads of units at the level of major military command;
(3)The ranks of reserve Lieutenant Colonel and Major shall be conferr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heads of units at the corps level that have the power to appoint and remove officers; and(4)The ranks of reserve Captain, Lieutenant and Second Lieutenant shall be conferr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heads of units at the divisional level that have the power to appoint and remove officers.Article 24 The reserve ranks to be conferred on officers and civilian cadres who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reserve service shall be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original ranks or grades when they were in active service.Article 25 The rank promotion of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conducted as prescribed below:(l)Where an officer has been approved to be released from active service and transferred to reserve service, if the prescribed interval for rank promotion has expired and the specified requirement have been satisfied, his reserve rank may be one grade higher than his rank when he was in active service;
(2)Where a reserve officer has been appointed to a higher post grade and his rank is lower than the lowest rank by virtue of his new post grade, he shall be promoted ahead of time to the lowest rank by virtue of his new post grade;
(3)Where reserve officers from reserve Second Lieutenant to reserve Colonel meet the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d the prescribed intervals for rank promotion, their reserve ranks may be promoted grade by grade by virtue of their post grades.(4)Where reserve Senior Colonels are promoted to reserve Major Generals, selective promotion shall be practised.(5)Where reserve officers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during their performance of military service, their reserve ranks may be promoted ahead of schedule.The requirements, intervals and procedures for promotion of reserve ranks shall be prescribed by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Article 26 The rank promotion of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approv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mits of authority prescribed below:
(l)The promotion from reserve Senior Colonel to reserve Major General or from reserve Colonel to reserve Senior Colonel shall be approved by the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2)The promotion from reserve Lieutenant Colonel to reserve Colonel shall be approved by the heads of units at the level of major military command;
(3)The promotion from reserve Major to reserve Lieutenant Colonel or from reserve Captain to reserve Major shall be approved by the heads of units at the corps level that have the power to appoint and remove officers.(4)The promotion from reserve Lieutenant to reserve Captain or from reserve Second Lieutenant to reserve Lieutenant shall be approved by the heads of units at the divisional level that have the power to appoint and remove officers.Article 27 Any reserve officer who has violated military discipline may be punished by demotion in rank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The limits of authority for approving the demotion in rank for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the same as those for approving the conferment of the rank.The demotion in rank for reserve officers shall not be applicable to reserve officers with the rank of reserve Second Lieutenant.Article 28 Where a person has been deprived of his status as a reserve officer, his reserve rank shall be annulled.The limits of authority for approving the annulment of a reserve rank shall be the same as those for approving the conferment of the rank.Article 29 Where a reserve officer has committed a crime and has been deprived of his political rights or sentenced to fixed-term imprisonment of three years or more in accordance with law, he shall be deprived of his reserve rank.The limits of authority for approving the deprivation of a reserve rank shall be the same as those for approving the conferment of the rank.Article 30 Where a reserve officer has been retired from reserve service, his rank shall be preserved and prefixed with “retired”。
Article 3l Patterns of epaulets and insignias for reserve ranks and the ways of wearing them shall be promulgated by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Chapter V Registration and Call-up of Reserve Officers Article 32 The registration of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conducted by the people's armed forces departments at the county level.Persons who have been released from active service and assigned to be transferred to the reserve of officers shall be registered as reserve officers at the time when they check in at the local departments in charge of their resettlement affairs; other persons shall be registered as reserve officers at the same time when they have been assigned to serve in the reserve of officers.Persons who work in State organs, public organizations, enterprises or institutions and have been assigned to serve in the reserve of officers shall register as reserve officers with the people's armed forces departments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regions where their work units are located, other persons who have been assigned to serve in the reserve of officers shall register as reserve officers with the people's armed forces departments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regions where they made household registration.Article 33 Reserve officers who need to change the places of their registration as reserve officers due to the transfer of their work or the change of their residence shall go through the procedures of transferring their registration of reserve service out from the original places, and shall, within 30 days from their arrival at the new work units or the new residence, go through the procedures of transferring their registration in at the people's armed forces departments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regions where they work or reside.Article 34 Where reserve officers fall into one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their registration as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cancelled by the people's armed forces departments at the county level:(l)having been retired from reserve service;(2)having settled down abroad;(3)having been dead; or(4)having been deprived of the status as a reserve officer.Article 35 The people's armed forces departments at the county level shall make annual checks on the registered reserve officers in their respective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the statistics so obtained shall be reported to higher authorities level by level.Article 36 Reserve officers shall report for duty at the designated places within the prescribed time after they have received the notice for call-up; in case anyone is unable for the time being to respond to the call because of injury, sickness or other reasons, his call-up may be postponed, provided the case has been verified by the people's armed forces department at the county level and approved by the organ of military service at the next higher level.Chapter VI Training of Reserve Officers Article 37 Where persons who have never served in active service nor received military professional training have been selected to be reserve officers, they shall take such training before their post grades for reserve officers are determined.Article 38 Reserve officers shall receive military training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ir term of reserve service in compli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Military Service Law and the present Law.Article 39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may, when necessary, decide that emergency training shall be conducted with respect to reserve officers.Reserve officers must receive such emergency training as prescribed.Article 40 Programs for military training and plans for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formulated by the General Staff the General Political Department and the General Logistics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Article 4l The training of reserve officers who hold posts in reserve components or are pre-listed as officers for active components shall be organized and conducted by the units in which they serve; the training of other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organized and conducted by the organs of military service.The work units of reserve officers and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of the local people's governments shall provide assistance in this connection.Chapter VII Benefits and Treatment for Reserve Officers Article 42 The actual achievements made by reserve officers in their performance of military duties shall be taken as one of the criteria by their work units in the promotion of their posts or the increase in their wages.Reserve officers who have been awarded citations for merit or conferred honourable titles shall enjoy the same rewards and preferential treatment as granted by the State or local authorities to persons who have been awarded such citations for merit or conferred such honourable titles.Article 43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dressed as required when they participate in military training or carry out military duties.On the occasion of taking part in important celebration activities such as on the National Day and the Army Day.they may wear reserve officers uniforms with epaulets and insignias indicating their reserve ranks.Article 44 During the period when reserve officers working in State organs, public organizations, enterprises or institutions are participating in military training or carrying out military duties, their wages and bonuses shall be paid in full by their work units, and the benefits and treatment they are entitled to shall not be affected.Reserve officers other than those referred to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shall be given subsidies for their loss of working time during the period when they are participating in military training or carrying out military duties.Specific measures and standards therefor shall be stipulated by the people's governments of the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or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When reserve officers participate in military training or carry out military duties.food allowances shall be provided and their to-and-fro traveling expenses reimbur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of the State.Article 45 Reserve officers who participate in military training and accomplish training tasks as required shall be given appropriate subsidies on the basis of their post grades.Standards of subsidies shall be formulated by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jointly with the General Staff, the General Political Department and the General Logistics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the funds thus needed shall be guarante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Article 46 Where reserve officers have died or become disabled in the course of their performance of military activities such as military training and military duties, the relevant affairs shall be handl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gulations of the State in respect of pensions and preferential treatment granted to the families of the deceased servicemen or to the disabled servicemen.Chapter Ⅷ Retirement of Reserve Officers Article 47 Reserve officers shall be retired from reserve service when they have attained the maximum age for reserve service in peacetime.Article 48 The maximum age for reserve service of operational, political and logistics reserve officers in peacetime shall be:
for reserve officers at the divisional level; 55 for reserve officers at the regimental level; 50 for reserve officers at the battalion level, 45 for reserve officers at the company level; and 40 for reserve officers at the platoon level.The maximum age for reserve service in peacetime may be appropriately extended for a small number of reserve officers, provided this is necessitated by work and duly approved however, the maximum age shall not be extended for more than 5 years.Article 49 The maximum age for reserve service of specialized technical officers in peacetime shall be:
for specialized technical reserve officers at the senior level;
for specialized technical reserve officers at the intermediate level; and 50 for specialized technical reserve officers at the junior level.Article 50 Reserve officers who brave not reached the maximum age for reserve service in peacetime shall be retired from reserve service when they are unable to continue to perform reserve service due to their injuries, sickness, disability or other reasons.Article 51 The limits of authority for approving the retirement of reserve officers from reserve service shall be the same as those prescribed in paragraph 3 of Article l5 of the present Law.Chapter IX Legal Liability Article 52 Any reserve officer who has violated discipline during the period when he is participating in military training or carrying out military duties shall be given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those whose act has constituted a crime shall be investigated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ccording to law.Article 53 Any reserve officer who has refused or evaded the registration or military training and refused to correct their mistakes after persuasion shall be compelled to perform his obligations of military service by the local people's government.In wartime, any reserve officer who has refused or evaded the call-up or military training shall be investigated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ccording to law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serious.Article 54 Whoever, in his work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reserve officers, takes bribes, engages in malpractices for selfish ends or causes serious losses to work of reserve service because of his dereliction of duty shall be investigated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ccording to law if the case constitutes a crime, or shall be given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if the case does not constitute a crime.Whoever obstructs reserve officers from participating in military training, carrying out military duties or performing other obligations of military service shall be ordered by the local people's government to make rectification, where no rectification is made,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shall be given according to law to the persons who are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the case.Chapter X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Article 55 The present Law shall apply to the persons released from active service in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and assigned to reserve service as reserve officers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Article 56 The present Law shall come into force as of January l, 1996.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
文章来源:http://免费咨询法律问题http://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
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1995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八号公布
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健全预备役军官制度,完善国家武装力量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根据宪法和兵役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预备役军官是被确定为人民解放军预备役排级以上职务等级或者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被授予相应的预备役军官军衔,并经兵役机关登记的预备役人员。
第三条 预备役军官按照职务性质分为军事军官、政治军官、后勤军官和专业技术军官。
军官预备役按照平时管理和战时动员的需要,分为两类:在预备役部队任职的和预编到现役部队的预备役军官为第一类军官预备役;其他预备役军官为第二类军官预备役。
第四条 全国的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在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下,由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管。
大军区、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负责本区域的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武装部(以下统称县人民武装部)负责本行政区域预备役军官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职责分工,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预备役军官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 预备役军官所在的工作单位,应当支持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和履行其他兵役义务,协助做好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
第七条 预备役军官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以及军队的有关规章、制度,参加军事训练和军事勤务活动,接受政治教育,增强组织指挥能力和专业技能,随时准备应召服现役。
文章来源:http://免费咨询法律问题http://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第八条 国家依法保障预备役军官的合法权益。
预备役军官享有本法规定的因服军官预备役而产生的权利,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待遇。
第九条 对在履行兵役义务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预备役军官,应当依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给予嘉奖、记功或者授予荣誉称号。
对在预备役军官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预备役军官的来源和选拔
第十条 预备役军官从下列人员中选拔:
(一)退出现役的军官和文职干部;
(二)退出现役的士兵;
(三)人民武装干部和民兵干部;
(四)非军事的高等学校毕业学生;
(五)符合预备役军官基本条件的其他公民。
第十一条 预备役军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忠于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
(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三)符合本法规定的服军官预备役的年龄;
(四)退出现役或者接受过军事专业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具有与其职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组织指挥能力或者专业技能;
(五)身体健康。
第十二条 选拔预备役军官的计划,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文章来源:http://免费咨询法律问题http://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第十三条 依照本法第十条的规定,从退出现役的军官和文职干部中选拔的预备役军官,由部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提出转服军官预备役的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批准后,到安置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从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人员中选拔预备役军官,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基层人民武装部或者所在单位按照上级下达的计划和规定的条件推荐;
(二)县人民武装部审核确认人选;
(三)承训单位组织培训;
(四)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
(五)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第三章 预备役军官的职务等级和职务
第十四条 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军官的职务等级设置为:正师职、副师职、正团职、副团职、正营职、副营职、正连职、副连职、排职。
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的职务等级设置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五条 对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应当确定职务等级。
退出现役转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其职务等级的确定依照现役军官相应职务等级的任免权限办理。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其职务等级的确定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批准:
(一)师级军官职务等级和高级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等级的确定,由大军区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二)团级军官职务等级和中级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等级的确定,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军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三)营级以下军官职务等级和初级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等级的确定,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师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文章来源:http://免费咨询法律问题http://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第十六条 在预备役部队和预编到现役部队任职的预备役军官,除依照本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确定职务等级外,其职务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任免:
(一)营级以上军官职务和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的任免权限,依照本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执行;
(二)正连职、副连职、排职军官职务,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团级单位正职首长任免。
第十七条 对预备役军官应当进行考核。考核工作由预备役军官所在部队或者兵役机关会同地方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职责分工,共同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作为任免预备役军官职务的主要依据。
第十八条 预备役军官职务等级的确定和职务的任免,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四章 预备役军官的军衔
第十九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设下列三等八级:
(一)预备役将官:预备役少将;
(二)预备役校官:预备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三)预备役尉官:预备役上尉、中尉、少尉。
第二十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分为:
(一)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军官:预备役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二)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预备役专业技术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预备役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
第二十一条 预备役军官实行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正师职:预备役大校、少将;
文章来源:http://免费咨询法律问题http://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副师职:预备役上校、大校;
正团职:预备役上校、中校;
副团职:预备役中校、少校;
正营职:预备役少校、中校;
副营职:预备役上尉、少校;
正连职:预备役上尉、中尉;
副连职:预备役中尉、上尉;
排 职:预备役少尉、中尉。
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预备役专业技术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预备役专业技术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预备役专业技术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第二十二条 评定和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以预备役军官职务等级、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为依据。
第二十三条 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批准:
(一)预备役少将、大校,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授予;
(二)预备役上校,由大军区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授予;
(三)预备役中校、少校,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军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授予;
(四)预备役上尉、中尉、少尉,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师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授予。
第二十四条 转服军官预备役的军官和文职干部,其预备役军官军衔,按照其原现役军官军衔等级或者文职干部级别确定。
文章来源:http://免费咨询法律问题http://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第二十五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晋级:
(一)被批准退出现役转服军官预备役的军官,其军衔已满晋升年限,符合规定条件的,其预备役军官军衔可以比其原现役军官军衔等级高一级;
(二)预备役军官由于职务等级提升,其军衔低于新任职务等级编制军衔的最低军衔的,提前晋升至新任职务等级编制军衔的最低军衔;
(三)预备役少尉至预备役上校军官,符合规定条件和晋升年限的,可以在职务等级编制军衔范围内,逐级晋升预备役军官军衔;
(四)预备役大校晋升预备役少将,实行选升;
(五)预备役军官在履行兵役义务过程中有突出功绩的,其预备役军官军衔可以提前晋级。
晋升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条件、年限和程序,由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
第二十六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晋级,按照下列规定的权限批准:
(一)预备役大校晋升预备役少将、预备役上校晋升预备役大校,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
(二)预备役中校晋升预备役上校,由大军区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三)预备役少校晋升预备役中校、预备役上尉晋升预备役少校,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军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四)预备役中尉晋升预备役上尉、预备役少尉晋升预备役中尉,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师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第二十七条 预备役军官违反军纪的,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可以给予军衔降级处分。批准预备役军官军衔降级的权限,与批准授予该级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相同。
预备役军官军衔降级不适用于预备役少尉军官。
第二十八条 对被取消预备役军官身份的人员,应当取消其预备役军官军衔。批准取消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与批准授予该级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相同。
文章来源:http://免费咨询法律问题http://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第二十九条 预备役军官犯罪,被依法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或者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应当剥夺其预备役军官军衔。批准剥夺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与批准授予该级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相同。
第三十条 预备役军官退出预备役后,其预备役军官军衔予以保留,在其军衔前冠以“退役”。
第三十一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的肩章、符号标志式样及佩带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布。
第五章 预备役军官的登记和征召
第三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的登记,由县人民武装部办理。
退出现役被确定转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向地方安置部门报到时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其他人员在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同时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其他人员,到户籍所在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第三十三条 预备役军官因工作调动或者迁居需要变更预备役军官登记地的,应当办理转出手续,并自到达新的工作单位或者居住地之日起三十日内,到所在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办理转入手续。
第三十四条 预备役军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县人民武装部注销其预备役军官登记:
(一)退出预备役的;
(二)出国定居的;
(三)死亡的;
(四)被取消预备役军官身份的。
第三十五条 县人民武装部必须按照规定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登记的预备役军官,每年进行一次核对,并逐级统计上报。
文章来源:http://免费咨询法律问题http://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第三十六条 预备役军官接到征召的通知后,必须按照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报到;由于伤病等原因暂时不能应召的,经县人民武装部核实,并报上一级兵役机关批准,可以暂缓应召。
第六章 预备役军官的培训
第三十七条 未服过现役或者未接受过军事专业培训的人员,被选拔为预备役军官的,在确定预备役军官职务等级前,应当接受军事专业培训。
第三十八条 预备役军官在服预备役期间,应当依照兵役法和本法的规定接受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
第三十九条 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决定对预备役军官实施应急训练。预备役军官必须按照规定接受应急训练。
第四十条 预备役军官的军事训练大纲和政治教育计划,由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制定。
第四十一条 在预备役部队或者预编到现役部队任职的预备役军官的培训,由其所在部队组织实施;其他预备役军官的培训,由兵役机关组织实施。预备役军官所在工作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第七章 预备役军官的待遇
第四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履行兵役义务的工作实绩,应当作为所在单位晋升其职务、工资等级的依据之一;立功或者被授予荣誉称号的,享受国家和地方给予同等立功受奖者的奖励和优待。
第四十三条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应当按照规定着装;参加国庆节、建军节或者其他重大庆典活动的,可以着预备役军官制式服装,并佩带预备役军官军衔肩章、符号标志。
第四十四条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其工作单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由其所在单位照发工资和奖金,其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变。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应当给予误工补贴,具体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按照国家规定给予伙食补助,报销往返差旅费。
文章来源:http://免费咨询法律问题http://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第四十五条 对按照规定参加军事训练并完成训练任务的预备役军官,按照其职务等级发给适当补贴。补贴标准由财政部和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制定,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保障。
第四十六条 预备役军官在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等军事活动中牺牲、伤残的,参照国家关于军人抚恤优待的规定办理。
第八章 预备役军官的退役
第四十七条 预备役军官达到平时服预备役最高年龄时,应当退出预备役。
第四十八条 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军官平时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
担任师级职务的,五十五岁;
担任团级职务的,五十五岁;
担任营级职务的,五十岁;
担任连级职务的,四十五岁;
担任排级职务的,四十岁。
少数预备役军官确因工作需要,经过批准,平时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的年龄不得超过五岁。
第四十九条 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平时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
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六十岁;
担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五十五岁;
担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五十岁。
第五十条 未达到平时服预备役最高年龄的预备役军官,由于伤病残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继续服预备役的,应当退出预备役。
第五十一条 预备役军官退出预备役的批准权限,与本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的权限相同。
第九章 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免费咨询法律问题http://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第五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违反纪律的,依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预备役军官拒绝或者逃避登记、军事训练,经教育拒不改正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
在战时,预备役军官拒绝、逃避征召或者军事训练,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在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中,收受贿赂、营私舞弊,或者玩忽职守致使预备役工作遭受严重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阻挠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或者履行其他兵役义务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退出现役的人员,服人民解放军军官预备役的,适用本法。
第五十六条 本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欢迎到云法律网在线律师免费法律咨询!法律在线咨询qq 律师在线咨询qq 在线律师咨询 离婚协议书范文 交通事故赔偿标准 工伤保险赔偿标准 云法律
第三篇:浅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
浅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中国地大,人多,周边环境也颇为危险,四邻皆强敌。既有印度日本这样的旧敌,又有印尼菲律宾这样的新仇,加强国防建设是不得不重视的事情。因此,我们不得不谈一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
对于这样一条法律,我并不熟悉,也没有很多故事可言,只能谈谈看法。预备役制度是为了是国家平时以退役军人、民兵为基础、现役军人为骨干组建起来的战时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役部队的武装力量。通常分为军种和兵种预备役部队。预备役包括军官预备役和士兵预备役。在古代,中国早就有预备役性质的制度。据我查询《周礼·地官·小司徒》记载:“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即每户出一人为“正卒”服正式兵役,其余为“羡卒”服后备兵役。其后,不少朝代都曾实行过兵农结合的制度,丁男忙时耕作,闲时练武,战时出征。清光绪三十年正式建立新军制,将兵役分为常备兵、续备兵、后备兵三种,现役与预备役的区分更加明确。
我玩过一些治理国家的游戏,整顿经济无疑是重要的,发展科技也很重要,但因此偶尔会忽视军事方面的建设,特别是当另一些国家入侵的时候,我的国家甚至不能有力反击,往往经历一次被大规模的蹂躏之后才能勉强恢复生产,尽管我的文化比他繁荣,尽管我的科技比他领先,尽管我的国际影响力比他大,然而,当敌人的军队打过来时,我却因为没有预备一定的军力而受到本可以避免的损失。这教训毫无疑问是惨重的,在此之后,就算没有战事,我也会布置一些军队维护我的国家,这样敌人再次入侵时,我就用我预备的军队及时去阻拦的敌人,同时依靠强大的国力及时又补充了战力,是我苦心经营的领国没有蒙受太大的损失。尽管这在电脑上只是一个游戏,很虚无,很飘渺,甚至会被认为是无知。但是我认为这和国家制定的法律是相符合的,它也间接证明这条法律是必须的。
未来东亚的局势是堪忧的,刚刚过去的《开罗宣言》发布70周年中,日本却一再美化自己过去的侵略行为,并且多次修改教科书,隐瞒自己军国主义残忍的一面,使自己的国民甚至不知道有《开罗宣言》。宣言的核心内容是日本要归还窃取中国的领土,这对我国影响很大。因为我国是反法西斯在东方的一个主要力量,中国军民为反法西斯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在《开罗宣言》中我们当然要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要求日本)把中国的领土全部归还,而且以《开罗宣言》这种鲜明的形式确定,具有国际法意义。然而自从安倍晋三上台以来,日本右倾化严重,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日本总想通过修宪来打破和平宪法,扩张军力,妄图打破战后和平的局面,再加之中日两国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历史问题中结下的梁子,不管是在未来多少年,中日必有一战。加上印度和东南亚少数国家的领土问题,我国必须为此早作准备,因此在和平时期形成预备役制度是有利于国防安全的需要的。
我国虽然现役军人只有230万,但是无须担心,因为预备役中还有可以征召的700至800万人。一旦发生战事,这些预备役可以马上转换成军队,保家卫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用担心无兵可用,当然,古代又有一句话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预备役中军官的培养又显得格外重要。要想成为预备役军官又要符合哪些条件呢?我们参看第二章第十一条。
1、忠于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
2、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3、符合本法规定的服军官预备役的年龄;
4、退出现役或者接受过军事专业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具有与其职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组织指挥能力或者专业技能;
5、身体健康。
军队是荣耀的,即使是和平时期,军队的传统也是值得尊敬的,我也很羡慕军人的英姿,但是我的身体不是很健康,所以无法成为一名军人,依此法律看也很难成为预备役。
第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从下列人员中选拔:
1、退出现役的军官和文职干部;
2、退出现役的士兵;
3、专职人民武装干部和民兵干部;
4、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学生;
5、非军事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
6、符合预备役军官基本条件的其他公民。
也就是说很多大学毕业的学生也可以去报名参加预备役,主要是为了提高整体军官的素质,包括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即使是非军事人员也可以担当,预备役军官队伍是十分丰富的人才资源宝库,但在作用发挥上,目前则存在着重编轻用的问题。有的偏重于发挥预备役军官在给钱给物、转业干部安置、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桥梁和服务作用,而紧密结合军事斗争准备任务、积极发挥他们在专业技术等方面的长处还远远不够。要发挥预备役军官的酵母作用。对预备役军官中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求他们会议到会,集训到场,更重要的是要他们发挥专业特长,通过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为预备役部队培养人才,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预备役军官的攻关作用。预备役军官中的不少人才集中在高新技术单位、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他们有能力为科技创新攻关做贡献。因此,对特殊的高精尖人才,预备役部队应根据科技攻关课题成立科技攻关小组,明确攻关任务,采取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他们的创新意识,释放他们在部队建设中的创新能量。发挥预备役军官的链接作用。目前,一些预备役军官所在单位虽然只编进一两个人,但他们身后往往有一支人装齐全的队伍和保障体系,发挥好预备役军官的链接作用,就能像网络链接一样,把地方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利用起来。
预备役也要参加军事培训才能够保持自己的战斗意志,根据第六章第我们可以看到 三十九条 未服过现役或者未接受过军事专业培训的人员,被选拔为预备役军官的,在确定预备役军官职务等级前,应当接受军事专业培训。第四十条 预备役军官在服预备役期间,应当依照兵役法和本法的规定接受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
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每晋升一级指挥职务,应当经过相应的培训,具备任职所需的组织指挥能力。
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预备役军官,应当接受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
第四十一条 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决定对预备役军官实施应急训练。预备役军官必须按照规定接受应急训练。
虽然预备役不用像现役军队一样,但是也要有随时上战场的心理准备,时刻准备着,保持自己的战斗力。并且拒绝或者逃避预备役登记的;拒绝或者逃避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的;拒绝、逃避征召的。这几种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阻挠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或者履行其他兵役义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我们既要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同时他们也拥有履行兵役的义务,所以参与日常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经过此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的学习和体会,我充分了解到了法律的严谨性和周全性,并且了解到了国家为保卫自己的人民和领土所做的充分准备,我们很放心也很安心于在国家的领导下,完成我的梦,中国梦。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1996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
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八号)1995年5月10日通过,自1996年
1月1日起施行
发布时间:2006年1月24日 22时38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健全预备役军官制度,完善国家武装力量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根据宪法和兵役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预备役军官是被确定为人民解放军预备役排级以上职务等级或者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被授予相应的预备役军官军衔,并经兵役机关登记的预备役人员。
第三条 预备役军官按照职务性质分为军事军官、政治军官、后勤军官和专业技术军官。
军官预备役按照平时管理和战时动员的需要,分为两类:在预备役部队任职的和预编到现役部队的预备役军官为第一类军官预备役;其他预备役军官为第二类军官预备役。
第四条 全国的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在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下,由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管。
大军区、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负责本区域的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武装部(以下统称县人民武装部)负责本行政区域预备役军官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职责分工,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预备役军官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 预备役军官所在的工作单位,应当支持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和履行其他兵役义务,协助做好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
第七条 预备役军官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以及军队的有关规章、制度,参加军事训练和军事勤务活动,接受政治教育,增强组织指挥能力和专业技能,随时准备应召服现役。
第八条 国家依法保障预备役军官的合法权益。
预备役军官享有本法规定的因服军官预备役而产生的权利,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待遇。
第九条 对在履行兵役义务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预备役军官,应当依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给予嘉奖、记功或者授予荣誉称号。
对在预备役军官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预备役军官的来源和选拔
第十条 预备役军官从下列人员中选拔:
(一)退出现役的军官和文职干部;
(二)退出现役的士兵;
(三)人民武装干部和民兵干部;
(四)非军事的高等学校毕业学生;
(五)符合预备役军官基本条件的其他公民。
第十一条 预备役军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忠于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
(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三)符合本法规定的服军官预备役的年龄;
(四)退出现役或者接受过军事专业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具有与其职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组织指挥能力或者专业技能;
(五)身体健康。
第十二条 选拔预备役军官的计划,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依照本法第十条的规定,从退出现役的军官和文职干部中选拔的预备役军官,由部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提出转服军官预备役的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批准后,到安置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从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人员中选拔预备役军官,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基层人民武装部或者所在单位按照上级下达的计划和规定的条件推荐;
(二)县人民武装部审核确认人选;
(三)承训单位组织培训;
(四)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
(五)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第三章 预备役军官的职务等级和职务
第十四条 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军官的职务等级设置为:正师职、副师职、正团职、副团职、正营职、副营职、正连职、副连职、排职。
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的职务等级设置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五条 对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应当确定职务等级。
退出现役转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其职务等级的确定依照现役军官相应职务等级的任免权限办理。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其职务等级的确定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批准:
(一)师级军官职务等级和高级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等级的确定,由大军区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二)团级军官职务等级和中级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等级的确定,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军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三)营级以下军官职务等级和初级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等级的确定,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师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第十六条 在预备役部队和预编到现役部队任职的预备役军官,除依照本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确定职务等级外,其职务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任免:
(一)营级以上军官职务和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的任免权限,依照本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执行;
(二)正连职、副连职、排职军官职务,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团级单位正职首长任免。
第十七条 对预备役军官应当进行考核。考核工作由预备役军官所在部队或者兵役机关会同地方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职责分工,共同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作为任免预备役军官职务的主要依据。
第十八条 预备役军官职务等级的确定和职务的任免,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四章 预备役军官的军衔
第十九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设下列三等八级:
(一)预备役将官:预备役少将;
(二)预备役校官:预备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三)预备役尉官:预备役上尉、中尉、少尉。
第二十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分为:
(一)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军官:预备役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二)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预备役专业技术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预备役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
第二十一条 预备役军官实行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正师职:预备役大校、少将;
副师职:预备役上校、大校;
正团职:预备役上校、中校;
副团职:预备役中校、少校;
正营职:预备役少校、中校;
副营职:预备役上尉、少校;
正连职:预备役上尉、中尉;
副连职:预备役中尉、上尉;
排职:预备役少尉、中尉。
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预备役专业技术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预备专业技术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预备役专业技术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第二十二条 评定和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以预备役军官职务等级、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为依据。
第二十三条 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批准:
(一)预备役少将、大校,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授予;
(二)预备役上校,由大军区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授予;
(三)预备役中校、少校,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军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授予;
(四)预备役上尉、中尉、少尉,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师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授予;
第二十四条 转服军官预备役的军官和文职干部,其预备役军官军衔,按照其原现役军官军衔等级或者文职干部级别确定。
第二十五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晋级:
(一)被批准退出现役转服军官预备役的军官,其军衔已满晋升年限,符合规定条件的,其预备役军官军衔可以比其原现役军官军衔等级高一级;
(二)预备役军官由于职务等级提升,其军衔低于新任职务等级编制军衔的最低军衔的,提前晋升至新任职务等级编制军衔的最低军衔;
(三)预备役少尉至预备役上校军官,符合规定条件和晋升年限的,可以在职务等级编制军衔范围内,逐级晋升预备役军官军衔;
(四)预备役大校晋升预备役少将,实行选升;
(五)预备役军官在履行兵役义务过程中有突出功绩的,其预备役军官军衔可以提前晋级。
晋升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条件、年限和程序,由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
第二十六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晋级,按照下列规定的权限批准:
(一)预备役大校晋升预备役少将、预备役上校晋升预备役大校,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
(二)预备役中校晋升预备役上校,由大军区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三)预备役少校晋升预备役中校、预备役上尉晋升预备役少校,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军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四)预备役中尉晋升预备役上尉、预备役少尉晋升预备役中尉,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师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第二十七条 预备役军官违反军纪的,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可以给予军衔降级处分。批准预备役军官军衔降级的权限,与批准授予该级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相同。
预备役军官军衔降级不适用于预备役少尉军官。
第二十八条 对被取消预备役军官身份的人员,应当取消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与批准授予该级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相同。
第二十九条 预备役军官犯罪,被依法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或者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应当剥夺其预备役军官军衔。批准剥夺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与批准授予该级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相同。
第三十条 预备役军官退出预备役后,其预备役军官军衔予以保留,在其军衔前冠以“退役”。
第三十一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的肩章、符号标志式样及佩带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布。
第五章 预备役军官的登记和征召
第三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的登记,由县人民武装部办理。
退出现役被确定转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向地方安置部门报到时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其他人员在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同时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其他人员,到户籍所在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第三十三条 预备役军官因工作调动或者迁居需要变更预备役军官登记地的,应当办理转出手续,并自到达新的工作单位或者居住地之日起三十日内,到所在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办理转入手续。
第三十四条 预备役军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县人民武装部注销其预备役军官登记:
(一)退出预备役的;
(二)出国定居的;
(三)死亡的;
(四)被取消预备役军官身份的。
第三十五条 县人民武装部必须按照规定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登记的预备役军官,每年进行一次核对,并逐级统计上报。
第三十六条 预备役军官接到征召的通知后,必须按照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报到;由于伤病等原因暂时不能应召的,经县人民武装部核实,并报上一级兵役机关批准,可以暂缓应召。
第六章 预备役军官的培训
第三十七条 未服过现役或者未接受过军事专业培训的人员,被选拔为预备役军官的,在确定预备役军官职务等级前,应当接受军事专业培训。
第三十八条 预备役军官在服预备役期间,应当依照兵役法和本法的规定接受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
第三十九条 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决定对预备役军官实施应急训练。预备役军官必须按照规定接受应急训练。
第四十条 预备役军官的军事训练大纲和政治教育计划,由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制定。
第四十一条 在预备役部队或者预编到现役部队任职的预备役军官的培训,由其所在部队组织实施;其他预备役军官的培训,由兵役机关组织实施。预备役军官所在工作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第七章 预备役军官的待遇
第四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履行兵役义务的工作实绩,应当作为所在单位晋升其职务、工资等级的依据之一;立功或者被授予荣誉称号的,享受国家和地方给予同等立功受奖者的奖励和优待。
第四十三条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应当按照规定着装;参加国庆节、建军节或者其他重大庆典活动的,可以着预备役军官制式服装,并佩带预备役军官军衔肩章、符号标志。
第四十四条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其工作单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由其所在单位照发工资和奖金,其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变。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应当给予误工补贴,具体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按照国家规定给予伙食补助,报销往返差旅费。
第四十五条 对按照规定参加军事训练并完成训练任务的预备役军官,按照其职务等级发给适当补贴。补贴标准由财政部和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制定,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保障。
第四十六条 预备役军官在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等军事活动中牺牲、伤残的,参照国家关于军人抚恤优待的规定办理。
第八章 预备役军官的退役
第四十七和 预备役军官达到平时服预备役最高年龄时,应当退出预备役。
第四十八条 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军官平时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
担任师级职务的,五十五岁;
担任团级职务的,五十五岁;
担任营级职务的,五十岁;
担任连级职务的,四十五岁;
担任排级职务的,四十岁。
省数预备役军官确因工作需要,经过批准,平时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的年龄不得超过五岁。
第四十九条 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平时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
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六十岁;
担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五十五岁;
担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五十岁。
第五十条 未达到平时服预备役最高年龄的预备役军官,由于伤病残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继续服预备役的,应当退出预备役。
第五十一条 预备役军官退出预备役的批准权限,与本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的权限相同。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违反纪律的,依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预备役军官拒绝或者逃避登记、军事训练,经教育拒不改正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
在战时,预备役军官拒绝、逃避征召或者军事训练,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在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中,收受贿赂、营私舞弊,或者玩忽职守致使预备役工作遭受严重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阻挠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或者履行其他兵役义务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退出现役的人员,服人民解放军军官预备役的,适用本法。
第五十六条 本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及其修订(共)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 三十三 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10年8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10年8月28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的决定
(2010年8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作如下修改:
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三条:“预备役军官是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时补充现役军官的主要来源之一。
“预备役军官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享有与其职责相应的地位和荣誉。国家依法保障预备役军官的合法权益和相应待遇。”
二、将第三条改为第四条,第一款修改为:“预备役军官按照职务性质分为军事军官、政治军官、后勤军官、装备军官和专业技术军官。”根据本条的修改,对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十一条第二款作相应修改。
三、将第四条改为第五条,第二款修改为:“军区、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负责本区域的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军兵种政治部负责军兵种部队预备役军官的有关管理工作。”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七条:“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军区政治部、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政治部、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和县人民武装部会同有关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军地预备役军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军队和地方有关部门、当地预备役部队和预编预备役军官的现役部队参加的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预备役军官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有特殊需要时,可以临时召集会议。
“联席会议议定的事项,军队和地方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办理。”
五、删除第八条。
六、将第九条改为第十条,第二款修改为:“对在预备役军官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七、将第二章章名修改为“预备役军官的条件、来源和选拔”。
八、将第十条改为第十二条,修改为:“预备役军官从下列人员中选拔:
“
(一)退出现役的军官和文职干部;
“
(二)退出现役的士兵;
“
(三)专职人民武装干部和民兵干部;
“
(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学生;
“
(五)非军事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
“
(六)符合预备役军官基本条件的其他公民。”
九、将第十三条改为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二项修改为:“选拔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由有关预备役部队或者现役部队会同县人民武装部共同审核确认人选,选拔服第二类军官预备役的,由县人民武装部审核确认人选”。
十、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条:“国家实行预备役军官军衔制度。
“预备役军官军衔是区分预备役军官等级、表明预备役军官身份的称号、标志和国家给予预备役军官的荣誉。”
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四条:“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军衔高的预备役军官为军衔低的预备役军官的上级;军衔高的预备役军官在职务上隶属于军衔低的预备役军官的,职务高的为上级。”
十二、将第二十二条改为第二十五条,修改为:“评定和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以预备役军官职务等级、工作(任职)年限、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为依据。”
十三、将第五章章名修改为“预备役军官的登记”。
十四、将第三十二条改为第三十五条,第二款修改为:“退出现役被确定转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应当自到达安置地之日起三十日内,到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其他人员在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同时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时,应当向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当面核实其身份、经历等有关情况,说明有关事项,并将预备役军官登记情况通知其所在单位。”
十五、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县人民武装部办理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转出、转入手续的,应当通报预备役军官所在部队。”
十六、将第三十八条改为第四十条,增加两款,分别作为第二、三款:“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每晋升一级指挥职务,应当经过相应的培训,具备任职所需的组织指挥能力。
“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预备役军官,应当接受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
十七、将第四十条改为第四十二条,修改为:“预备役军官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大纲,由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制定。
“负有预备役军官培训职责的单位应当根据预备役军官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大纲,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实施计划。”
十八、将第四十一条改为第四十三条,修改为:“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的培训,由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或者所在部队组织实施;服第二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的培训,由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和县人民武装部组织实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军兵种、军区根据需要组织预备役军官的培训。
“预备役军官所在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协助预备役军官培训工作,保证培训任务的完成。
“军队院校、预备役军官训练机构、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有关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担预备役军官的培训任务。”
十九、增加一章,作为第七章,章名为“预备役军官的征召”。
二十、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四条:“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和县人民武装部应当根据国防动员的需要,会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预备役军官征召预案,其中,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的征召预案,应当会同有关预备役部队、现役部队制定。
“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县人民武装部以及预备役部队和预编预备役军官的现役部队,应当组织征召演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和协助。”
二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五条:“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县人民武装部应当根据上级的命令迅速向被确定为征召对象的预备役军官下达征召通知;必要时,预备役部队和预编预备役军官的现役部队也可以直接向所属的被确定为征召对象的预备役军官下达征召通知,并通报预备役军官登记地的县人民武装部。”
二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七条:“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尚未被征召的预备役军官,未经其所在部队或者登记地的县人民武装部批准,不得离开预备役登记地;已经离开的,接到征召通知,应当按照通知要求立即返回或者到指定地点报到。”
二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八条:“被征召的预备役军官转服现役的,按照战时现役军官任免权限下达任职命令,改授现役军官军衔,履行现役军官相应的职责;未转服现役的,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履行职责。”
二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九条:“被征召的预备役军官所在单位应当协助兵役机关做好预备役军官的征召工作。”
二十五、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条:“国家解除国防动员的实施措施后,被征召转服现役的预备役军官,除根据部队需要继续服现役的,应当退出现役。”
二十六、将第四十二条改为第五十一条,修改为:“预备役军官履行兵役义务的工作实绩,应当作为所在单位对其考核评定、晋升职务及工资等级的依据之一;立功或者被授予荣誉称号的,享受国家和地方给予同等立功受奖者的奖励和优待。”
二十七、将第四十五条改为第五十四条,修改为:“对按照规定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的预备役军官,按照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的时间及其职务等级发给补贴。补贴标准由财政部和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制定,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保障。”
二十八、将第四十八条改为第五十七条,修改为:“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军官平时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
“担任师级职务的,五十五岁;
“担任团级职务的,五十岁;
“担任营级职务的,四十五岁;
“担任连级职务的,四十岁;
“担任排级职务的,三十五岁。
“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确因工作需要,经过批准,平时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的年龄不得超过五岁。”
二十九、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一条:“预备役军官退出预备役时,根据其服预备役的时间和贡献,颁发相应的荣誉证章。”
三
十、将第五十二条改为第六十二条,修改为:“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违反纪律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
十一、将第五十三条改为第六十三条,修改为:“预备役军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一)拒绝或者逃避预备役登记的;
“
(二)拒绝或者逃避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的;
“
(三)拒绝、逃避征召的。”
三
十二、将第五十四条改为第六十四条,修改为:“在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中,收受贿赂、徇私舞弊,或者玩忽职守致使预备役工作遭受严重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阻挠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或者履行其他兵役义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三
十三、将第十五条第三款第一项、第二十三条第二项和第二十六条第二项中的“大军区”修改为“军区”。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改并对章的序号和条款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
(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0年8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的决定》修正)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预备役军官的条件、来源和选拔
第三章 预备役军官的职务等级和职务
第四章 预备役军官的军衔
第五章 预备役军官的登记
第六章 预备役军官的培训
第七章 预备役军官的征召
第八章 预备役军官的待遇
第九章 预备役军官的退役
第十章 法律责任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健全预备役军官制度,完善国家武装力量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根据宪法和兵役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预备役军官是被确定为人民解放军预备役排级以上职务等级或者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被授予相应的预备役军官军衔,并经兵役机关登记的预备役人员。
第三条 预备役军官是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时补充现役军官的主要来源之一。
预备役军官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享有与其职责相应的地位和荣誉。国家依法保障预备役军官的合法权益和相应待遇。
第四条 预备役军官按照职务性质分为军事军官、政治军官、后勤军官、装备军官和专业技术军官。
军官预备役按照平时管理和战时动员的需要,分为两类:在预备役部队任职的和预编到现役部队的预备役军官为第一类军官预备役;其他预备役军官为第二类军官预备役。
第五条 全国的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在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下,由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管。
军区、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负责本区域的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军兵种政治部负责军兵种部队预备役军官的有关管理工作。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武装部(以下统称县人民武装部)负责本行政区域预备役军官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六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职责分工,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预备役军官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 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军区政治部、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政治部、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和县人民武装部会同有关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军地预备役军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军队和地方有关部门、当地预备役部队和预编预备役军官的现役部队参加的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预备役军官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有特殊需要时,可以临时召集会议。
联席会议议定的事项,军队和地方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办理。
第八条 预备役军官所在的工作单位,应当支持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和履行其他兵役义务,协助做好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
第九条 预备役军官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以及军队的有关规章、制度,参加军事训练和军事勤务活动,接受政治教育,增强组织指挥能力和专业技能,随时准备应召服现役。
第十条 对在履行兵役义务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预备役军官,应当依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给予嘉奖、记功或者授予荣誉称号。
对在预备役军官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预备役军官的条件、来源和选拔
第十一条 预备役军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忠于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
(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三)符合本法规定的服军官预备役的年龄;
(四)退出现役或者接受过军事专业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具有与其职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组织指挥能力或者专业技能;
(五)身体健康。
第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从下列人员中选拔:
(一)退出现役的军官和文职干部;
(二)退出现役的士兵;
(三)专职人民武装干部和民兵干部;
(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学生;
(五)非军事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
(六)符合预备役军官基本条件的其他公民。
第十三条 选拔预备役军官的计划,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依照本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从退出现役的军官和文职干部中选拔的预备役军官,由部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提出转服军官预备役的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批准后,到安置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从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人员中选拔预备役军官,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基层人民武装部或者所在单位按照上级下达的计划和规定的条件推荐;
(二)选拔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由有关预备役部队或者现役部队会同县人民武装部共同审核确认人选,选拔服第二类军官预备役的,由县人民武装部审核确认人选;
(三)承训单位组织培训;
(四)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
(五)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第三章 预备役军官的职务等级和职务
第十五条 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军官的职务等级设置为:正师职、副师职、正团职、副团职、正营职、副营职、正连职、副连职、排职。
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的职务等级设置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六条 对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应当确定职务等级。
退出现役转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其职务等级的确定依照现役军官相应职务等级的任免权限办理。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其职务等级的确定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批准:
(一)师级军官职务等级和高级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等级的确定,由军区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二)团级军官职务等级和中级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等级的确定,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军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三)营级以下军官职务等级和初级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等级的确定,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师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第十七条 在预备役部队和预编到现役部队任职的预备役军官,除依照本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确定职务等级外,其职务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任免:
(一)营级以上军官职务和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的任免权限,依照本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执行;
(二)正连职、副连职、排职军官职务,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团级单位正职首长任免。
第十八条 对预备役军官应当进行考核。考核工作由预备役军官所在部队或者兵役机关会同地方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职责分工,共同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作为任免预备役军官职务的主要依据。
第十九条 预备役军官职务等级的确定和职务的任免,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四章 预备役军官的军衔
第二十条 国家实行预备役军官军衔制度。
预备役军官军衔是区分预备役军官等级、表明预备役军官身份的称号、标志和国家给予预备役军官的荣誉。
第二十一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设下列三等八级:
(一)预备役将官:预备役少将;
(二)预备役校官:预备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三)预备役尉官:预备役上尉、中尉、少尉。
第二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分为:
(一)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军官:预备役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二)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预备役专业技术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预备役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
第二十三条 预备役军官实行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正师职:预备役大校、少将;
副师职:预备役上校、大校;
正团职:预备役上校、中校;
副团职:预备役中校、少校;
正营职:预备役少校、中校;
副营职:预备役上尉、少校;
正连职:预备役上尉、中尉;
副连职:预备役中尉、上尉;
排 职:预备役少尉、中尉。
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预备役专业技术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预备役专业技术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预备役专业技术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第二十四条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军衔高的预备役军官为军衔低的预备役军官的上级;军衔高的预备役军官在职务上隶属于军衔低的预备役军官的,职务高的为上级。
第二十五条 评定和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以预备役军官职务等级、工作(任职)年限、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为依据。
第二十六条 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批准:
(一)预备役少将、大校,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授予;
(二)预备役上校,由军区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授予;
(三)预备役中校、少校,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军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授予;
(四)预备役上尉、中尉、少尉,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师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授予。
第二十七条 转服军官预备役的军官和文职干部,其预备役军官军衔,按照其原现役军官军衔等级或者文职干部级别确定。
第二十八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晋级:
(一)被批准退出现役转服军官预备役的军官,其军衔已满晋升年限,符合规定条件的,其预备役军官军衔可以比其原现役军官军衔等级高一级;
(二)预备役军官由于职务等级提升,其军衔低于新任职务等级编制军衔的最低军衔的,提前晋升至新任职务等级编制军衔的最低军衔;
(三)预备役少尉至预备役上校军官,符合规定条件和晋升年限的,可以在职务等级编制军衔范围内,逐级晋升预备役军官军衔;
(四)预备役大校晋升预备役少将,实行选升;
(五)预备役军官在履行兵役义务过程中有突出功绩的,其预备役军官军衔可以提前晋级。
晋升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条件、年限和程序,由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
第二十九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晋级,按照下列规定的权限批准:
(一)预备役大校晋升预备役少将、预备役上校晋升预备役大校,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
(二)预备役中校晋升预备役上校,由军区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三)预备役少校晋升预备役中校、预备役上尉晋升预备役少校,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军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四)预备役中尉晋升预备役上尉、预备役少尉晋升预备役中尉,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师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
第三十条 预备役军官违反军纪的,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可以给予军衔降级处分。批准预备役军官军衔降级的权限,与批准授予该级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相同。
预备役军官军衔降级不适用于预备役少尉军官。
第三十一条 对被取消预备役军官身份的人员,应当取消其预备役军官军衔。批准取消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与批准授予该级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相同。
第三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犯罪,被依法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或者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应当剥夺其预备役军官军衔。批准剥夺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与批准授予该级预备役军官军衔的权限相同。
第三十三条 预备役军官退出预备役后,其预备役军官军衔予以保留,在其军衔前冠以“退役”。
第三十四条 预备役军官军衔的肩章、符号标志式样及佩带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布。
第五章 预备役军官的登记
第三十五条 预备役军官的登记,由县人民武装部办理。
退出现役被确定转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应当自到达安置地之日起三十日内,到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其他人员在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同时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其他人员,到户籍所在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
县人民武装部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时,应当向被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当面核实其身份、经历等有关情况,说明有关事项,并将预备役军官登记情况通知其所在单位。
第三十六条 预备役军官因工作调动或者迁居需要变更预备役军官登记地的,应当办理转出手续,并自到达新的工作单位或者居住地之日起三十日内,到所在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办理转入手续。
县人民武装部办理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转出、转入手续的,应当通报预备役军官所在部队。
第三十七条 预备役军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县人民武装部注销其预备役军官登记:
(一)退出预备役的;
(二)出国定居的;
(三)死亡的;
(四)被取消预备役军官身份的。
第三十八条 县人民武装部必须按照规定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登记的预备役军官,每年进行一次核对,并逐级统计上报。
第六章 预备役军官的培训
第三十九条 未服过现役或者未接受过军事专业培训的人员,被选拔为预备役军官的,在确定预备役军官职务等级前,应当接受军事专业培训。
第四十条 预备役军官在服预备役期间,应当依照兵役法和本法的规定接受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
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每晋升一级指挥职务,应当经过相应的培训,具备任职所需的组织指挥能力。
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预备役军官,应当接受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
第四十一条 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决定对预备役军官实施应急训练。预备役军官必须按照规定接受应急训练。
第四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大纲,由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制定。
负有预备役军官培训职责的单位应当根据预备役军官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大纲,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实施计划。
第四十三条 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的培训,由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或者所在部队组织实施;服第二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的培训,由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和县人民武装部组织实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军兵种、军区根据需要组织预备役军官的培训。
预备役军官所在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协助预备役军官培训工作,保证培训任务的完成。
军队院校、预备役军官训练机构、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有关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担预备役军官的培训任务。
第七章 预备役军官的征召
第四十四条 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和县人民武装部应当根据国防动员的需要,会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预备役军官征召预案,其中,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的征召预案,应当会同有关预备役部队、现役部队制定。
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县人民武装部以及预备役部队和预编预备役军官的现役部队,应当组织征召演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和协助。
第四十五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县人民武装部应当根据上级的命令迅速向被确定为征召对象的预备役军官下达征召通知;必要时,预备役部队和预编预备役军官的现役部队也可以直接向所属的被确定为征召对象的预备役军官下达征召通知,并通报预备役军官登记地的县人民武装部。
第四十六条 预备役军官接到征召的通知后,必须按照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报到,由于伤病等原因暂时不能应召的,经县人民武装部核实,并报上一级兵役机关批准,可以暂缓应召。
第四十七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尚未被征召的预备役军官,未经其所在部队或者登记地的县人民武装部批准,不得离开预备役登记地;已经离开的,接到征召通知,应当按照通知要求立即返回或者到指定地点报到。
第四十八条 被征召的预备役军官转服现役的,按照战时现役军官任免权限下达任职命令,改授现役军官军衔,履行现役军官相应的职责;未转服现役的,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履行职责。
第四十九条 被征召的预备役军官所在单位应当协助兵役机关做好预备役军官的征召工作。
第五十条 国家解除国防动员的实施措施后,被征召转服现役的预备役军官,除根据部队需要继续服现役的,应当退出现役。
第八章 预备役军官的待遇
第五十一条 预备役军官履行兵役义务的工作实绩,应当作为所在单位对其考核评定、晋升职务及工资等级的依据之一;立功或者被授予荣誉称号的,享受国家和地方给予同等立功受奖者的奖励和优待。
第五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应当按照规定着装;参加国庆节、建军节或者其他重大庆典活动的,可以着预备役军官制式服装,并佩带预备役军官军衔肩章、符号标志。
第五十三条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其工作单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由其所在单位照发工资和奖金,其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变。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应当给予误工补贴,具体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按照国家规定给予伙食补助,报销往返差旅费。
第五十四条 对按照规定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的预备役军官,按照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的时间及其职务等级发给补贴。补贴标准由财政部和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制定,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保障。
第五十五条 预备役军官在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等军事活动中牺牲、伤残的,参照国家关于军人抚恤优待的规定办理。
第九章 预备役军官的退役
第五十六条 预备役军官达到平时服预备役最高年龄时,应当退出预备役。
第五十七条 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军官平时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
担任师级职务的,五十五岁;
担任团级职务的,五十岁;
担任营级职务的,四十五岁;
担任连级职务的,四十岁;
担任排级职务的,三十五岁。
服第一类军官预备役的人员确因工作需要,经过批准,平时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的年龄不得超过五岁。
第五十八条 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平时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
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六十岁;
担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五十五岁;
担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五十岁。
第五十九条 未达到平时服预备役最高年龄的预备役军官,由于伤病残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继续服预备役的,应当退出预备役。
第六十条 预备役军官退出预备役的批准权限,与本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权限相同。
第六十一条 预备役军官退出预备役时,根据其服预备役的时间和贡献,颁发相应的荣誉证章。
第十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二条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违反纪律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三条 预备役军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或者逃避预备役登记的;
(二)拒绝或者逃避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的;
(三)拒绝、逃避征召的。
第六十四条 在预备役军官管理工作中,收受贿赂、徇私舞弊,或者玩忽职守致使预备役工作遭受严重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阻挠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或者履行其他兵役义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退出现役的人员,服人民解放军军官预备役的,适用本法。
第六十六条 本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