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论文格式
篇一:一般论文的格式范文 试论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
摘 要:我国财务报告存在着目标偏差、信息披露不完整、过于强调信息的可靠性等问题。在满足有效披露、成本效益、财务报告体系表内优生的原则下,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应以完善体系、丰富披露内容、变革报告模式为目标。关键词:财务;报告体系;财务报表
一、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
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中,我国财务报告改革虽然也取得了进展,但仍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局限性已日趋明显,主要表现为:
1.报告目标过分强调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服务。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权责发生制、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财务信息,它用于完成报告与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1条提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财务报告成为国家实行财政税收与物价政策等的主要手段与重要依据之一,这种报告模式产生于计划经济,财务报告的主要职能是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财务报告目标应转向满足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集团,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的信息需求。信息披露不完整。具体表现在:1)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并且统一运用货币计量,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如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等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2)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而由此导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响企业日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3)由于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已不满足通用的财务报告了,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财务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唤财务报表以外的某些特定需要的差别报告。3 过于强调信息的可靠性。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已发生的确定性交易和事项,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它对使用者决策所需信息的相关性较低[1].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多来自历史资料,以历史成本模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尽管《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八项减值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成本与现行市价形成的差距。但是,在整个财务报告体系中,历史信息仍占绝大的比重,使得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现金流量预测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滞后性十分严重。依据传统会计惯例一般是按年度披露会计信息,这一方面是基于人们对年度财富分配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手工会计下的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这种基于会计分期假设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具有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尽管过去和现在的财务信息与将来的财务信息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肯定不能代表未来,投资者、债权人和财务分析人员对预测性财务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强。提高财务信息的反馈价值要求信息及时报告,这是因为使用者的决策是不间断地进行的,他们希望随时得到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二、我国财务报告体系改革的原则
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在对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改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财务会计改革为先导原则。财务报告只是财务会计系统中最终的信息输出,它与系统内信息的来源、记录、加工、传送的方法和规则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对财务报告的重大改革,都要考虑财务会计系统的改革。比如,为了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就必须对一些现有财务报表中未列入的项目进行充分披露,包括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养老金等,只有在财务会计解决了其确认和计量方式以后,才能纳入财务报告的范畴。2 表内优先原则。财务报告是由财务报表逐渐演变而来的,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外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主要是由一系列基本财务报表提供的,其原因在于表式财务报告的格式固定和以数据进行反映的优点
[2].财务报告的改革应优先改革财务报表,虽然《企业会计制度》中新增了三种辅助报表,但是与国际惯例来比较,我国的财务报表仍然不符合多层面模式,我们较多考虑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对其有用性和相关性考虑得较少。3 满足需求原则。财务报告应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的信息需要,以便维持和发展这些利益集团对企业的贡献和支持。为此,应该采用规范法和实证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使用者的具体信息需求,首先利用规范法来推断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利用信息的动机和使用信息的方式,然后利用实证法来检验规范法结论的现实性,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从而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报告框架体系。有效披露原则。有效披露原则要求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对于使用者的需求来说都是有效的。对于披露信息的企业来说,超量信息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只会增加成本而不会由此获利;使用者也没有能力去运用过量的信息。在财务信息强制披露中,政府应考虑有效披露原则;当企业自愿主动披露财务信息时,也需要根据所提供信息的被利用情况,确定哪些属于过量信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而不再予以披露。成本效益原则。财务报告的成本是指企业在提高或扩大报告信息披露的质量或数量中,付出的劳动代价和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利因素,主要包括:
处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诉讼成本、竞争劣势等。其效益是指企业在改进报告信息披露后所获得的收益,包括资本成本的降低、进入更具有流动性的市场、提高的企业声誉等。当然,在现有的计量理论与技术条件下,要准确计算对外披露信息的成本与效益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人们在确定财务报告内容、披露方式和披露频率等问题时,仍需要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
三、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方向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加以改进时,一定要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要改革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总的来说,对报告体系的改革应是一种扬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财务报告目标理论研究,为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提供坚实的基础。从本质上看,“经管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目标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冲突,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我国财务报告目标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既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又能用来作为评价企业管理者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尺度。财务报告作为企业正式对外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首先应为企业实现其目标服务,具体地说,财务报告应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的信息需求,国家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其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抽样调查等间接方式获得。进一步淡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报告内容的界限,未来两者融合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大,即管理会计“外化”为财务会计的成份将增加,促使财务报告目标得以充分实现。2 进一步完善以三大财务报表为核心的报告体系。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的单层报告模式,该模式是以财务报告为内容、资产报告为中心、财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的资产使用、已得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未来的财务报告应该着眼于用户,为他们提供在市场经济中与企业的发展、竞争能力、风险等一系列相关的财务信息。建议将这三张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对于核心会计信息,应该更加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对于非核心会计信息。则可以相对地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尤其应该注意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财务弹性、投资报酬和变现能力的相对值会计信息。3 丰富和规范财务报表表外信息披露的内容。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人们对相关信息要求的提高,表外信息(包括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在整个财务报告系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报表质量有重要意义。在会计发达国家,表外信息的长度已大大超过财务报表本身的长度,表外信息构成财务报告体系十分重要的内容。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又称jenkins报告)为例,福克思公司的表外信息多达16个,其篇幅约占20页,而报表本身则只有4页,从中可以意识到表外信息的地位,已成为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报表信息质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表外信息的内涵却很少有人进行专门的研究,基层单位及财会人员也不熟悉它的意义和披露方法。我国已经加入wto,要求会计改革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重视表外信息的作用,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有计划地规范不同企业表外信息的揭示方式,逐步加大报表附注中非财务信息和其他财务报告的披露力度,以满足报表使用者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通过旁注、脚注、附表等形式对基本报表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以便帮助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报表信息;鼓励企业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预测报告、分部报告、全面收益报告、人力资源报告、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差别报告、物价变动影响报告等,为信息用户的决策提供较强相关性的信息[3].4 变革财务报告的报告模式。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迫使我国财务报告体系发生革命性变革。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不同期间的财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通过事项法和建立实时报告系统,彻底解决财务信息滞后的问题,及时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多方位财务信息。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纸质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方式将被在网上发布信息取代,使用者通过internet访问企业的数据库,借助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及时地获取并处理有关的信息。在信息的表达方式上,也将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更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企业erp系统的建立、完善及其与internet的成功与合理的对接,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财务报告改革的关键。参考文献
[1]葛家澍,陈少华。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姚正海。关于财务报表表外信息的披露[j].财务与会计2002(4)。篇二:标准论文格式+要求+范文(超全)标准论文格式 一: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二: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1、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
纸张型号:a4纸。a4 210×297毫米 论文份数:一式三份。
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或听老师的安排)
3、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4、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 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①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10)附录: 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上海复旦大学xx学院2007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5、纸型及页边距:a4纸(297mm×210mm)。
6、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
7、装订要求:先将目录、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等装订好,然后套装在学校统一印制的论文封面之内(用胶水粘贴,订书钉不能露在封面外)。1.纸张与页面设置
(1)a4,纵向;
(2)页边距:上1.0cm,下2cm,左侧2.5cm,右侧2cm 2.页眉
(1)设置:1.4cm(2)字体: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3)分割线:3磅双线;
(4)内容:××学院本科期末论文,居中。3.页脚
内容:页码,居中。4.论文基本内容与要求
(1)论文题目:单独成行,居中,日语:小2号黑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18号;(2)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居中,日语:小4号宋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12号;(3)内容提要: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长度要求150字以上;英语:times new roman 12号,长度要求在100字左右;
(4)关键词: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3-5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割,内容为小4号黑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12号;
(5)正文
正文部分的要求如下:①正文部分与“关键词”行间空两行;②日语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英语正文文字采用times new roman 12号,标题日语采用四号黑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 14号,每段首起空两格,1.25倍行距;③段落间层次要分明,题号使用要规范。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序号与层次要求;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无违反政治上的原则问题与言论,要采用计算机打印文稿;⑤图表要求:所有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用徒手图,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图表中的文字日语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 10.5号;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
1、图2等,表
1、表2等;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两边不能有边;⑥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师要求);⑦学年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6)注释
注释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③“注释”采用五号黑体,注释内容日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 9号。英语注释具体要求如下:
①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 [1];②如果重复出现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时,只注明作者的姓和引文所在页码(姓和页码之间加逗号);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逗号),页码(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起止页码,英文句号。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注释部分间空两行;②应列明期末论文参考的主要文献资料,“参考文献” 采用五号黑体,参考文献内容日语、汉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10.5号。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目、出版事项顺序排列,其格式为: 期刊类:著者.题名[j].杂志名,年份,(期号)。
书籍类:著者.书名[m].城市名:出版社,年份,页数。
网络类:著者.题名[eb/ol]..年-月-日。篇三:一般论文格式模板 中文题目[mm1] 作者班级,学号 姓名 邮箱地址[mm2] 关键词: 摘 要:摘要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要素)[mm3] 请作者重视摘要的写作 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一般可选3~8个关键词,用中文表示,不 用英文,分号隔开)
正文部分用小四号宋体字,分两栏排,其中图表宽度不超过8cm.,请参照样本。设置为a4页面
一级标题
(从1编号,引言为可选项,引言编号从0开始。四号黑体)1.1 二级标题(小5号黑体)1.1.1 三级标题(小 5号楷体)
正文中,图表须注明中英文图题和表题,且在正文中应明确提及(例:如表1所示)。其中图的编号和图题置于图下方的居中位置,表的编号和表题置于表上方的居中位置,表格采用三线表。
示图尺寸一般为(宽*高):75mm*50mm.黑白绘图,请确保图表中文字清晰。表1表题公式用6号字体(最好横排,如a/b),其中量的符号应采用斜体,矢量、矩阵用黑斜体表示,最好用公式编辑器编辑。函数(单词)用正体小写,第一个字母小写;单个字母斜体。
定理1(******。)定理内容。(定义、算法等的排版格式与此相同)证明:*证明过程.* “[例”等的排版格式相同] 结束语(内容勿与摘要或引言雷同)
参考文献:[mm4](参考文献示例参见下页)
[1] 著者[dell5].题目[j].刊名(全称,英文期刊名以黑体标志), 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页 码.[期刊] [2] 著者.书名[m].译者,译.版本项(初版不写)出版地(城市名): 出版者[dell6] , 出版
年:起始页码.[书籍] [3]著者.题目:文集实际完整名称,出版年[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会议录
(论文集、论文汇编等)] [4] 著者.析出题目[文献类型标志]//整本文献的编者姓名.文集实际完整名称.版本项.出版地
(城市名):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析出文献)] [5] 著者.题名[d].所在城市:学位授予单位, 出版年.[学位论文] [6] 著者.题名,报告号[r].出版地(城市名): 出版者, 出版年.[科技报告、手册等] [7] 著者.准编号 标准名称[s].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8] 著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报纸文章] 出版日期按yy-mm-dd格式 [9]著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载体标志].(更新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如).[电子文献] [10]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示例如下: a 期刊
[1]卢浩,胡华平,刘波.恶意软件分类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9):4-7,12.(卷号黑体)
[3]李晓东,张庆红,叶瑾琳.气候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1):101-106.b 专著
无出版地的中文文献标注“出版地不详”,外文文献标注“s.l.”并置于方括号[ ]内;无出版者的中文文献标注“出版者不详”,外文文献标注“s.n.”并置于[ ]内 c 论文集、会议集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moscow,2000[c].rotterdam: a a balkerma,2000.[7]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d 专著、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
[8]程根伟.1998年长江洪水的成因与减灾对策[m]//许泽厚,赵其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科技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2-36.[9]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c]//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文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10]fourney m e.advances in holographic photoelasticity[c]//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applied mechanics division.symposium on applications of holography in mechanics,1971,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new york:asme,1971:17-38.e 学位论文、科技报告(用户手册)及技术标准
[11]史龙.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定位算法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5.[1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report of who science group[r].geneva:who,1970.[13]mc8100 rsic microprocessor user’s manual[r].2nd ed.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1990.[14]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委员会.gb/t 5795-1986 中国标准书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15]iso/iec 10181-3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security frameworks for open system: access control framework[s].geneva: iso/iec,1996.f 报纸、专利文献
[16]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17]刘加林.多功能一次性压舌板:中国,92214985.2[p].1993-04-14.g 电子文献(包括专著或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电子文献)
[18]黎妹红,张其善.用迭代法求指纹图像中的阈值[eb/ol].(2004-12-18)[2005-05-20]./news/n1941c72.aspx..[21]turcotte d l.fractals and chaos in geology and geophysics[m/ol].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22]scitor corporation.project scheduler[cp/dk].sunnyvale: scitor corporation,1983.部分示例引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5-03-23发布的《gb/t 7714-2005 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mm1]居中,黑体三号,不宜超过20个字 [mm2]居中,楷体小四号。
[mm3]精练,200字以内第三人称主动态表述,切忌将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使用规范化术语,除常用术语,对于缩略语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mm4]楷体5号,按正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
第二篇:《普通生态学》论文
《普通生态学》课程心得
学习《普通生态学》的心得体会
题目:
学习《普通生态学》的心得体会
正文:
今年有幸成功选择了《普通生态学》作为选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是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以下就是我关于这门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通过对《普通生态学》的学习,我认识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植物、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兽类等生物类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从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这一概念出发,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通过对《普通生态学》的学习,了解了生态学的现代简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在解决这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过程中,生态学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受益于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二、通过对《普通生态学》的学习,我理解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面对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是继续坚持传统的发展观念,还是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虽短,但却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其基本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需要,即指发展的目标是要满足人类需要;二是限制,强调人类的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三是公平,强调代际之间、人类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在上述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下面几层含义:(1)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2)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3)资源可持续发展:要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基础。(4)环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十分强调环境的可持续性,并把环境建设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5)全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三、通过对《普通生态学》的学习,我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他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他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物质。
然而,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对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生
物多样性的严重破坏。遍及全球的森林砍伐、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湿地干涸、海洋污染、物种消失、水土流失、基因丧失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近年来全球环境保护的热点之一。
四、通过对《普通生态学》的学习,我理解了生态安全的内涵。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不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则处于受威胁之中。广义的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环境、生态保护上的含义。即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二是外交、军事上的范畴。即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起经济的衰退,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环境难民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
五、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本世纪初,我国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纲要》的发布,为全面减少新的生态破坏、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从根本上遏制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提供了翔实的实施计划。在这份《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
过去,我们的国家安全观念中,主要强调军事安全、政治安全,而忽视了生态安全。但实际上,生态安全一旦遭到破坏,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威胁人的基本生存条件,比如,土地的荒漠化直接减少人们的生存空间,水资源的衰竭会直接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使人们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生态安全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一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没有生态安全,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就会受到威胁,军事、政治和经济的安全也就无从谈起。可以说,生态安全是其他方面安全的基础和载体。
生态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为原料或动力开始的。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精神享受。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是工农业生产必备条件,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能够使人们神清气爽,增强体质,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要求逐步升高。
生态环境能够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资源条件的制约,恶劣的生态环境将造成水源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农业生态恶化等,危及工农业生产的基础,限制经济发展。相反,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和增殖能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承载平台。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是一个倡导节约自然资源、更是一个科学开发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社会。因此,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且对保持地区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地区是以资源型产业为核心的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
长,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虽然已采取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建设措施,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资源紧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摆脱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综上,学习《普通生态学》,让我深刻明白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环境和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是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就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活富裕、良好的文明高速路。
第三篇:普通生物学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基因工程技术在人类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
摘要
所谓基因工程技术,就是在基因(DNA)水平上,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来操纵、改变、重建细胞的基因组,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按要求发生定向的变异,并能将这种结果传递给后代。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在短短三十年中得到飞速发展,并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是当前最活跃发展最快的领域。基因工程技术将会更广泛的应用于人类医疗保健方面。科学家认为,到2025年,基因工程技术将成为治疗遗传性疾病的关键手段。
遗传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使医务人员已能识别、诊断和预防人类所患的4000多种遗传性疾病及失调症。科学家认为,到2025年,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种诊断和治疗遗传性疾病的方法,而基因技术将成为关键的治疗手段。在治疗时,使用的主要是由基因技术开发的各种基因药物。将来,人们对疾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即事先就将人体内有害的基因清除、消灭或抑制掉,也可以通过注射、吸入、服药等方法,将健康的替代基因送入人体或直接注入胎儿体内,以改变人体体质和预防疾病。
要求:1500字以上 评分标准:
1、书写格式(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10分
2、摘要简洁,概括性强;10分
3、关键词简练,紧扣正文;10分
4、正文部分60分;
5、正文内容丰富,有新意;10分
第四篇:普通生态学期末小论文
以小见大的生态学
这学期我接触到了生态学这门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所研究的对象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种佛家的境界又何尝不是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得出的感悟呢。生态学之于人类就像是水与舟之间的关系一般,一旦人们将生态的平衡打破,自然界就会像洪水一般把人们生存的小舟倾覆,因此如何与自然界的生物友好相处、互利互惠,实现生态的平衡成为了现在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习生态学使我了解到了环境和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哪怕是一颗小小的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也会与人发生联系。一棵树的成长会吸收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其价值是无法估计的。一朵月季花的开放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吸收室内的有害气体。人与植物就这样被奇妙的规律所联系着,所以就算是在自然界中再弱小的群体也会有其生存的理由,无论作为食物链的底层或是顶层都为生态的平衡做出着重大的贡献。例如草原上的农药污染,对于草来说不足以构成威胁,但是经过生物链的层层积累,毒素就会越来越多,最后到了食物链顶层的时候,所积累的毒素就足以威胁到生物的生存。故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也可以适用于生态上面,一点点的积累最终会导致毁灭性的后果,想要保护大的动物,就要从最基本的植物开始做起,生态作为一个链条是环环相扣紧密连接的,在任何一个链条上出问题都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那么人类的生存也将会在崩溃中走向末路。从小处着手,一点点的进行改变,最后积累出来的成果将会是十分可观的。人们为了自身的发展和享受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进程是迅速的,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物种的灭绝,这些现象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而这些问题的治理却是短时间内难以做到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了如今人们要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就算是没有这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大道理,那么了解生物的某些行为对于个人也是有很多好处的。对于一个物种的充分了解,能使我们避免很多尴尬和遗憾的事情。曾看过一个小笑话,讲的就是一个人养了一只宠物的乌龟,但是有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的乌龟不吃不喝也不动,就以为是乌龟死掉了,很遗憾的扔掉以后他才知道乌龟是会冬眠的,他的乌龟就这样在冬眠的时候悲剧的被扔了。
生态学所提出的种种问题使我们对现实的环境作出了思考。可以说生态学的以小见大体现在了它对事物发展所具有的前瞻性上,也可以说生态学的以小见大是从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上得出的。总之,我们学习生态学现实的作用就是促使我们关注、了解身边的生态,用小的行动改变大的世界。
第五篇:简论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以及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发展,依据当今高校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传统滞后的学籍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校办学需要。从高校学籍管理的重要性入手,在分析当前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改革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现代化的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高校改革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现代化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校风、学风的建设。同时,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也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它反映了学生在校阶段的各种变化情况,是学校了解、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主要途径,更是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决策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增加和专业数量的增多,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与挑战。
一、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学籍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和完善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籍管理是学校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制定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对学生从入学注册到学成毕业的整个过程所进行的阶段和全过程的质量考核及管理。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方法也具有重要意义。学籍管理制度规定了学生学习、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为学生的成长制定了基本的方向,它具有严肃性、强制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学生遵守这些规定,按照要求去做,就会树立自觉学习、奋发向上、树立优良的学风。
二、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学籍管理体系,是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为依托而延续下来的,它主要强调标准化共性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教育需求。因此,与之相应的学籍管理单一刻板,不利于创新教育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仅对传统学籍管理工作做局部的调整,只能应付诸多学籍管理中的暂时问题,而不能解决学籍管理中的实质性问题。笔者认为,传统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传统的学年制学籍管理制度显现弊端。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实行的都是学年制的学籍管理制度。学年制学籍管理即学生必须经过统一规定的学习年限和一定的教学时数,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课程设置按学年安排。学年制学籍管理制度是按班级授课的,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安排课程,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专业性,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相同,缺乏个性,并不利于发挥学生专长和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多层次的需求。现今,众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而事实上,专业的高级人才供不应求,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与传统的学年制学籍管理制度不无关系。
第二,学籍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随着教学班级和学生人数不断扩大,学校设置的专业门类不断扩增,课程科目不断增加,而且专业的设置还随社会的需求逐年调整,传统的学籍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学校教育的需要。庞大的学生学籍资料收集、整理及分类分析会使学籍管理工作者难以招架,学籍管理人员很难保证在统计分析中万无一失,落后的学籍管理手段成为推动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一大障碍。虽然大部分高校引进了网络管理系统,使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但系统仍不完善,因此,还没有真正地实行网上办公,学籍管理经常处于半手工操作状态,这种陈旧的手段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此外,由于学分制改革在试行期,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尚不太完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同时,学分制与学年制并存,两种管理模式无疑给学籍管理带来更多的工作量以及更大的工作强度。
第三,学籍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它不仅要求学籍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有极强的计划性、准确性、原则性、创新性,还要有完成管理任务和协调工作关系的能力。同时,学籍管理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烦琐的工作,工作量大,影响因素多,在工作上需要管理人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籍管理是通过管理学籍达到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目的,所以说,管理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就目前的状况看,很多高校学籍管理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结构不尽合理,并且随着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学生人数的增加,管理人员的配备也明显不足。
三、关于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思考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人才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现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毕业生就业日益市场化,学籍管理改革不但要适应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还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一切都必然使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并提出新课题和新要求。因此,为了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管理,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体现现代技术的学籍管理制度。笔者认为,现阶段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籍管理实行学年学分制。所谓学年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的标尺,又保留学年制的学习年限。现阶段提倡的学分制,建立较为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已成为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改革的主流。学分制改变过去学年制的固定教学学制的模式,有利于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学分制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才能的可能性与机会,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利用在校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学分制在重视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原则下,按照教育规律,贯彻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其次,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现代化。实现高效、公正、准确、科学的学籍管理,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学籍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学籍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学生不断增加,生源的来源途径又各不相同,给学籍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和难度。而大多数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尚处于半手工状态完成,即使采用计算机管理,由于目前各院校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尚无统一的学籍管理软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沟通和协调等问题,也会造成在管理上的高消耗、低效率。为了适应现代办公的需求,保证工作质量,降低工作强度,迫切需要一套统一的、现代化的学籍管理手段。
再次,加强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学籍管理队伍是学籍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学籍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工作的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籍管理工作者首先必须加强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成本由学生与国家分摊和毕业生自主就业的形式下,学籍管理工作者应时刻摆正心态,对所有的学生及其家长要一视同仁。因此,作为学籍管理工作者必须要做到以高度的责任心维护学籍管理的严肃性,不仅要有认真细心、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发扬尽责的奉献精神。
就高校而言,应当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籍管理工作者专业素质的培训和建设,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根据学籍管理人员知识层次、专业特点的不同,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把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国内培养与出国(境)培训、短期培训与职业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培训,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观念创新带动学籍管理工作创新。人才资源是一切资源的核心,对于学籍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高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要对学籍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给予肯定,不仅要对全校学籍管理工作队伍结构给予合理的调整,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把物质激励与成就激励、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建设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思想和意识、掌握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具有奉献、服务精神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现代各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重要任务。
最后,强化法制意识,依法治校。近年来,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学生的维权意识也在提高。现代化的大学应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深入领会并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设要遵循法律的要求,学校学籍管理制度既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又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将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赋予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权进一步细化,在学校的章程中做出相应的规定,使之成为学校一切活动的依据。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原则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有严格的学籍管理规定,还有完善的法律依据。作为学籍管理人员坚持原则、维护学籍管理的严肃性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学籍管理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正常的学籍处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需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进行公平和妥善的处理。同时,学籍管理过程也要程序化。尤其是在处分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必要的程序。学籍管理内容程序化不单单指管理工序的流程化,它还是学校学籍管理的标准化过程。因此高校加强学籍管理,必须坚持依法治校、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综上所述,高校学籍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环节,改革传统落后的学籍管理方式,建立科学、现代化的学籍管理制度,加强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是推动现代化大学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科教兴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志祥,等。学籍管理工作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5,(8)。
[2]魏勇。科学的学籍管理需要高素质的管理队伍[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3]岳新,毕玉建,王申广。严格高校学籍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5)。
[4]余碧春。对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5]郑立。谈推进全面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创新的原则[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