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与生活无关
大家好
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讲一个人 顾城
我之前一直很徘徊是否该讲他——因为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人类群星闪耀时,我并不知道他是否配得上这一个称号。他仅仅只是一个平凡的诗人,一个作家——甚至是一个杀人犯。或许有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今天要讲这个人,但是真的是一种直觉告诉我,我就得讲讲他。因为我觉得他很典型,像许多文学界的大咖的极端版一样,他其实不仅仅代表了自己,还代表了整一个中国当代文学诗人的这样的一个群体。
《杨树》是顾城八岁的诗作,其中就已透露出诗人的辩证思维:“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凡物必有消有长,失去一个方面,必在别的方面得到相应的补偿。这与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往返循环、运动变化的观点有着潜在的联系。而这种认识对诗人来说并不是经过分析得到的,而是形象地,在自然层面上的领悟。到了《我的幻想》:“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诗人通过幻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立传达无可奈何的心情。可以说这种辩证思维更具情感性,是在人生层面上的表现。而《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中的辩证思维则是哲理的,是辩证思维在社会层面上的进一步发展。
顾城和谢烨原本是非常相爱的,顾城爱谢烨好像爱一个女神一样。但后来很不幸地,英儿介入了他们的感情。
顾城和英儿,谢烨在一个诗会认识。诗会上朦胧诗被砸得很厉害,但当时英儿立挺顾城。顾城和谢烨很感激,大家关系很好。
谢烨对于顾城很骄傲,对英儿讲了关于顾城的很多事,顾城的脾气,爱好等等。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话英儿都记住了,而且对顾城投其所好,后来顾城对英儿说:我们两个是天生一样的,而谢烨是我后天改造的。这话谢烨也听见了,她表面上没反映,但心肯定给伤透了。
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国,顾城和谢烨去了激流岛。这时候英儿已经和刘湛秋在一起了。却同时和顾城保持着联系。奇怪的是谢烨并没有阻拦,而且在一旁促成这件事。
刘湛秋也知道英儿此去投奔的是顾城,但他并没想过英儿会成为顾城的情人。原因之一是他很自信,觉得顾城一个毛头小伙子怎么能和他比?原因之二是他相信顾城的人品,不可能趁人之危。
抛开知识分子,罗曼蒂克,这三个人的关系和现实中的凡人没什么两样,只是更走极端了吧.顾城也许“浪漫”地想像世外桃源,但是英儿和谢烨却都是很现实的.曾经有人问英儿为什么离开了,谢烨回答:名不正则言不顺嘛。
对于顾城来说,他认为他和英儿的感情仅限于精神层面。他在岛上等着英儿和他一起建立一个精神家园。没有想到,来到他面前的竟然是个物质女孩。
英儿和顾城情人关系的开始,英儿采取了主动。据谢烨回忆,洗澡的时候英儿指定让顾城送毛巾。顾城不敢送让谢烨送。谢烨就笑着说人家让你送你就去送呗。英儿的意思,在这里可想而知。后来她居然说她的初次是顾城强奸,实在是刘湛秋也不能相信的弥天大谎。
顾城和英儿在一起之后,被英儿吸引。至于被吸引原因,可以参看《英儿》。其实顾城在性方面是很胆怯的。(同时可以证明顾城强奸英儿不可能)。顾城和谢烨在这方面也并不和谐。谢烨在性方面态度也比较排斥。所以也许是英儿在这方面给了他惊喜。
谢烨和顾城的孩子小木耳被送了人。因为顾城觉得木耳是个男孩,不能进入他幻想的女儿国。而且小孩子的哭叫让他无法工作,他不喜欢这个孩子。
但后来顾城给木耳的文章中,说他会在没人看见的时候偷偷对木耳好。他没有办法解决人伦亲情和他幻想的王国的矛盾。
谢烨带顾城去了德国,期间英儿跟着一个叫老头的跑了,还结了婚。这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完全为了绿卡。顾城特别痛苦。这个时候,谢烨和一个叫大鱼的德国朋友(也是中国人)给顾城出主意,让顾城把英儿杀死,然后自杀。同时谢烨和大鱼还帮顾城买凶器。顾城很感激他们。
为了报答谢烨,顾城想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英儿》。书主要是突出谢烨的高贵和容忍。在书完成后,顾城打算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顾城自己洋洋得意地说:我如果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书肯定可以热卖。他想通过这本书给谢烨留一笔钱
后来书写完了,但并不是谢烨想要的样子,谢烨觉得里面的英儿被美化了。所以很不高兴。更可怕的是,书写完了,顾城竟然不想自杀了。
据顾城自己说,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小木耳。顿时心里明亮了。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国,接回小木耳,过正常人的日子。他对小木耳说“我要你带我回家”。
他激动地把她的心情告诉谢烨,但谢烨却冷冷地说:一切都已经晚了。
谢烨已经受够了顾城,她决定接受德国那个叫大鱼的朋友。本来计划等顾城自杀后,大鱼也和他老婆离婚,她们一起生活。但如果顾城不死,这个计划就被破坏了。
顾城的遗书
一 爸妈—姐:
人间的事总是多变的,关键是心地坦然。这岛极美,粉花碧木,想想你们要身体好,来一次多好呵。我一直在忙各种事,现在真想能在一起,忘了那些事。
人哪,多情多苦,无心无愁。天老不让我过日子,我只好写东西。现在创作达高峰,出口成章,也只是做事罢了。
我现在无奈了,英走了也罢,烨也私下与别人好,在岛上和一个小XX,在德国和一个叫陈XX的人。现在正在分家、离婚。她说要和陈生个娃娃。烨许多事一直瞒我。她好心、合理,亦有计划的(地)毁灭我的生活。我在木耳的事上伤了她心,后来我爱木耳要好好过,她也不许了。她的隐情被发现,我才大悟,为什么他们一直用英文写信通电话,当面骗我。英出事后,他们就一直等我自杀,或去杀英。他们安排得好呢,等我死他们好过日子,直到被发现后亦如此,奈何。
烨也好心救过我几次,但到她隐情处,她和陈就盼我死。
陈在德在饭店从小青那邦(帮)我买过电击器和刀,让我去杀英儿。他们安排的(得)好呢。
如此,我只有走了。
老顾乡知道很多烨的隐情。
我的手稿照片,由老顾乡清理、保存;房子遗产归木耳;稿费、《英》书稿拍卖的钱寄北京的给老妈妈养老;书中现金老顾乡用于办后事。不要太伤心,人生如此。
老妈妈万万要保重。老顾乡多尽心了。
顾城 Gu Cheng
二 妈妈:
今天我过不得了,烨要跟别人走,木耳我也得不到。妈妈,我没法忍了,对不起。我想过回北京,但那都没法过。我死后,会有一些钱寄家里,好好过,老顾乡会回去,别省钱。
妈,我没办法,烨骗了我,她们都骗了我,还说是我不好。妈,好好的,你要能过去,我就高兴了。爹要邦(帮)老妈妈,全当我还在远方。妈,好好的,为了我最后的想念。
胖
三 老顾乡:
你要邦(帮)老妈妈,要把后事作(做)好,要安慰老妈妈,花光了钱也要邦(帮)助老妈妈,小事都别算了。
我从小对你凶,对不起。也就你不恨我,人人报复了我。
我的现金都归你,有四千元马克新币。我的房子归三木,也可卖掉。稿子都归你保管。要撑得住,利兹也会邦(帮)你。我是受不了了,他们得寸进尺。
好好的。有人问我,你就说,我是爱三木的。
弟城
四 木耳:
你将来会读这些话,是你爸爸最后写给你的。我本来想写一本书,告诉你我为什么怕你、离开你、爱你。你妈妈要和别人走,她拆了这个家,在你爸爸悔过回头的时候,她跟了别人。
木耳,我今天最后去看你,当马给你骑,我们都开心。可是我哭了,因为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你,别怪你爸爸,他爱你、你妈妈,他不能没有这个家再活下去。
木耳,好孩,你的日子长呢,留给你的屋子里有你爸爸画的画,124号。你爸爸想和你妈妈和你住在那,但你妈妈拒绝。三木,我只有死了。愿你别太像我。
爸爸顾城
附注
此四封遗书是1993年10月8日下午在出事现场被警察拾取,字迹缭乱,说明遗书是当时仓促写的。结合他遗书中所言,他是被逼上绝路的,他写遗书时还想着等会儿最后去看儿子木耳(三木Sam),并为之流泪。从遗书中还可看出,谢烨是将继续在世上的。否则顾城不会要求把照片手稿等由姐姐保管,更不用点明房子等归木耳。因为如果没有了谢烨,房子等必然是木耳的,手稿等当然由姐保管。看来事发突然,不知谢烨最后又带给他什么打击。顾城自尽前向姐姐顾乡说:“我把谢烨打了”,是有叫姐姐去救谢烨之意的。顾城离世后,谢烨被顾乡叫来的救护车又转直升飞机,越过海峡送入医院后,抢救数小时失败。顾城四封遗书于当年12月22日由新西兰警出示并当场复印送交各方,后经中国驻新使馆认证及国内公证。遗书上有陈XX及另一男子原名及身份。第一封遗书原是写给父母的家信,后划一横线,加个“姐”字,写成了遗书。顾城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他的极端个人主义。作为一个人来说,顾城的人生态度像他的诗歌一样极具特征,简单归纳一下就是:极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极端愚昧的大男子主义,极端空想的自由主义,极端幼稚的幻想世界。顾城就是一个各种极端事物共生的矛盾体,有时候像个天真的孩子,有时候像个疯狂的暴君
顾城的悲剧还来自于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失落。他是在中国成名的,他的作品也都是中文作品。离开了中国,顾城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他的英语又不好,从1988年起,顾城开始拒绝学英语,激流岛上他是唯一一个不说英语的人。儿子寄养在别人家后,小时候学会的一点汉语渐渐遗忘,顾城与儿子最后已经无法沟通。他作为诗人的生命,在他决定定居新西兰起,就已经死亡了。但是,新西兰的激流岛,在顾城的眼里,就是他的桃花源,一个幻想中的乌托邦。然而,诗人身份的死亡结局是顾城不曾预料也不能接受的。他始终抱持着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下艺术家的优越感和特权意识,但是,在新西兰,他能够发号施令的对象,只有他的家人和情人。一旦情人离去,妻子的崇拜也在明显消失,顾城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他认为是全世界抛弃了他
被称为“童话诗人” 的顾城 8 岁就开始作诗歌唱自己的童心,童话诗歌已成为顾城的标签。翻看顾城的诗作,可以看到贯穿尾首的风格: 从早期的天然明丽、率真热情,中期的高度凝练、空灵幽远、神秘叵测,到后期的孩童心绪、稚儿语言、淡泊心境,都有着深深的“童话” 印记。顾城与众不同的诗歌风格让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显得那么的独特。本文从形成根源、构成元素、局限性来简单分析顾城的童话世界。
与同时期的其他诗人相比, 顾城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不像北岛那样冷峻、深沉, 具有反叛精神和理想主义的英雄人格, 也不像舒婷那般人道、自尊,充满浪漫情调与奉献精神, 他纤弱、机智、纯净。在众多的朦胧诗派诗人当中, 他以童真的孩子形象确立了自己诗歌和人格的独特性。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八十年代顾城以一系列宁静、优雅、美丽纯真的诗歌, 赢得了“童话诗人” 的美称。
舒婷曾经赠给顾城一首《童话诗人》: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铁崩的铁橱/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顾城自己也说过: “当我打开安徒生童话,浅浅的脑海里就充满了光辉。我走向他,我渐渐透明,抛掉了身后的暗影。只有路,自由的路。” 这种童话的印记不仅因把顾城和其他诗人明显地区别开来而显示出独特性, 更因顾城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而显示出惟一性。顾城的诗歌创作体现出的童话意境审美特征是诗人从成年人的现实生活中逃离了出来,躲进自己儿童时代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中,又借用儿童的眼睛和心态来直觉地把握成年人的生活,感悟现实的世界。这样就使诗歌的意象染上孩子的稚气与纯真,却又暗藏着诗人思想成熟而深邃的美,构成那奇特的梦幻般的诗歌童话意境。因而其根源也变得极其复杂,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童年根源 诗人构建童话意境的最大来源便是童年经验。顾城小时候随父亲到海滨农村生活,大海 的宁静和谐与农村的田园气息铸造了他的诗人气质及人格理想。他固执地把自己的农村童年生活看成他童年经验的全部,并且这种经验始终烙印在他的心灵上,并直接构成了他心灵结构的大背景: 蔚蓝的天空、清朗的月夜、宁静的大海、怡人的沙滩,那里有让人萦怀的物事,有让人激动的色彩,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已沉淀为一种精神形式,支配着他以后人生路程的指向。顾城的父亲是一个诗人,他把诗的隽永与醇厚的气息带给了 幼小的儿子。很小的时候,顾城便熟悉了普希金、但丁、泰戈尔�8�6等诗人,“有一段时间我天天读他们的诗,把他们的诗带到梦里去,有些诗是一生读不尽的。” “我喜欢西班牙文学,喜欢洛尔迦,喜欢诗中的村庄、月亮、沙土和谣曲。” �8�7此外,顾城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找寻童真的浪漫记忆,这些因素形成了一个合力,并最终完成了他坚不可摧的童话世界的构建,在以后的生命历程中,他延续着这个美好的童年梦境,并尽其一生之可能为这个童话世界增添缤纷的色彩。
二、时代根源 顾城是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唯一一位“童话诗人”。他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一句描述了他自己的一生: 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这是顾城的执著,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顾城情愿“闭上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甘愿守住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世界,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采用儿童视角,在儿童的理想里改造着成人世界。顾城此诗里的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风,敲击着成人世界的污尘。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顾城用未涉世的孩童的眼和心灵感受着成人世界,构建着自己的童话家园。他的诗中住着“不会流泪的眼睛”,“天空和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淡绿的夜晚和苹果”,它们拥有“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的时刻。
三、自然根源 童话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的窗口,大自然是产生童话的最好土壤。顾城对“自然” 情有独钟,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写诗之初,他经常去观察大自然,仰望星空,聆听虫鸣,坐看云起,遥视潮落,共感树木生长,闻尽花草飘香,自然是他创作的源泉,到后来又被他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这种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和感受也是他成为童话诗人的最重要的本原因素。在他的诗中,自然是有生命的人格化的自然,具有各种感官,有自己的语言动作,可以和人进行交流对话,同人一样,是诗歌的主体,如他写花: “野花/ 星星,点点/ 象遗失的纽扣,/撒在路边。” 他写树:“一棵树闭着眼睛,/ 细听着周围对自己的评论”; 他写风:“风在摇他 的叶子/ 草在结他的籽/ 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童话世界。也许由于在荒谬时代过早地剥夺了童年应有的生活所致,顾城格外迷恋童年的角色,不懈地追寻、精心地构建着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这一童话世界主要由以下元素构成:
一、唯美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顾城是真正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真正的唯美诗人。他沿着安徒生的道路寻求,用孩子的眼睛寻找美,表现美。顾城的诗不像舒婷那样,以多少带些理性的情感来维护独立于污浊环境的精神家园,而是凭着还原人类的童真来生成一个未经污染的世界。这种唯美境界在顾城的诗里,表现为儿童们天真的感受,也表现为纯净的自然景观。在《我是一座小城》 中: “啊,我是一座小城,一座最小的城,只能住一个人” 构建内心的圣地。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则集中表现了对纯美世界的执意追求。在诗中,他偏执地与现实世界保持距离,以构造一个美的世界。
二、梦幻的旋律 精神分析家指出: 梦与童话极其相似,梦的象征及其讲述的心灵活动与童话往往有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顾城的诗作似乎诠释了这一理论,它们仿佛以梦幻的动人旋律演绎的一个又一个童话。他的一千余首诗作中,几乎一半与梦有关。或者是完全是梦境分厘不差的原始纪录,或者是梦后的再加工。信手拈来仅仅于梦为题的也够可观了: 《梦》 《梦想》《梦痕》 《梦后》 《梦园》 《梦鸟》 „„在顾城的童话王国里,梦既是污浊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的达成,更是他的整个生存,因为只要少许进入双目凝视的出神状态,梦的游思,乃至整个梦的世界便会频频在诗人的心灵涌现,曲折地传达着诗人灵魂深处对纯真、美好、自由的呼唤。
三、孩子式的“自我” 顾城的“自我” 意识在朦胧诗派诗人中有着鲜明的特色,这是一个孩子的自我: 早慧、纯洁、自信、执拗。这个“自我” 与北岛、舒婷、江河的“自我” 相比,也有着质的不同。北岛们的“人” 的代称,是“人民” 的代言; 而顾城的“自我” 从本质上只代表他自己。正是有了这一本质的不同,顾城和朦胧诗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样说并非否认顾城的《一代人》 等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思想艺术上的成就,恰恰相反,它说明了当顾城的个人的“自我” 和时代的洪流汇合在一起时,它的艺术创作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并产生轰动的影响。童话就是童话, 童话最易虚构也最易破碎, 人们往往只看到了童话美丽动人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欺骗性的另一面。童话只是人类思维初级阶段想象的产物, 永远只能是人类认识 世界的窗口而无实践意义。顾城将童话世界作为追寻的目标, 从出发点上就犯了一个错误,在追求的过程中, 他的态度也太绝对太偏执, 在不断完善自己童话王国的同时, 他也不可避免地被自己亲手构筑的虚幻图景所迷惑。
一、追求纯粹与误入贫乏 顾城对于纯粹的美的追求是偏执的, 他的诗歌成就已经证明了这种纯美的风格是值得追求的。他的局限在于, 他没有认识到纯粹作为诗歌的最重要的本质之一, 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达到的。顾城心目中的纯粹只是用纯真表示纯粹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他描绘童话世界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可是在现实世界面前, 面对混乱的秩序, 他无法找到童话世界的感觉。他的那些纯美的诗语言似乎没有了用武之地。《颂歌世界》 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她老在门口看张大嘴的阳光/ 一条明亮的大舌头/ 在地上拖着/ 早晨的死亡/ 甲虫从树枝突然跌落/ 一条明亮的大舌头/ 鲜艳的车辆在空中变甜, 一级级颂歌世界/ 一条明亮的大舌头/早晨的颂歌世界”。这时的顾城已表现出了困惑和迷失。纯粹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语言形式, 如果没有对纯粹的诗歌精神的把握, 所谓纯粹的语言很容易陷入肤浅和贫乏。他生平创作的最后的一首诗是死前一个月在飞机上写给儿子的《回家》: 这是他作品中少有的直接表达自己思绪情感的诗, 诗中的 “我”是顾城真实的 “我”,无遮无掩, 心境坦然入“无我” 之境, 语言朴实, 句句发自内心, 在直面现实的冷静中饱含着让人不忍卒读的深挚情感。在生活和创作上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之后,“回家” 是最好的选择,他把这种希望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 可见他已面临无力自拔的困境与危机。可惜的是, 这种选择是一个真正的犹如昙花一现的选择。也许“回家” 这个词本身的多义性也决定了顾城“回家” 的多种可能性, 究竟哪种义项是他“回家” 的真正的初衷, 如今我们已无法得知。
二、向往自然与逃避现实 顾城的字典里有一个高于一切的词汇: 自然。它既代表了他的哲学观, 也是他诗学理论的核心。他的确有许多诗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情感, 从表现对象到表现手法, 在“自然” 的狭义和广义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但他同时也表现出某种明显的缺陷, 即缺乏承受现实的能力, 这使得我们在看到他大谈自然的文章时, 一方面被他的执着所感动, 另一方面又情不自禁地为他产生一种到底还能支持多久的担心。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来由的。首先顾城对自然的划分过于绝对化了。他把城市与自然十分武断地对立起来, 他的诗中有强烈的反城市的倾向, 并多次提到对城市的恐惧: “城里人说一样的话, 走一样的路, 路是规定好的, 每天上班下班, 上学下学, 人像机器一样, ”他认为城市人缺乏自我认识, 缺乏个性, 人都被物化了。自然和城市并不是对立的, 城市只能和乡 村构成 对立关系, 他所谓的“城市” 不过是“现实” 的代名词, 他的反城市的诗和他生活中对现实的逃避是一致的, 反城市的实质是对现实的拒绝。顾城所推崇的“无牵无挂, 无遮无拦, 乃至无心, 合乎自然, 是以自然作为灵魂本源, 以自然代替现实, 在无目的的状态下从事写作行为的。顾城的诗学在“自然” 的掩护下拒不讨论方法, 只强调诗的本源与生俱来, 不学而知, 他的“自然” 就是他的本体, 正如他给自然所下的独特的定义“, 自” 是自己“, 然” 是同意的意思“, 自然” 即: 我同意我是这样的。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创作上, 个人的为所欲为就是他的“自然”。他最欣赏的禅语: 云在青天水在瓶, 注重的是万物各归其所的一面, 但从不考虑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另一面。艺术的道德在于既不屈于人类的自然属性, 也不屈于自然, 在这两个方面, 顾城都表现出他个人无法超越的局限。
三、表现自我与表现自己 顾城的“自我” 意识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 有两点显著的不同。1.缺少反叛意识。他的“自我” 的重要内容是新秩序的建立, 而不是对旧世界的破坏。他的理想之国是他创作的本源和目的, “生命的平实、自由和坚毅, 是人类追求幸福、和谐的目标和权利”。在这种追索中, 他的“自我” 带有强烈的童话色彩, 孩子样的大睁着“黑眼睛” 去寻找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 也是他“自我” 的显著的外部特征。2.缺少献身精神。朦胧诗人喜欢扮演悲天悯人、勇于反叛、甘于奉献、乐于承担痛苦的角色, 在对于外在世界的投入中表现出了一种牺牲者的献身精神, 而顾城则以一个弱者的形象出现, 更多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正像他在诗里表现的: “最后/ 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一个好诗人不能仅仅满足于提出表现自我, 他必须懂得艺术在表现诗人自我的同时, 更是在表现艺术自身, 诗人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 必须自觉地克服生活中个性中与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在审美上无关的各种自我情绪。顾城的错误在于将表现自我与表现自己等同起来,把“任性” 的品格无节制地带进了诗歌创作, 把自己个性中那些与艺术无关的“我” 情绪掺杂在作品中, 致使自己的创作陷入贫乏、混乱、盲目。顾城是一个早熟的的天赋极高的诗人,是中国现代诗史上少有的唯美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本真童心永远使他处于真挚与纯情的童年期,永远以孩子天真好奇的心理感受世界。顾城刻意追求的童话世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童话, 他曾特意强调这个 “童”是李贽的 “童心说”的“童” , 指未被污染的纯真的本心, 而不是儿童的幼稚的心。这就使得他的诗作不乏成人的视角, 深刻、敏锐, 又具有儿童语言的外壳, 简洁、纯净。这两者巧妙而完美地合为一体, 是 顾城诗最大的魅力所在。
第二篇:青春与年龄无关
青春,与年龄无关
王文婷
电影的魅力就是能将生命的长度和生活的深度融入到几十分钟的光与影中,然后用无限留白的方式使你陷入无限的感叹和思考中。《十一度青春》用了10个美丽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抽象到类似于精神乌托邦的东西——青春。除了《老男孩》外,其余9个无一例外都是只有十几分钟的短片,短短的十几分钟,一杯咖啡的功夫还不到,来不及任何的繁荣拖沓,却容纳了一段岁月,当你还沉浸在对开头的思考时,结尾就已经戛然而止了,让人着实体会到了“青春”的速度。在《十一度青春》面前,难免使人有“下里巴人”的自我感觉,非常的情节,非常的构思,用文艺的话说,就是很意识流,也许,这就是“新锐导演”和“新媒体”的独特之处,也许,这也是“青春”的独特之处,匆匆忙忙,痛痛伤伤。
10个不同的故事,包含的形形色色的人,都市白领,“北漂”一族,有小资,也有小人物,唯一相同的是,他们走在或走过青春的路。看了《李雷和韩梅梅》,你会看到,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鲜活的人,其实都是生活的主角。“请相信在这个城市,平凡的你总能主演出一部热气腾腾的温情戏”,哪怕这关怀只是像最后飘在李雷脖子上的丝巾一样,虽然卑微,却也是一丝温暖。这是一个关乎底层人的尊严、真爱和理想的故事,两个独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通过网络相互扶持,在这样一个忙碌而物质的社会,没有人会关注到那些打工者的艰辛,没有人关注到卑微的他们其实也有爱情,也有理想。李雷和韩梅梅,不仅仅是两个名字,更是象征了一个纯真的年代。而现在,它渐行渐远,在生存的打击下变得支离破碎,一文不值。谁还会想到当年的少年李雷和少女韩梅梅,有过怎样一段青涩的青春岁月,如今的他们,也许只是和千千万万个年轻人一样,安安分分地做一个白领,在纷繁复杂的职场和人际间游走,为生存和房子奋斗。片中,李雷等到最后,而韩梅梅却一直没有出现,这让人想起了《等待戈多》,你知道你在等待什么吗?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一直等下去,不问为什么,有些坚持,不需要理由。没有出现的韩梅梅,也许就是象征着爱情、理想和希望,你不知道你需要等多久,你也不知道,它们能不能到来,但是你得要等下去,因为美好的事物都是值得期待和等待的。
同样,《阿泽的夏天》也是一个带有浓重的理想意味的故事。尽管“生命没
有投机,平凡也能创造奇迹”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教式的道德感化的意味,5万块钱买一百亩地这样的事情也让人感觉不切实际,抛却所有的不合理,这部影片只是想告诉我们一样道理,那就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勇敢地做下去,远远比硬要融入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要轻松的多,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赖以生存的土地,选择北京上海这样一个有着无限机遇同时也可能使自己不名一文的城市。而阿泽,毅然决然地回归土地,并且获得了价值的实现,充满浪漫的气息,当然也有妄想的成分,但是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理想也是人生的筹码。另一角度来讲,这故事也在告诉我们,高耸的钢筋混凝土很可能远没有土地来的踏实可靠,年轻的我们,总想要追逐遥远的美丽的事物却放弃了最根基的东西,比如说为了物质和利益放弃理想和道德。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成长的,有人说“生活就是把一个人用坏,然后扔到一边不管了,剩下的都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不是富二代,如果你的爸爸不叫李刚,那么,请挺起胸膛,青春是一个很抽象的词,只有奋斗为它做奠基时,这个词才会发光。
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一切的感叹怅惘也许只能融汇成一声叹息“哎”,很多事情,不可说,一说即是错,比如关乎爱情的遗憾。《哎》讲的是两个“北漂”的年轻人,他们一无所有,因为单纯的梦想在路口相遇。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现实让他们一再错过,遇见了唯有一声“哎”,这“哎”是称呼也是无奈和感叹。从理想到成功的路有多长?一句“我慢,我要五年”,支撑男孩成功路上的所有信念,他无法做到女孩的投机取巧,事实也证明了,成功也没有投机取巧,梦想是没有捷径的,唯有一步一个脚印。女孩用青春来交换成功,正如歌中所唱的一样“青春的岁月,我们身不由己,只因为心中燃烧的梦想。”站在青春的潮流中,我们会发现自己追求上迷失自己,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愿放弃,后来我们也许大多都会选择放弃最廉价的感情,以为只要有了权力和地位,爱情就会自然而然的来了,于是就有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面哭,也不远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选择。《江湖再见》便是关乎爱情与面包的故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越来越多的被当做放弃爱情而追求面包的借口,其实是被断章取义地理解了,“水竭则相濡以沫,水满则相忘于江湖”,老子的真正含义是同甘苦,共患难,爱过方知情淡。我们没有必要借用圣贤之言为自己的不坚定找一个借口。理想敌不过现实,就是如此。我们看不到未来,但可以把握现在。如果爱情真的足够坚
定的话,女孩应该勇敢地和男孩一起奋斗,而不是诘问“你能给我什么?将来我们要怎么办?”坍塌的房屋可以重来,坍塌的心灵却难以用物质去弥补。也许一天,我们会得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我们会面对空空的房子和厚厚的存款叹息,然后觉悟过来,我们当初以为的最廉价的感情其实最珍贵,它看起来什么都没有,那是因为它无所衡量。《L.I》和《泡芙小姐的金鱼缸》更是对爱情之间信任的一种挑战,心灵上的坚守和现实生活中的不离不弃,哪一个更接近于爱情。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也许最需要的,是一份没有保质期的爱情。在钢筋水泥中踽踽独行,没有信任的感情甚至不如一条金鱼来的真实可靠。人,无法忍受人的荒凉。爱情和理想一样,都无法用福尔马林来储藏。
《十一度青春》里面,最令人泪流满面的是也是对现实讽刺地最多的一部电影是《老男孩》。它关乎到了所有对于青春最现实的思考。它是对当下选秀节目只重市场包装的讽刺,向人们发出了类似于“音乐不是用来选秀的,而是用来表达对生活的呐喊”的呼吁;它也是对社会不公平的一种控诉,包小白混的如鱼得水,一句话就能操控他人的命运,为了个人利益妥协了自己的抱负和人格,就像张恨水在《人马走》所说的一样,“当今世界是四才子的天下,第一等是狗才,第二等是奴才,第三等是蠢材,第四等是人才。”更有人喊出了“人渣在流行,人才在流浪”的愤恨。不公平已经蔓延到了每个角落,实现社会平等只是一个遥远的美好的愿望。书架上林立的快速成功法明晃晃地炫耀着,这是一个速度的没有主语的时代,掌握规则才能生存,累了,倦了,能滋补你的也只是“心灵鸡汤”,快而便捷。都说“适者生存”这句话用来比喻人在社会上的状态时不恰当的,但是当我们年轻时,除了理想和激情,一无所有时,在现实面前,它们还会不会足够强大到挺起胸膛?最后,老男孩给人们的,是它对青春理想的重温,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不断被各种无奈所招安,“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这是对最初的理想的叩问和反思,过去了就只随它过去了?除了祭奠,还能再做些什么?很多时候,人的困惑只是因为追求的不明确和追求的太多,这个世界,喧嚣着无数声音,你能从众多噪音中听到理想的呼唤吗?如《拳击手的秘密》中所说,“你并不是失明,你只是看不见。”世间太多纷繁复杂,除了你的理想,其他神马都是浮云。闭上眼睛,选择用心去倾听,心灵才会强大。
《十一度青春》只有十个青春故事,也许,唯一残缺那一个该是我们自己的青春,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导演。青春的理想与激情是每一个人都配拥有也值得拥有的,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的年龄。我们的生活就好像电影中频繁出现的金鱼缸,我们就是那鱼,总以为自己活在真实中,其实与现实总有着一层玻璃的距离,鱼,是无法离开水而活的,而水就是我们的感情、理想和信念,没有它们的保护,生活就只剩残酷的支离破碎了,没有它们,我们就只能直面现实,最后缺氧而死。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年轻的曾经,以为只要鼓起勇气就可以指点江山,后来发现,岁月会把自己雕刻得锐气全无,也会逐渐被所谓的普世的价值观所招安,对权力和利益俯首称臣。然后在一个或是闲静或是疲惫的晚上,看到了一部叫做《老男孩》的电影,看着两个油腻腻的北京老男人拾起青春的理想,“祭奠青春”几个字就蓦然漫上心头,然后你也许就会想起自己当年也有过一个小芳,也有过年少轻狂,流几滴浊泪,过一个无眠的夜,第二天照样吃饭行走,在世俗的压力下成为奔奔一族,按部就班,波澜不惊。其实,总觉得高歌理想很多时候就像空山疯语,理想,不是用来呐喊的,而是藏在最心底的寄托,平凡的生活中,它告诉你,你或许卑微,或许碌碌无为,但至少你不麻木。电影的力量永远都不会到达警世救世的高度,它传递的只能是一个理想。《十一度青春》也是如此,它只关于寻找梦想和真实的生活,我们透过它来重温理想,感受青春,在共鸣之余,更有失落,看得见却无法改变。大家都习惯于给相似的一群人加上标签,都说70后的青春已经不在了,80后的青春正在远去,90后正青春。就像时间不能成为阻断梦想的理由一样,青春,和年龄无关。青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奋斗,如果我们只是在每一个会变成昨天的今天哀叹流逝,那我们就永远生活在紧张和失望中,那么到头来剩下的只能是空悲切了。理想的力量和青春的激动,不应该因70、80、90的称号而异,因为,青春真的和年龄无关。
第三篇:广告学与美术无关
广告学和美术没有关系。
“广告学——是研究广告活动的历史、理论、策略、制作与经营管理的科学。” 这是非常有前途的一个专业。很多公司都缺乏很专业的广告战略顾问。
你自己在百度百科里查一下喽,就会很清楚广告学是做什么的了。我就不整篇的把百度百科粘贴过来了。
广告学又不同于广告设计。如果你说:是广告设计需不需要美术基础的话,那还真是需要一些。
但是广告设计也是以广告学制定的广告战略部分为基础的。
有了广告学的创意基础,广告设计在一般意义上,偏重于技术还有执行的经验。没有美术基础加以时日,也可以做的很好。1广告学是一门现代经济市场重要的营销学科,他主要包括十三门课程.其中有六项是理论知道,都是关于市场营销方面,另外几项是一些媒体和平面广告的实践课程.应用到一些平面软件和广告策划.广告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研究广告活动的历史、理论、策略、制作与经营管理的科学。有关广告的知识,起初只零星地见之于新闻学科和经济学科的部分章节内,且很不成系统。到现在为止,广告知识仍是这些学科的组成内容之一,如新闻学、市场学、企业管理学.主要是广告设计,广告设计是一种职业。是基于在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应用的基础上,随着广告行业发展所形成的一个新职业。该职业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对图象、文字、色彩、版面、图形等表达广告的元素,结合广告媒体的使用特征,在计算机上通过相关设计软件来为实现表达广告目的和意图,所进行平面艺术创意性的一种设计活动或过程。
不需要美术功底,只要你对广告的认识比较深刻就行了。
广告学的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第四篇:端午节与屈原无关
端午节与屈原无关
端午节,先从端午这个名称来说起,古人对太阳每天行度过程观察认为:当太阳在天空中行度,阳光照树影回到正树根的时候,太阳行度到这个点是太阳在天空中的界分点。一边是太阳从东方慢慢升上来,一边是太阳向西方慢慢落下去。古人把太阳处在这个界分点称太阳在顶端点。
古人对每天白天黑夜观察发现,在晴天的情况下,每天半夜地下会有雾气上升。夜雾开始降临大地,而且每天半夜雾开始降临,到太阳行度处在顶端点。阳光照树影回到正树根的时候,太阳在天空顶端点到下天夜雾开始降临,两者时间距离相等,古人根据大自然这种有规律的自然现象,把太阳到顶端点阳光照树影回到正树根这个时候作为标志来衡量每天十二个时辰的中间时辰点午时开始,每天时辰中间点午时开始是太阳处在天空顶端位置,这个时候称正中午。由于古人以太阳行度衡量时辰,因为地域不同、季节不同,太阳到顶端点的时间不同,古人为了使后人记住以太阳行度到顶端点衡量每天的中间时辰点午时开始,以及不同地域不同季节正确时辰时间,也就是说:太阳行度到顶端点阳光照树影回到正树根时,北京时间是十一点正,那么十一点正是当天午时开始,前天二十三点正交子时,如果太阳到顶端点是北京时间十二点正,当天午时开始是十二点正,零时为当天子时开始,如果太阳到顶端点是北京时间十三点正,那么当天午时开始是北京时间十三点正,当天一点正为子时开始等等。古人以太阳到顶端点作为依据衡量当地每天中间时辰点时间。因此古人把午称端午,每天午时古称端午时,端午名称来自太阳与时辰的关系。
由于屈原投江是农历五月初四日,后人不了解端午节内涵,误认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端行节远古是龙神节……
民间古《天文》气象科学研究者
广西岑溪市筋竹镇筋竹社区阳和九组
黎庆林
第五篇:屈原与爱国无关
屈原与爱国无关
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
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牛人,史书上不该空缺的。中国人历史造假的传统很悠久,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胡乱写了个《屈原列传》。
王思想家很推崇胡适,但是对他质疑屈原的存在与否,认为意义不大。因为屈原已经成了一个符号,真假已不重要。我们所要质疑的,是这个符号。
屈原这个符号很重要,已经重要到了要弄出一个端午节、吃粽子来使之具体化、固定化,以便于推广。屈原、端午、粽子,已经成了三位一体的系列产品。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这款原本以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品还吃出国际争端来了,韩国朋友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他们的非遗。这可急坏了中国的爱国小青年。为了强化端午粽子“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2008年开始,中国粽子的地位一举超过了包子、饺子,专门放1天假,让大家使劲吃,使劲纪念屈原。
为什么屈原那么重要?答案很简单:屈原是个爱国符号。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人,都被伟大的教育工作者灌输了这个符号意义。
屈原有资格做爱国系列产品的主打品牌吗?我认为:可以吃粽子,可以纪念屈原,但是,请不要称他为“爱国”,他与爱国无关。
在屈原部长、邓玉娇修脚工这两个湖北人中间,我认为后者才值得我们敬佩。
以下是王思想家的启蒙分析,仅供参考,欢迎探讨。
1,屈原爱的哪个国?
祖国?别扯了,什么叫祖国?少蒙我,说清楚点儿,说清时间、地点、目标。
屈原爱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78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当时秦国负责扮演“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角色,楚国属于“亚非拉”。假如屈原真的是爱国,那他爱的,只是他的楚国。
此后,东亚大陆的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很多个国家,祖国也换了一次又一次。
当时的楚国,后来的湖北人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
当时的秦国,如今的陕西人及周边“自古就是我国(秦国)一部分”的那些人,吃粽子纪念屈原,就有点敌我不分、卖国主义了。
当年的齐、燕、赵、魏、韩这5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属于莫名其妙。跟你没有关系的一个外国人,瞎纪念什么?
有人说了,我们不提倡狭隘的爱国主义,只要爱国,各国人民都可纪念。好,暂且放他们一马,不说国籍的事情。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2,抵抗与自杀,哪个是爱国?
敌人来了,自己去投江自杀就是爱国?如果投江自杀是爱国,那上吊、撞墙、吞金、抹脖子,甚至俯卧撑、躲猫猫„„莫非主动结束生命的行为都叫爱国?
或者说老百姓投江自杀不是爱国,有地位的人投江自杀就是爱国?
自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然后去投江就是爱国,一个糊涂的人投江自杀就不是爱国?
有人说了,屈原一心抵抗秦国的侵略,可惜不被楚怀王重用,所以他本身就是个爱国主义者,与自杀无关。这个解释稍微上一点档次,但是却无法回避一个实用主义问题——投江自杀,就被树了爱国牌坊,那么,那些英勇抵抗秦军侵略的将士呢?如果屈原真的爱国,那你就上前线英勇杀敌去,跑到江边去进行“爱国自杀”,实在打击我方士气,起到了“楚奸”、“卖楚贼”的作用。
我一向认为,秦朝的建立,是中国走向深渊的开始。秦朝高度集权的暴政,终结了春秋战国各国分立、人才辈出、思想争鸣的辉煌时代。如果屈原能阻止秦朝暴政的建立,那他就是当时各国人民及其后裔的救星,应该被我们世世代怀念。可惜他没有。
3,是忠君,还是爱国?
爱国,先要搞清楚“国”是什么。
从社会学角度,国家可以看做山川土地、森林矿产、人群、政权的集合体。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国家就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屈原所在的楚国,肯定不属于人民。人民的国家是政权获得人民授权,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权没有得到人民授权,那么,该国就不是人民的国,政权就不是人民的政权。
这个国家在大多数时候属于整个统治阶级,在任何时候都属于最高统治者——皇帝或国王之流的。
必然会有爱国小青年跳出来说:“你不应该拿现代思想去衡量一个古代人”,对此,我的回答是:“那么,你们就别拿一古代糟粕来糊弄我们这些现代人”。
屈原爱他的统治阶级,爱压迫被统治阶级的那个暴力工具,其实最终是爱那个皇帝,即所谓忠君。那么,屈原为什么要爱皇帝,难道他是同性恋吗?闻一多、孙次舟等历史学家认为屈原真的是同性恋,与楚怀王相好。我宁愿屈原是为爱情投江。不过,我认为,无论他是否同性恋,他爱皇帝都是有理由的,这就要看下一个问题
4,是爱既得利益,还是爱国?
屈原是楚国的大夫,用今天的名词说,他这个大夫,可不是医生doctor,而是部长minister。他是统治阶级的一员,并且还是其中的要员。
如果楚怀王的统治能够继续,屈原也不犯什么政治路线错误,也没有贪污行为(或者说贪污了,但没有被发现),也不出现包二奶等生活作风问题,也不与统治阶级的其他成员发生太激烈的冲突,那么,他这个大夫,就可以长期过富裕快乐的幸福生活,他的子孙,也可以跟着楚怀王的子孙继续这样的生活。
可恨的秦军,让屈原的梦想破灭。如果秦军灭了楚国,那么,作为楚国的一个部长级官员,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屈原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即便投降了作为贰臣,也远没有现在风光。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当然要反抗秦军,这很正常,我很理解。屈部长的行为,表明了既得利益集团对维护原有社会秩序是多么渴望。但是硬说成爱国,就属于扯淡,因为他是爱自己的金钱地位财富,爱他所在的统治阶级。
所以,屈原是统治阶级的好榜样。统治阶级的成员,应当在家里供奉“屈部长”的画像,每天烧香祭拜。
至于被统治阶级,他们整天想的是推翻现在的统治阶级,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那时尚无民主思想),他们怎么能去热爱“屈部长”这个压在他们头上的统治阶级成员呢?
5,投江实质:想当奴才当不了,含泪投江
在一个陕西农民导演的带领下,秦军喉叫着“大风,大风”,逼近楚国首都。屈部长可能有点军事才能,他提出了自认为很管用、可以抵抗秦军的某些策略,但是,楚怀王不采纳,并且放逐了屈部长。三年放逐期间,屈部长整天都盼望圣上能想起自己,可是,直到后来楚怀王被囚死在秦国,也没盼到圣上回心转意。
想想以前,屈部长手下有一群奴才,他本人又是皇帝的奴才。回味着往日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屈部长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眼看着这种“做稳了奴才”的时代要过去了,屈部长痛苦、懊恼,想来想去,不如一死了之。于是某一天,62岁的他,告别了自己妻妾成群的深宅大院,走过江边那些破旧房屋,身穿锦衣千金裘,很鄙视地看了看那些蓬头垢面的穷鬼,咕咚一声,跳进了汨罗江。当天是农历五月初五,黄历上写着:宜跳江,宜爱国。
于是,一个伟大的爱国符号诞生了,一个爱国牌坊成功地树立起来了。
6,统治者为什么要宣传屈原?
统治者高屋建瓴。皇帝换了几十茬,纪念屈原是哪一茬都要坚持的。为什么?因为要树立屈原这么个典型,让大家学习领会贯彻,让广大老百姓去爱国呀。
皇帝自己号称“奉天承运”,但他们知道自己是骑在人民头上的混蛋,从未得到人民授权,是不可能让老百姓去拥护的。所以他们想了个花招:先让草民爱国,然后在“爱国”二字前面加上“忠君”二字。如此以来,忠君就跟爱国混成一团了,甚至忠君成了爱国的前提。
为了让忠君爱国这一花招能够行得通,就需要树牌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谁呢?找来找去,瞄准屈原了。首先,此人能写点诗歌什么的,容易引起老百姓好感;其次,屈原是个部长,能够引起官僚阶层的共鸣;第三,屈原是个好奴才,圣上都把他放逐了,他还要以死表忠心,实为难得的奴才。
要树立这么个榜样,不能让老百姓整天干巴巴地唱“学习屈原好榜样,忠于朝廷忠于党”,还得有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国人总也吃不饱,所以弄得节日都是吃。这就好办了,皇帝昭曰:再多吃一次,吃粽子,钦此。老百姓最朴实,听说可以借屈原来编造一个吃的理由,立刻就谢主龙恩,乐呵呵去包粽子了。
这个粽子可不简单,爱国是包装,屈原是商标,忠君是实质,欺骗愚民是目的。
粽子包了1000多年以后,屈部长这个符号,这个牌坊,成功地被统治者树立起来了。他们利用屈部长告诉人们:要爱国(其实是忠君),要奉献(就是说为统治者进贡)。
此后1000多年,所有的统治者都兴高采烈地每天擦洗这个爱国牌坊,想方设法使其符号意义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