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梗概

时间:2019-05-15 11:4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理想国梗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理想国梗概》。

第一篇:理想国梗概

此书是讲一次节日后,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请到朋友家,和一群朋友的对话。柏拉图的书里自己没出过场,大部分是假托别人的话,苏格拉底是被用的最多的。苏格拉底自己留下来的东西不多,很难说哪些是苏自己的观点,哪些是柏拉图的。6部的话题大概是这么分布的:

1部:苏格拉底这位朋友家是位富商,不过他的本钱是继承其父的,也就是说这是位富二代,所以开篇大家就开始聊何为公正的问题,有人说公正就是帮助朋友和加害敌人(朋友和敌人怎么定义区分啊混蛋?)有人说,公正是强者定义的谁拳头硬谁就公正(好愤青啊),柏拉图举了一堆反例把他们全驳倒了,按照他们说的模式演绎下去发下那种社会是没法维持的,比如一群人以为非公正才能获得优势战胜公正的人,但是这群人自己首先就没法合作,必然分崩离析。苏格拉底似乎更赞成某种分工论,每个人,每个部分完成它该做的事情,就是公正和谐的,但这个问题远没解决,很多定义没有理清(比如什么叫每个人该做的事),讨论进入下一部。

2部:这部很长,实际上是从讨论个人的公正过渡到讨论国家层面的公正。接着上一部讨论,有人扔出一个魔戒故事(托尔金写魔戒的原型吧?)说有一个牧童因为奇遇获得一枚至尊魔戒,可以隐身,那么他可以为所欲为不受惩罚了,这时候,公正对他还有意义吗?真正公正的人在社会上是不是吃亏的?很多人表面上夸公正是不是内心其实很虚伪?

这当然是个到现在都没解决的问题,苏格拉底也知道这个问题太难,于是他绕了个弯子,说我们不如换个方向,先讨论一个形成中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的,当我们从整个国家社会层面上有了深入理解,个人层面的公正也就被解释了,于是大家开始讨论理想的国家什么样(也就是本书的命名原因)

首先,大家讨论国家需要的最基本的东西,比如粮食,建筑,衣服等,这些需要人生产,这里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分工专业化比个人做所有事情效率高所以更好(资本主义萌芽?)然后,各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导致新的职业,比如商人,艺术家,医生,然后是最高层面,国家和国家间会抢夺和战争,所以需要士兵和统治者,柏拉图这里把他们归为一类人“卫士”,这个阶层因为是主要政治力量,所以这些人的情况也是全书讨论核心,此部各章讨论卫士应有的状况。

比如,卫士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该接受什么教育,职责和性格是什么,柏拉图提出的要求类似于今天国家对理想军人的要求(大家都军训过该明白吧)不过有些特殊地方,就是不准卫士看虚构的故事,比如荷马史诗,希腊神话什么的,柏拉图觉得这些不是真实的,而是民间为了娱乐编造的,这些神道德败坏,不可理喻,不能用于教育。柏拉图批文艺主要在第五部,但这部里已经初步呈现“把诗人赶出理想国”了,总之,柏拉图这里要求对各种艺术进行严格审核,剔出所有他讨厌的东西,也可以看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基本不怎么信神的,希腊神话那些东西只是平民的信仰。

兜了一圈,柏拉图把话题兜回来,开始从国家回到最初的个人公正问题。他先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提取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有的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公正。其中公正很特殊,是用来保证和调剂其他三种美德用的。然后他又说,个人和国家是同样道理,同样包含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因素,并以公正节制,从而回答关于公正的问题。也就是说,柏拉图把公正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到了个人内部完满人格的实现问题。

但是,在解决了个人公正的问题后,大家发现聊国家层面的东西聊得high了,所以继续聊了下去,先是聊到妇女作用,然后是战争,从战争又聊到当时各种政体,最后引出了国家结构的顶端,卫士阶层理想的执政者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进入下一部

3部:这部的名字,赫然叫做“哲学王”,大家知道柏拉图想干什么了吧?他想论证哲学家最适合当国王,这相当于三国时候孔明说我光辅佐你刘禅还是扶不起来啊,哥们儿你直接把皇位让给我不是对人民更好么……

为了论证这点,柏拉图首先提出,大家肯定是认为热爱智慧的人适合当国王的,但是何为智慧呢?其实可以分两部分,知识和信念,人们常混淆两点,但实际上这有天壤之别,信念是一种介于存在于不存在之间的东西,它暗淡于知识,仅好过愚昧(举个现在的例子,比如支持科幻文学吧,能写出好的小说,梳理出科幻的历史,这是知识,而大喊如何热爱支持科幻,这只是信仰……)理想的卫士阶层的国王,当然应该是掌握知识的人,也就是哲学家。

当然,现在没有哪个国家的国王是哲学家,为什么呢?柏拉图举了个航海的例子,说航海中有各种分工技艺,但船长应是一个四季,天时,星辰,风向的人(果然是诸葛亮啊?)但是这样一个人在船上很容易被做那些具体技巧的人当作是无所事事的……哲学家之所以无用,责任在于那些不重视哲学家的人,而现在的那些国王,基本上都是比喻中的水手,全无知识。

但是还有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是个哲学家,柏拉图也批了很多伪装成哲学家的人,比如辩论家,他们很擅长使用语言和迎合听众情绪,这些沉溺于具体技巧的人不可能是真正的哲学家。不过这里柏拉图跳了一下,真正的哲学家该怎么说服公众呢?这一点柏拉图只表示有信心,但没说具体怎么做(大哥这才是最重要的啊!)

柏拉图下边说的是哲学家应该掌握的东西,他把知识分成了四个阶段,最低级阶段,第四层叫影像,相当于洞穴寓言里的影子,估计也就是柏拉图心里荷马史诗的地位,对真实世界模仿的模仿,人们自以为把握了现实,实际上只是一种想象;稍高的第三层叫可见事物,也就是我们日常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人们是通过信念把握的(也就是刚才说的弱于知识高于愚昧的那种理解方式);第三第四层都是眼睛可见的世界,再往上就是不可见但可知世界,第二层是形式数学世界,柏拉图相信理念世界可以借助数学思维把握,而最高层是至善世界,要靠辩证法把握,这个辩证法和我们现在的定义还不一样,是柏拉图特有的一种知识获取方法,依赖于各种理论的分隔融会,柏拉图介绍它专门花了另一本书,这里不再详述。

是不是觉得上边说的太抽象直接想关网页了?柏拉图也是这么觉得,所以他要举个通俗点的例子,于是——

洞穴寓言华丽地登场了!(千呼万唤啊)

一群人生下来就被锁在一山洞里,头朝里看墙壁,洞口放盆火,他们只能看墙上影子,这些人必定觉得墙上的影子就是世界的全部,是实在,如果一个人挣脱了枷锁,摸索走出洞口,看到阳光下的世界,会是什么感觉,我们能想象吗(黑客帝国里尼奥醒来那段赤裸裸地抄袭啊)

这里暂停一下。

许多人对洞穴人寓言的了解仅此而已,但在柏拉图的书里,这只是个开始。

鲁迅问,娜拉走后怎样,柏拉图问,这个人走出山洞后怎样?

他说,如果这个人重新返回山洞,离开了阳光,他的眼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适应黑暗。在黑暗山洞中,人们本来有很多活动和比赛,比如,谈论那些影子的活动,但是这个人此时显然不可能在这种活动中获得优势,人们会可怜他,说他出去一趟把眼睛弄坏了。如果这个人想把大家都带出山洞去,大家会愤怒,把这个人杀掉(英译者加了个注,说这里说的就是苏格拉底的命运)

怎样说服其他人,和刚才一样,柏拉图没有详细说明,但通过这个故事,他已经说明了由哲学家做国王的理由,只有掌握真正知识,看见过山洞外的真实世界的人,才能将国民从影子的迷惑中带出,使所有人幸福。

所以柏拉图开始讨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也就是,怎样引领人们走出山洞。需要教育,柏拉图列出了5种学科:算数,几何,立体几何,天文,音乐。把几何分成两部分,大概是因为柏拉图希望几何中的这一分支能得到重视,现在看来,它们仍然是四门。(这个划分影响深远,在中世纪被称为理科四艺,和语法,辩论,修辞的文科三艺一起成为七艺,是中世纪大学的主要课程,后来这种文理划分又随着西学东渐进入中国教育体系)柏拉图相信这理科四艺将引领人们突破山洞,认识到阳光下的第二层世界。

最后,柏拉图介绍了已经到达第二层世界的人们进入最高层世界的方法:辩证法。这种方法是什么,不是在这本书里介绍的(貌似是在智者篇和巴门尼德篇里,我还没读到)

柏拉图根据这些理论,设定了理想国的教育路线:17-18岁,各种初等教育,18-20岁,全部体育军事教育,20-30岁,理科四艺,30-35岁,辩证法,35-50岁,基层公务实践,50岁,国家高层事务(哲学王)

谈完了人,开始进入国家体制层面,下一部

4部:哲学王的国家体制是最完美的,所以其他国家体制肯定是有缺陷的,柏拉图列了古希腊各城邦流行的一些体制,指出它们有一个逐步演化的顺序(类似马克思的社会进化理论)但是全部有问题。

首先是斯巴达式荣誉政体(说老实话,这个在现代没有对应的政体,我只能从关于斯巴达的描述和电影中想象,所以看得不是很懂)权威人士被尊重,大把时间用于体育军事训练,这种政体被欲望驱使,害怕知识,体育胜过教育,教育是强迫式的,这种社会会逐渐贫富分化,变成寡头政治。

寡头政治是以财产取得政权,贫富分化,相互仇视,贫困者将发动革命,建立民主政体。

民主政治在今天是个好词,但对于柏拉图这种希望以哲学王统治的知识精英来说显然不是最好的,只是在哲学王之外最好的(尼采和希特勒点头说老大你说得太对了),这里人人自由安排自己生活方式,有各种不同类型人。但是过度的自由带来欲望的抬头,每个人想要的都越来越多,并逾越自己的本分,最后导致民主政体毁灭,走向专制

如同民主在柏拉图那个时代不是褒义词,专制也不是贬义词(我觉得哲学王本身就是种专制政体啊有木有)专制是怎样从民主制度中产生的呢?柏拉图说,随着民主制度发展,分化出三种人,一种是无所事事的人,称作“雄蜂”,一种是积蓄财富的人,他们是“蜂蜜”,最后是广大不关心政治的人民。民主社会的高度自由导致贫富分化,富裕者和平民冲突,雄蜂们被人民推举成捍卫者,被制造成伟人,最终夺取了政权,成为独揽大权的独裁者。

然后柏拉图开始分析暴君本人是什么样的人,刚才上边已经讨论过了,公正者主要是内心的圆满,所以柏拉图的理论里,暴君掌权越大,其本人就越痛苦(我想起了冯小刚《大腕》里关之琳问葛优他愿不愿意做皇帝的问题)所以整个国家从国君到人民都是被奴役的。最后,柏拉图把各种政体从好到坏排了个顺序。

话题又从国家转到个人,之前提到的国家的三层面,也是个人三层面,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追求哲理的人,争强好胜的人,爱财贪利的人,比较哪种人最好(他当然会选哲理了)最后作了个概括,为什么公正的人幸福,不公正的不幸福,算是对全书开头问题圆满总结。

5部:但这书还没完,柏拉图又专门拿出一部来对付诗歌,大概是他觉得诗歌这么危险的东西太容易跟他推崇的哲学混淆。他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一张床,造床的工匠和画床的画家都可以说自己造了张床,但都不是真正的床,真正的床是关于床的理念,属于神,木匠是模仿这个理念造的一张具体的床,而画家照着木匠的床画,距离床的理念就更远了(床的普文二)荷马就是那个画家,他写了很多战争政治的东西,但是他要是有本事,为什么自己没打过胜仗或者管好城市的纪录?这丫根本什么都不懂,只会用一些模仿的东西骗人……(这里逻辑是,科幻作家你要是真懂科学为什么没成为伟大科学家啊?不就知道骗骗科盲吗?)

柏拉图又花了两章批戏剧,说那些最煽情的戏剧也是最可怕的,他让观众失去理性(现在我们知道了,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也是在抄柏拉图啊!)

6部:全书最后一部!你猜讨论什么?死后灵魂世界!啥?你问柏拉图为啥讨论这个,哥,柏拉图不是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柏拉图总得讲讲后事吧?

首先是一章讨论为什么灵魂是不朽的(这章我实在没怎么看进去,文化差异啊文化差异,马列主义害死人)

后边就有意思了,柏拉图开始讨论死后世界的样子,中国有天庭地府,西方基督教社会有天堂地狱,基督教之前的古希腊是什么呢?希腊神话倒是也有冥府,问题是我们已经知道了,柏拉图连希腊神话都不怎么信的,他肯定要设计一个和希腊神话一样的地方——颤抖把,凡人们!

柏拉图假托一个死后复活的人所讲的游历故事描述死后世界(有点像现在新闻里一些差点死掉又活过来的人讲濒死体验):所有人死后,灵魂排队来到一个类似审判所的地方,那里天上和地上各有两个洞(有点像天堂地狱,但是大哥你为什么老是跟洞过不去啊?)灵魂根据前世好坏分别走天上地下,从一个洞进去另一个出来。

柏拉图没说故事讲述人有没有进洞(坑了?),只说讲述人和灵魂们在这个地方留了七天,第八天继续前行,经过四天到一根通天光柱,这个光柱居然是个巨型太阳系仪!像个纺锤一样有很多锭盘,构成日月五大行星和恒星轨道,每一道纺盘旁都站着一个女妖歌唱,一共八个,太阳系仪旁是命运三女神,掌管过去,现在和未来,她们让死者为自己的下一生命运抽签选择不同的生活,抽好之后,命运女神在纺锤上将其命运之丝固定(很动漫啊,有人画出来没有?)抽完命运,人们离开,走进忘河平原,喝水忘掉记忆。柏拉图没讲大家是怎么投胎的,因为讲述人活过来了……

最后一章的感慨是,柏拉图确实是个想要在形而上超越希腊神话的家伙。希腊神话形成的时候,天文学还不发达,都是地面上的事情,但是柏拉图那个时代天文模型已经有了,所以柏拉图加了太阳系议,而命运三女神这个逆天设定也是超越希腊众神的存在,因为希腊众神没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

全书讲述完,该吐槽的括号里都吐了,现在严肃谈感想。

柏拉图在我眼里肯定是个科幻作家……没办法,在学科分工没那么细的古代,连科学都没有,所以留下点文字的大牛在我们眼里都是全才,尤其是把讲政治的《理想国》和讲今天意义上科学的《蒂迈欧篇》一起看了之后,我觉得他的科幻贡献如下:

第一,发明了乌托邦文学的方法。“哲学王”是一个虚构的政体,一个社会的顶尖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系统地想象一个更好的世界,大概是从他开始的,我此文题目也说了,这个哲学王社会其实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很像,高度规划,没有痛苦,实际上我想说,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也是这么一个科幻设想。

第二,他提出了一个超越现实感观的理念世界,并且提出了接近这个世界的方法:数学。这条在科学史界已经是共识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不相信他这套,发明了另一套理论,并且在中世界影响深远,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柏拉图思想又抬了头,哥白尼等人相信数学完美才是宇宙最高真实,提出了数学上更美的日心说。它对科幻影响也很大,克拉克和刘慈欣那些对于高维世界的追寻,直接来源是物理学的高维理论,但精神溯源肯定要到柏拉图那里,四维时空在科幻小说中始终像山洞口的阳光一样吸引读者。

超感理念世界和乌托邦看上去差不多,但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乌托邦是用我们可以理解的语言建立起的政体,很世俗,但超感理念世界里,一切现实规则都被颠覆,那是一个除非真的到达否则无法描述的世界。

第二篇:理想国

《理想国》读后感

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关最古老悠久的意识形态的疑问,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不管它是一位绝对权威,还是一个极端恶魔,对它的肯定抑或反对构成了我们在思想上赖以前进的基石。

柏拉图不朽的著作《理想国》既是一本这样的经典。在形式上,这位伟人运用他最擅长的对话体,以苏格拉底为世人称道的精神助产术,为我们层层剖析正义、政府、教育、伦理、知识论、形而上学等等的本质;在内容上,它主要涉及柏拉图的政治理念与治国理想,同时还涉及到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

在我的眼里,柏拉图的所有理论,其基石就在于“真理”的存在。他相信真理的存在,相信能够看到并指引民众认识理念世界,并且认为这种掌握绝对真理的优势是哲人王的权力基础。我认为,柏拉图的这种意识形态就由如一位遭受海难的不幸者,他紧紧地抓住船的遗骸,自以为获得了安定,而忽视了大海的汹涌波涛。以残骸为坐标系,自己确实正处在一个不变的空间位置,但如果比较大海,那么毫无疑问,落难者正在不断地上下起伏、漂泊不定。这船骸便是印欧古文明遗留下的处于潜意识形态的观念群,正是这种观念群对民族意识的持久影响使得某些东西看起来确实处于一种绝对的状态。

一、正义不是„„

在《理想国》的开篇,我们就读到了一些很熟悉的论断。

苏格拉底和人们正在讨论什么是正义。

;

克法洛斯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相信读过《查士丁尼法典》的都会很熟悉这一句话,因为这种说法与其第一条极为相似。)或者说,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对于这种正义观,苏格拉底认为,拿了人家的东西归还,这不是正义。因为,我们不能把东西还给疯子,而且“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

特拉徐马霍斯认为:“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特拉徐马霍斯的这个定义类似于奥斯丁的论断“法律就是主权者的命令”。显然在这里,正义被理解为一种对强者的屈服,为他们的利益服务成了其它人的义务。无论称为“强者”或者是“统治者”,我认为这个词的本意应当指那些在力量上存在优势的人群。他们形成权力是依赖于强力。苏格拉底发现了其中的漏洞。因为四肢发达的人未必一定聪明,他们“有时

候也会犯错误,结果反倒违背了自己的利益。”接着,苏格拉底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他认为“正义是一种智慧,而不正义是一种愚昧”。对于国家来说,不正义将“使他们不能一致行动,互相敌对”,而对于个人来说,就将使人“自我矛盾,自相冲突,拿不出主见,不能行动。”同时“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因而过正义的生活一定胜于不正义的生活。

我们可以知道诸如“正义是给每个人的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正义是对利和害的一种功利计算”,这些观点都是后世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的法理学命题,都曾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可见,柏拉图的否定并未彻底地驳倒这些观点,尽管书中苏格拉底的一个个对手理屈辞穷。但柏拉图自信论说圆满的前提是以上这些正义观都缺失智慧和德性的要素,而正义应当包含这两者。这种“真理”的认识,显然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后世对这些被否定了的命题的再认识,也是一种观念群变化了的结果。

二、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

苏格拉底与阿里斯同的对话似乎就是一座城邦形成的过程。对粮食、住房、衣物的需要,决定了城邦离不开农夫、瓦匠、纺织工。随着市场的产生,城邦又加入了商人、佣工。吃饱喝足后,为了不成为猪的城邦,还需要奢侈品与艺术品的提供者、医生、法官等等。将这段对话简单化,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是想这么说:为了生活,我们需要各种产品,所以生产者是不可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人们不可能同时掌握多种技艺,因此一种人最好固定地干一种事。当然,战争也是一种技艺,为了精于此艺,苏格拉底又说“护卫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她就需要有比被众人更多的空闲,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战争技艺的特殊性要求护卫者拥有天赋、勇气、温和和对智慧的热爱。除了这些先天的因素,护卫者还需要接受后天教育。他们应当用体育训练身体、用音乐训练精神、用故事培养情操。教育应当“要使未来的城邦护卫者在人性许可的范围内,成为敬畏神明的人”,因此要对教育的内容进行审定。这种审定有非常复杂的标准,因而柏拉图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关于统治者,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王”思想:“除非,在他们的城邦里,哲学家们被授予王权,或者我们现在称为国王和寡头的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哲学家;除非政治权力和哲学二者合而为一,除非这样的事发生,我亲爱的格劳孔,否则的话,将永无宁日„„”

这种种安排,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允许“模仿一切”的人出现,柏拉图明白的说法律不欢迎“扮什么,像什么”的人进入城邦。因为这样,一种人只从事一种生产的状态就会被扰乱。而且,从事生产的人不能从事护卫者的工作,这不但是由于成为护卫者需要接受精心教育,更因为“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在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金银铜铁论”。他说“人们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老天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它及工商上加入了铁和铜。”含有金银铜铁不同金属的人应当处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半点错乱不得。这样才能使“他们倾向于爱护他们的国家和他们互相爱护。”

如果,我们将这些见解(不管它的成立是否有充足的理由)简单化,那就是“存在三种阶层,一个人应属于其中某个阶层,并且这种划分取决于先天的因素。”柏拉图以为,如果每个人各行其事,即当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在城邦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当城邦里的这三种自然的人各做各的事时,城邦被认为是正义的,并且,城邦也由于这三种人的其他某些情感和性格而被认为是有节制的、勇敢的和智慧的。”

论述完城邦的正义后,柏拉图开始通过分析法探讨个人的正义。他认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分别是人们在学习、愤怒和满足自然欲望时动用的身体的一部分。理智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或欲望部分,亦即那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是“我们藉以发怒的那个东西”。

就如国家的正义——三个阶层各司其职那样,如果每一个人的三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这三个品质彼此内在的和谐,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受理智领导,这样的人就具有节制的美德。柏拉图强调,正义的真正内涵不是“外在”的各部分和谐一致,而是“内在”的和谐。一个正义的人应该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

三、杜梅兹勒的“三功能学说”与柏拉图的“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的划分方法

法国著名学者杜梅兹勒的最引人注目的贡献在于他成功地发现了印欧神话系统的“三功能结构”。杜梅兹勒总结出,印欧民族具有一种普遍、共同的思维结构,这是因为这些文化都起源于远古的印欧文明。这种思维形态的整一性是基于三种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补充的因素而得以形成的:王权、精力与生产力。这三种因素本身又产生出社会组织的三种功能:神职人员、战士、农业人员(包括手工劳动者)。这种三维功能的表现形式又是与“宇宙三界”有关的:天空、空气、大地;它们一起又构成人类社会和神的社会的模型,在这个模型里,根据已定的规范,人和印欧万神殿里的诸神都是各司其职的,比如说,罗马宗教中就实行这种三分法:朱庇特(主神)、玛斯(战神)、吉里留斯(农神)。

如果比较古印度种姓制度,我们也可以发现柏拉图“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的三分法与之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古印度中,首头陀与吠舍是低级的生产者,刹帝利是军队的领袖,实际上处于国王的地位,而最高等的婆罗门,他们是最权威的祭司和知识的垄断者。种姓制度中同样包含着“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的三功能结构。另外,这种划分方式同样是先验的,就如同柏拉图的“金银铜铁”论一样,印度神话虚构了一个神,并且认为婆罗门是其最上的头颅,刹帝利是肩膀,而首头陀与吠舍则是脚和腿。不同的是,种姓制度是一套现实的社会制度,严格地区分了社会的不同阶级,绝不允许混同。而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一种乌托邦,他还允许不同阶层有所对流。我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其思想应源于“三功能结构”,他坚持智慧的垄断才是一个稳定的权力基础,因为智慧带来德性,带来正义,而正义的生活永远比不正义的生活要好得多。

四、哲学家是什么?

柏拉图认为,具备两种品质的哲学家应当成为统治者。这两种品质分别是他们“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以及“他们永远不愿苟同一个‘假’字,他们爱真。”当大多数无法转头的囚徒看到洞穴壁上木偶的阴影(即意见)时,他们认为那是真物的本身。而哲学家,许多囚徒中的一人,(由于两种品质)被

解除了枷锁,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头环视,抬头看望火光,虽然痛苦,但所见却真实得多。看阴影是最容易的,为了去看阳光,哲学家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但当他看到太阳(这是善的理念,是最美的,也是其他理念的原因),来到光明世界的时候,他会觉得这一变迁是非常值得的。这一从看见阴影、看见火光到看见太阳的过程,既是一个人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是分离的,就好像一条线的两个部分。怎么造就这种人才,让他们跨越两个世界的隔阂,如“从冥土升到天上一样”?这就需要一种学问,这种学问“能把灵魂引导到真理”,“它超过任何学问”。护卫者需要用它统帅军队,而哲人王者需要用它脱离可变世界,掌握真理。这种学问不限于几何学或者是天文学,它应当是“辩证法”,“辩证法是唯一的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里找到可靠根据。当灵魂的眼睛真的险入了物质的泥沼时,辩证法能轻轻地把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我以为,这种“辩证法”即是一种哲学。

在柏拉图的“国家”中,哲学家应当是这样的:“他的天性决定了他要探究存在,他不会停留于那些人们只知道它们存在的单独的个体,他要寻根究底,在认识万物之自然(本质)之前绝不轻言放弃„„当他走近真实的存在者,和它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出理智和真理,他就达到了真知。于是他生活在真实里,生长着,摆脱了他的痛若。”

一个超验的理念世界存在着,哲学家是真知的掌握者,而这种真知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我们不用去理会什么理念、意见,也不去局限在狭小的洞窟中,我们用最简单的话语总结这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我认为,它的核心是:有一个超验的存在,只有统治者才能理解和看到它,而这种知识是一个理想国家赖以存在的根本,反过来,正是这种知识的垄断,统治者才成其为统治者。

五、理想国的回归和我的感想

“三皇五帝神圣事,一篇读罢头飞雪。”《理想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但遣词造句之中,作者也将本义深深地掩藏起来,就好像灭了洞窟中的灯光,让人难见五指。粗粗一遍读罢,我对《理想国》的一个总的感觉就是:这是柏拉图的一种回归,他在用非常精巧的哲学与政治学理论重铸“三功能结构”的合法性,试图缔造一个在今天看来相当专制的理想国家。不去评论其优劣,但我个人是无法忍受这种专制的。试想,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干一种事,诗人都将被赶出这个国家,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完全地依赖那些可能有些故弄玄虚的哲人王,一切音乐、故事、诗歌等等都要接受严格的审查,“去其精华,弃其糟粕”。恐怕,这是满足了“理想”,而虐待了“思想”吧。可叹的是,随着观念群的变化,如今我们是大讲“思想自由”,让知识能掌握在每个普通人的手里,在这个国家,人人都可以成为它的“王”,而不再仅仅是“哲人”。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某类“民主与自由”是一种绝对的真理,他们可能会嘲笑柏拉图仅仅拽着一根木头湿淋淋地浸在动荡的海里还自以为安定,其实,他们也不过是抓着另外一根木头,靠着一种“意识形态”维持着真理的骗局罢了。

第三篇:理想国

《理想国》读书笔记

电子信息学院龙xxx

也许是每个人对理想事情的要求不一样吧!我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对他的理想国家和理想王国的构架有一种不赞同的心理。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也许是理想归理想,只能在思想里存在,满足人们一时的心里宽慰,要不然就真的只是最美的乌托邦了,即使现实存在了也不会长存的,它只是强调统治者的王权和虚伪。这可能是因为受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所影响。不过他的恋爱观,却是人类所要追求的最伟大的、最理想的恋爱方式。

《理想国》是以对话的形式记录的,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的正义表现在爱情上就是节制。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当然我们读他的书主要不是为了去挑他的不足,而是去领会他思想的精髓和对正义的追求。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

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虽然我们不可能达到他的这种境界,但我们可以试着去领略他的各种思想的看法,甚至可以设想自己就是他的理想国中各阶层的人物,在当时的环境下,会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呢,真正体会理想跟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读书境界。

第四篇: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

《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该书自始至终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正义论是柏拉图《理想国》中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柏拉图认为,人都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理性即智慧和知识,当理性支配意志和欲望时,后两者则表现为勇敢和节制。可见,智慧、勇敢和节制都是人的美德。

《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生于希腊四次大改革之后(当时的雅典,是属于君主制和共和制交融下的一个过渡时期的国家。),每次大的改革,就颁布了新的宪法,而且被后世看来叫民主宪法。民主当然是相对的,在奴隶社会,民主这个词是不正确的。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意思。但是当时的奴隶不属于“人”,他们只是货物,他们只是人家的财产,他们没有人格权。所以,当时希腊的民主是相对的,相对于独裁而言是相对的。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同时,《理想国》也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接受了挑战,他没有从物质利益角度来评判正义,而是从正义给心灵带来慰藉而不正义让人心灵不平静这个突破口来论证正义的必要性。虽然苏格拉底没有考察正义的物质后果,但心灵的慰藉就不是一种后果么,离开后果是无法评判正义的。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第五篇:理想国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本书以苏格拉底为主角采用对话体形式,主要涉及哲学范畴,包括了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而其中以政治哲学尤为突出,因此《理想国》这本书有“哲学大全”之称。细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还包含了很多的学科领域,涉及到伦理道德、教育和文学艺术等方面。总的来说,在《理想国》这本书里,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建立一个系统的理想国的方案。

看完《理想国》这本书,我被里面苏格拉底的睿智所折服,他的辩论强而有力,让对方哑口无言,他的见解独特,思维灵敏。苏格拉底的对话作为这本书的主线,柏拉图借此很自然的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通过对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辩论,一步步建立出他的“理想国”的蓝图。

在我看来,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上就是封建贵族统治的奴隶制国家。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人被分为三等:贵族统治者的哲学家、武士阶层和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而这些哲学家应当是具有保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还应当关心国家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城邦的正义。而武士阶层则应当维护城邦的安全,广大平民则要服从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睦的关系,被统治者要绝对服从统治者。读到这里,我心想:这不就是古时中国的封建统治吗?君主对国家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的行为、军事的君主独裁„„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的蓝图,不就是为了维护封建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需要吗?所以,我认为柏拉图的一些观点是无法让人接受的。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神在造人的时候,在一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此是最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也就是武士的身上就加上了白银,而在农民的身上就加上了铁和铜”。为了维护贵族统治,用假话来愚弄人民,假借神意来表明人的贵贱之分。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统治的国家:特权横行、平民受压迫严重、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长在古希腊的大环境下,他是很有智慧,有改革思想的出色的思想家。但是,由于时代加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着封建贵族的利益,这也就决定了他的观点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阶级服务的。因此他的思想是不客观,也不公正的,有很多观点都不见得是对的,难免有失公允,因此也没有真正做到正义。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十分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礼仪、道德都没有制定成法律,而是希望通过小时候的教育来教化一个小孩。柏拉图所说的小时的教育,主要是音乐和体育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能净化一个人的心灵,而体育教育能从小培养一个健康的身体。同时,柏拉图希望监督诗人,在诗歌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又监督其他的艺术工作者,禁止描绘低俗、邪恶的形象。他希望能借此让城邦人远离罪恶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让小孩培养良好的性格。柏拉图的这种教育理念,是值得学习与肯定的,可以说是很有远见的。他的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类追求的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在《理想国》里,“正义”的话题是柏拉图围绕的核心问题,柏拉图对正义的向往一直贯穿在整本书中,虽然这种正义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正义,只能算是柏拉图思想上所指的正义,但他的不断追求正义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就像是书中结尾的一句话:“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那正义与智慧。”

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我很喜欢以对话形式展开整本书的内容,柏拉图的很多观点可能不见得正确,但是我认为他的智慧以及认真思考的态度以及很多思想的创新都是很值得我去敬佩与学习的。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

在近代的中国哲学里我们真正的几乎全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而历史上世界上真正伟大的哲学家大都是唯心主义的,如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也许敢于和自己心灵对话的人,能和一些虚无的只靠感知存在的东西达到心灵交汇这样的人总是特别敏感与聪慧的吧。读《理想国》常常感觉之间隔了很多东西,无法理解柏拉图的一些想法,也许除了自己的浅陋知识之外也许我们真的很难在心底里和一个唯心主义者想法一致,能理解其心底的独特感悟,对生命对生活的一点涟漪泛起的独特波痕。

我认为,哲学就是教你“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是最重要的一门学问。而对于正确的理解我们似乎与许多的东西一样与世界相隔了太多东西,缺乏共同的理解,我们中国人太不擅长弄清什么是正确的方法?什么是正确的事?所以才会出现近年来中国哲学的衰落,学哲学似乎也成为别人的笑柄而不是聪慧的象征。在刚看到的最新的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好感度排名中,中国位于倒数第八仅仅先于俄罗斯、伊拉克、伊朗等国家。在9月28日,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加州的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的日子里,我们这个自称为儒家发源地的国家,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天皆为孔子诞辰日。我是一个思维能跑很远的人,凭着自己一时的文字欲,写了这些东西,也许这些东西太偏离了《理想国》,但仔细一想却也紧紧相关。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哲学家可以从可见的世界上升到可知的世界里去的,智者可以透过影像发现实在的“自在之美”。柏拉图写到他“懂得区分美的自身与美的事物,既不把分享者当作美自身,也不会把美自身当作美的事物。”哲学家拥有智慧来界定正义、美善才能把城邦治理好的,一般的百姓、士兵等只拥有勇敢、节制等,并不具备发现真实的理念世界的能力。因此哲学家就拥有了自己的道义与责任,需要关心与维护其他公民的主张也是公正的。就如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是一个美好的寓言,正如理想国的名称一样,脱离了许多东西,过滤了众多现实的羁绊,实现起来充满了理想的味道还是多些。正如在书中柏拉图不时的体现出对幸福、快乐的理解,及其理性主义世界观和幸福论一样有时候想起来总是那么具有不确定性,甚至带有一些脱离了实际的虚无气息。

我认为全书最抽象、最难理解、也最有“哲学味”的部分,就是关于洞穴理论的部分。苏格拉底把洞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并把人从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世界看见东西的过程和灵魂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联系起来,得出下述结论:善的理念,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的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

下载理想国梗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理想国梗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理想国

    《理想国》读书报告 学号:2013502171 班级:政治1班 姓名:王彬臣 一、作者介绍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原名阿里斯托克勒 (Aristocles) 。于伯罗奔尼撒战......

    理想国

    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却一直没能拜读他的作品,对其本人其实也知之甚少。近日有幸寻得《理想国》一卷,粗粗读了些,欲探乌托邦之究竟,寻哲理之真谛。然本人愚钝,......

    理想国★

    《理想国》洞喻读后感 在《理想国》的第七章中,柏拉图用了一个洞穴的情形比作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接着引出相关教育问题,进行了严谨的论述。为了能较好的理解......

    理想国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们一碰头就会产生不带明火的争斗,言语的打火石迅速引燃久置而成熟的思维,起初的闲谈开启了长久的争执之路。在这一场自由并非就事论事的国家构想中,大师们......

    理想国

    1 柏拉图是古希腊的________ 。 C 文学家 史学家 哲学家 2 理想国的公民分为等级,每个等级都有自己的专门职能。 A 三个 四个 五个 3 《理想国》的作者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___......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1 我从不曾认真去思考自由。当铁链日渐被腐蚀,我终于挣脱了铁链,尝试着去走出洞穴时,我以为我是自由的了。但是,洞穴外强烈的阳光却刺得......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1 《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在这本流传千古的名 著中,柏拉图通过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或许在 天上建有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