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期末论文

时间:2019-05-15 11:5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音乐剧期末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音乐剧期末论文》。

第一篇:音乐剧期末论文

音乐剧赏析

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

班级:生物107 学号:2010013606 姓名:** 摘要:音乐剧,是现代音乐舞台戏剧表演艺术的一朵奇葩。其知识结构多样化,对其他艺术门类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其以强烈的极富现代气息的娱乐性为外表特征,而内集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从而实现在娱乐性的审美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完成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剧元素 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艺术修养 艺术形式

正文: 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戏剧艺术,包含了艺术门类中绝大多数品种,如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绘画、文学、雕塑、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服装设计和声光艺术,甚至电影、杂技、魔术等。它是20世纪最重要、发展最快的一项文化成果之一。它兴起于19世纪末的英国,其音乐通俗易懂,故事情节赋有幽默情趣,同时还伴有歌舞场面,到20世纪初音乐剧已成为一种流行的音乐剧院剧形式,尤以美国百老汇为盛。经历了百年的发展,音乐剧因其综合性、通俗性、灵活性等特点,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易于被人们所感受,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作品,成为一种跨越国家、地域、语言、民族等界限的艺术形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在十几所重点大学率先开设了音乐剧公共选修课后,我国约2/3以上的普通高校也相继开设了音乐剧赏析课。通过音乐剧赏析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了解音乐剧艺术的基础知识,感受世界经典音乐剧作品的艺术内涵,充分体验音乐剧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了解和学习不同的艺术门类及相关知识,进一步完善、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音乐剧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对其他艺术门类高度的综合性以及使这一特性得以尽情发挥的强大娱乐功能,使音乐剧在大学生中颇受欢迎,因而音乐剧赏析对大学生的素质修养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音乐剧的知识结构是由多门相关学科知识及多种艺术门类共同构建的。而“从艺术构成学的角度看,音乐剧正是在整体上综合了话剧、歌剧、舞剧这三种综合性舞台戏剧样式的表现优势而成为一个更高层次的综合艺术的,因此可以说,它是综合的综合,是继一度综合后的第二度综合,是对综合艺术的再综合。”这成为我们视音乐剧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理论依据。

音乐剧并不只是由音乐伴奏的表演,它不是歌剧、喜歌剧或是轻音乐剧,也不是歌舞杂耍、音乐荒诞剧或是夜总会的歌舞表演,这其中音乐在音乐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什么因素构成了音乐剧?奥斯卡·哈姆斯坦曾回答:“它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其中,只有一个因素是音乐剧绝对包括的——音乐。”的确,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没有了音乐,也就没有音乐剧的存在了。音乐剧与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台词的表现形式。不同于电影的对白那样直接,在音乐剧中台词用音乐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另外还会配以舞蹈和动作表情,来表现剧中的剧情。观众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从人物的表情上读出各种幽默、讽刺、感伤、愤怒等感情。

一部优秀的音乐剧作品总会有一首贯穿着整个剧情的主题曲。看《歌剧魅影》的时候,我很喜欢它那首主题曲“In sleep he sang to me…In dreams he came……,”还有克里斯汀与劳尔、魅影都合唱过的《Think Of Me》,这两首歌是我觉得在这部音乐剧中唱得最好的歌曲。在剧中这两首歌都有反复地出现,每次出现,它表达的情感又会有所不同,唱的音调也有高低之分,可见同一样的东西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也会收获不同的效果,这恰恰是音乐剧吸引我的一个地方。在《歌剧魅影》的音乐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那首“噔噔噔噔噔……”的乐曲,这支乐曲在每次魅影制造的各种纷乱和惨案时都会出现,声音之响亮,把人们的心情一下子拉到极点,场内的气氛顿时变得恐怖起来,个个人心惶惶,场面变得混乱起来,惨叫声、尖叫声、惊叫声四面传来,把剧情拉到了高潮。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剧中的音乐大都有着这样一个特点,即一再重复,反复咏唱。譬如《音乐之声》中的《孤独的牧羊人》。这是一首重复句首,变化句尾的歌曲,所不同的是歌中使用了“雷依哦得”衬词发出的声响,使歌曲风趣无穷,大跳的音程成为歌曲的一大特色。而音乐剧“主打曲”另一特色是其旋律“好听、易唱、易记、易流传”。这些主打曲共同的特点是,无论是听演员演唱或是观众自己哼唱,都感觉像有一种无形的手在撩拨自己的心弦,使人产生“心动”、“心悦”或是“心痛”、“心醉”。总之,就是产生“一种共鸣”,这样才能达到流传。几呼每部成功的音乐剧都有流传开了的歌曲,例如《猫》中的《回忆》、《歌剧魅影》中的《夜之曲》等等。音乐剧“主打曲”的动作性、表演性强,使其满台充满活力,“载歌载舞”成为其特色。大家都熟悉的《音乐之声》,其音乐的可动性很强,每首歌就像一首表演唱。台上一个人演唱,其他人有动作伴随,就产生了台上的互动,互动往往影响台下共鸣,也能产生互动,这就使演员与观众沟通,剧场效果就会很生动。

有的作曲家还巧妙运用歌剧中的宣叙调〔朗诵调)来表现人物间的对话、较量、和冲突,取得了用音乐叙事的很好效果。例如《墩吉与贝丝》、《西区故事》中都有这种念唱风格。在著名的《窈窕淑女》中,作曲家甚至采用了介乎说白与宜叙调之间的“朗诵风格”作为男主角的音乐表达方式。这种用音乐直接表达人物的语言、情感、性格,虽不如说白清晰明了,却能给观众留下更大的想像空间。

除了音乐之外,一部好的音乐剧还需要快速转换的场景、变幻莫测的舞台、生动的造型等等。这一点在音乐剧《猫》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演出是在舞台上,因此,灯光、音效、场景布置以及演员们的表情、动作等要求更高。在欣赏这部音乐剧的同时,演员们那生动的表情、流转的眼波、刻意模仿猫的动作令我拍案叫好。同时。每当剧情有波折起伏的时候,灯光,音乐也配合得天衣无缝。

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还需看懂音乐剧所反应的主题。在那些最受欢迎的音乐剧作品中,诸多有关“人”的主题,如人的命运、人的价值、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尊严和普遍的人类道德准则等一系列这个时代最为关注的重大命题,在音乐剧中得到了最生动、最感人、最彻底的艺术表现。纵览音乐剧的成功剧目,在嬉笑怒骂的戏剧表演、载歌载舞的舞台声色背后,是对“人”有着深层教育意义的人文精神的生动呈现,大学生也会因此而受到特殊的教育。如“反战”便是西方音乐剧创作题材之一。例如《西贡小姐》就是一部在越战结束多年后推出的反战剧,它将反思目光定在了全人类的立场上,而不是仅限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无情地批判和抨击了战争在善良人类的身心上造成的严酷伤害,以及对战后几代人酿就的悲剧命运。《西贡小姐》所表现的深刻主题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已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同和强烈共鸣,这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通过观赏蕴含人文教育意义的音乐剧佳作,刻意使大学生在极富现代气息的娱乐与审美过程之中获得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及高度综合的审美能力,并帮助大学生们主动地关切人的命运、尊严和价值,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肯定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因此,音乐剧赏析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及素质修养的提升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音乐剧之旅》周小川、肖梦等著 新世界出版社

2、《歌剧概论》钱苑、林华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3、《论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黄佳.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第二篇:音乐剧论文

【摘要】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塑造人物形象也是音乐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人物的塑造是集合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孕育而生的,透过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能发现作者的痕迹。本文通过安德鲁·劳埃德·韦伯这位伟大的天才音乐剧作曲家的音乐剧,分析其中人物情感,解读这位大师所带给我们的启迪,体会大师伟大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音乐剧 人物 大师 艺术

目录

一.音乐剧杂谈.................................................................3 1.1印象...................................................................3 1.2音乐剧简介.............................................................3 二. 大师简介..................................................................4 三. 《猫》的人物情感分析......................................................4 四. 《歌剧魅影》的人物情感分析................................................5 五. 总结......................................................................6

隐藏在音乐剧人物情感下的大师人生

世界三大表演流派,俄罗斯派的创始人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一.音乐剧杂谈

1.1印象

记得初中就学过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没错,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其实也是任何叙事性质的艺术作品的核心。音乐剧作为一种结合歌唱、对白、表演、舞蹈的艺术形式,同样也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反映一种社会现状。

最早接触音乐剧是在初中,音乐课上老师放的《音乐之声》,还记得里面那首脍炙人口的哆啦咪;后来在高中又看了《歌剧魅影》,当时没有任何概念,只是觉得男主人公对于追求爱情还不够勇敢,人物表情、语言都很夸张,更觉得里面的歌曲很好听;还有《猫》里面演员的脸都化妆得很逼真,把猫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很到位。

1.2音乐剧简介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又称为歌舞剧,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喜剧和黑人剧。初期的音乐剧并没有固定剧本,甚至包含了杂技、马戏等等元素,后来音乐剧多宣扬乐观思想,并经常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音乐剧的长度并没有固定标准,但大多数音乐剧的长度都介乎两小时至三小时之间。通常分为两幕,间以中场休息。如果将歌曲的重复和背景音乐计算在内,一出完整的音乐剧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音乐剧擅于以音乐和舞蹈表达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有时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可以利用音乐和舞蹈表达。在戏剧表达的形式上,音乐剧是属于表现主义的。

和歌剧的区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二.大师简介

本文主要是分析安德鲁·劳埃德·韦伯这位伟大的天才音乐剧作曲家的音乐剧,通过分析剧中人物情感,透过角色解读作者的思想。

韦伯先生的祖父是优秀的男高音,父亲是英国伦敦音乐专校的校长、风琴演奏家,母亲是小提琴家,姨妈是剧院演员,弟弟是大提琴手。生活在这样一个音乐世家,韦伯先生有着极好的音乐修养。11岁时韦伯用积木和纸板盖了一个玩具剧院,而他为这个玩具剧院谱写的作品,后来还曾用在音乐剧《爱的观点》中。他在16岁时获得牛津大学奖学金,翌年入该校莫德莲学院,但只读了一年即辍学。19岁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管弦乐编曲,能够熟练的演奏钢琴、小提琴、圆号等乐器。

1981年,韦伯改编的音乐剧《猫》在英国伦敦的“新伦敦剧院”首演。截至1996年1月《猫》成为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连续演出场次最多的音乐剧。它在美国巡演达16年零两个月,时间之长创造了美国演剧史上的记录。1997年1月,他成为西德蒙顿劳埃德·韦伯爵士。现在他创办的真正好集团已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音乐制作公司。

韦伯先生初期的音乐剧中并没有强烈的故事性及戏剧张力。不过从1981年的《歌声魅影》后,真正的“戏剧音乐”确立,甚至模糊掉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鸿沟,成为真正的跨界音乐。此后的《爱的观点》与《日落大道》,音乐跟随故事情节而走,深刻地表达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三.《猫》的人物情感分析

《猫》的确是一部经典的传世之作。这部音乐剧描绘的是猫族举行一年一度猫会的场景,在这样一个神圣的时刻,所有的猫都以跳舞和歌唱的形式来讲述它们自己的故事,然后最终由猫领袖,也就是一只长寿的猫,来决定哪一只猫可以升天获得重生。在这部剧中,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角色丰富多彩,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拍都与猫的性格和故事情节丝丝入扣,再加上精心打造的舞台、精致的妆容和各色各样的服饰,这些都是这部音乐剧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这部剧中的每只猫都有自己突出的特点,但让我印象很深的有以下几个角色:格里泽贝拉,当她以蓬头垢面,苍老丑陋的形象出现时,谁也不会想到她年轻时是曾经猫族里最美丽的母猫。当初她离开了猫族去看外面的世界,回来时,所有的猫都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整个猫族对她非常敌视;还有一只全身雪白的母猫,很有爱心,每当猫群都在排斥格里泽贝拉时,唯有她会伸出了援助之手,她在剧中没有歌唱部分,多以舞蹈来表现人物性格,她的舞姿柔韧、缓和,这样的动作更表现出了她温和善良的一面;还有一出场时发出两声慵懒的叫声的若腾塔格,他总是不屑一顾的表情,有一种高傲的感觉,因为他深受雌性喜 欢,那种不可一世、自豪骄傲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褓姆猫体态臃肿,经常对同类中优秀的猫奉承,讨好他们;格斯年轻时是剧团里的风云人物,现在老了,只能默默回忆曾经的那些辉煌灿烂的日子;布斯托夫•琼是一只上层社会的猫。他总是穿最好的衣服,在猫族里很受尊敬,他吃得很胖,但认为这是一种自豪的资本,证明自己过得比别人好。

这部剧描绘的猫族的场景就让我想到人群中也是这样,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深刻地体会。在一个圈子里,形形色色的人都会有:曾经背叛的过的人很难求得原谅;曾经辉煌过的人也只会被淡忘;得不到尊敬的人渴望被认可;万众瞩目的人永远那么骄傲;当然,也有那么一些坚守自己原则,心地善良,不为所动。但不管怎么样,我更愿意做最后一种人,人都会老去,会死去,无论曾经辉煌还是落魄,只要能做一个纯粹的人便是好的。这部剧说到说到生命,说到重生,我想,韦伯先生应该是想告诉我们:其实真正意义上的重生是没有的,而每个人都很想有重生的机会,很渴望能重头再来,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身处于一个圈子里,很难再摆脱,也许很讨厌,很想逃离,但是唯一的办法是改变自己。还有回忆这个主题,当《memory》一唱出来时,我想很多人应该都是被震惊了吧,歌声太美妙,歌词更是好,当回忆起自己的过往,那些猫也好,我们也好,应该都是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又想沉浸在里面不出来,又想抹掉回忆重新开始,而且就如一句歌词:“回忆是抓不住的月光”,没错,对待回忆,我觉得还是珍惜吧,不管那是一段怎样的过往,过去就是过去了,深深缅怀,不论欢笑或是悲伤。

四.《歌剧魅影》的人物情感分析

魅影的童年很不幸,被人当作恶魔,被人殴打,社会对他的无情与冷漠使他成长为一个孤僻却又才华横溢的音乐天才。他性格反叛,扭曲,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更渴望得到爱情。他把自己的一腔心血与真爱全部倾注在了克里斯汀身上,克莉丝汀既是他的作品又是他的真爱。魅影的内心很矛盾,注定会挣扎和痛苦。克莉丝汀从小失去父母,没有安全感,孤单,柔弱,而魅影具有超越常人的艺术才华,这让克莉丝汀无比崇拜。虽然知道了魅影对她的爱慕和被他的才华所打动,但此时她仅仅只是动心,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直到最后,她摆脱魅影、投入了劳尔的怀抱,这是勇敢和理智的表现,更是一种成长的表现。劳尔的背景没有过多的提及,但能感觉到是一个身世家庭很好的人。他的出现阻碍了魅影获得克里斯汀,他也从没给魅影一点理解和同情,这表现出了那种贵族阶层傲慢、自私的特点。

这部剧以爱情为主题,说实话,我对爱情没有什么体会,但是觉得还是应该理智地对待这件事情。两个人要在一起必须是建立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不能勉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在面对自己爱的人时,可能会出现像魅影那样矛盾的心理,一面很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一面又想不惜一切代价得到。我觉得这两种心态都是不够理智的。爱一个人,应该是平等的,就像舒婷的《致橡树》这首诗里说的:“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应该是独立平等的心态。当然,像魅影这样从小受人歧视排挤,自然就形成了极端、孤僻的性格,对于这种人,如果我们能够给予一些关怀,而少一些冷漠,也不会让悲剧发生。对于这段爱情,我想起来莎拉·布莱曼与韦伯先生也曾有过一段戏剧性的姻缘,韦伯当先生年的一些杰作几乎都是为她度身定做,感觉这部剧就像是韦伯先生自己的故事一样,因为音乐艺术而和自己心爱的女人结缘,两人的默契和才华互相吸引对方,走到了一起。

五.总结

韦伯先生的音乐剧风靡世界,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无论是剧情、人物表现手法、舞蹈、还是音乐,都深深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音乐,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还流行至今。他将古典歌剧与现代舞台剧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将摇滚、爵士等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融入古典歌剧当中,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大量优美抒情的咏叹调式的唱腔。韦伯先生的作品很符合“百老汇”一次,并不是繁冗复杂、晦涩难懂,而是通俗易懂,适合大众来欣赏,音乐旋律也是让人听了一次就能哼出来,体现了大师风范,这也正是他在音乐剧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音乐剧 http://baike.baidu.com/view/9921.htm [2]百度百科: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http://baike.baidu.com/view/9963.htm [3]《安德鲁·韦伯与音乐剧》 [4]《世界经典音乐剧赏析》

第三篇:音乐剧论文

音乐剧赏析期末论文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观后感

旅游学院 欧阳思成 11014381

4《剧院魅影》作为20世纪音乐剧经典剧目,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在音乐课上不止一次欣赏过这部韦伯为其当时的妻子莎拉布莱曼所呕心沥血的经典著作,十分有幸本次课程之前,在去年秋天去英国游学过程中在伦敦的Her Majesty's Theatre 现场观看了本剧目,感触良多。

1.深厚的底蕴,良好的观看氛围。

在绅士的起源地英国观看音乐剧,场外元素对观看本身有不少的加分,检票过后观众先来到剧院古朴的休息厅茶歇等待剧目的开演,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观看的剧院虽然不及ROYAL HOBERT 恢弘盛大,但是由于常年上演本剧目,在观看过程中,吊灯的砸下等道具,以及与剧目本身融为一体包厢舞台,都让人身临其近仿佛置身于巴黎歌剧院之中,这是之后今年上海的全球巡演所不能比拟的。观众的绅士表现与国内剧场的吃零食、玩手机等行为相比,使得整个音乐剧更为丰满,使得观众与剧目融为一体。观众文化同样是音乐剧的一部分,这种文化在西方国家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骨子里,独具一帜。让我不禁对这部从小看到大的经典剧目产生前所未有的深思。

2.经典的故事结构,成功一半。

《剧院魅影》的成功经典的故事结构十分讨巧。在西方文学中,美女与野兽的搭配屡试不爽,《美女与野兽》,《巴黎圣母院》,《弗兰肯斯坦》,甚至《暮光之城》也脱胎于这种架构。到了中世纪,这种野性文化,逐渐“哥特化”了,男性用恐怖的外表来传达另外一种求爱欲望。反过来看另外一个经典《悲惨世界》,其宏大的气势和法国共和党人起义的历史背景与《歌剧院魅影》这种一个灰姑娘爱上屌丝和高帅富的小格局故事要高大上许多,但是你不得不承认,《歌剧院魅影》的故事,更加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甚至说它有更强的可移植性,更复合隐秘的观众心理。很多时候,观众需要一些底层欲望的东西。

3.超强变化的音乐搭配。

《剧院魅影》的音乐,更多变化。学习了本次课程以后,不仅发现其有标配的情歌,也有宏大的歌剧段落,还有芭蕾舞段落的穿插。一开场的虚拟歌剧《汉尼拔》,气势宏大浮华,我就有想听下去的欲望,后面的戏中戏段落的奢靡轻浮,《化装舞会》的热闹非凡与地下迷宫的冷峻恐怖,都极大的满足了观众多样性的需求,更多曲折变化。《剧院魅影》的歌,无论从旋律和技巧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我最喜欢的歌曲是“ The Point of No Return".4.角色的架构更合理,更符合经典戏剧架构。

《歌剧院魅影》的三位一体架构,使得Phantom,Christine,Raoul,这三个角色就如同一个坚挺的三角形,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这样更符合戏剧架构。

三角恋爱关系,早就被证明,是最好,最容易出戏剧张力的架构。

总体而言,《剧院魅影》的成功既有该剧本身艺术价值的原因,也离不开成功的商业运作。音乐剧在英美在1980年代已经拥有了一套成熟的商业运作体系,英国伦敦西区和美国纽约百老汇作为世界音乐剧的两大中心,也聚集了优秀的演员和培养了足够的观众基础,这些都是《剧院魅影》成功的必要条件,从这点上看,其成功也是不可复制的。

第四篇:音乐剧论文

题目:经典照进现实——————中国文学

经典的改编与创新

系别:南京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 专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

姓名:陆依然 学号:B140904018 2015年5月13日

摘要

文学经典是历经岁月淘洗和历史检验而确立下来的文学精品,它对于保存艺术成果、传承优秀文化、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现如今许多文学经典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有的甚至完全脱离原著被改得面目全非。面对这样的情况,文学经典的改编将何去何从?

本文通过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对文学经典改编的成功范例分别从文学经典改编的现状、原因与未来的发展前景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向人们解构文学经典的改编与重塑。

关键词:现状 原因 问题 发展

一、文学经典改编的现状

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符合了人们浅层次视觉化的审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文学名著的影响,加快了文学名著的普及,很大程度上也有效地规避了新剧本带来的票房或收视率上的风险。

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这一现象由来已久,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了改编名著的现象,古今中外有很多文学名著不断被搬上银幕,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学作品视觉叙事的不足又能适时引发思考而逐步被人们所认可。这几年名著改编在好莱坞也很盛行,其中不乏《乱世佳人》《广岛之恋》《肖申克的救赎》等这样的经典作品,在好莱坞,起码一半以上的电影与文学有渊源。

那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文学经典的改编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无论是已经被炒了无数年“冷饭”的四大名著,还是金庸、古龙笔下的翩翩大侠和娉婷玉女都逃不过被再次改编的命运;可是当我们走进影院听见小孩子被一直奉为英雄的“齐天大圣”的恐怖造型吓哭时,当我们坐在屏幕前惊讶于武侠剧中那大段大段的雷人台词时,我们是否意识到其实我们离经典早已背道而驰并且渐行渐远了呢?

当然,近些年中国在文学经典上的改编上也是取得了些成绩的,无论是从莫言的《红高粱》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还是从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到姜戎的《狼图腾》,都在业界内和社会上获得了不少的赞誉。事实上,大众对于文学经典进行改编这一形式还是较为喜闻乐见的,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都比较快,所以造成了没有那么多的闲暇时间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于是文学经典的改编便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失。人们不必再抱着那些大部头的书去一个字一个字地啃,或许只需要动动鼠标或是买张票,便可以享受文学经典的饕餮盛宴了。

说到文学经典的改编,别不得不提到近些年被频繁改编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了,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似乎都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而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就要数《聂小倩》了。其实有张国荣与王祖贤版的珠玉在前,相较之下刘亦菲版本的《倩女幽魂》便少了几分韵味,然而三宝与关山的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无疑又使观众眼前为之一亮,就看单场巡演的次数来讲,迄今为止似乎没有什么剧目能与之相比了。

二、文学经典改编的原因

谈到为何要将这些文学名著进行改编,或许有些人会毫不犹豫地说是为了赚取商业利益,博取收视率和票房;又有些人可能会讲为了提高创作团队及演员的知名度等等。是影视产业化、商业化的需要还是视觉化、读图时代的观众和市场的需求是我们迷失在了文学经典改编的道路上?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说书人开篇四句定场诗,似乎启动了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向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凄美致敬。这一不平凡的开场似乎注定了三宝的“聂小倩”是改编版中最为特别的一个。

然而无论是与王祖贤版的抑或是刘亦菲版的“聂小倩”相比,三宝的这个“小倩”较前面二者似乎更为悲情,除了貌美聪慧外,这版的“聂小倩”有着身心饱受男人欺凌不堪回首的痛苦前史,特别是那段飘忽缠绵宛若天籁的“小倩主题歌”,只要唱起,就会让人印象深刻,百感交集:“你的心里,可曾有个鬼?你可曾有否,与她同醉?你可曾与她,饮满此杯?你可曾与她,不醉不归„„”

与同题材的文学改编影视作品不同的是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除了坚持“爱情”故事的基本框架和桥段外,还保留了原著的另一重要戏核——详实展现了聂小倩用“色、财、命”三种方式引诱宁采臣的情节。在整部剧里我们似乎并没有再让鬼去改邪归正,而是以天界、冥界所普遍尊崇的真情为重心,让鬼来揭示平常人在爱情面前的那种矫情、虚妄、欺骗与懦弱,发出“人不如鬼”的感叹,也通过聂小倩和宁采臣之间最后断了的“情”,来映射现实中人们的无奈。这正是这部文学改编作品的独特之处,更是三宝与关山创作这部剧的目的所在。

作为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的编剧及作词,关山把整部剧的构思、内容以及歌词意义都设在非常悲伤绝望的基调上,其实这正是他对这部文学经典改编的灵魂所在,他曾说过“我们很多人都渴望有真正的爱情,找到自己真正心仪的工作和事业,但是当我们真正要为他付出代价的时候,会有什么态度?绝大部分人都是‘叶公好龙’——背弃了理想,无奈的接受了现实。”而这部剧就是通过聂小倩和宁采臣之间最后断了的“情”,来映射现实中人们的无奈。

文学经典的改编难道只是追求那些浮华的物质利欲吗,难道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博人一笑吗?其实都不是,正如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所呈现给我们的那样,或许在悲情的结束之后留下的是我们对人性脆弱的思考与对梦想的抉择时,文学经典的改编的真正内涵才由此被揭示开来,这才是文学经典改编的真正原因。

三、文学经典改编的问题及发展

近年来中国由名著改编的作品不断增加,但这些影片(剧目)的质量却并不高,甚至还出现了很多被吐槽的大烂片,《满城尽戴黄金甲》就是一个广受诟病的典型,它的故事内容虽取材于《雷雨》,但却一点都没有做到与《雷雨》的形神兼备。因为涉及到文学经典的剧本更需要编剧花大量的时间去打磨,编剧要认真地去发掘相关文献,制作团队也要精心地去考量,而不应是仅仅靠玩技巧。再比如同为聊斋系列的电影《画皮》,整部影片下来除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爱纠缠,似乎便再无其他的记忆点和引人思考的地方了。而与之相反的则不得不又提到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虽然同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的“鬼故事”,但似乎后者更有人情味和深度,在表演上并无技巧的堆砌,而是运用简约凝练的风格并且融入了中国的戏曲唱词和舞蹈艺术,给人带来的视听感受是超越了电影的数字化观感的。

其实这部剧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相反由于是太过于熟稔的故事反倒让人有些厌倦,但是关山在剧本创作中吸取了大量的戏曲元素,使得整部剧既继承了古典戏曲唱法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意识和时尚律动,用新奇的手法展现出人物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凸显了鬼魅在面对苟活利益面前时的决绝与耿然。这样的奇妙组合不仅赋予了音乐旋律以倾诉情感的充足的感染力,还增添了这个古老故事的文学品质,反映了浓郁的人文情怀。这不正是我们现在对于文学经典改编的瓶颈的突破口吗?利用音乐艺术弥补视觉的空缺,或者利用视像艺术去描绘音乐的律动,不都是不错的尝试吗?

正是三宝与关山对于文学经典的大胆改编,才有了这么一出用现代方式唱出的古典浪漫,才会在剧末仍然留有疑问:“我们经常会遇到梦想中的聂小倩,但最后我们都是宁采臣。”

通过以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为例的文学经典改编的成功,我们不难看出文学经典改编的前景还是很明朗的,只有鼓励原创、加大对编剧的能力和文学素质的培养,才能在日后的改编中获得认可,正如三宝所说“我做音乐剧的初衷,就是做有中国气质的音乐剧,而不是模仿百老汇音乐剧。”同时我们的文学改编也要紧跟时事与潮流,就像编剧关山一再强调的“叶公好龙”式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等,这些都是当下都市人的通病,如此便与观者有了共鸣。

文学经典的改编之路或许才刚刚起步„„

第五篇:音乐剧论文

论《猫》的成功

姓名:朱恺东学号:班级:广告

2013012301

131

前言

本学期十分荣幸的选到了《音乐剧欣赏》这门课程,我也在课程教学中被它深深吸引。尤其是对《猫》这部音乐剧十分喜爱。当然课上并没有看完,课后我认真地看了一遍。

正文

不像《歌剧魅影》中繁华褪尽似的无奈,也不像《巴黎圣母院》里动人心魄的悲壮,《猫》给我的影像是神秘莫测的,也是统一唯美的。1 《猫》是英国作曲家韦伯的撼世杰作,该剧无与伦比地囊括了1983年百老汇的七项托尼奖,并包揽了伦敦纽约所有戏剧大奖。该剧曾被授予“世纪音乐剧”的称号,自1981年伦敦首演以来,其间在美、日、法、德等国公演,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往往一票难求,至今仍是纽约百老汇及伦敦最卖座的音乐剧。源于此剧的经典情歌《回忆》早已家喻户晓,堪称音乐剧史上的一部不朽名曲。

舞蹈

《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为了传达剧情,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优美的舞姿、高难度的动作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纯洁无暇的美。——体现了白猫纯洁的心灵。

轻松活泼的踢踏舞体现了保姆猫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她非常具有亲和力,她总是忙忙碌碌,为猫族做一些慈善公益性的事业。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她。杰利克舞会,场面宏大、激情澎湃,摇滚猫带领猫儿们所跳的现代舞,动感十足,也突出了的他狂野的个性,怪不得母猫们对他如此迷恋。

音乐

舞蹈一样《猫》的音乐非常动人。全剧近三个小时,共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场面的舞曲之外,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它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当代的经典歌曲,并被前后录制了600余次,多次获奖。现在《回忆》已经和《猫》剧紧紧地连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

当众猫们沉浸在欢聚的幸福之中的时候,魅力猫来到场上,猫儿们都避开她,月光下,孤独的魅力猫回忆着自己年轻美丽时的幸福时光,《回忆》这首歌曲感觉唱完了吗?魅力猫第一次唱出回忆的时候,歌声表达的是意犹未尽之感,音乐表达了孤独、无助、凄凉的情绪。而第二次响起《回忆》,猫儿们都流露出感动的表情,悲天悯人,宽大为怀。同样的旋律此时演唱者的身份已发生了变化,音乐情绪是和睦、温馨、幸福的。最后全体猫儿们起立的一刹那,表达了猫儿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企盼,盼望幸福的降临。

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百度百科 舞台美术

《猫》的制作都是不惜投入巨资运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梦幻般的舞台面貌,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首先在《猫》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的化装,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他们的化装也是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形象逼真。236只猫,36种造型设计,100多种道具,250多套服装,让人们平日里所熟悉的猫—这种性格多变的动物惟妙惟肖地出现在音乐剧舞台上。设计师对它们的形象和服装设计尽量贴近猫的原型,但并没有因为描述的是非人类社会的生活而一味地追求怪异。因为对这种人们熟知的小动物的生活进行演绎,首先要引起人们的亲切感,拉近人与“猫”之间的距离。其次,整个剧场都被装饰成一个大垃圾场,观众从步入剧院那一刻起,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硕大的垃圾场。从观众大厅一直到观众席,到处都是垃圾状的道具,这些“垃圾”一直延伸至舞台深处。这种先入为主的情境设计将观众与舞台表演,虚幻的“猫”与现实生活,想像空间与现场空间有机地联系起来,完整地构成了“猫”的舞台。舞台设计者以猫的眼光观察世界,把舞台上的背景道具按现实生活中的比例扩大了三倍,总共用了2000到2500个道具。在任何一个座位上,观众都能以自己的角度看到剧中垃圾处理场上1500个超大型的碎卡通、碎碟子、牙膏筒和其他各种垃圾。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和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观众观看后面的演出做了很好的铺垫。逼真的再现原始情景,再将其夸大、变形,是韦伯的音乐剧中经常运用的手段。《猫》的舞台设计以挑战的姿态开辟了音乐剧的新领域。它给人们带来的想像空间异常宽阔,日本著名的四季剧团于1993年在上演该剧时,专门设计了可移动的帐篷式剧院,所有的部位都可进行拆卸、组装,内设1050个座位,为四季剧团在本国内的巡回演出立下了汗马功劳。

剧情总结

送魅力猫升天,领袖猫最后一个动作包含了爱与宽容的博大胸怀。最后一个运作是舞蹈主题动作与戏剧的完美结合。《猫》的故事就是一个现代寓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应有尽有。

3《猫》剧的真正意义在于它要表达的主题意义。它是拟猫而不是拟人,但是又是按人类社会来描写猫族的,从音乐一开始就是族群仪式的场面,而到最后“魅力猫”升入九重天,每一只猫都接纳了它,这也是人类社会惯用的,很像早期的宗教仪式,很神圣,感觉比人类社会的宗教感还强烈,甚至会让人类觉得惭愧,但同时又带着一种欢愉的东西,一种神秘的东西,它也来自于几千年来人们对猫的揣测、认识,神秘、信仰的东西都在里面了,看的时候会觉得很真切,但又不会太直白。所以,一场戏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一个猫群就是一个人类的缩影,同时也告诉观众一个爱与宽容的主题。

总结

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石,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将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以《猫》为代表的现代派音乐剧,使用了大量的音乐、舞蹈,将观赏性放在首位,使戏剧更加通俗化,大众化,普遍化。音乐是音乐剧 23《音乐剧<猫>的艺术特色及其带来的启示》黄雅 音乐剧《猫》成功之处 的灵魂,戏剧是音乐剧的基石。

下载音乐剧期末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剧期末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剧论文

    浅谈音乐剧欣赏 在音乐剧中徜徉 摘要:音乐剧诞生于上世纪初,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本文主要回顾音乐剧的历史及发展脉络,并且结合自身在课堂上观看到的音乐剧和老师所讲......

    音乐剧欣赏论文

    中外音乐剧的欣赏与反思一直以来,我对音乐剧都有一种敬而远之的畏惧感。从小学过唱歌,弹钢琴和电子琴,最终都被老师授予了个五音不全的称号而半途而废。在大一的时候,几次同学介......

    音乐剧赏析论文

    电影《狮子王》赏析3120104971医药1205黄丽华序号:176摘要:电影《狮子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形象丰满的角色形象,电影画面色彩鲜明,音乐旋律跌宕起伏,与故事发展情节相得益彰,给......

    音乐剧赏析论文

    音乐剧赏析 论文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姓名:林佩贞 学号:201230850420 班别:12级英语翻译二班 《猫》---诠释音乐剧的魅力 摘要: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石,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

    音乐剧欣赏 论文

    浅谈音乐剧 摘要: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它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 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

    我眼中的西方音乐剧——期末小论文

    2012年辅修课程音乐剧欣赏期末论文 我眼中的西方音乐剧记得第一次看音乐剧,是在高中的时候,同桌上课的时候抱着MP3抹泪,跟她聊起才发现她看的是《茶花女》 ,其实对于《茶花女》......

    经典音乐剧赏析论文

    浅谈音乐剧的魅力音乐剧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合歌、舞、剧为一体,广泛的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随着我......

    音乐剧论文[最终定稿]

    浅谈音乐剧 摘要: 1、起源:起源于20世纪初,流行于纽约和伦敦。 2、特点:就是艺术的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操作。 3、神话与标题性:神话所对应的是人性化,将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