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现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家长、学校、媒体乃至全社会都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有近百万的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而另一方面,许多企事业单位却有不少的就业岗位空缺,找不到合适的人员。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什么?本次的调查报告将解释和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对学生和企业的双向了解,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措施,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从而增加就业几率。
本次调查的时间是2014年12月份。调查对象包括:北京城市学院毕业生、企业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调查方式为抽样调查、人物访谈、问卷调查。最终获取的调查数据含:大学生有效数据600份、企业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有效数据80份。
一、就业难的现状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日前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这意味着,继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后,2014年将再增28万,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14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关于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式。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在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其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而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都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势必更加凸显,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也使就业形势增加了更多变数。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式“十分严峻”,其余35%为“有点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14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另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能力、技能与心理素质是在大学生眼中企业招聘员工重点要求之三甲选项,也是大学生自身评价的弱点所在。高校急需转变教育方式,提高专业技能。调查结果还显示65%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很不满意”或“不满意”。学校急需对就业指导进行改革,从而使之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同时提高学生满意度。
另外,大学生对职位的期望仍然过高。很多大学生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但却对工作职位、薪酬要求特别高,在我们的调查中关于大学生的月期望收入中显示,4%的就业学生选择了1500元以下,38%的就业学生选择1500~3000元,42%的就业学生选择3000~5000元,选择5000元以上月薪的学生占到14%。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期望还是过高。
(二)企业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商业,服务类企业将有兼职经历者作为招聘首选。在企业看来,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大学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企业所能给与大学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大学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
(三)综合数据分析
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能力”,其次为“特长”,第三为“素质修养”.而“专业”、“毕业院校”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大学生所认为的结果有相似之处。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就业难的原因
(一)就业观念错误
不少大学生存在求职的观念误区,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很多人在求职择业之时喜欢与同学互相攀比,即使一些单位比较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便轻易放弃。而有些大学生则自视甚高,将目光聚集在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单位不放;或消极自卑,认为自己所读院校、专业不如人,在求职中不敢理直气壮大胆“推销自己”。也有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主见,在进行双向选择时,不知所措,求职完全依赖父母。再者,也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选择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才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所以对于一些其实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感兴趣但专业不符的岗位不屑一顾。这样一来,毕业生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增设了一些阻碍,使得就业之路更显狭窄。另外,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位。
(二)学校方面缺乏帮助
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 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三)就业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而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就业问题的出现。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短期内的大辐度增加,势必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也势必加快,造成不少企业倒闭,岗位流失。再者,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所以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此外,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合适的岗位选择。
四、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一)大学生方面
1.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应该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就业上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擅长方面选择一个真正能够胜任的工作。而不要看到什么工作人2.3.4.5.6.7.多,什么工作家人朋友认为有前途,就去盲目的追风。去盲目的跟风。薪金期望符合实际。大学生应该排除攀比的心理,并且要合理化自己的心理预期。在就业上不能一味追求高收入,优越环境的职位。增加工作经验。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常常会要求应聘大学生有“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刚从学校走出来,何来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对于在校大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并非一件难以办到的事。大学生在校学习之余可以找一份兼职(可与自己所学专业相一致),在毕业一年时间中亦有半年的实习时间,学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我认为每一个大学生要提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很好的规划,这样在大学学习期间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目的性。朝着自己规划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迈进,对最终很好的实现也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掌握了一定的面试技。建议大家在面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仅有才能,而没有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没能在面试时让面试人员“识得”你,也是无用。
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不同的用人单位固然有不同的选择标准,我们在应聘时要审核自己的条件是否符合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这是必需的。
及时关注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政策的改变或许会有潜藏的机遇。
(二)学校方面
1.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应以选修课程、讲座的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就业是有帮助的。
2.树立“职业指导”理念,树立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树立全程指导理念,将管理转变为服务。要树立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四年全程服务的理念,淡化和去除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色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真心实意为学生服务。为此,应加强以职业指导为中心的职能部门,配备专业化职业指导队伍,做到专家化。要常年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和就业心理辅导课,并使职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学校各部门,融入到各科教学之中,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提高指导效果。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尽可能地开设就业实际的专业,课程也要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硬件软件设施齐全,让学生真正的享受知识的洗礼,真正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4.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理念已在越来越多高校受到重视。就业教育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方面: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四)社会方面
1.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更多拉动就业。结合落实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举措,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更多吸纳就业。2.国家和政府应尽快立法,使就业市场走向规范化。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要建立和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制定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办法,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章可循,并逐步达到规范化、法制化。
3.加大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业。
总结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大的方向上说,这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发展;从小的方面说,它有关我们的切身利益,也是当下和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处理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将会使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成为增强国家经济发展动力的新鲜血液,而不再是国家的负担。因而全社会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关注这个问题,并为解决它做出不懈努力。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还可以说是困难与机遇并存,所以大学生应当抛开侥幸心理,逐渐减小自身素质与岗位需求的差距,努力适应社会,树立正确的态度和培养自我内在的素质,为不久后迎接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加之往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留学回国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大学生就业难则是焦点的焦点。因此我在暑假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来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弱势群体 原因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农民工、城镇下岗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多路劳动大军同时汇入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成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这些问题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如 何看待、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问题、生活难等问题应当值得党和国家、政府的重视,也应需要整个社会、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既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也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
一、未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趋势
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的趋势。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再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农民工、城镇下岗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多路劳动大军同时汇入劳动
力市场,必然使得劳动力供求总量严重失衡
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截止到10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49.81% 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 没有找到工作;15.02% 不想马上就业。
3、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我们现在还只是大学在校生,求职、就业对我们来说,迟早将会面临。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倍增期与全国就业高峰期重叠,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再加上往年积压未就业毕业生的存在等因素,近年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也就由过去的“卖方市场”日益走向现在的“买方市场”。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全国性的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下岗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多路劳动大军同时汇入劳动力市场,必然使得劳动力供求总量严重失衡。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许多产业和行业又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然而,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并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
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其次,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臵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三、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求职之路难”是很多求职者的感叹。以前,经常在报纸、电视等媒体看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多、就业非常困难。那时,我对此毫无概念,好像离我很远。当我自己在暑假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后,我发觉:大学生的就业真的是一个引起各界关注的全社会的问题。
世界有2000万个岗位流失。虽然我国的企业未出现裁员情况,但对660多万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找个好工作的难度无疑在增大。连日来,参加了各种就业招聘会、见面会,深深感受到了就业形势的紧迫。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给高校毕业生打造的就业择业环境及高校毕业生认清自己、改变择业观念成了就业的关键。
1、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3、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
4、进一步明确未来就业求职的发展格局。
四、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其中大学生自身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一些大学生在职业观上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显得更为严峻。所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迫在眉睫。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
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臵。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既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也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
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金融海啸引发经济衰退、高校扩招引发的毕业生人数骤增、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门槛趋高、高校对学生就业规划引导不够、大学生自身素质偏低等原因.一.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衰退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外向型的,进出口总值超过GDP60%。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企业遭受很大影响。按照宏观经济学里分析,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增加一百万个。而2008年GDP比2007年减少了2.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减少了240万个就业岗位。对于逐年增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则意味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高校扩招一定程度上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
全国高校招生人数1998年为108万,到2010年毕业生人数则为700多万。毕业生人数是逐年递增的,就业难的困境会越来越明显。
三.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要
当前,部分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任意开设专业,致使在师资、教学条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只盯着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而大学生的培养周期为四年,在四年中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对职业、职位、岗位需求会发
生变化,由此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在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但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滞后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四.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规划引导不够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就业相关的一些就业培训或就业指导性质的课程,教师由学校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各学院的专职辅导员兼任.这些教师虽然在指导就业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讲解课程时往往理论性太强,操作性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对学生的实际帮助非常有限.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在毕业前举行,学校并未意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部分高校还认为,只要学生能找到工作能保障就业率就行了,至于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专长,则很少问津.五.用人单位门槛抬高
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面对庞大的毕业生人群,把录用人才的门槛抬高.选人用人时不按照岗位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学历层次的毕业生,而一味追求选用高学历的毕业生,致使出现用人的高学历趋势.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也要本科生,无形中加剧了毕业生供需的学历层次结构性矛盾,降低了大学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给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困难.六.大学生自身专业素质低
目前,高校毕业生存在专业素质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部分学生迈入大学校门后,丧失理想和追求,玩物丧志,沉迷于享乐或游戏,基础课程没学好更别说专业课程了.有些大学生却只埋头于书本的学习,对于书本以外的知识和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教师方面的原因.高校缺少社会实践,对社会的需求和市场变动掌握不清,专业教师本身知识结构相对比较落后,讲授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许多具有技术含量的课程没有安排课外实习,或者课外实习仅仅停留在走过场,导致动手能力较差,不能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因此高校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学生素质不高的一个原因.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作为一个当代的学子,我们也将思考这个严肃的问题。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无论是政府、学校、社会,还是家长和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我们两个同学为一组就就业难不难的问题对大二的学长、学姐做了一个调查。据我们统计:50%的同学觉得就业难,27%觉得有一定的难度,14%觉得很容易,剩下的9%是走关系,不考虑择业的问题。从这些数据看来,我们总结了如下这些原因来说明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就业难:
一、就业观念问题
大多数学生刚从高校毕业时就对选专业的问题不明确,总是随大流,学的人多的专业就是好专业,这样盲目的跟随,最后后悔的是自己。大学毕业时都想去大城市、大企业单位就业,还有就是差不多一个班的同学都去竞争一个岗位,都觉得这个岗位福利好,在地点好。但是都没想到用人单位的需求,现实中单位并没有要招用这么多员工,最后失败了,就又去寻找新的机会,因此就业感念又一次发生了改变。
二、技能缺乏问题
现在的本科院校大多都是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我们学的是会计专业,就我们现在了解的知识所知用人单位很重视动手能力和书本知识,要能全方面了解会计的职能和一整套的做账过程,用人单位才能放心地把一个公司的经济命脉交给你,如果你连基本的算术都不会,最后只能被fire掉。所以大多数企业对从大学毕业招募的员工都要进行就业前的培训,通过各项的综合考核才能正式上岗。企业也就能更好地、放心地重用大学生。
三、信息不足问题
同学们大都是认为要把专业学好,每天埋头啃书,就我们学校的自习室来看,每天都是满座,不管是上课期间还是下课或者是放假期的时候,也有很多是呆在寝室一天不出门,这样是不行的,没有出去了解过自己专业的就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于这方面的要求,每周都应通过多方面的手段来了解近几年的就业市场的一些要求,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在用人单位招聘时脱颖而出。
四、性别歧视问题
当我们调查到大二学长专业是机电专业时就明显能看出一个问题。男性占四分之三,女生不超过10个人。这就是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问到就业问题时大多数男生就说这个问题很容易,因为他们都是一批一批的进企业,有的用人单位就不会要女生。说到女生多的专业就属会计专业了,一个班级超过5个男生就很多了,到就业时,用人单位就很看重男生,认为男性对会计这个行业有潜力股。
综合上述的几个问题,我们大一的学子都已经感觉到了局势的严峻,只能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技能,怀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个问题,改善缺点,学习优点,才不会落后。这几年政府也相应的对大学生就业这一方面的问题做出了政策,我们也要相信,国家是我们坚强的后盾,也要相信导师,相信自己能闯出一片天。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转型、就业机制的改革、高校的扩招。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成为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影响到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以及社会安定的综合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进一步探讨与分析。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国情,从宏观到微观,从政府到学校教育、大学生自身等若干方面,就如何改变这些现状,提出来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学生期望、学校教育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或到基层、企业等等都是对当今社会的严峻考验。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1.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很多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将外资企业、各大知名企业当成首选目标,根本就不愿意去中小型企业,这样一来导致他们的就业道路越来越狭窄。事实上,随着中国小型企业的发展,他们提供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而大学生的这一好高骛远的心态确实他们错过了很多机会。
2.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第一道关卡,可是很多大学生为了扩大就业机会故意夸大实力,造成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下降。
3.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一些大学学生上岗后出现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等违反职业道德要求而被炒鱿鱼的现象屡见不鲜。可见,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4.企业用人与大学生专业不对口。很多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首先就是对口专业,其次是自身潜质。一些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而这些人员应是对其工作业务非常熟悉的专业人员,这样一来就将很多非对口专业的大学生拒之门外。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经济转型期的就业状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冲击就业市场的三大重要原因。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大势必会影响高校毕业大学生的就业。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从目前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看,社保体系基本覆盖了城市人口,而农村人口几乎全被排斥在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都尽力的避开农村。
3.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坏,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暴。社会失业人口剧增,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4.市场容量不足,提供就业机会较少。从国际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但我国中小型企业相对较少。日本1.25亿人,中小企业有660万个;而中国13亿人,700万个。所谓“僧多粥少”,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
(二)学校原因
1.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家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形式单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再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完善。
2.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就业地点的选择,很多大学生来自偏远地区,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毕业后都愿意待在大学所在的城市,这样一来就导致就业压力过大。
3.高校扩招的影响。近年来各大高校普遍扩招,导致大学生毕业人口逐年上涨,就业人口过多,导致就业压力较大。
4.学生就业渠道不通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就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招聘会、人才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是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渠道。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1.大学生自身职业能力不足,难以符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在学校里只满足于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累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不善于竞争,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发展自己,从而错过很多机会。
2.大学生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大学生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里,导致他们在找工作时贫困边远地区不去,沿海发达地区挤破了。还没开始工作就想着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条件。
3.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是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弄虚作假企图蒙混过关,久而久之企业就对大学生渐渐失去信任。
4.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很多大学在校生对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只占一少部分。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强化经济发展,完善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国家、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国家要强化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中小型企业发展,提高产业水平,增加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完善国家就业相关政策,杜绝性别、区域、健康等歧视现象,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2.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在招聘人才时要改变以往以工作经验丰富、学历高低选人的方式,要制定合理的选人标准,合适的岗位职责,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竞相成财。
3.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大学生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作用。高校要实现教育与社会接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加强就业指导,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训,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
5.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实际情况出发,认清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抓住就业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技之长,努力培养自己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知识过硬个性特长突出的学生。积极培养自己的创业、创新意识。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
总而言之,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社会系统中既存在的制度和规则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但我们相信,通过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改善。高校大学生一定能充分体现他们的自身价值,积极活跃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为民族发展,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