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实录(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1:5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项脊轩志》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第一篇:《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传统高中文言篇目《项脊轩志》为依据,探究能始终以问题牵引学生思考,轻松、高效而又影响深刻地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文言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实录 新课程理念 《项脊轩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请大家先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相关作家作品知识。

生:(阅读)

师:同学们有没有读不明白的地方?

生:何谓古文家?

师:大家猜猜看!

生1:写古文的!

生2:文言文哪一篇不是古文?(生笑)

师: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请大家阅读124页第二段(《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中的相关文字,看能否自己找出答案来?

生3:这里的“古文家”是指主张继承唐宋古文传统的作家。

师:该段文字除了介绍“古文家”之外,还介绍了什么?

生4:还介绍了明代散文的流派。

生5:还介绍了各流派代表作家的散文成就。

师:归有光的成就如何?

生:很高。

师:他的散文成就真有那么高吗?下面请大家将课文自读一便。(将不会读的字词划出来。)

生:(朗读――正音)

(范读――展示)

师: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看看文章围绕“项脊轩”都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整体上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生:(默读――概括)

生1:我认为分三部分比较恰当。第1、2段分别为一部分;3、4、5段为一部分。因为1、2段文字较多,3、4、5段文字较少,第5段只有一句话。

生2:我认为分两部分比较恰当。第1段一部分;其余一部分。因为第1段内容上侧重于状物;其余侧重于写人、记事。

生3:我认为分两部分比较恰当。前三段为一部分;后两段为一部分。因为前三段和后两段的写作时间不一样。

生4:我同意生2的观点,将文章第1段独立为一部分;其余一部分。但我的划分依据是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第2段开头 “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可明显地将全文分为“可喜”“可悲”两大块。

师:大家觉得以上同学谁的划分更好一些?

生5:我认为生2、3、4都划分得不错,但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生4的划分,因为我觉得归有光的这篇散文固然有大量写人、记事、状物的内容,但作者写这些内容的最终目的却是要为抒情服务,所以依据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比较好。

师:既然这样,我们就姑且按生4同学的观点将文章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进行学习,下面请大家再读一下第一部分的内容,找找看作者喜从何来?

生(阅读――思考)

生1:作者是一名读书人,他特别向往一个清幽寂静、有花草、有鸟鸣、有月光的地方,“项脊轩”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

师:项脊轩一开始环境就这样好吗?

生2:不是,项脊轩一开始是“百年老屋,尘泥渗漉;又北向,不能得日”,经作者修葺以后才变好的。作者之喜还有一个因素是他完成了这个了不起的工程。

生3:生2同学说得很好,我再补充一条,就是作者在经他修葺以后的小院里生活得很自由,很充实,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和充实对一个知识分子非常重要!

师:你从哪里看出作者生活得自由、充实?

生3:“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四句。“借书满架”为“充实”;“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为“自由”。

师:生3同学讲得很好,看来这项脊轩还真是一个好地方,它带给作者的喜悦的理由非常多,有没有同学能将以上同学表述的理由概括一下呢?

生4表述,师板书:喜:①老屋得修②环境改善③生活改变

师:有没有同学能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种种喜悦之情读出来呢?

生(朗读――比赛)

师:刚才同学们对作者喜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概括,下面让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悲的原因,看看作者又悲在何方?

生(阅读――思考)

生1:作者之悲主要在亲人的离世带给他的巨大打击。

师:作者的亲人都有谁?

生1:先大母、先妣、妻子

生2:主要是“先大母、先妣、妻子”,但还有“姊和婢”。

师:姊当然是,但婢能算吗?

生2:当然算了,婢虽然是下人,但却是归家两代人的乳母。

生3:老师,作者之悲还有屡次参加科考却没有考中!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3:从祖母对作者充满殷切期望那一段,祖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

师: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这一句最多能说明作者在祖母对他说话的当时没有考中,却不能证明他“屡次”未中。这“屡次”二字从何说起呢?

生3:(羞怯地)我看练习册上说他一直没有考上大学。(生笑)

师:看来生3同学的发言大家都有同感啊!对于作者之悲,还有补充的吗?

生4:我认为作者还有一悲是“诸父异爨”。

师:什么叫“诸父异爨”?

生4:就是叔伯们分家。

师:古人分家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啊,作者为什么要悲?

生4:他们分家不光使亲人之间的感情疏远了,还把好好的一个小院弄得很乱、很嘈杂,使原本充满诗情画意、鸟语花香的小院变成了鸡犬不宁、乌烟瘴气的小院。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4:东犬西吠、鸡栖于厅。

师:嗯,不错!那你能否将刚才几位同学分析的原因整理一下吗?

生4表述,师板书:悲:①亲人离世②科考未中③诸父异爨

师:有没有同学能将作者这种种悲痛读出来呢?

生:(朗读――比赛)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尤其是对几位主要亲人的怀念之情把握得很好,但是老师觉得作者在缅怀三位主要亲人时,情感上应该有所侧重,我们能否探究一下他对哪位亲人的怀念更多一些呢?

生(阅读――讨论)

生1:我觉得作者怀念妻子多一些,因为作者写母亲和祖母都分别写了两件事,写妻子却写了三件事。

师:能不能分别讲一下?

生1:……

师:你概括得很好,但次数多就等于怀念多吗?

生2:我坚决支持生1同学的观点,作者对妻子的怀念多不光体现在事件的数量上,还体现在段落的数量上,不信请大家看:作者写母亲和祖母两人共写了一段,写妻子一人却写了两段。(生笑)

师:说得好,有水平!

生3:我不同意上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我认为作者怀念祖母多一些,可以从作者回忆三位亲人时的表现上看出来。作者在回忆母亲时的表现是“泣”;回忆祖母时的表现是“长号不自禁”,“号”比“泣”程度重多了,何况是“长号”;回忆妻子时,既没“泣”,也没“号”。(生笑,迅速质疑)

生4:老师,他说得不对,作者对妻子的感情是有目共睹的,作者对妻子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就不会“其后六年,室坏不修”。他之所以在怀念妻子时没有用“泣”、“号”,是因为妻子去世这么多年,他对妻子的泪早流干了。

生5:(急切地)我赞成生4同学的观点,我认为“哭”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泣”,第二境界是“号”,第三境界是既不“泣”,也不“号”。作者对妻子的感情是第三境界,这种境界是最痛苦的!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专业,老师观察到你刚才分析的时候有好多同学眼里都满含泪花,看来你的“人类情感三境界”学说击中了他们那幼小的心灵!(生转悲为喜)

师:以上同学要么认为怀念妻子多一些,要么认为怀念祖母多一些,有没有认为怀念母亲多一些的?

生6: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在怀念妻子多一些还是怀念母亲多一些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作者不应该怀念妻子多一些,因为我们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

师:可事实上呢?

生6:(不甘心地)妻子多一些。

生7:老师,从篇幅上来看,作者怀念母亲的文字确实不如妻子多,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作者由于对母亲的怀念太深,以至于无法继续怀念下去,便换成其他人?

生(陷入深思,突然)

生8:我们刚才在读归有光的相关介绍的时候,曾了解到他的代表作有三篇,除本文外,还有两篇叫《寒花葬志》和《先妣事略》(见124页)。这《先妣事略》是不是单独怀念母亲的?如果是,作者在本文中写母亲的文字较少应该是为了不与这篇文章有过多的重复。

生(震慑,全班寂静许久)

师:老师以前挺崇拜刘德华的,现在改主意了……(生哭笑不得)

生9:老师,今天学了这篇文章,我的心情挺激动的,能否允许我用一副对联来表达一下我的激动?

师:当然可以!

生9(深情朗诵)上联:项脊轩中忆往事,喜忧参半;下联:南阁子中思故人,爱恨交加。横批:一间小屋,两种感情,三位亲人

生(震撼,抢着说)有那么长的横批吗?老师,我来一副!

(下课铃响)

生(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作者单位:甘肃省环县第一中学)

第二篇:《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其事。

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3、积累文言字词

4、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重点、难点:

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2、文言虚词的积累

一、解题

为何把自己的书斋成为“项脊轩”? “七录斋”。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他读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完毕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反复复达六七次之多。天长日久,他的右手握笔处长出了老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焚斋”。绿林书屋:20年代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支持学生运动,被反动文人诬为“学匪”。“学匪”住的房子,当然是强盗的所在,因此,鲁迅先生把其寓居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斋取名为“绿林书屋”,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二、正音,朗读初步感知。

三、疏通课文,重点掌握文言知识。

四、1、通过仿写来把握《项脊轩志》主要内容和情感。

《项脊轩志》是不是光写项脊,轩项脊轩的兴废变迁?《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根据《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两篇文章的写作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写了两句话: 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谈泊修业之洁志。请同学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仿写一个句子。借项脊之轩有光记琐碎之事抒三世变迁之感。(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项脊轩志》主要内容和情感就是:记琐事,言悲情。过度:在项脊轩中发生的事都是悲的吗?

2.两种情感——悲和喜。全文以第二段开头句作为过渡,上承写喜,下侧重叙悲。(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幽雅);

提醒同学们注意这样一句话:“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一切声音。那么 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作者每天在这样的地方读书,心情如何?——高兴——所以他偃仰啸歌,只有当读书有所得时,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真是怡然自得啊!我们再一起来把第一段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那份可喜的情怀。过度:(作者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幽雅项脊轩中读书生活悠然自得,而由项脊轩引发的对往事的回忆多可悲。作者写《项脊轩志》情意不在怀念这个轩,而在感慨这个悲,写到几重悲?)

2)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家道衰落;幼年丧母;仕途不利,有负祖母的期望,而且爱妻又过早的离世;这几重悲痛,追忆往事,其痛何堪啊,虽然归有光文中无一字言痛,但同学们一读书,就感受到他其中的的痛苦之情,悲情愁绪。清代桐城派的•姚鼐曾经评价归有光的散文: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什么意思呢?

是说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特真挚深厚的情感。文章风格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同学们边读边体会,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很有表现力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包孕着深厚感情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读一读,然后谈谈体会。)1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着家道中落的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始为篱,已为墙”)先用篱笆相隔,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太嘈杂太混乱,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由篱到墙是客观的变化,在主观情感上,亲人情感的隔膜越来越来大,关系越来越淡漠。“凡再变矣”我觉得像一声叹息,写出了归有光的无奈和悲凉。2作者8岁丧母,(人生有三大悲哀: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那对儿女的慈爱之心。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儿寒呼,欲食乎?”很平常,但在平淡中见真情,一个母亲听到孩子的啼哭,赶紧起来,满是怜爱地问“儿寒呼,欲食乎?”这话在归有光回忆起来,母亲去世多年,恐怕在这话里千回百回地去品位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这一平常之题,既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3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法与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为叙事主线大不相同。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4写爱妻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

此部分小结:刚才同学们分析得挺好,确实找到了文章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言,而且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在这篇文章里表面上看是平常的场景,平凡的琐事,平淡的言语,可是孕育在这平常平凡平淡中的是一种至深的感情,正所谓“至情言语即无声。”

五、在所有的不幸或悲伤中,归有光认为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科举,然而仕途坎坷,7岁入学,9岁学习写文章,14岁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35岁乡试中举,以后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功名忙碌。

《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在作品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读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期追求功名时的心境。

两部分内容写作时间相隔十三年,其间,归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妻子早逝。回想起与妻子共读的岁月,不禁潸然泪下。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吾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这不仅仅是对妻子的思念,也有功名难就的痛苦。此时,再望见“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想起昔日新婚宴尔、凭几共读的岁月,该是何等的痛心呀!后一部分可以说是至悲。功名难就,上对不起祖母母亲,下对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此时面对当年踌躇满志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见归有光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凭添了多少痛苦!“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从孟浩然等唐代诗人的试图走“终南捷径”到柳永“奉旨填词”到“范进中举”,科举制度一直困扰着中国读书人。《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少年时的希望与中年时的悲伤,心理上形成的强烈的反差,是一代读书人心理历程的真实再现,更是一代读书人面对功名的哀叹。

林晓红

第三篇:项脊轩志 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陶俊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被称为“明文第一”的作品《项脊轩志》,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人称震川先生,有文集《震川先生文集》。清代散文“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评价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被称为“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他们认为作文应学习唐宋文章的法度,尤其推崇宋儒“文道合一”的主张。归有光自有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到60岁才中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一生郁郁不得志。释题: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志,记录、记载的意思。

教学过程

齐读、散读文章

①思考: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概括内容)

明确: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记琐事)②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启下)③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

明确: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言悲情)

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

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色?

明确:修缮后小屋具有三个特点: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静(万籁有声,以静衬动,小鸟时来啄食)

雅致(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作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通过归有光的描绘的细节,想象一幅画面。

明确:逍遥惬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居所。

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这个小天地给了他无限的乐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

首先叔父异爨就让他感到内心的伤悲。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①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中通南北为一”,现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最初、已而、共、两次 ②(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越过就餐(名词活用为动词),鸡栖于厅停留

其中四个意象“鸡、犬、篱、墙”构成的细节的表现出了家庭的混乱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阂。(具体请学生鉴赏品味)提示:“厅”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狗对叫的象征,篱笆变为墙的过程中人心的进一步形成的厚壁。

面对家道中落的事实,归有光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联系他的生平)因为这个大家庭曾经是风光无限的,他也想拯救这个大家庭,可年纪实在太小,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更坚定了他发奋读书,光宗耀祖的志向。

如果说物质的衰败是“痛惜、失落,无奈”之悲的话,那么至亲之人的离去则更是精神上的打击。

在《项脊轩》中记录了作者一生中的几个时期?(幼年、少年、成年,以束发、结婚为界)围绕着这三个时期,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难以言说的伤痛。

(一)、幼年归有光的伤痛(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让我们以时间为序,看幼年的归有光心中是否有伤痛,有什么伤痛?

作者是怎样写母亲的?(学生找课文)◆“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这说明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幼年丧母。提示:母亲是怎样的人?(学生查找课文)◆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

补充:评论要知人论世,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样的母爱有否与众不同之处? 也许我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有专门的保姆或奶妈负责,无需母亲操心,这与现在有所不同,而归母一听孩子哭泣,就来嘘寒问暖,可见归母对孩子的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归纳: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关爱,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而今,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语未毕,余泣)

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缺失母爱的幼年。

(二)少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1)提示: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爱,而少年的他却得到了谁(祖母)的疼惜,这是一种怎样的疼惜?(学生找课文)“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疼惜、宠爱、明责暗赞(略带诙谐)“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阖门 ——忧虑、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为何祖母有如此大的期望?——家道败落,祖母的全部希望(从何看出?)过去:

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而此时的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此时: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明确: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几句话语、几个动作将老祖母对孙儿及其疼爱、关切、望孙成龙之情写的淋漓尽致。(2)思考:“瞻顾遗迹”,为什么“长号不自禁”?少年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明确:他心念光宗耀祖,却屡次失意,在祖母死时,仍未中第。想到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的拳拳之心,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再回忆祖母的那句“他日,汝当用之。”的笃定,种种心伤涌上心头,于是“长号不自禁”。这里已不是单纯的悲伤了。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分家的时候,作者没有哭;回忆母亲的时候,他情动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可此时,他的感情闸门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感情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

明确: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

(3)提示:那么,他实现了祖母的期望了吗?——科场不利

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习,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其后二十余年,到60岁才中进士,接连八次科举失利,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

归纳: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凡再变矣”)

二、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这是难以承受的;

三、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负祖母的期望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是第二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三)、成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要求:请同学们仿照前面两点的分析归纳,对成年归有光的伤痛作分析并归纳。痛失爱妻,有多痛,为什么,作者与妻子的感情如何?(同学回答)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问一学,表现夫妻之间情投意合,夫唱妇随,生活美好温馨)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能转述姐妹之间的悄悄话,说明夫妻感情亲密。从妹妹的好奇之问中可见,妻子并没有说实话。足以说明妻子对轩的喜欢,这里留下了他们种种美好生活的记忆)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满意的小屋,胜过无情的宫殿”,于我于妻,项脊轩都是一间满意的小屋。可后来我为什么“室坏不修”,即使“使人复葺”却“多在外,不常居”?(心境)明确:怕睹物思人——欢乐不再(吾妻死)久卧病无聊依靠,依赖——内心惨淡,精神无所寄托。“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作者的感伤之情表露得非常含蓄深沉,给人“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学生明确:

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归纳:

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点亮色转瞬即逝,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庭院中,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亭亭之树已长成,而亭亭之人已逝去,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 这是第三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痛失爱妻的成年

五、小结:

1、面对项脊轩,睹物思人,而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物是人非,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

幼年时缺失母爱、少年时有负众望、成年时痛失爱妻,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而始终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孙、夫妻之间深情,这就是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项脊轩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

阅读此文,我们所见的不仅是项脊轩这样一所小房子,更是作者的情感历程,他的内心世界,一个活生生的人!

2、小结:即一个书斋,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题目是“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并不在写轩。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然而妙在写人却不是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通过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将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凸显在读者面前,令我们为之心恸,为之情伤。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

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记琐事喜:屋陋情怡托物言志 言悲情悲:物是人非细节描写

缺失母爱的幼年(母子情——慈爱关怀)

难言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祖孙情——殷切期望)不老的亲情

痛失爱妻的成年(夫妻情——恩爱情深)

第四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山东成武第二中学马春彦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浓浓深情。

执教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尽管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对文言文的鉴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重点文言诗词与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作者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抒发情感

3、体验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抒发情感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在诵读中品味情感。

讨论法: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讨论,在合作探究中学习知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读过朱自清的《背影》,读过刘鸿伏的《父亲》;我们还读过胡适的《母亲》,读过贾平凹的《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我们更读过李密的《陈情表》。我们从中体会到至深至爱的亲情。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亲情是明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亲情是温暖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至爱亲情的文章《项脊轩志》.二、作者介绍: 归有光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嘉靖二十一年(1542)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四川乐山),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直到60岁时,才中进士,但65岁时以劳成疾,卒于南京。

三、找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与句读。然后听录音朗读。

四、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不懂得提问,其他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给以适时点拨。

五、重点文言知识归纳 顾视:环看四周。增胜:增添了光彩

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归宁:出家的女儿回娘家省亲。而

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表转折,连词)

往往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代词)特殊句式

判断句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倒装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被动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六、让学生找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句子。明确: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可喜与可悲分别表现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表达可喜与可悲的?(学生讨论)

明确;可喜之处在第一段写景的地方,可悲是从第二段开始,回忆祖母母亲妻子时的悲伤之情。

情感的抒发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2、让学生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来,然后说说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教师举例: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小鸟时来啄食,人至而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写出了项脊轩幽雅静谧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当然,还有很多。尤其是抒发可悲之情时。

(1)“东犬西吠”包含了作者凄凉破碎的心情。暗示了前面提到的“诸父异爨”以此不和睦的情景。先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已经被紧张的隔阂所代替了。这样就表现出作者的一种非常悲伤的心情。

(2)写祖母“以手阖门”,我们可以想象大母过去轻轻的把门关闭上,这个动作不要惊动了正在读书的孙子。然后 “自语”,喃喃自语。过了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笏给孙子看,表明祖母对孙子的殷切期望,激励他要发奋图强。面对这样一个疼爱自己的老祖母,作者的感动就不必再说了。而面对亲人的那一份真挚的感情,作者心中也有一丝的悲伤,家庭破裂的痛楚时时在心中盘旋,而父亲不得志的困惑也使在觉得自己对不住大母的一片关爱。

(3)写母亲轻轻扣门。“叩”是轻轻敲门,表现出母亲最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寒冷。是不是想要吃东西,但是又怕吵醒了孩儿那种急切的心情。然后这些动作非常的平凡,作者也是用很平凡的语句,生动地体现出了娘对孩子的那种爱。用平凡的动作来表现不平凡的深情,我觉得这是作者作为明代散文大家的深厚功力的体现。

(4)写妻子。作者在前面写到了“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是与妻子在项脊轩中一段短暂而又美好的时光,后来不久他的妻子便去世了,然后老屋也就逐渐走向了衰败。最后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棵琵琶树因为是妻子当年所亲手种植的,对于作者来说就显得犹为珍贵,而当妻子死了以后,人都已经不在了,而琵琶树却“亭亭如盖”,也暗示了时间飞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是深爱着妻子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感情是情深似海,相濡以沫。

七、最后让学生谈谈学习完本课的感受。(情感上的熏陶,写作上的启发)

八、结束语:毕淑敏《孝心无价》中的一段话:

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你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们父母健在的光阴!作业:写一段话,用上细节描写,抒发某种情感。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可喜 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可悲 轩中的人和事 家道衰落,至亲去世,功名艰辛

第五篇:《项脊轩志》教学手记

《项脊轩志》教学手记

刘文东,重庆万州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

一、教学价值的确定《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篇,被选入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作为经典教学文本,它的教学价值何在?文章以悼念母亲、祖母、妻子的旧事为主体,写出念母、敬祖、悼妻之悲。母亲早逝,悲其抚育;祖母教诲,悲其未酬;爱妻故去,悲失同伴。相互的关系不同,悲悼的情感有异,写法有別:先是老妪侧描,次是自己绘先妣,最后写亡妻,则是勾画情态,再用枇杷树加以陪衬烘托,使所写之悲各具情态。作者先借老妪之口写亡母逸事,堪称妙笔。老妪絮絮道来,先母当年“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寥寥几笔,形神毕现,惟妙惟肖,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催人泪下。归有光八岁丧母,在《先妣事略》中曾沉痛的呼喊:“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截!”写本文,也难免不触及这种沉痛和悲哀。写祖母更出色传神,作者青少年时代是在祖母的爱抚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祖母的感情尤其深厚。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痛悼亡妻,看似平淡散乱,但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显示出另一番神韵。行文围绕一个“轩”字,清晰了然。“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状写妻子的温文尔雅,跟自己志趣相投;妻子从娘家归来,转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状写小妹们的天真好奇。读者就从这些娓娓叙说的细事中,宛然见其夫妻和谐、恩恩爱爱的生活情景。接着又掉转笔头,写“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不常居”,把作者因丧妻而带来的孤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篇末,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树为妻所植,见树思人,更为凄恻。因此,全篇在悲情的氛围中表达了作者对已逝母亲、祖母和情深意笃的亡妻的无限的怀念之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看到隐藏在无限怀念之情的背后之情——对自身坎坷命运、特别是仕途不顺、理想难就的伤痛。因此,《项脊轩志》文本的教学价值应定位在:细节描写的赏析和挖掘其文化内涵上。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反复诵读,走进归有光。《项脊轩志》语言平实如话,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就能基本理解文意,教师只要在“再”“归”“归宁”等个别重难点词语上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明白词句的含意,因而教师无须把大量时间花在“字字落实”的讲解上,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引领学生揣摩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悲喜之情,从而走进归有光,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内涵,陶冶自身的情操。比较阅读,体现差异。将本篇与学生初中学过的刘禹锡的《陋室铭》进行比较阅读。通过这两篇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二者虽然题材相似,但由于作者的性格经历不同,体裁不同,写作目的不同,因而作品的主题与风格有较大差异。从而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的广度、挖掘文本的深度、延伸联想的跨度,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的整体素养。读写一体,事半功倍。文言文教学中也可进行一些读写结合的训练尝试,常用的方法有填补、拟题、仿写、续写、改写等。关键是真正把文本当作训练材料,慎重选取,精心设计。需要注意的是,读写活动的实施是为学习文本服务的,活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读与写的结合要自然和谐,符合规律;注重过程调控和结果积累;活动要立足文本,切忌抛开原作,另起炉灶。

三、教学环节的展示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1.教师分发隐去了第二段首句(过渡句)的《项脊轩志》课文,要求学生通读全文。2.根据作者行文的情绪变化,确定所隐去句子的作用及位置。师:所隐去句子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生:过渡。生:承上启下。师:请同学们尝试用文言补充这个过渡句。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由轩中窥家世沧桑,可见一斑。生:然余就读轩中,忧乐在心,爱恨交加。生:余静居轩中,如临桃源,然世事纷扰,令痛心不已。师:出示原文(“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请大家将课文补充完整。师:通过补充过渡句,你有什么感悟?生:过了一把文言写作瘾,感觉有意味,也有意义。生:感受到了行文中前后情绪的变化,有利于作品的整体把握。生:体会到了“过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师:这个“过渡”句的位置,可以放在第一段末尾,也可以放在第二段开头。我们的课文是放在第二段开头的,那么,哪一种处理方法更为合理,为什么?生:放在第一段末尾。生:放在第二段开头。生:其实都可以,反正都是起过渡的作用。师小结:《项脊轩志》记的是“项脊轩”,它是全文谋篇布局的一根明线,而作者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自己亲人深挚的怀念感情,像一根伏线贯穿全篇。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作者在轩中读书之乐趣——“多可喜”,第二段转为怀旧,主要写“可悲”之事。因此,“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以“然”字作转折。但这句话放在第一段末尾欠妥,因为既已用“然”字作转折,那么这句话的重心应在开启下文:写项脊轩和家中的人事变迁,抒发作者心中的切肤之痛——这是文章的重点。

(二)引导学生“情境”诵读1.富有诗意地读描写项脊轩周边环境及在轩中“啸歌”“兀坐”的文字。教师提醒和示范诵读短句的韵味和魅力。2.意味深长地读对话部分,揣摩人物的情感和心态。个人揣摩品味比较到位的学习小组方可分角色朗读,以免破坏文本的情境和基调。3.缅怀伤感地读悼念亡妻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体味“枇杷树”一句,读出“物是人非”的怅然和思念。endprint诵读的基调是由作品的内容决定的,我们的诵读只是“还它一个本色”罢了,但其中也必然渗透着读者的“再创造”,本环节中的诵读要求“富有诗意”“意味深长”“缅怀伤感”等,都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给诵读一个“情境”,因为“木然”地重复阅读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另外,“富有诗意”的部分,我们要尽量背诵。

(三)引导学生“勾画点评”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意味深长或遣用精妙的词句、语段,并作點评。教师示范:勾画:“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令人长号不自禁。”点评:“吾儿……女郎也?”语气多么亲切!又多么诙谐风趣!生动贴切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失去母亲的孙儿倍加关怀,又无比疼爱。临去时几句喃喃自语,表达了祖母看到孙儿读书有望后内心的欣喜之情。既而又特地拿来祖上的象笏教诲孙儿,更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祖母深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一位出身豪门而家道中衰的老妇人对孙儿读书有望、光耀门庭的殷切期望。而作者写此“记”时,曾六次参加乡试未能中举,“令人长号不自禁”:有辜负祖母期望的悔恨之心,有生不逢时命运多舛的悲怨之情。学生展示交流:生1勾画:“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点评:节奏明快,音韵和谐,以连贯的短句写出了怡然自乐的读书生活,此境界足以使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生2勾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点评:以“半墙”烘托明月,以“斑驳”描绘桂树,以“影动”暗示风吹。遣词用语多么准确,多么生动,多么精妙!生3勾画:“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点评: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形象地写出了家道昔盛今衰、人世沧桑的感慨。生4勾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点评:从“篱”到“墙”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对诸父兄弟日趋分离的痛心。生5勾画:“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点评:足见作者对项脊轩的一往情深。然而,轩犹如人,人犹如轩,何以劫难如此之多!可以想象作者心中有多少凄楚悲怆之情。生6勾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点评之一:睹物思人,往事历历;物是人非,怅然若失。枇杷树亭亭如盖,人却长眠地下,无尽的感伤不禁袭来。点评之二:强调“妻死之年”亲手所植,而今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怎不令人扼腕悲歌!却又写得如此内敛含蓄。点评之三:斯人已去,空余枇杷遮冷月;此恨犹在,惟有树影立人间。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小结及补充:以上同学都勾画得当,点评精彩,尤其是某同学用“对联”的形式给予创造性的“点评”,他对文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遣词的凝练、音韵的和谐都把握得很好,妙哉,点赞!另外,文中还用了不少叠字,也请勾画出来,“点评”一下。在这篇不过数百字的短文中,叠字运用俯首皆是。诸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之美,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又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厌恶。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作者的爱轩之情也跃然纸上。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的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于恍惚之中,亭亭如盖之树,竟似亭亭如玉之人,又增多少想念。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文中的不少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如此眉批式的点评阅读,其目的就是锻炼我们自主细致地潜下心来读书,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对言语形式之“异”不断有所察觉、发觉,然后进行揣摩、玩味,进而发现、发掘一些东西。如果说,“读”、“悟”更多的是对言语的感受、感知,是一种感性的心领神会的话,那么“评”则要求将感知结果清晰化、条理化,文字化。连鲁迅、钱钟书、金圣叹这样的名家巨匠也常常采用这种点评式的阅读方法,所以我们在以后漫长的读书活动中要“不忘初心”,坚守这种阅读方法。

(四)引导学生“改写”这里的“改写”兼有扩写的要求:要在保持原作意境、基调、主题等元素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融入自己的理解体验,发挥想象和联想,用与文本不同的体裁重新表达。教师示范:原文:“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改写文:每月最可爱的莫过于望夜景致,天如盖,黑幕上明月高悬。月华如练,轻披在半截短墙上,银光在玉盘的映衬下,反射出幽兰之气。月下桂影婆娑,细枝交错,画出黑色的渔网,铺在墙头。墙上影,月中桂,近相和,遥相对。微风过处,暗香浮动,明月照无眠,陶醉人难寐。学生展示交流:原文:“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改写文1:时光,如水,在指间流过;如沙,在瞬间洒落;如风,在叶间穿梭。曾经拥有过,抑或只梦过?爱人亲手种植照料的那株枇杷,叶片的呼吸已融进了我的脉搏。思念,又不单是思念,一份感激、一份宽慰、一束阳光渗入心田,这光芒刺痛了我的双眼,我已辨不清树影、人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啊,你遮住了雨水,却遮不住我的泪水滴落心间。改写文2:妻子死之年亲手栽植的小树苗,已经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在这几年里,树见证着我的日夜思念。树干是越来越粗了,而我却日渐憔悴。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轰轰烈烈的爱;“今已亭亭如盖矣”,是我对亡妻点点滴滴的思念,这是一种长久的思念,而点点滴滴都滋润着树,使它亭亭如盖。这种思念是不灭的,即使我死去,只要枇杷树还绿,这种思念就还要持续。endprint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后小结:这种融入扩写的“改写”,是深化后的鉴赏,既有感悟吸纳,也有创新表达,能够比较全面地提升同学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项脊轩是作者给自己书斋起的名字。“室仅方丈”,也是一个陋室。请将本文与同学们在初中学过的刘禹锡的《陋室铭》进行比较,说说两篇文章在内容、形式、情志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提示:从内容看,两篇文章写的都是狭窄、简陋的轩室。但是刘禹锡对于陋室的环境只是间接地写到“苔痕”“草色”,并没有直接地加以具体描写。他爱的那个陋室的环境并没有什么变化;归有光则细致地描绘了轩室原来的面貌:窄小、背阴、漏雨……而且重点描绘了经过修葺后这个小小的轩室的清幽、静谧的环境:满架图书,杂植花木,月照半墙,鸟不畏人,树影婆娑。他爱的是经过修葺后的这个闲适的所在。《陋室铭》写调素琴,阅金经,与鸿儒相往来,摆脱筵席应酬,免除公务纷扰,能尽享避世隐居之乐;《项脊轩志》写事写人重点放在轩中人事变迁上,事件更富有日常生活气息,也更能走近人们的生活。从表达形式看,《陋室铭》是“铭”,是韵文形式,体例短小,音韵和谐,骈散相间,对仗工整,用语自然清丽;而《项脊轩志》是“志”,“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作者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叙日常生活小事,运用追叙、回忆、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从琐屑事件的叙述中表达出真切的感情,从平淡情景的描绘中表现出悠远的意趣。从抒写的情志看:《陋室铭》通过写高雅之事抒发清高恬淡、孤芳自赏的思想情趣;《项脊轩志》则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了对家世衰微的傷感和对已逝亲人的思念,表露出有志未酬的惆怅和抚今思昔的伤感情怀。

(六)引导学生“延伸阅读”给学生推荐课后延伸阅读篇目有:苏轼《江城子》、韩愈《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林觉民《与妻书》、巴金《怀念萧珊》

四、教学后记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注重把握浅易文言文教学的价值点,像《项脊轩志》这类语言平实如话的作品,应将文本的诵读与鉴赏放在第一位,立足文本,整合设计,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阅读鉴赏,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力求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将体验落到实处。本课令人满意的还有课堂生成的丰实性,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激情被点燃,在“点评”“改写”等环节,有佳作出现,可谓精彩纷呈。学习无止境,教研无穷期。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就本课而言,仍有不少遗憾之处,比如,对于本文朴实的文风、细腻的刻画等特色,尚没有设计出新颖的教学环节;对于文中“亡亲”形象的挖掘有些肤浅;另外,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发言交流在及时恰切的点评上,尤其是辨正纠偏方面做得不够充分科学,比如对“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在文章结构功能上的认识——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因为众多的教学参考书也是这样说的)。在第一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中,对学生的发言,我如是肯定,在“教师小结中”,我也这样强调。现在通过反复琢磨,觉得这个“肯定”有问题:这句话在文中确实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但这种转折,绝不是像我和学生及教学参考书认为的那样,是上部分写“喜”,下部分写“悲”这么简单。怎能以一个写作策略上过于显性的过渡句,来遮蔽隐性的作者思路的内在展开呢?其实第一段是从“喜”字立意,也反衬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之可“悲”,引出对往事的无限追怀。因此,当时没能真正把握这篇文章独到的思想艺术价值(在此不展开讨论)。学生没能把握这一价值完全可以理解,那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呢,又该怎么“理解”?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批判能力,首先教师自身必须要拥有质疑意识与批判思维,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并深感任重而道远!

下载《项脊轩志》教学实录(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项脊轩志》教学实录(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中学语文组 王学春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体会以细节描写来表达真情的表现手法。 2、借、簌、爨、束发、牖、归宁、无聊等词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的用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

    教学案例《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在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相融合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班级同学的调查,“亲情”这种话题已经司空见惯,然而,伴随着亲......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项脊轩志》是一篇至情至深的古代散文,这节课中,我树立语文是生活的对话,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整合文言知识,调动学生由文本感知生活......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项脊轩志》教案1教学目标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2、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情感。教学重点体悟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学习借日常琐事表达感情的技巧。教学模式自主学......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教案 过程 师:明人王锡爵说《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归有光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欢愉惨恻”的。......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 【教材说明】 《项脊轩志》被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专题。这个专题的基本内涵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项脊轩志》是这个单元的第四篇......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2.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