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爱你教的东西。”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在课堂中得到激发。
一、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吹遍齐鲁大地,新课程标准给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教学途径。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兴趣可以转化为内在动机,可以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力量。学生学习动机强就会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动,因而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能得到学习需要的满足,进一步加深对学习的兴趣。反之,如果学习缺乏动力就会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动,造成学习成绩低下。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对教学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对完成学习任务起着推动作用,对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起着制约作用。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把发展和保护兴趣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呢?
二、注意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功欲
中学生的求知欲是相当强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一定的成就,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些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往往要在日常生活或具体的交际中才能获得。
如在教句型时,我除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机械操练外,还可结合教材和教室的具体情况,创设情境进行操练。例如,七年级教what’s on the table?这一句型时,我在巩固性操练时,可手握一件小物品,把手放在身后,问学生:What’s in my hand? Guess.这时学生兴趣来了,他们不但集中思想猜测,而且很自然的说:There’s a...in it.或Is that a...等。最后一个学生猜到了,那个学生满意,其他学生也很高兴。学生对句型运用较熟练,概念也深刻。此外,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演唱英语歌曲,阅读英语课外读物,听懂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英语短文,谈谈少年儿童电视节目的内容,等等。
三、在教学中多提出一些启发性的要求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一般都是较强的。他们经常希望在学习中发现一些新东西,这一点对我们的启发式教学非常有利。教师在教学时多考虑到启发的作用,提出一些启发性较强的要求,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因此,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多样,要向全班提出要求,然后个别活动;要多运用意义操练和交际操练。例如,我在教what’s the girl doing? Where are the children walking? What’s her mother saying to her? 等句型时,在经过定量的机械操练后,就可以利用教室的实际情况或挂图、幻灯片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想象,表达自己的意念。这虽是学生个别活动,但全班学生都集中注意,积极思维。学生很感兴趣,情绪很高。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学习内容适度,不宜超出学生语言及理解能力。要使学习内容像长在树上的果子,跳一跳就能摘到,学生们就愿去跳一跳,摘下果子。如果太高,跳一跳根本够不到,学生索性就不去摘了。
四、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适当安排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音标拼读时,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前查阅词典,掌握单词的音标拼读。在教单词时,把含有相同读音的单词时(如day,say,gay,lay,may,way等)放在一起角(着重读音和拼写);或把单词放在句型里教(注重意义)。在教句型时可用句型歌(教师可用自编的句型歌)进行教学。我在教 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 ?时就采用了句型歌:
How old are you?/How old are you?/I’m thirteen./You are thirteen, too./We are the same age.我用的是“生日快乐”的歌调,在新课结束时呈现出这个句型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又很快记住了本堂课所教授知识。
再比如说,在教单词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实物进行教学。有资料证明,识别同一内容,实物只用0.4秒。这是创造语言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运用图片,幻灯片或简笔画 进行教学。在教“smile”这个单词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张笑脸,然后指着图说:“ Miss Zhang is a good teacher.She is very kind to her students.She always comes into the classroom with a smile.She is smiling now.”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猜出这个单词的含义。针对学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我又就“smile”这个单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Some people say that the word “smile”is the longest word in the world.Why do they say so? 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都认真思考起来,但是没有人能解释清楚。于是,我告诉它们:Because there is a mile between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word.然后解释“mile”在英文中是表示距离的单位,中文意思为“英里"。通过这一个小问题,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一个新的单词,而且加深了对“smile”的记忆。
运用体态语言进行教学。身体姿势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再以“smile”为例,我们还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学习它。我请三个学生做出了不同的表情,分别为“laugh”,“cry”,“smile”三种状态,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三个单词。
五、激发学生努力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一起互相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成绩、人格特征、兴趣能力、文化差异等因素,将班级分成由2—6名学生组成的小组,然后按照一定的合作程序,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环节,穿插全班讲授或组间交流,使全体学生对同一课题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参照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进行整体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点:
1、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英语实践成为一种需要。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讲英语的小社会:学生要使所在小组获得成功,就必须通过目的语布置学习任务、讨论和协商学习中的问题和进展情况,就必须积极主动投入教师布置的交流任务,促使了学生从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语言交际的积极参与者。在整个学习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学生运用刚刚学习的语言材料,结合原有语言知识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根据教师或同学的反馈加以及时检验,使学生在情景中强化。对语言单位和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了通过“使用外语而学习外语”的效果。
2、有助于促进语言领会技能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学生要完成该小组的任务,就离不开语言表达,要成功表达又必须首先学会领会和吸收语篇的内容,并留意相关语言的表达形式结构。这样,在培养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听读输入能力的培养。
3、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使用和团体竞争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核心是,小组成员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小组群体目标的实现,成就是互享的。在面临任务时,小组成员会更多地进行“自我——群体”的比较,采取的策略总是围绕着“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这一问题。学业成功的高度相关势必导致小组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及良好的协作精神。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也只有使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真正的实现任务型教学。
七、情感的投入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1、阶段谈心
阶段谈心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一种好方法。适当的谈心,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增进师生间的了解,让每个学生都切身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和期望、热爱、尊重、关心、爱护、信任、理解每一个学生,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亲切、和蔼、消除恐惧感,和老师无话不说,这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热爱老师,因而喜欢该老师的课是很必要的。师生关系的融洽,不仅对教育、教学的成败起关键作用,而且也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的发挥,只有这样,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显而易见教学效果会很显著。因此阶段谈心,和学生交朋友,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找出他们不爱学英语产生的原因,帮助他们,因此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才能有效地进行转化,激发其兴趣,激励其上进心,使其得到主动发展。我利用业余时间,找其谈心,了解其学习差的原因,处处关心他,给他们提一个他能达得到的要求,作业也按不同学生留不同的,找其闪光点,稍有进步就及时予以表扬,并再提出稍高一点的要求,并鼓励他一定会做得到的,给予其力量和支持,使其树立信心。每次谈话后,我都发现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一改以往老师批评,罚写,师生间充满了火药味,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成绩越来越差,而变成如今学生自己主动学,老师起辅助作用,成绩反而提高了,可见,阶段谈心对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激励的教师形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语言、情感和体态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教师的每一个动作、一束目光、一颦一笑都会渗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倍感教师的关爱,从而产生对教师的爱,对教师所教学科的爱,形成巨大的心理推动力并积极主动的学习。面向全体,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可见,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眼神、手势、语言、动作同样能激励学生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自我激励。没有学生积极的学习,便没有教学。
八、创设情境,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1、以知觉感受为主的方法
利用各种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浓了,就自然而然主动举手,主动学习了。例如:①讲单词时,运用实物、图片进行教学,学词不离句,无需翻译,学生一目了然。②再如讲句型时,老师利用插图或简笔画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老师讲的句型,在讲“there be ”句型时,我先画一张桌子,问“What's this in English?”“It's a desk.”学生脱口而出。再画一瓶牛奶,“And what's that ?”“It's a bottle of milk.”这不仅复习了旧知,并进行了口语的交际训练,使之得以巩固、提高,并为新知做好铺垫,提高声音、加重语调,“Listen!”“There's a bottle of milk on the desk.”学生根据画面,很快明白其意,并能模仿叙述,进而提高能力,会模仿造句,把知识变为自己的。③讲课文时,利用插图、录像,使学生对整体知识有个了解,学生看了录像觉得很有意思,对于录像中的人物角色非常赶兴趣,由于年龄特点,急于表现自己,很想表演,学生为争第一,会精心准备,这种方法效果很好,比以前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枯燥无味,既不愿学更不愿看,产生逆反心理,而此时学生为了争第一,课前主动做预习,上课认真听、看、说、读、精心设计对话,个个劲头十足,学习面貌焕然一新。实践证明,运用挂图、实物、幻灯、录像等手段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教学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显著,学习气氛浓厚,学习兴趣盎然,实践证明,虽然课前老师的准备工作多了,但学习面貌改观了,成绩提高了,收获大了,学生学习态度转变了,这种学习力量是任何阻力也阻挡不了的,学生被动学习一去不复返了,变被动为主动了,可见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多大的呀!
2、动、乐、爱相结合的教学法
运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的目的”,使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氛围中,愉快、轻松地主动自觉地学习新知,提高能力。首先,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动手做,动脑想、猜;动口说、读、唱、问;动耳听;动笔写、画;动情表演、游戏;精心组织学生在“动”中学习,启发学生寻找规律。通过训练使之运用自如,让学生爱学,从而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会语言。
3、电化教学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化教学进入课堂,对每个环节、内容并不一定非用电化教学,但有的课难点,重点学生不易理解,就不妨设计软件,使用计算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易理解了,对重、难点也就随之迎刃而解了,再难理解的也变得容易了。电化教学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不容忽视的,所带来的效应是好的,积极的,改变以往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轻松、愉快、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得新知,不做学习的奴隶,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勤于动脑,动手,动口,自觉,主动地学习英语。
总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艺术,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崇尚你的人品、知识、教学水平,对你所教的学科有持久的兴趣。运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篇:学习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课堂,也吹进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里。新课程的出台伴随着一种新的理念的诞生与实施,这股滚滚的新课程改革热浪,更进一步的正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教师是学生由传统的学习方式向新的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者。为此,教师就应讲究教学艺术,优化教学过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思想指导行动,要改革课堂教学,首要的问题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即学生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在观念更新的同时,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创新,就是要变“死”为“活”,变“窄”为“宽”。此外,还必须在方法上创新,更要敢于抛弃传统过时的方法,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努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第四册中的《看月食》,就不必按传统直奔向课文重难部分,提问学生:“月食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月食?”让学生找出有关段落来说一说,再提供地球仪让学生转一转,用自己的话说,最后再用电脑演示月食过程和地球运转情况。这一课的其他内容简单带过即可。这样处理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做到既突出重难点,又能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使原本对较为枯燥乏味的描述自然现象的课文的学习变得趣味盎然,使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促使学生愿意学,并且愿意自己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把学生当成填塞知识的“容器”,要真正认识到课堂上的主人是学生自己,终身学习的主人更是学生自己。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诱导,变教的过程为导的过程,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
1、明目的,激兴趣,注意情感的诱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内驱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什么,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变成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使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学生获得进步的阶梯,以至“激情涌动,欲罢不能”。优秀的教师应追
课文应该让学生自己读懂,而不是听老师讲懂。朗读能力必须通过大量读书活动才能得到培养,特别是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更应该体现多读少讲,以读代讲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同时这也是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习作能力培养之我见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习作能力培养之我见
关键词:丰富生活自主习作多元评价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作文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何将这一理念体现到作文教学中呢?教师只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丰富学生的生活,注重自主习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语文课程课标》强调:“为学生的自主作文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何将这一理念体现到作文教学中呢?
一、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运用下列方法帮助学生收集生活素材。
1.开展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如为配合学校开展的“学雷锋、学赖宁”的教育活动,我设计了“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讲有关英雄的故事”、“唱颂扬英雄的歌曲”、“学英雄的优秀品质”等系列主题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为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作好了铺垫。
2.参观访问。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可指导他们到实地去参观访问。如我们学校位于窑厂附近,大多数学生的家长在窑厂上班,但很多同学对窑文化的了解十分贫乏。作文前,我就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窑厂,并布置学生回来写游记。游览时,我指导学生注意厂房中各种设施的名称、特点,认真观察“烧砖”的程序,仔细采访劳动模范王师傅,并作好笔记。通过参观、调查和采访,学生既受到了乡土文化的熏陶,又丰富了作文素材。
3.观察积累。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的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积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导时,老师要培养学生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长期坚持观察积累,就能充实材料仓库,必定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4.阅读内化。学生作文材料有的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经常组织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阅读时,引导学生做好记录,养成坚持写读书笔记、观后感、摘抄妙词佳句等良好习惯,达到内化语言的目的。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二、自主习作,表达真情实感
自主作文是指在自主积累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科学的指导,根据一定的要求,自主选材,积极能动、创造性地进行作文。具
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自由选材。作文的素材是很多的,学生作文时,教师要把选材的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选择写起来得心应手的材料。如在布置学生写一篇反映祖国变化的作文时,一位同学留意了爸爸车子的变化:最先爸爸骑老式的“凤凰牌”自行车,接着换成了款式新颖的电动自行车,最后爸爸购买了名牌摩托车。这个小而平常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小作者根据这一素材写《爸爸的车子》一文在学校的征文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2、自由想象。童年时代是最富于幻想的时代。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着力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多写一些来自内心想象的东西,哪怕是异想天开。在以保护家乡环境为主题的班会课上,同学们纷纷讲述了耳闻目睹的破坏环境的现象,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树木、垃圾桶、河水„„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各自的经历与愿望。同学们很快编出了童话故事《小树哭了》、《石桥河的倾诉》、《一个塑料袋的流浪记》„„生动有趣地揭露并谴责了一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表达了自己保护美好家园的愿望。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世界中,不知不觉地踏上了“自主作文”之路。
3、自由表达。语文新课标的“总目标”关于作文教学的阐述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注重自我表达,发展学生个性。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不拘一格地表述。第一,要营建自由、欢乐的写作氛围。建立起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搞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不挫败他们的自尊心。第二,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体裁选择上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张扬个性、巧妙表达,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第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感知体验;用自己思考的个性语言,自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自主评批。所谓自主评批,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进行点评、修改、鉴赏等。其目的是调动学生在作文批改中的积极性,提高作文批改的实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作文水平。自主评批一般要完成以下任务:点评—评语(眉批、总批等);修改—推敲(遣词造句、段落修正等);鉴赏—选赏(佳词佳句、优美段落篇章等)。
三、多元评价,促进主动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充分发挥习作评价的激励、调整、反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享受习作的乐趣,体验习作的情趣。
1.交流式的学生互评。(1)组织学生自主评批习作。这种同伴之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能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点评、修改、鉴赏能力。(2)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发现汇报会”“习作交流会”等活动。在交流中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
2.反思式的学生自评。反思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它有效地促进了学习的深化,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在交流展示活动中听了或看了同学、教师、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后,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存在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步骤,勤于阅读、留心观察、自觉修改。
3.反馈式的家长评价。定期把读书卡——语言材料积累本,观察卡——习作素材积累本,习作卡——学生优秀习作选带给家
长,让家长参与评价,做孩子的热情读者,为孩子写评语。这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家长对孩子的支持,促进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和沟通,有力地督促学生课外阅读,主动观察,又避免了学生习作胡编乱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读书、实践、习作的良好环境。
4.综合性的教师评价。(1)教师对习作的两次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修改、鉴赏能力。(2)学生各种交流活动中,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及时进行口头上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5.激励性的展示评价。(1)读书笔记交流展示会。(2)观察积累交流展示活动。(3)开展佳作交流会。(4)班级优秀习作选,每次交流的佳作、精彩片段都抄录在上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5)发表学生习作。
“情到深处意自浓”,教师只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丰富学生的生活,注重自主习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展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流露孩子们鲜活的真情。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 依据新课程所设定的标准,本文提出了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倡导“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保证。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能力,英语课堂,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英语作为中学教学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如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关键。[1]
一、应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教育传授性的,而是经历性的。“任务型”教学,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强调做事情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年级上),增加了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了很多真实的语境和语言材料。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以 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以话题为主线,以任务为中心,实行“任务型”教学。如在教Unit 3 Going Places这一单元时,在课前安排任务,提出一些学生对旅游感兴趣的话题。①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travel ? ② What is adventure travel ?
③ What should we do if we go Eco-travel? 经过学生两人之间、四人之间或在小组内开展“任务型”的学习活动,他们带着问题思考、讨论、组织材料。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直接影响着任务的完成。由此产生丰富多彩的答案。有的学生会说:“I like travel,because it is interesting.Last summer vacation,I went to Beijing.It is a very beautiful city with many high buildings and many places of interest.”有的会说:“ We like travel,because we want to see other countries and visit places that are famous.We want to meet new friends,to try new kinds of food,to experience life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有的会说:“ If I have time,I want to make an adventure travel.It is exciting.I like hiking.Hiking is easy to do and doesn’t have to be very expensive.We can ge close to nature and take exercise at the same time.”有的会说:“I like Eco-travel.It is a form of travel that combines normal tourism with leaning.We can use ou trip as a wa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Eco-tourism can learn about the world and can find out what can be done to help animals and plants as well as people...教师在这“任务型”学习中应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尊重个性差异,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能力的机会,都有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应总结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告知学生旅游的时候应注意的一些事项。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学到了课本知识,又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训练,培养他们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其中把学习策略纳入英语教学的内容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 [3]。高中阶段的学生,其个性、性格、认知风格和学习外语的策略渐趋成熟,学习能力开始慢慢形成,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和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
新课程的重要指导思想是要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编高一教材中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学生用书的Goals的部分较详细的列出教学内容和要求,并在Checkpoint中列举了主要的语法句型,这些都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其它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如可以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 等资源获得更广泛的英语信息,扩展知识面。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制订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自己的英语学习进展情况,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学习效果欠佳的原因,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应经常与学生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过:“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民族之林”。“创新是灵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一个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的造就赖于长期的培养和教育。
1、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以满堂灌的方法对课文重难点进行教学。此法实际上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只是人云亦云,培养不了创新精神。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例如,我们可以用图形、表格、模型和语言描述,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阅读课与写作课上,我们除了让学生阅读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续写和扩写,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遇到居里夫人、林肯、爱因斯坦等著名人物的传记文章,应尽量引导学生去了解,概括主人公的个性和成功因素,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与伟人们在平凡工作和劳动中善于联想才有创造发明的关系。
2、鼓励联想求异的思维方法,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善于联想求异思维的人不容易受传统理论和旧观点的束缚,而会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提出多方面的新观点。善于联想的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萌发新思维。如在学习Unit l0 The World Around Us(新编高一教材)时,让学生对目前的环境进行讨论。教师可提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如:What kind of pollution is it now? What are the causes? Do you know any of other endangered animals? What can we do to help endangered animals? 这样学生不但了解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而且对怎样治理污染,保护人类赖于生存的地球,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应做到人人参与,人人都有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活动在不断地激励着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能达到显著的效果。
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而且要关注整体素质的发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2]。
2、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形成开放的教学和研究的工作方式,新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之间合作、配合与研究,共同思考,相互支持、相互学习。避免闭门造车,共同提高业务素质[2]。
3、教师需要新的技能
教师必须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英语课程力求合理利用开发 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音像、广播、电视英语、书刊杂志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为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条件,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2]。
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利用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软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结合。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化能力提高的新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扩大知识面,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2]。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M].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12)2-3 [3],马若文 注重学习策略培训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5)4 6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把握两大关键要素:
(一)教师如何“教”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科学家也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可见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生兴趣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调查中也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历史教师是“语言生动,风趣幽默”的,其次是“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型的历史教师,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因素。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教师应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先进教学理念”。因此,在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推进历史教学。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精心设计导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成功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每节课的导语教师在课前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故事导入、诗词导入、节日导入、成语导入、衔接导入、审题导入、音乐导入、录像导入等,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依据学校教学资源而定,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就不失为成功的导语。
二、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若想长久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教法,历史课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资源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走入历史,感受历史,产生兴趣。
1、巧设问题情境,通过讨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录象、计算机软件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化静为动,让学生再现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可以把形、声、色、态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有血有肉,形象直观生动,使学生一目了然。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强化对学生的情感陶冶。
3.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其它活动课,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创设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开展活动课,活动课的实施总是以现实的、学生自己的活动情境去获取感性经验、相关理性知识及情感经验,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教师在活动情境中导,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创设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入角色,走入历史,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大赛和历史短剧汇演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成功体验中培养学生兴趣。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异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给学生带来无尽的兴趣。教师要面向全体,注意关心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学困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通过现实中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兴趣。
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我充分抓住各种机会,把历史与现实生活充分融合,使学生把所见所闻与学到的历史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要改变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困境,从根源入手,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学,乐学的良好习惯,变被动接受为积极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如何“学”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更多依赖课堂、依赖老师,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同学讨论、交流非常少,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掌握所学知识,课后对知识的巩固、投入不足,大多数同学都表现出了对历史成绩普遍的不满意。在新课改下,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转变观念 做好准备
由于初中历史课时安排少,有些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加之历史作为中考学科,采用的是开卷的形式。历史课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未能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高中后,他们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知之甚少,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把严谨思维的历史学科看成是故事的累加,认为从小熟读过上下五千年,对历史已有很深的功底;对教师课堂上讲解的思维方式,索然无味;对新课程的探究和延伸部分不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对一些思考题,希望教师能给他们以现成的答案……而新教材以模块的形式编排,如历史的必修课本分为政治模块、经济模块、文化模块三个部分,内容纵贯古今中外,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新课程倡导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学习方式,适应新形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主动学习明确目的 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有独立的意识。第一、树立我要学习的观念。用“我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激活自我学习的动力。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影响行为。学生如果认识了为什么要学习和为谁学习,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体验各种学习方法,取人所长,为己所用,构建适合自己的“学法”。第二、明确学习任务。真正的学习是自觉的行为,这种“自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对学习任务有清醒的认识。如果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学什么”的问题,学习就不会是盲目的和被动的,学习中遇到困难也可以克服。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使学习成为有计划的行为。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好的学习方法只有成为习惯时,才能随时随地应用,才能最好地发挥其作用,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课前的预习可以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四、注意方法 提高效率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方法的真正意义在于理性地选择适合于学生个体的具体方法,并自觉地运用方法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了解问题、掌握问题,应用问题。学生在掌握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构建适合自己学习历史的方法。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是阅读。有些学生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很难学好历史。历史阅读要全面、仔细;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具体来讲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阅读课程“说明”,明确学史目的;(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3)阅读单元与课的导言,把握背景线索;(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其次是掌握历史知识内容的方法。历史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构成的历史画卷,所有的事件都是错综复杂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把历史知识学习分为三步:了解——理解——见解。
“了解”是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对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素都要了解清楚,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二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
“理解”是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要求学习时应注意阅读、讨论、探究、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调整。
“见解”是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三步。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学以致用。使自己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五、总结得失 培养能力 凡学习都是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成功与失败。学生必须及时反思自己学习的得失,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预习是否到位、听课效果如何、作业完成怎么样、考试结果是否理想等。通过反思和评价,反馈信息,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使学习更具有自觉性和针对性。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会一天天提高。会从学会历史到会学历史。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基本保障。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一种 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轻松自由地参加到教学中来,在师生真诚平等的对话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实现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赢”。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把握两大关键要素:
(一)教师如何“教”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科学家也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可见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生兴趣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调查中也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历史教师是“语言生动,风趣幽默”的,其次是“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型的历史教师,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因素。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教师应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先进教学理念”。因此,在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推进历史教学。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精心设计导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成功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每节课的导语教师在课前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故事导入、诗词导入、节日导入、成语导入、衔接导入、审题导入、音乐导入、录像导入等,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依据学校教学资源而定,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就不失为成功的导语。
二、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若想长久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教法,历史课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资源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走入历史,感受历史,产生兴趣。
1、巧设问题情境,通过讨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录象、计算机软件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化静为动,让学生再现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可以把形、声、色、态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有血有肉,形象直观生动,使学生一目了然。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强化对学生的情感陶冶。
3.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其它活动课,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创设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开展活动课,活动课的实施总是以现实的、学生自己的活动情境去获取感性经验、相关理性知识及情感经验,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教师在活动情境中导,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创设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入角色,走入历史,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大赛和历史短剧汇演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成功体验中培养学生兴趣。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异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给学生带来无尽的兴趣。教师要面向全体,注意关心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学困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通过现实中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兴趣。
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我充分抓住各种机会,把历史与现实生活充分融合,使学生把所见所闻与学到的历史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要改变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困境,从根源入手,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学,乐学的良好习惯,变被动接受为积极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如何“学”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更多依赖课堂、依赖老师,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同学讨论、交流非常少,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掌握所学知识,课后对知识的巩固、投入不足,大多数同学都表现出了对历史成绩普遍的不满意。在新课改下,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转变观念 做好准备
由于初中历史课时安排少,有些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加之历史作为中考学科,采用的是开卷的形式。历史课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未能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高中后,他们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知之甚少,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把严谨思维的历史学科看成是故事的累加,认为从小熟读过上下五千年,对历史已有很深的功底;对教师课堂上讲解的思维方式,索然无味;对新课程的探究和延伸部分不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对一些思考题,希望教师能给他们以现成的答案……而新教材以模块的形式编排,如历史的必修课本分为政治模块、经济模块、文化模块三个部分,内容纵贯古今中外,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新课程倡导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学习方式,适应新形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主动学习明确目的 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有独立的意识。第一、树立我要学习的观念。用“我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激活自我学习的动力。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影响行为。学生如果认识了为什么要学习和为谁学习,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体验各种学习方法,取人所长,为己所用,构建适合自己的“学法”。第二、明确学习任务。真正的学习是自觉的行为,这种“自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对学习任务有清醒的认识。如果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学什么”的问题,学习就不会是盲目的和被动的,学习中遇到困难也可以克服。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使学习成为有计划的行为。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好的学习方法只有成为习惯时,才能随时随地应用,才能最好地发挥其作用,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课前的预习可以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四、注意方法 提高效率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方法的真正意义在于理性地选择适合于学生个体的具体方法,并自觉地运用方法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了解问题、掌握问题,应用问题。学生在掌握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构建适合自己学习历史的方法。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是阅读。有些学生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很难学好历史。历史阅读要全面、仔细;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具体来讲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阅读课程“说明”,明确学史目的;(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3)阅读单元与课的导言,把握背景线索;(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其次是掌握历史知识内容的方法。历史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构成的历史画卷,所有的事件都是错综复杂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把历史知识学习分为三步:了解——理解——见解。
“了解”是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对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素都要了解清楚,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二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
“理解”是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要求学习时应注意阅读、讨论、探究、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调整。
“见解”是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三步。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学以致用。使自己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五、总结得失 培养能力 凡学习都是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成功与失败。学生必须及时反思自己学习的得失,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预习是否到位、听课效果如何、作业完成怎么样、考试结果是否理想等。通过反思和评价,反馈信息,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使学习更具有自觉性和针对性。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会一天天提高。会从学会历史到会学历史。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基本保障。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一种 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轻松自由地参加到教学中来,在师生真诚平等的对话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实现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