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论文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认识
***(姓名)
(***学院
***专业***学号)
摘要:在我国的分配体系里,按劳分配一直是最主要的分配方式,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分配制度的解放,而多种分配制度并存也激发了巨大的生产力,使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迅猛发展。但当前由于分配关系不顺,制度没有跟进,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处理好,使分配不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公平;社会保障体系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形成
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这一时期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生活资料占有的均等化,实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按劳分配。以公有制为基础,资源配置由国家计划决定.收入分配采取高度集中、完全排斥市场作用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各部门、各企业的工资水平、就业量以及个人工资的调整都由国家计划决定。企业不是收入分配的主体。没有任何收入分配的自主权。这种分配制度忽视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咋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为标志.基本上完成了按劳分配原则在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批判和否定了在分配体制上的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弊端。不仅正确地再现了按劳分配的基本精神.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平均主义。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这一生产方式的普及,实现了农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农村中传统的以“集体为主的集中统一分配”制度和“按工分取酬”的方式被“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新型分配方式所取代。它明确划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权、责、利关系,有效地将农民的收入同他们的劳动成果挂钩,使农村收入分配不再以生产队为基础,而是以农户为分配主体,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农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城市,1978年恢复奖励工资和计件工资制度,1980年企业开始试行“浮动工资制”.1983年企业调资首次同经济效益相结合,强调工资同职工的劳动成果挂钩,这是对多年来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重大突破和否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与此同时。1981—1982年又重新调整了教科文卫、农林水气和机关事业单位知识分子的工资。实现了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起始目标。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后,我国对分配方式的认识发生了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明确了分配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和目标。在分配问题上,应该承认差距。不能搞平均主义,但也要防止差距过大。出现两极分化,最终目标是走共同富裕之路。二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上,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使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走上了一条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三是在分配制度上。十四大报告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四是对企事业单位采取灵活多样和宽松的收入分配政策。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以党的报告形式正式确认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至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得以形成并完备。
二、我国分配制度形成过程中的经验与要求
首先,要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但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把共同富裕看成是全体人民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这是一种误读。完全平均的观点最终只能打击先进、鼓励落后,严重地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是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后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
其次,要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时期的不同,看问题的立场、角度不同,以及所采用的标准不同,人们对社会公平的理解也很不同。在西方经济学界,公平与效率是收入分配中的一对概念,公平是指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均等化,而效率是指资源配置最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平的实质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满两极分化。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题中应有之意。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以来,公平或平等就成了人们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所反映的社会关系领域的不同,公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社会里,在人们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以前,“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就是一种对社会公平的向往。这种对经济平等的追求,对公平分配的渴望,就是狭义的公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正是在收入分配领域使用公平这一概念的,我们这里讨论的也主要是狭义的公平。如果人们平等的愿望超出了经济领域,即不仅要求经济平等,而且要求政治平等、法律平等、文化平等等,一句话,要求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平等,这就是广义的平等或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就是广义的社会公平。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里就是在广义上使用社会公平这一概念的。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是坚持公平分配的制度前提,没有这一制度保证,社会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最后,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广覆盖、适当标准和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建立健全完善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物理单独承担社会保障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因此,动员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宋桂霞.我国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理论逐步完善.未来与发展,2009(3).[2] 罗福群.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与分配公平的认识.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2).[3] 陈新.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问题的几点认识.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4).[4] 李增梅,孔庆梅.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7(5).[5] 梁玉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分配制度的合理性.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5).[6] 陈发奋.社会主义公平分配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选择.2009.[7] 高冠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税务与经济,2007(1).[8] 白书祥.实现效率与公平互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制度的内在要求.求是学刊,2006(2).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读书笔记
《反对本本主义》 历史背景
是毛泽东1930年5月为反对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关于调查研究问题的重要著作。原名《调查工作》。这是毛泽东最早的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那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叫它做“本本主义”。基本内容
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从认识论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阐明了社会调查的重要意义,以及调查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和一些技术细节;揭露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批评了红军中一部分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的保守思想。文中还表达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思想路线,首次提出是1929年6月[1],强调共产党人要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历史意义:这篇著作提出和阐明的重要思想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概括,是作者应用马克思主义从事社会调查,同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作斗争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雏型,标志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读后感:通过学习《反对本本主义》,对于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养成密切联系群众,站到群众中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话虽如此,做起来并冒得那么简单!文-革后,党内坚持两个两个“凡是”的思想,教条主义的理解毛主席的话,让活人寒心,也让英灵不得安身!如让毛主席知道,不抽他们几个耳光子那还行?正是因为错误的思想,才是国家经济建设困难重重,徘徊难进。毛主席曾在文中指出:“盲目的表面无异议的执行上级的政策,这不是真正执行上级的政策,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手那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办法。”何以如此?不东脑筋啊,不深入调查,具体的制定具体方案,只顾生搬硬套,造成损失,却因看上去“未犯错”而难以罪责,美哉,妙哉!损失在谁?还不是国家。我认为,对这种不作为的领导,应该重责!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基本内容:这是毛泽东在1930年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一种悲观的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修改。
此文,进一步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
1、写作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国革命暂时进入低潮,毛泽东同志领导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但是,当时党内有“左”倾思想的人,仍幻想以大城市为中心举行武装起义;而以林彪为代表的有悲观思想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在强敌进攻面前,怀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前途,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他们不相信革命高潮很快就要到来,不愿经过艰苦奋斗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主张用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再来一全国武装起义。历史意义: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也是弱的。这样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党内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也是很自然的。但若从实质上看,那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所谓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读后感:做事坚持不懈,越挫越勇。当我们认定要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就要立场坚定,就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要稍遇挫折时就产生悲观情绪,并把这一情绪一般化扩大化,从而感到胜利的渺茫就放弃所持,而应当越挫越勇,越是环境恶劣,越是艰难困苦就越要坚持,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成功机会。往往越到艰难的时刻,离胜利就越近。故毛泽东同志在信中提到,党内同志应该克服困难,在游击区域内建立红色政权以迎接革命高潮的来临。事实证明,正是共产党人的这一精神使他们走到了最后,走上了历史的最高舞台。成功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其次要有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最后要有正确的行事方法。三者缺一不可,没有信念,何谈奋斗;没有正确方法,何来事半功倍;没有锲而不舍,何以功成身就。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背景说明
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那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基本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谈的是: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第二部分,确立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之后,讲话强调,解放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我们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但是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第三部分主要谈了对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强调,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最后一部分,讲话提出,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历史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这个讲话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作了深刻系统的阐述。特别是提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详尽地论述了解放思想的意义、任务、方法和重点,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开始打破了党内长期存在思想僵化的状态,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莫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邓小平在讲话中的这些重要思想观点的提出,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开端。读后感
在新时期的起始阶段及整个进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世纪新征程中,始终是起统帅、开路作用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一定要大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以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谨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时刻用这一思想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我们更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并不断的丰富其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时代背景
1979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理论务虚会,讨论工作重点转移后的理论工作问题。邓小平在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1] 拨乱反正工作全面开始后,社会上极少数人曲解“解放思想”的口号,打着“社会改革”的幌子,夸大党在过去工作中的错误,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内容
四项基本原则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历史意义
四项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质、根本特征和根本方向,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是长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而且写进了我国宪法,任何时候都要加以坚持。(3)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着三方面的政治保证作用: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读后感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了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团结、稳定、发展、进步的最重要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就是通过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证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党就有一个明确的政治方向,全国各族人民就有一个团结凝聚的核心,一切活动和工作就 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
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关于学习毛概和讨论课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毛概课本的下半部分,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通过在讨论课上讨论问题的方式让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讨论的课题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如何完善”、“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联系中国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台湾问题之我见”、“国际环境和我国外交政策漫谈”、“爱国统一战线之我见”、“从建党90周年说开去”。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所有制结构得到了有力的调整,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多元分配方式的形成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需要努力去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
我国现有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艰难。国有资产仍大量分布于一般竞争性领域,严重制约了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仍不平等,在行业准入和资源获得等方面,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歧视。我国现在的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社会信用严重缺失,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在市场上,存在着地区封锁、部门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我国投融资活动中的行政干预过多,导致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展缓慢,金融体制存在较大缺陷。一些地方政府频繁介入投融资活动,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局部投资过热的直接诱因。我国现有的收入分配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漏洞较多。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的新机制不完善,覆盖面仍然狭窄,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不牢固。我国政府职能转换滞后,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明显薄弱。直接干预市场较多,战略导向和创造外部环境的职能相对薄弱。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首先,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次,我们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通过财税体制、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废止妨碍公平竞争、排斥外地产品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大力推进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易一体化进程。然后,我们要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收入分配政策,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最后,我国政府应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站在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角度,全面加强能力建设。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发展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人为设置的种种思想禁锢,将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上来,认清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可行性,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成果,并非照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模式。所谓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成果是指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为不同国家制度所吸纳的东西。在经济领域,有些东西,如计划和市场,是手段和方法,本身没有阶级性,也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在政治领域也是这样,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些东西也不是资本主义所专有的,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诸如,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十七大提出的要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时特设秘密写票处,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体现,我们明确宣示和实行,并非照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模式,而是执行人类政治文明公理。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权力配置和千百万人利益的事情,需要精心策划和有序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如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政治体制改革也可以试,可以闯,另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即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正如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可以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为着眼点,努力促进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选举制度。进一步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积极探索代表联系选民的途径。
9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光辉征程,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谋略的发展史。回首中国社会90年的沧桑巨变,我们可以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指导下,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小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论文题目要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它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今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请根据所学课程内容结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联系当前的社会和本人的实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突出“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把个人的理想和目标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结合起来,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已经从那个弱不禁风的小国成了强大的国家,各方面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8年,奥运会也在咱的家门口举办了。还记得七年前的那个夜晚,激动的久久不能入睡。如今,奥运圣火已经绕着地球传递了。奥运圣火必会在北京的上空熊熊燃烧,奥运也必定会成功。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1月25日,湖南地区的雪灾给当地人民造成的不便和三位烈士的牺牲,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3月14日,**分子对西藏地区的烧抢打杀,给西藏地区的经济和受害者的心灵造成的伤害也让我们痛心。
最牵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心的,莫过于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的8.0级强烈地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5740的同胞遇难。看到那些死难同胞,我的心痛的不知时什么滋味。有那么多是和我一样正是花样年华的青年,而又有那么多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都没有来得及绽放出他们最鲜艳的花朵,没释放最迷人的芳香就早早的枯萎了,让人看了怎能不心酸,心痛。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和幸福的迎接明媚的朝阳,吸吮香甜露珠的我来说,能做的只有努力学好文化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用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受灾的同胞重建自己的家园。
其实,我们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祖国现在一切都牵动着我们。祖国强大,则我们会过得幸福;祖国弱小,则我们会被强势欺凌。现在的祖国正处在多灾多难的时期,作为中国的每一份子,我们都应该更加团结,万众一心,共同地址外来的干预,用我们集体的力量去帮助受灾的地区和人民,让他们更加的有信心和力量把自己的家园建设的更好。虽然,现在的中国有很多的不顺利,但我相信,有十三亿人口的命运共同牵动着祖国的命运,再大的困难都会化为乌有。中国的改革、发展、强大这三部曲已成为定局,再大的磨难我们都会征服。
太阳依然会照常生气。失落与无助会渐渐远去。明日的中国必定辉煌,因为有我们,由我们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怎会轻易被打倒?中国的明天必定是充满了阳光与欢笑。我们期待北京奥运圣火在传递五大洲后回到北京的日子,因为中国等待那一天已经太久太久,圣火在北京点燃的那一刻必定是中国胜利的那一刻。因为有十三亿人牵动着,中国必将辉煌,吟哦日我们宇祖国——共命运!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董林 自动化09-1班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体现一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朝代,每一种社会制度必然有属于它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国在经历历史的漫漫长路和近代的风雨坎坷与探索之路后最终建立起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毛泽东提出把旧文化统治而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的中国,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创造性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江泽民指出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进入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八十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义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于理想和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关系,要始终按照“四有”这样的一个整体标准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的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原则。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摄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发展规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文化继承者过去又找事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用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它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治和支配地位,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之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营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
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总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民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