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问题专题结课论文(范例)

时间:2019-05-15 11:0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经济问题专题结课论文(范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经济问题专题结课论文(范例)》。

第一篇:中国经济问题专题结课论文(范例)

中国经济问题专题论文

目:雾霾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学生姓名:* *

号:********

院:计算机学院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

级:******** 2016年1月1日

目录

一、引言........................................................3

二、选题背景与意义介绍..........................................3 2.1 选题背景.................................................3 2.2 意义介绍.................................................4

三、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启示......................................4 3.1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4 3.2 启示.....................................................5

四、分析........................................................5 4.1 短期求平衡...............................................5 4.2 长期求发展...............................................6 4.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7 4.4 走新型工业化路线.........................................7 4.5 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发展道路.....................7

五、研究总结....................................................8

六、参考文献....................................................8

一、引言

从最近几年的天气状况来看,雾霾天气的增多不但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一些企业的正常生产。从雾霾产生的原因来看,工业污染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要想从根本上消除雾霾天气,就要从优化工业结构入手,减少或关停重度污染企业,合理布局工矿企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减少雾霾天气。从最近几次爆发的大规模雾霾天气来看,雾霾天气对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不能对雾霾天气的成因有正确的判断,将无法消除雾霾对经济的制约。为此,我们应正确分析雾霾天气对经济产生的现实影响,达到治理雾霾、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选题背景与意义介绍

2.1 选题背景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严重升级,已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据官方给出的数据,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雾霾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分别为 18.6、23.7、13.6、5.8 亿元,共计 61.7 亿元。而2013年1月雾霾事件造成全国交通和健康的直接经济损失保守估计约230亿元,民航航班延误直接经济损失为2.7亿元,高速封路导致的收费损失近1.88亿元,雾霾事件导致的急/门诊疾病成本达226亿元。雾霾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呈逐步上升趋势。

频繁出现高污染的雾霾天气,实质上就是“经济活动中超过环境自净化能力的污染排放及其累积”的一个切实写照,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后果之一。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追求不受“环境承载力”的硬约束。因为,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经济规模的大小也就决定了污染排放量的多少,“经济产出”与“污染排放量”是经济活动的同时产生的。现实中,各个经济主体往往只考虑到给社会成员带来正效用的“经济产出”,而有意无意地忽略给社会成员带来负效用的“污染排放”。在这样一种“GDP至上”的发展观念下,突破“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增长是必然的选择,超自净化能力的污染排放和累积也是必然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雾霾对中国的影响“显而易见”,但由于普遍缺乏系统的量化分析,目前中国经济学界恐难以对雾霾治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做出确切答复。但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是,雾霾等环境因素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经济学界的分析框架里。

2.2 意义介绍

只有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宏观经济指标的先决性约束,经济活动中的污染排放量才有可能限制在环境自净化能力范围之内,超量排放的长期累积形成的“雾霾”才有可能逐渐消散。要根治“雾霾”,必须在宏观层面、消费者层面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如果说经济是社会发展中的“脉搏”,那生态就是社会发展的“血液”,如果我们避而不谈生态,那么经济发展将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济和生态保护应该协调发展,应该按照生态经济的路线发展,这样我国的经济才能健康发展,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的好起来,我们的国家才能强大起来。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雾霾治理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做好雾霾治理工作,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3.1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对“雾霾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这一题目有很多细致研究,并有数以万计的专著、论文集、论文、报告。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莹在其论文《“雾霾”下的生态经济发展分析》中提到:解决雾霾的方法——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两个矛盾: 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增长与生态环境中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非可再生性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发展中废弃物的无限性的增长和生态环境中的可容纳量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并没有处理好这两个矛盾,生活中出现的雾霾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具体方式是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生态经济平稳发展;发展新能源,减少煤炭的燃烧与排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发展新能源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调整产业布局,加速产业升级。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于2015年2月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做了题为“治理雾霾:经济和金融政策的作用”的演讲。在其演讲中,他提到治理雾霾也一定要靠经济和金融手段。我国未来今后5年当中,要达到减排的目标,年均至少有2万亿以上的绿色投资的需求。但是政府预算只能拿出3千亿左右投入到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的领域,也就是政府能拿出来的钱是我们差不多每年绿色投资的10%--15%,还有85--90%需要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在没有足够激励情况下不愿意进去,怎么办?就需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这种体系会创造一种激励,让企业减少对污染型行业的投资,增加对绿色行业的投资。十八大三中全会强调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绿色金融体系就应该是这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的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发展了包括绿色贷款、绿色股权基金、绿色债券等、绿色保险、绿色银行在内的各种绿色金融产品、融资渠道和绿色投资机构,来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绿色金融有很多政策手段可以用,有一些是财政的,有一些是金融的,有一些是法律的。许多国际上的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3.2 启示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雾霾治理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对于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遵循短期求平衡、长期求发展的原则。

四、分析

4.1 短期求平衡

短期内求平衡首先是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要么用于治理雾霾,要么用于发展经济。其次,某些治理措施需要把握力度。如汽车尾气治理力度过激,势必会减少汽车销量,影响经济增长。再如短时间内急剧降低燃煤量,但替代能源不能及时跟进的话,势必影响公众生活质量和工业生产。最后,雾霾治理各项子任务也需要分轻重缓急。形成雾霾的因素很多,如燃煤、交通扬尘等,相对燃煤,交通扬尘对雾霾的“贡献”要小得多,短期内治理燃煤比治理交通扬尘成效更大。

总之,短期内需要权衡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应循序渐进,把握治理重点和治理力度,不可急于求成。可民主投票方法来评价、平衡各项治理措施,决定是否实施治理,以及治理力度。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可暂时放弃某项治理工作。但是,此种情况需要慎重使用,并有法可依,否则会偏离雾霾治理原有轨道。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应用以上原理和方法时,可能需要综合考虑,以制定最优方案。另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公众对于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重要性的不同理解,以避免产生社会问题。

4.2 长期求发展

经济增长不仅仅指经济量的增长,更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以及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发展经济是我国第一要务,雾霾治理也不能偏离经济发展这个核心。长期内需要从根本上消除雾霾,但是,不能为了“治霾”而“治霾”,应以雾霾治理为契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使雾霾治理成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具体来说,通过取缔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经济转型;解决“城市病”问题;积极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加大环保科技研发等方式,在治霾的过程中推动经济的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在以上治理过程中,加大创新力度,完成治霾的同时,增大治霾对经济发展的边际量。

第一,环保金融创新。雾霾治理需要大量资金,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力求创新,可尝试发行环保债券等金融工具,加大集资力度。

第二,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企业既是污染大户也是治霾潜力股。因此,需要从国家政策、税收等各个方面调动企业治霾积极性,如将其治霾成本转为税收进行减免。

第三,引进和吸收国外经验、资本与技术。许多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都经历过空气严重污染的阶段,这些国家治霾经验丰富,资金充裕,技术先进,需要充分利用,减少治霾弯路,并促进经济发展。4.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与经济粗放发展对应的是经济集约发展,区别在于经济集约发展已经主要不是靠要素投入驱动,而是主要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实现。19世纪后期,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实现了由主要依靠物资资本的积累和资源投入驱动向依靠人力资本积累和效率的提高驱动的转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Kuznets)称这样的经济发展为“现代经济发展”,舒尔茨(Schuhz)认为:“技术进步来源于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不同,它乃是递增报酬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经济集约发展方式不是靠大量的能源投入,从而切断了污染排放源。因此,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要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大限度地推进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大气污染排放强度。

4.4 走新型工业化路线

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集约发展方式实施的路径是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率高的工业化。我国雾霾天气发生的城市主要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依然坚持旧的工业化路线,一些城市热衷发展重化工业。因此,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线,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加强与科学相关技术的应用,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在生产、物流等领域的应用,使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建立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减少经济发展对城市环境,特别是大气环境的影响。

4.5 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发展道路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尽快扭转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高排放、高污染的状况,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发展方式,从追求经济增速和规模转向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建设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生态健康的新型城市,在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在城市建设中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中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倡导勤俭节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五、研究总结

总而言之,雾霾治理工作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做好雾霾治理工作,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今后工作中必须要注重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要格外注重解决雾霾治理工作。雾霾治理的好坏对公众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有利于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参考文献

[1]马莹.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沈阳.辽宁广播电视大学.2014 [2]郝婉琪.以经济角度谈雾霾治理[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15 [3]卢华,孙华臣.雾霾污染的空间特征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福建.福建论坛.2015 [4]聂莹.“雾霾”下的生态经济发展分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4 [5]谢丹,安焱家,徐莉莎.彻底治理雾霾,经济会降几个点?.新农村商报.2014 [6]王旭光.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探究.北京.汤森路透.2013 [7]许亚楠,马广奇.浅谈“雾霾经济”的得与失.陕西.陕西科技大学.2014 [8]马骏.治理雾霾:经济和金融政策的作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5

第二篇: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

我看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来又非常重视饮食,“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深入人心。因而,中华民族在适应自然、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国饮食文化。

几十万年绵延不断的积累沉淀的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层,内容异常丰富,表现绚丽多彩。这主要表现在:构成中国饮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种类多而且完整。

中国幅员辽阔,在悠久的饮食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烹饪大师们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菜点与饮品。

由于不同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各地形成了众多的地方风味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这些著名的地方风味菜,大多具有独特的发展历史、精湛的技巧、美丽动人的传说和典故,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最为绚丽的篇章。

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烹饪原料广取博采,无人能及。中国烹饪采用原料的广博,是世界其他民族不能比拟的。其他民族采用的,中国采用了;其他民族没采用的,中国也采用。不管是禽兽鳞介虫、蔬果瓜菌藻,还是肉骨筋爪皮,根茎花叶实,无所不采,无所不食。一句话,凡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跑的、林里生的、土里长的、人工造的,只要可食,都入食谱。

烹调方法众多,精妙而独特。中国烹调方法之多,举世无双。据统计,经常使用的烹调方法就有五六十种以上。而且,烹调方法的精妙,也令外人叹为奇观。如爆炒,火焰熊熊,风声呼呼,瓢勺叮当,厨师手臂高扬低回,翻簸颠甩,行云流水般一两分钟一道菜就出了锅。西方人说像演杂技,变魔术。不仅爆炒,蒸也是中国的专利。其他如溜、煸、烹、拔丝、挂霜等方法,中国特色也非常鲜明。精烹还表现在制作一道菜时,往往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采用氽、炸、蒸、煮、煎、焖、炖等多种方法,才产生了“开坛香味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效果。

风味流派多如繁星,美食名食数不胜数,在世界首屈一指。从不同角度划分,中国风味流派的总数大大小小在数百种以上。不考虑历史上的风味流派,仅以现在而言,地域流派大者二三十,加上其中子层次的可多达百数;民族风味流派大者五六十,再加上其中很多有地域之差形成子层次流派,总数达近百种。这里还未把从其他角度划分的市肆、民间、寺院、仿古、养生、荤食、素食等流派及其子系统计算在内。如果考虑到流派问的相互交叉,如地方性市肆、民间、寺院等风味,民族性养生、市肆风味等,数量就更为可观了。中国历史上产生的美食名食不胜枚举,仅以菜肴而言,如“西周八珍”,楚地的“腼(炖)鳖”、“腥腾(红烧大龟)”,汉代的“炀豚韭卵”(烧乳猪、韭菜炒蛋),隋代的“金齑玉脍”(桔末生鱼丝),唐代的“猴头羹”(有“宁负千石之粟,不负猴头羹腥”的话),宋代的“山家清供”(山野原料名食),元代的“筵上烧肉”(大型烧烤筵席),清代的“满汉全席”等。现代名食美食更加众多,各风味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菜,名菜总数在数千种以上。菜肴、面点、小吃等名品争奇斗艳,数不胜数,美不胜收。

中国饮食文化有独特的审美观。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集中表现在对食品的审美评判和饮食活动的综合审美两个方面。对食品的审美评判传统标准概括为色、香、味、形、器、名六个字,即食品的颜色美观而诱人食欲,香气扑鼻,味道好吃,形状悦目,器具和食品相配和谐有美感,食品的名字有意趣。现代有人增加了质、养、卫三项,即口感好,富于营养,卫生。但对“味”的重视却是一致的。可以说核心是一个“味”字。因此有人说Et本人用“眼”吃(好看),法国人用“心”吃(精心配食),美国人用“脑”吃(特别考虑营养成分),而中国人用“口”吃。因此,“味道好坏”、“好吃不好吃”成为中国人评价食品好不好的第一标准。在饮食活动中,要求良辰、美景、可人、韵事、美食,即“五美俱”,讲求饮食活动中的时间美、环境美、亲情美、行为美和食物美的统一。、不但使人享受了美食之美,而且使人在优雅的环境、融洽的气氛中心情愉快,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然而最高层次的饮食审美是为求在饮食活动中,通过特定的环境和食物(如品茶),达到物我俱忘的“天人相通”或“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些审美中既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又体现了人生观、世界观。

中国饮食文化的重食观念和重养观念,而且这些观念与政治、哲学紧密相连。中国人重食观最通俗的体现就是“国问”——“吃了没有”、“吃的是什么”。这一问候的形成包含着几千年中国农业社会食物短缺而形成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政治上则集中表现为历朝历代的“重农”思想。重农则衣食丰足,衣食丰则民安,民安则国家统治稳定。所以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没有不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的。中国人的“重养”即重饮食养生,其原理是通过饮食,摄人体内五行运转需要的“精气”,使体内阴阳平衡,从而与天地阴阳之气的运行相通,达到“天人相通”的境界。这与饮食审美中的“天人相通”殊途同归,也是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把饮食升华到哲学的高度,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酒的影子,早在《诗经》中就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在中国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 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李白斗酒诗百篇”;

“酒隐凌晨醉,诗狂且旦歇”„„

有谁能够否认,酒无论是在诗人的生活中,还是在诗人诗歌的创作过程小所产生的奇妙的作用呢。酒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酒文化。而这种酒文化与中国的文学和文学创作紧密结合的结果,便有了以酒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与文学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学”。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史上特有的一种现象。酒精具有刺激和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当人们把酒慢饮低酌的时候,这种刺激作用就会由缓到烈逐渐发生,使人的思维逐渐地兴奋起来,而产生创作的灵感。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文人都与洒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形成了以饮酒为乐事、以歌咏酒为雅事的文学创作内容,就形成了酒文学,由此留下了无数趣闻铁事,而更令人鼓舞的是文人们为此创作了大量的酒诗、酒词、酒歇、酒赋及其他更多形式的文学作品。

“诗言志,歌咏言”,中国是诗歌的故乡、古今诗歌数量之多*元与伦比。其学洒济酒歌又占据了诗歌中的相当多的部分,比比皆是,代代有作,传承至今,风格各异。一都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有多少叙酒之诗、歌酒之事[从《诗经》的“宾之初延”里的“举酬逸逸.酒食合欢”到曹操《短歌行》中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楚辞》到《全唐诗》,几乎每一篇中都充满了酒的芬芳。酒诗酒歌的诞生,是和中国诗歌的诞生同步的。中国最早的诗总集《诗经》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酒诗歌,这些酒诗酒歌大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民间风格。秦汉魏晋南北朗是中国酒诗洒歌的繁荣时期,其风格多有忧郁激昂、悲凉慷慨的特点,最有代表性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歌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苫多。慨以当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悲壮慷慨激昂之情与美洒交织成一幅别开生面的人生画卷。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辉煌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唐代诗人之多,吟诗数量之众,都达到了最高峰:其中有关酒的诗歌,更是别具一格,其特点是豪放英发,深绵绵。杜甫、李白、王绩、陈子昂、王勃、王之焕、干吕的、王维等都写下了不计其数的酒诗。宋朝以来.诗的成就不是太大,酒诗酒歌数量也较少,但其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多是悲愤豪放和浮艳绚靡之作。近代有关酒的诗歌也不乏豪放雄壮之情,因为他们多借以抒发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情操。

词,在古代是一种配乐而歌唱的抒情诗体,其兴起与音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酒词则是以酒为内容或借酒抒情遗兴的词,最早是社会名流、文人学士、帝王宦官在楼阁舞台上饮酒吟诗,玲听清歌妙曲时作为自挨或欢娱宾客的文字游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提高,成为中国独树一帜的酒词。据现存的词中,大约最早的酒词当属隋扬帝的《望江南·御制湖上酒》。而最有名的酒词当局大文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不过,词发展到了宋代,出现了被润壮阔的局面。正如《宋词鉴赏辞典》中所说:“由单纯的小令,繁衍为八百余调、二干三百余体的形式,使之更适于表现复杂曲折的感情与生活。”

词之外,还有酒赋。赋是中国文体中的一种,源于《诗经》的六义之一的“赋”.发展至汉朝成绩最高,故有“汉赋”之称。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因而易于咏物说理,而酒赋尤富有抒情色彩。由于赋最易于咏物抒情,因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独具一格的酒赋。仅直接以《酒赋)为名的篇章就有扬雄、曹桓、王荣、袁松山、吴淑等文传世。但最有影响力的还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e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富之酒也”的意境,成为多少后生追求的生活目标。

酒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明.更是一种精神文明,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饮合文化史上特有的一种现象。酒精具省刺激中枢神经的作用,当人们把酒侵钦低酌的时候,这种刺激作用就会由缓到烈逐渐发生刺殷作用,使人的思维逐渐地兴奋起来,而产生创作的吴感。中国历史几乎所有的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形成了以饮酒为乐事、以歌咏酒为雅事的文学创作内容,就形成了酒文学。

中国又是茶的故乡,茶与大多数中国人日日相伴,不能割舍,茶是当之无愧的“国饮”。随着社会的发展,茶也走出了国门,嗜好饮茶者遍及全国各地。

从神农发现茶的药物作用到今五条成为世界性的饮品,是经历厂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中国的先民们运用他们的勤劳和智能,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种茶与制茶的经验,培育出了数不尽的茶种,其中仅名茶品种就多达数日种:如今,茶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古人所谓“开门七件争,柴米油盐酱配条”的生活总结,就充分反映了茶在中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关于饮茶的起源,在中国历来流传着神农发明茶的观点。古籍中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与荣字通)而解之”的记载。

中国茶文化,首先是一个艺术宝库。中国人不仅喝茶,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品茶。喝茶为的是解渴,而品茶则把饮茶活动上升为精神和艺术境界。品茶者,不仅含有品评、鉴赏工夫,还包括精细的操作手艺和品落的美好意境。古人姑且不说,即使令人饮茶,也是非常讲究的。如品茶首先要择器,讲究茶具的古朴还有雅致,追求其美韵,壶要异形,杯要小巧。品茶更要讲究与人品、环境协调,鉴赏茶饮美味的同时,还要领略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雾种种妙趣和意境。自然还包括礼仪、礼节、情节、饮规等,其次便是选水、论茶、煮茶等等一系列的程序,这就完整地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茶艺术——中国茶艺。

品饮茶主要讲的是饮茶时的分茶和品饮环境。

唐代以釜煮荣汤,汤熟后用瓢分茶,通常一釜之荣可分五碗,分时沫悖要均匀。宋代的点菜法可以一碗一碗的点,也可以用大汤钵、大荣笺一次点就,然后分茶,分时也要均匀。明清以后,直接冲泡为多,以壶盛之。壶有大小多种,有白冲自泡的小壶,有能斟四、五碗的大壶。分荣即使是在民间也是十分讲究的。为使上下精华均匀,烫盏之后往往提壶巡杯而行,好的荣师可以四杯、五林乃至十几杯巡注几周不停不撤,谓之“关公跑城”’一点一提则叫做“韩信点兵”等。总之,这也是中国茶艺的一部分。

饮茶更要讲究环境,因为中国人把饮茶看成是一种艺术。近世的大茶馆、茶社、茶楼等是人多聚饮,形成友好亲切热烈地气氛。而传统的中国茶艺讲究的是清幽典雅之意境。唐代的校然和尚认为,品茶是雅人韵事,应与赏花、吟诗、听琴等相结合。因而,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有关茶人的韵事铁闻,且不绝于历史典籍中。宋代饮茶环境则因层次不同有很大区别,朝廷重奢侈讲礼仪,民间重友情讲情调,文人则重自然讲雅趣。明清以来,饮茶的环境更为时人所重,尤其看重与大自然的融合之意境。明唐伯虎有《品茶图》一幅,画的是青山高耸,古树权丫,敞厅茅舍,短篱小草,并题诗云:

“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前已得前入法.蟹服松风联自家。”其品茶心境昭然世人。

其实,所谓饮茶环境,不仅在景、在物,还要讲人品、事体。翰林院的茶宴文会,虽多礼仪,而不少风雅。文人相聚,松风明月,又逢雅洁高士,自合一番传调。掸宗佛事,需要的苦寂,自然远离风雅。而荣肆茶坊,却少不了欢乐气氛,家中妻儿小酌,若中透着亲情,好友造访,茶中自蕴敬意。总之,饮茶环境要与人事相协调。

中国历史上,好茶的人往往都是些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等。唐代的陆羽、校染白不必说,五代的陶谷、宋代的苏东坡、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撤宗赵信、元代赵孟烦、明代吴中四杰、清代的“扬州八怪”、乾隆皇帝乃至近代的诸多文学大家,都是文化修养很高、艺术造诣深厚的茶入。

因此,中国入把饮茶品著称为“茶艺”,并非夸张、吹嘘之词,而确实在烹饮过程中贯彻了丰富的艺术思想,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因此,中国茶艺不仅是我们祖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奉献给全世界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

中国茶艺,把“精神“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希成是一种进行自我修养、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的方法。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物质财富,中国饮食主要以主食、副食和饮品三个部分构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进入农业社会后,农业就成为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经济生产部门,在粮食生产逐步增长的问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也就逐渐形成了以谷物为主食,以其他肉类、蔬菜、瓜果为副食,以茶、酒等为饮品的饮食结构。这种饮食结构延续至今,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食结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饮食文化必将会掀起另一个高潮。

第三篇: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

姓名:陈思宇

班级:农林经济管理112班 学号:2011014431

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

农林经济管理112班

陈思宇

2011014431 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就是拿美国的工资,娶日本的太太,吃中国的菜,住英国的房„„可以说中国的饮食,在世界是享有盛誉的,也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是“食”遍天下。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

“以足民食, 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是从使用火时开始的。火的使用促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 茹毛饮血” 的阶段, 一方面为人类烹调技术多样化创造了可能, 另一方面使人类产生了釜甄等烹饪工具,从而饮食文化也就初现皖端。据考古发掘,中国早在“ 山顶洞人” 时就已能人工取火,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端较早。其发展大致分为原始社会、先秦、秦唐、宋元明清等四个阶段。【1】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各民族的饮食有所差异,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和朝鲜,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和维吾尔族,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苗族,黎族,壮族,土家族和傣族。

例如:满族人,喜欢吃甜食,爱吃蜂蜜,以杂粮为主爱吃猪肉。著名的有慈禧小窝头,努尔哈赤黄金肉,乾隆豆腐菠菜„‥

蒙古族人喜欢吃奶制食品、牛肉、羊肉串、手扒羊肉,喝奶茶,饮奶酒„„ 回族人以米面为日常主食,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吃骆驼肉,但是禁食主马,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一切飞禽走兽。回族人喜欢饮茶和喜欢以茶待客。

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常吃的有囊,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藏族人一般一糍粑为主食饮用酥油茶及青稞酒。探秘爱吃风干牛羊肉,手抓羊肉和烤羊肉。

苗族人喜欢吃糯米做的糯米粑粑和狗肉,酸菜,酸鱼,鸡西饭,狗稀饭„„【2】

中国的传统节食俗有春节食俗,元宵节食俗,中和节食俗,清明节食俗,端午节食俗,重阳节食俗,腊八食俗,冬至食俗,祭灶食俗。在春节北方人吃饺子,而南方人吃糯米糕。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清明节螺。端午节多吃粽子,江西人吃包子和蒸蒜,山东泰安人吃薄饼卷鸡蛋。重阳节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腊八节喝腊八粥。冬至节吃饺子和混沌。祭灶时我们吃甜烧饼。人生食俗分为诞生食俗,结婚食俗,节庆食俗和丧事食俗。【3】

中国的菜按源头分类有民间菜、宫廷菜、官府菜、寺院菜。民间菜有回锅肉,小鸡烧蘑菇,贴饽饽熬小鸡,口袋饼,葫芦头和蛋炒饭官府菜。宫廷菜以满清菜和孔府菜为主。官府菜以谭家菜,孔府菜和红楼菜著名。寺院菜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善烹蔬菜。【4】

中国菜主要有八大菜系,指: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在《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中我们八大菜系都有所涉及。【5】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花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6】

四、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巨大的拓展性和博大的兼容性

(1)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春秋时期,越南、泰国;明清时期,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一些国家都一直或间接的受中国饮食原料、工艺、食品、风俗左右。

日本的茶道、豆腐的制作,馒头制作等在元代就传到日本。直到目前日本的食法、食谱、食典、食俗等方面都有中国饮食的痕迹。

(2)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西方离中国遥远,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饮食原料方面,18世纪英国人、美国人及欧洲人引进华南猪后并与当地猪杂交后培育出很多优良种猪,现在世界上著名的猪种都有中国猪的血统。19世纪美国引进中国的水蜜桃等,后来也进行了改良。1945年葡萄牙人把甜橙引进里斯本,后传至世界各地。

中国制茶技术明朝时传入英国,后传入欧洲、美洲。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引进中国面条发展而成意大利面条。【7】

五、中国饮食文化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饮食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基本体系。这种体系分别由原料系统、工具系统、工艺系统、产品系统、产品消费方式、相关风士人情、历史典故等组成。这些系统和体系虽历经时代变迁,经济、文化、政治兴衰,但其结构却一直保持稳定,末发生重大变化。中国饮食的高度稳定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背景有关。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饮食以台湾、香港为主力,大陆为配合;改革开放以后则以大陆为主向世界进军。中国饮食的深厚文化底蕴,雄厚的实力受到越来越多世人的认可。【8】

六、中国饮食的繁荣创新时期

从1911年清朝灭亡到目前,中国社会的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使中国饮食进入繁荣创新时期。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洋枪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孙中山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很快进行了军阀混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历经各种战争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银行一份报告《崛起的中国》指出:中国GDP1820年占世界的30%,而后来下降到不足3%,直到1978年中国有6亿人口的生活低于国家的绝对贫困标准。到2000年,中国的谷类、肉类、花生、水果等主要农产品和钢铁煤炭等产品都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GDP达33万亿,今年上半年中国GDP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受经济影响,中国饮食进入了繁荣创新时期。

结束语:

通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中国肴馔文化,中国筵宴文化,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一方面,正如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美食家袁牧所云,它是一门须“先知而后行”的“学问之道”;另一方面,它也是包含饮食、美器与礼仪、食享与食用等多重文化内涵的一门“综合艺术”。

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区性。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植根于该民族的自然资源之中,受一定的经济状况所制约。每一民族饮食习俗的形成,都是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不开的。

“食在中华”。世界著名艺术大师卓别林1954年吃过四川菜后大为赞赏,认为是“毕生难忘之美味”。中国饮食文化所以能够美名扬四海,不仅仅在于中国菜肴的精美可口,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置身于中国餐饮文化环境之中,品尝色、香、味、形、名(菜名)、器(器具)、境(环境)、趣(情趣)俱佳的中国食物之妙,欣赏中国餐具器皿的典雅讲究之美,感受中国食物制作的形状之妙,玩味中国食物的美名之趣,并在这些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渗透于饮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真正精华所在。

参考文献:

【1】川菜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饮食文化》 2009-09-19

【2】《民间文化》2000年Z1期 《我国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3】邱国珍 《中国传统食俗》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2-05-01 【4】中国健康网 《中国菜分类》 2011-12-12 【5】美食天下 《中国菜系》 2012-09-19 【6】职业餐饮网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2010-08-17 【7】易艳萍、马寅初 《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赵洪恩、李宝席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中国传统文化通论》

第四篇: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最终版]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作业

农家熏腊肉做法及加工工艺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

会计121班

学号:

2012014643

姓名:

龚垭婷

农家熏腊肉做法及加工工艺

摘要:腊肉作为中国传统的美食,流传已久。尤其是农家熏腊肉,色香味更是一绝。本文就传统的四川农家熏腊肉的腌制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对腊肉的烹制方法,挑选了几种比较有特色的菜肴,做了着重介绍。

关键词:四川熏腊肉、腌制方法、加工工艺

这一年又走到了尽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想念老家的鼎罐炖腊肉。柴灶里的火苗呼呼的向上窜动,舔砥着一个黑色的大鼎罐,罐里炖着老腊肉,汤汁咕噜咕噜的翻滚着,弥漫出来的香气在房间里萦绕······这场景,怎能不让人馋涎欲滴呢?

每年立冬之后,奶奶家都要杀一头猪。农村山里的猪和牛一样,都是漫山遍野的散养,平时除了吃玉米、红薯,还经常去地里拱食。杀猪那天,村里的乡里乡亲都来帮忙,好不热闹。我曾看到奶奶制作熏腊肉的过程。首先把猪肉分成大块,然后把猪肉放在大木盆里面,加入盐、白酒、香料、干辣椒,花椒、陈皮等辅料先拌匀,等腌渍一段时间后,再取出来用绳子栓好了挂在灶口上方,农家烧火做饭都是用的柴火,用炊烟去熏制。爷爷有的时候也用柏丫、橘皮、花生壳等去熏制腊肉,目的是让其附着一股特殊的香味。

制作出来的腊肉,一切开,就能看到红白分明、肥瘦相间。我个人觉得熏制出来的腊肉最好吃的一部分就是猪蹄了。山里的冬天银装素裹,我们一般都不出门,而是呆在屋里烤火,燃烧的炭火上方往往挂着一个鼎罐,里面炖的除了猪蹄,有时候还加了莲藕、干花椒、橘皮等料。等到腊肉炖的烂熟、汤浓肉香,年夜饭也就正式开始了。

但是咱们陕西制作腊肉不是很出名,比较出名的是湖南、湖北、湘西、黔西、四川、广东等地,由于我个人比较喜欢川味的,所以觉得四川的腊肉应该还不错,下面就着重介绍一下四川腊肉的做法。

四川腊肉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其具有独特的腌制方法,其熏制方法都相同。方法一 制法:

1.选用鲜猪肉,切成肉条,然后用竹签在肉上扎满小眼,以利入味。

2.将锅置火上,把盐炒热,然后倒出与五香粉拌匀,晾凉后加入料酒、白糖拌匀,均匀地擦在肉及肉皮上,然后皮朝下,肉朝上,码放在缸内,最上一层要皮朝上,肉朝下码放。腌7天左右,中间翻缸一次,以利入味及排出腥味。

3.把腌好的肉取出,用温水清洗干净,然后用麻绳穿上,挂于通风处晾干水分。

4.用一大铁锅,放上松柏未,上面再放上篦子,肉置其上,盖严锅盖,上火熏制;上色后取出,挂在通风之处,晾到水分干时即成腊肉。

5.食用时,将腊肉用明火烧皮,至起油泡后,用温水刮洗,去掉黑皮及灰上。要用温水清洗一遍,上笼蒸熟,取出切片即可。

工艺关键:

1.腌肉时要掌握准确时间,冬季略长,需10天左右,夏季略短,需5天左右。

2.熏制时,时间需15分钟左右,不可过长,否则颜色过深,影响美观。风味特点:

1.肉质红亮,咸鲜适度,并具烟香之味。酒饭均宜。

2.此肉除单食以外,如加青蒜、蒜苔、豆鼓等菜同炒,风味最佳。方法二 制法:

1.用刀把肉上面的脏东西刮干净(千万不要用水洗)。

2.将盐和花椒一起炒热,盐被炒成黄颜色的样子起锅。

3.将炒好的花椒盐均匀的抹在肉上(按自己的口味掌握用量),把抹好了花椒盐的肉放才盆里腌7天,每天翻动一次。4.5—7天之后,把肉取出晾在特别通风的地方。

5.晾了一周后,把肉取下来,将醪糟汁直接抹在肉上,再晾1--2周的时间,在此期间也可以多抹两次醪糟。

6.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用风吹,这个是风吹腊肉的重点。

7.要吃的时候,把腊肉取下,要将醪糟洗净。如果肉的味道比较咸就煮着吃,如果味道合适,就蒸着吃,(蒸的时间大概是20-40分钟,根据火力大小自己控制)。方法三 制法:

1.将盐炒热、晾凉,加硝和香料拌匀,擦抹在肉上,放一缸内,把剩下的盐和香料,均匀撒在上面,腌制2--3天后翻缸,翻后再腌2--3天出缸,洗净晾干。

2.将腌好的肉放入“烘房”内(房内温度保持在113℃左右),烘1--1天半左右,待皮干硬即成。

特点:腊肉色泽金黄、瘦肉酱红。咸度适中,腊香浓而无烟味。方法四 制法:

选肥膘在1.5厘米以上的带皮鲜猪肉,尤以前后腿、肋为佳。将肉修整齐切割成长35厘米左右,宽3-4厘米的肉条。将配制好的调料均匀地搓抹在肉条上。然后将肉面向上、皮向下放在不漏水的大容器内。腌3-4天后翻动一次。一周以后将腌好的肉用温水洗刷干净,并寄挂于火炉上方烘烤,当表面皮硬,肥膘微有油掺出,瘦肉酱红色,肥膘呈金红色具有透明感即可。农村树枝、杂草丰富,如能烟熏更好,尤以柏树板丫烘熏为佳。

要吃到好吃的腊肉不光光靠腌制的技术,后期的加工也较为重要。我觉得针对腊肉的不同部位,要有不同的吃法,这样才能把有限的腊肉吃出无限的滋味。比如说,熏制的猪蹄要用文火慢炖,熏制的猪颈肉要加白菜垹、木耳等物爆炒才能吃出其中的鲜味。下面介绍几种腊肉的烹制方法,都比较家常,味道也比较好。一 腊肉炒三鲜

这个菜好看又好吃,色彩搭配起来也很养眼,更重要的这个菜很有营养。胡萝卜:一种质脆味美、营养丰富的家常蔬菜,素有“小人参”之称。胡萝卜富含糖类、脂肪、挥发油、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花青素、钙、铁等营养成分。木耳:木耳中的胶质可把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灰尘、杂质吸附集中起来排出体外,从而起到清胃涤肠的作用。芹菜:含酸性的降压成分,对免、犬静脉注射有明显降压作用;同时又是高纤维食物,它经肠内消化作用产生一种木质素或肠内脂的物质,这类物质是一种抗氧化剂,高浓度时可抑制肠内细菌产生的致癌物质。材料:胡萝卜,腊肉,芹菜,木耳 做法:1.所有材料切片

2.先把胡萝卜、木耳、芹菜炒到五分熟,盛起

3.再把湖南腊肉爆香和胡萝卜、木耳、芹菜一起炒熟。二 腊肉莴笋片

所需材料: 腊肉,莴笋,小青椒4个,蒜头4瓣

做法:1.腊肉先整块在开水锅内煮十至十五分钟,煮出其中过量的盐份(一般买来的腊肉,都是有点儿偏咸的)。

2.腊肉煮好后,晾凉,切成薄片;莴笋亦斜切成薄片。小青椒切碎,蒜头拍碎,备用。

3.锅中倒少许清油,倒入腊肉翻炒五至八分钟,炒至腊肉颜色金黄,多余油份也出来时,盛出,待用。

4.油锅再次烧热,先倒入蒜头,爆香;再倒入小青椒,以及莴笋片,一齐翻炒三至五分钟;然后加少许精盐,给莴笋入味(因为腊肉已经有咸味,所以在这里要控制好加盐的份量)。

5.锅中倒入已经呈先炒制过的腊肉,与莴笋一起再翻炒三五分钟左右;加少许鸡精,调好味道,即可。

三 韭花香干炒腊肉

所需材料:香干6块,腊肉100g,韭花100g,青尖椒1个,红尖椒1个,芹菜

1根,红辣椒2个,蒜3瓣,姜2片,植物油2大勺,盐适量

做法:1.韭菜、豆干、芹菜、青红椒分别用清水洗净、切段,腊肉切片、姜蒜切末待用

2.锅烧热,放少许油,放入姜、蒜末爆香

3.放入腊肉煸炒

4.炒至腊肉出油,放入香干

5.翻炒均匀,放入芹菜,继续翻炒1分钟

6.最后放入青、红椒和韭菜,加适量盐,迅速翻炒均匀。四 青菜腊肉汤

主料:腊肉(生)150克,油菜100克,香菇(鲜)50克

调料:盐2克,味精1克,料酒5克,胡椒粉1克,香油1克,植物油15克,大葱5克,姜3克

做法:1.将腊肉洗净切成薄片,放清水中浸泡20分钟捞出; 2.将腊肉挤去水分备用;

3.嫩油菜择洗干净,切成约3厘米长的段; 4.香菇洗净切片备用;

5.葱姜洗净分别切段、丝备用;

6.炒锅置大火上,加入植物油烧至六成热,放入腊肉略煸炒; 7.随即下入葱段、姜丝略炒,然后加入清汤、盐、味精、料酒、香菇、胡椒粉烧沸;

8.撇去浮沫,淋入香油搅匀即可。

五 腊肉豆腐汤

原料:腊肉150克,豆腐500克,净竹笋100克,葱、姜、料酒、精盐、味精、色拉油各适量。

做法:1.腊肉洗净,浸入清水,去除部分咸味,捞出后放入碗中,加葱、姜、料酒,上屉 约蒸20分钟取出,晾凉后切成片,竹笋、豆腐均切成片。

2.锅置火上,放入清水、腊肉片、竹笋片,烧开后放入精盐、味精、豆腐,再烧开撒入葱花,淋上色拉油,盛入大汤碗即可。

特点:鲜咸味美,清香细嫩。六 腊肉煲

制法:

1、将腊肉、大香芋切片;

2、在砂锅中倒入清水,放入腊肉片、姜片、绍酒,大火烧沸后,转为小火加盖慢煲30分钟。然后将芋头块和椰汁放入,再加盖小火煲20分钟。最后加入盐,撒入香葱段即可。

当然,在中国各地,腊肉还有很多属于他们自己的制作方法。在中国各地,越来越多食客钟情于传统工艺熏制出来的腊肉,于是有了现在市场上的腊肉批量生产的现象。有些商家将经过粗制劣造的腊肉投入市场,严重影响了腊肉的口感和味道。我现在最怀念的就是小时候在奶奶家吃的腊肉炖粉条、腊肉莲藕汤。原汁原味、肉色鲜香,每每想到就会升起无限的憧憬。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一书中,还专门为湖南的腊肉写了一小节,文中提到他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餐腊肉,就是在湘潭城巷的友人家中。诚如梁实秋所言,上好的腊肉往往不能求之于食肆,而是老百姓家里。腌腊是过去人们储存肉类的一种方式,一旦付诸于流水线生产,那必然会失去个中韵味。换句话说,腊肉属于村野,属于江湖,将之市场化或者是食肆化,都会削弱其战斗力——就像梁山好汉,一旦被招安,就注定是个悲剧。

当然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人品尝到原汁原味的腊肉,那种滋味就跟人生一样,着实值得用一辈子回味。

参考文献及链接 四川腊肉的制法—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eOQQsGe8Ta5xZ5YAhb zAt3HtQ_otgkAckRawXduOX8hT8e_-rga3ZEOVgch23yalwAOLw0__VIMqnch-8Hh2a 2 腊肉炒三鲜的制法 — http://bbs.tiexue.net/post2_6557322_1.html 3 腊肉莴笋片的制法 — http:// 4 韭花香干炒腊肉的制法 — http:// 5 青菜腊肉汤的制法 —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cNI1EJhz-V1TA c7nzca6Zu-iN28zVJLquEYOFO1gwQlQ58Uf-GXLbR_fjIlQxHL7_uY-eC-JcarA-Wablp2AKq 6 腊肉豆腐汤的制法 — http://baotang.tfysw.com/guangdongtang/yNMDAwM DAwMDAyNw 7 腊肉煲的制法 — http://xian.qq.com/a/20120202/000188.htm 8 梁实秋 — 《雅舍谈吃》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xiexiebang推荐)

试论全球化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致用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经过五千年的积淀而形成的,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忘记,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什么压力及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现状对策

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2.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一词最早提于1960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地球村”,此思想当时并未被认同,1985年R·罗伯逊和F·勒谢尔明确提出“全球化”这一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之后又有许许多多的学者等都提出了“全球化”这一概念。

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其中经济全球化会让远距离之间的国家越来越相互依赖,跨国境的物资,人员资金与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资源将全球范围内实现现有有效配置。文化全球化则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虽然在许多地方你可以买到世界任何一家知名公司的任何一件商品(前提:只要你有钱),也可以买到一些“Made in China”,这当然给许多人带来方便,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人力资源发生革命性变化,各种样式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带来方便。但经济全球化某些因素使最贫穷的国家受损害,富国与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

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的文化兴盛,相应的也会有一些文化没落。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还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少数人决定了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如今,甚至一些人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认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没有生存空间和存在的必要。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们已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对舶来的文化却如数家珍。这是一种社会的病态现象,但却普遍存在。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没落了。

4、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策

当然我并不否认国人学习,学习是必要的,但是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那么,在当代社会,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四)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5.结语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

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新话题作文分类手册》薛金星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21世纪大学生论文写作要议》林晨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贾成详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下载中国经济问题专题结课论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经济问题专题结课论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带一路 中国梦 结课论文

    “一带一路” ---- 中国梦 班级:岩土1401 姓名:赵家兴学号:20141061007 中国人的中国梦-----“一带一路” 现在被全世界都知晓的“一带一路”,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还是在老师......

    企业文化结课论文

    天津理工大学 对东西方企业文化之探究 姓名: 学号: 专业: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 对东西方企业文化之探究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

    高速公路结课论文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高速公路》课程论文第 1 页我国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分析及不停车收费技术应用分析(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地下10-2班)摘要:高速公路作......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姓名:郭小龙班级:学号:电话:10030220100791***青楼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摘要:古人给风月场所想了一个美丽的词:青楼。关于爱情,关于性欲,关于道德,这几项可以说......

    团校结课论文

    XXXXXXxx第九期团校 心得体会 ——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院别: xxxx 班级: xxxxx 姓名: xxxx 日期: 2012年4月23日 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这俩周我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院团校......

    团课结课论文

    团校学习心得体会 能够在大二上学期有机会参加这次团校,我感到很无比荣幸。通过这四次团课的学习,我学到也了解了很多东西,虽然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但我却受益匪浅。 从入团至今已......

    太极拳 结课论文

    一、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一)体松心静: 体松心静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之一。“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

    电子政务结课论文

    电子政务安全性及重要性研究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治国不可或缺的工具,而电子政务安全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电子政务系统行使政府职能的时候,严格控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