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燕丽
摘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任务义不容辞。童年期是一生中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提出相关的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措施。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很多小学开展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塑造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也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首先我们应明确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状态,将小学生的健康的标准简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① 学习生活适应良好。表现在: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表现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人和探索者,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自信心,使自己充分相信的能力;对学习有头趣,上课能专心听讲,乐于开动脑经,其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均得到良好的发展,智力水平达到或超过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学习成绩较为稳定,对达到学校生活的多种要求并不感到十分困难,如独立完成作业;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并长期坚持努力学习;学习中遇到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忧愁、恐惧、悲伤、考试前的焦虑和教师提问时的紧张等,能摆脱困扰并进行合理调适。
② 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能够有所了解,对缺点与短处也略知一二。小学生会在头脑中形成“我是一个较聪明的孩子,只是有些调皮”的观念,也会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与别人相比怎么样?”他们从父母、教师、书本上获得的是非观念及其价值观比较来判定自己,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与认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虚心地、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评价,被表扬时不骄傲,被批评是不自卑,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力图改正自己的错误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③ 初步具备自控能力。小学生在自控能力方面无法与成年人相比,但在没有干扰(如噪音、忽然出现新奇的事物)的情况下,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有一定的耐性与毅力,如在没人干扰的情况下,能坚持自己完成作业。如果下学生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无法自己控制自己,碰到小小的问题就打退堂鼓,那是心里不健康的表现。④ 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新任务充满了热烈的好奇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尝试的欲望。他们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乐于接触他人和新鲜事物,从中获取一些新的经验,体验其中的道理与艰苦,如凡事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
⑤ 愿意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等,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与人交往时,既能注意到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表现在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乐于帮助他人,被同伴喜欢,尊重父母,不回避与老师的交往,在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懂得只有尊重与关心他人才能得到回报,良好的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不以表面印象来评价自己,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给他人,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与人沟通。
⑥ 行为方式与小学生的生理年龄、性别相符合。小学生的行为特征应该是天真活泼、淳朴中夹带着一些顽皮、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一个小学生表现出与他实际年龄不相称的老气横秋,则应当引起家长老师的高度重视,另外,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性别意识较为淡薄,但男女学生的行为差异还是存在的。男孩子热衷于踢足球、打篮球,喜欢制作模型船、飞机等、喜欢看战争题材的作品;女孩子喜欢跳皮筋、踢毽子、喜欢布娃娃等手工制品,爱看《白雪公主》之类的童话作品。如果儿童的行为异化,即男孩子表现出女孩子行为,而女孩子的行为带有过多的男孩子气倾向,尤其是前者,将会给他们将来的心理健康留下严重的隐患。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随着心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表现如下:
① 小学儿童具有年龄阶段所有的学习特点:
儿童的年龄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与此同时在小学的学习活动中,儿童初步形成了对教师、集体、作业、评分等的学习态度。
②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与不平衡性;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逻辑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③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个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④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特点: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具体的片面的向抽象到较为全面的认识过渡。与此同时,随着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成分的逐渐减少,儿童对他人的认识也逐渐趋于客观和深刻。
⑤ 小学儿童社会交往性特点:
与幼儿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与性质却与幼儿园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随着小学儿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佩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与思考,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唐慧琴等联合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大中城市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组成了全面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采用阿肯巴赫和埃德尔布罗克编制的“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对24013名4-16岁城市儿童进行的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因年级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从整体趋势看,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方面体脑不协调,不适应的学生逐渐增多,五年级学生问题最多,在人际关系的信任感方面,二至五年级小学生的问题逐渐增多,五年级逐渐增多,六年级明显减少。另外,小学生的人际建设性不断增强,在对社会自我、家庭自我、学业自我和自我认同上,小学至五年级学生的评价逐渐趋于消极,而六年级则有所回升。
(二)小学生具体心理问题的调查
①学习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学习自信、厌学、倦学与学习困难。
案例一:某小学生张丽丽,该同学在课堂上沉默寡言,经常神不守舍,对学习没有兴趣,作业也不按时交,有时甚至根本就不做;早上起床后不爱上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知识内容的加深,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将其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年级大又不识字,看管孩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张丽丽同学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②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特别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还有比如紧张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等。
案例二:一天,老师收到了小明的谈心日记,上面写着:“高老师,我认为妈妈是世界上最令我讨厌的人,我不喜欢她,我恨她。真心希望她不要出现在我面前。”看了他的谈心日记,高老师很是震惊,小明的妈妈其实是一位非常慈祥的母亲,为什么小明会讨厌她、恨她呢?下课后,高老师找小明谈了下。原来小明的妈妈每天总是不停地叮嘱他应该做作业了,应该吃饭了,应该睡觉了,不应该吃零食,不应该到外面去,应该干这,应该干那......整天不停地重复着这些话,唠唠叨叨。昨天妈妈让小明早点睡觉就催了十几次,小明就越不听,恶性循环,就因为这些,小明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差。
③在小学的自我意识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有:自卑、自大、自控能力差、攻击性强等。
案例三:某小学生五年级赵涛家庭经济一般,父母都是工人,母亲身体不好。赵涛从小就养成了自立自主的品格,自己吃饭、穿衣等,什么事都想“让我来做”;上学以后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校外活动,很少让父母操心。小学三年级他就希望老师、家长不要他作为小孩子来看待。他在班级里担任管理生活的班干部,处处起着带头作用,每天放学后还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人们都夸赵涛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和赵涛同一班的另一个儿童叫王宏,与赵涛大不一样。王宏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享受到了“421”家庭小皇帝般的呵护,上学以后学习成绩还好,但是独立自主意识差,对成人、父母、教师过分依赖,对参加学校和班级各项活动不自信,不积极,适应性差,在没有成人监护下的情况下,就害怕发生危险与遭受失败。
④小学生在情绪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依赖性和固执、任性、抑郁、焦虑、紧张、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承受力差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案例四:梅梅今年八岁,可大家都说她是“人小脾气大”,因为梅梅一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只要稍有不顺心的事,她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总要拿哪个人或哪个东西来出出气。她上课迟到受批评,回家后拿妈妈出气,怪妈妈没有早一点叫她起床;在学校值日时打扫卫生,地扫得不干净她怪自己扫帚破了不好扫,因此那扫帚发脾气;考试成绩不理想,她生老师的气,说老师出题太怪、太难、太偏,弄得她做不出来。而且,梅梅发脾气还有个特点就是怪别人不好,怪东西不中用,因而总要骂人、摔东西,把他们当成“出气筒”。比如考试不理想,梅梅会生气得把试卷撕得粉碎;和爸妈发脾气。梅梅还会摔碗、摔杯子,甚至写字不好她也会摔铅笔、扔本子,为此,班上的同学给她起了个名字叫“脾气大王”。
二、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原因:
①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是造成小学生心理行为不健康的重要原因。例如,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小学生的冲击很大。西方一些不健康的暴力、色情影视内容的流入,还有网络、电视等,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刺激。由于缺乏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是造成小学生非正常心理的一大因素。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
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尤其是在农村或偏远的地区,有些甚至根本从未开设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很淡薄。③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社会评价教育体系的最高标准还是以分数为主,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没有重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家庭原因
①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缺失
在农村存在很多的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在思想认识上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与呵护,普遍存在自卑,性格孤僻,情感冷漠,逆反心理强,焦虑,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偏执,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案例一中的张丽丽同学的情况就是属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她厌学的原因主要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②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在现代家庭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态度,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孩子容易养成任性,固执,自私,不合群等的不良性格。当上学读书后,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案例三中的王宏就是受其父母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永远长不大。有的家长则非常专制,不关心孩子的兴趣与爱好,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问题时不注意方式,态度,采用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教育孩子。缺乏合计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让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例如,案例二中大小明同学其家长要求孩子成为好学生,很少考虑孩子的意愿,想法,兴趣,能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结果造成了孩子心理压力过大,缺乏自信,有些孩子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里问题,还有一种家长是采取忽视型,家长漠不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问题,只供孩子吃饱,穿暖,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漠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3、学校原因
①教育观念的影响
部分学校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甚至是漠视,只求成绩高分,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教学方式的影响
有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对于调皮的学生犯错误,教师都会以我们成人的眼光标准去评价,不仅使得学生没有改正错误,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案例四中的梅梅的行为缺乏老师的正确教育与引导。③校风建设问题
有些学校,尤其是山区小学缺乏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小学生自身原因
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性格弱点以及其情感类型也是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因素之一。
三、针对以上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结合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社会方面
①应严厉打击媒体中的一些非法暴力,色情内容,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电视媒体文化。②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尤其是农村山区学校应加大教育资源的投资力度,加强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③教育评价应多元化。整个社会氛围上不应该只注重分数的提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家庭方面
①家长应莅临孩子的成长并与孩子建立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过分专制或者忽视,应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能包揽一切,即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以平常心正视孩子的发展,不要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②家庭应注意正确的教育方式,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错误,父母应采取正确方式进行引导教育以及指导改正错误,端正其行为,培养其孩子美好的品格。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学校方面
①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设立专门心理咨询室,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②弘扬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等课内外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参加这些集体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的意志,性格,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技能,也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③学校应创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校风校貌中,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总之,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与学生本人共同努力,才能逐渐形成,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祖国的花朵在大家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参考文献: ①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5 ②林崇德.董奇.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③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12修订版
第二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名词性解释:
心理健康:就是不断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需要。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辅导者根据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狭义专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次教育部发文:1999年8月《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99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学校德育的若干意见》第一次用到“心理健康”术语。
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1:教育性;2:全体性原则;3:差异性原则;4:主体性原则; 5:整体性原则;6:保密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广义:建立在大课程的概念上,包括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渗透在学科教学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狭义上专指前者。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发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的非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和自我效能感以及成就归因这四个方面。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的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的内在推动力。(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类型。
自我认识:是指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及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既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
自我完善:即自我教育,是相对于被动接受教育而存在的。是指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特别强调学生本人的主体性。
情绪认知:是指自己或他人内在情绪状况的推测,依赖于个人情绪认知线索的知识、情境和情绪表现之间关系的知识、预测情绪反应结果的知识、情绪自我控制策略的知识。
情绪表达:指的是人们用来表达情绪的各种方式,其功能就是纾解情绪,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
情绪管理:就是掌控自我,善于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地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的缓解消极的情绪。
休闲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休闲方式和态度,获得必备的休闲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会选择、安排有益的休闲活动方式,从而获得充实而丰富的休闲生活,发展自己的才能与个性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消费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技术,向学生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使其获得必备的消费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身的权利,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经验。
生涯辅导:指为协助个体,在同一生的任何阶段提供教育,培训,职业选择来管理他们的职业生涯的服务和活动。
生涯教育:指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上,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是哦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人的生活形态。
个别心理咨询:是指“一对一”式的咨询,是与较深入的探讨来访者个人化的心理问题,提供深层而持久的心理支持与帮助,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团体心理咨询:又称小组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
问答题:
心理健康的标准
(1)适应性标准: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2)发展性标准:尽其所能的勤奋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而也实现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心理健康的评价(1)适应良好;(2)无心理困扰;(3)有较
强的复活力
入学适应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学习适应问题
1:新课程新内容的增加—对策(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及时运用反馈和评价(3)科学使用奖赏和惩罚(4)科学设置难度,激发成就动机(5)进行归因训练,促进学生努力
2:教师授课方式改变,学生不能适应—对策(1)做好上课笔记(2)课前做好笔记(3)做好课后复习和课后作业 3:学习自信心不足—对策(1)积极的暗示(2)辅导学生建立短期目标,从小成功中获得成就感(3)改变参考系,参照自我的进步
(二)人际关系适应问题
1:师生关系适应问题—对策(1)更新教育观念(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需要,改变自己的位置,注重师生互动(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4)采取民主的教育态度(5)了解学生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2:同伴关系适应问题—对策(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安排互动(2)班集体建立详细具体的规范(3)营造积极的班风(4)帮助学生提高人际认知水平(5)帮助学生学习社会交往技能,主动参与交往活动
3:亲子关系适应问题—对策(1)首先认识到任何家庭亲子都有矛盾(2)既要考虑自己的情感需要,也考虑父母的(3)尽量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4)自己有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承认改正
中小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趋势:P 82(非重点内容,但看下书)
自我认识的的途径和方式
(一)物质世界
(二)社会世界:方式:1:社会比较2:
反射性评价
(三)心理世界:方式:1:内省2:自我知觉过程 3:因果归因
自我接纳的途径和方式
(一)自尊的培养 方式:(1)教育学生学会
自尊自重(2)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
(二)自信心的培养 方式:(1)给与学生积
极评价(2)因材施教发掘潜能(3)自我竞赛获得自信(4)创造机会发挥特长(5)集体赞许互相尊重
自我完善的途径和方式
(一)自我设定与自我激励
(二)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
(三)自我体验与自我强化 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教师经常是无条
件服从、崇拜和敬畏的。
(二)在初中阶段后期,特点如下:(1)学
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得到关心和抚慰(2)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3)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具有选择性(4)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
师生关系的分类:友好型,冷淡型,关怀型,拒绝型。
师生关系的教育和辅导(如果你是老师,你该怎么办)
(一)尊重学生,注意师生互动;
(二)自我提升,注重师德礼仪;
(三)不断学习,提高管理艺术; 同伴关系的教育和辅导
(一)教育方式:(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同伴互动(2)建立班级活动规则,重视学生非正式团体
(二)交友原则:(1)善交益友;(2)乐交
诤友;(3)不交损友
(三)交友技巧:(1)倾听;(2)换位思考 亲子关系的教育和辅导
(一)父母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1:了解子
女对父母的期望,包括(1)关怀与帮助(2)倾听与理解(3)爱与积极情感(4)接受和赞许(5)信任
2: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 3:及时更新调整教育方式
(二)子女理解和尊重父母
巴昂-1997-世界第一个测量情绪智力的标准化量表《巴昂情商量表》 建立关系的技巧:(1)同情;(2)无条件积极关注;(3)真诚;
生涯教育辅导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择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和择业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气质等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专业、职业兴趣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升学和择业的决策能力与技巧
情绪的一般功能:包括适应功能,机动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情绪和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积极的情绪与心理健康会(1)积极的情绪能够促进认知(2)积极的情绪能撤销和冲淡消极情绪(3)积极的情绪能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另一方面;不良的情绪与心理健康会(1)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2)持久性的消极情绪 怎样合理表达情绪:(1)觉察自己的情绪(2)选择讨论感受的时机(3)进入自己的内在语言并学会调整(4)使用“我讯息”表达自己的情绪(5)运用理性途径消除不合理性的想法而改变情绪
生命教育与辅导的途径与方法:(1)开设生命教育课程(2)实施分享与体验教学(3)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
第八章重点看:个别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的含义,形式,影响因素,技术 特点:(1)心理性;(2)职业性;(3)人际性;(4)成长性。影响因素:(1)个别心理咨询的共同要素;(2)咨询师的因素;(3)来访者的因素(1:心理痛苦的程度;2:改变的动机;3:人格特点);(4)其他因素(1:资访关系;2:理论,策略和方法)。
个别心理咨询的设置:环境,时间 过程(1)进入与定向;(2)问题—个人探索;(3)目标与方案探讨;(4)行动转变;(5)评估/结束 常用技巧:(1)积极倾听;(2)询问;(3)观察;(4)面质;(5)自我暴露;(6)解释;(7)指导
关于活动设计:P152
最后一个问题: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差别?
第三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心灵的阳光工程。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坚持于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一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1.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1>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在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以及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上有显著提高。<2>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
<3>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和边远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中小学地区性的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2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可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欢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老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积极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四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专职人员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或心理咨询人员。公务员之家
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教育部教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教师培训用书,并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骨干教师。高等学校的心理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要积极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范院校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以帮助师范学生和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5.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自主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本指导纲领的统一要求进行。自2002年秋季开学起,凡进入中小学的自主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经教育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
6.各地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既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同时,各地应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对此项工作统一规范称为“心理健康教育”。
7.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配置专职人员。对心理咨询或辅导人员要提出明确要求。严格遵循保密原则,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
8.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充分利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又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有生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综合或思想品德课的重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学
院:
体育学院
班
级:
10级2班
姓
名:
宋
昇
学
号:
2010121224
第四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包含了中国常模。该测验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构成,测题量适中,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测验共有100个项目,八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慌量表),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好。
八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每个项目后面有“是”和“不是”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
该测验属于团体测验(也可个别施测)。测验实施时,先发给被试每人一份“MHT回答纸”,要求填写上省、市、区、县、学校、年级、班级、学号、姓名、性别、测验日期等。待被试填写好上述各项后,再发下测题本,要求被试根据指导语来进行,边看边听主试朗读,同时做好“例题”练习。待被试掌握了答题方式之后,方可开卷进行正式测试。适用对象为小学四年级以上至高中阶段。
测验的计分规则是:凡是选“是”答案者记1分;选“不是”答案者记0分。在整个问卷项目中,组成效度量表的项目共有10项,它们是第82、84、86、88、90、92、94、96、98、100项。如果它们的得分合计起来比较高,则可以认为该被试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而作假的,所以测验结果不可信。在解释测验结果时,对得高分的人需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得分在7分以上者,可考虑将该份答卷作废,并在适当时候重新进行测验。
除去效度量表项目,将余下的全部问卷项目得分累加起来,即可得到全量表分。全量表分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全量表分在65分以上者,即可认为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不适应行为,有的可能表现为攻击和暴力行为等,因而需要制定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
除效度量表外,由测验项目组成的八个内容量表的组成与含义如下:(一)学习焦虑
由第1、2、3、4、5、6、7、8、9、10、11、12、13、14、15项组成。高分(8分以上):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十分关心考试分数。这类被试必须接受为他制定的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低分(3分以下):学习焦虑低,学习不会受到困扰,能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二)对人焦虑
由第16、17、18、19、20、21、22、23、24、25项组成。高分(8分以上):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退缩。这类被试必须接受为他制定的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低分(3分以下):热情,大方,容易结交朋友。
(三)孤独倾向
由第26、27、28、29、30、31、32、33、34、35项组成。高分(8分以上):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这类被试必须接受为他制定的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低分(3分以下):爱好社交,喜欢寻求刺激,喜欢与他人在一起。
(四)自责倾向
由第36、37、38、39、40、41、42、43、44、45项组成。高分(8分以上):自卑,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这类被试必须接受为他制定的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低分(3分以下):自信,能正确看待失败。
(五)过敏倾向
由第46、47、48、49、50、51、52、53、54、55项组成。高分(8分以上):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这类被试必须接受为他制定的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低分(3分以下):敏感性较低,能较好地处理日常事物。
(六)身体症状
由第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项组成。高分(8分以上):在极度焦虑的时候,会出现呕吐失眠、小便失禁等明显症状。这类被试必须接受为他制定的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低分(3分以下):基本没有身体异常表现。
(七)恐怖倾向
由第71、72、73、74、75、76、77、78、79、80项组成。高分(8分以上):对某些门常事物,如黑暗等,有较严重的恐惧感。这类被试必须接受为他制定的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低分(3分以下):基本没有恐怖感。
(八)冲动倾向
由第8l、83、85、87、89、91、93、95、97、99项组成。高分(8分以上):十分冲动,自制力差。这类被试必须接受为他制定的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低分(3分以下):基本没有冲动。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
年级 班级 姓名 性别 年龄
说明:这个测验是调查你的心情和感受的,不是测验智力和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无关,答案也没有好坏之分。①请按照你平常所想的如实回答。②每一问题都要回答,但只能选择一个答案,难以决定时,请选与你最接近的答案。③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举手问老师。④回答时间没有限制,但不要过分考虑,请写出你最初想到的答案。本测验每一问题都只有“是”和“否”两种可供选择的答案,请把你所选的答案在相应的“□”上画上√。
先做二个例题:
是
1、早晨起来,你是否感到头疼。□
2、你是否一考虑到以后的事情就感到担心。□
问卷测题
是
1你晚上要睡觉时,是否总想着明天的功课? □ 2老师向全班提问时,你是否会觉得是在问自己而感到不安? □ 3你是否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紧张。□ 4你考试成绩不好时,心里是否感到很不快? □ 5你学习成绩不好时,是否总是提心吊胆? □ 6你考试时,想不起原先掌握的知识时,是否会感到紧张不安? □ 7你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是否总是放心不下? □ 8你是否一遇到考试,就担心会考坏? □ 9你是否希望每次考试都能顺利? □ 10你在没有完成任务之前,是否总担心完不成任务? □ 11你当着大家面朗读课文时,是否总是怕读错? □ 12你是否认为学校里得到的学习成绩总是不大可靠? □ 13你是否认为你比别人更担心学习? □ 14你是否做过考试考坏了的梦? □ 15你是否做过学习成绩不好时,受到爸爸妈妈或老师训斥的梦? □ 16你是否经常觉得有同学在背后说你的坏话? □ 17你受到父母批评后,是否总是想不开,放在心上? □ 18你在游戏或与别人的竞争中输给了对方,是否就不想再干了?□ 19人家在背后议论你,你是否感到讨厌? □ 20你在大家面前或被老师提问时,是否会脸红? □ 21你是否很担心叫你担任班级工作? □ 22你是否总是觉得好像有人在注意你? □ 23你在工作或学习时,如果有人在注意你,你心里是否会紧张? □ 24你受到批评时,心情是否不愉快? □ 25你受到老师批评时,心里是否总是不安? □ 26同学们在笑时,你是否也不大会笑? □ 否
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你是否觉得到同学家里去玩时不如在自己家里玩? □ □ 28你和大家在一起时,是否也觉得自己是孤单的一个人? □ □ 29你是否觉得和同学一起玩,不如自己—个人玩? □ □ 30同学们在交谈时,你是否不想加入? □ □ 31你和大家在—起时,是否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 □ □ 32你是否讨厌参加运动会和文艺演出? □ □ 33你的朋友是否很少? □ □ 34你是否不喜欢同别人谈话? □ □ 35在人多的地方,你是否觉得很怕? □ □
36你在参加排球、篮球等集体比赛输了时,心里是否一直 认为自己没做好? 37你受到批评后,是否总认为是自己不好? 38别人笑你的时候,你是否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39你学习成绩不好时,是否总是认为是自己不用功的缘故?你做事失败的时候,是否总是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大家受到责备时,你是否认为主要是自己的过错? 42你参加乒乓球、羽毛球、广播操等体育比赛时,是否一出错就特别留神? 碰到为难的事情时,你是否认为自己难以应付? 你是否有时会后悔:“那件事不做就好了”? 你和同学吵架以后,是否总是认为是自己的错? 46你心里是否总想为班级做点好事? 47你学习的时候,思想是否经常开小差? 你把东西借给别人时,是否担心别人会把东西弄坏? 碰到不顺利的事情时,你心里是否很烦躁? 你是否非常担心家里有人生病或死去? 你是否在梦里见到过死去的人? 你对收音机和汽车的声音是否特别敏感? 你心里是否总觉得好像有什么事没有做好? 你是否总担心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 你在决定要做什么事时,是否总是犹豫不决? 你手上是否经常出汗? 你害羞时是否会脸红? 你是否经常头痛? 你被老师提问时,心里是否总是很紧张? 你没有参加运动,心脏是否经常扑腾扑腾地跳? 你是否很容易疲劳? 你是否很不愿吃药? 夜里你是否很难入睡? 你是否总觉得身体好像有什么毛病? 你是否经常认为自己的体型和面孔比别人难看? 66你是否经常觉得肠胃不好? 67你是否经常咬指甲? 你是否经常舔手指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9你是否经常感到呼吸困难? □ □ 70你去厕所的次数是否比别人多? □ □ 71你是否很怕到高的地方去? □ □ 72你是否害怕很多东西? □ □ 73你是否经常做噩梦? □ □ 74你胆子是否很小? □ □ 75夜里,你是否很怕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 □ □ 76你乘车穿过隧道或路过高桥时,是否很怕? □ □ 77你是否喜欢整夜开着灯睡觉? □ □ 78你听到打雷声是否非常害怕? 79你是否非常害怕黑暗? 80你是否经常感到后面有人跟着你? 81你是否经常生气? 82你是否不想得到好的成绩? 83你是否经常会突然想哭? 84你以前是否说过谎话? 85你有时是否会觉得,还是死了好? 86你是否一次也没有失约过? 87你是否经常想大声喊叫? 88你是否能保密别人不让说的事? 89你有时是否想过自己一个人到远的地方去? 90你是否总是很有礼貌? 91你被人说了坏话,是否想立即采取报复行动? 92老师或父母说的话,你是否都照办? 93你心里不开心,是否会乱丢、乱砸东西? 94你是否发过怒? 95你想要的东西,是否就—定要拿到手? 96你不喜欢的功课老师提前下课,你是否会感到特别高兴? 97你是否经常想从高的地方跳下来? 98你是否无论对谁都很亲热? 99你是否会经常急躁得坐立不安? 100对不认识的人,你是否会都喜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篇: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两会召开了,电视报纸热切关注,大街小巷人们津津乐道。两会新闻经常看,觉得代表们的发言很务实,是实实在在 的民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国庆在两会发言时说,目前中国约有21.6%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问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网络、影视等大众传媒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对缺乏辨别力的中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网络上瘾后引发了青少年的人格障碍。另外,在很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片空白。家长重身体健康和质量发展,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郭国庆建议,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要系统化,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范围,大力普及心理知识,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范围。此外,将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编入计算机教科书,家长也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更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发育。
郭教授之言有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真的有些让人担忧。新闻报道过,一个孩子由于厌烦奶奶管她,拿菜刀杀死了奶奶;一个男孩上网成瘾,姐姐说他,不给说,辱骂姐姐,气的姐姐自杀,而他对姐姐的死却麻木不仁,没有一点感觉。什么少年玩暴力游戏,残忍杀死自己同学,一些孩子孤僻自私等等很多问题,这都说明我们青少年心理上出现了问题。马家爵事件就是一个明证。我虽然工作在农村,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一家一户孩子少,家长都比较娇惯孩子,导致一些孩子遇到一点不如意便气急败坏,出现极端的思想和做法。我们学校一个孩子问奶奶要钱买零食,奶奶没给他,然后就不回家了。老人家找到学校等在大门口,孩子想方设法逃开不见老人。老人家求我们老师劝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看了不忍心,那么大年纪了,头发花白,寒风瑟瑟,等在大门口。孩子,你的心肠就这么硬吗?在学生的作文日记里也看到。一个小女孩,妈妈带她和弟弟到城里走亲戚,妈妈给弟弟买了双运动鞋,给她买了一条裙子,给弟弟买鞋花的钱多了,这个小女孩便认为妈妈偏心,在作文里发狠说,怎么讨厌妈妈,恨妈妈,生下她又不爱她,“恨!很!恨!!”,触目惊心三个恨字。还说等妈妈老了病了不管她随她死了算了等等。看了毛骨悚然,心惊。平时这孩子在班里活泼可爱一派天真烂漫,怎也想不到因这一点点小事竟会有这样憎恨生她养她的妈妈。据了解,她家人十分爱她,一家就两个孩子,疼的像宝一样,零花钱不少,穿的也好,不比别人差啊。孩子,生你养你的母亲竟不如那几十元钱吗?你有没有想过你是姐姐啊?
重身体健康,重智力开发,轻思想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片空白,有心理健康教育课本,但几乎没老师上过,而且学校也没专业老师。教科书是摆设。“中小学心理健康培养和教育要系统化”如何系统而又落到实处?实际操作起来估计不容易,不是一日两日能办到的事。“将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编入计算机教科书”,这可行,能立即实现。
希望很快见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