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动人口管理相关文集(最终版)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制度的构想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深入发展,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多为繁荣经济、丰富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动人口的增加也给社会治安、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显得特别突出。笔者认为只有从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着手,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的管理难题。
「关键词」流动人口 管理 法律制度
一、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制度的主要缺陷
(一)、现有法律法规与我国当代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我国目前有关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2)公安部印发的《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暂行规定》。(3)公安部公布实施的《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4)公安部公布实施的《暂住证申领办法》。(5)部分省、市(区)、省辖市、较大市、经济特区的人大及政府制度的暂住(流动)人口治安管理规定(条例)。这些法规、条例主要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主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和中期制定的,当时正处于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社会压力巨大、违法犯罪嫌疑人中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大幅攀升之际,立法带有浓厚的管理部门痕迹,其核心主要体现了政府部门管理的利益,而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为流动人口服务、确立流动人口权利与义务,特别是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方面的内容不多甚至没有,流动人口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这些法规多是一些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其内容多以限制性规定为主,与社会法治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2003年初以来,国家对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政策作了较大调整,先后取消了出租屋和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收费和租赁房屋的审核登记,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等,给以初步形成的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带来了极大冲击,国家取消了收容遣送制度和一些政策性收费之后,相关的配套措施又未能及时跟上,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困难。
(二)、缺乏必要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法律中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居多,缺乏全国统一的管理标准。我国现行的涉及流动人口管理主要的法律法规,除对流动人口必须携带居民身份证或其他合法有效能够证明其身份的证件的规定有全国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予以规范外,流动人口的其他管理规定或者是由公安、劳动与计划生育等部门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如公安部的《暂住证申领办法》、《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等;或者由省市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地方人民政府以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形式来发布,如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北京市政府据此分别就外地来京人员户籍管理、住房租赁、务工经商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等各方面均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等,其他各省也大多如此。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地方与地方之间对流动人口管理规定存在地方性差异,各地有各自的管理标准,无法统一起来。
(三)、缺乏城市外出流动人口的法律规定。
缺乏城市外出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规定。就目前 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城市只制定外地流入本地的人口管理的法律规定,对本地城市人口外流到其他地方工作和居住则没有相应的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笔者所收集到的法律规定中,只有2000年的《天津市流动人口管理规定》中明确界定了流动人口包括流入地和流出地两种人口,不过整个规定基本上是针对流入人口的。其实,今天的流动人口中虽然大部分来自农村,但是来自城市的人口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所以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在法律上缺乏相应的规定,导致这部分的法律空缺。
面对目前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文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面对传统体制造成的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法律地位的差异,只有抓住机遇,重新构造相关法律,才能以缩小与宪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差距,真正做到依法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管理的难题。
二、完善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制度的构想
依法治国是指导流动人口管理基本方针,是从行政管理转向法治管理的有效途径,流动人口长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法制化管理。流动人口的增加是历史的必然,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出现日益增多的趋势。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流动人口会继续增加,因而加强其管理的法制建设也势在必行。对此,笔者提出以下构想:
(一)健全必要的全国性流动人口管理法规。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武器,也是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的最后一道防线。目前,流动人口管理法规繁杂,且不同效力等级的法规在处罚种类、幅度有矛盾之处,不便执行。为了使流动人口的管理人员有法可依,增强他们的执法信心和决心;必须由全国人大或常委会制定一部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提高立法层次,规范管理行为。对流动人口管理中涉及的社会治安管理、计划生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明确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在加强管理同时突出对流动人口权利的维护,制定《流动人口流管理法》时要结合户籍改革立法,对流动人口入住城市、子女教育、权益保障、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和享有政治权利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使流动人口正确行使个人权利,履行个人义务。严禁从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出发,制定出台对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带有限制性、歧视性政策,使流动人口能真正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要对各地针对流动人口的政策和法规进行清理,及时废除过时的法规,取消带有歧视性的政策。人口的管理必须要从形式上实现统一。从1985年公安部的暂行条例规定以后,一直没有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出台,导致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纷纷出台。但地方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形成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是非常不利的。不过,在流动人口这一问题上,由于各地的情况有相当大的差别,因此,目前要制定全国统一的法律还有困难,但是笔者认为应当开始研究如何制定全国外来人口管理法律规定,以便在合适的时机推出。
(二)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及其相关权益的立法。
立法者应从管理的角度转变为以服务为主的角度,寓服务于管理之中。扩充、完善、保障流动人口享有的权利,采用激励机智引导流动人口自觉到当地公安机关注册、登记、申报暂住证,由被动变主动,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中的最根本问题。如可以规定按时办理暂住登记、申领暂住证,享有与常住人口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福利等方面同等的权利;凡在暂住地暂住一定期限无违法犯罪现象等可转为当地户口的规定等等,激发流动人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觉履行义务的积极性。
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流动人口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同等的就医权利、同等的就业权利、同等的事业保障、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等,只要流动人口到流入地登记,就能享受到与本地居民相同的公共福利待遇,通过这样制度安排,来促使流动人口主动登记申报,积极参与管理。
2、推行公民福利卡制度。在法治社会,每个公民都应享有国家提供的同等公共福利待遇。国家通过银行系统为每个公民设置个人社会保障号码,同时具备个人身份证号码的作用,具有多种功能和较大容量,不受地域限制,在全国通用,与各地区政府的社会管理部门相关数据库联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以终身不变的社会保障卡为基础,应对万变的人口信息变化,不管人口流动到哪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就会随之移动到哪里,以利于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国家应以二代身份证办理为契机,加强对实有人口的图像采集、指纹录入,开发实有人口管理系统,建设系统强大的分析、统计、查询等功能,流动人口到流入地办理暂住证时,身份证等信息同时导入暂住IC卡中,这对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3、借助《社会保障条例》、《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的制定和完善来予以保障。可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法律的形式来制定一部《外来流动人口权益保护法》来规定流动人口各方面享有的权利和权益,在就业、社会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依照宪法和法律享有与常住人口同等的权利,具体办法由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另定。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办法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作出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性的规定。流动人口应享有平等的社会经济权利、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对于流动人口,其养老、失业、医疗等各种福利权利被忽视或被剥夺,同工不同酬、不同福利待遇的现象相当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劳动者福利保障制度差异的惯性作用依然很强;不少地方地方保护主义在立法和政府行政行为中还比较严重;出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绩和优先保障本地居民利益的需要,往往对流动人口就业作出限制性规定,对流动就业者的社会经济福利权益无从顾及。无论是体现现代法律精神还是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政府都应保护本国公民基本权利。
(三)国家应加强对出租房屋管理的立法。2003年 国务院取消“租赁房屋登记核准”的公安行政审批项目后,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出租房管理难度增大。住宿地是流动人口管理的一个切入点,应作为一个重要阵地严格管控。立法中应本着“谁接纳,谁负责;谁容留,谁负责;谁雇佣,谁负责;”坚持“保护合法、取缔非法、查处违法”和“谁主管说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以及“审批从简、管理从严、处罚从重”的工作要求,加大对违法出租屋和用工单位的处罚力度。以落实责任制为核心,以考核评定为策略,以治安问责为手段,努力夯实流动人口管理的基础。
对流动人口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和谐社会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反对无序化和无序状态。对流动人口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求,法治社会中最重要的规则是法律规则,法律是所有社会规范中最具有明确性、确定性和国家强制性的规范。人们依照法律规则来办事,做到有章必循、有法必依,社会就有了和谐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法以文明的手段来解决纠纷,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不断提高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法制含量,是促进外来流动人员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杨云善 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刘怀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彭勋等著《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人口迁移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4、谢升华。论流动人口的法律地位及其权益保障。甘肃社会科学.2004(6)
5、徐水源。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几点思考。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5)
6、张跃。关于取消暂住证管理制度的思考。公安研究。2003(9)
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实践之路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7年03月29日 02:40 第一财经日报
萧遥 柴华
上海正在试图对流动人口实施更广泛的福利措施,实现“市民化”待遇,这些做法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宽容”。但是,这个“宽容”背后的“压力”也更早地摆到了桌面。对城市规划再出发,除了预算的压力之外,还将要引发各方利益的重新博弈
日前,上海市卫生局已经下发通知,计划年内将特约分娩点的数量增加到23家。届时,将有更多的外来流动人员从中受益。这只是上海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便利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以及年龄结构的明显变化,对上海城市管理模式提出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第一代外来务工人员的盲目流入到新一代希望融入社会的过程,也对如何管理流动人口这一课题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如何解决流动人口在上海定居、分娩、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已迫在眉睫。
城市管理变革:福音与压力
根据浦东新区正在研究制订的人口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外来迁移人口将享有与上海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这将有利于外来人口融入到上海市整体文化和社会环境中。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彭希哲介绍,事实上,不仅浦东,上海市政府部门在进行建设规划及提供服务时,已经将这一可能发生的矛盾因素考虑在内,包括商务服务设施等,至少都是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比如上海进行公共交通系统的研究,就已经不只按照常住人口来测算交通流量,而是按照„实有人口‟的概念来提供方案,”彭希哲进一步解释说,“实有人口,包括短期内停留在上海(如看病、旅游等)及某一时点上在上海过境的人口,这些人口其实都需要上海为其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部门制定有关规划当然应该将其考虑在内。”
目前,许多省市在制定 城市规划时,人口测算参照的依旧是当地的户籍人口数量,数量庞大的外来常住人口并未纳入测算范围。此前,上海也是同样的做法。目前,在对外来人口统计登记系统上,上海与其他城市一样,尚不完善。
在彭希哲看来,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口在上海生活居住,有关政府部门希望能够用不带任何歧视的公共服务理念来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服务,例如服务对象的界定是按照不同的研究目的来进行的,当然,这与政府的预算能力也切实相关。
上海正在试图对流动人口实施更广泛的福利措施,实现“市民化”待遇,最近这些种种做法被认为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宽容”,受到广泛的好评。但是,这个宽容背后的“压力”也更早地摆到了上海的桌面。对城市规划再出发,除了预算的压力之外,还将要引发各方利益的重新博弈。
流动人口产业工人化
“城市规模和人口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当外来人口不断增加时,如何通过政策进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彭希哲说,“而这种政策是不能有任何人为设定的门槛在内,这也能够体现出一个城市政府部门管理流动人口的理念。”
在彭希哲看来,新一代外来流动人口,尤其是“80后”的流动人口中,多数具有初中以上学历,而且对于自身权益的关切度明显提高。他认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和培养这批受过初等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成为新兴产业工人,是让新一代外来流动人口逐渐融入上海的途径之一。
据介绍,目前,上海已将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向非上海生源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农民工等人员全面开放。
根据相关政策,外来流动人口可以在上海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劳动保障服务网免费获取培训信息,也可自主选择上海市有办学资质的机构进行培训,还可以自主申报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合格后即可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这也意味着,在工资报酬、劳动条件、工作时间等劳动标准方面,外来流动人口已经与上海本地户籍人口一样,可以享受同等待遇。
然而,尽管有专家认为,“关爱农民工,上海一直在努力,做了很多实在的事”,但是,在很多外来流动人口的内心深处,仍旧无法在城市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方面,渗入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工们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城市创造了巨大财富;另一方面,农民工们没有被纳入到城市的政治、社会管理体系中,也没有被纳入到城市的福利与公共品分配体系中。
对此,有专家指出,在享受政治权利、福利、文化生活、公共服务方面,作为流动人口中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其待遇与市民和相对强势的白领流动人群仍然存在差距。
“管理者是否有勇气让外来流动人员享受一个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福利,体现了政府的管理观念是否开放”,彭希哲说,“政府部门也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是是否愿意,二是是否有这个实力。”
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在彭希哲看来,上海市政府在如何实现流动人口的“权利与义务对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性的有益探索。
例如,根据来沪农民工流动性大、年纪轻、大多从事体力劳动的特点,上海市专门设立了外来人员综合保险制度。该制度从2002年开始实行,重点解决来沪农民工最急需的工伤、医疗保险问题,同时为他们提供未来的养老补贴。
来自上海市政府的一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参加社会综合保险的来沪农民工已超过260万人。其中已有2.5万人享受了工伤保险待遇,1.6万人享受了住院医疗待遇,195万人领取了1年以上的养老补贴凭证。
而根据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上海市各区县也体现了各自的管理特色。去年10月中旬,流动人口最集中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启动了“彩虹计划”,1万名外来女性流动人口获得了免费的意外伤害保险。据介绍,这份价值30元的保险单,最高赔偿金额可达4万元。除此以外,“彩虹计划”还包括为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提供妇科普查优惠、免费参加少儿住院基金、岗位技能培训等。
根据浦东新区正在研究制订的人口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外来迁移人口将享有与上海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这将有利于外来人口融入到上海市整体文化和社会环境中。
但是,彭希哲认为,由于目前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作为承载社会保障与福利的载体,外来流动人口在上海完全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尤其是新来的外来流动人口直接享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果也是不公平的。
彭希哲指出,政府部门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规划方案,让外来流动人口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例如我在上海努力工作、依法纳税,5年之后可以享受怎样的社会保障及福利。充分利用现有户籍制度做好过渡,直至完全取消户籍制度。
新华网北京1月22日电(记者魏武、刘奕湛)2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改革。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庞大,2005年为1.47亿人。
“以农民工为主的庞大流动人口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创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人口计生委有关负责人说,但流动人口的就业、子女教育等难度加大,管理服务体系严重滞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挑战。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让庞大的流动人口享有平等权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化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已迫在眉睫。
为此,决定强调,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健全出生人口登记和生命统计制度,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其合法权益。
决定要求,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双向考核。流入地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服务。同时决定还指出,要强化社区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实现流动人口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和跟踪管理。
谢玲丽代表:在外省市建来沪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
谢玲丽代表:建议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发挥外省市积极性,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当地民间组织来运作,明确来沪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职责和赋予其对来沪人员管理职责,对将来沪人员组织开展上海所需岗位相关技能培训;为培训合格人员出具有关证明,上海对此类对象优先考虑安排就业。市人口委现已与苏、浙、皖、赣及渝等地签定了省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管理协议。
【追踪】:当前,上海外来人口总量增长较快,常住人口总量不断扩大。2003年底,上海市常住人口为1713万人,外来人口近500万人(其中半年以上常住人口383万人),在全国31个省市中外来人口居第二位。人口存在分布不合理状况,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为4.01万人/平方公里;年龄结构峰谷交替,老龄化程度加快,2002年底,在全市1334.23万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占18.7%;人口整体素质与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有着较大差距。
北京外来人口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无论在思路上,还是在政策上,都有待进一步调整。第一,应将外来人口纳入全市统一的人口管理体系,实行按现居住地管理的政策;第二,加强教育、服务与保护,对外来人口实行综合管理;第三,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外来人口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一)健全基层管理组织,严密日常管理网络
基层管理网络的构建应以街乡为中心,以居村委会为依托,统筹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确立“外勤民警主管,户籍协管员专管,居村委会或治保会干部协管,用工单位、出租房主和外来人员共同参与”的基层外管责任机制。
第一,应在居村委会建立外来人口管理站,把好外来人口管理的“第一道关”。通过出管站或外营站这种形式,要把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下放到与外来人口接触最密切的基层组织,以方便外来人口的生产生活和日常管理,从而把外管工作的根牢牢扎在最基层。
第二,应加快建立出租房主联保小组的工作步伐,尽快实行为户分组的网络化管理。要以十户出租房主为一组建立联保小组,形成“居村管理站—出租房主小组组长—出租房主—外来人口”的自管网络。
第三,应注重外来人口自管组织建设,强化自我管理。
(二)强化责任机制,形成管理合力
第一,应尽快推行外来人口管理检查报告单制度。各个外来人口管理站或出租房屋管理站在日常检查和管理工作中,对于所发现的需要有关职能部门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填写检查报告单,以告知有关部门。对于各有关职能部门处理问题的时间要有明确规定,处理情况要纳入外管工作的考核范围,并与相关责任人的奖惩挂钩。
第二、要强化街乡在外来人口管理工作中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职能。对于外来人口比较多(超过一万人)、管理任务比较重的街道,建议区政府任命辖区派出所的所长为本区主管外来人口工作的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统一协调和组织本街道的外管工作。
第三,建立以考核工作实效为主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实现基层外管工作机制的转变。
(三)以出租房屋管理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地管好“头”与“脚”
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应当确立“头”“脚”并重、以“脚”管“头”、以房管人的思路,以此把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和暂住人口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堵赛管理的漏洞。
第一,要坚持“管好外来人先要管好本地人”的原则,管好出租房主和出租房屋。
第二,对于外来人口和出租房屋,应实施分类管理。
(四)建章立制、落实各项管理,提高协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当前治安形势严峻、警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应当发挥好户藉协管员这支队伍的作用。为了调动工作积极性,奖优罚劣,应将协管员的工资分成基本工资和奖金两种,工资和奖金与每月的工作挂钩。年终还应评选优秀并发放奖金。
要健全和完善对协管员的各项管理制度,要适当提高协管员的报酬待遇,认真抓好协管员的定期培训。
(五)完善管理档案,加快外来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要以房屋出租户为单位,按照统一的格式,为出租房主和外来人口建立管理档案,实施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对于外来人口中的重点人口,要在建档建卡基础上,向跟踪管理、掌握行踪深入,既管“头”——做到人头基本情况清,又管“脚”——做到落脚地和现实情况明。通过经常化管理和全程管理,要掌握重点人口的活动动向和经济生活情况,达到提名知人、提人知情。
在公安部门加强外来人口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劳动、工商、房地、卫生、计生等部门亦应全面实现本系统外来人口的计算机管理,并尽快与市外管办联网,以达到信息共享、相互促进的目的。
(六)以社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外来人口的社会化管理
贯彻属地管理原则,提高外来人口管理的社会化水平,“社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当前加强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外来人口管理有机地纳入各类社区工作范畴,大力推进外来人口管理的社会化进程。
在社区服务方面,近期需要加强的工作主要有:一是社区范围内提倡现场办公,服务上门,以方便外来人口的工作、生产和生活;二是在外来人口聚居区应建立和完善配套的社区服务,以解决他们在住房、医疗、职业介绍、购物、通讯、子女人托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七)深化宣传教育,提高外来人口的整体素质
对于外来人口的宣传教育、应当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法制意识,强化其自我约柬能力,努力避免不懂法而违法犯法;二是提高其接受城市文明、合法在城市生产生活的能力和素质。
对外来人口的宣传教育要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生动具体。宣传的内容和形式要灵活多样,务求实效。社区文化建设应当考虑外来人口的文化需求,社区文化设施,应当向外来人口开放。应当充分利用“市民学校”这类载体,发挥好广大青年志愿者的作用,分期分批地对外来人口进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城市文明教育,以不断提高外来人口的整体素质。
(北京市政府研究室与北京市公安局课题组)
版权所有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第二篇:流动人口管理
流动人口管理
1、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地方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为主。
2、成年流动人口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凭婚姻证、身份证到当地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婚育证明。
3、成年流动人口到现居住地后,应当向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交验婚育证明,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交验婚育证明后,予以登记,婚育证明不完备的,应当要求补办。
4、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应当向流入已婚育龄人口进行计划生育宣传,并组织有关单位向育龄夫妻提供避孕节育措施服务。
5、有关部门审批成年流动人口的暂住证营业执照、务工许可证等到证件时,应当核查其婚育证明,没有婚育证明的,不得批准。
6、用工单位或个人负责被招用的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并接受现居住地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出租或出借房屋的户主,应配合做好已婚育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第三篇:流动人口管理
流动人口管理
(一)管理和服务对象:
跨区以外异地人事务工、经商等活动的、年龄在18-49周岁的育龄人员。重点流动人口对象:所有已婚育龄妇女、近几年有生孕行为、现孕的已婚育龄妇女的流动人口。
(二)管理原则
1、坚持流出地和流入地共管、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2、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原则
3、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
4、坚持村民自治理的原则
(三)管理和服务工作程序
1、流出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程序
(1)每月入户摸底,及时登记流动人口台帐
(2)督促、帮助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
(3)跟踪管理服务,凡外出务工经商的已婚育龄妇女,必须落实新洲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六个一”的管理原则。即:
1、外出前到所在的村(居委会)填写《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登记表》,再到开区计生办免费办理一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2、自觉接受一次以查环、查孕、查病为主要内容的“三查”服务;
3、落实一项可靠的避孕节育措施;
4、与户籍地所在的村(居委会)签订一份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合同;5及时向户籍地所在的村,提供一个准确的联系方式,如有
变动则及时告知;6每半年寄回一份有效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或(“三查”明)。
2、流入人口管理和服务
(1)定期一月一次入户摸底、登记(流入的已婚育妇必须登记其身份证号,丈夫户籍地详细地址:省、市、区、街、村)。
(2)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未办证者,下达催办通知书。
凡村、居委会和个人接纳育龄妇女从业或者出租房屋供育龄妇女居住的,应当查验其《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与其签定计划生育合同书,完善以房管人的工作机制。
(3)生殖健康服务,流动人口享受常住人口一样的免费生殖健康服务。
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妇,享受国家规定的免费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包括发放避孕药具;孕情、环情检查;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人工终止妊娠术及技术常规必需的各项医学检查;输卵管结扎术、输精管结扎术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诊治。
城镇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妇享受免费发入避孕药具等服务。
(4)生育服务。
对凡持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已婚育妇,在其生育时提供相应的服务。特别是有怀孕和生育行为的,要及时准确上报已婚育龄妇女的怀孕、生育、节育情况。流入的已婚育龄妇女政策外怀孕的,应当及时自觉地采取补救措施。经说服动员不采取补救措施的,并政策
外生育的,要对其依法征收社会扶养费。口径:常住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达80%(即不能有政策外出生)、常住流动人口两考核内生育对象采取长效节育措施比例达到65%,及时率达到85%。
(5)信息交换:已婚流入育妇及时提交全国流动人口信息平台,逐步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跟踪服务和管理。
3、流动人口出生上报及口径
常住流入出生:要求上报并汇总
非常住流入出生:要求只登记不汇总
小孩长期寄养:作常住流入上报
口径:常住流入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达80%(即不能有政策外出生)、常住流入人口两考核内生育对象采取长效节育措施比例达到65%,及时率达到85%。
第四篇:后勤工作管理文集目录
目录
后勤主任岗位职责……………………………………………………………(01)生活老师组长职责……………………………………………………………(03)生活管理老师岗位职责………………………………………………………(04)生活老师工作八不准…………………………………………………………(06)门卫人员工作职责……………………………………………………………(07)校车驾驶员岗位职责…………………………………………………………(09)保洁员岗位职责………………………………………………………………(10)办公室财产管理制度…………………………………………………………(11)办公室财产管理责任书………………………………………………………(14)班级财产设备管理条例………………………………………………………(16)班级财产设备管理责任书……………………………………………………(18)班级财产丢失损坏赔偿及扣分量化表………………………………………(20)学生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应急处置预案及分工示意图……………………(21)后勤员工考核细则……………………………………………………………(26)校舍、消防设施检查记录表…………………………………………………(28)后勤工作人员会议记录表……………………………………………………(29)学生提前离校登记本…………………………………………………………(30)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职责………………………………………………………(31)食堂管理员岗位职责…………………………………………………………(33)食堂采购员岗位职责…………………………………………………………(34)食堂会计岗位职责……………………………………………………………(34)食堂炊事员葛职责……………………………………………………………(35)食堂保管员工作职责…………………………………………………………(37)食堂卫生管理制度……………………………………………………………(37)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报告制度………………………………………………(39)食品供应制度…………………………………………………………………(39)食品留样制度…………………………………………………………………(40)餐具、用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41)食品从业人员健康制度………………………………………………………(42)师生用餐制度…………………………………………………………………(42)食品卫生安全保卫制度………………………………………………………(43)食品卫生安全责任追究制度…………………………………………………(44)餐厅卫生管理制度……………………………………………………………(45)食品库房管理制度……………………………………………………………(45)食品粗加工卫生制度…………………………………………………………(46)面食加工管理制度……………………………………………………………(47)配餐管理制度…………………………………………………………………(48)烹调加工管理制度……………………………………………………………(48)食品采购制度…………………………………………………………………(49)食品添加剂使用和管理制度…………………………………………………(51)食品卫生检查管理制度………………………………………………………(52)
第五篇: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汇报
推行公寓式管理等四项新机制全力开创流动人口管理新局面大仪镇位于江苏、安徽两省、四县市交汇处,扼守仪征市北大门,244省道线横穿东西,333省道线纵贯南北。今年我镇被命名为全国重点镇、江苏省94个重点中心镇之一,区域优势愈加凸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我镇共有各类企业258余家,目前外来打工人员达3000余人。外来人员的迅猛增多,在给我镇经济建设增添活力,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收入,达到“双赢”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为此,我镇结合“平安大仪”创建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来,镇域内外来打工人员刑事案件发案率以及治安案件发案率都压降至零,实现了“零犯罪”记录,为经济发展营造了优良的治安软环境。现将做法简要汇报如下:
一、推行公寓式管理机制,提升外来人口管理实效我镇的外来打工人员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其中656人已办理了暂住证。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警企联合,齐抓共管,300余人在生活上接受公寓式管理。
(一)更新服务理念,强化外来人员管理。镇综治委统一部署,明确要求,镇派出所以开展警企“零距离”活动为抓手,对辖区每个企业都进行上门服务,对外来务工人员逐一登记、建档、拍照、发证,并发函到其户籍所在地进行核对。要求每个企业加强治安保卫工作的领导,明确专人建立台帐,加强管理。
(二)完善管理措施,强化管理实效。镇综治委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职工公寓,对外来用工人员住宿实行公寓化、集中管理。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公寓要准时关门,严格执行人员出入登记制度。凡外来务工人员有增减都要及时到各自所属警务区报备后,集中向上反馈。我镇工艺制品二厂,有职工500多人,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近年来本地劳动力资源紧张。为确保企业发展,该厂不断引进外来务工人员,2001年以来先后从安徽黄山、江苏涟水等地招聘100余名工人。为解决职工语言交流障碍以及食宿等问题,保障职工保护权利,镇综治委建议该厂建立职工宿舍,并从打工人员的家乡聘请一名退休支部书记专门负责外来职工宿舍区管理。运作三年来,该厂外来职工工作安心,未发生一起因打架斗殴、物品失窃而引发的治安、刑事案件。
(三)以人为本,实现企业自治。在推行公寓式管理的基础上,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镇工艺二厂去年又投入100万元为外来职工建成住宿、盥洗、食堂、开水供应间等一应俱全的一体化职工公寓,按照同一地区自由组合的方式,4人一个房间,使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整洁舒适的住宿条件,规范有序的管理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员来厂就业。每逢节日,食堂还为外来职工举办同乡聚会,改善伙食,慰藉他们的思乡情结。该厂还充分考虑到部分外来人员饮食习惯差异,添置了十余套灶具、炊具,单独开设了自助小厨房,外来人员可以自己做称心如意的饭菜。此外,还添置了彩电、订阅了十余份报刊杂志,职工活动室也正在建立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外来职工文化娱乐生活。通过逐步建立健全企业自治,实行人性化公寓式管理机制,使企业切实做到“管好自己人,看好自家门”。
二、实行留宿报备制,夯实外来人口动态管理基础为加强夜间留宿于我镇的外来人口的动态管理,镇派出所要求各旅馆业业主每日23时前将住宿人员按住宿登记表进行逐项登记,一式两份,一份留存,一份送至派出所进行微机录入,网上比对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并到每个旅馆对所登人员进行核对。同旅馆业主签订治安责任状,要求业主加强住宿人员管理,夜间一般不得外出,如有外出应及时向派出所报告。对沐浴业明确要求一律不得留宿,如果留宿必须报备至派出所,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今年以来,我镇两浴室先后发生两起手机和现金被盗案件,派出所通过住宿登记核查案发当日留宿于该浴室浴客的资料,排查有关人员,很快将两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并一举破获两嫌疑人在外地盗窃作案40余起。
三、实行情报信息主导防范管理机制,紧扣外来人口治安防范管理关键镇派出所牢固确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理念,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情报信息网络,加强信息收集和隐蔽力量建设,真正把尖刀磨快,提高主动进攻、准确打击外来人口犯罪的能力。注重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最大限度将警力和辅助警力推向社会面。由于我镇处于两省四县交界处,且有三个集镇,每10天就有6天逢集,以往每到逢集,扒窃、诈骗、使用假币等现象屡有发生,去年以来派出所改变勤务运作模式,采用公秘结合方法,每到逢集日则安排一部分民警着警服,一部分民警着便装到街面进行巡逻。今年8月份的一个逢集日当场抓获了一名正在扒窃钱物的“四进宫”劳释人员,在集贸市场设摊的摊主和赶集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四、建立责任倒查追究制,健全外来人口治安防范管理长效机制在对企业外来人员严格管理、落实责任的同时,镇派出所还对散住于私房中的外来人员同样进行逐个登记、拍照、发函、发证。除按要求办理私房出租许可证外还同私房出租户主签订治安责任状,实行“谁出租,谁负责”原则,并要求户主加强对租赁人员的监督、管理,明确其为第一治安责任人。明确要求社区民警对租赁地点实行定期、不定期、定时、不定时彻底清查,由派出所进行倒查,奖优罚劣。坚决杜绝外来人员以所租赁的房屋为据点进行各项违法犯罪活动。两年来,先后有3名房主因及时掌握情况,提供线索受到派出所的奖励,1名业主因未能按规定履行登记手续登记,而被责令限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