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长
成 长
——网师一周观察(121)(2013年10月14日——10月20日)
文\青风竹简
我的“编外”弟子(一位年青且上进心强的优秀老师)向我描述了近期班级工作中遭遇的困境: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特别差,班级纪律也不好,接连出现逃课、打架现象......希望我能点拨、帮助。
虽然我提供了一些建议,并推荐了一些书籍,但我知道,在根本处,如果没有一个艰难的穿越过程,如果不能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没有改变、完善大脑中的认知结构,所有这些或听来、或从书上看来的知识,都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都不足以让自己彻底走出类似的困境。
而更可怕的是,经过阅读而不能转变内在认知结构,你会慢慢怀疑读书的作用,抛弃啃读艰涩的经典,然后逐渐迷恋那些语言优美而浅薄的教育畅销书,希望能从所谓的名师身上找到立竿见影的终南捷径,从教育神话中觅得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甚至不觉中喜欢上一则则“心灵鸡汤”,从中获得暂时的虚幻力量和回避自己、逃避当下的理由。而“心灵鸡汤”是不能治病的。或许,一些操作性强的所谓的“灵丹妙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久之,你也会发现只不过是扬汤止沸而已。
越是缺乏根基,越迷恋技巧;越迷恋技巧,越不能突破自己的认知结构:许多教师就迷失在这个恶性循环中。
有人特别喜欢四处听讲座,希望取得“灵丹”,甚至仅仅为结识“高人”;而有人不喜欢参加讲座,因为发现听来听去,最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讲座引进门,修行在自身。讲座是有用的,它可以让你看到另外的“天空”,触动思维,启迪思考,激发行动;讲座是无用的,因时间、场地的限制和讲座者为追求当场效果等因素,并不能引发认知结构的根本转变。要知道,坐在讲台上作报告者,没有一个是主要依靠听讲座而成长的。
一
专业发展之所以难,就难在突破、完善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一方面,人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潜意识,很少从自身思维找问题,而是容易归罪于客观外在。辩护,实质就是维护原有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即使有人能认识到症结所在,也找不到突破的办法,或者畏惧突破过程的艰难。
当下学校教研遭遇的困境,就在于无论是同课异构、集体备课,还是推荐书籍、检查笔记、听报告等,都不能有效触动、改变老师的认知结构,仅有知识量的积累,而没有知识结构上质的变化。当专业发展培训无法真正促进教师成长时,就不能单纯怪罪老师们参训不积极,当一些领导幼稚地寄希望于通过单向的讲座、报告就能提升专业能力时,就会出现在网上继续教育中用下载“挂机王”来替代老师点击以积攒时间的可笑之事。
某种程度说,读书是无用的,因没有一个名师是靠坐在书斋里博览群书而拥有强大专业能力的,如果把书籍当作盛满妙计的锦囊,希望在遭遇困惑时,从中拿一个“妙计”就能解决,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幼稚的。
读书是有用的,哪一个名师身后没有站立若干本深深启发自己的的“根本书籍”?阅读虽然提供不了解决当下困难的具体方法,但可以提供一种理解,正如魏智渊老师所说:“这种理解是一个人最内在的教育灵魂,是最根本的东西。在高度理解的基础之上,游刃有余的教育实践才有可能发生。”
二
在高中教书的近十年生涯中,一再遭遇课堂教学提升中的瓶颈。初为人师的几年,基本上是把教参上的解说搬到课堂上,然后要求学生记在笔记本或课本上。后来到了高三,主要是依靠几本“高考兵法”类的复习书进行大量应试训练。教过两轮高三后,对自己的教学,先不说学生满意不满意,最主要是自己就不满意。
虽然也四处观摩了不少名师课堂,也通过教学杂志琢磨了一些教学设计,但从今天角度来看,由于没有研读过几本“根本书籍”,导致语文本体知识(字、词、句、篇、修辞、语法、诗歌、小说、写作等等)和教育中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不扎实、不丰富、不准确。
比如讲诗歌,由于没有研读《人间词话》这样的学科奠基之作,所以,只能在意象、意境、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词语中转圈,而全然没有触及到诗歌灵魂,诗歌课堂机械枯燥,索然寡味,后来受一名师的启发,注重课堂朗诵,希望通过朗诵演绎出诗歌魅力,但问题是,如不能精确认识一首经典诗之所以经典的原因,不要说读得好,就是将之唱出来,能引领学生抵达诗歌的根源吗?
后来,阅读了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通过叶嘉莹分析一系列诗词,理解了“符码”等概念和“丰富而统一”等观点,讲解诗歌时,方觉有了“味道”,起码能触摸到诗歌本身而不是在外徘徊了,学生反映也很好。而当后来深入哲学领域,阅读了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涉猎了现象学的一些知识,尤其是听干国祥老师解析了一系列诗歌后,方觉触摸到通往诗歌本源的门径,但抵达的路途依然漫漫。
从这个角度讲,专业发展,就是不断地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合自己的图书。学科老师,要研读一些根本书籍(学科中每一领域的奠基之作),拥有丰富、坚实的学科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武器库”。
三
然而,即便当时攻克了语文本体性知识匮乏的问题,语文学科另外的课程知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特殊性、教学设计等)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今天来看,给我这方面知识结构带来根本性、颠覆性变化的是干国祥老师的《构筑理想课堂》一书。
但,假如当时有人推荐我看完本书,就能突破困境吗? 不能。因为以当时认识,仅仅能把书当作知识来学习,而不能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智慧,更不能引发认知结构的转变、完善。
对“根本书籍”,读完易,“穿越”难。
从2009年开始我参加网师语文研课,开始穿越《构筑理想课堂》一书历程,一直到2012年,整整用了三年。三年中,在这本书的引领下,围绕课堂教学,展开了一场艰难的持久战,攻坚战。
除了反复啃读、批注这本书,还阅读了干国祥老师撰写的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充满真知灼见的小论文,反复精研了十几篇干老师的课堂实录。对一些典型课例的主要环节(如《景阳冈》中“哨棒”的分析等)基本能背诵下来。
其次,运用“理想课堂教学框架”深度解读了五十多篇初中、小学语文课文并按照“理想课堂教学框架”设计了教案,其中一些篇目还上课实践。在运用框架的过程中,不断返回到书中理解内涵。“运用——啃读——运用”是一个反复的循环,通过阅读理解框架,通过运用加深理解。
第三、深度研究了隐含在“课堂教学框架”背后的理论。通过研读《给教师的建议》明白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交集点”“第一套大纲”“书写阅读的自动化”“教育学循环”等概念,通过研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理解了“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认知规律......第四、围绕《构筑理想课堂》一书,展开了结构化、主题化阅读。深研了王荣生、孙绍振等学者的目标确定和文本解读理论,剖析了李镇西、郭初阳等当代语文名师的课堂实录,精读了海德格尔、杜威、皮亚杰等大家的一些学科奠基之作,更远的是开始长期地在哲学中沉潜。
我不是名师,相反,在教学中曾遭遇许多失败。尤其是现在,已经基本脱离了教学一线,更不敢妄谈教学。我只是以自己的经历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
读书不在多,而在透彻。对于“根本书籍”,只有在啃读的基础上反复运用、实践,才能真正理解,突破自己的认知结构,化知识为智慧。
阅读是为了运用,而运用又促进了阅读。回头来看,正因三年中不断地运用“理想课堂教学框架”这个武器,才真正得以改变认知结构,如果没有行动,没有五十多篇课例的沉潜、打磨,“理想课堂教学框架”这个“武器”对我而言仍然是一个“名词”,而不是“动词”。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人,而是人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拿到一本书,遇到一名师,仅仅是外在环境发生了变化,但这个环境并不能全然改变、塑造你,只有你主动想去了解这本书、这个人,在与书、人的不断相互作用中,认知才能真正发生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即使购买、阅读了书籍之后,认知并没有发生变化而只能将其束之高阁的原因。
三年穿越,《构筑理想课堂》已成为我的“根本书籍”之一。从这个角度讲,专业发展,就是要不断拥有自己的“根本书籍”。
四
只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改变、丰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任何人在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中无法逾越的法则。
但对具体的个人来说,每个人的专业发展路径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存在两条完全相同的专业发展(包括阅读)路径,所谓的学习,只不过彼此启发而已。专业发展的路径具有不确定性,这和生命中的“遭遇”有关系。“遭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常常与人的愿望背道而驰。德国教育家博尔诺夫说:“‘遭遇’是对全新的、更高级生活向往的突然唤醒、号召,它使人摆脱无所事事的状态。”你不能完全确定职业中会有怎样的“遭遇”:一次职业环境的转变,一个学生,一本书,一个家长,甚至偶然的一个教育事件都会让你的生命焦点发生转移。正如我的这位编外弟子,原先带的是的所谓的“好班”,那么焦点主要集中在语文学科本体知识而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压力不大,而现在带的是所谓的“差班”,焦点就从学科本体知识转移到班级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让自己焦虑的首先是“不好管”,其次才是“不好教”。
“遭遇”虽然会带来挫折、困惑,但也是契机、财富。生命是连续性和非连续的统一,成长的实质就在于把一次次的“遭遇”和“危机”转化为调整自己,号召自己,激发自己的契机。人生如打牌,能不在于你把好牌打好,而在于你要把一手差牌打漂亮。
五
认识自己的不足,突破自己的局限,是非常痛苦的。很多时候,你会发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穿越这些?意义何在?
拿什么来说服自己把生命交付于教育,把心灵完全献给学生,是什么让自己可以一次次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他在《教学的勇气》中说:
“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认识。当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
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
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地位。
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于工作的强烈意识。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
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当我们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失去的不单单是一些资料,我们解体了我们自己,跟着来的就是可怕的政治后果、可悲的工作后果、可怜的心灵后果。
老师常常遭受解体的痛苦......在更深层次,这种痛苦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而不是社会学层面的: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与我们自身的联系,切断了与我们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或许我们有孙悟空非凡本领,但不是本领而是唐僧坚如磐石的信念才是取得真经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或者是有七情六欲的猪八戒,或者是踏实而平庸的沙僧,但如果有了唐僧(信念)的引领,也成佛的可能。
取经路上的“妖魔”表面是阻碍了前行的道路,实质是来助我们成“佛”的:历经磨难,去除浮华,认识自我,实现自我。
昨天,我在和“弟子”最后说:
相信种子,还得相信岁月!问题是有多少人能坚守?寂寞、孤独、付出、误会......可能到最后还是“草盛豆苗稀”,如果确实如此,难倒一切就没有意义吗?
深深地沉潜到淤泥中,不断汲取营养,不断积淀岁月,既要耐得住寂寞,也要经得住诱惑,然后未来某一天,怦然绽放,成为一朵美丽的蓝莲花!
2013年10月20日于忻州
第二篇:成长
成长
柳叶因抽芽吸吮乳汁而成长,小溪因努力前进不断汇聚而成江;幼鹰因坚持锻炼而翱翔蓝天;青涩年华里,我要以什么方式成长,方才支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含苞待放的玫瑰向来经受不起雨滴的挑战,一直本着羞涩,又怎能直面刺眼的阳光?曾几何时,我还不懂成长的定义,我还只是一个幼稚光着脚丫嬉戏在羽翼下的孩童。
凭栏而望烟火的炫目与七彩,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在期待一个全新而完美的自己。也曾摔伤过膝盖,划破过翅膀,而在梦的天堂,又有谁不期待飞翔?青涩或许并不是我们的代称,爱我的人们,可不可以在看到我的努力和成功之后再来评价我的所有。我还不想,还不想只是这短短的时光里你就早早的为我下了一个无法更改的定义,像一把厚重的枷锁,纵然万般努力,却仍然挣脱不开你们的宠溺。
雨巷、青苔,天空暗暗的蓝,像受了伤害,独自一人撑一把暗色的油纸伞,耳边环绕着的是嘀嗒的雨滴声和回旋的脚步声,花季的我们,并不应该窝在父母的羽翼下苟活,只有迈出脚步,离开那温室,你方才是真的长大。的确,我们都还太小,时间还太少,来不及挽回那指尖悄然流逝的时光,来不及回报那些你还没来的及去爱这就离你远去的亲人。我是多么想重新来过我的生活,上帝却总是对我的玩笑不理睬。对于生活,我不甘心做一个被丢弃的孩子,努力、拼搏,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要自己不放弃,成功掇手可及!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有多逞强,但是在这个敢于拼搏的年纪,我不甘浪费大好时光,徘徊在走廊的一处,星光点点陪伴着我细数落叶的飘洒。流星总是爱划破夜的静谧,它总是会提醒着我,锦瑟年华里,何必浪费大好的青春,不试着去真正的成长。
妖艳欲滴的玫瑰已经开放,那一抹红温暖着我的心房,我本无知,却渴望成长。终有一日,本是孩童的我们,也将告别青涩,走出幼稚。迎面而来的,无畏是挑战、机遇,亦是困难。我期待下一秒一个更完美的自己,你呢?
告别青涩,迎来成长。
第三篇:成长
范例一
成长,需要挫折
生命如诗,生命如歌。生命是美好的;同时,生命力也少不了挫折和坎坷,这是对生命的考验,也是生命的契机。在生命的成长中需要挫折,更需要有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挫折总是难免的,挫折是一些人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被浪涛所吞没;而另一些人则勇敢的面对挫折,让自己的生命之根扎得更深。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的生活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不怕挫折,积极的态度。
有的人会说:“挫折像灾难,彻底摧垮我的生活;挫折想一堵墙,让我走投无路.“而另一些人则会说:”挫折像高山,跨过去豁然开朗;挫折像彩纸,可以画出更美丽的图案。”挫折就是这样,面对挫折的心态不同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只有积极的心态才会成就我们的事业,而积极心态源于挫折。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曾先后实验了七千六百多种材料,失败了八千多次。有人对爱迪生赞叹道:“你失败了八千多次,真了不起!"爱迪生回答道:“先生,你错了,我只是证明了七千六百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而已。”最后他成功了。当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坚决不要灰心,一定要用一颗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这样我们的生命之根才会扎得更深。
成长,需要挫折,需要面对困难挫折的积极心态,来成就自己的事业。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正视现实和挫折,不回避,端正心态;二,认真分析和解剖挫折产生的原因;三,理想和目标是走出挫折的驱动力;四,树立信心,增强勇气。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做到不畏惧挫折,敢于向挫折挑战,我们的生命之根一定会扎得更深的.范例二
快乐+烦恼=成长
快乐、烦恼、成长,看起来没有什么关联,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我九年短短的人生道路上,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也经历过困难和挫折。
成长中有快乐的事。那是在去年的七月,我报名参加了“星星火炬”杯少年英才钢琴比赛。提前一个月我便开始准备参赛曲目了。虽然我现在已经是业余七级水平,但是这首曲子----贝多芬的《悲怆》第三乐章,其难度已经接近十级,从曲目的篇幅和音域的跨度,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从摸音开始,我就遇到了困难,这首曲子的升降记号太多,节奏也难以把握,练了好多天却没有一点进步,我开始气馁了,垂头丧气的。幸亏这时有钢琴老师耐心的教导和妈妈的鼓励,我才能继续静下心来,仔细地识谱,经过反复苦练,曲子终于记下来了。可是因为我年龄太小的缘故,对乐曲的旋律和感情的把握老是不到位,我就拿着曲谱,反复听着曲子录音,对照老师所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苦练,终于在比赛前的小组交流课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七月十二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终于到了。我们全家早早的来到了比赛现场。该我上场了,我克制着心里的一点点紧张,脸带微笑地走上舞台,对着台下的评委和观众们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坐在琴凳上理了理思绪,弹奏了起来,顿时,贝多芬优美的旋律在我的指尖流动,我投入地演奏完后,台下却是静静的,我正纳闷儿,只听雷鸣般的掌声阵阵传来,评委老师也打出了当日的最高分。比赛结束,我获得了本次大赛的一等奖,并取得了到北京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老师、家长、小朋友们纷纷向我祝贺,我心里那高兴劲儿就甭提啦!可成长中也有不少烦恼的事。四岁起,妈妈就让我参加这样的、那样的学习,学完体操学舞蹈,学完语言学书法,等等。每天,我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首先做那些堆积如山的作业,弹那些永远弹不完的钢琴曲,然后是挥毫写上几张毛笔字,在地毯上辟腿下腰,最后连睡觉前也要哇啦哇啦读上几句英语,甚至做梦说梦话时都在念英语单词。其实,我也不讨厌学那些东西,而且,每样都还学得不错。但是我特别酷爱绘画,可妈妈说我没有什么天赋,学了也没用,不让我去学,我只有偷偷地在课余时间在小本儿上画呀描啊,都画了好几本了,可不能让妈妈发现;我还痴迷看书,可我哪有这么多时间呀,我老想:“要是一天有二十五小时,多出的一小时让我看看书,那该多好啊!到时候,我要把《皮皮鲁和舒克贝塔》、《淘气包马小跳》和四大名著翻来覆去看个够呀!”唉!烦哪!成长中,快乐和烦恼就像一对双胞胎姐妹,从快乐中体味一些烦恼,在烦恼中享受许多快乐。正是她们俩,把我童年的成长历程点缀得多姿多彩。
范例三:
读三国,悟成长
在那些破旧的、泛黄的纸张上,渲染着三个“他”的一段故事。
-----题记
谁能想到卖草鞋的小贩也能成为乱世的枭雄;下级的小吏也会被封“魏武帝”;与年轻的霸主孙权上演了一段精彩的故事。在乱世之中,曾经有这样一个胸怀大志的小贩。他曾用他那沉缓而又嘹亮的嗓音淡
-淡地说:“我是汉室之后,可如今天下大乱,却不能兴复汉室,悲哉,痛哉!”一名威猛雄壮的大汉骇然,而一旁经过的另一名红脸长须路人亦骇然„„这也许是天定的缘分,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了一起,桃园三结义成为一段佳话,后又结识“卧龙”军师。他们在他的带领下,建立了一个辉煌的王朝-----蜀,匡扶汉室的理想终得实现。他,刘备让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有志向。有志向的人生才不会迷茫。这是另一个他的故事„„
他蹑手蹑脚的,像小偷一般轻悄悄的来到一个正睡着的男人面前,突然“嗖----”的白光一闪,抽刀的声音惊醒了床上那脑满肠肥的男人。那个男人警觉的盯着他问到“阿满,你想干什么?”刺杀行动失败了,他现在是危机四伏,可他却机警镇定的以献刀之名逃过一劫。行动虽然失败,他舍己为人的形象却树立。国人不由地对他肃然起敬。他竖起一杆魏的大旗,筑起当时最大的势力——魏。正因为他视死如归的决心,让他拥有了一呼百应的号召力。他让我在人生中铭记赠人玫瑰,不但手有余香,以后还可能获得别人给你的一座玫瑰庄园。
这是最后一个他,一位年轻的君王。,在百万雄师的面前,他设了一个赌局。以自己一点微薄的兵力与北方之雄曹操抗衡。苦肉计,反间计,三十六计被他用的出神入化。赤壁一战,从此天下三分。在强势面前他的不屈不挠,让我明白了爱拼才会赢的道理。也许卖草鞋的小贩没有智谋,可是他有壮志;也许普通的小吏没有势力,可是他有视死如归的决心;也许年轻的君王没有强大的势力,可是他有拼搏的勇气。在我的成长过程,因为有了他们的指引,我才知道了人生的真谛。
范例四:
追寻成长足迹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
—题记
母亲节那天,老妈带我出去逛街!当我们走到明教寺门口时,看见一个大姐姐在发传单,她见到了我马上小跑了过来问我愿不愿意填一下,我一向对这些事的积极性较高,便同意了。我捧着传单仔细地看了起来。传单上有四题:“1.你爱你的母亲吗?”我毫不犹豫的填下:“爱”。“2.什么事可以证明?” 我手握着笔,思索着„„„ 那是我四五岁时的事了。那时,我活脱脱是个病秧子,几乎每个星期都得去趟医院!医院里的人都认识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是流感高峰期,当然我依旧没能逃过一劫,老妈带我领完药后,病房里座无虚席,老妈没办法只好抱着昏昏欲睡的我站在门口,等待着瓶中的药水一滴滴的滴完。依稀记得老妈过了一会实在支撑不住了,小心翼翼的蹲了下来,生怕惊醒熟睡的我。就这样,一个上午就过去了!回到家,妈妈的胳膊都几乎定型了,可她依旧烧饭、洗衣、扫地„„
想到这里我望了望远处的妈妈继续填表。
我低下头,继续看传单,“3.仅仅只有这些吗?” 我一边写着,一边思索着。记得小学时,有一次不听妈妈的话害得妈妈生了一场病!五年级时,我渐渐变得不乖,不听话。有一次,妈妈看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雷阵雨,要带伞!我偏不听,谁知走到半路,大雨倾盆而下,淋得我措手不及。“莹莹,莹莹,你在哪?” “妈妈,我在这儿!”妈妈寻着我的声音跑了过来。“刚才还在叫你带伞,不听,吃亏了吧!” 我低着头回应着“嗯!” “你看你身上淋得!” 这时,我抬头想看看雨有没有停,却无意间瞥见了浑身湿透的妈妈,那时我的心忽然沉重了许多!我又一次望了望站在不远处的母亲,她的脸上充满了笑意,两个月牙般的眼睛望着我,使我忽然感到很温暖,很舒心。记得曾经有一次妈妈也是用这样的目光看着我的。
六年级有一次演讲,那是我从上学以来的第一次演讲,紧张,激动那是必然的!记得当时,我大多是紧张,导致我一直低头看着自己的脚,不敢向下看!虽然当时老师让我练了好几次,可是除了对陪我一起练习的老师,同学说对不起以外,我无话可说了!放学回到家,我十分伤心与难过,要知道第一次演讲,就这样被我放弃了,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啜泣起来。
这时妈妈赶了过来,听我道出事情原委后不禁笑了起来,“傻孩子,才多大点事!”我吃惊地抬起头,望着妈妈,头一回发现妈妈的眼睛是那么温柔,使我一下感到十分温暖。“我还以为你会生气哩!”我小声的说着。“气什么,只因你一时的失误么?”妈妈笑得更厉害了,我不作回答。我正想着,只听不远处的妈妈吆喝了一声:“莹莹走喽!”“哦”,我朝大姐姐笑了笑,将填好了的传单轻轻的放在她手上,向妈妈跑了过去。
我一把握住妈妈的手,仿佛握到了一块石头,磨得我的手生疼,可我依旧不愿放开,我问:“老妈,你刚才干嘛对我笑啊?”“难道你不知道吗,收一份传单也是乐于助人的表现,这也是为了使那些发传单的人早些回家!”我崇拜的望着妈妈,妈妈也笑了„„
母爱就是一缕阳光,伴着我成长;母爱就是一泓清泉,让我坚强;一路有了母爱,我便风雨无阻!
第四篇:成长
成长
当明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昨天,最后成为记忆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时间推着向前走,这不是静止火车里,与相邻列车交错时,仿佛自己在前进的错觉,而是我真实的在成长,在这件事里成了另一个自己。
年华似水,转眼间,十七个春秋已如白驹过隙般悄然而去,我即将迎来我的第十八个春秋。是的,再过几天我就要18岁了,与我而言,那将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一路走来,一路成长,几多辉煌,几多痛苦,几多周折,我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上迎春送秋,风雨兼程。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一个个脚印,或深或浅地记录着过往。我品尝追忆似水流年时的醇芳。影集中的片片记忆是昨日的镜子,透过镜子,看着自己成长的足迹,回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某年某月某个刹那便将困倦融化在幸福的回忆中。
成长如同蝶破茧而出般伴着细碎的疼痛,慢慢的冲破黑暗的束缚,去追寻明媚的光亮……不知不觉中我身上的稚气在繁复的磨损之下,被一层层的剥落,仅剩下强硬的内核,昭示着坚不可摧的心墙。淡漠,冷漠,世态炎凉,一个人躲在封闭的空间里品味孤独。我想着我初中的日子。我想着我幼年的时候。然而,我站在蓝蓝的天空之下,寻找过往的痕迹,却只是徒劳无功。花开了,生命如夏花般灿烂,很多事情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我还依旧浑然不知,等我发现时,我已经走过那么漫长的距离,漫长的转身都望不见最初最初的原点。漫长的让我回忆不真切那些年的事。
记忆中,那些年到处都留着我和朋友青春的痕迹,放肆的笑、狂妄的藐视一切,疯狂的执着着一些东西;那些年每天都在没心没肺的笑着,单纯的享受着快乐的时光,喜欢做一些疯狂的事情,带着年少的轻狂、张扬;那些年我们都是叛逆的过着,想和父母好好的相处,却总是违心而为一次一次的伤害着……
再努力追忆,回望见的是年幼的我,一脸的天真,没有被现实洗礼过的笑容特别纯美。那是我最美好的时光,我想这亦是每个人最美好的回忆吧。然而这对我来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喔,或许还不能说是可望的,现在无论我如何去追忆,那个我只如云影掠过,而那个带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中…… 遥首回望过往岁月,我失去了太多。儿时的天真美好,儿时的真善美,儿时的坦率真诚,现在一切都离我太遥远了。我的成长就像乘上了一班永远都无法往回开的旅车,身边的风景一直在不停的变幻,失去了很多风景,也得到了很多风景。人有太多的无奈,最终也只能在无声中默默消失化为泡影。的确,成长之路并不是那么好走的,因为我终于相信每一步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路都有它不得不这样选择的方向。得失是必须的,舍得也是必会懂得。何为舍得?因为有舍才有得。只有经历了之后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悲痛的青春不能称之为成长。青春里的只言片语,莫名的想法,萦绕耳边的那曲曲忧、乐、悲、喜的调子,都恍若镜花水月。谁也不会永久悲伤,谁也不会永久快乐。总有那么一些人或事影响我们的情绪,每段青春都不会是独家记忆,每段青春都不会是一段留白。
不知何时开始经常听到好友们说我变了,变得陌生,以前的我笑在心底,似乎永远没有忧愁,现在的我笑意总到达不到内心深处,变得多愁善感,沉默的时间越来越多。那是因为我慢慢长大了,开始考虑的事多了。发现生活并没有以前想的那么简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没有小时候那样轻松。发现了原来大人并不是万能的,他们有自己的无奈,有自己的辛酸。面对这一切,我不能单单的用以前的目光去审视,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懂得了,有一种心境是无奈的忧郁,有一种疲惫是心与身的交会,有一种沉默是残梦的堆叠。我没有变,没有傲慢,只是手中的东西太沉重而无暇顾及四周,也许是我养成了自顾走路而无东张西望的习惯。但无论哪一种,都只是无心的,或许无意的错过也是种美好。
岁月之尘划破天穹,美好时光如旅途风景,过眼即逝不留痕迹。蓦然回首,不津潸然泪下。花开之日,已不再是年少轻狂。
第五篇:成长
成长
——“传、帮、带”实践心得
本学期伊始,我继续跟随我们英语组的骨干教师周小玲老师学习教育教学。一个学期下来,自认为收获颇丰,因为从周老师那里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传、帮、带”实践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作为老师,包括干其他任何工作,态度真的至关重要。周老师做任何事情都很真,不论是教学研究还是教学任务,像讲课、批改作业、阅卷、备课,都时时刻刻透露着真心实意的付出,这些值得我们这些新老师好好学习。人常说:“态度决定一切”,的确,在英语教学方面,态度决定我们工作开展的成败。尽管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本身就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而很难开展,也很难见成效,但是只要我们有了孤注一掷的态度,我们就一定会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民族地区的孩子学习英语没有兴趣,主要是觉得太难,学不懂,然而我相信如果每个老师都像周老师一样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我们总会收获一份奇迹。在周老师的教学班里,我看到了很多喜欢学英语的孩子,他们不光喜欢学习,而且学有所成,所以这就印证了我的感悟,只要认真研究,只要努力探索,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民族地区的英语课是可以给我带来温暖的。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旁听周老师的英语课中,其中有两节给我感触最深,一节是诗歌阅读欣赏课,另一节是高考试卷评讲课。周老师的这节阅读欣赏课,让我学习到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让英语教学一改以前的“独角戏”模式,变成全民参与的活跃大课堂。周老师用形象的肢体语言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并欣赏了英文版的《再别康桥》一诗。课堂上我看到手舞足蹈的老师和学生们,就像欣赏一幅油画一样,处处着诗情画意的浪漫与温馨,俨然忘却了这是一堂学生们一向很头疼的英语课。在周老师的试卷评讲课上,我欣赏到了周老师独特的英语解题技巧,她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做英语阅读理解题,她的方法特别实用,而对于刚出大学校园的我,这些教学经验无疑是至尊瑰宝。因为,对于做英语题目,我的方法和技巧一直停留在学生时代,都是靠感觉,说不清楚太多为什么,也根本无从谈起方法和技巧,然而所谓的感觉,却无法带到我的英语教学中去,因为我很难让我的的学生和我有着同样的做题感觉,所以周老师讲解和总结的那些实实在在的方法和技巧给予我教学上很大的帮助。
三:坚持不懈地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研究。这次“传、帮、带”实践中,我也深刻的体会到,要想改变现状,要想出成绩,要想使自己和学生都劳有所获,还必须与时俱进地做教研:研究学生,研究学情,研究教法,研究反馈,研究一切可变和不可变因素,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可以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我们理想的目标,所以,教研应该是我们英语老师一辈子都要学习的课题。总的来说,这次学习使得我这样的新老师在教育教学上逐步地成长起来,我很感谢这次学习实践,感谢在工作中给予我帮助的周老师,同时我也会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努力探索,孜孜以求,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喜欢英语,学好英语,也让我自己在英语教育教学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