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

时间:2019-05-15 11:2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

第一篇:《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

《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

教学对象:基层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

教学重点:了解《共产党宣言》的重点内容,利用其基本原理分析相关现实问题

教学目的: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的介绍和分析,增强学员对共产主义基本理论和共产主义发展历史的了解,激发学员对共产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帮助学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主讲人:朱振康 中共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委党校教师

教学过程:

一、我们为什么要重读《共产党宣言》

(一)宣言的产生背景

一是经济前提。共产党宣言1848年发布的时候,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步入成果期,新能源引爆了巨大的生产动力,纺织工业、采矿、冶金、运输,都进入了机器大工业时代,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工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随着资本主义越来越成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引起人们的思考:资本主义的道路往哪里走。

二是政治基础。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1831-1848年,欧洲英、法、德等国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资本主义的矛盾凸显,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政治基础上就诞生了科学的思想。《共产党宣言》应运而生。

三是思想材料。1516年,英国首席大法官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传世之作《乌托邦》,《乌托邦》的发表是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这个“乌托”是“没有寄托”的意思,表达对现实的批判,对未来社会的想象。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到达顶峰,出现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空想社会主义走了300多年,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因为它没有看透资本主义的根源,但是它是无产阶级自发地对资产阶级的进攻,从伦理道德层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指出了私有制,并且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设想和实践。所以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有高度评价:“德国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肩上的。”

四是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845-46年,马恩合作了一部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了唯物史观思想,论证社会发展的方向。1847年马克思写了《哲学的贫困》,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工人阶级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政权的正义性、合理性和必然性,奠定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从空想到了科学。

1847年11月,在伦敦,召开了共产主义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马恩起草共产主义同盟的总纲,1848年2月发表,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宣言》的发表,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宣言的基本内涵

1848年到今天,166年来,《宣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恩格斯说过:“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历史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句讲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前进的动力,这一句讲的是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一句讲的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规律,也就是全人类解放的规律。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最具创新的思想之一,是宣言的核心思想,1883年马克思去世,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贡献,“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对我们今天也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它给我们提供了唯物观,看问题要从生产力、经济基础、物质条件的视角分析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任何时候都要重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实践观,历史是人创造的,要把全部历史看成是人的活动的历史,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放在第一位,重视人的社会实践。正如总书记说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根源”

历史观,看问题要有长远的历史眼光。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不是社会发展的最后一站,要把事物当做发展中的过程来看待,任何事物有其不断生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说“我们正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实际上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得出的结论。

辩证观,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是一个过程,任何事物发展都是阶段性和过程性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看到光明前途,又要看到曲折的路径。

所以它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对我们今天有重要的意义,就像一部望远镜,让我们看到更远更多的东西。

(三)宣言开创了伟大传统

《宣言》开创了共产党的伟大传统——包括思想的传统、精神的传统、文化的传统。我们要继承这个传统。

1.从《宣言》汲取思想力量,科学把握并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理论。

《宣言》作为世界上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实际上是共产党人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当年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党的最大优点,就是我们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这是具有长久的理论价值的,是通古今之变的,今天仍然是我们的理论基础。

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提出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我们来说,《宣言》就如同木之本,水之源。

2.从《宣言》汲取精神力量,培育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和浩然之气。

《宣言》不只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它确立了一切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以人的解放为最终目的。它是科学真理和价值目标的完全的统一结合。打开宣言,我们就能感受到马恩为这个目标不懈奋斗的情怀和境界。所以丢掉了这样的崇高情怀和浩然之气,就是丢掉了共产党的灵魂,共产党及其意识形态就不会再有感召、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尤其是面对现在社会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时候。

3.从《宣言》汲取文化力量,涵养共产党人的文化气象。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流的大学者。没有这样的学者,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需要一流的学者、知识分子,俄国有普列汉诺夫,中国有李大钊陈独秀。没有杰出的学者、知识分子,共产主义是很难传播的。

所以说,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有文化的党,在德国是这样,俄国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尤其是我们面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所以说我们党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党员干部就要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就要不断学习,包括《宣言》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仍然是我们在文化上汲取力量的源泉。

二、《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一)宣言的正文内容概括 第一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二章:阶级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政党 第三章:政党的思想武装,就是主义

第四章:斗争的策略,在具体实践中怎么开展阶级斗争 各章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阶级中的核心成员组成政党,政党通过主义进行思想武装,并在具体革命实践中使用策略进行阶级斗争。

(二)宣言的两个重要原理

两个不可避免。“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两个自由发展,“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两个不可避免:“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宣言》概述了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宣言说“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也就是说,资产阶级也是发展的,是先进的。《宣言》强调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积极肯定。资产阶级的作用之二是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全球化,“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宣言》强调:“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封建所有制的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阻碍了生产,于是灭亡了。

《宣言》接着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那就是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占有之间的矛盾。宣言说“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无法适应的地步,再容纳不了它本身制造的财富了”。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变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要想让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生产力。”这是一个逻辑关系,为什么资产阶级必然灭亡。

这是第一个原理“两个不可避免”的前半句,资产阶级的灭亡不可避免。那么为什么无产阶级的胜利不可避免呢?

纵观历史,封建社会不是自己消亡的,而是被资产阶级打破的,同样,资产阶级也不会自我消亡,也需要人来消灭它。谁来承担这个历史的重任呢?从发展的情况看,只有无产阶级了。

无产阶级有“进步、革命、群众基础、超越民族”四个特点,所以说“资产阶级在生产它自己的掘墓人”。

(2)第二个原理:“两个自由发展”,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自由,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人们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物质利益,而是要发展自己的本质能力,所以人们的第一需要是劳动;人们的活动不被限制在某种领域,没有社会分工,没有职业;人们不受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控制,而是能够支配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人的能力由此得到全面发展。

无产阶级必须在宗教、政治、经济各方面得到解放,从而实现自由发展。这个目标在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因此无产阶级必须打破旧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来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最终要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发展。

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已经有过多次起义的实践了,三大工人运动最终都失败了。《宣言》第二章把这个艰巨的任务放在共产党人的肩膀上。因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的基本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上,共产党人是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理论上,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过程和一般结果。”在共产党的指引下,无产阶级一步步地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第一步是无产阶级专政。“就像法国革命废除了封建的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一样„„共产主义的特征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是最高纲领,“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第二步,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无产阶级专政后,首先是消灭私有制,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我们关注每个人的利益,劳动异化克服了,公共权力的暴力性质消失了,阶级对立消失了,阶级本身消灭了,国家统治也消失了,于是新的时代就来临了,这就是自由人联合体。

在这个理想中,人人是自由人,不依赖他人,也不依赖物,在联合体中,人人平等,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这是全人类的解放,是最高理想。

1894年,恩格斯去世前一年,两位意大利记者写信给恩格斯,说有一个新办的杂志叫《新纪元》,请恩格斯帮忙题个词。恩格斯左思右想,就题了“自由人联合体”这几个字。可以说,自由人联合体是马恩毕生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就是人的解放学。

这就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重要原理,解释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在现实中一些思考和启示

我们重读宣言,为的及时解除精神、思想上的疑惑。刚才我们讲了《宣言》的原理,讲两个不可避免,两个自由发展。两个避免,那为什么资本主义为什么到今天还没有灭亡?社会主义为什么遭遇挫折?自由发展,共产主义到底是不是空中楼阁?这些问题,不只是我们在思考,全世界都在思考。

第一,为什么资本主义到今天还没有灭亡?原因有三: 一是战后全球资本扩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他们发达的经济、科技的优势和国际制度霸权,在世界市场上垄断,获得巨大利润。

二是科技革命。根据唯物史观,宣言提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在催生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可以说科技革命挽救资本主义。

三是自我调节。1928到1932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成功实施了第一个5年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了工业国,整个社会欣欣向荣。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引起了西方的高度关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他的著名观点,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国家经济,用国家力量推动经济运转。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社会主义的做法,通过自我调节走出困境,比如国家掌握资本、干预经济,比如收入均等化,增加工人阶级收入,比如免费教育,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下得到了启示,可以说是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所以西方有人说:“马克思是西方病床边的医生”。

如果这样,资本主义会不会必然灭亡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源源不断的经济危机表明,周期性经济危机难以避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遭受巨大挫折?

苏联在70多年的历史中,在经济和军事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从1917年十月革命起,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欧美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苏联沦陷,1945年5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最后胜利。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顶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损失1000万兵力,占了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则以2000万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国家。

苏联成就很辉煌,但是苏联的很多做法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不符合《宣言》的基本精神。

第一,文明传统的制约。俄罗斯文明有三个基因,一是斯拉夫民族,二是农村公社,三是宗教。斯拉夫民族强调民族统一,集体高居个人之上,而在斯拉夫各国中,俄国又处于核心地位。俄国农村公社则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俄国没有商业手工业为中心的城市,没有市民中产阶级,农奴主以军队维持公社,形成强有力的政治控制。此外就是宗教,俄国的东正教与基督教不同,它追随王权,宣传对王权的紧密结合。所以从文明传统来说,苏联政权产生在一个缺乏民主自由传统的土壤上。这和宣言精神是不合的。

二是阶级斗争的惯性。俄国长期处在阶级斗争的状态中。从1917年开始,2月革命到10月革命,俄国半年经历了从沙皇到布尔什维克五届政府。20年代党内路线斗争,30年代对党政军干部大清洗。1940年屠杀波兰人,卡廷惨案。俄国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持续化,制约了人的自由发展,违背了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的方向。宣言说,“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也就是发展经济,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而不是无休止地进行阶级斗争。

三是体制模式的僵化。唯物史观讲生产关系必须不断发展变革,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和枷锁。从1936年苏联颁布第一部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建成开始,就把斯大林模式固化了,保持20、30年代战后的发展模式,比如工、农业全盘集体化,单一国有制,计划体制,国家垄断对外贸易等,1945年卫国战争的胜利,斯大林的地位如日中天,更没人敢于改革。此后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是小修小补,没有改革。到了戈尔巴乔夫,终于出现偏差,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四是发展道路的封闭。宣言明确提出,资本扩张推动全球化。这是全球化的时代,不能封闭。斯大林,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结果社会主义失去了开放性,放弃了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成果的机会。资本主义发展了几百年,创造了大量物质的精神的文明,人为的封闭失去了借鉴。造成了两种制度的长期对立,长期军备竞赛严重消耗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精力和资源,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恶化了国际环境,封闭僵化,只有死路一条。所以邓小平强调,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实际上,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赢得和资本主义相比的优势。结论很自然,共产党宣言的唯物史观没有错,错在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甚至背离。

第三个问题,共产党人的理想是不是空中楼阁?

首先澄清一个概念,我们一直说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资本主义灭亡后进入一个过渡时期,叫做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然后发展再发展,最终达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这两个阶段没有本质区别,但是有发展程度的区别。新社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在各个层面都带有资本主义的痕迹,比如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物质财富还不那么充裕,人们还摆脱不了旧有社会分工的束缚,分配上还是按劳分配,用马克思的话叫做“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人们劳动能力有差别,最后的报酬也是有差别的,这不是还有社会矛盾吗?但是马克思说这是个过渡阶段,不可逾越。到高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了,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后来1917年,列宁在拉兹里夫湖畔写了《国家与革命》,他把这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区别等同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或者说列宁把第一阶段取名为社会主义,把高级阶段叫做共产主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来源于列宁。在列宁的基础上,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很多人把社会主义看做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这是错误的,我们目前所说的社会主义其实就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我们目前就处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

从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要经历多少时间,马克思主义没有明确回答。但是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邓小平讲,“巩固发展社会主义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过程是漫长的,但是方向是明确的。只要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就能实现理想。

我们到底坚持的是什么呢?我们给共产主义下个定义。有人说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运动,有人说共产主义是一种终极理想,都比较片面。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我们已经建立了,马恩在1846年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句话,给共产主义下了定义,说“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共产主义一直在发展,但是它的核心是不变的,它要消灭现存状况,追求它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又是什么呢?

《宣言》阐述的第二个原理叫做“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最后提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可以说,共产主义追求的就是人的自由发展,用唯物史观来看,人的自由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的,不断上升发展的,这个渐进的、不断上升发展的过程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所以说,共产主义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发展的一种运动,一个发展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我们怎么追求人的自由发展?那就必定要先打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所以要采取阶级斗争的方法夺取政权。

无产阶级政权已经建立了,我们怎么追求人的自由发展?那我们就要发展生产力,不断改进人的生存状态,不断满足人的物质精神需求,消除劳动异化,人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平等,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幸福。所以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尽管我们离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还很遥远,但是我们已经走在共产主义的大路上,就不会感到理想的渺茫了,就有动力,有热情,共产主义信念就坚定了。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3月17日全国人大闭幕会时的这句话,我觉得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人的自由发展在中国现阶段的最好体现。“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就是我们党对国家、社会、人民的最好承诺。

所以,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非常明白。总书记近两年的讲话中强调多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决不是空喊的口号和盲目的信仰,而是不断解决面临的历史课题的真经法宝。”

我们中华民族有两大历史课题,一个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解决了第一个课题。第二个课题,我们探索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方法。经历一番曲折,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胜利。所以改革开放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标志。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道路。一方面我们把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通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30多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史道路,卓有成效地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我们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布局,努力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所以我们党在实践中获得了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带领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比如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的体现。12个词,24个字,“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代表着我们党的理念也从革命党正式转为执政党,也代表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自信。

这种自信我相信大家在这两年尤其感受越来越深刻。总书记在内政外交上有很多作为,中国梦的提出,反腐、作风建设我们亲眼目睹,这两年习总书记外交出访40多次,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从理念到做法,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正如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的,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做下去,要坚持三个自信。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能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实际上,共产主义理想确实是很远,但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提出两个100年,第一个就是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我们理解共产主义之后,不光翘首以待,还要为这个目标奋斗,苦干实干。那么我们就有自信,说2050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让新中国改变100年以来没有变的世界版图。

“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所以关键不是我们的体制机制存不存在问题,不是当下的现实社会存不存在问题,而是能不能直面问题,能不能有办法解决问题。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我们能够解答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个历史性的课题。

所以对当下来说,我们要做到“四个把握”:

理论、历史、群众、现实基础,尤其是历史基础,是我们自信的来源。单纯地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没有说服力,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世界历史中去考察,去认识他的来龙去脉。比如有人问,社会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中国连资本主义都没经历过,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呢?我们就要回答,中国的确没有经历资本主义,但是世界经历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将延续科学社会主义的香火,向着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发展。这就是把握历史基础,以此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

我们要做到“三个坚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中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动摇。

列宁说过:懂理论的人对行动更有信心。

就像邓小平20多年前在南方谈话中所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第二篇:《共产党宣言》及当代价值学习心得

《共产党宣言》及当代价值学习心得

《共产党宣言》本身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而它的产生又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立了新的战斗旗帜。从《共产党宣言》中看到了共产党人对真理追求的无限激情、对劳动大众的浓厚感情、对现实问题的彻底批判、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共产党宣言》同时又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创造了一个时代,即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时代。《共产党宣言》的精神至今仍鼓舞着、推动着全世界有组织的无产阶级,为实现它的伟大历史使命而英勇奋斗。

《共产党宣言》这篇宏伟巨著发表也有170年了。自出版的第一天起,它就寄托着全世界劳工大众的理想: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一切公有,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我在课下回顾讲课时,脑海里深深浮现出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话出自儒家经典之作—《礼记·礼运》。可以说,早在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便为后世描绘了一个民族理想中的大同世界,这样的一个大同世界,与后世马克思所倡导的共产主义是何其接近、何其相似。

一、《共产党宣言》是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在近代以来不忘初心、奋勇前进的灯塔。

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落后腐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深重苦难,不少仁人志士进行了救亡图存的艰苦奋斗,但不管是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还是洋务运动、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中国共产党人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开始,中国革命便焕然一新。在同一切从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这个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蒸蒸日上。

建党96年来,《共产党宣言》的真理之火在我们中华大地始终高高擎起,指引我们中华民族从贫困弱小走向繁荣富强。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当我们以历史的目光来洞察96 年的风风雨雨,回顾中华民族顽强奋起的历程,必然发现一个坚强的属于我们人民的民族脊梁——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责任担当,带领全党奋勇前进,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党、国家、军队全面深化改革面貌焕然一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

古人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4年10月,习近平主席率领全军高级将领重回古田,在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开展新的政治整训,纠正军队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回望过去,不是为寻找精神慰藉,也不是为取得的成绩骄傲自满,而是重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重温中国共产党人的苦难辉煌,重温我们曾经立下的革命誓言。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共产党宣言》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先进分子,必须始终保持定力、不忘初心。无论时事如何变幻、环境如何复 杂,都永远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

二、《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伟大事业、伟大斗争的思想武器。

当前,我们党正在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着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等诸多考验。面对复杂的斗争环境,迫切需要我们从《共产党宣言》中汲取政治智慧,不断夺取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要站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完全的人民性、彻底的革命性,是《共产党宣言》的根本特征和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共产党宣言》作为世界共产党人的第一部党纲,完全致力于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正是其人民主体的政治立场,决定了《共产党宣言》是革命群众与反动势力斗争的檄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我们党自一大以来的党纲都秉持人民主体的政治立场,坚定地依靠人民、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延安时期,毛泽东曾用“松柳之喻”阐述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几十年过去了,革命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松柳之喻”的要求永远不会过时。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政治立场本质上是政治价值观问题。党员干部站稳 政治立场,就是站稳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的立场、党性原则的立场、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立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决不能态度暧昧,决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决不能被错误言行所左右。当人民利益受到损害、党和国家形象受到破坏、党的执政地位受到威胁时,要挺身而出、亮明态度,以实际行动爱党护党、爱国强国、爱民为民。

在学习《共产党宣言》中把握善于斗争的原则策略。无产阶级政党要领导革命事业走向胜利,要具体分析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和阶级状况,制定正确的斗争原则和策略,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当前,我们进行的伟大斗争情况十分复杂,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内政外交相互交错,正确的方针原则是确保胜利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斗争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三、《共产党宣言》是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机遇走向复兴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运用规律以赢得先机,推进革命事业向前发展。19世纪上半叶,欧洲大地正酝酿着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分析当时的阶级矛盾,研究阶级斗争发生的机理,把握社会革命爆发的条件,适时改组正义者同盟,建立了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政党,推动革命风暴席卷欧洲。虽然同盟最终分裂解散,但革命导师把握战略机遇的高超艺术,却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提供了很好的革命经验,直接促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正确把握历史机遇就能掌握战略主动,反之就会处处被动挨打。中国曾是一个世界强国,进入近代以后逐渐落后了,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就是未能抓住世界经济近代转型带来的历史机遇。如今,世界经济面临新的转型,我们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综观世界形势,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努力在战略机遇期内加快自身发展,确保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格局中赢得战略主动。

《共产党宣言》彰显的价值是勇于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的伟大之处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一致起来,进而赋予无产阶级政党推翻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使命。《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使命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 容。

20世纪上半叶,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历史使命的激励引导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这一原理,提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任务,激励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洪流。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科学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鲜明地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人世人的庄严承诺。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历史把重担压在了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肩上,这是我们的光荣与责任。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第三篇:吴鹏辉:《共产党宣言》的启示及当代价值

内容摘要:《共产党宣言》从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创造性的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指出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提出了共产党人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建立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共产党宣言》虽然已经发表了一百多年,但仍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我们应该时刻以《共产党宣言》为基准,不忘初心、奋勇前进,为实现共产党人的目的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个人所有制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共产党宣言》原译名《共产主义者宣言》,英文名:The Communist Manifesto,1848年2月在伦敦以单行本发行,1904年11月13日日本《周刊·平民报》上,这部著作首次被译为《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以下简称《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根据《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为《同盟》撰写的一个党领。《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代表作品,是马克思主义同国际工人运动第一次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宣言》的诞生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道路指引,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局面,为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源泉和行动指南。至今,《宣言》依然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的产生背景

《共产党宣言》是在自由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末期,垄断资本主义尚未正式形成时期,资本主义大工业快速发展,经济危机日益频繁,社会财富分配日益恶化,资产家对工人的剥削日益严酷,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阶级斗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科技技术的进步极大的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达到了空间的高度,这是诞生的生产力基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带动资本主义快速进入“机器时代”,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是《宣言》诞生的生产力基础。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的经济危机严重地制约并破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这是《宣言》产生的生产关系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之间的矛盾不断突现并激化,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危机也愈演愈烈。经济危机来临时,整个社会好像突然回到了一种野蛮的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的频繁爆发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到底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正确解释大规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的原因,正确解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关作用等问题,这就是《宣言》产生的生产关系基础。

3、随着社会财富占有的不断分化,形成了资本家拥有全部社会财富,工人没有任何社会财富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宣言》产生的所有制基础。随着大机器生产的不断推广和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原有社会财富分配关系得到了空间的破坏,社会阶层的财富分化越演越烈,广大无产阶级已经丧失了所有的财产,完全沦为了资本家的生产工具和雇佣劳动力。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资本私有制是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本根源,只有消灭资本的私有制才能消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宣言》指出,正是因为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了,也就是说我们要消灭的是那种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这是《宣言》产生的所有制基础。

4、无产阶级缺乏基本的政治和社会权利,却承担着经济危机带来的全部危害,致使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阵营,这是《宣言》产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上半期,无产阶级缺乏基本的政治权利,导致他们没有办法参与政治,没有办法在体制内表达利益诉求。占总人口绝大部分的无产阶级的生存必然会一步一步恶化下去,他们必然会在体制外寻求发泄,寻求在体制外设法推翻这个体制,革这个体制的命。《宣言》指出,社会已经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阵营。在这两大阵营中,资产阶级占有了社会全部的政治权力,无产阶级承担着全部的政治义务,团结起来的无产阶级越来越不满意这种权力义务的分配,开发自觉的要求重新进行权力义务分工,这就是《宣言》产生的阶级基础。

5、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社会理论学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是《宣言》产生的组织基础。随着工人运动和工人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各地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抵制资产阶级的运动不断高涨,许多理论家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宣言》指出,迫切需要一个先进的理论和组织来领导和指导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组织保障。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加人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为《宣言》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共产党宣言》的重点理论解读

1、《宣言》系统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根源,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生产力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被推翻的时候了。

资本主义曾经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急需要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宣言》指出,曾经象魔法师一样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资本主义,再也不能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生产力)。为什么资本主义已经无法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呢?《宣言》说,因为文明过度,生产资料太多(隐含生活资料太少),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生产力严重过剩(相对广大民众弱小的消费能力),当商业危机来临,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只能被毁灭掉,很大的一部分生产力只能被毁灭掉,仿佛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所以说,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已经容纳不下他本身所创造的财富了。那么,资本主义是如何克服这种危机,这种生产力过剩的危机呢?《宣言》指出,一方面是消灭大量的生产力(解雇工人和捣毁工厂),另一方面是夺取新的市场。《宣言》指出,消灭大量生产力和夺取新市场只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工人失业导致消费能力降低,进一步加剧生产力过剩,生产力过剩导致工厂开工不足,进一步增加工人失业,从而进入恶性循环),也将使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手段正越来越少(能够被开发的新市场会越来越少,能够被解雇的工人也将越来越少)。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庞大的生产力)现在却对准了资产阶级自己。《宣言》强调,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己于死地的武器(庞大的生产力),还制造了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无产者)。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正是这种狭窄的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而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资本主义所有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却只能使这种危机更加频繁和严重的发生,并造成了贫困人口的增长比社会财富的增长还要快。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束缚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这种束缚已经进入了一种周期性的恶性循环,并将无可救药、不可改变的愈演愈烈,所以这种生产关系必需要灭亡,也必然要被灭亡。

2、《宣言》阐述了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指出阶级斗争推动着阶级社会向前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得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同样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宣言》指出,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反抗奴隶主,农民反抗地主,到工人反抗资本家,被压迫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斗争,而每一次社会的进步无不是斗争的结果,无论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还是“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都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要么旧的生产关系被迫改革,要么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宣言》指出,资本主义将人和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转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资本主义利用“低廉的商品价格”摧毁了原本自给自足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的生活,将他们变为雇佣劳动者,利用“低廉的商品价格”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将一切的国家、民族和个人卷入到资本主义大生产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把他们沦为赤贫者,将世界形成了单一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存在的根本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是完全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由于工人自相竞争,不断压低劳动力价格,使劳动力的价格严重低于劳动产生的价值量,从而形成雇佣劳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进一步把雇佣劳动者推到了生死的边缘,加剧了工人间的自相竞争,使工人阶级的生存条件越来越降到他们的最低生存条件以下,越来越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宣言》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规模化生产,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了工人的大规模集中和生活,造成了工人的集会、结社和革命的便利,从而代替了他们分散的自相竞争状态,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大联合。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无产阶级联合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人组织和运动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越来越挖掉了资产阶级赖以生存的基础本身(雇佣工人)。所以说,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他自身的掘墓人,随着无产阶级的不断联合和组织起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3、《宣言》系统剖析了资本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提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是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创造性的提出了消灭资本主义的资本的私有制是消灭剥削的根本手段。

《宣言》指出,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资本作为一种财富本身并不能自动增值,资本只有投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中,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和交换才能增值,而资本的增值部分并不是资本本身的增值,实质上是劳动者活的劳动所创造的,是活的劳动的增值,而资本家占有了这部分劳动者活的劳动所创造的这部分增值,所以说资本的增值过程其实就是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过程,资本的积累就是劳动者社会化劳动的积累。

《宣言》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过去积累的资本支配现在的劳动力),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现在的劳动力支配过去积累的资本),即资本主义社会是劳动者为资本服务,共产主义社会是资本为劳动者服务。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一切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工具和资金,这些都属于资本家私人所有,为了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须利用这些资本,因此资本家就有了利用这些资本剥削工人的基础和可能,而这些资本都是自然资源或工人进行社会化生产积累的,是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并不是资本家“劳动得来的、自己挣得的”,因此这种私人占有是不合理的,是要被消灭的。

《宣言》指出,我们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包括住宅用地、耕地和自然资源)的权力,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也就是说,只要个人占有的社会产品没有用来剥削他人(比如,交易、收租、收息、分红等等),那么共产主义就是允许这种个人占有的,即允许任何不以剥削为目的的私有制,共产主义要消灭的私有制仅仅限于用于剥削和奴役他人劳动的私有制,即资本主义的资本私有制,而对仅仅供个人和家庭生活需要的财产实行个人所有制,即“任何不以剥削为目的,仅供个人或家庭生活需要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说,共产主义要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是为了消灭资产者对无产者的剥削,而不是要消灭无产者的财产,是对能够产生剥削的资本者的资本实行无产阶级共有的公有制,而对不能产生剥削的无产阶级的个人财产仍然实行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也就是说,消灭剥削是实行公有制的目的,而实行公有制只是为了实现消灭剥削这个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当一种私人占有不能够产生剥削和奴役时就不需要实行公有制。

《宣言》接着重申,我们决不打算消灭这种直接供生命(劳动者)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生活资料)的个人占有,因为这种占有并不会使人们有可能支配别人的劳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资本)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是属于广大无产阶级共有的公有制资本。这里所说的“供这种直接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就是生活资料,“共产主义绝不打算消灭个人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就是说共产主义实行生活资料的劳动者个人占有制,包括劳动者个人的衣食住行、住宅用地、自用耕地等等生活资料,都实行私有制,即劳动者个人占有制,而仅对进入社会化生产领域的资本实行无产阶级共有的公有制。

4、《宣言》总结性的提出共产党人的根本目的是用暴力手段推翻现存的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废除旧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机器,共产党人要推翻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就必须首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国家政权,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彻底废除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新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

《宣言》指出,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马克思指出,要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运用暴力,运用武装暴动的方式才能达到。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关,当人民的反抗威胁到政治统治的时候,统治阶级就会动用暴力机器镇压革命。特别是无产者和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不断高涨,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遭受沉重打击时,为了继续维持统治,统治阶级就会更加频繁的使用暴力。这时无产者要争得自身权益,就不得不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用革命的暴力消灭反革命的暴力,只有这样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列宁 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推翻落后的生产关系,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的生产关系,从而解放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运用新的生产关系使广大无产阶级共同享有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和基础,通过政治统治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无产阶级手里,这是为建立新生产关系而应该运用的方法和手段,这一切的手段和方法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即建立新型生产关系,以更好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宣言》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美丽的蓝图,即未来的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联合体就叫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资本)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是由联合起来的每个人所有,是每个人共同所有的公有制财产,是不可能产生剥削的。人对人的剥削一旦消灭,阶级对立就会消失,阶级也随之消灭,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也将随之消失,民族对民族的剥削也就消灭了,最终使全世界达到一个人人平等、和谐共赢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的启示

1、《宣言》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始终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并始终不渝的贯彻落实。《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历史,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资本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的私有化是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共产党人的理论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人剥削人,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等等。《宣言》的这些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和改进生产关系,以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类社会是在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进步的,阶级斗争是各个阶级为维护自身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而进行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又客观上成为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进步的直接动力;资本的私有性和贪婪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特点,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重要原因,是资本家剥削和奴役工人的基础,因此消灭资本的私有属性,实现资本的共有属性,是消灭人剥削人的重要方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共产党人的目的是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的资本私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基础,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追求,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宣言》阐述的这些基本原理,有的已经被后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明,有的已经被后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等国家的革命胜利所证明,《宣言》已经用它强大的真理性影响和推动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并不断推动着社会持续向前发展。所以,对于这些基本原理,我们要坚信其正确性和科学性,不断运用这些思想和理论推动我们的工作创新,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2、正确理解和运用《宣言》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从中国当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当代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有着巨大的差别,当前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着巨大的差异,当前的劳资关系更与当年的劳资关系有着巨大的不同,因此机械的套用《宣言》的论述无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恩格斯在世时就多次提到:“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些清楚的告诉我们,要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解决变化了的实际问题。列宁曾说:“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引领中华民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应用,也是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正确理解和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努力建立与当前社会生产力相应的所有制形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宣言》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经强大到不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严重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这就是说,共产主义要废除的不是所有的私有制,而要废除的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是“最后而又完备”的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因为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已经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了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出现了空前的、周期性的、无法避免的、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使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得遭到生产关系的压制和破坏,狭窄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了。马克思认为,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到了“最后而又完备”的形态,已经发挥出了它全部的生产力潜能,已经成功的孕育成熟了它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到了应该被灭亡的时候了。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必需也必然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既不能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也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只能也必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就要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要坚持《宣言》的基本理论,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不断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也要防止过早的变革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将未成熟的生产关系强于落后的生产力。如果我们硬是将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强加于一个落后的生产力,那无异于拔苗助长,其结果也只能是过犹不及,甚至矫枉过正,这必将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

4、从共产党人的目的出发,正确理解和把握《宣言》的内涵和外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那么,消灭私有制后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呢?《宣言》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这里指出未来的“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也就是说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有产者的联合体,每一个有产者联合起来,共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1875年,马克思在亲自修订过的法文版《资本论》中补充说,历史上存在过劳动者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了,共产主义所要重新建立的,不是“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什么是 “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呢?《资本论》指出:“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个人所有制”是建立在“劳动者的共同占有”基础上,是“共享型所有”,“劳动者的私有制”是建立在“劳动者的私人占有”的基础上,是“排他性所有”,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个人所有制,这并不是共产党人的目的,只不过是共产党人为实现目的而必须采取的手段,而共产党人的真正的目的是“建设一个联合体”,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说,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当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时,人和人之间的对立将消失,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为了他人的利益,一切人必须也一定会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竭尽全力、不留私心,因为只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得以保障,自己的自由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和实现。在这样的社会里,由于每个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个人都可以合理的利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所有的生产收益会都惠及到每一个人。因此,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统一的美好社会,马克思把这个社会叫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宗旨,不断努力、奋发图强。

《宣言》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激励和激发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奋斗。然而,《宣言》并没有给出共产主义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没有给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方法和路径,只给出了建设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逻辑。我们如何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现实客观条件出发,正解运用和发展《宣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总结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还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不断奋斗。

第四篇:中国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行动动机在道德评价和道德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为仁由己”,强调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这一特点尤其表现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荣辱观上。今天重温传统荣辱观的有关思想,对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卓有成效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义以为上”的荣辱观

“荣”和“辱”本身是指道德行动主体内心的一种心理状态。“荣”是情感上的一种满足感,“辱”是道德行动主体的羞耻之心,它们构成行动主体的行动动机。中国传统哲学荣辱观(这里主要谈的是儒家的荣辱观)强调的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当荣之事为荣,以当辱(耻)之事为辱(耻)。在儒家看来,当荣之“荣”是指履行道德责任或义务所应有的满足感;当辱之“辱”则是指做了违反道义之事之后所应产生的羞恶感。这里所讲的“满足感”和“羞恶感”,实际上就是道德行动主体内心的某种道德动机或影响实际动机的动机。因此,儒家的荣辱观主要是关于道德动机的学说。

儒家的荣辱观强调“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其“义”不仅是指道德原则,更强调这些原则要转化为行动主体的道德动机,认为只要行动主体有了正确的道德动机,就会有正确的行为。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志于仁”就是以行动主体的意志来确立“仁”的动机,一旦有了这个动机,在具体的行为中就可以趋当荣之荣,避当辱之辱。所以,孔子强调“为仁由己”。孟子也有类似的思想,他认为有了恰当的道德动机,知荣辱,则很难去做不道德的事情,因为,“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公孙丑上》)他甚至认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强调行动者的动机(即“惟义”),而不是行动后果,是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标准。朱熹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孟子集注》卷十三)因此,儒家的道德学说特别强调培养正确的道德动机在道德生活中的重要性。

荣辱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的荣辱观把修身主要看成是一种培养正确道德动机的过程。“修身”一方面要反省内求,反省内求首先要“知耻”。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应“行己有耻”,即要有羞耻心。孟子认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陆九渊则认为“明耻”和“知荣”是相辅相成的,知荣才能明耻,只有知耻,才能自觉趋荣避辱。另一方面,“修身”需要践行,通过践行来巩固道德信念,包括正确的荣辱观念。荀子曰:“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荀子·修身》)荀子主张把培养正确的荣辱观和日常修身处世原则结合起来,把知荣辱视为修身之本。在修身的过程中,儒家还强调道德行动主体的意志力在形成荣辱观乃至道德行为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儒家强调修身为本,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看来,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的,每个个体如果能够做到“行己有耻”,家庭就会和睦,天下就会太平。儒家强调道德动机的修炼,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往往过于强调道德行动主体的“为仁由己”,而忽视了社会体制和国家治理状况对人们道德观和荣辱观的影响。

正确荣辱观产生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儒家认为荣辱观,或者说道德观的产生来源于人之本性。人们的道德观念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与人的本性相一致的,即内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即指人人具有相近的本质(性),因而具有知荣明耻,实现理想人格的可能。但能否达到主要靠人们后天的习俗,不同的习俗会有不同的结果,即“习相远”之意。孟子进一步将孔子的“性相近”引申为“性本善”。他认为人之本性所以相近在于凡人均有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四端人人具有,扩而充之便成四德,即仁义礼智,正确荣辱观的可能性正是建立在人之本性的基础上。由此,孟子提出了“人皆可为尧舜”的著名命题。

但以孔孟为代表的正统儒家把道德观、荣辱观建立在人性乃至“天命”的基础上,忽视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荣辱观的影响,虽然他们有时也看到了这种影响。如孔子主张,使民先富之,再教之。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看到了“恒心”(长久不变之意志或道德观念)和“恒产”(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但他又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如此,至少对真正的道德之士来说,“恒产”并非“恒心”之必要条件。因此,总体上,儒家更强调道德行动主体内部不依赖外部环境的意志力对形成道德动机的作用。所以,儒家强调舍生取义,士可杀不可辱,路之饿人耻受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法家主张积极进行社会改革,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他们看来,荣辱观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的。战国思想家管仲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把荣辱观和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联系起来。这一命题突破了儒家的人性论和“天命观”,比较合理地解释了荣辱观产生的前提问题。

传统荣辱观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荣辱观虽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在塑造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方面起过重大的作用,培养了许多志士仁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重温中国传统的荣辱观,对其进行现代性转换或合理性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学说,强调形成正确的动机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道德的合理性是西方学者极力想证明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论证的结果表明,无论对道德的合理性的证明如何充分,这种证明只对有基本道德感(即仁爱之心和正义感)或具有基本的道德动机的人起作用,能够使这些具有基本道德感的人形成实际行动的道德动机,即打动这些人;但对缺少起码的道德感,缺少起码的羞耻之心的人来说,这种论证就好比“对牛弹琴”,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毫无作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有的西方学者认为道德不过是基本的道德感(如仁爱之心)的显现罢了。传统的荣辱观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建立在道德主体自觉愿望的基础上,出于外部的强制性因素而不得不为的行为,不是真正道德的行为。所以,儒家有“慎独”之说。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他的学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强调培养良好动机的重要性。他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正是要将那不善的念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但传统哲学对善恶分辨的具体标准以及善恶观念产生的条件的论述是有缺陷或不充分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合理性重建,才能更加彰显其价值和意义。

重温传统荣辱观对我们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进行道德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当今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道德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些人缺少正确的荣辱观,缺乏正确的道德动机,常常以耻为荣。因此,我们今天重温传统荣辱观,明义利、理欲之辨,贵德重义,对于端正我们的价值取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都有着积极意义。

第五篇:当代青年人的价值取向

当代青年人的价值取向

当代青年人的人生价值观大多是:乐

于平凡,敢于追求和创新,甘于堕落,偏爱享受生活,满足自己,却更心念亲

朋,寻求真理,藐视虚伪,却不能自已的表现虚伪。我们不信仰金钱万能,却无法

摆脱金钱的枷锁,我们热爱自然,却不得

不在烦躁的都市生活和忙碌,我们憎恶平

庸,努力挣扎,却发现自己的不满足……

我们可以自私自利,可以任性,也有人认

为我们没有爱心,不懂珍惜,然而,我们

分的清国家大义和自私小利,我们明白纪

律的必要性,我们将爱落实到行动,正所

谓空口无凭,我们努力奋进,哪怕是一点的机遇,我们珍爱友情,亲情和爱情,为

了这些而奋发图强。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青年人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的坚强脊

梁,因为我们在勇敢的做真实的自己。

2007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奋斗》

中的主人公就代表了一部分80后的言行1532009年9月 网络财富 Theory Studies・Intemet fortune

理论探讨・网络财富

和思想。他们不全是为金钱活着,也不

全是为名利奋斗,更多的是为自由、为爱

情、为与自己十分憎恶的平庸而奋争。

他们对虚伪的价值观表示藐视,但藐视的方式不是背道而驰,而是不理不睬。陆涛

与身为房地产巨商的生父的冲突和较劲,就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层面上。这个年轻人

并不拒绝财富(豪宅、豪车和丰厚的酬

金),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生父的价值观的排斥。陆涛曾表白道:“我要好好想想,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我要想,如何度

过我的一生,我还要想,我要成为一个什

么样的人。”这段话,虽然说明他和他所

代表的那些80后年轻人在价值观上的不确

定,还存在着某种彷徨和迷惘。但是,值

得注意的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的行动以及

对生活和感情的选择。他们仍然在扩展着

自我意识和自我欲望,向往着自己向往的未来,寻找着更加快乐与幸福的人生。这

种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的人生追求,将反

映为一种社会性的普遍诉求。

中国年轻的一代希望社会环境更加人

本化、个性化,更加平等和民主。40多年

前,当西欧和美国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

化社会转型时出现过一次影响深远的“青

春浪潮”。中国也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转

型,《奋斗》所代表的青春潮虽然刚刚开

始涌动,但的确是存在着并表现着,同时

正渴望着未来的社会认同!

在现今这样一个信息日趋开放、多

元、没有围墙、没有国界的地球村环境

中,集人才库、知识库、信息库与思想库

一体的社会中,我们要重视生命、追求自

身的无限价值。作家顾城说过:“我认为

大诗人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灵魂,一个永

远醒着微笑而痛苦的灵魂,一个注视着酒

杯、万物的反光和自身的灵魂,一个在河

岸上注视着血液思想、情感的灵魂,一片

为爱驱动、光的灵魂,在一层又一层的物

象的幻影前进。他无所知又全知,他无所

求又全求,他全知所以微笑,他尽求所以

痛苦。”

[3]

这样的话用在《小王子》作者

圣·埃克絮佩利身上并不为过,他本身就

是一个写童话的诗人。所以写出了《小王

子》这样有着如此浓浓诗意并有着深刻的生命哲理的作品。

这跟作者圣·埃克絮佩利当年所关

注的如出一辙。因此,他借助小王子的话

不停地提出问题,表现出他的迷茫和失

落。所以,我们在当代重新解读《小王

子》又能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人的问题,社

会的问题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由此

显示出它的现实意义来。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有如下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人性的逆转》王小波

作品中,先后出现了8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分别是:身为飞行员被困在沙漠中的“我”、小王子、国王、爱慕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每个人物都象征了我们身边的一类或者几类人

醉心于权势的孤独的国王(政治权力的象征),贪得无厌、一味追求金钱的市侩

(金融权力的象征),学究气十足、脱离实际的地理学家(精神权力的象征),孤芳自赏的虚荣迷,因循守旧、缺乏独立思考,但具有实干精神的点灯人,忠于职守的扳道工,以及盲目的铁路乘客,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屡见

不鲜的人物。他们源于现实生活,性格突出,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炼,更具有象征意义和普遍意义。

他们每个人身上体现着特殊的哲学内涵与生命价值,他们的行为方式看似荒诞却相当真实地象征暗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存在方式,具有极大地思考价值。

文中主角小王子是一个神奇人物,具有随意在星际之间遨游的超人能力。他满头金发、身着长袍,既无国籍,也无家园,生活在人类社会之外,不受任何陈规陋习的束缚,是无牵无挂而又天真无邪的传奇式的儿童形象。他是永保童贞的天使之化身,是智慧和真

理之源泉,是作者理想之象征。

在小王子那不曾被玷污的、纯净的内心世界里,没有贫富之分,没有金钱的诱惑,更没有仇恨、贪欲的立足之地。他充满了希望了解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执着探求的欲望,他在沙漠之中与飞行员巧遇之后,就友谊、金钱、“爱的责任”、价值观念等问题不停地提问,而且一定要“问个水落石出”才肯罢休。正因如此,小王子才更容易引起世界各国儿童和曾经是孩子的大人心灵上的共鸣,被他们所接受并得到他们的认同,才具有更加普遍的象征意义和审美意义。小王子”是圣埃克苏佩里本人的象征。是作者理想的化身:童贞、圣洁、真善美的象征。“永葆童贞的天使之化身,是智慧和真理之源泉。”是童年原型的象征。“小王子与我/飞行员”是儿童与成人内心世界格格不入的象征。

故事当中的“我”尽管不是主角,但身上依然反映出了强烈的人生体验感与沧桑感。作者对这一人物的塑造体现了象征主义文论中的定位论,即精神本体论。“我”虽然外表是阅历丰富的大人,但内心却是一个充满童真的孩子。作者在故事的开头就用“我”孩提时代学习画画的经历描绘出了孩子与大人之间的鸿沟,一次又一次对大人们的测试证明大人们的理解能力始终是低下的。他们不能理解孩子眼中的巨蟒与原始森林。反映出了每人身在社会中的,不断成长着的人面临的人生矛盾:尽管我们都懂得或者不自觉的去学习、去适应社会中大人们的潜规则,但内心还是渴望追寻童真与纯洁,希望自己永远是个孩子。在圆滑与纯真中徘徊,在简单与复杂中摇摆,在世故与率真中犹豫。因此“我”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象征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体验;“我”对小王子的想念与珍惜象征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童真时代简单单纯的生活的怀念。社会的纷繁混乱使我们纯真的心灵蒙上了多少尘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对意象的描写通常需要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正如黑格尔曾所说:“作为象征形象而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由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方面显现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现出个别事物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个别事物本身。”

2.1.1“狐狸”—— 纯洁与 智慧

“狐狸”的象征意义在书中是最深刻感人的,作者选择狐狸当然

也有其用意,在西方,狐狸(或狼)向来就被视为“善疑”狡猾的代表。他们因此也是孤独的化身,小王子开始训练狐狸听话,无疑也是用 来表示爱与关怀的力量,终于,在将分手时,小王子终于了解了一个

“秘密”。狐狸告诉他说:唯有用心才能辨识事物的价值;光凭NI~P.是 看不到事物真正价值的。因为你把时间投注在你的玫瑰身上,所以,她才会显得不凡。所以当小王子回去重看花园里的玫瑰时,他才会 真正地了解,他 自己星球上的那朵玫瑰,与这些看似繁多的玫瑰有 何不同。“驯养”是狐狸教会小王子的一个概念,就是建立关系,也 是书中最打动人心的象征所在。象征的简单和谐是故事显得更加 浪漫,哲理更加深刻。

2.2.2“玫瑰 花”-----爱和幸福 的象征。

玫瑰启发了小王子心中的爱,她娇纵而又美丽。她不断地挑剔

和责难,使小王子厌烦、沮丧至极而出走,他要寻求知己,也要寻回 自我,他要平复因爱而来的忧伤。也要解开爱的幽微迷惘。如果不 是因为这朵玫瑰,小王子必定不会浪游各地,也就不会有以后的种 种故事,换言之,玫瑰是《小王子》一书的灵魂。玫瑰在现实中的原 型就要通过了解圣埃克苏佩里当作传,他就是孤独的小

王子,而那株高傲的 胡搅蛮缠的玫瑰,既是他现实生活中令他难以 招架的妻子的写照(事实上,有一次他就曾这样警告她 :“你要是再 这么胡闹下去,将来会成一朵没有花瓣的秃杆玫瑰的。”)又是他全 部的爱和全部的心灵 苦闷的象征。

2.2.3“蛇”是具有强大威力。猜 破一切 谜底的死神

小王子想用最简洁 的办法 回到他的星球,就是求助 蛇的帮忙,“沉默了一会儿之后,小王子又开口说话了:你的毒液很毒,是吗? 你肯定那不会让我痛苦太久。对吗?”地球上如同荒漠一般空旷,没 有人间的温暖和亲情,小王子单纯地想象登上一座高山就会一样望 尽整个星球和全人类,也会了解每个人的内心。当他向空中打招呼,只有回声重复地回答他,只有小王子先说话,回声才会回答一句相 同的话,“于是小王子想着 :好奇怪的星球!这里又干燥又险峭,充 满成味,在我的家乡,我的花总是先开口说话。”象征的深邃更显人 性的冷漠,生命 的深不可测。

下载《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朱聪200810197303艺设3班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各......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间上:5000年文明;空间上: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古希腊、地中海文化;发展上:不断吸收外来......

    当代大学生的劳动力价值

    一、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群体与以往的大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环境中,一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往,但生活条件比以前的......

    羞耻感的当代道德价值

    羞耻感的当代道德价值 2011-11-14 16:45| 发布者: 晓年| 查看: 255| 评论: 0|来自: 家国网 |字号: 小|大 1、耻的内涵耻在词源学意义上是指“羞愧”、“屈辱”。《说文》中解......

    科学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

    科学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 ——兼析质疑列宁主义当代价值的种种观点 顾玉兰 【内容摘要】科学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迫切需要。......

    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迄今为止,没有任何......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之热爱人民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之热爱人民 人民是军队的母亲,军队是人民的儿子。热爱人民是革命军人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是理所当然的价值追求。 胡主席明确指出:“热爱人民,就是要忠实......

    当代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吴小钢:谈谈当代语文的价值选择 生活在当代的师生们有着比前辈们更多的语文生活空间和语文生活内容,这是社会财富积累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当代社会生活在给我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