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思修作业
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回顾党走过的90年的光辉历程,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和时期都培育了永放光芒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完善的永放光芒的精神财富和传世珍宝。
延安精神的内涵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当然还包括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等等,但主要的是前面这四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色。
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起来的一种高尚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风范相结合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战争时期先锋模范作用的凝练和升华,是我们党在这个时期革命斗争实践活动的产物,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思想风范、优良作风、奋斗精神、崇高品德、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所以,有人把延安精神美誉为“中华魂”、“民族魂”、“党的瑰宝”、“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的传世珍宝”、“永放光明的灯塔”,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也是极其有道理的。
2010年5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李铁映《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延安精神又作了这样的概括: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这种精辟概括,就是引导我们要以更高更广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弘扬延安精神的伟大意义和当代价值。
党的几代领导人十分重视弘扬延安精神
党的几代领导人十分重视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提出:“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1980年10月25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
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2002年3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充满新的希望、也充满新的挑战的征途上,我们始终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如既往地重视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2004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陕西考察工作时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再次到陕西考察工作时又指出:“在延安这块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历史的和现实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说明,延安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尽管时代不同了,条件变化了,党的历史任务也不一样,但延安精神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都不会过时。这是因为,就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既不是一个只局限于某一地域性的概念,也不是受时间限制的一句词汇,而是一种在革命和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具有永放光芒性质的超越地域和时限的强大精神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延安精神这个党的传世珍宝对革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充分认识延安精神作为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强大精神动力,对完成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任务仍将具有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只要我们党的各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党的几代中央领导同志有关弘扬延安精神的多次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上来,真正认识到弘扬延安精神是全党的工作,是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责任,那么就不仅有弘扬延安精神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而且还能有创造性、开拓性,把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闯出一个新的天地。
密切联系和结合新的实际弘扬延安精神
在新时期弘扬延安精神,必须紧密联系和结合新时期的实际。总的要求应该是,把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纳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之中,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中,使延安精神成为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弘扬延安精神必须与新的实践相结合,新的实践有新的要求,所以要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什么是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呢?2004年7月6日,李长春同志在参观“延安
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时,具体深刻阐明了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今天讲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求真务实的政绩观,以人为本的群众观,广纳群贤的人才观,不断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要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着力解决改革发展当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按照李长春同志讲的延安精神的这些新的时代内涵去贯彻、去落实、去实践,就是在当前的条件下,真正弘扬了延安精神。
2009年11月13日至16日,习近平同志在陕西调研时强调:“伟大的延安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以求真务实作风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组织保证。”习近平同志还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延安精神,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延安时期那么一种忘我精神、那么一股昂扬斗志、那么一种科学精神,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考察时强调:“要继续挖掘延安精神这个宝藏,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和发展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习近平同志把延安精神的性质、科学内涵、历史和现实意义及其时代价值,特别是如何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讲得十分清楚明白。
事实证明,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极其重要,是新时期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党的各项工作做得怎样,关键在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弘扬延安精神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能否与新的实践紧密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也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1980年1月,改革开放的事业刚刚起步不久时,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胡锦涛同志在谈到要牢记“两个务必”时,也明确指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首先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的一生,就是自觉实践延安精神的一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杨善洲同志为光辉榜样,在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上,起到积极的带头促进作用。就经常性的工作来说,必须抓好延安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的“五进”工作。就当前最现实的工作来说,要结合我省的实际,在创先争优和“三个一”主题活动中弘扬延安精神
第二篇: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军民在革命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延安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延安精神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大法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是从容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的思想武器;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延安精神形成内涵当代价值
一、延安精神的形成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它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丰富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延安精神在延安13年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一)延安精神的初步形成阶段
1935年10月党中央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至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后,是延安精神的初步形成阶段。党中央毛泽东经过一年的艰苦长征,来到了陕北苏区的吴起镇,并决定把陕北根据地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中心。共产党人面对环境艰苦、敌重兵围剿、且敌我力量悬殊的困难境地,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过根据地军民的艰苦奋战,巩固并扩大了这块土地革命时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第二次携手合作共同抗日,全国政治局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延安及陕甘宁边区也出现了较为稳定的环境,党的自身建设及根据地的自身建设得以逐步加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延安及陕甘宁边区军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表现出了为伟大理想而献身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道德风尚。优良的精神和作风,正在成为边区军民的行为规范。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和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主要内容的白求恩精神,是这一阶段边区军民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标志。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指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对于正确把握和运用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自觉抵制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终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具有重 1
要意义。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及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方法的指明,是延安精神初步形成的又一重要标志。
(二)延安精神正式形成阶段
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至1945年4月召开的党的七大前后,是延安精神正式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以延安精神和大生产运动为实践,所形成的整风精神和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形成的主要标志。
首先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后,全党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经过几年的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不少党员干部包括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仍然存在学习上的教条主义问题。于是党中央组织领导了全党范围内的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1949年5月19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把党的思想路线明确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对这一概念作了科学解释和说明。通过四年有组织的学习和整顿,使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深入人心,在全党形成风气,党的实事求实的思想路线最终被确立。其次,在组织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灵魂的毛泽东思想逐步得到了全党同志的认同。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1943年3月20日的政治局会议,毛泽东被推举为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主席,全党在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胜利前进。再次,延安精神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来了。整风期间的1942年,毛泽东在《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的概念,这是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标志,为以后正式使用延安精神概念作了重要准备。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大生产运动中逐步形成。面对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抗日根据地遇到的财政经济困难,党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展生产自救。广大军民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参加生产运动,特别是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屯垦生产,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在大生产的艰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
(三)延安精神的成熟发展阶段
1945年4月党的七大到1948年3月党中央离开陕北,是延安精神的成熟发展阶段。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为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对延安精神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党的七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形成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这个《决议》中对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事实
上作了确认和肯定。在党的七大上正式把毛泽东思想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成为全党根本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其次,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对党的根本宗旨作了进一部明确而深刻的阐述。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就党的历史使命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就是我们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这一表述使党的宗旨更加明确和完整,对增强全党同志的宗旨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践行这一宗旨,具有重要意义。再次,在党的七大上对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了理论概括: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强调这三大作风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凝聚力量,增进团结,发挥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是党的力量和威望所在。这一阶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愚公精神,得到了进一部的宣传和弘扬,在边区广大军民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得以践行。与次同时,延安精神的内涵和根本要求也更加深刻、更加完善。张思德精神、愚公精神、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形成和运用,是延安精神成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二、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延安精神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他们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德、行为准则、工作作风的精华与结晶。所有这些,融合而成为一种社会精神,就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精神体系涵盖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
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是延安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追求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作为 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息。抗 日战争期间,延安成为革命者向往和敬仰的地方,数以万计的进步青年,为了追求理想和信念,追求正确的政治方向,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他们在这座革命的大熔炉中,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逐步升华,从而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一生的奋斗 目标。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了坚定信仰,人们就会有一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气概,有一种以苦为乐的无产阶级的乐观情怀。可以说,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强的革命信念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它是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我党开展的延安整风(从 I941年5月开始,到1945年4月结束)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经过整风,使党内开始盛行的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流毒在思想上得到清算,全党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经过整风,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也正是在延安整风时期,形成了我党特有的三大优良作风 :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 自我批评。实事求是首先是一种科学精神,它主张靠真理吃饭,靠科学吃饭,而不是靠吓人吃饭,靠迷信吃饭。其次实事求是也是一种实际精神,它反对夸夸其谈,言行不一,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产生实效。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和实际精神的统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人格要求。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于延安精神的各个方面,所以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
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延安时期,是我党历史上党群关系最密切,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最好的时期之一。无论是党政工作人员,还是干部、战士,都 自觉地为人民谋利益、办好事,培养了党和人民的鱼水之情。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党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 ;采纳党外人士李鼎铭的意见,实行“精兵简政”;推广刘建章合作社的经验,为人民办实事等等,充分体现了我党时刻关心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正是由于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使党的凝聚力、感召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了延安时期党的空前团结与统一的局面,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深厚基础,直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因此,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成为党领导革命事业蒸蒸日上的根本原因。它既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核心。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战胜困难、求得胜利的一件重要法宝。延安时期,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和蒋介石的经济封锁,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和财政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在严峻的形势下,党领导广大抗日军民开展了生产自救的大生产运动。他们吃小米,住窑洞,穿补丁衣服,开荒种地,纺纱织布,以无比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和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实践 中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仍然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法宝。
(五)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毛泽东指出:“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能够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根本上说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坚持真理同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要坚持真理就必须修正错误。毛泽东多次指出,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是难免的。我们共产党人是有纠正自己错误的勇气和能力的。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强调:“我们党必须实行公开的自我批评,不怕家丑外扬,隐瞒是不能教育党员的。”他认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但作为领导者,对自己的批评是主要的。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中共总结历史经验,确立了坚持“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和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从而实现了弄清思想、团结同志的目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在延安时期确立的,是延安精神的又一重要内容。
三、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党的几代领导人,都一直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承、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胡锦涛同志就任总书记不久,就带领书记处的同志们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并特别强调了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坚持和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极端重要性。最近,中央领导又对宣传和弘扬延安精神以及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工作,作了重要的批示。贯彻中央的有关精神,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在新的时代,延安精神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更加凸现出它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各方面的情况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决不是简单地照搬过去的一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不断赋予时代内容。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实事求是,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关于这个问题,彭真同志有一段话,讲得非常好。他说:“我们发扬延安精神,是为了解决现在的问题。现在的情况和延安时期的情况有很多不同了,要根据现在的‘实事’去求现在的‘是’。”可见,有的人认为老是强调延安精神,是“迷恋于过去”,“跟不上时代”,是“保守”、“僵化”,这样的看法是毫无根据的。因为“与时俱进”正是延安精神的本质要求。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在的情况同延安时期相比,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那就是现在我们的党处于执政的地位,是执政党了。很多党员也都掌握了或大或小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讲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究竟是执政为民还是以权谋私?就成为区分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分水岭。由于手中有了一点权力,只要稍为缺乏自觉性,脱离群众的毛病也容易产生。这就不仅提高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标准和要求,也增强了加强群众观念的紧迫性。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延安精神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内容。我们讲自力更生,决不是同对外开放相对立的,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通过对外开放,来加快发展自己;而我们的对外开放,也必须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和立足点。对外开放中,必须贯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们的经济力量、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人认为,现在再来强调艰苦奋斗,已经没有多大的必要了。而且,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不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不是要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富裕”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人甚至公开发表“享乐主义宣言”,从理论上来论证享乐主义的合理性,这应当引起我们的严重关切。其实,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同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争取人们的共同富裕,不仅不矛盾,恰恰是完全统一的。艰苦奋斗,不是要叫人做苦行僧,而是提倡一种精神。从全社会来说,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味耽于逸乐,习于奢靡,怎么能够建设起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参考文献 :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368.
[2]王汉章,李明贵.延安精神与“三个代表”[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2
第三篇:延安精神内涵及发展
一、党在延安13年的光辉历史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穿越枣园的灯光、杨家岭的会堂、清凉山的红色电波,延安精神熠熠生辉。
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旗镇,到1948年3月毛主席东渡黄河,这13年就是常说的延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13年,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这期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指挥所、司令部。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通过“三三制”(延安时期由共产党员、工农群众、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一种政府组成机制)政权管理社会、发展经济,进行了党内第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即延安整风运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胜利召开了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培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实现了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败到胜、由小胜到大胜,直到彻底胜利。可以说,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集思想上的成熟期、理论上的定型期、政治上的辉煌期、组织上的壮大期和作风上的彰显期于一体的历史时期,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在党的历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大家学习延安精神,重温和感受党在延安时期的光辉历史,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我们党的整个发展史、奋斗史,从中领悟党的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汲取营养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人生境界。
二、延安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延安精神的形成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到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后,为延安精神初步形成时期。主要标志是1938年毛主席为抗大确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抗大精神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是延安精神初步形成的体现。
第二阶段,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后到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前,是延安精神的成熟发展时期。主要是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形成了整风精神和南泥湾精神,这是延安精神形成的主要标志。
第三阶段,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离开陕北,是延安精神的成熟发展时期。主要标志是毛泽东同志在七大政治报告中,对党的理论和优良传统作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概括,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进了党章,延安精神最终形成。
延安精神形成有着特定的环境和基础。首先,延安精神形成于陕甘宁边区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党中央率领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到达的陕北和延安是当时中国最落后、最贫困的地区之一。1940年以后,解放区面临着国民党严酷的军事包围和严重的经济封锁。极端困难又无外援的环境,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特殊品格。其次,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确立和延安整风运动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经过整风运动,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实现了全党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高度统一。第三,广泛的群众社会基础是延安精神形成发展的源头。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极大地激发了边区群众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经过大革命和土地革命锻炼的陕甘宁边区人民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边区成为当时全国政治是最先进、最民主、最革命的地方。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历史上党群干群关系最密切、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最好的时期之一。延安精神就是在总结各抗日根据地特别是陕甘宁边区人民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概括说,延安精神就是党中央在延安形成的好思想、好作风,包括理论、品质、道德、意志、人格魅力等要素。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不断培育、积累而形成的一种伟大精神。主要包括了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整风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边区劳模精神等。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是共产党性质宗旨作风及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不竭动力源泉。它使中国共产党能干成事、能取得最后胜利,使老百姓对共产党最拥护、最喜欢。“干成事”因为干得是老百姓的事,“最喜欢”因为共产党解决的是老百姓的利益问题。
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方向。为了这个大目标,我们建党、建军、向农村进军、反围剿、长征、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打鬼子、打老蒋、建国等等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最终目标都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制度的核心就是人民获得最大实惠,人民得到最大幸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当年共产党人有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就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的人生信念、人生境界、人生付出和人生价值。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科学把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由此所构成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旗帜。
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同志用“实事求是”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内涵,使党从教条主义统治中解放出来,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当年我们党为实现阶段性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反蒋逼蒋联蒋打蒋”的正确战略策略,这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然要求。井冈山时期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长征开始后的“四渡赤水出奇兵”,以及后来促成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我们对国民党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正确策略等都是实事求是的结果。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面对强敌,“亡国论”充斥国内,毛泽东大智大勇,提出了持久战的观点,他在给陕北公学学员讲课时怎么说?说中国不能亡。城市亡了农村没亡;白天亡了夜晚没亡;大路亡了小路没亡。面对繁重任务和强大敌人,我们党通过延安整风从思想方法的高度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从思想认识根源上分清了是非,摆脱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洋教条”的束缚,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组织上的高度团结统一。对我们党来说最大的决定性的实事求是就是在组织路线上解决了问题。
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和核心。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刻论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重要作用,并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优良作风之一,从而使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四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当年,毛泽东在窑洞前后自己种菜,朱老总成为种地行家,周恩来、任弼时被评为纺线能手。针对从前方回延安参加整风的干部中,有人对久住潮湿阴冷窑洞一度闹情绪、发牢骚的个别现象,毛泽东开导说:这种情绪是要不得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蒋委员长比我们条件好,有高楼有洋房有电灯,但就一条,全国人民不听他的,老百姓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寄托在延安的土窑洞里。通过延安时期的艰苦奋斗,我们粉碎了封锁,打破了制裁,减轻了边区群众的负担,密切了党群关系,改善了人民生活,积累了斗争经验。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格和精神风貌,体现了一个毫无私利、始终以人民解放事业为己任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正如胡锦涛同志概括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
四、延安精神的历史地位
延安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正确把握延安精神的历史地位,不能简单地把延安精神理解为延安人和延安地区的精神。延安精神与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各种精神,都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历史渊源;西柏坡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各种精神都可以在延安精神里找到根据,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拓展。可以说,党在各个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与延安精神一道共同反映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作风,构成了党的革命精神的主要内容,而延安精神则是我们党革命精神的集大成者。
五、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延安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
周恩来总理讲过:是延安人民用小米养育了我们,没有延安就没有新中国。延安是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具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温延安精神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增强政治信念的坚定性、政治立场的原则性、政治鉴别的敏锐性和政治忠诚的可靠性;能牢记党的宗旨,自觉走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自觉严守党的纪律,做到廉洁从政;能凝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力量。我们应当把学习党在延安的历史和延安精神作为必修课,更应自觉地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首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取得最后胜利,得益于延安时期确立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同样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上清醒才能保持政治上坚定。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把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作了全面阐述,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特别是要弄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自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达90多年的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探索、实践、开创和发展起来的)、特在何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把握时代和实践的新要求,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继往开来,面向未来,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与治国理政思路的具体体现。这些执政理念与治国理政思路主要包括: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执政使命;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执政目标;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执政准则;以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执政方略;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执政信条;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为执政追求;以实践群众路线和反对“四风”为执政突破口等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要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是坚守理想信念的根本标志,是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根本要求。我们要从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看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看到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从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中,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真正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作为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标准。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确保政令畅通,敢于向不良风气亮剑,旗帜鲜明地同一切错误言行作斗争,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邓小平同志讲过,“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相信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今天我们搞建设搞改革开放还要靠这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核心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要准确把握全国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学会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中央要求、省情实际和群众期盼。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最近,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一个重要导向就是不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不单纯此衡量发展成效,要求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防止急于求成,盲目搞“政绩工程”。我们要把握好这一导向,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老黄牛发展观念,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真正做出经得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要坚持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坚决克服联系实际不够、脱离群众等问题,扑下身子与人民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真正做到勤于政事而不勤于“政绩”。
第三,要践行全心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观的确立,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的根本体现,是由我们党的世界观、指导思想和伟大历史使命、奋斗目标决定的。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正在全党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核心也是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增强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时刻把自己摆在为人民服务的位置,把劲头用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上。要善于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抓工作、作决策都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结合教育实践活动中征求到的意见,一条一条地制定解决措施,下大气力抓好整改落实,集中解决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
第四,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乐于奉献、夺取胜利、取得成功的斗争精神。艰苦奋斗是无路走出路、死路变活路、小路变大路、穷路变富路的过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中蕴含的这种宝贵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对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中的一个山区贫困县,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彰显出的新政新风,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倡导节俭、反对浪费,先后制定出台了《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简化公务接待等规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狠刹不良歪风、倡导文明新风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广大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执行。要牢记“浪费也是腐败,节约也是政绩”,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把有限的财力最大限度用在改善民生上。要树立担当意识,越是在艰苦环境与困难条件下,越要保持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越要保持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坚强毅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迎难而上,敢打硬仗,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赢得主动、赢得发展。要适应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新要求,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清廉本色,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要加强党性修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践行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追求,以高尚人格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总之,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延安精神超越时空,具有恒久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我们一定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弘扬延安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以实际行动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第四篇:《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培训有感
2020年xx月xx日下午,公司邀请李世明教授进行《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我对延安精神有了新的感受和体会,下面就学习情况谈一下个人感受。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出发点,孕育出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具备浓厚的时代特征和永恒的精神魅力,在新时代,更要传承发扬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的伟大时代精神,是当年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劳模精神等原生态精神的总结与升华,可以高度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再续“清风”。革命先辈在延安时期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用一片赤子之心,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锻造出“延安作风”,在党的历史上铸就璀璨丰碑。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广大党员干部要再续延安“清风”,自觉学习革命先辈的廉洁思想和清廉风范,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遵守廉洁自律准则,永葆政治本色清正廉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通过李世明教授的讲授,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延安精神”的重要性。虽说平时也在学习,但现在看来学的不系统、不连续,缺乏整体规划和明确目标。今后,我会在学习理念知识的同时联系工作实际,学以致用,不断丰富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强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在新时代的今天,“延安精神”必然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传承,这是团结全国人民建设伟大、民主、自由、富强中国的根本需要。任何时候,都需要民主协商,统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任何时候,都需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任何时候,都需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如此也唯其如此,中国才能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才能建立起万民同乐的和谐社会,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具体而言,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展开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着具有民族形态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是核心。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应首先研究儒家。
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一整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战国时期,儒家分为八派,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学派和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学派是最主要的两派。至汉代,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而神学化,并由民间的一种学说变为官方的统治意识,取得了独尊的地位。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玄学和佛教的挑战,一度衰落。但它的纲常伦理观念有利于封建统治,影响仍然很大。至唐代,孔颖达等人作《五经正义》,儒学再度被罩上了耀眼的光环。宋代,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完善和哲理化,称为“理学”。后来理学发展为“心学”,成为明代的显学。清代,又出现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但至清末,儒家已逐渐消亡,退出了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对中国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孔子的《论语》等儒家著作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儒家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当代,儒家思想更多地作为经世致用的实学或哲学被大家所接受,人们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学习思考问题的途径。有人说“儒家是入世哲学”,即为此意。也有人拿儒家同道家作对比:人得志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儒家使人纷扰,道家使人自在。
道家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和终极关怀的一个文化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文化全面深入地渗透到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道家思想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超感觉的精神性东西,带有神秘的色彩,哲学上属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虽然可以通向有神论,但它还是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
道家与儒家看似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学派,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二者又有其互相一致、互相借重、互相补充的一面。
儒家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和道德型文化。儒家是要人们成为仁人、圣人。
老、庄则以道为本源,以道为总则,他们把人看成是宇宙自然中与其他事物平等的一员,人无需一种特殊的道德来规范自己。
数千年来,儒道两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主导着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及生活方式。佛家文化作为外来文化,是唯一由外国人传入而又成为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其影响十分深远,佛教对我国的语言、饮食、文学艺术都有影响。佛家文化在中国自成一体,适应了中国文化,融汇成中国佛教,形成禅宗。
今日佛教文化逐渐被世俗淡忘,仅在寺塔建筑,石窟艺术,小说文学等方面对当代人有较深影响。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核心,支撑中华民族文化繁荣至今,时至今日,仍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主导着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