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

时间:2019-05-13 03:2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

第一篇: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

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目标被人们简略地称之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探究与合作”。[2](4)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我们发现这一目标在具体实践中走了样,人们追求的是可见的形式。这一问题在合作学习的实施中表现得尤为显著。人们更多地将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窄化成了对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追求:变教师讲授为小组讨论,变个别提问为小组汇报,变课堂桌椅的“秧田式”排列为“圆桌会议式”摆放„„教师们热衷于一些操作层面的内容,如合作学习小组人数的多寡、分组有哪些原则、班级人数较多怎么办等。其实,在承认合作学习的实施必须得到相应的教学技术支持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都应该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熟悉,而不是功利主义地予以理解和应用。

一、合作不只是教学方式,合作还是一种生活态度

什么是合作学习?其本质又是什么?当代合作学习理论开创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3](ix)杰克布斯等人则认为,“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最有效地协同努力的原理和方法。”[3](ix)很显然,杰克布斯等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合作的功能并不仅只限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远在小组之上。对此,约翰逊等人表示赞同。

确实,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之一的合作学习,其意义绝不只在于教学方式上的标新立异。从人类教育的实践史看,教学的组织形式已经走过了从个别教学到班组教学再到班级教学的漫长发展道路,其后又有对班级教学的诸多革新和改造。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集体(全班)教学加小组讨论,更不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加学生代表发言。在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中,蕴涵的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人生态度。如同杰克布斯等人所说的那样:“合作学习是一种价值观,这是最重要的合作学习原理。换句话说,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学生能接受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3](3-4)事实也确实如此。仅仅把合作学习看作为教学方式的教师,与视合作学习为人生态度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表现是不同的。在前者的课堂中,合作小组是课堂教学的点缀,合作的态度和氛围并没有形成,课堂中仍然布满着竞争,布满着对别人成就的嫉妒和对同伴学业失败的幸灾乐祸。而在后者的课堂中,讨论、交流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一种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策略,教师更为注重的是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笔者在一所小学听课时就曾见过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在面向全班集体讲解之后,教师公布给学生七八分钟时间开展合作学习。顿时,课堂上的争论声此起彼伏,谁都不甘示弱。随后进行小组汇报。当一个小女孩汇报发言时,一个小男生从座位上跳了起来,他挺着胸、昂着头,大声而又理直气壮地说:“她讲的东西刚才是我说,不是她的。”然后自得洋洋地坐了下去,而小姑娘则尴尬地羞红了脸。对此,教师未予任何指点与评价。这是合作吗?合作的精髓又在哪里?事实证实,学生围在一起组成一个小组并不意味着他们随之就会有出色的合作,如上所述的毫无意义的合作学习其效果甚至比单干、竞争更差。

说合作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价值观,并不表明在一个班级里、在一所学校中就应该彻底消除竞争、取消单干。社会是由无数个能力参差不齐的独立个体组合而成的,有个体就一定会有单干,有差异就一定会有竞争。但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学校教育追求的应该是确保每一个学生在离开学校时能自然地融入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已过了单枪匹马就可以独闯天下的时代,只有竞争意识而缺乏合作精神的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呼唤。

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它意味着我们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把同舟共济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意味着我们要求学生能以一种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希望学生在面临“合作”或者“单干”的二者择一的情境中能够更多地选择合作。

二、合作不只是学习方法,合作还是一种学习内容

视合作为生活态度,就必定视合作为一种学习内容(what,学什么),而不仅仅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简单的学习方法(how,如何学习)。

每一个采取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师都应该意识到而且也应该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真正地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携手进步。这是合作的本质,同时也是合作的最高境界。首先,通过异质学习团体中的合作学习,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接纳别人。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和不同的人一起相处、相互交流。今天是学习伙伴,明天则可能是朋友同事。但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等生不屑于和“差生”为伍,他们认为,不停地接受学业低下的同伴的讨教,使自己失去了迎接挑战或加深扩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差生”也耻于(或羞于)向优等生寻求帮助,他们觉得,和学业成绩突出的同伴在一起没有舒适感,他们甚至担心这会使自己丧失尊严。但是在合作学习机制下的小组中,学生必须协同努力、相互交流。他们会惊异地发现,尽管每个人的才智有高下、爱好有差异,但聪明人有糊涂的地方,才智欠缺的人也有过人之处。学生会从实践中体会到,接纳别人也是在“推销”自己。

其次,在接纳别人的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悦纳别人、欣赏别人。在一个异质学习团体中,仅有接纳是不够的,相互悦纳、彼此欣赏才是合作成功的基础。今天的中小学生,从他们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就几乎无一例外地生活在一个布满竞争氛围的环境中,他们关注自己的成绩,期盼自己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在学校中更加习惯的是给别人挑刺,而对同伴的优点往往不以为然。有一次,笔者在一所小学听一节五年级的语文课《猫》。这是一篇朗读课文,教师在讲解了小猫的可爱之后,请一个学生和自己进行合作朗读表演。朗读的句子很短,只有一句话:教师:“它什么都怕,总想躲起来”,学生:“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碰到蛇也敢斗一斗”。就是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同学们竟然给表演的同伴提出了十多条批评意见,有的认为她平舌音和翘舌音没读准,有的认为她没读出小猫的勇猛,还有的则认为,读到“蛇”时她应该顿一顿,发言的孩子中没有一个人对同伴清亮的嗓音和生动的表情予以赞赏。试想一下,以这样的心态走上社会,孩子们将如何与他人合作共事?但是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彼此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学生会逐渐地意识到,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仅有接纳是不够的,单纯的接纳是被动的,鲜有感情色彩,它只表明你承认同伴的存在,承认同伴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资格与权利;而悦纳则不同,它意味着欣赏、激励和提携。所以,任何一个采用了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师,都应该教会学生敞开胸襟悦纳同伴,既欣赏对方的优点,又能够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学会在互相取长补短和彼此鼓励提携中共同进步。

第三,通过异质团体中的合作学习,学生还必须学会承担责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小组同伴负责。在单干性的学习中,学生关注的是自己既定的目标是否达成,而同伴的目标实现与己无关。在竞争性学习中,我的失败意味着你的成功,而你的进步就意味着我的受挫,同伴之间是你输我赢的关系。但是,在一个异质学习团体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协同努力,为小组目标的实现而竭尽全力,如同足球比赛一样,全体球员必须协调一致、利益共享。这就要求全体小组成员必须勇于负责、善于负责,真正树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所以,在一个缺乏合作、弥漫竞争气息的课堂中,同伴的帮助大多不是出于彼此负责,而是出于“觉悟”与施舍,因此每个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奋斗才能打拼出一片天地。但在合作学习中,机制的作用推动着每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谁也不能当“南郭先生”。

第四,通过合作学习,教会学生把握合作技能,学会与人沟通。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程度日益增强的时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可以使我们随时和生活在地球任一区域的人取得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校期间就学会与人沟通、与人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下,交往方式只是师生之间的“继时互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同时互动”。通过教学,学生虽然学到了学科知识,把握了读、写、算的技能,但现代社会极为关注的交际技能却并没有形成,学校教学并不能承担交际、沟通技能的传授之责。合作学习则不是这样,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把交流、沟通技能的学习与学科内容的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必须既把握学科任务(taskwork),又必须学会作为小组的一员协同工作所要求的人际技能和小组技能(teamwork)”。“假如学生不善于人际交往,那么势必会影响把握学科内容,小组成员的交往技能越强,学习的质量和数量就越尽如人意。”[4](30)确实,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小组中的互助与交流,学生可以学到沟通的技能与本领。例如,在不鼓励合作的课堂中,学生听到的往往是“别人发言时不要讲话”,而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记住的是“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听”,教师鼓励学生“注重倾听”“接受别人的见解”,而学生通过实践会慢慢地领悟到,所谓“接受别人的见解”并不是对别人的所有观点照单全收、忽略分歧,而是尊重同伴,承认同伴享有发言的权利、在同伴发表看法时眼睛看着对方并做到不随意插话„„总之,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学生能够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维持、辩护自己的观点,当然也要学会能够善解人意,甚至适当的妥协。不学会这一切,合作小组中不能体现出这一切,真正的合作学习就不存在,合作学习就有名无实。<?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三、合作不只是师生交往,合作还是一种资源共享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教学就是人类合作的一种非凡活动形式。但是,以往人们对教学合作的熟悉仅限于师生合作的层面,看不到(或不承认)教学中的生生合作、师师合作。即使是原苏联阿莫纳什维利等教育革新家发出的合作呐喊也仅限于“师生互相把对方作为自己的补充,肯定和实现‘人的关系’”,“教育的解放是师生双方的解放”。[5]人们普遍认为,教学中的合作只是师生双方的合作。但是,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却将教学中的合作观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认为,那种“把教与学的过程只看成是成人—儿童的双边活动的观点,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6](17)约翰逊兄弟就曾指出:“在学校中,学生之间的最合法的同伴互动被限制为一些课程以外的活动。这些活动很少与课堂上的基本问题有直接的关系,教学系统所强调的是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课堂独立作业。假如学生试图进行彼此之间的互动,那将会被认为是具有破坏性的。”[6](17)合作学习则一改以往这种单一的互动合作观,把合作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多样性的背景中,他们明确提出,“教育是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协同努力、人际交互的过程。所有的教育都是一种交往过程,只有通过实际发生或隐含的人际交互才能产生教育影响。”[4](171)从而在倡导异质分组原则的同时,赋予了学校教学中的合作观以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

同伴不是竞争对手,同伴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以往的一些课堂中,教师似乎缺少对学生合作行为的鼓励,而合作学习则竭尽全力鼓励学生把同伴看做可资利用的学习资源。美国的杰克布斯等人就曾对合作的课堂和不鼓励合作的课堂进行过一番研究(见下表),明确地提出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和同伴分享观点、向同伴请教问题甚至和同伴共同冒险。

两类课堂若干特征比较 不鼓励合作的课堂 合作的课堂

眼睛看着自己的,不要看别人

看看同伴正在做什么,这样你就可以向他学习,帮助他,并分享他的观点和材料 不要交头接耳

和四周的同学交流一下,相互交换一下意见,看看有什么疑问、说明、建议和问题 每个人干自己的

和别人分享工作,你的收获将远甚于各部分之和 假如需要帮助请向老师提出来

假如你需要帮助,在问老师之前先问问小组同学 每个学生都争着吸引老师的注重 给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发言的机会

为了获得外在的激励报偿,如分数、表扬等 既有额外的奖励,也有内部激励 在不鼓励合作的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的、活的资源,借助教师的讲解、提问等教学方式,学生逐步地消化和理解课本中的学习内容,教师是学生和书本(教材)之间的中介。在这种课堂中,学生学得的知识有三部分(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有学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课程授受知识的组成将发生变化,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在学生知识构成中的比重将有所增加,而不是学生的知识构成成分将发生变化,[2](247)但笔者认为,在合作学习方式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构成将包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师生互动的知识以及生生互动的知识四个组成部分。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学习通过鼓励生生合作与交流,创设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似是无心却有意地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社会观念,即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过人之处,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学习资源。

值得一提的还有,合作学习中的同伴学习资源不仅是对学生而言的,对教师来说,也有一个充分利用同伴的学习资源的问题。互助学习、取长补短不是学生才应该学习的,教师也应该向自己的同伴学习,师师合作将会在综合主题教学、加强学科之间联系等方面开创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GerogeMJacobs,MichaelAPower,LohWanLun。TheTeacher’sSourcebookforCooperativeLearning:PracticalTechniques,BasicPrinciples,andFrequentlyAskedQuestions[M]。CorwinPress,2001。

[4]DWJohnson,RTJohnson。LearningTogetherandAlone:Cooperative,Competitive,andIndividualisticLearning(5th,ed)[M]。AllyandBacon,1999。

[5]陈建翔。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3):6—7。[6]王坦。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贡献[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8):16—20。

第二篇:中医学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中医学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中医的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过程中,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它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不仅仅是治病的医术,而且还是治人的医道。《大医精诚》有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这里强调了医德的重要性,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大医体现了儒家伦理的道德要求,最核心的就是要怀有仁心,要行忠恕之道。“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医人之病与医国之病道理相通,故范仲淹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慨。传统文化称儒术为仁术,同样亦称医术为仁术,二者同具仁爱之心。中医是治病的人,不单是治人的病。这些都是中医人文精神之所在。所以说蕴含着极其丰厚的传统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气候对生产的影响非常的大,为了很能够很好的掌握气候变化规律,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就是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二十四节气。中医药文化是包含和超越中医药本身的一种文化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融为一体,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当中。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掌握了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的规律后总结出来的。根据节气和气候总结的农业谚语,对从事农业生产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和它有着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中医治病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所以养生在中医体系中显的格外重要,这里我们又不得不提出二十四节气养生,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高度统一。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律

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内经有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所以此时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她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中医治病也讲究“以平为期”,过犹不及,体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给中医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中医学又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实践的作用,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动性。

中医药还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当中,除文学艺术、饮食起居外,民风民俗中也具有中医药色彩,如端午节家家将菖蒲艾叶插于门楣,饮雄黄酒,佩香囊以避邪驱瘟。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也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艾叶本身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等功效。艾草还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在门前挂艾草可用于避邪,也用于赶走蚊虫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达到了未病先防的目的,这种看似迷信,但的确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重阳节登高远眺、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补肝气、治头昏、降血压。从这些传统民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健康的渴望。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

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因此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中医药已形成一道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景线。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远古或较久以前在中国区域内产生和发展的,世代流传至今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儒、道、佛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更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第三篇:自我意识的内涵和价值

自我意识的内涵和价值

1什么是自我意识(内涵)?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

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2自我意识的价值

首先,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

自我意识作为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在自我意识的统领之下,通过自我意识的监督、调节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自我意识指引着个性发展的方向,规划着塑造个性的具体行为,调节着个性发展中的矛盾冲突,把个性发展的全部进程都纳入到自我意识之中。个性的塑造自始至终都是通过自我导向、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实现的,自我意识的水平越高,对个性的影响、调节与统合作用越大。甚至可以说,自我意识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

其次,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人们总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处理与他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大量的心理学实践表明,许多人际关系不协调是由于自我意识不健全造成的。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在与人交往时就会表现得胆怯害羞、敏感多疑、自我封闭;如果自我评价过高,在人际交往中就难免盛气凌人、孤芳自赏,不懂得理解、尊重别人,这两种倾向都会使个体在群体中陷入孤立境地。

第三,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

科学的人生规划首先取决于对“现实自我”的准确把握。大学生选择职业方向、规划人生道路都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要对自己的需求动机、能力倾向、气质性格、兴趣爱好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才能减少选择的盲目性,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其次,科学人生规划取决于对“理想自我”的合理定位。“理想自我”是自我意识在个体成长目标方面的一种形象表达,是个体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动力。

第四、健康的自我意识是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准备。社会自我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构成。它是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个体在客观环境及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责任、力量等的意识。社会自我意识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决定着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的动机和行为。

第四篇:大宣传理念的内涵及价值

大宣传理念的内涵及价值 公茂虹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3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把理念创新作为重点,并明确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那么,什么是大宣传?怎样理解和把握大宣传?提出大宣传有什么依据?深刻理解大宣传理念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现结合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谈一谈对大宣传理念的基本定位、内涵及价值的认识。

首先,大宣传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新理念,是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的大战略。思想观念创新是开时代新风、破工作难题、创工作新局面的闸门。这一闸门一经开启,旧的积习即随新风飘落,工作难题便迎刃破解,新的局面随即生成。改革开放35年来,大家这方面的经历很多,这样的例子俯首即拾。最具代表性的是,改革开放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观念一经确立,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随之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由此,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局面。真可谓,观念一新天地宽。而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墨守成规,自然有许多条条框框,不仅不敢试、不能闯,而且问题难题越积越多,工作也就失去了活力和生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同样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宣传思想工作逐步确立了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的职能定位,逐步实现了平稳发展并得到快速健康的成长,开创了崭新的工作局面,为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与宣传思想工作密切相关的不可忽视的问题。譬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基层宣传思想工作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等等。出现这些问题有多方面的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说,这些问题是由于宣传思想工作不到位造成的。但要清醒地看到,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宣传思想工作的积极作为和奋发努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大家明显感受到,宣传思想工作同样是迫切需要创新的,而创新的重点和关键,是观念创新。只要观念实现了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也就能够迎刃而解。这就不难理解总书记为什么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把观念创新作为重点,并提出大宣传以及大宣传的工作理念。究其指向,是希望宣传思想工作能够站在新的起点上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手段,破解工作中的难题,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开创工作的新局面。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这也是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的高度信任和重托。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大宣传的重大意义,把大宣传作为谋划宣传思想工作布局、破解工作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大战略,而不应不究其深意,或者只是在评论中或宣传报道中轻轻带过。

其次,大宣传是对宣传思想工作认识的新飞跃,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大宣传的丰富内涵目前还没有完整系统地挖掘出来,亟待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表面的意义来说,大宣传是相对于“小宣传”而言的。“小宣传”是指单纯由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抓宣传思想工作,也指宣传思想工作的视野不够开阔、重点不够突出、工作覆盖面小、工作不够系统深入等等。“小宣传”理念容易造成宣传思想工作在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内部上下或左右循环,或与各方面的建设缺乏关联、衔接不够,不能动员各方面广泛参与,客观上制约了宣传思想工作应有效能的正常发挥,这已远不能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需要。大宣传是指宣传思想工作跳出宣传思想工作部门的局限,打破宣传思想工作领域各方面工作的壁垒,打通宣传思想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甚至军队国防建设、外交等各方面的内在关联,形成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的大格局。概括来说,大宣传是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视野、思路、内容、手段、载体、机制、格局以及主客体等等提出的全方位的新要求。从深层次来看,大宣传是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价值定位、价值指向以及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高度、深度、广度和效能提出的总体性要求。大宣传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自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的迫切需要,遵循宣传思想工作的客观规律,实现宣传思想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避免宣传思想工作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甚至盲目性,戒除不作为或乱作为,按照这些标准,谋划、推动、组织实施并完成各方面的工作,着力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推动发展上下功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向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更好的效果发展,不断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第三,大宣传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取得成功的法宝,具有扎实的历史依据、实践基础和迫切的现实需要,对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史地看,我们党一贯强调和坚持大宣传,全党抓宣传工作是我们党的工作的宝贵经验。对此,1951年5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要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会上,刘少奇在作题为《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的总结报告时说:“每个党员要把党的主张、党的政策向人民作解释、作宣传,宣传我们党的基本观点,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反对一切错误的观点。每个党员都要这样做。我们党从最初建立起,就是全党作宣传的。所以,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出了这样大的成绩,革命得到了胜利,广大人民信服共产党的主张,信服马列主义。以后,更要这样做。”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进一步升华了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认识,把改进宣传工作与改善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全党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工作,实际上包括党的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经济调整是一个很艰巨、很复杂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为了保证全党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必须有效地加强和改善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宣传工作,已经作为保证这次调整的顺利实现、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摆在全党同志面前。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央认为,从原则上说,各级党组织应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大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各级党组织、党的领导机关都要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并要花主要时间和精力做好工作。全党做宣传思想工作,既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一贯坚持的做法,又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的原则。从实践基础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些实践探索为大宣传提供了可靠而扎实的实践基础。特别是一些地方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协调起来、统一起来,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思路、通盘设计和综合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的“十星级文明创建”自1993年以来坚持20年常抓不懈,正确处理了精神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建设的关系,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与其他各方面的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此外,山东莱州市委市政府实行的诚、孝、仁、爱“四德工程”建设,浙江富润集团自1996年以来实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六十条”等等,无一不是把宣传思想工作与各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起来、共同推进、协调发展。这些都为大宣传提供了新形势下的实践佐证。实践证明,这样的宣传思想工作更适应基层实际工作的需要。

从现实需要来看,树立大宣传理念的客观要求十分迫切。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这迫切需要树立和强化大宣传理念,从更大的视野、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思考和谋划宣传思想工作,建立健全系统、有力、高效的大宣传工作格局,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舆论支撑,应该说,这已成为宣传思想工作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国际和国内发展的大势、事关全局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大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普及以及广泛应用形成的大数据时代,都迫切需要对宣传思想工作有新认识新创造新提高,从而确立与时代潮流、社会发展、人民期待相适应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大思路、大机制、大格局。这些都是确立大宣传理念的客观依据。从具体工作来看,推进大宣传应注意把握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研究和挖掘大宣传的思想理论内涵,把大宣传理念纳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大思路,作深入的理论阐述。二是总结和推广一批基层开展大宣传工作的典型,总结和推广大宣传的经验,推动大宣传工作更加深入发展。三是按照更广的视野、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建立健全大宣传的工作机制体制。四是按照大宣传的思路,探索推动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的新思路新举措。五是着眼于大宣传,加强体制内外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与大宣传相适应的宏大的宣传思想文化队伍等等。这些都是大宣传应关注的重点。

第五篇: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思修作业

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回顾党走过的90年的光辉历程,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和时期都培育了永放光芒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完善的永放光芒的精神财富和传世珍宝。

延安精神的内涵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当然还包括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等等,但主要的是前面这四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色。

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起来的一种高尚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风范相结合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战争时期先锋模范作用的凝练和升华,是我们党在这个时期革命斗争实践活动的产物,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思想风范、优良作风、奋斗精神、崇高品德、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所以,有人把延安精神美誉为“中华魂”、“民族魂”、“党的瑰宝”、“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的传世珍宝”、“永放光明的灯塔”,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也是极其有道理的。

2010年5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李铁映《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延安精神又作了这样的概括: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这种精辟概括,就是引导我们要以更高更广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弘扬延安精神的伟大意义和当代价值。

党的几代领导人十分重视弘扬延安精神

党的几代领导人十分重视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提出:“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1980年10月25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

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2002年3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充满新的希望、也充满新的挑战的征途上,我们始终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如既往地重视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2004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陕西考察工作时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再次到陕西考察工作时又指出:“在延安这块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历史的和现实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说明,延安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尽管时代不同了,条件变化了,党的历史任务也不一样,但延安精神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都不会过时。这是因为,就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既不是一个只局限于某一地域性的概念,也不是受时间限制的一句词汇,而是一种在革命和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具有永放光芒性质的超越地域和时限的强大精神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延安精神这个党的传世珍宝对革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充分认识延安精神作为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强大精神动力,对完成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任务仍将具有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只要我们党的各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党的几代中央领导同志有关弘扬延安精神的多次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上来,真正认识到弘扬延安精神是全党的工作,是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责任,那么就不仅有弘扬延安精神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而且还能有创造性、开拓性,把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闯出一个新的天地。

密切联系和结合新的实际弘扬延安精神

在新时期弘扬延安精神,必须紧密联系和结合新时期的实际。总的要求应该是,把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纳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之中,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中,使延安精神成为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弘扬延安精神必须与新的实践相结合,新的实践有新的要求,所以要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什么是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呢?2004年7月6日,李长春同志在参观“延安

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时,具体深刻阐明了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今天讲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求真务实的政绩观,以人为本的群众观,广纳群贤的人才观,不断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要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着力解决改革发展当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按照李长春同志讲的延安精神的这些新的时代内涵去贯彻、去落实、去实践,就是在当前的条件下,真正弘扬了延安精神。

2009年11月13日至16日,习近平同志在陕西调研时强调:“伟大的延安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以求真务实作风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组织保证。”习近平同志还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延安精神,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延安时期那么一种忘我精神、那么一股昂扬斗志、那么一种科学精神,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考察时强调:“要继续挖掘延安精神这个宝藏,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和发展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习近平同志把延安精神的性质、科学内涵、历史和现实意义及其时代价值,特别是如何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讲得十分清楚明白。

事实证明,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极其重要,是新时期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党的各项工作做得怎样,关键在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弘扬延安精神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能否与新的实践紧密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也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1980年1月,改革开放的事业刚刚起步不久时,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胡锦涛同志在谈到要牢记“两个务必”时,也明确指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首先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的一生,就是自觉实践延安精神的一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杨善洲同志为光辉榜样,在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上,起到积极的带头促进作用。就经常性的工作来说,必须抓好延安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的“五进”工作。就当前最现实的工作来说,要结合我省的实际,在创先争优和“三个一”主题活动中弘扬延安精神

下载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合作学习的内涵是(精选多篇)

    合作学习的内涵是“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

    关羽文化内涵及其社会价值5篇

    关羽文化内涵及其社会价值历史上的关羽,在其身后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不断推崇过程中形成的关羽文化,是个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如今我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对......

    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军民在革命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延安精神具有丰富的......

    民盟精神价值的文化内涵

    民盟精神价值的文化内涵 民盟精神渊薮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凝结着许多我国古代先哲的政治智慧, 对传统道德思想的延续和传承表现得非常深刻。在民盟精神价值中,既蕴涵......

    谭莉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心得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 ——高效课堂培训学习心得 实验小学 谭莉 2014年4月20日上午,很荣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报教师培训中心与沿河教育局区域合作”——“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培......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摘 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仁学思想贯穿于其全部思想和行事中,对当时的中华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有学者将仁视为形而上的东西,对其仁者爱人......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摘 要: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核心素养形成与否是判断数学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是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原则和指挥棒。只有把握数学核心素养......

    浅析家风的内涵及其现实价值(共5篇)

    浅析“家风”的内涵与当代的现实价值 [摘要]时代变化,新的文化思想不断地冲击着传统文化,而“家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正逐渐但出人们的视野。随着中央电视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