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本手段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思考
资本手段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思考
摘要:从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入手,指出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当前资本手段对于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手段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即设立专项基金、培育农村金融组织、开拓农业政策性融资渠道和构建农村资本市场的利率安排机制与信用担保机制,以期为推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资本手段;农业产业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2-0126-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2.032
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the problems in proces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were pointed out.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current capital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a capital approach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was proposed,that's by means of setting up special funds,nurturing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developing agricultural policy financing channels,and building the mechanisms of interest rate arrangement and credit guarantee in the rural capital market,to provide an usefu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Key words: capital mean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pproach
自1980年推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模式之后,中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革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它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合理规划当地的中心产业和主导产品,从布局、生产、经营等方面着手建立一种一体化经营体制,实现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将生产、供应和销售,贸易、工业及农业密切联系起来。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出现改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魍撑┮档男矶嗌?产职能分离出来,使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形成独立的产业部门,体现生产的专业化,同时对各个产业部门实施企业化的管理。随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如何在网络信息时代更好地利用资本手段,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模式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培育农业生产走向资本市场,利用资本手段助推农业产业化,能够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主体的资金短缺问题。资本手段助推农业产业化研究对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分析
1.1 创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现要以整个行业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因此中国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协同发展。从宏观环境上来说,首先国家或者政府要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助推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进程;其次在龙头企业的合作关系上,加强其与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及农户的紧密联系,突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重要地位,企业在实现自身盈利、效益的同时,也要带领农民共同致富[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的科技,先进的产品和设备,提升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未来,科技在提升中国农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农产品质量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1.2 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大生产截然不同,普及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告别传统的经营模式,这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的重要前提条件。由计划经济的农业大生产过渡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农户责任制,农户承包的土地农户自己负责,一定条件下也造成了农户分散的现状[2]。农业产业化追求的是一体化的经营,因此需要将分散的农户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一体化经营的实现对农业产业化有重要的意义,它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产业链上各个部门、环节都能够共享资源,获得效益,这种资源共享的方式,有利于个体农户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户与产业链的有效结合,也代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这并不意味着抛弃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而是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创新模式。
1.3 探索建立了企业带农惠农利益联结的新机制
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政府提出在改革过程中要不忘农民群众,与农民共享改革成果,这不仅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可以将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实现的劳动成果共享给广大农民。农民主要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有入股的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在农业产业化的延伸产业链中,农民参与各个环节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农户不再是单纯的农业的创收者,农户与产业化经营体系有效对接,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首要环节。在这条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主体共担风险的同时,也共享利润,农产品不再是简单的原料销售,中间还有加工、流通等环节,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分享产业发展和市场规模扩大的成果。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够成熟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群众自发成立的,其目的是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的规范性,这是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出现以后的新生事物,因此在其发展初期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3]。个别地方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甚至背离了为农民利益服务的宗旨,成为了一个半官方的组织;还有个别地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甚至直接侵害了农民利益。
2.2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农业结构的调整还是要依赖于农业的主体――农民,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农户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与之前的农业生产形式不同,很多农户在思想认识上接受产业化模式存在困难,政府部门和基层组织应该从思想观念上改变农户,让农户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产物,能带领农民一起致富。所以在此之前,有关部门需要对农民的总体素质作一个调查分析,评判农民的整体素质,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基层组织工作。近些年,国内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仍然有很多农民缺乏对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这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即使农业走向市场,由于农民群众缺乏对市场风险的判断和预防,凭借经验主义和主观判断应对市场风险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不按照市场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加上农民的从众心理,无法针对市场规律的变化作出合理判断。因此,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发展需要从改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
2.3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农业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制度的总称,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中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也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在市场经济中逐渐走向买方市场,供大于求,各类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增强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业服务体系也需要相应提升建设水平,完善的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需求。大多农业服务体系位于农村乡镇,农业市场信息的滞后阻碍了农业服务体系构建;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封闭性强,农村所获得的信息质量普遍偏低,缺乏价值,加上农民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对信息也缺乏识别判断。这些因素导致了目前农业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农产品的供需结构严重不平衡,最终导致农业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农业服务体系包括技术服务体系、运输服务体系等,现有的技术服务体系也能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但是大多数偏远农村地区的农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服务结构和服务内容都很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农业服务体系,服务方式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对技术的要求。当前农业产业化利用资本手段的必要性
3.1 资本市场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能够合理地规划产业结构布局。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资本的良性运作有利于中国农业市场更好地应对?@些机遇和挑战。大量外国融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导致中国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迫使中国各行各业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中创新。资本市场的运作主要依赖于市场规律,遵循资本市场规律有利于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在这种良好的市场氛围之下,农业龙头企业应发挥自身的龙头作用,增强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2 资本市场有利于规范农业企业经营发展
在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本环境中,由于农业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企业的特点,农业企业自身带有宣传性质,农业企业可以联合企业推介会或者借助媒体的宣传,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一方面增强了企业的信任度,另一方面信任可以转变成一种无形的资产,为企业实现更高的利润和扩大其市场规模。农业企业上市之后,置身于开放的资本市场中,接受公众的监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信息需要做到公正和透明。企业监督的主体主要有证监会、社会审计机构,和社会大众,开放的资本市场和监督的环境迫使企业提高自觉性和自身经营的规范性,尤其是财务管理和资本运作方面要符合市场法律规范。资本手段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4.1 设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基金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资金缺乏也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可以开设经营投资专项基金,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扶持,解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融资难的问题。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的设立,有利于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开展,也能够拉动民间投资,使民间的闲散资金能够更好地集中起来,改变民间资金的运用方式,同时民间融资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除了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外,国家还可以在基金项目方面也给予一定的优惠,比如实行税收优惠、利息补贴措施等[4,5]。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经营投资专项基金,为龙头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供资金保障,推动企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进而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4.2 改革农村金融制度,培育有效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是农村主要的金融服务机构,但是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信用社的合作性质却没有体现出来。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为农民服务的,其改革还需要从“三农”出发。合作社的改革重点在于对农业产业法人和产权的治理和改革,将农村信用合作社培养成为服务农民、农村、农业的商业性金融机构。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农村信用社应根据农民和农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信贷规模。针对目前的情况,信用社需要提高信贷资金数量,同时改革贷款服务方式,为农民、乡镇企业提供最优质的金融服务,扮演好农村市场中独一无二的金融机构的角色,为解决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融资难的问题服务。综上看来,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与时俱进,以“三农”为主导,推进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秉承“深入农村、服务农村”的原则,帮助农民搞好经营活动,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
4.3 开拓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融资渠道
国家政策性银行统一办理国际金融机构以及组织之间的转贷业务,尤其是世界银行、亚洲银行针对农业项目的贷款以及开发农村落后地区专项贷款的转贷业务。根据国家规定,商业银行(农商、工商等)在农业领域发放贷款的最低限额利率在5%~10%,这部分利率主要用于投资,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或者将这部分存款增长部分的使用权交给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央银行负责监督,保证这部分资金的正常使用;加强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基金投资管理,作为国家农业预算,需要将这部分资金统一存入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6]。除了国家的支持,农业经营还需要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将这些资金统一存入农业政策性银行,增强信贷投入水平。
4.4 构建农村资本市场中的利率安排机制与信用担保机制
信用担保是金融中介为资产责任者提供信誉证明的一种行为,其发起者是资产债权人,金融中介的角色一般由信用担保机构担任,使债务责任转移至担保机构。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业内部的资本化运作越来越多,与农业政策性银行合作业务的开展对信用担保机制产生了需求,信用担保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农业企业和农户贷款难、抵押难、担保难等问题,这样就可以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增加银行的贷款融资业务,避免出现“惜贷”“慎贷”的状况。小结
综上研究发现,资本市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就目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中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的探索和发展模式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滞后等。鉴于此,利用资本化手段助推种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立足国情,把发展农业现代化作为首要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带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同时需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变革,引导更多农业企业抓住机会,在农业结构转型中实现上市,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常焕焕,宇 ?S,郭永生,等.农地股份合作制发展模式?特征及其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55-6856.[2] 吴 越,吴义茂.农地赋权及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范式[J].改革,2011(2):104-111.[3] 赵 燕.试论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制的完善[J].农业经济,2010(6):73-74.[4] 陈家泽.土地资本化的制度障?K与改革路径[J].财经科学,2008(3):99-107.[5] 陈,杜兴端.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12):31-35.[6] 李 敏.我国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协调发展研究进展[J].经济师,2014(7):19-21.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究
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究 ———以安徽临泉县为例
农业产业化是件带全局性、方向性大事。发展农业产业化,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扩大内需,开拓农产品市场至关重要,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拉动消费的有效途径;要推进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必须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的综介素质,增强农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是保障农业基础地位的项重要措施。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拓展产业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变的止确选择[1杨荣萍;王利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农民致富之友2011年第10期]。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战略意义及基本形式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大多数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农业产业化应当包含六个要素:一是生产的产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二是主要依托当地自然优势、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发展和生成农业产业,三是生产过程实行专业化分工;四是产业经营和发展要有一定规模:五是在生产环节采取农、工、商、产、供、销密切结合的方式;六是在经营管理上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昌县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鲁楠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安徽繁。
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内涵
1.1.1以市场为导向。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农产品只有依据市场需求的动向,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才能生存和发展。
1.1.2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起着把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起来的桥梁的作用,因此只有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出来。
1.1.3以一大批农户组成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式的农产品商品基地,实行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经营集约化,才能为“龙头”企业提供大批量、高质量的农产品
1.1.4形成农工商有机的产业链。即将农业生产部门、农产品加工部门和产
品销售部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由工商部门实行保护价收购,同时,也使农产品加工和经销部门有可靠的货源。
1.1.5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链中的各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这里主要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必须形成一定程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之间的凝聚之所在,也是农民获得利润返还、提高比较效益的利益机制。
1.2、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2.1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需要。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同时,中央强调要“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农业产业化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出路之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1.2.2是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实践证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强大动力。龙头企业与农户个体相比,具有强大的开拓市场能力,是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农业产业化经营依靠龙头企业带领广大农户闯市场,使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有效地降低了市场风险,减少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利于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联结起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按照国际规则,把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全面引入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创出自己的品牌
1.2.3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很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1.2.4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乎段。目前我国整体产业化水平低,绝大多数地方还是以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生产自 2
求平衡,还摆脱不了“ 大而全”“、小而全”的羁绊。这种超小规模经营容易造成农业吸纳新技术的边际成本高,使一般农户通过采用新技术、发展高产优质农业以实现增加收益的动力不足,也使先进的农业机械和农业科学技术难于推广使用。而实行产业化有利于解决这种小规模经营与采用先进科技的矛盾,形成一种新型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不仅适应了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也必将对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改变原有分散的、细小的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形成信息、技术共享,生产、加工、销售等配套服务的规模化生产,从而较好地实现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推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3发展安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思考张涛,凌丽华。农村展望 2005.11]。
1.3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
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组织结构和利益关系的不同,可以将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划分为很多种。
1.3.1公司+基地+农户。这种“龙头”企业带动型式以公司和集团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在实际运行中,公司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进行专业协作。这种形式在种植业、养殖业特别是外向型创汇农业中最为流行。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由公司强化农业资源开发,增加产出,并使其增值,统一组织运销,尤其适合在市场风险大、技术水平高、分工细、专业程度高的类型中运用。这种类型对公司各方面要求较高,它应以充足的资金为基础,以先进技术为先导,具有高效率的管理能力,从而达到产品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
1.3.2专业市场+基地+农户。这是一种市场带动型产业经营模式。它是指有一个专业批发市场与几个基地收购市场组成的市场群体,其中区域性专业性批发市场应具有较为完备的软硬件服务设施与措施,并且具有较大的带动性,带动周围大批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与中介贩卖活动,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几个基地收购市场,使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不仅成为基地农产品集散中心,而且成为本省乃至全国范围的农产品集散地。
1.3.3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这是一种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产业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面对社会大市场,为发展商品经济而自愿或在政府引导下组织起来的。专业经济组织是以协会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大市场。合作组织负责组织、生产、引进良种、技术指导与收购产品,进行加工或销售等活动;农户按照合作组织的要求进行生产与出售农产品。
这种模式应该会成长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模式,它可以有效地调动与实现成员之间的合作权益,合理分享市场交易权益,合理分享市场交易利益,比其他模式更为直接,更为农民所信赖。
1.3.4主导产业+基地+农户。这是一种主导产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是不同地区,利用当地资源,从发展特色产业与产品入手,多种经营起步,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档次,组织产业群、产业链,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与拳头产品。这种模式,特别适合那些经济不发达,但有资源优势的地区。
1.3.5开发集团+基地+农户。这是一种综合开发集团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一些企业集团根据市场的需要,发展某种支柱产业项目,并转包给农户,通过订立合同,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加工销售等。开发集团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模式可以规避农户单独生产的经营弊端,诸如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技术水平跟不上等。
2.实证部分:安徽省临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究
2.1 临泉县农业产业化现状
临泉县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情况。临泉县地处安徽省的西北边陲。全县总面积1818平方千米,占安徽省总面积的1.4%,耕地173.7万亩。土地资源 县境内地势平坦、开阔,地域属淮北平原、淮河流域,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0米至38米。土壤多为砂姜黑土,土质稳定,酸碱适度,保肥力强。
临泉是全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红芋、大豆、芝麻、玉米、棉花、花生、蔬菜、药材、水稻等,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已建成生姜、大葱、瓜果、食用菌、中药材、三粉、芝麻、生猪、山羊、黄牛等各具特
色、初具规模的十大农业优质种养业基地,初步形成了脱水蔬菜、肉食冷冻、三粉加工、粮油加工四大产业链条。临泉为安徽省第一养羊大县和阜阳市第一养牛大县。牛庄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安徽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其穿心莲的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内脂含量高达5.15%,居全国同类产品之冠。
临泉县农业产业化现状主要有: 2.1.1明确产业发展重点 2.1.2强化政策措施引导 2.1.3突出特色规模经济 2.1.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2.1.5推进土地有序流转 2.1.6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2.1.7扶持合作经济组织。2.临泉县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临泉县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和自身不足。主要有: 2.1运行机制不健全。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够活跃,农民组织化程度仍然偏低;尚未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市场条件不成熟、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化法律条款不完善等问题。
2.2企业融资困难。农业发展银行对贷款对象和贷款规模有比较严格的限制条件,部分县级龙头企业和从事畜禽养殖加工的龙头企业难以得到贷款支持;全县信贷担保机构数量偏少,且面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担保业务非常有限,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部分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
2.3农业人力资源的匮乏。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根据土地面积、地理位置等因素,按规定比例配备农技人员;二是老同志不断退休离岗,补充人员受编制的限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进入不到农业系统工作;三是由于多次乡镇机构改革,致使下派的农技人员流失到乡镇部门工作;四是目前的农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40岁以下的寥寥无几,造成青黄不接,人才断档;五是由于受经费等条件制约,农技人员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很少,知识更新与技术进步不能同步。
2.4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仍需加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工业化程
度还不高,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执行、完善还存在薄弱环节,农产品的整体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5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不强。各地有了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但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发展规模不大、精深加工层次较低、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较低,产业集中度不高、关联度低,农村二次产业发展缓慢,难以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3、农业发展对策
3.1健全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3.1.1首先是市场条件。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培育农民自己的或是代表农民利益的市场中介组织;同时加强对市场通讯、交通、邮电、金融、信息等方面配套建设,使之成为运行成本低、效率高、统一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每个角落的大市场。
3.1.2是行政管理体制条件。要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贸工农、产加销、种养加、农科教一体化经营,必须改革现有的条块分割、产加销脱节的管理体制,打破区域界限、所有制界限、行业界限,坚决实行政企分开,促进多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农工商由原来的对立走向合作,走向联合。
3.1.3最后是法律条件。农业产业化要健康发展,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政府法规作保证。在保障农业效益方面,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规范大中型工商企业的行为,防止工商企业片面追求利润而发生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国家应出台严格的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法规,以避免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环境破坏问题。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建立农产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为了鼓励和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加快农业合作组织的立法工作。3.2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 6
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 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3.3注重人才培养。注重培育和鼓励农业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与技术人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让优秀人才流向农业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总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进步的实践最终是依靠农民完成的,只有通过农民的实践,各种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转变为生产力,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需要大量懂得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各级各类的农业专门人才,推动农业产业由低效益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政府应对农民职业培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办学为辅的职业培训体系,使农村从业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使其具备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技术人才的需求彭岩猛,2012.6 中国对外贸易]
[4推进农业产业化对策。
3.4大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项目资金,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品牌创建工程。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组织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级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出口名牌产品,以及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国家地理标志,做大做强做响“生态品牌”、“原产地品牌”等特色品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关系到我国农业是否能够得到更快的进步、关系到农村是否能够合理发展、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是否能够提高,所以必须处理好众多关系,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入手,切实为农民办实事,真正解决农业问题,是农村得到快速发展。
3.5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培育。继续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加强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载体建设,构建项目集聚平台,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着眼于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发挥农业产业化“酵母工程”作用,以食品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集聚。继续加大农业招商力度,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农业项目,推动县内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联合、兼并、重组步伐,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第三篇: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今年以来,全市抢抓机遇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特别是实行“区镇合一”行政体制改革以来,三大管委会更是紧紧围绕“大建设、前三甲、十八强”的目标,立足于新城新区建设,快速推进产业发展,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形势。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因企业入驻、路网建设造成的“上楼农民”和失地农民的增产增收问题。
目前,经开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社会化服务水平整体还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步建立服务网络,社会化服务体系已见雏形。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关注,经开区辖区内的农业管理服务机构不断得到充实,农技推广机构得到不断健全和完善,逐步建立了一些列服务功能比较健全的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在肥料、农药和种子等农资供应方面,实现了科学化、高产化和精细化的选配,基本上能够满足农民对农资的需求。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已经建立的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还不能够充分展现出来,使其应该表现出来的服务功能相对比较薄弱,加之农民主动接收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农民依然
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习惯,致使农作物在单产的提高上仍遇瓶颈,难以突破,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第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良好,但仍有局限。随着发展现代农业意识的增强和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园区的快速推进,经开区辖区内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基本实现粮食作物、林业、养殖业、蔬菜、水果、加工业等产业的全覆盖。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和重要力量。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提高农业的效益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延长了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但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
一、规模小、产销渠道狭窄等问题;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盈利,但自我发展能力不够强,很难发挥“一户带一地、一村带一片、一片带一业”的带动效应,而要实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就更是难上加难;第三,利益的不相关联,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不能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带动作用,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所需的土地大都是通过土地流转所得,而周边被流转土地农民手中仍有部分土地,造成了合作社在流转的土地上追求自己的利益,农民也在自己剩余的土地上追求农业利益的互不关联的私有利益追求现象。
第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结构需进一步规划,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发展,产业化发展的规划必须先行。没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规划做引导,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能力就不会高,农业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不会强。就目前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农业的产业结构是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首要因素。首先表现在农业主体重眼前轻市场的思想比较严重,一旦市场上某种农产品走俏,马上会一哄而上,加大种植面积,最终造成产品过剩,价格大跌。相反某种农产品越滞销,农民种植积极性越低,最终又导致供小于求,价格上涨,长此以来造成恶性循环,损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甚至会造成大片土地荒芜;再者经开区辖区内现有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其社会化服务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农产品大幅增值受到局限,农民的经济收入很难有突破性提高。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将农业进行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出路,其实质就是打破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而建立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高效运转的保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涵盖于农、林、渔、牧、水等产业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在产、供、销各个环节中都应与服务体系联系在
一起,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变为相互连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一、从家庭承包经营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
虽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发展农业的客观需要,也是稳定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但农业产业化发展就是当前社会实际环境中的具体途径之一,它是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规模经营的桥梁作用而发展起来的。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顺应了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较好的解决了农业和农村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遇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成为家庭经营向更高级形式发展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就经开区的现实状况而言,实行农业产业化发展,首先让更多的农民、特别是“上楼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更多的劳动力丢开土地的包袱,走进工厂,走向二三产业的行列。同时土地进行产业化发展的模式进行经营,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臵,同时对土地实行统一的技术管理,以科学的管理和专业的技术为支撑,对于实现土地单产的增收将有实质性的帮助。这样以来,农民既获得了服务于二三产业的工资报酬,又提高了土地的生产价值,在这种双重效益的保障下这就很好的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二、充分发挥单品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辐射作用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着力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引领作用。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力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和指导目前已经成立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就经开区而言,应给与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包括信息、流通、金融、法律等服务在内的政策支持,借助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纺织服装产业园两大特色产业园的平台作用,鼓励组办统一产业联合组织,形成以统一产品为纽带、相互联系、上下贯通的合作组织网络体系,切实发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开辟新的销售市场的带动引领作用,真正达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三、由单一的专业社走向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 所谓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就是一个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专业合作社、农户和其他服务实体组成的综合服务体系,是一个涵盖了小麦、玉米、蔬菜、林业、渔业等很多单品种专业性合作社的大型合作组织。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必须是农民,主要功能在于最大化的发展农业经济,满足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各种需求,它全方位地连接着资金、信息、技术、管理、产品等主要市场要素。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交给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管理,由其利用规模化发展、合理利用,实行从播种到种植管理到收获再到销售的统一化管
理,这种链条式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相对接,提高农产品自身的竞争力。
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有效运转的关键在于管理。一方面是参与者的管理,既包括技术人员、专业人员还包括土地的拥有者—农户。对于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的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而言,需要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选聘更多的懂技术、有经验、懂管理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的各个环节,确保整个运行过程的专业化和有效化;对于农户而言,不仅要给他们提供最新的市场供求信息和产业导向,更要在村民当中培养互信互利的文明风尚。另一方面是对土地的管理,农民将自己生存的保障交给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管理是对其的信任和信心,所以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直接实施者必须要让农民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就需要在尊重农民个体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发挥出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导向作用,实现有市场的有效对接,确保农民的增产增收。
通过转变经营模式为依托,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实现综合性合作组织的高效运营,全面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助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真正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富农梦。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早在1995山东潍坊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形成了寿光、诸城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化模式,随着“农业三化、三变、三带动”战略的大力实施,全市呈现出了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以下以自己在山东潍坊学习考察的所见所闻,结合乌苏市农业发展实际,谈谈对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粗浅认识。
一、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乌苏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立足本地实际,围绕龙头企业调整种植结构,已经形成区域种植规模。四棵树镇成立了万亩绿色水稻基地,通过水稻协会,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提高加工技术、设备的完善,解决过去粗放式管理生产方式,把1.3万亩基地变为商品基地、超市农业,农民不用出镇便可变产品为商品。八十四户乡建立的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经营格局,依托郊区的地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乌苏引进全疆最大淀粉生产企业—-新疆天玉生物淀粉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建成年产淀粉6万吨,直接消耗玉米9万吨。玉米生产用地达13万亩,每亩玉米农民可增收200元。
2006年,我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6元,比上年增加了318元,种植业效益继续提高,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差距
与全国相比较,乌苏的农业产业化在经营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1、产业化经营组织整体竞争力弱。与全国农产品大型企业相比,乌苏农业产业化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单项产品、单个市场主体竞争力弱,而且体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以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也较弱。
2、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短。从横向看,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全国玉米开发有100多个品种,乌苏只有几个品种。乌苏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加工品种的开发。从纵向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
3、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乌苏农户经营规模小、分散化程度高,投资能力弱,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我国发达地区形成了较完备的合作社,合作社依法从事生产、加工、销售活动,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个主要模式。而乌苏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有一半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
(二)制约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在上述差距的背后反映出乌苏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很难取得长足进步。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这是多数龙头企业也是农民向政府呼吁最强烈的一个问题。目前的高税(费)率、低回报,很难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进入,“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不统一;检
验检疫费用高。此外还存在商检部门、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重复检查、重复收费的问题。”此外,“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产品运输关卡多,收费多,急需建立农产品的绿色通道。运一车电视机和一车蔬菜,价值和利润相差悬殊,但过路费一样,十分不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虽然一些地方开通了“绿色通道”,但基本是区域性、季节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整体上利润水平不高,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成本却居高不下,经营环境较差。
2、农民受益无保障。乌苏多数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农民致富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违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认为,国家对产业化的支持政策和资金扶植多数为企业所得,农民得不到这种支持和好处及利益。而且,在以“公司加农户”为模式的运作中,实际上是把农民单方面抛向了市场,多数农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民信息闭塞,素质较低,抗风险能力弱,在产业化经营中没有主动权,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实际上由公司而定,价格差(农产品的低廉与农药、化肥的高价)、不公平竞争等情况让他们只能是“哑巴吃黄连”,受欺现象难以避免。
3、组织起来障碍多。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的缺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瓶颈问题之一。中介组织是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较为成功的国家,中介组织往往由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担当。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许多国家往往采用低税、免税或政府补贴等政策加以扶持。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的规模较小,生产经营水平较低,国家也并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有关人士建议,国家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应同样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在既缺少专业性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又缺少可代表农民说话的农民协会组织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往往成了企业与农民间的中介,然而政府行为毕竟不是市场行为,这样下去并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真正长远发展。
4、软环境建设力量薄弱。软环境,主要是相对硬件设施而言的包括科技投入、文化教育等,对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丝毫不亚于任何一种“硬环境”。市场再好、销路再畅、产量再高,如果同时伴随的是高成本、高浪费,最终仍然无法获得效益最大化。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根本,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体农民来说意义就更非同寻常,农民素质的低下将从根本上制约农业产业化的更大进步。技术开发滞后,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又一瓶颈。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认为,“以数量为主导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只有低成本、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农产品品质需由科技来提高”。由于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如我国保鲜业整体落后,农产品采后价值的损失严重。据统计,腐烂变质使25%的已采蔬菜、水果白白损失。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乌苏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正经历着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从自发性发展向优势产业集聚,从劳动密集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转变,从以初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变,从利益联结相对松散向更加紧密发展。为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
一步推进乌苏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1、政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抓紧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通过规范合同内容、明确责任程序、开展诚信教育等方式,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订单履约率。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无论采取哪一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自愿,遵循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特点、市场发育状况、企业经营能力和农民的认识程度等因素。在农户与企业的关系中,龙头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国家支持龙头企业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的发展绝不能损害农民利益,否则就不具备龙头企业资格。
3、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要着力解决目前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多种形式促进发展。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认真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加合作组织加农户”的经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防止行政化倾向,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完善自律机制,切实维护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龙头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改进加工工艺、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产品档次。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
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打开了乌苏农业新的视窗,使乌苏农业与时代脉搏共跳,乌苏经济必将进入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在一个更高的境界飞跃。
第五篇:建始县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路径探索
德州律师
摘 要: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下,农业仅仅是初级农产品的生产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拉长、加宽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成为当前建始县深化农
业改革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业 农民
建始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该县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多,特色鲜明,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许多物产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随着两路的开通,交通瓶颈的打破,建始丰富的物产逐渐为外人所熟知,政府决策层高瞻远瞩,根据建始的特点提出了发展特色农业的伟大战略。充分利用建始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并逐渐产业化,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优化建始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一.建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一)地域优势
建始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建始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县城业州镇沿318国道距省会武汉市615公里,沿209国道距州府所在地恩施市区59公里。全县最高点北部太平峰海拔2090.1米,最低点东南部野三口(野三河汇入清江处)
海拔213米,平均海拔1152米。属亚热带气候,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大区。
(二)政策优势
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签发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提供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一系列优先优惠政策。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相关职能部门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每个产业选择1至2家机制好、竞争力强的企业,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进行倾斜,以龙头带动基地建设扩大规模、提高建设质量。结合全县主导产业发展重点,采取科技下乡,技术讲座,召开现场会、院落会,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运用与推广培训力度,进一步推
进农民致富增收。
(三)加工优势
我县在加大力度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加工业也迅速得到发展,县内涌现了一批加工企业,其中尤以恩施州益寿天然果品有限公司最为突出。恩施州益寿天然果品有限公司(下称公司),成立于2001年,座落在素有“小汉口”美称的建始县花坪集镇。公司集科研、种植、保鲜、加工、销售于一体,专业从事猕猴桃、葡萄、板栗等干鲜果品的一体化经营,属“恩施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创新实践中探索实施的“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连基地”运行模式、“绿色食品起步,有机食品致富”品质模式、“包种苗、包种植技术、包产品销售、包最低收购保护价”服务模式、“统一品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管理模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四)销售渠道
建始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中的猕猴桃成品、茶叶等是有机食品种植,质量体系建设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截止2010年底,公司发起并参与了建始猕猴桃、关口葡萄湖北省地方标准的编制和发布;申报并获得了建始猕猴桃、关口葡萄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公司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连基地”产业化道路,截止2010年底有2117个订单农户,与农
户共同发展绿色有机建始猕猴桃基地12000亩、关口葡萄基地2000亩;产品已进入中百、沃尔玛、武商量贩、家乐福、大润发等大型商超集团。同时魔芋加工成品远销韩国、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二.建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建设新建始,实现新跨跃”的战略目标。作为农业大县,建始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全面启动武陵山特困连片地区扶贫特色产业发展试点县项目,围绕烟叶、魔芋、畜牧、林果、中药材、商品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建强产业基地,突出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建设。围绕“保粮稳烟强蔬菜,抓林促药壮畜牧”的思路,加大特色板块基地建设。至2011年年底,烟叶、魔芋、畜牧、林果、中药材、商品蔬菜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各类板块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培植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家;累计注册农产品商标155件,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11个,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内容的“三品一标”
认证达到38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88家。
三.建始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足
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先进省市比,存在着许多不
足。主要表现在:
(一)龙头企业实力不强
就全国企业进行比较,全国有近2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的龙头企业。其中,河南的双汇超过400亿,湖南、江西、河南都有销售收入近100亿元的企业,但湖北省最大加工龙头企业近几年的销售收入大约为60亿元。据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仅为1.08:1,全国为1.75:1,发达地区达到3:1.而恩施州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企业达到123个,30个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亿元,销售收入9亿元,5个企业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0.5:1。建始县截至2010
年8月,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家。
(二)产业外向度不高
我州地处湖北鄂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各级对出口创汇农业的支持力度还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州到2010年,全州发展农产品出口基地9个,创汇农业重点龙头企业10个,外向型农业中介服务组织4个,农产品年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以上,其中,鹤峰2000万美元,恩施(包括州直)500万美元,利川400万美元,建始350万美元,来凤300万美元,巴东、宣恩、咸丰分别为150万美元。截止2009年湖北省优势农产品走出省外的很少,精加工制品占领外省市场份额更小,2011年湖北农产品出口值首次突破10亿,但河南农产
品出口值却达100多亿。
(三)产品品牌不响
恩施州虽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品种多,但长期以来恩施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营销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农产品销售还处于农民“自产自销”的阶段,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加上农民营销意识淡薄,未能形成固定的营销模式,产品品种多、质量
不高、未能形成走出省外的知名品牌。
四.推进跨越发展的路径
(一)积极培植资源,建设板块基地
全县始终围绕扩大块头、彰显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特色农业板块连接基地建设整合项目资金。将农田水利、国土整治、扶贫开发等涉农业项目整合安排、打捆使用,优先向有基地建设任务的乡镇倾斜。多元融资投入,争取专项发展资金,实行本级资金与上级投入联动,涉及基地的农业机械纳入农机补助范围;应用综合手段吸引民
间资金,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基地建建设。
(二)打造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
科学制订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单项的支柱产业实施方案,促进产业升级以形成合理的产业区域分工格局,实现县域经济整体效益的优化。实行企业扶持力度与企业贡献业绩相匹配,加大对劣势产业的淘汰力度,以存量换增量,变劣势为优势;以具备较强竞争力企业为核心,用市场化方式引导推进企业间的联合、协作,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打造精品名牌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重点打造“金茨泉”、“花果山”等品牌。
(三)优化人才环境,促进科技创新
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大东部地区、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与片区开展干部双向挂职、任职交流工作力度。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促进片区内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西部之光”、“博士服务团”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和引智项目向湖北倾斜的同时,进一步向片区内倾斜。鼓励机关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积极拓宽各类科技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渠道,切实加大对科技人才发展的资金投入,为科技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四)调整产业政策,提高产业扶贫效果。
实施差别化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旅游业、特色农业、民族文化产业和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在投资管理上予以优先考虑,在用地、信贷等方面优先给予政策倾斜。加大特色产
品生产基地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