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重点(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11:2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病理生理学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病理生理学重点》。

第一篇:病理生理学重点

病理生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是沟通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

发热:是指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SP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是指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而引起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内生致热源: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被激活,产生并释放的致热物质,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

脱水热:因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受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为脱水热,常见于高渗性脱水。

脱水征:是指由于血容量减少,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使组织间液减少更为明显,因而病人皮肤弹性减弱,眼窝和婴幼儿囱门凹陷的现象。

水中毒:即高容量性低钠血症,血钠下降,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明显增多。水肿: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集聚过多称为水肿,其中水肿液积聚在体腔内又称为积水。

阴离子间隙:即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是一项受到广泛重视的酸碱指标,目前多以AG>16mmHg作为判断是否有AG增高代谢性酸中毒的界限。

酸碱平衡紊乱:因酸碱负荷过度、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度稳定性失衡的病理过程,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是指细胞外液H+增加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减少、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酸中毒:是指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升高、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碱中毒:是指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引起的以血浆HCO3—增多、pH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pH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反常性碱性尿:代谢性酸中毒时,H+从细胞内溢出,造成细胞内H+下降,故细胞内呈碱中毒,远端小管上皮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称为反常性碱性尿。反常性酸性尿:低钾碱中毒时,细胞内呈酸中毒,远端小管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缺氧:是指组织和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而致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乏氧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又称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缺氧称为血液性缺氧,又称为等张性缺氧。休克:是指机体在各种强烈有害刺激因子作用后出现的以组织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为特征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由此导致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和结构损害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

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脏的舒缩功能发生障碍,使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以致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求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PaO2降低伴有或不伴有PaCO2增高的病理过程称为呼吸衰竭。

功能性分流:病变重的部分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甚至还可因 炎性充血等使血流增多(如:大叶性肺炎早期),使VA/Q显著减少,以致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这种类似动-静脉短路的情况,称为功能性分流,又称为静脉血掺杂。

死腔样通气:VA/Q显著大于正常,患部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肺泡通气不能被充分利用,称为死腔样通气,见于肺动脉栓塞、DIC等。

解剖分流: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的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称为肺的解剖分流。

真性分流:是指解剖分流的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过程,见于支气管扩张症等。肝功能不全:各种病因严重损害肝细胞,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免疫等功能严重障碍,机体可出现黄疸、出血、感染、肾功能障碍及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症,称为肝功能不全。

肝性脑病(HE):是指在排除其他已知脑疾病前提下,继发于肝功能紊乱的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肝肾综合征(HRS):是指肝硬变失代偿期或急性重症肝炎时,继发于肝功能衰竭基础上的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故又称肝性功能性肾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3 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有水中毒、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矫枉失衡:是指机体产生的某种代偿机制,在发挥维持某种溶质平衡的适应性反应的同时,对其他系统产生有害作用,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

尿毒症: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严重阶段,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肾脏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出现内源性毒性物质蓄积而引起的一系列自身中毒症状,称为尿毒症。

假性神经递质:是指与真性神经递质结构相似但生理效应极弱的物质。

填空题

1、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

2、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包括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

3、低钾血症的原因是钾摄入不足、钾丢失过多、钾分布异常。

4、高钾血症最主要的危害是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心电图主要表现是T波高耸。

5、血清中Na+浓度的正常范围是130~150mmol/L,K+:3.5~5.5mmol/L,Cl—:98~106mmol/L,HCO3—:22~26mmol/L.6、AG是反映血浆中固定酸含量的指标,可帮助区分代谢性中毒的类型和诊断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7、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的特点是血浆HCO3—降低,固定酸增加,血氯正常。

8、缺氧的四种类型是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9、循环性缺氧主要见于休克和心力衰竭。

10、引起血液性缺氧的主要原因是贫血、CO中毒、高铁血红蛋白症。

11、急性低张性缺氧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肺通气量增加。

12、吸氧是治疗低张性缺氧患者最有效的方法。

13、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属于生理性体温升高。

14、内毒素(ET)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

15、内生致热源的种类有白细胞介素-

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

16、发热中枢的正调节介质有前列腺素E(PGE)、Na+/ Ca2+比值、cAMP、NO、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17、发热的三个时期是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18、高热病例、心脏病患者、妊娠期妇女等如有发热应及时解热。

19、发热机制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信息传递、中枢调节、效应部分。20、微循环淤血的根本原因是缺氧和酸中毒。

21、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和外周血管容量的扩大。

22、休克发病的基本环节是生命重要器官营养血管灌注量急剧减少。

23、根据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将休克分为低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血管源性休克三种。

24、休克早期,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儿茶酚胺的作用,使微血管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开放。

25、心肌肥大是慢性心功能不全时极为重要的代偿方式。

26、心功能不全时心脏以外的代偿是增加血容量、血流重新分布、红细胞增多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增加。

27、心肌收缩力降低是心脏泵血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

28、心功能降低是心力衰竭时的最根本变化,表现为心力储备降低,心排出量减少。

29、PaCO2是反映总肺泡通气量变化的最佳指标。

30、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的四个学说是氨中毒学说、GABA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和氨基酸失衡学说。

31、GFR降低是发生急性肾衰的中心环节。

32、慢性肾衰的发展过程肾储备功能降低期、肾功能不全期、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

33、肾性骨病是CRF尤其是尿毒症的严重并发症。

34、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是尿毒症的主要表现,肾移植是目前治疗尿毒症最有效的方法。

问答题

1、简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的原因。

答:(1)经肾丢失:1)长期连续使用高效利尿剂,如速尿;2)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醛固酮分泌不足,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减少;3)肾实质性疾病;4)肾小管酸中毒:集合管分泌H+功能降低,H+-Na+交换减少,Na+排出增加;

(2)肾外丢失:1)经消化道丢失:如呕吐、腹泻等;2)液体在第三间隙积聚:如大量胸水。腹水等;3)经皮肤丢失: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可导致液体和Na+的大量丢失。

2、简述水肿的发病机制。

答:(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2)血浆胶 体渗透压下降;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4)淋巴回流受阻;

(2)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1)肾小球滤过滤下降;2)近端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3、简述低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答:(1)与膜电位异常相关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及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改变;

(2)与细胞代谢障碍有关的损害:1)抑制神经、骨骼肌、平滑肌细胞的活动;2)心肌电生理特性:使心肌兴奋性、自律性增高,传导性降低,收缩性改变;3)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4)可使骨骼肌、肾脏受到损害;

(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4、机体如何维持酸碱平衡?

答:机体对体液酸碱度的调节主要通过:(1)血液的缓冲作用:血液的缓冲系统主要有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磷酸氢盐缓冲系统、Hb和HbO2缓冲系统等;(2)肺的调节作用:肺在酸碱平衡中的作用是通过改变CO2的排出量来调节碳酸浓度,以保持pH相对恒定;(3)组织细胞的作用:细胞的缓冲作用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进行的,如H+-K+、H+-Na+交换等;(4)肾的调节作用:肾主要调节固定酸,通过排酸或保碱的作用来维持HCO3—浓度,调节pH使之相对恒定。

5、简述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答:(1)心血管系统改变:1)室性心律失常: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的室性心律失常与血钾升高密切相关;2)心肌收缩力降低:H+影响Ca2+内流、影响心肌细胞肌浆网释放Ca2+等;3)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H+增多时可降低心肌和外周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7(2)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乏力、知觉迟钝,甚至嗜睡或昏迷;

(3)骨骼系统改变:慢性肾功能衰竭伴酸中毒时,骨骼释放钙盐以尽孝缓冲,不仅影响了骨骼的发育,还可以引起纤维性骨炎,成人则可导致骨软化症。

6、简述缺氧时循环系统的代偿反应。

答:(1)心输出量增加:由心率加快、回心血量增多、心肌收缩力增加所致;(2)肺血管收缩:由交感神经兴奋、缩血管物质释放增加以及缺氧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所致;

(3)血流重新分布:缺氧时心和脑供血量增多,而皮肤、内脏、骨骼肌和肾的组织血流量减少;

(4)组织毛细血管密度增加:长期缺氧使心、脑、肾毛细血管增生,有利于血氧的弥散。

7、试述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答:一般通过三个基本环节:

(1)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EP,EP作为信使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2)中枢调节:EP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通过发热介质的作用,使SP上移;

(3)效应部分:调节中枢发出冲动,一方面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而减少散热,另一方面经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紧张度增高,产热增加,导致体温上升。

8、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答:(1)心肌的收缩功能降低:1)心肌收缩相关蛋白的改变;2)心肌能量代 8 谢障碍;3)心肌心奋-收缩耦联障碍;

(2)心肌舒张功能障碍:1)Ca2+复位延缓;2)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3)心室舒张势能减少;4)心室顺应性降低;

(3)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

9、血氨升高引起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答:(1)氨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脑内氨水平升高直接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及神经传递,氨可影响谷氨酸能、GABA能等神经元的活性;

(2)干扰脑细胞能力代谢:进入脑内的氨增多,干扰了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导致脑细胞完成各种功能所需的能量严重不足,从而不能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

(3)氨对神经细胞质膜的作用:氨增高可干扰Na+-K+-ATP酶活性,影响细胞内外Na+、K+分布,从而影响膜电位、细胞的兴奋及传导等活动。

10、哪种类型脱水易造成失液性休克,为什么?

答: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即低渗性脱水:1)体液丢失使细胞外液量减少;2)由于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相对呈低渗状态,水分向细胞内转移,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3)由于细胞外液低渗,对口渴中枢的刺激减少而饮水减少;4)细胞外液低渗使ADH分泌减少,早期尿量增多可加重细胞外液量的进一步减少,故易导致休克。

11、低张性缺氧时呼吸系统有何代偿反应?其机制和代偿意义是什么? 答:(1)肺通气量增加是最重要的代偿反应;

(2)其机制是:PO2<60mmHg时,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使肺通气量增加;

(3)意义:1)呼吸加深加快可以增加呼吸面积,提高氧的弥散,使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大;2)呼吸深快使更多的新鲜空气进入肺泡,提高氧分压,降低CO2分压;3)呼吸深快是胸廓运动幅度增大,胸内负压提高,回心血量增多,心输出量及肺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氧的摄取和运输。

12、简述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主要有哪些表现。

答:(1)动脉血压的维持:1)回心血量的增加;2)组织液反流入血;3)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4)外周阻力增高;

(2)血流重新分布,以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皮肤、内脏、骨骼肌等的α受体密度高,故收缩明显;而脑血管收缩不明显;冠状动脉的受体以β受体为主,在交感神经兴奋和代谢产物增多时,血管不收缩反而扩张,这对机体具有重要的代偿意义。

13、简述ARF的分类和原因。

答:(1)肾前性:由于失血、脱水、休克、心力衰竭等原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和肾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肾血液灌流量和GFR显著降低;

(2)肾性:肾器质性病变引起,如1)急性肾小管坏死(ATN):肾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肾毒物、体液因素异常等原因造成;2)肾脏本身疾患: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

(3)肾后性:由小泌尿道的堵塞引起,常见于双侧尿路结石等引起的尿路梗阻。

14、ARF少尿期高钾血症的原因。

答:高钾血症是ARF患者的最危险变化,主要原因如下:(1)尿量减少使钾随尿排出减少;

10(2)组织损伤和分解代谢增强,使钾大量释放到细胞外液;(3)酸中毒时,细胞内钾离子外溢;(4)低钠血症,使远端小管的钾钠交换减少;(5)输入库存血或含钾量高的食物或药物等。

15、简述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答:(1)钠水潴留:CRF时肾脏排钠水功能降低,钠水潴留,引起血容量和心排出量增多,导致血压升高,该情况称为“钠依赖性高血压”;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性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多,直接收缩小动脉,使外周阻力升高,血压上升;

(3)肾脏降压物质生成减少:肾单位大量破坏,其产生激肽、前列腺素等降压物质减少,引起肾血压升高。

16、简述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的机制。

答:(1)心率加快:是一种快速代偿反应,贯穿于心功能不全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2)心脏紧张源性扩张:通过增加前负荷而增强心肌收缩力是急性心力衰竭时的重要代偿反应;

(3)心肌收缩性增强:在心功能损害的急性期,心肌收缩性增强对于维持心排出量和血流动力学稳态是十分必要的适应机制;

(4)心室重塑:心室在长期容量和压力负荷增加时,通过改变心室的结构、代谢和功能而发生的慢性代偿适应性反应,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和表型的改变。

第二篇:病理生理学问答题重点

什么是脑死亡:实质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集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的标志。意味着实质性死亡,标准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昏迷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4.瞳孔散大或固定5.脑电波消失6.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对中枢神经的影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头痛、烦躁、肌肉搐搦、嗜睡、昏迷。其机制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水向细胞外转移引起脑细胞脱水而使其功能障碍,严重时可致脑体积缩小,使颅骨与脑皮质之间血管张力增大,引起静脉破裂,脑内出血。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中枢神经: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见于重症晚期。血钠浓度低于125mmol/L时,常有恶心、头痛、乏力和感觉迟钝等。低于115mmol/L时可出现搐搦、昏迷等。机制:血钠浓度急剧降低,水分向细胞内转移,引起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升高,中枢神经受损。引起障碍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早期代偿:1.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胞内水分转外2.XBWYSTYSG→口渴中枢→大量饮水3.XBWYSTYSG→渗透压感受器→ADH释放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4.血钠浓度升高抑制醛固酮分泌,肾排钠增加,尿钠含量增加。通过以上代偿反应,使细胞外液恢复等渗,容量得到补充。

水肿的发生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因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大、淋巴回流受阻,而引起组织液生成增加。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引起钠、水潴留:肾小球率过滤降低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醛固酮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心性水肿的发生机制:1.静脉回流障碍,组织液生成增多。毛细血管压增高,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障碍,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2.钠、水潴留,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率过滤下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机制为超极化阻滞。因细胞外钾减少,细胞内不变,浓度差大,细胞静息电位负值增大,需加大刺激。引起高钾血症的最主要原因:是肾排钾障碍,因1.肾衰竭。GFR严重下降,少尿,钾滤出障碍。2.各种原因的GFR下降,如失血性休克致排钾障碍。3.醛固酮缺失。因其是排钾激素。4.使用贮钾类利尿剂。

代谢性酸中毒时心肌收缩力:H+影响心肌兴奋-收缩偶联而降低心肌收缩力。1.H+竞争性抑制Ca+与肌钙蛋白钙结合亚单位结合2.H+减少Ca+内流3.H+影响心肌细胞肌质网释放Ca+

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1.血浆的缓冲作用,H+被血浆缓冲系统的缓冲碱缓冲2.肺的调节,H+增高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CO2排出增大,PaCO2代偿性降低3.细胞内、外离子交换作用,H+进入细胞内被缓冲,K+逸出致高钾血症。4.肾的调节,PH降低,碳酸酐酶活性增强,肾泌H+增加,重吸收HCO3增加。

各型缺氧黏膜颜色:低张性: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机体发绀,青紫色。循环性:青紫色或是缺氧期的苍白色。组织性:对氧的利用减退,静脉血氧含量和氧分压增高,玫瑰红色。血液性:缺氧情况不同有苍白色、樱桃红色或咖啡色

什么是发绀:当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的量达5g/dl时,可使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称谓发绀。联系:发绀是缺氧的临床表现之一,可同时存在。区别:发绀不等于缺氧,缺氧时可以不出现发绀,发绀时也可不出现缺氧。

内生致热源的种类特点:1.IL-1,最早发现,小剂量静注引起机体单相热。不耐热70°30min灭活2.TNF,与IL-1有相似生物学活性,一般剂量...3.IFN,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白细胞释放,耐受性,60°40min灭活4.IL-6,由单核、成纤维、内皮细胞分泌。作用弱于IL-1和TNF。发热:1体温上升期体温调定点上移,皮肤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产热器官引起寒战和物质代谢增强产热增强。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2.高温持续期,体温达到调定点水平,与之相适应,产热和散热持平3.体温下降期,内生致热源被清除。调定点回到正常水平,散热大于产热 发热时机体物质代谢特点:物质代谢明显增多:1.糖代谢。产热需要,能量消耗增加,糖分解代谢增加2.脂肪代谢。糖原贮备不足脂肪代谢增加3.蛋白质代谢。发热时蛋白质分解加强,总蛋白和清蛋白减少,尿氮增多,出现负氮平衡。4.水、盐及维生素代谢。上升期NA+和CL-排泄减少,退热期增多,大量失水。

发热时循环系统:1°C心率增加18次/min,原因:机体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和二氧化碳生成增加。影响:150/min心率可以增加心排血量,超过反而减少。变。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包括胃粘膜缺血、胃腔内H+向黏膜内反向弥散、酸中毒、胆汁逆流、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及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减少等。哪些疾病容易引起DIC:1.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2.肿瘤性疾病:肾癌3.妇产科疾病:宫内死胎4.创伤与手术:器官移植术5.血管内溶血、毒蛇咬伤等。

DIC的发病机制:凝血系统被激活:1.组织、细胞严重损伤,组织因子大量暴露或释放如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2.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激活凝血因子XII启动内源性...3.血小板被激活或血细胞大量破坏4.其他促凝物质入血

影响DIC发生发展因素: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吞噬、清除凝血因子I等颗粒型物质功能障碍2.肝功能障碍:凝血与抗凝血及纤溶作用的平衡发生严重紊乱3.血液凝固失调:抑制物的抗凝机制减弱,凝血与抗凝血机制失衡。4.血液呈高凝状态:妊娠期孕妇各种凝血因子增多,易发生DIC DIC病人人几期:高凝期:高凝状态,凝血加剧,迅速广泛在微循环中形成微血栓。消耗性低凝期: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大量消耗,高凝状态转为低凝状态。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抗凝活性增高。出现多部位出血。继发性纤溶亢进期:FDP生成,纤溶活性增强凝血活性进一步降低,出血更明显 DIC引起出血的临床特点:1.发生率高2.出血原因难以用原发疾病解释3.出血形式多样4.出血突然5.普通止血药效果不佳6.出血常为DIC最初表现。机制:1凝血物质被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显著减少2.纤溶系统激活,微血栓溶解,坏死血管再灌注导致出血。3.FDP形成,具有强大抗凝作用 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全身小血管,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静脉等都持续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显著。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动静脉短路开放,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休克早期障碍机制:全身缩血管体液因子大量释放,主要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皮肤内脏血管收缩,动-静脉短路开放,组织微循环血液灌流锐减,血管紧张素的释放,其他体液因子的释放也有促进血管收缩的作用。休克期微循环变化:后阻力大于前阻力,灌多于流,真毛细血管淤滞,回心血量减少。机制:乳酸增多,局部扩血管代谢产物增多,肠源性细菌或内毒素如血刺激炎症细胞产生扩血管物质,血液流变学改

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原因:1.原发性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多系心肌病变、缺血、缺氧所致。2.心脏负荷过度,见于长期压力。诱因:1.感染2.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3.心律失常4.妊娠或分娩

弥散障碍的原因:1.肺泡膜面积减少一半以上,储备不足2.肺泡膜厚度增加因弥散距离增宽使速度减慢。只有在体力负荷增加等使心排血量增加和肺血流加快,血液和肺泡接触时间过短情况下,才会发生低氧血症。

如何区别功能性分流:功能性分流机制是病变部位肺通气明显下降,血流未下降,吸入纯氧后PaCO2显著提高。解剖性分流机制是严重病变部位肺泡完全失去通气功能,血流正常。未参入动脉血,吸入纯氧后PaCO2无明显改变。

呼吸性衰竭发生肺源性心脏病:1.肺泡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氢离子浓度过高,肺小动脉收缩,肺动脉压升高,增加右心负荷。2长期肺小动脉收缩和缺氧引起无肌型肺微动脉肌化和肺血管平滑肌及成纤维细胞的肥大和增生。3.缺氧引起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增加肺血流阻力和加重负荷4.肺部病变5.心肌舒缩功能降低6.呼吸困难,心脏外面负压增大,增加右心负荷。

不同类型呼吸衰竭病人治疗:I型呼吸衰竭可吸入较高浓度的氧。不超过50%。II型,吸入较低浓度,30%左右。氧分压上升8kPa。超过10.7kPa时会抑制呼吸中枢。

为什么严重肝病发生出血:肝病时发生凝血障碍:1.凝血因子合成减少2.凝血因子消耗增多,并发DIC 3.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多4.易发生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5.血小板数目严重减少

肝功能障碍时血压升高:1.氨清除不足:肝严重受损时精氨酸缺失,ATP供给不足,肝内酶系统破坏,致使尿素合成减少2.氨生成过多:上消化道出血,血液蛋白质在细菌作用下产生大量氨。肝硬化时门静脉回流受阻使肠黏膜淤血、水肿。3.肝硬化晚期易发生氮质血症,尿素在尿素酶作用下产氨。4.肌肉内腺苷酸分解

肝性功能肾衰竭:见于肝硬化晚期,肾血流量减少,血管持续收缩→肾小球率过滤降低,肾小管功能正常。肾血管收缩因素:1.肝功能严重障碍产生2.低血容量与门静脉高压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液重新分布,肾皮质缺血与肾小球率过滤下降,发展为功能性肾衰竭

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1.新再生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浓缩功能尚未恢复2.少尿期滞留大量尿素致使肾小管腔内渗透压升高,阻止水的重吸收3.肾间质水肿消退,肾小管阻塞解除

肾性骨营养不良:1.钙磷代谢障碍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分泌大量甲状旁腺激素,引起骨质疏松2.维生素D代谢障碍:钙磷吸收障碍,引起骨质软化3.酸中毒:骨盐溶解,促进肾性维生素D缺乏病和骨软化的发生

肾性高血压: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2.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升高3.肾分泌的抗高血压物质减少,促进血压升高

第三篇:病理生理学重点范文

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2、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3、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4、病因:能够引起疾病发生的特定因素。

5、因果交替: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结果,又可作为发病的原因,而引起另外的改变,产生另外的结果。

6、脑死亡: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人的实质性死亡,因此,脑死亡成了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7、脱水热:因汗腺细胞脱水,汗液分泌减少,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以致散热功能降低;同时由于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细胞脱水,使其功能减弱,导致体温升高。脱水热在婴幼儿较为突出。

8、低渗性脱水: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失钠>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

9、水中毒:是指摄水过多且超过肾排水的能力,以致水大量在体内潴留,引起细胞内外液容量增多和渗透压降低,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者。

10、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11、淋巴性水肿:当淋巴干道阻塞时,淋巴回流受阻,淋巴管功能发生障碍,引起含蛋白质的水肿液在组织间隙中过多积聚,引起淋巴性水肿。

12、缺氧:由于氧的供应不足或对氧的利用障碍,引起组织细胞功能代谢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3、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质或量改变,以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缺氧。

14、循环性缺氧: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15、组织性缺氧:各种原因引起的组织细胞利用障碍而引起的缺氧,又称氧利用障碍性缺氧。

16、发热: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17、过热: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体温升高是被动性的,超出了体温调定点水平,故称为过热。

18、发热激活物:凡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的细胞并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19、内生致热原(EP):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致热物质,称之为EP。

20、休克:各种有害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严重障碍,特别是微循环障碍、组织细胞受损,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害的一种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21、自身输血:休克早期,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迅速而短暂地增加回心血量。

22、自身输液:休克早期,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后阻力大,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回心血量增加。

23、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病人体力活动时,因循环速度加快,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和缺氧加重,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即减轻或消失。

24、端坐呼吸:严重的左心衰竭病人在安静时即感到呼吸困难,平卧时尤甚,故被迫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一种状态。

25、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为左心衰竭早期的典型表现,或见于已发生端坐呼吸的病人,常于夜间平卧熟睡中,因胸闷、气急而突然惊醒,被迫立即坐起或站立,可伴有咳嗽、咳泡沫样痰或哮鸣性呼吸音。故又称心源性哮喘。

26、弥散障碍:当肺泡膜面积减小或厚度增加和弥散时间缩短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27、功能性分流: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未相应减少,会引起静脉血未经氧合或氧合不全就流入体循环动脉血中。类似动-静脉短路,被称为静脉血掺杂或功能性分流。

28、死腔样通气:部分肺泡血流不足时,V/Q值可显著大于正常值,肺泡通气不能充分被利用,这些肺泡通气类似死腔通气的效果,称之为死腔样通气。

29、肝性脑病:在排除其他已知脑疾病前提下,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它是多种严重肝病的并发症或终末表现。

30、假性神经递质: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极为相似,但生理效能却远比去甲肾上腺素弱,故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31、肝肾综合征:肝硬化病人在失代偿期或急性重症肝炎时,在肝功能衰竭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功能性肾衰竭及急性重症肝炎所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32、急性肾功能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两肾排泄功能在短期内急剧下降,导致代谢产物在体内迅速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出现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并由此发生的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33、氮质血症:血中尿素、肌酐、尿酸、肌酸等非蛋白含氮物质的含量显著增高,称为氮质血症。

34、慢性肾功能衰竭:各种病因作用于肾脏,使肾单位慢性进行性破坏,以致残存的肾单位不能完全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聚,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问答题:

1、脑死亡的判定标准

①自主呼吸停止,需要不停地进行人工呼吸,进行15分钟人工呼吸后仍无自主呼吸,自主呼吸停止作为临床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②不可逆性昏迷与大脑无反应性,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但此时脊髓反射仍存在。③瞳孔散大或固定,颅神经反射消失。④脑电波消失,脑电图呈零电位。⑤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2、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1)代偿变化

①体液分布的改变:细胞外液减少。

②ADH分泌的变化:早期ADH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晚期ADH增加,维持血容量。

③醛固酮分泌增多:肾小管对钠重吸收增多,尿钠减少。(2)临床表现

①外周循环障碍:可出现休克和静脉塌陷。

②脱水体征:由于组织间液严重减少,致使皮肤黏膜干燥,弹性减退,眼窝和婴儿囟门凹陷。

③尿的变化:早期ADH减少,尿量可不减少或少量增加;晚期ADH增加,尿量减少。

④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主要见于低渗性脱水时急剧出现的低钠血症或重症晚期。

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1)代偿变化

①体液分布改变:细胞外液增加。

②ADH合成、释放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增多。③口渴中枢兴奋,产生口渴饮水。(2)临床表现 ①口渴 ②脱水热

③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④外周循环障碍

⑤尿的变化:早期ADH增多,尿量减少而比重升高。

3、水肿的发生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①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 ②血浆有效胶体渗透压降低 ③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④淋巴回流受阻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钠水潴留 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②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4、低张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原因(1)低张性缺氧的原因: ①吸入气体氧分压过低 ②外呼吸功能障碍 ③静脉血分流入动脉(2)血液性缺氧的原因: ①严重贫血 ②一氧化碳中毒 ③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④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异常增强

5、发热的基本机制

①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EP,EP经血流被传递到体温调节中枢。

②中枢调节: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继而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③调温反应:由于调定点上移,体温调节中枢发出冲动,产热大于散热。

6、发热各时相热代谢特点 ①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

②体温高峰期或发热持续期:产热等于散热 ③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

7、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以缺血为主,故又称为缺血性缺氧期。①小血管收缩或痉挛,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 ②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血流显著减慢 ③动-静脉吻合支开放 ④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8、休克失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以淤血为主,故又称为淤血性缺氧期。①毛细血管前阻力降低明显 ②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开放 ③血流更慢,甚至泥化瘀滞 ④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9、肝性脑病患者血氨水平增多的机制(1)氨产生增多:

①肠道产氨:a.肝功能不全的病人,血液蛋白质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产生大量氨

b.肝硬化时,肠细菌活跃,使氨生成显著增多

c.肝硬化晚期,合并肾功能障碍使弥散至胃肠道的尿素增加,产氨增多。

②肌肉产氨:腺甘酸分解是重要的产氨方式。肝性脑病前期,病人肌肉活动增强,产氨增多。

③肾脏产氨:严重肝病病人发生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尿液pH值偏高,故氨弥散入血增加,使NH4+随尿排出减少。(2)氨清除不足:

①氨的清除主要是在肝脏,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解毒。肝功能严重障碍时,由于鸟氨酸循环所需之底物缺失或代谢障碍致使ATP供给不足,同时肝内各种酶系统严重受损,尿素合成明显减少。

②门-体分流,来自肠道的氨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导致血氨浓度升高。

10、氨对脑的毒性作用

①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主要是干扰葡萄糖生物氧化过程的正常进行。ATP生成不足,消耗过多,使脑的能量代谢发生障碍,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而出现昏迷。

②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脑氨增多使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和抑制神经递质增多,致使神经递质之间的作用市区平衡,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③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使膜电位变化、兴奋性异常、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

11、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多尿的机制

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恢复,而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虽已开始再生修复,但其浓缩功能仍然低下,故发生多尿。

②原潴留在血中的尿素等物质从肾小球大量滤出,从而引起渗透性利尿。③肾小管阻塞被解除,肾间质水肿消退。

12、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多尿的机制

①残存的有功能的肾单位代偿性增大,血流量增多,滤过的原尿量超过正常量,且在通过肾小管时因其流速加快,重吸收减少。

②在滤出的原尿中,由于溶质浓度较高,可引起渗透性利尿。

③髓袢和远端小管病变时,因髓质渗透梯度被破坏以及对抗利尿激素的反应降低,以致尿液浓缩能力减低。

13、肾性高血压的机制

①钠水潴留:肾排钠、排水功能降低,钠、水在体内潴留,血容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大,血压升高。

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③肾分泌的抗高压物质减少:前列腺素I2和E2减少,排钠、扩张血管、降低交感神经活性等作用减弱,血压升高。

14、心肌收缩功能降低的机制

(1)心肌结构破坏:心肌坏死或凋亡,心室收缩性减弱

(2)心肌能量代谢障碍:①心肌能量生成障碍②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3)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①肌浆网摄取、贮存和释放钙离子障碍②钙离子内流障碍③肌钙蛋白与钙离子结合障碍

15、呼吸衰竭时,如何给氧

对于无二氧化碳潴留的I型呼吸衰竭者,可吸入较高浓度的氧,以提高PaO2。而对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慢性II型呼吸衰竭者,给氧应谨慎。若给予高浓度氧吸入,可使呼吸中枢进一步抑制,加重病情。

第四篇: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着重从功能与代谢的角度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其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2.健康: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3.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4.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在临床称为脱水。

5.低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6.高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7.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8.低血钾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9.高血钾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0.代谢性酸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11.呼吸性酸中毒: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12.代谢性碱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13.呼吸性碱中毒: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增高的酸碱平衡紊乱。14.乳酸酸中毒:血浆中乳酸浓度增高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

15.酮症酸中毒:血中酮体(β—羟丁酸及乙酰醋酸)含量增多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16.乏氧性缺氧: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17.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18.循环性缺氧: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19.组织性缺氧: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20.缺氧:组织、细胞因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21.呼吸衰竭:当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机体在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PaO2低于60mmHg,或伴有PaCO2高于50mmHg,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22.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g/dl时,可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

23.肠源性发绀:当血液中HbFe3+OH达到15g/L(1.5g/dl)时,皮肤、黏膜可呈咖啡色。24.发热: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儿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

25:过热: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26内生致热原: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27.热限:发热(非过热)时,体温升高很少超过41℃,通常达不到42℃,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

28.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适应反应。

29.热休克蛋白:在热应激时新合成或合成增多的一组蛋白质称为热休克蛋白。30.急性期蛋白:急性期反应时,血浆中浓度迅速升高的蛋白质称为急性期蛋白。31.心身疾病:一类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或诱因的躯体疾病。32.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的组织、器官经恢复血液灌注后不但不能使其功能和结构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33.活性氧:化学性质活泼的含氧代谢物,包括氧自由基、单线态氧(1O2)、H2O2、NO、脂质过养化物(LOOH)及其裂解产物脂氧自由基(LO·)、脂过氧自由基(LOO·)等。34.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35.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36.细胞凋亡:在体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基因严格调控而发生的自主性细胞有序死亡。37.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全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的获得性综合征,先发生于广泛性微血栓形成,继而因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有时伴有纤溶亢进),导致多部位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38.休克: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机体细胞和各重要生命器官发生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病理过程。39.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感染或非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难以控制的全身性瀑布式炎症反应综合征。

40.心力衰竭:若致心功能障碍的病因较重或不断发展,使心脏舒缩功能受损加重或充盈严重受限,在有足够循环血量的情况下,心排血量明显减少到已不能满足日常代谢的需要,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流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或(和)体循环静脉淤血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即为心力衰竭。

41.通气不足:①限制性通气不足:因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制而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②阻塞性通气不足:由于呼吸道狭窄或阻塞,使气道阻力增加引起的通气障碍。

42.弥散障碍:由于呼吸膜面积减少、肺泡膜异常增厚或弥散时间棉线缩短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43.功能性分流:部分肺泡因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障碍而引起严重通气不足,但血流量未相应减少,VA/Q比值下降,造成流经该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便掺入动脉血中,称为静脉血掺杂,因为如同动—静脉短路,故又称功能性分流。

44.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多种原发病过程中,因急性肺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45.肝性脑病:由于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不全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代谢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终出现肝性昏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46.假性神经递质: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的化学结构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的真正神经递质极为相似,但生理作用却远弱于真正神经递质,因此,将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47.肝肾综合征:严重急、慢性肝功能不全患者,在缺乏其他已知肾衰竭病因的临床、实验室及形态学证据的情况下,可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这种继发于严重肝功能障碍的肾衰竭称为肝肾综合征。

48.肾功能不全: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潴留,并伴有肾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49.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竭):各种病因引起双侧肾在短期内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导致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主要由病因导致肾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肾小管损伤所致。50.慢性肾功能不全:各种慢性肾疾病的共同转归,除了泌尿功能障碍外,还出现明显的内分泌功能紊乱。慢性肾衰竭:各种慢性肾疾病引起肾单位进行性、不可逆破坏,使残存的有功能的肾单位越来越少,以致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及维持内环境稳定,出现代谢废物和毒物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由此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51.尿毒症:急、慢性肾衰竭发展到严重阶段,除存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有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毒物在体内蓄积,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52.意识障碍:觉醒系统的不同部位受到损伤,产生意识清晰度和意识内容的异常变化。

第五篇: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水肿(edema):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2、缺氧(hypoxia):机体组织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发生的病理变化过程。

3、发热(fever):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使体内凝血系统激活,从而引起微血管内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集,形成弥散性微血栓,并继而引起凝血因子损耗、纤溶系统激活和多发性微血栓栓塞的综合病症。

4、休克(Shock):休克是生命重要器官的毛细血管灌流量急剧减少,所引起的组织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综合征。休克的临床表现:表情淡漠、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

5、、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由于心肌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或一般体力活动时,心脏不能输出足够量血液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全身性病理过程称为心力衰竭。

6、、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任何原因所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不足,以致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不能满足机体气体交换的需要,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下降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并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称为呼吸衰竭。

7、、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严重的肝脏疾病时,由于机体代谢障碍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称为肝性脑病。临床表现:意识障碍,精神活动异常,扑翼样震颤,脑电图改变

8、、发绀:(cyanosis):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 g/dl时,暗红色的脱氧血红蛋白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的体征。

9、尿毒症(uremia):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严重阶段,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肾脏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出现内源性毒性物质蓄积而引起的一系列自身中毒症状,故称之为尿毒症。

10、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所引起的休克。

11、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指当心脏在长期过度的压力负荷(后负荷)作用下,收缩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导致心肌肌节呈并联性增生,心肌纤维增粗,室壁增厚而心腔无明显增大的肥大类型。

12、离心性肥大:

13、休克肺(shock lung):严重休克病人在复苏后伴有的急性呼吸衰竭,休克肺属于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可达原体重的10%,但增多的组织液与胶体网状物结合,组织间无游离水。因此将组织液增多但出现凹陷性水肿之前的状态称为隐性水肿。

14、心脏肌源性扩张:心肌拉长并伴有心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

15、肺性脑病(pulmonary encephalopathy):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称为肺性脑病。

16、、肝功能衰竭(hepatic insufficiency):各种病因严重损害肝脏细胞,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免疫等功能严重障碍,机体可出现黄疸、出血、感染、肾功能障碍及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征,称肝功能不全。一般称肝功能不全晚期为肝功能衰竭。

17、肺源性心脏病:(cor pulmonale): 呼吸衰竭累及心脏,主要引起右心肥大于衰竭,称之为肺源性心脏病。

18、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引起的通气不足。

19、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水肿?全身性水肿多见于哪些情况?

答: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全身性水肿多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性水肿)、肾病综合症或肾炎以及肝脏疾病等。

2、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因素有哪些?试各举一例。答:(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如充血性水肿时,全身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如肝硬化时,蛋白质合成减少。

(3)微血管通透性升高,如炎性水肿时,炎症介质是微血管的通透性升高,(4)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可引起阻塞淋巴性水肿。

3、球-管失衡有哪几种形式,常见于哪些病理情况? 答:有三种形式:

GFR下降,肾小管重吸收水钠正常。

GFR正常,肾小管重新收水钠增多。

GFR下降,肾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多,常见于充血性心衰、肾病综合症、肝硬化等。

4、试述引起肾脏排出钠水障碍的主要因素及产生机制?

答: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金额肾小管重吸收的增加,以至排钠水障碍。

(一)GFR下降:

肾内原因:广泛肾小球病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前者由于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后者由于肾脏进行性破坏,均会明显引起GFR下降。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如心衰肾病综合症等因素引起肾血流量减少,加之肾血管收缩均引起GFR下降。

(二)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由于心房肽分泌减少和肾小球滤过分数升高导致近曲小管重吸收增加。

肾内血液重新分配,流经皮质肾单位血流减少而流经近髓肾单位血液增加,髓袢重吸收增加。ADS、ADH分泌增加和灭火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钠增加。

5、试述水肿的发病机制。

答:水肿发病的基本机制是血管内液体交换失衡。前者包括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淋巴回流受阻,这些因素均导致血管内胶体滤出大于回收而使组织液生成过多;另一方面是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包括GFR下降和近曲小管、髓袢以及远曲小管于集合管重吸收增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

6、左心衰竭引起肺水肿产生什么类型的缺氧,血氧指标有何变化? 答:该病人全身性循环障碍以累及肺的呼吸功能,故具有循环性缺氧基础上合并有呼吸性缺氧。循环性缺氧造成动静脉血氧含量大于正常,而呼吸性缺氧,由于氧分压低,有同量血液弥散给组织利用氧量减少,故一般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是减少的。单纯性循环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和氧含量是正常的。现合并有呼吸性缺氧,使动脉学氧分压、氧含量低于正常。

7、影响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的因素有哪些?

答:答:影响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的因素有红细胞内2,3—DPG含量、血【H+】、CO2浓度和血温。这四因素上升时,均可使Hb与O2亲和力降低,以至在相同的氧分压下血氧饱和度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相反,当这四因素数值下降时,氧解离曲线左移。

8、失血性休克产生什么类型的缺氧?血氧指标有何变化?

答:失血性休克时既有大量失血又有休克,大量失血造成血液型缺氧,血氧变化有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降低,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休克造成微循环性缺氧,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总的变化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均降低。

9、DIC产生广泛出血的机制。答:(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DIC时,大量微血栓形成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FⅤ、FⅧ、FⅩ等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明显减少,使凝血过程障碍,导致出血。

(2)纤溶系统激活:DIC时纤溶系统亦被激活,激活的原因主要为:①在FⅫ激活的同时,激肽系统也被激活,产生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可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从而激活了纤溶系统;②有些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器官,如子宫、前列腺、肺等,由于大量微血栓形成,导致缺血、缺氧、变性坏死时,可释放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系统;③应激时,肾上腺素等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④缺氧等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也增多,从而激活纤溶系统,纤溶系统的激活可产生大量纤溶酶。纤溶酶是活性较强的蛋白酶,除可使纤维蛋白降解外,尚可水解凝血因子如:FⅤ、FⅧ、凝血酶、FⅫ等,从而导致出血。

(3)FDP的形成:纤溶酶产生后,可水解纤维蛋白原(Fbg)及纤维蛋白(Fbn)。产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或FDP)这些片段中,X,Y,D片段均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Y,•E片段有抗凝血酶作用。此外,多数碎片可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这些均使患者出血倾向进一步加重。

10、试述DIC的发病机制。答:DIC的发病机制包括:

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DIC的发生发展。

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激活XII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激活激肽释放酶,激活纤溶和补体系统,导致DIC。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导致DIC。

胰蛋白酶、蛇毒等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也可导致DIC。

11、试述休克与DIC的关系。

答:休克和DIC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恶性循环。

休克晚期由于微循环障碍,血液浓缩,血细胞聚集,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变慢,加重酸中毒,易于形成血栓;败血症休克时病原微生物与蛇毒均可损伤内皮,激活内 源性凝血途径;严重的创伤性休克,组织因子入血,可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异型输血引起溶血,容易诱发DIC。

急性DIC时由于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广泛出血使血容量减少;心肌损伤,使心输出量减少;补体及激肽系统的激活和PDF大量生成,造成微血管平滑肌舒张,通透性增高,使外周阻力降低。这些因素均可促进休克的发生和发展。

12、什么是休克?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什么?

答: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重要生命器官血液灌流不足,从而导致细胞功能紊乱,称为休克。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始动环节是:血容量减少,血管库容量增加,心泵功能障碍。试述休克缺血性缺氧期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微循环变化特点。

答:临床变现:脸色苍白、四肢冰冷、出冷汗、脉搏细速、尿少、烦躁不安、血压下降也可正常。

微循环特点:微循环痉挛、少灌少流,灌少于流、A—V短路开放。

13、试述休克淤血性缺氧期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微循环变化特点。

答:临床表现:血压进行性下降,心搏无力,心音低钝,神智淡漠。可进入昏迷;少尿,脉细速,静脉塌陷,皮肤可出现发钳、花斑。

微循环特点:微循环瘀滞,泥化;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14、为什么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又称为代偿期? 答:此期的代偿表现有:

微静脉及储血库收缩“自身输血”; 组织液反流入血管“自身输液”;

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供应。

其他有心收缩力增强,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维持正常。

15、为什么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又称为失代偿期?

答:此期的失代偿表现有: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瘀滞,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血压进行性下降,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更加强烈兴奋,组织灌流量更低,形成恶性循环,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血浆外渗,血液浓缩;MAP<7Kpa(1Kpa=7.5mmHg),心脑血管失去自我调节,心脑功能障碍。

16、什么叫心力衰竭?其基本病因是什么?

答: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称为心力衰竭。

基本病因是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和心脏负荷过重。

17、试述肺通气障碍的类型和原因。

答:通气障碍有限制性通气不足和阻塞性通气不足两种类型。前者的原因有呼吸肌活动障碍、胸廓和肺的顺应性降低,胸腔积液和气胸;后者的原因有气道狭窄或阻塞,多因气道痉挛、炎症、异物或肿瘤所致。

18、阻塞性通气不足中阻塞部位不同出现的呼吸苦难形式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阻塞性通气不足可分为中央性气道阻塞和外周性气道阻塞。中央性气道阻塞为气管分叉处以上的气道阻塞,阻塞要位于胸外部位,吸气时气体流经病灶狭窄处引起压力降低,使气道内压明显低于大气压,导致气道狭窄加重,产生吸气性呼吸困难;阻塞部位若位于胸内部位,呼 气时由于胸内压升高而压迫气道,使气道狭窄加重,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外周气道阻塞使位于内径<2mm无软骨的细支气管阻塞,细支气管与周围肺泡结构紧密相连,呼气时小气管变窄,小气道阻力大大增加,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19、产生肺内气体弥散障碍的原因有哪些?血气变化如何? 答:原因是:(1)肺泡膜面积减少,见于肺不张,肺实变;

(2)肺泡膜厚度增加,见于肺间质性水肿,肺泡透明膜形成和肺纤维化等。弥散障碍时,因CO2的弥散能系数比O2大20倍,如无伴发通气障碍,只有缺氧,即PaO2降低,而无CO2潴留,既无PaCO2升高。

20、在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中,造成Va/Q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对机体有什么影响? 答:造成VA/Q降低的原因为肺水肿、肺纤维化所致的限制性通气障碍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所致的阻塞性通气障碍,因肺泡通气量(NA)减少而使VA/Q下降,使流经通气不足的肺泡的血液未很好的氧合而入动脉血内,造成功能性分流。

造成VA/升高的原因未肺动脉栓塞、肺血管收缩和微血栓形成等,因肺血流量减少而使VA/Q升高,因患部肺泡血流减少而通气正常,肺泡通气不能被直接利用,造成死腔样通气。功能性分流可有正常时的3%--50%.死腔样通气可有正常的30%上升至60%--70%。均严重影响换气功能,导致机体缺氧,产生缺氧性病理性变化。呼吸衰竭的机制与呼衰的血气指标。

21、肝性脑病患者为什么会有高氨血症? 答:血氨升高的原因

(1)氨的生成过多,因胆汁分泌减少,肠菌丛生,分解产物产氨

(2)高蛋白饮食和上消化道大出血时蛋白质在肠菌作用下大量产氨。

(3)氨清除不足,肝脏、严重损伤时,肝内酶系统遭破坏及底物缺失,使将氨合成尿素的鸟氨酸循环难以正常进行而有血氨增加。

22、氨对脑组织有哪些毒性作用?

答:(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氨于脑内a—同戊二酸结合,同时又消耗了大量NADH,妨碍呼吸链中递氢过程,以至ATP产生不足,不能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活动。

(2)使脑神经递质发生改变,脑内氨增多可使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增多,致使神经递质间作用失去平衡,导致脑功能紊乱。

23、何谓多尿?慢性肾衰为什么会产生多尿? 答: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称为多尿。

慢性肾衰出现多尿的机制是:

残留肾单位滤过的原尿多,流速快,未能及时重吸收。原尿中的溶质多,产生渗透性利尿。

髓质间质高渗区破坏,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

24、试述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少尿的发生机制。

答:(1)肾缺血。如肾灌流压下降、肾血管收缩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2)肾小管阻塞。如异型输血、挤压综合症、磺胺结晶的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等阻塞肾小管管腔;(3)肾小管原尿返流。因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坏死,基膜断裂,原尿流经断裂的基膜扩散到肾 间质,引起间质水肿,进一步压迫肾小管和毛细血管;

(4)肾小球超滤系数降低。因系膜细胞收缩导致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和滤过系数降低,致使GFP下降。

下载病理生理学重点(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病理生理学重点(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水肿(edema):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2、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由于血浆中NaHCO3原发性增加,继而引起H2CO3含量改变,使......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 1、健康:不仅指身体上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2、疾病发生的原因(选择):生物性、理化、营养、遗传、先天性、免......

    病理生理学试题重点

    绪论、疾病概论 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 基本病理过程: 疾病:健康: 原因 条件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2.什么是病理过程? 3.试述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 4.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考试总结 重点

    1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 机制 低钙血症 盐水中毒 2呼吸性碱中毒 原因 与机制 防治与病理学基础 3 四种类型缺氧的概念缺氧与休克 DIC SIRS ,心力衰歇 呼吸衰歇 之间的关系 循环......

    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1

    一. 应激的发生机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一. 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中枢效应:去甲肾上腺素释放,CRH分泌增多外周效应:血管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代偿意义: 1. 对心血管:心率......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病理生理的主要任务是C A. 鉴定疾病的类型B. 描述疾病的表现 C. 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D. 研究疾病时的代偿功能 2、分子病学是研究 A A. 疾......

    病理生理学要点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在各种致病因素下,引起肾泌尿功能急剧下降,导致排泄功能及调节功能障碍,以致代谢产物潴留,水、电、酸碱平衡紊乱。 一、原因与分类 1、......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

    第二章 疾病概论 一、选择题 A型题 1.有关健康的正确提法是 A.不生病就是健康B.健康是指体格健全 C.健康是指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D.健康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