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复习

时间:2019-05-15 11:4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化学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化学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复习》。

第一篇:高二化学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复习

高二化学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复习

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他需要我们对每天学习的新知识点及时整理,接下来由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提供了高二化学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复习,望大家好好阅读。

高二下册化学知识点(一)

有机物的气味

许多有机物具有特殊的气味,但在中学阶段只需要了解下列有机物的气味: ☆ 甲烷☆ 乙烯 ☆ 乙炔

稍有甜味(植物生长的调节剂)汽油的气味 无味

芳香气味,有一定的毒性,尽量少吸入。不愉快的气味,有毒,应尽量避免吸入。无味气体,不燃烧。有酒味的流动液体

不愉快气味的油状液体 无嗅无味的蜡状固体 特殊香味

甜味(无色黏稠液体)甜味(无色黏稠液体)特殊气味

高二下册化学知识点(二)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 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高二下册化学知识点(三)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 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

② 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CHCl,沸点为-24.2℃)

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推荐的高二化学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复习,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更多知识点总结尽在查字典化学网。

第二篇:2018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备考复习知识点-文档资料

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备考复习知识点

为了帮助大家在考试前,巩固知识点,对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掌握,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编辑了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备考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3.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考点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反射和反射弧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只有在结构上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组成反射弧结构的任何一个部分受到损伤,反射活动都将不能完成。

2.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包括树突和轴突。功能:接受刺激并传导兴奋 考点2神经冲动和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① 传递过程:

刺激——膜电位变化——突触小泡释放递质——膜电位变化

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某部位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

②特点: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可双向传导

2.突触的结构特点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通过突触结构完成,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的释放作用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考点3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人的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1)运动性失语症(S区):能看、听,不会讲(2)听觉性失语症(H区):会讲、看、写,听不懂 考点3动物激素的调节 1.血糖平衡的调节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增多;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多。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A;B;C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考点4动物激素在生产上的应用 如,促性腺激素促进鱼类产卵。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1稳态的生理意义 1.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

单细胞动物体内与外界环境只相隔一层细胞膜,因而体内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2.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 3.稳态的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4.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稳态正常:使酶促反应正常进行,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稳态遭破坏:使细胞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如血钙过低会影响骨组织的钙化,血钙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考点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如,当血液中CO2过高时,CO2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活动加强,及时排出过多CO2,实现内环境中O2与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考点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血糖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调节激素:使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使血糖下降——胰岛素

考点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免疫系统组成及主要功能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主要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作用独特,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不同: 免疫类型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抗 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2、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T细胞、B细胞均可产生记忆细胞)考点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其存在部位 艾滋病(AIDS)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存在部位: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带病毒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2.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

发病机理: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人体感染HIV后,经过2~10年的潜伏期,可发展成艾滋病。艾滋病患者一般在两年内死亡。初期症状: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烧,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等;晚期症状: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麻痹,最终死亡。3.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艾滋病的流行: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艾滋病预防:①洁身自爱,不与配偶以外发生性关系;②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③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等;④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经过严格消毒;⑤需要输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推荐的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备考复习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希望大家在考试中都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第三篇:高二物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十章 磁场

一、磁场:

1、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极、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

2、磁铁、电流都能能产生磁场;

3、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4、磁场的方向:磁场中小磁针北极的指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二、磁感线:在磁场中画一条有向的曲线,在这些曲线中每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1、磁感线是人们为了描述磁场而人为假设的线;

2、磁铁的磁感线,在外部从北极到南极,内部从南极到北极;

3、磁感线是封闭曲线;

三、安培定则:

1、通电直导线的磁感线:用右手握住通电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方向跟电流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2、环形电流的磁感线: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环形电流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中心轴上磁感线的方向;

3、通电螺旋管的磁场:用右手握住螺旋管,让弯曲的四指方向和电流方向一致,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旋管内部磁感线的方向;

四、地磁场:地球本身产生的磁场;从地磁北极(地理南极)到地磁南极(地理北极);

五、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1、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

乘积的比值,叫磁感应强度。B=F/IL

2、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放在该点的小磁针北极的指向)

3、磁感应强度的国际单位:特斯拉 T,1T=1N/A。M

六、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1、大小:在匀强磁场中,当通电导线与磁场垂直时,电流所受安培力F等于磁感应强度B、电流I和导线长度L三者的乘积。

2、定义式F=BIL(适用于匀强电场、导线很短时)

3、安培力的方向: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大拇指根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跟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并使伸开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七、磁铁和电流都可产生磁场;

八、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九、电流和电流之间亦有力的作用;(1)同向电流产生引力;(2)异向电流产生斥力;

十、分子电流假说:所有磁场都是由电流产生的;

十一、磁性材料:能够被强烈磁化的物质叫磁性材料:(1)软磁材料:磁化后容易去磁的材料;例:软铁;硅钢;应用:制造电磁铁、变压器、(2)硬磁材料:磁化后不容易去磁的材料;例:碳钢、钨钢、制造:永久磁铁;

十二、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叫做洛伦兹力

1、洛仑兹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断:伸开左手让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共面且垂直,把左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四指为正电荷运动方向(与负电荷运动方向相反)大拇指所指方向就是洛仑兹力的方向;

(1)洛仑兹力F一定和B、V决定的平面垂直。

(2)洛仑兹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不改变其大小

(3)洛伦兹力永远不做功。

第四篇:高二化学知识点整理

高二化学知识点比较杂乱,而高二阶段又是化学难度和广度都在增加的时候,这个时期化学科目一定要按照章节,掌握各个掌握的知识点,归纳整理出来,本文整理出高二化学前五章节的知识点,提供出来,方便同学们查看复习。

一、元素化合物:

类别 序号 问题 答案

卤族元素 1 遇淀粉变蓝的物质 I2(碘水、碘酒)使淀粉—KI溶液变蓝的物质 Cl2 3 最强的含氧酸 HClO

最稳定的气态氢化物 HF 描述下列实验现象:(1)铜丝在氯气中燃烧(2)H2在Cl2中燃烧(3)CH4与Cl2混合光照(1)产生棕黄色的烟(Cucl2是棕黄色的)四氯合铜络离子[CuCl4]2-,该离子的颜色为黄色。水合离子[Cu(H2O)4]2+的形式存在的,水合铜离子呈蓝色(2)产生苍白色的火焰(3)黄绿色变浅,瓶内壁有油状液滴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 Ca(ClO)2 Ca(ClO)2+2H2O=Ca(OH)2+2HClO

Ca(ClO)2+H2O+CO2=CaCO3↓+2HClO要短时间内收到漂白的效果,必须除去Ca(OH)2或加入少量弱酸。检验Cl- 先加稀HNO3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先加稀硝酸,若不出现气泡,证明原溶液中无CO3-(碳酸银也是白沉);再加硝酸银证明溶液中有氯离子)

氧族元素 1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O2 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 SO2(颜色可复现)SO2的褪色是可逆的,加热后生成的化合物分解,SO2逸出,溶液又变成红色。Cl2,O3(颜色不可复现)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SO2

Ca(OH)2+CO2=CaCO3↓+H2O Ca(OH)2+SO2=CaSO3↓+H2O Ca(OH)2+2HF=CaF2↓+2H2O 浓硫酸的特性 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难挥发检查肠胃用作“钡餐”的 BaSO4 检验SO42-先加稀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某溶液加入盐酸产生刺激气味气体(NH3,SO2,HCl),该溶液中定含有: SO32- 引发酸雨的污染物 SO2

氮族元素 1 常用作金属焊接保护气、代替稀有气体填充灯泡、保存粮食水果的气体 N2,N2分子是已知的双原子分子中最稳定的。2 在放电情况下才发生反应的两种气体 N2与O2(N2+O2===2NO)遇到空气立刻变红棕色的气体 NO ,NO2 4 有颜色的气体 Cl2(黄绿色)、NO2(红棕色)、造成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 NO2 6 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NH3、HCl 7 NH3喷泉实验的现象和原理 红色喷泉NH3的空间结构 三角锥形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 NH3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NH3 11 两种气体相遇产生白烟 NH3遇HCl 某溶液加入NaOH溶液产生气体 气体一定是NH3;溶液一定含NH 检验某白色固体是铵盐的方法 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刺激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固体为铵盐。某溶液加入H2SO4的同时加入Cu.铜溶解溶液变蓝,该溶液中含有: NO3-(加入稀硫酸后,溶液中的硝酸根与稀硫酸电离出的氢离子组成了稀硝酸溶液,故能使单质铜氧化成铜离子,同时还有一氧化氮气体生成。)浓硝酸的特性 不稳定易分解、强氧化性、易挥发 王水的成分及特性 浓硝酸与浓盐酸1:3体积比混合具有极强的氧化性(溶解金、铂)能使蛋白质变黄的物质 浓硝酸火柴盒侧面的涂料 红磷

碳族 1 制造光导纤维的原料 SiO2 不能贮存在有磨口玻璃塞的玻璃瓶中的是 NaOH、KOH、(Na2SiO3)

碱金属 1 Na+的焰色K+的焰色 黄色紫色(隔蓝色钴玻璃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钠漂浮在水面上,熔化成一个银白色小球,在水面到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响,反应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能与Na2O2反应的两种物质 H2O、CO2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品 NaHCO3 碱金属单质与盐溶液反应(无法置换金属)2Na + 2H2O + CuSO4 === Na2SO4 + Cu(OH)2↓+ H2↑ 6 碳酸钠的热稳定性比较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NaHCO3加热生成Na2CO3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生成NaHCO3

AlMgFe金属 1 常用作净水剂的物质 明矾 Al(OH)3 常用作耐火材料的物质 Al2O3、MgO 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的物质 Al、Al2O3、Al(OH)

3、NaHCO3、(NH4)2S 4 红褐色的沉淀 Fe(OH)3 5 红棕色的固体 Fe2O3 能发生钝化现象的两种金属 两种酸 Fe、Al浓硫酸、浓硝酸

有色物质 1 有颜色的气体 Cl2(黄绿色)、NO2(红棕色)、淡黄色的固体 Na2O2、S、AgBr、AgI(黄)水溶液显蓝色的 含Cu2+的溶液(如CuSO4溶液)水溶液显黄色的 含Fe3+的溶液(如FeCl3溶液)

*******气体小结 1 有毒的气体 H2S、Cl2、SO2、NO2、;CO、NO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HCl、Cl2、SO2、NO2、NH3、在空气中产生白雾的气体 HCl 不溶于水(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 H2、O2、N2、NO、CO、CH4、C2H4、C2H2 不能用排气法收集的气体 NO(氧化)、C2H4、CO(密度与空气

KAl(SO4)2·12H2O、近似)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 HCl、SO2、NO2、H2S、CO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Cl2(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 NH3 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 NH3(HI、HBr)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不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 NH3酸性气体(HCl、SO2、NO2、H2S、CO2、Cl2)

与酸碱和水反应小结 1 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体情况:(1)与酸反应产生H2(2)与酸反应产生SO2(3)与酸反应产生NO2(4)与酸反应产生NO(1)活动性顺序H以前的金属与盐酸、稀硫酸(2)Cu以前(含Cu)的金属与浓硫酸(3)Ag以前(含Ag)的金属与浓硝酸(4)Ag以前(含Ag)的金属与稀硝酸 常温下与水反应产生H2的产生O2的产生C2H2的 K、NaNa2O2、F2CaC2 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的物质 Al、Al2O3、Al(OH)

3、NaHCO3、(NH4)2S 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强酸的白色沉淀 AgCl、BaSO4 不能与水反应的酸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的酸性氧化物 SiO2CO2、SO2、SO3等 能与水反应的碱性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的碱性氧化物 K2O、Na2O、BaO、CaO(MgO)CuO、Fe2O3、Al2O3

其它 1 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的溶液敞口放置质量会减少的溶液 浓硫酸(吸水)、碱溶液(吸CO2)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挥发)常采用电解法冶炼的金属常采用热还原法冶炼的金属常采用热分解法冶炼的金属 K、Ca、Na、Mg、AlZn、Fe、Sn、Pb、CuHg、Ag 3 合金的定义和性质 两种或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硬度比组分金属高,熔点比各组分低 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1)酸雨(2)温室效应(3)光化学烟雾(4)破坏臭氧层(5)白色污染(6)水体富氧化(藻类疯长)(7)能保护环境的最好燃料(1)SO2(2)CO2(3)NO2(4)氟氯烃(5)塑料袋(6)含磷洗衣粉(7)H2 常见的漂白剂(1)将有色物质氧化的:氯水(实为HClO)、Na2O2、H2O2、O3(2)SO2(与有色物质结合成不稳定无色物)

二、有机化学: 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 无水CuSO4,变蓝能使溴水褪色的 烯、炔(苯、烷不能)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的 烯、炔(苯、烷不能)能发生加聚反应的 含C=C双键的(如烯)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乙醇(浓硫酸,170℃)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 醇和酸燃烧产生大量黑烟的是 C2H2、C6H6 8 属于天然高分子的是 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油脂、麦芽糖、蔗糖不是)属于三大合成材料的是 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常用来造纸的原料 纤维素常用来制葡萄糖的是 淀粉能发生皂化反应的是 油脂水解生成氨基酸的是 蛋白质 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的是 淀粉、纤维素、麦芽糖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的是 乙酸 有毒的物质是 甲醇(含在工业酒精中);NaNO2(亚硝酸钠,工业用盐)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是 含羟基的物质(如乙醇、苯酚)能发生水解的是 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能还原成醇的是 醛 能作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催熟剂的是 乙烯 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的是 乙烯的产量通入过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的 C6H5ONa溶液不能水解的糖 单糖(如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或与新制的Cu(OH)2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醛、葡萄糖、麦芽糖 不溶于水的有机物 液态烃(苯、汽油等)、乙酸乙酯易溶于水的有机物 甘油、乙醇、乙醛、乙酸 27 可用于环境消毒的 苯酚皮肤上沾上苯酚用什么清洗 酒精 写出下列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结构简式:乙醇;(2)乙醛;(3)乙酸;(4)硝基苯(1)羟基—OH(2)醛基—CHO(3)羧基—COOH(4)硝基—NO2 写出下列有机反应类型:(1)甲烷与氯气光照反应(2)从乙烯制聚乙烯(3)乙烯使溴水褪色(4)从乙醇制乙烯(5)从乙醛制乙醇(6)从乙酸制乙酸乙酯(7)乙酸乙酯与NaOH溶液共热(8)油脂的硬化(9)从乙烯制乙醇(10)从乙醛制乙酸(1)取代(2)加聚(3)加成(4)消去(5)还原(6)酯化(7)水解(8)加成(或还原)(9)加成(10)氧化

加入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苯酚

加入FeCl3溶液显紫色的 苯酚

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的两种盐 Na2SO4、(NH4)2SO4

写出下列通式:(1)烷;(2)烯;(3)炔(1)CnH2n+2;(2)CnH2n;(3)CnH2n-2

三、化学实验: 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坩埚、蒸发皿、燃烧匙需要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锥形瓶 用固—固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用固—液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用固—固不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 O2、NH3Cl2、C2H4H2、CO2、C2H2 4 制取以下气体需要加热的:制取以下气体不需要加热的:(1)用MnO2与浓HCl制Cl2(2)用乙醇和浓H2SO4制C2H4(3)用KClO3和MnO2制O2(4)用Cu和稀HNO3制NO(5)用NH4Cl和Ca(OH)2制NH3(1)用Zn和稀H2SO4制H2(2)用CaCO3和稀HCl制CO2(3)用CaC2和H2O制C2H2(4)用Cu和浓HNO3制NO2 需要保存在棕色瓶中的物质 氯水、浓硝酸、AgNO3 一元强酸与一元一元强碱恰好中和的计算公式(求未知碱浓度)C(酸)V(酸)==C(碱)V(碱)

四、物质结构:

序号 问题 答案 原子核内无中子的原子 氢(H)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碳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 O、Si、Al 4 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N 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2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2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3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3的元素)CO 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2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4的元素 Li、Si、Mg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3个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 NF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3个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 PAl 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3:2的元素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4:3的元素 CO X、Y两元素可形成X2Y和X2Y2两种化合物(或形成原子个数比2:1与1:1的化合物 Na2O、Na2O2H2O、H2O2

五、俗名总结:

序号 物质 俗名 序号 物质 俗名 甲烷 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11 Na2CO3 纯碱、苏打乙炔 电石气 12 NaHCO3 小苏打乙醇 酒精 13 CuSO4•5H2O 胆矾、蓝矾丙三醇 甘油 14 SiO2 石英、硅石苯酚 石炭酸 15 CaO 生石灰 甲醛 蚁醛 16 Ca(OH)2 熟石灰、消石灰乙酸 醋酸 17 CaCO3 石灰石、大理石三氯甲烷 氯仿 18 Na2SiO3水溶液 水玻璃NaCl 食盐 19 KAl(SO4)2•12H2O 明矾NaOH 烧碱、火碱、苛性钠 20 CO2固体 干冰

第五篇: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精选两篇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1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

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

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外部结构的分层由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黑子(温度比其他区域低)、耀斑、日珥和太阳风

(光球层、周期11年)(色球层)(日冕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

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2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

②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②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5、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

(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篇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篇

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下载高二化学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复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化学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复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大纲

    1、人们常用上、( 下 )、前、( 后 )、左( 右 )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1、人们常用上、( 下 )、前、( 后 )、左( 右 )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长方形相对的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3、2个......

    高二化学颜色知识点归纳

    高二化学颜色知识点归纳 查字典化学网为各位学生同学整理了高二化学颜色知识点归纳,供大家参考学习。更多内容请关注查字典化学网。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

    高二政治期末复习

    高二政治期末复习——人生价值观练习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标准。( ) 2.实现人生价值与追求个人利益是矛盾的。( ) 3.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

    高二化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2014-2015年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13)(14)两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这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这两......

    高二化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化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袁少青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的化学教学工作,现就一学期来的主要化学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 1、课前准备,备好课。 把握课程目标,使知识技能与学生生产......

    高二化学备课组期末总结

    高二化学备课组期末总结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就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已完成了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期末考试......

    高二化学期末复习计划(5篇)

    期末复习计划 高二化学备课组 根据化学教学计划和考试进度要求,这次期末考试内容为高二化学选修四全部内容,内容多,时间紧。为了考出较好的成绩,针对教研室出题意图,针对重点复习......

    高二化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C236,C243,C251三个班化学教学工作,现就一学期来的主要工作做以下总结:1.课前准备:备好课。把握课程目标,使知识技能与学生生产生活实际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