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通称《斯德哥尔摩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和其他若干建议和决议。《人类环境宣言》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宣布对与环境保护有关的7项原则的共同认识 公布了 26项指导人类环境保护的原则
其中第21项原则对国际环境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该项原则首先肯定了各国开发自己资源的主权,但是同时也强调各国有责任保证在他们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会损害其他国家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
该宣言本身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属于“软法”的范畴,但是由于它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同信念,对国际环境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宣言第一次概括了国际环境法的原则和规则,其中某些原则和规则成为后来国 际环境条约的有约束力的原则和规则。
尽管这些原则和规则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它们为国际环境保护提供了政治和 道义上所应遵守的规范。
为各国制定和发展本国国内环境法提供了可资遵循和借鉴的原则和规则。
这次会议还建议成立一个专门协调和处理环境事务的机构。同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建立一个专门处理环境事务的新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斯德哥尔摩会议促进了国际环境条约的制订,随后又有许多重要的国际公约制订出来,内容涉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大气污染、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臭氧层保护等。这个时期是国际环境法的发展较为活跃的时期,一些基本的原则、规则已经形成,国际环境法的框架基本形成。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称“地球会议”。为纪念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召开20周年,1992年6月3日,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中心”组织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6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及10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大会上发言,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出席大会并讲话。这次大会是继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之后,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大会的会徽是一只巨手托着插着一支鲜嫩树枝的地球,它向人闪昭示“地球在我们手中”。这次会议的宗旨是回顾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召开后20年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协调合作,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共同作出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154个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48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还通过了有关森林保护的非法律性文件《关于森林问题的政府声明》。
“里约宣言”指出,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世界各国应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为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而努力。巴西联合国环发大会之后,各国为履行环保承诺,作出了许多努力。2002年10月,为纪念联合国环发大会10周年,联合国在南非召开环境会议,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出席会议并讲了话。
2002年8月18-20日南非约翰内斯堡全球法官专题讨论会通过的 法律的作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约翰内斯堡原则
2002年8月18日至20日,来自全世界司法机关的成员聚集于约翰内斯堡,参加了由南非首席大法官阿瑟查斯 卡尔森主持,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赞助的法律的作用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法官专题讨论会.专题讨论会结束时,与会法官通过了以下声明: 我们申明,我们坚守世界各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2000年9月通过的《千年宣言》中发出的誓言,将“不遗余力,使全人类,尤其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致生活在一个被人类活动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资源已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地球”, 我们坚信,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问题会议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国际和国家法律律架构为结解决当今主要的环境威胁,包括武装冲突和对无辜平民的攻击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为此,应该进一步作出更坚定,协调和持续的努力,运用和贯彻执行这些法律制度,实现这些制度的各项目标, 我们强调我们对《世界人权宣言》和联合国人权宣言的承诺,同时认识到上述宣言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法制息息相关, 我们回顾《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通过的各项原则,申明我们将恪守这些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基本原则的原则, 我们申明,独立的司法机关和司法程序对于运用,发展和加强环境法至关重要,而司法机关的成员和国家,区域和全球各级为司法程序出力的人士是促进遵守,运用和贯彻执行国际和国际环境法的重要伙伴, 我们强调必须和平解决争端,以避免出现让战争武器通过毒剂,辐射,地雷和物质破坏直接造成环境恶化和无法挽救的损害的局面,避免出现让战争武器间接破坏农业和造成人民大规模流离失所的局面, 我们认识到环境保护方面的多边环境协定,国家法规和章程的迅速演变越来越需要法院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解释和运用新的法律文书, 我们强调,全球环境脆弱的现状要求司法机关成为法制的监护人,勇敢而无所畏惧地运用和执行各项适用的国际和国家法律.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领域,这些法律将有助于减轻贫困和维持持久的文明,确保当今一代人将能够享受并改善所有人的生活素质,同时并确保今后几代人的固有权利和利益不会受到损害, 我们一致认为,司法机关可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在国际和国家各级加强尊重法制,将联合国《千年宣言》中提出的自由,平等,团结,容忍,尊重大自然和共同承担责任等共同价值观变成行动,将上述人类价值观融入现代全球文明, 我们确信,司法机关由于十分了解环境法界限的迅速扩展,同时意识到司法机关在促进运用,发展和贯彻执行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国际条约方面的作用和责任,因而在增进公众对于健康和安全环境的关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认识到,必须确保环境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在学校课程,法律学习和各级培训中占据突出的地位,特别是在法官和参与司法程序的其他人士中占据突出的地位, 我们确信,缺乏对环境法方面的知识,有关技术和资料的了解,是造成运用,发展和贯彻执行环境法不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深信尤其迫切需要通过司法程序,加强法官,检察官,立法机关成员以及在国家一级运用,发展和贯彻执行环境法,包括在多边环境协定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所有人士的能力, 我们认识到,受环境恶化影响最严重的是穷人,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穷人及其代表捍卫环境权力的能力,从而确保社会地位较差的那些群体不会因环境的恶化受到不利影响,并使之能够享有在一个尊重和增进穷人尊严的社会和物质环境中生活的权利, 我们还认为,强国与弱国在保护共有的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相对能力和机遇不平等的情况将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更多地赋予了前者, 我们确信,正如1997年2月理事会第十九届会议通过的《内罗毕宣言》和环境署理事会2001年2月通过的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蒙得维的亚环境法发展和定期审查方案(蒙得维的亚第三方案)所表明的,运用和进一步发展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法,贯彻执行商定的国际准则和政策,加强参与促进环境法的运用和执行的人士的能力,是环境署在环境法领域工作方案的基石.我们就下列原则达成了一致意见,这些原则应能指导司法机关通过运用法制和民主进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目标: 1)通过运用,发展和贯彻执行法律和维护法制与民主进程的司法职责,全面承诺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目标, 2)实现联合国大会《千年宣言》各项目标,这些目标有赖于运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建立的国家和国际法律制度, 3)环境法领域迫切需要一种协调和可持续的工作方案,这一法案注重教育,培训和信息的传播,包括注重区域和分区域的司法学术报告会, 4)区域内和跨区域司法机关成员和参与司法程序的其他人士之间进行合作,对于使遵守,运用,发展和贯彻执行环境法的状况得到重大的改善至关重要.为实现上述原则,我们提议工作方案应包括下列各项: a)加强参与促进,运用,发展和贯彻执行环境法进程的法官,检察官,立法机关人员等人士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和具备必要的技术,资讯和材料的情况下履行职责的能力, b)加强公众对环境决策的参与,得到公正的审判以解决环境纠纷和捍卫与运用环境权利以及公众获得相关资料的程度, c)为全世界所有人民的共同利益加强分区域,区域和全球各级的合作和各国司法机关间的信息交流,以便从对方的知识,经验和专门知识中获益, d)加强学校和大学的环境法教育,包括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研究和分析, e)让遵守,贯彻执行和发展环境法的情况有持续的改善, f)加强争取让公众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参与的那些组织和倡议,其中包括媒体的集中关注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问题的能力, g)应由一个由代表各地理区域,法律体系和国际法院和法庭法官组成,由南非首席大法官领导的特设法官委员会审查并公布新产生的环境方面的判例,并提供有关的资料, h)环境署及其伙伴机构,包括民间社会组织应对特设法官委员会履行任务提供支助, i)发达国家政府和捐助社会,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和基金会应优先考虑对实施上述原则和工作方案提供资助, j)环境署执行主任应继续在蒙得维的亚第三方案的架构内对拟定并执行旨在改进环境法的运用,发展和贯彻执行的方案的工作给予领导.在根据多边环境协定和国家法律而适用的环境损害责任和赔偿法律的范畴内,这包括军事活动与环境,以及贫困与环境恶化之间关系的法律方面, k)本声明应由南非首席大法官提交联合国秘书长,作为全球法官专题讨论会对即将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的贡献,并供随后向联合国会员国散发.2002年8月20日于南非约翰内斯堡通过.
第二篇: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
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一、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
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八大公害。
(二)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在环境觉醒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著名的3本书。第一本书是《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其代表性语言是,“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限》,是1972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的代表性观点是,“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第三本书是《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撰写的。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
(三)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以四次世界性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期间发生了4次历史性飞跃。
1.第一次飞跃是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世界各国开始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确立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原则。环境宣言原文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话:“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会议开幕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2.第二次飞跃是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第一次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认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环境保护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启动了历史性转变。由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倡导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成为国际环境与发展合作的基本原则。
3.第三次飞跃是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提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必须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相协调。
4.第四次飞跃是2012年6月20日至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会议发起可持续发展目标讨论进程,提出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正式通过《我们憧憬的未来》这一成果文件。
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就是一部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史。每一次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都会推动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这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绝路逢生型。以德国为代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国家战略从经济发展优先逐步调整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通过实施一系列环境法律,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告别唯经济发展时代,严重的环境污染得到治理。到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改善,河流变清了,空气污染减轻了。二是奋起直追型。以日本为代表。二战后随着工业发展,日本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日本一开始寄希望于在不妨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保护环境,结果没有摆脱公害事件爆发的厄运。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日本就有4件。从1970年开始,日本确立环境优先原则,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法律和标准,经过几十年努力,基本解决了工业污染问题。
三是跨越发展型。以新加坡为代表。新加坡在工业化初期就开始实行城市功能分区,将工业区与居住区分离,避免市区环境污染。经过加快建设完善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保持了清洁和优美的环境,成为举世闻名的“花园式城市”。
国际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全球环境问题少数有所缓解、总体仍在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变化、水资源危机、化学品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基本解决传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等因素,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加剧,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汲取。发达国家曾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我国不能重蹈覆辙,必须努力避免,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基本经验在于:一是建立以高违法成本为理念的环境法律体系,环境责任终身追究,严格执法。二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发展中找出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强化环境经济政策激励,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四是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推进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二、国际环发事业的积极影响与我国环保的主动实践
我国推进环境保护的鲜明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与治理,又根据国内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和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我国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外部条件。我国环境保护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2年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时,我国正处于左倾社会主义思潮当中,当时的观点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社会主义没有污染”,“说社会主义有污染是对社会主义的污蔑”,我国不准备派代表参加。周恩来总理首先看到了污染的严重性,他强调不能将环境问题看成是小事,不要认为不要紧,不要再等了。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我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会议后不久,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保工作方针。
(二)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逐渐步入正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环境保护开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8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政府也陆续成立环境保护机构。1989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8项环境管理制度。同时,以1979年颁布试行、1989年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境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为开展环境治理奠定了法治基础。
(三)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里约环发大会两个月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1994年3月,我国政府率先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1996年,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全面开展“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治,“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简称“33211”工程)的污染防治。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四)第四阶段:从2002年到201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等新思想新举措。2002年、2006年和2011年国务院先后召开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决策部署。把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完善环境法制和经济政策,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提高环境执法监管能力,积极开展国际环境交流与合作。
(五)第五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求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论断和战略抉择,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昭示着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在2013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上,被正式写入决定案文。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它既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升华,又是对未来持续发展的美好向往和憧憬。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不搞工业文明,放弃对物质生活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为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指导理念和实践取向,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主要目的是解决环境问题,最大制约因素是环境问题,薄弱环节和突破口是环境保护,成效最先体现也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任何突破,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三、我国环境保护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在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环保新路的引领下,各地各部门辛勤努力工作,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一)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通过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12年的85%,燃煤电厂脱硫机组比例由14%提高到90%。“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减少3.05%、4.52%、2.62%和2.77%。
(二)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完成环渤海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采取“区域限批”、“行业限批”等措施,2008年以来,我部拒批332个、总投资1.1万亿元涉及“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制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初步建立起包括绿色信贷、保险、贸易、电价、证券、税收等在内的环境政策框架体系。现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达1374项。
(三)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2012年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共74个城市496个监测点位已按新标准开展监测,并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时发布数据。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组织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编制《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积极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中央财政增设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2010~2012年累计下达资金75亿元,支持重点防控区综合防治。强力推进历史遗留铬渣治理,全国堆存长达数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670万吨铬渣基本处置完毕。
(四)深化污染防治。国务院先后批复《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深入推进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建立重点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全国七大水系好于Ⅲ类水质比例由2005年的41%提高到2012年的64%;劣Ⅴ类水质比例由27%下降到12.3%。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截至2012年底,中央财政安排35亿元,支持云南洱海、山东南四湖等27个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和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新机制,有效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环境质量。
(五)加强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国务院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批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3个,已有15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县建设,53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35亿元,实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支持2.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57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当前和今后,我们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以PM2.5为主的大气污染治理;第二是以水污染治理为主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第三是农村盐田整治和土壤污染治理的行动和计划。环境保护的难点就是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环境保护新路。这个新路就是要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需要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和创新精神。我们将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担当,攻坚克难,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早日实现环保人天蓝水净地绿的梦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光添彩。
第三篇:发展历程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
1986年,审计署制定并颁布《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推动了离任审计的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其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条例》,经济责任审计开始得到全面发展,审计范围从企业扩展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审计对象从县级以下领导干部逐步扩大到地厅级,并积极稳妥地开展了省级领导干部审计试点。2004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率新的《审计法》。
2006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条例》。
2007年财政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中央组织部以及中央纪委于2007年联合发布《关于2007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8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2008年审计署起草了《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以及于2008年编制的《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并以第48号主席予以发布,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审计法》首次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全国各级单位、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蔡】
蔡春,受托经济责任--现代会计、审计之魂,《会计之友》,2000年 第10期,
第四篇:发展历程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制度上推动了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 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尤其是原料性大宗农产品, 由于其生产和现货市场特性,使得农产品期货在中国与在其他期货市场发育较成熟的国家一样, 成为最早产生的期货品种, 并且到目前为止, 农产品期货仍是中国期货市场上最重要的品种。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 初创阶段(1990~1993 年)1990 年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以及1991年3月在该批发市场签订了第一份小麦远期交易合同等都在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育奠定基础, 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育的可能性;1992 年下半年起适应期货市场发展要求的期货经纪公司开始成立;1993 年4 月中国颁布了第一个有关期货市场方面的法规———《期货经纪公司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截止到1993 年底, 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期货交易所达40 余家, 上市交易的农产品期货品种也不断增加, 在国家工商局登记的期货经纪公司达144 家[1]。总的来看, 这一阶段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 不断产生的各种问题使得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趋势明显。
1.2 清理整顿阶段(1994~1996年)这段时间里, 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快速增长,1995 年中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63612 万手, 总成交额达10 万亿元, 其中农产品期货成交额占到一半左右。但是, 由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盲目发展和不规范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1993年11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 并开始对期货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工作。即使这样, 由于在这段时间里农产品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一些小品种上, 尤其是绿豆、咖啡、红小豆等不具备较好的期货市场发育所需要的现货市场条件的品种交易活跃, 使得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垄断和恶性炒作事件不断发生, 甚至威胁到中国期货市场的继续生存与发展[2]。
1.3 调整阶段(1997~2000年)经过前一阶段的整顿,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始进入相对平稳的试点发展时期。1997 和1998 年政府加大了对期货市场的调整, 进一步压缩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以及期货交易品种;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并相继实施了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相关管理办法等, 从而加强了对期货市场的法制监管, 使之逐渐向规范化发展。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 中国期货市场的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基本构建, 从而使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规范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在整个调整时期, 中国期货市场交易量持续下降, 农产品期货交易也在不断萎缩, 2000 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不到1995 年的1/ 5, 农产品期货仍占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的绝大多数, 尤其从2000 年起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已经开始趋于向原料性大宗农产品集中(图1和表2)。
1.4 规范发展阶段(2001年以来)2001 年3 月,“十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为中国期货市场多年的规范整顿划上了句号;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不仅为期货市场进一步发展扫除了理论认识方面的障碍, 也预示着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新阶段的到来。从2001 年开始,期货市场逐步趋于活跃, 出现恢复性增长, 并于2003 年超过之前的最高水平, 全年成交金额达到10.84 万亿元, 其中农产品期货占77.1%;2004 年农产品期货成交额稍有下降, 但近几年一直稳步上升,尤其是期货市场发育或功能发挥所需具备的现货市场条件比较好的原料性大宗农产品期货的交易越来越活跃(图1 和表3)。2007 年3 月起, 国务院和证监会陆续颁布了有关期货交易、期货交易所以及期货公司等的相关条例和办法, 为中国期货市场的进一步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一、中国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初衷——回避现货交易风险
农产品作为日常生活食品的来源和工业原料,其流通状况涉及到农民利益、国民生活和工业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不重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实行了以市场调节为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和流通。但同时也出现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和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使得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失时机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入期货市场机制,通过期货市场特有的价格发现和回避风险功能,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转移,从而起到缓解农产品价格波动、稳定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作用。
一、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首先,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成为农民种地卖粮的好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价格波动也非常剧烈,生产者承担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大力扶持和农业保险的逐步实施,对农民来说,他们面对的最大风险不再是自然风险,而是价格风险。
其次,成为企业改善经营和保值避险有效工具。对于很多现货企业来说,期货市场的主要作用是套期保值。还有的现货企业,将期货市场作为调整经营策略和方向的指示器,在长期参与期货市场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进行经营的有效策略。
同时,期货市场价格信息反映市场预期,可以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信号,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并且期货市场价格信息传导效率高,对现货市场影响大,国家宏观调控信息通过期货价格信息传递,能够减少信息传导的时滞,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增强调控效果。
中国从1988 年起开始研究期货市场。与美国等其它国家不同的是, 国外的期货市场是自然生成的, 是根据生产经营者的需要“自下而上”自发产生的, 中国的期货市场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自上而下”自觉建立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价格体制、外贸体制及对商品交易的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 “三角债”、违约现象屡禁不止。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回避或减少这些风险, 这成为中国当时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重要原因。
1990 年6 月, 中国第一家以期货交易为目标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建立。1993 年5 月该市场正式推出了小麦、大豆、绿豆等5 个期货交易品种。上海粮油交易所于1993 年6 月开始小麦、大豆、菜籽油等农产品的期货交易。除此之外, 海南中商交易所推出了天然橡胶、原糖期货交易。苏州商品交易所、北京商品交易所、天津联合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等交易所也陆续推出了其它农产品品种的标准化合约。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品种、数量在全国逐步扩大
3.1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 3.1.1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产生的背景
我国期货市场的产生起因于80年代的改革开放。经济转轨要求国家更多地依靠经济手段,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经济。80年代的改革是沿着价格改革和企业改革这两条主线展开的。价格改革最早从农产品开始,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国家实心价格双轨制,除计划订购外,可以议价购销,市场调节范围不断扩大。随之,出现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农业生产大升大降,买卖问题此消彼长,政府用于农产品补贴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等一系列问题。这其中,现货价格失真并且市场本身缺乏保值机制,一旦价格波动,政府必须出面,甚至承担全部价格风险。能不能建立一种机制,既可以提供指导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价格信号,又可以防范价格变动造成的危险呢? 80年代后期,一批学者提出了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设想。1988年初,国务院作出重要指示,决定研究期货交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商业部等部门开始组织力量进行期货市场研究,并成立了期货研究小组,系统地研究了国外期货市场的现状和历史,组织人员到国外期货市场进行考察研究,积累了大量有关期货市场的知识。
3.1.2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准备后,我国的期货市场开始进入了具体运作阶段。1990年12月,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开业。到1993年,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部门和地方利益驱动,在缺乏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各地各部门纷纷创办各种各样的期货交易所。到1993年下半年,全国各类期货交易多达50余家,期货经纪机构近千家,中国期货市场建设一哄而起,盲目发展。期货市场一度陷入了一种无序状态,如交易所过多、分布不平衡、品种重复设置、设计不合理、地下非法交易泛滥、盲目开展境外交易、大户联手操作、欺诈投资者等,多次造成期货市场风险,直接影响其市场功能的发挥。
在经过了长达7年的清理整顿之后,期货业的规范程度大大提高了,期货业的规范形象已初步树立起来。无论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我国期货市场都已经具备了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基本条件。
①清理整顿任务基本完成,期市规范程度大大提高。从期货市场自身条件来看,经过清理整顿,期市规范化程度显著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法规体系。国务院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证监会出台的四个管理办法已正式施行,为期货市场的长期规范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监管体系和市场结构逐步完整。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发生重大改变,初步建立了中国证监会垂直管理体系,监管思路符合市场规律,监管能力显著提高。期货交易所从14家撤并到3家,经纪公司从原来的300家压缩到170余家,期货经纪公司充实了资本金,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经培训和考核获得了从业资格,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规范运作的自觉性显著提高。三是经过几次升级和改造,期货市场的交易和信息系统更加成熟,其容量、速度、安全等主要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四是投资者操作R趋理性。经过十年磨练,投资者对期货市场的功能特征、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操作手段日趋成熟和理性,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总之,经过几年实践,期货市场己建成一套严密的交易、结算与风险控制制度,特别是经过一系列风险事件的洗礼,期货市场风险监控技术与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己能有效遏制期货市场较大风险事件的发生。现有的市场基础和条件,非常有利于推出期货投资基金。
②实践造就了一批专业的期货管理与投资者队伍。目前,我国专业期货经纪公司有170余家,期货经纪公司的最低注册资金由原来的一千万元提高到三千万元,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一些大型期货经纪公司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期货经纪公司不得从事自营业务的规定,使经纪公司的风险大大降低,自有资金显得比较充足,这就为发起成立期货投资基金创造了条件。同时,期货经纪公司不从事自营业务,也可以避免关联交易的发生,打消投资者的顾虑,这从制度上保障了期货投资基金的公正性。此外,通过培训和长期实践,期货市场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造就了一支既懂期货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期货管理人员、经纪人与投资者队伍,为期货投资基金的试点成功奠定了人才基础。
③期货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在经过长期的低迷之后,目前我国期货市场恢复性增长势头良好。2003年中国期货市场在国内外大环境趋好的背景下,大连、上海和郑州国内三大期货市场全面活跃,交易规模已创历史最好水平。据统计,2003年,全年交易额累计达10.84万亿元,一举刷新了1995年创下的10.12万亿元的历史新纪录。这说明,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几年规范整顿,正逐渐迎来新一轮发展空间,已经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权威部门预测,我国期货市场未来发展的环境继续看好,理由如下:第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带来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而引起包括生产资料、农产品等一系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增加了生产、经营者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的需求;第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增量,成为国际市场供求变化的主要变数,在铜、铝、大豆等主要期货品种上,中国期货价格对国际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不断增大,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决定》中明确指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确定了期货市场的重要地位,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有理由相信,我国期货市场容量将继续扩大,交易规模将更加扩大。
2000年底,期货业协会成立,我国期货市场三级监管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农产品期货的几个品种中,大豆、小麦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大豆、小麦期货为引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服务粮改,衔接粮食生产、主销区的购销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大豆、小麦期货在价格预期指导和为粮食生产、经营、加工企业提供转移风险的手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显现出了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
第五篇:发展历程
2014年
3月
“星艺装饰”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
2月
2月10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星艺艺术院的春节大型艺术设计特训活动(庐山特训营)进行了报道。
3月
3月在广州市建筑装饰行业协会成立25周年庆典大会上,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评“突出贡献单位”,余敏总裁荣获“突出贡献奖”、设计师郭晓华、袁霄、魏已成荣获“优秀设计师”称号。
7月
星艺文化理念重新提炼和颁布:
星艺价值观:客户赞许 员工依恋 社会尊重
星艺经营理念:设计经典 质量第一 顾客至上 学习创新 星艺精神:敢为人先 恪守勤俭 诚信正直 勇于奉献 质量锤宣言:让工地开口说话 沟通理念:做装修=做朋友
广告语:把装修交给我们 您放心上班去 口 号:我们一起努力„„
8月
8月,经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复审评定,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续第六次荣获“AAA级”企业信用等级证书。
8月22日,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设计学会理事会换届大会在丽江召开。星艺创始人余工当选名誉会长,星艺设计研究院钱际宏当选会长,徐橘当选秘书长。
10月
10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有关规定,经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道总工会批准,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会正式成立。
10月22日,工会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从140名会员代表中采取无记名投票直接选举产生7名工会委员、3名经审委员、3名女职委委员。
10月29日,第八届“中国企业报刊(通讯)大会”在重庆举办。会上,经由国内新闻界、学术界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对呈报的材料进行审核,《星艺装饰导报》在众多国内报刊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第八届“中国企业报刊金纽带奖”“中国优秀企业报刊奖”“中国企业报刊封面奖”“中国企业报刊摄影奖”“中国企业报刊杰出主编奖”五项大奖。
12月
12月7日9日,CIID第二十三届(哈尔滨)年会开幕。会上,2013年第十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学会奖”颁奖揭晓: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荣获2013中国室内设计学会奖“最佳设计企业奖”; 广州工程总公司知名设计师谭立予设计作品《2807号公寓》荣获住宅工程类金奖;集团总设计师、星艺设计研究院院长、星艺设计学会会长钱际宏和广州工程总公司知名设计师谭立予分别荣获“中国五十位优秀青年室内设计师”荣誉称号;南宁公司设计总监李明荣获“中国优秀青年室内设计师提名奖”荣誉称号。
12月底,由星艺装饰文化传媒中心策划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运作的大型设计专著“一个城市的幸福”系列图书陆续出版发行。
2012年
2月
2月16日,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李秉仁先生、副会长刘晓一先生和中国住宅装饰装修委员会秘书长张仁先生莅临大会。会上李秉仁会长发表重要致辞对星艺装饰在行业自律、诚信经营、社会责任等方面充分肯定,并对星艺装饰的未来赋予了厚重期望。三位领导并为庆典大会题词,李秉仁先生的题词:“高举科学发展旗帜,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经营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刘晓一先生的题词:“星级服务乃企业文化建设之本,艺术家装集全球风格总汇。”张仁先生的题词:“二十年行业领先,再续写辉煌篇章。”
星艺装饰创始人余静赣先生作了题为《做装修,就是做亲戚,做幸福》的重要讲话。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董事长周晓霖先生发表了题为《星艺的力量》的重要讲话。
庆典组委会邀请了全国客户、媒体、行业协会、合作伙伴和同行代表400余人参加了大会。
庆典大会上表彰了在企业发展20年来作出卓越贡献的10位功勋集体,20位功勋人物和60位杰出人物。
5月
《星艺的力量-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成立20周年庆典纪念》大型图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图书为集团首次以品牌名义向社会发行的出版物。
8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前会长、88岁高龄的张恩树先生再访星艺装饰并题词:“忠于品质,致力幸福。”
10月29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企业内部报刊(通讯)大会上,经全国新闻界、学术界资深报刊主编、专家和官员组成的评审团评审,《星艺装饰导报》以其鲜明的舆论导向、丰富的版面容量、厚重的标题质量和标准的文字质量等总体优势,一举奇得“中国企业报刊金纽带奖”、“中国优秀企业文化建设传播奖”和“中国企业报刊杰出主编奖”。
11月
11月8日在中国建设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 2012第22届年会上,我集团荣获“最佳设计企业”称号。设计师谭立予的作品《Mayu汇景新城》荣获住宅、别墅、公寓工程类金奖。设计师谭立予、郭晓华的作品《xy财东十楼》荣获办公工程类银奖。
12月
成立23家子公司,初步完成“集团-子公司-分公司”的三级管理架构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在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届股东大会上,选举产生出第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周晓霖任董事长,冷忠任监事会主席,余批生任副董事长。在第一届董事会
第一次会议上聘任了新一届经营班子。余敏任总裁。
2011年
1月
在由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主办的“2010先驱中国之夜”颁奖典礼上,星艺装饰荣获“2010绿色环保企业奖”。
江西美术专修学校落户星艺艺术学院。
3月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有限公司新网站正式上线。
4月
在央视一、二、三套进行品牌强势推广,掀起星艺二十周年庆典高潮。
8月
在井冈山全国经理人特训期间,提炼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乐观向上的创业精神;诚实守信的立企精神;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成就大我的大爱精神之”“星艺精神”。
9月
星艺装饰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证书。
10月
《星艺装饰导报》荣获“2011中国十佳企业传媒”。
2010年
3月
星艺装饰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乙级》资质。
4月
确立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为“经营大爱”,品牌核心价值观为“奉献幸福”。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正式成立,母公司名称变更为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有限公司。
5月
4.14玉树地震后,全国爱心涌动,为灾区捐款。集团公司对玉树灾区的土旦才培、桑措等十五位大学新生进行完成学业的爱心助学捐助。
集团公司与阆品(LPL)软装设计机构强强联手,由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台湾和香港六大国际采购定制机构、14个国际定制工厂基地及30多位全球顶级设计师加盟,倾力打造“传承不可复制的永恒家居”,开创了中国国际家居定制模式的先河,星艺装饰由此迈上了家居全球化的道路。
8月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设计学会正式成立,余工任名誉会长,钱际宏任会长。
10月
在中国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博览会、亚太空间设计师筑巢奖作品展览会及第四届国际艺术和平展上,星艺装饰荣获“2010年亚太优秀设计企业”、“201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家居设计机构”两项大奖。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设计研究院成立,钱际宏任院长。
11月
星艺装饰与淘宝网签定战略合作协议,“星艺装饰旗舰店”登陆淘宝商城。
12月
《星艺装饰导报》荣获“2010广东省优秀企业报刊”。
星艺印象国际家居馆成立,相继推出“星艺”牌装修主材。
星艺设计师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八项大奖。
2009年
2月
“星艺有我四海尽飞扬 我因星艺人生畅豪情”——由郝峻作词、金旭庚作曲的企业歌《星艺人》录制并发行。
4月
《岁月留痕,星艺传说》——星艺最新企业宣传片问世。
9月
广东星艺装饰有限首届董事会、监事会由全体股东选举产生,周晓霖任董事长,冷忠任监事长,首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聘任了经营班子,余敏任总裁。
10月
由董事长周晓霖领队,星艺经理人、设计总监14人赴美国考察。
罗照球主任代表星艺装饰出席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四川行活动,受到国家领导、国家部委领导、四川省党政领导亲切会见。
12月
在中国民营企业系列成就颁奖典礼上,星艺装饰荣获“最具成长性民营企业奖”。
2008年
2月
星艺装饰荣获“广东省著名商标”。
4月
星艺装饰被广东省工商局评为“2007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5月
5.12汶川大地震后,星艺装饰分别在都江堰、德阳、安县、捐建三所爱心学校。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协会授予我司“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称号。
12月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总结表彰大会暨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大会上,星艺装饰荣获“改革开放30年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星艺创始人余静赣先生荣获“改革开放30年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杰出贡献人物”称号;星艺设计作品“颐和山庄毓秀阁1702室”等一批施工工程荣获“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示范工程”大奖。
2007年
8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名誉会长张恩树视察星艺装饰并题词:“创新发展,行业领先。”
11月
星艺装饰获“广州市著名商标”。
12月
星艺装饰荣获中国建筑装饰装修协会“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百强企业”称号。
2006年
9月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星艺装饰,这是星艺首度被中央级新闻媒体关注。
在“第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这一中国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室内设计展上,星艺设计师占据二十多幅获奖作品中的六席。
11月
《星艺装饰导报》创刊100期。
12月
2006年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住宅装饰装修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会胜利召开,星艺装饰高票当选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住宅装饰装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为星艺装饰颁发“知名品牌企业”、“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AAAA级诚信企业”、“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企业创新奖”、“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特别贡献奖”等多项大奖。
2005年
1月
星艺装饰品牌事业部成立。
8月
组织百名经理、总监到欧洲考察。
发布“全国联保宣言”。
9月
星艺装饰当选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10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马挺贵亲临星艺装饰总部视察,高度评价星艺装饰
在行业的地位:“行业发展的引领者、排头兵。”
12月
星艺装饰与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联合发布《2006年中国室内设计流行发展趋势》。
星艺装饰被中国双百峰会组委会评为“2005年中国家居产业最具影响力装饰公司”。
星艺进驻全国2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直营公司达256家。
2004年
3月
星艺装饰商标名及标识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
8月
星艺装饰创始人余工奔赴法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瑞士、荷兰、卢森堡、比利时、日本等国家考察。
2003年
1月
100余名经理人在清华大学进行学习培训,拉开了星艺经理人每年半个月到国家重点大学脱产学习培训的序幕。
5月
余静赣先生在江西丰良创办“星艺艺术学院”,成为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加油站”。
2002年
4月
星艺装饰与国家建设部合作,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举办公装特训班,培训工程项目经理200名、工程监理120名。
8月
星艺装饰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广东省建设厅颁发的《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资质。
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9月
选派14人分赴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攻读MBA,成为业界首例。
2001年
10月
“绿色家装万里行”大型系列活动在广州、上海、北京、南京、天津、福州、杭州、成都、石家庄、厦门、深圳、中山、珠海等二十个城市同时举行,成为业界首家倡导健康、生态家居理念的装修装饰企业。
2000年
7月
向社会发布企业质量标准QB01/T07—2000《住宅装饰装修验收标准》。确立品牌目标:“为行业做榜样,打造中国人住的名牌”。
8月
购珠江花园物业——星艺大厦作为公司总部基地和内训中心。同年,星艺设计岛在珠江花园正式创立。
1998年
在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资500万,设立“广东星艺装饰有限公司(“星艺”取“广州市天河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之“星”和“艺”)继续承接原广州市天河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所有业务,并以该公司的名义对外拓展,在全国开设分支机构。
确立品牌Log。
确立红色为企业标准色。
首创“家装现场咨询会”模式,该模式演化为星艺在全国独具一格的“家装文化节”。
首推“装修质量锤”宣言——“让工地开口说话!”自觉将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交给客户和社会监督。从而走上打造 “星艺装饰”品牌之路。
1997年
9月28日,第一家分支机构——深圳公司开业,开始实施“棋行天下的品牌扩张战略。
《星艺装饰导报》创刊发行,星艺装饰网站建立。
《星艺居》创刊。
确立团队口号:“我们一起努力!”
1996年
在广州主要媒体发布广告,成为全国业界首个在媒体发布广告的装饰装修企业。“把装修交给我们,您放心上班去!”成为品牌广告语。
“做装修=做朋友”的沟通理念形成。
1993年
注销三星服务部,并同时设立广州市天河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继续承接原三星服务部所有业务,创始人余静赣先生担任总设计师。提出十年目标——进入中国家居装饰行业三强。
1991年
余静赣先生在广州创立星艺雏体——三星服务部,属全国最早在工商部门
注册的民营家装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