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课后题答案2

时间:2019-05-15 11:2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机械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课后题答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机械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课后题答案2》。

第一篇:机械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课后题答案2

5-1 图示为手动起重葫芦,已知z1=z2’=10,z2=20,z3=40.设由链轮A至链轮B的传动效率为η=0.9,为了能提升Q=1000N的重物,求必须加在链轮A上的圆周力P。

答案:求出A、B两轮的转速比iAB,即i14

此轮系为行星轮系,中心轮1、3,行星轮2-2’,系杆为4。

∴i134=(n1-n4)/(n3-n4)=(-)z2z3/z1z2 即(n1-n4)/(0-n4)=-20×40/10×10

∴i14=n1/n4=9 η=Q×VQ/P×VP η=Q×rB×n4/P×rA×n1 0.9=1000×40/P×160×9

P =1000×40/160×0.9×9≈30.86(N)

5-2 在图示的三爪电动卡盘的传动轮系中,各轮齿数为:z1=6,z2=z2’=25,z3=57,z4=56.求传动比i14.

答案:1、2、3、H构成行星轮系,1、2、2′、4、H构成差动轮系。∴i13H=(n1-nH)/(n3-nH)=(-)z3/z1……①

其中n3=0,i14H=(n1-nH)/(n4-nH)=(-)z2×z4/z1×z2′……② ∵联立①、②,即可求出,i14=n1/n4=-63×56/6=-586

5-3 在图示双螺旋桨飞机的减速器中,已知:z1=26,z2=20,z4=30,z5=18,n1=1500r/min,求螺旋桨P,Q的转速nP,nQ及转向。

答案:此轮系为2个行星轮系串联组合而成.1、2、3、H(P)行星轮系,4、5、6、H(Q)行星轮系.现z3、z6的齿数未知。按标准齿轮标准安装,用同心条件来求:z3=2z2+z1=66 z6=2z5+z4=66 由行星轮系1、2、3、H(P)可知: i 13H=(n1-nP)/(n3-nP)=(-)z3/z1 其中n3=0,即(n1-nP)/(0-nP)=-66/26 nP≈4239.5r/min

即 n4=nP=4239.5r/min 转向与n1相同

由行星轮系4、5、6、H(Q)可知:i46H=(n4-nQ)/(n6-nQ)=(-)z6/z

4其中n6=0,即(n4-nQ)/(0-nQ)=-66/30 nQ≈1324.7r/min 转向与n4相同。5-4 图示传动装置中,已知各轮齿数为:z1=20,z2=40,z3=30,z1′=60,z5=30,z5′=20,z4=44,z3′=40,6为右旋三头螺杆,6为蜗轮,z7=63。试问:当轴A以na=60r/min的转速按图示方向转动时,蜗轮7的转速n7为多少?转向如何?

答案:1、2、3构成定轴轮系。i13=n1/n3=z3/z1

n3=2n1/3=40 r/min

1′、5构成定轴轮系。i1′5=n1′ / n5=(-)z5/z1′ n5=-2n1′=-120 r/min

n3′=n3=40 r/min n5′ =n5=-120 r/min

由于3′、4、5′、H构成差动轮系 ∴i3′5′H=(n3′-nH)/(n5′-nH)=-z5′/z3′ nH=-13/3 r/min

即蜗杆的转速n6=-13/3 r/min,其转向与nA的转向相反(方向见图中n6箭头)蜗杆为右旋,头数为3,即z6=3,用左手定则,四指指向n6方向,则大拇指所指方向即为蜗轮接触点的速度方向.即可判定蜗轮7的转向为顺时针. i67=n6/n7=z6/z7 n7=40/63(r/min)5-5 图示轮系中,已知各轮齿数为:z2=z3=z4=18,z2′=z3′=40,设各轮模数相同,并为标准齿轮传动。试求:z1=?;传动比i1H=?

答案:整个轮系为一周转轮系。因为 a12=a2′ 3+a3′ 4 所以 z1-z2=z2′-z3+z3′-z4 求出 z1=62

i 14H=(n1-nH)/(n4-nH)=z2z3z4 /z1 z2′z3′

其中n4=0,即(n1-nH)/(0-nH)=z2z3z4 /z1 z2′z3′ 求出 i 1H=0.941

5-6 图示轮系中,已知各轮齿数为:z1=22,z3=88,z3′=z5,试求:传动比i15=?

答案:此轮系由2个基本轮系组合而成.1、2、3、H(5)周转轮系,3′、4、5定轴轮系。

定轴轮系 i3′5=n3′ / n5′=-z5′/z3′ =-1;n3′ = -n5′ 周转轮系 i 13H=(n1-n5)/(n3-n5)=-z3/z1 =-4 将n3=n3′ = -n5′ 代入,得i 15=9 1.在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2.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将会产生什么结果? 3.平面机构中的虚约束常出现在哪些场合? 4.运动副的定义是什么?常见的有哪些? 5.什么叫速度瞬心?绝对速度瞬心和相对速度瞬心有什么区别? 6.什么叫连杆、连架杆、连杆机构?

7.什么叫连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它用什么来表达? 8.什么叫极位夹角?它与机构的急回特性有什么关系? 9.什么叫死点?它与机构的自由度F<=0有什么区别?

10.什么叫连杆机构的压力角、传动角?研究传动角的意义是什么? 11.凸轮机构中,选择基圆半径时,应考虑那些因素?原则是什么?

12.凸轮机构中,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各适用什么场合?

13.何谓凸轮的理论廓线?何谓凸轮的实际廓线?两者有何区别和联系? 14.何谓运动失真?应如何避免出现运动失真现象?

15.在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中,采用偏置从动件的只要目的是什么?偏置方向应如何确定? 16.何谓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当凸轮轮廓设计完成后,若发现压力角超过许用值,可采取什么措施? 17.齿轮机构的主要优点有哪些? 18.写出三种圆柱齿轮机构

19.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分度圆和节圆有何区别?在什么情况下,分度圆和节圆是相等的? 20.为了实现定传动比传动,对齿轮的齿廓有何要求? 21.何为根切现象?标准齿轮是否发生根切取决于什么? 22.何谓成形法,其常用的刀具有哪些? 23.与直齿轮相比,斜齿轮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24.简述正变位齿轮加工的优点

25.一对斜齿轮传动在端面上相当于何种齿轮的传动?国际上将斜齿轮的何参数取为标准参数? 26.在圆锥齿轮的设计中,齿宽b为何不宜取太大?其常用取值范围是多少?(外锥距表示为Re)27.在定轴轮系的传动比的计算中,如何确定总传动比的正负号? 28.简述惰轮所起的作用

29.基本周转轮系由哪些部件构成? 30.简述差动轮系和行星轮系的主要区别。31.何谓反转法?

32.从复合轮系中如何确定定轴轮系? 33.从复合轮系中如何确定基本周转轮系? 34.轮系的主要功用有哪些?

35.列举至少三项间歇运动机构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6.简述棘轮机构的组成和类型,列举三种棘轮机构的应用。

37.何谓槽轮机构的运动特性系数?在槽轮机构的设计时,对槽数的选择是否多多益善?为什么? 38.简述不完全齿轮机构的工作特点。39.简述凸轮间歇运动机构的分类及其优点。40.简述机械自锁现象及自锁条件。41.如何确定移动副和转动副中的摩擦?

42.简述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43.拖拉机发动机曲轴上安装飞轮的功用有哪些?

第二篇:机械原理课后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原理作业

第一章 结构分析作业

1.2 解:

F = 3n-2PL-PH = 3×3-2×4-1= 0

该机构不能运动,修改方案如下图:1.2 解:

(a)F = 3n-2P1= 1 A点为复合铰链。

L-PH = 3×4-2×5-(b)F = 3n-2PL-PH = 3×5-2×6-2= 1

B、E两点为局部自由度, F、C两点各有一处为虚约束。

(c)F = 3n-2PL-PH = 3×5-2×7-0= 1

FIJKLM为虚约束。

1.3 解:

F = 3n-2PL-PH = 3×7-2×10-0= 1

1)以构件2为原动件,则结构由8-

7、6-

5、4-3三个Ⅱ级杆组组成,故机构为Ⅱ级机构(图a)。

2)以构件4为原动件,则结构由8-

7、6-

5、2-3三个Ⅱ级杆组组成,故机构为Ⅱ级机构(图b)。

3)以构件8为原动件,则结构由2-3-4-5一个Ⅲ级杆组和6-7一个Ⅱ级杆组组成,故机构为Ⅲ级机构(图c)。

(a)

(b)

(c)

第二章

运动分析作业

2.1 解:机构的瞬心如图所示。

2.2 解:取l5mm/mm作机构位置图如下图所示。

1.求D点的速度VD VDVP13 VD而

2.求ω1

VEAEP14P132425,所以

VDVE24251502425144mm/s

3.求ω2

211VElAE1501201.25rad/s

2138981.2538980.46rad/sP12P14P12P243898 因,所以4.求C点的速度VC

1mm/mm

VC2P24Cl0.46445101.2mm/s

2.3 解:取l作机构位置图如下图a所示。1.求B2点的速度VB2

VB2 =ω1×LAB =10×30= 300 mm/s 2.求B3点的速度VB3

VB3 = VB2 +

VB3B2

大小?

ω1×LAB

? 方向 ⊥BC

⊥AB

∥BC 取v10mm/smm作速度多边形如下图b所示,由图量得:

VB3pb3v2710270mm/spb322mm,所以

mm 由图a量得:BC=123 mm , 则

lBCBCl1231123

3.求D点和E点的速度VD、VE

利用速度影像在速度多边形,过p点作⊥CE,过b3点作⊥BE,得到e点;过e点作⊥pb3,得到d点 , 由图量得:所以 VDpdv1510150mm/spd15mm,pe17mm,; VEpev1710170mm/s VB3B2b2b3v1710170mm/s 4.求ω

V3B3270l2.2rad/sBC123

5.求anB2

an22B21lAB10303000mm/s2

6.求aB3

aB3 = aB3n + aB3t = aB2 +

aB3B2k +

aτB3B

2大小 ω32LBC ?

ω12LAB

2ω3VB3B2

方向

B→C ⊥BC

B→A

⊥BC

∥BC n22 aB33l2BC2.2123595mm/s

ak22B3B23VB3B222.22701188mm/s 5

a50mm/s2mm作速度多边形如上图c所示,由图量得: ,所以

mm/s2b'323mm,n3b'320mmaB3b'3a23501150t

7.求3

taB3n3b'3a20501000mm/s

lBC123

8.求D点和E点的加速度aD、aE 3aB310008.13rad/s2利用加速度影像在加速度多边形,作b'3e∽CBE, 即

b'3CB eCEb'3eBE,得到e点;过e点作⊥b'3,得到d点 , 由图量得:e16mm,d13mm,aDda1350650mm/s2所以,a2Eea1650800mm/s。

2.7 解:取l2mm/mm作机构位置图如下图a所示。

一、用相对运动图解法进行分析 1.求B2点的速度VB2

VB2 =ω1×LAB =20×0.1 = 2 m/s 2.求B3点的速度VB3

VB3 = VB2 +

VB3B2

大小?

ω1×LAB

方向 水平

⊥AB

∥BD 取v0.05m/smm作速度多边形如下图b所示,由图量得:

pb320mm,所以

而VD= VB3= 1 m/s

nVB3pb3v200.051m/s

3.求aB2

aB21lAB200.140m/sn222

4.求aB3

τ

a B3 = aB2n

a B3B

2大小

ω12LAB

方向

水平

B→A

∥BD 取a1m/s2

mm作速度多边形如上图c所示,由图量得:

aB3b'3a35135m/s2,所以

二、用解析法进行分析

2b'335mm。

2VD3VB2sin11lABsin1200.1sin301m/s21aD3aB2cos1lABcos1200.1cos3034.6m/s

第三章 动力分析作业

3.1 解:

根据相对运动方向分别画出滑块1、2所受全反力的方向如图a所示,图b中三角形①、②分别为滑块2、1的力多边形,根据滑块2的力多边形①得:

FrFR12R12cossin(602)sin(90)Fcos,FRF12rsin(602)

由滑块1的力多边形②得:

FdFR21sin(602)sin(90)FR21cos,Fsin(602)cossin(602)sin(602)dFR21cosFrcossin(602)Frsin(602)

而 tg1ftg1(0.15)8.53

所以 F602)dFsin(rsin(602)1000sin(6028.53)sin(6028.53)1430.7N3.2 解:取l5mm/mm作机构运动简图,机构受力如图a)所示;

F50N/mm作机构力多边形,得:

FR6560503000N,FR4567503350N,FR45FR54FR34FR433350N,FR2335501750FR6350502500N,FR23FR32FR12FR211750N

MbFR21lAB1750100175000Nmm175Nm

3.2 解:机构受力如图a)所示

N,由图b)中力多边形可得:FR65tg4F5tg4510001000N

FR545FR43Fsin1000.2N

4sin451414 FR43FR63FR23sin116.6sin45sin18.4

Fsin45sin45R63sin116.6FR43sin116.61414.21118.4N

FR23sin18.4sin116.6Fsin18.4R43sin116.61414.2500N 所以 FR21FR23FR61500N

MbFR21lAB50010050000Nmm50Nm

3.3 解:机构受力如图所示

由图可得:

对于构件3而言则:FdFR43FR230,故可求得 FR23 对于构件2而言则:FR32FR12

对于构件1而言则:FbFR41FR210,故可求得

Fb

3.7 解:

1.根据相对运动方向分别画出滑块1所受全反力的方向如图a所示,图b为滑块1的力多边形,正行程时Fd为驱动力,则根据滑块1的力多边形得:

Fdsin(2)FR21sin90()FR21cos(),FR21Fd

cos()sin(2)

则夹紧力为:FrFR21cosFdcos()cossin(2)2.反行程时取负值,F'R21为驱动力,而F'd为阻力,故

F'R21

F'dcos()sin(2),cossinF'dtg而理想驱动力为:F'R210F'd所以其反行程效率为:

'F'RF'd21

0F'RF'dtg21cos()sin(2)sin(2)tgcos()

sin(2)当要求其自锁时则,'tgcos()0,故 sin(2)0,所以自锁条件为:2

3.10 解:

1.机组串联部分效率为:

'23298210.90.0.950.8

212.机组并联部分效率为:

''PAAPBB20.830.7P23APB230.980.950.688 3.机组总效率为:

'''0.8210.6880.56556.5%

4.电动机的功率

输出功率:NrPAPB235kw 电动机的功率:NdNr50.5658.85kw

第四章平面连杆机构作业

4.1 解:

1.① d为最大,则

adbc

故 dbca280360120520mm

② d为中间,则

acbd

故 dacb120360280200mm

200mmd520mm所以d的取值范围为:

2.① d为最大,则

adbc 故 dbca280360120520mm

② d为中间,则

acbd 故 dacb120360280200mm

③ d为最小,则

cdba 故 dbac28012036040mm

④ d为三杆之和,则

dbac280120360760mm

所以d的取值范围为:40mmd200mm和520mmd760mm 14

3.① d为最小,则

cdba 故 dbac28012036040mm

4.3 解:机构运动简图如图所示,其为曲柄滑块机构。

4.5 解:

1.作机构运动简图如图所示;由图量得:16,68,max min155,min52,所以 180max18015525,行程速比系数为:2.因为 l1是摆转副。K18018018016180161.20

l32872100l2l45250102

所以当取杆1为机架时,机构演化为双曲柄机构,C、D两个转动副3.当取杆3为机架时,机构演化为双摇杆机构,A、B两个转动副是周转副。4.7 解:1.取l6mm/mm作机构运动简图如图所示;由图量得:

180180180518051.055,故行程速比系数为:

K

由图量得:行程:h40l406240mm

2.由图量得:min68,故min6840 3.若当e0,则K= 1,无急回特性。4.11 解: 1.取2.由图中量得: l4mm/mm,设计四杆机构如图所示。

lABABl704280mm。lCDC1Dl254100mmlADADl78.54314mm 16

4.16 解: 1.取l1mm/mm,设计四杆机构如图所示。

2.由图中量得:

lABAB1l21.5121.5mm,lBCB1C1l45145mm。

63,图中AB”C” 为 3.图中AB’C’为max的位置,由图中量得max max的位置,由图中量得max90。

4.滑块为原动件时机构的死点位置为AB1C1和AB2C2两个。

4.18 解: 1.计算极位夹角:K1K11801.511.5118036

2.取l2mm/mm,设计四杆机构如图所示。

3.该题有两组解,分别为AB1C1D和AB2C2D由图中量得:

lAB1AB1l24248mm,lB1C1B1C1l602120mm ;

lABlB2AB2l11222mm。2C2B2C2l25250mm

第五章 凸轮机构作业

5.1 解:

图中(c)图的作法是正确的,(a)的作法其错误在于从动件在反转过程的位置应该与凸轮的转向相反,图中C’B’为正确位置;(b)的作法其错误在于从动件在反转过程的位置应该与起始从动件的位置方位一致,图中C’B’为正确位置;(d)的作法其错误在于从动件的位移不应该在凸轮的径向线上量取,图中CB’为正确位置。

5.4 解:如图所示。

5.5 解: 凸轮的理论轮廓曲线、偏距圆、基圆如图所示;

第三篇:机械原理课后答案第6章

第6章作业

6—1什么是静平衡?什么是动平衡?各至少需要几个平衡平面?静平衡、动平衡的力学条件各是什么?

6—2动平衡的构件一定是静平衡的,反之亦然,对吗?为什么?在图示(a)(b)两根曲轴中,设各曲拐的偏心质径积均相等,且各曲拐均在同一轴平面上。试说明两者各处于何种平衡状态?

答:动平衡的构件一定是静平衡的,反之不一定。因各偏心质量产生的合惯性力为零时,合惯性力偶不一定为零。(a)图处于动平衡状态,(b)图处于静平衡状态。

6一3既然动平衡的构件一定是静平衡的,为什么一些制造精度不高的构件在作动平衡之前需先作静平衡?

6—4为什么作往复运动的构件和作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不能在构件本身内获得平衡,而必须在基座上平衡?机构在基座上平衡的实质是什么?

由于机构中作往复运动的构件不论其质量如何分布,质心和加速度瞬心总是随着机械的运动周期各沿一条封闭曲线循环变化的,因此不可能在一个构件的内部通过调整其质量分布而达到平衡,但就整个机构而言.各构件产生的惯性力可合成为通过机构质心的的总惯性力和总惯性力偶矩,这个总惯性力和总惯性力偶矩全部由机座承受,所以必须在机座上平衡。机构在基座上平衡的实质是平衡机构质心的总惯性力,同时平衡作用在基座上的总惯性力偶矩、驱动力矩和阻力矩。

6—5图示为一钢制圆盘,盘厚b=50 mm。位置I处有一直径φ=50 inm的通孔,位置Ⅱ处有一质量m2=0.5 kg的重块。为了使圆盘平衡,拟在圆盘上r=200 mm处制一通孔,试求此孔的直径与位置。(钢的密度ρ=7.8 g/em3。)解

根据静平衡条件有: m1rI+m2rⅡ+mbrb=0 m2rⅡ=0.5×20=10 kg.cm m1r1=ρ×(π/4)×φ2×b×r1=7.8 ×10-3×(π/4)×52×5 ×l0=7.66 kg.cm

取μW=4(kg.cm)/cm,作质径积矢量多边形如图所示,所添质量为:

m b=μwwb/r=4×2.7/20=0.54 kg,θb=72º,可在相反方向挖一通孔 其直径为:

6—6图示为一风扇叶轮。已知其各偏心质量为m1=2m2=600 g,其矢径大小为r1=r2=200 mm,方位如图。今欲对此叶轮进行静平衡,试求所需的平衡质量的大小及方位(取rb=200 mm)。

(注:平衡质量只能加在叶片上,必要时可将平衡质量分解到相邻的两个叶片上。)解

根据静平衡条件有:

m1r1+m2r2+mbrb=0 m1r1=0.6×20=1 2 kg.cm m2r2=0.3×20=6 kg.cm 取μW=4(kg.cm)/cm作质径积矢量多边形如图 mb=μWWb/r=4×2.4/20=0.48 kg,θb =45º

分解到相邻两个叶片的对称轴上

6—7在图示的转子中,已知各偏心质量m1=10 kg,m2=15 k,m3=20 kg,m4=10 kg它们的回转半径大小分别为r1=40cm,r2=r4=30cm,r3=20cm,方位如图所示。若置于平衡基面I及Ⅱ中的平衡质量mbI及mbⅡ的回转半径均为50cm,试求mbI及mbⅡ的大小和方位(l12=l23=l34)。msin450.39kgsin(180454530)mmb3sin(4530)0.58kgsin60 mb2 解

根据动平衡条件有

21m1r1mrmr33mbrb22103

321m4r4mrmr22mbrb1331033

以μW作质径积矢量多边形,如图所示。则

mbI=μWWbI/rb=5.6 kg,θbI =6º

mbⅡ=μWWbⅡ/rb=5.6 kg,θbⅡ=145º

6—8图示为一滚筒,在轴上装有带轮现已测知带轮有一偏心质量。另外,根据该滚筒的结构知其具有两个偏心质量m2=3 kg,m3=4,各偏心质量的方位如图所示(长度单位为)。若将平衡基面选在滚筒的两端面上,两平衡基面中平衡质量的回转半径均取为,试求两平衡质量的大小和方位。若将平衡基面Ⅱ改选在带轮宽度的中截面上,其他条件不变,两平衡质量的大小和方位作何改变?

(1)以滚筒两端面为平衡基面时,其动平衡条件为

3.51.59.5mrmrmr11223031111114.59.51.5mb11rb1mrmrmr30311122111111

mb1rb1以μW作质径极矢量多边形.如图(a),(b),则

mbI=μWWbI/rb==1.45 kg,θbI =145º

mbⅡ=μWWbⅡ/rb=0.9kg,θbⅡ=255º

(2)以带轮中截面为平衡基面Ⅱ时,其动平衡条件为

以μw=2 kg.crn/rnm,作质径积矢量多边形,如图(c),(d),则

mbI=μWWbI/rb==2×27/40=1.35 kg,θbI =160º

mbⅡ=μWWbⅡ/rb=2×14/40=0.7kg,θbⅡ=-105º

6—9 已知一用于一般机器的盘形转子的质量为30 kg,其转速n=6 000 r/min,试确定其许用不平衡量。

(1)根据一般机器的要求,可取转子的平衡精度等级为G6.3,对应平衡精度A=6.3。

(2)n=6000 r/min,ω=2πn/60=628.32 rad/s [e]=1 000A/ω=10.03μm [mr]=m[e]=30×10.03×10-4=0.03 kg.cm

6—10 图示为一个一般机器转子,已知转子的质量为15 kg,其质心至两平衡基面I及Ⅱ的距离分别为l1=100 mm,12=200 mm,转子的转速n=3 000 r/min,试确定在两个平衡基面I及Ⅱ内的许用不平衡质径积。当转子转速提高到6 000 r/min时,其许用不平衡质径积又各为多少? 513mrmr3301114.514.59.51.5mb11rb1mrmrmr3031112214.514.5

mb1rb1

解(1)根据一般机器的要求,可取转子的平衡精度等级为G6.3,对应平衡精度A=6.3mm/s。(2)n=3000r/min, ω=2πn/60= 314.16 rad/s

[e]=1 000A/ω=20.05μm [mr]=m[e]=15×20.05×10-4=0.03 kg.cm 可求得两平衡基面I及Ⅱ中的许用不平衡质径积为

l22003020g.cml1l2200100

l100[m11r11][mr]23010g.cml1l2200100

[m1r1][mr](3)n=6000 r/min,ω=2πn/60=628.32 rad/s [e]=1 000A/ω=10.025μm [mr]=m[e]=15×10.025×10--4=15g.cm

可求得两平衡基面I及Ⅱ中的许用不平衡质径积为

6—11 有一中型电机转子其质量为m=50 kg,转速n=3 000 r/min,已测得其 不平衡质径积mr=300 g·mm,试问其是否满足平衡精度要求?

6—12在图示的曲柄滑块机构中,已知各构件的尺寸为lAB=100 mm, lBC=400 mm;连杆2的质量m2=12 kg,质心在s2处,lBS2=400/3 mm;滑块3的质量m3=20 kg,质心在C点处;曲柄1的质心与A点重合。今欲利用平衡质量法对该机构进行平衡,试问若对机构进行完全平衡和只平衡掉滑块3处往复惯性力的50%的部分平衡,各需加多大的平衡质量mC`和mC``(取lBC``=1AC``=50 mm)? l22001510g.cml1l2200100

l100[m11r11][mr]2155g.cml1l2200100 [m1r1][mr]

(1)完全平衡需两个平衡质量,各加在连杆上C’点和曲柄上C``点处,平衡质量的大小为:

mC` =(m2lBS2+m3lBC)/lBC`=(12×40/3+20×40)/5=192 kg

mC``=(m`+m2+m3)lAB/lAC``=(1 92十12+20)×10/5=448 kg(2)部分平衡需一个平衡质量。应加在曲柄延长线上C``点处。平衡质量的大小为: 用B、C为代换点将连杆质量作静代换得

mB2=m2lS2C/lBC=1 2×2/3=8 kg

mC2=m2lBS2.lBC=1 2×4=4 kg

mB=mB2=8kg, mC=mC2+m3=24 kg 故下衡质量为

mC``=(mB+mC/2)lAB/lAC``=(8+24/2)×10/5=40kg

6—13在图示连杆一齿轮组合机构中,齿轮a与曲柄1固连,齿轮b和c分别活套在轴C和D上,设各齿轮的质量分别为m。=10 kg,m b=12 kg,m。=8 kg,其质心分别与轴心B、c、D重合,而杆1、2、3本身的质量略去不计,试设法平衡此机构在运动中的惯性力。

如图所示,用平衡质量m’来平衡齿轮a的质量,r`=lAB;

m`=malAB/r`=10kg 用平衡质量,m”来平衡齿轮b的质量,r``=lCD

m``=mblCD/r`` 齿轮c不需要平衡。

6—14 图a所示为建筑结构抗震试验的振动发生器。该装置装在被试建筑的屋顶。由一电动机通过齿轮拖动两偏心重异向旋转(偏心重的轴在铅垂方向),设其转速为150 r/min,偏心重的质径积为500kg.m求两偏心重同相位时和相位差为180º时,总不平衡惯性力和惯性力矩的大小及变化情况。

图b为大地重力测量计(重力计)的标定装置,设r=150 mm,为使标定平台的向心加速度近似于重力加速度(9.81 m/s2),同步带轮的角速度应为多大?为使标定平台上升和下降均能保持相同的匀速回转,在设计中应注意什么事项?

第四篇:机械原理课后答案7章

7-1在如图7-32所示的轮系中,已知Z1=15,Z2=25,Z2’=15,Z3=30,Z3’=15,Z4=30,Z4’=2(右旋),Z5=60,Z5’=20(m=4mm),若n1=500r/min,求齿条6线速度v的大小和方向。

1n12'3'234'5'4n556v5

解:计算齿轮5的转速n5 i15n1z2z3z4z525303060200n5z1z2'z3'z4'1515152

n5故:

n15002.5 r/mini15200

计算齿轮5’直径d5’

d5'mz5'42080 mm故齿条6的线速度v6为

v65r5'方向如图所示。

7-2在如图7-33所示的手摇提升装置中,已知各齿轮齿数为Z1= 20,Z2=50,Z3=15,Z4=30,Z6=40,Z7=18,Z8=51,蜗杆Z1=1且为右旋,试求传动比i18,并指出提升重物时手柄的转向。

2n5d5'2.5800.01047 m/s602601000

解:

i181z2z4z6z8503040515688z1z3z5z72015118

提升重物时手柄的转向如图所示。

7-3在如图7-34所示的轮系中,已知各齿轮齿数为Z1= 20,Z2=30,Z3=18,Z4=68,齿轮1的转速n1=500r/min,试求系杆H的转速nH的大小及方向。

解:

Hi14n1nHzz3068245.67n4nHz1z32018

n40

n1nH5.67nHnHn115022.496.676.67 方向与n1相同。

7-4在如图7-35所示的双级行星齿轮减速器中,各齿轮齿数为Z1= Z6 =20,Z2=30,Z3=Z4=40,Z2=Z5=10,试求:

(1)固定齿轮4时的传动比i1H2;(2)固定齿轮3时的传动比i1H2。

解:固定齿轮4时轮系如图所示,齿轮1,2,3组成定轴轮系,齿轮6,5,4和系杆H2组成行星轮系。

Hi64n6nH2zzz405442n4nH2z6z5z620

n40, n6n1,可得

n1nH22nH2n1/nH2121i1H23 固定齿轮3时轮系如图所示,齿轮1,2,3组成行星轮系,齿轮6,5,4和系杆H2组成差动轮系。

Hi64n6nH2zzz405442n4nH2z6z5z620 zzzn1nH1402332n3nH1z1z2z120

Hi13n30,,可得nH1n1n1n43,因为n6n1, n4nH1故3则

n6nH2nn1H22n4nH2n1nH23n1/nH212n113nH2

7-5如图7-36所示的复合轮系中,设已知n1=3549r/min,又各齿轮齿数为Z1= 36,Z2=60,Z3=23,Z4=49,Z4’=69,Z5=31,Z6 =131,Z7=94,Z8=36,Z9=167,试求行星轮架H的转速nH。

i1H2n1/nH295 解:齿轮1,2,3,4组成定轴轮系,齿轮4’,5,6和7,8,9组成两个行星轮系。

i14n1z2z460493.55n4z1z33623n4Hi4'6n13549999.5r/min3.553.55

n4'n7zzz1315661.90n6n7z4'z5z4'69

。n60, n4'n4 解得n7344.66r/minHi79n7nHzzz1678991.78n9nHz7z8z794

。n90解得nH123.98r/min

7-6如图7-37a、b所示为两个不同结构的锥齿轮周转轮系,已知各齿轮齿数为Z1= 20,Z2=24,Z2’=30,Z3=40,n1=200r/min,n3=-100r/min,求两种结构中行星轮架H的转速nH?

a)

b)解:a)轮系为差动轮系

Hi13n1nHz2z324401.6n3nHz1z2'2030nH

1.6n3n11.6(100)200600r/min0.60.6b)轮系为差动轮系

Hi13zzn1nH2440231.6n3nHz1z2'2030nH1.6n3n11.6(100)20015.38r/min2.62.6

7-7在如图7-38所示的三爪电动卡盘的传动机构中,各齿轮齿数为Z1= 6,Z2= Z2’=25,Z3=57,Z4=56,求传动比i14。

解:

z2z3z3n1nH57Hi139.5

n3nHz1z2z16

n30解得

nH0.095n1。

nnzz2556Hi141H249.33

n4nHz1z2'625

n10.095n19.33n40.095n110.0959.33n4/n10.095解得:i41=0.002,故i14=1/ i41=1/0.002=500。

7-8如图7-39所示为纺织机械中的差动轮系,各齿轮齿数为Z1= 30,Z2=25,Z3=Z4=24,Z5=18,Z6=121,n1=48~200r/min,nH=316r/min,求n6=?

解:

Hi16zzzn1nH2524121(1)22465.60n6nHz1z3z5302418解得

n4.6nH484.6316n61268r/min

5.65.6

n6n14.6nH2004.6316295r/min5.65.6故n6=268~295r/min。

7-9如图7-40所示轮系中,已知Z1= 22,Z3=88,Z3’=Z5,试求传动比i15=?

解:左边为定轴轮系,右边为差动轮系

Hi13zzzn1nH882334n3nHz1z2z122

nHn5, n3n3',i3'5n3zzz4551n5z3'z4z3'

则:n3n5,n1n54n5n5n1/n5142解得i15=9。

7-10如图7-41所示为手动起重葫芦,已知Z1= Z2’=10,Z2= 20,Z3=40,传动效率η=0.9,为提升重Q=10kN的重物,求必须施加于链轮A上的圆周力P。

解:

NinPVAPARAPRAiAB

NoutQVBQBRBQRB

QRB PRAiAB

计算传动比iAB

nA=n1,nB=nH。故iAB=i1H iHn1nH2013zzn23408

3nHz1z2'1010

n30,iH13n1nHn1/nH1n8

H1

i1HiAB9

PQR

B10R0.9800.25kN AiAB3209

7-11在如图7-42所示的行星轮系中,已知各轮齿数Z1,Z2,Z2’,比i1H。

解:

iHn1nHz2z3z414n4nHz1z2'z3'

n40,n1/nH1z2z3z41z1z2'z3'iz2z3z41H1z1z2'z3'

Z3,Z3’和Z4,试求传动

第五篇:机械原理1-3章包含课后答案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要求

(1)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及其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2)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现状有所了解。

二、主要内容

1.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

机械原理(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是以机器和机构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机构和机器的运动设计和动力设计,以及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技术基础课。

机器的种类繁多,如内燃机、汽车、机床、缝纫机、机器人、包装机等,它们的组成、功用、性能和运动特点各不相同。机械原理是研究机器的共性理论,必须对机器进行概括和抽象 内燃机与机械手的构造、用途和性能虽不相同,但是从它们的组成、运动确定性及功能关系看,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1)人为的实物(机件)的组合体。

(2)组成它们的各部分之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3)能完成有用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机构是传递运动和动力的实物组合体。最常见的机构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螺旋机构、开式链机构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1)人为的实物(机件)的组合体。

(2)组成它们的各部分之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2.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内容

1、机构的分析

1)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组成、机构简图、机构确定运动条件等); 2)机构的运动分析(机构的各构件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分析等);

3)机构的动力学分析(机构的受力、效率、及在外力作用下机构的真实运动规律等);

2、机构的综合(设计):创新的过程

1)常用机构的设计与分析(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常用间歇机构等); 2)传动系统设计(选用、组装、协调机构)

通过对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对已有的机械进行结构、运动和动力分析的方法,以及根据运动和动力性能方面的设计要求设计新机械的途径和方法。3 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原理是以高等数学、物理学及理论力学等基础课程为基础的,研究各种机械所具有的共性问题;它又为以后学习机械设计和有关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以及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打好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因此,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从基础理论课到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是机械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课程。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4 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方法

1.学习机械原理知识的同时,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把重点放在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着重于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重视逻辑思维的同时,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基础课到技术基础课,学习的内容变化了,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转变;要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一些内容,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要进行创造性设计,单靠逻辑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3.注意把理论力学的有关知识运用于本课程的学习中。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把高等数学、物理、理论力学和工程制图中的有关知识运用到本课程的学习当中。

4.注意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做到举一反三。

三、难点分析

机器与机构的概念、区别与联系

四、课后习题答案

1-1 答:1)机构是实现传递机械运动和动力的构件组合体。如齿轮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螺旋机构等。

2)机器是在组成它的实物间进行确定的相对运动时,完成能量转换或做功的多件实物的组合体。如电动机、内燃机、起重机、汽车等。3)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4)a.同一台机器可由一个或多个机构组成。

b.同一个机构可以派生出多种性能、用途、外型完全不同的机器。c.机构可以独立存在并加以应用。

1-2 答:机构和机器,二者都是人为的实物组合体,各实物之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但后者可以实现能量的转换而前者不具备此作用。

1-3 答:1)机构的分析:包括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动力学分析。2)机构的综合:包括常用机构设计、传动系统设计。1-4 略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一、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能够将实际机构或机构的结构图绘制成机构运动简图;能看懂各种复杂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能用机构运动简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2.掌握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3.熟练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能自如地运用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计算机构自由度。能准确识别出机构中存在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作出正确处理。4.了解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的方法。了解高副低代的方法;学会根据机构组成原理,用基本杆组、原动件和机架创新构思新机构的方法。

二、主要内容 1机构的组成 1.构件与零件

构件:是运动的单元体。构件可以是一个零件,也可以是由多个零件组成的刚性系统。零件:是制造的单元体。2.运动副及其分类

运动副:两构件直接接触所形成的可动联接。运动副元素:两构件直接接触的部分。

自由度:构件所具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

约束:对构件的独立运动所加的限制。运动副每引入一个约束,构件就失去一个自由度。运动副的分类:

1)按运动副引入的约束数分类

引入1个约束的运动副称为1级副,引入2个约束的运动副称为2级副,引入3个约束的运动副称为3级副,引入4个约束的运动副称为4级副,引入5个约束的运动副称为5级副。2)按运动副的接触形式分:

低副:构件与构件之间为面接触。高副:构件与构件之间为点、线接触。3)按相对运动的形式分平面运动副:两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为平面运动。空间运动副:两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为空间运动。3.运动链

运动链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通过运动副联接而构成的系统。闭式运动链(闭链):运动链的各构件构成首末封闭的系统。

开式运动链(开链):运动链的各构件未构成首末封闭的系统。

在运动链中,如果将某一个构件加以固定,而让另一个或几个构件按给定运动规律运动时,如果运动链中其余各构件都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则此运动链成为机构。

机架:机构中固定不动的构件;

原动件:按照给定运动规律独立运动的构件 从动件:其余活动构件。

平面机构: 组成机构的各构件的相对运动均在同一平面内或在相互平行的平面内。

空间机构: 机构的各构件的相对运动不在同一平面内或平行的平面内。2 机构运动简图

机器是由机构组成,因此,在对现有机构进行分析,还是构思新机械的运动方案和对组成新机械的各种机构作进一步的运动及动力设计时,需要一种表示机构的简明图形——机构运动简图。

机构运动简图:用国家标准规定的简单符号和线条代表运动副和构件,并按一定比例尺表示机构的运动尺寸,绘制出表示机构的简明图形。它与原机械具有完全相同运动特性。机构示意图:为了表明机械的组成状况和结构特征,不严格按比例绘制的简图。机构简图的绘制步骤:

1.分析机械的动作原理、组成情况和运动情况;

2.沿着运动传递路线,分析两构件间相对运动的性质,以确定运动副的类型和数目;

3.适当地选择运动简图的视图平面;

4.选择适当比例尺(=实际尺寸(m)/图示长度(mm)),用机构简图符号,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并从运动件开始,按传动顺序标出各构件的编号和运动副的代号。在原动件上标出箭头以表示其运动方向。

2.3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1.机构自由度的概念: 机构的独立运动数称为机构的自由度。2.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机构的自由度取决于活动构件的数目、联接各构件的运动副的类型和数目。(1〕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的一般公式

设一个平面机构中共有n个活动构件,在用运动副将所有构件联接起来前,这些活动构件具有3n个自由度。

当用ph个高副、pl个低副联接成运动链后,这些运动副共引入了2plph个约束。由于每引入一个约束构件就失去了一个自由度,故整个机构相对于机架的自由度数为

F3n2plph(1.1)

该式称为平面机构的结构公式。3.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的注意事项(1)复合铰链

定义:两个以上构件在同一处以转动副相连接,所构成的运动副称为复合铰链。

解决问题的方法:若有K个构件在同一处组成复合铰链,则其构成的转动副数目应为(K-1)个

(2)局部自由度 定义:若机构中某些构件所具有的自由度仅与其自身的局部运动有关,并不影响其他构件的运动,则称这种自由度为局部自由度。

局部自由度经常发生的场合: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时添加的滚子;轴承中的滚珠。解决的方法:计算机构自由度时,设想将滚子与安装滚子的构件固结在一起,视为一个构件。(3)虚约束

在特定几何条件或结构条件下,某些运动副所引入的约束可能与其他运动副所起的限制作用一致,这种不起独立限制作用的重复约束称为虚约束。

虚约束经常发生的场合: a.轨迹重合的虚约束;

b.转动府轴线重合的虚约束; c.移动副导路平行的虚约束; d.机构中对称部分的虚约束。

机构中的虚约束都是在一定的几何条件下出现的,如果这些几何条件不满足,则虚约束将变成有效约束,而使机构不能运动。

采用虚约束是为了改善构件的受力情况;传递较大功率;或满足某种特殊需要。4.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的自由度数等于机构的原动件数。2.4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分析 1.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

任何机构中都包含原动件、机架和从动件系统三部分。由于机架的自由度为零,每个原动件的自由度为1,而机构的自由度等于原动件数,所以,从动件系统的自由度必然为零。

杆组:自由度为零的从动件系统。

基本杆组:不可再分的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合称为基本杆组,简称基本组。杆组的结构式为:3n2pl

机构的组成原理:把若干个自由度为零的基本杆组依次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就可组成新的机构,其自由度数目与原动件的数目相等。

在进行新机械方案设计时,可以按设计要求根据机构的组成原理,创新设计新机构。在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满足相同工作要求的前提下,机构的结构越简单、杆组的级别越低、构件数和运动副的数目越少越好。2.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对已有机构或已设计完的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力分析时,首先需要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即将机构分解为基本杆组、原动件和机架,结构分析的过程与由杆组依次组成机构的过程正好相反。通常称此过程为拆杆组。

拆杆组时应遵循的原则:从传动关系离原动件最远的部分开始试拆;每拆除一个杆组后,机构的剩余部分仍应是一个完整的机构;试拆时,按二级组试拆,若无法拆除,再试拆高一级别的杆组。3.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法

目的:为了使平面低副机构结构分析和运动分析的方法适用于含有高副的平面机构。

概念:用低副代替高副

方法:用含两个低副的虚拟构件代替高副

高副低代必须满足的条件: 1.替代前后机构自由度不变

2.替代瞬时速度加速度不变

对于一般的高副机构,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瞬时替代机构。经高副低代后的平面机构,可视为平面低副机构。

四、课后习题答案

2-1 答:构件是机构的运动单元,零件是加工制造单元。2-2 答:运动副食两构件之间直接接触的可动连接。其运动副的直接接触部分叫运动副元素。

有若干个构件通过运动副的连接所构成的系统叫运动链。

运动副可按运动副元素分为高副、低副。两构件之间的运动形式分为移动副和转动副。按构件的运动平面分为平面运动副和空间运动副。按引入的约束数目可分为1—5级副。2-3 略 2-4 略 2-5 略

2-6 a)F=3×3-2×4=1 b)F=3×3-2×4=1 c)F=3n-2P-PLH=3×3-2×4=1 2-7 F=3×7-2×9-2=1 2-8 a)n=7 PL=10

Ph=0

F=3×7-2×10=1 b)B局部自由度 n=3 PPL=3 PPh=2

F=3×3-2×3-2=1 c)B、D局部自由度 n=3 L=3 L h=2

F=3×3-2×3-2=1 P=4

F=3×3-2×4=1 e)n=5 P=7

F=3×5-2×7=1 d)n=3

Lf)A、B、C、E复合铰链 n=7 PL=10

F=3×7-2×10=1 g)A处为复合铰链 n=10 PL=14

F=3×10-2×14=2 h)B局部自由度 n=8 PL=11 Ph=1

F=3×8-2×11-1=1 i)B、J虚约束

C处局部自由度 n=6 P'L=8 Ph=1

F=3×6-2×8-1=1 j)BB处虚约束

A、C、D复合铰链 n=7 PPL=10 F=3×7-2×10=1 k)C、D处复合铰链 n=5 L=6 Ph=2

F=3×5-2×6-2=1

F=3×7-2×10=1 l)n=7 PL=10 m)CH平行相等DG平行相等EF

B局部自由度

I虚约束

4杆和DG虚约束 n=6 PL=8 Ph=1

F=3×6-2×8-1=1 2-9 a)n=3 P L=4 hPh=1 F=3×3-2×8-1=0 不能动

Pn=4 Pn=4 P=1

F=3×4-2×5-1=1 =5 P=1

F=3×4-2×5-1=1 b)n=5 P=6

F=3×5-2×6=3 运动不确定 n=5 P=7

F=3×5-2×7=1 2-10 a)n=7 P=10

F=3×7-2×10=1 L=5 LhLLL二级机构 b)n=5 三级机构 c)n=5 二级机构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第一节 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1)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 是在已知机构尺寸及原动件运动规律的情况下,确定机构中其他构件上某些点的轨迹、位移、速度及加速度和构件的角位移、角速度及角加速度。

(2)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 无论是设计新的机械,还是为了了解现有机械的运动性能,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它还是研究机械动力性能的必要前提。PPL=7

F=3×5-2×7=1 L=7

F=3×5-2×7=1

(3)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 其方法很多,主要有图解法和解析法。本章将对这两种方法分别加以介绍,且仅限于研究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 图解法及其特点:

图解法就是在已知机构尺寸及原动件运动规律的情况下,根据机构的运动关系,按选定比例尺进行作图求解的方法。图解法主要有速度瞬心法和矢量方程图解法。当需要简捷直观地了解机构的某个或某几个位置的运动特性时,采用图解法比较方便,而且精度也能满足实际问题的要求。

 解析法及其特点:

平面机构运动分析的解析法有很多种,而比较容易掌握且便于应用的方法有矢量方程解析法、复数法和矩阵法。而当需要精确地知道或要了解机构在整个运动循环过程中的运动特性时,采用解析法并借助计算机,不仅可获得很高的计算精度及一系列位置的分析结果,并能绘出机构相应的运动线图,同时还可把机构分析和机构综合问题联系起来,以便于机构的优化设计。

第二节 用速度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

机构速度分析图解法又有速度瞬心法和矢量方程图解法两种。在仅需对机构作速度分析时,采用速度瞬心法往往显得十分方便,故下面对速度瞬心法加以介绍。

1.速度瞬心及其位置的确定(1)速度瞬心的概念

速度瞬心(简称瞬心):若该点是互作平面相对运动两构件上瞬时相对速度为零、或者说绝对速度相等的重合点,故瞬心可定义为两构件上的瞬时等速重合点。若该点的绝对速度为零,为绝对瞬心,否则为相对瞬心。今后将用符号pij表示构件 i、j 间的瞬心。而由 N 个构件(含机架)组成的机构的瞬心总数K应为: K = N(N-1)/ 2

(2)机构各瞬心位置的确定方法如下:

1)由瞬心定义确定瞬心的位置:对于通过运动副直接相联的两构件间的瞬心,可由瞬心定义直观地确定其位置,其方法如下:

以转动副相联接的两构件,其瞬心就在转动副的中心处;

以移动副相联接的两构件,其瞬心位于垂直于导路方向的无穷远处;

以作纯滚动高副相联接的两构件,其瞬心就在接触点处;

以作滚动兼滑动高副相联接的两构件,其瞬心在过接触点高副元素的公法线上。

2)借助三心定理确定瞬心的位置:对于不通过运动副直接相联的两构件间的瞬心位置,可借助三心定理来确定;而三心定理是说:三个彼此作平面平行运动的构件的三个瞬心必位于同一直线上。

2.利用速度瞬心法进行机构的速度分析

在利用速度瞬心法进行机构的速度分析时,首先要选取尺寸比例尺作出所要求位置的机构运动简图,并确定出已知运动构件和待求运动构件(或输入运动构件与输出运动构件)之间的相对速度瞬心的位置,然后再利用速度瞬心的等速重合点的概念列出其速度等式,便可求得未知运动构件的速度(或机构的传动比)。具体求解方法以下例来加以说明。

例3-1 用瞬心法作平面铰链四杆机构的速度分析

例3-2 用瞬心法作凸轮机构的速度分析

这里必须指出:利用瞬心法对机构进行速度分析虽较简便,但当某些瞬心位于图纸之外时,将给求解造成困难。同时,速度瞬心法不能用于机构的加速度分析。第三节 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1.矢量方程图解法的基本作法

矢量方程图解法,又称相对运动图解法,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理论力学中的运动合成原理。在对机构进行速度和加速度分析时,首先要根据运动合成原理列出机构运动的矢量方程,然后再按方程作图求解。

已知:铰链四杆机构中各构件的长度,原动件1的角速度ω1,求ω2,ω3,VC,VE。解: 1.根据相对运动原理列矢量方程式:

VC = VB + VCB

方向: ⊥CD ⊥AB ⊥CB

大小: ? ω1LAB ? 上述各矢量方程式中,包括大小和方向在内共有6个变量,现式中仅有VC和VCB的大小未知,可以用图解法求解。2.作速度图

a)确定速度比例尺。速度比例尺μv(= 实际长度/图示长度)表示图中每单位长度所代表的速度大小,其单位为(m.s-1/mm); b)选取速度极点。在速度图上任取一点P为速度极点(表示速度为零的点).c)通过P点作代表VB的矢量pb(∥VB,且pb=VB/μv)d)分别过b点和p点作代表VCB和VC的方向线,得交点c,矢量pc和bc分别代表VC和VCB 3.求解ω2,ω3,和VC

根据速度图可以求出:ω2=VCB/LCB=bcμv/LCB 将bc平移到机构图上的C点,可知ω2为顺时针方向。

ω3=VC/LCD=pcμv/LCD 将pc平移到机构图上的C点,可知ω3为逆时针方向。求解VE 利用下列矢量方程式求E点速度VE VE = VC + VEC = VB + VEB

方向: ? ⊥CD ⊥CE ⊥AB ⊥BE

大小: ? pcμv ? ω1LAB

上式中仅有VEC和VEB的大小未知,可以用图解法求解。

b)分别过b点和c点作代表VEB和VEC的方向线,得交点e,矢量pe即代表VE。

VE =(pe)μv 方向如图中pe的方向

加速度分析略

2、两构件上重合点的速度

如图所示构件1与构件2组成移动副,点B(B1及B2)为两构件的任意重合点。由理论力学可知,构件2的运动可以认为是由构件2固定于构件1上随同构件1的运动(牵连运动)与构件2相对于构件1的移动(相对运动)所合成。即: VB2=VB1+VB2B1

已知:导杆机构中各构件的长度,原动件1的角速度度ω1,求ω3 解: 根据相对运动原理列矢量方程式: VB3 = VB2 + VB3B2

方向:⊥BC ⊥AB ∥BC 大小: ? ω1LAB ?

上述方程式中,只有VB3和VB2的大小未知,可以用图解法求解。作速度图

⑴确定速度比例尺μv ⑵选取速度极点p ⑶通过p点作代表VB2的矢量pb2(⊥AB且pb2=VB2/μv)⑷过b2点作VB3B2的方向线b2b3,过p点作VB3的方向线pb3,两方向线交于b3,得速度图pb2b3 求解ω3 ω3=VB3/LBC=pb3μv/LBC 将pb3平移到机构图上的B点,可知ω3为顺时针方向。加速度分析略

3.3机构运动分析的解析法

1. 以铰链四杆机构为例,介绍复数矢量法,重点掌握建模方法,矢量方程的建立方法。2.以曲柄摇块机构为例,介绍有移动副的机构的复数矢量法。

3.4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1.简单介绍机械上作用的力及惯性力的求解方法。

2.以六杆机构为例,简单介绍动态静力分析的图解法。重点是机构的拆组方法及绘力多边形的方法。

3.简介动态静力分析的解析法,为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对Ⅱ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学习难点是:对机构的加速度分析,特别是两构件重合点之间含有哥氏加速度时的加速度分析。

四、课后习题答案

3-1 答:1)两构件做相互平面运动的等速重合点叫瞬心。2)两构件之一静止时,运动构件上瞬时绝对速度为0的点。3)两构件均运动时,两构件瞬时绝对速度相等的重合点。3-6 确定瞬心位置

43a)k==6 232b)k==3 243c)k==6 234d)k==6 234e)k==6 234f)k==6 2由VM方向可知VM不垂直于AM所以A不是瞬心。3-7 解:1)ωpp=11314p13p14p13p34ωlpp31334

ωω=3p13p14p13p341

Vc=ωlω3=CD1CD2)BC上速度为0的点就是他的瞬心

p24

V2min=ωl2min

∴p24E⊥BE

∴ E点速度最小

3)Vc=0p13p34=0 pp1314共点

p12、p14、p23共线

①1=156.7° 拉直共线 ②2=317.87°重叠共线 3-8 ωpp=11314ωpp

31334ωω=3p13p14p13p341

ka3-9 a)有 VB3=VB2+VB3B2

方向: ⊥BC ⊥AB ∥BC 大小: ?

nknaB3 + aB3 = aB2 + aB3B2+ aB3B2

方向:B→C ⊥BC B→A ⊥BC向右 ∥BC

22大小:3lBC?

1lAB

23VB3B? ka=0 3=0 1、2位置 ωl1AB

VB3B2=0 3、4位置

b)无a kVB3=VB2+VB3B2

方向:⊥BC ⊥AB ∥BC 大小:? ωl1AB

? 'aB3= aB2 + aB3B2

方向:⊥BC B→A ∥BC

2大小:?

1lAB

c)ka有

VB3=VB2

VB2= VB1+ VB2B1

方向:∥BC ⊥AB ∥AB 大小: ?

knaB2 = aB1 + aB2B1+ aB2B1

方向:∥BC B→A ⊥AB向上 ∥AB 大小:?

ωl1AB

12lAB

21VB2B

1?

ak=0 即VB2B1=0 AB⊥BC AB杆水平

3-10 a)VC =VB + VCB

方向:⊥CD ⊥AB ⊥BC 大小: ?

1l1

2=bbcl2 3=0 nnnaC + aC = aB + aCB+ aCB

方向:C→D ⊥CD B→A C→B ⊥BC

222大小:3l

3?

1l1

2l?

aCacaCB=0 2=0 3== l3l3b)扩大构件法 VB3=VB2+VB3B2

方向: ⊥BD ⊥AB ∥CD 大小: ?

nknaB3 + aB3 = aB2 + aB3B2+ aB3B2

方向:B→D ⊥BD B→A ∥CD 大小:0

ωl

1112l1

0 1l1=pb

VB3=0 3=0=2

12l1a=

b2c)扩大构件法 VC1=VC2+VC1C2

方向: ⊥AC ⊥CD ∥BC 大小: 2ω1lAC?

nnkaC1 + aC1 = aC2+aC2 + aC1C2+ aC1C2

方向:C→A ⊥CD C→D ∥BC ⊥BC向下

22大小:1lAC

0

3lCD?

21VC1C2

12lACa=

c1d)VC =VB + VCB

方向:⊥CD ⊥AB ⊥BC 大小: ?

1lAB

VCVCB=0 2=0 3= lCDVF =VE + VFE

方向:⊥FG ⊥EF ⊥EF 大小: ?

1lAB

VFEVepVF=0 5=0 4== lEFlEFnnnaC + aC = aB + aCB+ aCB

方向:C→D ⊥CD B→A C→B ⊥BC

22大小:3lCD?

1lAB

0

aaCB 3=0 C=0 2=3-11 VC = VB + VCB lBC方向:⊥CD ⊥AB ⊥BC 大小: ?

1l1

VCVCB=0 2=0 3= lCDVE = nnnaC + aC = aB + aCB+ aCB

方向:C→D ⊥CD B→A B→C ⊥BC

22大小:3lCD?

1lAB

0

? 2n1VB

1=60

aaCB

C=0 2=lBCaE=ae

速度影像法

3-12

方向:∥BC ∥AD ∥CD 大小: ?

VC2 =VC1 + VC2C1

V1

? aC2 = aC1 + aC2C1

方向:∥BC ∥AD ∥CD 大小: ?

a1

3-13 解:∵1、2、3构件以移动副相连。∴ 1=2=3

2VD=3lCD

aD=3lCD

3-14

VB2= VB1+ VB2B1

方向:∥BC ⊥AB ∥AB 大小: ?

kaB2 = aB1 + aB2B1+ aB2B1

方向:∥BC B→A ∥AB ⊥AB向上

2大小:?

1lAB

21VB2B1

ωl1AB

3-15 扩大构件法 VB2= VB3+ VB3B2

?

? 方向: ⊥AB ⊥BC ∥BC 大小: ωl1ABVB33==2 lBCVD= VB2+ VDB2

方向: ? ⊥AB ∥DB 大小: ?

nkaB2= aB3 + aB3 + aB2B3 + aB2B3

方向:B→A B→C ⊥BC ⊥BC向下 ∥BC 大小:12ωl1AB

ωl2DB

aB33=2=lBCl

AB 32lBC

23VB2B1

naD= aB2+ aDB2 + aDB2 方向:? D→A ⊥B2D D→B2

22大小:?

1lAB

2lBD

2lBD naE= aD+ aED + aED

方向:? √ ⊥ED E→D

2大小:?

2lDE

2lDE

下载机械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课后题答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机械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课后题答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学原理第五章课后题答案

    第五章 弹性及其应用 复习题: 1、给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下定义。 答:需求价格弹性,是指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

    机械原理课后答案第7章范文大全

    第7章作业 7—1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力矩各自的等效条件是什么? 7—2在什么情况下机械才会作周期性速度波动?速度波动有何危害?如何调节? 答: 当作用在机械上的驱动力(力矩)周......

    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课后答案第11章

    第11章课后参考答案 11-1在给定轮系主动轮的转向后,可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定轴轮系从动轮的转向?周转轮系中主、从动件的转向关系又用什么方法来确定? 答:参考教材216~218页。 11-......

    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课后答案第5章

    第五章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题5-5 解: (1)根据己知条件,摩擦圆半径 fvr0.20.010.002marctanf8.53 计算可得图5-5所示位置45.67 14.33 (2)考虑摩擦时,运动副中的反力如图5-5所示。 (3)......

    流体机械原理课后解答

    作业解答 p41习题一: 一、为了满足一个规划中的企业用电高峰的需要,拟在有利地形处建一座具有一台泵及一台水轮机的抽水蓄能电站,该企业每天对电能的需要为:14h为P1=8MW;10h为P2=......

    机械原理期末题及答案5篇

    一、欢迎大家来下载.是非题(用“Y”表示正确,“N”表示错误填在题末的括号中)。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总计10分) 1.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为:其的自由度F0。 ( n ) 2.......

    保险学原理课后题答案[精选5篇]

    第一章 风险与风险管理 1.什么是风险?风险由哪些要素组成? 答: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保险理论中的风险,是指损害发生的不确定性。 构成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害。......

    锅炉原理课后题

    第一章 1简述电厂锅炉的作用、组成及工作过程。 答:现代电站锅炉就是将燃料燃烧,释放热量,并加热给水,以获得规定参数(气温、气压)和品质蒸汽的一种装置。锅炉设备由锅炉本体和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