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居环境文化的论文
中国风水学对现代人居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风水学 历史起源 主要思想 主要影响 现代应用 前言: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人居住环境选择的学问,又称山水、堪舆、青乌等。强调的是龙砂穴水的山川之形态与气惯环绕的半虚半实的境状,乃至无形、无状、无味所产生神气凝聚的哲思认知体系。风水学这一门古老的学问虽几经沉浮,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地区掀起了一场“研究”中国风水的热潮,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运用风水理论指导生活。而后,国内也掀起风水学新潮,现代风水学应运而生。风水学在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气”说强调避风聚水也有重要意义。风水学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精髓,值得我们继承并创新。
一、风水的起源及发展
风水学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星象学、建筑学、景观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于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风水学旨在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营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取最好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在我国,很早以来就流传着“风水”这一名词。具体说来,中国的风水最早起源于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形成于汉晋,“风水”这个名称的由来,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的《葬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学作为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一门学问,又称堪舆学。风是空气,一种流动的空气;水为各种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海及雨露。风水学强调风与水对人体的作用,主张风太大的地方不宜人居住,而空气不流通的地方也不宜居住;没有水的地方不适宜人居住,而水泛滥成灾的地方也不适宜居住。时至今日,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尽管城市的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城市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空气混浊、水污染严重、生存空间有限、噪声扰民„„所以才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人们更愿意居住在空气清新、植被丰富、水质好的的郊区和农村。山环水绕的居住环境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人理想中的居住环境,被青山绿水环绕人们会过得更开心,可以远离喧嚣,让自己的心灵在大自然中找到歇息的地点。
这不仅仅是我们现代人的认识,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认识到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影响。由于生产力落后,原始人类难以抵御各种猛兽的侵袭,于是他们就选择了山洞作为规避的地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从山林中出走,走到依山傍水的宽阔平坦地带聚居,村落与城镇慢慢得以形成了。这一时期,风水学尚处于原始的萌芽阶段。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愈发深刻地认识到了环境对人体的作用。到了先秦时期,风水学才作为一种学说问世。秦朝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是至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风水学著作。
风水自古就是我国先民相地营造村舍民宅的重要依据,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苑囿﹑寺观﹑陵墓,以致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都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可以说,风水是古人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本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问题困扰着全世界,于是,学术思潮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人和自然的有机关系。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强调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与协同的中国哲学思想,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分和深刻哲理的风水理论,对于将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和谐地有机结合并且充满审美情趣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的深厚的人居环境经验,为我们今天构建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优美的和谐人居环境在指导原则和操作理论方面提供了很多启示。
古人特别重视风水,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即便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文人学士,也如痴如狂,趋之若鹜。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风水又被看成是封建文化,列为禁学。改革开放以来,风水由出口转内销,随着中国沿海和南部城市的日益富裕,使看风水又逐渐盛行,有关风水的出版物充斥市场。目前,对风水,声讨者有之,赞成者有之。但是我觉得风水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必须历史地、客观地、正确的看待风水,利用风水。
二、风水学的主要思想及影响
“天人合一”是风水学的核心思想,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作为风水学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选择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要遵循这个原则,在应用过程中要注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传统的风水理论尊重环境的自在性,反对按照人类意志改造自然。自然环境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做天地之祖,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享,逆之则否”。虽然有人要说,古人对于自然的近乎神化的崇拜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技术的落后,但今天拥有发达技术的我辈,却因为伐林烧山、填湖种地、劈山修路等等随意改造自然甚至是逆自然之道而行的行为而饱受洪水、泥石流、气候恶劣等灾害的折磨,并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来退耕还湖、封山育林。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滥用技术真的是创造幸福之道么?古人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做法,用最小的代价塑造出理想的风水格局,这种整体论和自然人文主义思想给我们以启示,我们今天要追求的现代人居环境,也应该是这样一种天地人和谐一致的环境,用山水美化城市,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观保护山水的美,同时也衬托建筑物的美,通过建筑物,将人、地高度协和为一体,形成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从时下流行的“城市山林”、“人性化建筑”、“回归自然”、“取法天然”等说法,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正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
风水学虽然可以分为不同的流派,并且更有其侧重点。但是它们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气”,即“生气”。可以这么说,整部风水学讨论的都是如何营造“生气之地”。是否具有“生气”是判断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准。“气”的含义十分丰富,既抽象又具体,可以是真实的气流,也可以是各种地形地势、生态小气候及景观,后者从本体上被视为“气”的聚结或运动。“藏风聚气”是风水学里的重要观点,比如说指导人们如何植树,以培生气,告诉人们不能进行怎样的建筑和开采挖掘,以护形势,这种“培生气”和“护形势”无形中保护了自然山水,也保护了环境和生态。实际上让我们看到,“生气”的风水观念强调的是生命的力量,适宜的人居环境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而只有处理好人、建筑、自然等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即对“生气”的“迎、纳、聚、藏”等进行细腻处理,使“维持生命存在及决定其变化的‘生气’充盈其间”,才能使影响生物圈最为重要的“风”和“水”的循环运作得以整合,使周边环境成为一个运转良好的有机的生态整体。东方的传统文化中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自然山水,一草一木,都与房屋居住者的情感和命运紧密相连。这种处于与自然最佳关系的中的聚落是生机盎然的,人们身处其中能体会到自然的生气与灵气,能从这样的环境中获得益处,并达到一种与自然宇宙精神合一的高尚的诗意的栖居情怀。也就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人们会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建房子或是在院子里种植一些花草树木,一方面可以装点并美化住宅,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住的地方环境更加好。这些花草树木与住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比单纯的水泥筑成的房子看起来有生气多了,不会那么突兀。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人居理想,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中国的乡村古村落无不都体现了这个追求。
三、风水学的现代应用
时代在发展,风水学也在与时俱进,其中的合理部分都被保存了下来。风水指导了大众选择住宅的朝向、方位、布局和营建等一系列方法与主张在现代家居中风水在各种家居所得到的应用。1.正门,堂屋之主。正门至于整个居室是至关重要的,他象征着整个房屋的颜面,是私人空间和社会空间分割的关卡,在风水学中居住环境中所有的门有应该由左向右开启,因为风水学中东西南北四方位各有一位灵兽镇守,俗话说左为青龙右白虎,而青龙在左边时主姓丁,白虎盘踞则居右以安静为宜。这样门达开启就应当尊崇从左往右,门上的把手也应当设置在左方。除此之外,大门应当整洁、受光,不要堆放杂物,因门是一家住宅纳气之首,就像人的口舌,若长时间的堵塞,阴暗则会影响人们心情以及家庭之间的和睦。2.饮食之源,厨房与餐厅。传统文化中灶王爷居于灶中,灶中生火,所以厨房在一屋之中主火。传统习俗中每逢大年三十灶火不熄以示家庭之中生生不息来年辟邪行运。所以厨房掌管一家生活基础,拥有一个布局合理的厨房可以给全家人带来充足的精神以及良好的体力。在此基础上,厨房应当注意及时的清洗和处理腐坏过期的原料,无形之中木生火,厨房最好不使用木质地板;水又克火,要合理安排水管和水槽的方位使之与炉火相隔较远一些。所以水管和灶通常不在一个地方,位置也不相对。因为水火相冲,把它们安排在一起是大忌。3.汇神安眠精气所聚之地,卧室。一个人的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在睡眠中度过,人在睡眠之中补充一天所损耗的精神气,对于人的精神至关重要。若休息不好会严重影响居住者的健康。在风水中镜子是用来冲凶煞,便不能在卧室中冲向门口;休息的卧室里面不应该存在过多的电器,这样在风水堪舆中会被叫做“火宅”,不利于休息。在我的老家,卧室里的镜子一般不正对着门口和主人的床。4.清洗流动潮湿之所,卫生间。在“风水”的理论中,卫生间也就是厕所是排泄污秽,湿气聚集的地方,对于主阳的大门更是不宜正对,无论是卧房还是厨房都不宜与之相对;本是湿气聚集的地方若是被风一带便容易散在房屋各个角落,所以亦不能建在风口;人心居于躯干之中,若厕所在房屋正中则影响整屋气氛违犯堪舆理论不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所以,在我的老家揭阳,厕所都位于屋子的角落里,通常位于楼梯下面。
我们家乡在南方,传统住宅会采用用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天井,这有利于辅助房间的通风采光,加强穿堂风的作用,适宜于南方炎热地区的居住要求。房屋院墙相接,大大减少风雨侵袭,隔离了邻院噪音,构成了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在辽阔大地上并不是处处都能寻觅到优美无比的居住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对那些先天条件并不十分理想的自然环境,我们的先人往往会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或修筑堤坝,使河水改道,或凿圳开沟,引水进村,从而极大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四、风水的未来趋向
近年来,各大城市都在拦河造湖、培育花木林带,提高城市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营造山水园林景观,建设宜居城市。这些,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正被人们重新发现和利用。看来,风水在古今宜居住所的运用,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可否认,风水理论中有一定迷信的成分,但是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居环境建设经验的积累,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迷信的掩盖下包含着极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这种强调整体性和人文生态的理论,在现代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在人们选择和建设适宜的人居环境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风水,我们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无限拔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篇:人居环境论文
广西大学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
-----朱盼飞 1103300108 摘要:
大学校园环境直接或间接在影响着人才培养,因为大学时全日制教育,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学的几年中一般都会生活在校园内,校园环境对同学们直接影响了同学的心情,如果没有积极的心情进行学习活动,这将导致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方面无法全面。
关键词:学习环境、校园环境、人才培养、环境评价以及改善
引言:本人通过对广西大学的人居环境的整体调查作出分析并提出整改方案,主要调查方向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类。主观评价有对于西大安全、环境、设施、出行、舒适等方面的满意度;客观评价包括安全性、健康性、方便性、便捷性、舒适性等方面。
正文:
广西大学是一所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设有30个学院,97个本科专业,在校学习的全日制本科生,全日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各国留学生和成人教育学历生加起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因此,广西大学占地面积307公顷,校舍总建筑面积133.09万平方米,居全国前列。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芳草如茵,湖光潋滟,环境清幽。
然而,作为一个公共型大学,外来人口多,人流量极大,此时整个校园的规划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拿道路规划来说,有效的实现人车分流,既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安静,又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宿舍通风采光的好坏也直接的关系到学生身体健康,良好的朝向能调节学生的心情„„
⑴基础设施:
西大正门,由于正在修建地铁,而且设有公交车站。导致交通极为混乱,小贩众多,环境也因此显得不堪入目。从正门往里看,可以看到综合楼,正门到综合楼之间有一条大道,然而却多为校外人员占用,在校学生并为能够充分的利用其资源。大道的两旁有两条小径,小径旁虽有绿树遮阴却没有良好的供人歇息的石凳之类的公共设施。
校园内部,交叉路口较多,却未见红绿灯,因此经常发生小型车祸,严重影响学生的上下课安全。在安全性能方面,不可避免的要提及宿舍偷盗事件,因为大多数在校学生的防盗意识欠缺,以及宿舍楼本身的设施过久,如摄像头之类的监控设备不能配备完全,导致偷盗事件屡屡发生,成为了广大新老学生最为头痛的事。
在校园内,设有校车,路线为正大门——东大门、正大门——行健文理学院以及东大门——行健文理学院,为广大师生的上下课以及出行提供了许多的便利。西大更是拥有医院和广西省内目前最完备的图书馆,和东西两个体育场,让在校学生可以安心的学习并且锻炼生体,生病也能及时的治疗。
综上所述,在基本设施方面,西大整体来说,方便性和便捷性都已经做的很好,但是在安全、舒适方面仍然需要提高。⑵生态环境:
西大内部设有许多的池塘,绿化率也很高。
但是许多池塘因为清理和水质问题,经过其附近时,经常能闻到臭味和看到污浊的水,滋养了许多的细菌和蚊虫,导致本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却成了人们不愿多停留的地方。
绿化率很高,但是却未多设有休憩之处,制约了许多的功能,让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是路过,而不能在绿荫之下学习休闲。
因为多数的垃圾箱都设置在宿舍楼的门口不远处,又因为南宁地处赤道附近,夏天极长,导致许多的学生被蚊虫困扰,休息时间严重不足影响上课质量。
综上,西大内部的生态环境大方面上做的不错,然而在管理和小方面上却严重不足,导致许多本来是好的方面也发展成了不足之处。⑶宿舍居住:
宿舍是每个将读大学的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西大的西校园住宿条件却严重偏低,宿舍过于陈旧没有及时翻新,更有6A这种已经很少能见到的宿舍楼存在着,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怨言。
除去6A宿舍外,西校园的1、2、3、4、5栋这些男生宿舍,没有热水供应,虽说南宁地处赤道附近,然而到了冬季夜晚气温也会下降到4、5摄氏度,洗冷水明显过于勉强,造成了许多学生偷用热得快,引起许多的安全问题。宿舍的功能也极为的不全面,没有衣柜,床过窄过短,能存放物品的地方不多,使得宿舍多为混乱不整洁的状态。
宿舍的安全问题有很大的漏洞,如西校园三栋可从宿舍楼后面爬上二楼;宿舍的房门也不够安全,如果一个人在宿舍,根本不敢休息、洗澡或者上厕所„„
对于新建的22栋、23栋那一块宿舍,相比旧宿舍要好些,规格为4人住,但是宿舍内部活动空间过小,通风不好,如果遇上南风天,将会潮湿,从而滋生出许多的细菌,并且衣物得不到干燥宿舍会产生异味,让生活在其中的同学不能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
整体来说,西大的住宿条件应该提高,人的生命活动主要有衣食住行,住得不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⑷公用地数量以及规模:
虽然西大的占地面积居全国前列,然而能供大家学习利用的公共空间却显得少了。一般的在校学生都会选择离食堂、宿舍和教学楼近的地方进行公共活动,然而原本为公共活动地带的西苑餐厅旁的空地现在被用作新的新闻楼建设,致使西大仅有的较大的公共活动地区被占用,让学生的许多活动变得局限。
学习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要在于大家的交流以及沟通,大学的学习更是如此,虽然学校提供了许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例如自习教室和图书馆,但是这些场所都是非常安静的适合个人学习的地方,不能起到大家共同参与的讨论的目的,这也是西大校园建设的一大漏洞。⑸饮食便利:
西大拥有多个食堂,并且都建立在宿舍附近,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空余时间,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去食堂的路上,食堂都配备有电视,能让大家在学习生活之余了解实事。在西五栋前方更是有著名的“狗洞”,让许多因为专业课作业而经常熬夜的学生能够得到“粮食补助”。“狗洞”也有许多卖水果的地方,供学生选购,出门在外也能得到足够的营养供给,支撑起艰苦的学业。⑹上课便利:
西大因为拥有学生较多,校区也分为东西两个,教学楼也不可避免的多了,为了适应学生的上课,有些教学楼离得过远,然后因为排课问题,经常会出现一节课下课匆匆忙忙赶到下一节课的上课地点就已经上课了,这回让许多的学生在上课之初听不进课,影响整体上课的质量,如若有些慢一些的学生更是容易迟到。
因为上课赶得匆忙又会出现飙车现象,使得校园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
综合以上6个方面,①应该加强多外来人口的控制力度以及对西大校门口的摊贩和交通的管理;②加大对池塘的资金投入,改善水质以及专门请人进行定期管理,让西大校内环境得到整体的提高;③对宿舍进行更新和修缮,例如6A此类宿舍应提早更换,过于老旧,存在太多安全隐患,可适当提高住宿费,相信同学们不会有太多怨言;④相对公共用地问题,更好解决,对一些较大的、利用率小的空地进行一点的围合,并进行一定的宣传和修饰,设置多谢休憩的座椅等设施,相信会有很多的同学愿意去到这些地方进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交流;⑤对于饮食方面,西大做的很好,只要加强对“狗洞”安全卫生的监管,相信同学们会有在家的感觉;⑥上课便利,希望校方能在排课以及宿舍安排方面进行一定的征询和调查,然后再进行排课,相信这样会让同学们拥有充裕的时间,及时抵达课堂调整为最佳状态进行学习。
试想,如果你抬头向窗外望去,看见的是一片垃圾或者一堵肮脏的墙,你的心情如何?要是你抬头向窗外望去,看见的是一片绿绿的树林,树下是一排排凳子,凳子上坐着或看书或交流的同学,那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结论:虽然西大的人居环境依然有着许多许多的不足,如校门口交通过于混乱,离市区较远,校园内部安全隐患较多,生态环境有待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也拥有着很多的优秀之处,如校内设有校车,食堂方面供应充足,设有校医院、体育场等。当我们在学习时,分不清是室内还是室外,因为空气都是那样的清新„„学习了一天了,去操场跑几圈,在足球场翻几个跟头,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参考文献 ⒈《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吴良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⒉《人居环境》范祥清刘少文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⒊《香格里拉·乌托邦·理想城》翟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⒋《人居环境绿地系统体系规划》 李晖 李志英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⒌《人居环境学》 安光义 王桂霞 韩建民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⒍《心理学实验与生活》 曾美英 曼宁 毛荣健等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⒎《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孙平华新 柏益尧 科学出版社,2010
⒏《生活质量的指标构建及其现状评价》 周长城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⒐《生活质量》 叶兆言
文汇出版社,2006
⒑《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有害因素及其防治》 刘君卓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针对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户外人居环境
土木学院是西大创建最早的工科类学院,拥有计算理学和结构仿真分析研究所、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岩土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学院拥有一栋8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实验中心占地达60亩,实验室建筑总面积13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构建有包括工程结构抗震研究、结构损伤断裂破坏及耐久性研究、岩土工程环境模拟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减灾防灾研究等大型、高水平科研平台,水利水电实验研究基地为我国高校中最大的水利水电实验基地之一。
因为大学除了专业课外,其他课程都为流动教室,同学们自主选课,因此一个班的同学可能也就上专业课时能接触到,其他时间接触相对少了许多,所以我觉得除了多个研究所和教学所需的地方外,应该设立一个较大的活动中心,供同学进行娱乐、学习交流、运动。
整改图如下:
第三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
项目概况
**区地处胶东半岛南部,是**市1994年区划时成立的新区,总面积533.2平方公里,人口约46万。建区以来,**区依据功能定位,充分挖掘潜力和优势,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建筑节能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坚决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积极探讨监管新举措,建筑节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先后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县(区)、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绿化建设)、山东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区、山东省建筑节能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项目申报陈述
一、城乡规划的编制和修订
**区本着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技术创新,搞好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节能材料,推进建筑节能和住宅产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编制了《**区民用建筑节能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措施,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节约型城镇。
二、探索新思路,创造性开展建筑节能工作
(一)区政府高度重视,有效保障推行建筑节能
**区始终将建筑节能作为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坚决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成立了**区建筑节能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前瞻的规划,完善各项规章和制度,为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保障。
(二)创新管理体制,建筑节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区在**市率先将建筑节能与工程质量监督有机结合,形成闭合管理的一站式服务机制。
1、机制创新,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工作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式管理,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实现工作广度的转变,监管范围由城区69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区553.2平方公里;三是实现工作深度的转变,由原来粗放式的管理转变为施工图审查、材料检测和施工质量全方位的监管。
2、控制重点环节,实现全过程闭合管理。一是规划部门严把节能设计条件关;二是严格建筑节能的施工图审查;三是严格建筑节能登记注册;四是严格施工过程的监管,形成设计专项审查设计备案专项稽查节能验收的闭合管理模式。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建筑节能推进迅速
1、在项目监管中突出三个重点。一是重点突出旧村改造项目,全面推广使用新型墙材和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二是重点突出大型三产项目,抓好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三是重点突出大型住宅项目,重点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
2、在标准执行中突破三个难点。一是突破禁粘难,关停全区所有的粘土砖、瓦厂,转型生产新型墙材并全面推广应用;二是突破建筑节能执行难,居住和公共建筑分别执行65%和50%的节能标准;三是突破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难,超额完成十一五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任务(计划为35万M2,实际完成37.6万M2),改造面积位居**市第一。
(四)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06至2010年,分五期对全区建设、施工和监理企业的人员进行了培训,累计培训1800余人次。通过电视、广播和组织观摩会等形式,对建筑节能进行大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三、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工作 一是加强节水宣传,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二是从城市供水、城市用水和污水处理等环节入手,全面落实节水措施,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在新建建筑中普及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并对落后用水器具进行更换和改造,不断推进节水工作。
四、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和绿色建材的应用
(一)生产领域全面禁止生产粘土砖
2006年,区政府下发《关于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粘土砖瓦生产企业进行关停的通知》和《**市**区新型墙体材料应用与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全区关闭粘土砖瓦企业19家,完成转产工作,有效保护耕地资源。其中,**博旺达建材有限公司由生产粘土砖成功转型为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烧结页岩砖。
(二)工程建设中全面禁粘、禁实
在施工图审查中,对设计采用的墙体材料和节能标准进行审核,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审批;在工程建设中,监管部门严格把关,严厉查处违法使用粘土制品的单位和个人,全面实现禁实、禁粘,全区工程新型墙材、绿色建材使用率达100%。
(三)积极推广应用新型、绿色建材
通过优质工程观摩会,推介新型、绿色建材。建立建筑节能、新型墙材展示库,为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全区有新型墙材生产厂17家,保温材料生产企业6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性能保温板的研制和建筑应用暨中国建科院课题任务基地落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住建部科技司巡视员武涌、中国建科院副院长林海燕等领导先后现场指导,给予高度评价。
五、强化节能和集约利用土地
一是严格土地规划管理,提高工业用地的投入产出水平。加强土地利用指标的控制和新上项目的审批,把关项目的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和绿化率等。
二是旧村改造实施组团开发,节约使用土地。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以旧村改造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的意见》,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全区旧村改造节地13800亩,用于发展二、三产业,促进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六、可再生资源利用推广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区在**市率先推广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和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共有12个项目应用了新能源,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已建成约43万㎡。卓越**蓝群岛和海都国际等6个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总面积约46.3万㎡,获得国家资金补贴3200多万元。新能源建筑规模、示范项目面积和国家资金补贴数额均居全市首位,并走在全省前列。
(二)凸显社会、环境和效益
建成的新能源建筑取得良好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仅冬季采暖就可节约1.04万吨标准煤,减少C02和S02排放量约2.68万吨。**市多次在**区召开建筑节能现场观摩会。国家、省和市各级领导和从业人员实地参观近万人次。卓越**蓝群岛项目已建成使用约21万平方米,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地源热泵小区;香溪庭院住宅项目在全省首次大规模化应用地源热泵毛细管平面辐射系统。在2010年的节能减排考核中,省评考组对**区的建筑节能管理和新能源利用等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七、经验交流
(一)坚持规划先导原则
立足长远,高起点科学编制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积极落实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严格落实中央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要求,形成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良性机制。
(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宜居环境建设模式 政府主导推动,要有明确目标、健全的监管、规范的制度、科学合理的责任目标量化考核机制。创建一个全社会参与的氛围和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以自身的劳动和日常行为参与到建筑节能和节水、节地环境建设;二是以货币资本运营、获利的方式投资到建筑节能和节水、节地环境建设;三是以充分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三)统一部署,分工协作,有效管理
政府统一部署,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解,城建局、发改局、土地局、水利局等各个主管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构筑建筑节能,建设节约型城镇的有效管理体系。
(四)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创新宜居环境建设模式和投融资体制
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是远远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城市宜居环境建设资金的要求,必须创新模式,改革融资体制。政府要争取引导和强化服务,本着谁建设、谁负责,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方式、多渠道运营资本,建立良好的资本运营平台。
第四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
湖北省宜昌市滨江公园生态保护及绿化建设工程项目
项目申报的陈述内容
一、项目开始前的情形
以现在相比(时间跨度2000年——2009年)规模小(公园占地面小)、管理缺位(树木、照明设施等遭到破坏)、功能不全(缺健身器材、游乐设施等)、环境污染(下水道、垃圾等)、安全隐患(时发刑事案件)
二、项目确定和实施过程 ●确定重点
一是延伸——沿江向下延伸,形色绿色长廊
二是提升——提升档次,点亮工程、整治工程、美化工程 三是打造——和谐氛围,注入休闲娱乐文化理念 ●目标和策略的形成
——国家领导对宜昌建设的要求(各级领导对滨江公园的重要批示和期望)
——宜昌创建工作的要求(找局里要创国家园林城市的资料)——城市品牌建设的需要 ●资源动员
一是建立长期稳定的公共财政投资渠道。近10年财政投资情况 二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多元化、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重点是延伸段,泰江集团对公园建设情况。
三是其它方式投入情况。市民参与建设管理情况。●项目实施过程
——高起点规划,为建设现代化园林提供科学蓝图。提供滨江公园历史规划情况
——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铺绿叠翠的人居环境
1、以路铺成休闲通道。提供园中道路建设改造成提升的情况。
2、以园开辟娱乐场地。提供亮、阁、广场、小憩园等方面建设保护情况。
3、以绿美化园区环境。近几年种树、花、草情况,生物多样性特点。
4、以亮衬托城市夜景。灯的布局特点,5、以塑展示城市文化。屈原、抗战纪念等
6、以净体现人本理念。污水处理工程情况,净化环境情况。—— 高效能管理,形成规划建设管理统一体系
管理机制、管理队伍、管理办法、管理制度、管理重点、管理项目
等方面情况。
三、项目取得的成果
1、提升了政府形象。市民满意度提高,是民心工程,提升了生活质量,健身、垂钓、娱乐、休闲最佳场所,吸引城区1/3市民。
2、改善了环境质量。增加城市公共绿地,空净质量改善,促进城市文民创建工作。
3、促进了对处开放。AAPP首脑和平公园值树,城市观光旅游等情况。
4、提高了城市效益。促进了招商引资和周边经济价值。四季欧州城、商业步行街、美岸长堤、万达广场等情况
四、项目与可持续发展
实现“四个和谐”:与人的和谐和、与城市和谐、与经济和谐、与发展和谐。
五、获得的经验
1、科学决策,铸就城市特色。宜昌城市发展空狭窄,黄金地段是经济开发,还是绿地建设
2、坚持不懈,打造绿色长廊。科学规划,逐年实施,政府纳入办实事项目,一年一变样,十年大变样。
3、抓住机遇,推进项目建设。2002年亚太会议和平协会(AAPP)第三届年会在我国举行期间,我市借世界和平这一主题,抢抓18国议长参观三峡工程的有利时机,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26400平方米的世界和平公园。我市多年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创建活动,今年开展了“抓五创、建五城”的活动,即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城市和国家旅游城市。
4、创新机制,破解建设难题。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创新城市绿化建设模式和投融资体制。
第五篇:人居环境
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推进人居环境建设
太原市晋源区建设管理局局长荣春贵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的简称,是以“人”为主体来研究生活的,是一个融贯综合的学科,包括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等五大系统,内涵十分丰富。人居环境强调融贯和综合,融贯是指从中国的建设实际出发,以存在问题为中心,主动从相关学科中吸取智慧,有意识的寻找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新模式,不断地推进学科的发展;综合就是把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系统在内的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生态、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对人类聚居问题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融贯综合思想渗透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一、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人居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既是一个古代的命题,也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关系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幕天席地的居住环境中学会了建造茅草屋,他们选择了相对优越的人居环境,营造了更加舒适的生活。在当代,人们通过建筑布局和构造的变化来改善通风、温度,以及减少噪音等各种不同不利条件的侵入。但是,在快速化城镇发展进程当中,城市问题表现得日益严重,具体表现为:居住拥挤、基础设施匮乏和老化、生态环境破坏、旧城改造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矛盾激化、城市“美化运动” 1
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从而切断了城市的文化和文脉。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优劣,会直接对该城市的面貌、品质以及民生状况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关系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人们的居住观、生活观、价值观和幸福观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生活出行、教育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转变增长方式。”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人居环境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那么,建设和谐的人居环境显得异常重要。
二、人居环境建设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建设一个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就要求我们的人居环境具有更好的生态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力发展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结构健全的绿色建筑、绿色家居、绿色人居;还要具有更好的文化艺术性,重视人居环境的文化创意、艺术创意,特别是符合人性化需求的创意。现就人居环境建设所涉及到的自然生态、人类住区、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等方面简述如下:
(一)加强人类住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居健康问题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是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1996年联合国人居大会提出两句话:第一句——人
人都有适当的住房;第二句话——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第一个问题差不多基本实现了,因为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现在我们应该向“居者优其屋”的方向迈进,解决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在人们所追求的是健康人居环境,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性、亲和性;令居住者身体舒适、精神愉快;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那么,如何打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住区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城市住区环境长期制约着居民的生理、心理、观念和行为,对人的生活质量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对环境合理性、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有一个全面综合的考虑;要强调综合规划先行原则——强调整体概念,根据人文学、生态学、社会学与经济学原则对城市住区人居环境进行区域生态规划和布局;要强调自然生态环境原则——保护和利用原有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使整个城市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要强调绿色建筑技术原则——在居住方面要提高技术,更新材料产品,努力开发出适合资源节约型的住宅建筑体系。
第二,建设健康住区环境,回归舒适、健康、安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面对各阶层、各个层面的不同住房需求,都拥有各自的健康住区。同时,还需要确保住宅设施
同步建设,采用绿色环保建材,营造绿色家园,保护好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利益。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科学城建、生态城建、文明城建、高效城建、和谐城建和阳光城建的新理念,努力打造绿色城镇化的里程碑工程,要更加突出保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第一,要完善城市供水、供气和供热网络,加大政府对供水、供气、供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行业监管,确保供水、供气和供热质量;
第二,要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实现智能化管理,加大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城市公交场站设施建设,增强公交向农村延伸的服务功能,扩大城市公交覆盖率,满足群众出行需要;
第三,要规划建设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合理布局机动车停车场建设,大力完善城市交通设施;
第四,要全方位推进建设领域的节能减排,着力推广污水处理、再生水资源利用和节约用水等工作。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也将有所提高,城市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三)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找准发展定位,妥善解决好城市绿地、环境卫生、大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噪音控制等生态问题,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第一,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应根据城市的发展规模、产业布局、自然环境,科学规划城市绿地面积和布局,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坚持生态建设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大力实施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道路交通等造林绿化工程,同时还可以将城市绿地与城市周边的山川、水体、林地、农田等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绿色体系建设。
第二,遵循生态规律,整治城市水系,保护好水系两岸的自然滩涂和坡岸,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同时大力控制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提高各项指标综合达标水平。
第三,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改善市民生活环境。重点治理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地乱象等“五乱”现象,综合整治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的卫生死角,彻底解决城市环境卫生死角和“脏、乱、差”状况,着力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状况,打造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
(四)发掘城市人文资源,培养文化特色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城镇化造成的文脉遗失。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能光是到历史典籍中去寻找,而要体现在现存的城市形态、名胜古迹、古建筑、风
土人情、自然遗产等方面。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这些都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精髓,是宝贵的财富,各城市一定要加强保护、修缮和宣传,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要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加强人文景观建设,建设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特色街区、文化广场、公园、雕塑等,培养城市的文化特色,构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展现自已的独特魅力,提升城市的品位和软实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如: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住宅的功能配置、工程质量、装修水平和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综合配套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绿色人居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在快速发展,中国人居环境也面临着新的历史征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