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居环境导论教案
章节题目
第 1 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了解城市规划相关理念,理解三位大师提出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以及道氏学说。重点难点:道氏学说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 设
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
导入新课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时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但是现有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科学对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缺乏确切、完整的对策。为此,吴良镛先生,写成“广义建筑学”,此后仍在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人居环境科学”。针对城乡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建立以人 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群。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第 1 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1.1 城市理论探索→1.2 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 提出人居环境科学
1.1 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简要过程
1.2 从霍华德、盖迪思到芒福德——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霍华德 盖迪思 芒福德1.3 道萨蒂亚斯的“人类聚居学” 道氏学说简介 对道氏学说的评价
1.4 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 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 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板书设计: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1)探索缘由与过程(2)基本框架构想 研究(3)方法论
(4)规划与设计论
(5)教育——教学
(6)在实践的道路上——实践 教学、实践、研究(人居环境)第二部分 “道薛迪亚斯聚学”介绍
第 1 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1.1 城市理论探索→1.2 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 提出人居环境科学
小结:
“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经历了一定的过程:一方面,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另一方 面,亚洲城市的情况,远非“人类聚居学”所能概括。基于此,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 居环境科学”。
作业: 道氏的“人类聚居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关系? 第 1 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1.1 城市理论探索→1.2 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 提出人居环境科学
1.1 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年代,启蒙并决意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专业,研读,加强理解。秉承沙里宁指 导
年代,参与国内城规实践与教学,发现问题“物质规划”
年代,编写《城乡规划》
年代,发现问题,成立“城市科学研究会”
如今,中国城市与发展面临冲击,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正视问题,探索方法!1.2 从霍华德,盖迪斯到芒福德 ——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1.2.1 霍华德 现代城市规划先驱者
原因:
1、前人的基奠
2、志在改革不断追求
3、实践、务实
4、社会活动家
代表理论:
1、“三种磁铁”(如图 1-1)
2、“田园城市”(如图 1-2)1.2.3 盖迪斯
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人 ——倡导综合规划 提倡“区域理念”、重视调查研究、提出有机规划“生活图式”如图 1-4 1.2.3 芒福德
1、以人为中心
2、区域观
3、自然观-环境对城市重要、创造性的利用
1.3 道氏的“人类聚居学”
1.3.1 对道氏学说的认识
国外→国内→结识名人→产生兴趣
影响: 突破认识——将建筑从房子的概念延至聚居的概念
1.3.2 道氏学说简介
1、对时代及所面临的任务的认识 ——城市化的作用
2、考虑问题的整体观、系统观 ——把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
3、交叉学科观点的运用和引入 ——系统、综合的研究
4、初步建立理论框架 ——五大系统、五大层次
1.3.3 对道氏学说的评价
1、影响深远
2、我们借鉴、结合国情
3、寻找方向
1.4 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
背景:
1、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
2、亚洲城市的情况,远非“人类聚居学”所能概括
1.4.1 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1)城市作为人居环境成为焦点(2)可持续发展(3)全球一体与地域差异 “着眼于全球的思考,立足于地域的行动”
1.4.2 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1)遗产与理念(2)教训(如图 1-8)古代——有功有过近代——启蒙较晚 20 世纪初,外国建筑师到来 20-30 年代,学成归国 后半叶,历史时期“城市规划春天” 60 年代初,“第二春天” 目前,“第三春天”,同时问题也很严峻。
1.4.3 时代要求我们高起点发展人居环境科学 一方面,新问题不断涌现; 另一方面,大环境——“里约会议”。
要求 分析中国城市建设有关问题,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设想
章节题目
第2章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构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人居环境及人居环境科学,理解人居环境科学基本研究框架和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掌握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和五大层次,熟练掌握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重点难点:人居环境科学基本研究框架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
导入新课 既然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的学术思想,吸取道氏学术精华,构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那么,到底人居环境科学的内容包括什么?它的基本框架又是怎样的?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人居环境释义 人居环境概念的理解
2、人居环境的构成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五大层次
3、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4、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研究框架
板书设计: 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 人居环境(人)
五大原则
生态 经济 技术 社会 文化艺术
五大系统五大层次
自然全球 人区域 社会城市 居住社区 支撑网络建筑
小结: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从人出发,在坚持五大原则(生态、经济、技 术、社会、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从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 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可能的目标,经过分析选 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作业: 阅读理解附录部分——人居环境科学群举例。
2.1 人居环境释义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核心是人;大自然是基础;中介;内容复杂;相互作用。
2.2 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五大系统(如图 2-2)
1、自然系统 ——侧重于与人居环境有关的自然系统的相关内容 “生态环境问题”——霾
2、人类系统 ——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分析,“人口增长”??
3、社会系统 ——关心人及其活动,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
4、居住系统
5、支撑系统 五大系统相互联系。2.2.2 五大层次
道氏-划分成 15 个单元
借鉴道氏理论,根据中国实际,分为:
1、全球(着眼于全球)
2、区域(综合研究区域问题,找到总体解决方案)
3、城市(抓住具体性)
4、社区
5、建筑 以上各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考虑。2.3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2.3.1 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生态观 做到五方面
2.3.2 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经济观 做到三方面 2.3.3 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与发展和社会繁荣——科学观
2.3.4 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社会观
2.3.5 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文化观
2.4 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2.4.1 释义 在认识上的发展过程 2.4.2 基本研究框架 如图 2-14
2.4.3 学科体系的构成
1、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主导专业”三者有
共同的背景,共同的研究对象 不同:尺度、方法、专业内容、技术 地景学——(地、景)“建筑—地景—城市规划” 三位一体,通过城市设计整合起来,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
2、外国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 吸收有关学科的观点的理论,的方法,推进人居环境科学的繁荣
3、开放的人居环境学科体系 与相关学科渗透,展拓(如图 2-6)
章节题目
第三章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基本的哲学修养对科学工作的重要性,了解简化方法与复杂巨系统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复杂巨系统之间的关系,系统思想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讲到,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且是发展的,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系统,如果出现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 基本的哲学修养对科学工作者的重要性
2、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简化方法与复杂巨系统 系统思想与复杂性
板书设计:
3.1 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对主体的要求 3.2 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对客体的认识
3.3 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研究
3.4 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结论
小结: 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基本条件
1、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对主体的要求
2、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对客体的认识
作业: 如何理解人居环境科学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3.1 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对主体的要求 3.2 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对客体的认识
3.3 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研究
3.4 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结论
3.1 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 作者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体会到“要重视哲学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的锻炼”。例如: 对于建筑该走什么道路,大家从不同方面“找出路”,不能以某一个方面找答案,必须进 行整体的思考,于是有了《广义建筑学》,并能在《北京宪章》中有所发展。所以,在科 学的前进中,从复杂性中找启发。
3.2 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3.2.1 简化方法与复杂巨系统 简单原则,但若不科学对待,会流于概念。
(1)如《雅典宪章》中“四大工程”的划分,在之后证明这种机械方法不当
(2)过去大学里的一些“习题” 城市规划具有复杂性,原因在于:它面向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要引入的方法论。
3.2.2 系统思想与复杂性科学
用系统论,系统的方法处理问题
首先了解系统何谓?
——“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 在城市规划中,道氏的“人类聚居学”较早运用系统思想。之后,认识到系统的复杂性,提出“复杂性科学”。将其与人居环境科学相关的一些理论方法作以下讨论:
(1)各门科学的相互联系性 复杂性科学倡导一种思想方式,思想导向和概念模式。对于人居环境科学,可以将相关方面联系起来做综合研究,寻找一种“新方法、新途径”。
(2)整体和整体性科学 ——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激发而“涌现”出来人居环境科学也是一种关于整体 与整体性的科学。如:长江三角洲
(3)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①巨大、复杂、广泛?? ②系统学的“骨干” 人居环境科学,从感性上借鉴现代科学中涌现出的理性,追求科学的方法,学习复杂性 科学,并将其在实践中应用——“长江三角洲课题”研究。在人居环境发展上,组成要素之间进行相互作用。
人居环境思想和方法,是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方法理论的掌握。章节题目
3.3 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
3.4 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理解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理解以问题为向导的方法,综合实践,掌握范 式和科学共同性 重点难点:范式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了解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基于这些条件,到底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 融贯的综合 以问题为向导 “庖丁解牛”与“牵牛鼻子” 综合集成,螺旋式上升
2、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板书设计:
人居环境问题 确立目标
理论框架方法论规划与设计
战略确定
开展典型地区研究 政府学术社会
实践 整合
小结: 针对人居环境的问题,首先要建立目标,然后结合理论框架、方法论、规划与设计,确 定战略,将战略在典型地区进行研究行动,通过政府、学术、社会相互沟通,最终投入 实践,并上升至理论。
作业: 理解人居环境科学的“范式”。
3.3 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
3.3.1 融贯的综合研究 “从外国学科中有重点地抓住与建筑学有关部分,加以融会贯通” 人居环境科学,更自觉地融贯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以下即对其技术路线及组织方式进行探讨:
3.3.2 以问题为向导 例: 菊儿胡同改造; 发达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3.3.3 “庖丁解牛”与“牵牛鼻子” ——简化问题,抓住要害 如: 长江三角洲研究
3.3.4 综合集成,螺旋式上升
3.4 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3.4.1 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科学实体——范式 科学活动实体——科学共同体
人居环境研究也应有科学共同体,其范式如图 3-4。
3.4.2 明确教学战略章节题目 第 4 章 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复杂体系中设计理念的探索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历史上有关观点的回顾,对中国规划理论建设的展望,了解建筑设计理论及对城市设计探索,熟练掌握人居 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
重点难点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
导入新课
在上第 3 章学习了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这一章是对其设计理念的探索,即规划与设计 论。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 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
2、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 历史上有关观点的回顾 对中国规划理论建设的展望
3、城市设计理论 建筑设计理论-对城市设计探索-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 板书设计:
4.1 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发现问题
4.2 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
4.3 城市设计理论 ——分析问题 4.4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
4.5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解决问题 小结: 在前文关于人居环境学科体系和方法论讨论的基础上,结合规划设计实践,可逐步形成规划设计的理念。首先,作为传统的规划设计已经不合时宜,需要对其进行再思考,最终得出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时空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
作业: 理解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时空观。
4.1 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发现问题
4.2 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
4.3 城市设计理论 ——分析问题 4.4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
4.5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解决问题
在第 3 章的基础上,综合实践,形成理念。
“理”—基本原理;
“念”—概念、观念;
4.1 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
二战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不尽如意。原因:
(1)技术的因素 ——交通工具、信息技术??(2)经济的因素
(3)社会的因素
(4)生态的因素(5)。。。
当前的变化: 现代城市发展急剧; 现代建设是分散的,自由建造的;
现代学术理论不断发展??
在剧烈变化下,探究哪些是变的,哪些是不变的。需要进一步探讨: 4.2 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
4.2.1 历史上有关观点的回顾
(1)时代在发展,规划理论思想也在变化中,近百年 3 个“规划思潮” 20 世纪第一个 10 年——自我确立 1960 年前后——综合规划的提出 70 年代——“有序减退”等 规划理论 1.综合性规划 2.倡导性规划 3.沟通性规划 4.?? 理论在发展;目的在于社会进步;方法多样;创造发展 4.2.2 中国规划理论建设展望 物质规划,有利有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1)如何融合规划设计理念;(2)如何发展对其控制和引导(3)如何提高其“理念” 4.3 城市设计理论 4.3.1 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十书》,说明建筑学的本质是综合的,广义建筑学在《建设十书》影响下产生的,而《北京宪章》重申走向广义建筑学 4.3.2 城市设计探索 ——将人居环境及其相关部分进行四维的设计,对城市设计随时代发张不同阶段有不同认 识 ——作为整体设计的城市设计;——参与基础设施设计的城市设计; ——作为建设设计原则的城市设计; 另一种趋向: ——作为解决问题方式的城市设计; ——社区设计运动;——作为艺术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走向人居环境规划城市设计观: “协调控制”,??4.3.3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
1、人居环境在时间上是延绵的。在不断变化的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
2、人居环境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建筑、城市、区域在空间上相互联系
3、知晓城市规划设计对象的来龙去脉。只有知道人创造的过程,演出的过程,才有助于对规划对象发展规律的探讨。
4、建立发展的、动态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科学的分析事物,了解历史发展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固步不前;走下坡路;继续过去;创造未来(有创造空间,在于追求)科学的预测未来至关重要。章节题目
4.4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 4.5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了解规划理论与战略决策的形成,理解结构形态和模式形成,理解不同空 间层次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基本原理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掌握整体性追求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重点难点
整体性追求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对不合时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就是怎么解决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 规划设计论?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 规划理念与战略决策的形成 结构形态与模式的形成 对整体性的追求
2、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不同空间层次都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基本原理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 板书设计: 环境的规划设计,必须将理性分析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理性分析——整体性追求(三项指导原则)形象思维——形象创造(三项指导原则)小结:(关于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小结如下)
1、关注环境质量
2、扩大理论认识
3、发展个性,创造典型环境
4、注重人的参与
5、规划设计既有理性,又有感性
6、以动态的观点规划、设计 作业: 如何理解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 规划设计思想酝酿大体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概念阶段——构筑轮廓; 模式阶段——以概念为主,开始课入内容;方案阶段——细化功能内容; 整个过程逐步深入,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形象思维。本节先讲理性分析: 4.4.1 规划理论与战略决策的形成 战略制定至关重要,正确的前提,之后的工作路线和方法才能顺利进行。例如:北京行政中心争议。重大的决策需要:
1、全面的观点
2、关键问题
3、多样性选择
4、共同决策
5、多谋的决策人 而对于战略规划阶段,采用概念性规划的方式;详尽的材料;抓住重要矛盾;找出可能途 径;充分讨论,择其要者而行之。4.4.2 结构形态与模式的形成 决策有结果后,进入战术研究阶段、探索规划设计模式
1、初步认识过程: 设计 形态 结构
2、认识的第二过程: 结构 形态 设计
城市发展阶段,探索城市美的创造。通过以上的分析: 决策 模式(关键)方案
4.4.3 整体性的追求:不同层次的实体与普通联系的特征
1、人居环境在空间上的整体性 不同层次实体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不同层次,对规划设计有不同的内容: 区域层次?? 城市层次?? 社区层次?? 以整体的思想,将不同层次加以整合和协调,如: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2、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 上一层次,?? 同级,?? 下一层次,?? 承上启下,兼顾左右,将个性表达与整体和谐统一。说明: ——从建筑到城市不同等级的组合 ——城乡协调发展 ——用区域的观念研究城市 ——从全球的观念鸟瞰区域 4.5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先天经验与感性认识酝酿现象,创造意境,做到科学与艺术的 结合,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人居环境形象创造的三项指导原则: 设计者“外得造化,中得心源” ; 人工环境+自然环境; 一法得道,变化万千。4.5.1 不同空间层次都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 邻里是城市的细胞,城市区域的核心,城市群构成城市网络。不同层次的规划,都要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 ——研究阶段要有城市设计的意识 ——总体规划中融入城市设计 ——详细规划中发张城市设计 ——从建筑设计中完善详细规划 ——同时构想园林设计 4.5.2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胸中丘壑,笔底波澜,基于自然,高于自给 ——“审势” “造形” ——笔落实处,“借题发挥” 4.5.3 基本原理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 ——“一法得道,变法万千” ——归依基本原则,因地制宜 最后,对本章内容作以下小结:
1、关注环境质量
2、扩大理论认识
3、发展个性,创造典型环境
4、注重人的参与
5、规划设计既有理性,又有感性
6、以动态的观点规划、设计 章节题目
第 5 章 人居环境科学与教育 了解教育、研究、实践结合及“形体环境论”,理解从广义建筑学的教育论 趋向“人居环境科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掌握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 径。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重点难点
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研究
教学
实践
2—4 章为研究,5 章为教学,6 章为实践,三者循环。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关于教育——研究——实践 教育——研究——实践结合。
2、从建筑学的专业教育谈起 从一般的建筑观到梁思成先生的“形体环境论”。从“广义建筑学”的教育论走向“人居环境科学”。建设中的问题,人才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的迫切性。
3、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加强基础,培养自学能力,适应发展与创新需要。2)重视跨学科教育。3)重视人文与艺术的综合培养。4)重视具有人居环境综合观念的“专业帅才”的培养。5)结合国情,培养村镇建设人才。板书设计: 研究
教学
实践
5.1 关于教育—研究—实践 5.2 从建筑学的专业教育谈起 5.3 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 5.4 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教育的重要性 ——渊源 ——怎么做 ——强调
5.5 促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扩大范围 小结: 教育环节对于人居环境科学不可缺少,而面对人才的缺乏,必须对专业教育进行改革。作业: 如何对专业教育进行改革? 5.1 关于教育—研究—实践 5.2 从建筑学的专业教育谈起 5.3 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 5.4 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教育的重要性 ——渊源 ——怎么做 ——强调
5.5 促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扩大范围
5.1 关于教育——研究——实践 研究
教学
实践
循环图式 5.2 从建筑学的专业教育谈起
1、从一般的建筑观到梁思成先生的“体形环境论” 1927,重艺术,重建筑样式,?? 1947,倡导“体形环境论” 1949,“清华大学营建系学制及学程规划草案” : 1>对专业概念的反思 新思潮——“体形环境” 2>建筑行业的社会意 人民生活的问题,推进工业 3>推进专业人才教育的考虑 成立“营建学院”
2、从“广义建筑学”的教育论走向“人居环境科学” 背景: 1>迎接国家重点工业及城市建设,其他学科投入其中 2>专业分工过细,缺少共识和沟通→反思→有进一步认识(“人居环境”)3>建设中的问题,人才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的迫切性 ? 高水平人才缺乏 ? 人才流失 如何解决?→人才教育 5.3 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 5.3.1 加强基础,培养自学能力,适应发展的需要 5.3.2 重视跨学科教育 5.3.3 重视人文与艺术的综合培养 5.3.4 重视具有人居环境综合观念的“专业帅才”的培养 5.3.5 综合国情,培养村镇建设人才 章节题目
5.4 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5.5 推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了解人居环境科学修养对决策者的重要性,了解人居环境科学教育的重要 性。
重点难点
人居环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上节课了解了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要注意的?其实决策者在整 个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对于他们的教育,又该如何来做?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人居环境科学修养对决策者的重要性
2、推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人居环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5.4 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强调
5.5 促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扩大范围 小结: 1)科学知识不断发展 2)提倡多元化教育 3)设计者要有修养
作业: 阅读附录三——WSE 人类聚居学教育模型计划提案 5.4 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各级政府——主要决策者 其行为: ①发展合适的城市政策; ②书记、市长研究,熟悉城市?? 强调市长的教育——有科学的训练;市长关心的 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最高境界” ——政治家+规划师(高度总结)5.5 推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只有普及到全社会,才能做到公众参与,共同奋斗!小结: 3)科学知识不断发展 4)提倡多元化教育 5)设计者要有修养 章节题目
第 6 章 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了解若干年来涉及的问题、理解理念研究中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人居环 境的探索,掌握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
重点难点
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研究
教学
实践
2—4 章为研究,5 章为教学,6 章为实践,三者循环。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系统的学习研讨基本理论 理论研究中必须面向的两个问题 人居环境的探索
2、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 几条基本准则 从小城镇的研究到长江三角洲人居环境的发展研究 严峻生境条件下人居环境发展研究——以滇西北研究为例 紧迫形势下三峡库区的人居环境研究 桂林规划与“山水城市” 从一项建筑设计任务书引导出一个城市的研究并推进它的城市设计与城 市的历史研究。板书设计: 研究
教学
实践
小结: 理论研究也好,专业教育也好,都是为了更好的实践,为了建设更好的人居环境,如何把 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需要我们一直学习、探索。思考: 针对山区城市(如商洛市)的人居环境研究该考虑哪些因素? 6.1 系统地学习研讨基本理念 6.2 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 6.3 体会与鞭策 6.4 科研集体的形成与团队精神 6.1 系统地学习研讨基本理念 6.1.1 理论研究中必须面向两个问题 当前面临问题与过去不同,世界捉摸不定,中国建筑师保持头脑清醒,处理好若干关系:
1、中国与世界 ① 虽然世界为一体,但要有自己的立足点; ② 虽全球性难以捉摸,但要有自己的国策。
2、今天与未来 虽然未来有很多未知,但: ① 我国在建筑、城市建设事业上落后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② 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 90 年代理论研究的途径: ——从具体/个别到探索方向; ——对比研究; ——吸收相关学科成果(融合); ——注视新事物,关心新问题; 6.1.2 若干年来涉及的问题 理论上逐步形成系统 A.国家基本建设政策等宏观研究、城市规划工作 B.从区域到城市不同层次的研究 C.专题研究 D.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E.具体工作等 6.1.3 聚焦到人居环境的探索 1.古老的概念、新的课题 2.共同的问题,不同的探索 ——全世界共同的问题:走自己的路。6.2 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 6.2.1 几条基本准则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 事物是复杂的,根据不同对象和问题,综合思考和求解,如: 6.2.1 从小城镇的研究到长江三角洲人居环境的发展研究 1.从苏南小城镇研究起 “太湖地区小城镇发展与规划建设”一文提出的观点: ——“彗星式”城镇体系 ——“金字塔式”城镇体系 ——小城镇的地位与作用 ——人工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与环境问题 ——水路交通并行发展 ——小城镇规划设计问题 就小城镇的研究,不仅限于苏南地区,作者赴陕南、新疆考察,节约用地等同时也为这些 地区的研究重点,甚至至今,经济二元结构下仍需进一步研究。虽然,城与乡有差异,但不同层次下的城镇群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一定范围的地域,而小城镇是联系纽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将所有城镇作为一个综合体系来看待,而 把小城镇看作城镇体系中的一个层次。将小城镇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发展与规划问题。2.探索城镇体系发展规律与对策 城市化发展重要性勿庸质疑,但有不平衡性,需要探讨其不同途径和形式。我国有五级体系: 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镇 随生产力发展,向其高级阶级发展,那么,到底在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下,城镇形态 演变有什么规律? ——特大城市、大城市→“城市群” “城市地区” ——农村集镇从分散→集中 ?? 协调发展,形成综合性网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对上海及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研究 上海: ——重要性 ——国际标准 ——新旧城→城市结构形态 ——新城镇系统,宝塔尖作用 随形式发展,进入特大城市研究。“中国特大城市的发展与展望”。正在出现的“城市地区”与正在形成的特大城市地区体系。特大城市以点、线、面结合,以多核心的城镇群的方式向整体化发展。4.对“区域整体化”的探索到长江三角洲的研究,作者逐步意识,如何有引导地使特大 城市地区向完善的方向发展。——经济发展上的整体性 ——区域空间上的整体性 ——城乡发展上的整体性 ——发展阶段上的整体性 最后,项目申请成功,并基于此,完成一系列相关课题。5.规划研究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相结合,通体思考。“竹筒式”住宅→生态住宅。建筑不能独善其身,还要考虑其环境与城市→城市亦如此,必须从城市概念到区城概念 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研究→人居环境科学原理框架→推及到其他地区→了解地区研究→ 不同地区共同点,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6.2.3 严峻环境条件下人居环境发展研究——以滇西北研究为例 “保护滇西北生物多样想,建设国家公园” 1.符合生态,生存条件下必须立足统筹研究 环境复杂独特 →保护 + 发展,同时联系人的生存环境。经济发展落定 可持续的落实,从几个方面统筹兼顾: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有序发展,有效解决问题 ——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保护文化多样性 ——进行适合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 2.必须是多科学参与的关联研究 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时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考虑问题的着眼点、立足点不能就事论 事,要注重互相关联,与地区发展联系。所以: ——各专题报告有步骤汇总 ——此工作为 7 个研究过程 ——从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 3.多学科参与的关联性成果,最终应成为政府的战略选择。成果要落实,强调政府与院校的合作: ——选试点,得经验,铺开 ——冻结不合理项目,制止掠夺性开发 ——立法加强 4.要紧紧把握住研究、规划、实施诸环节间的融贯和整体性关系。滇西北迅速发展变化,只能暂时平衡。具体措施要追踪观察,每阶段调整;即将融贯 的综合研究贯彻在规划程序的全过程。研究 战略 实施 调整
在研究中抓住“整体性”,科研与政府工作紧密结合。6.2.4 紧迫形势下三峡库区的人居环境研究 1.三峡工程本身的水利枢纽建设和淹没移民外,同时还面临十分重大的课题。——产业及经济的一大调整 ——城镇化 ——生态环境 ——安居工程 ——资源环境 建设生存环境角度思考 此工作需从整体上科学的论证和规划,逐步合理实施。城市建设不仅预见因素很多,且由其自身发展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三峡工程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涉及诸多领域。2.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科学 对三峡工程的人居环境建设,不仅注重技术性一面,还应注重社会性和文化性的一面。应从环境与发展的高度来讨论。生态/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环境 而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人的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用其观点研究三峡问题,综合研究。3.要妥善解决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现实问题。① 库区人居环境建设是总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② 打破传统观念,全面对待。③ 创造合适的城市空间。——“山水城市” ④ 政府关注,指导。6.2.5 树林规划与“山水城市”(从一项城市设计任务启发引导对城市美学的研究)5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规划 桂林 市中心的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②区划法导则的制定 “山----水----城”模式 90 年代,钱学森提出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并得到重视。90 年代,柳州----“江流曲似九肠”的山水文化特色。中国绘画美 不协调→中国山水美+古典诗词 西方雕塑美 90 年代,无锡----“山水城”,保护中心,发展外边。对于山水城市: ① 不同城市深入研究 城市发展 ①对规划原则探索 ② 拓展范围 ③ 理论还需发展 ④ 防止破坏 6.2.6 从一项建筑设计任务引导出一个城市的研究,并推进它的城市设计与城市的历史研 究。1996,孔子研究院的设计(建筑设计)----文化建筑必须有“文化内涵”。之后建设 当地发展统区城市设计。小结: 由点----线----面,找到联系,找到系统。强调整体性,以整体观念寻找联系。章节题目
6.3 体会与鞭策 6.4 科研集体的形成与团队精神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了解作者体会及团队精神,了解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以后的探 索
重点难点
作者体会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其实践过程中也当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作 为其问题的解决,当然也不会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集体共同完成。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体会与鞭策 作者体会
2、科研集体的形成与团队精神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以后的探索 板书设计: 第6章 理论研讨 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 理念思考(举例说明)体会 第一部分
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城市规划
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代表人物 提出
释义 ②人居环境科学进本框架构想 五大层次 + 五大系统 五大原则 基本框架 复杂性 ③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求解 “范式” 原因 ④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 思考 理性分析 + 形象思维 原因 ⑤人居环境科学与教育 对策 决策者/全社会 基本理论 ⑥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 整体思考 体会 团队 小结: 在新世纪,特别是中国,首先要把建设人居环境科学作为大科学来对待、来发展。人居环 境建设问题无处不在,同样规划设计创新的契机也无所不在,所以,就需要将能量从枷锁 中释放出来。思考: 通过 1-6 章内容的学习,你对人居环境科学有什么样的认识? 研究 6.3 体会与鞭策 1.专业素养,要追求目标并为之奋斗 2.知识系统的建立 3.不断改进,提升自己的知识系统 4.探讨的方向 5.学科的开放性 6.与文化、艺术相互促进 7.教育水平8.学生学习“博而约” 6.4 科研集体的形成与团队精神 6.4.1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之后的探索 文革前----准备阶段 1984 年建筑城市研究所成立之后----积极推进和实践阶段 1995 年成立后----实际理论探讨的阶段 ① 需要学术“团体” ② 需要学术纲领 ③ 需要带头人 ④ 需要任务需要经费 ⑤ 需要支持 ⑥ 总结成果 ⑦ ⑧ 需要理论建设 ⑨ 需要实验室 人居环境建设纲领很多,规划设计的契机无所不在。
优势
劣势
机遇
威胁(threat)
(superiority)(weakness)(opportunity)
S W O T 总结: 第一部分 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城市规划 ②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代表人物 提出 释义 ②人居环境科学进本框架构想 五大层次 + 五大系统 五大原则 基本框架 复杂性 ③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求解 “范式” 原因 ④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 思考 理性分析 + 形象思维 原因 ⑤人居环境科学与教育 对策 决策者/全社会 基本理论 ⑥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 整体思考 体会 团队 研究
研究
教育
实践 章节题目
第 7 章 人类聚居学概说 了解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理解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理解人类聚居学 的研究方法;掌握人类聚居学的概念;熟练掌握人类聚居的定义;熟练掌 握人类聚居的分类,熟练掌握人类聚居的组成,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和人 类聚居的属性。概念,分类、属性、组成、影响因素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重点难点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在第 1 部分讲到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是吸取了道氏学术精华,那么到底道氏的“人类聚 居学”是什么?包含什么内容?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2、学科的研究对象——人类聚居 人类聚居的定义 人类聚居的分类 人类聚居的组成 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 人类聚居的属性
3、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 人类聚居学的概念 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 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方法 板书设计: 第 7 章 人类聚居学概说 理论形成 人类聚居 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 静态分析 ①基本情况研究 动态分析 病理和诊断 基本定理 ②基本理论研究 基本理论 研究方法 展望未来 明确趋势 ③行动步骤/计划/方法研究(最重要,难点)小结: 人类聚居学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既注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与人居环境科学在很多方面相通。理解人类聚居学,才能真正理解人居环境科学。作业: 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有哪些? 必然/克服 制定方针/政策 第二部分 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 第7章 人类聚居学概说
7.1 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人类聚居学”----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整体性,目的是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20 世纪 30 年代,系统研究古希腊城市,感到环境质量恶化,想改善生活环境。毕业后,发现当时的建筑师只关心建筑,对城市规划学也很失望,“仅是一种技巧”。
逐渐产生想法——创选一门新科学 二战后,参与重建希腊工作,对城市问题原因深刻理解: ① 现代城市正陷入困境。(城市化、人口、生态系统??)经济角度----居民居住问题 社会学角度----“人”被遗忘 问题 政治角度----无相适应的政治机构 技术角度----聚居缺乏必需的设施 美学角度----现存聚居丑陋 经济角度----居民居住问题 社会学角度----“人”被遗忘 问题 政治角度----无相适应的政治机构 技术角度----聚居缺乏必需的设施 美学角度----现存聚居丑陋 找原因:①有人认为城市规模过大----(方法)“卫星式” ;限制 ② 有人采取急功近利的方法----解决单一问题 客观原因----城市“爆炸”现象----(方法)整体思想 道氏认为 主观原因----人们抱守旧观念;学科只针对某一侧面----(方法)创立一门以 完整的人类聚居为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科学。7.2 学科的研究对象——人类聚居 要了解其内容,需了解其研究对象 7.2.1 人类聚居的定义 内容宽泛,多次定义。① 是实体环境 ② 包括周围的自然环境 ③ 包括人类及其活动、社会 其实质即人类世界本身。7.2.2 人类聚居的分类 根据统一标准划分,便于研究,提出分类框架:如表 7-1.7.2.3 人类聚居的组成 内容----人及社会 组成 容器----有形的聚落及周围环境 细分: 自然 人类 基本要素 社会 建筑 支撑网络 P40(回顾人居环境五大系统)(构成要素)自然 人 社会 居住 支撑
先有自然→有人类→有社会→有建筑→有支撑网络,五中要素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要 注重其整体性,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部分之和)7.2.4 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 其发展除受基本要素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但评判标准不一,结论不同,需要澄清 认识方式。必须有划分标准,即通过经济/社会/政治/技术/文化五中方式来认识人类聚居。生态 经济 P62(回顾人居环境建设五大原则)技术 设计 文化艺术 7.2.5 人类聚居的属性 属性:一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即事物的属性。(如事物的形态、颜色、美丑、优劣等是 性质,大于、小于、反抗、矛盾、朋友等是关系)多方面: ① 是一些独特的、复杂的生物个体 作为有机生物体,有其生命周期;作为独特的生物体,如果能采取正确行动,会 用不消失。② 是动态发展的有机体 将时间作为其基本因素,认识其动态特点,是对各种变化产生影响作出的反应。③ 是协同现象(协同效应:即 1+1>2 的效应。协同即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 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动态孤立分析其组成部分不能完整理解它; 对组成要素的单一分析不能预测整体特点,缺 少将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动态分析手段。
成立一门新学科,深入研究,反应其全部整体特征,即人类聚居学。7.3 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 7.3.1 概念 是从所有角度对其综合考察,注重理论和方法研究;又是应用学科。7.3.2 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 静态分析 ①基本情况研究 动态分析 病理和诊断 基本定理 ②基本理论研究 基本理论 研究方法 展望未来 明确趋势 ③行动步骤/计划/方法研究(最重要,难点)必然/克服 制定方针/政策(回顾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基本框架)P71 7.3.3 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方法 经验实证 + 抽象推理 步骤: 根据经验研究→比较研究→理论假设→实际验证→修正 经验实证是基本研究方法,但若有的问题重大变化,会出现失误,需两者结合,了解 大概后,对其内容详细介绍。补充材料: 《城市规划》2009 年 2 期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罗人朝,王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 学院 以聚居区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自发聚居、简易安置、集中安 置 3 个类型,通过现场察看以及对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流动人口 自发聚居区居住环境恶劣,公共服务缺乏,聚居者之间沟通较少,社会矛盾突出;简易安 置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尽管物质条件简陋,但管理规范,配置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居住 群体之间有较强的认同感,聚居区治安状况,邻里融洽度均较好;而集中安置的聚居区居 住环境服务较好,服务设施完善,且聚居人员文化背景趋同,交易形成认同感,该类聚居 区已成为未来改善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状况的重要发展方向。
第二篇:《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吴良镛教授以道氏学说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向我们详细的阐述了这门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人居环境科学。吴教授在书中旁征博引,通过大量的资料及自己的考察设计结果,用方法论作为引导,使我们清楚地认识了这门科学。
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由来、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是吴教授对道氏学说思想研究的综述。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门学科从城市规划到人类聚居学再到最终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吴教授主要强调了需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借鉴‚人类聚居学‛的成就,发展新的学术,即建立‚人居环境科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居环境的概念: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基础是大自然,它是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中介,也就是说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居环境的主要构成:就其内容而言包括五大系统,即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就其级别而言包括五大层次,即全球、国家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随后,他又提出了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五大原则,概括的来说即为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这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接着,吴教授向我们分析了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构成: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并且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融合。
这样我们对人居环境科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就需要有一个研究它的方法。吴教授给我们提供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他指出了‚以问题为导向,利用人类已经探索和积累的知识,解决问题,谋求生存与发展之路‛、‚就科研工作而言,问题所在往往也是能对科学加以突破的希望所在‛、‚研究建筑、城市以至区域等的人居环境科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这些告诉了我们只有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会得出更多的奇迹。尤其是像这些交叉学科,更需要从整体出发来考虑问题。在这之后,吴教授又向我们举出了几个研究实例来阐明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
最后,吴教授指出:面临新世纪、新时代,人居环境面临的问题愈复杂,愈要更加关注环境的质量,而不是放弃努力。良好的环境的取得是一切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人们的共同职责。‚美好的建筑环境与美好的社会同时缔造‛,那种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心情,混淆视听的奇谈怪论,令人无所适从,意味着放弃应有的职责,都是不能苟同的;要扩大人居环境科学的艺术理论,不遗余力地宣传,争取决策者、专业工作者、广大群众多方面达成共识,热爱我们的家园,共同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经营别忘了人是环境的主人,美好的环境、‚场所意境‛、‚场所精神‛等都是由人来创造,让人来理解欣赏的,应该让人们在这舞台上演出一幕幕有声有色揭示时代的戏剧。而没有人活动其中的环境,则是空虚的。特色的发掘、个性的创造等,归根结底有赖于此。
通过《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对我们的重要性,并且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更清楚地意识到像我们这样学习‚资源
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门综合性学科的重要性,并从中了解到我们学科的一些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作为城规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仅要把眼光放在城乡规划上,更要关注与资源环境的融合,即在我们人为地建设、规划城市时要学会与大自然相结合,永远记住自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乡规划才是合理的,这样才能将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引用吴教授的话作为结尾吧,通过此我们还可更深层地了解到我们的专业为何叫‚城乡规划‛,而不是‚城市规划‛:
‚建筑学要融合环境、技术理念的发展,从单幢建筑物的设计走向建筑群落的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要融合经济、社会、地理等,从城市走向城乡区域的整体协调;地景学要融合生态学等观念的发展,从咫尺天涯走向‘大地园林’,为人居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第三篇: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
仔细阅读了吴先生写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受益匪浅,书中阐述的人与自然的哲学观对我启发很多,一种理念要高于一种制度和一项伟大的工程,未来改变人居环境的将是人们的观念而并非一种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吴良镛先生在书中极力倡导建筑师、规划师要用系统论方法来看待人居环境问题,书中理念和知识的扩展太过宏大,我的浅读只能得到一些启发。我认为水利是人居环境的重要一个环节,下面我根据所接触水利专业粗浅的谈一些读后的启发:
人居环境日益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的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许多不同的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类居住环境的影响条件也随之增多,像多年前一个小山村可能自己自足不与外界来往,可现在的交通和网络把所有关联起来,当地的地理,资源,人文也都变成了一个与外界关联的综合的部分。城市与乡村的关联也日益密切,从城市影响乡村,到现在的相互作用,毫无疑问,人居环境成为了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问题,人居环境不仅狭义于城市,是一个包含所有人周围环境的综合整体,如果我们要全面剖析人居环境,我们也必须抓住与之有关的其它所有因素,而不仅仅是只是居住主体本身,因为主体只是千丝万缕关系网中的一部分,我们常常称这个网的有机总和为系统。为了认清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培养系统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吴良镛先生在是书中提到人居环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将其划分为五大系统(即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居住系统)、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社会观、文化观)。这三个“五大”使我们很清晰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的框架结构,而不是象以往那样把人居环境仅仅看成是社会的某一方面,或者笼统地看成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而在处理问题上出现了相对片面,使得人居环境的改善难以实现。吴良镛先生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人居环境问题,并且指出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城市规划本身的事情,也不是单靠城市规划本身就可以解决好的问题,因为其涉及的范围很广,相关的因素也很多,比如前面所提到的五大原则中的经济、技术、生态、社会、人文等因素,同时指出这些因素终究
不能等量齐观,而是面向实际问题、有目的的、有重点的依据问题的性质和内容的各有侧重形成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及若干可能性,即具体的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进而针对与人居环境相关的因素的侧重,提出了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这一人居环境科学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指出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尽管考虑的角度不同,但是都有共同的目标,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努力解决共同的问题,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总之,无论是吴良镛先生在看待人居环境的构成层次和处理原则,还是在选择人居环境问题的主导专业上都是采用系统的观点,而不是单纯的就环境论环境,也不是单纯的就专业论专业。最后使得每个建筑师、规划师、甚至是一个建筑行业以外的人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人居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达到最终目标,需要的是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从小范围的交叉到大范围的交叉,进而把人居环境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范围解释得非常的清楚。因此,系统论是一种全面了解任何社会问题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水利作为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工程,从古至今,古代大的水利工程自大禹治水到郑国渠到都江堰再到京杭运河,各朝各代都把兴修水利作为立国根本,小的水利工程像水车,水排,坎儿井,都影响着人民的劳动效率。现代水利工程像葛洲坝水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等等许多,水利的建设一支没有停止过,也不断的在影响着人居环境。在生活中,人们喜欢临水而居,喜欢一片水域带来的清爽与宁静,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以说水利是影响人们生活环境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吴先生所说的理念,事物都是要综合的,联系的去看,一种事物存在利弊两个方面,水利也不能例外,水利的建设使用中也存在许多影响人居环境的不利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中怎样从整体进行调整,以降低不利影响。例如兴建一个水利设施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两种对人居环境作用的两个方面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在自然环境方面首先是对局部气候和大气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库区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其次是对对水文情势和水温的影响;还有对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水质的影响;对泥沙的影响;对环境地质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于人文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的影响;水利工程对人群健
康的影响;水利工程对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的影响。水利工程在这些方面造成的影响都是利弊难以衡量的,虽然说水利工程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更为正面重要的是带来了许多社会效益,水利工程为区域提供发电、防洪、航运、灌溉、供水、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水利工程的建成提高了抗御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水电是清洁能源,可以取代化石燃料,具有不污染环境、减缓温室效应和酸雨危害的优势;水运是天然运输系统,与陆运系统相比具有运输成本低的优点;同时,可以促进渔业养殖,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事业,改善中下游水质状况及供水条件等。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 ,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极大的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目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的各种生态影响 ,以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问题。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因此我们在兴建水利工程的同时要像吴先生书中所倡导的思想,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特别注意水利工程作为新生的环境组成与其他各环境组成的协调和平衡问题。而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 ,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水利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环境问题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是重要的一个参考标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价值观的导向可以影响整个社会,价值观对人和社会都会起到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动力功能,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更重要在于大众理念和价值观的改变,吴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作为一种理念和价值导向可以改变人们对环境的综合认识,当一种理念被大众所接受而内化为价值观,将会产生莫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水利系12级于文洋
学号2012210186
第四篇:《现代人居环境》教案
《现代人居环境》教案
教材分析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以及世界人口的增长,地球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日渐严重,因此 “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创造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主题。本课就围绕“人居环境”开展教学,课文中的《流水别墅》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的经典作品,表现了美好人居环境的追求与自然巧妙合一的绝妙的艺术构思和创造。教材左下角展示的《某大型花园式居住小区》的图例,是位于广州番禺区的著名建筑“华南版块”中的典型图例。两幅图例分别说明“家庭式”与“聚居式”的建筑环境设计都必须体现人与自然的设计意念。而通过对这两幅范图的欣赏引导学生观察,探讨教材中所提示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分析评述环境美的基本要求与人居环境设计的基本立意,引导学生理解人居环境与生活,生活与环境的关系,树立环保观念,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人居环境与生活,生活与环境的关系,树立环保观念,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难点:利用人居环境知识去表达自己对美好人居环境的理解和追求。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现代人居环境》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搜索到歌曲《我想有个家》,并播放给学生听,吸引学生的注意。
用百度网上搜索到某一花园式大型楼盘广告视频,现场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利用百度搜索到现代人居环境的优美图片,做成课件让学生对现代人居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提问学生:这样的居住环境美不美?你向不向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我想有个家》MP3歌曲
提出问题:怎样的人居环境才是美好的、宜人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环境幽静清洁、空气清新、生活方便、交通发达、安全。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的人居环境才是美好的、宜人的?
2、欣赏课文范例,把《流水别墅》和《某大型花园式居往小区》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提问,讨论,启发、评述等教学环节引入人居与生活,生活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3、引导说明“绿色”是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主要意念,不仅表示“树木”和“绿化”,更重要的是具有环保的含义。
4、列举在人居环境建设中与绿色有关联的事物。
5、学习人居环境设计的现代理念和基本知识。
(1)现代人居环境设计理念是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和普及,人与人的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合作更为广泛,也更能左右环境。如人所依赖的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人与社会、与环境也变得更加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家居和小庄园式的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小区、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的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2)注重人居环境中景观的共享性。
良好、生态、健康的居住环境,在于使每套住房都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所谓现代的人居景观环境,应在规划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共享居住区的环境资源,同时兼顾个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和私密性,通过借用各种环境要素进一步丰富居住区的空间层次,为人与人之间提供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住区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实际操作中将更加注重人居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并提炼和发扬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兼顾环境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与连续性,使现代人居景观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4)注重人居环境中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人居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越来越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艺术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景观环境的塑造不只为了“赏心悦目”,而是更加注重“舒适自然”,尽可能地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和现代、智能、环保、节能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景观、人与环境、景观与环境的有机融合。插入本地标志性楼盘“高明碧桂圆”实景图片2幅。
(5)注重人居环境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和追求,现代人居环境质量除了现代、智能、科技、舒适性以外,还要注重现代生态的观念。如为小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等条件,对居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的物种尊重与关怀,实现居住区生活的环保自然适应和地域生物的多样性。
(6)注重人居环境中的科技智能性。
现代人居环境的营造,自然缺少不了现代建筑的智能化和科技化。科技、智能的建筑,才是最终营造人文景观环境的点睛之笔。如小区内智能防盗、防火、安防、巡更、背景音乐与消防报警等系统的综合应用,大大增强了人的安全感和便捷性;地热热泵、太阳能等系统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节能更体现了环保;建筑设备智能监控、物业管理中的三表远抄、小区局域网等系统提升了人居小区的现代化的智能化,由此营造出的人文环境更是现代人居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里插入上海世博会展馆图片。
6、提问:在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学生回答)
[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欣赏评述作品,表达个人的想法,认识优美人居环境的主要要素和现代人居环境的设计理念,增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勇于创造的精神。
(三)小结评述学习感受。
1、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小结本节课学习的感受。
2、提出课后要求。
(1)将这堂课课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如何把自己的家布置装饰得更美、更宜人?提示学生——可在室内布置一些盘景植物,在室外空地上栽种一些合适的树木。
(2)为了我们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请注意珍惜和保护环境,爱护绿化。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观察和学习,通过实践和观察学习来提高审美知识和增加审美修养。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较多,教材中给出的材料却很有限,有待任教者对教材重新开发。在授课中,既要解决大容量的教材内容在一节课完成,又要帮助学生了解一个个问题,能用到课件来上这节课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我制成的课件在每个班上课后学生的反映也很好,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再作了一些修改,感觉总体上达到教学目标。不过,我觉得还有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引用的材料的引用还不够代有表性。在导入新课时,我很想插入一辑环境很优美、人物生活很写意的楼盘广告视频,无奈搜索不到理想的内容,因此就选用了现在的这一视频,我认为效果不是很好,没有给学生一种震撼的视觉感受。
二是未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美术知识的基本动力之一,只有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相适才能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欲望。
三是未能更突出地将学生置于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有与学生积极互动、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习。但教学过程还是教师讲得多了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少了点,这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篇:人居环境
居住建筑与人居环境
姓名:XX学号:XXXXXXXXXX
简介:从人居环境学和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的角度 分析 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对人体健康的 影响,提出健康建筑体系是未来持续 发展 的人居环境模式,最后提出建筑师在推广居住建筑设计中的任务。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探讨.关键字:人居环境 居住建筑
人居环境,简而言之,是我们成为人类之本。这不只因为人类有能力营建气势磅礴的建筑——因为同样动物也能为自己搭建精巧复杂之栖息场所,还因为人类在为自身营造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充斥着与土地和 自然 间若即若离的恩怨矛盾。对土地、自然的依附眷恋以及逃避是一对在人居环境史中反复出演的矛盾戏剧。而这样的矛盾,在二十世纪尤为突出:二十世纪在见证了人类与土地和自然之间的前所未有的融合的同时,也呈现出人类彻底逃避于人造环境之居住状态。其典型例子为大量无选择地使用透明玻璃,以及悬索轻型结构以企图逃离土地之重力束缚。但是我们似乎并不知道我们人类为何这样做,也不知是否体现了我们对土地自然的恩情与怨恨。基于此 问题,才提出了居住建筑的人居环境问题。中国 人居环境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不仅仅由于自己的身份,而更深切的是居和住本是人的重要的部分。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需具备五大条件。它们是: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同时,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还应遵循五大原则: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 经济 发展良性互动;发展 科学 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 社会 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 艺术 的创造相结合。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认识。
一.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1.自然环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不要滥用耕地。1
小区内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并要注意防止空气和水域的污染,应为居民创造出一个能健康地成长、愉快地生活的人居环境。其次,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要注意居住区内气候环境设计,利用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尽量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多利用自然能源,寻求适应于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宜人的小气候。第三,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 现代 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如改善城市、住宅区以至室内的声、光、热和空气的质量应在重要的位臵上。在城市里,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设计中要争取日照和自然通风,利用天然采光,防止噪音干扰,净化空气及调节好室内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良好的物理环境。2.人文环境方面: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构成建筑形象的要素,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形、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以及光影和装饰的处理等等。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 内容 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一个完善的建筑,其内容与形式应该是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脱离内容的形式不是真正的建筑美,缺乏艺术表现力的内容也不能形成完美的建筑。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要注意美化,例如:种树、植草、开辟人工湖及设臵喷泉、假山等。
二.衡量健康型住宅的相关标准:2001年10月10日世界居室卫生日,在国际建筑中心联盟2001年大会“生态住宅建筑”的分论坛上,中国建筑技术 研究 院副总建筑师开彦先生向与会者详细地阐述了“健康住宅”的理念。健康住宅的主要基点在于: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室内和室外的居住环境中。因此,健康住宅的标准要素不仅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诸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噪音、光和空气质量等,而且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诸如平面空间布局、私密保护、视野景观、感官色彩、材料选择等等,制止因住宅而引发的疾病,营造健康,增进人际关系。根据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年制定的“健康住宅建筑技术要点”,将健康住宅的评估标准大体分为四个因素;其一,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内、室外影响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因素。其二,自然环境的亲和性。提倡自然,创造条件让人们接近自然、亲和自然。其三,住区的环境保护。包括住区内视觉环境的保护,污水和中水处理,垃圾和垃圾处理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其四,健康环境的保障。主要是针对居住者本身的健康保障,包括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硬件建设。健康住宅理念的推出在全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在推行健康住宅,提倡健康住宅。从日本来看,开始并不是建设部门要来提倡健康住宅,而是卫生部门、医学界逼着建设部门不得不这样做。当时日本的卫生部门发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怪病,其中一部分经证实与室内空气质量相关,最后在医学界的推动下,建设部门设立了相关的标准。
三.从人者有其居到花园小区和生态城市:20世纪的最后20年,是我国的人居环境发生巨变的20年,也是人居观念不断更新的20年。改革开放后,社会 进入转型阶段,但由于 历史 原因,城市基础设施欠账严重,人们的居住条件还相当不理想,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拥挤在环境恶劣的棚户中。于是,“人者有其居”成为一种理想,也成为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和政策的出发点。在此观念下,住房的增加是第一位的,而住房的舒适度及其周边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政策的主要考虑 内容。尽管这个观念很传统,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还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对于解决群众的住房 问题,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许多人因此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入们的全部愿望,与社会整体的需要也有相当的距离。伴随着改革的深入,物质积累的增加;也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接受了诸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人为本、可持续 发展 等等广泛流行于当今 时代 的理念。于是在住宅问题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住宅本身的设计要更人性化,更舒适合理,住宅之外的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小区的设施要配套,环境要美好,交通 要方便等等。进而言之,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被与人居联系起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的环境要绿化美化,生态要平衡,城市要适宜人居住。
四.居住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认识上的偏差,能使人居环境建设遭遇困难。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成就巨大,这一点有目共睹,但同时也有许多遗憾,而造成遗憾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城市中一幢幢高耸而相互间毫无关联的楼房,一个个大而无用的广场,一条条不断拓宽仍然拥堵的道路;再如,外观华美的建筑内里则简陋粗糙,居民众多的小区里缺水少电等等。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环境上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随着 经济 的发展,能源与环境的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如何使建筑、适应时代的挑战,加快探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已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历史重任。根据《芝加哥宣言》提出的“为争取持久未来的相互依赖”的宗旨,根据当今世界 哲学 发展的主潮流——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根据 中国 “天人合一”的哲理,认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也就是所谓“生态建筑”或称“绿色建筑”的建筑观应确立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遵循 自然,回归自然;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生态综合平衡,生生不息地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返朴归真的生活,使生命活得有意义,让生活同生命和谐。尊重生活,维持生命。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表达的就是返朴归真的生活,这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生命,也是同自然界和宇宙生命相联系的生命。“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道德观。“建筑是环境的 科学 与 艺术。”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它的构思应把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两者相结合而和谐地协调发展,创造出健与美的人居环境。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使人造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生态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卫生、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建造的范围,走向设计的整个环境,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去 研究,而应
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问题。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同时要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满足人们的艺术爱好与邻里的社会活动。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 学习和吸收国外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敢于改革和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健康型居住建筑及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进人造居住建筑环境及人居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医学、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设计的范围,走向设计整个环境。建筑师直接从事建筑及构配件的设计和选材工作,肩负着“设计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历史重任。无庸臵疑,建筑师在推广设计建设健康型住宅及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的研究,而应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探索问题。二十世纪内这一深刻内涵仍未提上日程,由于我们一直忙于真实的建造,无暇反思。
自二十世纪交替以来,我们习惯于敏锐地捕捉前卫新奇的先锋艺术,同时也为自己日新月异改造土地的技能挺进而感动。所有这些无疑强化了我们对改造土地、自然及真实建造的意识和能力,但这是否体现了人类“土地恩怨”爱恨之根本情结,惟有敏锐思辩方可赋予其意义。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就为今后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创新指明了方向,要遵循当地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居住区与住宅的规划和设计,要敢于改革与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美好、科学、卫生的生活环境,造福于后代。
参考文献 :1.住宅设计原理编写组,《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 工业 出版社
2.林其标,林燕,赵维稚,《住宅人居环境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柳孝图,《城市物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东南大学出版杜
4.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 方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5.鲍家生,《可持续发展与建筑的未来》,建筑学报
6.聂游昆,《遵循气候的建筑设计》,建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