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例解密突破公务员考试《申论》重围杀手锏
实例解密突破公务员考试《申论》重围杀手锏.txt52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没有秋日落叶的飘零,何来新春绿芽的饿明丽?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有。
无论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是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总是广大考生最为头疼的部分,原因在于许多考生认为申论考试无从下手、无法可依。且考生一般认为申论是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的结果,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有效提高。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其实不然。
申论本质上就是一种公务员思维,特别是对于占据“半壁江山”的大作文而言,表面上看似乎是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实际上当我们回归到公务员考试大纲,就会看到所谓申论——“主要通过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可见,“文字表达能力”只是申论考查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在于文字表达的“骨架”,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申论思维”。
无论是申论写作还是面试答题,思路都是一致的,就是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到的经典思路,即“三步走”原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提出问题,概述材料,引出论点;
为什么——分析问题,分析原因;
怎么办——解决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以2009年下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题为例,最后一题要求“结合给定材料,以你认为减少交通事故的最重要因素为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请写一篇议论文。”其中有一篇范文《多管齐下,治理酒后驾车》值得广大备考人员学习借鉴。
原文:
多管齐下,治理酒后驾车
近来,酒后驾车引起的社会惨剧频频发生,给不少家庭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酒后驾车也成为人们深恶痛绝的“马路杀手”,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
酒后驾车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相当多的司机安全意识淡薄,盲目自信,麻痹大意;二是社会上劝酒风气盛行,逢宴必饮,给酒后驾车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交通管理执法不严,对有些酒后驾车者包庇纵容;四是执法前后不连贯,在一段时间的严打之后,放松警惕,导致酒后驾车愈演愈烈;五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细化,醉酒驾车肇事处罚力度不够。
酒后驾车不仅威胁到人身财产安全,同时还影响到城市交通、社会治安的和谐。要从根本上治理酒后驾驶的交通违法行为,需要用多种手段齐抓共管,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方能奏效。
一是强化酒后驾驶危害性的宣传教育。采取各种手段开展酒后驾驶危害性的宣传教育,除利用新闻媒体、宣传阵地、主题宣传、警示教育等形式外,在酒店门口悬挂酒后驾驶危害性宣传标语,在酒店餐桌上放置倡导酒后不驾驶的提示卡,教育司机及同酒桌朋友都树立“酒后不驾车,驾车不饮酒”的理念,增强驾驶人不饮酒和不劝司机饮酒的自我约束力,提高自觉性。
二是加大酒后驾车违法行为的惩罚成本。首先,以立法来加重酒后驾车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对酒后驾车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大惩罚成本,使其不敢为。以立法的形式对酒后驾车作出规定,以提高酒后驾车的违法成本。其次,增加交通事故赔偿的经济责任,对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赔偿比率要加大,同时,对劝机动车驾驶人饮酒者要追究连带经济赔偿责任。第三,保险公司对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不予赔付,这样就会减少酒后驾车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是强化社会监管力度。首先,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把“酒后禁驾”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内容,在全社会倡导监督酒后驾车的行为。充分发挥社区、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监管作用,强化日常教育、管理和防范。其次,建立和推行有奖举报制度和“代驾”制度。可在酒店、宾馆、饭店设立监督员或信息员,对酒后驾车的驾驶人进行劝阻或及时向交警部门报告驾驶人的饮酒信息,组织驾驶技能好、职业道德好的人提供“代驾”服务。第三,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播发“酒后禁驾”公益广告,及时曝光酒后驾车违法行为,提高驾驶人的遵章守法意识、安全驾驶意识。
四是强化执法部门的管控力度。首先,公安交警部门要提高对酒后驾车危害性的认识,把严格查处酒后驾车交通违法行为,作为日常执勤执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常抓不懈,并使之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决不能形成集中整治严管,平时疏于管理、视而不见的恶性循环。其次,简化公安交警部门查纠酒后驾车违法行为的执法程序,赋予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以增强执法管理效能,提高执法效率。第三,要严格执法,对拒绝接受酒精检测的司机应严格处罚,绝不姑息。
总之,要建立酒后驾车违法行为长效管理机制,仅仅依靠交警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全社会造成一种人人监督、人人劝阻、人人管理的氛围。作为机动车驾驶人,要自觉树立为了你和他人的幸福,酒后不开车、开车不饮酒的良好社会公德。这样才能减少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人们的出行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形成一个有序、安全、畅通、和谐的交通环境。
文中开篇第一段写道,“近来,酒后驾车引起的社会惨剧频频发生,给不少家庭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酒后驾车也成为人们深恶痛绝的‘马路杀手’,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在这里首先谈到“酒后驾车”的危害是什么,交代文题背景,开门见山,鞭挞鲜明。
其次,在第二段中作者开始分析“为什么”。“酒后驾车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就开始亮明作者的五条观点,思路清晰,语言利索。
接下来通过巧妙过渡——“要从根本上治理酒后驾驶的交通违法行为,需要用多种手段齐抓共管,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方能奏效。”自然引出对策分析,即“怎么办”。
最后结尾提纲挈领,升华主题。“总之,要建立酒后驾车违法行为长效管理机制,仅仅依靠交警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全社会造成一种人人监督、人人劝阻、人人管理的氛围。作为机动车驾驶人,要自觉树立为了你和他人的幸福,酒后不开车、开车不饮酒的良好社会公德。这样才能减少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人们的出行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形成一个有序、安全、畅通、和谐的交通环境。”该文结尾呼应了题目“多管齐下,治理酒后驾车”,又进一步阐述了多管齐下的重要性,使得全文浑然一体,简单明了又不失完整。
回到公务员申论写作本身,语言固然是写好申论作文的“血肉”,但深隐其中的公务员思维才是支撑起洋洋数千字语言的“骨架”。对于时间紧迫又压力重重的考场,如何在一个小时内写出一篇高分的千字文?其实,好文章并不单是在考场上写出的,而是正如鏖战前夕已经备好的炮弹,公务员申论思维对于考生而言已是烂熟于胸,可谓“思路脑中有,下笔如有神”。再配合一些名言警句的运用以及经典理论的解析,最后在论述中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题目所设的特定背景进行解题,写出来好文章自然就不再是难事了。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指南:半年篇 距离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只有半年的时间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公务员考试,如何在这看似宽裕的时间里做到从不知申论为何物到熟练把握申论技巧,为赢取公务员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公务员网老师提出了以下三点备考指南。
一、仔细研读考试大纲,理清申论考试对考生的能力要求
考试大纲历来是考试指南针,虽然目前无法知晓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但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是最好的参考。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对申论要求变化最大的是:
首先,在试卷设置上,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设置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两类试卷。
其次,在能力区别上,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能力点的区别对待,凸显了综合管理类要求考生具备宏观的把握能力、战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而行政执法类要求考生具备具体执行能力,在执行过程中一定得做到可行和可操作。
二、以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为基准,加强练习与反思
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与市场上的模拟题相比,更加具有参考性。对于真题,尤其是近三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考生应该仔细研究,不能随便做完弃之。在解题练习中,应该将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真题分开进行合理解答。如:
“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主要是通过概括题实现的,经常会出现概括整个或某段材料主要内容、主要问题、本质问题,这都需要掌握“三遍四步法”(或其他方法)。不同的是,市(地)以下考生只需要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即可,省级以上考生除需要对材料理解外,还要能够把握材料间的关系,明确内容的主次关系及先后关系。答题时,市(地)考生只需要能把材料中相关信息找到即可,但省级以上考生则需首先概括材料主要信息,其次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引申和提炼,揭示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实例见下文对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第一题的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第一题)
分析: 该题要求能够明确区分并准确概括了给定材料反映的两大问题,即产业结构与农业生产两大问题。
(一)产业结构问题
1、如何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2、加快产业转型,改变“两头在外、中间加工”的产业模式
3、如何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自主创新),打造高端产品
4、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环保)
(二)农业生产问题
5、如何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种粮意愿)
6、如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粮食生产
7、如何加强粮食流通与粮食加工业的管理
对于市(地)以下考生,只要答出“如何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产业转型,改变两头在外、中间加工”这些采分点即可,无需提炼出“产业结构”和“粮食生产”这两个主题。但省级以上考生在一定要上升到“产业结构”和“粮食生产”这两个主题。
在分析评论观点和社会现象中,首先应该弄清命题者的意图,选准角度;然后对观点和现象出现的背景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针对观点和现象采取的对策措施。如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第三题第一小题。
“给定资料7”引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10分)要求:简明、准确地阐释观点,不超过200字。(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第三题第一小题)
分析: 这表明G所长认为在水电资源开发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简单化。具体来说,G所长认为,在水电资源开发问题上要因地制宜,固然认识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需要认识到保证怒江地区群众基本生存和生活权益的重要性。基于当地群众生存和生活条件恶劣等特殊具体情况的考虑,应该充分考虑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对怒江水电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三、关注热点,重视热点问题与理论的结合运用
申论考试的材料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现实,离不开热点问题的追踪。因此,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成败都与考生对热点问题掌握的程度有关。能否将最后的申论文章成功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理论与实际转换程度的高低。在这半年的备考中,建议广大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以便尽快掌握热点问题。
公务员考试申论最新热点解析
第一,关注社会热点,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十七大报告、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
第二,准备相应的备考资料、如《半月谈》(普通版)、《人民论坛》、《南风窗》、《瞭望》新闻周刊、《南方都市报》等。在报纸方面,多参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在网络资源利用方面,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网评、中国政府网的在线访谈等都是很重要的资源。
热点问题的掌握不仅在于知道理解,更重要的在于应用。比如,对于促进就业问题的措施方面,考生需要做的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措施。
1、紧密结合扩大内需,更多地拉动就业。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2、针对那些目前生产遇到困难的企业,通过“五缓(缓交五项社会保险)”、“四减(降低四项保险费率)”、“三补(给予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两协商(企业和工会或者职工双方平等协商)”等措施来减轻企业的负担。
3、鼓励自主创业。通过实施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为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4、结合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项目,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5、为困难企业职工提供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为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为新生劳动力提供劳动预备培训,为退役士兵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
6、针对城乡劳动者求职就业的需要,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信息服务、能力测评、政策咨询服务、就业失业登记等。
申论考试的备考关键之道在于持之以恒。只有坚持练习,坚持思考,才有可能在申论的考试中取得成功!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入门:半年备考必看常识
当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合格人数达到105万人时,却有超过1/4的人没有缴费。这些人为何在机会面前望而却步。与其中一些人交谈过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公务员考试”还不太了解,就匆匆的报名了。
一般的考生在谈及“公务员考试”时,都局限于对于该项考试的狭义理解,即每年11月底或者12月初举行的“公共科目笔试”。但其实广义的“公务员考试”是指从了解该项考试的政策开始,一直到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整个考核过程,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环节是公共科目笔试环节。一般来说,从了解公务员考试到最终成为公务员,需要经过六大环节。
(一)了解公务员考试
对于公务员考试既要有政策方面的了解,又要有备考策略的了解。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公务员考试,在进入21世纪之后,该项考试趋于成熟和稳定。每年都会在10月份国庆过后发布招考公告,一般来说公共科目笔试时间都在11月底(11月的最后一个周日),如果遇到其他较为重要的会议或者活动,可能会推后到12月初举行(如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就是在12月初举行的)。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每年年底举行的考试都是下一年度的公务员考试,比如2009年11月底举行的公务员考试就被称为2010年公务员考试,这点对于考生选取参考书和教材尤为重要。
另外,目前的公务员考试可谓“琳琅满目”。考生要区分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地方公务员考试。文中提到的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其招录机关为中央国家机关;与之相对应的是各地公务员考试,包括省级公务员考试、市级公务员考试甚至地区、县级公务员考试,主要区别是招录机关。而这些形形色色的公务员考试时间一般来说都不大相同,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取允许自己报考的多个公务员考试参加。参加考试次数越多,实战练习的机会也就越多。
在距离考试还有半年的时间时,考生完全可以着手开始进行公共科目笔试的准备工作了。在材料上,最佳的备考练习题就是历年真题,正所谓“从真题中来,到真题中去”。选取参考书时,可以将书店中的多种参考书放在一起横向比较,看看哪一本的讲解最到位,那么这本参考书的价值更大。在练习历年真题时,更推荐“横向练习法”,即将不同模块分开进行练习,而不是按照年代来进行练习。换句话说,目前市面上的参考书都是按照“编年体”来进行编排的,而我们练习时要按照“国别体”的方式来进行练习。在练习时,最需要注意的题目是做错了的和不会做的题目。这些题目才是最终的提分点。另外,在练习时要注意反复,特别是对于错题和不会的题目。对于参加地方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来说,除了地方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之外,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也必不可少,因为地方公务员考试中出现过大量国家公务员考试原题。
(二)报考
在每年的10月中旬进行报考时,有不少考生被报考流程整的焦头烂额。其实公务员考试报考阶段只需要着重注意三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说报考就会顺利通过。每位考生每次公务员考试只允许报考一个职位,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的高考,而且公务员考试只有“第一志愿”。一旦报考成功,那么“志愿”就不能更改。
第一方面,职位对于学历、学位、专业的要求。对于“专业”的要求最为复杂,如果考生不清楚自己是否符合专业要求,那么可以拨打咨询电话进行咨询。
第二方面,职位对于政治面貌的要求。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就有一半职位要求是“中共党员”,这里特别指出,只要是预备党员,也可以按照党员身份进行报考。
第三方面,职位对于工作年限的要求。有很多人传言公务员考试不允许应届毕业生考试,这个传言是不负责任的。目前来说,确实有一半的职位要求具有两年或者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但从实际角度考虑,完全禁止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无疑对于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会产生进一步压力。
如果以上条件都符合报考职位的要求,一般来说报考就会顺利通过“资格审查”。一旦资格审查通过,那么考生就不能够再更改报考职位。如果资格审查没有通过,则会收到“请更改个人信息或者选择其余职位报考”的建议,特别强调在报考时不要填写任何虚假信息。有些考生为了能够报考某个自己喜欢的职位,填写了虚假个人信息,这样做虽然能够顺利报考,但是即便是面试通过,最后的组织考察也不会通过。
(三)缴费及打印准考证
有一部分考生不注意报考流程,错过了缴费或者打印准考证的时间。缴费是确认报考的重要步骤,只有缴费之后,系统才能生成准考证。大约在考前20天左右,需要登陆系统利用电子银行进行缴费。每年的电子银行并不相同,但是每年都可以通过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进行缴费。大约在考前10天左右,可以在报名网站找到准考证的电子版进行打印。
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每年的政策、考试时间不同,缴费、打印准考证的时间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时间会在每年的招考公告中详细写明,请考生仔细阅读招考公告。
(四)公共科目笔试
每年公务员考试最引人关注的环节就是公共科目笔试,它也是各位考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敲门砖”。对于公共科目笔试,有三种对待方式是不正确的。
一种是完全不备考,只是进了考场试试看。在几年前,公务员考试规模还比较有限的情况下,由于竞争并不像现在这么激烈,因此有一些“高智商”的考生“裸考”,考分还很高。但是在目前1.75%的低录取率的竞争状态下,这种情况便极少发生了。这类考生往往输在心理上,这类考生大多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想付出则有回报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考生要做一定量的备考才能进入考场。
另一种是做完
一、两遍真题便束之高阁。这样做完全就是浪费时间,与前一种不备考的考生没有太大区别。这类考生走入考场的状态往往是“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还会做,以前不会的题仍然不会”,与不备考相比较起来没有任何提高。
还有一种是面对公务员考试忙的焦头烂额,把所有练习题都做透。这类考生虽然在态度上非常认真,但是方法不对,这样做的结果是事倍功半的效果。练习要做,但并不是所有与公务员考题相关的练习都要做,特别是现在的练习题市场存在鱼目混珠的现象,考生很难分辨真伪,有很多人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考试中并不涉及相关内容。在这里特别指出,目前市场上还有不少参考书写着《公共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跟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部分有很大区别,而《公共基础知识》也仅在个别地方公务员考试中考查,比如内蒙古公务员考试,如果没有特别要求,考生完全没有必要过多研究《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区别于之前连续2年的公务员考试,在考试大纲中有两方面改变值得关注,这两方面改变都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部分的内容。
首先是行测五个模块的顺序有所改变。以前五个模块的顺序依次为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2009年考试中这五个模块的顺序变为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然而模块顺序的改变,对考生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在实际解题中,考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顺序进行解答,不要受试题顺序更改的影响。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改变,就是常识判断模块考查的内容的改变。2007、2008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模块25道题全部考查法律常识,而在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25道题中只有7道题涉及到法律相关内容,其余18道题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常识。
考虑到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政策一般来说会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在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很可能会延续这两方面的变化,即模块顺序的变化和常识判断模块内容的变化。
(五)面试及专业科目笔试
目前我国面试采用的方式叫做“比例竞争制”。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会公布一个分数线,达到这个统一划定的分数线的考生才有可能会进入面试,但并不是所有的达到该分数线的考生都能进入面试。由于一部分职位的报考者很多,因此公共科目笔试高分者也很多,为了避免组织面试的混乱,采取择优录取的原则,即按照1:
3、1:4或者1:5的比例,选取分数排名靠前的考生进入面试。如果某职位招录3名公务员,按照1:4的录取比例进入面试,那么报考该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达到国家统一划定的分数线且排名在前12名者将会进入面试。
“结构化面试”仍然是目前面试采用的主要考核方式。结构化面试,也称标准化面试,是根据所制定的评价指标,运用特定的问题、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严格遵循特定程序,通过测评人员与应聘者面对面的言语交流,对应聘者进行评价的标准化过程。公务员考试的结构化面试共有七项测评要素。
第一,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归纳、演绎等推理过程准确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解决问题。
第二,人际关系能力:能够为达成工作目标建立或保持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或人际网络。
第三,主动工作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发现或创造新的机会,做要求之外的事,这些行为将提高工作绩效或减少潜在问题的出现。
第四,计划组织能力:能够根据目标对自己、他人、部门的活动做出计划,调配资源,并对冲突各方进行有效调节。
第五,应变能力:在有压力的情境下,思考、解决问题时能够迅速而灵活地转移角度、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第六,言语表达能力:针对不同的听众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以言语的方式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以便于听众接受。要求用词准确,表达刘畅,有感染力、说服力。
第七,举止仪表:穿着得体,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行为表现起伏波动少、不失分寸。
其中,综合分析、人际关系、主动工作、计划组织、应变等五项要素设题考查,每道题对应一项主要测评要素。但考生的回答表现也可能涉及到其他测评要素,这由考官灵活掌握。言语表达、举止仪表两项要素不设题考察。考生在这两项要素上的得分,要根据其在面试中的总体表现加以评定。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近年公务员考试中新兴的面试考核方式。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考生进行集体面试。它通过一定数目的考生组成一组(5至7人),进行一小时左右时间的与工作有关问题的讨论,讨论过程中不指定谁是领导,也不指定受测者应坐的位置,让受测者自行安排组织,评价者来观测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的说服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以及自信程度、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是否符合拟任岗位的团体气氛,由此来综合评价考生之间的差别。
专业科目笔试并不是所有职位都要考查的内容,只有《招考简章》公布的需要进行专业考试的部分职位,才进行专业科目考试,考核范围将会在考前通知考生。
(六)体检、组织考察、任前公示
如果考生能够在面试环节中脱颖而出,那么可以说80%已经踏入了公务员的队伍。剩下的三项考核内容,只要按照既定流程进行即可,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本文主要向备考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展示了公务员考试的注意事项以及考试流程,这些内容不仅适用于国家公务员考试,还适用于地方公务员考试。目前离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有大约半年的时间,建议各位考生在目前公务员考试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尽早动手备考,以便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2010年公务员申论备考辅导:申论命题基本模式介绍
申论命题基本模式就是根据申论考试的用意,把与申论密切相关的各种测评要素组合起来、设计和实施申论考试的基本方式。根据全国申论考试实践可知,中央2006年以前的申论命题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两论式”“三论式”,近年来中央和部分地方公务员考试还采用了“多论式”。命题模式的演进是为了寻求增加考试层次、增加灵活变通因素,从2007年、2008年“事业单位”申论考试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看出此变化趋势。
一、两论式
两论式也就是两论模式,是用“论”两次的方式来设计和实施申论考试,也叫做“两写考试”。这种考试虽然是“两写”,但是其实际的考试内容却有三个部分,实际就是申论考试的四个基本环节的合并、简化。因而,这三个部分也就是两论式界定的申论考试三环节,包括:
(1)阅读给定材料,测评阅读理解能力。
(2)概括材料,提出对策。概述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所包含或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或具体建议;一般要求是从公务员实际角色和工作领域的角度,对给定材料进行恰当分析,所提对策必须明确可行,行文必须条理清楚,语言通畅;篇幅在600字以上;主要测评考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发现或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3)论述说明。主要是对所发现的问题和所提出的对策做出令人信服和操作要点的说明,包括做宣传、讲话等形式;一般要求就是根据设定的情境和要求,针对已做材料概括中提出或发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自拟标题,层次清楚,论述透彻,有说服力;篇幅通常在1000字左右;考查分析归纳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
就答题而言,上述三个环节也就是两论式下申论考试的三步:(1)阅读理解;(2)一论一写;(3)二论二写。这与申论考试的四个基本环节不完全对应,是四环节的浓缩合并。
二、三论式
三论式亦即三论模式,就是用“论”三次的方式来设计和实施申论考试,也叫做“三写考试”。这种考试虽然是“三写”,但是其实际的考试内容却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考试内容一般情况如下:
(1)阅读给定材料,通常在6000字左右,测评阅读理解能力。
(2)概述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所包含或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地概括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篇幅在200字左右;测评分析归纳能力、发现或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3)提出对策措施或解决方案。一般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简明,有针对性,科学合理,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篇幅通常在300~400字左右;主要是考查考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为解说或论证对策而进行论述和申说。一般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观点明确,突出重点,条理清楚,论证透彻;篇幅通常在1000字左右。主要测评考生的分析能力、论证能力等。
就答题而言,上述四个部分也就是三论式下申论考试的四步:(1)阅读理解;(2)一写一论;(3)二论二写;(4)三论三写。这与申论考试的四个基本环节完全对应,构成标准的申论考试模式。
三、多论式
所谓的“多论式”,主要是指近几年中央、国家或地方上的申论考试在“两论式”或“三论式”的基础上,不断变化新题型、增加题量而形成的一种申论新模式。就考试内容来看,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传统“提出对策”的“多论式”的命题模式:
①阅读给定资料,测评阅读理解能力。
②概括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或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全面、准确、字数不超过200字。
③针对给定资料所存在的问题,试拟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一般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300字。
④根据给定资料内容新增一个或多个新题型,如2007年北京市面向应届毕业生公开招考公务员考试第三题“结合给定资料5、6、9,谈谈现阶段用网上听证的方式召开价格听证会是否可行”。像这类试题,一般要求字数、规定分值视试题情况灵活而定。
⑤论证分析。结合给定资料,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深刻、文字流畅,自拟标题。此部分基本上与上述的“两论式”或“三论式”当中的论证分析部分所考形式和要求相同。
(2)创新“提出对策”的“多论式”的命题模式:
①阅读给定资料,测评阅读理解能力。
②根据指定的部分材料,对之进行概述,一般要求概述全面、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③根据指定的部分材料,命制一系列新的试题。如2008年某省的第二题让考生“根据给定资料1、2,谈谈你对这两个资料所反映现象的认识”。
④论证分析。参考给定资料,写一篇文章,一般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字数要求在1000字左右。
这种“多论式”考试在时间上一般仍是150分钟,其中阅读理解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让考生根据指定资料作答相应问题,单个试题题量不大,但总体试题题量较大。
2010年公务员申论备考辅导:申论考试四大特点
从2006年起,国考大纲开始对申论考试的性质和要求有了明确的提法: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仔细理解这一段话,对于理解申论围绕什么来命题、有着怎样的要求、如何作答都有着十分的意义。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申论的四大特点:
一、申论材料的社会性
申论命题一定会涉及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这也是申论与其他种文体最大的区别。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普遍关注。材料所涉及的内容一般是关系到大多人的利益,与许多人有关,无论从地域上还是时间上,都具有普遍性。其表现为一般人都知道、听说过,或者关注过、经历过;看似反映的是某一地区的问题,但决不是只有这个地区才有。如2009年的申论命题,主要是围绕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稳定、粮食稳产这两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来展开的,实际这是党和政府近年一直所要着力解决的热点问题;2008年的申论命题,虽然说的是云南怒江地区的水电开发,但反映的却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从根本上而言是说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其他年份的申论命题也是这样。因此,赵老师提醒广大考生,必须在平时多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一些公共事件,也包括一些社会热点。地域性强,关注度低的内容一般不会成为申论的命题依据。
政府相关。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大多与政府有关。作为政府机关,其主要职责也就是解决社会上所发生的公共问题。这就启发广大考生,在关注社会热点时,既要关注它所发生的面是否广泛,更要看是否与政府有关,是否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如果该事件与政府无关,只是涉及到企业或某一个别单位,原则上不会成为命题的给定材料。此外,从中央国家机关历年的申论试题内容看,申论命题一般也不太可能涉及过多的意识形态问题或特别敏感的政治问题。
两种选材。从近十年的申论真题来看,申论所涉及的内容主要表现为: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认真研究,就会发现二者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社会问题表现在给定材料的内容多是社会上人们不愿看到的各种报道,从总体上看,整个给定材料主要在说明社会存在着那些不好的行为或事物,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是问题众多,必须解决;如,2000年的印刷厂造成附近居民中风的所反映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2001年的药物中含有使人中风的PPA成分的问题,2003年的安全生产事故问题,2004年的城市交通拥挤问题,2005年的“三农”问题等。
社会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现象是新出现的事物,所造成的影响有利有弊,或者人们对此在认识上存在分歧,前者如2002年的网络问题,后者如2008年的怒江开发问题、2009年的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等,这样的社会现象在给定材料的反映有好有坏,会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意见。二是该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正在解决不愿看到的问题,给定材料中反映了许多部门或人们的有益做法,反映了是人们对待某种现象的认识和采取的行动。如2007年的申论,除了前两部分反映的是石家庄所面临的问题外,其他段落都是各地在土地综合利用方面的有益探索。
探讨申论内容的固定性目的在于给定的材料内容不同,所给出的作答要求必然不同,如2000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6年主要反映的是社会问题,所以作答要求就是提出对策;而2007年主要反映的是各地的做法,所以作答要求是对各地的做法进行评价和说明目的、意义;2008年是难以定性的新事物,所以要求归纳两种不同的观点,并对不同的作答回答有何启发。了解了申论内容的选材,就能把握申论的出题方向,从而把握自己答题写作的方向。
内容多样。申论所给出的材料内容有单一方面的问题,也会出现包括几个方面的问题。
单一方面的问题表现在申论的给定材料只是一个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围绕一个事件展开的,如2001年的申论是围绕有关PPA的问题展开的,2002年的申论主要是围绕网络出现所带来的影响展开的,2003年虽然材料较多,但反映的都是有关不同方面的安全生产事故问题,这些都是单一问题的表现。
而多方面的问题,则有关联的内容和无关联的内容之分:
关联的内容是指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虽然不属于同一个方面,但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因果,或包含。如2007年的申论所涉及的问题相对就比较分散,前两段谈论是石家庄城市发展征用农民耕地问题,但是后面四段谈论是各地如何综合利用土地的问题,包括企业和各省市,最后一段谈论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看似有着关联,其实关联度不强,从作答要求就可以看出,往年所问的试题,彼此段落之间只有联系起来才能回答,而这一年所问的试题只是针对其中的某一个段落或某几个段落;2008年申论材料的中更为明显,材料谈及怒江的资源和生态、修建水电站、国内外的典型案例、水利部门的答复意见等几个方面。此外,还有2009年的申论试题。材料给所有考生的感觉是乱,其实则是两个社会问题: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稳定。这两个问题看似没有关联,实则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难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总体上这些段落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无关联的内容是指给定材料之间不是一个方面或彼此之间没有关系。这种情况在国考中还没有明显出现,但是在部分省市的考试中已经出现了这种形式,如山东省的申论给出的内容中,就包含着几个不同的问题。提示广大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积累过程中,应适当注意这方面的材料内容,做到有备无患。
二、申论要求的程序性
申论大纲中对材料内容理解和作答都给出了明确的程序性要求: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提出方案——书面表达。在此,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按照给定程序来作答。
首先,认真阅读给定材料。申论给定材料少则一两千字,多则近万字,如果不认真阅读给定材料,想找到出答案是不可能的。广大考生拿到试卷后不要急于作答,一定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阅读给定材料,从头到尾的阅读几遍,在把握了给定材料的内容后在作答,只有这样才能为后面答题打下基础。
其次,学会分析综合。每段的内容包含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综合就是通过阅读和分析找到那几个段落的意识是相同或相似的,哪几个段落的内容是不同的,分析清楚这几个问题,就能很容易将整个给定材料的层次划分清楚,梳理出一个答题来龙去脉。学习分析综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整体的把握,也需要具体的区别。
再次,明确提出观点方案。申论给定材料所具有的上述特点,目的是引导广大考生学会关注社会上所发生的问题或现象,并对这种问题或现象进行思考,提出个人观点或解决方案,这同时也是申论所要考察的重要方面。同样,对于提出对策和方案的训练,考生可以依照“对症下药”、“方面分析”、“环节分析”、“关键词提示”等方法练习。
最后,学会书面表达。通过阅读了解材料的内容,分析把握了材料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对策方案,最后一定要用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赵老师建议大家使用讲义中的方法多多练习,经常写作,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流畅自如,取得好成绩。
三、申论目的的确定性
申论要考什么,目的是什么,如果无法得出正确的认识,就必然导致答题出现根本性的错误。申论的给定材料具有社会性,就是让考生模拟假如你在公务员的工作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是提前的测验,目的就是考查你是否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认清社会现象的能力,阅读和综合分析都是手段,只有要考生提出观点、思路和方案才是最根本的,关键是对存在的问题有何认识?思路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想法是什么?方案是怎样使材料中的问题得到解决,解决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这才是申论考查的目的,即考生必须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申论的核心,参加考试的考生一定要了解申论的根本就是对给定材料中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或方案。做到了这一点,就抓住了申论的关键。
四、申论载体的形式化
申论是围绕给定材料的写作,从写作形式上看是书面型的写作。书面形式与口语形式是有区别的,这就启发考生应学会使用合适的词语、规范的句子、完整的段落和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不是抒情式、不是议论性而是陈述式、实用的表达形式,适当使用复句,学会条理性分段或分层,这些都是申论在写作上必须符合形式化的要求,不符合形式化的内容决不可能是申论所需要的。
从2006年起,国考大纲开始对申论考试的性质和要求有了明确的提法: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仔细理解这一段话,对于理解申论围绕什么来命题、有着怎样的要求、如何作答都有着十分的意义。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申论的四大特点:
一、申论材料的社会性
申论命题一定会涉及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这也是申论与其他种文体最大的区别。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普遍关注。材料所涉及的内容一般是关系到大多人的利益,与许多人有关,无论从地域上还是时间上,都具有普遍性。其表现为一般人都知道、听说过,或者关注过、经历过;看似反映的是某一地区的问题,但决不是只有这个地区才有。如2009年的申论命题,主要是围绕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稳定、粮食稳产这两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来展开的,实际这是党和政府近年一直所要着力解决的热点问题;2008年的申论命题,虽然说的是云南怒江地区的水电开发,但反映的却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从根本上而言是说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其他年份的申论命题也是这样。因此,赵老师提醒广大考生,必须在平时多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一些公共事件,也包括一些社会热点。地域性强,关注度低的内容一般不会成为申论的命题依据。
政府相关。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大多与政府有关。作为政府机关,其主要职责也就是解决社会上所发生的公共问题。这就启发广大考生,在关注社会热点时,既要关注它所发生的面是否广泛,更要看是否与政府有关,是否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如果该事件与政府无关,只是涉及到企业或某一个别单位,原则上不会成为命题的给定材料。此外,从中央国家机关历年的申论试题内容看,申论命题一般也不太可能涉及过多的意识形态问题或特别敏感的政治问题。
两种选材。从近十年的申论真题来看,申论所涉及的内容主要表现为: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认真研究,就会发现二者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社会问题表现在给定材料的内容多是社会上人们不愿看到的各种报道,从总体上看,整个给定材料主要在说明社会存在着那些不好的行为或事物,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是问题众多,必须解决;如,2000年的印刷厂造成附近居民中风的所反映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2001年的药物中含有使人中风的PPA成分的问题,2003年的安全生产事故问题,2004年的城市交通拥挤问题,2005年的“三农”问题等。
社会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现象是新出现的事物,所造成的影响有利有弊,或者人们对此在认识上存在分歧,前者如2002年的网络问题,后者如2008年的怒江开发问题、2009年的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等,这样的社会现象在给定材料的反映有好有坏,会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意见。二是该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正在解决不愿看到的问题,给定材料中反映了许多部门或人们的有益做法,反映了是人们对待某种现象的认识和采取的行动。如2007年的申论,除了前两部分反映的是石家庄所面临的问题外,其他段落都是各地在土地综合利用方面的有益探索。
探讨申论内容的固定性目的在于给定的材料内容不同,所给出的作答要求必然不同,如2000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6年主要反映的是社会问题,所以作答要求就是提出对策;而2007年主要反映的是各地的做法,所以作答要求是对各地的做法进行评价和说明目的、意义;2008年是难以定性的新事物,所以要求归纳两种不同的观点,并对不同的作答回答有何启发。了解了申论内容的选材,就能把握申论的出题方向,从而把握自己答题写作的方向。
内容多样。申论所给出的材料内容有单一方面的问题,也会出现包括几个方面的问题。
单一方面的问题表现在申论的给定材料只是一个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围绕一个事件展开的,如2001年的申论是围绕有关PPA的问题展开的,2002年的申论主要是围绕网络出现所带来的影响展开的,2003年虽然材料较多,但反映的都是有关不同方面的安全生产事故问题,这些都是单一问题的表现。
而多方面的问题,则有关联的内容和无关联的内容之分:
关联的内容是指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虽然不属于同一个方面,但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因果,或包含。如2007年的申论所涉及的问题相对就比较分散,前两段谈论是石家庄城市发展征用农民耕地问题,但是后面四段谈论是各地如何综合利用土地的问题,包括企业和各省市,最后一段谈论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看似有着关联,其实关联度不强,从作答要求就可以看出,往年所问的试题,彼此段落之间只有联系起来才能回答,而这一年所问的试题只是针对其中的某一个段落或某几个段落;2008年申论材料的中更为明显,材料谈及怒江的资源和生态、修建水电站、国内外的典型案例、水利部门的答复意见等几个方面。此外,还有2009年的申论试题。材料给所有考生的感觉是乱,其实则是两个社会问题: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稳定。这两个问题看似没有关联,实则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难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总体上这些段落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无关联的内容是指给定材料之间不是一个方面或彼此之间没有关系。这种情况在国考中还没有明显出现,但是在部分省市的考试中已经出现了这种形式,如山东省的申论给出的内容中,就包含着几个不同的问题。提示广大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积累过程中,应适当注意这方面的材料内容,做到有备无患。
二、申论要求的程序性
申论大纲中对材料内容理解和作答都给出了明确的程序性要求: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提出方案——书面表达。在此,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按照给定程序来作答。
首先,认真阅读给定材料。申论给定材料少则一两千字,多则近万字,如果不认真阅读给定材料,想找到出答案是不可能的。广大考生拿到试卷后不要急于作答,一定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阅读给定材料,从头到尾的阅读几遍,在把握了给定材料的内容后在作答,只有这样才能为后面答题打下基础。
其次,学会分析综合。每段的内容包含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综合就是通过阅读和分析找到那几个段落的意识是相同或相似的,哪几个段落的内容是不同的,分析清楚这几个问题,就能很容易将整个给定材料的层次划分清楚,梳理出一个答题来龙去脉。学习分析综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整体的把握,也需要具体的区别。
再次,明确提出观点方案。申论给定材料所具有的上述特点,目的是引导广大考生学会关注社会上所发生的问题或现象,并对这种问题或现象进行思考,提出个人观点或解决方案,这同时也是申论所要考察的重要方面。同样,对于提出对策和方案的训练,考生可以依照“对症下药”、“方面分析”、“环节分析”、“关键词提示”等方法练习。
最后,学会书面表达。通过阅读了解材料的内容,分析把握了材料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对策方案,最后一定要用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赵老师建议大家使用讲义中的方法多多练习,经常写作,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流畅自如,取得好成绩。
三、申论目的的确定性
申论要考什么,目的是什么,如果无法得出正确的认识,就必然导致答题出现根本性的错误。申论的给定材料具有社会性,就是让考生模拟假如你在公务员的工作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是提前的测验,目的就是考查你是否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认清社会现象的能力,阅读和综合分析都是手段,只有要考生提出观点、思路和方案才是最根本的,关键是对存在的问题有何认识?思路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想法是什么?方案是怎样使材料中的问题得到解决,解决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这才是申论考查的目的,即考生必须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申论的核心,参加考试的考生一定要了解申论的根本就是对给定材料中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或方案。做到了这一点,就抓住了申论的关键。
四、申论载体的形式化
申论是围绕给定材料的写作,从写作形式上看是书面型的写作。书面形式与口语形式是有区别的,这就启发考生应学会使用合适的词语、规范的句子、完整的段落和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不是抒情式、不是议论性而是陈述式、实用的表达形式,适当使用复句,学会条理性分段或分层,这些都是申论在写作上必须符合形式化的要求,不符合形式化的内容决不可能是申论所需要的。2010年公务员申论备考辅导: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形式的演变
申论作为公务员考试的一门必考科目,继承了历史的某些元素,是对历史科举制度的一次扬弃。我国的科举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制度又来源于更早的考试方式:“对策”。
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方法,“对策”最早出现于西汉初年。“汉文中年,始举贤良”,“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应试者通常把自己的见解和策见以密封的形式向皇帝呈送,其中的内容正是根据皇帝的要求进行陈述各种政见,重在提出治理国家的策略和见解。然后逐步演变成公开的问答形式,后来又出现了“射策”这种以抽签方式作答的应急考试。这两种形式选拔出了当时一些有名的辅佐之才,如“晁错对策,蔚为举首。及孝武益明,旁求俊乂,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斯固选贤要术也。”(《文心雕龙?议对 》)
对于这种考试的文体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议对 》中,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对策揄扬,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对也”。这说明在当时,提出见解就必须结合时代和重要的政务,要反映出对时政的深刻理解,反对高谈阔论。
后来,这种考试形式演变成了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应该说,在明清以前的科举制度选拔出了大量的国家栋梁,包括像苏轼、欧阳修、王安石、韩愈等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的。他们的辉煌不仅体现在诗词上,更体现在治理国家的策见上,包括科举考试的文章,因为具有特定的见解而被录用。宋仁宗时期,才华横溢的苏轼、苏辙兄弟到京城参加礼部考试,苏轼当时以《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为标题,写下了一篇应对的策论文章,被阅卷官梅尧臣认为“有孟轲之气”,主考官欧阳修看后“惊喜,以为异人”而获得第一的好成绩。发展到明清,由于过于注重形式,科举考试内容变成了害人的八股文,逐渐衰败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新中国以后,由于人才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直接被分配到了国家机关,从事国家党政管理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新时期之后,进入国家机关必须实行“逢进必考”。所以从2000年开始,国家人事部对公务员招录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改变了以往以《公共基础知识》为主的记忆类测验方式,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公务员录用上的一些新举措,明确了公务员录用必考的两门公共科目即《申论》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国家公务员法》之后,《申论》作为公务员考试的一门公共科目具有了法律依据。
公考专家指出,作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与古代的对策和科举考试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包括试题内容、试题结构、试题要求,更为主要的是服务对象和目的有着本质的不同。但还是存在着一些历史的痕迹。尤其是提出管理国家某一方面的主张和见解并进行深刻的论述和表达,这是一脉相承的。
国家公务员网辅导:申论试卷的作答要求
作答要求就是根据给定材料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要求应试者进行作答。专家认为作答要求的试题与给定资料之间就有直接的关系,会紧扣资料的特点的内容,作答要求一定要从给定资料中去找答案。
申论作答要求的试题类型及其变化
2002年以前属于常规性试题形式,即包括三部分内容构成。
第一部分:用150字至300字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或主要内容。
2000年的申论要求: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01年的申论要求: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2002年的申论要求: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
2006年安徽省申论试题第一题:根据上述题材用150至200字概括大意。
2007年浙江省申论试题第一题:认真阅读材料内容,用简要文字概述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并点明材料主旨,字数不超过350字。
2007年江苏省申论试题第一题:请根据给定资料的内容,以好秘书的名义整理一份供与会者讨论时参考的会议材料。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楚,篇幅不少于400字。
2006年北京应届招考申论试题第一题:根据给定资料撰写一份有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现状综述。要求:层次分明,概括准确,表达简洁,语言流畅,字数不超过400字。
2008年应届招考申论试题第一题:请用200字以内的篇幅概括目前我国行业自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表达准确、语言简练。
2006年北京社招申论试题第一题:用不超过250字的篇幅,概述给定资料提供的信息。
第二部分:假定某一角色,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000年的申论要求第二部分:以省政府调研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001年的申论要求第二部分: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可以全面谈,也可以就某一个方面谈。要求:意见合理,具体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明;字数不超过300字。2002年的申论要求第二部分: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400左右。
山东省2007年申论试题:上面资料提到“网络本身所具有的隐醉性和不确定性,也给网络募捐带来了监管上的难度。”请根据上面给定资料,联系实际,提出保障个人网络募捐真实性与合法性的有效途径。
山东省2005年申论试题:请仔细阅读材料二,概述解决矿山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
2008年北京市应届招考申论试题:试分析造成目前我国行业自律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2007年北京应届招考申论试题:针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目前听证会存在的问题,试拟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要求: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300字。
2007年江苏省申论试题:假如你是会议的参加者,你将提出哪些完善社会救助的措施?要求:内容不少于5个方面,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篇幅不少于200字。
2008年浙江省申论试题:假如你是浙江地方政府的一名公务员,请问评价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从哪几个方面考虑?
第三部分:根据材料的内容自拟题目,进行论述或论证。
2000年的申论要求第三部分: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2001年的申论要求第三部分:根据上述材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2002年的申论要求第三部分:就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证,既可全面论证,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证。要求:自拟标题,字数800左右。
山东省2007年申论试题:根据以上所有资科,以“由网上募捐所想到的”为副标题,自拟主标题,从给定资料入手,观点明确,判断恰当,论述集中,语言流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京市2008年申论试题:“行业自律是非常必要的,但它不能解决商品质量和价格方面的一切问题。”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写一篇议论文。
北京市2007年社招申论试题:根据材料信息,请以“关于北京市城市摊贩管理的思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分析细致,论述翔实,对策合理,文字控制在800~1200字。
2008年江苏省申论试题:结合给定资料,请你从“民族精神与中国创造”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说理充分,结构完整。篇幅不少于1000字。
2008年浙江省申论试题:请以“蓝图”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字数控制在1000——1200字。
第四部分:原因分析类试题
2007年山东省申论试题:根据以上资料里的数据进行归纳性述要,并结合自己所知道的事例说明影响个人捐助的社会因素。
2006年山东省申论试题:“是非在心口难开”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一种精神的缺失,请你就此及其因由进行评述,字数不超过400字。
2004年山东省申论试题:分析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危害社会屡禁不止,请以“别再摁下葫芦起来瓢”为题写一篇评论文章。
2008年北京市应届申论试题:试分析造成目前我国行业自律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2007年北京市社招申论试题:上述材料涉及到我们过去城市摊贩管理中的一些错误做法,请分析其主要原因。要求条理清晰,分析合理,字数控制在300字内。
2006年北京市社招申论试题:根据给定资料相关信息,试对给定资料中划线部分所列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要求:表述准确,文字简明,字数不超过150字。
2006年应届招考申论试题:假定你是北京市政府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根据给定资料分析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供领导参考。
第五部分、解释概念类试题
2007年山东省申论试题:网络己经成为一个新的慈善平台,网上募捐渐成为一种公益文化。根据以上资料,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解析“慈善”与“公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六部分、撰写报告、讲话稿等公文类试题
2005年山东省申论试题:假如你是到现场采访的记者,请你根据采访情况,撰写一份“关于黔江特大交通事故的报告”,报于市委、市政府。要求字数在800字左右。
2007年江苏申论试题:请参考给定资料,结合自己的感想,自拟题目,写一篇演讲稿要求:观点明晰,说理明白,情感丰富,有鼓动性,篇幅不少于1000字。
此外,还包括以下几种题型:
词语概括连接类试题。2006年申论试题:根据给定资料11-20,标注出7个关键词,并从中找出3个,做相关背景链接,字数不超过300字。
排列顺序逻辑类试题。2006年申论试题:阅读给定资料1-10,请按照逻辑程序和方法将其资料排序,并编写出不超过200字的摘要。
情景类试题:2005年申论试题:指出银行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应尽的职责。如果让你担任裁决“柜员机事件”的审理人员。你将从哪几个方面维护“李先生”的利益。申论复习五阶段的学习方法与时间分配
【阅读提示】公务员录用考试中不同科目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不同,备考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为助广大参加2010年公务员考试考生明确申论复习各阶段的备考时间及学习技巧,国家公务员网提供了201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五阶段的学习方法与时间分配。
公务员录用考试中不同科目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不同,备考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考生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备考时间。就申论而言,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地了解申论的命题规律和特点,熟练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并形成自己的解题技巧和思路,需要把申论复习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并采取相应的复习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逐步消化、吸收申论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阅读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有显著的提高。那么如何来分配申论复习各阶段的备考时间?每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国家公务员网提供了申论复习五阶段的学习方法与时间分配。
1.初学阶段
目标:正确认识申论学习的过程,掌握一些基本的申论知识。时间:15小时。
学习任务:刚开始接触申论,有必要将考试大纲阅读一遍;重点了解历年考试大纲的变化以及申论测试的环节;其次还需要了解申论测试的试卷结构和注意事项,以及评分标准。
学习方式与巩固:制订初步的学习计划,同时将申论测试的注意事项以及历年大纲的变化情况制成对照表,并牢记申论测试的评分标准。
2.应用总结阶段
目标:在充分了解历年真题的基础上,掌握各个题型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40小时。学习任务:至少做完近五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试题,并依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学习方式与巩固:每做完一套题,对照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认真总结得分和失分原因,同时总结不同题型的特点、命题规律以及自己的解题方法。
3.熟练提高阶段
目标:强化训练,保持状态,提高做题的速度。时间:60小时。
学习任务: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给定材料的主题,依据题目要求形成基本答题思路,在模拟练习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方式与巩固:开始限时做题,发现自己的强项类型和弱项类型,并找出其原因。
4.查缺补漏阶段
目标: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学习任务:在明确自己弱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时间:40小时。
学习方式与巩固:在考前每天坚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一套题,对自己的弱项加以完善。
5.高手阶段
目标:不仅能够迅速读完材料,掌握材料大意,同时能够快速形成解题思路。时间没有限制。一般考生达到查缺补漏阶段就足够了。
这里所言“备考方略”,并非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的要诀秘籍(恐怕也根本没有这类东西),而是在一个相对较长时段内,带一定针对性地、有意识地培养相应能力的系列做法。
2010年公务员申论备考辅导:申论写作方略浅谈
“申论”考试已历时6年,其间初步成型的“三大块”(概述问题、提出对策、分析论证),在2003年和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职人员的“申论”考试中被突破,而2005年考试似乎又另辟蹊径,直接要求写起议论文来。真是叫人有些膛目结舌。难道“申论”竟然变幻莫测了吗?其实,笔者认为,这是发出了一个带有指导性和警戒性的信号,即“申论”应试者必须注重自身综合性实际能力的培养,而绝不能靠考前押题、猜题,搞突击复习的方法去应付——此路不通!
那么,“申论”应试真的没有什么规律可遵循吗?笔者认为,事情并非如此。
首先,历年“申论”考试的主要部分都是“供料写作”,而所供材料又都是涉及国计民生、带有普遍性、为来自各个方面的考生所熟悉的情况或曰“社会现象”。这就是一个根本性的规律。这是“申论”考试命题所无法回避、无法改变,也不应回避、不应改变的。
明确了这一点,有志于做一名国家公务员,欲通过参加考试实现这一目标的同志,就必须养成随时随地观察典型社会现象并进行深入思考分析的习惯。诸如教育乱收费问题、商品生产领域造假猖獗问题、农村富余人员大量流入城市现象、虚假的政绩工程问题,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为大众所熟悉,为党和政府所关注。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能够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进行力所能及的考察、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研究,并能恰当地进行换位思考,如面对侵犯知识产权、假冒名牌的问题,不妨从消费者、行政执法者、被侵害的企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对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得出理性的认识。如果把这种做法也看成是一种应试训练的话,那么,这就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的能力训练。而长时间地、有意识地进行这种“训练”,就会逐渐形成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的、全面的、深层次分析的能力。具有了这种能力,任凭面对什么样的“给定资料”,就都能胸有成竹,以不变应万变。何况,这种能力对适应公务员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申论”考试所要求阅读的“给定资料”,都是反映社会性问题或现象的,所以,这一能力与前述能力的形成实际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自“申论”考试以来,每年试卷上的“给定资料”都是散乱无序的,需要考生通过阅读梳理出命题指向。表面看是在测试阅读,实则通过阅读测试考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社会现象(或者有关事件)往往是纷繁、复杂的,而非清澈见底、一眼洞穿。体现在试卷上,命题者匠心独运地设计出几年来已成定势的“给定资料”形式,将命题指向巧妙地隐藏于看似散乱无序的一条条材料中。材料年年有,年年各不同。这种状况怎是考前突击复习所能应付得了的?鉴于此,考生在平时就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适应这种阅读要求的能力。须知这种能力的形成,是有一个应反复进行的过程的是循序渐进的,决不能一蹴而就。具体讲,就是要在平时阅读报刊时,对社会现象各方面的报道和言论格外加以注意,力求迅速把握其核心和要点。就现象报道而言,要看出涉及了哪些方面,其实质是什么,反映这一点的重要段落有哪些。就有关言论而言,要看出其议论分析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事实和道理加以支撑;你是否同意持论者的见解——如果不同意,则能从哪几方面进行反驳;如果有保留地同意,则应进行怎样的补充和修正,等等。一定要反复思考、揣摸,力争准确,并做好阅读笔记。这样来进行阅读,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就避免了一带而过、浮光掠影。可能刚开始阅读时,速度会很慢,但随着相应的阅读能力的逐渐提高,速度自然能逐渐加快,认识也会日益准确了。有了这种能力,面对散乱的给定资料,就很容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针对性地阅读完毕,从而为顺利完成下一个环节奠定基础。
前已谈及,阅读过程中实际已开始进行分析、研究了。如果是在答卷阅读,那么这种分析研究就要扣住试题的具体要求。所以,进行“申论”考试,对“给定资料”阅读前,必须明确后面的环节与阅读资料的关系,以此确定阅读的指向。这样就能保证阅读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十分有限的考试时间。如: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见《应用写作》2004年第五期)有两项写作要求:
1.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
2.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你市都存在,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明确了这两项写作要求,在阅读时就自然会有意识地对各条给定资料加以分析,归纳出属于前一项要求和后一项要求的有关内容,而前一项要求又可再细分为属于现状的和属于发展趋势的内容。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就能为其后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应该也是体现一定规律性的。
现在,来尝试地谈一谈怎样认识作为“申论”考试的重点要求——写作方面的规律性问题。“申论”写作,有一个不变的基点必须确立,就是应试者应有准确的身份定位。这种定位,大而言之,是国家公务员的身份。只要参加“申论”考试(包括前述的应试训练和学习),这一根本性的身份就应在思想中牢固确立,而有了这样的认识,无论试题的写作身份要求方面有什么变化,应试者都会尽可能地避免“学生腔”、“学生体”的出现。小而言之,则应注意“申论”试卷上明确规定的具体身份,如2004年考试要求的“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的身份等。
“申论”论文的写作,也自有其侧重点。一般地讲,从中学到大学,学生进行写作议论文的训练,往往在“分析问题”上下大功夫,对“解决问题”的环节不甚侧重,而且由于写作者生活面狭窄、社会阅历不广,使得这一部分内容往往显得空泛,不够实在。这与“申论”写作是明显不同的。2005年“申论”考试大纲将考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其后才是“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要求,与考察准公务员们的相应素质紧密吻合。所以,应试者在平时的写作训练和分析思考中,一定注意把“解决问题”作为核心,以此为契点进行分析论述。从道理上讲,议论文论述的三个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固然紧密相连,把侧重点放在“分析问题”上,也并无不当,但具体到“申论”写作训练及考试上,就显得有些偏了,因为涉及“申论”的写作,根本之点在“解决问题”,必须围绕这一核心来展开论述,以展示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由此反映出来的分析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见《应用写作》2005年第二期),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上述要求及目的,而且也是近几年来难度最大的。试卷中要求写作的第一项是通过选择对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问题“不正确的解决措施”说明其为什么不正确。这实际上是在要求应试者进行正反?穴或曰“多侧面”?面对比性思考分析并将其中的反面?穴或“不同侧面”?雪论证形诸文字,而分析措施即为论述“解决问题”。第二项写作要求是“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其实质仍是围绕“解决问题”进行的考核,只不过是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提出的。第三项写作要求,首先是简述“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中所反映的“两种不同思路”,这是由“解决问题”的不同意见(措施)反推其思维脉胳;接着就是考试的核心写作要求“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通过对2005年“申论”试卷几项写作内容要求的回顾,我们不难看出,“申论”考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检验的核心指向,而这种能力,要以恰当、准确的分析和归纳为前提,因之试卷据以形成命题的系列性写作要求。
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应注意切实的针对性(明确具体)、严谨的政策性(合情合理)、稳健的可行性(易于操作)。展开论述时,围绕一个核心之点,即“为什么”。这里有一种情况需要强调:部分考生对“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论述本已完成,却总觉文字量不足,于是有意将可有可无的语句填充进去以增加篇幅。殊不知,这会使论述拖沓,语言口罗嗦,直接违反了考核要求。此时不妨换一个角度,从“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正面论述转入“不这样做会有怎样的后果”的反面论述,这就是典型的对比论证,这种方式对解决问题措施的论述能产生全方位的支撑,使内容充实、深刻。2005年“申论”试卷的写作要求,实际上隐含着这种正反对比?穴或曰“多侧面比较”?雪的论述特点。以上,笔者尝试地归纳了“申论”应试须了解、掌握的几大环节所体现的规律性及相应的要求和对策。“申论”命题不管如何变化,其围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核心考核要求都不会改变。这就是“纲”,其余都是“目”。纲举就能目张。而应试者在因客观条件限制,难以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全方位地观察各种典型社会现象的情况下,应当充分利用好有关辅导资料。
目前,“申论”应试指导书籍林林总总,可谓洋洋大观。对应试者来说,其中最有价值的恐怕是“给定资料”部分,各种各类丰富的材料,给应试者展示了广泛的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使其免去了许多查询、翻检之劳。应试者可以据此去阅读、归纳、分析,去阐述发挥。但应注意,在充分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必须动笔写作,书面完成。因为“申论”写作能力,单凭看,是无法真正形成的。只有实际写作,才能切实感悟到“申论”各项写作要求的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如何体现公务员身份,同时也会使语体向“申论”写作所要求的特点靠拢。总之,不多动笔进行充分的写作训练,一切都无从谈起。
厚积薄发无捷径,不变万变蕴其间。不管试题如何变化,有关能力考核、测试的要求是不会变的。这就很容易使我们循其规律去做应试准备,去培养形成不变的能力以应对万变的考题。而这种能力,又是作为一个公务员所不可或缺的。所以,进行上述准备,与其说是在应试,毋宁说是在培养公务员应具备的能力。这,应该是任何规格的“申论”考试所要求于每一位应试者的。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选材两大原则与趋势
从历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主题可以看到,每一类问题都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和长期性,在此就不逐一分析了。在本文中国家公务员网就申论考试命题基本遵循的两个原则来说明申论考试命题趋势。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选材的原则与趋势:
一、紧贴民生
也就是说,申论考试侧重民生问题。什么是民生问题?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民”。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民是“以劳动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说得更加通俗一点就是靠劳动吃饭的人,这样的人是什么人?是最普通、最广泛、最一般的人。这是“民”的最基本含义之一。“生”就是指日常生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衣食住行。
纵观历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主题,没有一年和民生民意无关的,要么是关系到最普遍的人,要么是关系到某部分特定的弱势群体。根据这一原则,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主题中,首先可以排除那些只与国家大政方针相关,而离老百姓的生活很远的宏观的大话题,如一些国家和地区规划发展纲要之类的;其次可以排除那些与强势相关的话题,如股市问题等。有人会问,股市问题为什么不是民生呢?道理很简单,炒股的人一般都是具有一定的资本和文化的,不是弱势群体,目前我国也还没有达到全民炒股的程度。
二、关注社会稳定
说得通俗点,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会侧重考查那些需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的主题。有的人会说,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查的科技发展问题不是锦上添花吗?仔细阅读了材料就会知道,为什么要谈科技创新和发展,是因为如果不发展科技就会影响到企业、社会和国家的生存。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主题多次涉及安全问题,安全问题不解决,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发展;也多次涉及农村问题,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结构失调,都会给国家的稳定带来隐患。就这点来说,在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之类的话题可能性不大。没有文化生活,还可以创造文化,解决不了就业,经济不能发展,人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这些才是政府认为的头等大事,正所谓稳定压倒一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分析主要是针对国家公务员考试,同时对很多地方的公务员考试也适用,但并不是所有、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再结合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主题来验证一下上述的分析:
2000年:环境污染导致的纠纷。
2001年:药品安全问题。
2002年:网络安全问题。
2003年:安全生产问题。
2004年:汽车发展现状和城市公共交通秩序的问题。
2005年:农村的建设。
2006年:突发性公共事件问题。
2007年:征地纠纷与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
2008年:水电开发中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之间的矛盾问题。
2009年:国家的科技发展与维护农业生产稳定的问题。
2010年: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
纵观上述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可知这些话题都与社会稳定和民生相关。透析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练习五大方法 相当一部分考生总觉得申论“假、大、空”,即使是多次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动笔写申论却并不多,申论成绩一直徘徊在平均分之下。这是为什么?再好的理论没有练习都是空谈,申论是写出来的,就好像学游泳是游出来的一样,只站在岸上看,永远学不会游泳。基于此,国家公务员网提出了以下公务员备考申论练习方法。
1、反复练习
这里的反复练习,就是一道题写一遍,改一遍,再改一遍„„一直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在写之前不要去对什么参考答案,许多参考答案本身就有很多问题,这并不是说所有参考答案都有问题。写到你认为满意了,再去对应,自然会发现问题。有些人因很多年都不写作了认为自己写得很差,简直惨不忍睹,根本就不想修改,这是完全正常的。如果有这样的情况,一定要有勇气直面自己惨淡的写作能力,并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写好。没有不会写的,只有不愿写的。
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练习时很投入,一天就做一套题,十天做了十套题,每套题都是50分,最后加起来还是50分。如果十天都在做一套题,并且不停地修改,第一天是50分,最后一天可能修改到及格甚至更多,这样不仅学会了做这套题,还掌握了可以考到及格的方法。这正是《老子》中所谓的“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通过一套或者几套题作为申论写作的范式,然后按照这样的范式去写各种不同的申论。这在某种意义上与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是同样的道理。
2、多角度、多层次练习
申论题型同样有多种,字数要求也有不同,就好像游泳的方式有很多种,长短距离也会不一样。有的人写文章永远只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并且只能写到800字,就好像游泳只会仰泳,只能游到100米远,有一天要考的是蛙泳、要游200米就傻了,最后还是按照仰泳来游,这些人的心态是反正我能够游到终点就是了,哪里还管什么样式。这和很多人写文章是一样的,反正凑够字数就行了,哪里还管什么样式。这样的做法过于消极保守,很难做好事情。唐太宗在写给儿子李治的《帝范》中说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申论练习时首先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比如一道概括题,要你写300字以内,你就先写300字。写完了,修改到你自己比较满意了,你再想一下,如果要求你写200字怎么写,如果要写500字甚至更多,你又应该怎么添。在概括题中,既有3000多字的材料要求用200字以内来概括的(2006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题),也有3000多字的材料用1000字来概括的(200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因此在练习时就必须考虑到题目本身可能的变化。另外一个就是语言表达,很多时候语言表达都千篇一律,也就是所谓的语言表达的套话,这并不是套话就一定不好,即便是套话,也会有很多种,所以学套话也要多学几套,不要总是那一套,这样写作时就可以运用自如了。除了套话之外,还有些非套话,可以试一下如果不用套话,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规范流畅地将题目写出来。再一个就是文章结构,用一种结构写,写了1000字,可以再想想,可不可以换一种结构,写到1500字甚至更多。通过这样的练习才可以做到厚积而薄发。
3、分类练习
能力和知识没有直接的逻辑上的联系,但对相关主题背景的了解对我们的答题会有潜移默化的帮助。有很多申论参考资料对申论考试的话题做了很多主题的分类,这是值得借鉴的。在练习时,最好集中一段时间练习一个话题,不要今天练习的是农村问题,明天又变成了网络治理,后天又是环境污染。其实,完全可以一个星期都死盯住农村问题,所有和农村问题相关的背景材料、文章、练习题和文件,新的旧的、中央的地方的、官方的民间的,都收集起来,看到好的关键句子,还可以摘抄下来,可以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它们进行加工。总之,那段时间就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或者把自己当做一个村长,甚至就是一个农业部长,切切实实地深入思考一下我们的农村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为什么要这样解决。通过移情,让自己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和农村考虑,做的和想的全是农村和农民,直到你晚上做梦都在为农民诉苦、为农民流泪、为农民愤怒,你就赢了,你就把这类问题撅入你深层记忆中了。如若考到相关的主题,这些深层的记忆就会潜移默化地对你产生作用。其他的主题也是一样的。有的人会想,这不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如果你想做公务员,这点时间都不愿意花,试问又怎么敢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交给你?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你只是想准备考试,集中精力和时间,一个星期攻克一个主题就差不多了,申论考试的中心主题并不多,就那么十多个。
4、有针对性地练习
每个考生的情况不一样,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的人写作功夫不错,但是阅读能力欠缺,在练习时要着重练习自己阅读材料的能力,否则答题时就容易偏离材料,使答题缺乏针对性。还有的考生想得很多,但就是表达能力欠缺,这就需要多看官方的新闻报道和文章,必要时还可以读一读、背一背;有的人概括能力很好,但是缺乏发散性思维,就要多看、多想,在扩展自己知识面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否则就会出现答题重复啰嗦,总是凑不够字数;有的对策题答得很好,但概括题很差,这就需要多练习自己的归纳能力;有的对策写得很宏观,但缺乏具体内容,这就需要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从中观、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的信息;有的正好相反,对策写得过于具体,但缺乏概括性,就要多阅读一些宏观论述问题的公文。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奠定在反复练习,多角度、多层次练习和分类练习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只有在前面的练习过程中才能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问题,而不是一上来就主观地判断自己哪里不足。
5、全真模拟练习
在经过了上述的打磨之后,全真模拟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前面几个阶段的联系都是不计时间,不计代价,而全真模拟练习就是找一套难度适中的模拟试卷或真题,在规定时间内将题目做完。有的人会说,我们怎么知道什么题目是难度适中的?国家公务员网建议考生在练习时尽量去找各地方公务员考试真题,山东、北京、江苏等地申论试题和国家公务员考试难度比较接近;若是模拟练习题,就需要大家仔细辨别了。做题时,计算时间和不计算时间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考生答题时都会出现时间不够,导致写文章只有半个小时甚至更少,这就要求考生在全真练习的过程中摸索出节约时间的方法,学会尽最大努力节约时间。上述关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练习的五大方法,希望能对参加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各省(市、自治区)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备考有所指导。公务员申论指导:科学发展观在2010年的重点领域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本文以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的视角解读了科学发展观在2010年的重点领域——民生关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并明确提出了把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事业作为推进的重点。
1.就业政策更加积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
会议指出,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
2010年,国家将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规划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等加快发展,是扩大就业的最主要途径。
分析:鼓励自主创业、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解决就业问题、让更多人富裕起来的重要手段,应该大力推广。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以破解就业难题,是当前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创业人员兴办的企业通常都是中小规模,而且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创造很多就业岗位。这些企业多了,服务业也就能够得到扩大,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就业岗位,而这些企业的工人也有了收入。这样既能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又可以扩大消费能力,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2.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抓紧制订实施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深入扎实地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各项工作。加快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2009年以来,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顺利推进。2010年,社会保障体系将在今年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新医改方案公布,根据规划,今后3年,各级财政将新增投入8500亿元,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重点,着力推进包括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在内的五项改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开,根据安排,2009年城镇职工和居民参加医保人数要达到3.9亿人,加上新农合的8亿多人,整体上2009年将有超过12亿中国公民能够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年内将覆盖10%左右的县(市),2010年将进一步扎实推进。医疗保障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还要上水平。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新农合,都要在现有报销比例的基础上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在2009年11月27日发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简称《药品目录》)中,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治疗性药品全部列入《药品目录》甲类药品。
2009年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以强化基金管理的计划性和约束力。先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分别纳入2010年预算编制范围。
分析:编织一张严密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不但可以切实提高百姓生活质量,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刺激消费,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3.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同时,还将“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棚户区改造”。
2009年,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中央政府用于安居工程的基建投资达415亿元。截至2009年10月底,建成廉租房27.7万套,开工建设136万套;建设国有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住房56.5万套。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表示,2010年,国家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城市棚户区、工矿区棚户区及国有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他同时表示,2010年,中国将完善住房消费和调控政策,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的供应,抑制投机性购房。
2009年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其他住房消费政策继续实施。”住房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司司长沈建忠说:“营业税征免时限重新恢复到5年,主要是抑制投机性购房,最重要是增加短期炒作的成本。”
分析:安居才能乐业。在住房保障方面,保障性住房建设将被放在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政府在财政、金融和土地政策上应给予大力支持,让城市广大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同时,要抑制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4.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
2009年12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为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经济负担,目前已有90%的中职学生一、二年级享受每年1500元国家助学金。在此基础上,国家又推出逐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这是继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目前,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在采取多种形式,让各级政府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支持发展特殊教育,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此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的重要信号。2009年7月,国家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中国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第11个产业振兴规划。专家普遍认为,这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资料来源:《重点民生大力推进——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民生关怀》,新华网,2009年12月14日)申论阅读能力提高经典途径
阅读材料不单单是把所给出的材料看一遍,而是要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梳理材料的关系,把握材料的层次,获得准确的信息,找到对应的答案。国家公务员网老师特别总结提高阅读能力的两点建议,望考生能熟练掌握,勤加练习,申论材料的阅读就是孰能生巧,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摸索出很多规律,进而让自己的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
第一、关注时政专题
时政是一个国家当前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本身就有较强的政治性,可能是单一的突发事件,也可能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的重大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时政所包括的方面较多,包括政治类、经济类、法律类、文化类、卫生类、科技类等等,了解这些时政的同时,就是在了解国家的各个层面,是十分有益的。
关注时政一定要多看带有分析、观点的综合性报道,一般以四五千字的文章为宜,太少只能看到现象,没有深度,不能放映全面。
关注时政一定要学会思考。这就需要多看那些带有专家、部门对此提出对策的报道,只有现象的报道只能看到提出的问题,而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纵深感。通过阅读那些专家的观点、部门的分析才能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
第二、练习检验
提高阅读能力,主要的途径就是经常检验自己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理解程度,具体方法是从报刊上找到一篇关于综合性内容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三个步骤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第一步:先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文章,阅读完之后合上材料,然后用口复述该篇文章的主标题和层次以及所包含的内容,必要时可以用手中的笔进行记录,检验自己理解内容的多少。
第二步:复述或记录之后,再次打开文章,用心记住每个层次的标题和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名、观点、事例,阅读之后合上文章再次进行回忆并记录,复述整个材料的关系和该问题涉及的主要方面或者是先后关系。
第三步:如果第二次阅读对材料的内容感觉还不是很清晰,再阅读一次后,要求能用树状图的形式对阅读的材料进行梳理,包括主标题、小标题、每个小标题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最后能用自己的话进行完整的复述。
方法和途径就给大家列举这些,周老师提醒大家关键还是要多写多练多阅读,一定量的练习之后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所以申论阅读不是一时的功夫,需要大家认真对待。最后祝愿大家在公务员考试中申论阅读取得不俗的成绩。每日时评:注水的就业率忽悠了谁?
这年头,谁都知道找工作难,而对于一些大学毕业生来说,“毕业等于失业”也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但近年来由一些高校统计出来的高就业率却总能有力地回击这一现实问题。
为了创造“辉煌”的就业率数据,一些高校随意注水虚报;有的强迫学生造假,并以“不签就业协议书就别想领到毕业证”相要挟;毕业生莫名其妙“被就业”者也大有人在。高校的就业率指标全线凯歌高奏时,应届毕业生却在人才市场挤破脑袋求职不遇。您瞧瞧,“注水”都到这地步了,就业率数据还不断“攀升”,蒙谁呢?!
在现实生活中,假话、假货、假数字等任何造假现象都是令人发指的,是自欺欺人的。它是不诚信的表现,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而当这种情况发生在高校时,就更让人难以接受,因为那里是传播知识、探求真理的地方。
就业率的虚假繁荣,实质上已涉嫌以虚假信息欺诈、误导学生及家长,也违反了统计法的精神,它到底忽悠了谁?还要忽悠多久?谁该真正对此负责?
其实,如果就业率统计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大学、教育部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就业率统计并无不妥,但是,如果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心思用在千方百计炮制“好看”的数字上,就业率的统计就会变成对学生的反教育。无论是“要求学生就业”,还是学生“被就业”,都是对青年学生的毒害,对诚信教育的摧毁,同时也将严重影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科学决策。
那么,明知道是自欺欺人,有的学校为什么还对学生的就业证明如此热衷呢?一位在高校当系主任的朋友说:“就业率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它俨然成为学校发展的‘生死线’!”他说,“一谈到就业率虚高、造假,就把板子打到学校身上。其实,学校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
首先,招生与就业率紧密挂钩。每年编制招生计划前,就业率都成为高校各院系招生人数的重要参考依据,形势好的可能会扩招,形势差的甚至面临淘汰出局的危险。更严重的是,院系经费又和学生数量挂钩,学生多的院系得到的经费也多。在这种“多个学生多一份钱”的利益驱动下,就业率造假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就业率不仅在学校内部有“协调”作用,对高校而言,就业率还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的核心指标和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资料显示,高校发展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的项目多达十几项,如年度招生计划、专业设置、高校评估、经费核拨、新增学位点审核等等,任何一条对于高校来说都举足轻重,难怪学校会千方百计地“提高”就业率了。
怎样避免就业率造假的问题?有专家建议,高校不能自行统计毕业生就业率、“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样做难以保证客观准确。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委托具有公信力的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具体岗位、薪资待遇、用人单位评价等进行调查统计,同时建立相应的、行之有效的、严格的监督机制,使就业信息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就业信息如果能面向公众,那么“注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到了挥动“铁拳”狠狠打击统计数字造假、挤掉就业率水分的时候了!
每日时评:法律保障越有力,公权监督越有效
将诽谤罪案批捕权上提一级,更深层的意义则在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公民的监督权
监督公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但监督公权在个别地方却需要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一些网民因所谓涉嫌诽谤罪被立案侦查,有的甚至被批捕、判刑。
面对这种值得警惕的苗头,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决定:今后一段时间内,对于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的诽谤案件,受理的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属于公诉情形并有逮捕必要的,在作出批捕决定之前应报上一级院审批。
将诽谤罪案批捕权上提一级,除了自行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外,属绝无仅有,足见最高法律监督机关的重视程度。而这种重视,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基层院排除干扰,确保办案质量”,更深层的意义则在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公民的监督权——这从最高检相关负责人的另外两个要求中可见一斑:准确把握诽谤罪与非罪的界限,不能把对个别领导干部的批评、指责乃至过激的言语当做诽谤犯罪来办。严格把握诽谤案件自诉与公诉的界限。属于自诉的,应当建议侦查机关撤回或者作出不予批捕决定。
监督机关的新规,显然不是无的放矢。从近年来各地发生的多起“诽谤”案件看,往往有这样的特点:第一,被“诽谤”的当事人都是地方领导(县以下),“诽谤”内容直指地方执政问题;第二,办案机关抓人放人都得到了被“诽谤”者的授意或者默认;第三,问责依据从治安管理处罚法到刑法,问责理由从“散布谣言”到诽谤名誉。个别司法机关将针对县领导的“诽谤”解释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严重危害国家利益”,从而启动了公诉程序。
社会公众看好这一举措的原因,不只在于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还在于其具有深厚的法理基础。按照我国刑法第246条规定:诽谤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如果这两个“严重”一个都不符合,那么,公诉之门就不能打开。对此,各级检察机关必须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这一举措的潜在价值,当好每一个案件的把关人,使公权力之下的诽谤罪案越来越少,从而为公民监督公权提供刑事司法支持。
当然,公民监督也不能逾越法律的边界。那些自认为遭到诽谤的官员,既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讨回清白,也可以对自认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行为启动刑事自诉程序。需要提醒他们的是:既然是监督,就可能有对有错。“要求每种意见都是正确的,无异于封杀表达自由”。每日时评:“取消公务员休息为民服务”是公益幻觉
近日山东省青州市出台了一项新规定,要求自规定下发后青州市属机关事业单位要取消周六休息,公务员周六也得上班。该市宣传部官员称执行这项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方便群众办事,休息权被剥夺的公务员们很是不满。
不要说公务员,无论谁被剥夺休息权都会很不满。公务员虽然从事的是公共服务,但他们也依法享受休息的权利。双休日是劳动者的法定假日,公务员与其他劳动者在权利上并无多大差别,应与其他人一样平等地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休息权,任何行政部门都无权干预和剥夺。法治社会,这是最简单的法律是非,不容妥协和退让。公务员公共服务的要求,只是一周5天8小时之内的职务要求,职务之外,并不能要求他们承担更多的义务。
初衷是“为了方便群众办事”,似乎使“剥夺休息权”拥有了一点儿合理性和正当性。其实不然,这只是一种公益幻觉。一方面,即使“方便群众办事”是公共利益,但公共利益并不比私人权利更优先,公共利益不能凌驾于私益之上、以侵犯和牺牲私权作为代价,相比之下,遵守法律赋予每个人的权利是最大的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根本起不到“方便群众办事”的效果,只会制造冲突,公务员休息时间被剥夺用来为群众办事,他们肯定不会心甘情愿,而是带着情绪和逆反,牢骚满腹下只会在服务中与办事者发生冲突。这不是“方便”,而是“添堵”。
对“剥夺公务员休息为民服务”的担心远不只这些,更关键的是担心这会混淆了公私权界,弄乱了公务员服务公与私间的界限,从而滋生出许多混乱。当下腐败横行,权力嚣张,诸多社会问题的症结正在于公与私的混乱。
公众其实对公务员并没有多少超越他们职责之外的要求,只要他们能在职责之内做好服务就可以了,不希望公务员做超越其义务和职责的事,当然,也不希望他们逾越权界的红线,把权力之手伸到本不属于他们的利益上来,公归公,私归私,界限一定要清清楚楚。
剥夺属于公务员的私人时间,与剥夺公益为公务员谋福利,把本为低收入者而建的经济适用房分给公务员,将本用于教育投入的钱用来为公务员涨工资--在逻辑上是同源同构的,问题的本质是公私不分。既然私权可以为公益牺牲,凭什么不能用公益补偿私权?可想而知,如果接受了“剥夺公务员休息为民服务”,那么,今后这个地方公务员以公谋私之事将会甚嚣尘上肆无忌惮,他们会把这种侵占当作对自己时间被剥夺的一种理直气壮的补偿。
剥夺公务员休息为民服务,更可怕的是“为了公益可以侵犯私权”这种将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无视私权的思维。今天,是剥夺了公务员的休息时间,明天,剥夺的将是其他群体、其他公民的正当权利--连公务员的私权利都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其他公民的权利就更堪忧了。这还会在掌控着执法权的公务员中传播一种非常恶劣的暗示,就是可以以善良的初衷和意图去侵犯民权。休息时间被剥夺的公务员,可能在实际的服务和执法中以变本加厉地去侵犯其他人的权利。
所以,民众绝不能被“初衷是为群众服务”这个看起来对自己很有益的美丽外衣和公益的幻觉所迷惑,必须坚决反对这种违法行为。每日时评:“高温停工”成“画饼”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连日来,高温天气让济南各大医院急诊室的中暑病人激增,多名户外工人中暑身亡,建设部门高温停工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济南市立三院仅31日一天接诊的40例中暑病人中就有11人经抢救无效身亡,山大二院、山东省立医院也出现多起中暑引发的死亡病例。据医院介绍,死者多数为建筑工人。山大二院一名41岁的患者,在一家工地从事混凝土搅拌工作。当晚值班护士说,他被送进来时,全身火烫,她们拿体温表为其测量体温,没过多久,体温表竟爆了。“体温表的极限值是42℃,大部分重度中暑患者的体温都超过了这个温度。”在山大二院的“死亡病人登记”本上因中暑死亡人的部分信息显示,他们当中,有年仅35岁的工人、还有农民工,大部分人的工作单位记录的是“无”,有一位甚至在他死后仍然不知道他的名字„„
今年七月初,济南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就曾发出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凡气温达到37摄氏度(含)以上的,各工地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停工。为什么还不断有人在停工时段中暑呢?原来发生事故的多是一些小工地。济南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关学军表示,对于不落实的高温停工规定的企业,他们目前只能采取通报批评,在评优评先、资质升级等方面扣减相应分数等处罚手段,而无法对其进行实质性处罚,这也使高温停工的规定在很多工地成了一纸空文。“没有监管部门,我们只是这么要求,它没有法律法规啊,他要是不执行,我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们可以想象工人在高温下工作的情形,烈日炎炎似火烧,汗流浃背受煎熬,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不言而喻,轻则会引起头晕、虚脱,重则会引起中暑,甚至死亡。为了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济南市城乡建设委员发出高温停工规定,显然是政府的人性化关怀,“制度性凉爽”。只是这个美好的规定在现实中却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画饼”,究竟谁之过?
要说企业是为了金钱而置工人的健康于不顾,“追求利润”是其本质,还没有做到道德上自觉的话,那我们政府的“高温停工”命令成为一纸空文,面对高温下工作的工人,难道就不感到羞愧吗?如果说是企业钻了政府政策的空子,那我们政府为什么不把规定搞得细一点、严一点,可操作性强一点呢?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上热岛效应,不少城市深受高温酷暑困扰。但在以人为本的今天,社会越发展,对人的生命健康就应越关注。保护高温天气下工人的健康,应是政府肩负职责的重要内容。为此,政府有责任出台强制措施,确保工人安然度夏,而不是只发个通知了事。“他不听我们也没有办法。”不仅要建立高温预警机制,更应通过完善立法以及完善监管,确保高温天气下公民的休息权、健康权,让预警机制、立法措施、监管机制为公民“防暑降温”。不能把希望寄托于企业所有者的自觉性上,否则就会使善意的规定变成一种虚伪的关怀。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给那些违反规定的企业点颜色看看。如果对高温开工者课以巨额罚金,他们还会如此放肆吗? 每日时评:煤矿整合不能代替政府安监之责
煤炭重组或许可以大大解决煤矿安全投入不足的问题,但是比这个问题更大的实质上是一些地方安监体制频频失灵的困局。
日前,坐落在山西临汾翼城县的阳泉煤业集团一整合煤矿发生炸药爆炸事故。此次事故已造成17人死亡,104人受伤。据新华社报道,初步了解,爆炸为不法分子非法藏匿炸药所致。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根据规定,刘沟煤矿已经不允许进行煤炭生产,由阳泉煤业集团森杰煤业公司负责,在今年年底前实施彻底关闭。根据现场群众的反映,该矿一直在断断续续生产。
这是一起实在不应该发生的事故。既然是煤矿已经被整合,不允许进行生产,煤矿上就不应该有如此多的炸药,更不应该有如此多的矿工和家属。这起事故,和不久前河南平顶山兴东二矿井下炸药爆炸事故何其相似。当时,兴东二矿在证照过期、政府确定关闭并实施断电措施后非法私接电源,并违法私存炸药组织生产,导致发生炸药燃烧事故,共造成49人死亡,26人受伤。再往前,上半年河南发生的新密矿难、洛阳伊川矿难,事发煤矿都属于关停整顿,违规偷采所致。
通过近期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煤矿事故,可以发现,“视政令为无物,视人命如草芥”的作风,不论是私人煤矿还是国有煤矿,都并非罕见。而这些恶性事故或许只是冰山一角,说不定仍有大量的煤矿非法开采行为“潜伏”着,只是因为,它们还没有闹出人命,酿成惊天大祸。
很多公众在问,在雷霆万钧的安全监管之下,这些煤矿置停产的命令于不顾,非法生产的胆量又从何而来?而地方安监机构,又何以会对这些非法生产的煤矿如此消息闭塞呢?这样的煤矿事故,无疑是对地方安监机制公信力的反复冲刷。
目前,很多地方视煤矿重组为解决问题的出路。由国有大矿来重组掉那些小煤矿,固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国企管理低效的毛病也会随之而来。这又是普遍面临的另一种安全隐患。事实上,国企也是盈利机构,也要追求利润和业绩。只要地方政府的安监不到位,那么,有些煤矿的作为或许会在“国有”的名义下更加肆无忌惮。
发生在山西翼城刘沟煤矿的炸药库爆炸事故,就是最新的例证。这个煤矿被整合后,挂靠在国有大煤矿的旗下。然而,这种整合究竟给这个煤矿的生产管理和安全监管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如果整合的效率如此之差,甚至连一个煤矿的偷采行为都管不住,那么这样的整合又有何价值?
就公众而言,大家其实并不相信,对于刘沟煤矿的偷采行为,阳泉煤业集团以及当地安监机构真的完全不知情。或许,恰恰是因为不公平的煤炭重组行为,导致他们自我感觉对被整合的对象有所亏欠,所以,将这些煤矿的违法生产视为一种“补偿”。而被整合对象,也因为遭受了不公平待遇,而视违法生产为理所当然。不管这种情况是不是事实,作为一种危险的倾向,当应该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进行调查。
整合煤矿发生如此恶性事故至少说明,不可能寄望煤炭重组来解决问题,也不可能让那些国有大矿代行地方政府的安监之责。煤炭重组或许可以大大解决煤矿安全投入不足的问题,但是比这个问题更大的实质上是一些地方安监体制频频失灵的困局。发生在山西翼城的煤矿炸药库爆炸事故,从本质上来说,正是如此。煤炭整合不是万能的,在此之外,还能做什么,这值得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深思。
申论热点天天读:事业单位“去行政化”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6月6日全文公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在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方面,提出规范行政行为,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人才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2)随着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的升级和扩大,“高校行政化”的弊端逐渐成为众矢之的。放眼所有“事业单位”,“高校”无疑是腐败的重灾区。
(3)海淀区检察院地处我国高校最为密集的地区,区内共有39所高校、22所成人高等院校和民办高校。也正是由于此,海淀区检察院在办理高校职务犯罪案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海淀区检察院曾对1998年至2008年10年间办理的发生在教育系统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在高校的职务犯罪案件为46件55人,占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85%。
从去年1月至今年6月的统计数据表明,这种现象有增长趋势:海淀区检察院共办理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7件12人,其中发生在高校的有6件11人。
10年来,高校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主要集中在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3种罪名上,其中贪污案件最多。在这些案件中,有一个明显特点:高校职务犯罪年龄趋于中年化。其中,30岁到50岁年龄段的人最多,为43人,占78.2%,均为校级干部。
除了高校外,科研院所的职务犯罪也呈上升趋势。“发案单位范围广,是科研院所职务犯罪案件的一大特点。”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证实,“从近年来所发生的科研院所职务犯罪案件来看,发案单位涉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科研院所。”
“行政后勤服务、图书资料购置、科研经费使用成为发案的三大环节。其中,科研经费均是课题组的专项基金,数额较大,危害后果最为严重。”这名负责人指出,此类案件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三大特点:案由集中在受贿、贪污、挪用公款罪3类;涉案人员学历、素质较高;男性居多,且年富力强,处于事业黄金期。
【核心观点】
(1)“行政化”之所以难去,是因为在行政级别之上附着了太多的利益,要真正推动“去行政化”工作的开展,就需要国家进一步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淡化和剥离行政级别所带来的利益和好处。
(2)推进研究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就必须着力打破形形色色的行政惯性,切实转变人才发展观念,改革选人用人模式。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进度,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淡化行政机关的诱惑力,让研究院所、学校、医院等系统人才的付出、成果和贡献能够得到跟行政机关人员相当甚至更高的回报,进而树立起去行政化的事业心、成就感和扎根意识。只有这样,行政的归行政,学术的归学术,才会变得更为可能。
(3)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改变行政化管理模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事业单位和人才体制改革的必然方向。这既是事业单位解除不当束缚、真正确立自身社会功能和荣誉的需要,也是“全能政府”走向“小政府、大社会”必由之路。
(4)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只是外在体现,从根本上说,这种改革是要将加之在事业单位之上的行政渗透和不当干预层层剥离,顺应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活力。
(5)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的改革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推开,但不能浅尝辄止,只改表象,不动根本。它需要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的管理体制与之对接,但不能成为政府甩包袱的理由,让教育、医疗回到市场化的老路上去。
(6)“去行政化”这样的改革指向事业单位的内部关系,指向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也指向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涉及观念、体制,也涉及利益。这三种关系都必然是崭新的,它需要政府从对事业单位高度集中的管理和干预中理性地抽身而出,并为其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释放出整个个社会的创造性和活力。
(7)“高校的去行政化”,可以考虑让所有高校成为独立法人,建立以“校董会+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新型法人治理结构。高校的校董会由利益相关者组成,包括出资人、教师、学生、党和社会公众代表。公立学校的校董会自然会有政府董事(或理事),其党委书记们依然按照既有的制度产生并进入校董会。校董会承担学校的战略管理、制度建设和管理层的任命。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层负责学校的日常运营。申论热点天天读:暴雨冲出来的市政建设问题
一、背景资料
据广东省气象局称,5月6日夜间至7日凌晨,广州各区普降大暴雨,绝大部分地区降水超过100毫米。此次广州暴雨雨量之多、雨强之大、范围之广实属历史罕见。“夜里数小时雷电交加,似天降“麻绳”,清晨见“水漫金山”。”广州市民陈先生这样形容这场强暴雨。
暴雨首先造成了交通瘫痪:广州的一些主干道如广州大道、广园路等,有的地方水深竟达3米,车辆、行人被困途中数小时,部分地铁线路停运,200多辆快速公交车(BRT)被困,白云机场138个航班被延误。更严重的是,暴雨给不少居民带来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不少农田被淹被毁;很多临街商铺被迫停业,一些商品被水浸湿后报废;广州多个小区的地下停车场遭遇“灭顶之灾”,成百上千车主面临修车、理赔甚至诉讼困扰;有些小区供水系统也在暴雨中受损,居民或将在一周左右无法正常用水。
9日,广东多地再降暴雨,局部大暴雨。截至10日7时,已有19人因灾死亡。
二、暴露的问题
同样经历这场暴雨,为什么有的道路行车流畅,有的却“大道变大河”?为什么有的地下停车场安然无恙,有的就“一片汪洋”?这种差别显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不平衡。2009年,广州投入了9亿元进行“水浸街”改造,重点治理全市228个水浸“黑点”,主要内容是清疏堵塞管道、增大排水管径及建设必需的排水泵站,以增大管道的排水能力等。
投入很多,决心很大,成效却并不明显。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朝升说,这可能跟建筑垃圾非法排放有关。另据广州市政建设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介绍,暴雨固然来势汹涌,但是这次多个地下停车场严重被淹的情况也暴露出广州停车场设计和建设的缺陷。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韦小鸿认为,广州应急体系并不完善,气象部门仅提前一小时预警,而涉及城市公共管理的部门如市政、交通、公安等也没有及时联动起来应对。
“主要是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来。”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广州市水务局工程师。新黑点多发在路面施工密集的地方,大量建设工程改变了地形地貌或排水设施现状,给城市排水带来不少挑战。
“显然地,在投入巨资整治提高排水标准后,特别是迎接亚运会,一方面广州各项工程建设量较大,另一方面则是广州的汛期,如何合理统筹这些项目,把对城市、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降到最低,是广州市面临的又一个新考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王世福说,暴雨致使新问题要求今后政府决策要更加注重城市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目前,我们的城市建设过于注重效率,经济高速发展下,工程上马快,等到出现了问题才来补救,付出了较高的社会成本。”
“城市内涝,就像一种‘富贵病’。”城市给排水系统专家、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副院长周玉文指出,一方面目前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原来的河流和湿地都没了,原来可以渗水的地面都变成不渗水的水泥地;另一方面,地上建设得越繁华,地下支撑起这种繁华的投入就越大,但我们现在地上和地下投入的差距很大,地下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
三、对策
暴雨积涝,是国内众多城市的顽疾。在强大的民意面前,尤其是迎亚运背景下,两场暴雨接连拷问:如果“好了伤疤忘了痛”,不借暴雨之机深究建筑设计、排涝预防、项目管理、警报与应急机制等诸多城市管理课题,面对常年家具被“泡”、货物被“冲”、小汽车被“灌”的市民,何谈“宜居”二字?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研究提高防洪排涝标准,要进一步增强超前意识,在原有的防洪抗灾基础上,提高堤围、城市街道、地下空间等防洪排涝标准。
第二、针对不同突发事件,划分应急等级,不同等级政府有相应水平的应急措施,就不至于在突发事件面前出现政府管理职能缺位的情况。
第三、着重建立长效防范机制,水务、市政、城建等部门要对整个城市排污、排涝情况进行一次大排查,先从治理低洼地区等脆弱点入手,随后整体推开,尽快理顺标准,进行扩建补建工作。
第四还对城市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建筑垃圾的排放有更为严格的监督和惩罚机制;对地下停车场的排水系统建设要严格验收,对水淹车辆造成的损失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
第五、政府应当建立“危机是常态”的忧患意识,把防灾应急机制纳入政府日常工作体系,纳入城市日常管理之中。建立反应迅速、组织科学、运转高效的防灾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当着力培养一批处理应急突发灾害的专家,培养政府工作人员处理应急灾害的意识和能力。申论热点天天读:药品的“集中采购”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7月15日,从卫生部获悉,由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等单位联合发布的《药品集中采购监督管理办法》日前颁布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参与集中采购的药企在采购周期内涨价将依法给予处理。
(2)《药品集中采购监督管理办法》还对负责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的政府部门、公务员及工作人员,负责实施药品集中采购的政府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和选聘人员以及参与药品集中采购的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做了详细规定。
(3)《药品集中采购监督管理办法》还指出,药品集中采购监督管理工作实行分级负责、以省级为主,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法定权限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4)监察机关和纠风办负责对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参与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察,对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中的行政机关公务员以及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或选聘的其他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查处。
(5)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医疗机构执行入围结果、采购用药及履行合同等行为。价格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的价格、收费行为。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相应的财政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查处药品集中采购中的商业贿赂、非法促销、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审查参与药品集中采购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资质,依法对集中采购的药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核心观点】
(1)药品集中采购,如果执行上存在偏差,可能异化为这样一种情况——药品集中演变成药品价格确定权的集中,使得药品价格,并没有变的越来越低。因此,中宜教育的戴斌老师认为,形成合力的集中采购的布局和竞争格局是非常必要的。集中采购它实际上是一个中介服务,这种中介服务不能变成一家独大,形成一种相互竞争,提高服务质量,避免垄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药品价格趋于一个更合理的水平。
(2)不过,也有很多医学界的学者们是公开反对“药品集中采购”的。某些学者的看法是,要求政府取消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同时取消医院药品加价率,让医院自己买药、自己定价,当然可以规定最高零售价。同时,所有连锁药店都给医保定点资格,让患者在医院、在药店都能报销。但出台监管规定:如果药店与患者联合套取医保资金,那么三年内,取消这家药店所有连锁门店的医疗定点资格。如果患者在药店买药也能报销,医院的药是维持不住高价的。
对于这个观点角度,戴斌老师认为需要辩证看,从目前的“操作可行性”上看,“药品集中采购”还是目前“现状”下比较能实施的方案,因为学者们提出的“价格完全放开”,完全“市场化”,这确实可以堵死“公权力”的“寻租”,但是也可能因为“公共性”的退出,使得市场出现更大的“无序性”。但是从未来的角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上述的“药品价格市场化”,在未来应该是一个大方向,但在现阶段,市场经济不成熟的情况下,可行性比较小。
(3)其实,换一个角度看,“药价监管”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应该是“政企不分”。某种意义上看,“卫生局”早就应该退出“医院的行政管理”。公立医院院长任命不该由卫生局负责,因为在这个监管过程中,“卫生局”既是“家长”,又是“裁判”,“执法尺度”容易偏向“儿子”(公立医院)。而“卫生局”的定位应该是医疗服务市场的裁判。公立医院不归卫生局管,卫生局只监管整个医疗行业,不再负责院长任命等事项,打破“卫生局”与“公立医院”是一家的局面。
申论热点天天读:“精英移民”背后的人才流失 【社会问题的背景】
(1)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机构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到美国投资移民的EB-5类签证的中国申报人数已经翻了一番,从2008年的500人上升到超过1000人。同时,近10年申请各国技术移民的数量与投资移民相比,大约为20∶1。美国国务院公布的数据则显示,2010财政年度获批的EB-5类签证移民总数还将大幅增长,而中国申请人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将可能提高至70%左右。
(2)2007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2010年6月16日,国务院侨办宣布,中国外海侨胞的数量已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
(3)对于移民热门国度加拿大而言,尽管2009年曾有媒体称中国移民加拿大出现低潮,但该国移民局提供的关于投资移民的数据,给出了另外一个结论:去年,加拿大吸收全球投资移民目标数为2055名,中国占了1000人,而仅魁北克移民局审理的投资移民,中国申请人就占了七成。
(4)自1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流入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核心观点】
(1)如今各类社会精英前赴后继“奔赴海外”的问题,其实不难看出这样一个清晰的主线:在道德底线失守、权力规则失控、社会信息失真的环境中,每个群体都觉得自己弱势,每个人都有危机感。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正是这种“危机感”使得精英群体选择了“逃离”作为主旋律。
(2)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上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本上把经济搞活了。期间,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财富得到了空前的增加。但在经济之后,人们便会想到或者是实现政治上的梦想,但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毕竟是困难重重步履维艰,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盛行的时候便会对于经济制度的运行造成无形的桎梏,众多部门对一个经济体进行监管,发出政治的禁令,这些都会造成人们心理上的没有安全感,尽管,人们在经济上可以是富足的,但由于心理上的缺乏安全感,很多“精英”便会开始选择去那些制度相对比较完善的国家。
(3)在一个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精英移民”潮,无论是**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对于移民潮引发的“人才流失”解决方法之一便是“人才流转”。但“人才流转”的前提便是中国大地上的制度规范比那些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要更加规范,这样,才能增加人们的安全感以及对未来预期的稳定预测。
(4)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增加社会全体成员的安全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避免精英移民带来人才流失的重要举措。要给所有人一个有保障的未来,社会福利制度必须完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国长期以来,民众有一种患不均的心理。特别是当代某些“精英群体”,他们面对这种民众心理和法制并不健全的国度,就会更敏感。
(5)如果说候鸟总是留恋温暖的气候,而“人才”则是热爱创业、生活的乐土。“精英移民潮”的形成,戴斌老师认为不能归咎于个人的选择,而应该反思社会土壤需要哪些改良。我们希望,面对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社会不只停留在为人才和财富的流失而谴责懊恼的层面,而更应着力于提升这片土地的吸附力,这才是挽留人才吸引人才的要害所在。
(6)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增强,但社会对精英人才的吸附力却还待加强。实际上,这种吸附力更是一种归属感的体现。而要让“精英移民潮”消退,让本土精英在国内创富,就必须继续大力改善各种社会环境、创业条件。毕竟,温暖的土地才能吸引候鸟的长居。要使得这群移民精英早日回归,在医疗社保的完善、教育的公平、制度的透明、公民社会的形成等方面,都需要努力。这些才是增强人才精英吸附力的关键所在。申论热点天天读:“沈浩精神”背后的浩然正气
【社会问题的背景】
(1)沈浩生于1964年5月,安徽萧县人,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省财政厅参加工作。2004年2月,他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2)2009年11月6日,一个令小岗人悲痛的日子。沈浩因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猝然倒在了工作第一线。噩耗传来,村民们顾不上手头的农活,纷纷赶往村西头那间10多平米的房子。86岁的邱世英老人,拄着那根沈浩送她的拐杖,一步一挪用了半个小时,也赶了过来。寒风萧萧,默默伫立在房子周围的村民,久久不肯散去。人们不愿相信,沈浩就这样突然离开了他日夜操劳的小岗。“沈浩是为我们小岗的发展累死的!”
房间的床头边,一份《关于成立小岗村春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艺术团)的预案》,还保留着他昨夜的体温和思索。村部办公室的案头上,还摆放着一张《小岗村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及完成时限表》:科学发展观学习及组织建设、小岗村敬老院工程、村自来水建设、20套新区房建设、项目用地遗留问题处理等11项工作,其中4项,沈浩是第一负责人。就在去世的前一天,沈浩还在为了小岗忙个不停:与滁州市军分区领导商谈国防教育园选址问题;和枣巷镇党委书记磋商借用小岗村品牌推销农产品;陪同淮南市企业主到小岗考察投资项目„„
11月7日,没有组织动员,没有倡议劝说,一份请求将沈浩遗体永久安葬在小岗村的请愿书,在村民中默默传递,一双双沾满泪水的手,重重地按下一个个鲜红的手印„„
(3)沈浩先进事迹报告会,在2010年7月13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了沈浩同志亲属和报告团全体成员,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证书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证书颁发给沈浩同志亲属。回良玉、刘云山、李源潮参加会见。
【核心观点】
(1)有了“情为民所系”,才能“权为民所用”。权力意味着责任,权力越大,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也就越大。但是,权力能不能兑现为责任,取决于当权者的价值取向。一颗心扑在群众的事业上,才能把职位看成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从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但愿沈浩精神在神州大地激荡起更热烈的为民情怀,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让我们走得更好更快更稳。
(2)一个“城里”的干部能够走到乡村已经是大家佩服的了,能扑下身子为当地群众做些实事就更难能可贵了。当前,也有很多干部从“城里”走到“乡镇”。一些干部把到乡镇农村工作看作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化的“环节”,意识当中还是一个“体面”的城里官。他们缺乏的是沈浩身上的“忘却”,既然走到农村,就甩掉优越的包袱,扎根在农村,谁都知道,唯有扎根才能谈得上成长。他们缺少的是沈浩身上的“忠诚”,作为党员,就要忠于党,忠于人民,把党的宗旨牢记在心,并时刻践行着。
(3)坦然而言,当国家公务员网老师在新闻媒体的宣传框架中,看到关于沈浩同志的事迹,确实在内心深处、灵魂深处被一种强烈的感动所牵引。从2010年7月17日海南省公务员面试考查考生如何理解***提出的“党员要和群众一样,又要不一样”开始,对“党性”的考察已成为未来的考试趋势。
国家公务员网老师可以确定的是,“沈浩精神”至少会在未来的“公务员面试题目”被考查到,在申论命题中则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申论素材。因为,从党性的角度出发,这是太重要的话题了。作为公务员考生的同学们,太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群众观”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才能真正地做好一名公务员。各位公务员考生,作为一名“准公务员”,应该以沈浩为镜,照一照自己的群众观,时刻自警自励,努力做一名让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同学们需要留意的是,从公务员申论考试及面试命题的趋势上看,未来,考查“精神类”的话题必然大幅增加。选拔“优秀的、读书成绩好”的公务员固然重要,但是在国家公务员网老师看来,选拔“对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公务员干部却更为重要。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却需要来自内心深处的“与生俱来”。这一点,在学生的申论文章会“天然地”表现出来。申论热点天天读:紫金矿业污染事件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7月12日,中国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福建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发生污水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死鱼,造成汀江流域局部污染。
(2)2010年7月3日下午,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死鱼。污染发生后,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指示龙岩市政府、福建省环保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成立联合调查组。福建省环保厅派出环境监测、监察、专家组成的调查组赶赴上杭县,展开应急处置和调查监测。
(3)经初步调查,7月3日下午15时50分左右,铜矿湿法厂岗位人员发现储存待处理的污水池水位异常下降。调查发现,污水池中酸性废水(主要含铜、硫酸根离子)外渗,通过排洪涵洞排入汀江。目前,事故发生的原因已初步查明:含铜酸性污水池防渗膜多处开裂,引起池内污水泄漏。
(4)2010年7月15日,上杭县公安局对紫金山矿业铜矿湿法厂涉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立案侦查,包括紫金山矿业铜矿湿法厂厂长林文贤在内的3人已被刑事拘留。上杭县委、县政府对负有环保监管主要责任的县环保局局长陈军安,同意其引咎辞职;对工业企业的主管部门负责人,县经贸局局长黄仲华,进行停职检查处理。
(5)福建省2010年7月14日晚通报了紫金矿业污染汀江案,称给予上杭县县长停职检查处分,县环保局长行政撤职;责令上杭县一名副县长及龙岩市环保局长辞职。
【核心观点】
(1)矿业生产是一种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的产业,如果地方政府深陷于财政、GDP增长的诱惑,而对生态、社会成本采取短视甚至无视的态度,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十年间迅速崛起的紫金矿业不过是这类发展中的一个典型。近年来各地矿业开采与冶炼中爆发的多起重金属类污染事故,已使相关地方生态环境和群众利益严重受损。改变地方的传统政绩观,已“迫在眉睫”。
(2)福建紫金矿业铜矿湿法厂污水渗漏事故,主要是环保措施严重不足以及非法打通排洪洞等人为造成的,背后则是政企利益纠结导致环保监管失灵,其中暴露的一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问题值得深刻反思。
(3)紫金矿业生产区多年来一直存在环保问题,而每遇污染事件发生,整改、问责、赔偿的呼声常常被刻意遮蔽和回避。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源于上杭县政府是紫金矿业的大股东之一,全县财政总收入的50%-60%来自紫金矿业。之前虽有官员提醒,当地财政来源单一风险很大,但遗憾的是,认识并没有转换成当地政府壮士断腕般治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和作为。在这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中,环保监管的“胳膊”是扭不过全县财政的“大腿”。从这个角度看,需要摆脱“经济发展单一化”的桎梏,拓宽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申论热点天天读:石油污染海洋
2010年7月16日,大连一艘30万吨级外籍油轮泄油引发输油管线爆炸,并引发原油泄漏,被油污染的海域面积已经超过50平方公里,达到近百平方公里。油污较为严重的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大连大孤山新港码头中连油公司所属储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起火爆炸事故后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现场指挥协调,迅速转移人员,确保安全;调集消防等一切力量紧急救援,切断火源与油库及其他危险品的通道,有效制止火灾蔓延。李克强、***等领导同志也作出指示。
海上石油开采活动日益频繁,海上石油运输也日趋活跃,世界上曾多次发生石油泄漏污染海洋的事件,对地区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造成海上石油泄漏污染事件频发的原因有多种:
一是海上航运因素导致海上石油泄漏。主要是船舶与石油设施相互撞击,包括船与海洋石油设施相撞,或油轮与海洋其他船舶、海洋设施相撞所造成的海上溢油。
二是海上石油开采过程中钻塔或者油井因爆炸或其他原因沉入海底,造成大量石油泄漏。
三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海上石油溢油事故。由于飓风导致的海底滑坡,进而导致钻塔颠覆,石油外溢。
石油的基本成分是烷烃、芳香烃等碳氢化合物,具有这些烃类化合物的毒性。石油对环境的污染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油气挥发污染大气环境,表现为油气挥发物与其它有害气体被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产生致癌物和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等。
二是地下油罐和输油管线腐蚀渗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仅造成土壤盐碱化、毒化,导致土壤破坏和废毁,而且其有毒物能通过农作物尤其是地下水进入食物链系统,最终直接危害人类。
海上发生石油泄漏事故后,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污染防治。各部门应紧密配合,及时响应,快速、及时地对泄漏点进行堵漏处理,防止石油继续泄漏。申论热点天天读:“绿豆涨价”事件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7月1日,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介绍,吉林玉米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因去年10月召集国内16个省区市上百家绿豆经销企业开会,串通涨价、哄抬绿豆价格,被价格主管处以5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处罚。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督司司长许昆林介绍,吉林玉米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被价格主管部门按照法定最高处罚额度处以最高100万元罚款,协办会议的3家企业被罚款50万元,参加会议并相互串通的其他109家绿豆经销企业也被提醒告诫。
(2)按照5月26日国务院第113次常务会议和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有关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开展农产品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农产品价格总体平稳,农产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2010年7月以来,绿豆、大蒜等前期涨幅较大品种价格快速回落,蔬菜等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目前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绿豆、大蒜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3.5元和9.2元,比前期最高点下跌30.8%和12.3%。鲜菜价格5月份以来持续大幅回落。
【核心观点】
(1)当下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所面临的制度性尴尬,就是“反垄断委员”会更多承担“务虚”功能。于是被寄予厚望的《反垄断法》执法依旧沿循行政内部管理的老路,执法部门难以走出“裁判球员一体”的根本局限。即使有间或打击绿豆价格操纵的执法行为,但更重大与深层次的结构性垄断难以破除,反垄断恐就只能止于“绿豆”这样的“软柿子”了。
(2)发改委作为反市场垄断的主要职能部门之一,对于市场上各种价格波动浪潮不可掉以轻心,要用像查处绿豆价格狂涨现象背后的垄断阴谋一样,采取法律赋予的各种调查手段还原事实真相,对于存在垄断行为的发起者依法进行惩处。
(3)绿豆等农产品的上涨,存在极大的复杂性。中宜教育的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我们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思考和对策就应当避免单一化、简单化,避免仅从价格现象表面做主观推测。据经济学常识,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如果是由“看不见的手”导致的价格正常涨跌,则不必视为洪水猛兽。过去的猪肉价格上涨,在中央出台一系列稳定市场的补贴措施后回归正常就是明例。对于这种价格波动,一方面要对农产品价格进行严格监测和适时预警,及时有效引导供应,一方面则应保证市场信息的畅通和信息发布的审慎和统一,避免各相关部门各执一词,导致公众难以明确判断,甚至社会心理恐慌。
(4)不管何种农副产品,其价格走势总是与市场价格规律息息相关的。一旦市场缺乏需求动力,其高价恐怕不会长久的。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要使市场正常运作,政府之手的价格监管调控不可或缺,这是克服市场失灵的必然要求。对农副产品可借鉴国外克服市场失灵、实行价格规制的经验,适时启动农产品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包括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及时把握农产品价格变化趋势,对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进行预警预报。
(5)面对农产品的“囤积居奇”现象,关键在基层官员分清什么是“恶炒”,什么是市场经济本来要义,勿混为一谈;更要把握市场变化趋势,用市场经济调整价格,达到活而不乱,“管好”而“不管死”的目的。申论热点天天读:“优良工程”事件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00年底完工的长风大桥位于205国道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境内,根据设计标准应抗百年一遇洪水,工程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2001年7月被浙江省交通厅质监局评定为“优良工程”。长风大桥建成以来,当地并未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然而2010年4月份,投入使用不到10年的大桥断裂并被迫重修。知情人反映,事发至今已过百日,没有一家单位和个人被问责。
(2)常山县交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全长270米、宽10米的长风大桥开工日期是1999年9月,2000年12月完工,桥梁施工单位是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二公司,设计单位是衢州市交通设计院。但这座依据抗百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的大桥却在今年4月出现了开裂现象。长风大桥旁边的琚家村村民樊日剑就住在大桥旁。他说,4月12日11时左右,他突然看到大桥上出现了手指大的裂缝,一会迅速扩大到40厘米左右,可以伸进去一只脚。樊日剑立即和其他村民站在大桥两头拦车,告诉司机不要通行,同时马上报警。“幸亏是白天发现,如果是晚上,后果不堪设想。”
(3)当年大桥的设计单位衢州市交通设计院已经改制成公司。公司董事长应国强说,现在建桥确实基本不采用扩大基础了,都采用打孔桩。但建长风大桥的时候,衢州经济不发达,建桥基本采用的是扩大基础桩。相对来说造价低、时间快,所以往往采用这种桥基。
当时,采访的记者问,建大桥的人最直接的工作就是和水打交道,大坝下水流冲刷严重,为什么小学生阅读的《十万个为什么》里面都说到的道理,设计单位会不充分考虑?
应国强说,当年设计院成立不久,水平和管理经验比较欠缺,所以就按照往常的经验采用了这种设计。
针对“问责滞后事发三月余,无人被问责”的情况。常山县交通局副局长王伟说,大桥断裂造成损失很大,全部下来直接经济损失可能超过千万元。
针对采访记者“是不是有人应该对此负责”的追问,王伟说,因为现在全县上下都在保交通畅通,所以至今还没人被问责,相信以后会有。
应国强说,目前来看,确实存在设计和管理方面经验不足的问题。造成这样的损失,设计单位压力很大。他承认,现在正忙于保畅通,还没有人受到问责。
【核心观点】
(1)由于目前对公共工程的问责不到位,责罚不清的暧昧状态,造成了很多时候,专家被认为“砖家”,承建公司信誉度低,监理单位公信力下降。即使再请一批专家来论证,谁还能再相信这批专家的结论?绕来绕去,人们逐渐走进一个谁都不再相信的怪圈。而公信力也随着各种质量产品、工程的出现泥沙俱下,被拖进了泥淖。还是那句老话,“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商无信不富”。真正的信,还是要从问责开始。
(2)目前问责机制大多还锁定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无人员伤亡却已造成重大损失或可预见重大损失的大事,以及对其他领域应担负领导过失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尚未纳入问责范畴,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宜教育的戴斌老师认为“问责制”只有全方位地约束权力和欲望,“豆腐渣”工程才会有逐渐减少的希望。
(3)抗百年一遇洪水大桥不到十年开裂,当初还被评为“优良工程”,这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背后到底是谁之过?如果不是媒体曝光,这座“优良工程”不仅无人遭问责,无形中还潜藏着风险。其实,这座长风大桥不过是“优良工程”变身“桥裂裂”的版本之一,屈指数来,所谓的“优良工程”最终成了“桥裂裂”乃至“桥断断”不在少数。对此,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这个事件最大的问题在于,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拷问,以后政府部门的“评选”就很难取信于民了,从这个角度,长痛不如短痛,尽快将责任追究完成,给公众一个准确的答复,这便是整个事件中的重中之重了。申论热点天天读:“楼半半”背后的野蛮拆迁 【社会问题的背景】
(1)“半边已经被拆除,另外半边还矗立在原地”,华强北振中路上的一栋楼引得不少行人啧啧称奇,而小区里的业主则戏称其为“楼半半”。记者调查发现,这个叫做中航苑的小区从去年11月开始拆除,至今仍有20多户业主居住在小区中。因为未与全体业主达成一致意见,部分业主仍留守在被拆小区中,双方矛盾至今难解。
(2)中航苑小区位于繁华的华强北商业圈,北临振华路,南临振中路,不远处就是深圳的地标性建筑上海宾馆,而其正南方就是天虹商场。小区的西边,中航地产的另外一个项目已经动工。现场调查发现,该小区原有8栋楼,现存6栋半,紧邻振中路的24号楼已被彻底拆除,25号楼则从中间被拆除得只剩一半。而26、27号楼则从每一单元的正中间拆出了一条20—50厘米宽的缝隙,混凝土结构已被破坏,钢筋暴露在外。从一楼仰望,可以透过裂缝见到天空,被业主戏称为“一线天”。
(3)据悉,该小区原有224套房、218户,目前已有90%住户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另有22户未签约,仍坚守在小区里。业主称人没搬走就拆是“逼迁”对于“楼半半”,多名业主称,这样的楼住着让人整天提心吊胆,对建筑的安全性非常怀疑。在未签约的业主看来,人还没搬走就开始拆楼的行为就是“逼迁”。对此,中航城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海腾表示只是进行了“结构切割”,“对于安全性,如果出了事,中航承担一切责任。中航这样一个大型的负责任国企,如果在拆迁中出现安全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的”。
(4)为什么将楼切割掉一半呢? 中航城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海腾解释说:“如果不拆房子、不切割,我们不能给走的业主发放补贴。走的业主从去年9月5日就开始发补贴了,这个也是应广大业主的要求。为什么走了就要切呢?因为房子必须是产证合一,资产损毁或者不可修复,房产才能注销,这是合在一起的,我们必须切。”胡海腾表示,“切割离业主是很远的,我们是从中缝放一跨半来切的;第二,就是这样拆,他们的楼上我们还是保留了„„另外,我们西边的工地在深挖,为了防止深挖的基础对这边的住宅造成不均匀沉降,这样,切割这个楼就彻底安全了”。
(5)福田区信访办表示,“楼半半”事件确实是“野蛮拆迁”,呼吁业主和开发商都不要做出过激行为。(备注: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请同学们留意的是,“野蛮拆迁”并非学者提出,而是由“福田区信访办”这一官方部门下的“定论”,这算是比较权威的说法。从这个角度而言,“楼半半”事件确实应该被定性为一个“负面的事件”,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如何文明拆迁”的问题了。)
【核心观点】
(1)这个事件中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业主对合法性的高度关注和合理的利益诉求方式。退一万步说,即使业主原地回迁是一种过高的要价,以及对其他已签约业主是一种不公平,但拆迁中存在的法律漏洞是显而易见的。业主抓住法律漏洞不放,以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并无不妥。
(2)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的公民意识一直为人所称道,而公民意识体现在哪里,用合法的手段维权是最直接的体现。即使这22户业主的诉求有不合理之处,即使他们所盯住的一些法律漏洞也许是一种误解,但是,他们用法律维权的勇气和理智是值得人们敬佩的。希望该事件能够在法律的框架内,以一种文明的方式得到解决。
(3)政府应该加强“引导”的作用,公开参与拆迁开发商的名字和资质,提供可信任的评估机构。在具体的拆迁工作中,审查开发商的资质的过程应该公开透明,赔偿方案、评估流程等也应该全程向业主公开。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业主得到的信息往往零散片面,从而是业主时常在拆迁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来保障业主的利益,用政府监督的办法,来保障拆迁重建的楼房不会“烂尾”。(4)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调节特区内外发展失衡和产业升级的需求。针对旧住宅改造过程中遇到的拆迁问题,他认为应加强居民自治协调的能力,完善业主委员会、居委会、街道办等基层组织,政府在其中主要起了一个引导的作用,选择权还是在业主手中。申论热点天天读:“最牛公函”后的行政干预
(1)据《新京报》2010年6月28日的报道,重庆农民付强的蛙场被当地政府划入李渡工业园区,在补偿条件没有谈判定局的情况下,遭遇到强行爆破。他的大批美蛙死亡,造成了损失。付强于是将爆破公司告上了法庭,收案的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法院经过数次开庭审理之后,最终作出了一审驳回起诉的裁决。付强的代理律师在今年6月代理其二审上诉,去中级法院查阅案卷材料时,却意外地发现了案件一审期间当地李渡工业园区管委会发给法院的一份《公函》,该函明确要求法院驳回原告起诉,并“警告”法院“不得一意孤行”,否则“将会造成原告缠访或者上访,并且不利于处理另外三户养殖户的诉讼。”还称:“我们想,这也是一、二审法院都不希望发生的后果!”这就是被称作“史上最牛公函”中已经各类媒体广为援引并受到舆论普遍质疑的“片段”内容。
(2)媒体后来引述的审案法官的一番直言,才真正道破了“天机”。这位法官说,“对于蛙场损失案,法院先后五次开庭,一直未能判决”,这是因为“园区和区政府干涉,不能下判”。
(3)有一处值得关注的细节是,这份李渡工业园区管委会向法院发出的“最牛公函”及分管院长的“批示”,不知怎么被装入了案卷“正卷”之中,结果被一审原告的代理律师在上诉审阅卷时发现了。如果一审法院按常规将它们统统装进此案的“副卷”另册(不公开的案卷材料册)中,那就可以瞒天过海,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了。
(4)李渡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邓中亚承认:“政府之所以介入付强与爆破公司间的纠纷,是因爆破公司放炮是政府允许的,如果爆破公司要赔偿,最终还是政府埋单。” 邓中亚说付强,“他在法律上钻了空子,我们政府只能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吞。”付强的道德有问题。“要是还有点做人的基本良知,对人民政府就不会这样!”但对于保护所有主体权益的法律,邓中亚却用到了一个“玩”字,他认为付强在利用法律规则上“玩得滴水不漏”。
(5)付某的诉讼请求最终被驳回,对此管委会回应称系“表达意见而已”,称听不听是法院的事。但《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然而,李渡新区管委会不仅以公函的形式正式向法院提出交涉,而且直接要求法院“作出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
【核心观点】
(1)审判机关裁决的公信力来源于审判的公正性,而审判公正的基本要求,就是赋予诉讼双方当事人以平等的对抗权和影响力。因此,戴斌老师认为要排除行政干扰,不让类似“最牛公函”的力量踩踏法院独立审判的底线,确保整个诉讼过程在公开、透明的状态下进行,应当成为我国司法改革的一个方向和最终目标。
(2)当前最紧要的,还是应该从治国理念上解决民众的权利贫困问题,从制度上、人文环境上,保障公民的告官行为,遏制政府的违法行政。中宜教育戴老师认为只有真正“让人民监督和批评政府”成为没有风险、可操作性强的社会常态,只有逐步推进司法独立,行政官司在正常司法程序下被有效审理,围绕于此的申诉上访才能真正降下来,社会稳定才能真正实现。
(3)首先,我们要防止把“大局”地方化,以“大局”“稳定”为借口排斥司法监督的倾向。其次,摒弃“让行政机关胜诉是支持,让行政机关败诉是添乱”的错误认识,不姑息迁就违法行政,不迎合屈服于各种非法干预。最后我们还要克服“纠错不利于维护司法裁判的权威性、稳定性”的错误认识,坚持有错必纠,避免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4)我们应当警惕一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权力干预。行政权力对司法公正的干预,不仅表现为赤裸裸的“警告函”等公开干预,有时会表现为隐晦的心领神会。管委会的胆量,已到了警告法院“不得一意孤行”的地步,这其中的惯性与狂妄固然让人浮想联翩——更重要的是,司法如何在权力干预中挺直腰杆、捍卫社会正义的防线,还需要彰显看得见的尊荣与力量。申论热点天天读:“廉洁操”事件 【社会问题的背景】
(1)“廉洁自律保健操”引发网络关注,据悉,“廉洁自律保健操”是由广东省委党校与惠州市纪委、龙门县委合作开发的廉政教育新方式,它以一些警示性问题提醒领导干部权衡得失、进行自我心灵对话。
(2)“廉洁自律保健操”,其中两个官员问答的问题为:“面对10万元的贿款,你可能毫不犹豫地拒绝,那100万甚至1000万元呢?面对牢狱的煎熬,你目前的身体状况能否抵挡住?”
(3)龙门县此举实际上早从去年就开始酝酿。2009年10月,龙门县县委书记许志晖提出,要设计一套能真正触动干部内心世界的“廉洁自律保健操”;2010年1月正式启动龙门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保健操”项目筹备工作;4月底,《龙门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保健操”项目实施方案》正式定稿;7月初,龙门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保健操”项目转入全面实施阶段。
(4)事实上,“廉洁自律保健操”并不是真正做操,只是一个称谓。龙门县纪委调查教育室梁诚栋科长告诉记者,“廉洁自律保健操”在理论上包括“廉承诺”、“廉内助”、“廉自测”、“廉暗哨”、“廉洁操”等六个部分,重在进行自我心灵对话。
【核心观点】
(1)中国特色的预防腐败,一方面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传统”,另一方面要“依靠制度预防腐败从政策性措施推进到体制机制建设”。事实上,我们的领导干部从来不缺乏自律与道德的教育,缺少的正是来自体制机制层面上的“他律”。而反腐现实已经表明,传统上的道德教化已经难以遏制腐败的蔓延。从这个角度看,“廉洁操”之类的道德教化,只是反腐倡廉的初级手段,中宜教育的戴斌老师认为,对于“廉洁操”更多地应该是作为辅助性反腐手段,决不能因此而减弱反腐倡廉的监管力度。(2)其实从另外的一些角度看,戴斌老师认为反腐倡廉的手段可以有很多方面,譬如,打造阳光政府,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官员财产能够得到公示,政府财政预算能得到充分公开,领导干部自然就会自觉地将“他律”变成“自律”。
(3)法治建设并不能搞宗教仪式,欧美的法治史更是告诉我们,打击腐败要靠制度,要靠“他律”——人民的监督,所以,与其用时间和财力搞“廉洁操”,不如多研究一下制度,用制度反腐来杜绝腐败。甚至,用更大的耐心说服一下官员让其主动申报个人财产让公众监督,也更切实可行一些。
(4)众所周知,香港廉政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归功于健全的体系,但更得益于一个重要理念即“零容忍”。如果我们好好学习一下香港的“零容忍”,让政策带上“高压电”,敢越雷池者无一例外必遭严惩,不管是否学过“廉洁操”,腐败分子就不会死活不知地往“高压线”上碰了。
(5)综合而言,戴斌老师认为“廉洁操”只能说是从一个新的角度,从思想根源上来纯洁官员队伍的举措,算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性举措”;然而就其自身的性质而言,仍然需要不断地改进,至少在目前看来,用思想制约思想并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而“廉洁操”应当被视为镇痛剂,而不是治病的良好,否则就是避重就轻适得其反了。申论热点天天读:国人的“状元情结”
【社会问题的背景】
(1)7月17号,北大公布,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今年高考(论坛)六成以上文理状元被北大录取。仅仅两天后,清华大学公布,录取了九成的理科状元和三成的文科状元,总数连续第四年位列全国高校榜首。显然,两校录取的状元相加,比例已远远大于100%。多出来的状元是怎样产生的?
(2)随着高考录取工作的渐次展开,状元们的去向一时之间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清华大学今年录取了文理科状元42人,而此前另一所著名高校北京大学表示,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今年高考六成以上文理状元被北大录取。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总共有68个状元。以此计算却产生了96个状元。
(3)清华大学招办主任透露,今年清华录取各省的理科实考分第一名21人,投档分第一名26人,合计34人(同一人不重复计算),分布在全国的27个省份,约占全国省份的90%。孟芊提供的初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理科实考分和投档分第一名共有46人。
而在文科状元问题上,清华录取各省文科实考分第一名5人,投档分第一名6人,合计8人(同一人不重复计算)。据初步统计,全国文科实考分和投档分第一名共有43人。“无论按照何种统计方式,清华都录取了全国绝大部分的理科第一名,文理科状元总数占到全国状元总数的近一半”。
【核心观点】
(1)实际上,如果我们对1977年至2008年的高考状元逐一进行筛选,结果会发现,这其中没有一位是在学术、政治或商业领域的顶尖人才;比如我国有48位45岁以下的两院院士,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曾经当过所谓的高考状元。这个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所谓高考状元走向社会后所取得的职业成就,远远低于对他们的想像和期望值,无法达到社会的预期。这也同时说明,高考状元的成才几率,其实和其他普通学生是完全一样的,在他们身上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值得去关注。
(2)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在咱们中国这样一个考试大国里,分数依然是决定考生命运最紧要的参照,排名论座次的风气仍然流行,状元情结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而近些年来,社会对高考状元的炒作已到了非理性的地步,学校挟培养状元的荣耀,大肆给自己制造教育成功的光环。家长追捧高考状元不是出于单纯的好奇心,而是要拿状元为我所用;商家、企业重奖状元是为了吸引眼球,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高校争夺状元是为了拉优质生源,政府拿钱奖励状元是为了显示对教育的重视,“顺带”给地方官员脸上贴金,增加政绩砝码„„
面对愈演愈烈的“状元热”,“禁止炒作状元”,或许只是一种无奈的权宜之计。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在看似平等的分数线背后,往往有着许多让人深深叹息的东西。如果说成功者只是处于金字塔尖的少数状元,岂不意味大量落榜生乃至考上一般院校的学子都成了“失败者”?如果一场高考让大多数教育对象都成了失败者,这样的教育自然是不值得提倡的。(3)当然,从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回归教育的本义来看,我们是不应该炒作高考状元,制造更大的升学压力。然而适当宣传一下高考状元、宣传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情况,是否就真的有百害而无一利呢?恐怕还需要商榷。如果让高考状元普遍“默默无闻”,人为掩盖许多优秀学子的奋斗精神,也未必不是教育的另一种损失。不久的将来,对炒作高考状元的禁令也许还会更严,对高考状元的追捧或许也会更多。与其在边禁边炒、愈禁愈炒中纠结,倒不如踏踏实实反思一下对待高考状元宣传的现有态度是否存在偏差,进而实现宣传和炒作间的平衡。
申论范文:应试教育缺陷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高考(论坛),考生杨华凭借千言古文作文——《士运论》,被评为今年福建省九篇满分作文之一。但偏科严重的他,数学、英语(论坛)两科加起来,还没有语文的分多,最终以421分的总分位列全省第53838名,连三本分数线都达不到。
(2)杨华花了半个小时时间,写了一篇类似自我推荐的古文《鉴才书》,向北大、清华、复旦、浙大四所名校自荐,他希望自己能象当年朱自清那样,数学考零分也能进清华读书,但所有高校均以“总分成绩太低”等理由拒绝,而制度上的规定更是让杨华绝望。福建省高招办的答复是,即使有学校要他,档案也根本提不上来。因为他没有达到本科的录取线。
(3)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的馆长卢美松,看到杨华的高考(论坛)作文后,又在网络上看了杨华的其他文章,对他的古文水平非常赞赏。得知杨华的困境后,爱才心切的卢美松表示,如果杨华愿意,可以先到文史馆当个临时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他愿意当杨华的指导老师,并为杨华指出了具体的学习、研究方向。
(4)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有意接纳杨华。这位北大历史系毕业的老人评价说,杨华的文章“写得很不错,确实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看得出他古典文学的修养很深”,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卢告诉记者,此前他曾公开招聘过,但结果不理想,“一些研究生(论坛)都不一定行”。卢对媒体表示,如果杨华愿意来的话,他可以作为临时聘用人员,做地方文史的整理、校对、编辑工作。杨华获悉后,认为“这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需要和家人商量后再定。
【核心观点】
(1)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戴斌老师在看了所有的报道,很诧异地发现,几乎没有什么高校(不管是否是名牌高校)的“古文学老师”,或“古文学教授、专家”愿意帮助这个“怪才”。但却只有“实践领域”的“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卢美松愿意提携这个年轻人。
高校里的“学院派”对杨华是“无动于衷”,但“实践派”的“卢馆长”,却对其“爱不释手”,甚至直接就解决杨华的“就业问题”了,而杨华也可以不必遇到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难”了。这样大的“反差”,究竟是“学院派”有问题?还是“卢馆长”有问题呢?值得我们深思。
同时,我们看卢馆长谈到的,“他曾公开招聘过,但结果不理想”、“一些研究生(论坛)都不一定行”。这里我们需要思索,为什么卢馆长认为“杨华”行,但是“一些研究生都不一定行”。
(2)传统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是静态的应试指标。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评价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考核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教师和学生,从而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
(3)当前的大学入学评价方式只有一个单一的高考占绝对统治地位,必然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种方式只给人一次机会,而且只有一种选择,显然只能选拔出会考试的学生。会考试的学生里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考试的人里就没有优秀的人才。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要改革这种评价方式,不是要取消当前的统一高考的模式,而是各高等院校在此基础上,录取时不以高分为原则,而是以是否适宜为原则。即借鉴公务员考试制度,适当降低分数门槛,增加复试在录取过程中所占的权重。复试不能是简单的面试,因为这可能助长腐败。复试可以通过学校自己命题测试,学生自我才能展现与意愿咨询,规定时限同时学习一样新东西然后统一测试,试学一段时间然后淘汰等等形式都是可以选择的。
(4)很多只会“照本宣科的传声筒教师必视不迷信盲从书本的学生为“犯上作乱”的洪水猛兽,而视几乎不及格学生为难得的人才。扼杀创见的应试教育严重摧残人的智力与学力。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出现非个别的“没有文化只有文凭”的“传声筒”是毫不奇怪的。外国有识之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学生考试第一流,但做研究工作就很不够理想了。申论范文:公务员雇员制
【背景信息】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在广州某论坛上说:雇员制是将来公务员改革的趋势,将来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将沿用现行公务员制度,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将越来越多采用雇员制,政府雇员可以高工资、高待遇,但不是终身制。
【分析改革必要性】
(1)过去公务员个人与行政机关在人事关系、职务权力上高度结合,往往产生一种“当家人”的公权幻觉,使公权力和个人职权的划分难以界定,传统的“官老爷”思想也极容易滋生高高在上的特权意识。
(2)另一方面,由于公务员薪资制度严格依据行政级别和职务高低来确定,个人工作实绩难以量化,导致一部分公务员待遇和付出不相匹配,难免使其产生消极情绪。
【分析积极意义】
雇员制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政府雇员制打破公务员终身制,有助提高行政效率。公务员的终身制虽然有利于维护公务员队伍的稳定,保证工作的延续性,但也容易滋生“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最终难免出现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象。雇员制打破终身制,将对公务员工作实绩的考核进一步常态化、标准化,从而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其次,政府雇员制明确了政府定位,有助强化服务意识。公务员薪酬来源于政府财政,而政府财政又来源于公众纳税。将公务员职位划分为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既明确了不同职能公务员的工作性质,也使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权利关系更加清晰,这样有助于培育公众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现代契约精神,消除一些公务员高高在上的特权思想,使其更加谨慎地对待自身权力,减少行政权力对于市场和社会的过度干预。
此外,政府雇员制兼顾公务员个人发展,有助促成廉洁勤政。近年来,公众往往对公务员薪资变动异常敏感,其实是不正常的。公众对公务员待遇的质疑,一是在于其灰色收入难以规范,二是权力寻租事件频频曝光。其实,放开区域差异不说,大部分公务员的薪资收入并不丰厚。个别公务员甚至因为不满足而大搞权力寻租,走上贪污腐败的道路,可谓教训深刻。客观上讲,公务员也有获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益诉求,也有追求个人发展和待遇增长的天然属性,雇员制打破“职级高低论工资”,这种正向的激励往往能带动公务员形成多劳多得、勤政廉洁的作风。
总之,推进政府雇员制既不是变相地为公务员涨工资,也不是“体制内外”的简单转换,而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刻变革。作为一项正在部分地区试点探索的人事制度,政府雇员制的推进还有待进一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公众也应对此给予足够的耐心和支持。申论范文:城市化背后的留守儿童
【社会问题的背景】
(1)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2)据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总数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留守少年儿童约有4000多万人,平均每4个少年儿童就有一个多留守少年儿童。
(3)根据广东省未成年犯管理所提供的调研数据,在押犯人中曾为留守少年儿童的比例达20.1%。
(4)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少年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少年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少年儿童。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
(5)据心理学家研究,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中近80%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自闭型,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二是逆反型,暴躁冲动、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等
(6)广东省少工委2009年上半年,随机抽查粤北山区某县4所小学321名学龄留守少年儿童时发现,超过70%的留守少年儿童学业成绩在班级属中下游。
【核心观点】
(1)留守儿童现象,给学校带来太多的“负荷”,由此逐步形成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格局的变化,应当引起更高层次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
(2)父母在外地违法犯罪,给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带来的压力更大,特别是当他们随着年龄增长,逐步走向社会时,如何引导、帮助他们靠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去“撑起一个家庭”,的确需要相关部门去研究思考。
(3)留守儿童工作从全国到地方还基本处于“无领导机构、无牵头部门、无职能定位”的“三无”状态,各地的政策大部分缺乏针对性,停留在口号层面的比较多。
(4)多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为保障留守少年儿童的权益,虽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但贯彻落实很不到位,留守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亟待改善。(5)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可以参考广东省的经验推广 “希望家园”建设。在相关的贫困村建立“希望家园”,规划“心理辅导、情感交流、学习帮助、文体活动”四大功能。“希望家园”是对接爱心、承载资源的平台。企业可命名援建;大学生可在这支教助学;城市少年儿童可在这手拉手献爱心;村中退休老师、老干部可在这发挥余热;爱心民众可到这结对认亲等等。申论范文:医疗信息的公开
【社会问题的背景】
2010年6月28日,卫生部发布《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于8月1日起实施。《办法》规定,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应向社会主动公开三类信息:即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信息,反映医疗卫生服务单位设置、职能、工作规则、办事程序等情况的信息,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
《办法》规定,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应向社会主动公开三类信息,即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反映医疗卫生服务单位设置、职能、工作规则、办事程序等情况的信息,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于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办法》按照其各自的属性和职能,规定了各自应该重点主动公开信息的内容。《办法》特别规定,医疗服务中患者使用的药品、血液及其制品、医用耗材和接受医疗服务的名称、数量、单价、金额及医疗总费用等情况,应向患者或其家属提供公开查询服务;需要事先告知信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相关信息,应主动告知患者或其家属。
【核心观点】
(1)政府卫生行政机构应努力转变职能,实施卫生信息公开政策,注重通过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运作进行监管,同时为人民群众寻医问药提供权威的信息引导。理论研究表明,卫生行政机构信息公开政策的实施与监管职能的实现是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医疗卫生业务机构良性运作的根本举措。
(2)如今当务之急是修复公众尤其是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心。而信心如何修复?唯有彻底而及时的医疗信息公开,集全社会之力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做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举措,比如及时问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加强病人登记和病历管理制度等等。
(3)从“制度文本”到“落实”,还需经受实践的严峻考验。显而易见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医院压缩成本的冲动并不会因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戴斌老师认为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让舆论时刻成为监督的主体,就是对医疗机构不时地进行“免费体验”。一方面可以敦促医疗机构恪尽职守,另一方面提升公众对医疗机构的信心。只有看得见的可随时监督的医疗服务,公众才能放心使用。
(4)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是引发众多医疗纠纷和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向社会全面公开医疗信息,有利于实现患者的知情权,有利于平衡医患双方的不对等关系,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5)原来,相关的医疗信息只有医疗界内部人士掌握,如今向老百姓和盘托出,这将直观地反映出各医院的收费情况,再综合各医院的医疗水平,老百姓可以在比较后选择到哪家医院就诊。医疗服务信息透明后,病人的选择和医院的竞争互动将进入良性循环。申论范文:医保药品涨价问题
一、背景
据报道去年售价还是93.5元的药品,如今价格提高至170元;去年售价1082元,如今售价1580元„„就在各地纷纷开始新一轮的药品招标采购期间,一些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开始悄然涨价。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已经有30多个品种的药,价格出现了幅度不一的上涨。而从这些药品的涨价时机来看,大多数集中在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后。
二、原因:
药价形成机制存在漏洞
按照我国目前的药价形成机制,药品价格基本上分三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价格;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但进入各省医保补充目录的药品,则由所在省制定指导价格;其余的药品,按照市场状况自主定价。国家医保目录的制定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但价格的制定在国家发改委。在国家医保目录公布新品种时,国家发改委并不能立刻制定出相应的价格,而是要在各省进行价格调研后,才能拿出政府定价。但由于工作量的原因,对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国家发改委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全部调查清楚每一种药的价格。结果就变成了药企向所在地物价部门登记备案,国家发改委再参考各地招标价格,这样一来,发改委定价参考的,往往正是企业上涨以后的价格。不少药企在当地都是纳税大户,靠着多年积攒的人脉关系,能够层层过关抬高价格,这样一来,国家发改委采集的价格数据就成了高价,降低药价的初衷就被打破。
三、对策
一、基于医保药品涨价的原因,为了能“严格成本核查”,价格与成本调查应该交给没有利益关系且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来承办完成,这样不仅能保证药品成本数据采集的纯净,而且也能有效避免权力寻租,以及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是要实行低价药品生产补助制度。对患者需要而且价廉的药品,在招标确定生产药企之后,为了确保药企的生产量和供应量,政府建立了一种补助制度,当药品出厂价与成本价出现差亏时,政府就给予药企一定补助。同时,对这些生产低价药品的药企,在税收方面政府还给予适当优惠,让药企有利可图,从而保证低价药品市场供给的充足性和持久性。
三是要严格审批药企推出的“新药品”。遭遇“降价死”后,一些药品之所以能变个脸“活”过来,关键是相关部门缺乏信息跟踪和反馈机制。如果主管部门能够从药品生产和经营的规律出发,牢牢把紧新药的审批程序,那么,低价药品的“死去”就不会那么容易,“活来”就更为艰难了。
四是要加强构建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的公益事业属性。这些年来,一些被降价的药品之所以很快被市场抛弃,这与我国现行的药品生产销售制度密不可分。一方面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数千家,竞争非常激烈。为了生存和发展,当降价药品无利可图或少利可图时,药企让其“死去”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药品销售渠道又往往掌控在以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手里,这些机构大部分又被国有企业所垄断。这种垄断经营模式,决定了医疗结构在选择药品时的强势地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们当然愿意选择那些高利润的药品。而这也是国家多次发布医保药品降价,消费者却屡屡在市场上难以买到低价医保药的症结所在。申论范文:政府诚信建设
当前在一些领导干部中诚信道德严重缺失,突出表现为:在工作上,作风漂浮、弄虚作假,在群众面前,说一套做一套,知行不
一、言行分离。这些诚信道德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严重地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另一方面造成社会诚信道德的丧失。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就必须大力推进领导干部的诚信道德建设。
政府失信的表现:
一是言而无信。决策带有随意性,自己制定的政策,自己不去执行;对公众允诺的优惠条件不履行,出尔反尔。
二是玩忽职守。每个公务员的职位,都有明确的职责规范。不少公务员上任前对组织对群众有承诺,上任后却只图虚名,不做实事。
三是欺上瞒下,进行暗箱操作,发布虚假信息。近年来暴露的各类“矿难”,各类“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都是如此。
四是弄虚作假,以权谋私、表里不一等等。
诚信建设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基础和保障。社会诚信关键在于政府诚信,政府诚信体现于公务员诚信。公务员作为政府行为的决策者和体现者,其诚信修养和诚信行为如何,对社会公众具有强大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公务员掌握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讲诚信不仅是个人的道德要求,更是对公众利益的一种承诺,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因此,加强公务员诚信建设,是社会诚信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
申论范文:廉政准则
2010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对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八大不良方面进行“禁止”,在八个不同的方面下,又具体详细列出52种“不准”的行为,增加了禁止党员领导干部干预房地产等领域的经济事务以及家庭生活方面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等规定。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对于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障;是新时期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重要基础。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在党员和人民群众中发挥表率作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必须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正确行使权力,始终保持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必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深化改革,严肃纪律,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申论范文: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外宣办在北京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11位中共中央部门新闻发言人首次集体亮相,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11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集体亮相,只是中共中央在建党89周年前夕推出的密集动作之一。
(2)2010年6月28日,中央组织部举行记者会发布最新的党内重要统计数据。29日,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接受中外记者提问,介绍中央党校干部培训和理论研究工作的进展等情况。
(3)2010年6月30日下午,中央党校和中央外宣办还首次联合邀请中外记者走进中央党校,通过参观校园、观摩党课、与教师和学员交流等方式,向外界揭开这一培训党内高中级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的神秘“面纱”。
(4)在2010年6月30日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央外宣办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表示,外宣办今后还将组织不同形式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党内不同部门的领导或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及公众见面。
(5)早在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核心观点】
(1)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发展党内民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的一个重大举措。
(2)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最重要的公布信息是“党务信息”,一是重要人事问题,因为“党管干部”;二是重大决策事项——这些都是不可缺失的公共信息,比许多政务信息更为关键。通俗地讲,比如一些干部的选拔、监督和管理,以及党员的教育管理等问题,都属于党务公开内容。党务公开如果执行得好,公众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和渠道,了解监督干部考察任免的种种情况,也将有力推动干部管理体制的完善,推动干部考察、任免的透明化。
(3)对于党委新闻发言人的人才队伍建设,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关键是需要加强培训。他们必须能了解公众和媒体的需求,一方面要提炼出新闻价值,另一方面要用新闻的语言,拿普通民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述真实的情况。这是一种职业素养,与职业素养同样重要的还有职业姿态。党委新闻发言人要和记者、公众平等交流,这样公众才能了解到更多相关信息。
(4)在看待“党委新闻发言人”这个问题上,戴斌老师建议同学们千万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顺应“网络民意”的一种“举措”。很多时候,我们的国人对于政治运作的种种无法判研的信息往往以“内幕”、“小道消息”津津乐道之,与此相应的是权力决策部门形象的模糊化、符号化。权力部门以这样面目示人固然可以因神秘感增加一些威权效应,但是也容易因为缺乏透明度,使威权的行使蒙上太多权谋、算计的外衣,增加公众对政策形成的不确定感。特别是在政府部门大幅度引入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情况下,党委冷政府热而形成的单边不对称的信息沟通模式,在中国现实的政治语境下,也会让人产生短板效应的遐思。申论范文: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日益普及,我国各地方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纷纷建立,2009年一年内,江苏、安徽、云南、浙江、广东等地网络新闻发言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开始履行职责。这是继新闻发言人之后,我国新的一种政府和民众的交流方式。
网络发言人制度要求实现两个作用:一是切实解决老百姓诉求和问题,二是尊重老百姓的知情权,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发布。这既需要政府的诚意,也需要网民有负责任的网络精神。
中国网民数量目前超过3亿,从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来看,互联网既是事件丰富的非传统“信息源”,又能迅速整合凝聚与事件相关的所有信息形成强大 “舆论场”,能推动和改变事件的进程,在这些事件中,无数网民用协调的努力对“知情权”和“监督权”做了最好的诠释。政府网络发言人如能落到实处,则既是对网民知情权监督权的善意应答,也能增加事件解决方法的选项,会降低诉诸“越级上访”、走向“群体性事件”的概率。
为了保障民众知情权,政府部门在对外发布信息时设置了新闻发言人,为及时回应来自网络的各类质疑和诉求,更直接有效地化解政府压力,“政府网络发言人”走出幕后。这是政府部门实施政务公开的又一具体内容,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的本意,改进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是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转变的重要举措。
“网络发言人”的诞生,不仅意味着新闻发言制度的刷新,更标志着信息公开、网络问政的深入。从政府网站开通,到地方领导留言板设立,各地借助新兴传播手段,关注、回应舆情民意,更为积极,更为规范。与此同时,网络发言人如何调动相关部门,如何确保答复实效,如何保证自身公信,成为新的考验。但网络发言人作为一个匿名的符号,缺乏有效的身份识别,法律关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所以赢得网络公信力至关重要。
“网络发言人”的出现,是政府推行电子政务的必然结果、必经阶段,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位设定。它不仅要求发言人本身具备快速把握舆论热点的能力,更对相关制度安排提出了全新要求,围绕发言人这一机制,快速反应是起点,而各方的协调解决才是最终目的。这种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环节。政府网络发言人只有真诚面对网友,准确把握动态,在政府和民众间保持信息畅达,才能取信于民,赢得公信。” 申论范文:两型社会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只有改变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地方政府目标模式,转变地方政府管理职能,创新地方政府管理模式,才能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问题。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取得巨大成就,但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造成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两型社会”建设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供给不足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两大压力的必然选择。申论范文:基层民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民主建设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其中包括: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以社区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城市基层民主建设;以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企事业基层民主建设。近年来,基层不断创新基层民主改革形势,09年河南省邓州市开创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办事的统一,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极大重视。
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民主实践作了高度精辟的提炼和概括,即“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前提,民主决策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关键。民主管理是基层群众自治的根本。民主监督是基层群众自治的保证。
第一,完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中国的法律规定,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而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则是这一基础性工程的重要内容。
第三,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申论范文:广州的垃圾处理问题 【背景链接】
(1)据估算,广州日产垃圾在12000吨左右,仅中心城区日产垃圾就达到8000吨,而且还在以每年8%—10%的增速在增长。
(2)目前广州的生活垃圾主要是采取填埋和焚烧两种方式处理,以传统的填埋方式为主。以中心城区每日产生的8000吨生活垃圾为例,其中7000吨运往位于白云区的兴丰垃圾填埋场作填埋处置,其余1000吨送往同在白云区的李坑垃圾焚烧厂焚烧发电。兴丰垃圾填埋场2002年8月投入运行,设计垃圾总处理量为1800万吨,设计日处理量为2000吨—3000吨,预计可以使用18年。然而现在却要每天处理7000吨的收运垃圾,再加上李坑垃圾焚烧厂每天产生的200吨炉渣,早已大大超出了设计处理能力。
(3)广州垃圾增幅过快导致兴丰填埋场使用寿命较设计年限提早8年至10年结束,预计最多只能延续到2012年。
(4)以焚烧的方式代替传统的填埋方式似乎是广州市政府当前倾向的选择。焚烧虽然也会产生炉渣,但毕竟要处理的垃圾量会大大减小,相应地所占用的土地也会少很多。但市民们普遍担心垃圾焚烧所产生的“二次污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这就难免会造成垃圾焚烧厂选址时政府与当地居民的矛盾。
【原因剖析】
(1)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广州居民仍然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这其中除了市民环保意识的缺乏,有关部门推广不力也是重要原因。
(2)目前的垃圾分类简直就是摆样子,由于没有实现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就算居民实现了分类存放也是白分,收运时还是混合在一起,最后不是填埋就是焚烧。
目前,垃圾分类回收主要由废品回收市场自发运行,直接导致了垃圾分类不彻底、资源再利用率低。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政府不重视,在这方面的投入少。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唤起政府和民众真正的足够重视。
(3)垃圾焚烧厂对周边环境确实造成了“二次污染”。许多垃圾场周边的居民反映焚烧垃圾时有臭味,他们平时都不敢开窗。事实上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二恶英,虽然从理论上讲,在焚烧温度达到320℃— 850℃之间不会产生二恶英,但现实操作无法根本避免。
从目前政府管理垃圾焚烧厂的能力上来看,将垃圾焚烧厂选址在周边人口密集的区域是不合适的。而从心理上来说,谁也不愿意自己家旁就是垃圾焚烧厂。
【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1)焚烧厂选址应该尽量远离居民区。同时,实现垃圾分类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难题的出路,分类后大部分垃圾不需要焚烧,而且焚烧中产生的二恶英也会明显减少。
(2)对于垃圾分类,目前阶段垃圾分类不宜太复杂,可以先从将生活垃圾分成干、湿两类着手,重点将厨馀垃圾与其他垃圾分开。
(3)厨馀垃圾单独收运和单独处理。厨馀垃圾厌氧发酵可制沼气,干料可做饲料、燃料、吸附剂等等。
而对于“干垃圾”,鼓励干垃圾分拣社区化,实现“自产自消、化整为零和就地分类”。垃圾分拣不宜大规模,以利于环境卫生条件控制和减少转运费用。在垃圾分类方面,不要崇尚什么高新技术,应有限考虑人工分拣,把一些大的、重的、易碎的、有害有毒的东西分拣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提高后续机械分选设备的处理效率。
(4)建立一个【政府——社区——个人】的三级体系,社区在其中承担其纽带的作用。把回收利用这一环节交给社区。每个小区或者社区都是一个虚拟的垃圾分类厂。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社区内可以分置各种垃圾回收装置,居民把垃圾分类丢弃,社区再将垃圾分类收集。一些可以回收的可以卖给回收公司,无法回收的由收运公司运往填埋场或者焚烧厂。(5)政府对社区要有一定的财政倾斜,其实就是将财政补贴前移,把原来补给填埋场或者焚烧厂的财政前移到源头减量和收集转运的环节上。这样使原本成本高收益低的收运环节也可以赢利,社区居民分类收集垃圾的积极性提高了,回收利用环节的企业也可以赢利。申论范文:咆哮哥折射服务意识缺失
【事件发生的背景】
网友:能不能请问你是哪位领导?能告诉我姓什么吗?
公务员:吵什么?吵什么?姓彭,彭X,怎么啦?
网友:有什么理由不接收案件和工作?
公务员:我们要不要整理?我们要不要归档? 网友:我不管你整理和归档,那是你们内部的流程,你不能在法定上班时间不接收工作
公务员:我们内部工作你为什么要指责?你不能指责
网友:你拿纳税人的钱,你就得接受监督和指责
公务员:我拿什么纳税人的钱,我们不收案了怎么样?
网友:现在几点钟?11:35,你们就不收了,凭什么?
公务员:你吵什么吵?你那么大声干什么?
另一公务员:再闹叫保安!彭公务员,叫什么保安,叫警察!
2010年6月18日上午,一名广东网友在广州市长万庆良同志的留言板留言反映广州市法制办公务员态度蛮横,并上传了一段录音,录音说明显示为网友与办事大厅当班工作人员当时在现场的言语冲突。留言中,这位网友把态度不佳的公务员形象地称为“咆哮哥”。
网友发帖称,6月17日上午11点30分,他与小区一名女业主受小区数千群众委托,前往广州市法制办公室、广州市行政复议申请办公室办理一个行政复议事项,但遭到工作人员的拒绝,工作人员告诉网友,“你们下午再来,11:30后就不受理案件了”,拒绝接受办理案件。
“国家规定公务员上午下班时间为12点整,为何现在还差半个小时就不受理案件了?”在网友上传的音频中,一个操本地口音的人在被一再追问后开始失态大吼,“我给你解释完了,11点半到十二点是我们上班时间,但我就是不收了。”“我们内部工作你为什么要指责?你不能指责。”据网友说,当他们在指责该人行为不符合公务员行为准则,不应该对办事群众咆哮时,该名男子竟以“我就这样,你能把我咋地”做答。网友称,在11:30到12:00正长达半个小时的大声争吵中,没见法制办任何领导对此询问、解释。
【核心观点记忆】
(1)“互相致歉”实质上也是一次意义的消解。举报者与被举报者,在这里被巧妙地融进了一塘稀泥。监督政府的意义,监督一个公务窗口的意义,一次觉醒的公民意义,在这个互相致歉的动作中,被消解得无影无踪。表面上看,政府有关部门表示要引以为戒并继续欢迎监督,实际上的情形是,无论是“咆哮哥”、“傲慢姐”、“冷漠叔”,其存在并非个别,其出现绝非偶然——事件过后,该市法制办解释,“咆哮哥”只能算是“偶然事件”。放眼开来,全国果真就这么一个“咆哮哥”吗?因此,赶紧刹住,并尽量平息事件的负面影响,而不是以“咆哮哥”事件为契机,展开更加广泛的公务员作风建设讨论和整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高明的太极动作。
(2)“咆哮哥”事件引起广州市民的关注和热议,对此,我们认为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类似像“咆哮哥”这样的公务员的个人服务态度、言行修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公共行政机构的管理理念、运作体制以及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等问题;重要的是从运作机制上解决“咆哮哥”的根源。
(3)人民群众对于公务员群体的印象,从体制上的、心态上的乃至言行上的服务态度的真正改观总不可能是在什么日子前就能“彻底实现”的——这种运动式的承诺又是一种黑色幽默。中国老百姓还是有点耐心的,而且我们也必须看到已经有好的迹象在我们身边慢慢出现。因此,我们的想法是,让公务员们知道他们的同类并非人人都是“咆哮哥”,这种表扬和鼓励人性向善的事情也是公众应该多做的。
(4)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市民评价政府”的机制??应该是以市民对管理机构的总体评价与对公务员的个人评价相结合。机构所制订的服务管理规定的合理性、信息传播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服务设施与人员安排的合理性等等角度是针对机构的监督事项。然后是对个人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的监督和评价。
最关键的是这种机制必须是能有效运作的,具体如何才是有效运作还需要具体讨论,但是其核心应该是使所有公务员明白一个道理:自己的乌纱帽真的是拿在老百姓手里。
(备注:这个观点主要是从扩大民主监督力度的角度出发,其实戴斌老师之前在一些研讨会上,听很多认识的人大政协代表们说,加大民主监督力度这个问题在各级人大和政协内部已经在反复讨论,虽然争议还是比较大,但是大趋势还是支持人大政协介入一些领域。其实
第二篇:公务员考试申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如何、精神风貌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道德标准。然而“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培育知行合一的道德责任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还需要全党全社会付出艰苦的努力。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感。”如果说好德之心人皆有之,那么道德责任感则不仅仅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好”,更意味着唯此为快的践德之忱、舍我其谁的道义担当。路遇跌倒的老人,应当说无人不有恻隐之心,可有的人溜之大吉,有的人“爱莫能助”,有的人不避风险挺身相助。为什么一事当前,表现不一?归根结底,区别正在于是否把崇德向善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追寻道德责任感不只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社会、个人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三个倡导”所体现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把个人、社会、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对社会进步的期许、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就是责任感油然而生的基础。自赋责任是一种伟大的权利,履行责任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有了道德责任感,才会更加自觉地建设美好国家、维护公序良俗、推动社会进步。
如果说价值认知是道德责任感的指针,行动则是衡量其高度的标尺。文明,不去实践就不可能抵达。法治,不去奉行就无以彰显其公正。诚信,不去坚守就难以成其为风尚。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从来不会取决于道德的看客,而是取决于择善而从的行动者。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是引人向善的精神理念,更是需要付诸行动的价值准则。
常有人扼腕于社会转型期的“人心不古”,喟叹市场经济对精神世界的巨大冲击。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文明的使者。你我的德行操守怎样,社会的道德风尚便是怎样;每个人担负起一分道德责任,社会的道德水准就因此而托起一分。对良心尽责、对他人尽责、对国家社会尽责,就是对我们自己尽责。在责任的基点上,千千万万普通人的道德良知才会与他们的利益诉求、现实感受实现最牢固的对接和统一。常怀善念,更要常行善举,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变成主导13亿人思想和行动的道德责任感,我们所展现的必将是一个礼义之邦的泱泱气度,我们所改变的也必定远胜于我们所期待的。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申论
2011年,在乡党委与村党支部村委会培养帮助、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下,我积极参与康村的各项工作,认真开展工作,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积极配合村两委做好春耕备耕,引进优良土豆籽种。
二、积极配合村支部,做好“争先创优”的宣传工作。
三、积极参加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宣传、执法等方面全力配合。
四、协助乡里搞好综合治理工作,排查矛盾、调处纠纷、安全创建工作,防止发生各类因工作不细及失误造成的矛盾,真正担负起维护我乡一方平安的工作责任。共签定综治责任书19份,禁毒责任书19份。共摸排各类矛盾纠纷6件,其中,重大疑难纠纷1件,均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五、作为康村妇代会主任在村支部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开展了“双学双比”、“送温暖、解忧愁、办实事、献爱心”活动,组织妇联委员定期为全村的五保户、困难户帮助打扫环境卫生等,并以妇女之家为阵地,处理妇女在家中夫妻矛盾、婆媳矛盾等。
六、协助乡里做好安全生产,护林防火,拒绝邪教等宣传工作提高村民思想认识。
七、认真完成林改档案录入工作。
回顾全年工作,成绩的取得是依靠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村两委科学安排和同志的关心帮助,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不足,立足于服务基层深入学习,牢固树立乐于奉献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做好本职工作,在为农民群众服务中不断进步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真正实现当代大学生“村官”的价值,不辜负组织对我的栽培,群众对我的期望。
第四篇:公务员申论考试
申论写作模板
一、概括
1、这是一组反应害:;。这些行为,即破坏了,又干扰了,还直接影响到。对此,作为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并与相关执法机构一到防止事态的发展及蔓延。
2、该资料集中反应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是;。上述这些问题原因均由等综合作用而成。如何防止?怎样提高?采取什么样措施才能?等等。目前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此,作为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及蔓延。
二、对策
1、根据给定资料中所反应的问题,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现行方针政策,针对经本人调查研究后,现提出解决(或处理)该问题的对策措施及建议(或方案)如下:
一、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及舆论的引导,提高的认识;按照的制度,搞好,提高的素质及能力。
二、加大的管理力度,增强的指导与服务;加强的建设,切实转变的职能。
三、建立的制度,健全的法规;完善的法律,逐步形成的体系。
四、建议设立的组织,建立的机构;实行的机制,使逐步走上的轨道。
2、根据资料所反映的按照国家现行政策法规的要求及规定,现提出解决(或处理)该问题的对策措施及建议(或方案)如下:
一、提高的认识,增强的意识,以其改变的现状。
二、加强的建设,实行的管理,以其转变的职能。
三、完善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规,以其形成的体系。
四、建议发挥的作用,利用的资源,增加的投入,以其使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论证
1、文章标题(起法:大问题+关键点+怎么办)
2、文章中心思想概括
3、二级标题:
一、加强教育,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应用什么手段+达到什么效果)
三级标题:1.(起法:应用什么方法+取得什么成效)
2.二、从严管理,从重处罚,建立
1.2.三、依法办事,违法必究,切实把
1.2.四、搞好协调,广开门路,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1.2.4、结尾:综上所述,
第五篇:公务员考试申论
阅读概括的基本套路
“三遍四步法”
读三遍文章,分四步完成概括主要内容的任务。
强调:阅读之前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要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材料看成是一个整体。脑袋里要装着问题:这些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不同的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步: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关键句。
关于什么是关键词或关键句的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什么是关键呢?有几个技巧:
1。首尾句原则:一般来说,写文章总是要讲究起承转合。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材料都是能从首句或尾句中找到段落大意或中心思想。这个原则,在申论写作中也需要大家注意。(时间允许可以举2006年国家真题的例子)
2。关联词原则:这一条在言语理解中也非常好。比如,转折连词出现的地方,强调的一定是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一定是应该选的答案。再比如,因果关系中,强调的原因的情况比较多见。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然而、同时、于是、其实、还”
3。常见词原则:在申论考试的材料中,往往涉及事件或问题的表现、原因或解决措施等问题。因此,与此相关的常见词也是经常出现。只要我们认真反思和分析历年的真题,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词出现的地方就是关键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这些词保持足够的敏感性。我们既要有政治敏锐性,又要有材料的敏锐性。
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等等
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断、分析、强调、指出、认为等等。
第二步:总结段落大意。
这个工作不需要浪费太多时间,需要把握整体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我们没有必要对每一段材料的段落大意都进行仔细推敲,只需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对其进行简单标注几个关键词即可:比如可标注“原因”、“措施”等等。这样做,既准确,又节约时间。
第三步:分门别类
这一步很重要,千万不敢小觑。要按照问题表现、问题原因、问题对策三大类将材料进行划分。这个分类的过程也是我们整理思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整个材料有个总体的把握。
分类原则
横向: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正面和负面/成绩和问题/问题的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
纵向:问题的表现/原因/措施:
多层次的分门别类
第四步:概括主要内容。
这里又一个八股模式,或称万能模式,简称四句话。
1。材料反映了„„问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说明了一个重要现象:
2。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3。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是以下问题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何以如此呢?/原因何在?(注意设问句的使用)
4。党和政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克服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防治应该是多方面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大多数时侯没有这一部分)
如果能够从这个思路出发,这一部分就不会失分太多。要按照这个模式,尽可能的把关键词写进概括当中,即使逻辑性差也不太要紧,这一部分完全是按点给分。一般有十个左右的要点,根据阅卷的经验,能找到6-7个要点已经是很不错了。因此,一定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多写关键词,而不是在组织文字上浪费时间。
第二节 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
针对特定问题提出对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申论考试考察的重点。申论考试不但要考察考生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提出问题、文字表达、文体运用的能力,更重视考察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后者主要在提出对策的环节中体现出来。
提出对策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要想提出正确的对策,决策的过程就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从理论上来说,决策程序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步,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目标;
第二步,收集尽可能完备的资料与信息,为制定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第三步,依据尽可能完备与可靠的信息,对发展的趋势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
第四步,拟定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
第五步,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与不可行性评价;
第六步,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第一步 根据矛盾特殊性 找出问题根源
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通过分析特定事实的现状,主要是分析其存在的负面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是提出正确对策的前提和关键。更清楚地说,这里面实际上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要根据材料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这部分工作实际上在前面阅读材料和概括主要内容时已经完成。
其次,根据对这种消极负面影响的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
(一)因果分析——查找问题根源的基本办法
追根溯源的因果分析法是查找问题原因的根本方法。运用辩证思维找到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深层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是能够对症下药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前提和关键。
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辩证思维分析就是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现成的理论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看问题,而不是僵化静止地看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事物,而不是简单孤立地看事物。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是要坚持两点论,进行多项求异分析。在寻找问题根源时不但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也要看到事物的非主要矛盾;不但要看到内部性矛盾(内因),还要看到外部性矛盾(外因)。产生某个社会现象或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等等。因此,要全面地、多方位地进行原因分析。根据历年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情况和对未来考试的分析预测,我们认为常用的因果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内外因分析
内外因分析是我们在提出对策和论证对策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其作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熟练掌握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迅速找到解题思路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005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解题秘诀就是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来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两种思路,而不是简单的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考虑。换句话说,只要能够想到内外因关系原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解决三农问题的第一种思路是“输血式”——即以国家扶持为主。具体的说就是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和贷款,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输血式”的思路是要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二种思路是“造血式”——即以发挥农村农民自主性为主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农民的生产自主权,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各项权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找到了两种思路并不代表就万事大吉了。题目还要求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那么这篇文章怎么写呢?有的考生按照这种思路展开:分为两部分,一是评价国家扶持思路的优势和不足,指出国家扶持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外因;二是评价发挥农村农民自主性思路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农民自主性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内因。
这样的做答,虽然没有实质性错误,但是违反了辩证思维的根本法则,强调了内因和外因的对立性,忽视了内外因的统一性,因此,不可能得高分。正确的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解决“三农问题”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国家扶持思路的优势和不足,指出国家扶持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外因;发挥农村农民自主性思路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农民的各项权利和政治地位),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农民自主性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内因。
第三部分:根据内外因相互作用原理,指出应把国家扶持和充分发挥农村农民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
再例如,关于“标本兼治”的提法实际上也是对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
2。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
利益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方法论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最终动因。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转化成考察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这就是利益分析法。利益分析法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根本方法。人的需要经过社会关系的过滤和渗透,就表现为人的利益。需求产生利益,利益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导向利益目标。当行为主体的某个特定利益目标实现以后,则会产生新的需要,派生新的利益要求,引发新的动机并支配新的行为,导向新的利益目标,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人的思想行为源于利益而又指向利益的规律。
利益分析法尤其适用于社会中利益矛盾问题的解决。例如,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措施就是要构建有效协调各方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
使用利益分析法的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
3。多角度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多样的,产生某个社会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当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矛盾的原因展开分析。其中要涉及到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要分析现实原因,还要分析历史原因;要分析内在原因,还要分析外在原因等等。总之是要全面地、多方位地看待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补充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多维度的原因分析,并不是指一对矛盾中必须涉及到上述的所有方面,而是提醒各位考生对问题的分析应尽可能的全面到位。
(二)SWOT分析——一种极有可能考到的分析方法
SWOT分析方法是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和评估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SWOT方法的重要贡献就在于用系统的、辩证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使得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全面。
目前为止,SWOT分析方法在历年的公务员考试中并没有考过,但是不等于将来也不会考。在我看来,随着对公务员在公共管理方面能力的提高,SWOT分析方法在未来几年的申论考试中有可能会涉及,可能考察考生作为公务员策划推销政府资源,设计政府发展战略的能力。
例如:
W 政府发展艺术产业园的SWOT分析
优势(S)
1、北京在全国艺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2、望京西路及其周边地区良好的交通条件和明显的区位优势;
3、中央美院位于望京西路东侧,并且大批艺术家聚集于望京;
4、国际雕塑公园和中国最大最现代的美术馆即将在望京西路东侧兴建;
5、望京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文化素质较高
劣势(W)
1、望京西路为交通主干道,影响人流的聚集;
2、目前望京地区没有成规模的以艺术产业为主要业务的文化企业;
3、巨大的前期投入带来的压力;
4、房地产商的规划已经制定,改变其招商计划存在难度
机会(O)
1、我国艺术产业,尤其是艺术品拍卖业和会展业快速发展;
2、艺术产业处于寻找价值实现形式的成形期;
3、目前北京还没有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艺术产业园
威胁(T)
1、市场发育水平的限制;
2、市民经济收入水平、文化消费观念和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需求的限制;
3、艺术产业的发展形式没有现成的模式,艺术产业处于成形期 第二步 利用矛盾普遍性 借鉴“万能八条”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矛盾不但具有特殊性,而且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不但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个性,而且具有与同类事物在本质上类属的共性或一般性。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依存,相互蕴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不能总停留在对个性的层面上,必须善于从事物的个性中升华出共性,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普遍性,这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分析、归纳等逻辑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认识,我们在借鉴决策学的相关理论,参考大量政府文件报告中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措施,对各种对策措施进行了归纳概括之后,提出了解决问题、提出对策的“万能八条”。这对于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来说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一、“万能八条”详解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把„„纳入议事日程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增强„„的意识
倡导„„的理念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舆论关注
实行典型示范
社会示范
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励制度
利益相关制度
分工制度
规则制度
惩罚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等
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技术
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
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支持
依靠„„技术,解决„„问题
7。加强监管、全面落实
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媒体监督(舆论监督)
领导(上级)监管
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加大整顿力度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制权)
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总结„„的经验教训
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二、“万能八条”的经典案例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让我们通过下面的三个例子来验证一下“万能八条”的万能性。
经典案例一:
2006年6月29日,李毅中在《谈谈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一文中指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采取七项措施,这七项措施就是对万能八条应用的经典案例。
一、把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的的经典应用)
二、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采取断然措施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同时,探寻和采取治本之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历史性、深层次问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体制的经典应用)
三、加强安全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安,建立规范完善的法治秩序。必须严刑厉法,重典治乱。在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部门推动下,《刑法》和《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以及司法解释工作正在推进。必须在法律的贯彻执行上动真从严。继续下决心解决“执法不严、工作不实”问题。纠正和惩处非法违法行为,维护人民的利益、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权威。不仅要严惩事故直接责任者,查处失职渎职行为,还要严肃查处事故背后的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行为。中纪委、高检、高法等部门将联合对近两年事故的查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必须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政府职能部门和公检法、纪检监察机关等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有效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必须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把建立健全完善安全技术标准,作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重要一环来抓。(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体制加强监管、全面落实,和组织协调、形成机制的经典应用)
四、落实两个主体、两个责任制,纳入政绩、业绩考核。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大政方针、法制建设、工作格局、运行机制、舆论导向、政治保证等方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明确支持两个责任制的落实,纳入政绩业绩,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
五、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用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安全发展。(依靠科技的经典应用)
六、强化经济政策导向作用,增加安全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除了落实好国家扶持资金外,主要依靠企业增加投入,提足用好安全费、维简费、折旧费;地方政府也应投入相应配套资金。(增加投入的经典应用)
七、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加强社会监督。实施“全民安全素质工程”。宣传普及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动员全党、全社会更加重视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强制性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安全生产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工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权益。将安全生产纳入“平安建设”,使各具特色的安全文化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进课堂、进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教育培训,提高素质和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
经典案例二:
2005年12月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时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当前要注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节约能源资源的目标要求,实行严格的责任制。(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和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
二是要加快调整结构,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增加投入的经典应用)
三是要发挥科学技术作用,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持重点行业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依靠科技的经典应用)
四是要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价格、财税、投资政策,推动节约能源资源工作。(组织协调、形成机制和健全法规政策、完善体制的经典应用)
五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健全政策法规和加强监管的经典应用)
胡锦涛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使节约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的经典应用)
经典案例三:
2005 年6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题为《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
一、抓紧制定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第一,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体制的经典应用)
第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依靠科技的经典应用)
第三,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机制的经典应用)
第四,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
第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要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健全政策法规和加强监管的经典应用)。
二、切实加强领导,务求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
第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的的经典应用)
第二,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能,按照职责分工,围绕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指导各地方、各方面节约资源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组织协调的经典应用)
第三,政府带头,做好表率。政府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力度。严禁滥用公款消费,杜绝办公浪费,实行“阳光”采购。(教育培训、提高素质的经典应用)
第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教育培训、提高素质的经典应用)
第五,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
三、关于“万能八条”需要强调的一个问题
我们提出的“万能八条”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矛盾的特殊性,在提出对策时要把辩证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相结合。俗话说,“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萝卜一个坑”,我们在强调矛盾的普遍性,重视“万能八条”的同时,必须重视矛盾的特殊性,注意运用发散性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灵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万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要注意组合应用。实际上,所谓的“万能”应该这样来理解:“万能八条”其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万能八条”是万万不能的。
因此,在提出对策时,思维要发散,可以参照“万能八条”,但千万不能照搬照抄,使“万能八条”变成了一种教条,更不能被其束缚住我们的思维,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况提出对策,“万能八条”中提到的内容,能用则用,如果不合适,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第三步 评估对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如何判断对策的有效性
近几年的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对策的有效性分析成为考察的重点,那么什么样的对策才是有效的呢?
首先,对策要有针对性。
所谓对策的针对性,也就是要针对问题提出方案。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对策应该与所给材料的倾向性相吻合。其二,实施对策方案要紧紧围绕前面概括材料所提出的主 要内容,切中要害对策的针对性,形象的说,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萝卜一个坑”。所谓的“锁”和“坑”就是存在的问题。所谓的“钥匙”和“萝卜”就是解决问题的对策,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不能使你所提出对策的指向和存在的实际问题相一致,那么你的对策就是无效的。
其次,对策要有可行性
提出的对策必须是可行的,不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妙谈三千却百无一用的建议是答题的大忌。可行性对策有两个限制条件:
一是要符合虚拟人物的身份
二是符合政府职能,具有可操作性。
例子:国家公务员2005年申论试题第一题
第三,对策要有合情、合理、合法性(要符合政府部门的职能)
文章提出的对策必须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果对策违背了上述的任何一项,都是不可行的。
二、分析对策有效性的步骤
第一步:弄清题干内容
包括:(1)题干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利用原因分析方法分析出该问题产生的原因;(2)要求选择正确选项还是错误选项;(3)对分析说明部分有什么要求;(4)字数限制。
第二步:分析备选对策选项
分析备选对策选项时对每一个选项都要从针对性、可行性、以及对策是否合情、合理、合法这四方面来验证。
第三步:按要求选出备选选项,具体成文
申论考试对于对策的有效性分析除选择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外,还要求对不正确的选项进行说明。例如回答的形式可以是:错误的选项是A,A选项错在„„,应该是„„;或者表述成:A错误,„„(陈述正确作法),A没有„„。
我们在进行第二步分析备选对策选项时,已经对每一选项为什么正确或错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具体成文时,只要将我们在前面的分析结果用精练的文字在字数限制范围内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第三节 申论文章的写作套路
一、申论文章的类型
申论就是“申而论之”。“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明、引伸,“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申论就是针对特定事实提出对策并展开论述,表明自己观点或言论的文章。申论要求在准确把握一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必要的说明和引伸,然后发表中肯见解,提出方略,进行论证。
申论文章是特殊的议论文。
二、申论文章的三要素
一、论点:
1。确定论点的方法和步骤(立意):
总的原则,整体性原则,把申论试题看作统一的整体,从阅读材料开始就要有问题意识,对于材料反映的问题现状、问题原因、解决对策有整体性把握。
⑴、仔细审题
①审明问题的类型方式:议论文/建议/报告/请示/讲话稿
②审出限制条件:论述的内容(重点分析原因还是对策)/虚拟身份/字数(不超过/多于/左右等等)
⑵、确定论点的原则
①高远:要有政治高度,结合理论热点
②概括:选择一个具有概括性的论点,不要拘泥于细节,大题小作,否则容易跑题、偏题。
③正确:坚持正确的政治价值选择,立足人民的政治立场。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起码要求。
④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⑤新颖:论点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但是这一点很难,不能强求,从阅卷的要求来说,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2。突出论点的方法:
前后照应
①文章的题目就是论点
②第二段单独成段,点明论点。第一段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紧接着第二段要点明论点。
③文章的每个分论点要扣住总论点,每段开头或结尾回扣总论点。
④最后一段总结总论点
当然,这几处照应最好不要单调地重复论点,应注意用灵活的语言进行表述。
二、论据:
事实材料: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和感受
理论材料: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三、论证:
1。论证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因果析理,或句话说,就是提出的论点就是一个问题,要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⑴、例证:最常用,从材料中找
材料要和中心保持一致/有代表性/引申材料,发掘材料的深意
⑵、引证:
靠积累,有时也可从材料中找
⑶、理论论证:
演绎推理,找原因,讲道理
多角度论证:有利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对国家/社会的作用;
⑷、假设论证:(条件析理)非常好用
如果不„„,那么就会„„
只有„„,才„„
⑸、比较论证:
横向:此事和彼事,个别事物和一般事物之间的比较。识别是非优劣、论证论点和揭露或分析现实事物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有效的说理方法。
纵向:按时间,对事物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联系和比较
对照:正反对照
还有比喻论证、归谬论证等方法,由于在申论考试中不经常使用,不再详细论述。
三、申论文章的结构 一、三段式结构
提出问题(怎么了):概述材料、引出论点。1-2段
分析问题(为什么):分析原因。
解决问题(怎么办):解决方案
二、总分式结构
总:概述材料,提出总论点
分:分论点
总: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三、起承转合式结构(总分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侧重只分析原因或措施的文章)
起:概述材料,引出论点
承:正面,展开,拓宽
转:反面,换角度
合:总述观点,结尾,扣题,收束全文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催人奋进的人生标杆
“八荣八耻”辨是非,明荣辱,分善恶,别美丑,为社会成员树立了人生标杆。每个人都应当将“八荣八耻”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标尺,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起)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每一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梦想,它存在于每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滴海水可以反射整个太阳的光芒,公车上给老人孩子让让座,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擤鼻涕,不乱扔垃圾„„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恰恰就是对“荣”与“耻”最好的注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从身边事做起,多一些理解关怀,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落井下石;多一些诚信,少一些私利;多服务人民,少考虑私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通过逐步实践,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个人的理想信念,进而使全社会形成知荣明耻、扬荣弃耻的良好氛围。(正承)
但是社会上也确实有些人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把无知当可爱,把背叛当个性,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与文明社会风气极不协调。他们小则随意破坏公物,损坏公共设施;排队加塞、挤车抢座;乱扔垃圾,乱倒污水;大则见利忘义,骄奢淫逸,违法乱纪,危害祖国,背离人民。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源上来说,缺乏正确荣辱观的引导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反转)
“八荣八耻”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因此,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八荣八耻”是催人奋进的人生标杆,我们每一名社会成员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以个体推动整体,从小处引入大处,真正使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合)
这几个结构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内在联系的,三段式是总的思路,尤其适合于建议和报告的文体,总分式是具体的论证结构,起承转合式是总分式的特殊形式。
四、申论文章的五个得分突破点
一、提纲或框架
审题、立意后不要马上动笔,要进行充分的构思,写出提纲。即理清思路,建构框架,完成布局。这是最为关键的。考生成绩的高低在考场上能不能列一个写作提纲,我想各位要考出好成绩要先写好一个提纲,提纲是筋骨,提纲是蓝图,提纲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所在,议论文的提纲第一是标题,标题是龙的眼睛,必须有神,反映文章主题的紧扣中心,这是好的标题。
好处是:心里有数,便于控制;快速成文;不跑题。
梳理思路,策划提纲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费时间的过程,但一定不能省略,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提纲的内容(文章的框架)
1。标题
2。开头/总论点
3。分论点及其对应的材料/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
4。论证结构
5。结尾
二、标题
标题必须是中心论点,或者反映中心论点。主题力求醒目、简练。
(1)回避总论点的万能标题
由„„现象引发的思考
„„问题引发的思考
„„问题带来的启示
对„„现象的反思
反思„„现象
透视„„现象
为„„开“方”抓“药”
例:《由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思考》、《对承德扶贫模式反思》、《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招商引资工作》
(2)表达总论点的题目
①介词短语式: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②动宾式:动词+宾语
树立„„观
开创„„局面
例:《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依法行政》、《多管齐下,切实维护社会公正》
③主谓式:主语+谓语
„„的核心是„„
„„的关键在于„„
例:《利用外资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追求有质量效益的速度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三、开头
最好是单刀直入,简单明快,开门见山,直接揭示文章主题。文章的成败,判卷老师的感受就是开头第一段的论点,最大的要求就是简单明快。
1。开头的结构:一般有三层,首先交代文章的事件提起,根据材料得到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发生了某某事件,这样写非常自然具体。
第二层、揭示主题,由某问题看出相当严峻。
第三层、谈主题的影响或危害。
第一层事件,第二层主题,第三层影响或危害。第三层视情况而定。
一段也可,两段也可,最好是一段
2。开头常用的方法
叙开(最常用):概述申论材料的主要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引出文章。
引言:名人名言,引出论点。
设问:
万能句式:
近年来/目前/最近一段时间,XX现象/情况频繁出现/形势严峻,导致/造成„„。究其原因,则存在多个方面„„由此/针对以上导致„„原因,我们认为„„迫在眉睫/应当提上议事日程/应该重视„„/我们必须„„
四、结尾
结尾关键是言简意赅情真意切,给人回味。
常用词:综上所述/总而言之/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等等。
方法:三层
第一层概括总结,收束全文
第二层强调和深化主题,把第一段的话翻新,从反面来说也可以,不这样做的话怎么怎么样,三两句话总结全文。
第三层提出希望或者发出感慨。
结尾的万能句式:
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五)过渡
1。材料反映了„„问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说明了一个重要现象:
2。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3。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是以下问题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何以如此呢?/原因何在?(注意设问句的使用)
4.党和政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克服这些问题:
五、公文式申论文章
一、讲话稿
1。特点
权威性: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实施本级的决定,对分管的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思想性:领导讲话一定要有理论色彩
周全性:考虑到方方面面,讲问题要全面
鼓动性:激励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对象性:
2。结构
⑴标题(多为主题句)
⑵称谓(同志们/先生们、女士们/朋友们等,视具体情况而定,尽量全面)
⑶主体
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简要概括讲话的背景、目的、任务
②为什么:分析所讲问题发生的原因
③怎么样:提出措施
④结尾:强调主题/表示态度/表示感谢/抒发感情/展望未来
二、公文
意见:无行文方向
报告:上行文(概述内容要详细)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经验
请示:上行文(请示内容要详细)
通知:下行文(通知政策要详细)
通用结构:
⑴标题(多为主题句)
⑵主送机关(可以省略)
⑶主体
①概述问题
②分析原因
③提出对策
⑷结尾:需请上级机关批准、批复或予以批转等
⑸制发机关与成文日期
★开头方法:开篇点题,陈述现象、阐明危害和解决好的意义
写 作 套 路 [题目]
1、简明扼要,抓住材料的主旨
2、从小切入,切忌假、大、空
3、长短合适,最好不要加副标题
比较好的题目[例]“处处留意皆民生”、“圆城市低收入家庭安居梦”、治理网吧既要治“吧”也要治“网”、“献礼工程”当休矣、网上扫黄要建立长效机制。
比较差的题目[例]“加快县域经济创新步伐”、“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正文] 文章第一部分
★开头方法:开篇点题,陈述现象、阐明危害和解决好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说问题时最好用分号间隔)
目前产生的。。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强烈反响,如果该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和妥善地解决,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进而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套话要因情况而定)
文章第二部分 ★第二段主要叙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从材料给出的现象从中分析就能得出结论,下面就近期热点问题为例加以说明,不外乎根据材料从以下角度进行展开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政策体制不完善。(结合材料)
其次,国家财政投入力度不够。(结合材料)
再次,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结合材料)
最后,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结合材料)
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特殊性和群众必需性,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以药养医,药厂和医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医疗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医疗服务市场化,利益驱动;医风医德有待提高;群众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欠发达,投入不够,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缺少专业人才,缺少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城乡二元化的历史原因;农民与城镇居民待遇不同;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覆盖到农民;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三难为题在农村体现尤为突出;农民工流动频繁,职业不稳定,收入相对较低,文化素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普遍不高;农村公共服务缺乏,农业受气候影响极大,收益难以实现保障,入不敷出;
贫富差距:区域性差异、行业性差异、城乡间差异、个体间差异;宏观政策、市场机制、法律体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导致;不公平现象
安全生产: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安全监督工作不彻底、执法检查工作走形式;重效益轻安全;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设备落后;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钱权交易;权利寻租
房价调控:土地审批、调控政策失衡;政府操盘;地方政府以扩大建设为政绩,为开发商充当保护伞,开发商无规划搞开发;信贷体系松懈;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房价上涨使一部分人以购房为投资导致房价上涨的恶性循环;炒房团
生态保护:水、大气污染;草皮、林区沙化;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淡水资源锐减;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均资源不足;
节约型社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能源需求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低效率、污染重;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现象严重;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
和谐社会:城乡不和谐;地域不和谐;阶层不和谐;城乡二元化;分配制度不健全;不公平现象;社会保障制度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是资源与经济增速矛盾所决定的;生产力发展造成对生态破坏,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灾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弱势群体:自身条件所致;社会条件限制;经济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欠合理;保障制度不健全;法律保障不到位;监督监管不落实
循环经济: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必然要求;节能降耗(可参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依据材料进行分析)
文章第三部分 ★第三段可参考以下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注意要以对应第二段提出的分析为主,以外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1.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高度,把……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推进。。建设,并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严格责任落实。
2、要做好。文章,增加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机制的平稳运行
3、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行为予以严厉的制裁和处罚,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
4、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于。。行为予以一票否决。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发现问题即使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5、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的作用和意义,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6.加强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新闻媒体要对。。行为大胆揭露,公开曝光,使。。无藏身之地,要把。。工作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医疗体制改革:医、药行业分开,降低药价;院务公开,采取监督、举报措施,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医疗卫生服务队伍专业素质提高与思想道德建设并重;加大政府投入,以农村为重点;建立一个覆盖全民,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大卫生常识宣传力度,动员全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三农问题:摆脱户籍制度束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收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加强包括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 系建设,对在外谋生和生活的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便利的条件,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适时纳入城镇保障体系之中,贫富差距: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限高保低;税收杠杆调节;
公平分配;公平竞争;消除贪污腐败现象;消除不公平现象;完善监管制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安全生产: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普及安全常识和技术知识;规范生产单位生产行为;规范相关行业(安全评价、咨询、检验检测等)行为;执法监督;定期与不定期检查、专项治理整顿;舆论监督;安全保障制度;安全纳入企业绩效评价标准;
房价调控:严格审批土地征用,控制土地一次性出让规模;提高信贷利率;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抑制高价位住房开发;对房产开发、保有和交易环节提高税率;杜绝形象工程;提高房产市场准入门槛;加强房产市场整顿监管,清理建设相关乱收费项目;控制建筑成本;规范销售行为;信息引导;价格检测调控
生态保护:人口管理;资源管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标准;监督管理;退耕还林;畜牧业采取游牧方式;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节约型社会: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约意识;抓住薄弱环节,依靠技术进步,推进系统优化,节能降耗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对不合格、超标行业加强清理整顿;加强监督管理;法律保障;建立完善的企业、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能耗标准纳入其中;
和谐社会:制度创新;调整社会结构;利用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和谐;实现阶层间和谐;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口和资源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经济兼顾环保;环保与个人利益冲突;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弱势群体: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机构;监督监管;法律保障;社区扶持作用;经济杠杆调整分配比例;缩小分配差距;建立稳定、发展、和谐的发展机制;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宣传力度;相关知识普及;科技投入;全民动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文章第四部分
该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彻底解决。(结合材料,表表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