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林业知识学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19-05-15 11:2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林业知识学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林业知识学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篇:加强林业知识学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林业知识学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铿锵有力的庄严宣示,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五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不仅表明,在未来中国的建设征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将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不可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章节单独列出,在历次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尚属首次,相关内容也写入了新修订的党章。这是十八大突出的亮点,为党内外、国内外所瞩目,“美丽中国”口号的响亮提出,使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大大“升格”。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认识更加深刻。

十八大报告所规划的生态文明,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而是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并且体现为工作部署、发展目标、制度设计,涌动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生态文明浪潮。中国以往的经济发展依靠的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中国社会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会更加严重。从整体看,中国还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仅20.36%,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沙化土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都严重不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是我们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形势。建设美丽中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不再仅仅是一种指导观念,今后还将成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一个关键性指标。

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到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展望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将更加尊重自然规律,更加依靠发展方式转变,更加突出制度保障,更加重视全民参与。一个有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文化传统,又对现代工业文明有着深刻省思的民族,必将在现代化之路上激发出强大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力!

二、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林业局赵树丛局长指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征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森林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充分发挥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处于主导和支撑地位。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人与森林的关系。

2、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指出,森林这一主题对经济发展和维持各种形式的生命是必不可少的。要拯救地球的生态环境,必须拯救地球的森林。

3、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历史和世界眼光审视着我国的林业建设,把发展林业列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

国家林业局结合林业工作实际,细化了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任务,明确提出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六个重大职责和构建五大体系。

六个重大职责包括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职责。

可以看出,林业部门的职责明显扩大,主要包括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修复工程全覆盖,坚决守住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增加绿色经济总量,加快城乡绿化美化步伐,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严厉打击毁林行为,不断增加森林碳汇。

五大体系包括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维护生态安全的 制度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

建设五大体系的任务包括编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加快编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完善森林增长和国土绿化空间规划,完善湿地空间规划,完善全国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规划,完善林业专项规划;继续实施好现有重大工程,启动一批新的重大工程;科学布局、优化结构、提高品质、保障供给,最大限度地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完善基础设施投入政策,完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加大对林业能力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国家和地方立法,形成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法律法规体系,坚决维护生态正义;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培育节约文化,培育生态道德,丰富生态文化载体。

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林业的职能更大了,担子更重了!重就重在今后林业要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基础保障,全面提升人与自然和谐水平,不断优化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空间,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尽快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发出时,兼具生态性与民生性的林业便以“担大任”的角色站在历史的舞台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侯厅长在2013年全省林业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认清 形势,找准定位,进一步明确林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今后5年,全省林业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加快推进森林云南、七彩云南、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侯厅长在讲话中提出的七个方面的战略任务:

(1)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生态林业(2)必须始终坚持兴林富民,建设民生林业。(3)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建设创新林业。(4)必须始终坚持交流合作,建设开放林业。(5)必须始终坚持文化引领,建设人文林业。(6)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林,建设法治林业。(7)必须始终坚持科技兴林,建设高效林业。

三、学习林业知识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1、国内外林业发展趋势

从世界林业发展规律来看,尽管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情、文化背景不同,林业发展的道路各具特色,但基本上具有相似的发展阶段。经典的林业发展模式一般要经历5个发展阶段,即:森林原始利用阶段、木材过度利用阶段、森林恢复发展阶段(边治理边破坏阶段)、多功能利用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1世纪林业经营理论不断深化,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各国林业行动计 划中起主导地位。自从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后,可持续发展理论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已是制定各国林业发展战略和林业行动计划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国的国情和林情,决定了自己不能走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且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仍然在走的“先破坏、后治理,边破坏、边治理”的老路,必须果断地跨过“边治理、边破坏”阶段,果断摒弃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指导思想,直接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新纪元。正当我国林业面临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颁布,提出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它标志着我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新时代已经开始。

2、发展林业碳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进入 21世纪,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气候变化已经在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农业安全、饮用水危机、极端气候事件、生态系统退化等方面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根本性挑战,直接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已经积极、迅速采取行动,发展低碳经济,以遏制并减缓温室气体效应。

目前,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普遍认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从 1992年的联合国“(巴西)里 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波恩协定》、《布谊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马拉喀什协定》、《德里宣言》、《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线路图》等国际法律框架文件。鉴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已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的历史事实,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 2008-2012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碳源)和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碳汇),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2005年 2月 16日,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下的减排目标,发达国家可通过在本国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活动获得碳汇或者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符合特定条件的造林再造林项目产生的碳汇来帮助其完成减排任务。因此,森林碳汇及由其兴起的碳汇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仅次于美国),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进程中,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同时,发展碳汇林业是增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使之成为国家在“后京都议定”时代进行气候外交的重要支撑。为此,在清洁发展机制下积极实施我省林业碳汇项目活动,将促进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市场化,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建立长期有效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在服务环境立省建设的同时,服务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促进石漠化治理及其生态恢复,为社区、农民带来收入,提供新的增长点。

3、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质和量的统一,突出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协调生产关系、生活关系,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秩序,引导合理的生产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全面提倡社会运行的生态轨迹。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态经济,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永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总之,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压力和生态危机的有效方法;是保护生态活力,改善生态和经济的矛盾状态,统筹人与自然,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可持续探索发展生态经济奠定了基础,为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坚持在生态经济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坚持在生态文明的引领下走生态

经济发展道路,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将最终走出经济增长与生态资源都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4、加强林业法律法规学习。

林业法律法规的施行,是推进林业依法行政、实现依法治林的重要措施,为依法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推进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它是我们林业工作人员的重要指南。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牢牢把握和运用好林业法律政策法规知识我们才能有效地、合理合法的完成各项工作,促进林业快速、健康地发展。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除了学习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以外,还应对云南的地方法律法规《云南省森林条例》、《云南省林地管理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深入学习。《云南省森林防火条例》和《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两部法律前者已经于2012年5月1日施行,后者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提交省人大,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注意学习和领悟,与时俱进,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

5、发挥科技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林业的快速发展,林业科技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林业科研是林业发展的基石,林业科研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和林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但是当前受多方因素影响,目前大部分工作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跑项目、争资金上,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在我们的工作中所占的比例还较小,科技成果难以上档次,上水平。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林业科技对林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增加科技投入经费,加速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形成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林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才能发挥林业科技优势,更好地为林业服务。

6、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竭尽全力开展工作

我们所从事的林业工作专业性、政策性强,业务能力要求较高,要充分认识林业工作重大意义,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工作责任心,增强忧患意识,端正工作态度,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开展工作,在工作中认真负责,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学习,在工作中做出实效、做出成绩,为林业发展献计献策,为生态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林业的历史使命极其重大和艰巨,对林业工作者来说这无疑是机遇更是挑战,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理当责无旁贷、迎难而上,努力学习林业知识,提高工作水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建设森林云南、美丽云南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2018年级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专项

2018年省级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专项(木本油料)竞争性分配实施方案

根据《省级财政部分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管理暂行办法》要求,2018年对省级财政安排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专项(木本油料)1000万元继续实行竞争性分配,具体方案如下:

一、资金使用范围、拟立项个数及补助标准

2018年省级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专项(木本油料)扶持范围包括3个方面:

(一)新建木本油料示范林补贴。树种包括油茶、核桃、山桐子等,补贴面积8000亩,每亩补助标准为600元,总计480万元;拟立项12个,每个项目补贴30-60万元。

(二)油茶幼林丰产技术培育示范项目。树种为油茶,补贴面积4000亩,每亩补助标准为300元,总计120万元,拟立项3个。

(三)木本油料良种苗木繁育补贴。树种包括油茶、核桃等,拟立项15个,总计400万元。

二、资金分配办法

采取“绩效目标考核、因素计算”方式进行。

三、准入条件

(一)新建示范林补贴

1、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项目区属于相应木本油料树种适生区;

2、申报对象:建设木本油料示范林基地的林场、企业、合作社或者大户;

3、基地建设完成期限:基地造林完成时间是在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完成造林的面积;

4、立地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开发面积不低于500亩;

5、有较好的良种基础或明确的良种来源;

6、每个县(市、区)在新建木本油料示范林补贴和油茶幼林丰产技术培育示范两个项目中仅限申报1个项目;

7、核桃示范林原则上只安排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区域;

8、原则上对我省贫困县尤其是深度贫困县予以倾斜。

(二)油茶幼林丰产技术培育示范项目

1、油茶林树龄在3年以上6年以下;

2、申报对象:油茶林基地建设企业、合作社或者大户;

3、项目地点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好;

4、油茶林集中连片,面积在2000亩以上;

5、林分管理措施到位,每亩保存油茶苗木75株以上;

6、采用良种造林;

7、具有林地所有权属证明;

8、每个县(市、区)在新建木本油料示范林补贴和油茶幼林丰产技术培育示范两个项目中仅限申报1个项目;

9、原则上对我省贫困县尤其是深度贫困县予以倾斜。

(三)木本油料树种良种苗木繁育补贴

1、具有林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2、申报油茶育苗补贴单位应属于省林业厅指定的27个油茶定点苗圃范围;

3、申报核桃育苗补贴单位应属于2014年省林业厅认定的16个省级核桃良种育苗基地范围;

4、育苗数量与规模:油茶育苗补贴申报单位今年新育苗数量在50万株以上,核桃育苗补贴申报单位今年育苗数量在30万株以上;

5、原则上对我省贫困县尤其是深度贫困县予以倾斜。

四、申报材料要求

各项目申报单位要认真准备好申报材料,申报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新建示范林补贴

1、按照丰产栽培技术标准和实施方案编制要求,由丙级以上资质单位编制实施方案;

2、附有绩效目标指标;

3、附项目建设小班图;

4、附有种苗采购发票复印件(如已完成种苗采购,需提供);

5、造林地现状照片;

6、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申报公文;

7、拟造林地使用权属证明复印件(林地林权证、土地租赁合同或造林合作协议)。

(二)油茶幼林丰产技术培育示范项目

1、油茶幼林丰产技术培育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由丙级以上资质单位编制实施方案;

2、附有绩效目标指标;

3、附项目建设小班图;

4、林分现状照片;

5、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申报公文;

6、林地所有权属证明材料(林权证)。

(三)良种苗木繁育补贴

1、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油茶申报单位附省林业厅颁发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油茶)(复印件);

2、苗圃基本情况介绍材料,包括苗圃地址、面积、育苗数量、技术力量、种子(穗条)来源、生产管理措施及档案管理情况等;

3、下一步要确保苗木良种率及提高苗木质量的措施和办法;

4、绩效目标指标;

5、苗圃地及所培育苗木照片;

6、苗木穗条来源、品种、数量、良种证明的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

7、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申报公文(厅直单位由本单位出具申报公文)。

五、申报方式

凡符合条件的单位,可由当地县(市、区)林业局向省林业厅报送2018年省级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专项(木本油料)申请文件,并按照申报时间要求提交准入条件中所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六、评审办法和评审标准

(一)评审办法

1、对口业务处室初审

由省林业厅油茶办会同造林处组织对各个项目申报单位进行初审。主要是针对申请单位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和厅油茶办调查核实的相关资料,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单位。

2、专家评审

由省林业厅油茶办会同造林处组织专家集中评审。评审专家7名,包括技术管理专家、绩效管理专家和财务管理专家,其中技术管理专家4名,绩效管理专家2名和财务管理专家1名。主要是通过专家集中评审、对照评分标准打分的办法进行评审。最后按照评审专家的综合打分从高到低进行取舍,提出中标(拟扶持)项目建议方案。

3、公示和确定

专家评审完成后,其结果按程序在湖北省林业厅门户网站进行公示;公示结束后,由省林业厅厅长办公会议对竞争性分配初步结果进行集体决策后,确定中标项目名单,报省政府审批。

(二)评审标准

针对不同项目内容制定百分制评分标准(另行制订),由专家根据申报材料评判打分,每个参评项目的最终得分为去掉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遇项目得分相同时,按评审专家多数意见,确定申报单位的排名顺序。

第三篇: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

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者和推动者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高瞻远瞩,立意深远,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使得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

生态文明是对既往文明的反思,是在人类具有强大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后,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自己能力的文明。显著特点是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摒弃以征服自然并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理念,倡导一种新型的生产与生态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观,并在经济行为上追求经济和生态双重目标,“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联系林业工作实际,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林业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使命。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重大任务,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不仅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更要做生态文化的先锋,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成果、物质成果和生态文化成果,努力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构建现代林业三大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再立新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林业工作总的思路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现代林业的要求,充分拓展和开发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功能,通过全面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林业产业、科技应用推广、基层基础建设、林业职工生活水平,积极构建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和森林文化三大体系,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新贡献。

——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激活林业发展活力。根据十七大

报告“改革集体林权制度”的要求,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林农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要求抓好试点探路实践。加快制定出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关政策性文件,正确引导和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切实保障林农的利益。围绕拓展提升林业功能、发展林业生产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积极性、增强生态约束机制、理顺林业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改革创新。

——以提升灾害防控能力为目的,完善林业灾害防御体系。根据十七大报告中“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要求,在切实加强防御宣传教育、健全落实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预警和防御体系,从根本上掌握防御林业灾害的主动权。一是建立和完善林业灾害的预警系统,包括森林火险预警系统、森林病虫害预警系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系统。二是建立和完善林业灾害的抗御体系,包括抗御森林火灾体系、抗御外来有害生物体系。建立健全以森林防火组织机构与现代化森林防火应急指挥中心相结合的森林防火组织指挥体系和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林火阻隔体系,提升森林火灾的抗御能力;根据疫情特点采取综合治理,结合林分改造工程及时清除疫点疫区,从根本上消灭外来有害生物对森林的危害。

——以实施林业生态工程为重点,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根据十七大报告中“要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建设,促进生态修复”的要求,抓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重点抓好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工程、绿色通道及农田林网工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工程、生态防灾减灾工程、城市林业及森林公园工程、森林生态监测及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商品林工程、湿地工程等九大重点工程,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切实推动城市森林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启动岩溶地区石漠化生物治理工程。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促进节能减排;加大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增加土壤的储碳功能。

——以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为途径,促进新农村建设。根据十七大报告中“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建立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组织实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优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重点发展商品林、林木种苗与花卉业、推广种植乡土珍贵树种,提高地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绿色财富。第二产业重点发展人造板工业、木竹家具业、木地板业、木竹制品业、浆纸业、林产化学工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增强林业的经济功能,加大木材、林副产品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为发展循环经济作贡献。努力满足全社会对自

然、绿色、可再生、可降解的林产品的旺盛需求,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增加林农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并为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和不竭动力。——以发展繁荣森林文化为载体,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充分重视和发挥林业巨大的社会功能,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生态文化、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职责。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加强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森林文化产业,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抓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林业科技馆、城市园林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发展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不断拓展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充分利用文化平台弘扬生态文明,通过多种文化形式,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

第四篇: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来源:作者: 洪海园林

据测算,全球生物量的99%分布在陆地,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占89%。湿地在提供水资源、促淤造陆、保护物种等方面作用很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四川是长江上游的主体,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于增加生态产品生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产品,包括美丽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可爱的动物、宜人的气候等,是人类生活必需的消费品。比方说,大树结的果实算是物质产品,释放的氧气就是生态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的是,生态产品靠自然生态系统来生产。随着物质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生态产品越来越短缺,甚至成为“奢侈品”。十八大将生态产品生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概念和根本任务。

然而,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必须改善生态,实现生态良好。香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固碳释氧、杀菌降噪、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肺”。据测算,全球生物量的99%分布在陆地,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占89%。湿地在提供水资源、促淤造陆、保护物种等方面作用很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荒漠生态功能较弱,但是面积广大,并可以通过治理挖掘其潜力。林业承担了建设森林生态、保护湿地生态、改善荒漠生态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职责,是社会生态产品的最大提供者。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香樟林业已由物质生产为主转型为生态建设为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首先,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林业建设生态系统的类型最多、力度最大、面积最广,涉及我国陆地面积的64%,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建设者。离开了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十八大报告提到的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生态产品等等,都与林业密切相关。规划生态空间以林业生态用地为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优先,生态修复以林业生态工程为依托,增加生态产品必须发挥林业的主体作用。第三,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赋予了林业“四大地位”、“四大使命”。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地管理、修复自然生态、发展林业产业、保护野生动物等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拥有除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生态资源丰富,生态责任重大。近年来,四川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状况、维护了生态安全。全省森林面

积2.55亿亩,森林蓄积16.66亿立方米,分别比十年前增加37%和11.5%;森林覆盖率35.1%,比十年前增加近10个百分点;现有林业自然保护区125个,管理面积1.17亿亩,森林和湿地公园133个;森林植被年储碳量7700万吨,森林和湿地年生态服务价值1.6万亿元,居全国首位。监测显示,四川境内输入长江的泥沙十年来减少了46%。

承担起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香樟林业重任在肩,必须切实承担起五大历史责任。首先,要承担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要立足四川、服务全国、贡献世界,努力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不断优化人居生存空间。其次,要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的历史责任。要增强主动意识,自觉当好自然生态系统的看护者,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本源基础。第三,要承担起建设重大工程的历史责任。要通过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有效扩大森林、湿地面积,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灾区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状况持续好转。第四,要承担起参与绿色发展的历史责任。要充分发挥林业产品绿色、低碳、可循环的特点,依托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第五,要承担起引领生态文化的历史责任。森林孕育人类,林业传承文明。要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多样性、直观性、生动性、有效性,通过繁荣生态文化引领强化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修复自然生态是扭转生态恶化的主要措施。当前四川省生态状况总体好转、局部恶化,川西北土地沙化、湿地退化问题严重,川南地区石漠化较为突出,干热河谷地区植树造林困难,地震灾区生态修复任务仍然繁重,一些重要的水源地、自然保护地生态面临退化的严重威胁,必须主要依托重点生态工程来解决。各级林业部门要组织实施好已有工程,适时谋划启动新的生态工程,有效恢复和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贯彻十八大精神,四川香樟林业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主线,努力实现由维护生态安全向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由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由森林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同步确保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围绕这个总体目标,要着力构建五大支撑体系。一是构建科学的生态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生态建设布局,加强生态用地管理,保证和拓展生态空间,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科学的规划基础。二是构建完善的自然生态建设体系。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努力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果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三是构建发达的绿色产业富民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实施山区林业扶贫开发,推进香樟林业惠民工程,促进林业助农增收。四是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引领体系。着力推进城乡绿化、生态旅游、生态创作,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领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五是构建有效的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健全林业法治,落实科技兴林,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绩效考核和制度规范,推进四川现代林业持续发展。

四川省将重点依托四个方面、十大工程来开展生态屏障建设。生态保护方面: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在通

过自然修复提升生态功能。生态修复方面:重点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重在通过集中治理恢复生态系统。资源培育方面: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经营工程、城乡绿化工程,重在依托植树造林和林业科技促进资源量质同增。防灾减灾方面:重点实施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治工程、易灾地区生态治理工程,重在防止自然灾害导致的生态退化,让未来四川更加美丽。(作者: 洪海园林来源:)

第五篇:勐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勐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 2013-09-05 10:30:50 星期四

来源:云南网

勐腊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两强一堡”的战略机遇,提出“生态保护立县”战略,并将其放在了发展县域经济的六大战略之首,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解决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努力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绿色健康的生态勐腊正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绽放光彩。

生态经济效益凸显

勐腊县充分发挥旅游、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职能优势,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把重视生态建设和发展生态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渐凸显。

■生态旅游业不断发展

勐腊县优美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独具魅力的旅游发展空间,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望天树景区为品牌的景区景点正日趋被国内外游客所熟知、认可,以曼龙勒、曼龙代等为代表的特色乡村游迎接着四方的宾客。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曼龙勒村走出了一条用优质生态环境换良好经济效益的发展路子。

走进勐腊镇曼龙代村委会曼龙勒村民小组,依山傍水、绿树环抱、瓜果飘香、景色怡人。今年5月,南腊河野趣漂流和乡村生态特色旅游项目正式启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旅游度假,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据勐腊县河马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南腊河野趣漂流度假区面积达96公顷,目前,已完成水上河流娱乐设施、河边休闲设施、游客接待中心、餐饮服务设施、休闲运动场所等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7500万元,规划的三期工程将于2017年全部完工。公司打造南腊河野趣漂流度假区,主要依托曼龙勒旅游特色村保存完好的原生态大面积古树林及竹林,以观赏南腊河沿岸风光,体验划船野趣漂流为主,打造具有吃、住、玩为一体的户外基地。

2008年,勐腊县旅游局根据省旅游局《关于抓好首批旅游特色村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精神,上报了曼龙勒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发展意见,同年被省政府列为首批旅游特色建设示范村。利用省政府乡村旅游发展补助资金,勐腊县聘请了云南省尚博智库旅游营销策划机构,对南腊河流域民族村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了《勐腊县·南腊河乡村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勐腊县曼龙勒乡村生态旅游示范村详细方案》两个规划文本,经过政府讨论后实施。根据以上两个规划,曼龙勒特色村寨乡村旅游主要依托望天树生态旅游区建设,充分展示傣民族干栏式建筑村寨自然风貌和边疆少数民族风土文化,成为望天树旅游区民族文化品牌展现的补充,从而带动区域内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2011年,由勐腊县旅游局牵头引入一家旅游公司,进行曼龙勒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其中,曼龙勒、曼龙代两个村是全省旅游特色村,开展了村寨道路改造、给排水系统、村寨寺庙维护、村寨旅游标识牌等建设,扶持旅游经营接待户7户,并进行旅游餐饮服务技能培训等,完成投资200万元。南腊河漂流旅游项目的开发,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惠,让村民的农家乐餐厅、农家乐旅馆收入增加,同时,带动了100多名村民就业。

■林业产业发展加快

勐腊县通过大力宣传,积极引导、指导成立林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帮助制定相应制度,使其依法依规,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12年,全县新建林业产业协会2家,林业专业合作社1家。

以勐腊镇和勐捧镇两镇为茶花鸡生产区,重点发展城镇郊区规模养鸡和林下养鸡重点户和示范户。勐腊县茶花鸡养殖历史,从农村零星养殖逐渐向示范村、养殖专业户发展,从零星养殖的2-3万羽发展到如今10余万羽。全县共发展茶花鸡养殖示范村7个,规模养殖户1户,茶花鸡存笼1.5万多羽,引入优良茶花鸡2.1万羽。勐腊县的小耳猪、茶花鸡等地方优良品种进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2年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猪、六大名鸡”,具有不可替代的、可持续发展的品牌优势。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2012年,全县橡胶种植面积达207.5万亩、茶叶11.6万亩、甘蔗1.13万亩、香蕉13.7万亩、蔬菜瓜果4.65万亩、石斛2000亩、砂仁8万亩、印奇果示范推广3092亩;完成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00亩,新增大棚40余亩,全县累计已建蔬菜大棚面积800余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27万亩,采取土样800个;完成“3414”试验及校正试验6组,土壤肥力定位及肥效监测各5个,累计完成土壤分析化验14612项次。全年共抽检蔬菜瓜果样品1003个,合格率达96.7%。

此外,勐腊县还加快推进生态茶园、生态胶园建设,积极扶持红魔芋、石斛、星油藤等一批新型农业产业和小耳朵猪、茶花鸡等特色养殖业,让生态品牌成为群众增收的硬保障。目前,无公害粮食、反季节蔬菜、茶叶、水果种植和畜禽养殖5大产业获得省农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认证面积为34.5万亩。

到2012年底,全县茶叶开采面积9.5万亩,产值达1.3亿元。其中,古茶园的茶叶总产量为640吨,产值8300万元。目前,全县共有83家茶叶加工企业,有涉茶农户8410户、3.5万余人,茶农仅茶一项年均收入1350元。全县14家初制所主要收购鲜叶加工初制干毛茶。69家手工企业,主要生产产品有七子饼茶、砖茶、沱茶、竹筒茶、瓜茶等,产品自收自产自销。加强节能降耗工作 勐腊县设定能耗门槛,实行项目市场准入制度,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项目严格实行能耗审核评估,做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项目坚决不招。同时,以制胶、制糖、建材等行业为重点,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走进位于勐腊镇曼纳伞村民小组的勐腊制胶厂的污水处理区,机器声隆隆,值班台账详细明了,电表、流量表和水表快速运转。污水出来后,经过沉沙池、氧化塘、酸化池、脱硫池、曝气池等,经接触氧化和曝气等处理,污水变成了清水,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处理后达标的污水再抽回生产车间进行重复利用。同该厂一样,勐腊县境内的橡胶制胶企业陆续开始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改造和新建,进一步优化工艺、提升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同时,鼓励企业研究、采用其他治理效果更好、更为先进的工艺技术。

为切实加强全县污染治理工作,实现县域内所有制胶企业生产废水均能够按要求实现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的目标,2010年起,勐腊县开始分批实施橡胶加工污染治理企业挂牌督办工作,即责成企业限期内完成处理工艺等污水处理系统改造和建设,完成污染治理工作,逾期完不成者一律关停。

目前,全县16家重点减排企业中,完成废水设施治理建设的14家(其中通过省级验收1家),正在建设2家;全县20家被列为挂牌督办的橡胶加工企业中,已完成污染治理设施改造任务的有11家(其中通过省级验收1家,待验收10家),正在建设未完工的有1家,累计投入治理资金5026.31万元。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为加快推进珍贵用材林工作,合理经营森林资源,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和林地生产潜力,实现勐腊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勐腊县完成了《勐腊县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作业设计》编制工作。今年5月6日,省林科院与勐腊县签订林业科技合作协议,就推进勐腊现代林业发展达成合作共识。

今年5月,勐腊县在行政中心开展了珍贵用材林种植示范区建设活动,共种植柚木、大红酸枝、印度紫檀、檀香、缅茄、桃花心木、降香黄檀、西南桦、铁力木、黑黄檀、铁刀木等11种珍贵树种34.5亩、1800余株。此外,全县各级各部门充分利用“四旁”空地,积极引导群众种植珍贵用材林树种,既绿化了家园,又培育了庭院经济。

今年以来,勐腊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全力打造珍贵用材林基地和红木资源储备库。各乡镇也分别成立了相应机构,推动工作落实。同时,根据各乡镇的地理条件和土地资源实际,做好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规划工作,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村。县委、县政府已经对勐腊县珍贵用材林建设做了详细规划,并制定出台了实施方案。目前,已完成20万亩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树种采取引进和乡土结合的办法,确定了降香黄檀、黑黄檀、铁刀木等10余种珍贵树种。

依托现有的中幼珍贵用材树种天然林,勐腊县采取封山育林、人工更新等方法,通过抚育、间伐、补植,促其成林,逐步扩大种群规模;采取集约经营方式,对珍贵用材树种的种植、抚育、施肥、密控、修枝、整形等各个生产环节实行全程质量监管,把现有的一些造林科技成果应用到珍贵用材树种种植中去,最大限度发挥林地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

据统计,目前,勐腊县有珍贵木材树种100余种,其中,柚木、西南桦、土沉香等树种长势良好,可形成产业规模。勐腊县计划建设珍贵用材林基地5万亩,通过与省林科院合作,有利于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种苗繁育基地和科技支撑体系,把勐腊打造成全省珍贵用材林和热带花卉苗木交易市场示范县。

坚持环保规划先行

多年来,勐腊县始终把生态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扎实开展生态建设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勐腊县完成了县城和10个乡镇的《环境保护规划》《勐腊县城区空气和噪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修编工作;优化调整了《县域地表水水功能区划》;制定了《勐腊生态县建设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通过2012年和2013年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创建,全县10个乡镇(包括原尚勇镇)中有8个乡镇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待环保部复核命名。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办法》的要求,完成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自查材料的上报。2012年,完成空气质量监测和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各12期,监测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一级标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勐腊县加快推进县城污水管网、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整治等一批生态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进度,突出解决好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对滞后的问题。

计划投入4584.78万元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及截污管网工程,现已完成厂区建设以及一期8.5公里污水管网铺设,2012年9月投入试运行。二期污水管网建设已完成招标工作。总投资3370.15万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工程,已投入试运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绿地总面积168.11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25.63万平方米,县城绿地率达30.56%,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30.59平方米。已有52个单位(小区)达到园林式单位(小区)标准,“园林单位”达到了72%,“园林式小区”达到了60%以上。

乡镇“两污”建设得到加强。截至目前,勐仑、勐捧等5个乡镇生活污水湿地处理系统已完成主体工程。关累、易武等4个乡镇10万元生活垃圾处理场日常管理维护经费已安排。瑶区、象明等4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已完成选址、设计、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勐捧、磨憨、勐满、关累4个生活垃圾堆放场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勐仑、勐捧、易武3个乡镇中心垃圾处理厂(焚烧工艺)可研编制工作已启动。

中小河流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长3.406公里、防洪标准20年一遇的南腊河县城段治理工程现已完成基础砼浇筑4036立方米;长3.3公里的南腊河曼龙代段治理工程,现已完成土方开挖0.29万立方米;完成了南腊河流域沿岸村组垃圾整治项目,涉及勐腊、勐捧、勐伴、瑶区4个乡镇、11个村委会、20个村民小组,共建设38座垃圾收集房,总投资100万元。目前,勐腊县共有10个省级生态乡镇、42个州级生态村、3个州级绿色小区、4个县级绿色小区、22所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型企业3个、环境友好型机关2个、绿色家庭11家、2个县级环境教育基地。

■整治农村环境

走进勐捧镇勐捧村委会曼秀村民小组,一间间独具特色的傣家竹楼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屋前屋后鲜花绽放着,庭院里热带水果挂满枝头,一条条排水沟规划有序,将污水统一排往村外的污水处理池。

村支书岩应叫告诉记者,以前没有统一的垃圾场,村民日常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农田作物秸秆全部露天混合堆放,丢弃于墙角、排水沟和田间地头。由于缺乏定期清运,导致垃圾大量囤积,在旱季时垃圾腐烂发臭,滋生大量蚊虫苍蝇,而在雨季则冲入村庄沟渠。漂浮的村庄垃圾常常堵塞沟渠,造成泄洪不畅。2007年,曼秀村就开始修建排水沟,改善村庄污水收集系统。勐捧村委会7个村民小组污水通过新建生态沟接纳生活污水,通过生态沟将污水引入污水处理系统。

今年上半年,勐腊县实施完成勐捧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和勐满、瑶区、象明、勐伴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5个项目;收集、汇总、编制生态县申报材料,确保今年顺利完成省级“生态县”创建;加大减排工作力度,督促15家重点企业完成目标任务;争取云南中云勐腊糖业有限公司减排工程暂缓实施;对橡胶废水污染治理挂牌督办的企业继续加强指导和监督,加快工作进度,争取年底完成治理工作任务;力争完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通过减排考核;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抓好对新、改、扩建项目环保审批关;完善排污申报登记手续,强化管理,建立信息档案,全面落实国家排污收费政策。

■重视生态资源保护

勐腊县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20万亩,国有林面积506万亩。勐腊县重点实施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行动计划,继续抓好天然林管护、退耕还林、中低产林改造等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同时,积极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云南示范项目,扩大跨境联合生态保护范围,加强对森林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并重,预防与治理并举,在巩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20万亩的基础上,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58万亩,管护天然林699.9万亩,退耕还林5.5万亩。建沼气池3000口、节柴改灶1080户、太阳能1500户,有效地降低了森林资源的消耗,推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广泛开展了绿色创建行动,完成建设“绿化美化”村寨58个,“农村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村庄庭院化建设格局逐渐形成。通过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生态体系建设,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24.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6.24%。

全面完成《勐腊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编制工作。全县规划林地面积为475333.3公顷;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正式启动。全县森林管护总面积713万亩,森林管护人员791人,公益林建设总任务19万亩,森林抚育面积25万亩。区划界定国家级公益林面积315.41万亩,省级公益林面积159.79万亩。共完成巩固退耕还林人工造林1万亩、天保封山育林1.5万亩、州级低效林改造4.5万亩,义务植树24.5万株。新育苗面积110亩,良种准备量2500公斤,出圃苗木15万株。完成了小磨高速公路(勐仑至磨憨)沿线101公里生态景观建设任务,共种植苗木13.6万株。对勐腊镇南沙河小组、勐捧镇曼浓、尚勇镇南嘎3个村寨环境进行绿化、美化,栽种苗木1770株,受益农户118户;2012年,完成沼气建设300口、节柴改灶272口、太阳能安装605户。

■开展水资源保护

南腊河是澜沧江一级支流,全长186公里,流域面积4563平方公里。由于有着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和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2012年2月经过国家农业部评审南腊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获得审批。保护区自勐腊镇、县城到勐捧镇团结桥电站止,全长90公里,河面平均宽60米,面积541公顷。主要保护裂峡鲃、斑腰单孔鲀、鲈鲤、山润鳖、平胸龟、双孔鱼、大刺鳅、丝尾鳠、水獭等水生野生动物。

5月28日至30日,南腊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试点项目通过验收。项目自2012年10月开始实施,至2013年5月结束。由保护国际基金会与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共同出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勐腊管理所和尚勇管理所负责整个项目的具体实施。项目以生态补偿的形式,分别在曼蚌村和上中良村划定水源保护林1100亩和6500亩;完成了曼蚌村两条333米长的水泥道路,修整排水沟233米、小型污水处理系统1套、垃圾池2个,制作埋设小型污水处理系统介绍标牌1套,帮助修订村规民约,改善了曼蚌村民小组村内道路、环境卫生状况;完成了上中良村修建小型污水处理系统1套,制作埋设小型污水处理系统介绍标牌1套。

通过项目实施,对澜沧江一级支流南腊河流域的水资源综合保护和生活污水处理进行试点,探索南腊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及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湄公河上游勐腊热带林区淡水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

6月6日,勐腊县2013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仪式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望天树景区补蚌码头举行,41.5万尾活蹦乱跳的丝尾鳠、鲤鱼、鳙鱼、鲢鱼鱼苗被放流南腊河。自2005年开始实施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以来,勐腊县已向南腊河投放各种鱼苗110多万尾,其中,土著鱼苗70万尾。为加强鱼苗管护,勐腊县将进一步强化江河分段管理和渔政执法,采取禁渔、休渔期等措施,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通过依靠群众进行“群防群管”,切实加强水资源环境监测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严格落实渔政执法工作,逐步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珍惜和保护渔业资源,走可持续发展路子。

为了保护水生动物资源,勐腊县人民政府于1996年发布了《关于勐腊县实施江河分段承包管理试点工作的方案》,出台了勐腊县江河资源管理的新举措。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县域内江河分段承包管理工作由渔政站具体指导,各乡镇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沿河村寨按传统界线划分管理范围,签订江河分段承包管理责任书。各村抽派民兵或联防队员兼任渔政巡查员,负责各自辖区内的渔业生产安全。通过群防群管,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全面推行江河分段承包管理,有效控制了炸、电、毒鱼等渔业违法案件的发生,江河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记者 罗桂华 通讯员 韦子顺

下载加强林业知识学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林业知识学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12-12-14 11:04:00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持续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关心、支持、参与、监督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生态观念转变,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文华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3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

    推进生态文明

    推进生态文明、从自己身边做起 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

    推进生态文明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各个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惠泽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2013-03-08 09:54:00 来源: 浙江日报(杭州) 有0人参与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