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板小学校回顾课改历程
回顾课改历程,瞻望美好明天
--板小课改回顾
学校简介
遵化市铁厂镇板城联小,1976年建校。学校位于铁厂镇东北5公里处,占地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70平方米,教职工19人,11个教学班,在校生256人,是地地道道的纯山区学校。
课改前生源全是四个邻村的农村孩子,教师老龄化严重,缺少新鲜血液流动,加之还有三分之一的非公办教师,所以我校相对于其他三所小学来说师资力量最薄弱,而通过全体老师不断拼搏,我校成绩不断超越同类学校,一直处于上游,近俩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迅速提升,教学成绩斐然,学校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名校,然而老旧的教学模式已然不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模式,针对此种情况,我校多次召开动员大会,研究商讨开展高校课堂活动,这仅仅是刚刚卖出的一小步,没有取得实际效果,但也把我们所做的进行一下回顾和总结。2014年10月22日我校接到教育局小教室和教育办联合下发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拟于12月初举行全市“小学高效课堂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我校接到通知后,立即召开了全校教师学习动员大会,借此契 机全面推进我校高效课堂的改革。
一、思想引领,厚积薄发
为了从思想上让教师转变观念,学校在开始课改时,先进行了思想大讲论,在全校开展了“什么是新课改理念”、“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质量”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从而在教师心中确定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多种课改新思想,从而确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内涵。
课改思想的统一,是课改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加强培训,共同提高
1、理念培训
(1)召开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坚定信心、鼓舞干劲,为高效课堂在全校铺开奠定思想基础。
(2)举办专题讲座。聘请中国教师报李炳亭主任、杜郎口崔其升校长、江苏连云港徐翔校长等,及杜郎口课改名师来我校做高效课堂专题讲座,让我校教师切实更新思想,转变观念。
(3)观摩示范教学。先后邀请杜郎口十几名课改名师 2 来我校进行示范课、观摩课教学,通过对传统课堂的剖析和与高效课堂的对比,让教师深刻认识推行高效课堂的深远意义,激发教师开展高效课堂建设实践的热情。
一、具体措施
1、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旧的教学观念。为了改变广大教师的旧观念、旧思路,学校连续召开了两次全体教师会议,就课改的背景及意义向老师们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和阐释,同时我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观看了有关高效课改的视频资料。
2、组建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为了切实做好“五步教学法、打造高效课堂”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的“五步教学法”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监督课堂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3、认真思索,确立教学模式。学校在充分学习教学理论,借鉴铁厂中心小学先进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破茧成蝶,模式构建
最终结合实际提出了课堂教学新模式为: “五字”教学法
1、导(1-2分钟)
2、学(2-3分钟)
3、讨(5-8分钟)
4、展(5-10分钟)
5、练(10分钟左右)
二、遇到问题
我校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四、五十岁教师占到教师比例的三分之二,许多老教师习惯了多年的教学方法,从心里对课改的认识不足;另外学生也习惯了老师的主讲和自己的倾听及练习,从师生角度来看课改带给我们不小的难度;再者,新教师和老教师没有接触过高效课改方面的知识,起步对于我校教师来讲相对于其他兄弟学校晚的太多,诸多不利因素对我校课改的实施造成不小的困难。
三、解决方法
为了使高效课改工作顺利推进,不断解决课改中遇到的新问题。我们定期将全体教师集中在一起,将课改中所遇到的问题,逐一进行梳理,以讨论会的形式和教师们一起讨论其中的焦点问题。讨论中,教师们各抒己见,把自己比较好的做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把自己在课改中遇到的新的疑惑再向其他老师问询,这样不断反思、小结模式实施情况,不断改进和优化模式环节细节,从而推动高效课改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更好地开展。
总的来说,三小点去做:
1、不断与老师们研究、切磋,了解课改遇到的问题,大家群策群力,集中大家智慧,解决问题。
2、鼓励先进,树立典型,大胆启用年青教师。3率先垂范,走进课堂,研究教学。
五、取得的收获
课改给学校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学校初步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课改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教育特色,突出了办学亮点,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最大的亮点是学生学会合作、互助,自主能力增强。
1.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开展“五步教学法打造高效课堂”活动以来发生的较为显着的变化,大多数教师在课上讲得少了,站在讲台上或前面的时间少了。
再如,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这些都说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有了较大的改进,尽管不成熟,但这种意识是很值得肯定的。
2.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参与学习过程,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这样的双向互动客观上必然引起师关系的变化。新课改的课堂上,你经常会看到教师与学生同乐,一种积极探索、和谐融洽、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建立起来。
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改工作系统性和复杂性使教师的压力较大,老师们经常遇到很多的困难、疑惑和问题。如:教师缺乏对教育新理念的认识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尤其是年长的老师;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要求不吻合;教师对如何开展更加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不准;优生与学困生不能兼顾发展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如何进行准确的评价等等。
七、文化逐步行成
在改革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逐渐展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小组文化、师生浸染其中,共同成长,全程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校、班级的主人。
课改经验与体会
一、思想引领是前提
课改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观念是否转变,观念的转变需要专家,我们想通过“走出去,多学习”培训等多种途径来做思想引领。一旦教师转变了思想,充分认识到课改的意义,自觉地用新课改理念武装自己、从事教学,学校才会真正走了课改之路。
二、全员参与是关键
学校的课改不是一两个领导,更不是一两个年级或几个班级部分教师的事儿,要想坚定地走上课改之路,必须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深厚的课改氛围,让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成为课改者,让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校的每一朵花草都散发课改的活力。
三、多元评价是保障
学校一改过去传统课堂单一的分数评价方式,二变百分制为星级制;三变“以分数论英雄”为多元评语。多种主体评价,学生、教师、家长;多种评价方式:口头表扬、鼓掌祝贺、介绍成功经验、物质奖励、张榜表彰等。学校坚信“多一种评价方式就多少批人才”的教育思想,充分让学生展示自 7 己,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力,发现学生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常抓不懈是保障
对于每位教师学校专门成立学科小组,让教师在教研组中充分交流了解自己课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及时改进,以此保障在高效课堂的打造过程中少走弯路,让每一位教师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前景瞻望
课程改革我们只是向前走了一小步,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们遇到的困难会更多,这不仅是对五中人教改热情的考验,更是对板小全体教师教育理念和专业发展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改革是历史的潮流。我们一定能够把握各种机遇,战胜各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不断取得累累硕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小学校长谈课改
浅谈小学校长在课改中的领导作用
------辛置矿区小学
高保庆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由此,“科教兴国”便成为我国在新世纪谋求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重要战略,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众所周知,学校课程是把教育理想转化为教育现实的纽带,因而课程改革就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良好的态势稳步向前推进。要扎实、稳妥、科学、有效推进课改工作,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明晰工作思路为首要任务,而较长的素质思想观念和行动又直接影响着这场改革的成败。在这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校长要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如何直面新课程的挑战,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找角色定位
在课程改革中,校长必须要当好组织者、激励者、服务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名学习者。这就是说,校长要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综合实际情况,确立课改的目标、方案和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充分挖掘本地课程资源、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为实施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
课程改革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每个教师在课程改革者工作中都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甚至要忍痛改变过去多年来形成的教学风格,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校长给以鼓励。因此,学校要建立一些激励机制。在听课、评课过程中,校长要善于发现每位教师的闪光点,对存在的问题要具体分析,帮助教师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校长在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要经常与教师交流心得体会,为教师排忧解难,为教师的学习、进修、培训创造和提供机会,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服务教师,同时还要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从观念到实践都需要学习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包括校长在内,都必须加强学习,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和学习观。因此,校长还应自觉成为一名学习者,自觉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教育教学改革方法,这样,才能真正领导和参与这场课程改革,才能在课程改革中始终处在前沿位置。
明晰改革思路
学校是课程的第一线,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作为一个校长必须明晰自己的工作思路,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突出主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抓好培训工作
首先要做好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校长要带领学校行政人员以身作则,使全体教师通过培训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义,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其次要有计划地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内容包括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培训,所有实验教师都必须在接受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另外还要组织非实验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现行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开展经常性的校本培训和即时性的专题培训,使新课程获得可持续的专业力量的支持。
二、建立教学研究制度
新旧教材跨度大,培训时间又短,教师平时工作负担又比较重,这严重的制约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对课程的全面把握,因此教研工作非常重要。因此学校对教研活动进行新的定位;把教研的“立足点”放在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把“生长点”放在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上。设立“周三教研日”制度,教研的内容以交流上一周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及研讨下一周的教学设计为重点,通过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保证了课改教研的质量。通过定期组织课改讲坛“优秀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活动等形式进行教学研讨,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深入课堂
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校长作为学校课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就应该深入课堂听课,时刻关注师生思想和学习动态,了解课改实验的进展状况。同时,对教师提出了“三熟”和“三练”的具体要求,即熟悉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熟悉新教材;熟悉学生;练说;就教材特点,说设计思路,说教学得失;练笔;写教学日记,写教学心得和反思;练耐性;对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研究要有耐心,对课题研究要有耐心。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课程改革的实效。
四、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校长要善于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全面推进课程改革。首先要引导社会和家长理解、关心和支持课改,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强大的结合力。其次,要利用社会各界人士对课改的支持,尽可能地多渠道集资,为课改添置必备的教学设备,优化办学条件。
具备与新课程发展相适应的素质校长是新一轮课改实验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具备的素质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想适应,校长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21世纪社会的政治经济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因此,校长的根本职能就是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满足他们的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提高。为此,校长要充分发扬主作风,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既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又留有一定的空间;既要正确行使权利,又要利用人格魅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对于教职工,善于培养和使用,重视他们特有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并能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人才,感召人才,使用人才使他们深切感到学校不是谋生场所,而是自我实现的舞台。对于学生,要抛弃过去那种严加约束,压抑个性发展、片面追求考试分数的思想和做法,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校的管理工作应围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之任务展开。要抛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把全面发展的理论落实到新的水平。
(二)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校长的心理素质是办好一所学校的重要条件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校长具备以下几种心理素质:
1.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包括:要具备全球观念,要有着眼未来的决策心理。具备全球观念的校长,就会从目前那种只关注本校的教育发展状况,提高到关注世界各国的教育状况;就会把本校的教育发展放在全国全球大背景下思考,从而超越了那种短视、功利的视野,校长应具有超前意识,重视预测和规划,投入大量精力着眼于师生和学校未来发展。尽力使各项决策既收近效,又谋远功。有开放心态的校长,能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当工作出现重在失误时绝不推卸责任,而是率先承认错误,引咎自负,从失误中总结经验;当工作取得成绩时,也绝不洋洋自得,把功劳全归于自己。
2.自觉的改革者创新意识。《走向现代化》一书中强调,未来人才要准备和乐于接受自己从未经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和变化。边也是要求校长具备快速的适应性,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冷静地从实际出发,不断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方案,抓往时机,推进改革。校长的创新心理素质,应完全克服那种因循守旧、盲目依附的心理状态。完全摆脱那种“一从过去,轻车熟路;二从上级,不但责任;三从老规矩,不冒风险”的消极心理,树立创新意识。
3.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战、贸易战、科技战、归根底是教育战。基础教育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打基础的价段,关系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校长要把民族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这种奉献精神,是校长对人类、对国家、对学生利益的自觉服从:是战胜困难、挫折、磨练的强大精神支柱。
4.坚强的意志。面对课程改革实验以及水平时各项工作中的困难、压力,校长应有很强的心理承受力,不要被弄得身心疲惫、意志消沉,而是顽强拼搏、冷静思考,善于从困难中寻找突破口,用顽强的意志力去征服困难,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5.自信心。面对困难、压力与挫折,校长还应具备坚定的自信心。缺乏自信心的校长,工作起来总是徘徊观望,等一等、瞧一瞧的心态严重,往往错过许多机遇。特别是在受到挫折以后,更是缩手缩脚、毫无创见。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作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够充分调动、发挥人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等潜在的智力因素。校长们具备了坚定的自信心,才能百折不绕,大胆进行改革,办好学校。
(三)课程改革是一项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改革,是一项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需要严谨、务实在工作作风。因此,必须克服好高远、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倾向,比如不能正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掩盖或淡化问题;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不重实效、走过场,作为校长,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抓课改,克服在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务实是课改的保证,务实是发展的根本,务实就体现着一种思想观念、一种工人态度、一种精神风貌、一种于群关系。所以,每位校长教必须具有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保证课改顺利进行。
(四)新课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是要求要具有扎实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专业素养。作为校长,如果仅老知识和老经验,也许能应付眼前,但绝不能适应未来,尤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大潮,所以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与提高,而且要影响、引导全体教职工把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需求,使之成为自觉行为。
课程改革离不开校长的领导,课程改革也在促进校长的成长,只要校长在课程改革中恰当地扮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课程改革就是一定能顺利推进并取得最终胜利。
2010.3
第三篇:回顾中国医改30年历程
回顾中国医改30年历程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被披露,其中明确指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此报告被广泛解读为失败由市场化改革所致,激起强烈社会情绪,“看病难、看病贵”从此成为社会焦点议题。
对于医改的时间界定,一般从1985年改革算起。但追本溯源,中国医改的时间还要早些,大概始于30年前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的一句话: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1979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
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此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钱信忠的讲话,显得大胆而前卫。
不久,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此后,卫生部又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并开始尝试对医院实行“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地的五所医院被列为“典型”。
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5年:中国医改“元年”
从1981年至1989年,每隔三四年就有中央文件出台,其中关键性的文件是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正是在这一政策下,1985年成为医改的启动年。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
这一时期产生了两个改革典型,一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协和经验”,二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昆明经验”,在全国卫生系统备受推崇。这样的改革,在一定时期内当然会显现出成效。然而,在成效初显的同时,医改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由于实行“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制,政府财政收支占GDP比重急剧下降,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一路下滑,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防疫网加速破败,严重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健康保障;由于过分强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疗机构开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卫生医疗部门的行业作风开始变坏,名医生走穴、药方里开出电饭煲等一系列医疗乱象随即出现??
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议中继续前行。
1992年:向“医疗市场化”进军
1992年春,中国掀起新的改革浪潮,医改再次提上日程。
“如果等一二年,其他部门、行业各种产业部搞起来了,甚至你自己的领地都被人家挖走了,市场、群众就不需要你的产品了。”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在华东七省市卫生厅局长座谈会上说。
“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的迟宝兰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争论的集中爆发,是在1993年5月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殷大奎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这番表态随即被认为“思想保守,反对改革”。两派观点在会议上吵得不可开交。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00年,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在高速发展。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卫平介绍,1980年,我国卫生机构的数量是18万家,到2000年时已经达到32万家。
2000年:产权改革的号角
2000年,在江苏的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
这一举动的源头来自于当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数易其稿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意见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条目,让宿迁“激动不已”,这也使得酝酿于1999年的宿迁医改名正言顺。
五年下来,除两家公立医院,宿迁其他133家公立医院均被拍卖,宿迁政府自我评介“医疗事业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而这一切的主要根源是财政投入出现不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丁宁宁分析:“卫生费用主要来自地方财政,地方财政卸包袱的冲动,是医改市场化方向的重要动力之一。”
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政府主导派”与“市场派”的意见不相上下。对于宿迁改革的争议,是两派观点的又一次交锋,最后以搁置告终。
一位受雇于美国医疗投资集团的专家喜滋滋地介绍,至少有60亿美元的资本在等着收购中国的医院。
2005年:医改风云突变
2005年5月初,卫生部副部长马晓华发表讲话,严厉批评了当前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并且着重强调,“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产权制度改革,不是医疗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我们决不主张民进国退。”
“市场化非医改方向”,2005年5月24日,卫生部下属的《医院报》头版头条刊出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的一次最新讲话,并冠以这个让人注目的标题。
而医改话题被真正引爆是在6月20日,当天的《中国青年报》引用《医院报》5月份的报道,将刘新明“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观点,传递给了大众。
这一观点,被迅速地解读为卫生部的表态,一时间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刘新明的观点是,“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此后,《中国青年报》在7月28日又刊出报道,“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再次引起关注。国务院的这个研究报告认为,医改困局的形成,是将近二十年来医疗服务逐渐市场化、商品化引起的,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政府对卫生医疗事业的主导不足、拨款不足有关,所以,“核心问题在于强化政府责任”,医改路向选择上应以政府主导,公有制为主导,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品属性。
在这两篇报道之后,公众开始纷纷猜测,国务院关于医改的政策、方向是否要作大的调整?新一轮的关于医改的论战,随即暗流涌动。
2007年:医改进入最后冲刺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报告了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医疗改革进程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陈竺表示,“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在这份报告中,医改存在的一些关键性矛盾得到进一步明确: ——明确政府主导。“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继续“公益性”。公共卫生机构将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实行严格的收支预算管理并探索改革药品价格加成政策。“逐步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补医机制,维护公益性质。”
——完善医保体系。以基本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制度为主体,其他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也将得到加强。
陈竺透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目前已得到国务院的重视,“将尽快拿出人民满意的医改方案。”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再次发出明确信号,医改将于2008年出台。卫生部有关官员此前也曾表示,医改方案将提交2008年3月的“两会”讨论。至此,中国医疗改革近三十年的风雨征途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中国商界》杂志刘娜)
第四篇:课改历程与体会
课改历程与体会
我所理解的课改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师生角色的转换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改这条路上,我没有积累下什么经验,多的是失败的体验。我的课改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让学生开口说话。
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就得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可是到了高年级,学生大多比较内敛,不愿开口。我认为多数学生是有想法的,少部分是担心说错,很少部分是没有想法。因为语文是丰富的,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会有不同的体验,他们所关注的可能是表达方法方面的,可能是某处的感受,可能是某处引发的一个疑问……可是老师的提问是针对某方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学生真正关注到的得不到展示的机会。为了让学生开口说话,我就在自学完后,让大家围绕四个方面自主展示。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我感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重要,有思考才会有疑问;可以是某一处的感受;可以是运用修辞、关联句的妙处;还可以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这样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效果倒是很明显,学生越来越积极,回答问题争先恐后,直到下课铃响起还有很多的人争着抢着举手,其中不少收获与问题是很有价值的,重难点基本都能顺势引导解决,那些不会说的学生听多了,见多了,也开始参与了,不爱说的学生在榜样的力量和激励评价的带动下也动起来了。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就看老师如何去挖掘。当然有利就有弊,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公开课后大家都说感觉乱,且不能保证学生倾听的效果,我也觉得不条理。于是就思考,试着想把零散的课堂收回来。
二、把零散的课堂收回来。
经过调整,学习方式设定为围绕重难点预设问题,在问题引导下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完,然后,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在自读,分享自己的收获与疑问。倒是条理些了,弊端也是有的。往往交流完设定的问题后,时间所剩无几,学生没机会展示,且有时候,问题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意外的收获很少。另一方面,思维的灵感是稍逊即逝的,学生不善于记录,前面自学中的收获等到有机会说的时候反而忘了。不过如果你能给学生留出自读的机会,他们就一定会有收获。我感觉语文课时间上的留白是很有必要的,但因时间关系常常做不到,总感觉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不够。所有有时候就想,语文是不是需要大课时。
三、小组捆绑评价的尝试。
和大家一样,太谷学习,回来尝试分组。基本的学习方式是,先在问题引导下自主学习,再进入组内交流,最后班内汇报。汇报的方式是一组展示,其他组补充、质疑。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很多益处:(1)参与面广,尤其能照顾到差生。不敢在班内说,在组内说;不会说,近距离听听别人说,也是一种收获。以组汇报时,4号也会分担一些汇报任务,且积分时4号积得多,组内的人会鼓励他说,甚至教会他说。把差生融进了课堂。(2)遇到难题,有想法,不确定不敢说,先在组内达成共识,增强了信心。(3)有利于倾听。当别的组说有补充会有质疑时,更利于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用心去听。(4)面向全体。课堂上时间有限,学生得到问答展示或朗读展示的机会比较少,二人组内相互展示,可有效弥补这一不足。(5)互查纠错,容易发现问题并能快速一对一指导。此外,在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合作意识等方面有诸多好处。但小组捆绑评价才刚刚开始,组长的自律、组织、分配、协调等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的交流、倾听、互补、质疑的能力与习惯,以及团队意识还不具备,需要坚定不移地,将小组捆绑式评价进行下去,将课改进行下去。
只要探索就会有收获,但随之而来的困惑与体会也是挺多的。
一、在课改与分数间左右摇摆。
简单说,就是学期初搞课改,期中后奔分数,公开课课改,家常课照旧。虽然课改与成绩(分数)不矛盾,但课改是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分数是近在眼前的结果。这一过程是摸索的过程,就是别人的熟套路,拿来也需要消化,需要一个阶段,况且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用起来不会立竿见影,说不定还会牵制打乱。课改很长时间了,但分数始终是评价的准绳。考不好就得挨批、罚钱,况且心里也是想考好的。所以,开学时费了心费了时,到后面免不了虎头蛇尾,急功近利。课改是要坚定不移进行的,分数也是必须要抓的,有时心里比较茫然,不知道重心在哪,左右摇摆,顾此失彼,基本上没有成功的经验,失败感,挫折感倒是挺强的。
二、没有坚实的团队,就不能有效,会走不少弯路。课改就是改革,改革就没有随随便便成功的。学校说个方案,教师单打独干,自创模式,避免不了走很多弯路。我想说的是,课改需要一个坚实的实验团队,更需要一个执行力强的领导,且能经常性地给予一些实际的指导。课改的步伐会走的更坚定,更快速。
三、课改需要创新,更需要稳定。
学校有一个基本的模式框架,在实践操作中才能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每学期针对模式进行研讨细化,逐步形成适合自己学校的模式。这一过程是学生与老师共建学习模式的过程,一种学习方式初始形成,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未多大提升,一段时间后你又发现了一种感觉挺好的新的方式,想尝试尝试,肯定效果不好,还会打乱刚建立的学习模式。我就有过这样失败的经历。所以学生不是试验品,模式构建需要稳定。
虽然课改的历程是艰难的,收获甚少,挫折颇多,但课改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的,我们这些课改的践行者需要不断探索,共勉共进,坚定信念,再接再厉。
第五篇:志愿者历程回顾
协会活动历程回顾
一直以来,我会在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和区志愿者总会的领导下,在团区委、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和汾湖高新区团工委的正确指导下,以“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提升自我、实现价值”为宗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围绕“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建设优秀公益组织”的目标,组织开展了以“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子女”、“低碳环保”、“春运暖冬行动”、“高温送清凉”等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
1、“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该项目以汾湖高新区内70周岁以上困难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开展日常生活照料、心里慰藉、交流互动等志愿活动,帮助他们拥有良好的心情和稳定的精神状态,缓解他们的孤独感和寂寞感,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区,提升他们参与社会、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生活质量,使他们不仅能安度晚年,更能欢度晚年。汾湖青年志愿者协会根据协会情况、结合汾湖高新区实际,共结对了20户空巢老人,组织青年志愿者每月或逢年过节走进老人家中,开展日常生活照料,温“心”陪伴等能改善老人生活质量的活动。该项目从构思时,即以形成长效化、持续性的关爱活动为目标,多次活动开展下来,青年志愿者们与老人建立了长期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良性的、有效性的、持续运作模式。
2、“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以新友花苑“七彩小屋”为服务点,“七彩小屋”是团中央为推动“青春助力—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重点打造的农民工子女课余学习和活动基地,旨在以“七彩课堂”为主题,立足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的实际需求,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内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切实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持久关爱。组织青年志愿者定期走进小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3、“低碳环保”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以勤俭节约、低碳出行等为主题,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已开展“以物换物,快乐共享”换客活动,“绿色青春,春风骑行”低碳骑行活动,垃圾分类宣传,大渠荡绿色环保等各类宣传低碳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旨在向社会市民宣传低碳环保的理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环保每一天。
4、高温送清凉活动:每年夏季高温天,为感谢环卫工人在高温下坚持工作,给汾湖人民创造了干净、安全、整洁的道路环境,组织青年青年志愿者为他们送上清凉用品,嘱咐他们在高温天要注意休息,做好清凉避暑工作。该活动已连续开展4年,并将长期开展下去,关爱高温下的工作人员。
5、春运暖冬行动: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外来务工者的辛勤工作,为让这些外来务工者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每年春运期间,组织青年青年志愿者前往火车票代售点、候车厅,向他们送上热姜茶和面包。该活动已连续开展5年,并将长期开展下去。“春运暖冬行动”,2月7日,2014年春运正式启动,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踏上了回乡的旅程。协会已连续6年,组织青年志愿者前往吴江和苏州火车票代售点、候车厅,向他们送上热姜茶和面包,外来务工者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一点服务,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浓浓关怀。
3月份“争做好事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为弘扬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志愿者学习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开展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志愿服务,重点结合绿色环保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志愿者服务的内涵和形式。3月7日,组织青年志愿者慰问贫困妇女家庭活动。3月29日关爱农民工子女感受城市亲子游活动,“以物换物,快乐共享”换客活动,作为吴江团区委“俭以养德,青年在行动”系列活动中的一项子活动,2014年5月19日,汾湖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汾湖乐购超市广场举办了首场换客活动,是为教育引导青年树立节俭意识、倡导节俭文化,培养青年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道德品质。2015年5月3日乐购广场爱心义卖活动,善款就走救助袁大姐抗癌治疗。5月17日在太浦河大桥下义卖活动继续。
“绿色青春,春风骑行”低碳骑行活动,5月4日青年节上午,一支朝气蓬勃的青年志愿者“绿色青春,春风骑行队”成了汾湖高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青年志愿者一行近10人,着统一服装,骑着汾湖的公共自行车有序地穿梭于街道,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活动。通过青年志愿者们的快乐的骑行向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活,同时这个活动也与年轻人热爱运动的理念相契合,开展此类活动的,有助于引领绿色时尚,在全社会形成低碳出行、共建美丽汾湖的良好氛围。倡导低碳生活,少开汽车,多骑公共自行车,希望能有更多的市民朋友加入到骑行的队伍中来,让我们的家园多一丝绿色,多一路畅通,多一点文明。
宣传文明交通活动,2014年5月29日,汾湖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汾湖交巡警中队举办宣传文明交通活动。在莘塔小学校门口,青年志愿者们与中队民警一道向小学生们发放交通安全资料,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以送安全的形式为小朋友们送上儿童节的祝福。
端午携手商家慰问空巢老人活动,在传统佳节端午节来临之际,2014年6月8日,协会与汾湖乐购超市联合举办了迎端午包粽子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与社区阿姨一起动手包粽子,喜迎端午佳节。所包粽子将用于协会慰问社区空巢老人活动。9-10日,协会组织青年志愿者带着慰问品分别走访了社区的空巢老人,给他们送上节日的关怀。
夏日送清凉活动,2015年8月2日,组织青年志愿者联合邮政储蓄局来到汾湖环卫所慰问,正在高温下坚持工作的环卫工人,感谢环卫工人为汾湖的人民创造了干净、安全、整洁的道路环境,为青年志愿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并送上了清凉用品,嘱咐他们在近几天的高温环境下一定要注意身体。
6月20日我为城市洗把脸活动,9月4日一滴水书香驿站公益文艺演出现场维护活动,9月19日中秋节看望老人活动,9月24日欧普公司大型文艺演出现场后勤维护保障活动。9月26日乐购现场招募新志愿者活动,10月17日重阳节带老人游览东太湖新城活动,10月31日新友花园七彩小屋志愿活动。
协会不断为志愿者创造志愿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让志愿者能够在活动中积极展示自我、肯定自我,通过自身行为来影响他人,实现其社会价值。
根据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志愿者总会制定的《苏州市吴江区志愿者服务时间统计制度》,协会组织部将由专人负责,对志愿者做好每次活动的志愿服务时间记录,每年根据志愿服务时间评选优秀星级志愿者,给予奖励。同时,我们要鼓励社会各界给予志愿者相应的奖励回馈,鼓励有关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应聘者,使志愿者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推崇,营造人人尊重青年志愿者、人人关心志愿服务事业、人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