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体现策略_通用版
小学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体现策略通用版 学生在小学时期,处于人生第二成长高峰的青春发育期,不管是生理方面,还是自我意识、情感方面,都在迅速地发展,这个时段的小学生都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为了避免小学生不会被社会因素、个人因素而左右情绪,影响学习,作为小学班主任,应该通过对学生心理的充分了解,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质,使小学生在健康心理的引导下,具备较高的驾驭知识的能力。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行的小学德育大纲里已明确地将个性化心理品质与能力列入其中,因此也表明了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性。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学校设施设备的逐渐完善,小学的心理辅导工作也渐渐被提上了日程。小学班主任作为主导学生学习与思想的灵魂人员,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了对班主任工作职责的新要求。只有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得到重视,才能保障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在学习方面,通过对小学生心理的合理辅导与教育,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包括有:人际交往障碍、自卑、焦虑、早恋、厌学等。①人际交往障碍。由于小学生正是处理生理与心理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于自己的行为更加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和支持,但若小学生的心理变化没有得到家长与教师的关注,也未能得到同学之间的认可,将会使其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并有可能造成人际交往障碍。②自卑。自卑也是小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自卑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兴趣、尊严等方面遭到的挫折。③焦虑。由于小学生学习的压力过大,而心理承受能力又较弱,从而容易造成失眠、神经衰弱、焦虑等现象。
三、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小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班主任在其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因此也决定了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可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班级德育工作开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作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也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小学生只有具有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才能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可提高班级日常工作管理的效率。班主任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工作职责当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对班级日常工作管理的效率,其主要表现在增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增加学生自我审视能力。①增进师生关系的融洽。班主任通过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师生双方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沟通,降低学生的叛逆情绪,让双方能够互相尊重、理解,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②增强学生自我审视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中,教师虽然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真正的学习却是要学生从内心接受,并愿意配合家长与老师进行学习。班主任可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养成并提高自我审视能力,使之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3)可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小学生只有具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勤学好问的人生态度,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而小学班主任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整体提高。
(4)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接收知识的程度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与学生本身的智力有关外,也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保证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使学生养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班主任需要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困惑做到早期的疏导,使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心理能得到有效的矫治,有足够的信心与意志,并对学习产生兴趣,久而久之便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作为小学生学习的引导人,通过细心、耐心、科学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避免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并对小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均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论文
【摘要】
小学思想品德课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小学思品课中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明理法、陶冶法、感染法、示范法、锻炼法。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心理健康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就现行思品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方法来说,则尚存在欠缺。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肯定会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探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在笔者就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五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些探索。
一、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明礼”教育中,有位老师从《中华成语故事》的录像带中挑选《曾子杀猪》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对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行不正”等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
可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劲头更足了,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而且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三、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由于该课的内容是讲述20世纪80年代一批身处异国他乡的少先队员尊敬国旗,维护国家荣誉的事。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让同学们预习了该课,然后让他们运用网络、书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等材料,学生的收获远比老师想像的要多。他们在课堂上播放了家里录制的奥运健儿领奖时国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诉说了沈阳五星河体育馆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足球提前出线时全场红旗翻滚和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动人场面,甚至唱《歌唱祖国》和《红旗飘飘》两首歌曲,从而了解了国旗和国家的关系和五星红旗对我们中国的意义。整堂课中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学生一同表述,有些内容和录像场面使教师们激动不已。
四、示范法
青少年模仿性较强,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所谓示范法,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指导他们去模仿。这些榜样,首先应该是教师自身,其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再次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到优秀人物,特别是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目前在社会上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情况比较普遍,为了让学生懂得要尊重劳动这一教学目的,老师在教学《劳动不分贵贱》这一课时,不要光从书本中讲述,可以让学生的思绪从课堂走向社会,探询自己身边的、被人们真正尊重而又是普通劳动者的人和事,唤起学生对每一位劳动岗位上的人的尊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老师在讨论中可启发学生:小区里的老伯经常照顾双职工父母的小孩,帮人代管代看物品;自己下岗的父母用勤劳的双手起早摸黑做小生意支起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明白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是值得尊敬的普通劳动者。
在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应因势利导,还可与小区居委会联合,将学生带到居民社区,进行卫生、帮教、助残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四、锻炼法
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锻炼法,就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例如,结合每年的春游、秋游,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远足活动,并且要求他们不带零食,只带开水。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艰苦朴素的精神,又促进了他们的互助、顽强、坚毅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当前的思品课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给小学生以过多的禁锢,使他们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作为思品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如执教《不上当受骗》一课,开课时,教师可借助录像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晚上,小丽独自一人在家看电视,忽然听到敲门声。小丽问:“是谁,有什么事?”敲门者说是她爸爸的同事,要给他爸爸送一份文件。小丽站起身准备去开门,录像停止。小丽是该开门,还是不应该开门呢? 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作答,而是让学生用自主选择座位的形式来回答“该开门”还是“不该开门”的问题。同意开门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开门的同学坐右边,然后两组学生对抗辩论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样在学生自由组合的两组对抗辩论中,学生知道了面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学会自己保护。通过学习,学生经历了一次难忘的锻炼。
又比如《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我们先通过课内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和道理,再将学生带到室外的马路上、十字路口,指导他们辨认交通标志和信号灯,请交通警察进行现场指导,让小学生开展相应的行为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小学教师要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小学思品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揉合起来,在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三篇:班主任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谈
班主任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有时甚至是直接的和决定性的。本文阐述了班主任在班级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提出了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学生
现代的教育观,不仅包括个人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包括个人人格的健康成长及潜能的充分发挥。在此当中,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当代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并且日益占据重要的地位。十几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路走来,已经成为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并且已经成为提高德育实效的一个有效突破口与生长点。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有时甚至是直接的和决定性的。因此加强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人的紧迫任务。
1.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教育学和德育对班主的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早有很多
的论述。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却少有涉及。笔者认为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优势: 1.1能及时觉察学生心理的需要与困惑
每到开学前,教导主任就会把班级学生的名单给班主任时,同时也把教育与心理辅导的责任放在了她的肩上。自此班主任与几十个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算一下,一周有五天,小学生到校时间是从早上8到下午4点,整8小时,5天共40小时在校。中学生到校时间从早上7点半一直到晚上8点,整13:30小时,5天共66.5小时住读生和高中的学生几乎要到晚上十点半才离开教室,整十五个小时,5天共76.5小时。周末两天共48小时,中小学生除开睡眠16小时小时,在家的时间仅为32小时。这32个小时,很多中小学生是在补习班,书桌前度过。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直接的接触,发现父母没有了解的方面,比如学习的困惑与不适应,同学交往的需要与矛盾,对老师的爱心、关注的渴望等等。班主任及早发现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与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较顺利地适应新的学习,避免了以后可能的隐患,这是多快乐的事。
1.2能调动多方力量作用于学生心理健康
毫无疑问,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她几乎就是个指挥,运筹帷幄,外联家长,社区,内结领导、同事,把这几种力量凝聚
成合力,给予学生的心理健康以积极影响。
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频共振时,她要协调;当学科教师与她的学生有矛盾时,她要调和。因为她深信,学生是在良好的关系中成长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与班主任接触、交往,受到其关心教育外,其他科任老师及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这几股教育力量相互矛盾、相互干扰,方向不一致,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导致心理的扭曲。班主任正是这几股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班主任要与科任教师沟通情况,交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方法技术,达成共识,相互协作。
比如当班主任把握了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与孩子沟通的不同方式可能会形成孩子哪些人格特质的基本知识时,对孩子的心理辅导就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几年心理学研究表明,亲源性心理影响是什么性质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班主任要了解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与孩子沟通的不同可能会形成孩子哪些人格特质。近几年心理学研究表明,亲源性心理影响是什么性质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1.3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
学生的有些心理问题不可能是一次晤谈就得到疏解,其行为不可能是一次训练就有效果。例如,从班级辅导角度讲, 不可能指望一次训练就能解决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惑,学生就掌握了人际交往技巧;就个别学习心理辅导来说,假如某个学生对考试非常焦虑,必须分几次甚至更长时间进行心理辅导。但班主任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他可以有很多机会观察受辅学生并帮助他。
比如可以把班级辅导主题分成几个小的、步步深入的项目,利用多种活动扎实地训练;可以确定详细的阶段个别辅导计划,对每一阶段辅导结果进行评估及随时跟进。
但是要把这些优势体现并发挥出来,作为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的学习就是非常必要。而且从教育发展的趋势看,班主任必须要具备心理辅导者这样的角色。
2.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有时甚至是直接的和决定性的。例如,一个情绪不稳,说话刻薄的老师,会使学生处于害怕、焦虑等负性心态之中。如果学生又不幸地被她管理好多年,可以肯定的说,必将导致一些学生个性不良。所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健康心理,培养健全人格,班主任责无旁贷。这必然决定了对班主任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辅导技能的专门要求。
2.1自身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其心理健康水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往社会在强调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时,忽略了对教师的理解及其心理健康。在目前教育还不能以比较理想的方式进行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非常重要。除此以外,以下几个素质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 欣赏:去发现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更去欣赏儿童的方方面面。
幽默:学着以诙谐、风趣与学生交往。
尊重:尊重儿童的不同发展速度,成长经历,价值观。真诚:去掉惯有的角色面具,以心交心。灵活:变线型思维为多元思维。敏锐:于细微处洞悉学生的问题。兴趣:不做孤陋寡闻之人。
2.2具备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必备知识和技能 如果说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是班主任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基本保障,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则是班主任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仅凭热情,注定了心理辅导收效甚微。
就学校心理学理论而言,班主任应当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
理学、品德心理学等理论;作为学生心理辅导的技能构成:一是研究学生群体和个体的技能;二是沟通与合作技能;三是设计与实施班级辅导活动的技能;四是设计与实施个别心理辅导的技能。班主任重在前面三个技能的基本把握。
2.3营造健康的班级心理环境
教室是师生之生命流动的载体,班主任和他的学生成长于斯,变化于斯,是让生命如歌,还是让生命失色,全在班主任。
那么什么是心理环境?它主要是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空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氛围。不同性质的班级氛围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绪、态度和行为。而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建设性的。学生不仅从班级中的个体之间的交往形式能感觉,更重要的是他从内心体验到和同学、老师之间的友好、和谐、互助安全。
课堂应是既能包容轻松愉快的心情,又能包容严肃认真的思想的场所。在课堂里,知识与理想联系在一起,对理解的激情能够得到满足。学生感到有竞争但不残酷,有困难会得到帮助,有困惑可以求助,有快乐大家分享,他们深深地依恋这个班级。在这样的班级氛围里,班主任何尝不是受益者。
2.4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最是丰富、多样的。可以说,从物质到精神,从静态到动态,从显性到隐性,从集体到个人,无不可以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一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活动或专题讲座;二是个别心理辅导;三是课堂教学;四是班队会、朝会;黑板报等等。
班主任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内容,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困扰和心理倾向来设计。比如:环境适应的辅导、沟通交往的辅导、自我意识的辅导、创新实践的辅导、学习管理的辅导,心灵成长的辅导等。
也可根据学生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突发事件决定。等等,总之用以主题班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2.5敏锐发现和察觉学生的心理异常状态
所谓异常,即不同于常态。班主任具有最便捷的觉察学生心理异常条件:一是与学生朝夕相处,比较容易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比如行为习惯的突然变化等。二是来自班上其他学生的反映。但是,敏锐的发现取决于两个因素:是否具有对学生的深切关怀;是否具有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和经验。
2.6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以情绪表现出来,而情绪的产生
来自于个体对事物的态度、看法。无论是班级心理辅导还是个别心理辅导,班主任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维护和调适能力,学会以发展、辨证的眼光看事物的多元思维;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障碍,从而获得个人的不断成长。因为,心理辅导的意义就在于“助人自助”。
2.7遵守心理辅导的道德规范
为了保护学生不受伤害,班主任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必须遵守以下道德准则:诚实守信、热情友善、严守秘密。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纳入每一个班主任的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应当成为每一个班主任工作的必修课!这是历史赋予班主任的使命!参考文献: [1]王希永,田万生编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第四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论文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论文
钦州市钦南区那彭镇中心小学黄昌虎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既担负着班级“设计师”的使命,又担负着“施工员”的重任。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班主任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呢?
一、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班主任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从而赢得学生的爱戴。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为此,班主任教师要改善自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主动地、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谈对话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班主任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做些什么,想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从心理上接纳,从心底产生敬佩,师生关系才会和谐。
二、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班主任教师应从单纯的思想建设者变为心理护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
1、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家庭、社会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的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2、循循善诱
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三、精心策划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笔者注意主题班会内容的系列化,内容丰富,又符合学生实际,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学期,笔者策划了许多主题班队活动。如《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地球》,通过本次活动,了解我们可爱的家园——地球的生态环境正遭受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四、要培养班级正确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在班级管理中,班级风气是评价一个班主任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一个有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可以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制约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无形当中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班风是反映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培养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对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良好的班风应该是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映新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而且,它还应该具有本班的特色。
五、与时俱进,探索德育新方法
班主任要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方法:一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班主任只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以情感人。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生病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关心照顾,组织学生送温暖,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把做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三是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德育工作要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要量化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建立学生操行评分制,每日根据学习、生活各项活动的情况总结评分并加以奖励、惩罚,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紧密结合,把规章制度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保证。
六、需要班主任的关怀、激励和爱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不应是对立关系,也不能不分彼此。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为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关爱是基础。
一个挚爱学生的班主任,自然会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望,自然会博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就会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同时,理解与沟通必不可少,还需要无时无刻的激励教育,“多激励、少批评”要求班主任善于发现学生的自身优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激励学生积极上进。
总之,班主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先行者,班主任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个学生——一个家庭——一个社会,记得在“小手拉大手,革除陋习”的活动中我认识了这个关联图,我明白图的根本是学生,学生的基础教育在于我,面对如此大任,岂能儿戏?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作为一线班主任,让我们都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我们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第一步,把基础教育的德育理念升华,教是为了不教,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去享受成长的幸福、快乐吧。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小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但由于诸多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错位和各种竞争带来的压力,少年儿童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说谎、自私、任性、焦虑、抑郁、耐挫力差、攻击性强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挠。因此,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在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以保证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
一、优化教师素质,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学生可以怀疑父母,质疑朋友,但很少有人否认教师。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不仅仅是教师能够传道、授业、解惑,更主要的是我们教师的奉献精神和人文素养吸引和教育了学生,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一生。教师的人格魅力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素质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做到一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要认真学习,广采博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而且可以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时能引经据典,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知识的传授、思想的启迪;二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关爱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既能因材施教,激活每一个学生努力向上的内在动力,又能以长者的风度,宽容的态度,善待学生的言行,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他们愿意把老师当作朋友,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这样,我们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教育的主动地位,让一些潜在的矛盾消除在萌芽之中。三是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和教育他们,处理好学生日常心理问题,解除学生心理疑难,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二、走进学生心灵,用教师的爱陶冶学生的情操
现在,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似乎越来越感到困惑: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有的很自私,有的攻击性强,有的一会儿张狂,一会儿又郁郁寡欢„„他们在宣泄什么?他们有什么不满?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呢?或许,在这种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孩子的眼睛被迷惑了,孩子的心被扰乱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除了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关心他们的考试分数以外,对孩子又了解多少又关怀多少呢?他们缺少的是正确的引导,是内心深处的爱抚与慰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教师要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从关怀爱护入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今年,我到一个班上去顶替语文教学,开始由于不熟悉,课堂上面对众多举手的学生,我只能照着花名册点名字。一次,当我点到卢宇飞这个名字时,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我感到很奇怪,在同学们目光集中的地方,我看到一个男孩子低着头慢吞吞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面对我的提问,他除了茫然地看了我一眼以外,就再也没有抬起头来。这时,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他是我们班上最笨的学生,我们老师从来就不喊他回答问题。”听了这话,我的心一阵颤栗,再看看这个孩子,头低得更很了,我只好先让他坐下来。下课后,我找到了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了解情况,老师们普遍反映,他大脑迟钝,上课从来不举手发言,单元测试从没有及格过,平时下课也很少出去玩,大都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并且说和他差不多笨的还有两个同学。
最让我感到寒心的,是在下一次的上课时,我对同学们说,认为自己是笨孩子的请把手举起来,话音刚落,我竟然看见三只小手从深埋着的头颅的旁边颤巍巍地举了起来。我的心像被针扎一样难受,人莫过于心死,这几个孩子不但老师同学们把他们看作另类,就连他们自己也从心里承认了自己的愚笨。面对这种情景,我激动地告诉大家:“孩子们,在老师的眼里,你们没有美丑、优劣之分,你们都是那样聪明漂亮,成绩不好,是因为前面有些知识没有掌握好,并不是自己愚笨的原因。”这时,我瞥见刚刚举手的三个孩子有的悄悄地抬起了头。于是,我便逐个走到他们的身旁,拍拍他们的肩膀,摸摸他们的头说:“人,要想让别人瞧得起自己,首先要自己瞧得起自己,要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在以后的课间时间,我尽量地和他们在一起,及时帮助和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并且想办法从他们身上发现优点,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们,让他们逐步地树立信心。面对从未得到过的表扬,三个孩子脸上开始挂上了笑容,学习成绩也慢慢地有了提高。
针对这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作为老师不是给他们施加压力,强迫他们花更多的时间把学习成绩赶上去,而是要走进他们的心灵,尽可能地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多鼓励,多表扬,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帮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只要给他们一缕阳光,他们也会露出灿烂的微笑,给你一个灿烂的回报。
可见,我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爱去暖化他们冷漠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获得成功。
三、搭设教育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净化心灵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不能立足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系统的思考和规划,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门课程,甚至寄希望于开展一两次活动,请一位心理资深教育专家举行一两次讲座。殊不知,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绝不是每周上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听一两次讲座就能实现的。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说教上,而应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融入生活,在实践中让他们得到心灵的熏陶,在参与中引导他们合理释放自己,进而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行。近年来,我们注重搭设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陶情、益智、健体的同时培养了健康的心理品质。
一是突出主题活动。我们依据学生年段特点,把对学生的教育与月重大节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一月一个教育主题。如三月份的三八妇女节,我们开展“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主题教育,要求学生为母亲送上一份礼物,从今天开始培养自觉做力所能及家务事的好习惯。活动期间,既有宣传教育,又有行
为成果展示,使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中得到具体体现。二是活跃课间活动。学生课间活动是培养学生交往能力,释放自己心理的最佳时间。我们一是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或几个同学选择一样课间有益的活动器材,参与一种有意的活动,如有的学生准备的跳绳,有的学生准备的呼拉圈,有的准备的羽毛球等等,学生在课间充分地利用这些器材,三人一组五人一伙地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二是鼓励教师在课间与学生共同参与娱乐活动,这样不仅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做有益的活动,而且密切了师生关系,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三是建立学校、班级两级课间活动引导机制,学校文明导行岗坚持课间挂牌巡视,及时发现学生不良行为给予引导纠正,班级设立的文明导行员、安全保护员、卫生保洁员,坚持对本班学生的课间活动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
三是发展特长活动。学生有了良好的兴趣爱好,就会减少心理的压抑感,甚至避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产生。我们鼓励学生每人都要有一样兴趣特长。一是坚持在每周二下午开展学生兴趣特长培训活动,如“书法、绘画、器乐、球类”等,做到指导规范,效果明显;二是定期开展学生兴趣特长展示竞赛活动;三是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选择参加一项兴趣特长参加培训。用健康有益的爱好,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四是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发展能力,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我们在银纺公司、交警大队、消防大队、车桥公司、南河电厂、防疫站和赵湾中心小学等地建立了七个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到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我们带领学生到我县最边远最贫困的山区小学——赵湾中心小学去体验生活,和那里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让这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充分享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独生子女们,亲身感受到大山里孩子生活的艰辛,学习的勤奋。学生们不仅在体验中培养了战胜困难的耐挫力,而且山区孩子的贫困艰难生活也震撼了他们幼小的心灵,使他们自愿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加强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群体,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
四、整合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和谐环境中健康成长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我们注重整合学校、家长、社会教育资源,让家长素质的提高,社会民众的关注与学校教育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近年来,我们一是坚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全员培训,让他们了解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接受新的教育子女方法,构建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明确自己在子女教育成长中的地位,从而增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注重架设教师与家长沟通,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形成教育的合力,我们通过“老师家长月交流卡”,设立“教师网络信箱”、“校长信箱”、开展“学期征求家长意见”活动,广泛地与家长接触,让学校、老师了解学生在家及在社会上的系列表现,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使教育不留空档,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始终在有效地监控之下,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滋生。三是调动社会力量,关注弱势群体孩子。当前,由于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和人才流动的开放性,给传统的家庭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孤儿等特殊群体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一方面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关心他们学习的同时,采取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等多种办法,引导和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与当地政府和社区联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为这些弱势群体的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使他们在物质上得到必要的满足,精神上得到最大的慰籍,让他们在同一蓝天下共享快乐,健康成长。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学校要针对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作出最大的努力。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一对一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
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是否受到尊重关系到他的心理健康,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心灵更加敏感脆弱,也需要受到尊重。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四.改变刻板的教学风格,培养学习兴趣
基础心理学认为,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者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所以,让教学变得更灵活、生动、富有色彩、制造动态效果,加点创意,营造让学生感兴趣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我们作为教育者,希望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哪种人?
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此,在具体执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满足合理需要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者相反,导致逆反心理,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事实一再表明,满足合理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受到压抑,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人的心态和行为就有可能趋向极端化,甚至铤而走险。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或罪错行为,绝大多数都与合理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有关。学校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敢策建立起来的正规的、完善的教育系统。因而,就满足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言,所提供的机会和方式是最具合理性、方向性、教育性和权威性的,是任何家庭和其他社会部门都无法相比的。为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自觉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满足的正常途径能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教育者对此必须充分注意。
2.提供指导
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比如新人学的小学生,由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学校的小学生,随之而来的是主导性活动的变化,由先前的做游戏为主变为以学习为主。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主要活动的变化,家庭与社会的要求也不同。小学生要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写作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已成为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如此巨大的变化对所有学童来说都会遇到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再比如高年级小学生,面对青春期的提前到来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有心理准备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所有这些共性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或其他人员有计划地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否则就会遇到困难,就可能出现困扰,不利于身心健康。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调整等均属个别指导。
3.及时调治
我们知道,学校是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机构,有许多工作要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小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不可能都用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因而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效果如何显著,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总会有少数或个别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并能随时与有关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建议,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和治疗。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定型,各种心理问题即使比较严重,只要及时发现,善于识别,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后效果良好。
由此可见,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重点不在于治疗而在于识别,要能及时发现,以保证及时有效地得到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治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有明确规定。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相应的咨询辅导机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