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对每个小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班主任工作是面对每个学生的全局性工作。因此,班主任在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有着独特的优势,而此项工作成效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和培养,已经成为关系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课题,应引起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的发展与遗传、环境、学习、社会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首先就应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针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反常的言行,学校与家庭应及早沟通,以尽快找到问题的症结,并解决问题。其次,在教学管理中,各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树立起较强的诚信意识。再次,班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中心,学生的一喜一怒、一得一失通常都发生在班级里,它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以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班主任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改变“教师讲、学生听” 的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还要使之与教师的科学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本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平等地对待学生,和他们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如果教师通情达理、性格开朗、学识渊博,且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那么,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下,学生也会主动地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学习的效率。
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时,班主任首先应从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着手,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并保护他们的创造性,对他们所犯的错误也应持宽容的态度。这样,每个学生在教师面前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从而真正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如开主题班会时,老师既要引导提问,也要允许学生反问质疑。此外,还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和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真正符合主体性德育的要求,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成长。
二、通过教材中人物形象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课文和优秀的人物形象,他们所体现的良好品质可以成为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的好教材。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使他们深刻地受到英雄人物的力量,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对学生进行自律、耐挫教育时,教师就可以向他们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也可以在班级内举行故事会,要求学生讲一讲自己身边的优秀人物等。这样,就能增强他们对课堂的兴趣,并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从而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此外,还可以邀请先进人物到班上来做报告,使学生受到感染,并激发起内心的主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完善自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了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
三、丰富多彩的活动是陶冶纯真、美好心灵的摇篮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工作面非常广,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很多工作都可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例如,出板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节目、剪贴文章、开主题班会、参加文体活动,等等,这样就能使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觉地遵守这些标准。此外,班主任还应适当地调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以使评价更趋合理性。过去,我们常常认为听话、懂事的就是好孩子,而现在则融入了性格标准。在评价时,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是否善于合作,是否具有团队精神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一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不愿意帮助别人,在行为上表现自私时,可以利用班会组织一次关于智商和情商的演讲会,以使这些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文章,并要求他们写演讲稿,在班级活动中进行演讲。这样,就能使他们比较深刻地剖析自己的优、缺点,从而积极改正不足,并逐渐培养起健康的心理。
四、注重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问题” 学生,即通常被认为有各种行为问题、且相对落后的学生,其行为经常达不到社会化的标准和学校的要求。许多报道认为这种儿童既有生理原因,也有教育不当的因素。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缺乏支持的环境中,心理发展受到了挫折,因而导致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如果又经常受到老师的责骂、同学的嘲笑,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焦虑和敌对情绪,陷入学习障碍与心理障碍的恶性循环中,并逐渐便形成心理疾患,产生行为危害,进而对社会造成危害。对这种儿童,除了要耐心指导和细心呵护外,还要培养和发现他们的一技之长,多鼓励、多表扬他们,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减少心理健康障碍的发生。
五、给小学生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谈人的需要时指出: “人们大都渴望被肯定。”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把相同的热情和不同的期望给予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关爱和期待,并以良好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和班级活动中。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他们的各个方面。因此,每一位老师都要公平地对待学生,要对他们充满真诚与信心,进而寄予爱心和希望,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前进的动力。此外,还应在班级管理中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对他们少一些冷漠、怀疑,从而激发向上的活力,使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
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很多途径,但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心理活动特征等都有着最直接、最细致、最深入的了解,学生也最容易在班集体生活中表现出个性特征。可见,班主任作为学校与学生的直接关系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小学班主任就更要善于动用心理战术,做到以心育心,并努力使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从而使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最终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第二篇:谈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德育
谈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孩子成为家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独生子女较多,大部分家庭五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生活,致使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心灵不能承受任何的压力。如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使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能够正确的处理自己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很好的进行研究,现将我个人的一些见解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建立通道加强教育
在班中一角,建立“知心信箱”,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信箱,然后由班主任做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此类活动中,可能大量涉及学生的“隐私”,因此班主任特别要注意坚持为学生保密。同时也可允许学生以书面、不署名的形式提出心理健康问题,以便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作为班主任,我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中个别辅导以“烦恼回收站”为名,鼓励学生倾诉烦恼,发现问题,提供帮助,共同商量解决。在将“回收站”的烦恼整理归纳后,发现:在接受辅导的14名学生中,为学生成绩不好担忧的有4名,占28%,其中2名作业问题比较突出;为处理不好人际交往关系而不安的有7人,占50%,有4人;1人为长得不高而烦恼,占7%;1人为上课管不住自己而烦恼,占7%;1人为无法面对挫折而烦恼。由此可见,学生对情感交流需求较大。他们渴望有朋友,有人来倾听他们的心声。这对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一定的参考。
2、通过活动进行自育
平时利用班会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集体辅导。在活动中,主要由学生自己来主持,班主任只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建议,也可适时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使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班会活动的安排如下:(1)向学生匿名简介一周以来“烦恼回收站”的情况(5分钟);(2)学生完成“你了解自己吗?”的下列小测试,不要求署名,并及时告之结果(15分钟);(3)根据(1)的情况,针对学习、人际交往、情感需求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5分钟);(4)小游戏,培养学生团体及协作精神,活跃气氛(5分钟)。
此外,班主任还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游戏、猜谜、讲故事、文体活动等,使学生在班队活动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等精神,从中有所领悟,受到启发。当然,要注意的是,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其它活动结合起来,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
3、创设氛围进行宣传
如利用黑板报、知识竞赛等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由于这些形式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的特点,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运用,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和富有成效的好办法。
4、家校联系加强沟通
利用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有益的补充途径。一般来说,家庭是学生心理最容易暴露的场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条件。但不少父母缺乏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或观念不明确,也缺乏必要的教育艺术。笔者在整理上面提到的测试问卷还发现:家庭对学生的影响足以与学校“分庭抗拒”。因此,班主任应与家长经常沟通,并给家长提供一定的帮助。
另外,我认为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最佳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可以比较系统地进行心理科学知识教学,开展心理保健,进行行为训练等。这样,将更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到学生中去。
二、关注学生个性特点,积极引导身心健康发展
活跃,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用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锁住他们的心灵。而心理辅导,却可以矫治他们不合理的行为,给予学生的是“轻风拂柳,丝丝入怀”的感受。但要真正摸清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多与他们接触、交流,主动有意接近,运用多种形式不同方法进行谈心,然后才能发现他们行为的不合理性,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比如在期中、期末复习迎考阶段,针对学生在家长“望子成龙”、老师“盼铁成钢”的高期望值下产生的精神紧张,心情压抑的心理,开展以《学习的苦与乐》为话题的班会心理课,让学生尽情倾诉学习的“苦”,在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从而以乐观心态正确面对学习生活;对依赖性强,缺乏恒心、毅力,产生懒惰心理的学生,开展以《动手又动脑》、《我是“小医生”》等为主题的班会心理课,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觉纠正不良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逆反的心理特点,可开展《“两面人”》、《我是谁》等为主题的班会心理课,对学生进行人格辅导。当发现有共性的问题时,可组织诸如“我有话对你说”、“我的自画像”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心理辅导的活动中,认真地评价自己,认识别人,找出不足,自我改正,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发展。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快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快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管理者角色与心理辅导员角色的冲突问题。比如,有些班主任遇到班里的某个学生违犯校规的事情,常常出于维护班级名誉,给以较严厉的批评,但这样可能忽视心理问题的疏导。其实角色冲突的矛盾隐含着角色互补的统一。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分析出现的问题,倾听学生的解释,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效,师生的心灵才会相通。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换角色。从权威型的班主任转换为朋友式的心理辅导员角色,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催化剂。
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工作的有机结合,开拓了德育新领域,体现了德育高质量,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当然,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项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工作。因此需要班主任要有耐心、爱心、细心和恒心。
第三篇: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处于身心发展变化特殊阶段的中小学生们,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或家庭教育的不当,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存在着自卑怯懦、情绪不稳、惧怕挫折、暴躁易怒、学习困难、缺乏毅力,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就成了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提高认识,努力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和方法创设良好的氛围,应用激励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 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这时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身心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问题。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有时甚至是直接的和决定性的。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频率最高,也最了解学生,因此对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加强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培养新世纪创造型人才的紧迫任务。
一、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当今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倍受家庭父母的宠爱,他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了外面社会的一点点打击,心理敏感而脆弱,他们得到父母的呵护太多了,而得到社会的锻炼磨练却太少了,他们通过新闻媒体看到的多,眼界广,实际操作的能力却很低。要么盲目从众,盲目乐观;要么自卑自贱,自我封闭。他们的心理发展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智力、情感和身体的全面发展,还应该包括心理的健康发展。当一个人的知识增长到某一高度后,心理素质就成了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了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是以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为前提的,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都有一个严重的教训,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甚者,是把学生当中存在的厌学、离家、上网成瘾、承受能力差、情感脆弱等一些问题认为是思想品德上的问题,从而出现认识的误区。
因此,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有: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保证。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能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第二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第三能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长。所以从青少年本身出发,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保证。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变化很大,十一、二岁到十三、四岁,属于人生的青春发育期,这是心理剧烈动荡时期——青春发育期,而对这时期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搞好全班学生的心理卫生,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避免各种突发事件,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二、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班主任是对学生教育、指导、管理、帮助、爱护的一支特殊队伍,在教育的工作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密切,这使得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有别于其他科任老师,他们具有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职责和教育被愈好每位学生的责任,这也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和优势。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为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第二有利于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会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运用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消费、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有做主人的感觉,容易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所以,班主任担当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及方法
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学习类问题教育和生活类问题教育。
(一)学习类问题教育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目前学校的课业比较繁重,家长老师的期望比较高,现在许多学生因为升学的压力而造成心理的异常。因此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合理用脑,劳逸结合,并提出与学习能力相符合的期望值,既不能对他们期望值过高赶鸭子上架,使学生疲于奔命,由苦学变厌学,也不能放弃部分差生,使他们感到自己就像被遗弃,从而受到心理上的伤害,产生反教师、反学校,甚至反社会的心理。同时还要注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宽松和谐的班级学习心理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掌握知识,以发挥大脑的最优学习功能。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生活类问题教育
生活教育也叫生活辅导,是为了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包括生活中的情绪辅导和基本社交辅导。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学生适当的宣泄情绪又能适当的控制情绪。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上均日益成熟,由于性意识的萌发容易对异性产生有意识的爱慕之情也就是早恋。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早恋,指导学生学会正常的异性交往。同时,班主任要学会做学生的特殊朋友,多和她们沟通,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了解他们生活上或学习上有什么帮助或困难,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型教师比较顺应学生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情感与个性的发展。因此,我积极创造一种民主氛围,让学生释放“能量”。这“能量”,不管是建议还是意见,是牢骚还是委屈,不断地宣泄,对于化解矛盾、保持心态平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学生有不良行动或言论等生活细节出现,班主任应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找出学生不足之处,并找出正确解决方法,从而使学生不断战胜自己,逐渐走向成熟。此外还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家庭关系、家庭环境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是比较大的,透过家庭可以了学生的更多生活上的细节问题,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班主任除了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和生活上的辅导外,还要健全学生档案,建
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边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对症下药,利用不同的方法强化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会课,为学生提供沟通倾诉的平台。
总之,青少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最容易偏离心理健康状态形成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阶段,因此心理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也是一项极艰巨的任务。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不断学习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身心的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
[1]王韶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哈尔滨市.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孙静.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黑河教育第三期,2004 [3]余雪霞 余慧霞.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广西.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 [4]丁榕.丁榕老师谈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北京教育,2002 [5]金东贤,俞国良,傅婕.简论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 [6]万玮.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具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或手段,而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改善学校育人环境入手,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为本,紧密结合学校各项日常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有的经常惹事生非,离家出走,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
一、营造学校心理健康环境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不同的校园环境造就不同的学生,一流教育要有一流的校园环境建设,学校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姿态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校园墙壁、板报、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如:我校在校园四周的墙壁上,楼道墙壁上,张贴上校风、校训、学风、名言警句、人身安全警示语、交通安全知识广告栏等等,让学生在校园生活环境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终身受用。
2、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环境。
学校可以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
尊重意味着关爱,尊重需要通过关爱来体现。就是要对学生有无私的爱。热情、耐心、细心,礼貌相待,维护学生的利益,保护学生的自尊和隐私,为学生分忧解愁,出某划策,尽心尽力,以学生为中心,有效的引导与帮助。
2、教师要讲诚信。
“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之间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3、教师要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1、建立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2、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其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
一般来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如果困惑不及时给予消除,任其长期积累,超过其年龄心理具有的承受力,则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乃至妒忌、憎恨等不健康心理,形成孤僻、懦弱或急噪、粗暴等人格阻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预防与消除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五篇: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李蕾200302310044包头市第四十九中学)
内容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现今的的生活状态及未来发展的教育,班主任做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有必要更有可能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做为一名新课改指引下的新型班主任应该具有发现和观察学生心理动态的能力,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才能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妥善的处理。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了解学生为基础,针对个别问题区别对待,同时注重与家长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正文: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不合拍的时期,自认为已长大的他们,心理却很不稳定,出现了自我,学习,角色及观念的混乱.近年来学生自杀,出走,厌学的事例屡见不鲜,证明了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心理已达到不平衡甚至是不健康的状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学生在这个时期特别需要成人做他们的朋友,给他们心理上的具体辅导与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班主任——作为
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及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控制并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注意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作好学生心理的导师。
教育部于2001年6月7日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深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提到日程上来。班主任与学生日常接触最为密切,对学生自身,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方面的了解也十分的全面,责无旁贷的肩负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因此,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一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兴起,唤起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他们渴望有更多的老师来关心他们的内心。在这种情况下,几个兼职或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已无法满足一所学校全部学生的需求。由于广大班主任的参加,便能使学校心理健康走出这种人力匮乏的困境。另一方面,则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面对社会的变化,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变化以及现代教育要求的变化,不少班主任在工作中感到困惑和迷茫。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恐学,逃学,说谎,恶作剧,斗殴等问题,沿用旧的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已显得无能为力。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兴起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班主任逐渐意识到学生的上述问题不全是思想品德问题,而可能是一些心理问题,不能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要区别对待,以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班主任只有掌握有关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理论,并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卓有成效的解决自己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班级不仅是开展教学的集体,也
是学校中的基本生活集体.班主任在班级中接触学生的机会,要比其他老师多,条件也更优越,班主任有可能更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交友情况,家庭状况及其他问题。因此,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适宜也最能够把这一项工作开展好的角色,就是班主任。(1)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2)班主任进行的常规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时空保证。班主任进行的班级管理工作,是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媒介。只要班主任能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技巧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就能使每一项工作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3)班主任与家长和任课教师的联系,为整和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班主任在学校,家庭之间起着一种桥梁作用,他不仅对学生及家长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在任课教师中也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在良好人际环境的创建及各种教育因素的协调方面,相对于其他任课教师和家长来说,班主任能起更大的作用。
二 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心理承受能力差,忌妒心强。
父母娇宠,老师器重,多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意识狭隘,爱钻牛角尖,缺少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一旦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情,容易出现偏激行为。我班就有这样一位学生小W,成绩优秀,但在班中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原因是他很骄傲,又爱打小报告,喜欢说别人坏话。在一次评选“三好生”的民主选举中得票数很少,并且同学们当面列举了他平时的很多不遵守纪律的事情,比如:迟到,上课说话等。自觉很没面子,自尊心受到不小的打击。之后在班中更加远离同学,每天独来独往,对老师的要求也采取对抗的态度。我发现这个问题后与其进行了几次推心置腹的交谈,首先,让其用合理的方式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使其情绪平缓稳定后共同寻找原因,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即并非只有学习成绩能够衡量一个人,还包括与人交往,适应新环境,承受挫折等很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肯定他的优点的前提下,使其能够更大程度的悦纳自己,积极主动的改变自己,同时做全班同学的工作,倡导同学们伸出友情之手,接纳他,帮助他,为其改正自身的缺点创设良好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出小W受不了周围人对他的指责,对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不是虚心的接受而是从狭隘的自尊感出发,对周围的人采取抵抗报复的行为,反映了越来越多的顺境中长大的孩子的心理特
点。
2.青春期的情感萌动。
青春期是以性成熟为标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世界卫生组织把青春期界定于10岁—20岁之间。在这一阶段,他们对外在美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他们开始注意到自身外貌,身高,体形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也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对部分学生而言,由于开始认识到自身外貌不够漂亮或个子低矮,体形较胖等,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自怨,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如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则易产生爱慕虚荣,自傲,狂妄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性意识的出现,是青春期的典型心理特征之一,它引起了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性格等个性特征的一系列变化,十三四岁的孩子已经开始萌发追求异性的需要,因此,青春期被人们称为“性危险期”。但我国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早恋现象在中学生中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果在孩子青春期到来之时,学校或家庭教育不当,孩子遇到外界的冲击,刺激,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3.家庭教育不当。
有许多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是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家长对其行为要进行深入了解和有效引导,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有这样一个让人痛心的故事。有一个14岁的女孩,有几次回家晚了,她妈妈很生气,骂她:“又到哪鬼混去了,是不是作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这么晚才回来?”这个女孩只是和几个朋友吃饭,玩的晚了些,但她妈妈骂了他几次之后,她竟然真的不回家了,和一个男孩在外面同居了,以致怀孕无颜回家而跳楼自杀。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位女孩的行为呢?她本可以向妈妈解释的,但是妈妈没给她解释的机会。
青少年心高气傲,自尊心强,一旦遇到伤害自尊心的事情,往往易激动,易愤怒,甚至拿自己当作报复的工具,作出一些偏激的行为。
三.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全面了解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班主任对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第一,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外,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
班主任有必要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和校外生活。家庭状况包括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管教方式,家长的爱好及个性特点,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等,这些因素都对学生有潜在的影响。第二,了解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教师需要了解的一个重点。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内向型的学生,教师就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活动,多与人交往;对自卑型的学生就要从一点一滴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偏激性和攻击型的学生则要以静制动,以理服人,培养他们的忍耐力和自制力;对耐错能力差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挫折教育与训练。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出发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己有特长的方面大展身手,对恢复自信,改变自卑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2.加强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安全度过“性危险期”
正确的生理卫生教育。在学生进入青春期之前,班主任老师要把科学准确的生理知识向学生讲授,必要的时候可以把男女学生分开辅导,这就需要联合其他老师,男女老师分别辅导男女学生。给他们讲解第二性征的相关知识,教给男学生针对“遗精”,女学生针对“月经初潮”等问题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并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先打个“预防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后,有这方面问题的学生可以主动找班主任咨询。
科学的性意识教育。青少年的青春发育提前,但他们很少能获得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青春期知识,随着性意识的出现,他们会公开或隐蔽的进行自我认识和探求,引导不到位会产生很多问题,轻则困惑,重则产生性心理变态。而学生本身又难以启齿,这时班主任就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制教育,性审美教育等。在这一时期,男女学生既表现为互相疏远,而又渴望与异性彼此接近,如果青春期教育不当,极易发生单相思,早恋,同居,未婚先孕等不良现象。班主任可以通过举行主题班会等活动,列举一些相关的例子组织学生讨论解决的方法,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例如:关于男女生之间交往的分寸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等。
3.指导家庭教育,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其他环境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班主任应利用家访,家长会的机会,对家长进行指导,应系统的向家长介绍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家长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就能在各种场合对学生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作出正确的反应。改变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及教育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心理从混乱走向有序,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有责任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这个人生转折的十字路口,在辅导他们学业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通过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渗透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帮助他们完成出色的自我塑造。
参考文献:
新课改形势下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三月刊
关注生命 回归生命本体——心理健康教育新视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一月刊
《如何当好班主任》魏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