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电大本科《国学经典选读》复习
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国学经典选读》
(一)常识
1、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2、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
4、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
5、《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
6、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8、“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
9、《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11、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12、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
13、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
14、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
15、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
16、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17、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
18、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
19、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20、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
21、西方发达的史诗系统在中国古代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
22、四言诗的出现,使中国诗歌形式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确认。
23、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24、诗和词在风格上有何区别?习惯的说法是“诗庄词媚”。
25、唐诗的风神体现在阔大意境、少年精神、刚健气息和优美情调四个方面。
26、词的特质表现为细腻体察、意境幽深、结构曲折、婉雅声情。
27、元曲的特点包括语言通俗、气质俚俗、情怀质朴、形式自由。
(二)名词解释
1、国学
2、今古文经学
3、《尚书》
4、《诗经》六义
5、《论语》
6、《竹书纪年》
7、《资治通鉴 》
8、《通鉴纪事本末》
9、《通典》
10、《文献通考》
11、二十五史
12、《史记》
13、《汉书》
14、庄周梦蝶
15、合同异
16、“白马非马”
17、朱熹
18、王阳明
19、《文心雕龙》 20、别集
21、总集
(三)问答题
1、浅谈研究国学应具备的素养。
2、经学的意义何在?
3、魏晋南北朝儒经转型期的标志是什么?
4、谈谈教材中所说的阅读儒家经典的三大原则和四种方法。
5、礼学的四个层面是什么?
6、《孟子》在仁义和民本思想四个方面的讨论是什么?
7、简述《尔雅》的研究价值。
8、史书研读要注意哪些问题?
9、简答先秦子学兴起的原因。
10、以子学学派的地域性特点简介几个主要学派。
11、谈谈老子的思想方法和行为追求对后世的影响。
12、庄子的思想立足于那两个基点?
13、韩非学说的思想体系有那几个特点?
14、《吕氏春秋》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5、从子学的内容回答中国哲学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16、由子学看中西哲学的方法差异。
17、谈谈楚辞的文学价值。
18、简述教材所举的研读《楚辞》的基本书目。
19、如何研读集部著作?
20、中国文学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常识
1.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2.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4.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
5.《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
6.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8.“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
9.《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11.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12.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
13.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14.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15.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16.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17.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
18.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19.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20.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
21.西方发达的史诗系统在中国古代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
22.四言诗的出现,使中国诗歌形式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确认。23.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24.诗和词在风格上有何区别?习惯的说法是“诗庄词媚”。
25、唐诗的风神体现在阔大意境、少年精神、刚健气息和优美情调四个方面。
26、词的特质表现为细腻体察、意境幽深、结构曲折、婉雅声情。
27、元曲的特点包括语言通俗、气质俚俗、情怀质朴、形式自由。
(二)名词解释 1.国学P11
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精神追求和学术方法的总结。
2.今古文经学P24
经学因为版本的不同,形成了今古文经学。所谓的今文,主要是汉初由老儒生口耳相传的经典,直接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些经典多在文、景时期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可,而古文经,则是在景帝晚期、武帝初期所发现的古本。
3.《尚书》P46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书,是虞、夏、商、周时期“典”、“谟”、“训”、“诰”、“誓”、“命”的汇编,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夏、商、周文献中最完整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成熟的标志。
4.《诗经》六义P5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六义”是对《诗经》内容和诗法的概括,可分为“三体”、“三用”。“三体”是指风、雅、颂三种体式。“三用”是写诗的方法,即赋、比、兴三种方法。
5.《论语》P60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今本《论语》共20篇,492章,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当时的诸葛侯、官僚、士人之间的对话,带有浓厚的语录体色彩,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6.《竹书纪年》P85—86
也被称为《汲家纪年》、《汲家古文》或《汲家书》,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竹简长2尺4寸,每简40字,共13篇。它用魏国的文字书写而成。《竹书纪年》记录了从夏启到魏襄王期间的历史事件,其不仅年表详细,而且很多年记载与《史记》以及儒家经典的描述不同。
7.《资治通鉴 》 P87—88 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贯穿16个朝代,记载了1362年的史事,共294卷。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这部书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由刘羲叟编订年历,作为全书的骨架。司马光编这部书的目的是给国君理政提出借鉴,全书以政治、军事、外交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狩元年(前122),大约近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全书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
13.《汉书》
P91—92
《汉书》,又名《前汉书》,是东汉班固待人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反秦到王莽新朝败亡期间共230年的史实。该书有12本纪、8表、10志、8.《通鉴纪事本末》P88 是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作者是南宋的袁枢,他曾任国史院编修官,并参修《宋史》列传。袁枢根据《资治通鉴》的重要史实,按照事件进行分类编辑,每事做一个标题,并把司马光的史论也附上,他编集了239个事目,从“三家分晋”开始到“世宗征淮南”结束,共42卷。
9.《通典》P88 是杜佑所编纂的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该书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刊、州郡、边防9门,其下属子目共1584个。目下按照朝代顺序进行记述,以时代为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书取材广博,其中注明出处的资料来源就有248种。特别是其所记载的唐代制度详于“两唐志”,并收集了很多唐代诏敕、奏疏、纪事,多是原始资料。
10.《文献通考》P89—90 为宋元时期的马端临所作。全书分24门,共348卷。由于马端临编写的《文献通考》的目的是为了弥补《通典》的不足,对《通典》的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效社、宗庙、王、礼、乐、兵、刊、舆地、四裔19门加以补充,并对天宝以后到宋嘉定之末的制度进行了续写。另列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特异5门,为马端临的新创。对中唐以后史料的记述,最有价值。
11.二十五史 P91 “二十五史”是中国25部正史的合称,“二十五”这个数字是历代累积而成的。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先后有“前三史”、“前四史”、“十史”、“十三史”、“二十四史”等合称。最近的一次是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后来学界习惯将《清史稿》列入,称为“二十五史”。
12.《史记》P91—92 《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有时也省称为“太史公”。它为西汉太史令司马迁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自传说时代的黄帝到汉武帝元
70列传,共100篇。
14.庄周梦蝶 P116
《庄子·齐物论》也记载了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周晚上睡觉时梦见了蝴蝶,第二天早上起来想:是我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呢?可以看出,在庄子心目中,物和我之间是没有界限的。
15.合同异
P128—129
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这一派认为天下的东西都是相同的,其与庄子的齐物论有点相类似。实际上是泯灭了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与差异。惠施的合同异则是建立在逻辑表述之上的,是方法推导的一种结论。合同异泯灭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在看似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其相同点,在差异性中寻求其相似性,忽略事物的个性,而重视其共性。
16.“白马非马”
P130
“白马非马”是离坚白派的标志性观点,他是说白马不等于马,其理由有:第一,马是一个类的概念,白马只是类中的一部分,故白马不能等同于马。第二,马只是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着,而白马则是实在的。第三,白马是有专色指称的,而马则可以指称任何色的马。
17.朱熹 P151
朱熹早年学习佛道,31岁时拜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后来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体系继承并总结了北宋理学的结论,而成为明清的官方哲学。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由无极而太极。第二,理气同体。第三,理一分殊。第四,性分天理和气质。第五,人心分为道心和人心。第六,居敬穷理。
18.王阳明 P155
真正将陆九渊心理理论进行完善和总结的是明中叶的王阳明。王阳明初学朱熹学说,批判地吸收了朱熹注重先验性的“理”的本体论。后来又出入佛、老,受宗教心性学说的影响,继承了思孟学派的“尽心”和“陆九渊”的“心即理”说,并仿照朱熹的“求理于物”,提出了“求理于心的”观点。王阳明认为心就是理,把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结合了起来。吸收了南宋以来的事功派的理论。19.《文心雕龙》P169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魏晋南北朝文论的集大成著作。这本书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而讲究文法,全部彩了骈文的形式,辞采优美,内容丰富。全书共50篇,其中总论5篇。
20.别集P165 别集是作家的作品集,在汉末形成。按照内容分,可分为全集、体裁集、选集、分期别集。别集集中保存某一作家的诗、词、曲、散文作品,21.总集
P168
总集是汇编多人的作品而成的。有其选择的标准,标明“全”的总集,过分地追求大而全,而不分好歹地全部收录,其人微言轻资料可以,但阅读起来却很不方便,便有人从中选择编集。
(三)问答题
1.浅谈研究国学应具备的素养?P17 答:一要有文献根底
中国的传统学术集中于经、史、子、集四部之中,这是我们进行国学研究的基本资料库。
二要重小学基础
要掌握文字、音韵、训诂的基本方法,这是从事国学研究的基础。小学属于“语言文字学”。因为是古代小学生的东西,所以叫“小学”。即现在的文字、音韵、训诂学,这是阅读古代典籍之前具备的学术素养。
明训诂、辨章句、通旨趣、括精要是读书的四个步骤。
文字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比如象形、指示、会意、转注等。音韵学就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读音。
“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训者,顺也,指顺其义理、语气而理解其文意;诂者,故也,指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
三要以实证为法
国学研究很大程度上是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因为其中很多现象、事件、思想,与我们现在的环境有很大不同,我们必须还原过去的“情景”才能想清楚,才能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结果。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提出的,是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进行对比,可解析传世文献记载中没有说清楚的问题。后这个方法发展成三重证据法,就是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出土实物进行对照。这是考古学常用的方法。
四要能纵横兼通。研究国学很大程度上要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文化和艺术进行概括,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历史时空观,才能准确地看出某一人和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作用。通常我们把一个现象放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进行研究,如地域文学、地域文化、区域风俗、方言等,正是用空间的视角加以考察的。或者运用时间建立一个坐标体系,把某一现象放在这坐标中看,就很容易清晰地看出其前后变化的意义、内涵和特征,同时再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因素,就能看出这个现象产生的背景。
2.经学的意义何在?P25
汉代经学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化谱系的形成,也意味着知识分子和统治集团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达成共识,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末帝制的结束。而对中国文化的浸润作用,到现在仍在延续。
经学以其形态,充当了中国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儒学的基础性学说。
3.魏晋南北朝儒经转型期的标志是什么?P26 魏晋是经学的转型期。这一转型期的标志有两个: 一是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二是经学玄理化。
4.谈谈教材中所说的阅读儒家经典的三大原则和四种方法? 三大原则:
一、以扬弃的意识择善而从。
阅读经书,要注意吸收其精华的东西,抛弃糟粕的东西。我们现在也需要对儒学重新阐释,重新认识,来看哪些东西为我们时代所需,而不必一定复古,更不必回归原始经义。
二、以客观的眼光审视得失。任何一门学问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这局限性既来自于视角,也来自于时代。对于儒学,更要作如是观。我们要避免在不了解这个东西的时候,就先入为主,妄加评论。要注意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文化和社会上的每一个现象,思考它产生、变异的各种因素,实事求是地去分析,而不要先入为主建立某些价值判断。
三、以自新的理念寻求出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加强研究,把积攒了几千年的学问好好梳理一下,看有多少财富可资交流。从整个学说体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学说体系。这一体系中有一些是落后的,不能与时俱进;但其中也有很多沉睡的文化资源、思想资源和方法资源值得提倡。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将先进的内容从传统文化中分析出来,关注其对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文明形态的影响。
四种方法:一是循传注而精训诂。要选好的注本来读,把里面的意思弄清楚。
二是通大义而知宗旨。字句疏通之后,要知道每一段是什么意思,每一篇讲的是什么意思,是围绕着什么问题在说,通过章句之学而知篇章义理,进而通晓全书宗旨。
三是明演进而晓流变。儒学的发展具有时代性,读任何一本经书都要留意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如何阐释。
四是守一经而立根基。要研究中国传统学术,至少要精读一本,精通其本经、传疏和研究状况,这也是古代学者常用的入门方法。把一本经书及其历代研究作为根底,9.简答先秦子学兴起的原因?P108
答:先秦子学兴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官吏流散。平王东迁以前,学者主要集中在官府和贵族阶层,这时的学问很大程度上是王官之学。东迁之后,中央政权衰微,原先供职于王室的官吏开始流散,道术为天下裂,由于各种官吏所掌握的知识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对天下的问题的认识亦不相同,这就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学派。
二是士阶层形成。学术最初是在“士”以上阶层开始普及的,天下大乱之后,士阶而把其他的作为辅助进行略读。我们一生能把一本经书读透了,精通了,已经很难得。
5.礼学的四个层面是什么?
6.《孟子》在仁义和民本思想四个方面的讨论是什么?P52 礼学分成四个层面:一是礼义,它是对礼的本义的阐述,包括礼的来源原则、内涵等,是从理论的角度,或者说是思辨的角度进行的形而上的概括。二是礼仪,即那些形而上的概括如何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中。三是礼制,礼仪是规定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而礼制规定的是礼仪活动中所使用的器物的形制和数量,包括礼器和礼数。四是礼度,即讨论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对礼仪和礼制的调整的尺度。
7.简答《尔雅》的研究价值?P69 答:《尔雅》的价值,一在于作为训诂的基础,使我们了解到很多字的本义。二是奠定了类书先例。古代的类书就是按类编纂,《尔雅》也是按照天地、日月、四时、禽兽来划分的,这是最早的类书体例,对后世很有启发。三是博物资料。其中了很多名物资料,如四野、五方等,对汉代博物意识的形成很有启发,博物意识催生了汉赋的排比和博物。四是作为汉语史料《尔雅》保存了大量先秦时期的语言,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资料,来研究上古汉语。
8.史书研读要注意哪些问题?P80
一、明大势:明晓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二、知得失:以史为鉴,以历史上的兴衰成败作为现在的借鉴。
三、审源流:分析中国古代历史制度变迁。
四、阐幽微:认真阐述中国史书的细节。
五、辨真伪:辨析典籍的真伪。
层就谋略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开始建构自己的学说,来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以达到救世之弊的目的。
三是官学解体。商周时期,学在官府、学在贵族,而下层的人民掌握不了文字,自然也掌握不了学术的根本。东迁之后,官府解体,除一小部分人留任外,多数则流散民间,或者投奔诸侯。前者以办私学的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后者则寄食诸侯、贵族门下,相互辩难,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四是人才需求强烈。春秋时期的诸侯不再单纯地向上天乞求自己的合法性,转而向民间寻求对自己的国家和政权有所帮助的人,因此礼贤下士成为社会普遍的风气。春秋旧中国是士阶层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只要有才学,通过游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促使更多的士人有意识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提出见解。
10.以子学学派的地域性特点简介几个主要学派?P109
春秋时期,不同地域也产生了不同的学术体系,或者说是不同的学说体系适宜在特定的地域发展。两者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学派的地域性:
一是邹鲁派,其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半岛一带,他们主要讲仁、义、礼、教化等,以孔子、孟子及后来的荀子为代表。
二是荆楚派,其主要分布于现在的湖南、湖北、河南南部一带,以尚道、守雌、虚无为旨,老子和庄子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三是燕齐派,其主要分布于现在的河北、山东北部、河南东部,以空疏迁怪之谈见常,与邹鲁派的严谨守成不同。
四是三晋派,主要分布在战国时期燕、赵、韩等地,即现在的山西、河北、河南北部一带。11.谈谈老子的思想方法和行为追求对后世的影响?P114 最主要的有三方面:
一是言不尽意的倾向:任何可以表达的道理都不是恒久不变的道,任何可以称呼的名称都不是恒久不变之名。
二是反对世俗的价值:回归于天性,天性即自然。三是启发了重自我的一派:强调为我利已,轻物重生。12.庄子的思想立足于那两个基点?P116
庄子的修养立足于两个基点:一是心斋。庄子所强调的心斋,就是虚心应物。虚心是让心灵清虚,把心灵打开;应物就是应对天地之万物,完全泯灭自己的内心,泯灭自我和万物之间的界限,而把天地万物都摄入自己的心中,把自己和宇宙运行的大道、宇宙混沌状态结合在一起,排除自己的一切杂念。
二是坐忘。坐忘就是独处。儒家所讲的独处,叫坐忘。慎独是指在你独处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了道德。
13.韩非学说的思想体系有那几个特点?P125 答: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以性恶为重法的基点。第二,以法后王为变革依据。第三,以实用为求治的根本。第四,以法治为德治的替代
14.《吕氏春秋》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33 答:《吕氏春秋》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诸说、弃封建。第二,隆君主、明时变。第三,蹈清静、尚实用。
15.从子学的内容回答中国哲学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P127 答:概而言之,中国哲学主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天人论。二是本体论。三是名实之辨。四是运行之理。
16.由子学看中西哲学的方法差异?P158 答:视角决定内容,内容决定方法,中西哲学之间的方法差异也是非常鲜明的。一是求道理与求知识的不同。西方哲学注重追求对知识性的掌握,而中国哲学追求的是道理,即侧重探讨天地运行和社会运行中所蕴涵的伦理和道德。西方哲学求知识是
注重研究客观规律,而不甚关注这些规律的文化意蕴和伦理意义,在思考的时候强调细部分析;而中国哲学追求的是整体的观照。
二是主体化和对象化的不同。中国哲学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常常是将对象主体化。西方哲学常常采用对象化的方法,把要分析的事物作为客体,即把它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加以思考。
三是重整体和重个体的不同。中国哲学或者中国学术对万物进行讨论的时候是从整体着眼的。重视整体的圆融观照,更关注物与人、天与人、人与人交际的领域,并将各种关系作为讨论的焦点。
四是重变异和重概括的不同。西方学术强调使用计量的方法来分析,而后通过归纳或演绎将各种现象概括出来,并通过形而上来概括描述自然、社会、人生的规律,这种概括更多是看到了事物的不变性。而中国哲学看来,天下万物都在变化,变化的事物是无法概括的。中国哲学不追求对一个事物进行准确的概括,而侧重用通变的观点来审视事物的演进。
17.谈谈楚辞的文学价值?P162 答:第一,文体启发
一是前四后三的字句;二是对偶句式;三是参与到散体大赋的建构之中,成为散体大赋的组成部分,促进了散体大赋的产生和演变。
第二,文法价值
一是象征;二是感兴。象征和感兴是中国诗歌构建意象和意境的基本手法。
第三,文风影响
楚辞的文风是非常肆丽的,丽是绚烂之丽,肆是恣肆之美。
第四,文气形成
所谓的文气就是文章中所流淌的气韵。
18.简述教材所举的研读《楚辞》的基本书目?P165 答:研究《楚辞》的代表性性作有如下几种:
1、王逸的《楚辞章句》
2、洪兴祖的《楚辞补注》
3、朱熹的《楚辞集注》
19.如何研读集部著作?P171
答:
一、以总集求博览
二、读一家求玩味
三、以纵观审通变。
四、以横观较长短
五、以文体明法式
六、以篇章赏意趣
20.中国文学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73
答:中国文学有着与西方文学不同的特质,就文体来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重抒情而轻叙事
西方文学有着发达的史诗系统,如《荷马史诗》等。但中国古代却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中国诗歌重视感情的表达,而轻视对事件的叙述,这是一个基本倾向。
二、小说重情节而轻人物
中国传统小说重视情节的叙述,相对忽略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这是由于中国小说在明清时期,多出于说书人表演的缘故。中国具有发达的史传系统,侧重刻写历史人物,小说有一部分是从史传系统中分化出来年,在形式上多有要采用纪传体,不可避免地更注重对故事情节的刻画。
三、戏曲重写意而轻情节
中国古典戏曲与西方戏剧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中国戏曲追求的是一写意性,而西方戏剧追求的是写实性。西方的戏剧重视三一律,即要求时间、地点和人物要有一致性。中国戏剧的写意性表现在:一是程式化;二是抒情性;三是虚拟性;四是综合性
四、文论重参悟而轻分析
西方文论靠的是逻辑的力量和推理的过程,因而其文论重思辨。中国文论则重参悟而轻分析,在表述话语上常常点到辄止。中国艺术讲究感悟,感悟完全是一种心领神会的沟通。它不追求说服对方,不依靠严密的论证,而强调一种觉悟,即重知音、重意会、重神通。受这种方法的影响,中国古典文论中有很多术语,如妙赏、风骨、神韵、肌理等,都是带有形象感的总结,其追求的是一种参悟式的理解。
第二篇:电大本科
电大本科《美学概论》39个问与答
1、.怎样理解美学的基本问题?
答: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如何生成、维护和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四个具体方面:理性与感性;静态与动态;局部与整体;概念与形象。
2.怎样理解美学的特点和方法论要求?
答:美学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理论性与批评性、体验性与阐释性、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结合的人文学科。由此规定了美学的方法论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寻求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汇通。
3.试举例论述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结合的方法。
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结合是美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它是由美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必须要密切关注具体现象的特点决定的。理论思辨指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抽象思考,文本批评则是指对于个别的审美现象的具体分析过程。
美学研究一方面要求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去分析丰富多样的个别审美现象,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把握住具有普遍意义的特点和规律来。另一方面也要求对于个别的审美现象,尤其是艺术作品,要自觉运
用一定的一般理论去把握、分析,由抽象回归具体,从一般回到个别,从而揭示出特定对象的特殊意义。在美学中,理论思辨和文本批评是相互结合的。我们在学习美学时,也要结合着美学理论的学习和对具体审美文本的鉴赏,来提高美学理论素养和文本批评的能力。不能重此轻彼。
例如当我们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进行美学分析时,既要凭借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来把握住作品中蕴藏的中国书法美学的普遍特性,又要注意挖掘出它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和独特意味。这就应从文本分析入手,通过作品独特的点线造型和气韵流动分析其中深厚的审美意味和人格风貌。
4.试举例论述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交汇的方法。
美学的对象是充满感性特征的,但美学研究又要求对其予以理性阐释,这就提出了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相交汇的方法论要求。
审美体验是特殊的生活经验,它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而又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是经验中显出深意、富于直觉和具有特殊感染力的形态。美学的对象充满着感性特征,因此美学研究中应当运用这种审美体验方式。理性阐释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富于理智的分析方式,它要求研究者尽力克制一己的情感,运用理智能力去抽象思考。
学习美学,要将审美体验和理性阐释两者交汇在一起,共同服务于对审美现象的认识。如此,才符合美学学科的特性。例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就是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结合的经典范例。看落日西下,本是一种寻常的生活经验,然而诗人此时关于落日的经验却因独特的、深沉的情感激荡而及其富于直觉性和感染性,这里融聚了深切的个性感悟。同时,对这一审美现象进行理性阐释时,我们能清楚地分析出其中蕴涵的深层意义,那种对即将逝去的生命的辉煌的无限留恋,以及冷静地面对将要到来的生命黄昏的理性态度。
5.试举例论述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汇通(互动借鉴)的方法。
学科研究,是指基于对美学学科的已有理解而展开的内部研究。体现了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而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科特性。但是,由于美学所研究的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又必定要借鉴其他学科的资源,因而又体现出一种跨学科特性。
从这个角度提出了美学的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汇通的方法论要求。只有用这种两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既保持独特的问题领域,又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向其他学科领域开放,引进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为理解对象提供多方面的理论资源和阐释渠道。
例如在阅读和鉴赏小说作品时,首先要注意运用美学学科知识中关于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去把握作品在语言、文体、性格刻画、环境描写、意境营造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成就,同时还可以运用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人口学等知识去阅读,两者汇通,相互激发,可以获得丰富的、全新的审美感受。
6.怎样理解美学的基本问题?
答: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如何生成、维护和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四个具体方面:理性与感性;静态与动态;局部与整体;概念与形象。
7.怎样理解美学的特点和方法论要求?
答:美学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理论性与批评性、体验性与阐释性、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结合的人文学科。由此规定了美学的方法论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寻求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汇通。
8.试举例论述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结合的方法。
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结合是美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它是由美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必须要密切关注具体现象的特点决定的。理论思辨指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抽象思考,文本批评则是指对于个别的审美现象的具体分析过程。
美学研究一方面要求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去分析丰富多样的个别审美现象,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把握住具有普遍意义的特点和规律来。另一方面也要求对于个别的审美现象,尤其是艺术作品,要自觉运用一定的一般理论去把握、分析,由抽象回归具体,从一般回到个别,从而揭示出特定对象的特殊意义。
在美学中,理论思辨和文本批评是相互结合的。我们在学习美学时,也要结合着美学理论的学习和对具体审美文本的鉴赏,来提高美学理论素养和文本批评的能力。不能重此轻彼。
例如当我们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进行美学分析时,既要凭借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来把握住作品中蕴藏的中国书法美学的普遍特性,又要注意挖掘出它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和独特意味。这就应从文本分析入手,通过作品独特的点线造型和气韵流动分析其中深厚的审美意味和人格风貌。
9.试举例论述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交汇的方法。
美学的对象是充满感性特征的,但美学研究又要求对其予以理性阐释,这就提出了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相交汇的方法论要求。
审美体验是特殊的生活经验,它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而又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是经验中显出深意、富于直觉和具有特殊感染力的形态。美学的对象充满着感性特征,因此美学研究中应当运用这种审美体验方式。理性阐释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富于理智的分析方式,它要求研究者尽力克制一己的情感,运用理智能力去抽象思考。
学习美学,要将审美体验和理性阐释两者交汇在一起,共同服务于对审美现象的认识。如此,才符合美学学科的特性。例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就是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结合的经典范例。
看落日西下,本是一种寻常的生活经验,然而诗人此时关于落日的经验却因独特的、深沉的情感激荡而及其富于直觉性和感染性,这里融聚了深切的个性感悟。同时,对这一审美现象进行理性阐释时,我们能清楚地分析出其中蕴涵的深层意义,那种对即将逝去的生命的辉煌的无限留恋,以及冷静地面对将要到来的生命黄昏的理性态度。
10.试举例论述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汇通(互动借鉴)的方法。
学科研究,是指基于对美学学科的已有理解而展开的内部研究。体现了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而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科特性。但是,由于美学所研究的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又必定要借鉴其他学科的资源,因而又体现出一种跨学科特性。
从这个角度提出了美学的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汇通的方法论要求。只有用这种两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既保持独特的问题领域,又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向其他学科领域开放,引进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为理解对象提供多方面的理论资源和阐释渠道。
例如在阅读和鉴赏小说作品时,首先要注意运用美学学科知识中关于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去把握作品在语言、文体、性格刻画、环境描写、意境营造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成就,同时还可以运用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人口学等知识去阅读,两者汇通,相互激发,可以获得丰富的、全新的审美感受。
11.什么是美的符号性
美的符号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具有物质化形态的特性。这种特性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美以符号形式向人类传达其内在意义;人类通过符号表达人生的美;人类还通过符号构建一个相互沟通的美的世界。
12.什么是美的无功利性
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的事物与人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这种特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不做实际的功利评价。
13.什么是技术美
技术美是美的形态的一种,指技术活动的美。它是技术活动中那种能体现人的开拓和创造本性并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技术美有三层主要含义:一是指技术对象的直观形式使人类得到感官愉悦,二是指技术对象是对人的自由活动的肯定,三是指技术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审美世界。
14.什么是荒诞
荒诞是西方现代审美范畴之一,指呈现在极其不和谐的形式中并引起人的复杂感受的现代情绪。表现荒诞是为了征服荒诞。
15.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无关,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错。这种说法只承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中心地位,而否定了自然美的实质也在于它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即自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自然美与人紧密相关,无法割裂。
16.“丑得如此精美”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对。因为艺术的“化丑为美”是艺术家征服丑的过程,其中一种重要的征服策略就是运用艺术符号的形式创造力量。艺术家的活动是利用自然和现实提供的材料创造具有表现性的艺术符号,而艺术符号具有奇特的建构力量,经过这种创造性的建构,征服现实中的丑,可以使现实中的“丑”的东西获得美的形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丑得如此精美”成立。七.怎样理解语言论美学如何对待美的本质问题?
语言论美学的核心是追问语言问题,在美的本质的问题上,它认为传统美学的理性与感性问题不再是美学的中心问题,而是新的语言与意义的问题。语言论美学的本质观是:宣布美的本质是伪问题,认定美学的唯一问题是清理语言。
17.美的感染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具有一种使人感动的特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感、人与物之间的动感和主体的精神性快感。交感是指主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双向感动过程。动感是人与世界、心灵与事物之间的动态作用过程。精神性快感不同于生物本能的满足,它指一种精神的愉悦和升华,属于精神的解放和自由。
18.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史前阶段,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不存在美与丑的问题。
第二阶段,动物自然首先成为人类对话的伙伴,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第三阶段,山水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而完全获得美的属性。
第四阶段,高科技对象,宏观如太空,极地,海底世界等,微观如纳米世界等。
第五阶段,自然界的特殊现象,如海啸,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雪崩等。
第六阶段,人体美,人体美是自然美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它成为自然美与社会美的连接枢纽。
19.社会风俗美有哪些特征?
社会风俗美是指风俗在历史的流变中扬弃了其现实功利性和直接的伦理意义,从而成为一种审美符号。社会风俗美的三个显著的特征是:丰富的差异性;作为特定地域人民生存根本灵魂的古朴性;顺乎人的自然需求的自然性。
20.文化语境和艺术活动的关系怎样?
答:艺术体验和艺术创造,都必定发生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文化语境为艺术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规范,为艺术活动制定了基本的审美惯例。另一方面艺术活动又不是消极地屈从于文化语境,而是积极推动基本价值的变革和发展。
21.技术对审美活动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技术是人类永远发明、创造、延伸的符号,它对人类审美活动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技术对象的感官形式给人类感官带来愉悦,丰富人的直观感受;技术作为人的自由活动的结果,服务于人类,成为人的文化精神的象征,开阔了人类的审美视野;技术扩大和丰富了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内容,给艺术提供了挑战与契机。
22.论述美的形象性特征。
答: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从客体方面理解,美总是在符号形式中呈现为具体可感、丰富活泼的生动形象;从主体方面来说,美依赖于主体对形象的直觉。这主客体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生动感人的美。
首先,美必须呈现为形象。形象是事物的形、色、声、味、态诸方面的统一体,是具体可感的生动存在方式。人的丰富情绪通过形象而获得实在的质感。形象是美的呈现方式,离开了形象,美无影无踪,无从谈起。
第二,美的形象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依赖于人对对象的直觉。美的形象在主体和对象交互影响、召唤和应答中诞生和呈现。
第三,美的形象极富生命节奏和韵律,它往往是不停流动和变易,呈现生机勃勃的活力。第四,美的形象以音乐为最高境界。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宇宙和心灵深处的深层音响显现为形象中内涵的节奏和韵律的跃动,而这正是音乐的审美特征。
例如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作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丰沛的象征性形象,是可见可触可闻的实实在在的具体形象,而且这个美的形象不是通过层层逻辑推理得来的,而是人在与落红这个自然物交互影响和应答中直接察觉到的。鲜花而为落红,落红而为春泥,体现着自然生命的流变和内在韵律。
再比如“梁祝化蝶”,这个感动了难以数计的中国人的美的形象,有过诗歌、舞蹈、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而常听常新、百听不厌,每一次欣赏都能激起心灵深处的感动的,还是音乐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正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运动的节奏、韵律暗合并显现了人心底的情感节律和生命活动,成为至高无上的动人形象。
23.论述艺术美的本质。
答: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符号的形式与意蕴、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与规范、艺术接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三个方面。
首先,艺术作品是形式与意蕴的统一。这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艺术符号是有意蕴的,但它必须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相加或彼此分离。如徐悲鸿的《奔马图》,风驰电掣、生动逼真的奔马形象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思和热切期望祖国进步发达的精神意蕴,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剥离。
第二,艺术创作又是创造和规范的统一。创造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作为艺术家生命的个性表现,艺术美既必须接受艺术创作规范的制约,又应充分体现艺术家的独特创造精神,它应是对传统规范的挑战,这两方面的辨证统一方能形成艺术美。徐悲鸿的奔马之所以成为艺术美的经典形象,就在于表现出了鲜明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可贵而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第三,在艺术接受中观众的审美观照既有个体差异,而个体的审美愉悦又具有可普遍传达性,符合一定社会标准,在个体差异和社会标准之间保持动态统一。
24.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写道:“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华屋檐,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试论这段以诗品诗的话语的美学含义。答:这段诗论,以典雅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典雅的形象,生动论述了诗的艺术风格,形象地呈现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的“典雅”的含义。
它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艺术形式上的朴素性。艺术意境上气韵的生动性;审美趣味上的超俗性。
茅屋、修竹、白云、飞鸟、浓绿的树阴、自在的瀑布、檐下落花、恬淡的人儿,这些自然的景观无一不是按照自身的生命节奏自由自在地呈现着、运动着,无言而生动,自然天成,平易却尽显高古超凡的风韵。
它们尽性而为,充满内在活力,在平淡中流露出难以抗拒的审美意蕴。同时,这些典雅的事物形象与低俗浅陋的事物决然对立,呈现出一种规范雅致、与势利绝缘的清高风韵,表现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这三方面的美学意义,构成了“典雅”这一美学范畴突出而集中地体现出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
25.什么是审美直觉
答:审美直觉是审美心理活动中最显著、最基本的现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是主体对事物感性形式的直接的、整体的、动情的观照。
26.什么是审美通感
答:审美通感又称审美统觉或审美联觉,它是指在主体的审美知觉中各种感觉的通串、渗透和挪移构成的协同运动,是审美知觉的整体性的表现。
27.什么是艺术物化
答:物化是指把无形的体验转化为可感的形象。艺术物化是指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28.什么是审美认同
答:审美认同是指在审美体验中,主体把自我置于他人的情境中进行体认。审美认同是艺术功能实现的主要方式。
29.美感和快感都是令人愉快的感觉,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错。因为快感是满足了本能欲望所得到的快乐感,是人和动物均具有的。而美感则是人无功利地直观对象而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感,体现了人类世界对自然事物的超越.因而美感不仅有生物学的渊源,同时有社会学的依据,只有人具有美感,动物则不具备。故美感和快感有明显的区别:
A、层次不同:快感是生理本能平台上的满足,美感是精神人性空间里的愉悦。
B、对象不同:快感对象是客体的内容和实体,美感对象是客体的形式和境界。
C、获取不同:快感取决于对对象的占有消耗,美感得宜于对对象的观照呵护。
D、性质不同:快感进行时具有唯我性排他性,美感展开时具有社会性共享性。
E、意义不同:快感有助于维护生存身心健康,美感有助于自我实现人性提升。
F、存在不同:快感的存在是单次性瞬间性的,美感的存在是弥散性积淀性的。
30.理解因素渗透在美感经验的每一个环节上,与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答:对。因为美感虽然是非概念的直觉,却同时具有着理性因素,是直觉中的理解。在整个美感心理运动过程中,理解活动与直觉、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渗透于美感经验诸环节中。它具有前提性和融会性,作为审美心理运动的指向,提升直觉,组织想象,规范情感,在审美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31.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答: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应。其联系在于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超越和升华,是主体从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审美态度的确立将日常心理转化为审美心理,主体就采取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姿态对事物进行审美观照。这种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美感。
32.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感起源的观点有哪些?
答:西方美学史上对于美感起源的探索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以柏拉图为代表,认为美感是“神赐的迷狂”;第二种,夏夫兹博里认为美感是人的“内在感官”对事物的感觉;第三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认为美感是对美的事物的模仿或反应,或来自于对客观对象的感觉,或是客观事物的美在感官中的反映(人像照镜子一样在对象上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第四种,认为美感是人的生命力量的表现或投射。
33. 为什么说审美活动离不开直觉?
答:直觉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直觉。第一,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的门户。这是因为感受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人是开放的存在物,感官就是主体向世界敞开的门户。通过感觉,人与世界展开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且作为特殊感受方式的审美直觉也是美感心理的起点,例如对自然的直接感受是自然美感产生的感性基础。第二,审美直觉是审美意象诞生的前提和基础。审美直觉是对事物感性形式的观照,这种过程就是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同构。情感赋予形式以生命,形式使情感得以对象化,情感与形式的契合就是审
美意象产生的前提。第三,审美直觉指向意义。有直接的感受,才有强烈的情感,审美感觉、知觉、通感都在对事物形式的观照中贯注了情感,也强化了情感。情感驱动着想象,想象所建构的符号宇宙象征着人类的价值与意义。
34. 审美移情有哪几种类型?
答:审美移情有四种具体类型:一是统觉移情,即主体赋予对象以自己的生命,对象在主体的统一感受之中成为活的形象;二是经验移情,即主体把对象拟人化,把自己的感受经验投射在对象上,使难以言传的感受呈现为可感的形象;三是气氛移情,即主体将自己的一种整体气氛的感受渗透在客观景象中,从而铺展情感流动的空间;四是表现移情,即主体把自己的价值理想寄托于客观事物。四种移情现象都是把生命与世界统一,把情感与景象相联。
35. 审美体验有哪些特征?
答: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历构性、超构性和预构性的特征。原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性质,这种原构性赋予美感以强度。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性质。体验的历史建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生活经验对精神的建构,二是社会经验对精神的建构。审美体验的历构性使美感获得了深度。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性质。审美体验的超构性使美感获得了高度。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性质。审美体验的预构性使美感通往了人的远景。
36. 什么是美的感受能力?
答:美的感受能力,是指主体直接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美的敏锐能力。它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培养美的感受能力是美育的基础。
37. 什么是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互动关系。
答: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强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
互相呼唤和应答,同时又互相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主体与对象互相呼唤和应答。主体期待对象,对象诱惑主体,二者之间展开呼唤与应答的交流活动,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交流中生成了美感。例如中国古典美学家运用“物感”来描述对象对主体的积极影响,运用“感物”来描述主体对对象的能动作用。自然之气变化无穷,这生动变化的事物摇撼感动人的性情,而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渗透着主体精神的感觉,则积极回应并浸染事物。
第二,主体与对象互相建构和塑造。对象改变了主体,主体也改变了对象。对象对主体的改变,是指对象刺激主体,引发主体感觉的运动,激活主体情感。对象的不同存在方式和呈现形态建构并塑造了主体的不同美感心理。主体对对象的改变,是指主体通过感觉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使对象成为活的形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诗句就生动地体现了人对自然对象的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积极交流和塑造。
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进了审美体验过程。随着审美体验过程的推进,对象展示出它的丰富形态,主体表现出他的复杂情感。这种情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38. 什么是审美情感在美感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美感活动是多种心理的综合协同运动,审美情感对于美感心理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它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是美感心理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第一,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动力。情感是人的感性力量的表现,它作为一种活跃的心理因素,驱动着审美欲望的现实化,审美期待的具体化,并通往审美理解。例如林黛玉葬花是希望“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染渠沟”,清高孤傲的黛玉自爱自怜的情感驱动她格外地怜惜和观照性质高洁却在风雨中飘零的落花,落花这一活的形象就是审美欲望的现实化。同时,落花这一形象具体而可感,这也是在主体情感推动下使审美期待借助想象而具体化。并且,在强烈的情感运动中,使审美活动达到一种深层的感动和理解,领悟到难以言传的生命意义。
第二,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中介。美感心理是以情感为中介的诸种心理要素的协同作用,同时审美活动所创造的形象也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丁香空结雨中愁”,人们对这一形象的审美,就调动了嗅觉、视觉、听觉和体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由愁怨的情感使诸种感觉协同起来,集中在“雨中丁香”这一形象上面。同时,“丁香”和“雨”这两种事物也不是机械地并置,而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共同表现一种淡淡的哀愁。
第三,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情感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同时又是艺术创造的动力因素。真诚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是艺术存在的理由。
39. 什么是艺术创作过程论述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
答:艺术创造过程一般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创造性动力因素。
第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艺术兴发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生动地表明是对祖国眷念的情感体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的长期积聚和酝酿,激活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第二部题记中说其作品“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种深刻的丰富体验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这种艺术创造的特定逻辑就是审美体验的逻辑,或者说情感的逻辑、想象的逻辑,它们在根本上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律动。
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人生的凄凉和辛酸、历史的没落与哀宛,化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苍茫命运和众多的人物形象。那是主体的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审美意象的物化,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第三篇:《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指导参考答案2011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指导
一、复习范围
根据教学大纲,本课程复习考试范围是第一章至第九章。
二、考试形式、答题时限
考试形式是闭卷考试,答题时限为90分钟
三、期末考试题型
期末考试题型包括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和问答题四种。填空题主要在常识中产生,个别内容在名词中产生。
四、期末复习题
(一)常识
1.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2.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4.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
5.《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
6.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8.“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
9.《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11.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12.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13.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14.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15.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16.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17.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
18.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19.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
20.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
21.西方发达的史诗系统在中国古代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22.四言诗的出现,使中国诗歌形式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确认。23.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24.诗和词在风格上有何区别?习惯的说法是“诗庄词媚”。
25、唐诗的风神体现在阔大意境、少年精神、刚健气息和优美情调四个方面。
26、词的特质表现为细腻体察、意境幽深、结构曲折、婉雅声情。
27、元曲的特点包括语言通俗、气质俚俗、情怀质朴、形式自由。
(二)名词解释 1.国学P11
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精神追求和学术方法的总结。
2.今古文经学P24
经学因为版本的不同,形成了今古文经学。所谓的今文,主要是汉初由老儒生口耳相传的经典,直接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些经典多在文、景时期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可,而古文经,则是在景帝晚期、武帝初期所发现的古本。
3.《尚书》P46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书,是虞、夏、商、周时期“典”、“谟”、“训”、“诰”、“誓”、“命”的汇编,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夏、商、周文献中最完整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成熟的标志。
4.《诗经》六义P5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六义”是对《诗经》内容和诗法的概括,可分为“三体”、“三用”。“三体”是指风、雅、颂三种体式。“三用”是写诗的方法,即赋、比、兴三种方法。
5.《论语》P60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今本《论语》共20篇,492章,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当时的诸葛侯、官僚、士人之间的对话,带有浓厚的语录体色彩,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6.《竹书纪年》P85—86 也被称为《汲家纪年》、《汲家古文》或《汲家书》,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竹简长2尺4寸,每简40字,共13篇。它用魏国的文字书写而成。《竹书纪年》记录了从夏启到魏襄王期间的历史事件,其不仅年表详细,而且很多年记载与《史记》以及儒家经典的描述不同。
7.《资治通鉴 》 P87—88 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贯穿16个朝代,记载了1362年的史事,共294卷。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这部书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由刘羲叟编订年历,作为全书的骨架。司马光编这部书的目的是给国君理政提出借鉴,全书以政治、军事、外交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8.《通鉴纪事本末》P88 是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作者是南宋的袁枢,他曾任国史院编修官,并参修《宋史》列传。袁枢根据《资治通鉴》的重要史实,按照事件进行分类编辑,每事做一个标题,并把司马光的史论也附上,他编集了239个事目,从“三家分晋”开始到“世宗征淮南”结束,共42卷。
9.《通典》P88 是杜佑所编纂的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该书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刊、州郡、边防9门,其下属子目共1584个。目下按照朝代顺序进行记述,以时代为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2
该书取材广博,其中注明出处的资料来源就有248种。特别是其所记载的唐代制度详于“两唐志”,并收集了很多唐代诏敕、奏疏、纪事,多是原始资料。
10.《文献通考》P89—90 为宋元时期的马端临所作。全书分24门,共348卷。由于马端临编写的《文献通考》的目的是为了弥补《通典》的不足,对《通典》的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效社、宗庙、王、礼、乐、兵、刊、舆地、四裔19门加以补充,并对天宝以后到宋嘉定之末的制度进行了续写。另列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特异5门,为马端临的新创。对中唐以后史料的记述,最有价值。
11.二十五史 P91 “二十五史”是中国25部正史的合称,“二十五”这个数字是历代累积而成的。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先后有“前三史”、“前四史”、“十史”、“十三史”、“二十四史”等合称。最近的一次是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后来学界习惯将《清史稿》列入,称为“二十五史”。
12.《史记》P91—92 《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有时也省称为“太史公”。它为西汉太史令司马迁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自传说时代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大约近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全书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
13.《汉书》
P91—92 《汉书》,又名《前汉书》,是东汉班固待人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反秦到王莽新朝败亡期间共230年的史实。该书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
14.庄周梦蝶 P116 《庄子·齐物论》也记载了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周晚上睡觉时梦见了蝴蝶,第二天早上起来想:是我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呢?可以看出,在庄子心目中,物和我之间是没有界限的。
15.合同异
P128—129
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这一派认为天下的东西都是相同的,其与庄子的齐物论有点相类似。实际上是泯灭了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与差异。惠施的合同异则是建立在逻辑表述之上的,是方法推导的一种结论。合同异泯灭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在看似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其相同点,在差异性中寻求其相似性,忽略事物的个性,而重视其共性。
16.“白马非马”
P130 “白马非马”是离坚白派的标志性观点,他是说白马不等于马,其理由有:第一,马是一个类的概念,白马只是类中的一部分,故白马不能等同于马。第二,马只是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着,而白马则是实在的。第三,白马是有专色指称的,而马则可以指称任何色的马。
17.朱熹 P151 朱熹早年学习佛道,31岁时拜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后来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体系继承并总结了北宋理学的结论,而成为明清的官方哲学。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由无极而太极。第二,理气同体。第三,理一分殊。第四,性分天理和气质。第五,人心分为道心和人心。第六,居敬穷理。
18.王阳明 P155 真正将陆九渊心理理论进行完善和总结的是明中叶的王阳明。王阳明初学朱熹学说,批判地吸收了朱熹注重先验性的“理”的本体论。后来又出入佛、老,受宗教心性学说的影响,继承了思孟学派的“尽 3
心”和“陆九渊”的“心即理”说,并仿照朱熹的“求理于物”,提出了“求理于心的”观点。王阳明认为心就是理,把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结合了起来。吸收了南宋以来的事功派的理论。
19.《文心雕龙》P169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魏晋南北朝文论的集大成著作。这本书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而讲究文法,全部彩了骈文的形式,辞采优美,内容丰富。全书共50篇,其中总论5篇。
20.别集P165 别集是作家的作品集,在汉末形成。按照内容分,可分为全集、体裁集、选集、分期别集。别集集中保存某一作家的诗、词、曲、散文作品,21.总集
P168
总集是汇编多人的作品而成的。有其选择的标准,标明“全”的总集,过分地追求大而全,而不分好歹地全部收录,其人微言轻资料可以,但阅读起来却很不方便,便有人从中选择编集。
(三)问答题
1.浅谈研究国学应具备的素养?P17 答:一要有文献根底
中国的传统学术集中于经、史、子、集四部之中,这是我们进行国学研究的基本资料库。
二要重小学基础
要掌握文字、音韵、训诂的基本方法,这是从事国学研究的基础。小学属于“语言文字学”。因为是古代小学生的东西,所以叫“小学”。即现在的文字、音韵、训诂学,这是阅读古代典籍之前具备的学术素养。
明训诂、辨章句、通旨趣、括精要是读书的四个步骤。
文字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比如象形、指示、会意、转注等。音韵学就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读音。
“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训者,顺也,指顺其义理、语气而理解其文意;诂者,故也,指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
三要以实证为法
国学研究很大程度上是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因为其中很多现象、事件、思想,与我们现在的环境有很大不同,我们必须还原过去的“情景”才能想清楚,才能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结果。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提出的,是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进行对比,可解析传世文献记载中没有说清楚的问题。后这个方法发展成三重证据法,就是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出土实物进行对照。这是考古学常用的方法。
四要能纵横兼通。研究国学很大程度上要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文化和艺术进行概括,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历史时空观,才能准确地看出某一人和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作用。通常我们把一个现象放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进行研究,如地域文学、地域文化、区域风俗、方言等,正是用空间的视角加以考察的。或者运用时间建立一个坐标体系,把某一现象放在这坐标中看,就很容易清晰地看出其前后变化的意义、内涵和特征,同时再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因素,就能看出这个现象产生的背景。
2.经学的意义何在?P25 汉代经学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化谱系的形成,也意味着知识分子和统治集团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达成共识,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末帝制的结束。而对中国文化的浸润作用,到现在仍在延续。
经学以其形态,充当了中国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儒学的基础性学说。
3.魏晋南北朝儒经转型期的标志是什么?P26 魏晋是经学的转型期。这一转型期的标志有两个: 一是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二是经学玄理化。
4.谈谈教材中所说的阅读儒家经典的三大原则和四种方法? 三大原则:
一、以扬弃的意识择善而从。
阅读经书,要注意吸收其精华的东西,抛弃糟粕的东西。我们现在也需要对儒学重新阐释,重新认识,来看哪些东西为我们时代所需,而不必一定复古,更不必回归原始经义。
二、以客观的眼光审视得失。任何一门学问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这局限性既来自于视角,也来自于时代。对于儒学,更要作如是观。我们要避免在不了解这个东西的时候,就先入为主,妄加评论。要注意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文化和社会上的每一个现象,思考它产生、变异的各种因素,实事求是地去分析,而不要先入为主建立某些价值判断。
三、以自新的理念寻求出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加强研究,把积攒了几千年的学问好好梳理一下,看有多少财富可资交流。从整个学说体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学说体系。这一体系中有一些是落后的,不能与时俱进;但其中也有很多沉睡的文化资源、思想资源和方法资源值得提倡。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将先进的内容从传统文化中分析出来,关注其对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文明形态的影响。
四种方法:一是循传注而精训诂。要选好的注本来读,把里面的意思弄清楚。
二是通大义而知宗旨。字句疏通之后,要知道每一段是什么意思,每一篇讲的是什么意思,是围绕着什么问题在说,通过章句之学而知篇章义理,进而通晓全书宗旨。
三是明演进而晓流变。儒学的发展具有时代性,读任何一本经书都要留意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如何阐释。
四是守一经而立根基。要研究中国传统学术,至少要精读一本,精通其本经、传疏和研究状况,这也是古代学者常用的入门方法。把一本经书及其历代研究作为根底,而把其他的作为辅助进行略读。我们一生能把一本经书读透了,精通了,已经很难得。
5.礼学的四个层面是什么?P52 答:礼学分成四个层面:一是礼义,它是对礼的本义的阐述,包括礼的来源原则、内涵等,是从理论的角度,或者说是思辨的角度进行的形而上的概括。二是礼仪,即那些形而上的概括如何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中。三是礼制,礼仪是规定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而礼制规定的是礼仪活动中所使用的器物的形制和数量,包括礼器和礼数。四是礼度,即讨论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对礼仪和礼制的调整的尺度。
6.《孟子》在仁义和民本思想四个方面的讨论是什么? 答:第一,《孟子》将《论语》的“仁”发展成“义”。
第二,孟子把孔子的“人本”落实到“民本”,从而使他的政治思想更具有时代感;
第三,孟子把商周时期的“天德”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阐述为“性善论”。第四,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统治者有可能实行仁政,从“民本”说出发,统治者必须施行仁政,从而使“仁政”成为孟子主导的政治思想。
7.简答《尔雅》的研究价值?P69 答:《尔雅》的价值,一在于作为训诂的基础,使我们了解到很多字的本义。二是奠定了类书先例。古代的类书就是按类编纂,《尔雅》也是按照天地、日月、四时、禽兽来划分的,这是最早的类书体例,对后世很有启发。三是博物资料。其中了很多名物资料,如四野、五方等,对汉代博物意识的形成很有
启发,博物意识催生了汉赋的排比和博物。四是作为汉语史料《尔雅》保存了大量先秦时期的语言,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资料,来研究上古汉语。8.史书研读要注意哪些问题?P80
一、明大势:明晓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二、知得失:以史为鉴,以历史上的兴衰成败作为现在的借鉴。
三、审源流:分析中国古代历史制度变迁。
四、阐幽微:认真阐述中国史书的细节。
五、辨真伪:辨析典籍的真伪。9.简答先秦子学兴起的原因?P108 答:先秦子学兴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官吏流散。平王东迁以前,学者主要集中在官府和贵族阶层,这时的学问很大程度上是王官之学。东迁之后,中央政权衰微,原先供职于王室的官吏开始流散,道术为天下裂,由于各种官吏所掌握的知识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对天下的问题的认识亦不相同,这就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学派。
二是士阶层形成。学术最初是在“士”以上阶层开始普及的,天下大乱之后,士阶层就谋略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开始建构自己的学说,来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以达到救世之弊的目的。
三是官学解体。商周时期,学在官府、学在贵族,而下层的人民掌握不了文字,自然也掌握不了学术的根本。东迁之后,官府解体,除一小部分人留任外,多数则流散民间,或者投奔诸侯。前者以办私学的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后者则寄食诸侯、贵族门下,相互辩难,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四是人才需求强烈。春秋时期的诸侯不再单纯地向上天乞求自己的合法性,转而向民间寻求对自己的国家和政权有所帮助的人,因此礼贤下士成为社会普遍的风气。春秋旧中国是士阶层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只要有才学,通过游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促使更多的士人有意识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提出见解。
10.以子学学派的地域性特点简介几个主要学派?P109 春秋时期,不同地域也产生了不同的学术体系,或者说是不同的学说体系适宜在特定的地域发展。两者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学派的地域性:
一是邹鲁派,其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半岛一带,他们主要讲仁、义、礼、教化等,以孔子、孟子及后来的荀子为代表。
二是荆楚派,其主要分布于现在的湖南、湖北、河南南部一带,以尚道、守雌、虚无为旨,老子和庄子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三是燕齐派,其主要分布于现在的河北、山东北部、河南东部,以空疏迁怪之谈见常,与邹鲁派的严谨守成不同。
四是三晋派,主要分布在战国时期燕、赵、韩等地,即现在的山西、河北、河南北部一带。
11.谈谈老子的思想方法和行为追求对后世的影响?P114 最主要的有三方面:
一是言不尽意的倾向:任何可以表达的道理都不是恒久不变的道,任何可以称呼的名称都不是恒久不变之名。
二是反对世俗的价值:回归于天性,天性即自然。
三是启发了重自我的一派:强调为我利已,轻物重生。
12.庄子的思想立足于那两个基点?P116
庄子的修养立足于两个基点:一是心斋。庄子所强调的心斋,就是虚心应物。虚心是让心灵清虚,把心灵打开;应物就是应对天地之万物,完全泯灭自己的内心,泯灭自我和万物之间的界限,而把天地万物都摄入自己的心中,把自己和宇宙运行的大道、宇宙混沌状态结合在一起,排除自己的一切杂念。
二是坐忘。坐忘就是独处。儒家所讲的独处,叫坐忘。慎独是指在你独处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了道德。
13.韩非学说的思想体系有那几个特点?P125 答: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以性恶为重法的基点。第二,以法后王为变革依据。第三,以实用为求治的根本。第四,以法治为德治的替代
14.《吕氏春秋》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33 答:《吕氏春秋》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诸说、弃封建。第二,隆君主、明时变。第三,蹈清静、尚实用。
15.从子学的内容回答中国哲学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P127 答:概而言之,中国哲学主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天人论。二是本体论。三是名实之辨。四是运行之理。
16.由子学看中西哲学的方法差异?P158 答:视角决定内容,内容决定方法,中西哲学之间的方法差异也是非常鲜明的。
一是求道理与求知识的不同。西方哲学注重追求对知识性的掌握,而中国哲学追求的是道理,即侧重探讨天地运行和社会运行中所蕴涵的伦理和道德。西方哲学求知识是注重研究客观规律,而不甚关注这些规律的文化意蕴和伦理意义,在思考的时候强调细部分析;而中国哲学追求的是整体的观照。
二是主体化和对象化的不同。中国哲学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常常是将对象主体化。西方哲学常常采用对象化的方法,把要分析的事物作为客体,即把它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加以思考。
三是重整体和重个体的不同。中国哲学或者中国学术对万物进行讨论的时候是从整体着眼的。重视整体的圆融观照,更关注物与人、天与人、人与人交际的领域,并将各种关系作为讨论的焦点。
四是重变异和重概括的不同。西方学术强调使用计量的方法来分析,而后通过归纳或演绎将各种现象概括出来,并通过形而上来概括描述自然、社会、人生的规律,这种概括更多是看到了事物的不变性。而中国哲学看来,天下万物都在变化,变化的事物是无法概括的。中国哲学不追求对一个事物进行准确的概括,而侧重用通变的观点来审视事物的演进。
17.谈谈楚辞的文学价值?P162 答:第一,文体启发
一是前四后三的字句;二是对偶句式;三是参与到散体大赋的建构之中,成为散体大赋的组成部分,促进了散体大赋的产生和演变。
第二,文法价值
一是象征;二是感兴。象征和感兴是中国诗歌构建意象和意境的基本手法。
第三,文风影响
楚辞的文风是非常肆丽的,丽是绚烂之丽,肆是恣肆之美。
第四,文气形成
所谓的文气就是文章中所流淌的气韵。
18.简述教材所举的研读《楚辞》的基本书目?P165 答:研究《楚辞》的代表性性作有如下几种:
1、王逸的《楚辞章句》
2、洪兴祖的《楚辞补注》
3、朱熹的《楚辞集注》
19.如何研读集部著作?P171
答:
一、以总集求博览
二、读一家求玩味
三、以纵观审通变。
四、以横观较长短
五、以文体明法式
六、以篇章赏意趣
20.中国文学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73
答:中国文学有着与西方文学不同的特质,就文体来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重抒情而轻叙事
西方文学有着发达的史诗系统,如《荷马史诗》等。但中国古代却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中国诗歌重视感情的表达,而轻视对事件的叙述,这是一个基本倾向。
二、小说重情节而轻人物
中国传统小说重视情节的叙述,相对忽略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这是由于中国小说在明清时期,多出于说书人表演的缘故。中国具有发达的史传系统,侧重刻写历史人物,小说有一部分是从史传系统中分化出来年,在形式上多有要采用纪传体,不可避免地更注重对故事情节的刻画。
三、戏曲重写意而轻情节
中国古典戏曲与西方戏剧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中国戏曲追求的是一写意性,而西方戏剧追求的是写实性。西方的戏剧重视三一律,即要求时间、地点和人物要有一致性。中国戏剧的写意性表现在:一是程式化;二是抒情性;三是虚拟性;四是综合性
四、文论重参悟而轻分析
西方文论靠的是逻辑的力量和推理的过程,因而其文论重思辨。中国文论则重参悟而轻分析,在表述话语上常常点到辄止。中国艺术讲究感悟,感悟完全是一种心领神会的沟通。它不追求说服对方,不依靠严密的论证,而强调一种觉悟,即重知音、重意会、重神通。受这种方法的影响,中国古典文论中有很多术语,如妙赏、风骨、神韵、肌理等,都是带有形象感的总结,其追求的是一种参悟式的理解。
第四篇:「最新」河南电大本科《国学经典选读》教学考一体化我要考试答案(第四套)
[最新]河南电大本科《国学经典选读》教学考一体化我要考试答案
(第四套)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1年7月2日。
一、单项选择
1.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C)
A.孔子认为,仁者就是老好人。
B.孔子认为,有时候厌恶别人的人称不上仁者。
C.孔子认为,仁者是有原则的。
D.孔子认为,仁者对好人坏人都以德相待,2.按照孔子的理念,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我们普通人实施“仁”的途径(C)。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D.能近取譬,可请仁之方也已,3.“上善若水”这一观点出自(B)。(2.00分)
A.《论语》
B.《老子》
C.《孟子》
D.《中庸》
4.关于天人关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2.00分)
A.人与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统一体
B.儒家、道家对天人合一的解释完全一致
C.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
D.儒家与通家均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5.以下几位名人与各自对“国学”的描述,搭配错误的是(A)。(2.00分)
A.章太炎:国学是七科之学
B.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季羡林: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D.邓实:一国所有之学
6.为政之道,以不扰为安,以不取为与,以不害为利,以行所无事为兴废起敏。对这句话的解释错误的是:(B)(2.00分)
A.这句话讲了从政的原则是,不宝为,即不要人为地给百姓带来太多麻烦
B.这句话告诉从政者要“行所无事”,就是说当言不要做任何事
C.“以不害为利”意思是以不祸害民众作为为民谋福利的大事
D.“以不取为予”意思是以不榨取民财作为给予民众的根本
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辛,是谓(C)。(2.00分)
A.自然
B.大德
C.玄德
D.天道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D)的重更性。(2.00分)
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废忘食
D.学思结合9.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C)。(2.00分)
A.孟子
B.蔡元培
C.孔子
D.朱嘉
10.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C)之,(董仲舒《春秋露》)。(2.00分)
A.养
B.生
C.成D.化
11.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C)。(2.00分)
A.犬马
B.手足
C.腰心
D.父母
12.以下不符合君子的行为的是:(B)
A.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B.同而不和
C.和而不同
D.能好人,能恶人
13.“吾不试,故艺“这句话的意思是(A)。(2.00分)
A.我没有做过官,所以掌握了很多谋生的技能。
B.我考试做官不成,所以从事艺术。
C.我没有做过官,就掌握了“六艺”。
D.我没有百目尝试,因此有时间掌握很多谋生的技能。
14.关于“国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2.00分)
A.“国学”最早的意思是周代设在王城的国家教育机构。
B.“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C.国学仅包括儒家文化。
D.国学也可以说是民族国家之学
15.一明一阳之调(B)。(2.00分)
A.自然
B.通
C.德
D.理
16.“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以下选项中,对这句话理解有误的是(A)。
A.弟者,所以事长也:弟弟要侍奉兄长。
B.孝者,所以事君也: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
C.慈者,所以使众也: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D.这句话是把家庭道德与治国行动相联系。
17.子曰:“君子不器。”此句恰当的意思是(A)。(2.00分)
A.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
B.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固定了形状,要么方要么圆,应该懂得变通。”
C.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小家子气。”
D.孔子说:“君子往往不被器重。”
1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B)。(2.00分)
A.道法人
B.道法自然
C.道法德
D.道法中庸
19.关于“无为”,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2.00分)
A.“无为”可以理解为恰当的不作为
B.“无为”意在告诉我们多一事不如少—事,不要作为
C.“无为”思想提醒我们顺应自然
D.“无为”意在告诉我们不要妄为
20.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分别是畏天命,畏大人,畏(C)。(2.00分)
A.天子
B.信仰
C.圣人之言
D.父母之命
二、多项选择
1.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三省”指的是:(BCD)
A.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B.传不习乎?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为人谋而不忠乎?
2.墨子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有价值的标准有(ABD)。(3.00分)
A.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B.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C.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D.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以下说法正确的有:(BCD)
A.孔子认为,可以一同学习的人,也能够共同实践理想。
B.孔子认为,君主要以道德和礼乐教化引导人民。
C.孔子的学生子夏认为,君子对待人民,必须先用真诚使人信服方能指挥人民劳动,否则人民就会以为是在折磨他们。
D.老子提倡君主应该“无为而治”。
4.老子认为:(ABC),是调玄德。(3.00分)
A.生而不有
B.为而不恃
C.长而不宰
D.养而不覆
5.大学之道,(ACD)。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3.00分)
A.在明明德
B.在为万世开太平
C.在止于至善
D.在亲民
6.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以下符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有(ABCD)。
(3.00分)
A.有数无类
B.海人不倦
C.启发诱导
D.因材施教
7.“子畏于匡“的故事,解释正确的是(AB)。(3.00分)
A.这个故事表现了孔子那种“天命在我”的自信。
B.孔子之所以不怕匡人,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身负天命。
C.孔子当时地位身份很高,所以匡人亲何不了他。
D.孔子因为有很多弟子保护,所以不怕匡人。
8.孔子认为,陪着君子说话容易犯几种过失,分别是(BCD)。(3.00分)
A.话说的太多
B.不该说话时而说话
C.该说的话不说
D.不看脸色而贸然开口
9.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ABC)
A.为往圣继绝学
B.为万世开太平
C.为生民立命
D.为百姓立命
10.中国传统的四部之学指(ABCD)
。(3.00分)
A.集
B.子
C.经
D.史
三、判断题
1.孔子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2.00分)
错误
2.孔子认为,陪着君子说话,不需要察吉观色,直说即可。(2.00分)
错误
3.目不电组织门客编写的《目氏春秋》,汇集了先秦各派学说,“兼读墨,合名法”,史称“杂家”。(2.00分)。
正确
4.《中庸)一书中把“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称作“和”。(2.00分)
错误
5.“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思是:君子以自己所处的地位行事,不谋求本职之外的事。(2.00分)
正确
6.《老子》是“四书”之一。(2.00分)
错误
7.孔子认为弟子们小时候首先要学习典籍、文章,其次学习做人。(2.00分)
错误
8.四部之学(经、史、子、集)与七科之学(理、工、农、医、文、法、商),其内在精神血脉一致。(2.00分)
错误
9.“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创造的全部文明财富和精神资源。(2.00分)
正确
10.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2.00分)
正确
11.黑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2.00分)
正确
12.《庄子》是通家经典。(2.00分)
正确
13.庄子有《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真经》。(2.00分)
正确
14.张载又称“横渠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理学的奠基者。(2.00分)
正确
15.孔子说君子三畏,对我们的启示是:人要有敬畏之心,不要肆意胡为,要循一定的规则行事。(2.00分)
正确
第五篇:「最新」河南电大本科《国学经典选读》教学考一体化我要考试答案(第五套)
[最新]河南电大本科《国学经典选读》教学考一体化我要考试答案
(第五套)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1年7月2日。
一、单项选择
1.以下不符合君子的行为的是:(C)
A.能好人,能恶人
B.和而不同
C.同而不和
D.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2.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①),何以聚人?曰(②)。(B)
A.①礼②信
B.①仁②财
C.①礼②义
D.①仁②德
3.君王、国家、人民这三者中,有轻有重,请遵循孟子的思路,按照从重到轻排列(B)。(2.00分)
A.国家>君王>人民
B.人民>国家>君王
C.国家>人民>君王
D.君王>国家>人民
4.祖国医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以下不符合传统中医理念的是(D)。(2.00分)
A.喜怒有节,嘉怒有度。
B.不治已病治来病。
C.顺从自然,按照四季交替的自然秩序养生。
D.滋味不绝。
5.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分别是畏天命,畏大人,役(C)。(2.00分)
A.天子
B.父母之命
C.圣人之言
D.信仰
6.孟子认为,孔子能够审时度势,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便自己与外在的环填相统一,所以称孔子为圣之(A)者。(2.00分)
A.时
B.仁
C.贤
D.儒
7.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B)。(2.00分)
A.犬马
B.腹心
C.手足
D.父母
8.子曰:“琴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意,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纹。”以下对这句话解释不正确的是(A)。(2.00分
A.这句话主要是说不应该拘泥于礼
B.蒽:过分小心而显现出惧的样子
C.这句话说了“礼”的重要性
D.恭而无礼:恭敬但没有节制
9.有位国学大师把中国的传统学术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他是(A)。(2.00分)
A.章太炎
B.刘师培
C.季羡林
D.邓实
1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调道,修道之谓(D)。(2.00分)
A.德
B.仁
C.礼
D.数
11.“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正矣,”对这句话解释不合适的是:(A)
A.这句话强调父亲、兄长、丈夫的绝对权威不可违抗,即使他们做错了,儿子、弟弟、妻子也不能有任何意见。
B.“父父,子子”意思是:父亲在父亲位置上尽父亲的职责,儿子在儿子的位置上尽儿子的职责。
C.“正家而天下正吴”:家庭秩序井然,天下就安定了。
D.这句话说明了齐家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
12.“上若水”这一观点出自(B)。(2.00分)
A.《论语》
B.《老子》
C.《中》
D.《孟子》
13.普子说,孝分为三种境界,其中最大的孝是(D)。(2.00分)
A.能养
B.不辱
C.和气
D.尊亲
14.人皆可以为(D)。(2.00分)
A.圣贤
B.贤人
C.圣人
D.尧日
15.祸兮福之所何。提兮祸之所伏,飘知其极?其无正也,(C)人所迷,其曰固久。(2.00分)
A.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B.一明一阳之谓道。
C.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D.中庸之为德也。
16.关于天人关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2.00分)
A.儒家、道家对天人合一的解释完全一致
B.人与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统一体
C.儒家与道家均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D.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
17.以下几位名人与各自对“国学”的描述,搭配错误的是(D)。(2.00分)
A.季羡林: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B.邓实:一国所有之学
C.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章太炎:国学是七科之学
18.古人的养生理论十分完善,以下符合传统养生原则的是(C)。(2.00分)
A.小陈爱吃蔬菜瓜果,尤其喜欢买新鲜的反季节蔬果。
B.丽丽性格开朗,爱交朋友,经常泡吧、聚会到半夜。
C.小胖性格达观,不太看重得失,不过分思虑
D.小李喜欢炒股,股市波动经常影响他的情绪。
19.关于“国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D)。(2.00分)
A.“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B.“国学”最早的意思是周代设在王城的国家教育机构。
C.国学也可以说是民族国家之学
D.国学仅包括儒家文化。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D)的重要性。(2.00分)
A.废寝忘食
B.冥思苦想
C.躬身实践
D.学思结合二、多项选择
1.老子认为:(ABD),是请玄德。(3.00分)
A.长而不毕
B.生而不有
C.养而不覆
D.为而不恃
2.大学之道,(ABC),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00分)
A.在亲民
B.在止于至善
C.在明明德
D.在为万世开太平
3.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三省”指的是:(ABC)。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为人课而不忠乎?
C.传不习乎?
D.人不知而不值,不亦君子乎?
4.关于“中庸”,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BD)。
A.中庸告诉我们,要看到事物是一个整体。
B.中庸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
C.中就是少做少错,多做多错。
D.中唐告诉我们凡事有利必有。
5.关于中庸,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BCD)。
A.中庸是一种市会的行为。
B.中庸的“中”,指做事不彻底,模楼两可。
C.中国的“屈”,指碌、平周。
D.中庸就是凡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6.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以下符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有(ABCD)。(3.00分)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启发诱导
D.海人不倦
7.孔子认为,陪着君子说话容易犯几种过失,分别是(ABD)。(3.00分)
A.该说的话不说
B.不看验色而贸然开口
C.话说的太多
D.不该说话时而说话
8.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BCD)
A.为百姓立命
B.为万世开太平
C.为生民立命
D.为往圣继绝学
9.中国传统的四部之学指(ABCD)。(3.00分)
A.史
B.子
C.集
D.经
10.子夏认为,君子有三变,“三变“指的是(BCD)。(3.00分)
A.子温而厉
B.望之俨然
C.听其言也厉
D.即之也温
三、判断题
1.里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2.00分)
正确
2.老子主张“无为而治”。(2.00分)
正确
3.四部之学(经、史、子、集)与七科之学(理,工、农、医、文、法、商),其内在精神血脉一致。(2.00分)
错误
4.司马迁的《史记》,板鲁迅营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2.00分)
正确
5.《帝内经》中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说法,其实是说治病养生和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2.00分)
正确
6.“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思是:君子以自己所处的地位行事,不谋求本职之外的事。(2.00分)
正确
7.孔子、曾子都认为,子女养父母是最高境界的季。(2.00分)
错误
8.开菌门窗修建房屋,有了门窗和四二内的空间,才有房屋容纳和通气的作用——这是老子说的“无”的作用。(2.00分)
正确
9.“人皆可以为尧。“这句话的意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每个人都可以做君主(或管理者)。(2.00分)
错误
10.孔子认为,陪着君子说话,不需要察言观色,直说即可。(2.00分)
错误
11.孔子说君子三,对我们的启示是:人要有敬畏之心,不要肆意胡为,要循一定的规则行事。(2.00分)
正确
12.《中庸》一书中把“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称作“和”。(2.00分)
错误
13.“国学”是“中国国有的学术”,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创造的全部文明对富和精神资源。(2.00分)
正确
14.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2.00分)
正确
15.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00分)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