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巡讲话读后感
一个春天的故事,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神州大地。
一个春天的故事—— 一代伟人 光照千秋。
那时一位时年88岁的老人,在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巡视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划时代的诗篇。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谈话,共六个部分近万字,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谈话的灵魂。谈话的内容主要有六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5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对南巡讲话的伟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南巡讲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又一座里程碑。讲话回答了长期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对待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态度,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等;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步子要迈大一点等等。可以说,南巡讲话,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其中的理论精髓,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了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以后,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排除了干扰,明确了方向,将中国改革开放再次推向高潮。大思路、大视角、大改革、大开放,举国上下忙建设,万众一心图振兴--这就是小平重要谈话发表以后,中国经济的新形势。
读完邓小平在15年前南巡时的讲话,我突然想起恩格斯说过的一句话:“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是不可战胜的。” 回顾中国共产党86年的历史,就会发现我们党为这句话付出过多么巨大的代价,也因这句话而取得了多么辉煌的胜利。
古希腊哲人说:最难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认识自己。今日的中国今非昔比,今日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认识自己,不断改革创新而创造的。本文 摘 自课件 之家www.xiexiebang.com 首先,南巡讲话充满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急迫感。小平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他还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15年前,小平同志有急迫感,15年后,我们仍然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因为这15年间,中国不仅加入了世贸组织,连入世的5年过渡期也过去了,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我们遭遇的问题也更加复杂。时不我待,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发展良机。
其次,南巡讲话清晰地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也给经济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小平说,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成为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标准。
邓小平在姓资姓社问题上一锤定音,不但解放了思想、加速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也加速了对内开放、对民企开放的步伐。从那以后,中国的民营经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现出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三,南巡讲话赋予了发展以全新的科学的时代内涵。小平说:“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纵观小平南巡讲话中关于发展的阐述,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科技教育及各类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等的全面进步。这样的观点,在今天,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这也同样昭示了今天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
伟人已逝,精神永存。1992年之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干扰,正是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消除了杂音、把整了方向,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果。我们应该珍惜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又好又快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5年前,邓小平说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全中国人民。伟人已逝,斯言长存。
面对着改革大潮的冲击,面对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在困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辜负上一代对我们的期望,历史的重担自然的落到了我们肩上,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社会的重任,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旗下,抓住机遇,积极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上,使我国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我们的特长,把社会主义经济搞上去。
我们这一代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必须看清形势,以国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事实求是,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把自己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当前在大学阶段,要通过多模式、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实践,全面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品德优良、综合素质高、有创新、学会生存、掌握现代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我们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要求
第二篇:南巡讲话读后感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南巡讲话》读后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2年恰好属于“90年代初”。这是一个多事之秋。当时,在世界范围内,苏联和东欧国家发生了社会制度的演变或国家的解体,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冷战”结束以后,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加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尽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这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当时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严峻。在国内,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14年,尽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道路上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88岁高龄再次南巡,从1月17日出京2月21日离沪返京,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邓小平南巡讲话。这次讲话不仅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其理论精髓对新世纪中国发展仍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当时就提出了两个事关中国向何处去的大问题,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我们发展战略“三部曲”,正确不正确,二是党的十三大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不对。当然,邓小平同志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但是还要用事实说话。“南方谈话”恰恰用事实表达了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于如何保证基本路线不动摇的问题。邓小平同志非常强调“制度”和“人”这两个因素。在“制度”问题上,邓小平同志非常强调“法制”。“南方谈话”也是有很强针对性的。当时党政机关中消极腐败现象严重地干扰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成了危害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这也是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其实,上个世纪80年代初建立经济特区时,他就提出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发,一手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1989年6月16日,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又明确提出,要做几件使人民满意的事情,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另一个是抓紧惩治腐败。在“南方谈话”中,他进一步要求,在整个改革开发过程中都要反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关于“人”,邓小平同志关心的是如何实现领导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即德才兼备的问题。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所以,邓小平同志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中国发展路线,是否能够靠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
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最值得一提的是股份制问题。同年5月,小平在首钢的视察与讲话应该可以看成“南方谈话”的一个补充和伸展,因为这涉及国企如何改革。邓小平数次提到了这样的问题,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他的看法是,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我理解,这个思想表明,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经验。但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因此只能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也符合他老人家“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方法。也正是通过这么多年的“试”,我们才有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理论,并且通过改革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所有制格局形成以后,显然要正确处理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股份制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回过头来看,没有“坚决地试”这种“闯”的精神,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恐怕还要摸索更长的时间。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全新的科学的时代内涵。
邓小平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同时,邓小平还强调:“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却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高效率,稳步协调的发展。”
“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不要动,不要改变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谁要改变,老百姓不答应。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发展,再过100年,中国就富强了。现在我们就那么一点家当。但是,今后10年会有更大的发展,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基本上实现小康了,社会主义就会更有生命力。资本主义是会衰亡的。”
改革开放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似乎是一个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其实不然。现在有的人一听到“社会主义”这四个字就火冒三丈,就是“意识形态的蛮横”,就是“姓社姓资争论的新的轮回”。他们搬出小平同志的“不争论”作挡箭牌,其实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曲解。“不争论”是小平同志在改革初期的发明,目的是冲破当时严重的思想阻力,不纠缠在没有意义的争论上,以“争取时间干”,但从来也没有说过永远“不争论”。事实上社会主义这根红线始终贯穿在他领导的整个改革开放事业中,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在《南巡讲话》中更是谆谆教导我们,“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就只有死路一条”。通过20多年的改革,在大好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人们提到的新“三座大山”,两极分化,以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等等,与社会主义都是格格不入的,如果小平同志健在,也会发动当前这场争论的。有什么理由,不让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理直气壮地谈论社会主义呢?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被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南方谈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首先,“南方谈话”为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因为大家知道,过去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资产阶级学者,有一个共识,即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由此推论,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中国的改革在实践上突破了这个框框,但是,理论上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还处于计划经济的“补充”地位,因此问题还不突出。但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情况就不一样了。通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市场经济的基本轮廓日益清晰,但人们在思想上还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南方谈话”的一个主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把“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特定的社会制度实行了分离。正是在“南方谈话”的鼓舞下,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6月9日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崭新的概念,同年党的十四大明确地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其次,实现了“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条,这是迄今为止比较完整的概括。当然,这九条都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但是其中许多内容是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可以说,“南方谈话”也是邓小平同志对自己多年来理论思考的一个梳理。
南巡讲话,针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思想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中国的实际,总结了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市场经济论、“三个有利于”论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光辉,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大向前推进。这个讲话标志着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伟大历史性飞跃的思想结晶——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和形成
第三篇:南巡讲话读后感
邓小平南巡讲话读后感
读完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我突然想起恩格斯说过的一句话:“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是不可战胜的。”回顾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历史,就会发现我们党为这句话付出过多么巨大的代价,也因这句话而取得了多么辉煌的胜利。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比如说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对待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态度,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等;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步子要迈大一点等等。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南巡讲话,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其中的理论精髓,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南巡讲话谈话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没有出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手都要硬。讲话的内容更是经典,总结来说主要有六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古希腊哲人说:最难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认识自己。今日的中国今非昔比,今日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认识自己,不断改革创新而创造的。首先,南巡讲话充满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急迫感。小平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他还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有急迫感,多年后,我们仍然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因为这些年,中国不仅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连入世的5年过渡期也过去了,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我们遭遇的问题也更加复杂。时不我待,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发展良机;其次,南巡讲话清晰地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也给经济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小平说,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成为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标准。邓小平在姓资姓社问题上一锤定音,不但解放了思想、加速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也加速了对内开放、对民企开放的步伐。从那以后,中国的民营经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现出了更加广阔的前景;第三,南巡讲话赋予了发展以全新的科学的时代内涵。小平说:“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纵观小平南巡讲话中关于发展的阐述,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科技教育及各类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等的全面进步。这样的观点,在今天,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这也同样昭示了今天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伟人已逝,精神永存。1992年之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干扰,正是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消除了杂音、把整了方向,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果。我们应该珍惜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又好又快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5年前,邓小平说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全中国人民。伟人已逝,斯言长存。面对着改革大潮的冲击,面对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在困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辜负上一代对我们的期望,历史的重担自然的落到了我们肩上,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社会的重任,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旗下,抓住机遇,积极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上,使我国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我们的特长,把社会主义经济搞上去。我们这一代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必须看清形势,以国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事实求是,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把自己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当前在大学阶段,要通过多模式、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实践,全面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品德优良、综合素质高、有创新、学会生存、掌握现代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我们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要求。
第四篇:南巡讲话读后感
读《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
读完《邓小平南巡讲话》全文,颇受启发,我也因此感受到了一代伟人的伟大的人格魅力。我觉得邓小平当年的一番论断,包含了很多适用中国具体国情的指导思想,具有极高的前瞻意识和全局意识。当然,《讲话》的内容的先进性是国人乃至世界公认的,对于其中的一些观点,我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解读:
讲话一开始,邓小平就提到“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句话与讲话后来提到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说“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的手段”。这个论断,重在强调我们要实现最终的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不必拘泥于一种方法,否则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会是死路一条!现在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譬如人生价值的实现,我们不一定要通过上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来实现,我们完全可以走其他的途径。我们可以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参加工作,服务社会;也可以在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中学习技术,然后服务社会;甚至可以从小学习经商,历经挫折,学得知识,然后服务社会。只能说大学这个途径是当前大众普遍认可的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但绝非唯一途径。其他途径也完全是可以的,而且也不一定比大学差。把这个道理应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就是要我们采取多种手段服务于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局,这才是中华民族最终的梦想。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多种手段绝不等于不择手段!如果曲解了手段的合理性,不能用理性、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实践,将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比如当今各种论文造假、食品造假、生活用品造假等行为,都是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安定的因素。因此,不择手段的行为,是应当杜绝的。
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靠的不是这些短视的行为,而应该靠创新,靠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要发展,就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先进,就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近几年,我们共同见证了科技创造财富的一系列成功事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苹果公司。它的财富,归根结底,是来自其强大的创新能力。苹果公司率先优化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功能,使人们对于它们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也使苹果公司掌握了科技致富的先机,而且一步快,步步快。因此,即使有一系列的后来者,也很难撼动苹果公司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行业的巨头地位。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力。我们也意识到中国的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至今,我国仍只是制造大国,而远非创新大国。
为此,我们需要加大在科技创新发面的投入,鼓励创新,引导创新,奖励创新。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应该积极提倡提高创新能力。大学生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但是目前大学生的这个优势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为大学生所关注的是毕业后怎样找到一份好工作,买个什么样的房子,买辆什么车。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有了这些后顾之忧,他们就很难专心于科学研究。怎样排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奖励创新,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大学生通过创新,不仅可以拓展思维,增加知识,还能得到奖励,他们当然会有动力。当然,教育制度也应该适时而变。中国的大学生资源极其丰富,如果可以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将会给社会创造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不仅如此,全国劳动人民都应该积极投身于中国创新的事业中来。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 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工农商学兵,哪一行没有个闯劲,也难有大的作为。一旦各行各业都开始创新了,中国制造大国的帽子也可以换成创造大国的帽子了。
邓小平在讲话中还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问题。他说:“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这正是习主席所倡导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幸福的蓝天下,很少经历挫折和苦难。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青年人整天抱怨,动辄伤心不已,身虽少年,心则老成,还算不上是“新青年”。因此对我们来说,实干,就是多体验,多受挫,多磨练。唯有历尽千难万险,才能知道幸福来之不易,才知道积极面对生活,才会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脚踏实地,避免形式主义。
挫折教育,于己于人于国家,都将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因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最大的国情。这注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工作。
当然,面临各种挑战,我们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着三方面的政治保证: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这就为我们克服困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我们还应意识到,虽然现在已经基本上看不到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苗头,但居安思危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些敌对势力时时刻刻都在谋划着摧毁社会主义制度。以前,我们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在刚好相反,“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因此,不管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还是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都应时刻警惕资本主义的阴谋。因此,必须“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自己,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像伟人一样,我们应当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现阶段,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一次次的经济危机已经足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会力挽狂澜于既倒,使社会主义重新发展壮大。而这一切,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第五篇:《邓小平南巡讲话》读后感
《等小平南巡讲话读后感》
一个春天的故事——一代伟人 光照千秋
一个春天的故事——一代伟人 光照千秋
1.南巡讲话一锤定音,成丰功伟绩
13年前的春天,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一个春天的故事,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在朝气蓬勃的创业者中间传播开来。似乎一夜之间,就传遍了整个神州大地。一位时年88岁的老人,在那一年开年之际,巡视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划时代的诗篇。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邓小平的一系列讲话,成为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第二份宣言书,表明了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指引了中国前进的方向。今天看,南巡讲话,是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又一座里程碑。它讲话回答了长期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对待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态度,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等;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步子要迈大一点等等。
1992年12月,邓小平被英国《金融时报》推选为“1992年风云人物”。这份殊荣之所以授予邓小平,是因为他已88岁高龄,而且没担任任何正式职务,但却使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在政治报告中主要依据南巡讲话,从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5年后的十五大,将这一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写进中共党章,成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的党的指导思想,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从此不可逆转。1999年,邓小平理论被写进宪法。
2.南巡讲话一路不停,成果丰硕
1992年,邓小平已经宣布退休两年了。但就在这时,人们的思想再一次出现困惑,国家前进的步伐有可能慢下来。
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的邓小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到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对有关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理论做了系统阐述。
一向寡言的邓小平,到了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几乎没有停止过讲话。最激动的一次,从深圳坐船到珠海一个小时,他整整讲了一个钟头。
官方文献记载: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登上深圳国贸大厦五十三层俯瞰深圳市容。指出:我们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有了这一步,再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有希望,我们时间不多呀!
1月23日从蛇口港乘快艇抵达珠海。离开深圳前再次叮嘱市委负责人:你们要搞得快一点。
1月25日,视察珠海亚洲仿真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在听取情况介绍时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你认为站得住脚吗?我相信这是正确的。
1月29日,邓小平来到珠江冰箱厂,当听说这个乡镇企业小厂在7年间,产量增加了16倍,排名全国第一,并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时,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
南巡讲话,摧毁了极“左”思想余毒,消除了人们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冲击了小农经济思想和小生产者意识。由此,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了,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改革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也在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被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样一句布尔什维克式的话语,提醒了我们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无产阶级建立的政权不以“解放生产力”为其宗旨之一,那么无产和赤贫状态的延续,无疑将使得革命本身失去意义。殊不知,毁灭一个旧世界,乃是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无产是一种急需摆脱的状态,而不是引以为骄傲的状态。他还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摆脱了无谓的争论和清议,看清楚实际上我们生来不过是要求更快乐、自由和富足地生活时,我们才能走得从容些。这“三个有利于”一出,可能比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的长篇大论更为清晰地推动了中国,毕竟中国从穷困跃升为人均收入接近900美元的中低收入国家了。1992年,因南巡讲话而使得我们尝试告别计划经济,使得中国在严峻的转折点选择了一条尽管艰险但正确的前行之路。1992年的讲话,使得我们走上了我们心存畏惧的前路,一条摆脱了计划经济,但却必须承受市场经济痛苦起伏的前路,并且此后一走就是义无反顾。
3.1992后的中国
十四大以前,我国商品的市场度,以价格放开不放开为标志,以商品的价值量计算,大概只到一半左右;十四大以后不长的时间里,消费品95%进了市场,生产资料85%左右进了市场,基本解决了商品市场的问题。
南巡讲话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直接催生了中国的知识经济,使学者、专家成为高收入者,彻底扭转了延安整风以来知识分子被打压的局面。
关于留学生“都可以回来”的表态,促使大批留学生回国创业,诞生一个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知识精英阶层——“海归派”。
门户网站网易的创始人,200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富丁磊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考上研究生后,最后还是放弃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处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背景下,我觉得机会很多,不如到社会上闯一闯。
南巡过后,中国兴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下海经商也随之风起云涌。一批批人从体制内移身商海。这些人后来被归为“92派”。
邓小平南巡讲话时说:“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数字显示,1989年到1991年,中国GDP每年的增幅只有5%左右,而在1992年当年,这个数字就增加到12.8%。此后,中国保持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一称号,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94万亿人民币,约合1.08万亿美元,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4.个人感想
中国,一个拥有着13亿人口,960万平方千米土地面积的泱泱大国,她的发展与崛起,令世界为之瞩目。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改革成就,其影响是深远的。众所周知,90年代内地改革开放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对于中国改革将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人
们没有统一认识,整个社会气氛亦见低迷,邓小平前往深圳珠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当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舆论普遍意识到,南巡谈话廓清了当时困扰国人的种种认识问题,必将为改革开放注入新的活力。果然,随后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发展呈现出一派新风貌。南巡谈话精神实质是与时俱进,是把改革和发展作为硬道理。内地这十几年来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能不断推向更高水平,并顺利加入世贸组织,夺得奥运举办权,在国际舞台上取得前所未有的地位,无可否认,正是基于不断坚持创新,与时俱进。近20年来,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的确比以前要好得多了。我们已经打开大门,让国民看到外面的世界,也让外面的种种气息扑面而来。21世纪的中国,改革开放不再是简单地像当年搞经济特区那样,打开几扇窗户看风景,而是打开了大门,这显然需要更决然的勇气去告别我们仍然留恋的单一所有制的经济体制,去实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今日的中国为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需要国民永远和自己抗争,和外来竞争抗争,也和命运抗争,永远地抗争下去,才有赢的希望,而不是赢的把握。春天的故事,回响着中国人意气风发迈向春天的脚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辉煌壮丽而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传和推进,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懈追求和奋斗。
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敬重一个老人的眼光和胸怀;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听到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足音;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感受到一个国家开拓前进的信心。正是江南好风景,东方风来满眼春。让我们聆听春天的故事,感受春天的脚步,走进新时代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