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和廖仲恺的革命故事(共5篇)

时间:2019-05-15 11:5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恩来和廖仲恺的革命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恩来和廖仲恺的革命故事》。

第一篇:周恩来和廖仲恺的革命故事

周恩来和廖仲恺的革命故事

时间:2014-07-12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2178次

周总理的一生,国人皆知;总理的丰功伟绩,世人皆晓。但是,是谁把他从法(国)德(国)引荐回国参加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知者不多。这个人就是祖籍惠州、祖居地在梅县程江镇,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代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7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的廖仲恺。

1917年7月,廖仲恺随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先后被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廖仲恺以代表身份出席大会,并任大会党务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审查委员会委员。在会上,他旗帜鲜明地支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国民党右派势力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廖仲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1924年2月,蒋介石擅自辞职后,廖仲恺代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7人筹备委员委员长,以极大的毅力克服人力、物力、财力等种种困难,开展筹建工作。同年5月被孙中山特派为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代表。军校以苏联红军为榜样,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设立政治委员制度。

有一次,廖仲恺约见了在政治部协助工作的原广东大学教授、中共党员张申府,问他有无适合人选推荐到军校工作。张申府当即应承,向廖仲恺推荐了十几个留欧学生,其中第一名就是周恩来。

据此,1924年2月6日,在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成立会上,廖仲恺正式向孙中山汇报、推荐了周恩来,称说他“是一个很能干、很有经验的年轻共产党人”。孙中山听后,当即表示同意,并说:“军校需要这样的人才,如果周恩来回来旅费有困难,我们可以立即给他汇去。”“国民党员也罢,共产党员也罢,现在都是本党的人了,都一起来做革命事业。下一步还可多吸收一些中共的人来。”随后廖仲恺即通过广东中共负责人联系上周恩来,并寄去旅费。周恩来亦答应处理好那边事情,即启程回国。

三个多月后,即1924年6月6日,周恩来接到中共的调令,正式启程回国。6月16日,黄埔军校成立。9月中旬,周恩来回抵香港,他在香港给中共中央写了工作报告。月底离开香港,奔赴广州。随即接受中共任命,周恩来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员长,同时受聘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1月11日,周恩来正式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从此,周恩来与廖仲恺这两位伟人便相识相聚工作战斗在一起,直至1925年8月廖仲恺遭国民党右派刺杀,壮烈牺牲。

期间,这两位伟人为中国革命真诚合作,舍生忘死,积极努力,交往配合,留下许多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一起力主镇压了猖獗一时的商团**,巩固了广州革命的大本营,使广州大革命运动得以继续发展。在这一事件中,周恩来与廖仲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一起共办军校,开创了军校中的政治工作。廖仲恺被军校师生称誉为“军校的慈母”,周恩来则被赞誉为政治部中的一团火焰;在孙中山北上及病逝之际,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苏联顾问团支持下,一起力主策划组织革命军参加国民革命,进行扫荡陈炯明军阀的首次东征,一起组织回师,平息杨刘叛乱,一起采取得力措施,全力支持省港大罢工„„

1925年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廖仲恺任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财政部长、广东省省务会议委员兼财政厅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党代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对廖仲恺坚决维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国共合作的政治路线极端仇视,指使胡毅生、梁鸿楷、魏帮平、朱卓文等人暗杀廖仲恺。8月20日上午,廖仲恺偕夫人何香凝到设在惠州会馆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去参加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9时许,在中央党部大门前遭国民党右派人物朱卓文、陈顺等刺杀。廖仲恺当场壮烈牺牲。

噩耗传来,广州震惊,全国震惊。广州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苏俄友人,各界人民群众纷纷集会,以各种形式悼念廖仲恺先生。周恩来发表《祭廖仲恺文》,并撰写《勿忘党仇》等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廖先生的深厚感情和敬意。此后,国民政府为廖仲恺举行了国葬。

第二篇:廖仲恺体会

在研究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论作中,相对说来,孙杨(衢云)、孙黄(兴)、孙宋(教仁)、孙陈(其美)、孙陈(炯明)说成果较多;前人或侧重于专题,对孙氏人脉的研究,凸显一个共性,即“时段性”的比较,孙黄关系跨时最长,历10年有余。毋庸讳言,过往关于孙中山与廖仲恺关系的研探显见薄弱。

拙文试图对孙廖关系作一探讨,揭示历时22年的孙廖关系,是为中国民主革命史册上最诚挚最坚贞最持久最高尚的天作之合,廖氏先后经历了学生、助手、战友、继承人等角色转换(不排除其间角色的交叉重叠),而两者惊人相似之处甚多:爱国若命的报国情怀、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范、百折不挠的奋斗意志等等。孙廖关系毕生思想相通,鞠躬尽瘁是从,举凡高尚的民主革命品格,与肝胆相照的革命实践相得益彰,成就了他们平民伟人的功业,为后世建树了令人仰止的精神丰碑。

毛泽东曾撰专文对孙中山的事功作过高度评价,赞扬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丰功伟绩”。1如果说,此前的史家可以将辛亥革命时期的“孙氏理想,黄氏实行”载入史册,那么,今天我们当可实事求是:让国共合作时期的“孙中山理想,廖氏实行”名垂青史——这便是拙文的趣旨。

开篇明义:因于篇幅,本文对孙中山的论述适当从简。爱国若命的报国情怀

“爱国”情感对于弱小民族来说,是一种神圣的原动力,又是一色优秀的精神风范。近代以降,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蹂躏的殖民地,国力贫弱,每况愈下,濒临危亡的深渊。“爱国”一词,急遽成为是中华民族的热门话题。爱国主义,则成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精神支柱。近代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富强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都是由爱国主义精神导引而生成的。时势造英雄。孙中山和廖仲恺都是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炼就这一风范的佼佼者。1866年生于香山的孙中山,儿时听村夫讲述太平天囯反清故事,曾以“洪秀全第二”自称,立志推翻朝廷,恢复中华。这是孙氏的爱国思想最初的表现。毋庸讳言,其时视清王朝为“异族”,这是历史的局限。

孙廖爱国情怀的萌发,与大多数中国人相较,有着特殊的人文背景,即多了1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2日。一层“海外·华侨·商人”氛围的体念。两人籍贯广东,廖氏1877年问世于旧金山,相差11岁。孙中山13岁远赴胞兄所在的檀香山求学,廖仲恺16岁远涉重洋返国,两人的孩童时代都耳闻目睹华人在国外饱受歧视的遭遇,在“民族·国家”的观念上增添了一份刻骨铭心的“外侮”因素。

一篇“捡运先友”的描叙,如是揭示当年华工的命运:“生计无门,痛洒穷途之泪;营谋失路,勉为异域之行。中怀不得已之情,有梦空回故里;外迫无如何之势,频年久滞他邦。闻解缆,则父母牵衣;说扬帆,则妻儿陨涕。嘱子千言保重,怜夫万种叮咛。含悲不使亲知,毅然就道;忍泪不为妻堕,强以扬鞭。险逾鱷浪鲸波,自慰劳中有逸;危历狐丘熊馆,爰思富或由勤。踏残朔雪严霜,冒尽蛮烟瘴雨。贸易则劳心会计,采金则竭力晨昏。如斯不遂初心,早丧诚然可悯;似此皆由正道,捐生实属堪悲。”2可以想见:几多死者、尸骨捡运者和悼词作者都已失落了自己的名字,这异邦的辛酸血泪,不管是孙中山的胞兄孙眉,还是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都有切肤的体味,而对于孙廖两人来说——或许他们缺乏亲身的体验,但类似悲壮的故事,则是耳熟能详的。爱国总是由爱家、爱乡伊始而及,家庭、家乡乃是最初的情丝。廖竹宾先是美国华工,因积聚所得,成为商人,后任职于美国旧金山汇丰银行。寄居异邦,廖竹宾始终不忘华夏传统,教育后代尤“以国学为先”,他强调:“祖国是每个人的灵魂和生命所寄托的,灵魂没有寄托的人,生命没有寄托的人,就像树叶离开树枝一样,失去了营养的供给,便会焦枯而死的。所以,我们要爱自己的祖国,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 3命一样。”孩童时代的廖仲恺,被父亲送到当地华人开设的专馆去接受华学启蒙。家庭与蒙学教育,华夏根脉的熏陶与儒学的启导,可以视为促发廖仲恺爱国主义萌生的原始基因,是为内因。

“外侮”作为一种刺激,也为催生廖仲恺的“爱国”情怀增加了激素。可以说,廖仲恺的少年时代是在饱饮美国排华风潮中长大的。白人如何迫害华侨,他有亲见亲闻。12岁那年,旧金山警察横蛮施暴,逼迫“唐人街”的华人逃亡他地,华人流离失所的惨状,他历历在目。他经常以华人的小孩为何总被白人小孩欺负询问父亲,而父亲的回答每每都是同样的一句话:中国朝廷积弱,无力保护2 南海佚名:《代同邑故友倡运柩回粤小引》,载《旅美三邑总会馆简史:1850-1974》旧金山,1975年,第250页。转引自章开沅:《“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评介艾尔松的〈爱达荷华人往事〉》,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3 程途:《廖仲恺》,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3页。

华侨??美国社会的排华情绪,给未成年的廖仲恺以切肤的感受,这可视为外因。16岁那年(1893),父亲过世后,廖仲恺遵嘱随母亲回国。目睹国家多难,耳闻民族生灵涂炭。“迨帝国主义东渐,吾国沿江、沿海之重要门户,皆为彼所冲破,见江、河、海、铁路所及之处,皆变为其势力繁殖之所在地,以致此数千年来过惯安定生活之中国人,一变而日处飘风凄雨中。??都市人口过多,生活困难,农地减少;至于腹地之农村,田野荒芜,渐成废壤。于是内地生活困难,不得已而赴外国,既而外亦取缔华人入口甚苛,由是我人之生活遂愈趋卑下了(其间内地各省虽间有仍为自足经济状态者,惟其不能久持也)”4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使得廖仲恺的爱国主义意识更加深切、更加炽烈。

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 爱国主义的社会内涵,是必须蕴涵着挣脱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枷锁,拯救和振兴中国。换言之,爱国当以救国为前提,这是近代以降中华民族最迫切的责任与义务,“振兴中华”则成了炎黄子孙最崇高的理想。直面物质昌盛、社会昌明、日益昌旺的西方,中国与西方凸显出强大的落差——对于孙中山和廖仲恺有着国外游历的热血青年来说,除了奋起救国,矢志振兴中华,再也别无选择,这是历史的使命!27岁的孙中山于1894年在檀香山发起成立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宗旨,5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不失为近代中国人振聋发聩的第一声呐喊!甲午战败、戊戌维新夭折、庚子赔款,民族危机日益沉重,有识之士在探求救亡之中反思:一个岛国日本在海战中打败大清皇朝,明治维新肯定隐藏着天机!于是很多青年纷纷东渡扶桑,出国留学,求教于“先生”,希望收获“救亡”之术,改变中国危亡局势。出洋留学由是盛极一时。结束了香港皇仁书院中学生活的廖仲恺,出于救亡与振兴中华的驱动,也萌生留学日本的愿望。

为了支持丈夫实现自己的理想,何香凝全然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变卖掉陪嫁的珠宝首饰和家具,连同私蓄计“凑得三千余金”,作为廖仲恺赴日留学的资费。4 按:此处引文为廖仲恺后来之演说的内容,时隔20余年,而西方列强瓜分豆剅中国的状况,似可参照。参见《农民运动所当注意之要点》,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廖仲恺集》,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94页。5 《檀香山兴中会盟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页。1903年9月,廖仲恺与何香凝在日本东京与孙中山结识,被孙中山的矢志振兴中华的伟大气魄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所感染,当即表示“想参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两人言与行俱,遵从孙中山的授意,在日本“物识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始而踏上民主革命征程,并在践行共同理想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先后加盟。廖仲恺担任同盟会总部的副会计长和外务部干事、外务部副部长,作为同盟会的首位女会员,何香凝主动负起联络和勤务的责任。廖氏的东京住所,成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聚会场。

将理想努力付诸于实践,这是孙廖令人景仰的品行。革命征途自1903年伊始,孙廖始终肝胆相照,道义并肩,22年风雨同舟,令所有革命党人难以望其项背者。

廖仲恺关于振兴中华的理想,早期体现在对三民主义的热诚宣传,后期体现为对三民主义的力行。(以下从略)

对《建设》杂志的编辑

对《孙文越飞宣言》的贡献:1923年2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对“联合宣言”条款进行具体磋商。

对国民党“一大”的持助

对广东革命大本营的建设

对“工”、“农”、“兵”的启导

值得一提的是,廖仲恺不仅肩负大任,还将理想寄托于未来,他为子女起名“梦醒”、“承志”,将矢志与夙愿溶铸于血脉之中,似亦可窥视其振兴中华的用心之一斑。

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范

上善,进取,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取向,展示出一种追求潮头的风貌。孙中山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勇于探索的革命家,他总结自己的革命学说由“因袭”传统、“规抚”西学、“创获”新知而成。“与时俱进”是他在东京对留学生(要共和不要君宪)演说的经典话语。诸如创立三民主义、肇造西式共和政体到以俄为师、实行国共合作,确立“三大政策”,掀动国民革命高潮等等理 念,都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结晶。他不愧是西方学说中国化的探索大师。

廖仲恺是一位富有世界眼光的革命家,从追随孙中山民主革命伊始,就以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他的与时俱进,表现在他追随孙中山,对革命思想的钻研探求,以及革命理论的阐释与创新。创新,是思想前瞻意识的标志,是理论功底的彰显,关于这一层面,仅举三例:

关于对三民主义“平均地权”的探索与宣传:(从略)

关于建设杂志:1918年6月随孙中山到上海,与朱执信一道创办《建设》杂志,宣传和研究革命理论。将眼光转向工农、转向下层,动员民众,投身民主革命。发表《三大民权》、《<全民政治论>译序》等文章,宣传和研究革命理论。同时翻译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实业计划》第一计划。1919年10月任中国国民党财政主任。称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与朱执信等学习俄文,准备赴苏俄学习。“钱币革命”问题。关于农民运动。1924年7月,《农民协会章程》正式由大元帅命令颁行,此间,他经常深入农村,与农民宣讲与灌输革命的理论。他在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演说中向农民运动的骨干强调农民运动与世界革命的意义:“吾人其不欲解决吾人之痛苦及谋国家人民之丰富则已,否则必须与帝国资本主义者战!吾人其不欲打退帝国资本主义者则已,否则必先与国内军阀战!吾人其不欲打倒国内军阀而已,否则必先唤起全国国民,共图国民革命!吾人其不欲国民革命成功则已,否则必先去干农民运动!故今日之农民运动,其根本原因为国际问题,国民革命问题,非只为对付地主之南部问题。”6把中国乡村的农民运动与打倒国际上的帝国资本主义联系起来,将乡间土产的“农会”与世界革命结合在一起,眼光不可谓开阔。对农民运动有着热情关注的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一正确的命题,还是在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国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就提出了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而为当时一切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人们所赞成的。不过那时这一理论的意义还没有发挥,以致人们还只是模糊地认识这个问题。”7廖仲恺在时人还“只是模糊”时期就站在前沿大声疾呼,其思维取向与卓识远见,令人刮目相看。6 7 《农民运动所当注意之要点》,《廖仲恺集》,第192页。《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29页。篇二:执信中学学习心得体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

执信中学学习心得体会

在执信中学跟岗学习的两天里,让我切实观察到了执信中学师生的学习生活的真实状态,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身在教育教学方面与执信名师有巨大的差距。通过实地学习,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而且使我对德育管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感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及如何做好一名优秀德育工作者,在此谈谈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参观执信中学校园,感受其学校历史和校园文化的魅力。

校园环境古朴典雅、大气优美:荷塘小桥流水,体现南国园林风光;草地花坛树林,营造绿色课堂;长廊碑刻铭牌,展现文化底蕴;名人佳作精品,烘托艺术氛围。学校建筑风格统一,色调和谐,结构合理,功能齐备。有标准的400m跑道、室内游泳池等体育运动场地,有存书十多万册的宽敞气派的图书馆,有装修一新、功能齐全的拥有6个专业级琴房、声乐训练室、国画室、摄影室、美术鉴赏室、音乐鉴赏室等共18个功能室的艺术楼,有能容纳1800人同时就餐的a级饭堂;所有课室、实验室、多功能室均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每间课室均由中央空调控制。生态环保园是广州市中学科技教育特色项目,陶艺坊是“岭南民族民间特色项目学校”实践基地。

二、感受了名师风采,开阔了学科视野。在跟岗学习期间,彭斌老师勤奋敬业、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严谨认真、凡事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平易谦和、亦师亦友的关心指导等等,无不深深地感动着自己,使自己原先带来的惰性心态彻底改变,每天按日程安排,听课、上课、评课,写跟岗日志、写教学反思、读书作笔记、晚上回校指导学生自习,每天忙碌而又充实。他常态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我深感佩服:课堂真实自然的状态,环环相扣的节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了解,精妙到位的点评,随意处便显现的真功夫,非一日之炼就。在教学中,彭老师非常尊重学生主体个性,激活学生创造潜能,追求全面发展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听彭老师的课就像参加数学沙龙一样,四十分钟课堂教学转眼间就过去了,给我的感觉还想继续听。他的课就是以亲切的教态以及真切的情意赢得学生的信赖,关心每位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适时给予鼓励,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整个课堂是那么的轻松自然。此次跟岗学习,通过对多节课例的观摩,经过集体的讨论交流,并听取导师的点评、指导,我对于“好课”的理解、认识达到了一个较深的层次:课堂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帮助学生解难解惑,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以及道德修养,才算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才算是一节好课。这使我收获良多,对我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艺术大有裨益。在我回校所上的几节体验课中,我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借鉴了彭老师的一些有效的做法,感觉良好,也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学习执信中学德育管理经验,关注其德育载体优势,取其成熟且具有可行性 的做法弥补我校德育工作的局部不足。执信中学德育内容:1.“一体两翼”的德育途径。“一体”是指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学校实施“主动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德育的全过程,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自主管理能力、领导能力。“两翼”分别指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活动。学校通过德育课程建设,对学生授之以知、晓之以理。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道德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2.《中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课程性质:《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该课程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实施,兼具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特点和功能;课程宗旨:《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的宗旨不在于传授传统的知识,而在于发展学生为公众事务、社会事业有所作为的使命意识,以及实现使命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训练技能:学会自我管理,时间管理;学会组建团队,制定规则;学会筹措经费,管理经费;学会团队合作,实施项目 ;学会组织会议,集体议事;学会表达思想,说服他人。3。特色社团“edus”社团的名称取自社团四项主要活动,即英语角(english corner)、辩论(debate)、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演讲(speech)的英文字母缩写,该社团致力于培养学生雄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与各项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模拟联合国是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团体特意为青年人组织的活动。青年学生们扮演各个国家的外交官,以联合国会议的形式,通过阐述观点、政策辩论、投票表决、做出决议等亲身经历,熟悉联合国的运作方式,了解世界发生的大事对他们未来的影响,了解自身在未来可以发挥的作用。模联是一座被拉近的外交舞台,学生能在这个舞台上开阔视野、挑战自我,收获自信;模联是一个浓缩的世界,学生能在这个世界里思考社会、结交朋友、树立目标。

学生活动就是通过特定的情景和实践,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动态的、开放的、不确定的道德情景,让学生在情景和实践中自己构建确定性的、新的道德意义,造就学生美德。

三、终身学习,提升自我 我已从教7年了,但此次学习还是让我对终身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新时代、新知识、新课程都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习不仅仅只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德育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一定虚心学习,不断提高学养,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斯成长之路,争取早日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一个全面型的教师。篇三:黄埔之旅--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今天跟随着党组织参加了本期党校学习班的第一次出游,我们这次前往的目的地是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带着期待的心情踏上了这次的黄埔之旅.一路上不胜喜出望外.本次出游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历史,了解革命先人在历史的背景下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的艰苦生活,体验党内生活,将自己置身于党组织内,去锻炼和体验团队精神,本次外出活动让我获益匪浅.黄埔军校,全名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一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在这里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黄埔军校于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如今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先后参观了包括复原了孙中山总理、廖仲恺、周恩来等人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此外还参观了黄埔军校校史馆,和孙中山故居,遥望孙中山纪念碑.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参观孙中山故居之后感想,这里也叫孙总理纪念室,得名也因国民时期孙文先生在这里办公和憩息,这里面设有连个展览区,包括<昨 日小楼—粤海关黄浦分关及其旧址变迁>和<孙中山,梅屋庄吉于黄埔军校>,这里囊括了新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他的爱国精神和终身奋斗的意志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借鉴,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秉承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志.黄埔军校这座古老的建筑,楼宇之间有碧绿,别有一番情调,这里摆着的都是与黄埔同成长的点点滴滴,给后人留下了无可取代的宝贵精神财产.下午是我们团队的活动时间,这次黄埔之旅的拓展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各个成员之间在这个时候都发挥出了出色的表现,也让我们互相认识了许多其他团队的成员,增进了友谊.通过这次黄埔之旅,让我更加坚定入党的决心。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能力,增强团队精神。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要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和吸收先人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继承者.最大的收获是在本次完美的黄埔之旅中,增强了自己的团队精神,让我体验了一次完美的党内生活.篇四:观后感 红色经典影视观后感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部电视剧,以中国革命重大历史事件为轴线,以国共两党斗争与合作为背景,以历史人物为重点,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共产党人的成长历程。剧中人物多、地域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就人物而言,既有可追溯的代表性历史人物,也有泛泛的综合性历史人物的写照。剧中人物刻画生动鲜活、性格特征鲜明。观赏完全剧,感触颇多。

全剧通过瞿、杨两家五个年轻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民族未来命运的索求,个人思想与社会思潮冲撞后,五位年轻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从而走上各自为之奋斗的人生道路。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剧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表现的人物都很生动和真实感人。

首先是剧中塑造的瞿恩这个人物。瞿恩是一位革命意志坚定的理想主义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儒雅的谈吐举止,从容的生死态度,真正体现了一位革命者的高大形象。瞿恩是众多革命先烈,特别是早期牺牲的革命领导人形象的集中体现。我认为,瞿恩的身上,彰显了蔡和森、瞿秋白和方志敏的奋斗精神和人生轨迹。这三位革命先烈都是在36岁时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后杀害的,其中方志敏和瞿秋白在就义前都像瞿恩就义前那样,写下了感人的篇章。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可爱的中国》,就是方志敏烈士的遗作。方志敏就义前,在牢房里一共写了十多篇文稿,其中三篇文章就是《清贫》、《可爱的中国》和《狱中纪实》。方志敏的遗作送到延安,还有一段感人的传奇故事:方志敏烈士在南昌狱中,一位叫高家骏的狱卒被方志敏崇高的精神所感动,愿冒生命危险将文稿送出去,他通过在杭州的女友程全昭前来南昌探视他的机会,让女友将方志敏烈士的所有文稿带到了上海,送到了宋庆龄、鲁迅和李公朴手中?? 瞿恩的形象,再现了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瞿秋白伟大的一生。瞿秋白在大革命初期,担任过黄埔武汉中央军校政治教官,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准备转移时被捕,敌人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辞拒绝。最后,瞿秋白英勇就义,时年36岁。剧中瞿恩的死,几乎就是还原了瞿秋白的就义过程。剧中的主人公杨立青。杨立青出身豪门,生性顽劣,在一次玩枪走火,给家庭引来事端。在姐姐杨立华的指引下来到广州,结识了姐姐的两位恋人:瞿恩和董建昌。正好两位都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在两位教官的帮助下,杨立青顺利地考进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教导队。在学习期间,他与瞿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瞿恩成为他终生的精神导师,瞿霞成为他相爱的恋人,通过瞿恩让他认识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四一二”政变警醒了他曾经迷茫的心智,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历经生与死的考验,一步步成为了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挥员。杨立青性格独特,既有侠骨义胆,又是柔情万般,很受女孩子的喜爱,剧中三位女性,白凤兰、瞿霞和林娥,都使这个铮铮铁汉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炽热情感刻骨铭心?? 杨立青这个角色,是众多在黄埔军校就读,在国民党军队带兵,通过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将帅的综合体现。黄埔军校既是国民革命培养军事将领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剧中客观地反映了黄埔军校是按照孙中山先生创办军校的宗旨,更重要的是客观反映了黄埔军校的精神。欣赏完这部电视剧,我认为在人物的塑造上的确很有特点,与其他史料片不同的是,这部电视剧中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毛泽东、周恩来、廖仲恺、蒋介石等都没有出场,甚至连观众不太熟悉的湘系军阀唐生智也只是董建昌通电话而已,最终没有露面。而出场的人物你都能在历史人物中找到他们的影子,这可能就是这部电视剧精妙之处吧!既然是艺术作品,源于历史又通过演绎使历史故事更加精彩!如果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出场,大多数观众不会从艺术上去看,而关注点更多的是像不像、真不真,只要不是纪录片,任何特型演员表演历史人物都是有差距的,这部电视剧克服了这个问题。

第三篇:廖仲恺--选修课廖仲恺与何香凝作业

一、题目:仲恺精神

二、作者:林泽龙

三、内容提要:

1、廖仲恺简介、生平事迹

2、廖仲恺革命精神产生的基础

3、廖仲恺革命精神的内涵

(一)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

(二)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三)廉洁奉公,无私奉献

4、弘扬仲恺精神

仲恺精神

廖仲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省归善县(惠阳县)鸭子渡乡窑前村客家人(现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办幸福村),祖居地是广东梅县程江镇,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他是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市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他擅长诗词、书法,著作有《双清文集》。

廖仲恺的生平事迹

1877年廖仲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旅美华工家庭。

1893年在父亲在旧金山病故后随母亲回中国。

1897年与同为左派的何香凝结婚。

1902年留学日本,先入读早稻田大学预科,后在日本中央大学政治经

1903年结识孙中山,并参加同盟会,任总部外务干事。他还以“屠富”、“渊实”等笔名,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上发表文章,驳斥保皇派的错误论调,传播革命思想。

1909年从日本回广州考取法政科举人,派赴吉林任翻译官

1911年辛亥革命后,先後任广东任都督总参议、总统府财政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厅长。1913年随孙中山亡命日本。

1914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之后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参加护法运动;并在国民党刊物内发表文章,赞扬十月革命。

1921年孙中山到广州任非常大总统,廖为财政部次长。之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等职。

1923年协助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协助改组国民党,为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作出重要贡献。

1924年选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政治委员会委员,并兼任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省长、财政部长、军需总监、大元帅秘书长等要职。

1925年1月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坚持贯彻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参加主持讨伐陈(炯明),平定杨刘叛乱。

1925年8月20日在设于惠州会馆的国民党中央党部(今越秀南路89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立有纪念碑),被暴徒刺杀,经调查后相信暗杀是国民党右派所为,当中胡汉民被认为有重大嫌疑。遗体先是暂厝广州驷马岗朱执信墓旁。

1935年迁葬金陵中山陵侧。廖仲恺与妻何香凝墓,现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天堡城下。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下曾聚集过不少仁人志士,然而,时势变迁,大浪淘沙,革命营垒不断分化,消沉落伍者有之;倒戈背叛者也有之。能始终如

一、坚定不移地追随孙中山为民主革命奋斗不懈者不多,而廖仲恺则是这为数不多的同志中最忠诚、最亲密、发挥作用最大的一位。

廖仲恺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的精神,弘扬他的精神。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作为一名仲恺学子,谈到仲恺精神这个话题,我的心情是严肃且沉重的!因为面对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廖仲恺先生,一种高度的爱国情操扑面而来,感觉是沉甸甸的,生怕这篇文章写不好而成了对先生的亵渎。但我还是要执笔抒文,因为想流淌的话语太多太多了„„

一、廖仲恺革命精神产生的基础

1、对于孩提时代的廖仲恺而言,远在大洋彼岸的家乡陌生而又令人神往。他经常聆听父亲讲述家乡惠州的山山水水及客家风土人情,这使他从小就对家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虽然当时排华风潮弥漫美国,但廖竹宾没有忘本,他不仅经常教育儿女要爱国、爱乡,而且特别注重用中华文化与客家文化教育影响年幼的廖仲恺。他8岁入读白人学校修读英语,每天下午到华人区开设的国学馆专攻唐诗、古文,学习“四书”、“五经”等圣贤之书。父亲说:“祖国是每个人灵魂和生命所寄托的,所以爱护自己的祖国,就象爱护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命一样。”这对少年时的廖仲恺有着极大的启蒙和教育作用。因为同时接受了西学和国学的共同熏陶,廖仲恺比同龄的孩子有了更深刻的思想

2、在华人备受歧视的美国出生、长大的廖仲恺,从懂事开始,就耳濡目染地了解到华工在国外遭受歧视、虐待和凌辱的悲惨遭遇。12岁时,他更是亲眼目睹美国白人殴打、枪杀华工的惨案,加之饱受异国同学欺辱,他爱国情感深植于心灵残酷的现实让廖仲恺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冲击,伴随着他成长的,就是这种强烈的不公正感:“为什么华人要受欺辱?”童年经历为他日后投身奋斗终生的事业埋下了伏笔。3、1893年是廖仲恺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父亲廖竹宾突然病逝,母亲忧伤过度病倒。年仅16岁的廖仲恺扶着父亲的灵柩,携着重病的母亲和年幼弟妹登上旧金山开往香港的轮船,辗转回到家乡。返回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在码头上看到英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警察殴打中国码头搬运工人,义愤填膺。回到多灾多难的祖国,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相继发生,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相继失败。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严酷的现实打破了宁静的书斋生活。当他与颇具爱国之心的何香凝结为伉俪后,抱着使积贫积弱的祖国强盛起来的愿望东渡留学,决心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从1903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他就坚定地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成为情感炽热的爱国者。

二、廖仲恺革命精神的内涵

(一)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1

廖仲恺婚后数年间,中国情状更加危急,甲午中日战争失利,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这一切都让爱国青年廖仲恺心急如焚,再加上目睹叔父兄长在中国官场滚打之腐败无聊,廖仲恺于是萌发到日本留学学习救国之道的想法。也正是这样,他才结识了伟大孙中山先生。

廖仲恺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可说是竭尽全力。无论是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还是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准备北伐之中,他都不愧为孙中山最忠诚的战友和最得力的助手,成为国民党左派中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家。

国民党“一大”后,廖仲恺担任农民部长、工人部长期间,全力贯彻“扶助农工”政策,推动工农运动。在他的主持或参与下,制定了革命政府对于农民运动宣言、农民协会及农民自卫组织法及工会组织条例。他还亲自主持召开广州工人代表大会,支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建立并担任教员。他始终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同破坏工农运动、损坏工农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须立;略论廖仲恺及其政治思想[J];江淮论坛;1982年05期

(二)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2

廖仲恺是革故鼎新的革命家,他生活在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年代,前后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一生勇往直前。他勤于探索,勇于弃旧图新。他对世界的认识不囿于狭隘的框框,他的思想发展始终在追寻革命潮头。

爱国必须反帝,廖仲恺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恶,他不仅明确提出反帝的政治主张而且积极投身到反帝斗争的行列。

1924年,在国民党召开的“一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废除租界和治外法权等不平等条约问题。1925年,沙基惨案发生后,廖仲恺以黄埔军校党代表的身份,联合蒋介石等发表了抗议英帝国主义暴行的通电,指出“帝国主义不去,吾民族无生望,不平等条约不能废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永不能打倒”,表示“生为帝国主义之死敌人,死为抗帝国主义而死。”为了将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到底,他提出“必须与帝国主义战”、“必先与国内军阀战”、“必先唤起全国国民,共图国民革命!”

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继承孙先生的遗志,为完成孙先生的未竟事业,他在险恶的环境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国民党右派分子纷纷出笼,破坏工农组织。可廖仲恺仍不屈不挠地贯彻孙中山三大政策,推行各种革命措施,沉重打击了内外反动势力。反动分子将他视为眼中钉,必置之死地而后快。反动分子大造谣言,攻击廖仲恺“被人利用、祸害国民党”、“赤化”、“过激”。廖仲恺不为所动,仍坚守三大政策,孜孜不倦不倦地担负起繁重的工作。当他听说敌人要用手机枪杀害他时,他一笑置之,并戏言说:“暗杀用手枪炸弹是常听见的,若是用手机枪,却新鲜得很!”

何香凝深感忧虑,要与廖仲恺共拍一照,他却说:“为国为党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宿愿,何事顾虑。”在遇害前一天,又有人报告右派确要杀害他,他凛然地说:“际兹党国多难之秋,个人生死畅通置度外所终日不能忘怀者,为罢工运动及统一广东运动两问题尚未解决!”浩然正气,惊天地、泣鬼神!

1925年8月19日晚,廖仲恺因忙于替黄埔军校筹款,到家已经很晚。第二天清晨,又有人来请示公事。他一直忙到近8时,才匆忙用过早点驱车到中央 2摘自《 廖仲恺传》尚明轩 著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2-08 党部参加中央会议。廖仲恺刚刚踏上第3 级石阶,突然从大门内冲出七、八个暴徒向他乱枪齐发。他身中4弹,壮烈牺牲。但他的光辉形象,伟大革命精神象一株“空谷独啸的苍松”,永远屹立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三)廉洁奉公,无私奉献

“为官不能爱钱,爱钱则民穷,民穷则国弱。”这是廖仲恺的口头禅,民国建立后,廖仲恺数度出任广东革命政府的财政厅长,这个“不爱钱”的财神爷让习惯了“水至清则无鱼”的广东绅商头痛不已。

廖仲恺一生以公事为主,以事业的要求为依归,献身革命事业,不为名利所累,不计较个人得失,廉洁自律。民国元年以后,他屡次掌管财政,二十几年如一日,每次卸任移交时,没有一条帐目不清楚,既显示了他在理财方面的才能,也体现出他一心为公,“不做假帐”的廉洁职业操守。“辛亥八月,武昌革命起义,各省响应。九月,广东光复。胡汉民任都督,仲恺被请回来管理财政,当时广东财政非常紊乱,实不好下手。但他凭着高深的经济学识和敏捷的手腕,从容整理,有条有绪,不到几个月功夫,便做到了收支相抵。解职时,省库居然有余财了。这是他以其所学贡献于革命事业的第一步。不到几个月功夫,便有如许成绩,同志们都为之惊叹不已”

辛亥革命失败后,廖仲恺夫妇流亡到日本东京,在千驮谷附近的青山七丁目安下了家。他们住的房子很简陋,只有两间房,胡汉民夫妇住一间,他们住一间,会客、吃饭、睡觉都在里面。每月的房租仅20元,其他各项开支都很节省。海外人士知道廖仲恺当过一年的财政司长,以为他一定很有钱,见他过着如此俭朴的生活,无不感到惊讶。1917年9月24日,廖仲恺被孙中山委任为军政府财政部次长,在财政总长唐绍仪就任之前,代理总长职权。在任职期间,他规定了严格的财经纪律,并督促部属按章办事,在他卸任结算时,笔笔帐目皆清。廖仲恺为政清廉,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死后家无余财,两袖清风。据何香凝回忆,有一次为廖仲恺黄埔军校买东西,钱不足,向她取400元。而何香凝又不足400元之数,于是他又借了女工30元才凑足该数,解了燃眉之急。”有时急得实在没有办法,何香凝只好把家里的物件拿到广州街上典押。可见他们的用心良苦。所以很多人都称廖仲恺先生真是“黄埔的慈母”。

廖仲恺毕生为中国革命奔忙,可要找出他最忙碌的时候,可能要数孙中山先生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后到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廖仲恺先后兼任了13个职务,每天办公12到17个小时。他始终都是孙中山思想的忠实追随者,而且是主动性、创造性的执行者。周恩来评价他是“热心作事者,最能负责、最能工作而又勇于革命运动、工农运动及反帝国主义运动的积极领袖”

廖仲恺为政清廉为民服务在社会上有口皆碑,在工农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25年9月1日,廖仲恺出殡时,参加者有黄埔军校的师生、工人、农民、学生、市民群众共20余万人。行列之大,阶层之广泛,情绪之热烈、严肃、悲壮,都是空前的

三、弘扬仲恺精神3

“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廖仲恺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积极践行者,他爱国为民的赤子情怀,图强进取的价值追求,勤奋务实的高尚品德,廉洁奉公的崇高品质铸就了伟大的精神,他的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八荣”相契合,是青少年立身立德、成才成人的道德标杆。同时,我们弘扬廖仲恺革命精神,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团结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在内的一切爱国者,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廖仲恺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忧国忧民的一生,是为争取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一生。廖仲恺先生革命的一生,不仅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评价,而且也得到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的称赞。他们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留下了一系列的演讲和文字,在他们著述的字里行间,闪烁着思想与智慧的光芒,我们从中可以发掘出许多民主的、科学的瑰宝。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仲恺学子,我们更要不断弘扬仲恺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余炎光;;廖仲恺和工农运动[J];学术月刊;1980年03期

第四篇:送你,正是寒秋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告别仲园

国贸045班

庄勇斌

送你,正是初夏 没有古典诗词的浪漫和悲凉

不在长亭外 不在古道边 没有踏歌 没有薄酒 只挥一挥手 将昨日点滴珍藏 轻轻道一声珍重

别了,你即将离开这美丽的仲园 曾经多少快乐与忧伤洒落星星点点

他日相逢 或许在秋 或许在冬

没有文人墨客的潇洒和多情

不在轻舟上

不在夕阳中 没赠红豆 没折杨柳 只挥一挥手 以祝福代言一切 轻轻道一声珍重

别了,请记住此刻你身边的面孔 曾经共同的奋斗根植成美好的回忆

他日相逢 不论在秋 不论在冬

(送给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祝他们前程似锦,创造更为精彩的人生!)

平行线

燕鹰

灵燕,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安居乐业;苍鹰,翱翔于万里高空之上,居无定所:造物主的一对截然不同的杰作。

某天,鹰俯冲而下觅食,他锐利的目光发现了低空中的一只精灵――燕。燕眸中受惊的清澈与纯良深深地震动了他,他放开了手。

燕报以轻轻的微笑。从此,鹰和燕开始在俯仰间寻觅对方的影踪,鹰不时从燕的身边掠过,在楼宇之间划出一道道温柔缱绻的弧线。只是,瞬间的相汇后总要急速分开。

鹰终于作出了决定,他对燕说:“我背着你上蓝天遨游吧。”燕欣然应允。

扶摇直上,浩渺苍穹,呼啸的风声从耳边掠过,棉絮般的云朵在脚下飘飞,燕看到了从未看过的景象,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兴奋刺激。

可是,万米高空无处安家,娇弱的燕怎么经受得了与长空的搏击,她的居所本在温暖静谧的屋檐下。

鹰再一次作了决定:盘旋低徊,只要能与燕振翅双飞。穿梭于高楼大厦、大街小巷,燕在人类的注目中衔泥造窝、展翅欢翔。而鹰却始终躲避着人们的视线,他要追逐生猛的猎物,要吮啄鲜美的血肉,地面的逼仄容纳不下他强健的双翅,容纳不下他对苍穹的渴望,那里才是他的天堂。

燕看出了鹰眼中的隐痛。

于是,鹰和燕想出了折衷的办法:在两个高度的中间飞行!这样,鹰和燕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来到了一个都陌生的地方。最初的新鲜过后,仍是无边无际的不适。

终于,鹰对燕说:“也许,我们是两条永远无法相交的平行线。”

一切又恢复到从前。鹰和燕在俯仰间传递着只有他们才懂的眼神,默默地为彼此祝福。

痛也是一种美丽

食品024班

肖勇佳

我想,一个人倘若失去了痛的知觉,那么,他也将失去生活,失去人生。

我们能够感觉到痛,证明我们神经还未麻木,我们还是一个健全的个体。没有痛的人,是行尸走肉;没有痛的人,没有笑的权利。但这种生理层次上的痛远没有心理层次上的痛来得深刻与透彻。心理层次上的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痛,是我们对于生命的感知,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反馈。无论世界有多么无常,无论生活有多残酷,这刺痛是我们感知存在的方式之一。

当我们心碎心痛的时候,我们对生活仍未绝望,因为心仍在跳动。最可怕的是我们的心已死,一切失去意义,世界只剩下黑暗。

所以,我笑。因为我对痛有着切肤的感受,因为我深知笑的来之不易,因为我懂得在痛之余,必须学会笑,学会如何不折翼地飞翔。

所以,我感动,因为痛所以感动,因为痛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呵护,因为痛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痛着,爱着,哪怕痛得心碎无力,流过的泪值得回味,生活值得我们为之受苦。

所以,我读书,读能让内心隐隐作痛的文字,让自己明白,世界上有许多心和我一起痛着。

所以,我追求,追求一个让自己深感痛楚的目标。我知道,唯有痛,才折射出了目标的可贵和高尚;唯有痛,才让我懂得执着与奋斗的意义。

所以,我思考,思考引起痛的根源,关于得与不可得,关于生活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重,关于快乐与忧愁。我明白,痛也许是退一步的思维方式,退一点是为了跑得更远。

正如威·休·奥登所说的:在正直的人群中正直,在污浊中污浊,如果可能,须以羸弱之身,在痛中承受人类所有的苦难。痛体现了我们对人世的关照,我们为生活而痛,为人生而痛,为社会而痛。我们痛,是为了在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中飞翔。当一个人对痛有了领悟之后,他不再是一个庸俗的人。

痛也是一种美丽,因为痛,我们存在。

卧佛寺=office?

财务021班 卢育辉

“你不要再督促我学习了,如果我再认真学习的话,2060年我会死于求知欲过高。”一位14岁的中学生对她母亲说(据南方都市报新闻报道)。为何?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得知,原来这是小女孩在一个预测死亡的网站上占卜得到的“死亡结论”。14岁不大也不算小,如果说她幼稚,那么对于“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痴迷于占卜、算命,又该怎样形容呢?

我辈肚中墨水不多,为此绞尽脑汁,勉强找到一词——滑稽。何谓滑稽?字面的意思是言行逗人发笑。《中国青年报》曾刊载:北京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之余,又多了一件事——去卧佛寺,并且不少毕业班都把班会和郊游的首选地点定在卧佛寺。为何?“卧佛寺”就是英语“office”的谐音嘛,想跻身白领、金领行列当然得先进office了。而“卧佛寺=office”的公式,现在仍有不少向往office的“高材生”在求解、验证。这似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英文教育并不失败。其实我们也不妨大胆设想,假如某一天,公式得到验证!我们的学校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搬入佛门胜地,坐享其成,优哉游哉。

其实,滑稽的远不止这些。且看又一创意:

——“你是摩羯座,我是白羊座,勉强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我要嫁给一个狮子座的人才能得到幸福。”

如果哪一天你的男(女)朋友以这个理由提出分手,你可能认为只是借口。但这却是出自某大学三年级学生与其男朋友分手的真实对白。于此而言,除了滑稽之外,还可以多找一个“荒唐”来形容。

也许有人会说,占卜只是娱乐消遣,可以舒缓学习、生活的压力,偶尔玩之无伤大雅。况且,如今迷信占卜充斥整个社会,电视、报纸、网络等等,让人避之不及。

对此,我辈不置可否,但始终贯彻“出淤泥而不染”的方针,并且坚持不玩低级游戏,不犯低级错误的“二不”原则!毕竟,我辈可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若不拒绝迷信,拒绝占卜,岂不成为滑稽、荒唐的笑料。

向前,跑!

工管032班 李丽敏

题记:5月14日晚,笔者在由校心理辅导中心和校心理协会联合举办的电影评析晚会上欣赏了《阿甘正传》。“阿甘”一路奔跑,永不停息的精神给人无尽的生活动力,使笔者感触良多。

影片中的阿甘,智商仅有75,是人们常说的“弱智”。在正常人眼中,这种人通常不会有什么成就。但,上帝是公平的,他赋予了阿甘单纯正直的性格和勇于尝试的勇气。依靠这些宝贵的品质,阿甘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橄榄球明星、战场英雄、百万富翁、优秀的丈夫和父亲„„

在阿甘的成就背后有两位至关重要的女性:他的母亲和青梅竹马的伙伴珍妮。

母亲给了他伟大的母爱。母亲说的每句话都给阿甘无穷的动力。“人生就是一盒巧克力,谁也不知道下一个会是什么味道”激励着阿甘勇于去尝试;“你和别人没什么两样”成为了阿甘自信的源泉。“每天都会有奇迹出现”使得阿甘的奇迹一次次地上演。正是这位伟大、乐观、和蔼的母亲,使阿甘成为了一个不平凡的人。

珍妮则以纯真的少女情怀温暖着阿甘的心,她是在众人的嘲笑声中向阿甘伸出友谊之手的唯一一人。“向前,跑!”这是珍妮常常对阿甘说的。

有人说:“奔跑会给人带来希望。”的确,“跑”让阿甘抛开了护板的桎梏,抛开了世俗的鄙夷;让他跑离生命的阴霾,跑向成功的喜悦;让他越跑越有自信,越跑越接近幸福。

你也许有过五彩的梦想,也经历过奋斗的艰辛,但终无所获,只能用“命运”来安慰自己,甚至嘲笑自己不切实际的激情。阿甘的人生告诉我们,生活是充满奇迹的,所谓的幸运或是不幸都在于自己。人的生命里时常会有失去阳光的日子,就像种子被埋在土里。埋得深的种子,固然生长艰难,但长大后必定根深叶茂,能经风雨。种子没有眼睛,但它知道:阳光就在自己的头顶。不是吗?

奔跑,一路向前!把我们的梦想付诸实践,跑向希望,跑向理想,跑向成功!

第五篇:儿童革命故事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二小十三岁。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那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把王二小摔死在石头上,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王二小的血染红了天!!

小英雄张嘎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有个男孩叫张嘎,他聪明勇敢,绰号“嘎小子”。

在日本军队的一次突袭中,张嘎的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打死,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叔也被抓走了。嘎子悲痛欲绝,他决心报仇,毅然出发去寻找打日本鬼子的地区队伍。在路上,他误把游击队排长罗金保当作汉奸,想缴他的枪而闹出笑话。

后来,人小鬼大的嘎小子乔装打扮成卖西瓜的小贩,缴了胖翻译的手枪。为了不让队长把枪收回去,他将枪藏到了树上的鸟窝里,因而受到了批评关了禁闭。经过区队长的教育,嘎子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在一次战斗中,他受了伤在老乡家里修养。游击队攻打敌人岗楼时,他偷偷从老乡家里跑回参战,不幸在进城侦察时被捕。在敌人面前,嘎子刚强不屈,并在战斗中逃了出来,他配合游击队拔掉岗楼,救出了钟亮。

战斗胜利了,区队长代表部队表扬了嘎子,奖励给他一支真正的小手枪。嘎子终于成了一名出色的小侦察员。

下载周恩来和廖仲恺的革命故事(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恩来和廖仲恺的革命故事(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留用地使用和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留用地使用和合作开发建 设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留用地的使用管理,规范村企合......

    周恩来外交故事(第一期)(共五篇)

    周恩来的外交故事(一)在一次招待会上,尼克松一次问周恩来总理:“总理阁下,中国好,林彪为什么往苏联跑?” 周恩来回答:“这不奇怪,大自然好,苍蝇还是要往厕所跑嘛!” 一位西方女记者对着......

    周恩来的故事(共五则范文)

    写在前面的话: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周恩来是伟大的外交家。他作为新中国寻求人类和平友好的使者,开展了频繁的外交活动,成功出访了许多国家,他的足迹遍布亚洲、欧洲和非洲。 美国......

    革命故事1(共五则范文)

    革命故事1、少年游击队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

    g2革命故事·无名英雄(共五篇)

    革命故事 无 名 英 雄 1946年8月10日,一位还没有建战功的无名英雄,大义凌然地牺牲在河北省香河县茅草店村。 这个村座落在北运河与青龙湾河交界处,一座运河闸成为交通要道。两......

    周恩来感动世人的经典语录和故事

    周恩来感动世人的经典语录和故事 风度翩翩、魅力四射的周恩来总理 1,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

    周恩来感动世人的经典语录和故事

    周恩来感动世人的经典语录和故事经典语录1,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4 。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

    周恩来小时候爱学习的故事(共5则)

    周恩来过习字关 的故事 周恩来小时候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