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分部报告与中期财务报告
第一章 分部报告与中期财务报告
第一节 分部报告
一、分部报告概述
《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主要规范了企业分部报告的编制方法和应披露的信息,有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二、报告分部的确定
企业在披露分部信息时,应当区分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
(一)业务分部的确定
业务分部,是指企业内可区分的、能够提供单项或一组相关产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该组成部分承担了不同于其他组成部分的风险和报酬。
企业在确定业务分部时,应当结合企业内部管理要求,并考虑下列因素:
1.各单项产品或劳务的性质
2.生产过程的性质
3.产品或劳务的客户类型
4.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方式
5.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受法律、行政法规的影响
(二)地区分部的确定
地区分部是指企业内可区分的、能够在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内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该组成部分承担了不同于在其他经济环境内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的风险和报酬。
企业在确定地区分部时,应当结合企业内部管理要求,并考虑下列因素:
1.所处经济、政治环境的相似性
2.在不同地区经营之间的关系
3.经营的接近程度大小
4.与某一特定地区经营相关的特定风险
5.外汇管理规定
6.外汇风险
(三)报告分部的确定
1.重要性标准的判断
报告分部是指符合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的定义,按规定应予披露的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报告分部的确定应当以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为基础,当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的大部分收入是对外交易收入,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应当将其确定为报告分部:
(1)该分部的分部收入占所有分部收入合计的10%或者以上。
(2)该分部的分部利润(亏损)的绝对额,占所有盈利分部利润合计额或者所有亏损分部亏损合计额的绝对额两者中较大者的10%或者以上。
(3)该分部的分部资产占所有分部资产合计额的10%或者以上。
2.低于10%重要性标准的选择
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未满足三个重要性判断标准的,可以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处理:
(1)不考虑该分部的规模,直接将其指定为报告分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该分部是否满足10%的重要性标准,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将其指定为报告分部。
(2)不将该分部直接指定为报告分部的,可将该分部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类似的、未满足规定条件的其他分部合并为一个报告分部。对分部报告的10%的重要性测试可能会导致存在多种业务或多地区经营的企业拥有大量未满足10%数量临界线的小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没有直接将这些分部指定为报告分部的,则可以将一个或一个以上类似的、未满足重要性标准的小分部合并成一个报告分部。
(3)不将该分部指定为报告分部且不与其他分部合并的,应当在披露分部信息时,将其作为其他项目单独披露。
3.报告分部75%的标准
企业的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达到规定的10%重要性标准确认为报告分部后,确定为报告分部的各业务分部或各地区分部的对外交易收入合计额占合并总收入或企业总收入的比重应当达到75%的比例。如果未达到75%的标准,企业必须增加报告分部的数量,将其他未作为报告分部的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纳入报告分部的范围,直到该比重达到75%。此时,其他未作为报告分部的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很可能未满足前述规定的三个10%的重要性标准,但为了使报告分部的对外交易收入合计额占合并总收入或企业总收入的总体比重能够达到75%的比例要求,也应当将其确定为报告分部。
4.垂直一体化经营下报告分部的确定
当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的大部分收入是通过与企业外部客户交易而取得时,在满足其他重要性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该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确定为报告分部。但是,如果企业的内部管理按照垂直一体化经营的不同层次来划分,即使其大部分收入不通过对外交易取得,仍可将垂直一体化经营的不同层次确定为独立的报告业务分部。
5.为提供可比信息报告分部的确定
企业在确定报告分部时,除应当遵循相应的确定标准以外,还应当考虑不同会计期间分部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贯性。对于某一分部,在上期可能满足报告分部的确定条件从而确定为报告分部,但本期可能并不满足报告分部的确定条件。此时,如果企业认为该分部仍然重要,单独披露该分部的信息能够更有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整体情况,则不需考虑该分部的规模,仍应当将该分部确定为本期的报告分部。
三、分部信息的披露
(一)主要报告形式下分部信息的披露
在主要报告形式情况下,不论作为报告分部的是业务分部还是地区分部,都应当按规定披露下列分部信息:
1.分部收入
分部收入包括归属于分部的对外交易收入和对其他分部交易收入。主要由可归属于分部的对外交易收入构成,通常为营业收入。企业在披露分部收入时,对外交易收入和对其他分部交易收入应当分别披露。
分部收入通常不包括下列项目:(1)利息收入(包括因预付或借给其他分部款项而确认的利息收入)和股利收入,但分部的日常活动是金融性质的除外;(2)营业外收入;(3)处置投资产生的净收益,但分部的日常活动是金融性质的除外;(4)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中应享有的份额,但分部的日常活动是金融性质的除外。
2.分部费用
分部费用包括可以归属于分部的对外交易费用和对其他分部交易费用。主要由可归属于分部的对外交易费用构成,通常包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等。企业在披露分部费用时,折旧费、摊销费以及其他重大的非现金费用应当单独披露。
分部费用通常不包括下列项目:(1)利息费用(包括因预收或向其他分部借款而确认的利息费用),但分部的日常活动是金融性质的除外;(2)营业外支出;(3)处置投资发生的净损失,但分部的日常活动是金融性质的除外;(4)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损失中应承担的份额,但分部的日常活动是金融性质的除外;(5)所得税费用;(6)与企业整体相关的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
3.分部利润(亏损)
分部利润(亏损)指分部收入减去分部费用后的余额。因此,不属于分部收入的总部的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以及不属于分部费用的所得税、营业外支出等,在计算分部利润(亏损)时不得作为考虑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分部利润(亏损)与企业的利润(亏损)总额或净利润(净亏损)包含的内容不同。企业在披露分部信息时,分部利润(亏损)应当单独进行披露。如果企业需要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分部利润(亏损)应当在调整少数股东损益前确定。
4.分部资产
分部资产包括企业在分部的经营中使用的、可直接归属于该分部的资产,以及能够以合理的基础分配给该分部的资产。分部资产的披露金额应当按照扣除相关累计折旧或摊销额以及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确定,即按照分部资产的账面价值来确定。具体披露分部资产总额时,当期发生的在建工程成本总额、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成本总额,应当单独披露。对于不属于任何一个分部的资产,应当作为其他项目单独披露。
5.分部负债
分部负债,是指分部经营活动形成的可归属于该分部的负债,不包括递延所得税负债。与分部资产的确认条件相同,分部负债的确认也应当符合下列两个条件:一是可直接归属于该分部;二是能够以合理的基础分配给该分部。
(二)次要报告形式下分部信息的披露
1.采用业务分部作为主要报告形式下次要信息的披露
分部信息的主要报告形式是业务分部的,企业应当就次要报告形式披露下列信息:(1)对外交易收入占企业对外交易收入总额10%或者以上的地区分部,以外部客户所在地为基础披露对外交易收入;(2)分部资产占所有地区分部资产总额10%或者以上的地区分部,以资产所在地为基础披露分部资产总额。
2.采用地区分部作为主要报告形式下次要信息的披露
分部信息的主要报告形式是地区分部的,企业应当就次要报告形式披露下列信息:(1)对外交易收入占企业对外交易收入总额10%或者以上的业务分部,应当披露对外交易收入;(2)分部资产占所有业务分部资产总额10%或者以上的业务分部,应当披露分部资产总额。
第一章 分部报告与中期财务报告
第二节 中期财务报告
一、中期财务报告概述
中期财务报告,是指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l日起至12月31日止)的报告期间,它可以是一个月、一个季度或者半年,也可以是其他短于一个会计年度的期间,如1月1日至9月30日的期间等。因此,中期财务报告包括月度财务报告、季度财务报告、半年度财务报告,也包括年初至本中期末的财务报告。
二、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
(一)中期财务报告的构成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应当包括以下部分:(1)资产负债表;(2)利润表;(3)现金流量表;(4)附注。
(二)中期财务报告应遵循的原则
1.遵循与年度财务报告相一致的会计政策原则。
2.遵循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而不得以预计的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这里所指的“中期财务数据”,既包括本中期的财务数据,也包括年初至本中期末的财务数据。
(三)中期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编报要求
企业上年度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中期期末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上年度财务报告除了包括合并财务报表,还包括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中期财务报告也应当包括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了合并财务报表,但报告中期内处置了所有应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只需要提供母公司财务报表,但上年度比较财务报表仍应当包括合并财务报表,上年度可比中期没有子公司的除外。
(四)比较财务报表编制要求
1.本中期末的资产负债表和上年度末的资产负债表。
2.本中期的利润表、年初至本中期末的利润表以及上年度可比期间的利润表。其中,上年度可比期间的利润表包括:上年度可比中期的利润表和上年度年初至上年可比中期末的利润表。
3.年初至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和上年度年初至上年可比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
(五)中期财务报告附注的编制要求
1.中期财务报告附注编制要求
为了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中期财务报告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对于理解本中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也应当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
2.中期财务报告附注披露内容
三、中期财务报告的确认和计量
(一)中期财务报告的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则
1.中期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应当与年度财务报告相一致。
2.中期会计计量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
3.中期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与年度财务报告相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二)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取得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取得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收入,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当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预计或者递延,但会计年度末允许预计或者递延的除外。
(三)会计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企业在会计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预提或者待摊,但会计年度末允许预提或者待摊的除外。
(四)中期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
企业在中期发生了会计政策变更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定处理,并在财务报告附注中作相应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能够合理确定、且涉及本会计年度以前中期财务报表相关项目数字的,应当予以追溯调整,视同该会计政策在整个会计年度一贯采用;同时,上年度可比中期财务报表也应当作相应调整。
第二篇:第八章 中期财务报告
第八章
中期财务报告
第八章 中期财务报告
一、专题拓展及案例
专题拓展一:中期财务报告编制的编制基础
一)独立观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
“独立观”将每一中期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每一个中期的经营成果按照与财务报告相同的方式决定,即会计估计、成本费用的分配、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基本采用与编制财务报告相一致的原则和标准,不对费用进行均衡化。“独立观”是基于以下认识而产生的:中期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特定会计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所提供的信息着眼于过去,着重如何真实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和反映经济现实。
“独立观”具有以下特点:①成本、费用的确认并不随报告期间长度的变化而改变;②中期报告所要求的估计、分摊与报告的要求相同;③中期财务报告的要素,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的定义与财务报告的要素相同;④报告期间越短,季节性等因素的影响将越容易导致各中期收益的波动。
由“独立观”的概念和特点可以看出:按独立观编制的中期报告可以使中期报告所反映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比较可靠,不易被人为操纵。但是对于季节性生产比较明显的企业,会导致各中期收入与成本、费用的不合理配比和各中期收益的非正常波动,从而降低了中期收益与收益的相关性,不利于收益的预测,误导投资决策和股价的非正常变动。
二)整体观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
“整体观”将每一个中期视为整个会计的一部分,其会计估计、成本费用的分配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需要考虑对全年经营成果所做判断的影响,有关费用须以适当的标准和方式在各中期期间进行分配。“整体观”是基于以下认识而产生的:中期财务报告的目的主要是为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帮助其预测企业内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提供的信息着眼于未来,着重如何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对企业的未来做出正确的分析,强调相关性和提供预测信息。
“整体观”具有以下特点:①以收入和成本、费用的估计为基础,将成本、费用分配到各中期;②在随后的中期对上述估计中的不准确估计进行调整;③中期财务报告的要素,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定义可能与财务报告的要素定义不同;④收益的波动比“独立观”小。
由“整体观”的概念和特点可以看出:按“整体观”编制的中期报告可以避免因划小会计期间而导致内各期间收益的非正常波动,使收入和费用得到合理的配比,提供的中期财务报告信息具有相关性以及在预测、决策方面的有用性。但是,对中期收益的均衡可能导致对收益的人为操纵,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进而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的正确决策。
三)介于“独立观“与”整体观“之间的编制基础——“合并观”
“合并观”认为每一个中期具有一部分和独立期间的共同属性,在“合并观”下,对某些项目采用“独立观”,某些项目则采用“整体观”。“合并观”按其侧重点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典型代表是美国。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于1973年发布的第28号意见书主张采用“整体观”来编制中期报告,同时对于一些特殊报告项目如在预期或有事项和其他不确定事项影响中期报告呈报的财务数据的公允性时可以采用独立观。另一种是在“独立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典型代表是英国。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1997年9月发布的公告——中期报告主张采用“独立观”来编制中期报告,1
第八章
中期财务报告
同时对于中期所得税等项目采取了整体观的处理。
“合并观”的特点:①以收入和成本、费用的估计为基础,将成本、费用分配到各中期;②在随后的中期对上述估计中的不准确估计进行调整;③中期财务报表的要素,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定义可能与财务报表的要素定义不同;④收益的波动比“独立观”小。
由“合并观”的概念和特点可以看出:按“合并观”编制的中期报告吸收了前两种编制基础的优点,避免了前两种编制基础的缺点。也就是说它既可以避免不同中期收益的非正常波动,使收入和费用得到合理的配比;又可以做到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但是,该种编制基础在具体操作中非常复杂,不仅需要在相关准则和制度中对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做出详细规定,而且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
四)我国的选择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规定:在收入费用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估计的运用方面采用“独立观”编制基础。主要基于以下理由:第一,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比较严重,应该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第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尤其是不甚可靠的相关的信息的应用程度不高;第三,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制约了“整体观”的应用,因为“整体观”较多地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估计;第四,对中期财务报告的外部监管比较弱。
案例:中期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
案例一 中期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东方公司需要编制季度财务报表,在20X7年第2季度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双倍余额递减法变为直线法。在提供20X7第2季度的比较会计报表时,此项会计政策变更应视做在比较财务报表期间一直采用。因此,该公司提供的需要做调整的比较财务报表有:
(1)20X6年末的资产负债表。(2)20X6年第2季度的利润表
(3)20X61月1日至6月30日的利润表。
(4)20X61月1日至6月30日的利润表。
除此之外,该上市公司还应调整2001年初由于该会计政策变更所导致的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额。
案例二 中期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
威远公司系一上市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需要编制第一季度财务报告。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20 X 3年1月1日购一台管理用设备,原价1000万,使用年限8年,净残值40万,按直线法提取折旧。20 X 7年1月1日,对该项固定资产的技术性能及使用状态进行估算,其使用年限6年(可使用年限2年),净残值16万。要求在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中作出处理。
会计处理:
(1)不调整以前各期已提折旧,也不计算累计影响数(2)计算折旧额
已提取折旧:(1000-40)÷84=480万元
年折旧额:(1000-480-16)÷2=252万元
季折旧额:
252÷4=63万元
变更前季折旧额是(1000-40)÷8÷4=30万元
第八章
中期财务报告
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折旧
63(3)第一季度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
本公司一台管理用设备,原价1000万,原预计使用年限8年,净残值40万,按直线法提取折旧。由于该设备技术损耗大,技术更新较快,经过对该设备的技术性能及使用状态进行分析,变更其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变更后的使用年限6年(可使用年限2年),净残值16万。此项估计变更使本季净利润减少了22.11万元[(63-30)(1-33%)]。
二、习题及参考答案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中期财务报告的表述中,符合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是()。A.中期会计报表的附注应当以本中期期间为基础编制 B.中期会计计量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进行
C.编制中期会计报表时应当以数据为基础进行重要性的判断
D.对于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在中期会计报表中应当采用预提或待摊的方法处理 2.对于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上市公司,其中期财务报告应当()。A.提供合并会计报表
B.母公司会计报表
C.同时提供合并会计报表和母公司会计报表
D.提供合并会计报表或母公司会计报表 3.中期财务报告中,()可以适当简化,但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A.利润表
B.资产负债表
C.现金流量表
D.会计报表附注
4.某股份有限公司系一家需要编制季度财务会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下列会计报表中,不需要该公司在其20×7年第三季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是()。
A.20×6年第三季度末资产负债表
B.20×6年第三季度利润表 C.20×6年年初至第三季度末利润表
D.20×6年第三季度现金流量表 5.中期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中期”,是指()。
A.短于一个月
B.短于一个会计
C.短于半年
D.短于一个季度 6.中期财务报告不应当包括的内容是()。
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现金流量表
D.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7.上市公司20×7年第三季度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是()。
A.7~9月的现金流量
B.1~6月的现金流量
C.1~9月的现金流量
D.上年7~9月的现金流量
8.对于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上市公司,其中期财务报告应当()。A.提供合并会计报表
B.母公司会计报表
C.同时提供合并会计报表和母公司会计报表
D.提供合并会计报表或母公司会计报表 9.甲公司为一家需要编制季度财务报告的企业,但无需单独披露第4季度财务报告,假设企业在第4季度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估计作了重大变更,则应当在其()中披露给变更的内容、理由及其影响金额。
A.会计报表附注
B.财务情况说明书
C.第三季度会计报表附注
D.中期会计报表附注 10.以下项目中可以在月度报告中简化处理的是()。
第八章
中期财务报告
A.登记主营业务收入
B.计算产品成本
C.预提资本化利息
D.购置某项资产 11.企业在判断重要性程度时,应当采用的比较基础是()。
A.预计的财务数据
B.中期财务数据
C.预计的中期财务数据
D.上的财务数据 12.下列事项中,中期会计报表附注中可以不包括的内容是()。
A.存在共同控制关系的关联企业发生变化的情况
B.向所有者分配的每股股利
C.存在重大影响关系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购买
D.债务性证券的发行情况
13.甲公司为上市公司需要对外提供季度报告,对外提供的2007年第二季度的利润表中,不应当包括的数据是()。
A.2007年4月1日~4月30日
B.2007年4月1日~6月30日 C.2004年1月1日~6月30日
D.2006年1月1日~6月30日
二、多项选择题
1.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应当编制的内容包括()。
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现金流量表
D.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E.会计报表附注
2.在中期财务报告中,企业应当提供的比较会计报表包括()。
A.本中期末的资产负债表和上末的资产负债表
B.本中期的利润表 C.年初至本中期末的利润表以及上可比期间的利润表
D.年初至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和上年初至可比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 E.本中期的现金流量表
3.中期会计报表的编制原则包括()。
A.中期财务报告中各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标准应当与财务报告所采用的原则相一致 B.企业财务报告的频率不应当影响其结果的计量
C.对于季度性取得的收入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中预计或者递延 D.对于周期性取得的收入,企业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当在中期报表中预计或递延
E.递延会计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中预提或待摊 4.下列有关中期财务报告的表述中,符合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有()。A.中期会计报表应当采用与会计报表相一致的会计政策
B.中期会计报表附注应当以会计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
C.中期会计报表项目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应当以预计的财务数据为基础
D.对于会计内不均匀取得的收入,在中期会计报表中不能采用预计方法处理
E.对于会计内不均匀取得的费用,在中期会计报表中不能采用预提方法处理 5.下列关于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中期会计计量应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
B.中期报告中应同时提供河北报表和母公司报表
C.中期报表仅是报表项目的节选,不是完整的报表
D.对中期报表项目进行重要性判断应以预计的数据为基础
E.中期报表中各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标准应当与报表相一致 6.我国上市公司编制的半资产负债表中的日期为()。
A.本会计前6个月的最后一天
B.上个会计的最后一天
C.本会计前3个月的最后一天
D.上个会计前6个月的最后一天
E.上个会计前3个月的最后一天
第八章
中期财务报告
7.我国上市公司半中期的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的报告期间为()。
A本会计前6个月
B.上个会计前3个月
C.本会计前3个月
D.上个会计前6个月
E.上年全
8.按有关规定,半中期会计报表附注中应当披露的内容有()。
A.债务性证券的偿还
B.会计估计变更情况
C.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关系的变化
D.一般或有事项
E.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情况
9.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会计内第一季度以外的其他季度,除按规定作相应处理外,在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方面,企业需要披露()。A.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的累积影响数
B.会计政策变更对当变更季度损益的影响数
C.会计政策变更对当年年初至变更季度末损益的影响数
D.会计政策变更对当会计政策变更前各季度损益的影响数
E.会计政策变更对比较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调整数
10.2007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应当提供的会计报表包括()。A.2007年6月30日和2006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
B.2007年1月1日~6月30日和2006年1月1日~6月30日的利润表
C.2007年4月1日~6月30日和2006年4月1日~6月30日的利润表
D.2007年4月1日~6月30日和2006年4月1日~6月30日的现金流量表
E.2007年1月1日~6月30日和2006年1月1日~6月30日的现金流量表
11.甲公司为上市公司,2007年6月30日需要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提供的现金流量表有()。
A.2007年1月1日~6月30日
B.2006年1月1日~6月30日 C.2007年4月1日~6月30日
D.2006年4月1日~6月30日 E.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
12.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披露在中期财务报告中列报的会计报表项目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B.在判断项目的重要性程度时,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不应以预计的财务数据为基础
C.与财务数据相比,中期会计计量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估计
D.在判断项目的重要性程度时,应当以预计的财务数据为基础,不应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
E.为保证财务数据的正确性,中期会计计量较少依赖于估计
13.某上市公司在2007年第三季度发生了会计政策变更,则该公司在其2007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中应该披露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信息有()。
A.对2006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影响数
B.对2007年年初至第三季度末净利润影响数 C.对2007年第一季度净利润的影响数
D.对2007年第二季度净利润影响数 E.对2007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影响数
三、计算及业务处理题
甲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将无形资产的期末计价由账面摊余价值改为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价。甲公司2005年1月20日购入的某项专利权,实际成本为4800万元,预计所以年限为16年,按16年平均摊销,摊销年限与税法一致。2005年末、2006年末预计可收回金额分别为4200万元、3500万元。
第八章
中期财务报告
要求:计算2007年1月1日~6月30日该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与上年同期的差额,计算改变政策对期初留存收益的影响数和对2007年半中期税后利润的影响。(假定预计使用年限不变,对无形资产期末计价变更,不调整2005年和2006年已摊销金额)。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D
5.B
6.D
7.C
8.C
9.A
10.C
11.B
12.A
13.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D 3.ABD 4.AB 5.ABE 6.AB 7.AD 8.ABCE 9.ABCD 10.ABCE 11.AB 12.ABC 13.ABCDE
三、计算及业务处理题
(1)原摊销额=4800/16/2=150(万元)
(2)改变政策后2007年上半年的摊销额=3500/14/2=125(万元)(3)差额=150-125=25(万元)
(4)对期初留存收益的影响=(4800-300-300-3500)×67%=469(万元)(5)对2007年半中期税后利润的影响=25×67%=16.75(万元)
第三篇:关于企业分部财务报告
分部报告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以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为主体的分散财务信息,IAS14《分部报告》(1997)认为,分部信息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1)更好地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2)更好地评价企业的风险和报酬;(3)对整个企业作出更合理的判断。因此,“分部报告,对于确定和分析从事多种业务的企业的机会和风险,是一个不可靠而有力的工具。”(AICpA,1994,《论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陈毓圭译)
一、分部报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跨行业、跨国界的集团化公司,往往横跨几个性质、风险、获利能力迥异的产业和市场,有时还面临着分部所在国的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使得以公司整体为表达基础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降低。合并会计报表的优点在于公允地表达了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其缺点是隐匿了公司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重要信息,使信息使用者不能了解公司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情况,混淆了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分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投资人最关心被投资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及其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企业集团的现金流量是由各个分部的现金流量所构成,影响企业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因素将会直接影响集团的现金流量。所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报告的缺陷及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提高,导致了分部财务报告的产生。实证研究业已证明分部信息比合并信息具有更精确的预测能力(Rappaport,lemer.1969,Kinney,1971,Emmanuel,Garrod,1985)。由于分部信息与评价一个跨行业企业或跨国企业的风险和报酬有关,而这些信息可能不是来自于汇总数据,所以,普遍认为,分部信息对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言是必需的。(IAS14,1997)
分部财务报告从它产生开始,就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体现在分部信息的成本、竞争对手和是否误导投资者等几个方面。
分部报告成本主要包括编制和披露成本。一种观点认为公司披露分部信息会增加信息成本,有违“效益大于成本”原则。笔者认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限制条件之一“效益大于成本”原则瘊不是就信息提供者或信息使用者单方而言而是社会效益大于成本信息提供成本与信息获取成本是相互矛盾、此消彼长的,信息提供者为降低信息成本放弃分部报告,必将增加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当双方利益不能达到最佳均衡时,博弈双方也不可能单独获得最大利益。因此,当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最终也将损害到信息提供者的利益。
信息提供者认为披露详细的分部信息会有利于竞争对手,尤其当竞争对手是非上市公司时,由于这些公司不需披露分部信息,导致信息披露不公平。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上于分部信息披露规定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分部所在国的误解和不满,从而可能引起国际纠纷。这些客观事实,往往会影响公司披露分部信息的积极性。为保护信息披露者的利益,多数国家发布的准则通常都规定对信息披露者的保护条款。如英国1990SSAp25《分部报告》中规定:“根据董事会意见,如果这些信息的披露将会对公司的利益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那么这些信息可不必披露,但这些信息没有披露的事实必须予以声明。”这种折衷做法,有利于分部准则的实施。
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客观需要:即信息使用者总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分部报告正是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不会导致信息使用者关注分部信息而忽略公司的整体状况,因为分部信息是合并信息的必要补充。另外,一些投资者认为由于分部的界定,公司管理当局存在着很大的自主权,尤其是地区分部及行业分部的划分往往代表着管理当局的主观意愿,因此,可能存在大量的假设,降低了分部信息的相关性。这些因素可能会令分部报告的可行性降低。1997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SAFS131对分部的划分采用了“管理法(Management
approach),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分部及可报告分部的确定
(一)关于分部的确定
影响分部划分的中心问题是风险和报酬。将分部之间风险和报酬区分开来的标准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行业、地区、客户,外销销货、组织结构、独立核算单位、生产线、产品和服务等,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标准是行业(产品和服务)和地区,形成了所谓的“行业分部”(industry segments)或“经营分部”(business segments)和地区分部(geographical segments)。但许多企业在划分行业分部时往往太宽泛,使用户很难充分评价企业的风险和报酬,有时又分得过细,增加了大量的信息成本。合理的做法是将风险和报酬类似的产品合并在一起作为分类标准,既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又可以降低成本。地区分部的确定也是如此。
但是,上述确定分部的方法包含了太多的主观因素,往往会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操纵。同时,内部管理分部的划分与对外报告分部的划分不一致,也导致企业信息成本的增加。为此,SFAS131采用“管理法”(Management approach)确定分部,即以企业内部管理当局进行经营决策、分配资源和评价业绩而组织的分部为基础,确定对外报告的分部,这种分部称之为经营分部(operating segments)。IAS14(1997)对此也有类似的规定。FASB认为,一个经营分部应具有如下特点:
(1)所从事的经营活动能够赚取收入和发生支出(包括与同一企业内的其他分部进行交易所发生的收入和费用);
(2)其经营成果可被企业的主要经营决策制定者(CODM)定期检查,以评价每个分部的业绩,并做出资源向其分配的决策;
(3)编制的或基于内部报告系统形成的分散财务信息是有用的(SFAS131)。FASB认为这种将对外报告分部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统一起来的新方法,能够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风险和报酬的洞察力,了解公司管理者是如何管理公司的,是如何安排生产和分配资源的,因为这些信息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未来经营利润和现金流量。所以,分部确定的管理法,在实现分析目标方面,应优于以行业、产品为基础确定分部的方法。
由于经营分部信息是以公司的内部财务报告系统为基础披露的,而公司的内部会计政策则不必遵从公认会计原则(GAAp)。所以,SFAS131被认为是允许不遵从GAAp而披露会计信息的第一份准则。SFAS131代表着分部报告发展的一个新动向,它将对分部报告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关于可报告分部的确定
按照“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企业不必将所有分部单独对外披露,只有那些相对得要的、达到一定标准的分部,才可以单独对外披露,即确定可报告分部。对于已确定的分部,从有益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具有相似经济特征、相似未来发展前景的分部,在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目标和基本原理的情况下,进行汇总合并。当然,如果某些分部信息不合并,对信息使用者更有意义,那么尽管它们满足合并的标准,也可以不合并。所以,企业对外单独披露的分部,可以是一个单一的分部,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分部的合并。可报告分部的确定必须符合重要的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都赞同:一个经营分部或地区分部,如果它取得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外部客户,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则应将它确定为一个可报告分部:
(1)它取得的来自外部客户和分部间的销售收入,占所有分部外销和内销总收入10%以上;
或(2)它取得的经营成果,不论是利润或亏损,占所有盈利分部合并成果或所有亏损分部合并成果(取绝对数大者)的10%或以上;
或(3)它的资产占所有分部总资产的10%或以上。(IAS14,1997)
FAS131认为,一个符合上述某一测试标准的分部,如果它满足所有合并标准,它也可以与其他分部合并,而不必单独对外披露。这一规定使可报告分部的确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合理性。
为了充分表达企业重要分部的财务信息,准则一般都规定,所有报告分部的外销收入合计应不低于一个公司合并总收入的75%,否则,应增加可报告分部的数量,但可报告分部的数量以10个为宜。没有列入可报告分部,但能产生收入的其他活动的财务信息,应该汇总在一起,列示在“其他”项目中。为了充分披露这些收入,应揭示它们存在的风险和报酬,且这些收入的类型应在分部的脚注中说明。
企业确定的可报告分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可报告分部不再满足重要性测试标准时,或企业的组织发生变化时,或主要经营决策者过去常用的的汇总分部信息的会计政策发生变化时,都可能会导致可报告分部的变化。一个可报告分部的确定与否,变与不变,有时还要看这些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有用程度。
三、分部报告主要项目的确认与计量
分部报告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资产和份部负债(SFAS131不要求在分部报告中披露分部负债),还包括偶然项目、非正常项目、分部信息与公司合并数字之间的调整项目,及分部应采用的会计政策等。这些项目的确认与计量是指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等在分部之间如何划分,即确认哪些收入、费用等要不要计入分部、计入哪一分部、计入的金额是多少等问题。
分部收入指企业收益表中所披露的、可直接归属于分部的收入,以及企业收入可按合理基础分配给分部的收入。对于销售收入,它包括向外部客户销售取得的收入和同一企业分部间的销售收入(IAS14,1997)。分部收入中包括权益法下分部所分享的,因联营、合资或其他投资活动带来的利润或损失,及比例合并法下分享的合资企业收入。分部收入中不包括非正常项目和利息收入、投资转让收益或债务清偿收益(金融分部除外)。
对于分部收入确认和计量所面临的两个问题是:第一,分部收入中要不要包括分部间的销售收入;第二,如何选择向分部分配收入的合理基础。对于分部间销售是否应列入分部收入,一些学者认为,对于某些分部来讲,内部转移销售占其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如果将内部转移销售冲销,将会严重抵估此类部门的收入;而另一些学者认为,部门间相互转移销售,并不是一般买卖双方相互独立个体的常规交易,所以不应列计为收入。但从分中报告的目标出发,为了正确考察相对独立的某重要分部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分部间的销售收入列为分部收入又是合理的。因此,世界多数国家及IASC都将分部的销售收入列入分中收入。分部间销售与外销不同,它的价格确定往往是依据企业内部制定的转移价格。这种价格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各分部的收入及业绩,所以IASC、FASB等都要求对外披露分部间转移价格的基础,及这一基础发生变化的性质和变化期间对分部损益的影响,缺少这些信息可能会降低分部信息的有用性。
什么是“合理”的分摊基础?在分部费用、分部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中都遇到这个问题,但各国会计准则及IAS中都没有明确的说明。一般认为,合理的分摊基础,应由企业管理当局根据公司整体及分部个别情况,进行专业判断与主观认定。通常,作为合理分摊基础的有:分部工资、分部收入(可用于分摊费用)、分部资产、平均固定资产及存货占分部总数的比例等。但分摊基础再怎么“合理”,都可能存在主观、武断或不为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理解等情况。因此,企业内部在分部在分摊某项收入、费用、资产时,尽管存在着合理的基础,一个需分摊的项目,仍需首先符合各准则所规定的分部收入、分部费用等的定义。
分部费用是指分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可直接归属于分中的费用和按合理标准分配给分部的相关费用。包括外销费用,和同一企业分部间交易发生的费用(IAS14,1997)。此外还包括比例合并法下分部应分担的合资企业费用。分部费用不包括非下常项目,利息费用及投资转让损失或债务清偿损失(金融分部除外),权益法下企业分享的合营、合资或其他投资损失,所得税费用及一般管理费用,集团管理公司费用和母公司费用。分部费用中不包括一般管理费用、总公司费用和以企业为主体发生的费用。正如1987/1988ICAEW在对所公布报告的调查中指出:“这无疑是进行公司费用的人为分配。最好是将它们作为一个单独的数字从分部收益总额中扣除。”(ICAW财务报告1987/1988,“A Survey of UK published Accounts”)分部收入和分部费用的差额即为分部成果。
分部资产是分部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经营资产,这些资产可直接归属于分部或可按合理的基础分配给分部。分部负债是指来自于分部经营活动的经营负债,包括直接归属于分部的负债和可按合理基础分配给分部的负债。如果分部成果中包括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则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中,就应包括附息资产和附息负债。分部资产和负债中包括权益下计算的投资,按比例合并法计算应分担的合营企业的经营资产及负债。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中不包括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不论是IAS,还是某一国家的准则都强调从事一般经营活动的分部中不包括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因为,大多数公司都与其分部发生不同数量的附息债务和债权,各分部所赚取的利息收入和发生的利息费用,应该是总公司整体政策的结果,而不是各分部经营结果的真实反映。如果分部的成果中包括包含利息,就使得分部之间的利润或同一分部不同期间利润的比较,变得毫无意义。当然,从事金融活动的分部经营成果中应包括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因为对于这些分部,利息是反映其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
四、分部信息披露
以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为基础编制分部报告,是常用的表现形式。由于企业的性质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企业风险和报酬的主要来源和性质也不一样。从而,企业披露分部信息时所依据的重点就不同,有的企业以经营为部为主,有的以地区分部为主,而有的是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并重。这就形成了“首要的次要分部报告模型”和“混合表述模型”。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如何,决定着企业的风险和报酬。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报酬主要受它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影响,它的分部报告的首要模型就应是经营分部。而次要报告模型就是地区分部。同样,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报酬主要受这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经营活动影响,它的分部报告的首要模型就应该是地区分部,而次要分部报告就应是经营分部。
首要分部信息报告模型,不论是以经营分部为主,还是以地区分部为主,都披露比次要报告模型更详细的信息,而次要报告模型则披露相对简化的财务信息。地区分部信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客户分布(销售地)为基础,一是以资产分布(生产地)为基础。企业选择哪一种为基础来代表地区分部,要看企业各自的经营特点。
混合表述模型即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都作为首要报告模型,按相同的基础充分披露分部信息,即等量信息披露。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报酬同时受它生产的不同产品和服务,及它从事活动的不同地区的强烈影响,这种混合报告方式,可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企业选择的分部报告模型,可随着企业经营风险和报酬的变化而变化,不论选择哪一种模型,都必须遵照“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以尽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出发点。
分部报告对外进行披露大致有三种方式:
(1)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并在财务报表中的附注中作适当的说明;
(2)在企业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
(3)以附表的方式披露。多数国家大都倾向采用第二种披露方式,将分部报告与企业财务报告的附注说明统一在一起,既不增加财务报表主要的复杂程序,又能使信息使用者获得的较为满意的信息。
五、对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现状的评价及建议
不到十年,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切关怀下,本着发展与规范并举、服务与监管并得的原则,在筹资功能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两个市场上市的A股股票已达800多家,随着一大批国有企业的成功上市,证券市场更担当起国企改革的重任。
我国的上市公司,几乎涵盖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所有行业,从地区分布看,遍布我国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重组及资源的国际流动,造就了大批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集团公司。同时,随着较大型投资基金的不断上市,散户投资逐渐向专家理财转变。因此,在我国,存在着对分部信息需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997年12月17日,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其第五条“会计报表附注指引”(试行)首次要求上市公司在所披露的年报附注中应披露分行业资料。财政部1998年1月27日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也要求股份公司以会计报表附表的形式披露分部财务状况,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证监会在《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只要求披露分行业信息,列示公司不同行业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等三个指票,而不披露地区分部信息。这会导致那些行业特征不明显、而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的公司不披露分部信息,信息披露缺乏完整性,削弱了分部报告的信息量。有人认为我国的上市公司很少是跨国集团公司,地区分布所形成的政治、经济等差异性不明显,没有必要按地区提供分部信息。但是,地区分部有“生产地”和“销售地”两种表述形式。我国不少上市公司的生产地虽然在国内,但销售地在国外。产品销售地所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和外汇管理制等情况都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业绩。如在上海上市的浙江天然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中期每股收益较上期同期大幅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该公司主要产品羽绒、羽绒制品95%以上外销,产品销售市场主要分三块,即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及台湾,美国、加拿大,以及东欧各国。由于1997年厄尔尼诺天气现象,北美出现科暖,以及东南亚经济危机制影响,使公司1998年上半年效益严重滑坡,股票价格也随之下跌。如果该公司能够按销售地披露地区分部信息,投资者完全可以根据有关报道,对公司的业绩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调整投资结构,规避投资风险。因此,地区分部信息对我国投资人而言也是必要的。
2、行业分类多种多样,缺乏相对统一的行业分类标准。行业的合并与分列,应以其所具有的风险和报酬为依据,而上市公司编报者所列示的行业显示了明显的随意性。
3、可报告分部的确定标准过于简单,只要求“公司的经营涉及到不同行业的业务“若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0%(含10%)以上的,则应按行业类别披露有关数据”,不利于编报者筛选可报告分部,有时甚至会遗漏重大信息,例如巨额亏损的部分和占有公司大量资产的分部,就因为不符合测试标准,而不需对外单独披露。按国际惯例,可报告分部的确定,要依次通过收入、利润(或亏损)和资产三个指票的重要性测试。
4、缺乏分部报告的具体操作指南,对分部收入、分部成本与费用、分部资产、分中收益等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确定标准,令编报者往往无从下手。
为此,笔者建议:
1、增中按地区表述的分部信息,地区分部信息可按生产地和销售地两种方式表述,可参照IAS14(1997)所建议的首要与次要信息披露模式。例如,公司销售地分布在具有不同风险和报酬的地区,可以选择以销售地表述的分部信息为主要模式,其他形式的分部信息为次要模式。也可选择“混合表述”模式,等量列示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信息,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1998)中采用了这种表述形式,目前证监会的要求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1998)尚未做到统一。
2、设立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当然,再详细的分类,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公司行业分类的需要,还需要管理当局结合公司的管理和组织特点,参考行业分类标准,加之自己的判断来确定。为了避免管理当局操纵分部及可报告分部的确定,一方面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另一方面也可采用分部确定的“管理法”,将对内外报告结合起来,披露分部间的内部转移价格,揭示分部间的关联交易。
3、增加可报告分部的筛选指票。不应只考虑分部收入的判定指标,还应考虑分部收益和分部资产等判定指标。通过依次检验,避免遗漏重大信息。
4、财政部应尽快发布分部报告会计准则及具体操作指南,包括分部的划分,可报告分部的确定,尤其是分中收入、资产、收益、费用等的确认与计量及披露等,指导企业编报人员进行操作。
第四篇: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分析1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期财务报告问题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重视与兴趣。尽管西方个别国家实行中期财务报告制度已有多年,但多数国家、特别是这些国家的会计界是近年才开始对此议题感兴趣并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的。关于中期财务报告的各种问题,各国规定不尽一致,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多久编制一次中期财务报告:美国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通常与公司的季度报告合编,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规定上市公司应公告季度报告;加拿大、巴西、法国等国也是按季度编报;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我国香港地区则选择按半年编报。
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制度始自1993年5月证监会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随后1994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三号(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此后该准则于1996年和1998历经了两次修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3号——季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于2001年4月6日出台,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季度信息披露制度已经建立。11月2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该项准则的发布,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根据《中期财务报告准则》,所有上市公司从2002年1月1日起应将履行这一义务。我国传统上编制的会计月报、季报实际上也是一种中期财务报告,但从其编制的目的、依据的理论基础、确认计量的原则以及编制的方法等方面来看,都与真正意义上的中期财务报告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财务中期报告的相关理论、主要内容和编制中的特殊问题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在引述国内外主流观点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得出对我国中期财务报告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建议。
一、中期报告的相关理论问题
(—)中期财务报告的目的及由此引发的理论问题
为什么要编制中期财务报告,其目的主要是什么?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认识认为,中报的目的与年报一样,是为了提供一个特定期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差别不过是缩短了期间,加快了报告的频率。在这种认识下,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着眼于过去,着重如何真实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的是客观性、可靠性和反映经济现实。另外一种认识认为,中期财务报告的目的主要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帮助其预测企业内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中期财务报告信息应着眼于未来,着重如何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对企业的未来作出正确的分析,强调的是相关性和提供预测信息。不同的目的导致了不同的理论观点与方法。较具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独立观和一体观。
独立观是将每一中期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中期终了,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其会计估计、成本费用分配、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基本采用与编制报告相一致的原则和标准,不对有关费用进行均衡化。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我国香港中期财务报告依据的理论基础是独立观。IAS 34(国际会计准则34号)要求中期财务报告和财务报告应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倾向于独立观。这种观点是与上述对中期财务报告目的的第一种认识相联系的。以这种方法编制中期财务报告的优点是其所反映的企业业绩资料较具可靠性,不容易被操控;缺点是容易导致中期收入与费用的不合理配比,影响对企业业绩的正确评价和预测,误导投资决策和股价表现。
一体观是将每一中期视为会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会计估计、成本费用分配、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须考虑对全年经营成果所作判断的影响,经营费用需基于预测值进行估计并以适当的标准和方式分配给各个中期。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中期财务报告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一体观。这种观点是与上述对中期财务报告目的的第二种认识相联系的。以这种方法编制中报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因划小会计期间而导致的内各期间收益的非正常波动,使收入与费用得到合理配比,提高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以及在预测、决策方面的有用性;缺点是这种对中期收益的平滑化,容易导致对收益的操纵,影响信息的可靠性。
我国中期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侧重“独立观”。我国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第3条规定:在判断项目的重要性程度时,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不应以预计的财务数据为基础。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中采用与会计报表相一致的会计政策。可见我国中期财务报告会计准则侧重独立观。采用哪种方法编制中期报告很大程度上与其编制目的和所在环境有关。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够发达,会计造假行为又层出不穷,独立观能有效地遏制会计信息失真,因此,采用独立观在当前是符合我国实际的。
但通过对独立与一体观的分析可见,纯粹按独立观或一体观对中报进行编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缺陷,在实践中较为合理的方法应是二者的融合。IASC代表的是独立观,它在IAS34第28段指出“企业应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采用与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相一致的会计政策”,但紧接着,它又指出“企业报告的频率(年报、半年报或季报)不应影响年报结果的计量。实现这个目标,中期财务报告的计量应以年初至今为基础。”这就表明了一个中期是一个较大的财务的一部分。虽然确认中期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原则,应与年报原则一致,但年初至今计量可能涉及在本期财务的以前中期已报告过的金额的估计变更。可见,IAS34也是独立观与一体观两种观点相协调的结果。综观世界各国,也大多是两者的融合,只不过各有侧重。
既然中报的编制不应纯粹采用某一观点的做法,那么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对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以及对某些特殊项目的处理究竟采用哪种方法更为妥当。
(二)中期财务报告中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1.资产与负债的确认。所谓确认是指“将符合要素定义并符合确认标准的项目计入资产负债或收益表的过程”。根据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6号概念公告,资产是将某一特定主体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负债是作为一个企业单位由于过去购销业务的结果,而承担在未来偿付给其他企业的资产或劳务,因而是经济效益的未来牺牲。这里所说的资产通常指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同时FASB在第5号概念公告又指出它们的确认应遵循四条确认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所以,根据独立观要求,编制中报与年报一样,资产、负债的确认也应该符合要素定义以及以上四条普遍适用的确认标准。对于资产,在中期报告日和企业的财务结束日应采用相同的未来经济利益测试,根据其性质,某些费用如果在财务结束时不具资产资格,在中报日也同样不具资产资格;类似的,中报日的一项负债必须代表该日的现有义务,正如其在年报日所代表的那样。
2.期中收入的确认与计量。按权责发生制要求,任何一个项目的确认,都应以权利与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志。对收入而言,其责任或义务是指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而权利就是收取酬金或已经取得报酬的权利。因为,在传统会计中,收入实现原则集中体现了收入确认的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交易行为确实已经发生;二是获益程序已经完成或实质上确属完成。一般认为,中报收入的衡量也应采用与年报相同的实现原则,即坚持独立观。这主要是基于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来考虑的。
会计信息的最高特征是“决策有用性”,主要体现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方面。可靠性以真实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况为基础,同时又通过核实向信息使用者保证它具有这种反映情况的质量,它包括反映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收入实现原则有其合理的理论基础,以它为基础能保证收入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如果人为改变收入的原始形态,不按收入实现原则,而是区分不同性质的销售收入将其提前确认或推后确认,必然不符合反映真实性,而且对收入的预计或递延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从而不同的会计人员得出不同的结果,使可核性在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方面显得无能为力。同时,由于不按实现原则确认收入给企业以人为操纵、平滑收益的可能,而中立性原则要求对企业不得预先决定产生何种结果或行为加以操纵,显然这也破坏了中立性要求。可见不按实现原则确认中期收入从三个方面都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此外,由于不同期间的收入比较对财务报表分析意义重大,而将某期已实现的销售收入递延到下期,或将下期预计的销售收入提前于本期确认,这样产生的会计信息还会影响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期间的可比性。由于信息的不可比,进而影响了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这一相关性的内在质量要求。
3.期中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同样根据权责发生制要求,当“费用”的效用真正发挥后,其权利也就形成了,就应正式地记作费用,并与已实现的收入相比较,以便合理地确定收益。这就是费用配比原则所规定内容。传统会计所应用的费用配比原则包括以下三项确认规定:(1)联系因果关系确认费用;
(2)系统地和合理地分配费用;
(3)发生时立即确认费用。中报也应该同年报一样遵循费用配比原则,即也应体现独立观的要求。根据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二十八号意见书(APB28)规定,期中期间的成本费用可按性质分为两大类:(1)所谓与收入相关的成本,即那些与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直接相关的成本费用,如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等,对于这部分费用应联系因果关系收入确认的当期加以确认;(2)在其他成本费用中,对于当期发生,受益期涉及多个会计期间与收入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成本,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将其分配到各受益期间;(3)在其他成本费用中,对于当期发生并不受益于未来期间的成本或受益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则应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
二、中期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中期财务报告的组成
IAS34对中期财务报告的基本组成作了规定,即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应包括:简化资产负债表、简化利润表、反映权益变动或与业主的资本交易和给业主的分派所引起的权益变动以外的权益变动的简明报表、简化现金流量表以及选择的说明性附注。从所了解的几个主要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的情况来看,各国中期财务报告的组成大同小异,一般均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三张基本报表和有关辅助资料,例如报表附注或其他有关说明。我国证监会1998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及格式准则第三号——中期报告的内容与格式》指出,中期财务报表至少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中期会计报表须经审计的公司应当编制现金流量表。鉴于现金流量信息是会计信息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及时反映上市公司在一定期间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与流出信息,有助于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支付能力。在“现金为王”理念受到普遍重视的今天,即使不需审计的上市公司也应提供中期现金流量表,这可以看作是对包括中小投资者在内的报表使用者负责与承担的意思表示。
在实务中上市公司编制中期报告所投入的关注和努力较之报告的编制少得多。诸如实地盘点存货、重新估计坏账损失等年报编制应有的会计程序,出于成本与效益原则的考虑,通常予以省略;在附注内容上,公司往往会尽可能选择较低的披露水准或简要的格式予以敷衍。某些公司选择中期夸大业绩、年终再行调整的手段,或配合二级市场炒作,或推迟困境显现,共赖以倚持的无非是信息不对称原理和中期财务报告的二元观。冰山定律告诉我们,被揭示的中报财务信息之“问题公司”只是“水面”以下部分的十分之一。
上市公司在提供比较中期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的列报期间为:本中期期末与上年末;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年初至今与上年可比期间)的同时,应在会计报表中披露如下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以及会计差错的变更;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合并范围的变化;季节性、周期性收入的说明;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其他重要事项等。会计报表附注项目应包括: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存货、在建工程、长期待摊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等。
(二)完整与简化
中期财务报告是应同年报一样完整,还是可以简化呢?看法上见仁见智,各国规定也不尽相同。IAS34将中期财务报告的最基本内容界定为包括简化的财务报表和选择的说明性附注,主要是考虑了及时和成本效益原则,也可避免重复以前已报告过的信息。但该准则同时表明决不禁止或阻拦企业提供完整报表。所了解的多数国家采用的是简化报表,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我国证监会于1994年发布的和1996年修改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三号(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规定,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可以是简化的报表,也可以是完整的报表。但证监会在1998年对上述文件再次进行修订时,将简化报表的选择取消了,规定公司应编制、披露、报送完整的中期会计报表。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监管部门认为简化报表的有用性不如完整报表,不利于投资者的分析和投资决策。
(三)中期财务报告编报的频率及列报的期间
关于多长时间编报一次中期财务报告,是按月、按季还是按年,各国规定不尽一致。IAS34对以何种频率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未作强制规定,认为这应由各国政府、证券监管机构或会计准则制定部门作出规定。但该准则提出,鼓励股票公开交易的企业至少提供截至财务前年末的中期财务报告。就所研究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尚未发现有要求按月编报的。
中期财务报告通常要求提供前期可比资料。IAS34要求列报的期间为,资产负债表:本中期末和上年末;利润表:本中期、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现金流量表: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权益变动表: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有些国家要求得比这少些,有些国家则比这要求得更多些,例如有些国家还要求提供上年可比期末的资产负债表,但总的来看大同小异。
(四)中期报告内容的其他方面
上财务报告除了包括合并财务报表,还包括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中期财务报告也应当包括母公司财务报表。上财务报告包括了合并财务报表,但报告中期内处置了所有应当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只需提供母公司财务报表,但上比较财务报表仍应当包括合并财务报表,上可比中期没有子公司的除外。
财务报表项目在报告中期作了调整或者修订的,上比较财务报表项目有关金额应当按照本中期财务报表的要求重新分类,并在附注中说明重新分类的原因及其内容,无法重新分类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能重新分类的原因。
中期财务报告中的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披露自上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对于理解本中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也应当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在同一会计内,以前中期财务报告中报告的某项估计金额在最后一个中期发生了重大变更、企业又不单独编制该中期财务报告的,应当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该项估计变更的内容、原因及其影响金额。
三、编制中期财务报告应注意的特殊问题
(一)关于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披露各中期会计报表项目时,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企业编制中期财务报告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诚然,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也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只是比较而言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重要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在判断重要性程度时,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不应以预计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因为有些对于预计的财务数据显得不重要的信息对于中期财务报表来说可能是重要的。换言之,该信息对于理解会计报表而言并不十分相关,但是对于理解中期会计报表而言是相关的,企业应当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披露这些信息。例如,企业中期中发生的有关会计政策变更、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变动、投资损失、罚款支出、关联交易、承诺事项等,有的在全年看来,与预计的全年有关数据相比较,还达不到重要性水平,但在中期看来,与中期的有关数据相比,已经达到重要性水平,那么此时就应当如实予以披露。也就是说,在中期财务报告中,重要性水平的对比基础,应当以中期期末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净资产总额、中期的营业收入总额、中期的净利润总额等直接相关项目的数据作为比较基础。
(二)关于会计估计
基于中期财务报告的编报时间一般比财务报告短,有关编报要求相对于财务报告也有所放宽,对外披露的时限比财务报告短(以上市公司为例,季度报告披露的时间是一个月,半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是两个月,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是四个月),再加之企业和社会公众存在财务结算的行为习惯,所以,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中期财务报告的会计计量相对于财务报告而言,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估计。例如,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中期期末的存货盘点、往来款项的对账、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中期所得税的计列、合并会计报表内部交易的抵消等,一般都不可能像会计决算那样全面详细、严格规范、计算准确,而是在更多的程度上依赖企业会计人员的估计,以便按照及时性的原则披露中期会计信息。
(三)关于会计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通常情况下,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有关的费用往往是在一个会计的各个中期内均匀发生的,各中期之间发生的费用不会有较大差异。但是,那些诸如员工培训费、会计报表审计费等,则往往集中在会计的个别中期内。对于这些会计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企业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中予以预提或者待摊。也就是说,企业不应当为了使各中期间收益的平滑化而将这些费用在会计的各个中期之间进行分摊。这样处理的理论依据同样也是中期财务报告的“独立观”而非“一体观”。做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可以提高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企业在中期通过对不均匀发生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而人为调节企业经营业绩的情况。
(四)关于企业在中期财务报告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和提供母公司会计报表的要求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对企业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是否应当提供合并会计报表和(或)母公司会计报表作了规定,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上财务报告中编报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其中期会计报表也应当按照合并基础编报,即企业在中期财务报告中也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且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合并原则、编制方法和合并会计报表的格式与内容等应当与上合并会计报表相一致。如果在本会计有新的会计准则或者有关法规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原则和方法等作了新的规范和要求,则企业应当按照新的准则或者法规的规定编制中期合并会计报表。
2.如果企业在中期发生了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变化的情况,则应当区别情况进行处理:
(1)在上一会计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在报告中期不再符合合并范围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中期末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就不必将该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纳入合并范围。如果企业在报告中期内处置了所有纳入上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范围的子公司,而且在报告中期又没有新增子公司,那么企业在其中期财务报告中就无需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尽管如此,企业根据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要求提供的上比较会计报表仍然应当同时提供合并会计报表和母公司会计报表。除非在上可比中期末,企业没有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即上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是在上可比中期末之后新增的),因而在上可比中期的财务报告中并没有编制有关合并会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没有可比中期的合并会计报表可以提供。
例2 ABC公司有一家A子公司,在20x0年年末拥有该子公司60%的股权,且拥有控制权,所以,ABC公司在20x0年年末将A公司报表并入到了其合并会计报表中。20X1年1月15日,ABC公司将A公司35%的股权有偿转让给了另外一家公司,通过此次股权转让,ABC公司仅拥有A公司25%的股权,而且失去了对该公司的控制权,所以,A公司不再符合ABC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要求,ABC公司在编制20X1中期财务报告时,就不应当再将A公司会计报表纳入合并范围。如果ABC公司只有这一家子公司,那么公司20x0年财务报告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在20x1各中期财务报告中只需要编制ABC公司(母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即可,无需再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公司在上编制了合并会计报表,但是在本(包括各中期)却不必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2)中期内新增符合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要求的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中期末就需要将该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中。
3.对于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而言,如果企业在上财务报告中除了提供合并会计报表之外,还提供了母公司会计报表,那么在其中期财务报告中除了应当提供合并会计报表之外,还应当提供母公司会计报表。鉴于我国目前规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在提供合并会计报表的同时,必须提供母公司会计报表,企业没有选择性,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应当同时提供合并会计报表和母公司会计报表。
(五)中期会计报表附注披露有哪些具体要求
1.中期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基本要求
(1)中期会计报表附注应当提供比上财务报告更新的信息,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企业在其中期会计报表附注中应当重点披露自上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事项或者交易。即中期会计报表附注应当提供相对于上财务报告而言更新的事项或者交易信息,无需重复披露在上财务报告中已经披露过的、相对并不重要的信息。因为企业中期财务报告使用者一般都可以获得上财务报告信息,所以在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过程中,重点披露比上财务报告更新的信息更为有用。
(2)中期会计报表附注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中期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样地,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也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于那些会影响中期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并且又未在中期财务报告的其他部分披露的重要信息,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3)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应当以会计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
由于编制中期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报告使用者提供自上资产负债表日之后所发生的重要事项或者交易,因此,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而不应当仅仅只披露本中期所发生的重要事项或者交易。例如,某企业需要编制季度财务报告,该企业在20x0年3月5日对外进行重大投资,设立一家子公司。对于这一事项,企业不仅应当在20X0第1季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在20X0第2季度财务报告和第3季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中也应当予以披露。
(4)中期会计报表附注还应当披露对于本中期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在规定企业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同时,又规定,“对于理解本中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重要事项或者交易,也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即对于本中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言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企业也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例6 ABC公司在20x1年1月1日至6月30日(即年初至第2季度末)累计实现净利润2500万元,其中,第2季度实现净利润80万元,公司在第2季度转回前期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00万元,第2季度末应收账款余额为800万元。尽管该转回的坏账准备仅仅占ABC公司1—6月份净利润总额的4%(100/2500),可能并不重要,但是该项转回金额占到第2季度净利润的125%(100/80),占到第2季度末应收账款余额的12.5%,对于理解第2季度(4-6月份)经营成果和第2季度末财务状况来讲,属于重要事项,所以,ABC公司应当在第2季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该事项。当然在实务工作中,企业还应当综合考虑资产规模、经营特征等因素,以对重要性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上述每项内容时,都应当按照前述“提供比上财务报告更新的信息”、“重要性原则”、“以会计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和“应当披露对于本中期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等基本要求进行。
(六)中报编制时某些会计政策的执行问题
许多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政策主要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对于编制中期会计报告如何执行这些会计政策并无明确规定,因而这其中的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以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为例,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定义为自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那么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是否存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问题,如果存在,应作如何披露。对此问题,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内的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无明确规定,从对中期财务信息质量要求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编制中期财务报告和财务报告一样存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它的定义应为,自中期资产负债表日至中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并且也分为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对于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应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的要求进行处理,所不同的是调整事项涉及损益调整的,可以不通过“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而是直接记入发生当期损益。对于非调整事项,也应比照资产负债表准则的规定进行披露,只不过中期日后所涉及的非调整事项可能明显少于财务报告的日后事项。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应尽量与编制财务报告时采用的会计政策保持一致,如出现差异,应以能更好地保证中期财务信息质量为原则进行相应选择。
四、对我国企业中期财务报告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建议
(一)重视对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减少虚假财务信息
从以前公布的中期财务报告来看,某些中期报告信息质量不容乐观,有些公司在编制中随意性大,存在不计或少计准备、费用,掩盖或忽略重要信息的情况,使投资者难以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为此,建议加大对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审计的力度,特别重视对上审计报告为非无保留意见和上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应交负责其年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后方能对外披露,这样做,可缩短会计师对年报的审计时间、改善会计师事务所一年中工作量严重失衡的状况。
(二)适当简化中期报告形式
证监会在1998年对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再次进行修订时,将简化报表的选择取消了,规定公司应编制、披露、报送完整的中期会计报表。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监管部门认为简化报表不利于投资者的分析和投资决策。但据了解,多数国家采用的是简化报表。笔者认为,我国中期报告形式也应适当简化,以缩短编制时间,保证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中期财务报告的重点应放在对中期收益数据的揭示上,重大事件可采用临时公告的形式
(三)重视分部、分类明细信息的提供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为多元化经营,而各个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风险和报酬存在很大差别,分类明细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比综合信息具有更准确的盈利预测能力,财务报表使用者迫切需要分部信息以评判公司的经营状况和风险。为了克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报在分部信息披露中的薄弱环节,应注重向投资者提供分类明确的信息。
(四)中报应提供合并会计报表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在上财务报告中编报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中期也应按照合并基础编报。有人提出:中报时间紧,实务操作难度大,主张只披露母公司会计报表。笔者认为,在企业兼并、合并等日趋复杂的今天,仍应编制合并报表。而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可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来解决。
五、结 论
鉴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中中期财务报告制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不够成熟的客观情况,我们应当善于学习、努力改进,不断借鉴和采纳世界各国在中期财务报告的先进理论与实务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目前会计发展状况,对自身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归纳,以促进我国中期财务报告理论和实务的发展。笔者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定能够走向健全与规范。
第五篇:国际会计准则第34号--中期财务报告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国际会计准则第34号--中期财务报告
2002-6-24 17:19:00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目的
本准则的目标是规定中期财务报告最基本内容,并规定中期完整或简明的财务报表中应采用的确认和计量原则。及时和可靠的中期财务报告可以帮助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人士了解企业获利和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及其财务状况和流动性。
范围
1.本准则不强制规定哪些企业应公布中期报告,间隔多长,或一个中期期末后多长时间公布中期报告。但是,政府、证券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团体通常要求其债券或权益证券公开交易的企业公布中期报告。如果企业被要求或自行选择依据国际会计准则公布中期报告,应采用本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鼓励那些公开交易的企业提供符合本准则规定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原则的财务报告。特别地,鼓励公开交易的企业:(1)至少提供截至其财务前半年末的中期财务报告;(2)在中期期末以后60天内提供其中期报告。2.每类财务报告,无论是报告还是中期报告,在评价其是否符合国际会计准则时具有独立性。在一个特定的财务,可能出现企业没有提供中期财务报告,或提供的财务报告不符合本准则要求等情况,这并不防碍企业的财务报表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3.如果一个企业的中期财务报告被描述成是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则其应符合本准则的所有要求。在这点上,第19段要求作某些披露。
定义
4.本准则所使用的下列术语,其含义为:中期,指短于-个完整的财务的财务报告期间。
中期财务报告,指包括涵盖-个中期的-套完整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词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或-套简明的财务报表的财务报告。
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
5.《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将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界定为包括如下组成部分:
(1)资产负债表;
(2)收益表;
(3)反映①权益变动;或②与业主的资本交易和给业主的分派所引起的权益变动以外的权益变动的报表;
(4)现金流量表;
(5)会计政策和说明性附注。6.考虑及时和成本效益原则,也为避免重复以前已报告过的信息,企业可能被要求或可能自行选择在中期提供较其财务报表少的信息。本准则将中期财务报告的最基本内容界定为包括简明的财务报表和选择的说明性附注,中期报告旨在提供比最近那套完整的财务报表更新的信息。相应地,中期财务报告注重新的活动、事项和情况,不重复以前已报告过的信息。
7.本准则决不禁止或阻拦企业在其中期财务报告中公布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而不是简明的财务报告和选择的说明性的附注,本准则也不禁止或阻拦企业在简明的中期财务报表中包括比本准则所规定的最基本项目或选择的说明性的附注更多的内容,本准则中的确认和计量指南也适用于完整的--------------------------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中期财务报表,这些财务报表既包括本准则要求的所有披露(尤其是第16段规定的选择附注披露),也包括具他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的披露。
中期财务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 8.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1)简明资产负债表;
(2)简明收益表;
(3)反映①权益变动;或②与业主的资本交易和给业主的分派所引起的权益变动以外的权益变动的简明报表;
(4)简明现金流量表;
(5)选择的说明性附注。
中期财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9.如果企业在其中期财务报告中公布-套完整的财务报表,这些报表的格式和内容应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为-套完整的财务报表所设立的要求。
10.如果企业在其中期财务报告中公布一套简明的财务报表,这些简明报表至少应包括最近的财务报表中列出的每个标题和小计项目和本准则要求的选择的说明性附注。如果缺少某些额外的项目或附注将使筒明中期财务报告产生误导,则还应将这些额外项目或附注包括在内。
11.基本和稀释每股收益应在中期收益表内列报,无论收益表是完整的还是简明的。12.《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提供了有关财务报表结构的指南,并包括一个附录:示范性的财务报表结构,该附录为主要标题和小计项目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南。13.虽然《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要求反映权益变动的报表作为企业财务报表的单独组成部分列报,但是该准则允许有关资本交易和给业主的分派引起的权益变动的信息,或者在表内,或者在附注中反映,企业就反映权益变动的中期报表所采用的格式,应与其最近的财务报表所采用的格式一致。14.如果企业最近的财务报表是合并报表,则中期财务报告应按合并基础来编制,母公司的单独财务报表与最近的财务报告中的合并报表不一致,如果企业的财务报告除包括合并财务报表外,还包括母公司的单独财务报表,本准则既不要求也不单上将母公司单独的财务报表包括在企业的中期财务报告中。
选择的说明性附注
15.企业中期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也可以取得该企业最近的财务报告,因此,中期财务报告的附注中无需提供最近的财务报告中己报告过的,那些不十分重要的更新信息。16.如果重要且不在中期财务报告以外的其他地方披露,则企业在牛期财务报表的附注中至少应包括下列信息。这些信息通常应以年初至今为基础报告。但是,企业也应披露对于理解本中期显得重要的事项或交易。
(1)-项中期财务报表采用了与最近财务报表-致的会计政策和计算方法的声明,或如果这些政策或方法己变更,对变更的性质和影响的损述;
(2)对中期经营的季节性或周期性的说明性评述;
(3)由其性质、大小或影响程度而特别,且影响资产、负债,权益、净收益或现金流量的项目的性质和金额;
(4)本财务的以前中期己报告过的金额的预计变更的性质和金额,或在以前年财务报告过的金额的预计变更的性质和金额,如果这些变更对本中期有重要影响的话;
(5)债务和权益证券的发行、回购和提前偿还;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6)为普通股和其他股分别支付的股利(总额或每股股利);
(7)产业分部或地区分部的分部收入和分部成果,视产业分部还是地区分部为企业分部报告的主要基础而定(只有当《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分部报告》要求企业在其财务报表中披露分部数据时,才要求企业在中期财务顿告中披露分部数据);
(8)发生在中期期末之后,未在中期财务报表中反映的重要事项;
(9)中期内企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包括企业合并、子公司和长期投资的购买或处置、重组和中止营业;
(10)自上-个资产负债表以来发生的或有负债或或有资产的变化。17.第16段要求披露的种类的范例列示如下。单项国际会计准则为其中的许多项目的披露提供了指南。
(1)存货减记至可实现净值,以及这项减记的转记;
(2)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其他资产的减值损失的确认,以及减值损失的转记;
(3)重置成本准备的转记;
(4)固定资产项目的购买和处置,(5)购买固定资产的承诺;
(6)诉讼清偿;
(7)以前报告过的财务数据中存在的重大错误的更正;
(8)非常项目;
(9)债务违约或后来未纠正的债务契约的违约;
(10)关联方交易。
18.其他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了应在财务报表中所作的披露,就其而言,财务报表指通常包括在财务报告和有时包括在其他报告中的那类整套财务报表。如果企业中期财务报告只包括简明的财务报表和选择的说明性附注而非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则不要求作其他国际会计准则所要求的披露。
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致的说明 19.如果企业的中期财务报告与本准则保持-致,则应对此予以披露。只有中期财务报告符合每项适用的准则和每项适用的常设解释委员会解释公告的所有要求时,才能认为是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致。
要求列报中期报表的期间
20.中期报告应包括如下期间的中期(简明或完整的)财务报表:
(1)截至本中期期末的资产负债表和截至上-个财务末的比较资产负债表;
(2)本中期的收益表和本财务年初累积至今的收益表,并提供上-个财务可比中期(当期和年初至今)的收益表;
(3)反映本财务年初累积至今权益变动的报表,以及上-个财务年初至今可比期间的比较报表;
(4)本财务年初累积至今的现金流量表,以及上-个财务年初至令可比期间的比较报表。
21.对于经营具有高度季节性的企业,截至中期财务报告日前十二个月的信息以及前一个十二个月的比较信息可能是有用的。因此,鼓励那些经营具有高度季节性的企业除提供第20段所要求的信息外,提供这种信息。
22.附录1针对半年报告和季度报告的企业,说明了要求列报的期间。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重要性
23.为编制中期财务报告而决定如何确认、计量、分类或披露某项目时,应对中期财务数据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在评估重要性时,应认识到与财务数据相比,中期计量可能在更大程度上依靠估计。
24.国际会计准则前言指出:国际会计准则不打算运用干不重要项目。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指出:如果信息的省略或差错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额和会计政策的变更》要求单独披露重要的特别项目、非常的一般项目、中止营业、会计政策的变更、重大错误和会计政策的变更。《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额和会计政策的变更》没有对重要性提供量化指南。
25.虽然为编制财务报表而对重要性进行评估时需要运用判断,但是,为便于理解中期数据,本准则还是以中期数据本身为基础拟定确认和计量政策。因此,特别和非经常项目、会计政策或估计变更以及重大差错应以与中期数据相关的重要性为基础子以确认和披露,以避免由于不披露而产生误导性干扰。最重要的目标是确保中期财务报告囊括与理解企业中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关的所有信息。
财务报表中的披露
26.如果中期报告的前项估计金额在财务的最后一个中期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该最后中期的财务报告不单独公布,则该估计变更的性质和金额应在该财务报表的耐注中披露。
27.《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额和会计政策的变更》要求披露对本期有重大影响或对以后期间预计有重大影响的估计变更的性质和(如果可行话)金额。本准则第16段(4)要求在中期财务报告中作类似的披露。这方面的例子包括在财务的以前中期已报告过的最后一个中期内发生的存货减值、重组或减值损失等方面估计的变更。第26段要求的披露与《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额和会计政策的变更》的要求一致,但在范围上较窄,仅与估计变更有关。不要求企业在其财务报表中包括额外的中期财务信息。
确认和计量
与年报-致的会计政策
28.企业应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采用与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相一致的会计政策,但在最近一个财务报表日后己做出,并在下-个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会计政策变更可以例外。不过,企业报告的频率(年报、半年报或季报)不应影响年报结果的计量。实现这个目标,中期财务报告的计髓应以年初至今为基础。
29.要求企业在中期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中采用同样的会计政策,似乎让人觉得进行中期计量是将每个中期作为一个独立的报告期来进行的。但是,第28段通过对企业报告的频率不影响成果计量的说明,表明了一个中期是一个较大的财务的一部分。年初至今计量可能涉及在本财务的以前中期已报告过的金额的估计变更。但是,确认中期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原则,应与财务报表采用的原则一致。
30.说明:
(1)在中期确认和计量存货减记、重组或减值引起的损失的原则,应与企业只编制财务报表时采用的原则一致。但是,如果这些项目在一个中期确认和计量,且在该财务内后续中期发生估计变更,则最初的估计应在后续的中期通过应计一项额外的损失或转记以前已确认的金额来改变。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2)在中期期末不符合资产定义的一项费用不应在资产负债表中递延,既不能等待未来信息,看其是否已符合资产的定义,也不应用于平衡财务内各中期的利润。
(3)应在每个中期确认所得税,确认时应依据预期在整个财务采用的加权平均年所得税税率的最好估计。如果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化,在一个中期确认的所得税费用金额可能需要在该财务后续中期予以调整。31.根据《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简称框架),确认指将符合要素定义并符合确认标准的项目计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过程。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定义对于和中期财务报告日的确认是重要的。32.对于资产,在中期报告日和企业的财务年结束日应采用相同的未来经济利益测试。根据其性质,某些费用如果在财务结束时不具资产资格,在中期报告日也同样不具资产资格。类似地,中期报告日的一项负债必须代表该日的现有义务,正如其在报告日所代表的那样。
33.收益(收入)和费用的基本特征是资产和负债的相关流入和流出已经发生。如果这些流入和流出已经发生,相关的收入和费用应予确认;否则,就不应予以确认。框架指出,如果与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减少已发生,且可以可靠地予以计量,则应在收益表中确认费用……。框架不允许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不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的项目?quot;
34.在计量财务报表中报告的资产、负债、收益、费用和现金流量时,只编制报告的企业能够考虑整个可利用的信息。事实上,其计量是以年初至今为基础的。35.编制半年报告的企业在对前六个月的财务报表进行计量时,可利用到中间或稍后可获得的信息,而在对十二个月的财务报表进行计量时,可利用到年末或稍后可获得的信息。十二月期的计假将反映前六个月期报告过的金额的可能估计变更,在前六个月的中期财务报告中已报告的金额不追溯调整。但是,第16段(4)和第26段要求披露重大会计变更的性质和金额。
36.比半年更频繁报告的企业应利用每套财务报表编制时可利用的信息,以年初至今为基础计量每个中期的收益和费用,在本中期报告的收益和费用金额将反映该财务中本中期之前的中期报告的金额的估计变更,对前中期报告的金额不追溯调整。但是,第16段(4)和第26段要求披露重大会计变更的性质和金额。
季节性、周期性或偶然性收入
37.如果企业财务末预计或递延财务内季节性、周期性或偶然性收入不合适的话,则在中期报告日也不应预计或递延这些收入。
38.这方面的例子包括:股利收入、特许权使用费和政府补助。此外,有些企业一贯地在财务的某些中期赚取比在其他中期更多的收入,零售商的季节性收入就是一例,这些收入应在其发生时予以确认。
财务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
39.当且仅当在企业的财务末预计或递延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是恰当时,在编制中期报告时才能对这类费用进行预计或递延。
确认和计量原则的采用
40.附录2提供了采用第28至39段设立的一般性确认和计量原则的例子。
估计的运用
41.在中期财务报告中采用的计量程序应设计为能够确保形成的信息是可靠的,且与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关的所有重要的财务信息都恰当地得到披露。虽然和中--------------------------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期报告中的计量均常常基于合理的估计,编制中期财务报告通常要求运用比财务报告更多的估计。
42.附录3提供了中期运用估计的例子。
以前已报告中期的重述 43.会计政策的变更(不包括-项新国际会计准则为之设立过渡性规定的变更)应通过如下方式反映:
(1)如果企业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基准处理方法,则重述本财务内以前各中期的财务报表,以及以前财务内可比中期的财务报表(见第20段);
(2)如果企业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则重述本财务内以前各中期的财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以前财务的可比中期不需要重述。
44.第43段的目的之一是确保某一单项会计政策在整个财务中一贯地运用于一种特定类型的交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的规定,会计政策的变更应通过追溯运用来反映,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重述以前期间的财务数据。但是,如果与以前财务相关的调整金额不能合理地确定,则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的规定,新的会计政策应适用于未来。允许选用的方法是将全部累积追溯调整额包括在会计政策变更期间的净损益中。第43段规定的原则的结果,是要求本财务内的会计政策变更追溯地运用于财务的期初。45.为使本财务内的会计政策变更在中期报告日得到反映,必将允许两种不同的会计政策运用于单个财务内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交易,结果将是中期分摊的困难、经营成果的歪曲、中期信息分析的复杂和难以理解。
生效日期
46.本国际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自1999年1月1日或以后开始的财务报表有效。鼓励较早地运用本准则。
--------------------------精品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