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中国宏观经济
—浅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中国化工业价值链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化工领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不可懈怠和轻视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笔者以为,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环境保护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一、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一方面,经济增速第一、外汇储备第一、外国直接投资引入第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耗第一、空气污染排放第一、水污染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
中国实在没有能力和办法向外国转移生态和环境成本。燃烧自己与进口的能源以后,只能把污染留在自己土地上,当然也留下了GDP。现在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环境资源成本,我是绿色GDP课题小组组长,“绿色”包含的是矿产、森林、土地、水、动物五大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污染损失、生态破坏两大环境退化成本,一共是七项。基于现有技术力量,我们只能算其中一项,就是环境污染损失,即使在这一项中,我们也只算出了一半多,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都没有算进去。仅仅这一点已占2004年GDP的3.05%,今年年底我们将公布2005年的污染成本,还会把其他项类尽可能多算些。至今年年底,污染成本比例没有降下来,反而反弹。十五计划中GDP指标都超额完成,环保指标一项没有完成。十一五能不能完成,我不敢说。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因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几乎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例如中国的大气污染,90%以上来自于重化工业。其中70%的空气污染来源于火电,火电投资每年以50%速度递增,这当然拉动煤炭需求,今年是24亿吨,2010年可能是30亿吨,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脱硫政策已经出台,但如今95%火电厂没有安装或没有使用脱硫设施,我们管不住,这就是体制问题。中国二氧化硫的容量是1200万吨,但2005年排放量是2500万吨,现在是2700万吨,2010年预计达到3200万吨。如果中国不改变我们85%的燃煤结构,不改变这种传统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即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严峻期将提前来到,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005年中国发生5.1万起环境纠纷,40万人次投诉和上访,而且以30%的速度在递增。生态和土地拆迁问题搅在一起,会成为社会问题新的不稳定因素。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早已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环境不公平也正在加重着社会不公平。
除了社会问题,还带来巨大国际压力。发达国家最关心气候变化问题,认为中国至今还没有调整能源结构。他们一方面指责和批评中国,一方面提高本国环保标准,大量向中国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一方面他们没有完全履行在环保技术资金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一方面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来制约中国。今年欧盟又要出两项更加严厉的环保禁令,我国出口损失会越来越大。外国从来没有相信中国能够和平崛起,他们认为中国只要每人一台车,这些用油需求必然会牵动全球油价,必然涉及国际金融,中国为保护石油通道安全,必然会增加国防力量,必然会参与地缘政治。这一系列的推演就成了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之一。西方工业文明产生有很多原因,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商业革命等等,但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发现新大陆,开拓了海外殖民地,转移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政治矛盾、经济矛盾。几十年前,他们终于发现,什么矛盾都能转移,唯有污染转不出去。谁让大家不幸生在一个地球?他们只能一边选择生态工业文明,一边有限帮助、无限督促发展中国家走生态工业道路。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是潜在的。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传统观点是假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克的,在此前提下研究环境保护问题。但如果抛开这一假定,还会有另外一种思路,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可以协调发展。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尽管目前各国治理环境污染仍是以行政管理方式为主,但令人欣慰的是,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在国际社会中已取得了共识,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有效的进展。1972年6月5日一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世界性合作先河。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6月5日被确定为世界环境日,会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一部被视为“绿色圣经”的里程碑似的宣言;1991年6月18日,发展中国家在北京召开部长级会议,并发表《j匕京宣言》;1992年在里约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治理环境的策略与手段,提倡环境策略的创新,里约会议后世界银行曾组织出版了《里约后五年》一书,对里约会议后五年期间各国所采取的一些环境保护的创新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介绍与评价,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创新与交流。
三、加强环境保护以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
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确处理环境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 环保从源头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教育干部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
(三)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推行清洁生产,不断运用综合性的预防战略,努力改进产品设计,改变生产工艺,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要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之间的循环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园区;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四)、把环境保护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集中精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改善市民的住房条件。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文明发展与协调稳定功能,以人为本,下决心解决市民广泛关注,影响环境质量和日常环境生活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化饮用水源的环保严管措施,保证饮用水安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河流湖泊资源,确保生态环境改善。继续整治煤烟污染,加强汽车尾气达标排放检查,控制交通和建筑施工噪声。大力改善小区环境,创建绿色环保文明社区,提高市民生活环境质量。同时,要着力加强农村环保工作,重点抓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和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确保农产品基地环境安全。
(五)运用市场机制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
运用市场价格和信号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首先,通过对资源核算、计价,并有偿使用的方法,把生产过程的环境代价纳入成本,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其次,市场机制可激发技术进步,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依靠科技发展“绿色产业”,通过环境标志认证,可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打破“绿色贸易壁垒”,有利于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用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环境问题中的“政府失灵”,环境问题的“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行为导致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的失效,从而加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我国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CDP核算方法有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没有把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代价包括在内,诱使人们单纯追求经济系统和经济增民速度,导致“有增长无发展”和“高增长,高污染”的现象。
(六)健全和完善法规体系,保障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环境法制、法规的建设是保护环境和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环境法规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手段,通过对行为主体的规范可预防或控制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发生,同时也是对以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好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化和制度化。
第二篇: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谁优先?
翻译时大概意思对即可 正方:环境保护优先 反方:经济发展优先
正方一辩:经济是一时之事,环境是万代之事,哪个重要?经济发展慢了,人们还可以吃到饭,环境没了,还能生存吗?
反方二辩: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优先权。并不是说经济优先就不搞环保了,只是环保处于较次的位置,跟中国现状一样,政策虽然说要重视环保,但一般地区还是先发展经济相信大家心知肚明.正方三辩:如果发展经济优先的话,很可能造成环境成本大于经济效益的情况,这样的经济是发展还是倒退?
反方一辩:这种情况确实有存在,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各个行业情况不同,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按你的意思,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是负的,那我们改行环境保护优先,经济效益就能增加吗? 反方四辩:我们知道环境的保护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而预防和治理都要依靠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持科学技术发展,那么以科技为支撑的环保从何谈起呢
正方二辩:你的问题未免抽象了点。科技发展无止尽,经济发展也没尽头,什么时候算得上是“强有力”呢?但是环境保护是迫在眉睫,耽误不起。
反方三辩:经济发展是让人们享受到丰富的生活内容,包括衣食住行娱乐,这难道不是现在社会上人们的普遍愿望吗?
正方四辩:人们喜欢的期望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我相信,人们更倾向于在一个既能享受到生活乐趣,同时又是一个健康和谐自然的环境中生存
反方三辩:原始社会的人类祖先们环境保护做的可谓好了吧,而他们经济发展很落后,所以一直过着钻木取火的生活,按你的意思我们应该回归这种生活吗?
正方四辩:人类祖先确实需要发展经济,但若是在这个过程中砍完了森林,污染了河流,衣食都没有了保障,恐怕也无法发展下去了。
正方二辩:当我们看着地球上的物种一个又一个消失的时候,你们要怎么告诉我,人类不是下一个!我方不否认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我们不是来讨论二者是否都重要的,我们是来讨论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谁优先。
反方一辩:当一个人分文没有之时,是先解决吃穿问题,还是饿着肚子去植树造林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方才提到了分文没有——也就是指钱的问题,我想提醒对方辩友,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钱的多少,经济二字也并不单单的等同于钱。
反方一辩: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极弱,人民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苦境中,我们怎么能逼迫人家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这不是太残忍了吗?
正方一辩:我们今天的论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谁更重要,而不是谁重要,谁干脆就不重要。为什么对方辩友这么喜欢用如此极端的例子来冠以欲加之罪呢? 反方二辩:因为经济发展了,政府才有资金去改善环境,如果经济不发展政府能出得起这么多钱吗?
正方二辩: 政府之所以要花那么多财力来解决环境问题,是因为它们在经济发展时候制造了太多问题啦!而且对方辩友的逻辑也非常有意思。大家不妨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每年要花10多万元去医院看病,那到底是说明了他有钱呢?还是他有病呢?(语气停顿1秒以上)相比给她更多的钱去治病,那不得病,不更好么。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忽视环境问题的确会得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确我们也会赚到大把大把的钞票,可没有环境没有了物种,我们也只能拿他来买更华丽的棺材而已。
反方四辩:我们优先发展经济,环境保护必然会付出代价,我们已经在努力,使代价降到最低。优先发展经济,走先发展后治理是大势所趋。
正方三辩:你的意思是破坏了环境然后再去弥补。为什么要先污染后治理?我国的经济建设里程已经证明,先污染后治理是错的,是行不通的。
反方三辩:请对方辩友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优先发展经济并不是必须要破坏环境。只是当我们在发展环境与保护环境的同时,尽可能优先发展经济。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所说的这种情况不就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选择吗?可是现在它们不正经历这种选择所带来的恶果吗?
反方四辩:这些国家经历这种恶果不是选择错误而是没有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
正方四辩:既然那么多国家都没有处理好在优先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兼顾环境保护,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我们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呢? 反方四辩: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来看,我们想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所以我们说,决定人类生存与进步的经济发展,比影响生存与质量的环境保护更为重要。
反方二辩: 从人类自身的需求上看,如果人类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的地位,那为什么人类从发展到现在都要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求,为什么人类会破坏环境来换取人类文明的进步,当我们的环保意识从“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发展到今天的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无不证明了环境保护要为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而服务。
正方二辩:过去的发展道路走的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结果呢,环境问题突出,局部地区已经到了威胁生存的地步.再者,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不但成本高,而且治理效果也不理想,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因此,必须从源头开始防止污染,也就是发展过程首先考虑对环境 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望在将来解决环境问题.反方三辩: 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看,这个地球上如果没有人类,环境保护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经济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使我们摆脱了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懵懂,使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更为紧密,使人类逐步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为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法律制度。
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2008-05-18 20:56
中国环境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实际上已经上升为政治、社会、文化问题。但我今天只讲环境和经济的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一方面,经济增速第一、外汇储备第一、外国直接投资引入第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耗第一、空气污染排放第一、水污染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
中国实在没有能力和办法向外国转移生态和环境成本。燃烧自己与进口的能源以后,只能把污染留在自己土地上,当然也留下了GDP。现在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环境资源成本,我是绿色GDP课题小组组长,“绿色”包含的是矿产、森林、土地、水、动物五大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污染损失、生态破坏两大环境退化成本,一共是七项。基于现有技术力量,我们只能算其中一项,就是环境污染损失,即使在这一项中,我们也只算出了一半多,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都没有算进去。仅仅这一点已占2004年GDP的3.05%,今年年底我们将公布2005年的污染成本,还会把其他项类尽可能多算些。至今年年底,污染成本比例没有降下来,反而反弹。十五计划中GDP指标都超额完成,环保指标一项没有完成。十一五能不能完成,我不敢说。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因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几乎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例如中国的大气污染,90%以上来自于重化工业。其中70%的空气污染来源于火电,火电投资每年以50%速度递增,这当然拉动煤炭需求,今年是24亿吨,2010年可能是30亿吨,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脱硫政策已经出台,但如今95%火电厂没有安装或没有使用脱硫设施,我们管不住,这就是体制问题。中国二氧化硫的容量是1200万吨,但2005年排放量是2500万吨,现在是2700万吨,2010年预计达到3200万吨。如果中国不改变我们85%的燃煤结构,不改变这种传统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即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严峻期将提前来到,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005年中国发生5.1万起环境纠纷,40万人次投诉和上访,而且以30%的速度在递增。生态和土地拆迁问题搅在一起,会成为社会问题新的不稳定因素。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早已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环境不公平也正在加重着社会不公平。
除了社会问题,还带来巨大国际压力。发达国家最关心气候变化问题,认为中国至今还没有调整能源结构。他们一方面指责和批评中国,一方面提高本国环保标准,大量向中国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一方面他们没有完全履行在环保技术资金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一方面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来制约中国。今年欧盟又要出两项更加严厉的环保禁令,我国出口损失会越来越大。外国从来没有相信中国能够和平崛起,他们认为中国只要每人一台车,这些用油需求必然会牵动全球油价,必然涉及国际金融,中国为保护石油通道安全,必然会增加国防力量,必然会参与地缘政治。这一系列的推演就成了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之一。西方工业文明产生有很多原因,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商业革命等等,但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发现新大陆(7.06,0.09,1.29%),开拓了海外殖民地,转移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政治矛盾、经济矛盾。几十年前,他们终于发现,什么矛盾都能转移,唯有污染转不出去。谁让大家不幸生在一个地球?他们只能一边选择生态工业文明,一边有限帮助、无限督促发展中国家走生态工业道路。
发达国家可以先发展后治理,发展好了谈环保,但中国确实走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理由有三:
第一,当中国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时,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原始积累,并通过100多年的不断争夺,划分确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他们的国际规则,中国污染成本肯定转不出去。
第二,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结构很不合理,不可能学习西方到人均8000美元以上再谈环保。中国在人均2000多美元的时候,环境严峻期可能会提前来到。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解决,如果生态发生危机,灾难无法逆转。有人经常批评我们为什么老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发展中国家,但既然已意识到自己仍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还用发达国家的消费标准去吃豪餐、住豪宅、开豪车?为什么还要建那么多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难道忘了我们还有70%的农村人口?
第三,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我们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不能去欺负亚非拉穷兄弟。我们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绿色和平崛起道路。内容有八条:1,低消耗的生产体系;2,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3,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4,持续循环的环境资源体系;5,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体系;6,更加开放的金融贸易体系;7,注重公平的分配体系;8,开明进步的民主体系。
对政府而言,应做四件事:第一,更加确定和追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比较,当然不是比谁最能斗争,比的也不仅仅是生产力,还要比共同富裕,还要比谁更公平正义,还要比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比道德文化。
第二,应该重新制订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例如国土整治规划,应打破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总量去制订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再依此制订不同的考核体系与政策体系。再例如新的产业发展规划等等。
第三,应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其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由主抓企业主抓经济向主抓公共性过渡。如环境保护。同时还要理顺政府与市场、与企业的新型关系。
第四,要制订一系列经济环境政策。我们必须要算清一笔帐,如果中国人均收入在2000美元,要走新能源循环经济道路时,我们的发展速度会降多少?我们要承担多大成本?整个财税政策体系是否支撑得了?这笔帐如果能够算出来,一系列政策才能出台,经济才能够出现真正转型。
对企业而言,千万不要被一年一度的财富评选弄昏了头,要敏锐感觉到中国政治上的变化,已开始越来越强调公平和责任问题,越来越强调诚信道德和儒商文化。今后企业要考虑的是如何去获得科学发展观的名和利。这是一个名利观的大转型。25年前,人大政协企业代表选的是看谁最革命,今年以前的人大政协企业代表选的是谁交的利税最多,谁最有钱,明年以后,将比的是谁最有社会责任、谁最公益慈善、谁最有文化道德。
第三篇: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否并行(最终版)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否并行?
(正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并行(香港大学)
(反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可以并行(武汉大学)
1.正方一:今天我方的立场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并行。《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指的是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而“环境保护”指的是防止自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使之适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并行,也就是说两者可以同时地实行、和谐地发展。
首先,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
其次,我方不否认,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片面地追求了经济增长而相对忽略了环境保护的事实。于是俗人被事实的表面所蒙蔽,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对激烈的矛盾,不可以并行;然而智者却要说,它们不是天生的矛盾,它们只是一对人为的矛盾。正所谓“水能覆舟,亦能载舟”,关键在于人怎么去做。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一时的人为矛盾不能否认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那就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并行。
最后,纵观今天的人类社会,在意识上,商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传统价值观念早已落伍,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文明进步的同时不忘自然,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旋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人类有能力在环境保护的同时发展经济。用二氧化碳制作塑料就是最好的说明。经济模式的转型,知识经济的到来,环保经济的日趋成熟,凡此种种都向我们有力地证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应该,而且终将并行不悖。谢谢。
2.反方一:对方辩友的陈词中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概念模糊。何为并行,静态的并行不是并行,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同行也不是并行,只有两件事齐头并进互不冲突才是并行。因此,您今天论证的其实是同行和并存,又何尝给大家论证了并行呢?第二是前提虚假。您在说二者可以互相促进的时候,其实给了大家一个虚假的前提,那便是二者对于环境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事实果然如此吗?充足的能源供应,发达的通讯网络,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固然是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为了实现这些条件而进行的活动,难道不恰恰是以牺牲环境保护的对象为代价的吗?在现实中,二者根本无法做到齐头并进,互不冲突。因此我方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可以并行。
第一,就理论层面而言,二者存在两个根本性的矛盾。经济发展是指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它要求不断地增加资源的投入以保证产出的增长,而环境保护则是指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生态恶化,它要求
不断地减少人对自然不良干预,增加和减少是二者在内在要求上存在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最显著的标志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其必然结果便是人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加大和人排入自然界废弃物数量的增加,这显然与环境保护追求的结果相矛盾。
第二,层面而言,五千年的农业史,二百年的工业史,发达国家的历程,发展中国家的无奈,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所谓的二者并行,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关于这一点,我方的二辩、三辩都将有详细的阐述。
第三,就价值层面而言,今天我们要倡导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与对方辩友所要论证的并行截然不同。可持续发展是针对过去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环境保护的做法提出的。在南北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它要求各国根据不同的国情制定具体的战略步骤。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贫困问题,因此,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经济发展优先为原则;而发达国家则承担着当今全球环境恶化的主要责任,加之他们已经拥有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环境保护为优先。而无论是经济发展优先,还是环境保护优先,都不是说二者可以齐头并进,互不冲突。
纵观对方辩友的观点,是一个在理论上存在矛盾,在事实上不切实际,在价值上也不可取的观点。而这样的观点又怎么能够成立呢?谢谢。
3.反方三:既然对方同学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相互促进,那么请教对方同学,经济发展最快的工业革命时期,为什么促进出了八大公害、十大污染、十六大环境问题?
正方四:我发现对方同学真的是非常恋旧,为什么你说来说去都是大工业时代?放眼现在,已经是走到了经济时代。请正面回答我方问题,这两者关系到底是正相关还是反相关?谢谢。
反方二:我想,它是正相关,还是反相关,我方三辩那个例子就已经很能证明了。对方同学说不谈工业时代,是不是已经证明了工业时代的确是不可以并行了。那我们以后接着谈新时期的问题,好不好?
正方一:就让我来讲一讲对方三辩的例子。你和你的队友一起走,边打、边走,你们是在并行。只要你们两个人没有死,一起在朝前走,你们就是并行。
反方一:我想,并行的概念,我方的例子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那么刚才对方辩友指责我们不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现在。照对方辩友的观点,应该是经济环保力度越大,经济发展越快。为什么现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倒禁止经济发展呢?
正方三:对方同学,你说我们不谈并行。就先不谈并行吧。今天的题目,另外一个主题就是可行性,那么我想请问对方同学,菲律宾的生态工业区到底是先行环保,还是先行经济呢?
反方三:其实,肯尼亚的生态旅游比菲律宾更有名,可是发展了那么多年,那里的狮子看见人都会摇尾巴了,狮子变成了狮子狗,体现了对方同学的并行了吗?
4.反方一:对方辩友,不管怎么发展,我们都不能忘记的一条,就叫“民以食为天”,您能不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又如何与环境保护并行呢?
正方三:对方同学,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其实在台湾做得非常好,我们不仅没生态破坏,而且我们的农产品还非常好吃,欢迎你去台湾吃吃水果。
反方二:可是据我所知,如果大规模的农业要不使用化肥的话,就要使用基因技术。但是基因污染现在又成为一个大问题,大家都不敢吃了。这是不是叫做“前门驱狼,后门进虎”呢?
正方二:对方辩友有没有听过,什么叫做“有机蔬菜”?“有机蔬菜”就是用无毒的化肥来进行灌溉的。而且“有机蔬菜”在市场上的价格要比一般蔬菜来得高,这就是经济效益的体现。
反方三:以前,大家为了吃到更多的蔬菜,就大量使用农药。现在为了吃到没有农药的蔬菜就大量使用基因技术,可是基因污染又让大家谈虎色变。这是并行吗?分明是送走了阎王,又来了小鬼嘛!
正方二:对方辩友,我方已经说过发展从来不是完美的。人类发展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但不能因为发展中有磕磕碰碰,发展中有问题,您就停止发展。
反方四:转基因已经转出了疯牛病,对方辩友还是不慌不忙,果然是能够并行。
正方三:对方同学一直在危言耸听。您提出的种种问题我们知道,可是要怎么解决呢?
正方:香港大学队
(右起)一辩阮忠静,二辩姜佩宜,三辩刘家懿,四辩郭蕾
反方:武汉大学队
(左起)一辩蒋舸,二辩袁丁,三辩余磊,四辩周玄毅(胜)
陈述
■正方:环保这一角色已从过去减轻社会负债,转化为创造社会资产。
■反方:更多的发达国家是把环境危机给转嫁了,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树木,每年却从周边邻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木筷。这种只要自己柳暗花明,哪管他人山穷水尽的做法,难道就是辩方同学说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二者并行吗?
阮忠静(正方一辩):今天我方的立场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并行。《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指的是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而“环境保护”指的是防止自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并行,也就是说两者可以同时实行,和谐发展。
首先,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存,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其次,我方不否认,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片面地追求了经济增长而相对忽略了环境保护的事实。然而它们不是天生的矛盾,它们只是一对人为的矛盾。
蒋舸(反方一辩):对方辩友的陈词中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概念模糊。何为并行,静态的并存不是并行,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同行也不是并行,只有两件事齐头并进互不冲突才是并行。第二是前提虚假。您在说二者可以互相促进的时候,其实给了大家一个虚假的前提,那便是二者对于环境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事实果然如此吗?充足的能源供应,发达的通讯网络,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固然是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为了实现这些条件而进行的活动,难道不恰恰是以牺牲环境保护的对象为代价的吗?在现实中,二者根本无法做到齐头并进,互不冲突。因此我方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可以并行。
姜佩宜(正方二辩):首先,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新观念已代替了片面追求经济的错误观念。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地球高峰会,从此环保成为了国际上政治和经贸谈判的主题。中国副总理温家宝在第二届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会议上明确表示,中国的经济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坚持发展与环保的综合决策。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命题。
其次,重工业经济逐渐被知识型经济所代替。正如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所说,新加坡在未来十年,要积极发展信息科技、生命科学等知识型经济。而知识型经济,正是低污染的经济模式,而且知识带来了生物科学的飞跃。
最后我方要指出,环保这一角色已从过去减轻社会负债,转化为创造社会资产。环保企业如雨后春笋,环保汽车、环保电池、环保灯泡等,都是集环保和经济效益于一身的企业。
袁丁(反方二辩):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都很重要,因而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假如二者可以并行,一举两得该有多好。但是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发展史,但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也带来了生态退化。人类又经历了200多年的工业发展史,但是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发达工业国家的经济优势,又有哪一个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的确,今天我们也看到,有不少发达国家,他们的环境正在改善,这是否就实现了辩方同学所说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并行呢?依然没有。仍有两点:第一有些发达国家现在
实际是牺牲部分经济利益来维护环境利益的,比如德国,他森林面积上升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境内设立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留地,严禁砍伐。这实际上是限制伐木业的发展来维护环境,这叫做环保优先,不叫做二者并行。第二,更多的发达国家是把环境危机给转嫁了,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树木,每年却从周边邻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木筷。这种只要自己柳暗花明,哪管他人山穷水尽的做法,难道就是辩方同学说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二者并行吗?
刘家懿(正方三辩):对方同学告诉我们说,发展中的国家要先发展经济,那么他们又告诉我们说,发展中的国家是受了苦的,因为已发展的国家把他们在环保上面的一些转嫁成本放在发展中国家身上。他告诉我们说,这不能并行的,这是一步一步来的,还要我解释什么叫做同行,那么就让我们告诉你们什么叫做并行。
假设今天我和你在通电话,我们同时一人一句地在讲,你可以说,你说这一句,我说那一句,可是我们两个不是在通电话吗?通电话,两个人之间是在并行的,但是一步一步来的。再说第二点,他告诉我们,罗列了现在种种的悲观事实,说明历史上我们破坏了环境,现在我们看到了空气污染,看到了海水越来越脏,看到了臭氧层破了洞,那么我们如何解决呢?人是要往前走,不是向后看的,同学,这些环保,可是要以经济作为强大的后盾来帮助的。辩方同学说来说去,简直就是为了反对在反对。
余磊(反方三辩):我想如果对方三辩一定要和您的朋友在电话里并行地通话的话,那只有一种情况,可能是在吵架。来看一看对方辩友的概念,对方辩友告诉大家说,并行,有矛盾,有冲突,无论多激烈,也可以并行。那么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如果我和我方二辩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往前走,结果是我打他一拳,他打我一拳,我踢他一脚,他踢我一脚。这能叫并行吗?这分明就是扭打成一团。对方一辩还开宗明义告诉大家说,他们今天讲的经济发展,本身就包含了环境保护的因素。那么让我们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谈并行呢?有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才谈并行。如果对方辩友认为今天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包含的关系,我们还有讨论并行的必要吗?
交锋
■正方:菲律宾的生态工业区到底是先行环保,还是先行经济呢?
■反方:肯尼亚的生态旅游比菲律宾更有名。可是发展了那么多年,那里的狮子看见人都会摇尾巴了,狮子王变成了狮子狗,体现对方同学的并行了吗?
郭蕾: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刚才你们说两个人一起走路,要打架,势必拖慢。那是两个人有四条腿,如此说来,一个人背着另外一个人,一定是快了。那是不是一定要发展经济先行,才能使两者同步进行呢?谢谢。
周玄毅: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您不是一个人背着一个人,而是我和我的鼻子一块儿行走。为什么呢?您告诉大家说,您的经济发展中融入了环保的观念。那我身上长着一个鼻子,我和我的鼻子一块儿走,叫不叫做并行的概念呢?
姜佩宜:对方辩友,您没听清楚刚才我们一辩所说的话,我们说的是在可持续性经济中,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成本之一,而不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概念包含在一起。对方辩友,我想请问,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正相关,还是反相关呢?
余磊:既然辩方同学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相互促进,那么请教对方同学,经济发展最快的工业革命时期,为什么促进出了八大公害,十大污染,十六大环境问题?
郭蕾:我发现对方同学真的是非常冷静,为什么你说来说去都是大工业时代,放眼现在,已经是走到了经济时代。请正面回答我方问题,这两者关系到底是正相关,还是反相关?谢谢。
袁丁:我想,它是正相关,还是反相关,我方三辩那个例子就已经很能证明了。对方同学说不谈工业时代,是不是已经证明了工业时代的确是不可以并行了。那我们以后接着谈新时期的问题,好不好?
阮忠静:就让我来讲一讲对方辩友三辩的例子。你和你的队友一起走,边打边走,你们是在并行。只要你们两个人没有死,一起在朝前走,你们就是并行。
蒋舸:我想,并行的概念,我方的例子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那么刚才对方辩友指责我们不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现在。照对方辩友的观点,应该是经济环保力度越大,经济发展越快。为什么现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倒禁止经济发展呢?
刘家懿:对方同学,你说我们不谈并行,就先不谈并行吧。今天的题目,另外一个主题就是可以性。那么我想请问对方同学,菲律宾的生态工业区到底是先行环保,还是先行经济呢?
余磊:其实,肯尼亚的生态旅游比菲律宾更有名。可是发展了那么多年,那里的狮子看见人都会摇尾巴了,狮子王变成了狮子狗,体现对方同学的并行了吗?
刘家懿:对方同学,今天我们辩论这个可以性,是站在现在看未来,而不是站在历史上面看后天。所以说,我们今天说的可以性,请你正面回答我,菲律宾的生态保护区,到底是经济先行,还是环保先行呢?
周玄毅:自然保护联盟的委员桑采尔先生告诉大家说,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最严峻的挑战是什么?就是发展旅游业。您告诉大家,旅游业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那我请教您,向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一个能够促进环保的事情会是一个最为严峻的考验呢?
姜佩宜:对方辩友,刚才你们的三辩说到,因为为了北京首都天更蓝,所以关闭了一些企业,这就说明了经济发展是不可以并行。对方辩友,您这样说可就错了,为什么要把这些企业关闭呢?那就是为了能够更持续、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经济,因为它们污染了环境,而环境成为经济成本的一部分。请问对方辩友,环保汽车是经济先行,还是环保先行?
袁丁:环保汽车在意大利搞了很多年了,可是商业前景不被看好。为什么呢?因为二者不可并行。对方同学又告诉我,关闭一个人的厂子叫做经济发展,那这个厂主可是不会答应。关了我的厂子,钱都没有赚,哪有什么经济发展。
郭蕾:经济与环保是一点损失都没有的吗?我就想请教,什么叫做目光短浅?“两权相害,取其轻者”,这是符合经济原则的。我再想问对方辩友,我们谈的是可行性,那么对方辩友说两者不可以并行,是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都没有?在今天美丽的新加坡,是环保先行,还是经济先行呢?
蒋舸:对方辩友说到新加坡,让我想起了吴作栋总理在1997年的联大特别会议上的讲话。他说“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可持续发展只是一句空话”。对方辩友,经济发展优先可不是二者可以并行。
总结
■正方:的确,贫穷污染才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问题所在,而面临贫穷污染应该怎样做呢?难道一定要“壮士断臂”吗?那是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才采取的权宜之策。如果说今天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能够齐头并进,又何必要我们去做断臂的维纳斯呢?
■反方:在现实层面上,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我们看到对方辩友举出的事例之中,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二者并行。
周玄毅(反方四辩):首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什么是对方同学所说的二者并行?其实无非是说,在经济发展的具体行为之中,我们考虑了环保的因素,融入了环保的观念。那么请大家想一下,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考虑到另外的因素,这叫做二者并行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对方辩友今天在概念上、现实上和理论上的三点问题。第一,对于本场辩论之中,最为核心的概念,并行,对方同学理解有误。
第二,对方同学告诉大家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互相协调,互相促进,所以它们就可以并行了。我们知道,古人说,“君子之道,如切如磋,如折如磨。”事实上,我方的观点和对方辩友的观点也是可以在争论之中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是不是说,我方观点和对方观点都可以并行了呢?
第三,在现实层面上,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我们看到对方辩友举出的事例之中,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二者并行。过去没有并行,现在没有并行,传统产业不能够并行,新兴产业也不能够并行。那么请问,并行的现实依据究竟在哪里?
郭蕾(正方四辩):刚才反方同学对我们说,破坏环境有人为之,保护环境有人为之,那么这两样不能并行,当然。但是我要告诉对方辩友的是破坏环境和保护环境的目的一样吗?战争与和平的目的一样吗?目的不一样。而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对人的目的当然是一样的,它们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地服务着我们人类最高的理想,不断完善整个地球。
其次,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一个可行性的问题,那是一个可能性,但并不是说推广性。只要有一个希望的火种,那么就有可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方同学再三提到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境。的确,贫穷污染才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问题所在,而面临贫穷污染应该怎样做呢?难道一定要“壮士断臂”吗?那是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才采取的权宜之策。如果说今天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能够齐头并进,又何必要我们去做断臂的维纳斯呢?
今天,日趋成熟的主、客观条件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的可能性是令人信心满怀的。
首先,社会观念的根本转变使得环保意识从决策者到实践者层层渗透,作用于人类整个大血管。它和经济发展一起营养我们的心脏,美化我们的环境。
其次,科学发展的一日千里,当科技使环保的决策从减少社会负债到产生社会资产,当环保带来的不仅是盈盈生机,更是无限的商机,当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帮助着环保事业。谁能够否认它们可以并行?谁能够否认它们可以相得益彰?(辩词有删节)
评委亮分
赵令茂(评委代表):
反方可能是觉得自己这个题目对他不是很有利,所以在谈问题上就比较趋向于形而下的手法。而正方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家也好,经济学者也好,总之他们的想法是比较形而上的。
在谈到辩论时立场的问题,我们发现反方立场老是说不大稳定。因为我们起初听到的是有先后不表示并行,接下来我们也听到对立,我们最后甚至听到协调。所以在立论方面,我个人是觉得反方有一些走向于诡辩。因为正方立场比较容易处理,而他们所定的目的,不过很可惜到最后才谈起,就是当反方提到协调的时候,正方才提到一点儿,就是说共同的目的,朝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发展,而且是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美丽的憧憬。我们觉得他们提得稍微迟了一点。评委判定:反方胜出。
正方:今天我方的立场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并行。《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指的是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而“环境保护”指的是防止自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使之适合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并行,也就是说两者可以同时实行,和谐发展。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我方不否认,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片面地追求了经济增长而相对忽略了环境保护的事实。然而它们不是天生的矛盾,它们只是一对人为的矛盾。反方:充足的能源供应,发达的通讯网络,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充足的能源供应、发达的通讯网络,固然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为了实现这些条件而进行的活动,难道不恰恰是以牺牲环境保护的对象为代价的吗?在现实中,二者根本无法做到齐头并进,互不冲突。因此我方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可以并行。
第一,就理论层面而言,二者存在两个根本性的矛盾,经济发展是指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它要求不断地增加资源的投入,以保证产出的增长。而环境保护则是指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生态恶化,它要求不断地减少人对自然的不良干预。增加和减少是二者在内在要求上存在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最显著标志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其必然结果便是人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加大和人排入自然界废弃物数量的增加。二者显然与环境保护所要追求的结果相矛盾。
第二,就事实层面而言,五千年的农业史两百年的工业史,发达国家的历程,发展中国家的无奈,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所谓的二者并行只能是不切合实际的空想。关于这一点,我方的二辩、三辩都将有详细的阐述
第三,就价值层面而言,今天我们要倡导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与对方辩友所要论证的并行截然不同。可持续发展是针对过去只顾环境发展不顾环境保护的做法提出的。在南北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它要求各国根据不同的国情制定具体的战略步骤。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贫困问题,因此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经济发展优先为原则。而发达国家则承担着当今全球环境恶化的主要责任,加之他们已经拥有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环境保护优先为原则。而无论是经济发展优先,还是环境保护优先,都不是说二者可以齐头并进,互不冲突。纵观对方辩友的观点,是一个在理论上存在矛盾,在事实上不切实际,在价值上也不可取的观点,而这样的观点,又怎么能够成立呢?
正方:对方同学一再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互相冲突,无法并行的,那么对方辩友,您可知道中国为了迎接奥运,提出让首都天更蓝的环保口号。那照您的逻辑,那口号可得改成,让首都天更蓝,让经济更换慢才对啊,这样怎么迎接奥运呢?菲切伊奇说得好:“人类正在走向危机,完全需要找到一种解决危机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今天我们找到了。那就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存。首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并行的可能性,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环境保护有利于人们陶冶情操。其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并行有必然性,两者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技术,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第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趋势势不可挡。我国正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行条件正在形成。
反方:首先要感谢对方的二辩对于北京申奥的支持。不过我可以告诉对方同学,为了让北京的天更蓝,我们在北京要关闭大量的工厂。为了环保而让经济受到一点损失请问这叫做并行吗?对方一辩告诉我们说,同时实行就叫做并行,那么现在有人在破坏环境,有人在保护环境,也是同时实行的,破坏环境和保护环境也是并行吗?今天对方同学在证明他方观点,而我在证明我方的观点,我们也是同时进行的,所以请对方三辩待会儿并行的证明一下我方的观点吧。
其实对方同学的心情我们也能理解,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都很重要,因而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假如二者可以并行,一举两得该有多好啊。但是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发展史,但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也带来了生态退化。无论是中国的黄土高原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还是南亚次大陆的横河流域,这些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现在不是水旱灾害频繁,就是早已成了不毛之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行了吗?没有。人类又经历了200多年的工业发展史,但是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发达工业国家的经济优势,又有哪一个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呢?近代英国是世界工厂,伦敦却成为了雾都。当代美国是经济霸主,其排放的温室气体却占到了全球的25%。日本和德国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但是在两国经济腾飞的五六十年代,一个成了公害列岛,另外一个的森林面积也下降了一半以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行了吗?还是没有。的确,今天我们也看到,有不少发达国家,他们的环境正在改善,这是否就实现了对方同学所说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并行呢?依然没有。原因有两点:第一有些发达国家现在实际是牺牲部分经济利益来维护环境利益的,比如德国,他森林面积上升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境内设立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留地,严禁砍伐。这实际上是限制伐木业的发展来维护环境,这叫做环保优先,不叫做二者并行。第二,更多的发达国家是把环境危机给转嫁了。美国对本国工厂的污染严加控制,但是却把高污染的矿物冶炼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树木,每年却从周边邻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木筷。这种只要自己柳暗花明,哪管他人山穷水尽的做法,难道就是对方同学说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二者并行吗?
正方:在现今,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新观念已代替了片面追求经济的错误观念。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地球高峰会,从此环保成为了国际上政治和经贸谈判的主题。中国副总理温家宝在第二届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会议上明确表示,中国的经济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坚持发展与环保的综合决策。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命题。目前重工业经济逐渐被知识型经济所代替。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曾说,新加坡在未来十年,要积极发展信息科技、生命科学等知识型经济。而知识型经济,正是低污染的经济模式,而且知识带来了生物科学的飞跃。我方还要指出,环保这一角色已从过去减轻社会负债,转化为创造社会资产。环保企业如雨后春笋,环保汽车、环保电池、环保灯泡等,都是集环保和经济效益于一身的企业。
反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都很重要,因而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假如二者可以并行,一举两得该有多好。但是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发展史,但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也带来了生态退化。人类又经历了200多年的工业发展史,但是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发达工业国家的经济优势,又有哪一个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的确,今天我们也看到,有不少发达国家,他们的环境正在改善,这是否就实现了辩方同学所说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并行呢?依然没有。仍有两点:第一有些发达国家现在实际是牺牲部分经济利益来维护环
境利益的,比如德国,他森林面积上升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境内设立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留地,严禁砍伐。这实际上是限制伐木业的发展来维护环境,这叫做环保优先,不叫做二者并行。第二,更多的发达国家是把环境危机给转嫁了,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树木,每年却从周边邻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木筷。这种只要自己柳暗花明,哪管他人山穷水尽的做法,难道就是辩方同学说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二者并行吗?
正方:对方罗列了现在种种的悲观事实,说明历史上我们破坏了环境,现在我们看到了空气污染,看到了海水越来越脏,看到了臭氧层破了洞,那么我们如何解决呢?人是要往前走,不是向后看的。这些环保,是要以经济作为强大的后盾来帮助的。刚才你们说到,因为为了北京首都天更蓝,所以关闭了一些企业,这就说明了经济发展是不可以并行。为什么要把这些企业关闭呢?那就是为了能够更持续、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经济,因为它们污染了环境,而环境成为经济成本的一部分。
反方:对方辩友说到新加坡,让我想起了吴作栋总理在1997年的联大特别会议上的讲话。他说“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可持续发展只是一句空话”。对方辩友,经济发展优先可不是二者可以并行。自然保护联盟的委员桑采尔先生告诉大家说,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最严峻的挑战是什么?就是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那我请教,为什么这样一个能够促进环保的事情会是一个最为严峻的考验呢?
总结
正方:的确,为了人类的贪婪和无知,我们付出的代价可谓辛酸,可是,覆辙之旁,焉知不是阳关大道?沉船侧畔,焉知不能千帆过境?过去,登月是嫦娥专利的神话,可是阿波罗号为我们实现了这个理想。昨天,我们也和对方同学一样,心有戚戚,可是今天,日趋成熟的主客观条件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的可能性是令人信心满怀的。
首先,社会观念的根本转变使得环保意识从决策者到实践者层层渗透,作用于人类整个大血管。它和经济发展一起营养我们的心脏,美化我们的环境。聪明的人类做出如是的抉择,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一个也不能少。
其次,科学发展的一日千里——当科技使环保的决策从减少社会负债到产生社会资产,当环保带来的不仅是盈盈生机,更是无限的商机,当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帮助着环保事业。谁能够否认它们可以并行?谁能够否认它们可以相得益彰?由此,顺理成章地出现了我们经济模式的日益成熟。对方同学非常恋旧,老师怀念着过去大工业时代,殊不知以环保为代价的旧经济模式早已被弃为下策,而一味的环保先行,或者招摇过市的绿色霸权,也都在可持续发展的旗帜之下黯然失色。我们更欣喜地看到,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污染也在绿色经济环保经济的高旗之下烟消云散。人类再一次化险为夷,拨云见日,海阔天空。虽然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可是花红一枝春满园。
反方:今天,我方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可以并行,既不是要回到只要经济发展,不要环境保护的老路,也不是要走空泛的绝对环保主义的路线。我们是要倡导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主有次,主次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来说,就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优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达国家,环保优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发达国家利益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协调,人类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的协调,地区局部利益和全球整体利益的协调,最终,实现人类利益和自然环境的真正协调。今天,短短的一场辩论不可能阐述清楚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只是想通过我方的努力,去恳请在座的各位,多一点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热情。这只是因为我们不愿意看到,当文明的喧嚣远去之后,剩下的只有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只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想象,当下个世纪的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迎接她的却仍然是一个寂静的春天。
第四篇: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摘要: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污染
引言
进入21世纪,环保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息息相关,保护人类的有限资源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我国,环境保护已列为改革和发展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工作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摆到议事日程上。我国的立法机关也相关地制定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环境保护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要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全国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全面规划与综合治理具体措施,使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紧密相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环境问题究其产生根源,是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保护好环境,能优化经济增长,促进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通过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产业经济政策,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有利于合理引导投资方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二是通过削减排污总量,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既减轻了环境污染负荷,同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发展容量。实践证明,新建并运行好一座污水处理厂相当于给一片工业项目营造了水环境容量,拆除一批燃煤锅炉、“倒”掉一批分散的烟囱,相当于腾出了新建一座小型电厂的环境容量,还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治老补新、以新带老”盘活环境资产,让出环境空间给新兴企业加快发展,就能够从环保角度对经济发展以最直接的支持和促进。三是加强环境保护能推进技术进步和更新改造,提高资本运营质量,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四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以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苏州、杭州、宁波等沿海发达城市近年来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实现了“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的转变。保护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可以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证生产安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保障人的健康生存。而受到污染的空气和水、土壤直接导致呼吸疾病、皮肤疾病和癌症的高发,受到污染的水产品和农产
品威胁到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最大侵犯。历史上出现的伦敦烟雾、日本水俣病、洛杉矶化学烟雾等一系列公害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随着温饱水平的解决,人民期待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生活质量,延长人均寿命,成为环境保护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就要解决以饮用水安全和重点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问题、以水、气污染为重点的城市环境问题、以二氧化硫和化工恶臭废气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问题、以固废拆解污染土壤为重点的农村环境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和核与辐射问题等六大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今后三到五年,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装备提升、末端治理、强化管理来解决外沙、岩头医化废气恶臭污染问题,切实帮助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环境质量问题,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治理技术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稳定。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但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虽只有世界的4%,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31%和40%。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国家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的增长。多年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调整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不同发展道路;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实行优化开发的同时,坚持环境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排污总量控制,积极开展污染综合治理,开发和推广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修复,有效减少污染,缓解生态危机,节约资源能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保护环境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环境权益公平问题,环境不公会加剧社会不公。环境不公主要表现在城乡不公、二是区域不公和阶层不公上。加强环境保护,要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环境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平等无例外提供的优良生态环境这一公共产品,是政府应该强化的社会职能。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须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建设涉及环境敏感区的项目,不得擅自提高或者降低环境影响评价类别,就该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必须根据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跨行政区域的不良环境影响,严格执行环保部5号令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杜绝违法审批、违规审批、越权审批等行政乱作为现象,服务群众,秉公执法,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当代人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本区域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区域发展为代价,保证人对优良环境的价值需求的公平满足与实现,就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第五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作者:董佳祺
【摘要】近年来,国家力求发展,虽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要求,可公民对此意识薄弱,在发展的同时难以达到节能减排、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目的。本文列举一些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及其相关解决办法,包括城镇环境保护措施,公路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农村生态资源保护及经济发展问题,林业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问题,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一些应用等。由于长期缺乏有效地管理,给环境造成了破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countries try to develop, though clearly p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this weak awareness of citizen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the win-win purpose.The paper lists som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related meet solutions, including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wa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r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orestry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iological technology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some applications.Due to long-term lack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environment caused by damage to the seriously restric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most social requirements.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sourc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recent years
1.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而就目前的发展来看,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环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保护刻不容缓。节能减排,高效利用成为当代经济发展要求,同时必须做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发展的同时,要求人们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在我国的高速发展中,创造了
GDP增长第一,外汇储备第一等,可相对的,也造成了排放温室气体第一等一系列问题,盲目的发展环境不堪重负。城市化水瓶的提高,公路的建设等,严重占用耕地,给农业发展造成不便;众多农村密集之地,砍伐成灾,植被资源受到严重损害;工业的发展,对资源难以有效利用,在经济效益小的情况下,对自然的索取及工业废物的排放也在威胁着环境的可持续性。目前已出现土地沙漠化,雨水酸化,淡水资源富营养化,温室效应等人类难以承受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发展的前提。制定保护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提出保护环境基本方法,加强公民环保意识已刻不容缓。
2.公路建设及其环境污染
公路建设原料为土、石、沥青、水泥等。土石的开采势必会对山体,植被资源受到破坏,水泥等来源也需庞大的能源供给,公路所经之地植被不能生长。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各项施工活动、建筑原材料装卸、运输、存放等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包括粉尘、噪音、废气、污水等。其中以粉尘和噪音污染为最。
2.1公路建设主要污染来源
2.1.1公路建设产生的气体污染
(1)土、石方的挖掘、堆放、清运、回填和场地平整等过程产生的粉尘;
(2)建筑材料如水泥、白灰、砂子、沥青以及土、石方等在其装卸、运输、堆放等过程中,因风力作用而产生的扬尘污染;
(3)搅拌车辆及运输车辆往来造成地面扬尘;
(4)施工垃圾堆放及清运过程中产生扬尘;
(5)施工机械驱动设备、沥青燃烧产生的废气;(6)运输及施工车辆在施工场地工作所排放的废气;
(7)施工队伍因生活需要使用燃料,产生的少量大气污染物。
2.1.2公路建设施工噪声主要来源
运输车辆和各种施工机械如打桩机、挖掘机、装载机、混凝土搅拌机、运输车辆、水稳拌合站、沥青拌合站等都是主要的噪声源。在施工过程中,往往是多台机器设备共同协作,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声音叠加时,可产生声波共振效果,辐射范围更广,沿途车辆行驶也可造成噪声叠加。
2.1.3公路建设过程中污水主要来源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有施工废水和生活废水两个来源。施工时的污水外泄,施工器械的的清理等,同时施工人员生活用水也排放到环境中,给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2.1.4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其他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排放施工废气,同时,沥青,柴油,汽油,涂料等会使当地空气,水体,土壤造成化学污染。此外,公路建设可能占用根地,穿越植被等。
2.1.5公路建设过程中减轻环境污染的相关建议(1)原料来源
土石等可取工业废料,如建筑废料,也可去河流泥沙,即可对建筑造成废物进行处理,也可疏通河流。(2)减少废物排放
施工器械使用新型机器设备,使用新型燃料,对燃料进行高效利用及其减少废物的排放。同时施工人员生活废物正确处理。(3)化学药品消除污染(4)使用微生物降解污染
2.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伴随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在加剧。无论是面源污染、点源污染,还是生态环境破坏,都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严重障碍。
2.2.1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的趋势,包括以下几点:(1)城乡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一体化。
(2)城乡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一体化,即管理体制的设计一体化(针对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完善相应的环境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一体化(对城市和农村的环保投入实现均等)。
(3)城乡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一体化,即城市和农村环保工作同样有法可依。服务于城乡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平等化,必须根据农村环保的特点,制定专门的农村环保基本法,修订与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2.2.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政府的作用
政府职能决定了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得主导做用,资源的优势分配,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等都需要政府指导作用。可政府在指导工作中也有一些缺陷:
(1)政府对农村环保意识缺乏。现在政府部门主要以经济发展为战略核心,对农村环境缺乏战略性,长期性的考虑;
(2)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欠缺科学性。环境保护中强调政府作用,忽视群众参与,不利于公民环保意识的培养;
(3)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现行法律法规其实农村环保,虽有部分条例,但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一些重要领域还处在空白。
2.2.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办法和建议
(1)制定与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2)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及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指导农村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3)加大农村环保基金投入,改善农村环境状况;
(4)加强环保意识教育,使群众对环境保护有所认知,有所重视。
2.3林业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使得现目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过快,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林业是以森林为主的资源,生态系统复杂,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对地球环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社会林业的开发利用必须重视。
2.3.1林业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大陆的很多产业以林业为依托,林业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速度,尤其现在提倡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绿色化,越来越突出林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很多产业的发展中,环境保护的好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标志。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一味的谋求发展而忽略环境问题,这是不允许的。以其先污染,后治理,不如边保护,边发展。太多事实表明,环境污染的后果是沉重的,经济难以弥补。所以,在发展中,应力求经济与环境先协调,相互促进。
2.3.2林业保护相关建议
(1)提高林业的经济功能,完善林业产业结构,可以经济作物为主;(2)提高林农对经济发展和林业的认知,进行相关知识教育;(3)建立林业要素市场,使林业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可促进林业旅游资源的开发;(5)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6)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7)提高森林覆盖率,实现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2.4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地球为人类及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在水环境的作用下,又为人类及自然界提供生存繁衍的生物链,维持着人类及自然界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量地开发利用水资源,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地破坏,由于工业用水量的大量增长,农业用水量的大量增加,城市人口的增多,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致使江、河、湖、泊的水质发生了改变,乃至造成水质污染,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已报道的永定河的污染、太湖的绿藻、沿海的赤潮就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给人类的警示。水资源水环境污染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展水资源、水环境的研究十分必要。
2.4.1水资源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1)区域与流域问题。在一个流域内的水资源水环境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当上游的水资源受到污染时,下游也会受到污染。因此在治理水污染时我们应该源头治理。(2)水质与水量问题。工业废水,生产废水,生活用水的排放,造成水质下降,出现诸多问题,如富营养化,酸化,碱化等。
(3)地表水与地下水问题。水资源水环境根据来源可分为地表水与地下水2个单元,在一定条件下又是联通的。可当地表水受到污染时,也会影响地下水的质量,且地下水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理。2.4.2 在我们所关注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中,一般偏重于海洋河的水资源水环境的状况。如从相关部门的水资源公报和水质简报获取的信息看,可以了解和掌握海洋河的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和水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同时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以致增加水资源量的措施和改善水环境的建议,但是却很少涉及内陆河,这是水资源保持工作的一个盲区,从现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来说,在内地环境保护相对严格的情况下,一些污染严重的小厂矿企业已经向边远和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区域进军,从地域上看,这些区域多数是人口相对较少的边远地区的内陆河区域,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同时,对于内陆河流域中的河流及湖泊由于水资源的偏少,水体交换能力低,一旦受到污染,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在重视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更应特别关注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水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防止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再者,为
了加强内流河的管理及提高内流河区域的生态环境,可以考虑从外流河调水至内流河来,从而改善内流河区域水资源量不足的缺陷。
2.5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
当今世界,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比如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共识,这就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关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需求。2.5.1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国政府提交《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气候学的角度对当前经济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国际社会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催生了时下逐渐流行的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发表以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一些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2.5.2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推进低碳经济建设。总体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能源消耗持续增加。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稳定与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能源的持续供应与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推动力。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比较突出和明显。
(2)我国的资源储备决定了碳的高排放量。作为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种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数量也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3)产业结构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第二产业仍然是主体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而我国目前又处于以高能耗为特征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大部分
产业链低端产品都是在我国制造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我国需要消耗大量基础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
(4)低碳技术水平低下。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严重的落后性。
2.5.3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1)加快改革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在所难免,但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业的发展规模,而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制定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计划。(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落后也世界平均水平,而在国际大环境下,低碳发展利国利民,开发能源利用新技术,高效利用资源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4)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现在我国低碳技术相对落后,在此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技术。
2.6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一些应用
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 等显著优点。随着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希望。
2.6.1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1)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
(2)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消除污染的手段。
(3)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
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
2.6.2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2)生物农药
化学农药的应用,对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加农作物产量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却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生物农药却可解决这个难题。所谓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和除杂草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总称,它们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微生物杀虫剂,主要包括病毒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放线菌杀虫剂等。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
结论:环境保护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为造福子孙后代,为后代留下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不能也为发展经济而忽略环境影响,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环境与经济统筹发展。大量的事实证明,先发展后治理是错的,边发展,边杜绝污染才是当今社会的要求。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人类不断否定过去和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是现代人应有的自觉意识。科学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在有理论指导的基础山,产业结构的优化至关重要,同时,应该注重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确保可持续发展要求。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捷径,因此,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要求,也成为经济发展的要求。
致谢:
首先,感谢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指导和教育我的老师,不仅仅给我承受专业知识,同时教会了我许多生活的道理;其次,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是你们在我困难时帮助了我,在困惑时指导了我,身边有你们一群人,很幸运;还要感谢伟大的学者们,是你们给我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资料,提供我学习,满足我的求知。
参考文献:
[1]孔繁翔.环境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延凤,王允宝,赵丙伟.临朐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与措施[J].山东水利,2010(4).[3] 刘建刚.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和地下水补给机制[J].水资源保护,2010,26(2).[4] 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M].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02).[5]瓯海若.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问题研[D].浙江大学.2004.[6]谢俊奇.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指标、评价和规划实践系列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1999.[7] [8]刘毅.生物技术的用研究进展及尚待关注的问题[M].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8).[9]冯有胜;王敏斌;博仕俊.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及进展[M].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3.2.(2).[10] 李学静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上的应用及发展前景[M].农业环境与发展2002(04).[11] 滕农;徐虹;欧阳平凯油脂废水生物治理法 [M].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3).[12] 宋稳成;杨仁斌.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M].云南环境科学.2002(04).[13] 陈坚;任洪强.环境生物技术[M].生物工程进展.2001(05).[14] 陈延闰.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M].安徽地质.2003(02).[15] 唐琼;李正山.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M].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10).[16] 鲁艳英;李文丹.生物技术与环境治理.[M].环境动态科学.2005(04).[17] 陈燕珠.万红贵.环境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及问题.[M].浙江化工.2003(6).[18] 王丹.环境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M].安徽农学通报.2007(3).[19] 涂书新;韦朝阳.我国生物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2004(06).[20] 黄小骆;黄良然;温少玲.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1994.[21] 李昆仑.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D] 硕士.2004 [22]贡强.公路与环境[M].交通环保.2003.24 [23]叶绍冰;王玉光.公路与环境绿化浅论[M].黑龙江会计信息.2011(12).[24] 陈栎霖.毛凯.李西.刘琳.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研究进展[M].安徽农业科学.2008(5).[25]洪一平.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实现长江水资源保护的新跨越[M].人民长江.2011.42(2).[26] 郑炳章;杨文会;郭秀莲.水资源保护及持续发展的组织与法律保障[M].经济与法.2003(23).[27] 冯彦;杨志峰.我国水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M].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003(04).[28] 张学峰.我国水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M].水资源保护.2001(04).[29] 李茜.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科技资讯.2006(26).[30]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M].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03).[31] 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M].世界环境.2007(04).[32] 周连斌.低碳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系统研究[M].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