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1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摘要: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看待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也就变得尤为重要,有人认为环境与经济相互矛盾,有人认为环境经济相互统一。本文着重探讨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如何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关键词: 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双赢;;方法
进入21世纪,环保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息息相关,保护人类的有限资源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环境问题并不是那么突出,人们对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性也认识不足。而且,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还存在这一种片面的看法,即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相互矛盾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奢侈品,环境保护需要巨大的投资,在经济发展较低的水平上,发展中国家负担不起环境保护的成本享受不起环境这种奢侈品。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应是优先考虑的目标,而要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必然会加大对资源的利用强度,不可避免的导致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污染、退化。也就是说,环境恶化是经济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发展不起来。只有等到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再去治理被污染的环境。似乎发展中国家只能走“先增长、先污染、后保护、后治理”的道路。但是,发展的实践证明环境退化和环境污染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和生活造成了越来越明显的危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环境质量的下降会损害生产要素的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首先,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体身体健康,降低工人的劳动效率,减少工人的有效工
作时间。其次,环境质量下降会破坏耕地、森林、水体的生产能力,严重影响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再次,环境质量下降还腐蚀机器和建筑物,加速固定资产的折旧,加大生产成本,这些因素都妨碍了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既不是环境的天然盟友,也不是环境的天然敌人。快速的增长往往对环境具有负面的影响,因为它常常伴随着工业扩张、城市化的推进,加快开发和消耗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产生更多的废弃物。不过,与此同时增长也为改善环境创造了条件,为我们找到了解决环境的办法。在我国,环境保护已列为改革和发展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工作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摆到议事日程上。我国的立法机关也相关地制定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环境保护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要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全国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全面规划与综合治理具体措施,使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良好的环境,可以为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为经济系统提供更多的资源,也可容纳经济系统产生更多的废弃物,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人们就可以拿出更多的剩余产品用于环境建设和环境治理,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废弃物进行治理等。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良好环境条件的需求越来越强,人们就会主动的保护环境、改造环境,使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只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充分利用环境与经济相互促进的一面,是可以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协调发展的。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走双赢道路是我国实
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
(1).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紧密相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环境问题究其产生根源,是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保护好环境,能优化经济增长,促进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通过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产业经济政策,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有利于合理引导投资方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二是通过“治老补新、以新带老”盘活环境资产,让出环境空间给新兴企业加快发展,就能够从环保角度对经济发展以最直接的支持和促进。三是加强环境保护能推进技术进步和更新改造,提高资本运营质量,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四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以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苏州、杭州、宁波等沿海发达城市近年来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实现了“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的转变。
(2).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根本。
以资源型欠发达地区“长”在丰富的矿产资源,“短”在产业结构偏重、资本技术缺、产品链条短、增长方式粗放。就吕梁而言,扬长补短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开放引进,开发拉长,多元做大”。开放引进,就是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引进一批填补本地产业空白、支撑经济快速 发展的重大项目,从根本上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为节能减排奠定产业基础。开发拉长,就是立足资源优势抓开发,推进技术创新促开发,借助项目引进助开发,促进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实现链条式、循环式发展,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多元做大,就是引导和支持各类资本重点投向新兴产业,以投资的多元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以产业高级化推动增长方式集约化,藉此彻底摆脱能耗高、污染重的畸重型产业结构的羁绊。
(3).走双赢道路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但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虽只有世界的4%,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31%和40%。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国家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的增长。多年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4).保护环境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环境权益公平问题,环境不公会加剧社会不公。环境不公主要表现在城乡不公、二是区域不公和阶层不公上。加强环境保护,要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环境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平等无例外提供的优良生态环境这一公共产品,是政府应该强化的社会职能。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调整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不同发展道路;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实行优化开发的同时,坚持环境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排污总量控制,积极开展污染综合治理,开发和推广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修复,有效减少污染,缓解生态危机,节约资源能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当代人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本区域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区域发展为代价,保证人对优良环境的价值需求的公平满足与实现,就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篇: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摘要: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污染
引言
进入21世纪,环保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息息相关,保护人类的有限资源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我国,环境保护已列为改革和发展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工作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摆到议事日程上。我国的立法机关也相关地制定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环境保护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要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全国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全面规划与综合治理具体措施,使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紧密相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环境问题究其产生根源,是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保护好环境,能优化经济增长,促进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通过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产业经济政策,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有利于合理引导投资方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二是通过削减排污总量,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既减轻了环境污染负荷,同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发展容量。实践证明,新建并运行好一座污水处理厂相当于给一片工业项目营造了水环境容量,拆除一批燃煤锅炉、“倒”掉一批分散的烟囱,相当于腾出了新建一座小型电厂的环境容量,还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治老补新、以新带老”盘活环境资产,让出环境空间给新兴企业加快发展,就能够从环保角度对经济发展以最直接的支持和促进。三是加强环境保护能推进技术进步和更新改造,提高资本运营质量,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四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以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苏州、杭州、宁波等沿海发达城市近年来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实现了“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的转变。保护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可以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证生产安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保障人的健康生存。而受到污染的空气和水、土壤直接导致呼吸疾病、皮肤疾病和癌症的高发,受到污染的水产品和农产
品威胁到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最大侵犯。历史上出现的伦敦烟雾、日本水俣病、洛杉矶化学烟雾等一系列公害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随着温饱水平的解决,人民期待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生活质量,延长人均寿命,成为环境保护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就要解决以饮用水安全和重点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问题、以水、气污染为重点的城市环境问题、以二氧化硫和化工恶臭废气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问题、以固废拆解污染土壤为重点的农村环境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和核与辐射问题等六大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今后三到五年,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装备提升、末端治理、强化管理来解决外沙、岩头医化废气恶臭污染问题,切实帮助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环境质量问题,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治理技术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稳定。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但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虽只有世界的4%,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31%和40%。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国家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的增长。多年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调整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不同发展道路;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实行优化开发的同时,坚持环境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排污总量控制,积极开展污染综合治理,开发和推广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修复,有效减少污染,缓解生态危机,节约资源能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保护环境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环境权益公平问题,环境不公会加剧社会不公。环境不公主要表现在城乡不公、二是区域不公和阶层不公上。加强环境保护,要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环境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平等无例外提供的优良生态环境这一公共产品,是政府应该强化的社会职能。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须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建设涉及环境敏感区的项目,不得擅自提高或者降低环境影响评价类别,就该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必须根据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跨行政区域的不良环境影响,严格执行环保部5号令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杜绝违法审批、违规审批、越权审批等行政乱作为现象,服务群众,秉公执法,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当代人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本区域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区域发展为代价,保证人对优良环境的价值需求的公平满足与实现,就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马克思哲学自然观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内在要求人类实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其唯物辩证法中涉及的本质和现象的范畴促使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分析。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也向人们证实了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无所不在,要求人们坚持不断创新的精神,在新的时期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它关于物质世界辩证联系和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唤起人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视时,时刻提醒人们对次要矛盾的兼顾和解决。因此,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提供了哲学的指导依据。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矛盾,关系 引言: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两者间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影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经济的发展要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同时环境也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果是掠夺资源式的经济发展,必然要遭到自然的报复。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经济发展都是以一定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自然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一、人类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也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争斗中,决不是可以无所不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各种生产资料是由自然资本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制造业资本及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产生的,而自然资源对人类产生的生产资料是效率最高、消耗最少的。大自然的资源的总优越性对人类生产生存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了自然资源就等于意味着人类失去了生产生存的资本。因此总的来说用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无论制造业资本和人力资本等这一类的非纯自然产物都需要依靠自然资本来构建。因此,保护、维持自然资源存量是至关重要的,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发展不仅仅是要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求,同时也要有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也意味着,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体、土壤、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久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促进环保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历来存在这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之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对于工业发展的初期技术没有那么的完善,人们过于追求财富是否考虑到环境的问题上。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必定会存在着矛盾,这是不可避免的。人类也曾经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以下矛盾联系的观点:(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实行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意识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人们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上出现了矛盾,它们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而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又互相对立排斥,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2)、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各个国家都共同关注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从消耗资源与社会生产力进步来和其他矛盾如政治,两个互相区分,由各自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从纵向讲,一个系统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过程和阶段有长和短,但都有其特殊矛盾。而且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三、坚持正确的矛盾分析方法指导发展问题
坚持正确的矛盾分析要求我们做到: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
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里,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不是一成不变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抓主要矛盾时,对次要矛盾也不能忽视,并且还要注意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由于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实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当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这就包含了环境保护这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们不能一味以破坏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不发展经济来谋求环境保护,两者不能分割单独存在,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统筹的思想,抓住核心问题,同时也要兼顾全面,也就要求我们做到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结束语
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指导日常生活显得至关重要。我们都应该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决定论,它认为,历史主体通过实践能够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的选择活动和能动性的发挥开辟广阔的领域,使人的实践活动日益合乎客观规律,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反之,如果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夸大人的意识能动性,就只能在理论上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在实践中就会遭受挫败和失败,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因此我们就要做到推动经济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也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发展,做到经济发展同时又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解决的同时又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经济手段来调控社会的生产行为和生活行为,可以限制对环境和资源的使用和浪费,达到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使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总体来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可以协调。应当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寻求可持续的发展,在不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的基础上发展在不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的基础上发展。
第四篇: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模版]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从理论上看,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与保障,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
首先,二者是对立关系。非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与加剧,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要大一些。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人们认识的滞后性与利益的诱惑性,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急于求成,会采取“以环境换增长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用于治理环境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加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总量小而增长速度快。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
其次,二者是统一关系。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持。
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能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且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通过新的产业形态(如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不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源泉与内容。从物质基础看,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源泉与内容看,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变气候,培育新的质量更高的环境。
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从表面和短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的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脱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但从本质和长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环境保护与环境生态化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就环境保护而言,将环保产业与服务纳入区域产业的体系之内,将环保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来经营,同样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国家和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就环境生态化而言,环境生态化会直接或间接衍生出一系列产业(绿化、卫生、文化产业),提供许多就业机会。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环境保护的结果必然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新型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比如,环保产业、生态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等。可以说环境保护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助推器。
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本。环境保护使环境良性化,从短期看直接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本,从长期看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与运行。环境保护与培育能够吸纳和同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废物利用,支持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良好的环境保护与培育,可以促进节约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使区域经济实现良性运行。
提高生活质量与提升人们的境界。良好的环境,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与思想境界,还可以使人们容易形成友好的相互关系,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第五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 要 工业化转型阶段,石化资源广泛使用、粗放的发展模式、对GDP的过度追求,导致中国大气污染严重,同时大气污染也带来了经济损失,超越了环境承载能力,部分地区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在本文看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与协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敏感的环境意识,强化环境法制建设及执行力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 大气污染 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沈逸,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5-066-02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达到6.0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粗放的发展模式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低效能源利用方式,使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CO2排放居世界第二,另外,产生的SO2、NOx使81.6%的城市出现酸雨,汽车尾气――NOx、CO、固体颗粒等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最新数据,从我国大气污染排放量来看,2000-2011年,中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速为19.06%,由2000年的138145亿标立方米增长至2011年的674509亿标立方米,11年间增长了2.39倍。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差距较大.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据预测,到21世纪我国达到中等国家发展水平时,能源供应量为29――36亿吨标煤,化石燃料排放的CO2将超过15――20亿吨标煤。巨大的资源消耗显然是不能持续的,日益加重的污染也使生态环境难以承受。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同时,室内化学品污染、日用化学品污染也不可小觑,美国成立专门机构历时五年进行专题调查发现:许多民用和商用建筑,室内的空气污染程度是室外空气污染的2-5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中有关空气污染的章节称,列举一个关键的事实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
此外,在我国局部地区,污染物相互作用,并且与来自附近城市和工业区的污染叠加,形成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报告以悬浮颗粒物为例介绍,在中国,最显著的大气污染物是悬浮颗粒物(PM10)。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也很高,并成为严重的区域环境问题。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研究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所在日内瓦表示,研究发现空气污染能够导致罹患癌症,应该将其列为人类致癌物质,户外空气污染不仅会对基本健康构成威胁,同样是导致因癌症死亡的重要环境因素。据统计,2010年全球22.3万人死于因空气污染而导致的肺癌。此外,空气污染还有可能增加罹患膀胱癌的风险。
煤炭为主能源消耗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在国际上也将承受越来越大压力。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体占国内生产总值3%-8%,中国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环境破坏经济损失占到国内生产总值10%。危机推进改革,催动和触发了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在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同时,中国治理污染投入占GDP的比例严重不足。2007年到2011年我国环保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均不足1%,不能充分满足环境治理需要。
二、科学定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实现二者的和谐与协调是我们的现实选择,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源命题。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不可避免的和环境保护存在一定的矛盾。20世纪后半叶,环境问题威胁到人类的发展。人类必须作出取舍: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当今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旅程,已经持续了30多年,进入时期后的中国,经济还能继续高速增长30年吗?不少经济增长来源于新的“思想”或新的“配方”的发现,以及事物由低价值组合向高价值组合的转型。这种新的经济增长依赖的主要不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而是智力、资讯、管理等软资源。因此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实现了良性循环,良好的经济发展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都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支柱。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的路径选择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从起步阶段的煤烟型大气污染治理,到酸雨、二氧化硫“两控区”建设,到开展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控制,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控制
2013年9月,备受关注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认识到大污染影响的不仅是一地,需要区域联合治理,将全国分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加大综合治理力度、调整优化产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