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时间:2019-05-15 02:1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生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生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第一篇:周生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键入文字]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并对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作出了具体部署。这对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重大意义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保护环境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老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不小差距。这迫切要求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体制的活力和效率,为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体制保障。

(一)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生态观念、发展生态经济、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保护的灵魂和目标指向,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然而,现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够,难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难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必将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二)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就是核心竞争力。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用生态文明理念分析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优化经济发展:提高节能环保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可以推进存量结构调整;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实现增量结构优化。从现行环境监管体制看,政出多门、权责脱节、监管力量分散等问题明显存在,影响行政效能,削弱监管合力,环保引导和倒逼机制作用尚未充分传导到经济转型升级上来。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升级,推动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三)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加快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

大力推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发展,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向,也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我国要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必须加快转变能源资源生产和利用方式,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这在客观上要求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全面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加快低碳发展提供支撑。

(四)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有力举措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基、民心所向。2013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雾霾天气等污染问题集中爆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在现行环境监管体制下,执法主体和监测力量分散,缺乏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环境执法监督的职能配置,环境监管难以到位,这导致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政策措施打了折扣。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集中力量解决细颗粒物(PM2.5)、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需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五)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转变职能不仅要把该放的权坚决放开放到位,而且要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环境保护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必须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不欠新账、多还旧账,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目前,国家层面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职能分散交叉较为突出,存在权力下放不够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难以形成严格监管的强大合力;基层环保部门被赋予的职能和担负的任务不匹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内在地包括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主要任务

生态环境由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多个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兼具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必须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为根本指向,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方针,不断探索环境保护新路,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从再生产全过程着手,从形成山顶到海洋、天上到地下的一体化污染物统一监管模式着力,准确把握和自觉遵循生态环境特点和规律,维护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环境监管的统一性和有效性。

(一)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

保护生态环境,应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重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污染降不下来,环境质量就提不上去,人民群众也就不会满意。优先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对工业点源、农业面源、交通移动源等全部污染源排放的所有污染物,对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等所有纳污介质,加强统一监管。坚持将环境保护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家庭等各方面,严格环境法规政策标准,进行综合管理,实现要素综合、职能综合、手段综合,实现污染治理全防全控。协调处理好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把环境质量反降级作为刚性约束条件,确保区域流域海域的环境质量不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不下降。

实行独立而统一的环境监管。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监管体系,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有效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加强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监督,纠正其执行不到位的行为,特别是纠正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不当干预行为。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强化环境监督执法,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执法、环境监测预警等领域和方面,制定科学规范的制度,为实行统一监管和提升执法效能提供保障。

(二)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必须打破区域界限,统筹陆地与海洋保护,把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结合起来,控制陆源污染,提高海洋污染防治综合能力,抓好森林、湿地、海洋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促进流域、沿海陆域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区域联动机制。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域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域,集中了我国大部分重要生物资源,承载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要在这些区域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区域联动机制。强化区域间工作会商,及时就生态保护修复情况进行交流、沟通和协商。加大区域联合执法力度,对突出违法行为进行联合查处。构建生态保护信息共享平台,做到信息互换互通。

建立陆海统筹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已陆续建立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其他地方也要结合地理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污染程度、城市空间分布以及污染物输送规律,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建立区域监测网络和应急响应体系,联合应对重污染天气。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促进海洋环境保护与流域污染防治有效衔接,以流域为控制单元,建立流域环境综合管理模式。

(三)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国有林区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战略基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物种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要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略,改革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有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系,搞活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妥善安置富余职工,推动林区经济转型,增强林区发展活力。

我国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大力促进集体林区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已基本完成集体林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要按照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加大对林下经济、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森林保险等的支持力度,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规范和监督林地流转,探索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集体林地基础设施建设。

(四)完善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健全举报制度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必须充分调动一切因素,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知识,使其上课本、进社区、入工厂,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强化环境信息公开,扩大公开范围,完善公开方式,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企业污染物排放等信息以及环境状况、重要政策措施和突发环境事件,要及时公开,主动向社会通报。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要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要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真实客观地公开环境信息,监督企业按规定公开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信息。

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举报,切实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全面实施环保举报投诉热线畅通工程,精心做好环境权益被侵害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大受理督办落实力度。发挥好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推行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舆论引导,积极主动回应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五)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排污许可是一项国际通用的环境管理制度。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对实行排污许可有原则性规定,但许可条件、程序等具体规定尚未明确。要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规范污染物排放许可行为,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实行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行业性和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使污染减排与行业优化调整、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紧密衔接,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在总结排污权交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各类排污指标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加强排污权交易的组织机构和监管能力建设。

(六)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既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业违法成本、震慑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根本对策。要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将生态环境损害与公民损害列入赔偿范围。建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制,合理鉴定、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测算生态环境损害范围和程度,为落实环境责任提供有力支撑。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部门的衔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对排放污染物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第二篇: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并对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作出了具体部署。这对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重大意义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保护环境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老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不小差距。这迫切要求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体制的活力和效率,为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体制保障。

(一)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生态观念、发展生态经济、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保护的灵魂和目标指向,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然而,现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够,难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难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必将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二)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就是核心竞争力。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用生态文明理念分析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优化经济发展:提高节能环保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可以推进存量结构调整;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实现增量结构优化。从现行环境监管体制看,政出多门、权责脱节、监管力量分散等问题明显存在,影响行政效能,削弱监管合力,环保引导和倒逼机制作用尚未充分传导到经济转型升级上来。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升级,推动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三)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加快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

大力推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发展,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向,也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我国要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必须加快转变能源资源生产和利用方式,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这在客观上要求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全面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加快低碳发展提供支撑。

(四)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有力举措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基、民心所向。2013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雾霾天气等污染问题集中爆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在现行环境监管体制下,执法主体和监测力量分散,缺乏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环境执法监督的职能配置,环境监管难以到位,这导致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政策措施打了折扣。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集中力量解决细颗粒物(PM2.5)、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需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五)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转变职能不仅要把该放的权坚决放开放到位,而且要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环境保护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必须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不欠新账、多还旧账,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目前,国家层面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职能分散交叉较为突出,存在权力下放不够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难以形成严格监管的强大合力;基层环保部门被赋予的职能和担负的任务不匹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内在地包括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主要任务

生态环境由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多个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兼具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必须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为根本指向,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方针,不断探索环境保护新路,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从再生产全过程着手,从形成山顶到海洋、天上到地下的一体化污染物统一监管模式着力,准确把握和自觉遵循生态环境特点和规律,维护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环境监管的统一性和有效性。

(一)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

保护生态环境,应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重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污染降不下来,环境质量就提不上去,人民群众也就不会满意。优先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对工业点源、农业面源、交通移动源等全部污染源排放的所有污染物,对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等所有纳污介质,加强统一监管。坚持将环境保护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家庭等各方面,严格环境法规政策标准,进行综合管理,实现要素综合、职能综合、手段综合,实现污染治理全防全控。协调处理好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把环境质量反降级作为刚性约束条件,确保区域流域海域的环境质量不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不下降。

实行独立而统一的环境监管。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监管体系,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有效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加强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监督,纠正其执行不到位的行为,特别是纠正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不当干预行为。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强化环境监督执法,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执法、环境监测预警等领域和方面,制定科学规范的制度,为实行统一监管和提升执法效能提供保障。

(二)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必须打破区域界限,统筹陆地与海洋保护,把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结合起来,控制陆源污染,提高海洋污染防治综合能力,抓好森林、湿地、海洋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促进流域、沿海陆域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区域联动机制。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域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域,集中了我国大部分重要生物资源,承载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要在这些区域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区域联动机制。强化区域间工作会商,及时就生态保护修复情况进行交流、沟通和协商。加大区域联合执法力度,对突出违法行为进行联合查处。构建生态保护信息共享平台,做到信息互换互通。

建立陆海统筹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已陆续建立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其他地方也要结合地理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污染程度、城市空间分布以及污染物输送规律,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建立区域监测网络和应急响应体系,联合应对重污染天气。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促进海洋环境保护与流域污染防治有效衔接,以流域为控制单元,建立流域环境综合管理模式。

(三)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国有林区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战略基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物种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要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改革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有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系,搞活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妥善安置富余职工,推动林区经济转型,增强林区发展活力。

我国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大力促进集体林区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已基本完成集体林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要按照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加大对林下经济、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森林保险等的支持力度,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规范和监督林地流转,探索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集体林地基础设施建设。

(四)完善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健全举报制度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必须充分调动一切因素,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知识,使其上课本、进社区、入工厂,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强化环境信息公开,扩大公开范围,完善公开方式,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企业污染物排放等信息以及环境状况、重要政策措施和突发环境事件,要及时公开,主动向社会通报。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要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要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真实客观地公开环境信息,监督企业按规定公开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信息。

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举报,切实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全面实施环保举报投诉热线畅通工程,精心做好环境权益被侵害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大受理督办落实力度。发挥好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推行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舆论引导,积极主动回应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五)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排污许可是一项国际通用的环境管理制度。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对实行排污许可有原则性规定,但许可条件、程序等具体规定尚未明确。要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规范污染物排放许可行为,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实行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行业性和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使污染减排与行业优化调整、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紧密衔接,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在总结排污权交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各类排污指标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加强排污权交易的组织机构和监管能力建设。

(六)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既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业违法成本、震慑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根本对策。要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将生态环境损害与公民损害列入赔偿范围。建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制,合理鉴定、测算生态环境损害范围和程度,为落实环境责任提供有力支撑。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部门的衔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对排放污染物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周生贤)

第三篇: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索 引 号: 000014672/2014-00086 分类:环境政务管理信息领导讲话发布机关:环境保护部生成日期:2014年02月10日

名称: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文号:主 题 词: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并对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作出了具体部署。这对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重大意义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保护环境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老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不小差距。这迫切要求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体制的活力和效率,为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体制保障。

(一)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生态观念、发展生态经济、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保护的灵魂和目标指向,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然而,现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够,难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难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必将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二)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1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就是核心竞争力。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用生态文明理念分析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优化经济发展:提高节能环保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可以推进存量结构调整;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实现增量结构优化。从现行环境监管体制看,政出多门、权责脱节、监管力量分散等问题明显存在,影响行政效能,削弱监管合力,环保引导和倒逼机制作用尚未充分传导到经济转型升级上来。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升级,推动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三)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加快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

大力推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发展,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向,也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我国要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必须加快转变能源资源生产和利用方式,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这在客观上要求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全面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加快低碳发展提供支撑。

(四)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有力举措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基、民心所向。2013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雾霾天气等污染问题集中爆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在现行环境监管体制下,执法主体和监测力量分散,缺乏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环境执法监督的职能配置,环境监管难以到位,这导致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政策措施打了折扣。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集中力量解决细颗粒物(PM2.5)、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需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五)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转变职能不仅要把该放的权坚决放开放到位,而且要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环境保护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必须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不欠新账、多还旧账,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目前,国家层面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职能分散交叉较为突出,存在权力下放不够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难以形成严格监管的强大合力;基层环保部门被赋予的职能和担负的任务不匹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内在地包括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主要任务

生态环境由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多个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兼具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必须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为根本指向,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方针,不断探索环境保护新路,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从再生产全过程着手,从形成山顶到海洋、天上到地下的一体化污染物统一监管模式着力,准确把握和自觉遵循生态环境特点和规律,维护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环境监管的统一性和有效性。

(一)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

保护生态环境,应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重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污染降不下来,环境质量就提不上去,人民群众也就不会满意。优先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对工业点源、农业面源、交通移动源等全部污染源排放的所有污染物,对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等所有纳污介质,加强统一监管。坚持将环境保护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家庭等各方面,严格环境法规政策标准,进行综合管理,实现要素综合、职能综合、手段综合,实现污染治理全防全控。协调处理好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把环境质量反降级作为刚性约束条件,确保区域流域海域的环境质量不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不下降。

实行独立而统一的环境监管。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监管体系,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有效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加强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监督,纠正其执行不到位的行为,特别是纠正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不当干预行为。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强化环境监督执法,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执法、环境监测预警等领域和方面,制定科学规范的制度,为实行统一监管和提升执法效能提供保障。

(二)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必须打破区域界限,统筹陆地与海洋保护,把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结合起来,控制陆源污染,提高海洋污染防治综合能力,抓好森林、湿地、海洋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促进流域、沿海陆域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区域联动机制。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域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域,集中了我国大部分重要生物资源,承载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要在这些区域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区域联动机制。强化区域间工作会商,及时就生态保护修复情况进行交流、沟通和协商。加大区域联合执法力度,对突出违法行为进行联合查处。构建生态保护信息共享平台,做到信息互换互通。

建立陆海统筹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已陆续建立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其他地方也要结合地理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污染程度、城市空间分布以及污染物输送规律,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建立区域监测网络和应急响应体系,联合应对重污染天气。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促进海洋环境保护与流域污染防治有效衔接,以流域为控制单元,建立流域环境综合管理模式。

(三)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国有林区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战略基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物种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要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改革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有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系,搞活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妥善安置富余职工,推动林区经济转型,增强林区发展活力。

我国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大力促进集体林区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已基本完成集体林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要按照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加大对林下经济、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森林保险等的支持力度,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规范和监督林地流转,探索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集体林地基础设施建设。

(四)完善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健全举报制度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必须充分调动一切因素,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知识,使其上课本、进社区、入工厂,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强化环境信息公开,扩大公开范围,完善公开方式,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企业污染物排放等信息以及环境状况、重要政策措施和突发环境事件,要及时公开,主动向社会通报。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要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要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真实客观地公开环境信息,监督企业按规定公开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信息。

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举报,切实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全面实施环保举报投诉热线畅通工程,精心做好环境权益被侵害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大受理督办落实力度。发挥好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推行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舆论引导,积极主动回应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五)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排污许可是一项国际通用的环境管理制度。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对实行排污许可有原则性规定,但许可条件、程序等具体规定尚未明确。要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规范污染物排放许可行为,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实行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行业性和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使污染减排与行业优化调整、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紧密衔接,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在总结排污权交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各类排污指标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加强排污权交易的组织机构和监管能力建设。

(六)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既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业违法成本、震慑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根本对策。要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将生态环境损害与公民损害列入赔偿范围。建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制,合理鉴定、测算生态环境损害范围和程度,为落实环境责任提供有力支撑。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部门的衔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对排放污染物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篇:2014最新时政热点:怎样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2014最新时政热点:怎样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中公教育清远分校 2月26日《决定》明确提出了关于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要求。落实这一要求,需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

第一,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同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新期待相比,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主要的不适应表现在:一是统筹协调困难,顶层设计不足。生态环境保护是个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强化部门协调、增强环保综合决策能力尤为紧迫。目前体制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四大建设的新要求,很有必要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二是部门职责分散交叉、权责脱节,影响行政效能和政府公信力。政出多门、权责脱节等问题突出,既增加管理对象负担,也浪费有限的行政资源。三是保障体系不完善,难以为环境监管提供有力支撑。由于职能交叉,造成执法主体和监测力量分散,多头执法、“数”出多门、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总的看,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现行体制难以适应中央对环境保护监管提出的任务和要求,需要加以改革和完善。

第二,必须明确改革原则。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整合国家管理资源,优化机构设置,避免机构重叠和职责交叉,促进职责体系和机构设置的有机统一,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坚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综合管理,实现要素综合、职能综合、手段综合,将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贯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分离。

第三,必须明确改革目标。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污染防治监管体制。对所有污染物,以及所有污染源,所有污染介质的污染防治实施监管,实现环境污染的全防全控。二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生态保护监管体制。对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生物物种、生物安全、外来物种、遗传资源等生物多样性,以及所有保护区域进行整合,实施监管。三是建立统一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制。统一监管民用核设施、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建立统一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及应急响应体系,形成独立、权威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制,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四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体制。需要将战略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等层面,以及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水土保持等领域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评进行管理,避免多头负责、重复审批。五是建立权威的环境执法体制。将环境执法力量进行整合,明确环境执法地位,强化环境执法权威,建立有力高效的环境执法体制。六是完善国家环境监察制度。加强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监督,纠正其执行不到位行为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对环保不当干预行为。七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环境监测预警体制。将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等环境监测资源进行整合,建立陆海统筹、天地一体的环境监测预警体制,为环境管理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清远中公教育http://qingyuan.offcn.com/搜一下微信号“qingyuanoffcn ”每天都有好礼等着你

第五篇: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关注,本文主要从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以及其重要性出发,分析了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环境问题阐述了笔者的观点。

关键字: 生态环境,应对措施,严峻形势

在我国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集中体现了发达国家近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并且生态环境问题呈现结构型、压缩型以及复合型发展态势。生态环境污染不仅仅给社会带来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社会稳定乃至人类后代的生存发展。在未来的15年内,我国的人口还将持续增加,经济总量也会翻倍增长,面对资源消耗也将持续的增长,同时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摆在一个战略高度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建设全面小康生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有力保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快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证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活生态环境与发展空间。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集中精力整理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

一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项目突飞猛进的引入,虽然在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保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一些影响,带来了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一些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是目前我国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了。而项目建设的同时,造成的空气的污染、沿海江河水系的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等等生态环境问题。噪声扰民、水 质下降、家禽死亡、农田受损、工厂附近群体性居民身体体质弱等问题已经成为投诉的热点。

近几年来,因忽视生态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灾难事故频繁发生,松花江污染事故就是一个为了发展当地经济留下安全隐患的典型例子,当时造成江水水质硝基苯浓度升高,污水团一路循江而下,河道附近居民饮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影响之深、危害之大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还有,2011 年,美国康飞公司漏油事件导致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渤海湾海域严重污染事故,漏油事件污染水质的同时也给当地的渔业和渤海湾的生态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影响的背后就是渔民的生计怎么办、生态生态环境如何转变,所以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避免这种恶性事件、危害公众安全事故再次发生,这些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二)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意识淡薄

地大物博的传统观念还留在很多人心里,所以就会有一些牺牲生态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也就有些人,经济条件好了以后,不注重自己的行为,铺张浪费,用一次性餐具,穿高档皮草,使用难以降解和回收的材料,可是这些奢侈与欲望的代价是树木逐年减少,珍贵稀有的野生动物逐渐减少。其实,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群体能做好的,必须要所有群众共同参与和关注,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生态环境逐年恶化,他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依靠,所以每个人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生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倡低碳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建立节约能源的生活模式,推广文明的行为习惯,杜绝奢侈、浪费的行为,培养生态消费、理性消费的消费观念,把生态环境保护当成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总之,生态环境保护从点滴做起,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做新时代有道德的公民。

二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一)生态环保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国出台的生态环保、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非常多,研究结果也是林林总总,但是依然不能完全控制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能源使用率低等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律不完善。首先就是生态环保法律没有与时俱进,自《环境法》颁布以来已经将近20年了,在这短短的20年内,我国的经济已经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法规已经没有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不少生态环境污染工厂钻法律的空子但是却没有依法予以严惩。同时,在法规中也只是制定了一些基本的原则,而没有真正的具备实施的条件,部分的主要生态环境法规还存在许多的空白及漏洞,导致了很多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法律制约。

(二)监管制度不健全

在目前国内的很多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受到地方经济的干扰,地区内的一些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工厂同时也是纳税大户,在地方保护下可以轻松的避开法规的追究。与加速实现工业化相比,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因此,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规范等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性,国家生态环境投入也是明显不足,尤其是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往往是前者服从后者。由于受到地方保护以及经济利益的推动,使得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规范很难有效的执行,从而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三)生态环境规划没有真正落实

在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规划没有落实到位现象经常发生。生态环境规划是生态环境管理的中心,通过这种规划可以将各个行业、部门的生态环境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了,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规划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最有效,同时也是最经济的措施之一。但是,显示中的生态环境规划远远没有达到与经济、城市建设规划相同等的地位,在城镇建设中也暴露出了布局分散、不合理的问题,对生态环境的集中保护非常不利,也增加了对生态环境进行集中治理监管的难度与成本。

(四)生态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投入资金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与地方投入资金不足,另一个是企业与当地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国家生态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是引起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式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的内蒙古等地区,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土地沙化现象,沙尘暴常见,就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化,但是目前,国家对这块的资金投入有限,远远无法满足治理需求。企业与当地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变现为,在我国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虽然受到了生态环保局的治理通知,但是所需的治理费用高于整个企业的产值,企业无法承担这笔费用,而政府也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理费用的投入,造成了恶性循环。三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应对措施

(一)加强培养生态环保意识与教育工作

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我们必须加强对人们群众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加强其生态环保观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转变生态环保思想,坚持生态环保优先。转变思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优于经济发展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道路。同时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环评坚决不予受理、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问题,必须从发展方式上找根源,从最顶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寻出路,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入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使群众生态环境权益不受侵害。

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深化生态环保意识。我们要做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大力宣传探索生态环保新道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举措和成效,让人民群众更加关注和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使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更深刻的认识,要在动员公众参与上取得新进展。

(二)有效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制

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责任,要根据法规约束地方政府,并对其地方生态环境破坏负总责,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议事日程。各级政府要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并要将生态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与干部政绩的考核范围之内,研究绿色经济核算方法,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相关生态环保部门要定期的公布一次各地区行业的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情况,方便社会群众进行监督,同时建立生态环保工作责任制,对于决策失误或监管不到位造成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要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依法生态环保。我们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大力开展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生态环保的专项行动,对重金属、危险废物处置污染企业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整治。加大重点区域、典型 案件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和后督察力度,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执法检查作为一种手段,加大检查、综合治理力度,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深化农村和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健全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全力遏制化工行业生态环境事件高发势头,突出生态环境应急预案建设和管理,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生态环境事件。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取得实效,加强领导有重要作用。各级党政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现实考验。各级党政和领导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安排部署上来,牢固树立抓生态环境保护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观念,把生态环保优先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研究部署,摆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建立健全和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形成强大合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许多工作跨行政区域和部门,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强大的“生态环境保护统一战线”。切实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强化统筹协调,主动通力合作,切实形成共同推进工作落实的强大合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企业主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格局

(三)建立完善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建立并健全国家到地方的监督检查以及单位负责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国家要加强对地方级的生态环保工作的支持与引导,健全区域生态环境检测机构,协调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对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地方级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内的生态环境问题负责,监督以及规范下一级政府部门的生态环保工作,对重点生态环境问题企业要加大监督力度,并且建立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建立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督责任制,并推行职业资格管理。对县级及以上人们政府要加强生态环保机构的建设工作,落实职能体制的编制与经费问题。各级地方政府要总结并探索管辖区域内的生态环保机构新的监管模式,完善地方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建立健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使用监督问责制度,用法律和制度制约大型工业企业和项目建设,要让这些重点工程或大型企业严格按生态环保要求办事。严格查处生态环境违法企业,责令整改,整改不合格不许生产经营,严格惩罚包庇、庇护的个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禁止滥用职权。坚持以人为本,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快生态环保立法进程、完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引导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水平。

(四)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各企业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应把立足点转移到自主创新上来。要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利,进一步调整科技经费投入结构,确保重大科技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带头作用,强化产学研结合,带动更多的中小科技企业参与重大专项实施。要围绕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集中要素资源,着力突破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节能减排,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要继续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要发展创新文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在维护我们家园的生态环境,家园的生态关系到你我他每个人。法制约束也好,大力宣传也好,都不如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更有效果。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张昭.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M].科技工业出版社,2008 [2]傅志明.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J].中国环境管理,2009 [3]杨晓波.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J].农村科学实验,2011第2期 [4]谭纵波.城市规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 [5]罗占国.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环境科学

[6]陈佐.生态环境忧思录--浅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1第28卷2期

[7]李振聪.浅论我国环境犯罪规定的现状及完善[J].森林公安,2005,(4): 37 [8]王文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构成要件研究[J]. 河北法学,2009,(9): 83 [9]陈英慧,关凤荣.中日环境犯罪问题比较[J]. 河北法学,2009,(12): 44 [10]杨春洗,向泽选,刘生荣.危害环境罪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3 [11][德]海涅. 环境破坏行为类型化之国际比较———论因果关系与特殊归责问题[A].(台湾)环境刑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41

下载周生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生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 1.(原创题)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4月22日中视网消息:为纪念国际地球日39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改革委员会体制研究和管理研究所循环研究中心等单......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 《决定》明确提出了关于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要求。落实这一要求,需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 第一......

    改革乡村管理体制迫在眉睫

    改革乡村管理体制迫在眉睫在中央“两免三补”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加快转变乡村工作职能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迫切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但面对突如其来......

    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1.1 体育体制改革总的指导思想 体育体制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遵循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从全局出发,调动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促进体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1.2......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2、通过对生物多样性资料的搜集,了解我国......

    生态环境保护标语

    绿色世界,你我共创;清新气息,大家共享。保护生态环境造就秀美山川 环山环水环风景,保洁保绿保健康 保护野生动物促进生态平衡 科学营林育林保护森林资源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

    生态环境保护演讲稿

    生态环境保护演讲稿 生态环境保护演讲稿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故乡的小河是那么明净、清澈,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以前,每当我回到奶奶家,都要......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简报

    生态环境保护简报 今年以来,我县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生态环保问题,积极加大环保投入,多次召开环保相关会议,在市政府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空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