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银行复习重点
央行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客观经济原因:
(一)央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2、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
3、货币关系与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
4、经济发展中新的矛盾已经出现
(二)央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1、统一银行券发行的需要
2、票据结算的需要
3、最后贷款人的需要(稳定信用体系的需要)
4、金融业监管的需要
5、政府融资的需要
央行的产生有两种模式:
1、演进式,即由一家资信状况较好的大银行演变而成。
2、创建型,即由政府直接建立。
瑞典银行1656 英格兰1694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1791 央行制度的初步形成期的特点:
1、主要产生于金融经济较早的地区,以演进式为主。
2、政府的需要是直接动因。
3、职能是逐步完善的。央行制度推广期的特点:
1、依靠政府的力量,发展快。
2、区域扩大,欠发达的美、亚、非也纷纷设立。
3、央行职能逐步扩展。央行制度的强化:
1、国有化趋势加强
2、独立性加强
3、调控经济的能力加强
4、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加强 央行制度的基本类型:
1、单一型央行制度(最典型、最普遍):一元式(英法日意中)二元式(美德)
2、复合型央行制度
3、准央行制度(香港)
4、跨国型央行制度(欧盟)央行的结构:
(一)资本结构
1、国家所有形式(英法中)
2、私人持股形式(美)
3、公私合股形式(日)
4、无资本金形式(韩)
5、多国所有形式(欧)
(二)组织结构
1、央行权利分配结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
2、央行内部组织机构设置:行政办公机构、业务操作机构、金融监管机构、经济金融调研机构
3、央行分支机构设置:经济区、行政区、以经济区为主兼顾行政区(中)央行性质:
1、央行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特殊金融机构
2、央行是国家最高的金融决策机构和金融管理机构,具有国家机关性质
3、央行是保障金融稳健运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工具 央行的职能:
一般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基本职能:
1、调节职能a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b调整存款准备率与贴现率c从事公开市场操作,灵活调节货币供给
2、服务职能a为政府服务b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服务
3、管理职能a负责制定和执行金融法规和银行业务章程b监督和管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c管理境内金融市场
央行的货币政策职能和金融监管职能分离原因:
1、双角色冲突及其外部变化。央行既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又负责金融监管会造出严重的角色冲突
2、因金融监管涉及大量微观具体的活动,直接制约金融监管的专业化和结构变革
3、国际趋势和央行的独立性。央行监管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一个负责银、证、保三大金融领域的合并式机构 央行地位:
1、央行创造信用货币的功能是一国币值稳定的保障器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2、央行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控制者
3、央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
央行独立性:央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及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1、央行自由决定政策目标。政策由行政当局设定,指示央行完成既定政策目标,独立性指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方法的独立性。
2、央行的决策不受政府影响和干预。
3、主要反映在货币政策的执行上 独立性表现形式:
1、目标上独立,表现为法律规定的央行维护物价稳定的程度
2、政府融资上独立,央行对政府提供信用服务等方面的制度规定是否禁止或限制央行对政府的融资
3、政治上独立,为政府对央行高级决策和管理人员的任免程序的控制能力 我国央行与政府的关系:
1、央行与国务院关系。行政上隶属国务院领导和管理,行长由总理提名,人民代表大会任命,重大决策报国务院批准
2、央行与财务部关系。行政上平等,资金业务上全部由国家出资归国家所有,不能向财政透支,政策上相互协调配合
3、央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即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关系。行政区域设置,并实行条块结合 央行的负债业务: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其他负债业务 央行存款业务特点:
1、存款原则特殊性。强制性
2、存款动机特殊性。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需要,执行央行职能需要
3、存款对象特殊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特定部门存款
4、存款当事人关系特殊性。经济关系、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存款准备金具体内容:
1、适用对象。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
2、计提范围。各种负债
3、规定可作为存款准备资产项目。商行的库存现金和央行存款
4、比率和变动范围
5、计提方法。大多用月平均余额为存款准备金
6、规定存款准备金的罚则 央行货币发行:
1、从央行发行库通过各家商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
2、从央行流出的数量大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货币发行种类:
1、经济发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2、财政发行。弥补国家财政赤字发行的货币(直接发行,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公债)央行再贴现业务的作用:
1、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手段,起到“变速箱”的作用
2、对市场利率产生“告示效应”,起“指示灯”作用
3、保卫金融体系的安全和货币的稳定,通过再贴现帮助金融机构度过难关,从而起到“安全阀”作用
4、通过再贴现的一些限制措施,设的那个货币供应量的产业方向,扶植和限制产业发展,达到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目的,起到“调节器”作用 我国再贴现政策的特点:
1、金融意识淡薄,信用观念不强
2、商业票据贴现和贴现市场不成熟,尚处于地区分割状态
3、票据贴现范围受到限制
4、贴现和再贴现在期限上难以协调
5、贴现政策手段的发展受到制约
人民银行贷款与商业银行贷款的异同:
贷款手续基本一致,要经过申请、审查、放款等程序
1、对象。央行:向商行发放 商行:企业个人
2、规模依据。央行:国家政策目标和经济金融情况变化 商行:存款规模
3、作用效果。央行:投入基础货币直接形成行行原始存款,影响贷款规模和结构 商行:形成派生存款,影响货币供应量
有价证券买卖和贷款区别:
1、资金流动性。贷款:到期才能收回 证券:可以随时买卖,流动性高
2、收益。贷款:获得一定利息收入 证券:只有买进和卖出的差价收益
3、金融经济环境要求。贷款:一般国家央行可以从事 证券:经济金融环境要求高 公开市场业务的特点:
1、操作具有较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自主决定债券交易的数量和方向,规定债券回购的最低或最高利率
2、较强的时效性,增强央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
3、有助于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国库:专门负责办理国家预算资金的收纳、划分、留解和拨付的机关 国库制度:(对国家预算资金保管、出纳及相关事项的组织管理业务程序安排)
1、独立国库制。国际特设经管国际财政预算职能机构
2、委托国库制(代理国库制)。国家不单独设立经管国际财政预算职能机构,而是委托银行办理国库业务
金融统计:按照规定的统计制度,根据统计的一般原理,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金融活动现象的数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为紧急和金融决策提供依据及政策建议的过程 金融稽核:(主体)独立的、专门的、处于超脱地位的监督部门(客体)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关的各种业务活动(手段)各种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目的)通过稽核检查,达到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关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 货币政策:央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信用量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与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内容: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与中间目标、传导机制、效应 货币政策特征:
1、是一项宏观经济政策,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相结合,并以总量调节为主
2、主要是间接调节经济的政策
3、是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经济政策
4、是目标的长期性与措施的短期性动态结合的政策 货币政策功能:
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
2、促进紧急稳定增长
3、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
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5、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最终目标: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的时期所要达到的目标。
操作目标:接近货币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直接受工具影响,对工具的变动较为灵敏。
中介目标:介于最终目标与操作目标之间,是为实现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测和调整的指标。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关系: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菲利普斯曲线:实现充分就业,增加货币供给,降低税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需求引起物价上涨 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根本上二者是统一的。促进经济增长,扩张信用增加投资,货币供应增加,价格上涨,抑制通胀,紧缩政策,抑制投资,而影响经济增长
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
a、国际收支逆差与通胀并存时,稳定物价与平衡国际收支不矛盾。
b、顺差与通货紧缩并存时,不矛盾。
c、逆差与通货紧缩并存时,发生冲突。
d、顺差与通货膨胀并存时,发生冲突。
4、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一致性。不一致:依靠科技进步,经营管理现代化所实现的过经济增长,片面强调就业,硬性分配劳动力
5、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下,工资水平高,成本不利于本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不利于出口,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6、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快,生产要素需求高,增加进口,引起逆差,限制进口,压缩国内投资,妨碍经济增长
存款准备金政策:指央行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央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存款准备金目的:一是保持银行资产流动性与兑现能力,二是调控经济。存款准备金内容:
1、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规定
2、规定可充当存款准备金资产的内容
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
4、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1、调节货币供应量。
2、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
3、保证商行的清偿力。存款准备金局限性:
1、缺乏弹性,不宜作日常工具使用。
2、有较强的告示效应,造成波动。
3、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存款准备金改革方向:降低或取消,20世纪90年代逐渐开始弱化 再贴现政策:央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供求,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影响商行的信贷成本来发挥作用 再贴现内容:
1、再贴现率的制定与调整
2、规定再贴现的商业银行资格 再贴现提供贷款的类型:
1、调整性信贷:帮助银行解决短期流动性需要。利率为基础贴现率
2、季节性信贷:用于满足银行的季节性需要。利率高于基础贴现率
3、持续性信贷:救援面临倒闭或经营不善的银行。利率高于基础贴现率 再贴现效果:
1、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来影响其融资决策。
2、产生告示效果,引导预期。
3、具有结构调整效应。
再贴现政策的优点:央行利用它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通过再贴现,资金立即达到发生危机的银行手中,防止金融恐慌
再贴现政策缺点:
1、央行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弹性,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商行行为
2、当再贴现率处于某一特定水平时,市场利率的变化可能影响货币供应量的调控。
3、只能影响利率的总水平,而不能改变结构。
再贴现政策发展方向:将再贴现同市场利率挂钩,即按高于市场利率的一个固定数额确定惩罚性贴现率;随着央行操作手段的市场化推进,能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主动调控货币政策,不少国家的货币政策当局减低再贴现政策作用,呈现自由化趋势
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在金融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措施。公开市场政策发挥作用的经济金融环境
1、央行有强大的实力
2、央行对公开市场具有弹性操纵权力
3、拥有全国性信息流动自如的金融市场
4、金融商业多元化,信用制度相对发达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的:
1、主动操作目的(改变商行准备金水平和基础货币,使社会货币供应量在较长时间内变化)
2、防卫操作目的(采取回购性操作进行临时性条件,但货币总量较长时间基本不变)
3、交易方式:直接买卖、有条件买卖(正回购交易和逆回购交易)
4、操作时间:定期操作(预见性、公平性)、非定期操作(离散型操作行为,速度快、灵活性强)公开市场效果:
1、央行能主动调节银行的准备金
2、能对当前证券价格及收益产生影响
3、能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与结构
4、向政府提供资金融通便利,能帮助政府减轻利息支出压力 公开市场优越性:
1、央行具有调控的主动性,避免贴现机制“被动等待”,从而保证货币政策超前性
2、根据今日市场状况决定证券买卖种类与规模,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能避免“一刀切”的震荡影响
3、具有较强的伸缩性,能经常性、连续性操作。当央行要实施政策意图时,只要向公开市场交易商发出买卖指令,交易可很快执行
4、易于逆转。一旦金融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央行能迅速改变起操作方向以修正 公开市场局限性:
1、资本流动状况,国际收支状况等因素存在,对公开市场操作具有抵消作用
2、运用时需要商行和社会公众的配合
3、受商行周期影响大
4、对准备金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非银行公共部门持有款项的方式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指央行采取的影响银行资金运用方向和信贷资金利率结构的各种措施。
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通过规定证券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控制以信用方式购买证券的数额。
2、消费信用控制:央行对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的政策措施。
3、不动产信用控制:指央行对房地产贷款的管制
4、调整国际收支的政策手段 a利率手段b汇率手段c国际借贷筹资手段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利率政策、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货币政策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直接信用控制:a信用分配b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c利率最高限额d特别存款
2、间接信用控制:a道义劝告b窗口指导c金融检查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管理当局确定政策目标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开始,到实现预期目标之间,所经过的操作变量、中介变量到最终目标的依次传递过程。货币主义与凯恩斯学派货币理论的假设前提的差异:
1、收入。货币主义认为需求取决于持久性收入,稳定。凯恩斯学派认为需求取决于当期收入,波动。
2、资产。货币主义认为资产的选择是多样的。凯恩斯学派的资产主要是货币和债券。
3、货币数量对总支出的影响。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变动对支出是直接影响,凯恩斯学派认为是间接的,要通过利率的变化间接起作用。
选择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的基本原则:
1、作为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必须满足五性的要求
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与经济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2、作为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必须具备的特征
a应当是央行货币政策运用和影响的主体
b应当是全社会及金融体系了解央行货币政策方向和强度的信号器
c应当是央行观察和检验货币政策措施的指示器
3、作为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必须与特定条件下的经济与金融环境相适应
4、操作目标的选择还受中介目标的制约,不同的中介目标与不同的操作目标相联系 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的种类:货币供应量、利率、贷款量、汇率 货币供应量优点:
1、其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2、央行有较强的控制力。
3、与货币政策意图紧密联系。
4、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混淆。货币供应量不足:
1、确定哪种口径的货币供给作为中介指标
2、央行的控制不是绝对的,货币供给有内生性,也有外生性。利率优点:
1、央行对于利率变动的数据易于掌握。
2、央行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利率
3、利率能较好地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求关系
4、利率调整的意图能及时传递 利率缺点:
1、可测性方面存在不足。
a央行所掌握的是名义利率数据
b利率作为借贷成本能影响投资,但利率并不能代表真实的成本c非公开市场的资料很难得到,各种利率的权重也难以准确计量。
2、可控性方面存在不足。a央行很难控制预期利率b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的种类:基础货币、准备金 中介目标的选择:
1、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各有优劣。
2、不能同时将两者都作为中介目标,因为货币量目标与利率目标之间存在矛盾。
a以抑制通胀为主,可选择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
b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时,可选择利率为中介目标。操作目标的选择:
操作目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影响因素:
1、体制因素对传导过程的影响
(一)体制因素对居民行为的影响
a体制因素影响居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愿望
b体制因素影响居民行为决策机制
c体制因素影响居民行为约束机制
(二)体制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a体制因素对企业行为动力机制的影响
b对企业行为决策机制的影响
c对企业行为约束机制的影响
2、信息因素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影响
a央行与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
b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c信息披露的准确度
3、市场因素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a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
b市场体系的完备程度的影响
c市场操作的规范化程度的影响
4、经济周期因素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影响
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从制定到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 内部时滞:指央行从政策制定到采取实际行动所需的时间。
1、认识时滞:指从确有某种需要,到央行认识到这种需要所耗费的时间。
2、决策时滞:指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央行提出新政策所耗费的时间。外部时滞:从央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发挥作用所耗费的时间
1、操作时滞: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2、市场时滞: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货币政策效应:货币管理当局推行一定的货币政策之后,社会经济运行所作出的现实反应。与政策目标不同,它是一种客观变量,有好的也有坏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
1、看效应发挥的快慢(时滞);
2、二是看发挥效力的大小。
货币政策效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变量:货币乘数、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真实资产需求的利率弹性 我国货币政策时滞分析:
1、内滞长(6个月)外滞短(1-8个月)
a经济信息传递、整理的技术手段落后
b经济局势判断发生分歧
c专业银行向国有商行转轨改革不完善
d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残缺疲软
e资金上对央行过度依赖
f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
2、时滞波长飘忽,无实质性规律
a新旧体制交替
b传到介质扭曲复杂
金融监管:监管当局依据金融法律、法规、社会公众利益需要,运用政策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 市场的所有经营活动实行监督和管理的总和 金融监管目标:
1、保护存款人利益,防范金融风险
2、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保护金融机构的效率 金融监管的特征:
1、目标与国家宏观经济的一致
2、主要依据是金融法律法规
3、金融监管的主体:央行或政府专设监管机构
4、影响力大,具有不可替代性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1、金融市场存在“市场失灵”的可能性: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
2、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的金融业是一个存在诸多风险的特殊行业
3、金融风险与危机可能演变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甚至国家危机 金融监管的内容:
1、市场准入与合并管理
2、资本充足比率的适度管理。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 ≧ 25%
3、存款保护管理
4、业务经营管理
5、风险管理 金融监管原则:
1、依法监管原则
2、公正、公平、公开竞争原则
3、安全性和有效性相结合原则
4、统一性原则 金融监管的手段:
1、法律手段。依法监管是央行、监管当局有效实施金融监管的基础和保证。
2、行政手段。监管机构以制定的政策、方针为依据,对金融机构出现的违规行为、经营不良等现象给予必要的行政措施约束和处理。
a直接监管手段:通过行政审批、直接控制等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
b间接监管手段:主要通过制定相关监管规则和市场监督,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律,实现监管意图。
3、先进的技术手段
4、经济手段
a融资手段:央行做为最后贷款人,在特殊情况下通过提供贷款、担保、兼并等方式,对金融机构进行援助和抢救。维护存款人利益和金融稳定。
b存款保险:强制性的保护存款者利益的事后补救措施。
金融监管体制:指金融监管的机构、权力、运转方式等的组织形式和职责、权力的分配方式的制度。金融监管体制的模式:
1、双线多头金融监管体制(多元制)
2、一线多头金融监管体制(二元制)
3、一元金融监管体制(单一制)
4、跨国银行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必要性:
1、资本在全救的流动要求各国央行联手行动
2、全救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要求各国央行通力合作
3、国际汇率波动要求央行加强合作
4、金融风险在国际上的传播要求央行加强合作
第二篇:中央银行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在讨论国际收支不平衡调节问题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调节的必要性。国际收支不平衡不仅涉及到对外支付方面的问题,也涉及到一国的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内的货币政策,所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是一国政府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发生暂时性的不平衡,即指短期、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不平衡,那么这种不平衡一般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即不需要采取政策调节不久便可得到纠正。但是,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属于持续性不平衡,即由于一些根深蒂固的原因造成的,如前面列举的几个方面,那么这种不平衡没有可逆性,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调节,否则将很难得到纠正。一般地说,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的顺差或逆差,都对本国经济发展不利。持续性的逆差,必然影响到其本国的官方储备水平,使国内经济活动受到压缩而且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危险,进而影响到该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信誉;反之,持续性的顺差,又会导致本升币值影响出口,(主要是对发达国家)或者会引起本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危险,甚至有时还会产生并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政府当局有必要根据本国的经济形势和条件(货币制度、经济结构等)对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作出反映并进行适度的调节。具体一国的收支调节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应该选择何种政策,应根据具体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定,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应该有不同的程度选择和政策选择。
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往往与一国的货币制度、经济结构等情况有密切联系。如果某一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由于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则为了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必须从改变本国的经济结构方面着手,其他办法无从生效。
(二)国际收支各种调节手段的作用
1.汇率的作用。利用汇率的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即通过货币贬值和货币升值来消除逆差和顺差,恢复国际收支的平衡。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可调低本国货币汇率或使本国货币贬值,使本国货币币值与外币比较,相对地减低。如果国内价格不变,则以外币计算的本国出口商品价格就会贬值或较调低前便宜,因此,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增强,本国出口便可增加。相反,外国商品以本国货币计算要比汇率调低或贬值前为贵,国内消费者就可能改买本国同类商品而少买或不买外国商品。因而本国进口减少。而通过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熟可恢复平衡。而如果发生顺差,则可采用调高本国货币汇率或货币升值的办法。本国货币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后,通过汇率的换算,进口商品的价格较前降低,因而鼓励进口;出口商品的价格较前提高,在(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
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度的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黄金的输出输入的调节,而自动取得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贸易收支)如发生逆差,则迫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至黄金输出点而使黄金外流。黄金外流促使银行准备金降低,从而使货币流通量减少,由此引起物价下跌并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而促进出口,同时也抑制了进口。这样,收入增加而支出减少,逐步消除
逆差,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如果发生顺差,则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至黄金输入点,导致黄金内流,通过银行准备金的增加而使货币流通量增加,物价因而上涨,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顺差逐步减少,自动使国际收支恢
复平衡。在纸币流通的浮动汇率制下,如果一国货币当局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汇率随国际收支的变化而变化,则国际收支也会对汇率的变动做出反映:顺差会使本币升值,从而有利于出口而不等于进口,出口增多进口减少,则顺差减少,反之亦然。即顺差会使顺差减少,逆差会使逆差减少。但在现代社会,资本移动频繁,实际上很少有国家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另外,目前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钉住汇率制,这种汇率制下国际收支也存在着自动调节机制,它通过一国外汇储备的增减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最终反映到经常帐户和资本与金融帐户,具体的过程请见下面西安财经学院陈春生教授所绘制的“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自
动调节”流程图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被削弱,因而阻碍出口,两
者相互作用,使顺差逐步减少。
一般说来,用汇率调低或货币贬值调节逆差的做法较多,而用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调节顺差的做法较少,因为毕竟一国开拓国际市场不容易,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减少顺差无疑会使之前功尽弃,所以可通过其他方法,如海外投资等来减少顺差。当然,一国的顺差就是别国的逆差,逆差国因无法解决逆差而使经济日趋恶化,常施用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迫使顺差国货币升值或汇率调高。顺差国有时考虑到本国利益虽不情愿这么做,但在一定情况下,抗拒不了某种强大的压力,也不得不勉强屈从。此外,汇率的调节对国际收支产生的效果如何往往与时滞和价格弹性有关。关于这方面的内
容读者可参考国际金融的教材。
2.利率的作用。利率的变动可在两个方面对平衡国际收支发生作用。一方面是,利率的高低影响国内投资规模的大小,从而影响工商业的兴衰、国内消费的增减、物价的涨跌,直至影响到进出口的变化,使国际收支得到调节。另一方面,利率的变动可以起到促进资本流动的作用。如果一国利率高干其他国家利率,则会引起外国资本流入本国,而本国资本则减少外流,从而使资本项目出现顺差,以调节经常项目的逆差,使国际收支得以平衡。相反,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其他国家,则可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
必须强调的是,利率变动所引起的资本流动,主要是短期资本流动,尤其是投机性流动。至于长期资本流动,还受其他因素制约,如通胀预期、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等,其流动性不如短期资本受利率变化那样敏感,3.物价的作用。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引起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均趋减少,物价因而被迫下跌。物价下跌,可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因而缩小逆差,使国际收支逐渐平衡。如为顺差,则情况相反。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对策
市场经济国家为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运用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开支的增减和税率的高低来实现的。当一国因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而发生逆差时,政府可削减财政开支,或提高税率以增加税收,使社会上通货紧缩,迫使物价下降,从而刺激出口,抑制进口,逐步使逆差减少。如果出现顺差,则增加财政支出,或降低税率以减少税收来刺激消费与投资,因而促使物价上涨,鼓励进口,抑制出口,使国际收支逐渐趋于平衡。
(2)货币政策,主要包括调整汇率和调整利率。汇率和利率如何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上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述。
为了减少并消除国际收支逆差,市场经济国家常运用紧缩政策,即在金融方面提高利率,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参与外汇市场买卖等。在财政方面则紧缩财政开支,增加税收,这种做法可以收效于一时,但对国内经济产生负作用,因为紧缩政策使投资和消费减少,引起工商业衰退,失业人员增加。反之,为了解决顺差问题,采用膨胀政策,如降低利率,增加财政开支,减少税收等,则又势必会诱发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导致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产品成本增高,促进物价进一步上涨,通货膨胀加剧,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这就涉及到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问题,以及货币政(1)协调经济政策。随着西方工业国之间收支不平衡的加剧,它们日益感到有必要协调彼此的经济政策,以减少摩擦,80年代以来更是加强了这方面的努力。自1985年起,各西方主要工业国每年召开7国(美、德、日、法、英、意、加)财
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运用。有关政策配合问题请参
考我们编写的国际金融教材。
2.直接管制。直接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以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干预外汇自由买卖和对外贸易的自由输出入,同时采取差别汇率等办法也可达
到管制外汇的目的。对于外贸管制,各国所采用的方式大致有商品输入管制和商品输出管制两种。商品输入管制包
括采用进口许可证制
(1mport License System),进口配额制(1mport Quota System)。前者是指进口商必须向有关政府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进口许可证后才能输入某种商品;后者是指有关政府机构在一定时期规定的进口数量,按照地区或进口商品的种类分配给本国的进口商或外国的出口商。此外也可采取提高关税的办法,限制某些商品的进口。商
品输出管制主要包括出口许可证
(Export License System)或某些奖励出口的办法。出口许可证制,是由于某些外销商品国内需求较多,或对国内工农业生产以及国防工业等关系较为密切,过多出口可能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商品国内供给较丰富,而国外市场较狭窄,需求价格弹性大,过多出口直接影响销售价格,因而规定必须经过批准并取得许可证才能出口。为了减少逆差,一般对出口多采取奖励办法。例如政府发给出口补贴,享受免税退税优惠,给予出口信贷等,借以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以便促进出口贸易。直接管制对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效果较为迅速和显著,不象运用财政金融政策那样,必须先通过汇率价格的变化及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后才能见效。因此,如果不平衡是局部的,则直接管制更为有效,不必牵动整个经济的变化。但运用经济政策则不然,无论是调整汇率还是实行膨胀性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都会使整个经济发生变化。但是,一国的外汇和外贸管制,必然要影响到有经济联系的其他国家,有利于一国的措施,常常有害于其他国家,以致招来对方的相应报复,最
终抵消预期的效果。
3.国际经济合作。以上所述各种调节措施,都是针对一个国家而言,每个国家为解决逆差问题,可以选用各种对策。而一国的逆差即为别国的顺差,反之亦然。每个国家从本国利益出发,采用一定的对策,必然会引起其他国家为保卫自身利益而采用相应的反对策,使各国都蒙受其害,并且扰乱国际经济合作的局面,为解决这了矛盾,各工业国之间选择了国际经济合作的道路。主要表现为
以下三个方面。长会议,磋商和协调各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对市场汇率进行联合干预。
(2)谋求恢复贸易自由。为了消除自由贸易的障碍,各工业国家曾订立一些协定,如“关税
和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简称GATT);推行经济一体化,如成立区域性的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及成立欧洲统一市场等,以达到促进商品在国际间自由流通的目的,从而使各国都充分享受国际分工的好处。
(3)促使生产要素自由转移。在国际间只是商品的自由流通,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因而还必须使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能在国际间自由转移,促成生产资源在国际间达到最优的重新配置,以提高各国的生产力,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建立各种不同阶段的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现在,在欧洲统一市场内,不仅废除关税与商品输入的数量限制,使商品可以自由流插,而且生产要素在区域内也可以自由转移,这样不仅推动了各国的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第三节 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联系
经济中的各种变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国际收支,而国际收支的变化也会影响其他经济变量,所以,国际收支是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内生变量。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国际收支与汇率
如果一国的出口大于进口或资本的流入大于流出而形成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市场的供给就会多于需求,此时,外汇汇率就会降低(本币升值);反之就会升高(本币贬值)。但是,这种推断的前提是国家没有运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如果国际收支顺差外汇供应增多,而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收购多余的外汇,则外汇汇率就不一定会变动。反之国际收支逆差,但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投放储备外汇,补充了不足的需求,外汇汇率也不一定会变动。所以,实行钉住汇率的国家,即使国际收支不平衡,汇率也不一定会变动。我国在2005年8月21日之前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钉住汇率制,人民银行随时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和卖出美元,以保证基本汇率的稳定,所以,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大量顺差,但截止2005年8月21日,我国的人民币对美元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比价。
二、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
在货币供给一章中,我们说外汇储备变动会使国内货币供给变动,但我们没有描述这种变动的过程。事实上,外汇储备的变动会改变一国的基础货币数量,因而会使货币供给量变动。我们知道,基础货币由流通在银行系统以外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其中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与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两部分构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总供求均衡的新的重要因素。
1.贸易收支的影响。商品的出口表明国外对国内商品有需求,这种需求构成扩大社会总需求的因素之一;商品
成。从中央银行的资产与基础货币的关系看,中央银行既可以通过增加其国内资产(国债,票据和贷款),也可以通过增加其国外资产(外汇储备)来增加基础货币。所以从基础货币的增量看,一年之中的基础货币增量由中央银行在国内资产上的净投放和在国外资产的净投放构成,用△D代表中央银行在国内资产上的净投放,用△R代表在国外资产上的净投放,则一年之中的基础货币增量为:
△B=△D+E×△R,其中E为储备货币的市场汇率。由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线性关系: Ms=m·(B+△B)=m·(B+△D+E×△R)=m·(B+△D)+m·E×△R,(其中B为前期的基础货币存量)可知,外汇储备具有高能货币性质,它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有一种乘数效应。如果外汇储备增加△R,则货币供应量就相应扩大m·E倍。即Ms增加m·E△R。(读者请注意,从此式可以看出,汇率E的变动也对货币供应量有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在前面已经讲明,国际收支的顺差就是一国的国际储备的增加,而国际收支的逆差就是国际储备的减少,储备增减额就是储备增量△R,因此,国际收支的差额与△R相等,所以国际收支差额对国内的货币供给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在一国储备变动较大的时候更是如此。另外当一国实行浮动汇率时,国际收支不仅影响储备而且会影响汇率,所以,国际收支在两个方向上影响国
内的供给。
三、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
从国民帐户看:国民收入Y=C+I+G+(Ii-Ie+X-M),其中C为消费支出,I为国内投资,G为政府支出,Ii为国外对内投资(资本流入),Ie为国内对外投资(资本流出),X为出口,M为进口。显然,括弧内的内容Ii-Ie+X-M为国际收支综合差额。可见,若国际收支顺差,则国民收入Y增加,而逆差则减少。此公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描述非常准确,所以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尽可能吸引外资,增加出口,以形成顺差。但对发达国家,此公式有一定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增加资本不一定能增加产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一般实行浮动汇率制,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本币(对外)升值,降低国内出口的动力。也就是说,国民帐户是一种静态分析,对经济运行的描述有一定缺陷。从动态的角度去看,净出口额(X-M)对国民收入有乘数作用;而国内消费会形成引致投资,即I和C也有联系;另外出口增长的幅度与国内的投资增长也有联系,所以,国民收入、消费、投资和进出口都是动
态系统的内生变量。
四、国际收支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的进口则表明国内商品的可供量增加。因此如果引入对外贸易收支因素,则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公式可扩展为: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消费品供应+生产
资料供应+进口
移项可得: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进口)=消费品供应+生产资料供应
2.资本收支的影响。资本的流入是外资在国内的扩大,其效果与国内投资一样会扩大社会总需求;资本的流出表示国内投资需求的减少。因此,如果将资本收支因素列入,则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公式可扩展为: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进口)+(资本流入-资本流出)=消费品供应+生产资料供应
3.国际收支差额的影响。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动引起国际储备的变化,国际收支顺差则国际储备增加,由前述公式,货币供应量会增大,引起国内以总需求的扩大;国际收支逆差则国际储备减少,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引起国内总需求的减少。也就是说,如果引入国际收支差额(即国际储备变动)因素,则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公式为: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际储备变动额=消费品供应+生产资料供应
由上分析可见,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国内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重要因素。如果社会总供给是不平衡的,那么就可以用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来加以弥补。例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用国际收支的逆差来抑平;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国际收支的顺差抵平。因此国际收支的顺差和逆差
不仅仅是进出口差额,在一国货币当局有能力控制这个差额的条件下,它也是平衡国内总供求的手
段。
五、国际收支调节与货币政策
从前面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来看,顺差和逆差要根据国内总供求的状态来确定。但这只是一种短期均衡。从长期来看,一个发展中国家不易出现逆差。这是因为:(1)虽然逆差能暂时弥补总供求的不平衡,但其代价是外汇储备的减少;(2)逆差就是储备的减少,储备减少不利于钉住汇率的实施。不利于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国内经济的稳定;(3)根据储备与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关系,逆差具有紧缩性质;(4)根据静态的国民帐户,逆差不利于当年的经济增长。上世纪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证明了上
述观点。正统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不论顺差还是逆差都对经济不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国的货币政策最终服从于经济的稳定增长,而稳定表现为物价稳定和较低的失业。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能完成上述任务,一国政府就会将平衡国际收支做为最终政策目标;如果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能完成上述目标,则政府就不会将平衡国际收支当作最终货币政策目标。最后,根据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一国的货币政策的执行会受到国际收支的影响,国际收支顺差将导致货币供给增多,而逆差将使货币供给减少。所以,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过程中要将国际收支的差额计算在内,这样才能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按时按量地得到实现。
第三篇: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
1试述国际贸易的作用
2简述国际分工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3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4试述对外贸易政策积极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5简述侵略性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6简述普惠制方案的主要内容
7简述进口配额制简述进口配额制
8比较分析买方信贷与卖方信贷的异同之处
9简述贸易条约和协定所依据的法律原则
10简述WTO(GATT)的基本原则
11为什么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特殊中介地位
12简述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3简述中国对外贸易的方针
14试述中国发展外贸的主要理论依据
15试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各阶段的主要措施
16大经贸战略的基本概念,新内涵、指导思想、主要内容、目标及实施措施 17试述调节国际收支的主要政策措施
18试述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19试述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20简述汇票的定义及其主要票据行为
21简述本票与汇票的不同
22简述支票与汇票的不同
23简述信用证的业务流程
24比较分析国内金融市场与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同
25比较分析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与欧洲货币市场的不同
26简述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27比较分析外汇期货交易与远期外汇交易的异同
28试述欧洲货币市场的作用与影响
29试述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
30比较分析三种国际货币制度的不
31试述欧元创立的过程
32试述欧元诞生对国际的影响
33简述IMF贷款的特点
34简述世界银行贷款的特点
35试述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及主要措施
36试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四篇:中央银行复习资料
一、一元式中央银行:这种体制是在一个国家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自上而下地贯彻货币政策,发挥其职能。特点:权力集中,职能完善,有较多的分支机构,货币政策传导较为迅速。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此种体制,如英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瑞士等。我国在1984年以后也实行这种体制。
1、二元式中央银行:即在一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中央机构为最高权利和管理机构,地方机构在权力和管理上以及本地区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有其较大的独立性。地方机构与中央机构并非总分行关系。这种体制结构的特征一般与国家联邦制政治体制相联系,如美国、德国等都实行此种体制。
2、贴现: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指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票据行为,是持票人向银行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转贴现:商业银行向同业融资,指商业银行在资金临时不足时,将已经贴现但仍未到期的票据,交给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给予贴现,以取得资金融通。
再贴现业务又称“重贴现”、“终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其所持有的未到期的已贴现过的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融通资金,中央银行在办理该项业务时,要扣除自申请日期到票据到期日至这一段时间的利息,然后再将票面余额支付给再贴现申请人(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行为。
3、法定存款准备金;所谓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的需要,根据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藉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4、超额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
6、货币发行;
1、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
2、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主要的负债业务,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这种负债在一般情况下,就是中央银行无限期的、无需清偿的债务,从而实际上成为中央银行的一种净收益。货币发行越多,中央银行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大。
7、发行库;人民银行为保管货币发行基金而设置的金库,是办理货币发行的具体机构。发行基金是中央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它是货币发行的准备基金,不具备货币的性质,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总行统一掌管,发行基金的动用权属于总库。发行库的主要职能是:保管人民币发行基金;办理人民币发行基金出入库和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现金存取业务;办理人民银行业务库现金收付业务;负责回笼现金的整理清点等。
8、业务库;业务库是各银行为了办理日常现金收付而设置的金库。
业务库保管的货币是流通中的货币,处于周转状态。为节约现金使用和减少现金调拨,控制货币发行的额度,在保证业务现金需要的前提下,人民银行对各银行业务库保留的现金,均确定一个库存限额。业务库库存限额确定后,不能任意突破。库存现金超出限额时,超出部分要缴回发行库;不足限额时,发行库就发行一部分货币补充业务库,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区别 :机构的设置不同;保管的货币性质不同;业务对象不同;收付款项的起点不同;
9、发行基金;发行基金的调拨是组织货币投放的准备工作,是发行库与发行库之间发行基金的转移。
10、特种存款;指的是金融机构将资金存放在央行,由央行支付利息,在流动性比较充裕的背景下,这是一种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方式。特点:非常规性,特定业务对象,期限较短,有一定强制性
11、中央银行票据;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之所以叫“中央银行票据”,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点。
二、试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必要性。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1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2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 3.货币关系与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4经济发展中新的矛盾已经显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1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 2 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3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 4金融业的稳健运行问题
5、政府融资问题
2、简述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强化期的具体表现。
1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形成,17世纪中叶至第一次大战,为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形成阶段。2中央银行制度的扩展时期:一战至二战结束期间为中央银行制度的扩展时期,这一时期改组或设立的大约43家,中央银行制度得到普遍推行,中央银行职能逐步得到完善。3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时期:二战后至今属于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时期。特征:⑴国有化成为设立中央银行的重要原则;⑵中央银行成为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工具;⑶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得以确定;⑷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套运用;⑸中央银行监管的手段不断完善;⑹各国中央银行的国际金融合作加强。
3、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是什么?中央银行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1、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发挥其职能作用的基础。货币发行权一经国家法律形式授予,中央银行即对调节货币供应量、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与稳定负有责任。现代中央银行则通过掌握货币发行,并以此为契机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对国民经济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2、银行的银行:最能体现中央银行是特殊金融机构的性质,也是中央银行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基本条件。
① 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
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② 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 ③ 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3、政府的银行: ①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负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②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定国际金融协定,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③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办理政府所需要的银
行业务,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 有关金融监管职责调整后,人民银行新的职能正式表述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如何理解“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如何?涵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国家行政当局)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与大多数转型国家一样,中国根深蒂固的中央集权传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金融的控制十分严格。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规范中,放在首位的就是要与中央或政府的意志保持一致。这种安排优越之处在于政府意志能够得到迅速地贯彻,作为主要的宏观调控机构的中央银行,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维持币值的稳定,为国民经济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操作来看,货币政策作为整个政府宏观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允许与其他政策发生冲突。按照通常意义上的标准衡量,中国人民银行属于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但其实际上的独立性呈不断增强的趋势。
5、了解中央银行业务的分类。
1、银行性业务:①形成中央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的资产负债业务;②与货币资金运动相关但不进入资产负债表的银行性业务;
2、管理性业务:与货币资金运动没有直接联系,不引起货币资金数量或结构的变化,但需要运用中央银行的法定特权开展业务。
6、结合资产负债表分析中国人民银行业务的特点。从对货币供应影响的角度分析,资产方的主要项目和负债方的主要项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 1.对金融机构债权和对金融机构负债的关系。2.对政府债权和政府存款的关系。3.国外资产和其他存款及自有资本的关系。这三种对应关系的分析也是相对而言的,在现实的资产负债业务活动中,中央银行可以在各有关项目之间通过冲销操作来减轻对货币供应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强化操作来加大对货币供应的作用。负债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储备货币中货币发行占比削弱,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比重稳步上升 发行债券比重大幅上升。资产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张是否具有效率和可持续性2外汇储备扩张导致本币被动超发,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3中国人民银行调控能力问题。
7、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是什么?这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有何不同? 1.不以盈利为目标2.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3.保持业务的公开性4.主动性。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而经营的,一般有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不同与中央银行是为国家政策服务。定向票据:央行根据调控需要,针对特定银行发行的票据,其利率比正常票据要低。因此,对谁发行定向票据,就意味着收谁的资金,或者说对谁进行小小的处罚。其效果,与提高银行存款预备金率类似,但是更具有精准性。
支付清算服务: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净额结算:支付系统将在一定时点上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账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账金额总数,得出净结算头寸。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净结算头寸通过中央银行或清算机构进行划转,从而实现清算。
全额结算: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每一笔转帐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总的借、贷方差额结算
实时全额结算系统:支付系统对参加者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净额结算。分两种模式一是定时(延迟)结算,即结算集中在营业日内系统运行期间的指定时刻;二是连续(实时)结算,即资金转账处理和资金结算同步、连续进行的实时全额结算。
大额支付系统:支付清算体系的主干线。主要处理行间往来、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黄金和外汇交易、货币市场交易及跨国交易等引发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
委托国库制:国家不单独设立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专门机构,而是委托银行(主要是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业务,银行根据国家的法规条例,负责国库的组织建制、业务操作及管理监督。
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在确保中央财政国库支付需要前提下,以实现国库现金余额最小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系列财政管理活动。
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将国库现金存放在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以国债为质押获得存款并向财政部支付利息的交易行为。
金融统计:按照规定的统计制度、根据统计的一般原理、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金融活动的数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为经济和金融决策提供依据及政策建议的过程。货币政策:广义--泛指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及其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狭义--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8、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渠道:渠道--1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2接受金融机构的商业票据的再贴现3在公开市场购买有价证券4通过收兑金银、外汇等方式,使货币投入市场,从而形成流通中的货币,并通过同样的渠道反向组织货币的回笼。
原则--1垄断发行原则--即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由多头发行造成的货币流通混乱,保证国内统一的通货形式,以便于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灵活有效调节流通中的货币2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原则--指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外汇、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即通过建立一定的发行准备制度来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发行。货币的发行量仍然需要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客观的货币需求量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关系,否则将引起货币币值不稳定,扰乱经济秩序3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弹性原则是指货币发行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使货币发行动态地适应经济状况变化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操作空间。
9、发行库与业务库的区别:机构的设置不同、保管的货币性质不同、业务对象不同、收付款项的起点不同
10、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有哪些类型:1弹性比例制度--指增发的钞票数超过了规定的现金比例时,此超额部分要交一定的超额发行税2保证准备制--指货币发行要以政府公债、短期国库券、短期商业票据等国家信用作为发行准备。这种方法解决了弹性问题,却增加了控制货币发行的难度3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指在规定的发行限额内,可以全部用政府证券作为发行准备,超额部分必须用十足的现金作准备。这种制度有利于限制货币的财政发行,但缺乏弹性4现金准备发行制--指货币的发行必须以100%的现金作为准备。虽然可以防止滥发货币,但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5比例准备制--指规定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与其他有价证券所占的比例,但各种准备资产的比例难以确定。
11、中央银行办理存款业务的意义及特点:意义--1有利于调控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2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安全3有利于资金的支付清算4有利于政府资金融通并保持货币稳定。特点--1存款原则具有特殊性(强制性)2存款动机具有特殊性3存款对象具有特殊性4存款当事人关系具有特殊性
12、准备金存款业务的基本内容:1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亦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规定可充当存款准备金的内容3确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13、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贷款业务有何意义,两者有何异同:意义--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和支付保证,是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具体手段2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和贷款,是其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异同--1利息支付时间不同:再贴现是预先向中央银行支付利息;贷款在资金使用之后才支付利息2本质和范围不同:再贴现-抵押贷款;再贷款-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再贴现-经济发行;信用放款则不一定。
14、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有何异同:相同--1就其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支付,这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2就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3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不同:1资金的流动性不同2业务收益方式不同3对中央银行而言,贷款有利息收入;而证券买卖则没有利息收入,只有买进或卖出证券的价差收益4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
内部时滞:从经济金融形式的变化需要货币政策做某种变更到货币当局采取现实行动之间所花费的时间。外部时滞:从货币管理当局采取现实行动到有关经济变量发生变动的时间,外部时滞又称效应时滞。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与利率杠杆等传统工具不同,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
金融监管:1)狭义的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2)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集中监管体制 :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又称为“一元化”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功能型监管:将各专业监管机构的职责由原来以机构为界线转变为以金融活动为界线。金融监管部门所关注的重点是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所能够发挥的基本功能,而不再是金融机构本身。
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是指由存款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性金融机构作为投保机构向保险机构交纳保险费,当投保机构面临危机或破产时,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代替破产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者支付存款。存款保险制度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普遍推行和采用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办法。正回购: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支小再贷款:央行通过部分商业银行,以信用再贷款方式投向小微企业的再贷款。22.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中央银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局限性。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1.作用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2)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3)调节货币供给总量2.局限性:对经济的振动太大,中央银行一般不车额调整缺芝弹性了,有固定化的倾向,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二)再贴现政策1.作用: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2.局限性:1)调整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2)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3)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央银行
(三)公开市场业务1.作用1)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2)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灵活精巧的进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3)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的工具4)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5)公开市场业务可迅速的操作。由于公开市场业务存在的许多优点,它已成为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经常性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25.中央银行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1.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消费者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它是对证券市场的贷款量实施控制的一项特殊措施,在美国货币政策史上最早出现,目前仍继续使用。3.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的最长娜翔第一次付现的最低金额等,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限制房地产投机,抑制房地产泡沫4.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国家拟重点发展的某些部门、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以鼓励其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实行优惠利率的两种方式:1)中央银行对这些需要重点扶持发展的行业、企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执行。2)中央银行对这些行业和企业的票据规定较低的再贴现率,引导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和投量。
26.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别说明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的观点: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确定货币政策目标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政策操作开始,到实现其预期目标之间,所经过的操作变量、中介变量到最终目标的逐次传递过程。2.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凯恩斯把他对货币需求的分析纳入到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分析框架中,形成了关于货币活动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途径,即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分析。凯恩斯学派的总需求方程式如下:
C表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支出、NX表示净出口。1)一项货币政策的实施通过货币供给量变动影响到利率,再通过利率影响到上述各个因素,最终对总需求发生影响2)总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并因货币供应的变动而相应移动3)凯恩斯学派还认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以及人们预期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3.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M→ E → Y 如:M↑→ E ↑→Y ↑观点:货币对总需求的变动是至关重要的。
28.分析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1、体制因素:货币政策作为一种宏观经济的间接调控手段,其作用机制以利益诱导为基本特征。货币政策效应的有效传递是以具有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行为的配合为基础的,而这又是有相应的社会经济体制决定的.1)体制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只有当企业是一个真正的市场行为主体的情况下,即企业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和愿望及实现其愿望的经营自主权和平衡收支预算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利益诱导为基本特征的货币政策才能通过企业行为顺利传递政策效应。企业的市场行为机制是货币政策顺利传递的前提之一2)体制因素对金融部门的影响:以利益诱导为特征的货币政策的顺利传递需要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经营自主权和自我约束能力的银行的存在为前提3)体制因素对居民行为的影响:居民经济行为目标是自身效用最大化,包括消费效用最大化和储蓄投资利润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是居民行为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4)居民追求利益的愿望及实现这种愿望的自主决策权和自我约束能力是其对货币政策变化作出反应的前提,也是货币政策有效传递的重要条件之一.2、市场因素:货币政策顺利传递的条件是1)充分发育的市场,特别是充分发育的金融市场2)完备的市场体系3)规范的市场操作
3、信息因素对货币政策传递的影响:迅速、及时、准确而完备的信息是各经济主体准确决策的基础。信息因素对货币政策传递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中央银行和公众之间的信息非对称2)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非对称3)信息披露准确度对货币政策有效传递的影响。
4、经济周期因素对货币政策传递的影响:经济周期波动会影响企业经营状况和投资预期,也会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还会影响银行贷款规模,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货币政策的传递效应是不同的。1)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传递效应较差;2)经济复苏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较好;3)经济繁荣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差;4)经济衰退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较好。
31.结合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谈谈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认识:1.1)隐性存款保险转变为显性存款保险 2)强制投保3)限额赔付: 制定赔付限额,超过限额以上的存款不予保护。存款保险制度主要是以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利益为目的存款保险机构功能多元化:存款保险机构不仅负责存款保险资金的筹集、管理、运用和赔付,而且还负责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重组、甚至清算。在有些国家,上述职能还衍生出对投保金融机构的查和监管功能。这样,多种职能集于一身,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2.存款保险制度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普遍推行和采用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办法,从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角度来看,它能起着以下三方面的效果:1)存款保险制度为整个金融体系又设置了一道安全防线,从而提高了金融体系的信誉和稳定性2)存款保险制度对稳定市场,避免金融风潮起着积极作用3)存款保险制度是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辅助和补充。
2.分析我国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和效果。原因:流动性过剩是提高准备金率的直接原因;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操作工具冲销有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调整流动性的一剂猛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还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的特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动就会带来货币供给量的极大变动,这跟我国面临的需要大量回收流动性的现实正好吻合,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中国正好派上用场;另外,跟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比起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没有到期的问题,不会每隔一段时间重新释放流动性,所以中央银行更青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效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对回收流动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认识。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它是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水平,将原本由商业银行持有、可以自由用于发放贷款的超额准备金存款,转变为仍由商业银行持有、但却不能自由用于发放贷款的央行票据,即吸收商业银行过多的可贷资金,以便进一步控制其信贷扩张能力。在2010年前,央票发行逐年增加,是由于对冲外汇占款、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防范债券市场的利率风险。但2011——2012年央票减少发行,并最后暂停发行,主要由于央票冲销效果呈下降趋势、存在利差倒挂、资金面持续紧张。2013年5月央票重启,是为了应对热钱流入、对冲流动性、扩大工具箱。整体来看,我国央票较灵活、流动性强,但目前其对冲效果递减、央行成本逐渐增加,若长期来看不具持续性。
1、社会融资规模;: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即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
2、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由政府和中央银行直接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区域(比如,年通货膨胀率为1%—3%),以此加强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图和目标的理解。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套以保持低的和稳定的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或政策框架。其基本含义是:一国当局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来把握通货膨胀的变动趋势,提前采取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事先宣布的水平或范围内。设定通货膨胀目标值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通货膨胀率应低于经济增长率,否则达不到有效增长;2)通货膨胀应该在人们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会引起经济的混乱;3)通货膨胀率应低于存款的平均利率水平,否则会减少储蓄,破坏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阻碍经济增长;4)通货膨胀率的设置应是一个稳定的区间,这样既能稳定人们的预期,又为货币政策的灵活操作留下一定的余地
3、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也被称为“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充分显示了其在货币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基础货币是由准备金和流通中现金组成,二者均是货币创造的基础。从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来看,基础货币是“源”,货币供应量是“流”,货币供应量最初都是从基础货币通过银行体系而形成的。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也不是完全的。通过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总量还取决于货币乘数是否稳定可测。基础货币也是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指标。
4、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5、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调整和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6、公开市场政策: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7、消费者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目的在于影响者对耐用消费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8、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
9、货币中性:货币供应量只会影响价格等名义变量,而对真实产出没有影响。
10、适应性预期: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
11、货币政策时滞:指从需要制定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最终影响各经济部门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
15、你认为应如何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答:对外汇储备的管理,从总体上讲应该注意两方面:一是外汇储备规模的管理;二是外汇储备结构的管理。
(1)对外汇储备规模的管理。国际储备过多是对资源的浪费,过少则将面临丧失国际支付能力的可能,因此,确定合理持有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保有多少国际储备,并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标准,需要根据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国内经济的政策确定。一般来说,首先,要从国家支付债务和商品进口方面考虑,满足其周转需要,防止出现支付困难的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债务偿还问题。长期债务构成比重大,外汇储备可偏低一些;如果短期债务多,则需保有较多的外汇储备。其次,还要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国际储备在许多国家也是货币发行准备金,它对于调节货币发行、稳定对内对外币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来说,外汇储备显然足以满足支付和应对风险的需要,并且,持有这样一笔巨额的外汇储备,其成本也是巨大的。首先是会有利差的损失,其次是存在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因此应当注意适当控制外汇储备的规模,尽可能减少持有成本。
(2)对外汇储备结构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国家都是从安全性、收益性、可兑现性这三个方面考虑其构成比例。在贸易伙伴多元化、汇率风险巨大的今天,应当进一步加强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适当减少美元资产的比例,增加其他币种的规模,特别是应当发挥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建立将储备转化为投资、将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新机制。
17、了解支付系统的分类和我国支付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答:
(一)分类:
一、中央银行和其他机构运营的支付系统,按所有者/运行者划分:
1、由中央银行所有并运行;
2、由私营清算机构所有并运行;
3、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有并运行的系统内支付系统;
二、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按支付系统的服务对象及单笔业务支付金额划分:
1、大额支付(资金转帐)系统:支付清算体系的主干线。主要处理行间往来、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黄金和外汇交易、货币市场交易及跨国交易等引发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
2、小额支付(零售支付)系统:服务对象主要是工商企业、个人消费者、其他小型经济交易的参与者。业务量大,每笔金额小,支付分散。
三、净额结算系统和全额结算系统,根据对转帐资金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两种形式:
1、净额结算系统:支付系统将在一定时点上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账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账金额总数,得出净结算头寸。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净结算头寸通过中央银行或清算机构进行划转,从而实现清算。
2、全额结算系统: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每一笔转帐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总的借、贷方差额结算。分为定时(延时)结算和实时(连续)结算。定时(延时)结算:支付结算集中在营业日系统运行期间的一个指定时刻,如这一时刻为日终,则称为日终结算。实时(连续)结算:支付结算在营业日系统运行期间的任何时刻都可以进行,支付指令随时发送随时处理,属于资金转帐指令处理和资金结算同步、持续进行的实时全额结算。实时全额结算系统:实时全额结算系统可有效防范与控制系统运行中的各种风险。其特点在于“实时”和“全额”,同时该系统处理的所有支付结清算都是不可变更和无条件的终局性结算。
18、如何理解通货膨胀目标制?答: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套以保持低的和稳定的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或政策框架。其基本含义是:一国当局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该目标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先权),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来把握通货膨胀的变动趋势,提前采取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事先宣布的水平或范围内。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1)事先确定一个明确的数量化目标(2)物价稳定成为货币政策的优先目标(3)货币政策有较高的前瞻性(对通货膨 胀进行预测)(4)货币政策有较高的透明度(5)中央银行的责任
(三)、设定通货膨胀目标值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通货膨胀率应低于经济增长率,否则达不到有效增长;2)通货膨胀应该在人们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会引起经济的混乱;3)通货膨胀率应低于存款的平均利率水平,否则会减少储蓄,破坏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阻碍经济增长;4)通货膨胀率的设置应是一个稳定的区间,这样既能稳定人们的预期,又为货币政策的灵活操作留下一定的余地
19、试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认识。答: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从长期和理论上来看,货币政策的上述目标应该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然而从短期看,从实际经济运行来看,上述目标之间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3.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关系。1)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矛盾:在劳动密集型模式下,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模式下,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2)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就业人数增加→ 收入水平提高→ 对国外商品的需求增加→国际收支逆差;充分就业→工资水平提高→产品成本提高→出口减少→贸易收支出现逆差;3)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涨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的意义是提供了一份“政策选择的菜单”含义:反映了失业率上升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通货膨胀上升则是降低失业率的代价。社会临界点: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社会可以接受程度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稳定物价需要抑制总需求,而促进经济增长需要扩大总需求;要加快经济增长,就必须配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投资和消费,而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又有可能引发物价上涨;要稳定物价,必须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这种政策又可能损害经济增长速度;最坏的情况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滞胀”6)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这会造成国际收支逆差。为了消除国际收支逆差,需减少进口,扩大出口,减少国内商品供给,这又可能给国内市场造成压力,导致价格上涨7)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导致进口增加,资金外流,国际储备减少,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相反,则会引起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我国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货币政策面对的一个最大难题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问题。目前,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求货币政策“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实质上面临多重目标约束,如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
20、什么是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如何选择中介指标?答: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通常有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在一定条件下,信贷量和汇率也可充当中介指标。
中介指标的选取要符合三个标准: ① 可测性,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这些指标准确的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 ② 可控性,这些指标能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按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 ③ 相关性,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又极为密切的关系,控制祝这些指标就能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21、试分析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答:
(一)货币供给量:优点:①相关性密切,货币供应量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②可控性强;央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较强;③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密切;④可测性强;货币供应量的各个层次都很直观地反映在各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方便测量和计算。缺点:央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
(二)利率:优点:①利率能够反映货币和信用的供求状况,并能表现出货币信用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②可控性:中央银行能应用货币政策工具较有效控制③可测性:利率数据可以及时获得④相关性:与各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较高。缺点: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和作为政策变量往往很难区分。利率的变动是顺循环的;经济繁荣时,利率因信贷需求增加而上升;经济停滞时,利率随信贷需求减少而下降。然而作为政策变量,利率与总需求也应沿同一方向变动;经济过热,应提高利率;经济疲软,应降低利率。
第五篇:中央银行选择题
1.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当中能够影响利率水平和结构的是(C)。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B.再贴现政策C.公开市场业务D.优惠利率
2.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当中,中央银行拥有完全主动权的是(ACD)。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B.再贴现政策C.公开市场业务D.直接信用控制
3.属于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条件是(ABC)。
A.中央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 B.国内金融市场机制应完善 C.金融市场上的证券种类和数量要适当D.商业银行要配合中央银行的行动
4.下列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具有强制性的是(AB)。
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B.消费者信用控制C.道义劝告D。窗口指导
5.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我国目前正在采用的是(BCD)。A.信贷计划B.利率C.再贷款D.差额存款准备金率
6.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首先会影响到(C)。
A.最终目标 B.中介目标 C.操作目标 D.中间目标 7.反映经济形式变化先行指标的物价指数是(B)。
A.物价平减指数 B.批发物价指数 C.零售物价指数 D.消费物价指数
8.认为货币政策的实施,除了引起价格水平变化以外,对收入、就业、总需求、投资、实际工资及利率等变量都无影响。这一观点属于(A)。
A.古典学派 B.凯恩斯主义 C.货币主义 D.理性预期学派 9.货币政策目标中所讲的充分就业指的是(BC)。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自愿性失业 D.非自愿性失业 10.我国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是(D)。A。经济增长 B.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保持币值稳定 C.稳定物价 D.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1.依据经济发展状况来协调货币政策目标的方法属于下列方法中的(A)。
A.相机抉择法B.“逆经济风向”抉择法C.“简单规则”抉择法D.“临界点”抉择法
12.下列选项中不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是(D)。A.货币供给量B.利率C.银行信贷规模D.基础货币 13.下列选项中符合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有(ABC)。
A.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B.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C.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间接性 D.货币政策目标的短期性
14.下列选项中关于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关系描述正确的有(ACD)。
A.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B.商品供给决定货币供给 C.社会总供给决定了真实货币需求
D.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15.下列关于货币政策的命题正确的有(AC)。
A.它是以总量调节为主的政策 B.它是以结构调节为主的政策 C.它是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D.它是通过调节总供给而间接影响总需求
16.按照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程度、速度及施加影响的方式,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ABC)。A.最终目标B.中介目标C.操作目标D.中间目标
17.下列选项中可选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有(ABCD)。
A.币值稳定 B.经济增长,金融稳定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
18.货币政策目标之一币值稳定的含义是:(ABC)。
A.其中的物价是指一般物价水平,而非个别商品或劳务价格的变动 B.币值稳定不是绝对静止的,可以有一定的波动,但波动不能过大 C.稳定币值包含一定程度的物价变动
D.当物价波动过大时,可以通过抑制物价上升来解决 19.金融稳定是指(ABCD)。
A.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市场基础设施运行良好,抵御各种冲击而不会降低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的一种状态
B.反映的是一种金融运行的状态,体现了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要求,服务于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 C.缘于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能有效提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会而不会产生大的动荡的金融体系
D.包括金融体系中关键性的金融机构保持稳定和关键性的市场保持稳定
20.货币政策要兼顾两个目标存在困难,下列选项中符合这种情况的有(D)。
A.币值稳定与充分就业 B.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 C.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D.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21.目前我国理论界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理论主要有(ABD)。A.单一目标论B.双重目标论C.三重目标论D.多重目标论 22.货币政策决策主要依据有(BCD)。
A.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分析和预测 B.国内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分析和预测
C.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其对国内经济影响的预测分析D.国内货币金融形势预测分析
23.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重要意义表现为(ABCD)。
A.有利于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协调配合B.有利于扩大中央银行信贷资金来源
C.有利于保证国库资金安全,确保国库资金及时、准确地解缴入库 D.可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优势,提高国库经营管理效率
24.设有单独的国库机构的国家有(ABD)。A.英国B.美国C.法国D.意大利 25.中央银行会计的特点有(C)。
A.会计核算形式的大众性B.不具有核算管理、预测分析和参与决策的特点
C.会计核算内容、科目、报表、凭证的特殊性D.会计核算方法的一般性
26.中央银行的会计报表,按编制的时期划分为(ABCD)。A.日计表B.月计表C.决算表D.全国银行统一报表
27.金融统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D)。A.主观性B.差别性C.公开性D.科学性
28.(B)是根据金融统计对象、研究目的及统计设计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各类金融活动数据资料的业务过程。A.统计设计B.统计调查C.统计整理D。统计分析
29.支付清算体系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社会经济往来提供各种清算服务的综合安排,它主要由(ABCD)构成。A.清算机构 B.清算工具 C.支付系统 D.清算制度
30.为了保证银行同业清算持续、有序地进行,中央银行通常对银行的(B)管理有所要求。
A.安全性B.流动性C.收益性D.创新性
31.付款行首先将完整的支付信息发送给中央银行,待中央银行完成资金汇划后,再将完整的支付信息发送给收款行,这属于(A)。A.V型结构 B.Y型结构 C.I型结构 D.T型结构 32.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ABD)。A.组织票据交换清算 B.办理异地跨行清算 C.不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D.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
33.中央银行()是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C)A.实时支付系统 B.小额支付系统 C.会计核算系统 D.大额支付系统
34.跨国支付清算的特征包括:(ABC)。
A.具有全局性与世界性的特点 B.涉及不同国家货币和不同的支付清算安排
C.需要借助跨国支付系统及银行往来账户实现跨国银行闯清算 D.中央银行在跨国支付清算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35.(D)是美联储在CHIPS系统运行中的主要作用。
A.提供支付清算服务B.经营管理C.提供资金支持D.风险管理 36.在现代化支付系统运用的电子数据处理设备及通讯系统出现技术性故障或操作失误时,使整个支付系统运行陷入瘫痪的潜在风险属于(D)。
A.信用风险B.流动性风险C.法律风险D.操作风险 37.中央银行在外汇储备经营中,主要面临(ABC)三种风险。A.市场风险B.商业信用风险C.主权风险D.流动性风险 38.国际上一般认为,一国外汇储备持有量应该保持在该国()个月的进口用汇水平上,并且不少于该国外债余额的30%。(C)A.1~2 B.5~6 C.3~4 D.7~8 39.再贴现利率是一种(AC)利率。
A.基准利率B.短期市场利率C.官定利率D.长期市场利率 40.一张票据面额为1000元,离到期还有30天,在年贴现率为7.2%时,再贴现实付金额为(C)元。A.1000 B.928 C.940 D.820 41.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BC)增加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筹资成本,达到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A.降低再贴现率B.提高贷款利率c.提高再贴现率 D.降低贷款利率
42.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主要是收存(BD)的存款。A.个人B.银行等金融机构C.工商企业D.政府部门 43.第一准备主要包括(AD)。
A.库存现金B.流动性资产C.国库券D.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
44.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主要是通过(AC)等方式将货币注入流通的,并通过同样的渠道反向组织货币的回笼。
A.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贷款B.出售政府债券 C.接受商业票据再贴现 D.出售黄金外汇
45.中央银行职能的发挥与其(D)业务有密切关系。A.贴现B.贷款C.资产D.负债
46.现金投放为200亿,现金回笼为500亿,现金净回笼为(D)亿元。A.200 B.500 C.700 D.300 47.宏观管理主要指(A)、(B)、(D)等。
A.货币流通总量的确定 B.货币流通量与结构的计量与测定 C.货币流通的渠道与方式确定 D.货币流通调节手段的选择 48.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否与货币资金的运动相关,一般可分为(A)和(C)两大类。
A.银行性业务B.资产类业务C.管理性业务D.货币资金业务 49.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不得(ACD)。
A.对政府财政透支B.给政府贷款C.直接认购政府债券D.包销政府债券E.购买国债
50.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的关系有(BCD)。A.自有资本=资产+负债 B.资产=负债+自有资本 C.负债=资产-自有资本 D.自有资本=资产-负债
51.中国人民银行不得直接(A)、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A.认购B.购买C.买卖D.回购
52.下列中央银行业务活动中属于管理性业务的是(B)。
A.清算业务B.金融调查统计业务C.会计业务D.兑付债券业务 53.下列不属于中央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的是(D)A.对中央政府的债权B.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C.对私人部门的债权D.发行债券
54.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手段有(ABCD)。A.存款准备金B.公开市场操作C.再贴现D.其他调控手段 55.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具体内容包括(ABC)。A.享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B.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C.独立监督、监测金融市场 D.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 56.下列国家的中央银行独立性较强的是(AB)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57.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是(ABC)
A.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B.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C.组织、参与和管理支付清算 D.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58.金融国际化主要表现为(ABC)。
A.金融业务的跨国经营 B.金融机构的跨国设立 C.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 D.金融创新的国际服务 59.行制度的基本类型有(ABCD)。
A.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B.复合式中央银行C.准中央银行制度D.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60.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包括(ABC)。
A.发行的银行B.银行的银行C.政府的银行D.调控监管职能 61.中央银行的综合职能包括(BCD)。
A.发行的银行B.调控职能C.服务职能D.管理职能 4.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有(ABCDE)。
A.国有B.私有C.公私合股D.无资本金E.多国共有制度 62.下列(A)银行是无资本金的特殊法人。A.韩国C.澳大利亚B.日本D.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