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我国警察用枪政策的困境
浅析我国警察用枪政策的困境
——以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与庆安枪击案为例
摘要:对和平环境中的公民权利而言,警察手中的枪本身是一种暴力,现代法治必须寻求对它的严格控制;但对处在危机中的公民权利而言,枪又是一种正义的力量,不开枪往往蕴含着警察职能的失守以及更大的公民权危险。政府在制定警察用枪政策时,常常要面临艰难的权衡。本文以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与庆安枪击案为例,分析我国警察用枪政策的困境。同时分析比较国外警察用枪政策,为我国警察用枪政策的完善提供建议。关键词:昆明火车站暴恐案 庆安枪击案 警察用枪政策
引言
2015年5月2日,农民徐纯合在黑龙江庆安火车站与民警李乐斌发生肢体冲突,几番纠葛后被李乐斌开枪击毙。在调查组作出“警察开枪行为正当”的结论之后,舆论仍未停歇。
在这之前的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袭击中,5名恐怖分子对群众进行砍杀,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伤。事件中,昆明火车站常备执勤的一线警察和协警仅有8人;在场警察打光子弹,却无一命中,直到武警赶到才击毙击伤歹徒。
昆明火车站暴恐案、庆安枪击案,以及之前之后无数起因为警察用枪与不用枪酿成的惨剧,都不是偶然事件,它们促使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警察的用枪问题,更反映出我国警察用枪政策的困境。
一、警察用枪政策简述
(一)可配枪人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规定,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的人民警察,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和担负案件侦查任务的检察人员,海关的缉私人员,在依法履行职责时确有必要使用枪支的,可以配备公务用枪。国家重要的军工、金融、仓储、科研等单位的专职守护、押运人员在执行守护、押运任务时确有必要使用枪支的,可以配备公务用枪。配备公务用枪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公安部门会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按照严格控制的原则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二)可开枪状况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规定十五种紧急情况下,经警告无效,警察可以使用武器。对允许开枪的情形,总体原则是“人身受到威胁是外来的、巨大的、现实的、急迫的”。
当犯罪分子为怀孕妇女、儿童,或犯罪分子在人群聚集场所,或其周围存放了大量易燃易爆等危险品时,按照条例规定不能开枪。但总体而言,目前条例列出的情况比较笼统模糊,还需进一步细化。
(三)评价
《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对警察使用枪支的规定都有“非开枪不能制止时”的条件,也就是说,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开枪。但规定并没有说明,什么才是“非开枪不能制止”。
一旦开枪,接下来就是非常繁琐的合法性调查,以及各种质疑。开错枪的后果更为严重。随之而来的是停职、检察院调查、嫌疑人家属上访,以及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再加上训练的普遍缺乏,“不敢用、不会用”的警察持枪局面逐渐形成。
二、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与庆安枪击案折射出的困境
(一)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与庆安枪击案中的警察用枪
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袭击中,5名恐怖分子对群众进行砍杀,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伤。事件中,昆明火车站常备执勤的一线警察和协警仅有8人;在场警察打光子弹,却无一命中,直到武警赶到才击毙击伤歹徒。
然而在这之后的2015年5月2日,农民徐纯合在黑龙江庆安火车站与民警李乐斌发生肢体冲突,几番纠葛后被李乐斌开枪击毙。
从事件发生开始,舆论就从未停歇。调查组作出“警察开枪行为正当”的结论之后,大部分民众仍然认为警察开枪的行为过于武断,是一种“犯罪”。
(二)政策困境
自建国以来,我国公安机关便一直配有枪械,但在九十年代末发生的多起涉枪事故终于促使公安部于2003年实行“五条禁令”,要求严惩违反枪支管理规定的行为人,并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为规避严苛的违规后果,公安机关逐步收紧了枪械管理,使得执勤民警长期处于无枪的状态。
昆明火车站事件之后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警察“不敢用、不会用”枪的问题,并且寻求政策的改善。公安部除了临时增派警力对全国重要区域进行武装巡逻之外,更要求一线执勤民警必须配备枪支弹药。保持这种强大的武力震慑的同时,警察也正在进行熟悉枪支的训练。这一将佩枪执勤常态化的做法无疑是我国警察的用枪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在禁令执行多年后,大量枪支一夜之间又被下发至基层执勤单位。
同时,公安部在要求武装执勤的同时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枪械使用培训,仅计划培养的射击教官数量就高达一万余名。如此大规模的培训一方面可以管窥获准佩枪执勤的警察队伍的庞大,另一方面也表明执勤民警普遍缺乏合格的射击技术。
然而,普及配枪后的2015年5月,庆安枪击案中民警残暴的开枪又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三)普及配枪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
大量研究表明,培养一名可以娴熟使用枪支的警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培训时间的短暂和受训群体的庞大不经令人质疑培训所能实现的效果。而更大的疑惑则是:既然执勤民警在短期之内并不能迅速精通射击技术,那么佩枪执勤自然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如此一来对一线警察进行迅速武装的动因何在?
可能的答案是:佩枪执勤的常态化具有效能之外的考量因素。如果说临时抽调精干警力进行重点巡逻是为了弥补突然显露出来的安保漏洞,从而有意识地应对恐怖袭击的威胁,允许执勤民警佩枪则更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意义之一在于对恐怖活动进行一般性预防。通过广泛武装一线干警,官方表达出了打击恐怖犯罪的坚定立场,而执勤警察的佩枪形象也向潜在的恐怖分子昭示了犯罪行为可能带来的致命后果,具有普遍的震慑作用。此外,公安机关的政策调整也是对舆论压力的自然反应。美国犯罪学者Crank和Langworthy就曾指出:警察组织的改革并不一定考虑对提高效能和表现的理性追求,更多的时候是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实证研究也印证了警察部门为了维护其合法性,往往会进行无助于实效的改革,以减少外界施加的压力。如Katz就研究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警察部门,发现尽管当地有组织犯罪并不多见,但警察部门依旧设立了象征性的有组织犯罪科,以表现自身的专业性。在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为了避免可能面临的舆论压力,势必作出提高公众安全感的政策调整,哪怕相关措施无助于在实质上增加公众安全。
(四)以增加安全感的措施取代增加安全的措施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
尽管以增加安全感的措施取代增加安全的措施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终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有时二者甚至背道而驰。如果难以确保公共安全,那么公众对于安全的感知就犹如镜花水月,一旦安全被破坏便会引发更大的恐慌情绪。
以美国为例,运输安全局(TSA)在911事件后增加了各项繁琐的航空安检措施,使得乘客苦不堪言。然而不久前美国国土安全部暗中对美国各大机场进行了测试,发现违禁物品通过安检的可能超过了95%,此结果一经公布便引发了美国民众的极大不满。
同样,在庆安事件中,公众探讨的重心往往落在李乐斌最后开枪行为的合法性上,却忽视了本案暴露出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即我国基层干警阻止犯罪、维护秩序的能力仍存在不足。在徐纯合阻挡大门到被击毙的五分多钟里,警察曾有数次机会可以将其制服,却屡屡失手,显得犹豫而拖沓。同时,在搏斗过程中警察并没有得到及时增援和组织支持,一直处于孤军奋战的不利境地。除此以外,本案中警察连保护警械和武器的能力都存在问题。在与徐纯合的搏斗中,李乐斌的防暴棍竟被其夺走,而徐持棒袭击的行为也是导致暴力迅速升级,最终酿成惨祸的主因。如果使用者连保护警械和武器不被夺走的能力都不具备,那么允许其武装执勤无疑是公共安全的重大隐患。非常遗憾的是,庆安事件中警察的表现与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中执勤的铁路干警相比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也表明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所进行的警察培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佩枪执勤并没有在实质上增加公共安全。
对执勤干警进行武装未尝不可,但是干警必须有能力判断自身所处的环境,从而适用不同的用枪规则。在佩枪执勤中,最大的隐患在于恐怖袭击下的用枪规则与日常状态下的用枪规则发生混同,最终导致公民不必要的伤亡。庆安事件中,警察的武力使用迅速升级,致命性的射击行为亦冲击了我国警察在长期无枪执勤中所形成的温和形象,难免使得公众产生怵惕之感。如何根据执勤环境设计和贯彻不同射击政策,正是我国在调整警察用枪政策中的当务之急。有文章指出中国警察的当务之急是走职业化的道路,避免成为义工式的社会服务群体。然而警察的专业化并不等于军事化。专业的警察队伍应当具有识别互动对象的能力,对严重暴恐犯罪分子坚决予以打击,同时对一般公民采取审慎而克制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权。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警察用枪制度的借鉴
为更好地完善我国民警用枪制度,有效地破解当前我国民警用枪面临的困境,不妨将目光投向那些有着可以为我所用的警察用枪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下文将对英国、美国的警察用枪制度展开比较研究,以期借鉴其警察用枪先进经验,增强我国民警用枪制度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一)英国警察用枪制度
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现代警察制度,其警察用枪制度也极具参考价值 1.用枪法律与规则
根据英国1984年《警察及刑事证据法》、1998年《人权法》等法律和《欧洲人权公约》对于使用武力的要求,英国警察开枪的原则是“为阻止对生命的即时性威胁”。在一般情况下,英国警方要求警察瞄准嫌疑躯干中心以提高射击精度,但在2005年伦敦爆炸案后,警察被允许瞄准嫌犯头部开枪,因为实战表明进行自杀式爆炸嫌犯躯干中部极有可能隐藏爆炸物,枪击该部位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2.武器配发与携带前的严格培训与认证
在英国,只有经过严格培训并得到认证,才能成为授权持枪警察,特种持枪警察的培训要求更高。只有督察或级别更高的警官才可以实施授权。若警察要使用其他类型的武器,如半自动卡宾枪,则还要接受进一步的训练并获取授权。
3.事后调查及警局对开枪警察的保护
英国警方对于开枪警察有着完善的保护措施。在警察开枪后,警局会采取措施来保证开枪警察及其家人的安全。这些措施包括:首先,为减少谣言、保护当事人身份,禁止武装警察与未参与事件的其他警察接触,参与用枪勤务的警察会被告知不得与未参加勤务的人员讨论案情;其次,任何有可能辨识某警察牵涉用枪事件的消息不得泄露给新闻界;此外,对警察内部有关用枪事件的文书报告亦须保持高度警觉等。
(二)美国警察用枪制度
美国警察用枪制度比较健全,法律、法院判例及相关政策规定了警察用枪的原则和程序;此外,培训、认证及警用装备等支撑制度也确保了警察能够规范用枪。
1.开枪原则
美国警察开枪遵循必要合理与生命威胁两大原则。其一,必要合理原则。根据美国立法及判例可知,执法人员只有在必要时,并且只有在合理地确信当事人将会对执法人员或他人造成紧迫威胁时才能使用致命强制力。其二,生命威胁原则。即嫌犯以武器威胁警察或警察有合理理由相信嫌犯已经或即将对他人进行严重的身体损害,并且如果可能,警察应先给予口头警告。
2.开枪程序 在美国,警察的开枪程序主要由前期程序与后期程序两部分组成。美国警察用枪的前期程序主要包括警告、持枪压制及谈判。第一,警告。在美国,警察开枪前一般要进行警告,主要采取口头形式,禁止鸣枪警告。第二,持枪压制。指一名警察在实施检查或搜查时,同伴站在有利位置持枪警戒,时刻准备开枪射击袭警者。第三,谈判。为营救人质、减少伤亡。而在用枪后期也会进行报告、媒体沟通、心理辅导及法律帮助等程序。
四、警察用枪政策的建议
讨论警察用枪的问题,必须有更为理性的法治化思维。限制警察用枪还是加强警察用枪,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需要统一到成熟理性的规则之中来,形成普遍化的法治规制,使得枪与警察组合而成的执法实体,既能够避免公民权利陷入困顿,又能有效预防隐匿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安全威胁。
一、严密成熟的规则
中国内地对警察用枪的法治化规制还很不成熟。规则的粗陋使得警察用枪的场合、时机、限度、责任等都缺乏规制,同时对枪支不当使用的限制与防范也显得模棱两可,并不能为一线民警在具体执法过程提供明确具体的“定心丸”。因此,对警察使用枪支的规范应当全面系统而严密,既要完善对警察持枪资格的实体规范和审查评估的程序性规范,也应针对实践中的枪支使用情况,着重完善对警察开枪的程序性指引和控制,包括事后的评估与问责环节。由于实践执法面临的往往是各种紧急状况,需要执法者拥有客观准确而迅速的判断。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与平时对武器使用的事后评估是离不开的。
二、“少而精”而非“全覆盖”
要对一线持枪民警进行系统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必须做到依法用枪,不滥用枪支。现在许多城市有了配枪警察巡逻队,一些地区实现了警察普遍配枪。
这方面,英国的方式是将持枪警察制度与武装警车制度相结合。英国不是所有警察都配枪。缺乏训练的人持枪反而可能增加风险:首先,他可能滥用枪支;其次,也可能成为犯罪分子夺枪的袭击目标。因此,英国是在警察队伍中遴选出身体、心理素质都过硬的人,每年进行集中训练,并要通过考试才能使用枪械。如果未达标或未完成训练量,持枪资格将被取消,必须补考和加训。平时,这些人分散在各个警队。遇到重大案件时,会被调集至一线处置紧急情况。
此外,武装警车制度也起到了辅助作用。警车的机动性很强,比如发生了暴恐事件,持枪警察立刻出动的同时,在附近巡逻的武装警车也可立刻赶往现场。未配枪警察负责外围警戒、疏散群众等一些风险性较小的工作。这两种方式相结合有利于高效、快速地解决问题。因此,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全员配枪,而是一支“少而精”的配枪警察队伍,能够快速反应并处置突发案件。
三、前瞻性的应对
在昆明火车站暴恐袭击事件中付出沉重代价之后,决策层开始重新审视原有的用枪政策。而庆安事件所反映出的道德、社会与法律困境也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以突发事件推动决策的被动模式无法真正带来安全,只有具有前瞻性的系统性应对才能抵御日益猖獗的犯罪。
让不让警察普遍持枪并不是政策的症结所在,让警察形成普遍意义上的用枪规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不是政策的改变就能一蹴而就的,要让警察的每一次开枪,都变成他们正确依法有效使用枪支的行为训练,即便刚开始有预测不准、估计不当的时候,但却是形成普遍意义上用枪的法治秩序的必要代价。当然,也不是说只要警察多开枪就能够自动形成这样的行为习惯,而必须着眼于为用枪的规范化设计出配套的评估和检测机制,将每一次开枪纳入理性的评估体系当中,而不受舆论的干扰,在准确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用枪的行为评价并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久而久之,才能将依法正确有效使用枪支的意识和行为规范,深深植入执法警察的行为自觉当中。
参考文献:
[1]黄静野.重读庆安.2015 [2]搜狐新闻:昆明恐袭之后持枪是一件复杂的事.2015 [3]傅达林.警察用枪的两难困境.2015 [4]搜狐新闻:媒体谈中国警察用枪:不敢佩 不敢开 不会用.2015 [5]检察日报:如何让用枪不纠结
[6]中国青年报:揭秘警察配枪:什么情况下允许警察用枪图.2014 [7]韩增辉.简析警察用枪困境——广东调研报告.北京: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2010 [8]赵亚彬,左凯,倪元君.警察用枪困境的对策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2013 [9]徐丹彤.美国警察枪支使用法律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武警学院基础部.2011 [10]李悦.新形势下改革我国警察射击训练的几点思考.甘肃政法学院.2015 [11]智世勇.论警察临战用枪中的“判明”.石家庄市公安局.2012 [12]朱立伟,谢川豫.论公安民警用枪的困境与对策.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4 [13]Hyslop, Margie.Legislators Up in Arms about State Police Gun Policy,2002 [14]Vidisha Barua Worley,Robert M.Worley.Shocking Policy: Municipal Liability for the Use of Tasers and Stun Guns by the Police,2011
第二篇:沪警察配枪巡逻
沪警察配枪巡逻
2010年2月28日,上海民警张令合苦于没有枪支,只能与劫持人质的劫匪进行周旋,等待特警赶来。可特警刚到现场,人质就被杀害了。而此时距离警方接警才过了仅仅8分钟。
4年过去,巡逻在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上,48岁的张令合在回忆此事时,仍然很惭愧。
张令合:我很惭愧没有把那个小女孩救下来,作为第一个目击者的民警,我认为我当时要有一把枪,我是肯定要开枪的,因为机会肯定是有的,因为我已经缓和了大概8分钟左右。我之所以要缓和他的时间就是要等我们特警过来,因为我们民警就配了一把催泪瓦斯还有一个警棍。
而说这话时,巡警老张已经完成各项复杂的测试,为即将到来的佩枪巡逻做好了准备。
从今天起,会有一千多名佩枪民警,在派出所辖区内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一旦出现危害安全的突发事件,比如聚众斗殴、持械抢劫、实施暴力行为后拘捕、逃跑的,民警在经警告无效时,有权开枪射击。来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开枪。
对此,上海市公安局表示,此举是为了随时应对并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最大限度地维护安全,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将上海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巡逻指导处处长芮明华:第一个背景就是3·01的暴恐事件,第二个背景就是目前个人的极端行为比较多,包括我们上海也发生过,需要我们在处置的时候佩戴自己枪支武器,予以及时的制止。第三个背景作为警察来说,佩枪是天经地义的,从世界警务工作来看各地的警察都是佩枪的,所以我们从中国警察今后发展的路径,最终也得要佩枪。
上海街头巡逻民警已经统一更换装备,开始了两两搭档的佩枪巡逻,每人配发1支05式转轮手枪。芮明华介绍,与半自动手枪相比,转轮手枪的性能可靠,不易卡壳,停止作用较好,不会因为子弹“贯穿”而误伤群众,杀伤力度适中,足够有效制止犯罪,适合城市警察使用。
针对外界对民警滥用佩枪的担心,芮明华表示,上海已经展开为期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实行专属用枪制和心理评估介入机制。有信心把枪支事故和滥用枪支概率降到最低。
芮明华:公安机关本来就是个纪律部队,很明确的要求民警去执行的。日常管理来说我们都是要求经常性的、定时定期的纪律教育。除此这个以外,巡警在执勤之前有一个叫巡前训示,收岗总结的时候也会说类似的东西。哪些人可以用枪、哪些人不适合佩枪,遴选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展这个行动。现在培训的人都经过了心理测试,事前是心理评估,事后是心理干预。拔枪要报告,如果你开枪以后打到人了,他必须要进行心理干预,心理上替你调整。我们每个分局都有心理师。
针对民警佩枪的心理要求,上海市公安局专门为各局组建了一支五人工作小组,由心理教官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共同组成。他们的任务就是对巡警成绩进行确认、甄别,来判定民警是否适合佩枪,并为所有佩枪民警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心理咨询。
4年前的事件,曾一度给民警张令合造成了“晚上不敢走江苏路”、“做噩梦”的心理阴影。但在警方专业的心理干预之后,老张早已可以坦然面对过去。在得知佩枪任务后,张令合还是倍感压力。
记者:枪不是玩具,你有压力吗?
张令合:压力是有。社会治安比较复杂。既然佩了枪我有责任保护他,也有责任保护我们的市民,遇到突发事件果断开枪。
今天,有一千多位民警同张令合一起,佩枪上路。作为生命个体,他们思考的角度各有不同,但同为一线巡逻民警,他们忠诚职业的选择殊途同归,那就是:少动枪,但到了万不得已也会坚决亮剑。
第三篇:防止警察的枪走火
防止警察的枪走火?
提问者:碎石头一个 浏览72523次
最近,警察的枪频频走火,这是怎么回事?能防止吗? 回答者:壹读君 2014-06-07
河南郑州,一位警察叔叔在幼儿园给小朋友和家长讲安全知识,手中的枪很不安全地走火伤了四人;云南罗平,一名警察酒后和人吵架,走火打死了一个农民;贵州三穗,一对小两口吵架,警察在劝架时开枪打死了男主人……
这都是在最近一个月真实上演的极品版警察故事。枪支走火、酒后执法、不当开枪……这些不专业、不靠谱的行为,在反恐力度加大,警察全部持枪上街巡逻后,一下子冒了出来。
只要佩枪,就有可能走火;想要完全不走火,只能不配枪。如何防止警察的枪走火,可能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今天壹读君就聊聊,警察的枪,如何才能不随便走火。
一切枪支走火都是人的错
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伊春兰在论文《防止警用枪支意外走火原因探讨》里,就旗帜鲜明地说:一切意外走火,都是持枪者的问题。
她透露说,眼下,很多警察同志在用枪这件事上还比较幼稚——真正了解枪支弹药基本常识的警察不多,有人连自己所用枪弹的型号都不知道,更别说熟悉枪及子弹的构造;有的警察虽然进行过短期培训,也只是略懂皮毛;有的警察长时间不接触枪支,一旦用起来手感生疏,很容易发生走火……
拿河南郑州那位警察叔叔来说,他解释说,枪支走火的原因是不知道枪里有子弹。这个解释本身就非常不专业,因为在警械使用训练课程中,这是最基本的一条原则——持枪者所接触的任何枪支,都应把它当作枪内有实弹来对待,就算你亲眼看到子弹退膛,也要再亲自检查验证枪里确实已经没有子弹了。
这一细节,是使用枪支的诸多技术细节之一,其余的还包括:持握枪支时,要始终将枪口指向安全地方,要始终将手指放在扳机护圈外,以及,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开枪。
警察用枪,和司机开车道理是一样的警察劝架把人打死的事儿不是第一次发生了。2010年,也是在贵州,四个农民吵架吵大发了,附近派出所所长接到报警后赶到现场,很快把架给劝停了——他拔枪打出五发子弹,当场打死了其中两人。
不得不说,这和警察平时接受的枪支训练有很大关系。
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柯良栋与公安部法制局副局长李文胜在论文《香港警方怎样管理和使用枪支》里介绍说,中国公安的技能训练,侧重于体能和射击的精准度,至于如何依法合法使用警械,往往比较模糊。许多公安对于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枪,在用枪时应遵守哪些规定,是不太有概念的。
一旦遇上事儿,一些警察往往凭借的只是模糊的经验,急躁的性子,或者热烈的酒精。在这点上,香港警察的训练就很值得见贤思齐。他们非常重视实战性。每年,除了练习射击准确性外,香港阿Sir们还要接受决定使用枪支与否的训练——香港警务处将实战中的case制作成视频,阿Sir们观看并判断是否拔枪以及是否开枪。
训练结束后,“考生”还要向教官报告是否拔枪及开枪的事实理由和法律要求。教官将根据其回答做出评判,并帮助其纠正错误。
香港有全球第一所高科技警察训练大楼,每一名警员都要接受模拟真实的战术训练 有一个让壹读君感慨的细节是,他们每场实训课程的视频,都是不一样的,以让阿Sir们在课堂上就经历在执法中一切可能出现的状况。
香港警察的举止留给论文两位作者的印象是:他们对于用枪的把握与专业度,就如同司机开车,清清楚楚地知道红灯停绿灯走。
光打得准是没用的说中国警察枪支训练课程水准低下,是有欠公平的。
中国警察构成主要包括三大类:警校毕业生、非警校毕业生和转业军人。在这三类人员中,警校毕业生接受的培训最为全面,从手枪使用能力来说,也是最高。
在校期间,他们要完成多门警察必修技能课的学习,手枪射击就是其中的一门课程,并且射击课必须100分才合格,不合格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不合格的则辞退。
但是,在这套评价体系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的射击成绩过分强调射击精度,忽视了技能的实用性。
举个栗子,许多警校的训练射击都是25米环靶打精度射击,射击时扣动扳机都要预压两档然后枪响,从抬起枪到响枪最少也要3秒钟。
但在实战中,与坏人距离往往只有3到5米,甚至更近,此前的训练瞬间就丧失了意义——等你按流程做好射击准备,要么是坏人早跑得没影了,要么你已经被坏人给撂倒了。
壹读君的一位警察小伙伴就吐槽说,很多警校当年的“神枪手”,成为真正的警察后,发现面对坏人时,用枪还不如肉搏呢。
另一种情况,就是拿枪的时候过分亢奋,又没有记住持枪用枪要领,一不小心就啪啪了。
所以,用枪这件事,似乎一不小心又陷入了“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困境。壹读君相信,要防止走火,赶紧提高警察的专业性才是唯一的办法。
第四篇:浙江省警察公务用枪安全规范问题研究
浙江省警察公务用枪安全规范问题研究
摘 要:警察作为国家的行政执法的暴力安全机关,佩戴枪支武器是其日常执行任务不可或缺的一项执法行为,其枪支只作为制止犯罪和自身防卫的功能。但只有在枪支安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才能体现出其作为一名警察自我防卫的功能。所以警用枪支的安全和规范使用成了警务人员佩戴枪支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对比较典型几项用枪安全规范进行调研,整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只对规范公务用枪规范提供参考。
关键词:警察;安全规范;警务用枪
一、调查的背景
在浙江省划定十个市县为调查目标,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和研究浙江省范围内在职公安民警使用枪支的真实情况。我组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业余时间,将调查问卷(见附页)分发、交付给各个地区的抽样对象。让他们代我们向当地的公安部门进行发放。这样能够使我们所获得的数据能够不为地域条件所限制。并且我们确保能够使得每个调查地区所获得的数据能够相对的平均,我们控制了每个地区的问卷发放数量,也确保偶然性对最终调查结果的干扰性降到最低。
二、数据的整理
我组这次的调查共涉及到浙江省内的杭州、宁波、绍兴、舟山、金华、丽水、温州、嘉兴、台州、富阳共十个市县。每个城市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共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经过认真填写,对回收后的经数据进行整理,共有93份问卷有漏填或者多填的情况,将其定义为废卷,不作为这次的参考数据中。总体来说,这次在浙江省划定的调查目标共收有效问卷907份。平均每个城市90份。其中男性占了绝大多数,共有764份,剩余的143位为女性。而警种涉列各个大队级别,巡特警大队、交警大队、禁毒大队、经侦大队、治安大队、刑侦大队、网监大队、派出所,相对比较均衡,具有普遍代表性。
公务用枪的配备方面,相对于浙江警察学院已经全面配备了国产92式手枪来说,被调查的基层公安机关大多却还在使用64式、77式手枪。使用92式手枪的基层民警只有95位,占到调查人数的10%左右。而64式手枪的普及度比较高,有526位,占调查人数的58%左右,剩下的将近32%的基层民警使用的则是77式手枪。
射击训练与保养方面,每年枪支的射击训练和保养问题。调查显示,有将近92%的基层民警在交接枪支的时候不对枪支进行拆卸清洗和保养,甚至没有对其进行性能的一个检测,造成这个结果的大部分原因是民警对枪支的“陌生感”,参加射击集中训练的次数相对较少,除了巡特警外,其他警种每年不超过一次。不能够对自己身上所佩戴的枪支达到熟练使用,更不用说能够得心应手的掌控。并且大部分的民警所参加的训练都是精度训练,从枪支接手里到射击完毕这短暂的时间里,主要是在据枪、瞄准、射击的环节上,对枪支的安全操作和擦拭一般不做要求,从而造成了不对枪支保养不重视,缺少了对枪支的了解,并且没有形成良好的枪支安全操作规范的理念。
枪支的操作和管理方面。据统计大部分民警都做到了枪弹分离这项安全保管要求,问卷数量高达874份。并且有903份调查问卷的民警都会注意枪口指向这一重要安全规范,剩下的4份也勾选了偶尔注意这一选项。但其中食指摆放的问题上却做得很不规范,不那么近乎人意。在调查中只有68份被调查的民警能够做到在持枪时(未进行射击时),食指放在扳机护圈外。有830份被调查者表示食指是一直放在扳机上,剩下的9份则是偶尔放在扳机护圈外。
使用枪支合理应用方面。由于该项为多选,则在数据的整理方面遇到了较大困难。但是总体来看,大部分民警对枪械的合理应用这一项还是比较谨慎的,都能勾选持刀行凶、持枪、持枪行凶这几个选项,而持棍行凶这个选项则无人勾选。在警务工作中,基层民警对用枪的法律界定相对来说比较了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其执法的合法性,并且在浙江省警务工作执法资格考试中也是重点测试题,民警能够基本掌握用枪的时机,但相对用枪的技能则更加薄弱,其最主要原因还是在射击训练模式和训练次数的匮乏有直接关联。
三、数据的分析
(一)枪支的配备
基层公安部门的枪支配备情况可谓“五花八门”,并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其中主要以64式手枪为主,77式手枪为辅,而92式手枪可以说是“如同珍宝”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基层枪支配备不统一,尚不能达到及时更新,统一备装的规范。同时这也对民警的射击训练带来了不少的问题。以浙江警察学院在校生为例,在学校的射击课教学上,学生训练所使用的枪支为92式手枪。但是当这些“用惯了”92式手枪的在校生毕业后,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便要再适应其他型号的枪支,不利于技能的“传导”。从本次的调查数据来看着普遍存在此类问题。这三种公安用枪的使用手感相差比较大,所以很容易出现警校的专业毕业生工作后对自己所佩戴的枪支的“陌生感”,并影响他们在真正使用枪支时的状态。
(二)射击训练和枪支保养
射击训练与枪支的保养,这两个科目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训练有素的射击手一定会对他自己所使用的枪支“爱护有加”,只有这样才能使枪其“主人”使用下发挥其最好的水平。相反的,一个不经常接受射击训练的民警对枪支的看法也只是工作上的一个责任罢了。众所周知,从整个我国执法环境中,非特殊警种里真正需要公安民警使用枪支的概率是比较少,所以在这个执法环境的背景下,普通民警对枪支的看法越来越形成了一种“保管”的意识,而不是防卫工具。极少的使用概率,有限的训练机会使得警用手枪长期地“蜷缩”在枪套中,不见天日。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枪支的老化、民警射击能力的下降,也就成为民警枪支使用安全规范的巨大隐患。
(三)枪支管理和操作
根据整个调查数据分析,枪支管理这方面可以说是最优良的方面,基本都可以做到枪弹分离这一基本的枪械安全操作规范。但这项规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反而会耽误最佳的射击时间,毕竟在紧急情况下填装弹药再上膛射击要比出枪开保险射击慢的很多,也就更加对民警的反应要求提高。在平常的枪支保管可以采取枪弹分离,而在紧急的出警任务中,提前的填装弹匣还是优于临时填装弹药的。
关于食指的摆放问题,也是最应该重点强调的方面。公安民警在使用枪支时往往都是在一个比较紧急、危险的情况下出现的。在这种条件环境下,民警往往处于一种高压的状态,大脑是很难精确控制自身的小肌肉群,从而影响自己的动作。这时如果持枪手的手指位于枪支的扳机上,走火将是再所难免的。在自己意料之外的走火很容易伤及周围群众,将产生不必要的损伤和事故。
(四)枪支的合理应用
合理应用枪支,换个表达方式即是对武力等级的研判。调查的都是浙江省各个警种的警察,也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并且能够判明案件性质,通过统计分析此次的调查对象对武力等级的判断比较清晰,能够根据警情合理使用枪支,了解法律程序,尤其是经过在只培训的民警,了解武力升级的相关常识。
四、结论与建议
任何的调查工作都有他的应用价值。本次调研的目的也正是通过对浙江省基层民警使用枪支的情况,为更好的规范民警用枪的安全操作作参考。明确在未来工作中,对在职民警枪支安全规范的培训重点。作为教育训练工作的建议,我觉得更应该从适应现今基层背景的情况入手,而不是如何去改变基层的情况。在上一节的数据分析中讲到,在枪支的装备中还是难以做到装备的统一,所以在训练时可以考虑多种枪型的理论普及及训练,使得培训民警对掌握各种型号枪支的性能。在对枪支的保管方面更可以用定人、定枪来增加学员对枪支的“认同”感,让他们产生“这就是我的枪”的想法。自然也会加倍的“爱护”。射击训练方面,都说“神枪手是子弹喂出来的”,可以说精准的射击能力与民警自身的天赋和训练都分不开,而重点则是在后者。充足的训练机会能够帮助民警对操作枪支的感觉的掌控。除了最基础的精度射击,我们更应该模拟各种紧急场景,增加近距离射击科目,来提高民警对紧急情况的一个应对能力和非正常姿势射击的精确度。将环境和警情进行模拟,从而达到趋于真实的射击条件。对于食指应放在扳机护圈外这个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的毛病。这也要在实弹训练时不断的强化,使其达到自然指向强化记忆,食指在扳机问题也就可以养成良好的用枪习惯,形成自然而然的规范操作。最后是使用枪械时的武力等级的正确判断,我觉得正常的武力判断是不会有错的,但是重点是当接处警的民警在面对挑衅是应该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莽撞。这是我认为枪支正确使用最最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地方。
现如今的我国社会的治安案件以及暴力恐怖活动正在逐步上升,这也对一线的基层民警对枪支使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自身防卫则更需要再枪支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民警在高度紧张状态下用枪也是在合理、规范的训练下才能完成的。规范使用枪支,合理警务用枪更是大势所趋,重视枪支使用规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凌云.简论警察开枪的合法情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2(5): 19-24.[2] 石子坚.警察开枪的困扰及其解决途径之探讨[J].公安学刊,2006(7): 32-34.[3] 柯良栋,等1香港警方怎样管理和使用枪支[J]人民公安,2001(1): 281
第五篇:军训用枪管理规定
学生军训枪支弹药管理使用规定
为确保学生军训枪支、弹药的使用安全,杜绝事故的发生,保证军训的顺利进行。特制定《学生军训枪支、弹药管理使用规定》,望各学院在军训中严格遵照执行。
1.学生军训枪支必须严格管理,各学院负责学生军训工作的辅导员对本学院学生使用的枪支要负全面责任。
2.严格枪支出入库制度,各学院用枪应根据军训计划安排,提前半小时到武器库办理领用手续,操课后必须擦拭干净并立即交送武器库。
3.爱护武器,轻拿轻放,严禁碰撞,严禁枪口对人,严禁随意拆卸,严禁随意转借,严禁用枪玩耍。如有丢失、损坏应立即向上级报告。
4.实弹射击时由武装部指定发弹员,无关人员不得靠近弹药;未经许可发弹员不得随意增发弹药数。
5、实弹射击结束以后,武装部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清理靶场、清点剩余的弹药数,填写清单上交;严禁私人保留子弹。
辽宁师范大学武装部 二〇〇五年九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