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农村“三资”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02:3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阳县农村“三资”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阳县农村“三资”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第一篇:平阳县农村“三资”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平阳县农村“三资”管理面临挑战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平阳县下辖10个镇(乡)、600个行政村、36个社区,2003年以来全县所有村社都实行了村账委托代理制,建立了10个代理服务中心,落实专职代理人员50名,所有代理中心均采用电算化核算,县、镇、村实现三级计算机监管网络。所有村社与镇(乡)代理服务中心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实行“五统一”、坚持“五不变”的管理方式。“五统一”即: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记账、统一公开、统一建档。“五不变”即:村级集体资产的所有权不变、村级集体资金使用权不变、以村为独立的基本核算单位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民主理财监督权不变。我县村集体经济薄弱,截至2014年底,村(社)资产总额达236236万元,负债总额161043万元,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有525个,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有438个。通过近几年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规范化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得到了进一步保值增值,因村集体财务问题信访也大大减少,农村社会稳定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二、面临挑战

虽然农村“三资”管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一)委托代理模式受到质疑。现行的村账代理制,对规范村级“三资”管理起到的作用是毋庸臵疑的,但随着代理制深入推行,有人认为村账代理权限已经超出了委托代理协议的规定范围,代理中心 将政府的指导性意见作为工作的准则,报销标准、报销程序要求过于严格,如村干部报酬、办公费用、捐赞助等非生产性支出行为不仅要履行村级审批程序,还要经过社区、镇(乡)分管领导或纪委的审批,有些支出已经社员(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却仍不能报销,部分县(市)还强制要求将村集体现金直接纳入代理中心代管等等。事实上这种情况确实存在。由于在推行村账委托代理之前,只有极少数村有进行会计核算,绝大部分村只进行流水账的登记,票据保存及日记账登载都很不完整,公开也很不透明、及时,财务管理还达不到群众的要求,意见很大,上访不断。政府在看到村级“三资”管理混乱对农村社会稳定的深刻影响后,出资、出人、出场地、出文件,一手推动村账委托代理,建立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并将此作为村级“三资”管理的工作准则。但随着农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村账委托代理抵触心理也越来越严重,部分人认为现有的委托代理已经违背了村民自治精神,对这种“三资”管理模式产生强烈质疑。

(二)村级“三资”管理动力不足。村干部经济或政治诉求没有给予合理解决,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无法保障,村级基层组织动力不足,不愿推动“三资”规范化管理。我县村级基层干部报酬待遇低,除村书记、主任与村监会主任领取1万元不到的固定工作津贴外,其它村两委成员、村报账员均没有固定报酬,当村干部是一项明摆的赔钱买卖,从选举一开始,首先村民就质疑村干部竞选动机不良,很多村干部也认为那么点津贴与自己的工作量根本不相匹配。村干部又没有转事业人员或公务员的渠道。而随着城乡统筹进程加快,村干部肩上的 2 担子越来越重,而对村干部廉政要求又越来越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较低,存在“软、懒、散”等情况,部分村主要干部长期不在家,票据签字不齐全,财务屡催不报结,重大经济事务无人主持,甚至部分村干部为了在任期能捞得好处,不惜铤而走险,挪用或侵占村级资金资产。村级“三资”主要管理者村报账员没有固定报酬,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甚至部分报账员连最基本的日记账也不会登记,资金管理较为混乱,人员随意更换,队伍不稳定,积极性低,无法满足村级“三资”管理的需要。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不足,会议、误工等补贴发放不到位,社员(村民)代表会议难以召开,重大事情履行程序不到位。村级基层组织的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村级“三资”管理的前进步伐。

(三)监督效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村务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村监会)作用发挥不明显。村监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村党组织书记又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因此村监会对村级财务难以开展平级监督。部分村监会主任直接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自我监督效力弱。大部分村村监会只有村监会主任领取固定津贴,村监会成员不参与村级事务监督,导致村级监督没有履行集体决策。二是镇(乡)监管不到位。多方的压力常常让镇(乡)“三资”中心会计监督不够独立。一方面来自村级压力,部分村干部过分强调所谓“自治权”,不将相关手续或附件补充完整,拒不执行相关的财务规定,而“三资”中心拿不出强制性惩罚措施。另一方面来自镇(乡)政府方面的压力,镇(乡)一级大量的工作要由村里去实施完成,村里的财务一旦停报,相关的工作任务就无法推进,在推进重点工程项目与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两者起冲突时,镇(乡)里就会毫无犹豫地 选择前者,受聘于镇(乡)政府的代理会计,只能遵从。三是县审计监督力量薄弱。我县按照三年轮审任务,每年至少要完成200个行政村审计,群众反映强烈要求审计的村就不下10个。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服务站才配备专职审计人员2人,现有的审计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审计任务。审计取证难,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有些疑问焦点无法取得相关证据,只能出具有保留的审计意见。审计结果的执行力差,对于审计出来的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进行处罚,无法对村干部起到较强的威慑作用,群众往往对审计处理结果不太满意。

三、建议对策

(一)转变管理模式。村账委托代理本意是解决村级财务管理水平差、会计监督不独立等问题,但在观察中发现,违反委托代理协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触犯村集体自治权的行为时有发生。此时若不深刻反思改变原有的代理模式,村账委托代理制毕将会步履维艰,其效果也会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转变“三资”管理模式:一是充分尊重民主自愿原则。村集体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必须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主权利,由社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在村集体与代理机构相互协商的基础上,订立书面委托协议方可施行。取消村集体代理率作为镇(乡)“三资”管理的考核目标,严禁强制代理,协议期满后,村集体可自行解除代理。二是管理为辅,监督为主。村账委托代理制本是解决村级“三资”管理混乱的暂时权宜之计。一直让村集体“三资”被动接受代管,村级财务制度建立、执行落实、民主监督等方面进行大包大揽对提高村级自身管理水平没有好处,也不现实。笔者认为镇(乡)政府已经到了从村级“三资” 管理主体逐步退出的时候,应该更多考虑如何化被动管理为主动监督,对村民信访反映的热点、焦点“三资”问题进行深查,对离任的村干部进行任期审计,对违反法律的行为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促使村集体“三资”自主管理,用法制化思维全面代替行政管理手段。三是建立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引入充分竞争机制,引导民营资本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为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出租、发包、转让等重大资产处臵及村集体股权转让、村集体重大工程建设等行为搭建一个信息畅通、高效完备、公平交易、充分竞争的平台。允许村集体委托代理公司、镇(乡)代理或自我核算等多种“三资”管理模式共存。

(二)调动“三资”管理积极性。调动村级基层“三资”管理积极性关键是要解决好村干部合理的利益诉求问题,针对本县的实际,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核定村干部(含村账报员)报酬标准。根据村人口数、村集体收入、当地人均收入水平等因素核定村干部基本报酬,再将村“三资”管理的工作列入年终绩效考核,根据年终考核结果发放年终绩效奖。资金来源为县财政、村集体自筹、各项工作经费。二是合理解决村干部政治诉求。每年全县事业单位或公务员人员考试中预留一部分名额给村主要干部,对连续3年“三资”管理工作考核优秀的村干部给予加分。三是部分解决村干部的养老问题。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对任职期间村级“三资”管理稳定,未出现“三资”违法乱纪行为的村主要干部(含村账员)养老保险进行补贴。四是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明确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使用范围和补助对象,县财政每年对村集体经常性年收入不足5万元的村,补足到5万元。各村根据组织运转经费的预算方案列支,确保各项“三资”管 理活动议事程序到位。通过进一步理顺村级基层组织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调动广大村干部“三资”管理积极性。

(三)加强监督效力。通过多层联合、提高管理手段来加强“三资”整体监督效力。主要措施:一是加强村级监督。保持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独立性,建立向村民(代表)大会报告负责制,依法依规对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村级工程建设、村务公开、村干部廉洁履职等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严格执行“先理财、后审批、再入账”的村级集体财务工作流程,定期向广大村民公示监督结果。经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对认为未履行集体决议、监督不到位或故意刁难的村监会主任给予告诫、罢免并扣除相应津贴。二是加强镇(乡)监督。从这几年运转来看,“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仍存在着监督不独立情况,可见直接代管并解决不了问题。镇(乡)政府还是要监督上着力,镇(乡)纪委、组织办、“三资”办、民政办等部门组成村“三资”监督小组定期开展村级“三资”管理情况巡查,及时纠正存在问题,督促落实县级审计监督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抽调镇(乡)具有农村审计资格证的“三资”管理人员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三资”问题开展专项审计,查处相关责任人责任。三是加强县级监督。通过委托社会中介的方式来充实我县农村审计力量,2015年我县已下拨财政预算69万元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经费,按每年230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计划,推进村级财务“三年一轮审”工作,审计结果向社员公布。委托社会中介审计大大加快了审计进程,同时也打消了部分群众对县级审计监督部门不信任的疑虑。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建立纪检、检察、审计、农业、财政等部门组成农村审计联席会议,建立问题移交、定 期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结论一经核实要立即移交,确保审计处理结果的落实。构成违纪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四是加强监管创新。在原有县、镇(乡)两级联网的基础上,开发村级报账平台,建成县、镇(乡)、村实时数据交互三级联网平台,不断延伸监督触角,通过农村“三资”管理系统实现“三资”管理及运行情况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实时预警、实时监管。建立村级财务公开网、有线电视公开等平台,在村集体同意授权的前提下,探索将村级原始凭证、日记账公开,使村级财务公开完全透明,切实让农民群众发挥好监督主体作用,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农村集体“三资”实现“阳光管理”。

第二篇:管理会计面临挑战

管理会计面临挑战

引言

2006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 IMA)组成研究组,对中国12个制造企业的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做了两次“访谈之旅”,历时一个半月。其间,IMA的研究部主任Raef Lawson教授曾在武汉和北京做过此行观感的报告。报告中提到管理会计在美国确有“衰落”的迹象,人们往往认为财务会计比管理会计重要,在学术界中尤其如此。但从企业界的调查结果来看,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应该说是越来越重要。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在两次旅途中我们经常交谈,许多看法是一致的。现把Lawson博士两个报告的提纲和我们交谈的一部分内容整理在一起,草成此文。由于语言阻隔,不可能全部译出请他过目,所以本文虽然代表我们两个人的意见,但错误之处应由笔者杨继良负责。

管理会计衰落的迹象

提到管理会计,大家都会说,这是西方定义的会计学两大学科中的一项,是现代会计学的一项新发展、意义重大等。另一方面,又会立刻想到这门学科目前的处境不佳,学术界中许多过去从事这门学科的人,不少弃之而去,给人以日益衰落的感觉。这种情况并不只存在于美国,在中国也是如此。也许可以说,这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

管理会计“日益衰落”,当我们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对比时,这种感觉尤其明显。

在美国,当提到会计这个学科时,人们联想到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而不是管理会计;提到会计专业考试时,往往指的是注册会计师(CPA)的考试,而不是执证管理会计师(CMA)(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有译为“注册管理会计师”的,实际上只是通过了IMA组织的考试,由IMA发给证件,并没有向政府“注册”的意思。实际上CPA也同样是“执证”而不是“注册”。美国的CPA协会(AICPA)与IMA同样都是民间机构。中国的情况不完全相同,故称CPA为注册会计师,此处按中国习惯译CPA为“注册会计师”)考试。我们这次访问的中国企业,半数是具相当规模的大型企业。和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交谈,和几所大学会计学院的青年老师和研究生座谈,给我们的印象是,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会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如果还没有取得CPA资格,第一件事就是要通过CPA考试。有一位刚参加工作的会计硕士说,CPA资格对就业有决定性作用;通过一些外国的会计资格考试,只能帮助取得面试的机会而已。相比之下,成本太高划不来。CPA资格是在会计事务所工作所必需。在美国,在会计事务所就业的会计人员只占5%—10%,其余90%以上的会计人员是在企业内部工作。那么,为什么大家还是会认为只有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取得执业资格,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会计师呢?分析其原因,美国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是经济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证券市场和资本运作来融资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这一趋势在安然事件(2001年初)以后更加明显。人们把注意力从管理会计转移到财务会计上。

中国的许多企业盼望上市,需要熟知CPA业务的会计人员。政府正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推出了一整套会计准则,使企业财务会计在2007年时做到与国际全面接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与财务会计方面的新规定更为关注,也是容易理解的。从报刊发表的文章和报道、从等待就业的学子的观点来看,人们对财务会计的关注超过管理会计,在美国和中国都是如此,这似乎成了一种国际趋势。

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却显出管理会计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极为重要;在管理会计的方法上亟待充实提高。近年进行的两项大规模调查(一项是IMA与安永会计公司合作的调查,另一项是IBM公司对其全球900家分公司CFO的调查)都得出同样的结论。

IMA与安永会计公司合作的调查

从报刊杂志所登载的文章看,对管理会计态度趋于淡漠的现象最迟应该是在2001年便被注意到了。作为美国管理会计师团体的IMA,深感对于管理会计当前竞争力的问题需要一个有说服力的调查,遂于2002年下半年与“四大”国际会计公司之一的安永合作,做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调查通过网络通讯进行,共发出23034份问卷,回收2000份,约占9%,响应率与类似的调查相似。答卷者所在公司平均职工1750 人,年销售收入 3亿美元,40%属于制造业。答卷者中31%是带有“总(C)”字头衔的,在报告书中称之为“决策者”,其余称为“决策参与者”。36%的答卷来自大企业,具有10亿美元年销售额,相当于《财富》1000强的规模。

报告书开头第一句话是:“管理会计正处在关键时刻(critical juncture)”。竞争和经营条件的不稳定性加剧,促使出现许多管理会计的方法和技术。那么,究竟哪些是在实务中被应用的呢?这次调查的目的就是要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调查结果有6项发现:

1.成本管理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关键的信息来源。81%的答卷者认为,成本管理对他的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其原因首先是当前经济滞缓,促使对成本管理和成本透明度的需要增加(75%)。其次,管理会计师更多地被看作是合伙人,56%的答卷者认为管理会计师关心的核心是战略性问题。可见,管理会计师仍然是决策者的战略参与者。

2.决策者和决策参与者都认为,最重要的是:(1)获得可以据以采取行动的成本信息(占答卷者的82%),(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占70%以上)。

3.有一些因素使成本的“能见度(visibility)”受到损害,即存在障碍。98%的答卷者认为存在扭曲成本的因素;38%认为有些因素甚至引起重大扭曲。扭曲的原因:30%认为是间接费用的分配,20%认为是共享服务的分配,19%认为是产品的多样化造成的。间接费用分配之所以成为首要问题,是因为从各行业总体来看,经营性的间接费用和销售与一般行政管理费占了营业成本的34% 到42%,这部分成本的分配出了偏差,所以造成比较大的扭曲。

4.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采用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并不是一件需要优先考虑的事。答卷者不论其所在公司属于什么行业、多大规模,都持这种看法。他们的理由是,企业已经拥有了各种新创的方法和工具,其中最普及(占23%-24%)的是ERP、新的编制预算和编制报表的软件。但一些一度相当普及的软件现在仍然被认为是重要方法的已降低到15%-16%,如作业成本法(ABC)和客户关系管理(CRM)。当一个公司考虑采用新的成本管理工具时,72%的答卷者(来自大企业的)称他们要使用本公司自己开发的电脑系统;其余28%打算采用已经成名的系统或ERP。因此,调查的组织者认为,虽然现行成本制度提供的成本信息不够正确,但企业并不乐意采用新的管理会计技术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限制条件在于经济现状和内部资源不足。

5.传统的成本会计方法仍被广泛采用。76%的答卷者采用定量技术和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如全部吸收成本法);其次为编制经营预算占75%、基本上按直接人工分配间接费用的做法占70%。愿意采用比较新的成本管理技术的不多:目标成本法占26%;增值管理占25%;约束论分析占22%。这些新的方法可谓尚在挣扎、谋求采用。

6.一些被认为能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之所以不被采用,其限制因素包括缺少适当的技术、缺少企业内部的支持、缺少领导层的支持。这三者伯仲相当,在作肯定回答的人中占84%-86%。但在做负面回答的人中,认为领导层支持不够的占40%,这是就大企业而言的;在小企业中,缺少技术成了最重大的限制条件。这个问题值得注意,因为近来常有议论,说领导重视是关键所在。

因此,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需要较好信息和现实限制之间搭起桥梁。对这个问题有多种说法:

1.采用某一种最佳软件并不是解决管理会计问题的“万灵药”,他们只愿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较好的方法。用户需要更适合自己特殊情况的软件,不只是现成的通用软件。

2.在目前价格昂贵的软件并不一定适用的情况下,传统的制表软件也可以适用于新的计算需要。

3.目前经济状况低迷,在不能明确认定某种建议有清楚的成本节约价值之前,企业领导不会愿意花钱购买新的管理软件。

尽管一般都认为成本扭曲普遍(“是常态而非例外”),各公司仍不愿意改变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在许多情况下,公司已经部分地(暂时地)回复到比较常规的管理会计方法。这说明,决策者必须充分了解企业的关键需要和目前的系统现状,对症下药,不宜盲目求新求变。IBM公司的调查结果

IBM公司2006年在全球范围内对各地分公司任CFO之职的900位高级经理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从1999年到预计的2009年这10年中,CFO需要在处理日常事务——即料理账务和报表中花费的时间正急剧减少:从1999年的65%减少到2006年的48%,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减少到35%;从事控制管理工作所花费的时间从20%提高到26%—27%;而向领导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花费的时间已有大幅度的增加,从1999年的15%提高到2006年的27%,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提高到40%!详见图1

在同一个调查中,这些CFO还认为,就其所从事的各项工作而言,重要性比较低的是“满足规章制度的要求”(57%),然后依次为“从财务角度加强内部控制”(59%)、“不断改进业务的经营”(61%)、“配合本公司的领导确定发展规划并加以实施”(61%)、和“衡量和监督业绩的完成情况”(69%)。

这个调查的结果表明,企业CFO正处于急剧的“角色转变”过程中。也可以说,企业财会人员整体处于角色转变过程之中。满足规章制度的要求,属于财务会计的内容,仍然是重要、不可缺少的。但加强内部控制、参与实施业绩考核和向领导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属于管理会计的范围,其在企业财会人员的职责中已压倒了算账、记账的职责。

学术界的困惑和对学生的误导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美国会计学术界的状况。

美国会计博士近年来匮乏的现象随处可见。与过去相比,近来每年获得会计博士的人数大约只有10年前的一半。2006年夏,美国会计学会年会上,每一位寻求职位的新科会计博士有3—4个现成的空缺等待着他申请。这种短缺现象必然引起这个学科能够开的课程和研究都有所减少。财务会计涉及会计领域以外的课程较少,而管理会计却涉及许多与会计没有直接联系的课程。换句话说,大学的会计系在课程的设置上,侧重于财务会计,其原因与教师缺乏有关。

课程设置也受政府干预的影响。在美国,虽然各大学在组织教学中都享有自主权,但实际上在确定本科生的课程时,还得接受政府部门的意见。例如,州政府的教育部门对大学的资格认证有重大影响。而这些部门都会要求把对外会计(财务会计)所需要的内容包括在课程之中,忽略管理会计方面的内容。其结果是大学本科课程往往以财务会计内容为导向。教授们也把最好、最聪明的学生向财务会计方向引导。有志于以会计为终生职业的学生,也往往相信他们的前程在于当一个注册会计师,不会选择其他方向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

教师的研究方向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学术界人士中,选定管理会计为其研究方向的往往处境维艰。照说,案例研究是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方法。20年多前,卡普兰号召学术界人士走出“象牙塔”,多从事这一类研究。他自己也确实身体力行,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然而,反响并不很热烈,大部分学术界人士仍然只推崇实证研究,常常看低案例研究。这是一种偏见。事实上,由IMA资助所作的一项案例研究,在2006年的AAA年会上获得“卓越会计文献”奖。可见,案例研究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当然从事案例研究是很难的,“成本”很高,学术界人士视为畏途进而贬低它的价值,在美国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在中国所见

对于从未来过中国的美国人,中国似乎是天文学上的“黑洞”:承认其客观存在,却不知其内容究竟是些什么东西。于是,有各种错误的猜测也是免不了的。我(Raef Lawson)今年两次来中国,访问了12家企业,历时一个半月。从所花费的时间和访谈的范围来看,也许算是美国会计学术界中对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最多的人。

访谈中,涉及最多的是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实际情况。这是一堂很好的课,我(Raef)的意外收获,用一句话来总括,是“想不到有一些在美国认为是了不起的管理会计方面的新创举,在中国早就存在。”虽然还有待完善,有的还只是一个雏形,但不能不说中国企业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而且是很有创见的。下面是对美国提出的一些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与我们在中国企业所见的做法作的比较,见表1。

值得专门一提的是,在中国企业中,内部利润/成本考核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然而西方会计学者却往往把他们近年在中国所见说成是在中国推行了西方责任会计方法的结果。2000年在一本“顶尖”会计杂志《管理会计研究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上,就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中国企业所做,“是西方管理会计实务(在中国的)一种应用。”类似的说法,屡见不鲜。笔者自己在20年前也有过这样的作为。我们在访谈中,曾经向这些中国企业的总会计师或财会部门负责人询及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这些方法的。例如,与西方的“标准成本”几乎相同的“计划成本(有的企业也改称为“标准成本”),他们的回答是“一向如此”,已经经历了几代人了!最有意思的是,美国管理会计界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平衡记分卡制度,提倡多指标评估业绩。然而我们所到的具规模的中国企业都有类似的做法。这些企业不但实施多指标考核,还把这些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最基层,而且有一套中国称为“原始记录”的统计制度来保证其实施;各企业还设有专门的职能机构(通常称为技术部或生产技术部)来管理这些技术经济指标的实现和考核。当被(杨继良)问及难道美国企业里没有这样的制度,以至于平衡记分卡提出多指标考核时,会被看作一种“创见”时,Raef的回答是,多数美国公司热衷于追求近期的利润,往往单纯以利润为目标,这也许是美国经济制度的局限性使然吧。

在对中国企业进行访谈时,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会计电算化已经相当普遍。有些大企业采用了整套的SAP管理软件,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重点不再是记账、算账了。对成本、资金的控制管理和业绩考核是财会部门的工作重点,这和上文提到的IBM公司的调查结果相同。中国企业看来还是沿用着传统的成本方法,这并不能说他们在管理会计上是落后了,这与上文提到的IMA与安永公司合作对美国大企业的调查结果,也是吻合的。企业的CFO是不是参与了最高管理当局的决策,事关企业的机密,我们不便多问,但从中国政府最近对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地位的再次确认来看,中国企业管理也是在向这个方向迈进。

因此,从企业实务的角度看,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并没有衰落。

结束语

围绕管理会计呈现衰落迹象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如何分界,是不是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界线?这门学科如何走向全球化?IMA近年着力介绍德国的成本方法,并且提出“与会计保持距离”、奢谈管理理论的方向不完全正确,这些做法是不是有普遍的参考意义?我们有太多的基础性问题,需要把全球对管理会计有兴趣的同行组织起来,共同商讨、共同努力。这是一项真正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第三篇: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市纪委、监察局

近年来,随着宜宾市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和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露,村社干部“三资”管理违纪违法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近三年受理的信访举报中,涉及“三资”管理类的占到了40.06%,并已出现村社干部贪污、挪用集体资金上百万的典型案件。群众因“三资”管理问题集访、缠访甚至诱发群体性涉稳事件,损害了党委、政府形象,破坏了基层和谐稳定。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从制度机制层面探寻矛盾和问题成因及解决办法,宜宾市纪委、监察局成立课题调研组,历时2个多月,深入区县、镇乡、村社开展调研。通过召开各个层面的座谈会,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开展政策法规咨询并广泛征求意见,调研组认为,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注重制度机制创新,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但在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和制度执行上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同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2003年推行、至今仍为绝大多数乡镇沿袭的“双代管”模式,一种是南溪县大观镇2008年开始探索、今年在南溪全县推开的“托管咨询”模式。2003年,宜宾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意见》(宜委办〔2003〕4号)规定:在不改变农村集体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得益权和审批权的前提下,将村社财务档案和村社集体资金交由乡镇农经站代管(即“双代管”),同时配套三项制度:一是“两审议制度”:财务预决算,经营项目的承包方法和指标,投资、大额集体财产的变卖和处理,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及基建项目资金安排等重大财务事项必须经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才能施行。二是实施村社集体财务“四项监督”:即村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乡镇农经站监督、县(区)农经部门监督、农民群众监督。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5-7人组成。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召开理财会议,审议集体财务事项,听取村民对村社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乡镇农经站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村社集体经济经营情况、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检查,督促村社干部和财务人员按财务制度办事。县(区)农经部门除日常检查外,每年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对部份村社集体经营和财务开展审计,对离任村社干部进行财务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集体经济经营和财务收支状况要定期向农民群众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实行“六个统一”。统一的现金管理:村社的现金收付(村社企业除外)统一由村兼职出纳管理。兼职出纳在收款后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全部交乡镇农经站代管,村社集体日常所需现金由乡镇农经站根据村社规模和资金的多少,核实相应的备付金,由村社出纳在乡镇农经站预支。统一的帐据:各县(区)农业(牧)局要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统一印制帐据、表册,实行严格管理。村会计集中统一办公:乡镇农经站每月集中村会计、出纳到乡镇集体办公一次。村会计要在乡镇农经站的指导下,按会计制度做好记帐、财务报表的编制和财务公布榜的相关工作。统一的开支审批:采取两级审核审批的办法,每项开支由民主理财小组、村社负责人审批后,报乡镇农经站统一审核后勤部报帐。统一的财务公开:村社财务要按照农业部、监察部制定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的要求如实向群众公开。公开的内容要全面具体,公开的时间、方式都要统一规范。统一的财务档案管理:村社财务档案由乡镇农经站设专门场所保存,未经乡镇农经站负责人批准,任何人不得私自折封和抽走村社财务帐本和单据。财务会计档案的销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

制度出台后,全市174个乡镇按要求实施了村社财务档案和村社集体资金交由乡镇农经站“双代管”,管理资金6872万元;153个乡镇按月或按季集中做帐,117个乡镇配备了专门的财务档案柜。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农经部门的精心指导,“双代管”在规范农村集体资金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会计工作质量得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得到增强,干群关系也得到改善。但由于监管对象主要针对农村集体资金,群众参与度低,民主理财小组作用发挥有限;特别是2007年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后乡镇农经站撤销、人员分流等原因,除“双代管”勉强维持外,“两审议”、“四监督”、“六统一”等制度逐渐流于形式。

2008年,宜宾市南溪县大观镇依托农村集体“三资”托管咨询中心,在“三资”管理方面作出了进一步尝试和探索。主要做法是:一是组建“中心”,搭建平台。乡镇成立“三资”托管咨询中心,从财政所选派一名机关干部负责日常管理,从乡镇机构改革后赋闲在家等待分流安置的原农经站农经专业人员中聘请3-5名具有农经专业知识的人员在“三资”托管咨询中心工作。将各村的会计补助集中作为中心运行经费,不足部分由财政补助。二是签订合同,托管“三资”。乡镇“三资”托管咨询中心与村(社区)签订“三资”托管咨询协议后实施托管行为。托管咨询中心以村(社区)为单位在信用社分别开设帐户,按照相关财经管理条例对村(社区)集体资金进行统一核算托管;对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然后在托管咨询中心建立资产资源台帐进行托管。各村(社区)“三资”档案资料由托管咨询中心统一建档管理,一村一柜,专人负责。三是公开透明,审计监督。建立“两员两会”(派驻村纪检员、村纪检委员,村情发布会、村务评议监督会)制度,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的监督。“两员”、村务监督小组通过参与决策、询问、质询等方式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活动的监督,托管咨询中心按季度将各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信息进行公开,村民可凭身份证查询本村(社区)“三资”财务票据和台账管理情况,各村(社区)按季度将集体“三资”运行管理情况在村情发布会上进行发布,接受群众质询。同时,县审计部门每年定期对各乡镇“三资”托管咨询中心的托管行为进行审计监督。

与“双代管”模式相比,“托管咨询”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进一步拓展和明确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内容,体现了“三资”管理进一步深入、深化。二是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在资金管理方面,建立了收入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资金管理岗位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在资产管理方面,实行了资产清查制度、台帐制度、评估制度、经营制度以及承包、租赁、出让制度;在资源管理方面,则建立了资源登记簿制度、公开协商和招投标制度、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三是增加了违纪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明确规定村(社区)干部或托管咨询中心工作人员违反财经纪律法规的,由乡镇党委、政府会同纪检监察部门,视其情节轻重,依纪依法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四是更加注重政府的引导和监督。托管中心由政府提供场所、设施、设备,管理人员由政府委派或招聘,资产、资源转让、出售、租赁、处置、报损等,要在中心备案甚至经中心审批,建立“两员两会”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行监督。

由于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人力、物力及技术支持,“托管咨询”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障村民对集体“三资”管理经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规范村(社区)干部行为,保证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2009年,托管咨询中心审核取消村(社区)拍卖自办企业、新盖办公楼、开发鱼塘、负债修路等近50项不合理申请,涉及资金30多万元;通过公开招投标程序,将2000余亩山林承包出去,盘活了村级集体资源,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多万元。

应该说,宜宾市自2003年以来开展的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探索,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深化,已经基本建立起了适应当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稳定的矛盾焦点问题,维护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双代管”尤其是“托管咨询”制度,也引起了一些矛盾和争议,如认为“三资”产权性质不明,难以保护国家、集体、个人的合法权益;监管机构性质错位,无法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集中反映在认为在操作层面甚至指导思想上,行政权侵犯了自治权,以及制度本身的执行力问题。对此,我们的看法是,不能割裂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去评判新生事物,应看到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坚持了正确的方向,顺应了时代要求,回应了社会关切,在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至于其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可以而且应该能在发展中予以完善和解决。

二、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的成因与剖析

从制度设计看,“双代管”和“托管咨询”都强调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规范管理、立体监督,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三资”概念不清、界定模糊,对强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研发现,不仅农民群众,甚至村社、镇乡包括县(区)干部,普遍对“三资”内涵及“三资”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谈不上分门别类、建章立制进行系统管理。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重“分”轻“统”,集体经济贫弱。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在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统”的成分越来越少,乡办、村办企业或倒闭或改制,集体土地、山林或下户或抛荒,很多村社集体经济成为“空壳”。二是市场经济发育迟缓。往往把农村集体经济形态狭隘地理解为资金,对资金、资产、资源及其界定缺乏概念,对如何运用资源、资产去衍生经济利益缺失认识。三是乡镇巨大的改革、发展、稳定压力使镇村干部更多的把精力放在目标考核的硬指标上,直接导致了对“三资”管理的忽视。

(二)管理不到位。“三资”管理水平低,运行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管理理念与民主法制进程和村民自治要求还有差距。如政府行文要求实施“双代管”、“托管”;由政府审计部门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审计;规定“农村集体资产转让、变卖、出售、租赁、入股投资等处置,„„需报镇财政所审批”等等。二是缺乏完整配套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双代管”对象主要限于集体资金,“托管咨询”目前还只针对村级集体“三资”,代管、托管之外的领域和环节,存在严重的管理机制、制度欠缺。三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没有规范的会计帐簿甚至根本没有账薄;帐簿设置不规范,“包包账”、“节节帐”较多,核算方式混乱;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收支现象现象严重;会计资料保管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等,是当前宜宾市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中的普遍现象。四是管理技术水平低。大多手工做帐,几乎没有现代管理和科技手段运用。五是“三资”管理效益发挥不充分。不论是“双代管”还是“托管咨询”,其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管财”而不是“理财”;政府投入众多财力建立的管理机构,从作用发挥上更多局限于一个做账机构。

造成管理不到位的原因,除前面分析到的认识差距外,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和基层干部执政能力、管理水平不适应是两个重要因素。根据国发〔2006〕30号文件规定,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农村经营管理站具体承担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管和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三大行政管理职能,宜宾市176个乡镇、10个街道办事处,3245个村(含社区)、25300个组(含居民小组),仅在市、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设置了参公管理的农经站,乡镇农经站在2007年全部撤销。在人员配置上,市级农经站仅4个编制,区县一般只有2名人员,难以承担对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监管、服务职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除推广“三资”“托管咨询”的南溪县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外,农村“三资”财务主要依靠村社会计(多由文书兼任)进行管理。这批人在村民中产生,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训练,虽然乡镇、农经管理部门也开展过一些培训,但效果并不理想。而从村社干部层面看,大批有文化、有眼光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家族势力、“地缘政治”盛行;以及村民民主选举权落实不到位等原因,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村社干部总体年龄老化,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较差,观念较为落后,尤其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及民主法制加速推进过程中实施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三资”管理绩效难以体现。

(三)监督不到位。一是纵向监督软弱。乡镇很少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核查和指导,审计工作也多流于形式,结果往往是“发现问题一箩筐,提出建议一大堆,处理意见无一字,再查问题依旧在”的恶性循环。二是横向监督虚化。虽然大部分村都设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并赋予其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的监督权、检查权、质询权和否决权,但“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的规定,以及实际操作中多由村社干部推荐、指定理财小组人员等操作模式,使民主监督形同虚设。三是群众监督缺位。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经营模式及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使农村各家各户的庭院经济还比较突出,绝大多数群众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只要事不关已,对集体事务基本上是漠不关心。四是被监督者“逃避”监督。相当部分村社干部还不适应农村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变化,“家长制”、“一言堂”作风严重。加上群众居住分散、对集体事务关注度低,以及上级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方面缺乏硬性约束,村社干部自律和他律意识淡薄,有意无意地逃避监督。

认识、管理、监督的不到位,造成制度执行大打折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成为宜宾市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三、宜宾市破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难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重大意义。农村集体“三资”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物质保障。近年来,随着宜宾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土地、森林、荒地、滩涂等农村集体资源已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农村集体拥有的各种资产也在市场经济中衍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加之政府转移支付的大幅度增加及各种补助、补偿资金的划转,社会捐赠款项和“一事一议”资金的汇聚,农村集体可支配的资金总量呈几何级增加,拥有上百万、千万集体“三资”的村社已不在少数。集体“三资”总量的巨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及农村民主进程的推进,使群众民主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集体经济利益,要求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现管理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的呼声越来越高。宜宾市“三资”管理现状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如若等闲视之,造成的后果必然是农村集体“三资”难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甚至流失,是个别村社干部大肆以权谋私、优亲厚友,恶化党群、干群关系,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和统筹城乡提供物质基础、维护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以及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重大意义。

(二)明晰产权,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鉴于2007年后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已家底不清的现状,当前,要积极引导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开展“三资”清理。要按相关要求和财务规定分类登记造册,建档管理,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政府应提供必要的物质及技术支持。清理工作中,要特别注重“三资”产权界定。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以法权形式体现所有制关系的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是用来巩固和规范市场经济中财产关系,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法权工具。但调研发现,在宜宾市乃至全国其他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进行探索的市州,都忽略了“三资”产权界定,普遍存在产权归属不清的问题。以各级政府拨款由村社集体投劳(包括占用土地)修建的水利设施、村社道路、卫生站所等为例,大都没有明确建成后的资产所有权属,全民所有(拨款)、村社集体(占地)和村民个人(投劳)三种成分没有明确区分,使得相关主体在行使责、权、利时缺乏必要的法理基础。虽然目前并无政府部门对国家在农村投入的资金所形成的财产主张权利,村集体习惯上也当然地把其视为是集体资产,但一旦国家要征地建设或其他原因涉及资产补偿和处置,矛盾和问题就会显现出来,甚至引发群体性涉稳事件。宜宾县大塔乡一村民投工投劳,国家投资形成的小水电因改制而发生纠纷,造成持续十多年村民与县、乡政府尖锐对立,基层组织瘫痪,就是很典型的反面例子。因此,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必须在立法和政策层面对“三资”产权作出界定,存在共有关系的要明确各自权利的归属。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方的职、责、利,正确维护国家、集体、个人的合法权益。

(三)建章立制,构建农村集体“三资”规范运行严密制度体系。在资金管理上,一是要建立财务收入管理制度。要明确纳入财务核算的类别和范围,做到应收尽收。二是要建立财务开支审批制度。日常开支按规定程序审批,重大事项开支应当履行民主程序。财务流程完成后,要按照财务公开程序进行公开。三是要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预算方案要按民主程序形成决议并张榜公布,调整预算要严格履行相关程序。年终应当及时进行决算,并将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结果向全体成员公布。四是要建立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财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账、款分管,支票、财务印鉴分别保管。五是要建立财务公开制度。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财务活动情况及有关账目,定期逐笔逐项向全体成员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资产管理上,一是要建立资产清查制度。要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做到账实、账款相符。二是要建立资产台账制度。要按资产类别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及时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情况。三是要健全资产评估制度。集体经济组织以招标投标方式承包、租赁、出让集体资产,以参股、联营、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合并或者分设等,必须进行资产评估。四是要建立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制度。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出让应当制定相关方案;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经营时,应当签订经济合同。经济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当及时归档并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备案。五是要建立资产经营制度。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出让经营的,要加强合同履行的监督检查;收取的承包费和租赁金要纳入账内核算。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资产,要明确经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和经营目标,确定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其股份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在资源管理上,一是要建立资源登记簿制度。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荒地、滩涂等集体资源,要按规定进行登记。二是要建立公开协商和招标投标制度。招标投标方案、招标公告、招标合同和相关资料要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备案。三是要建立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应当签订书面协议,统一编号,实行合同管理。四是要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收益专项管理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要纳入账内核算,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专项审计监督。

(四)强化监督,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公开透明。一是要加强民主监督。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预算和决算,收益分配方案,集体“三资”经营方式的确定及变更,购置或者处分重要固定资产,重大投资项目或举债,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其他有关集体“三资”管理的重大事项,都要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全体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履行民主程序。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定期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三资”运营情况,听取对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或者民主理财小组应当对集体“三资”管理的事项进行监督,对集体“三资”使用、维护和收益分配不当的提出整改意见。二是要加强审计监督。对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预算和决算、资金的使用和收益分配要进行定期审计,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问题要进行重点审计,对集体资产和资源的运营要进行专项审计,对村社干部要进行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查出侵占集体“三资”问题的,要责成责任人如数退还集体经济组织;构成违纪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五)强化引导,促进农村集体“三资”持续健康发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服务,是政府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政府在农村集体“三资”中“出资人”的身份,也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中全民出资成分的监管,确保国有资产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应。针对当前宜宾市农民群众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意识还不够强;参与管理和监督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尚不完全具备;部分从不规范制度中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村组干部对规范管理持抗拒态度的现状,党委、政府加强“三资”管理的引导、监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强势介入,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我们认为,在尊重村民自治前提下,政府的作用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抓紧出台有关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法规,指导村委会从制度层面建立和完善集体“三资”管理的长效机制。二是要为村民实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创造和提供条件。要大力宣传和认真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督促村委会全面落实村务、社务公开;帮助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相关制度;加大对农村集体财务人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审计人员等的培训力度,指导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及民主理财小组、村务监督小组更好地发挥职能。三是要加强村社干部教育管理。认真落实村民民主选举权利,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制定村社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实现村社干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完善村社干部管理制度,对村、社财务运行及干部行为规范开展经常性检查,强化纪律约束和制度执行;全面落实并不断提高村社干部政治、经济、社会待遇,强化激励制约机制。四要加强农村经营管理队伍建设。要健全机构,配齐配强人员,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为这支队伍更好地发挥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指导、监管和服务职能创造条件。

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前提,从“三资”发展的最终目标看,是依法融入市场经济轨道,使资金、资产、资源转化为资本,最终实现在经济结构上与城市经济基本接轨,为城乡统筹发展在经济上打基础,为党在农村巩固执政地位提供经济保障。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在实现“三资”规范管理之后,要进一步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实现“三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不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村集体“三资”向着市场化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篇:关于农村三资管理的调查与思考(模版)

关于农村“三资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是农村稳定的关键环节。2015年第四季度以来,仁风镇以安全、规范为切入点,理顺农村“三资”管理体系,探索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对提升农村村务管理水平,促进村干部廉洁干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出台背景

(一)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必须扎紧制度的笼子,用制度管人管事。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影响,农村“三资”管理方面一直存在诸多问题。如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比较混乱,财务账目模糊不清,处置程序不规范不严谨,部分村财务使用情况长期不公开,集体资源产权不明晰,或长期闲置浪费,或流失严重,土地资源私自转包,甚至出现财务造假失真,套取国家专项资金等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政策不断倾斜,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资源和资产“蛋糕盘子”不断增大,其管理、处置等问题愈发引起国家、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原来存在的问题也被不断放大,百姓有很大怨言,严重的还会导致干群矛盾和群众越级上访、闹事等事件发生。农村“三资”管理问题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往往成为村干部出问题的导火索。因此,必须制定出台一套科学规范、简便实用的管理制度,扎紧制度的笼 子,用规范高效的制度管理农村财务问题。

(二)农村群众期盼村务、财务能够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农村百姓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参与村务事物管理的意愿和主动性也越来越强烈,要求村内财务、事务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呼声越来越大。同时,上级各部门对农村事务开展的程序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求各村必须设立监督委员会,各项工作必须严格照按程序进行,要张榜公示等。国家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员越严格,审计、监督等各项措施及时跟进,越来越到位。以往粗放式的农村“三资”管理模式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的形势发展,明显不能满足群众对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需求。农村“三资” 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三)社会发展形势要求推动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村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关于开展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把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落实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件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用健全完善的制度管好农村问题,营造风清气正、干净干事的环境,才能做大程度调度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推动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让群众受益,让村集体发展,村级集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

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主要做法

2015年10月8日仁风镇发布《关于印发<仁风镇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通知》,规定自2016年起实行新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根据“实事求是、定期公开、群众监督”的原则,坚持“收支两条线”,推行“村帐镇管、村财镇管”的双代管制度,坚决杜绝小金库、账外账、坐收坐支、截留挪用、公款私存等违法违规现象,积极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一)加强收入管理,把好入口关。

规定所有村集体收入(包括小组收入),包括上级补助收入,村级“一事一议”筹集资金,上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村级“借”“贷”资金,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水面、林地、滩涂、四荒地以及村集体企业进行发包及上交收入,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产统一经营收入,社会捐赠资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和其他收入等,都必须按规定进行入账。入账时必须使用规定的票据,并于5个工作日内进行入账,对不按规定进行入账的,按贪污公款处理。对村集体固定资产,要有专人管理,按财产清查的方法,定期进行盘点和核对。上级捐赠的固定资产,无所附凭据的,按同类设备的市价估计记账,并于当季入账。严格收入管理是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基础,只有严格做好收入管理才能有效防止私设小金库、坐收坐支、截留挪用或擅自抵顶债 务等违规现象。

(二)加强支出管理,控好出口关。要求村两委必须本着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原则,各项支出做到集体审核,民主管理,公开透明。

1.保障日常开支。实行备用金制度,由村报账员到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领取一定数量备用金(500人以下的村1000元,501人-700人的村1500元,700人以上的村2000元)用于日常开支,发生超出备用金限额的支出事项时,应提前向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经批准后预支。办公费实行实报实销制,杜绝铺张浪费,规定村办公通讯费每月在最高限额60元内实报实销,笔墨纸张开支每年最多不得超过300元,有村办公室的,办公室电费全额报销;在家办公的报销电费的一半等。

2.规范支出程序。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报经村主管财务的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定期交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审核。按照镇政府规定的报账时间按时报帐,并写出“记账承诺书”。对每张原始单据实行经办人、书记(主任)或本村负责人、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签字,并加盖村务监督委员会印章。2000元以上大额支出须经管区书记签字后方可报账。对于工程项目款项的支出,由村填写重点项目建设申报单,管区书记初审后,由镇长审批,并报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备案,项目完工后必须交齐施工合同、招标投标文书、施工预(决)算书、税务纳税票据、工程验收报告等方能结账付款。3.严格专项资金支出。对于上级财政或其他部门拨付的专款、土地补偿款、补助等专项资金及经村民同意收取的“一事一议”资金(如修路、修桥、上自来水等集资款)的领取必须严格程序,交齐相关资料,并由3-5名村民代表签字,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签字、盖村务监督委员会公章,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村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村民委员会公章,进行公示并留存影像资料,由管区书记、分管领导及镇长签字方可到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领取。

(三)加强中间环节管理,做到规范透明。重点是加强农村合同监管和项目竞标工作,用法律手段理顺各类经济关系,维护广大群众利益。

1.加强合同监管,依法规范合同内容及标准。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要求,对承包合同、流转合同、建设施工合同、采购合同等农村集体经济类合同,实行监督指导,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帮助起草、审查、修订合同、见证合同签订过程、出具见证书,并跟踪指导监督合同履行,避免因合同签订、履行不规范引发各类矛盾纠纷。及时调节处理合同纠纷,调处不成的引导当时人通过诉讼、仲裁等法律途径解决。保证合同监管率100%,全面进行统一编号、录入电子档案。

2.加强项目竞标,保障程序规范,公开透明。对未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和规模的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9个方面的项目,纳入竞标范围。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项目竞标程序,从项目立项、项目预算、民主表决审查、公告竞标、签订合同、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各个方面做到全程公开,接受监督,坚决杜绝“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情况发生,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严格按照提出竞标申请、村民主决策程序审查、项目审查、签订非诉讼代理合同、草拟法律文书、发布竞标公告、竞标人资格审查、主持竞标、发布中标公告、送达中标通知、签订合同、出具见证书等程序开展项目竞标工作。

(四)加强突出问题治理,不留死角。针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账目混乱等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控,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1.强化财务公开。要求各村每季度必须在公开栏张榜公布上季度的全部财务收支结存情况。各管区负责督促各村及时张贴公财务开榜,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安排专人随时进行抽查。公示过程中,注重规范公开形式,严格公开程序,做好公开监督和意见反馈处理,确保公开效果,增加村财村账透明度。村级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要及时进行张榜公布,以利群众监督。

2.严格账目交接流程。村两委会发生变动后,原班子要及时向下任班子交接财务账目,填制符合本规定的账目交接表。因报账不及时、弄虚作假、超标准开支造成的后果,形成的债务由当事人负完全责任,不准向下任班子移交。因种种原因造成新老班子不能顺利交接的村,由审计部门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规定已入账的收支,全部退出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3.加强财务审计。坚持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 则,定期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对各村的报账结果,每年镇政府提取三分之一左右的村,进行正常审计,对有突出问题的村进行重点审计,审计结果及时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根据审计结果,对违犯财经纪律的村干部由镇纪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对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三、当前农村“三资”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调查,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实施一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部分村干部思想上还不够重视。部分村对这种管理模式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债务多,无资产可管;有的认为村集体经济应当由村里自己说了算,镇政府不能管得太多;有的带有抵触情绪,认为几十块钱的事也得开发票、写申请、跑银行,太麻烦,有点小题大做;有的对群众反映的村级财务方面的问题不进行认真调查和处理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顺利推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责任落实还不够细致、到位。有的村报账员业务不熟,工作不规范,报账制落实不够好;有的村仍存在支部书记代替报账员进行报账的现象,工作责任落实不够到位;有的村监督委员会责任落实不好,监督委员会主任经常外出务工,长期缺位导致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有的报账资料不够规范,如报账时缺少相关人员的签字等。

(三)监督管理方面还不够到位。群众监督乏力,出现关注度高、参与度低的现象,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时积极主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时候,就不管不问,往往使监督流于形式。两委班子内部缺乏有效的相互监督机制,个别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其他班子成员不知情,无从监督。审计等外部监督跟不上,往往只有一些专项资金才会开展资金审计,缺乏审计监督的长效机制,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

四、下一步应重视加强的工作

农村“三资”管理新模式,为解决农村资金、资产、资源问题提供了有益探索,指明了明方向。下一步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完善制度体系,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提升农村财务人员和村干部的规范管理意识和专业水平,做到依法依规,公开透明,规范高效。要认真组织学习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熟悉和掌握“三资”管理的应用程序,做到入脑、入心;要组织学习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资产资源管理操作流程和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软件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内容。要加强对村级资产、资源处置、评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规范资产、资源入账价值,做到按程序操作,不断提高依法理财水平。要学习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报批、工程管理和验收等程序;学习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做到债权债务管理有序、合理,档案管理规范,财务 公开到位等等。

(二)加强严格管理。坚持严格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必须将工程建设、项目发包、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使用纳入公开范畴,把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季度公开,要实行微机打印张贴,方便村民就近查询。要建立民主管理与审计监督制度,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村集体组织“三资”民主管理机制;建立完善村集体组织“三资”审计制度和监督渠道,组织定期审计、专项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推行项目工程建设、资产、资源处置招投标委托代理制度,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等项目,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后,由委托代理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公开竞价及招(投)标。推行集体资产监管制度,对村级资产资源登记造册,建立资产管理台帐,每年组织一次盘点,做到帐物相符、帐帐相符。

(三)加强审计监督。严格按照《审计规程》进行,细化工作流程、统一工作标准和程序,把依法审计切实贯彻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严格把关,逐据审查,对每一张原始凭证,每一本会计账薄,反复地查看,详细地记录,对经济事项进行前后对比、核对,绝不漏掉任何可疑点,实事求是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真实状况。对审计中发现的一般问题,立即现场纠正;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列入审计项目计划进行专项治理。继续强化制度监督,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治本之策,完善现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收付款票据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注重抓好制度执行和落实,真正让制度成为“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形成用制度管事、管人、管权的工作机制。

(四)优化管理程序。注重提升农村财务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适当放宽常规性开支的管理要求,抓紧抓牢关键关节的监督管理,盯紧大额资金、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制定统一规范的工作文书和相应的书写制作规范,统一规范相关表述,防止出现信息偏差。探索实行联审联办、信息互认共享等管理机制,防止各村因重复提供信息造成的工作负担。基于信息化手段,探索研发推行电子化支付凭证等。同时,对以前比较模糊的程序进行明确固定,让各村报账人员有规可循。

作者:杨秀美 赵富丽

2017年1月11日

第五篇:规范农村三资管理

规范农村三资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我们xx镇在“建制度、强规范、提素质、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以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为重点,以建章立制为抓手,以规范管理为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基层干部权力运行得到规范,镇村干部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农村社会矛盾大量化解。下面,我汇报一下xx镇这项主题实践活动的具体工作。

一、“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管理问题,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是容易滋生社会矛盾和腐败现象的重点领域。目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思想上存在误区。一是认为村级基本没有集体资产,不需要管理;二是村民自治,不能管理;三是情况复杂,不好管理。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质的;既有可移动产,又有不动产;既有国家支农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又有集体收入,还有筹资、捐资等,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带来的管理难度较大。

2、“三资”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台账登记管理不完善。首先 是“三资”的底子不清;其次是台账登记的管理不全面,对资金还好一些,而对资产、资源的登记就不全、不细或没有台账登记。

3、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不规范。一些地方存在着发包不按照民主程序、不民主公开、不公开招标投标;村务公开只强调财务公开,不注重“三资”管理的公开。

4、合同签订不规范,集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合同条款不完善,甚至没有书面合同等;寅吃卯粮,发包期限过长,指标降低,集体“三资”承包收益减少。

5、强占强霸集体资产。个别地方存在着农村“狠人”强占强霸,随意侵占集体资产,任期内的村干部图安宁,不愿惹;群众敢怒不敢言,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致使集体资产安全无法保证,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领导机构,健全“三资”管理体系。

为有效推进全镇“三资”管理工作,使全镇三资管理工作组织健全,保障有力,成立了xx镇“三资”管理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镇纪委书记、主管财务副镇长任副组长,财监中心、农财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村“三资”管理工作的牵头落实;成立镇“三资”管理办公室,由主管财务副镇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三资”管理的具体工作协调落实指导;成立镇“三资”管理监督小组,负责对本镇“三资”管理各项工作的监督和检查;镇设立“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与原村财乡监中心合二为一,全称为xx镇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由原财监中心主任负责,做好对全镇33个村的“三资”代理服务的具体工作。同时,成立33个村级“三资”管理领导小组,各村支部书记任组长,负总责亲自抓;村“三资”管理监督小组,由村务监督委员会会组成,负责对本村的“三资”管理日常监督。

(二)广泛宣传发动,形成统一认识 首先,明确宣传“三资”管理范围。

农村“三资”是指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农村集体资金:主要是指村原有积累、取得发包及上交收入、经营收入、租赁收入、征用土地补偿收入、集体资产变卖收入、上级拨入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等所形成的货币资金。农村集体资产:主要是指村集体所有或以投资、经营和劳动积累所形成的各类固定资产、财产物资、债权股权及无形资产等,包括建筑物、农业机械、电力设施、农田水利设施、道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等。农村集体资源:主要是指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山林、旱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

其次,明确宣传“三资”管理的“四项”工作原则。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必须明确四项基本原则,以确保农村”三资“代理服务工作依法、高效、平稳开展。坚持“四权”不变的原则,村级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臵权不变,仍归村级所有。坚持便民高效的原则,制定的措施、运行的程序、提供的服务必须规范高效、便民利民;坚持依法代理的原则,严格按照村级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村两委与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签署委托协议的程序进行代理服务;坚持民主理财的原则,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提供原始记录、原始凭 3 证等资料,方可进入代理中心。

第三,大力宣传45项管理制度。

召开了由镇全体干部职工、各村两委成员参加的宣传动员会,以xx市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监督45项制度为主,汇集中央、省、市有关文件及2012年5月29日全县三级干部会议精神和xx镇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等重要内容,编印200余本,发放到镇村两级干部及村民代表手中,充分利用广播喇叭、悬挂条幅、张贴标语、讲党课、办夜校、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三资”管理工作,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工作的意义、目的、方法和政策,做到了统一思想,明确把握,提高了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印刷明白纸5000余份发放到各村每位党员干部、每个村民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真正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宣传到千家万户,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支持、参与此项工作,确保工作有效实施。

(三)狠抓清产核资,建档造册,夯实“三资”管理基础。进行“清产核资”是农村“三资”代理服务工作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清产核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工作的成效,关系到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满意程序。

在清产核资工作中,我们着重把好了“三关”:一是清查登记关,按照统计要求,对村级“三资”分门别类进行详实登记,确保不遗漏、无偏差;二是群众参与关,在清理过程中,邀请村民代表全程参与清查核实工作,杜绝开小差、玩数据、耍手段等现象;三是公示公开关,将各村的清查结果进行全面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提出异议的,专门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复核,以事 实为依据,做好反馈和整改。等数据核实、群众无异议后,建立各村“三资”台帐,并存档保管。

在清产核资工作中,我们严格遵循三个“结合”。一是帐内与帐外相结合。先帐内、后帐外,先资金、再资产、再资源的清理办法,逐项核实登记,建立“台帐”。采用以会计帐目为依据,看涉及到的有关账户的账面余额,根据账户提供的线索逐项追查,看、查过程中做好登记备案,对债权、债务双方进行核对,经核实后的经济业务由双方办理认账手续。账外清理主要是组织人员实地看资源、资产,确定面积大小、数量多少,重新评估价值,进行分类摸底、登记。二是各村清理工作小组与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参与相结合。清理工作小组主要是登记好《村级三资清理登记表》,村务监督委员会主要是核查清理的内容和规定的程序,核实所有资金状况,复查已初步登记的资产、资源情况,确保不留死角,不打埋伏,不重不漏,加强全过程监督,保证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的公开透明。三是重点核查与严格公示相结合。对债务往来不清楚、记录不完整、手续不完备、群众反映突出的债务,对固定资产、库存物资流失情况,对资产、资源租赁、发包的合同文本和合同兑现情况作为重点核查,弄清每笔业务的来龙去脉。清理工作结束后,把所有的清理内容进行公示10天,同时,结合村民提出来的质询、疑问,重新核对,切实达到资金不漏分、资产不漏块、资源不漏项。

在清产核资工作后,统一建立档案台账。清产核资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镇对各村的“三资”情况进行分类汇总,以村为单位按资金、资产、资源三种类别逐类逐项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三 资”监管台账,台账中包括集体资产资源处臵情况和相关会议记录、评估材料、资产资源照片、招投标原始文件、合同等。每册台帐一式两份,一份村级保管,另一份交由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保管,实行动态管理,做到账账、账实、账款、账据、账表五相符。

(四)严格工作程序,规范操作,保障稳步推进

为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农村集体和广大农民群众利益,我镇各村在农村集体“三资”的经营流转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按程序进行。

关于资金的管理使用,xx镇已经做了详细的报告,这里我就不再过多阐述。下面我重点介绍三资中资产资源的流转。

1、集体研究。对要流转的资产资源,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召开村党支部、村委会联席会,根据本地实际,进行认真研究,拟定流转初步方案。

2、民主协商。村“两委”班子集体研究通过后,由党支部、村委会组织召开村全体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或村民会议征求意见,到会人员对拟流转盘活的资产类别、盘活方式、具体操作程序等进行广泛讨论,与会人员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后,形成一致意见,与会人员签名并按手印,连同会议记录一并上交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存档。

3、书面请示。在民主讨论通过后,村以党支部、村委会名义,向镇“三资”管理领导小组提出书面请示,就拟流转盘活的资产类别、理由和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同时申报《招标投标方案》。

4、审查把关。镇“三资”管理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村的请示进行严格审查把关,对符合相关规定,确实能够增强村集体积累,增加农民收入的,在5日内给予书面批复。对条件不够成 熟或违反有关规定的提出改进意见。

5、发布公告。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接到镇“三资”管理领导小组批复函后,将《招标投标方案》及拟流转盘活的资产资源基本情况在村公示公告。

6、组织竞标。公示公告无异议,在村党支部、村委会主持下,村成立专门组织,按《招标投标方案》和程序,在县直有关部门和镇“三资”管理领导小组的监督下,组织招投标,最终确定中标人。

7、公布结果。村党支部、村委会将中标人情况、标的在村进行为期5天的公示公告。

8、签订合同、公证并备案。村委会与中标人签订“三资”经营流转合同,合同须经县公证处公证或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鉴证。合同及相关资料一式三份,中标人和村委会各存一份,同时报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备案一份。

三、主要成效

第一,管细了“三个事”,规范村级“三资”管理。村级资金统一管理,按村设账,专户储存,监督使用,解决了过去农村财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制度落实不到位、账目设臵混乱、会计信息不实等问题。集体的资产资源处臵统一委托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对外招投标,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混乱的问题,有效避免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闲臵、流失和浪费。同时,还保证了村民的知晓权、监督权和民主决策权。

第二,管好了“三个人”,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村干部用钱受到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监管;资产资源处臵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具体工作由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操作;财务收支往 来、资产资源发包由暗变明;村集体的经济活动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变事后查处为事前抓防范。透明度的提高,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也更好地保护了农村基层干部,使群众更相信干部,干部更依靠群众,村干部之间也更团结了,廉政意识明显增强,集体的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三,管严了“三个权”,盘活了村级集体资产。全村一事一议项目建设、资产处臵、资源发包均由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代理,在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发包、处臵过程中均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进行,围绕盘活村集体现有资产、资源,鼓励支持村集体采取依法拍卖、承包、租赁、入股等方式,开发“四荒”和充分利用闲臵资产,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有效杜绝了过去暗箱操作、人情发包、低价发包的不合理现象,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同志们,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意义极为重大,影响极为深远,我们务必要以这次“建强提促”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与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有机结合,以务实的作用、创新的举措认真抓好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全面提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切实解决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为我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作出更大的努力。

下载平阳县农村“三资”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阳县农村“三资”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三资管理情况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情况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一直是农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去年以来,博湖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监察......

    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方案

    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方案 清理规范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管理工作,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进......

    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总结

    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总结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的监督管理是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利益,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施“廉政阳光工程”,从源头上预防......

    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报告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农村基层干部产生违纪违法的主要诱因。加强对农村集体所拥有的资产、资源、资金的管理,是认真贯彻《XX县农村集体资......

    做好农村三资管理

    二台镇“三规范、三到位” 做好农村“三资”管理二台镇为管护和利用好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认真实施“三规范、三到位”。档案规范,情况掌握到位。通过全面认真审查和评......

    农村三资管理(定稿)

    因势利导管三资 打造特色产业村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根据会议的安排,我代表村将我村的“三资”管理工作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汇报。 我村是卢琳市柳林区大龙潭乡的一个彝族......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与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与建议 作者:牛虎兆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6期 【摘要】农村集体“三资”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

    汽车品牌的思考--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1108122 戴卿 汽车品牌的思考 ——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中国已经加入WTO十八年,经济全球化日趋显著,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国汽车”这个很可能在新世纪一个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