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学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学生学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学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实地观察、与学生座谈、与个别学生谈心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不明,厌学思想时有发生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学生动力和目标,产生了厌学思想,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存在着了“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有的甚至游离于班集体之外,处于无组织状态。厌学思想的产生,导致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了种种不良倾向。
2.法制观念不强,纪律意识较差
化学化工学院被处理的学生中,有的因偷盗被处理,有的因考试作弊被处理,有的因旷课、旷考被处分,这反映出目前不少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虽然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但其潜在的危害性不容忽视。
3.存在不正常的依赖思想
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学生的身上存在着不正常的依赖思想,比如,到临近考试的时候,不少学生在言辞和行为上都表现出“老师,给我们考试范围”的倾向,学习好的学生希望考出好成绩来赢得奖学金;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希望能考试合格,更有甚者依赖他人,替自己考试。
4.忽视全面发展
目前,由于本科生就业形式严峻,而研究生的就业形式相对缓和,而且一部分地区对研究生就业有着优惠条件,所以,多数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投身到考研队伍中,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导致部分学生除了学习与考研相关的课程外,对其他课程则敷衍了事、蒙混过关,而且对班级同学、集体活动很少关心。另外,从学生学习成绩上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存在偏科的现象。这种只进行重点学习,忽视其他学科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5.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学习不理想,有一个原因是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在很多时候抵挡不住来自各方面的诱惑,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和娱乐的关系。这部分学生经常出入于网吧、影像厅,玩游戏、聊天、看电影,更有甚者通宵达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有的甚至达到违反校纪校规的程度,出现因学习成绩原因而退学的情况。还有的学生性格孤僻,猜疑心强,心理上自我封闭,很少与人交往,同时又不能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久而久之,出现行为上的怪异。以上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在心理上还存在不少缺陷。
6.自私自利问题较为严重
在座谈中,教师们反映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比较自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比如,在担任学生干部上,一些有能力的学生不愿意承担社会工作,担任学生干部的一些学生想从中捞取好处。自私的心理还表现在集体观念的淡薄上,价值观向个人价值倾斜,对班集体不是很关心。
7.言行不一,诚信问题突出
从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许多学生能够明辨是非,但往往不能付诸实践。学生对正确观点的认同率相当高,在口头上表示“能做到”、“要做到”,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往往是缺乏诚信,不能自觉地做到。比如在贷款还息问题上,评优评奖问题上,都存在虚报信息的现象。
三、对策建议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生工作的全部。当前大学生学风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既有其必然性,也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此,笔者认为,在学风建设上,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要着眼全局,整体考虑。
1.加强师资建设,保证强大的育人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两部分的建设。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抓教风、促学风,教师是关键的一环。要加强师德建设,为人之师,当率先垂范;一个有着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许多东西,让学生体会到做人与做学问的真谛;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以提高教学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是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减少辅导员的日常性事务的处理,以便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更新他们的思想教育观念,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身体力行,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成为学生的榜样,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完美的人格来教育、影响学生。
2.加强对话和理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我们的教育是对人的心灵的教育,没有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理解,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务难见成效,学风建设的进程也难以开展。现在,大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疏远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少了,感情淡漠了。教师对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了解,教育缺乏针对性,学生也难以接受。
这就要求专业课老师、学生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与学生的对话、对学生的理解放在学风建设的首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广大教师也要坚持走学生路线,坚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同学生对话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
要在全体师生中提倡“老师和学生是平等关系”这种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给学生一个打开心扉的空间,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对话等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说出来,以便及时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3.加强思想教育,把好学生的认知方向
一是以社会主义教育为重点的基本政治观点教育。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要抓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抓学风建设,首先就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社会使命感、责任感,促进他们全面成才。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是法制纪律教育。要以遵纪守法,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为目的,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观看专题影视片、心理咨询等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同时要抓好节日、假期及考试前后等关键时期的校纪校规教育。
4.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学风建设长期化
要从学生学风建设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队伍建设、班级和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努力将学生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时时处处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长抓不懈。对于违纪的学生要用制度来制约他、教育他,及时矫正他们的行为。比如,由于学习成绩原因产生的学籍处理问题,当学生欠学分达到退学标准时,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做出退学处理,而不是等到一个学年结束后才处理。
5.关心弱势群体,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
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有:学习上吃力的学生,经济上困难的学生,心理上偏差的学生(这几种情况没有严格的界限,有可能是综合在一起的)。这些学生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单亲,有的是父母离异,在学风建设中,要认真细致,找到突破口,认真做好弱势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要指派有经验、责任心强、富有爱心的教师开展更为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促其尽快转变心态,全身心投入学习。
在运用各种方式关心和帮助这部分学生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解决他们思想上和心理上困难,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配备足够的专职工作人员,搞好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对问题学生要建立档案,通过开展电话咨询、个别心理辅导、举办心理辅导报告及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训练,矫正偏差心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6.稳定家校联系制度,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远,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家里知道的很少,因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家庭分布在全国各地,要保持家校联系,存在较大的困难,但学风建设应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比如在学期末,由各个学院为学生家庭邮寄成绩单、学生在校表现、学费交纳情况等等,是比较经济和可行的家校联系方式,学校应当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使该项工作长期保持下去,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共同促进育人工作,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
7.优化环境,形成整体的育人氛围
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形成和发展有着某种决定性的教育意义。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学校要突出抓好校园的美化、绿化,使校园的大多数建设更富有文化内涵。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要以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将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和教育。
二是要不断优化社区环境。社区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学校应当积极争取石河子市政府的支持,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沟通,紧紧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优化社会环境,形成合力。特别是要搞好与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的协作,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文化市场的清理整顿,杜绝黄、赌、毒等低级趣味的东西对学生的侵蚀,为学校学风建设的开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化学化工学院学办 二○○九年四月九日
第二篇:当前机关及其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机关及其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xx县、乡党委政府换届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最大的特点就是雷厉风行,言必责实。从近段时间县纪委监察局对县直部门、单位和乡镇干部作风督查看,我县干部的工作作风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县委已经下发了多次督查通报,但是在反复的督促检查之后,一些领导干部仍在驾驶公车及公车私用,一些
干部在上班时间仍外出吃早餐,个别单位所负责的卫生区域仍然存在脏、乱、差现象。机关效能建设和城乡清洁工程,在反复开会、反复强调、反复督查,不断警告的情况下仍然出现那么多问题,说明一些部门和干部作风仍不过硬,实干的风气没有形成,有不少同志仍然习惯于按照原来的方式、程序、作风办事。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行政效能,影响干群关系,影响投资环境,损害政府形象,制约经济发展。组织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调查研究活动,以找出解决存在突出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作风不正的突出表现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开始重视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在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改进政风行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行政效能得到增强。但从调查研究和各方面提供的材料看,当前干部的工作作风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是缺乏干事创业激情,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问题。一些干部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进取之心、缺少发展冲劲,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不能坚持调研,不能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二是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少数干部在工作中缺乏服务意识,对待群众态度冷漠,对待工作又推又拖;有的部门执法随意性较大,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三是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少数部门没有认真履行部门应该履行的职能,没有尽到部门应尽的责任。有的单位办事程序复杂、手续繁琐,甚至还有“吃、拿、卡、要”的现象,有些事说是不用审批,但明放暗不放;有的虽已下放,但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事项。少数乡镇机关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工作上,还有的人不求谋事,只求谋人,工作效率不高,没有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负责任,给整体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是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有些部门和干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习惯于轻车熟路办事情,不善于调查研究,不与时俱进,不了解新情况,不解决新问题,办事僵化,缺乏生机。在工作中,有的干部总是跳不出原来的框框,迈不开步子,上级布置什么,就照葫芦画瓢,工作碰到新情况、新问题,就抓耳挠腮,一筹莫展,找不到切入点。
五是纪律意识不强的问题。一些干部精神萎靡不振,工作不在状态,甚至上班时间上网聊天、玩游戏;一些干部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溜岗缺位、办事拖拉,作风疲沓、效率低下;一些部门管理混乱、纪律松驰、监管不力;一些干部开会无故缺席或随意顶替,开会期间交头接耳,接打电话发短信;有的干部甚至参与赌博,自损名节,严重败坏了党员干部形象。一些部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我行我素;一些部门本位主义严重、部门利益至上,对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群众敷衍塞责,导致一些很好的政策和工作部署落空,甚至南辕北辙,把本来可以办成的好事办坏。
二、促进领导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要注重从思想上抓落实,切实增强作风建设的自觉性。机关行政效能的高低取决于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能够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机关效能建设首先是干部队伍的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要克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意识;克服慢慢来、等条件成熟再做的思想,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克服无过即功、无所作为思想,树立无功即过、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克服以口才论人才、以过程论英雄的思想,树立既看过程更看结果的意识;克服“拖、拿、卡、要”的思想,树立勤政、清廉、为民意识;克服小富即安、不进则满的小农思想,树立大发展快发展的进取意识;克服言行不
一、表面文章、好大喜功的思想,树立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推功揽过的意识;克服从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不可侵犯的思想,树立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大局意识。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切实把作风建设列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倡导“八个良好风气”的重要论述,切实提高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自身职责,增强转变作风的自觉性,做到认识上不断提高,思想上永不松懈。
其次,要注重从领导层上抓落实,切实搞好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作风建设。作风建设,往往上行下效,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干部队伍的中坚,加强作风建设,首先要抓好各级党政主
要领导这个重点。“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党政主要领导自身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地方干部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工作的成效。抓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从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抓起,加强教育、加强管理、加强监督。各级党组织要加强领导,切实带好头,作出表率,凡是要求班子成员做到的,主要领导要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从县
级领导到基层干部,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好。
第三,要注重从创新载体上抓落实,健全效能建设监督检查和评优奖先机制。要建立绩效考评奖惩机制,把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与干部提拔使用、评先评优、奖励惩处挂钩。要充分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把机关工作人员在效能建设中的表现作为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大张旗鼓表彰先进,鞭策后进。要让广大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作风问题,说到底是个实践问题,群众看干部的作风,既听其言,更观其行。要在实践中创新作风建设的载体,特别是把作风建设和做好“和谐效能发展”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促进干部作风明显好转;要把作风建设和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结合起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把作风转变体现到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实事上,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风建设的成效。要根据自治区的统一安排,把作风建设和“选派优秀干部驻村担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干部作风的转变。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精心开展作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个一个地整改,努力使干部作风得到明显改进。
第四,要注重从制度上抓落实,切实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要求,坚持一手抓当前,一手抓长远,在教育、制度、监督上下工夫。要在工作规划、组织领导、督促检查等方面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要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对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进行再次清理,尤其是加大对非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进一步下放审批程序,建立县行政服务中心,尽可能将行政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把政务公开作为各级各部门施政的基本制度。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和程序,完善政务公开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首问责任制就是首先接受办理的人员要负责到底,能当场办结的要当场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要告知办结时间。现在有些单位办事过了“局长关”,还过不了“股长关”;限时办结制就是要优化工作流程,科学协调程序,规定办结时间,杜绝久拖不办、办而不结的现象;责任追究制就是工作部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造成重大失误或不良影响的行为,要追究有关责任,其中首先要追究单位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贯彻执行这“三项制度”不打折扣,不走过场。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让有激情、干实事、作风优良的干部得到褒奖、重用,让搞歪门邪道、作风恶劣的人没有市场,受到惩戒,努力形成好的制度和机制,推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诸暨市交警大队
信息化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要素,也是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效率、实现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交通监控、违法处理、事故处理、车管业务、服务群众、自动化办公等环节和领域已逐步推广运用,使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节约了警力,提高了执法效能,因此,进一步加快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规范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设置、使用和管理,更是重中之重。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建设是改革和加强公安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警务保障措施,更是交通警察依法、规范、有效、严格管理的前提。目前,通过道路交通科技非现场执法的数量已远远多于现场执法。提高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管理应用水平,适应非现场执法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是加强交警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当前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信息化是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将在交通管理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对信息化认识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基础装备建设,轻信息化建设。认为信息化是远水不解近渴,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感觉过于虚幻,不如实实在在的更新部分警用装备来得实际;二是认为信息化无非就是实现办公自动化,对警务过程的科技应用投入重视不够。
(二)专业人才配备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虽然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中培养、锻炼了一些人才,也积极引进了一些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但总体上讲,交通管理领域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甚合理,素质更亟待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远。目前,尤其缺少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了解、熟悉交通专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
(三)化缺乏长远规划。对于如何规划、做好信息化建设,还没有一整套的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蓝图,许多地方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短期效应上来,设备或软件没有考虑到发展和升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各种软、硬件淘汰速度过快,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由于技术开发人员缺少交通管理工作实践经验,所开发出的产品缺乏实用性,有的操作不够方便,使看上去功能强大的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却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四)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管理上存在问题。
1、科技测速装备,没有通用的、简单的检查方法。省技监部门一般一年对测速装备进行一次技术执法标定,做完标定后的一年时间内,设备测速是否准确,无法确定。当事人有异议时,民警的解释无法令当事人满意。往往要出现明显的测速不准确后才能发现问题,很可能造成被动局面。
2、交通科技装备的维护,需要专业公司的支持。交通科技装备,不同网络设备等通用装备,一般的技术人员无法进行维护、维修,需要专业公司或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的支持。
3、室外工作环境对交通科技装备要求太高。交通科技装备,一般都在室处工作,有很多设备不能达到室外24时间工作的要求。比如,工控机、硬盘录像机等,在室外工作的故障率会很高。
4、移动测速设备使用不规范。移动测速设备未完全按省厅《移动测速设备使用管理规定(试行)》执行。使用测速设备时,有时没有随机携带质量技术检验部门的检定证书复印件;测速一般在较底限速路段进行较多,很少在最高限速路段进行;测速设备的摆放位置不规范,应放在限速标志支撑杆100米至解除限速标志支撑杆前显眼的地方。
5、数据录入不规范。交通违法人员反映较多的数据录入错误为车牌输入错和超速50%以上的录成50%以下;数据采集时重数量,匆视数据的质量,主要表现为,照片不清晰、同一照片中有二辆车、照片中的车牌不完整。
二、加强和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信息化建设投入巨大,缺乏长远规划必然导致重复建设,严重浪费。因此,做好统筹科学规划工作显的十分重要。一是以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为指导纲领,建立一个长远的发展蓝图,分解目标,逐步实施。避免走弯路,花架子,重复建设;二是紧密结合单位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取长补短,杜绝纸上谈兵、好高骛远和向上级“等、靠、要”思想;要充分听取基层的建议和意见;三是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其它行业部门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
(二)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必须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一是要每年有计划、有步骤的从地方院校应届毕业生中招收一定名额的信息专业人才。二是要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公司及各类计算机专业人才单位,建立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解决技术难点。三是要从交警各部门内部挖掘人才,将作风扎实、热爱信息化事业、能够潜心研究问题的民警充实到信息岗位上来。同时,要注意建立健全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定期、不定期的举行信息化培训专题讲座和相互学习交流活动,加强对信息化技术资料收集、学习、推广的组织领导。
(三)健全配套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化运行。信息化建设要与实行规范化管理和配套规章制度建设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把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才能确保信息建设机构和人员的稳定,才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正确方向和前进动力。一是做好全警计算机应用水平培训,增强信息安全意识。要定期组织计算机应用培训,提高计算机操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严格执行网络安全管理规定。二是建立健全各类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为信息化建设和系统运行、维护提供有效资料依据。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目前阶段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基层科技装备建设。增加大队联接公安网电脑数量,力争在明年,实现人人都有专用电脑;完善公安四级网络,加强交通管理信息网络和办公自动化建设及应用;为基层配备移动测测速、录音笔、数码相机、摄像机、350兆对讲机等设备,用于路面执法和事故现场勘查,进一步规范了路面执勤执法行为,奠定了日常交通管理工作的科技装备基础。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对民警进行软件方面 4 的培训,组织民警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科技装备实际操作等培训,使其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当今社会走科技强警的重要性。
(二)加强公安网络管理和建设。严格落实公安网络安全责任制。对于每一台公安网机器,都落实责任制到人,签定责任状,并成立由政工、科技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检查小组,对公安网络不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一律通报批评,并与年底评先树优挂钩,彻底的杜绝“一机两用”及其他违规行为的发生。全力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大队要严格落实公安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更新了大队所有公安网机器上的杀毒软件,并确保软件的实时最新,加强防范和抵制病毒侵入。到目前为止,在外单位影响较大的计算机病毒均未在大队网络上出现,真正意义上保障了网络的畅通和安全。加强公安网络建设和管理。由专职的人员担任系统网络管理员,负责网络的更新及维护,及时排除各种网络故障,确保了网络的畅通。
(三)规范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管理
1、规范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设置。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原则上设置在危险路段,交通事故以及严重违法行为多发、交通秩序混乱以及机动车流量较大的路口、路段。在设置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前进行科学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在测速点前都设立明显的测速标志,提醒驾驶员;已设置固定且正在使用的电子监控系统前后3公里内不得重复设置移动测速点;同一条路段内,同方向测速点间距应当在6公里以上;对交叉或路口限速的只测定车辆在交叉口、路口区域时的速度;对路段限速的测定在被测定的车辆过限速标志支撑杆100米至解除限速标志支撑杆前。
2、规范非现场违法数据采集,严格资料审核。对所采集的监控资 料录入前与机动车信息系统进行比对,核实机动车基本信息,并与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系统进行比对,避免同一次交通违法行为重复录入。对于同一交通违法行为已被交通警察当场处罚,机动车号牌被套用、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违反交通信号、与现场交通警察的指挥不一致等情形的监控资料,不再录入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系统,已经录入的,核实后予以撤销。测速设备测得的数据在三天之内录入电脑,城区违章停车的数据在第二天录入电脑(周五、周六、周日数据在周一录入电脑),每月公布一次考核内录入的数据总数和本月录入的数据条数。对超过限速值10km/h之内的,给予教育或口头警告,一般不处予罚款。对超过限速值50%以上的,确认测得的速度值时上浮5km/h。
3、规范交通违法信息告知。交通技术监控资料录入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系统后,及时将监控资料记录的机动车类型、号牌,违法时间、地点和事实,接受处理时需携带的相关证件,接受处理的时间和地点,联系电话和违法信息的查询方式,通过邮寄等方式告知机动车所有人。
4、加强对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管理。定期对监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建立监控设备管理档案,定期对在用监控设备委托省技监局进行标定。未依检定、逾期未检定或者检定不合格的监控设备,不再继续使用。
5、加大对使用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执法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群众、新闻媒体以及其他部门发现和反映的问题,认真对待,及时查明情况,澄清事实,整改不足。积极完善监督机制,6 主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规范使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不断提升执法水平,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努力构建和谐、公正、文明的道路交通执法环境。
新形势下,只有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不断应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提高交警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信息化建设向纵深领域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交警部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更好的完成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四篇:交通民警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交通民警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以来,交警支队按照“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活动和基层基础年工作的要求,结合“大学习、大讨论”活动,针对民警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案件主办人责任制度,案件法律审核制度,集体议案制度以及错案追究制度等,并组建了基层法制队伍,加强了内部执法监督,加大了执法检查和执法考评力度,一些执法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民警的严格执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公路“三乱”问题基本杜绝,执法质量明显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我们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道路执勤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不能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单纯以处罚为目的,缺乏对交通违法人说服教育,在执法中遇到当事人不愿接受处罚的情况,对违法行为人不是进行法制教育,而是给当事人承诺从轻处罚,欺骗当事人,以至于当事人接受处罚时意见很大,执法效果差。
2、不该处罚的处罚。导致当事人意见很大到处反映,如违法停车问题,《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3条规定: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机动车停放、临时停车规定的,可以指出违法行为,并予以口头警告,令其立即驶离,机动车驾驶人不在现场或者虽在现场但拒绝立即驶离,妨碍其它车辆、行人通行的,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而我们有些民警在执勤执法中对违法停车的不论机动车驾驶人在不在现场,拒不拒绝立即驶离都进行处罚。
3、执法中存在“说不过”的现象。公安部岗位练兵提出要解决打不过、说不过、追不上的问题。在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处罚,当事人提出异议时,我们有些交通民警由于业务水平有限,法律知识薄弱,属于什么交通违法行为,依照法律规定应怎样处罚,应当给当事人解释清的,而没能解释清楚,引起群众不满,甚至上访。
4、不按法律规定处罚。一是处罚不到位,只注重经济处罚,不注重技术处理,该记分的不记分,该暂扣的不暂扣;二是不按法律规定限内处罚,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而在实际执法检查中发现对此仅处50元罚款;三是超出法律规定乱处罚,如对农用三轮车按未系安全带或未喷涂放大号进行处罚等。
5、文书制作不规范。法律文书的制作反映民警的执法水平,也反映出一个单位的执法导向和执法效果,不重视文书制作,文书制作不规范实际上就是重实体轻程序的具体表现。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强制措施凭证(通知书)无当事人签名。二是有些民警文字书写水平差,字体潦草、错字、白字多。三是强制措施凭证开具不规范,如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在违法行为一栏只填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0条,不填写具体违法行为,当事人看了莫名其眇。四是违法行为和违法代码填写不一致。
6、不能及时、全面、客观的收集固定证据。一是该取证的不取证,如无证驾驶的,车上拉有几人,只问司机材料,其它乘车人材料不问;二是取证不全面问话材料中该问的不问,如无证驾驶只问车上拉几个人,而不问是不是营运等其它情况;三是该固定的证据不固定,如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通常要以酒精检测仪有酒精反映为依据,如果当事人对酒精检测仪测试的结果有异议,还应提取血液进行检验鉴定,而我们实际执法中一些民警仅在强制措施凭证中注明饮一瓶啤酒等字样,不进行测试更不进行检验,即对当事人按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处罚;四是不制作返还财物清单,执法中扣了当事人的车或证,处理完后,返还当事人的车、证,不制作返还物品清单。
7、令不行,禁不止。这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违反支队规定对大货车罚款,二是体外循环,驾驶证暂扣后不录入微机等。
8、重实体,轻程序。主要表现在:一是卷中反映破案在前,立案在后,二是处罚呈批表中领导签署处罚意见在前,调查取证在后,三是处罚决定在前,告知权利在后。
9、非执法主体参与办案,又是笔录的制作人。
10、执法台帐、民警执法档案还需要完善,我们的执法台帐、民警执法档案从无到有,但还需要完善,还存在执法台帐不全,民警执法档案内容少,应该记录的没有记录等问题。
11、个别存在拘留和罚款不执行的问题。
(二)事故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事故处理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三重三轻:
1、重调解轻证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54条规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权利人、义务人一致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损害赔偿的,可以在收到交通事故认定书之日起十日内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调解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予调解。当事人在申请中对检验、签定或者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不予调解。我们一些民警在事故处理过程中,热衷于调解,违反程序办案,先调解,后制作、送达交通事故认定书,不论损害赔偿权利人、义务人是否提出书面调解申请,都将工作重心向经济赔偿调解倾斜,在经济赔偿调解方面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注重提高现场勘查能力和调查取证能力,不注重证据的收集和固定,造成部分证据灭失,导致后期工作受阻,甚至影响事故的公正处理。比如去年5月份的一起事故,一机动车用绳牵引另一机动车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1条规定,使用软牵引,牵引与被牵引之间的距离应大于4米小于10米,现场勘查笔录记录绳长3米,当事人说是5米,但没有现场照片,没有固定证据,还有转弯车辆是否打转向灯问题,一方说打转向灯了,一方说没打,现场勘查时没检查转向灯开关是否在转向位置。再有机动车超重问题,仅凭司机说拉多少责任认定中就认定超重,没有发货单,也不称重。酒后驾驶问题,不作酒精测试,也不作血液检验,以至于后期无法弥补。
2、重调解轻程序。一是不按照法律程序履行手续,使事故处理工作陷于被动。如无当事人的委托书即认同被委托人,我们在办理交通事故申诉案件中遇到过这样的事例,在当事人未出具书面委托的情况下,事故处理民警即认可了“受委托人”的身份,向“受委托人”送达了交通事故认定书,“受委托人”接到送达的法律文书后未提出异议,并申请调解,后来因为当事人双方在经济调解中分歧较大,未能达成协议,在事故处理民警向当事人双方送达调解终结书时,当事人不承认其委托事项,以未接到责任认定为由索要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民警重新送达后,当事人又提出申诉,造成案件二度重新处理。二是先进行事故认定,后调查取证。在未查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交通事故证据及形成的原因以及当事人对交通事故承担的过错的情况下,确定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3、重调解轻宣传。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执行职务时,应当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就目前来说,大部分民警对宣传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以处理为目的,起不到教育效果。另外,事故处理工作中还存在事故认定书制作不认真和执法不到位的问题。
1、事故认定书制作不认真问题:(1)事故认定文书不编号;(2)事故认定一名民警盖章;(3)按逃逸作行政处罚,但责任认定中不认定逃逸;(4)事故认定超期;(5)引用法律条文不具体,如责任认定中认定当事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8条,该条界定三种行为,但不写明具体哪种违法行为,是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通行,还是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应当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6)事故认定表述前后矛盾,如前面表述从机动车道进入非机动车道,后面则表述由非机动车进入机动车道。
2、执法不到位的问题,一是个别重大案件不按公诉程序诉讼,在公安环节消化处理,民事部分调解了,案件就不往下走了,二是行政处罚不到位,突出表现在重大事故负主要责任以上责任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没有吊销。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民警“先天”素质不齐,“后天”培训不足。交警支队现有民警主要成分是:警察院校及其它院校毕业生、部队转业干部、社会招考人员及其它单位调入人员。据统计,交警支队400名民警中,大学本科学历的30人,仅占7.5%,高中以下学历的165人,占41.2%。由于这种“先天”来源的局限性,使民警文化水平从初中到大学参差不齐,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公安业务、身体条件等各方面素质相差较大,加上部分民警不注意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虽然经过不同形式的练兵,但仍有部分民警政治理论水平、法律知识水平、业务技能水平等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要求。
2、现实社会环境对交警队伍的负面影响。交通民警战斗在第一线,工作性质特殊而具体,接触人员面广,接触的人员形形色色,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出现不同的追求,执法环境恶化,以权钱交易为代表的各种腐败现象久治不绝,长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民警思想受负面影响,反映到执法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3、监督制约机制措施不到位。交通管理工作点多面广,民警执法、管理、服务工作相对独立,监督部门人员相对不足,监督方法比较单一,监督范围受局限,监督效果不够理想。
三、解决执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1、加强民警教育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要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强化宗旨教育,结合“八荣八耻”教育民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广大民警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针对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对民警集中培训,着力加强民警的责任感,提高民警的证据意识、办案能力和整体执法水平。一是组织业务培训班,本着缺什么学什么,少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民警进行业务培训,要改变目前培训中照本宣科的现象,坚持业务培训贴近实战,贴近基层,学以致用,并认真组织考试,培训考试成绩和民警的等级化管理、评先创优挂钩,二是采用执法检查与业务培训相结合的做法,通过以查代训,查摆问题释疑解难,启发民警,提高素质。三是有计划选派业务骨干到专业院校深造,带动民警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落实好“三个必训”的要求,尤其要把社会招考人员,部队转业干部等新警种培训作为重点,突出实效,防止走过场。
2、把各项监督制约措施落实到实处,一是要加强警务督察工作,整合人力资源,充实督察力量,加大现场督察力度,减少督察死角;二是要不断提高监督手段的科技含量,运用公安网络及录音录像设备,监督民警执法;三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监督形式,加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四是要坚定不移的推行警务公开,实现监督的整体效应。
3、加强执法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确保执法质量。
一是进一步完善执法考评机制,坚持日常检查和执法考评的有机结合,通过执法检查和执法考评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执法质量的提高;二是切实落实工作岗位责任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办理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确保权责明确,责任到人,重点解决执法不作为、乱作为和执法不到位的问题;三是全面推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对发现的执法过错,要落实责任追究,要克服认定执法过错多,落实责任追究少的倾向,以强硬的手段落实执法过错追究,彻底打消部分民警的侥幸或无所谓心理,强化其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减少执法的随意性。
第五篇:选人用人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二、选人用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连南县选人用人的视野更加宽阔,渠道更加宽畅,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从现实情况看,当前选人用人方面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与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1、选人用人的对象不满意。一是对被选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满意。由于缺乏一套客观公正的实绩评价考核机制,有的群众认为被选人的素质和能力不高,难以胜任新的领导岗位;有的群众认为被选人的素质能力还不如自己,心存不满。二是对被选人的作风不满意。由于对干部的监督有限,有的群众认为被选人工作作风不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少,生活作风不正。三是对被选人的性格不满意。由于干部平时与群众的沟通联系不足,加上有的干部性格偏内向,不善言辞,注重实干缺少交流,导致群众认为他们缺乏热情,难于接近。
2、选人用人的制度不完善。由于《条例》对有些问题未作具体规定,组织实施起来不能准确把握。如:初始提名由谁提名、在什么范围提名、如何落实提名责任等要求不明确;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公示制、票决制的范围和方式亟待改进;选举制度公开性、透明度不够,存在尊重选举人意志不够的问题;由于缺乏岗位职责规范和任期目标,对不同类型干部实绩的考核没有明确标准,是否称职、胜任,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评价,导致干部正常退出缺乏评定标准,一些群众公认度不高、反映较差的干部因缺乏手段难以调整下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缺乏科学界定,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缺乏制度保证;引咎辞职、责令辞职虽有要求,但各地执行宽严不一等。选人用人制度体系设计的不完善、不配套,影响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选人用人的程序不规范。一是程序“缺位”。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对一些必要程序执行不到位,有的甚至干脆不执行。如民主推荐的不规范,有意的放大或缩小,推荐职位和对象的模糊性、“缺位”;考察预告的不规范等。二是程序“错位”。在选拔任用过程中,有的为了减少工作中的阻力,故意将程序颠倒,先把容易执行的程序执行到位,把一些难的程序放在最后再执行。三是程序“越位”。有的搞个人内定,协调在前,过程在后。
4、选人用人的信息不透明。一是发布信息内容不全面。如任前公示,只公示干部的基本情况,不公示干部的工作实绩、业务能力及廉洁自律等情况,群众在民主测评推荐时往往凭主观印象“划圈圈”。二是意见反馈不及时。对群众举报的意见没有进行组织调查,有的甚至无反馈,群众觉得提意见无作用。三是发布范围不“对口”。对干部信息没有在其出生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以及有业务联系的单位进行公示,群众得到的信息不系统,或仅在电视台公示或仅在本单位内部公示,缺乏公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选人用人的观念不对接。少数干部功利思想严重,不能正确对待升降去留,认为自己才高六斗,埋怨组织部门“有眼无珠”;少数群众对干部调整任用带着“有色眼镜”,认为凡提拔“必有关系”,凡交流“必有问题”,种种猜疑和议论造成上下评价不一致;一些群众把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的腐败案件等个别行为放大到整个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对整个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概否定,进行表现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和当面不谈,背后乱举报现象。
(二)原因分析
1、制度因素。一是制度执行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干部工作扩大民主要求的落实。二是制度链中断。一些环节扩大民主的制度有民主过程的要求、缺乏对运用民主结果的规定,留下了按需取舍、灵活掌握的空间,表现出制度执行的不规范。三是制度链接配套不够。扩大民主的制度不健全,缺乏配套的相关制度。
2、组织者因素。一是从宣传角度来看,一些地方没有深入全面地宣传《条例》,导致广大群众对《条例》不了解、不熟悉,对干部选拔任用的资格条件、程序、方法以及步骤等知之甚少。二是从组织者素质来看,考察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缺乏阅历,有的不善于讲究谈话艺术,有的缺乏洞察辨析能力,形成的考察评价意见未能准确评价干部的特点和个性,难以为决策提供信服的依据。三是从组织纪律来看,有的组织干部遵守组织人事纪律不严,甚至有“跑风漏气”现象,群众担心说实情、敢反映问题者遭到打击报复,不敢讲真话。
3、参与者因素。一是“老好人”思想。谈话对象一般只谈被考察对象的优点,不说缺点,即使有缺点、有问题也不愿说、不敢说,有怕得罪人的思想。如果心存不正的考察对象私下提前做工作,谈话对象更是违心说好话。二是“潜规则”思想。有些群众认为考察或提拔干部存在“潜规则”,考察提拔的对象已内定,自己说了也自说,因此不配合、不支持考察推荐工作开展。三是无关思想。认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组织的事,是领导的事,自己只要搞好本职工作就行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三、创新选人用人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一)明确选人用人标准,建立实绩为先的导向机制,着力解决“用什么人”的问题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首先必须把握正确的用人标准。要坚持用三个标准衡量干部。
1、坚持基本标准。基本标准,是针对执政党的性质而言。作为党的一名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德、能、勤、绩、廉的基本要求。即要以德为先,把道德品质作为选人用的“第一位”要素;以能为基,把能力素质作为选人用人的基本条件;以勤为本,把勤政为民、勤奋敬业作为选人用人的本质需求;以绩为要,把工作实绩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以廉为则,把廉洁自律、廉洁从政作为基本准则。
2、坚持时代标准。是针对社会发展阶段性要求而言。2007年4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强调:“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哪些不图虚名、踏实做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2008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选人用人的“六个导向”,即树立注重品行的导向,注重选拔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树立科学发展的导向,注重选拔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树立崇尚实干的导向,注重选拔求真务实、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不事张扬的干部;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注重选拔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干部,选拔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树立鼓励创新的导向,注重选拔思想解放、作风扎实、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干部;树立群众公认的导向,注重选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能为人民造福、得到群众拥护的干部。要把这些要求作为新时期选人用人的重要导向,真正把那些科学发展能力强、构建和谐社会本领大、善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驾驭市场经济、总揽全局且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上来。
3、坚持具体标准。是针对选拔的具体岗位而言。选拔不同岗位的干部,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可将现有干部大致划分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工作人员,即党的机关工作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即公务员;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设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审判机关工作人员;检察机关工作人员;人民政协机关工作人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类人员还可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分为教育、科研、文艺、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不同类别。要依据干部类型,建立健全岗位职务职责说明书,把岗位职务所需具备的政治素养、知识水平、领导才能、个性品质、任职资历和履行岗位职务对应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职责等作出明确规定,让公众清楚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干部,什么样的干部适合什么样的岗位。
(二)明确选人用人主体,建立权责明确的动因机制,着力解决“由谁选人”的问题
选人用人是一项程序性很强的工作,对干部进行选拔动议是选人用人迈出的第一步,必须进一步科学界定和明确选人用人主体的权责。
1、规范党委及主要负责人的动议权。“党管干部”是《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重要原则。按照“党管干部”和“权责一致”的原则,党委及主要负责人在选人用人上具有调整动议权、提名推荐权、主持决策权、方案审议权和监督管理权。为防范“个别人说了算”的问题,要明确党委主要负责人,对县级来说主要是县委书记选人用人“五准”、“五不准”要求。“五准”,即县委书记在五种情形下方可启动干部调整动议,包括:领导干部职位出现空缺需要补充;领导班子整体结构需要改善;领导班子或者领导干部存在突出问题需要调整;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有明确要求;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突发公共事件等特殊情况,因工作需要调整补充干部。“五不准”,即县委书记在选人用人上不得违反的五种情形,包括:不准在机构变动或本人已经明知即将调动时动议调整、提拔干部。确因工作需要调整干部的,应向上级组织部门报告;不准指令或授意组织部门针对特定人选制定干部调整动议方案;不准干预组织部门正常的民主推荐、考察工作;在集体酝酿和县委常委会讨论干部任免时,不准对拟任免人选首先发表倾向性意见;不准压制干部群众对本地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批评意见,严禁打击报复举报人。
2、规范组织部门的具体操作权。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管理干部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在选人用人中具有其它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组织部门要全程当好参与者和组织者,严格把握每一个环节,充分履行自身职责。一是深入了解干部。要抓好干部信息库建设,对纳入组织视野的干部,定期开展评议,了解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情况;采取跟踪了解、专项活动督查、重大事项考核等方式,全面掌握干部专长、特点和能力素质;建立干部综合情况信息库,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干部日常表现的管理。二是严格执行《条例》。《条例》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要坚持《条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不正之风的干扰,严格执行干部选拔程序。三是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组工干部首先要有很强的政治素质和纪律观念,必须严把进口关,防止虽有一技之长,但素质低下的人进入组工干部队伍。其次要熟悉干部工作的条例、制度,具有明辩是非、分析问题、宏观管理的能力。要通过学习培训和考核测评,颁发相应的资格等级证书,不具备资格者不能从事干部工作。
3、规范其他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及有关个人的推荐权。一是严肃干部推荐纪律。党员、干部、群众都有向党组织推荐干部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德才兼备标准和《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任职资格条件,本着“谁推 荐谁负责”的原则公正无私地署名推荐。二是制作《干部推荐表》。推荐者要详细介绍被推荐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情况,说明推荐理由、提出推荐职位,并署真实姓名。三是必须向县委或县委组织部推荐,不得向领导干部个人推荐或私自打招呼,更不能利用推荐干部的权利干扰或影响党组织公正用人。
(三)明确选人用人程序,建立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着力解决“怎样选人”的问题
1、规范初始提名。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第一道关口,也是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的关键。建立和完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必须首先从规范初始提名权入手。一是用“两推一询”提名法,解决重点岗位的提名问题。“两推”即全县科级以上干部大会推荐和县委全委会推荐。“一询”,就是征询分管领导的意见,再根据这三方面的意见综合提名,多数干部不赞成且完全未进入分管领导视野的不作为提名人选。二是用“四推一交叉”提名法,解决平时空缺岗位的提名问题。“四推”即后备干部推荐、组织推荐、领导干部推荐、个人自荐。“一交叉”就是把四项推荐情况进行交叉,从交叉点最多的人选中,再比选提名。三是用“一划一推一面试”提名法,解决特殊岗位的提名问题。“一划”就是根据空缺岗位要求,先划定一个提名的大范围。“一推”就是将在这个范围内的干部按照一定的差额比例提请县委常委会等相关会议进行推荐。“一面试”即对民意集中的干部进行面试,综合考虑确定提名人选。
2、规范民主推荐。民主推荐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干部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是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的重要方式,是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必经程序。一是批量提拔调整干部,采用会议投票推荐与个别谈话推荐方式。会议投票推荐、个别谈话推荐是民主推荐干部的两种主要形式。在民主推荐时,两种推荐方法结合使用,可以优势互补,便于综合分析,保证客观准确地了解被推荐对象的群众公认度。二是平级调整干部,采用同级推荐。在目前的干部调整中,由于职数的限制,更多的调整是平级调整。要根据空缺职位的要求,在同级干部中推荐人选。三是选用特殊职位干部,采用专项民主推荐。对配备妇女、少数民族、非中共、35岁以下的干部,向参加推荐的干部群众讲明推荐的特殊要求,并提供具备特殊岗位任职条件的人员名册,让推荐人员在这类人员中综合平衡比较,优中选优。四是公开选拔干部,采用“双向”民主推荐。对公选干部采取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和到其上一级管理部门相关人员进行民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更加全面准确地考察其情况。
3、规范干部考察。一是扩大预告范围。要尽可能地在服务对象中发布考察预告,让更多基层群众了解考察程序、职位要求。二是保证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数量。在进行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了解情况的过程中,要保证一半以上的基层群众或服务对象参加。三是扩大考察范围。要打破单纯地坐在办公室考察的惯例,应采取随机调查、个别走访等形式,向考察对象所在社区的居委会、邻居、朋友等了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确保了干部考察信息的全面准确。四是要讲究考察方法。考察人员要以谦和的态度和商榷的口气找群众了解情况;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党纪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讲真话,去套话。
4、规范酝酿讨论。一是坚持“两个不用”,即: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的干部不用、民主推荐不是多数群众认可的干部不用。二是重视群众反映意见。在讨论拟提拔对象的任用时,对群众有反映、讨论意见分歧较大的,应当暂缓表决;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应当及时查清,避免久拖不决。三是试行实名票决。准确界定集体决策中的个人责任,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防止人情等因素的干扰,提高决策质量。四是建立回复制度。建立回复制度是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最直接的表现手段。一方面要尽快查实问题,另一方面要将查处情况回复给相关群众,做到有报必查、有查必果,提高群众参与干部任用工作的积极性。
(四)明确选人用人渠道,建立公道择优的“进口”机制,着力解决“人怎样上”的问题
1、规范干部任用的基本形式。根据《公务法》,机关公务员来源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选任制,通过选举对领导岗位上的公务员进行任免;二是委任制,通过公开招考,选录主任科员以下岗位的公务员;三是聘任制,根据工作需要,参照公务员招考或直接选聘方式录用特殊岗位的公务员,也就是将有特殊才能的非公务员人员录用为公务员。目前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三种干部职位中,聘任制干部比例最低。当前随着人才流动速度加快,应逐步增加聘任制岗位,提高干部职位管理制度的弹性系数,消除人才流动壁垒。
2、丰富干部任用的选拔形式。目前干部选拔任用的主要方式包括:民主推荐、组织推荐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三种选拔形式。其中,对科级干部选任,可以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相组合的方式,突出素质、能力和潜力,脱颖而出;对处级干部选任,可以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组织推荐、民主推荐三种方式,突出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择优选任;对党政机关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选任,可以采取民主推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驾驭能力、专业能力和工作绩效,选准用好。
3、创新干部选拔任用的其他形式。一是试行干部自我推荐制度。在民主推荐前,让符合任职条件的干部自我推介,为大家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引导干部群众通过正当的竞争来争取群众支持。二是深化公推公选制度。要不断完善公选程序设计和选拔方法,在笔试环节上,注重基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面试环节上,对面试组成人员应提前进行技能培训,形成一 支相对固定和符合资质的面试队伍;在考察环节上,把考察干部的现行表现和业绩相结合,建立量化的考察指标体系。三是逐步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上会制度。在干部选拔的每个环节都按照多于拟任人选的人数实行差额竞争,加强比较和鉴别,真正做到好中选优,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准确性。四是试行公推直选制度。公推直选中关键性的创新主要有两项:一是通过公推产生候选人;二是召开全体干部群众大会进行差额、直接选举。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更多干部群众认可选举结果。
(五)明确选人用人退出,建立畅通无阻的“出口”机制,着力解决“人怎么下”的问题
《条例》明确党政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的主要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从严肃纪律、完善制度、开展检查考核、进行组织处理等方面入手,疏通干部“出口”,让该下者下。
1、“改”,即改任同级非领导职务。坚持每年对全县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一次考察考核,对考察考核情况差的领导干部由县领导进行谈话,指出其工作中的不足,并督促其整改,如在第二年的考察考核情况仍未改观,政绩平平、群众基础差、威信低或身体状况不适宜担任现职的领导干部,提交县委常委会讨论,改任非领导职务。
2、“退”,即严格执行干部到龄退休制度。明确指出凡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都必须按时办理退休手续;因工作需要延期退休的专业技术干部,要严格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本人坚持不退的,从接到组织部门的通知起,不再计算工龄,工资改发退休工资,进一步严肃干部退休制度。
3、“诫”,即对干部进行诫免谈话。对届中、届未考察考核中,民主测评满意率低、工作成绩平平、不能认真履行职责、干部群众意见大的科级干部,由县委或县纪委主要领导与其进行诫勉谈话,明确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和时限,对整改不力的,进行组织处理。
4、“免”,即依法对干部进行免职。对问题比较突出,在干部群众中影响较坏,或因违反财经纪律、受贿、赌博、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损失的,及时给予免职或撤职处理。
5、“降”,即对干部降职使用。严格执行《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严格干部考核,对考核为“不称职”的,县纪委、组织部门提出降职使用意见,报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同时,根据干部所受纪律处分,对受处分应降职的干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全部予以降职使用。
(六)明确选人用人政绩,建立民主开放的干部考核机制,着力解决“怎样评价用人”的问题
为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核评价干部,要找准量化分析、绩效考评、考核评定间的结合点,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评综合评价体系。
1、制定干部考核评价量化标准。年初根据目标任务和部门职责,确定部门目标,然后根据班子分工和个人岗位职责,分解到人,确定每名干部的工作任务,作为全年考核的目标,对直接从事经济管理的部门,以考核经济效益为主;对行政管理部门,以部门效能发挥情况为主。工农业产值、财政收入、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实绩,以及上级的认可度、群众的满意度,以量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以质的内容进行定性描述。
2、制定干部考核评价标准。考评采取“听、查、核、评”的方式,注重用原始资料说话,用权威部门的数据说话,用群众的意见说话,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考评结果实行百分制管理,把考学、考绩、考廉、民主测评全部量化成分值,最后进行综合排名,给每位干部一个准确的定位。
3、规范考核结果运用。把考评结果作为干部“能上能下”依据,实施奖优罚劣。对成绩比较突出的干部作为后备干部人选培养,各类评先推优从中遴选。对成绩较差的分三种情况实施末位淘汰:对有违法违纪行为被定为末位的,按照有关纪律和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对不胜任现职被定为末位的,采取改任非领导职务、辞职、降职、免职等方式,进行末位淘汰;对胜任现职、但排名滞后被定为末位的,采取组织谈话、领导约谈的方式进行告勉。
(七)明确选人用人监督,建立立体刚性的干部监督机制,着力解决“怎样监督用人”的问题
强化干部选任工作监督,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也是防范问题、发现问题、堵塞漏洞的关键措施。要严格执行《条例》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切实把严格监督贯穿选人用人的始终、把严肃纪律贯穿选人用人的始终、把严明奖惩贯穿选人用人的始终,确保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坚持领导干部任期监督制度。坚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请销假备案、驾驶公车审批等制度,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制度、信访监督和预警机制。
2、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坚持科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内部复核制度,实行科级干部选拔任用档案全程记实;坚持干部考察预告和任前公示制度;坚持每次干部考察发布考察预告;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群众举报受理制度;实行公示实名举报反馈制度;坚持干部人事任免前征求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制度,前移干部监督“关口”。
3、坚持群众监督制度。拓展公示渠道,广泛接受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对群众反映或举报的重大问题,由纪检、组织人事联合开展专项调查,认真核实,群众意见大或重大问题未核实清楚的不予任用或暂缓任用。建立公示结果反馈制度,公示结束后,及时将公示期间收到的意见及调查结果以书面形式向常委会如实反馈,进一步增加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和改进纪监、组织系统信访举报工作。
4、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一把手”是班子的班长,决策群体的核心,对决策事项负有最大的责任。要严格按程序集体决策,防止党政“一把手”“一言堂”,不得以办公会、碰头会等代行党委会职能。对权力进行适当分解,防止党政“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下功夫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防止党政“一把手”接受组织监督走过场。建立健全加强上级组织监督、班子内部监督、群众监督的制度规范,提高对“一把手”监督的有效性。
(八)明确选人用人责任,建立公正严明的责任机制,着力解决“怎样追究选人用人失误”的问题
建立选人用人失误失察责任追究制度,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减少和避免选人用人上的失察失误,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责任机制,分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要领导责任与一般领导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形成事前预警、事中监督、事后责任追究的科学选人用人体系。
1、建立健全干部推荐责任机制。在推荐干部时,不论是单位党组织推荐、组织人事部门推荐,还是领导干部推荐都必须坚持谁推荐谁签名谁负责的原则,以便于对选人用人失察失误的责任追究。被推荐人任命后,如在试用期内发现严重问题或有违法行为的,要追究推荐人或组织者的推荐责任;对推荐材料不实,有夸大被推荐人的德才表现的,或在推荐测评过程中弄虚作假、有意欺骗组织的,应给予推荐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2、建立健全干部考察责任机制。考察人员在考察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责、权和考察的内容、方法、程序、纪律、监督等要求办事。要填写《干部考察登记表》,对考察对象、考察方式、考察时间及考察组结论性意见等情况进行登记,考察组组成人员应在考察登记表上签名,对考察对象承担考察责任。对考察人员在考察过程中工作不认真、不细致、不深入,没能发现被考察者任前之“病”,一年内发生严重问题或有违法行为的,应给予考察人员通报批评、诫勉或党纪政纪处分。
3、建立健全干部任免(审批)责任机制。讨论研究干部的任免(审批)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原则、条件、程序,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对不经集体研究而提交党委讨论决定的,给主要责任者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党委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凡没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或以书记办公会、少数人研究或者圈阅等形式代替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或应到会成员过半数不同意的,所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一律无效,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有关责任人纪律处分。同时,进一步明确由谁来追究责任。各级党委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由上级党委或纪检机关、组织部门进行追究;各级组织部门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由同级党委或上级组织部门进行追究;具体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时,按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实施和执行。
为了进一步解决查处难、问责难的问题,《意见》重点提出了3项措施:一是完善立项督查制度,实行查核结果抽查复核和分析研判,对处理不到位的责成重新查办,防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二是建立违规用人问题倒查机制,不仅查处当事人,而且追究责任人,一查到底、问责到人。抓住重点对象和关键人,要突出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在用人上的失职渎职责任。三是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纪实制度,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广实时监督系统,使开展倒查、追究问责有迹可寻、有据可依。立规是好的开始,关键还要看落实。在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上,我们考虑,将重点采取4项措施:一是强化责任落实。督促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摆在突出位置来抓,部内各有关工作机构都要齐抓共管,干部考察组要履行“一岗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二是开展学习培训。结合《干部任用条例》系列培训,同步开展《意见》的学习培训,并推动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干部主体班次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组织人事干部业务培训的常规教材,引导广大干部学规矩、懂规矩、守规矩。三是细化具体措施。督促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操作规程和配套措施,将《意见》各项任务要求抓细、抓实、抓出成效。四是加强督促检查。采取多种方式,了解各地各单位贯彻落实的情况,注意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对执行不力的及时予以督促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