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电总局-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xiexiebang推荐)
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的通知
11月12日,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局,总局机关各司局、直属各单位发出《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的通知》,通知说,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总局制定了《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已经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幅度提升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广播影视事业产业,促进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1、知识产权制度是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尊重创造性劳动和激励创新的基本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和诚信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发展文化事业产业的重要依托。广播影视是文化事业产业的重要组成,是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知识产权是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要素。实施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促进广播影视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广播影视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使广播影视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总体要求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要求,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重要方针,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广播影视领域的全面实施。着力完善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大幅度提升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不断创新广播影视制作生产和传播方式,增强广播影视创新发展的活力,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作用。
三、战略目标
3、到2020年,我国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获得较大程度提高。尤其在“十二五”期间,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广播影视舆论引导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创作经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广播影视市场发展环境、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广播影视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成,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逐步增长,科技支撑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和品牌频道频率、栏目节目,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四、主要任务
4、推进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与实施。积极主动参与《著作权法》的修改立法工作和有关网络影视版权等其他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制定、修改工作。指导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执行好《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积极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广播组织权利公约》制定工作。进一步规范广播电台电视台合法使用作品,提高广播电台电视台尊重创作、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会同有关部门对涉及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立法后评估。
5、鼓励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创造。以知识产权创造为目标,形成广播影视创意产业群。大力实施广播影视精品工程,坚持抓创意、促原创,扶持内容创作生产,提高影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的原创能力。发展广播影视新兴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影视节目内容的需求。完善艺术创作激励机制、内容评价机制和技术发明奖励机制,建立健全有关作品创作资助、评奖、推广、评论机制。鼓励广播电台电视台加强台标、栏目的品牌建设,形成一批拥有精品品牌的广播影视播映和制作经营机构。做大做强一批节目内容制作企业,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广播影视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联合创造机制。
6、促进广播影视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市场化和商品化。建设公平有序的广播影视版权交易市场,在“十二五”期间,推动搭建二至三个广播影视节目交易平台。推动建立广播影视节目版权信息库和审批信息库,有效地提高合法影视作品的公信力和可识别性。加强自主商标运用。提升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运用自主商标的能力,支持发展自主品牌特许经营等运营方式,提高自主商标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有线数字电视等广播影视专利技术,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发展,推动广播影视系统技术升级。大力支持自主专利技术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线,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加强标准规划、完善标准体系,加强高清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下一代传输网络、数字电影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引导广播影视单位综合利用专利、商标、版权对广播影视原作品、复制品、衍生品和形象产品进行多媒体传播,多渠道营销和多层次开发,延伸广播影视产业链,形成广播影视多元盈利模式,充分挖掘广播影视产品的整体效益。
7、提高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建立健全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后盾,营造广播影视创新环境。探索建立广播影视版权认证制度和评估体系,合理划分广播影视作品著作权权利状态和著作权价值。建立健全广播影视系统商业秘密保护机制。指导和帮助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对运营方法、营销策略、客户名单、广告标底和使用作品付酬数额等信息进行商业秘密保护。妥善处理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商业秘密保护与职工合理流动的关系。开发推广技术保护措施。研发数字电影版权保护技术,研究推广自主的数字电影系统规范,开发网络影视节目内容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技术。
8、完善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快建设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内部版权合同管理、台标标识管理、品牌栏目注册管理等制度,推行知识产权法律文书示范文本。形成由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探索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海外维权机制,积极参与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在重大经济活动中,对知识产权事项进行审查,特别注意保护广播影视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有关商业秘密等不受侵害。在转企改制、股份制、规模化、集约化等广播影视改革发展进程中,避免商标、商号、栏目名称等无形资产流失。建立完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鼓励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建设版权信息记录系统,对广播影视作品进行数字化转储与版权登记管理。
9、实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专项行动。指导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广播影视执法机构实施国家关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配合工商、新闻出版(版权)、海关、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和机构严厉查处涉及广播影视行业的知识产权侵权盗版和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视听节目服务网站播放正版节目的监督工作,严厉打击互联网侵权盗版,重点打击影视剧作品侵权盗版行为。加强对电视购物活动的监管,重点打击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销售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的欺诈行为。加大软件正版化工作力度。2011年5月底前,完成广电总局软件正版化专项检查和整改工作,重点检查办公软件、杀毒软件使用情况。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和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购置、更换计算机办公设备必须同时安排必要的软件购置资金,将软件作为资产纳入部门资产管理体系和媒体资产管理体系,购买的计算机办公设备必须符合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的要求,更新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必须使用正版产品。
10、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影视优势,构建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宣传体系,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有关知识产权的宣传报道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媒体支撑、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宣传工作体系。做好“4·26”世界知识产权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点时期的知识产权文化宣传普及,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
11、增强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创新广播影视“走出去”模式,增强广播影视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国际影视节展,加大国产影视作品海外营销力度。推动建立海外节目推广平台,鼓励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继续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亚洲广播联盟、欧洲广播联盟、亚太广播发展机构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研究国际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新问题,关注了解和参考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五、保障措施
12、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要从全局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协调或配合相关部门的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广电总局根据年度《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和《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制定广播影视年度知识产权保护计划。各直属单位结合各自的责任和职能,将落实知识产权计划的具体任务纳入单位年度工作。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法制和知识产权工作部门,做到有办事机构、办事人员和工作经费。发展广播影视知识产权行业管理组织,指导扶持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版权管理与保护委员会、电视版权委员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联盟等行业自律组织开展工作。
13、开展知识产权理论研究。加强有关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理论、案例和管理实务的研究,2011年,完成《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案例》的编写工作。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评估体系,定期对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的落实进行阶段性评估,推动本意见的贯彻实施。
14、加强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培训与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针对广播影视系统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作品创作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活动,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与骨干员工驾驭知识产权工作的能力。加快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从2011年开始,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建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践基地,开展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学历教育。继续贯彻实施《广播影视名家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和《广播影视青年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意见》,在全国广播影视行业选拔培养一批既熟悉广播影视法律,又具备知识产权工作能力的人才以及广播影视名家和青年创新人才。建立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供需库,注重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合理有序引导知识产权人才的流动和配置。创新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对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职称评定机制,鼓励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建立内部知识产权人才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第二篇: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的通知
【颁布单位】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 2010-11-12 【生效时间】 2012-02-22 11月12日,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局,总局机关各司局、直属各单位发出《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的通知》,通知说,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总局制定了《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已经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幅度提升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广播影视事业产业,促进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1、知识产权制度是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尊重创造性劳动和激励创新的基本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和诚信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发展文化事业产业的重要依托。广播影视是文化事业产业的重要组成,是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知识产权是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要素。实施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促进广播影视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广播影视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使广播影视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总体要求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要求,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重要方针,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广播影视领域的全面实施。着力完善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大幅度提升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不断创新广播影视制作生产和传播方式,增强广播影视创新发展的活力,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作用。
三、战略目标
3、到2020年,我国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获得较大程度提高。尤其在“十二五”期间,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广播影视舆论引导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创作经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广播影视市场发展环境、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广播影视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成,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逐步增长,科技支撑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和品牌频道频率、栏目节目,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四、主要任务
4、推进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与实施。积极主动参与《著作权法》的修改立法工作和有关网络影视版权等其他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制定、修改工作。指导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执行好《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积极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广播组织权利公约》制定工作。进一步规范广播电台电视台合法使用作品,提高广播电台电视台尊重创作、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会同有关部门对涉及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立法后评估。
5、鼓励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创造。以知识产权创造为目标,形成广播影视创意产业群。大力实施广播影视精品工程,坚持抓创意、促原创,扶持内容创作生产,提高影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的原创能力。发展广播影视新兴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影视节目内容的需求。完善艺术创作激励机制、内容评价机制和技术发明奖励机制,建立健全有关作品创作资助、评奖、推广、评论机制。鼓励广播电台电视台加强台标、栏目的品牌建设,形成一批拥有精品品牌的广播影视播映和制作经营机构。做大做强一批节目内容制作企业,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广播影视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联合创造机制。
6、促进广播影视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市场化和商品化。建设公平有序的广播影视版权交易市场,在“十二五”期间,推动搭建二至三个广播影视节目交易平台。推动建立广播影视节目版权信息库和审批信息库,有效地提高合法影视作品的公信力和可识别性。加强自主商标运用。提升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运用自主商标的能力,支持发展自主品牌特许经营等运营方式,提高自主商标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有线数字电视等广播影视专利技术,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发展,推动广播影视系统技术升级。大力支持自主专利技术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线,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加强标准规划、完善标准体系,加强高清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下一代传输网络、数字电影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引导广播影视单位综合利用专利、商标、版权对广播影视原作品、复制品、衍生品和形象产品进行多媒体传播,多渠道营销和多层次开发,延伸广播影视产业链,形成广播影视多元盈利模式,充分挖掘广播影视产品的整体效益。
7、提高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建立健全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后盾,营造广播影视创新环境。探索建立广播影视版权认证制度和评估体系,合理划分广播影视作品著作权权利状态和著作权价值。建立健全广播影视系统商业秘密保护机制。指导和帮助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对运营方法、营销策略、客户名单、广告标底和使用作品付酬数额等信息进行商业秘密保护。妥善处理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商业秘密保护与职工合理流动的关系。开发推广技术保护措施。研发数字电影版权保护技术,研究推广自主的数字电影系统规范,开发网络影视节目内容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技术。
8、完善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快建设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内部版权合同管理、台标标识管理、品牌栏目注册管理等制度,推行知识产权法律文书示范文本。形成由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探索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海外维权机制,积极参与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在重大经济活动中,对知识产权事项进行审查,特别注意保护广播影视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有关商业秘密等不受侵害。在转企改制、股份制、规模化、集约化等广播影视改革发展进程中,避免商标、商号、栏目名称等无形资产流失。建立完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鼓励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建设版权信息记录系统,对广播影视作品进行数字化转储与版权登记管理。
9、实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专项行动。指导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广播影视执法机构实施国家关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配合工商、新闻出版(版权)、海关、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和机构严厉查处涉及广播影视行业的知识产权侵权盗版和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视听节目服务网站播放正版节目的监督工作,严厉打击互联网侵权盗版,重点打击影视剧作品侵权盗版行为。加强对电视购物活动的监管,重点打击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销售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的欺诈行为。加大软件正版化工作力度。2011年5月底前,完成广电总局软件正版化专项检查和整改工作,重点检查办公软件、杀毒软件使用情况。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和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购置、更换计算机办公设备必须同时安排必要的软件购置资金,将软件作为资产纳入部门资产管理体系和媒体资产管理体系,购买的计算机办公设备必须符合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的要求,更新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必须使用正版产品。
10、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影视优势,构建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宣传体系,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有关知识产权的宣传报道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媒体支撑、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宣传工作体系。做好“4·26”世界知识产权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点时期的知识产权文化宣传普及,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
11、增强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创新广播影视“走出去”模式,增强广播影视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国际影视节展,加大国产影视作品海外营销力度。推动建立海外节目推广平台,鼓励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继续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亚洲广播联盟、欧洲广播联盟、亚太广播发展机构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研究国际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新问题,关注了解和参考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五、保障措施
12、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要从全局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协调或配合相关部门的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广电总局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和《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制定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计划。各直属单位结合各自的责任和职能,将落实知识产权计划的具体任务纳入单位工作。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法制和知识产权工作部门,做到有办事机构、办事人员和工作经费。发展广播影视知识产权行业管理组织,指导扶持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版权管理与保护委员会、电视版权委员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联盟等行业自律组织开展工作。
13、开展知识产权理论研究。加强有关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理论、案例和管理实务的研究,2011年,完成《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案例》的编写工作。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评估体系,定期对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的落实进行阶段性评估,推动本意见的贯彻实施。
14、加强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培训与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针对广播影视系统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作品创作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活动,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与骨干员工驾驭知识产权工作的能力。加快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从2011年开始,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建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践基地,开展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学历教育。继续贯彻实施《广播影视名家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和《广播影视青年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意见》,在全国广播影视行业选拔培养一批既熟悉广播影视法律,又具备知识产权工作能力的人才以及广播影视名家和青年创新人才。建立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供需库,注重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合理有序引导知识产权人才的流动和配置。创新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对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职称评定机制,鼓励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建立内部知识产权人才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稿源:国家广电总局]
第三篇:2010-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
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幅度提升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广播影视事业产业,促进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1、知识产权制度是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尊重创造性劳动和激励创新的基本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和诚信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发展文化事业产业的重要依托。广播影视是文化事业产业的重要组成,是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知识产权是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要素。实施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促进广播影视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广播影视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使广播影视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总体要求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要求,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重要方针,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广播影视领域的全面实施。着力完善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大幅度提升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不断创新广播影视制作生产和传播方式,增强广播影视创新发展的活力,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作用。
三、战略目标
3、到2020年,我国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获得较大程度提高。尤其在“十二五”期间,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广播影视舆论引导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创作经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显著提
高,广播影视市场发展环境、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广播影视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成,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逐步增长,科技支撑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和品牌频道频率、栏目节目,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四、主要任务
4、推进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与实施。积极主动参与《著作权法》的修改立法工作和有关网络影视版权等其他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制定、修改工作。指导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执行好《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积极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广播组织权利公约》制定工作。进一步规范广播电台电视台合法使用作品,提高广播电台电视台尊重创作、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会同有关部门对涉及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立法后评估。
5、鼓励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创造。以知识产权创造为目标,形成广播影视创意产业群。大力实施广播影视精品工程,坚持抓创意、促原创,扶持内容创作生产,提高影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的原创能力。发展广播影视新兴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影视节目内容的需求。完善艺术创作激励机制、内容评价机制和技术发明奖励机制,建立健全有关作品创作资助、评奖、推广、评论机制。鼓励广播电台电视台加强台标、栏目的品牌建设,形成一批拥有精品品牌的广播影视播映和制作经营机构。做大做强一批节目内容制作企业,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广播影视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联合创造机制。
6、促进广播影视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市场化和商品化。建设公平有序的广播影视版权交易市场,在“十二五”期间,推动搭建二至三个广播影视节目交易平台。推动建立广播影视节目版权信息库和审批信息库,有效地提高合法影视作品的公信力和可识别性。加强自主商标运用。提升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运用自主商标的能力,支持发展自主品牌特许经营等运营方式,提高自主商标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有线数字电视等广播
影视专利技术,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发展,推动广播影视系统技术升级。大力支持自主专利技术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线,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加强标准规划、完善标准体系,加强高清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下一代传输网络、数字电影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引导广播影视单位综合利用专利、商标、版权对广播影视原作品、复制品、衍生品和形象产品进行多媒体传播,多渠道营销和多层次开发,延伸广播影视产业链,形成广播影视多元盈利模式,充分挖掘广播影视产品的整体效益。
7、提高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建立健全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后盾,营造广播影视创新环境。探索建立广播影视版权认证制度和评估体系,合理划分广播影视作品著作权权利状态和著作权价值。建立健全广播影视系统商业秘密保护机制。指导和帮助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对运营方法、营销策略、客户名单、广告标底和使用作品付酬数额等信息进行商业秘密保护。妥善处理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商业秘密保护与职工合理流动的关系。开发推广技术保护措施。研发数字电影版权保护技术,研究推广自主的数字电影系统规范,开发网络影视节目内容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技术。
8、完善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快建设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内部版权合同管理、台标标识管理、品牌栏目注册管理等制度,推行知识产权法律文书示范文本。形成由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探索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海外维权机制,积极参与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在重大经济活动中,对知识产权事项进行审查,特别注意保护广播影视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有关商业秘密等不受侵害。在转企改制、股份制、规模化、集约化等广播影视改革发展进程中,避免商标、商号、栏目名称等无形资产流失。建立完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鼓励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建设版权信息记录系统,对广播影视作品进行数字化转储与版权登记管理。
9、实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专项行动。指导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广播影视执法机构实施国家关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配合工商、新闻出版(版权)、海关、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和机构严厉查处涉及广播影视行业的知识产权侵权盗版和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视听节目服务网站
播放正版节目的监督工作,严厉打击互联网侵权盗版,重点打击影视剧作品侵权盗版行为。加强对电视购物活动的监管,重点打击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销售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的欺诈行为。加大软件正版化工作力度。2011年5月底前,完成广电总局软件正版化专项检查和整改工作,重点检查办公软件、杀毒软件使用情况。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和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购置、更换计算机办公设备必须同时安排必要的软件购置资金,将软件作为资产纳入部门资产管理体系和媒体资产管理体系,购买的计算机办公设备必须符合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的要求,更新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必须使用正版产品。
10、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影视优势,构建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宣传体系,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有关知识产权的宣传报道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媒体支撑、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宣传工作体系。做好“4·26”世界知识产权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点时期的知识产权文化宣传普及,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
11、增强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创新广播影视“走出去”模式,增强广播影视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国际影视节展,加大国产影视作品海外营销力度。推动建立海外节目推广平台,鼓励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继续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亚洲广播联盟、欧洲广播联盟、亚太广播发展机构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研究国际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新问题,关注了解和参考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五、保障措施
12、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要从全局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协调或配合相关部门的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广电总局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和《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制定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计划。各直属单位结合各自的责任和职能,将落实知识产权计划的具体任务纳入单位工作。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法制和知识产权工作部门,做到有办事机构、办事人员和工作经费。发展广播影视知识产权行业管理组
织,指导扶持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版权管理与保护委员会、电视版权委员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联盟等行业自律组织开展工作。
13、开展知识产权理论研究。加强有关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理论、案例和管理实务的研究,2011年,完成《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案例》的编写工作。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评估体系,定期对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的落实进行阶段性评估,推动本意见的贯彻实施。
14、加强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培训与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针对广播影视系统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作品创作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活动,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与骨干员工驾驭知识产权工作的能力。加快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从2011年开始,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建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践基地,开展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学历教育。继续贯彻实施《广播影视名家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和《广播影视青年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意见》,在全国广播影视行业选拔培养一批既熟悉广播影视法律,又具备知识产权工作能力的人才以及广播影视名家和青年创新人才。建立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供需库,注重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合理有序引导知识产权人才的流动和配置。创新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对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职称评定机制,鼓励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建立内部知识产权人才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第四篇: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的通知文库(定稿)
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的通知文库.txt如果我穷得还剩下一碗饭 我也会让你先吃饱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应该归我所有,包括你!
先说喜欢我能死啊?别闹,听话。
有本事你就照顾好自己,不然就老老实实地让我来照顾你!
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的通知
11月12日,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局,总局机关各司局、直属各单位发出《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的通知》,通知说,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总局制定了《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已经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幅度提升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广播影视事业产业,促进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1、知识产权制度是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尊重创造性劳动和激励创新的基本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和诚信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发展文化事业产业的重要依托。广播影视是文化事业产业的重要组成,是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知识产权是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要素。实施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促进广播影视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广播影视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使广播影视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总体要求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要求,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重要方针,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广播影视领域的全面实施。着力完善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大幅度提升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不断创新广播影视制作生产和传播方式,增强广播影视创新发展的活力,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作用。
三、战略目标
3、到2020年,我国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获得较大程度提高。尤其在“十二五”期间,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广播影视舆论引导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创作经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广播影视市场发展环境、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广播影视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成,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逐步增长,科技支撑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和品牌频道频率、栏目节目,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四、主要任务
4、推进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与实施。积极主动参与《著作权法》的修改立法工作和有关网络影视版权等其他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制定、修改工作。指导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执行好《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积极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广播组织权利公约》制定工作。进一步规范广播电台电视台合法使用作品,提高广播电台电视台尊重创作、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会同有关部门对涉及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立法后评估。
5、鼓励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创造。以知识产权创造为目标,形成广播影视创意产业群。大力实施广播影视精品工程,坚持抓创意、促原创,扶持内容创作生产,提高影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的原创能力。发展广播影视新兴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影视节目内容的需求。完善艺术创作激励机制、内容评价机制和技术发明奖励机制,建立健全有关作品创作资助、评奖、推广、评论机制。鼓励广播电台电视台加强台标、栏目的品牌建设,形成一批拥有精品品牌的广播影视播映和制作经营机构。做大做强一批节目内容制作企业,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广播影视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联合创造机制。
6、促进广播影视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市场化和商品化。建设公平有序的广播影视版权交易市场,在“十二五”期间,推动搭建二至三个广播影视节目交易平台。推动建立广播影视节目版权信息库和审批信息库,有效地提高合法影视作品的公信力和可识别性。加强自主商标运用。提升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运用自主商标的能力,支持发展自主品牌特许经营等运营方式,提高自主商标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有线数字电视等广播影视专利技术,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发展,推动广播影视系统技术升级。大力支持自主专利技术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线,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加强标准规划、完善标准体系,加强高清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下一代传输网络、数字电影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引导广播影视单位综合利用专利、商标、版权对广播影视原作品、复制品、衍生品和形象产品进行多媒体传播,多渠道营销和多层次开发,延伸广播影视产业链,形成广播影视多元盈利模式,充分挖掘广播影视产品的整体效益。
7、提高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建立健全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后盾,营造广播影视创新环境。探索建立广播影视版权认证制度和评估体系,合理划分广播影视作品著作权权利状态和著作权价值。建立健全广播影视系统商业秘密保护机制。指导和帮助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对运营方法、营销策略、客户名单、广告标底和使用作品付酬数额等信息进行商业秘密保护。妥善处理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商业秘密保护与职工合理流动的关系。开发推广技术保护措施。研发数字电影版权保护技术,研究推广自主的数字电影系统规范,开发网络影视节目内容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技术。
8、完善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快建设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内部版权合同管理、台标标识管理、品牌栏目注册管理等制度,推行知识产权法律文书示范文本。形成由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探索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海外维权机制,积极参与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在重大经济活动中,对知识产权事项进行审查,特别注意保护广播影视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有关商业秘密等不受侵害。在转企改制、股份制、规模化、集约化等广播影视改革发展进程中,避免商标、商号、栏目名称等无形资产流失。建立完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鼓励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建设版权信息记录系统,对广播影视作品进行数字化转储与版权登记管理。
9、实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专项行动。指导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广播影视执法机构实施国家关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配合工商、新闻出版(版权)、海关、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和机构严厉查处涉及广播影视行业的知识产权侵权盗版和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视听节目服务网站播放正版节目的监督工作,严厉打击互联网侵权盗版,重点打击影视剧作品侵权盗版行为。加强对电视购物活动的监管,重点打击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销售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的欺诈行为。加大软件正版化工作力度。2011年5月底前,完成广电总局软件正版化专项检查和整改工作,重点检查办公软件、杀毒软件使用情况。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和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购置、更换计算机办公设备必须同时安排必要的软件购置资金,将软件作为资产纳入部门资产管理体系和媒体资产管理体系,购买的计算机办公设备必须符合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的要求,更新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必须使用正版产品。
10、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影视优势,构建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宣传体系,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有关知识产权的宣传报道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媒体支撑、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宣传工作体系。做好“4·26”世界知识产权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点时期的知识产权文化宣传普及,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
11、增强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创新广播影视“走出去”模式,增强广播影视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国际影视节展,加大国产影视作品海外营销力度。推动建立海外节目推广平台,鼓励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继续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亚洲广播联盟、欧洲广播联盟、亚太广播发展机构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研究国际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新问题,关注了解和参考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五、保障措施
12、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要从全局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协调或配合相关部门的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广电总局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和《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制定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计划。各直属单位结合各自的责任和职能,将落实知识产权计划的具体任务纳入单位工作。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法制和知识产权工作部门,做到有办事机构、办事人员和工作经费。发展广播影视知识产权行业管理组织,指导扶持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版权管理与保护委员会、电视版权委员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联盟等行业自律组织开展工作。
13、开展知识产权理论研究。加强有关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理论、案例和管理实务的研究,2011年,完成《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案例》的编写工作。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评估体系,定期对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的落实进行阶段性评估,推动本意见的贯彻实施。
14、加强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培训与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针对广播影视系统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作品创作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活动,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与骨干员工驾驭知识产权工作的能力。加快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从2011年开始,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建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践基地,开展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学历教育。继续贯彻实施《广播影视名家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和《广播影视青年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意见》,在全国广播影视行业选拔培养一批既熟悉广播影视法律,又具备知识产权工作能力的人才以及广播影视名家和青年创新人才。建立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供需库,注重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合理有序引导知识产权人才的流动和配置。创新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对广播影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职称评定机制,鼓励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建立内部知识产权人才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第五篇: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实施工作意见
根据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全力推进“两个加快”,实现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总体部署,结合全市广播影视实际,在《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框架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意见》。通过落实《实施意见》,到2012年,使我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水平,使全市人民享受到优质的广播电影电视服务。
第一部分总则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城乡广播影视事业均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不懈地狠抓广播影视规划、覆盖、机制、内容、评价等建设,着力改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能力,使全市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到,看得清、听得明,愿意看、乐意听”,无差别地享受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市广电局对全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目标和实施方案,确定进度安排和职责分工等。
分级负责。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中,市、县、乡、村四级各司其责,局、台、网三方合理分工。
财政投入。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投入,网络公司按市场原则承担部分经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主要抓宣传和节目内容生产,以社会效益为主,因此在其自身进行创收的同时,政府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应给予本级播出机构一定的经费补贴以维护运行。
(三)基本要求
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狠抓三项建设,构建四纵四横网络”的要求,提升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质量。
一个中心。指以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中心,坚持把广播影视事业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缩小城市和农村收听收看广播影视的差别。
两个重点。指突出服务质量和监管手段两个重点,市、县两级播出机构要加大节目内容生产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新的精品;要做好城市电影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要建立覆盖全市的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质量管控评价体系。
三项工程。指狠抓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人人看”三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全市每家每户均能收看到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每个村都有广播响,人人都能就近观看电影。
四纵四横网络。指纵贯上下的四项公共服务和承担提供公共服务职责的市县乡村四级构成全域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网络。“四纵”即服务设施的均衡布局、服务机制的高效运行、服务内容的优质供给、服务监管的全面到位,“四横”即市级、县级、乡级、村级各司其责,“四横”和“四纵”密不可分,互相交织,具体讲“四横”是对“四纵”在不同层面的落实。
二、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2年,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完备、网络健全、技术先进、内容丰富、管理顺畅、服务优良、运行高效的覆盖全域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使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具有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体制机制、一流的服务内容、一流的监管手段,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水平,创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模式”。
一流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均衡布局。指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公共广播系统、电影院的均衡布局。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均衡布局是通过实施“户户通”工程,使全市95%以上的用户都能收听收看到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公共广播系统的均衡布局是通过实施“村村响”工程,在村(社区)和50户以上建有公共服务机构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公共广播系统,作为基层政权重要的宣传工具。电影院的均衡布局是通过实施“人人看”工程,按照规划在全市建设满足各种层次需要的电影院,城区建立分布合理的大型影院,区(市)县城建设中型电影院,乡镇发展数字影院,村(社区)建立坝坝电影放映点。
一流的体制机制——服务机制高效运行。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总体要求,理顺局台网关系、上下关系、政事关系、政企关系“四大关系”,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广播影视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体包括优化市县两级广播影视管理体制、完善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完善广播影视服务机制、建立事业与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流的服务内容——服务内容优质供给。要向全市城乡群众提供优质的广播电影电视节目,分为广播电视节目供给和电影供给。广播电视节目优质供给是要求市、县两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加强节目内容生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新的精品,同时加大对农节目制作力度;乡、村两级要充分利用公共广播系统加大对基层的宣传,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的法律、经济、农技知识和实用信息等。电影供给分为城市电影和公益电影,城市电影要确保市民能及时就近享受优秀电影;公益电影要在做好国家要求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同时,扩大公益电影放映范围,提高影片质量,将公益电影扩大到社区、学校,要随时对公益影片进行更新。
一流的监管手段——服务监管全面到位。各级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要对广播电影电视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监管和科学评价。硬件上要建立覆盖全市的广播电视监测系统,软件上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不但对市级和区(市)县广播电视节目进行监测,还对辖区内网络视听节目进行监管。公共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包括节目内容传输监测体系、节目内容质量管控体系、技术质量控制体系、应急管理控制体系和社会服务管控体系。
三、职责划分
(一)市级职责。市广电局负责全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总体实施意见的制定,包括市级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规划,并指导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网络运营机构具体实施;制定各项监管办法,依据广播影视法规、规章对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运营机构和电影单位实施行政管理和广播影视工作目标考核,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市广电台负责落实具体宣传任务,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市网络公司负责网络覆盖建设,按规定传输高质量的节目。市电影公司负责发展电影市场,放映公益电影。
(二)县级职责。县级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制定,根据全市广播影视事业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地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规划,负责本地“户户通”、“村村响”、“人人看”三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组织、督促、指导,负责本地广播影视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指导本地广播影视宣传工作,负责组织广播影视节目创优工作。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负责落实具体宣传任务,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县级网络公司负责本地网络覆盖建设、维护和管理,按规定传输高质量的节目。县级电影公司负责发展电影市场,放映公益电影。
(三)乡级广播电视站工作职责。乡镇(街道)广播电视站负责乡镇广播影视发展规划和建设,指导村级广播工作,负责村(社区)广播室设备设施的管理,负责乡镇广播影视的宣传、管理、监督,承担乡镇广播影视设备设施的维护,负责广播影视统计等信息上报工作,协助县级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四)村级广播电视室工作职责。负责广播室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及村级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严格宣传纪律,保证收转好中央、省、市、县以及乡镇广播节目,负责本行政区域广播室的安全播出工作。
第二部分工作方案
一、抓覆盖,完善服务设施建设
(一)“户户通”工程
1、建设目标。到2012年,确保全市每家每户都能收听收看到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其中,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无线数字电视入户率达25%,直播卫星入户率达5%。
2、组织实施。市广电局负责全市“户户通”工程建设的规划、组织、指导和管理工作,并组织实施市级无线发射台(站)的建设及监测、监控、安全播出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各区(市)县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区域内“户户通”工程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管理,全面推进“户户通”工作;市、县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负责无线发射台(站)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市、县有线电视传输机构配合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户户通”工程的规划,并承担光缆干线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
3、经费保障。共需资金92049万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共同补贴3195万元;市本级财政补贴20602万元;县级财政补贴9761万元;市兴网公司及其子公司共同自筹43539万元;接入广播电视信号农户共承担14952万元。
4、进度安排。,总体入户率达37%,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27.5万户,入户率达30%,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2.4万户,入户率达2%,安装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装置10.7万套,入户率达5%;2011年,总体入户率达60%,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32.1万户,入户率达45%,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7.1万户,入户率达10%,直播卫星电视入户率达5%;2011年,总体入户率83%,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32.1万户,入户率达60%,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7.1万户,入户率达18%,直播卫星电视入户率达5%;2012年,总体入户率达100%,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21.4万户,入户率达70%,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4.9万户,入户率达25%,直播卫星电视入户率达5%。
(二)“村村响”工程
1、建设目标。到2012年,每个行政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指50户以上建有公共服务机构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下同)均建设广播系统,建有标准化广播室,实现广播“村村响”。
2、组织实施。公共广播系统建设由市广电局统筹协调,各区(市)县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市兴网公司、乡镇和村协助。
3、经费保障。建立广播电视站每个需经费2万元,316个乡镇(街道)共计732万元;建广播室(含杆线建设)每个需经费6万元,2019个村共计12114万元;建广播室每个需经费1.5万元,1400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共计2100万元。以上建设共计需资金14946万元,按照一圈层全由区级财政承担,二圈层由市级财政以奖代补60%,三圈层由市级财政以奖代补70%的原则,市级财政共以奖代补9038万元。
4、进度安排。,本年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100%建立广播室,25%的村建立广播室;2011年,100%的乡镇(街道)建立广播电视站,本年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100%建立广播室,以前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达30%,50%的村建立广播室;2011年,本年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100%建成广播,以前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达70%,70%的村建立广播室;2012年,本年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100%建成广播,以前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达100%,100%的村建立广播室。
(三)“人人看”工程
1、建设目标。到2012年,按照规划在全市建设满足各种层次需要的电影院,城区建立分布合理的大型影院,郊区(市)县城建中型电影院,乡镇发展数字影院,村(社区)建立坝坝电影放映点。
2、组织实施。市广电局按照市场的原则,引导五城区影院合理分布;郊区(市)县按照公益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全额财政出资或引进资金加财政补助等形式建设县城电影院;乡镇数字影院由县级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网络公司和乡镇共同实施;村(社区)坝坝电影点建设由村(社区)组织实施。
3、经费保障。县城电影院、乡镇影院和村(社区)坝坝电影点建设以县财政承担为主,吸收社会资金,同时争取国家、省、市财政资金支持。
4、进度安排。,推进县城电影院、乡镇影院建设,建成村(社区)坝坝电影点达500个;2011年,推进县城电影院、乡镇影院建设,建成村(社区)坝坝电影点达1000个;2011年,推进县城电影院、乡镇影院建设,建成村(社区)坝坝电影点达2500个;2012年,推进县城电影院、乡镇影院建设,建成村(社区)坝坝电影点达3387个,村(社区)坝坝电影点覆盖率达100%。
二、抓体制,完善服务机制建设
(一)优化管理体制
1、目标任务。到2012年,理顺市县两级局、台、网关系,完善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在全市建立管理顺畅、职责明确的广播影视科学管理体制。
2、组织实施。由市广电局牵头,市广电台、市网络公司、市电影公司配合,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省广电局的要求,优化现有市级管理体制。由县级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公司、电影公司配合,市广电局督查考核,优化县级管理体制。同时,进一步贯彻落实成委办〔〕37号文件精神,完善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制。
3、进度安排。,对市、县管理体制摸底调研,完成乡镇(街道)广播电视站挂牌,明确管理职能,确定管理人员,落实经费保障;2011年,理顺并完善市级局、台、网的分工,明确局对台、网的指导和各自的职责范围;2011年,理顺并完善县级局、台、网的分工,明确局对台、网的指导和各自的职责范围;2012年,建立起有序、高效、协调的良性运转机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4、经费保障。县级财政按辖区人口1元/人·年的标准拨付乡镇(街道)广播电视管理专项经费。
(二)完善服务机制
1、目标任务。到2012年,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系统考核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形成良好的广播影视服务机制,保证和促进全市广电系统优质高效运行。
2、组织实施。市广电局牵头,各区(市)县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配合,市广电台、市网络公司、市电影公司协助。
3、进度安排。,对人才培养机制、系统考核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进行调研;2011年,制订《市广播电视局人才培训服务规划》、《市广播电视局系统考核办法》、《市广播电视局经费保障服务意见》;2011年,对前期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试行,征求意见,形成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2012年,进一步完善广播影视服务机制。
(三)建立事业产业发展机制
1、目标任务。一是确立广播影视发展规划的引领地位。制定行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编制实施行业各板块的发展计划;制定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和监督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二是发挥文化事业产业专项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的使用机制;建立事业产业扶持项目的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
(五)广播电视服务效率
1、目标任务:到2012年,每个乡镇设立一个电视网络管理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配备一个技术服务人员,同时在全域建立便捷的缴费网络。到2012年,广播电视故障处理响应时间40分钟,办结时间<24小时或1个工作日,广播电视服务投诉率<2%。
2、组织实施:此项工作由市广电局牵头,市兴网公司、市网络公司主办。
3、进度安排:——2011年,每个乡镇设立一个电视网络管理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配备一个技术服务人员,初步建立便捷的缴费网络,广播电视故障处理响应时间60分钟,办结时间<48小时或2个工作日,广播电视服务投诉率<3%;2011年——2012年,在全域建立完善便捷的缴费网络,广播电视故障处理响应时间40分钟,办结时间<24小时或1个工作日,广播电视服务投诉率<2%。
四、抓评价,完善服务监控体系建设
(一)节目内容播出传输监测体系
1、目标任务。到2012年,建成覆盖全市、种类齐全、功能完善、技术领先、全国一流的广播电视监测系统。
2、组织实施。市广电局组织各区(市)县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传输机构实施。
3、经费保障。市级财政统筹。
4、进度安排。,在建立市级、县级、“村村通”等广播电视监测子系统的基础上,基本完成全市广播电视监测网络建设;2011年,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系统硬件建设,扩展舆情系统功能模块,形成广播电视安全(质量)、内容(广告)、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测每周、每月报告和每季通报制度,并定期形成市级电视新闻舆情报告;2011年,全面提升监测网络智能化水平,完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智能化管理系统、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基于音视频自动检索技术的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系统(二期),进一步形成全市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视听节目舆情分析报告制度;2012年,适时建设针对广播影视新媒体、新业务的监测子系统,形成规范、成熟、高效的监测结果报告机制。
(二)节目内容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1、目标任务。到2012年,建成完善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管控体系。
2、组织实施。市广电局组织各区(市)县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传输机构实施。
3、经费保障。市级财政统筹。
4、进度安排。,制定《市广播电视对农节目评价标准》、《市广播电视节目阅评标准》、《市广播电视广告监管办法》;2011年,制定《市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奖励办法》、《市广播电视内容(广告)监测测评办法》和《市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监测测评办法》;2011年,制定《市广播电视节目社会评价办法》、《市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登记备案制度》;2012年,依托广播电视内容(广告)监测测评办法、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监测测评办法等监测测评办法,构建《市广播电视监测测评评价体系》。
(三)技术质量控制体系
1、目标任务。到2012年,建成完善的涵盖节目制作、播出、传输、无线发射环节的广播电视技术质量控制体系。
2、组织实施。市广电局组织各区
(市)县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传输机构实施。
3、经费保障。市级财政统筹。
4、进度安排。,建立有线电视设计、工程建设、验收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加强对全市有线电视建设的指导,把有线电视建设设计审核、工程验收纳入市建设项目并联审批。2011年,制定《无线发射台(站)播出技术管理办法》,对广播电视台(站)安全播出进行有效的考评和管理;制定《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质量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市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统一全市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标准和工程建设规范,确保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质量。2011年,组织制定《市广播电视技术质量考评办法》,形成完善的广播电视技术质量控制体系。
(四)播出安全应急管理控制体系
1、目标任务。到2012年,建成完善的广播电视播出应急管理控制体系。
2、组织实施。市广电局组织各区(市)县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传输机构实施。
3、经费保障。市级财政支持,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传输机构自筹。
4、进度安排。,建成全市“村村通”发射台应急管理系统。2011年,建成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调研、编制《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规划方案》;实施安全播出工程,建成重要部位、重点环节广播电视应急保障系统。2011——2012年,依据《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规划方案》实施安全播出工程,建成完善的全市广播电视播出应急管理控制体系。
(五)社会服务管理控制体系
1、目标任务。到2012年,建成广播电视社会服务控制体系。
2、组织实施。市广电局组织实施。
3、经费保障。市级财政统筹。
4、进度安排。,制定计划,开展《市有线电视管理条例》、《市公共视听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的立法调研;2011年,推进《市有线电视管理条例》、《市公共视听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制定《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管理办法》;2011年,制定《市广播电视行政执法实施办法》;2012年,制定《市广播电视服务社会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