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296-01
近年来,由于医院感染引起的医疗官司娄见不鲜,如何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时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点,也是护理质量的核心问题。现结合十几年来护理实践对医院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并对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一 造成基层医院感染的原因 医院管理不健全。基层医院领导不够重视,管理制度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的知识缺乏,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以致对有关规定只是成在形式上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制度和措施,没有做到有效监控和督查。2 无菌操作不规范,消毒隔离意识淡漠。平常各种注射、穿刺是基层医院日常诊疗护理工作的重点,由于相当部分医护人员无菌观念淡薄,消毒意识不强,不能自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以致于操作不正规,器材消毒不严,常可导致医院感染。3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基层医院缺乏抗生素的应用知识,由于经济利益及其他原因造成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认为所应用的抗生素越高档疾病就会好得越快,造成药物的耐药性,促使耐药菌株生长,引起菌群失调。医院的设备配置、布局不合理。目前许多基层医院重点科室和相关建筑不符卫生学要求,缺乏必要的水、污水及医疗废物的处理设备条件,医院不分污染和清洁通道。门诊、病房缺乏隔离区,不同病种同住一病区,传染病房无隔离条件和标志,造成病人到处乱串,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医用污染垃圾和生活垃圾混合处理。夏天缺乏防蚊灭蝇措施。这些均可造成病菌的广泛传播而发生医院感染。
二 预防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领导加强责任心,完善管理体系,强化监控意识。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制定好全院感染控制规划和制度,制定全院护理的消毒隔离要求。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加强隔离防护措施。隔离预防是防止感染因子从患者或带菌者传播给他人的一种十分有效措施:这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保护性隔离两个方面。患者隔离主要是对患者的衣食住行进行严格控制,减少病房探视时间和次数;医护人员的保护性隔离主要包括:必要时临床操作戴手套,使用隔离衣等;对所有侵袭性医疗器械的安全防护,对污物、毒物或感染过的单、巾的安全防护,工作后应加强对手的消毒。2)规范无菌技术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必须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避免被锐器刺伤或刺伤他人。无菌操作前严格洗手,戴口罩,必要时戴无菌手套,抗生素现配现用,避免在局部有炎症的部位穿刺。3)规范无菌消毒。灭菌消毒是切断医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要规范病房地面、空气及医疗用具的消毒方法、时间和次数。切实到一人一换一消毒,对患者分泌物及医疗废物处理应是用消毒液浸泡或高压灭菌,然后集中焚烧处理。加强抗生素应用管理。严格控制抗生素。滥用是预防和治疗医院感染的当务之急,首先应注意选择药物的合理性;其次,严格掌握抗生素预防用药,局部用药和联合用药的指征;第三,加强药敏试验和血药浓度的监测,提高用药的合理性。
改善医院设备条件和布局。医院应做到布局合理化,各医院除应有必要的消毒灭菌设备外,还须符合卫生学要求做好污水、废水的处理设施,同时做好一次性医疗用物的处理。重点科室和相关建筑符合卫生学要求,污染通道和清洁通道分开,同一病种住一病区,夏天做好防蚊灭蝇措施。
医院感染涉及全院各科室各部门,感染的控制须全院参与。通过广泛宣传,使全院所有人员都参与到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这项工作中来,形成全院参与、人人监督,把医院感染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杜绝。
第二篇: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和相应的预防策略。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普通外科手术的286例患者,对造成患者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结果 在本次研究的286例普外手术患者中23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现象,造成患者普外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与手术的切口的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手术的性质都有密切的关系。结论 在临床上致使普外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但可以通过相关的防治措施进行有效预防。
关键词: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切口;感染原因
普外手术切口的感染患者术后的并发症状,在基层医院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在术后切口一旦遭到感染,就会影响到患者的手术切口的恢复,并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探讨出造成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相关的预防策略,选取了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286例普外手术患者,并对患者的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1]。具体的研究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取的是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普外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患者有167例,女患者有119例,年龄为18~65岁,其平均年龄为42.5岁。在286例普外手术患者中,有128例是阑尾炎患者,90例泌尿系统以及68例甲状胰切除手术。
1.2诊断的标准 在确诊患者切口是否感染中,主要是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诊断的标准。并且在术后对患者的切口进行相关的监测,以此保证可以明确的了解致使患者切口感染的具体因素。
1.3分析和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体温单、监护单、病程记录、医嘱单、麻醉记录以及手术记录单等相关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做出造成患者切口感染的评估[2]。
1.4统计学方法 将在本次研究中获得的数据全部应用于SPSS13.0数据软件包中进行有效的分析。结果
在对本次治疗研究中,发现在进行普外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有23例,其中因阑尾炎普外手术感染的有6例患者,泌尿系统普外手术感染的8例患者,甲状胰切除手术感染的患者有9例,占普外手术例数的8%(23/286),而阑尾炎普外手术感染率是2.1%(6/286),泌尿系统普外手术感染率2.8%(8/286),甲状胰切除手术感染率是3.1%(9/286)。见表1。结论
基层医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一种术后较为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手术的质量,还有可能使患者患上败血症或者是引起全身炎症的反应,从而导致患者的死亡。手术室是影响伤口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3]。
在基础医院中普外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较为常见的感染,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只有将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找出来,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切口感染的情况。在基层医院中造成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是:①无菌的观念薄弱,在手术中使用的物品以及器械是否标准和无菌操作的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切口是否会感染,在一些基层的医院中由于无菌观念的薄弱,对患者使用物品不安要求进行严格的消毒,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现象;②手术室环境差,手术室是患者进行手术的重要场所,如果手术室的清洁度、细菌含量以及手术室的温度达不到相关的要求,因为手术室的空气质量以及洁净程度直接关系到患者切口愈合,如果两者都在较差的环境下,就会引起医院感染和交感感染,从而使患者的感染机率增高[4];③手术的时间过长,这也是造成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手术的时间越久,患者切口感染的机率就越高,从而致使患者组织出血,抵抗力下降,感染机率增加。从上表1可以知道患者的手术切口类型和手术的性质以及在手术中出血的情况也有重要的影响。
普外切口感染机率可以通过采用积极预防来减少感染机率的发生,其主要的预防措施:①加强对医护人员无菌的观念意识,医院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和宣传的方式,将有关于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展现出来。在手术中医护人员也要严格按照要求准备手术中要用的物品,操作的动作幅度也尽量减到最小,以此来降低手术间细菌数量[5];②加强对切口感染的监测,医院可以通过以高素质的医护人员为基础建立起一个专门的监控小组,对日常的手术准备工作进行严格的控制,并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科对手术室环境的检测,一旦发现不及格,立马进行整改,以此将对患者切口感染的伤害降到最低;③必须坚持无菌操作,无菌操作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的机率,因此在手术进行前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将所有的物品以及器械进行认真的检查和消毒。在手术进行时,要用无菌布将器械遮盖,以此减少细菌的污染,在对患者切口进行缝合时,要用渗盐水和甲硝唑对切口进行消毒,以此将患者切口的细菌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可知在基层医院中对于患者切口感染的机率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预防的,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的机率。而普外科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医院必须对普外科感染进行严格的监控,以此来减少患者切口的感染的机率,在普外科手术中,必须严格进行无菌的手术,一旦分析感染,就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在对患者切口预防中,可以通过患者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以此来保证达到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志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常见因素与护理对策[J].航空航天医药,2010,7(05):45-46.[2]肖汉强,黄秀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分析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02):11-12.[3]杨慧宁,吕晓丽,王鲜平,等.大型综合医院手术切口感染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8(03):12-13.[4]王彦艳,刘延锦,牛扶幼,等.综合医院内科及手术科室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8(07):56-57.[5]肖汉强,黄秀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分析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8(02):88-89.编辑/哈涛
第三篇:基层医院检验科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管理
基层医院检验科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管理
医院检验科是工作人员直接与患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组织接触的工作区域,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区域,也是医院感染重点监控的科室。根据检验科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防范管理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检验科原因分析
1.1 管理制度不完善。检验科内部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的规章制度不建全,现有的规章制度主要是对检验科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方面的,而对购买控制医源性感染的设备和仪器投入很少,科内人员只重视业务学习,很少参加医院感染方面的学习班和会议。
1.2 工作环境污染。检验人员每天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标本在离心操作时会形成汽溶胶,标本外溢等造成空气、台面和地面的污染。
1.3 各种标本具有传染性。检验科汇集各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各种标本,这些标本含有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若未加防护,长期接触带有传染性的临床标本,不仅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传染,而且检验人员被感染的概率也高。
1.4 个人防护不到位。在操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和规范,不戴手套、口罩、帽子;工作人员穿着污染的工作服出入休息室;或在实验室内吃零食、吸烟;在实验过程中接听电话、填写资料、无处不摸等有些人只重视自己的保护,轻视患者的保护,有的甚至为了操作方便,既不保护自己也不保护患者。清理处理废弃标本时消毒处理不严格,从思想上轻视医院感染工作。
1.5 操作仪器污染。操作的仪器有的直接与标本接触,如血细胞计数仪、生化自动分析仪等。在仪器吸取标本时,容易造成仪器表面污染,离心机在离心时若试管破裂,液体外溢及其他如冰箱、培养箱、显微镜头等都可能被污染,污染的仪器不及时消毒处理也会造成检验人员感染。1.6 医用垃圾是个重要的传染源。实验室的废弃物有固体和液体之分,一般情况下,固体废弃物经消毒后放人黄色医疗废弃物带中,液体废弃物经过严格消毒达到无害化标准后再排入下水道。但是,有些单位为了方便将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相互混淆,分不清。一些检验用品如采血针、注射器、试管、尿碗一次性用品未经消毒浸泡与生活垃圾放在一起,直接污染医院环境,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
1.7 菌种的保存。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存有各种各样的菌种,这些菌种一般都是致病菌,如果保存不当可能造成实验室的污染。长期接触带有传染性的菌种,检验人员被感染的几率也很高。预防与管理措施
2.1 建立健全科室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检验科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实验室安全防护、消毒隔离等规章制度。同时医院感染科要加强对检验科预防院内感染工作的管理,院感专职人员要深入科室检查、指导医院感染制度执行情况,在知识更新、技术操作、管理水平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检验人员自觉提高防护意识,掌握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检验科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
2.2 加强检验科环境的消毒管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器具摆放整齐,仪器之间有通风。清洁区与污染区严格区分开,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的物品不能混用。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常规消毒。
2.3 注意气溶胶的污染。样本的离心必须在开放实验室中进行。真空采血管须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或在离心机中静置3Orain后再打开。细菌室乙醇灯火焰上应套一个长管使乙醇灯火焰上方有充足的无菌空间,最好使用焚烧灯。
2.4 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工作及个人防护的认识。2.4.1 要求全科人员严格执行检验科的操作规程:在检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戴口罩、手套、帽子,不得穿污染的工作服进入休息室,不在实验室内吸烟、吃零食、饮水、会客,个人食品不得放在实验室的冰箱中,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能接电话。
2.4.2 严格洗手:污染的手是传播病原菌的主要媒介。有资料表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病3O%,所以控制好手的卫生,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检验人员结束操作后或检验同类标本后再检验另一类标本前应及时洗手,并且需要强调的是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2.4.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并用镊子取棉球,对每位患者操作前应洗手或消毒。
2.5 医用废弃物的消毒与处理。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法》的要求进行分类、收集、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区分开,医用垃圾用黄色塑料袋,生活垃圾用黑色塑料袋。在各种污物袋上标有“危险、污染物、废弃物、焚烧”的字样。一次性检验用品、采血针、注射器、采血吸管、试管、医用手套、反应板等使用后经高压灭菌,由专人回收。废弃标本:关节液、胸水、腹水、胃液、脑脊液、尿液等液体标本,每lOOml加漂白粉5g搅拌后作用2-4h倒入厕所或化粪池;粪便、血、痰液及其他固形标本,装入黄色塑料袋中由专人负责回收。微生物室的医用垃圾:如细菌标本、培养基、药敏纸片、细菌鉴定条以及一次性用品,均应高压灭菌后装入黄色塑料袋中有专人负责回收。
2.6 检验器材用品的消毒与处理。各种器具除无传染性的器材外,凡直接或间接接触检验标本的器材都视为具有传染性,应进行消毒处理显微镜、离心机、血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培养箱等局部轻度污染,可用2%碱性或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污染严重时,可用环氧乙烷消毒。
2.7 菌种保存。菌种保存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由专人保管只有充分认识检验科在医院感染方面存在的利与弊,才能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才能制定出相关的预防与管理措施。这不仅保障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也有效地预防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
第四篇: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摘要】手术切口感染一直是腹部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就我院近5年来发生的16例手术切口感染病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防治此类感染的措施。【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
【中图分类号】R61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3-0013-02 手术切口感染是在基层医院中较常见的一种感染。在出现此类感染后,患者的切口可能会延迟愈合、裂开,甚至可引起全身感染。因此,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的一项重要的感染管理内容。为了解我院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笔者对2005~2009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60例住院患者中曾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16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现将此类感染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在发生切口感染的16例患者中有9名男性、7名女性。他们的年龄在7~76岁之间。在这些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进行胃大部切除术(包括修补术)后发生了感染,有2例患者在进行胆囊切除术后发生了感染,有1例患者在进行肠梗阻粘连松解术后发生了感染,有12例患者在进行阑尾切除术后发生了感染。这些患者均于术后5~9天内出现了切口红、肿、热、痛、切口内有液体渗出及波动感,体温波动在37.5~39.1℃之间等症状。
1.2治疗方法对于被确诊其手术切口处于感染早期阶段的患者,在其切口周围使用了640万单位的青霉素或0.8克的丁胺卡那霉素进行局部封闭(每两天用药一次),并用红外线照射手术切口15~20分钟,每日照射一次。对于手术切口内出现了渗液或已经形成脓肿的患者,立即拆除其切口上1~5针的缝线,放出渗液、积液或积血,彻底清除切口内坏死的组织,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液反复冲洗切口,并每天用庆大霉素纱布条湿敷切口。待切口内有新鲜的肉芽组织生长后,用蝶形胶布拉闭切口或对切口进行二期缝合。2讨论
2.1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
2.1.1使手术切口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手术人员在术中未能很好地保护切口,使渗出液、脓性液或肠液污染了切口。在术后,手术人员又未能充分地冲洗切口或在关闭切口时未冲洗手套和使用过的器械,从而造成了切口的二次感染。2.1.2手术切口内有残留异物由于手术切口内有血肿、缝线、异物或坏死组织等残留物,降低了切口内组织对细菌性污染的抵抗力。
2.1.3手术操作技巧欠佳在施行手术时,一名技术娴熟的医生不仅能缩短手术的时间,而且能恰当地处理手术切口、降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而在上述16例手术中,有的医生在施行手术时动作粗暴,过度地分离或牵拉手术切口,急躁地结扎大块的组织或使用电刀,致使切口内的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有的实施手术的时间过长、使手术切口长时间处于开放状态,增加了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
2.1.4患者的免疫力较差患者的免疫力若较差,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就会很高。在上述16例患者中,有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有的患有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恶性消耗性疾病,有的患有贫血、糖尿病、肝硬化、恶性肿瘤,其中有的患者大量地使用激素类药物。2.1.5其他在上述16例患者中,老年患者、肥胖症患者、引流部位选择不当的患者及某些慢性病患者在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比例较大。
最近,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了4种易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类型,这4种手术类型是:①腹部手术。②时间超过2h的手术。③污秽或已发生感染的手术。④被确诊患有3种以上疾病患者的手术。这个论断和本文上述的剖析是一致的。
2.2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医师除了应在手术过程中保持轻柔、准确、精细的操作动作以外,还应对手术区进行细致的术前准备和及时的术后处理。2.2.1做好手术区的术前准备
2.2.1.1做好手术区皮肤的术前准备为降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准备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于术前1d沐浴(应尽量使用消毒药皂)、理发、剃须、剪指(趾)甲和更换清洁内衣。护士应检查其手术区的皮肤有无炎性反应或破损,尽量使用剃毛法(切忌剃破皮肤)进行备皮。在剃毛后,护士可用适量75%的酒精消毒手术区的皮肤,用无菌巾包裹此处的皮肤。在备皮工作完成后,医生应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施行手术。
2.2.1.2做好胃肠道手术的术前准备:在进行消化道手术(尤其是结肠手术)前应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如在术前1d口服抗生素、在术前1d摄入流质饮食、在术前的晚上和手术当日的早晨各进行1次清洁灌肠等。
2.2.1.3鼓励患者在术前补充更多的营养:应鼓励患者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肪的饮食。进食困难或消化功能不良的患者应摄入易于消化吸收的要素饮食。2.2.1.4在术前合理地应用抗生素:在进行清洁阶段的手术前一般不必为患者使用抗生素。若要进行可造成污染的手术(如胃切除、肠切除等)或一些较大的手术(如严重创伤的急救手术、心脏手术等),应预先估计手术所需的时间和切口受到污染的几率,并适当地应用抗生素来预防切口感染。据文献报道[2],与在术前2周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相比,在术前2h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更好。因此,我院一般主张患者在术前使用1~2d的抗生素,在术前30min或缝合切口前局部使用抗生素,并在术后继续使用3~5d的此类药物来预防切口感染。
2.2.2医生在施行手术时,应力求一次性切开切口,避免反复、多次、多刀地切割切口处的组织。如需使用电刀,应避免为了追求速度而使用强电流操作或进行大面积烧灼止血。2.2.3在进行手术时应采取以下可保护切口的措施:①使用腹膜外翻固定法。②恰当地使用纱布和护皮巾。③在关闭腹腔时应使用未被污染的手术器械(或用酒精棉球擦拭已被污染的手术器械后再使用)。④彻底地冲洗切口。
2.2.4在进行腹部手术时,可用生理盐水彻底灌洗腹腔,用抗生素药液冲洗发生较重腹膜炎的腹腔,并在手术结束时在切口内放置理想的腹腔引流物。
2.2.5患者若患有贫血、休克、水电失衡、糖尿病等不利于手术的病症,在术前应及时进行治疗。患者若已发生了厌氧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应选用以甲硝唑为主的联合用药方案,足量地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切口感染。
第五篇:105例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105例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152名骨科手术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05例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时间、术前抗生素给药情况、是否接台手术、合并疾病等因素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结果: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以及是否为接台手术均不影响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P>0.05);术前抗生素给药不规范的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率高达58.11%,而术前抗生素给药规范的患者其术后切口感染率仅为8.6%,两者差异显著(P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5.57%,手术时间<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仅为6.49%,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前抗生素给药情况和手术时间是影响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应从做好灭菌消毒、加强手术质量管理和做好手术室空气质量维护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预防
手术室是对患者进行抢救和急救的主要场所,也是骨科手术的主要场所。手术后的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通过临床调查发现,目前手术后切口感染约占所有住院患者感染的14%.16%,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骨科手术内容多为骨科修复和重建,临床上为了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和实际需要,经常在患者体内加装假体和钢板等固定性材料,如果术后发生感染,极易引起加装的假体和医用钢板发生脱落,导致患者伤口无法及时的愈合,严重的可能出现肢残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1-2]。目前骨科患者多为年老体弱者,而且手术多为开放性伤口和急性手术,其具有手术时间长、伤口污染重以及术中检查种类多等特点,同时术后患者多需要卧床休息,缺乏锻炼,出现骨组织血液供给能力差等情况,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3]。笔者通过回顾分析医院在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152名骨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术后切口感染的105例患者进行感染因素分析,并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预防骨科伤口感染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152名骨科手术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24例,女性患者528例;年龄在18岁-85岁,平均年龄为(57.3±10.2)岁;手术类型:闭合骨折手术746例,脊柱手?g261例,关节手术127例;麻醉方式:硬膜外麻醉298例,腰硬联合麻醉314例,臂丛麻醉279例,颈丛麻醉218例,全身麻醉43例。本研究排除与手术相关的禁忌症,共有105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对1152例患者的病例进行逐份查阅,并根据患者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时间、术前抗生素给药情况、是否接台手术、合并疾病等因素进行分析。
1.3 诊断标准
切口感染的标准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实行)》对患者进行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通过Excel软件进行录入,量化后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本文研究分析了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术前抗生素给药情况、手术时间以及是否为接台手术等因素对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由表1可知,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以及是否为接台手术均不影响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P>0.05)。术前抗生素给药不规范的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率高达58.11%,而术前抗生素给药规范的患者其术后切口感染率仅为8.6%,两者差异显著(P<0.05);手术时间≥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5.57%,手术时间<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仅为6.49%,两者差异显著(P<0.05)。讨论
3.1 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临产上常见的并发症,对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以及是否为接台手术等与手术伤口感染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与国内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其原因主要为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进行相关检查,保证患者身体情况符合手术要求,而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均可以通过现代手段进行控制,因此可以看作为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可控因素,通过合理的手段进行控制就不会产生术后切口感染。随着科学的进步,净化空调系统已经广泛的应用在手术室内,可以有效的控制手术室内细菌数量,将其控制在有效范围内,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已经与是否接台手术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发现,术前给予抗生素预防和手术时间对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给予患者一定量的抗生素,可使患者达到相应的血药浓度,进而使手术过程中暴露的组织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抗生素,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规范的使用抗生素可以达到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不规范的使用抗生素不能保障患者血液中抗生素的浓度达到要求,无法起到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在术前O.Sh-lh使用合理计量的抗生素可有效的降低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率。本研究发现,手术时间≥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5.57%,手术时间<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仅为6.49%,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原因主要是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患者伤口和手术器械被细菌污染的几率也逐渐增加,加上患者切口长时间的牵拉,使其局部和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增加了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
3.2 预防措施
为防止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3.3.1 做好灭菌消毒工作
手术物品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手术前应该进行严格的灭菌工作。目前常用的灭菌方法为高压蒸汽灭菌,对于耐高温和耐湿性差的医疗器械(橡胶类、塑料类)可选择环氧乙烷进行消毒。一次性手术用品应采用专柜存放,并将其保存在距离地面30cm以上的位置,要求柜内干净整洁、通风良好以及温湿度适宜,并定期对保存柜进行消毒;并有专人管理一次性手术用品,做好其领用登记工作,定期检查外包装情况,严禁使用外包装破损的一次性手术用品。对于较为复杂的手术,应尽量不使用层流手术间,较少接台次数,降低交叉感染的几率。在手术过程中要尽量控制人员数量,减少人员流动,并在接台间隙进行通风,降低室内空气中细菌浓度,减少手术污染。
3.3.2 加强手术质量管理
手术室护士应该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好相关物品,同时根据患者情况做好术前抗生素给药工作。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操作,通过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减少手术时间。为保证手术的安全和质量,除非在紧急情况下,尽可能避免医生进行连台手术。同时严格控制参观骨科手术的数量,禁止层流室参观。
3.3.3 做好手术室空气质量维护工作
强化手术室空气质量的管理,保持室内洁净,手术护士在手术进行前,一定要准备好手术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东西,所有动作要温和,为确保手术时手术室内无细菌,在进入手术室前,要尽可能地吹去身上大部分细菌,同时尽可能避免有无关人员参观,即使参观,也要确保其与手术医生保持30cm以上的距离。
参考文献
[1]李清智.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4):125-126.[2]姚秋鸿,周全胜,姚志宏.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12):1348-1349.[3]喻鹏,丁浩,师玉谨,等.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常见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J].北方药学,2014,11(05):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