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救灾救济体系建设
加强救灾救济体系建设
努力提高救灾应急水平
泰山区总面积336.86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2个镇。共126个行政村、68个社区。总人口6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51万人,非农业人口46.2万人。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我区救灾救济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关注,为此,我们不断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努力完善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制度为基础,以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以应急措施为配套,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救灾救济体系,全区救灾救济工作成绩显著。
一、建立三大体系,提高应急应灾水平
一是建立组织指挥体系,确保机构到位。区成立了由分工领导任组长,民政、财政、公安、卫生、科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整个救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处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并建立了救灾救济工作站,社区(村)成立了防灾减灾工作站,配备了电脑、电话等办公设施。有条件的社区、村建立救灾紧急物资库,配备了灭火器、安全绳、救灾帐篷、被褥和饮用水等必需品,为做好救济救灾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建立应急预案体系,确保落实到位。区、处镇、村(社区)进一步完善了《泰山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了自然灾害等级、响应机制、部门职责和保障措施。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依次设定了四个响应等级(一级、二级响应由区减灾委主任统一领导、组织抗灾救灾工作;三级、四级响应由区减灾委办公室主任组织、协调救助工作),全区突发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三是建立应急队伍体系,确保保障到位。区建起了有300人组成的10支应急队伍,各处镇也建起了相应的应急队伍,村(社区)普遍成立了民兵应急救援、医疗应急救援、社区巡逻救援、青年志愿者救援、街道抢险救援、治安消防应急救援等伍,救援队伍由50岁以下的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民兵、共青团员、青年志愿者、医疗工作者等组成,目前,全区共有应急200余支,救援队员达300余人。
二、做到“五有”,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城乡社区居民避灾救灾能力,建设“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的目标,加快了防灾减灾进社区步伐,在全区城乡社区推行 “五有”,打造“防灾减灾示范社区”。
一是避险避难有场所。按照“社区救灾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社区人口实际,利用学校、广场和空地,科学规划设置固定避难场所和临时避难场地,避难场所可容纳50套左右的简易床、衣被和50人左右零时居住,配备可供50以上人员吃饭用的炊具等。统一制作的“社区避难所”标识牌、避难场所平面图等,注明安全转移路线、避难所位置、救灾物资储备地点、常识性的自救措施等,尽一切可能为居民服务。全区共有紧急避难场所300余处,协议紧急征用场所达200余处。二是物资供应有保障。全区储备一定数量的救灾应急物资,如防汛用的纺织带、救生绳、铁锹、手电筒、发电机等;防火用的灭火器材等;救灾应急用的棉衣被、简易床,同时对不易保存的日常生活必须品如大米、面粉、快餐面、矿泉水、食用油等与本社区就近超市签订了供货协议,确保救灾物资落到实处。三是宣传教育有计划。制定防灾减灾宣传计划,规定在每年的5.12国家防灾减灾宣传日组织大型宣传外,每半年组织一次培训,引导干群积极参与创建活动。组织召开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对居民进行减灾安全教育,使居民了解减灾知识,提高减灾意识,同时组织减灾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厂、进家庭。发放《珍爱生命,避灾自救》手册和“致辖区居民一封信”,发放传单等宣传资料。制作减灾知识展板、橱窗,在辖区内张贴固定的自救、互救、逃生方法等减灾宣传海报、在集市或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现场宣传,提高广大群众防灾自救能力。四是应急意识有演练。为了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的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各个社区都会利用“消防日”、“防灾减灾日”等进行各种类型的应急演练。据统计,全区共组织应急演练达50余次。五是减灾防灾警示有标志。在泰山区主要交通路口、中百商厦、东湖公园等选择交通发达、人口密集地段设置大型减灾宣传广告。在居民楼(院)设立宣传栏、宣传橱窗、警示导向标志,绘制救灾减灾地形图,标明减灾指挥部、避难场所、安置点及救生设施的位置。
三、完善四项机制,提高救灾救济水平
救灾救济体系建设机制是关键,为此,印发了《加强灾民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救灾救济工作提住了具体措施。同时,充实壮大了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
一是建立查灾报灾机制。加强灾情管理,及时发布雨情、水情、汛情和灾情,建立灾情日报告制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启动村级灾情信息员应急机制。建立专业查灾报灾队伍,全区68个社区、126个村都设立了灾害信息员,村居覆盖率100%。建立了包括区、镇、村三级信息的灾害信息员信息档案,公布200多灾害信息联络员电话,保障信息的畅通。目前,我区已有基层灾害信息员199人,确保灾情发生后2小时内报灾,救灾措施2小时到位。二是建立救灾会商机制。定期和气象、水利、农业、国土、粮食等部门建立灾情会商机制,确保灾情统计全面准确。三是健全救灾资金保障机制。区财政把救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救灾资金及时发放到位。2010年,争取了上级部门的帮助,全区共发放灾民救济款80万元,救济灾民4500户,0.9万人,发放面粉28.85万公斤。四是建立完善救灾款物发放机制。推行灾民救助卡制度,实施阳光操作,确保救灾款物发放公平公正公开。严格灾民救助工作规程,由个人向村委会提出申请,村委会指派专人对申请户调查了解,经村委会研究提出初步名单交村民代表会评议后,张榜公示,再由处镇调查核实,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审批救济,发放灾民救济卡,并报区民政局备案。各级公布了监督电话,监督和反映救灾款物发放程序,对虚报、隐瞒、冒领救济款物的进行严肃处理。
当前我区救济救灾和困难群众救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细化措施,认真做好救济救灾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〇一一年一月九日
第二篇:救灾救济
救灾救济
这次救灾救济业务培训内容主要是灾情信息管理、救灾救济物资的管理和使用、农村五保户的申请、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自然灾害信息的管理
现在上级民政部门非常重视灾情信息工作,县以上民政部门全部用灾情统计软件,规范了灾情信息报送工作,所以我们乡镇一级的灾情信息也要规范,这也是我们经常强调和要求做好的工作。
(一)报灾时间:一定要及时,就是每次灾情发生后,我们民政站工作人员要及时收集、汇总你辖区受灾情况,突发性自然灾害上面要求县级民政部门在2小时内上报,所以乡一级最起码在1个半小时内报来,先报送大体估计情况,等灾情稳定以后,全面及时上报。
(二)报灾形式:等灾情信息收集、汇总完后,请示乡镇政府(办事处)并以书面传真形式报送区民政局,书写一定要规范。
(三)报灾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灾害种类、受灾人口、受灾情况、伤亡情况、损失情况、救灾工作情况。
这里面相关指标按照咱们区情况给大家解释一下:
1、灾害发生时间:是指灾害发生的日期和时间,采用公历年月日和24小时标准计时方式。
2、受灾范围:是指本行政区域内受到灾害影响,且造成一定损失的区域,具体讲就是涉及的村、户、人数。
3、受灾人口:是指在受灾区域内实际生活的人口。
4、灾害种类:是指干旱、洪涝、风雹(包括龙卷风、飓风、沙尘暴、冰雹等)、地震、低温冷冻、雪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病虫害等。
5、受灾情况:是指农作物和其它设施受灾情况,农作物分别按照类别计算出受灾面积(公顷)、减产程度(损失程度)经济损失,房屋倒塌和损坏间数,因灾死亡人口等数据。
6、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农业直接经济和其他直接经济,计算方法是重置受灾体所需费用、折旧率、损毁率(损毁程度)三者之积。
7、救灾工作:灾情发生后、当地组织所开展的救灾工作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指标解释不能清楚的,经常查阅我们发的民政救灾救济工作手册。
二、救灾救济物资的管理和使用
(一)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必须遵循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在发放使用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开、公正,重点保障自救能力较差灾民的基本生活。
(二)每次救灾款物下拨后,乡镇、办事处应根据本区域内灾情实际,按照村民评议、村委会上报情况提出分配意见,经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研究后,及时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三)乡镇、街道办事处应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救灾款、物的发放应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准确,账款、物相符。
(四)尤其是整理好各类台帐。《冬春灾民需救济人口台帐》9月底到10月份上报、《冬春灾民救助花名册》、《因灾倒房台帐》、《因灾死亡台帐》等表册档案。
三、农村五保对象的申报。
(一)农村五保对象包括: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是指村民中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法定义务人无履行法定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二)农村五保对象的申请。各乡镇的民政助理员在延安宝塔民政网站上下载《宝塔区农村五保供养申请审批表》,严格按照申请流程执行。(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提供身份证、户口本等有关材料,是残疾人的提供残疾证明,本人不能表达意愿的,由其他村民代为申请。村委会接到申请后审查评议,对符合条件在本村范围内公告,上报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民政工作站,民政工作站收到材料后,入户调查,对符合条件的整理相关材料,签署审核意见,上报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把关后报区民政局审批。)
(三)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根据陕西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提高全省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从2011年10月1日起,我市农村五保供养最低限定标准,集中供养由3200元/年.人提高到4200元∕年.人(其中现金不低于4000元∕年.人),分散供养标准由3200∕年.人提高到4000元∕年.人(其中现金不低于3800元∕年.人)。
四、临时救助的申请
临时救助本着救急救难,及时有效的原则,各民政工作站一定要摸清申请人底子,掌握本辖区内民政对象基本情况,尽量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不得随意推脱责任,上交矛盾;因特殊情况确属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报民政局。
(一)临时救助的对象。
1、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之外,由于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低保边缘家庭;
2、虽已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制度救助范围,但因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家庭;
3、遭遇临时性、突发性特殊困难的城乡困难家庭。(具体情况参照《宝塔区城乡居民临时救助试行办法》)
(二)临时救助的方式及标准
1、临时救助以户为单位,采取现金救助或实物救助的方式,一般以现金救助为主。当年救助原则上不超过两次。
2、临时救助的标准。按照“一事一议,分类施救”的原则,根据救助对象困难程度,确定不同的救助标准,原则上每次救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元。
3、临时救助申请流程。申请临时救助原则上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居住一年以上的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宝塔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申请表》并提供以下材料:
A、居民户口簿;
B、居民身份证;
C、低保证或家庭成员收入及致困原因证明;
D、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火灾需出据房屋、财产损失证明;溺水、车祸、矿难对象,必须附相关单位证明;危重疾病对象,必须附经医保部门确认的医疗费用结算清单;其它对象,必须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社区服务中心证明)。
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民政工作站在接到申请后进行调查核实,对其中符合条件的在辖区内张榜公示,群众无异议的填注审核意见,报同级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社区服务中心主要领导把关,同时将申请人相关信息录入《陕西省社会救助动态监控系统》。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社区服务中心主要领导对上报的申请材料要严格把关,对无异议的签署意见,由民政站负责上报民政局审批。
五、其他救济对象的管理。
计划生育后遗症救济对象;六十年代精退职工的管理;七十年代整组、路线教育未安置积极分子。各民政工作站,要注意这些人员每年的增减变化,做好资金发放工作。
第三篇:救灾救济工作制度
救灾救济工作制度
一、救灾款物接收、发放工作
(一)救灾款:是指中央、省下达的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灾后重建补助资金,各级财政安排的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县级以上政府接收后下拨到各乡镇(街道)的捐赠款。
(二)救灾物资:是指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为解决紧急转移安置灾民和基本生活,购置下拨的物资,县级以上政府接收下拨的捐赠物资和镇(街道)自行接收的捐赠物资。
(三)救灾款物使用的原则:坚持公开、专人负责、专帐管理、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
(四)救灾款物使用范围:解决灾民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灾民倒房重建;加工及储运救灾物资。
(五)救灾款物使用的重点:重灾区和重灾户。指五保户和无主要劳动力、无经济来源、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严重困难户及因灾造成重大损失、家庭非常困难的困难户。
(六)救灾款物的接收和发放工作:乡镇(街道)民政办负责分配指标的提出、发放对象和金额的审核、发放工作的组织落实、账目的整理归档和核报等工作。乡镇(街道)人民政府负责分配指标的审定和发放对象和金额的审批。
1、调查摸底。街道民政办要依托村(社区)、组干部逐户逐人走访灾民,掌握每户受灾情况,并以村(社区)、组为单位登记造册,建立基础台帐。
2、制定款物分配方案。乡镇(街道)民政办接到县民政局的拨款、拨物通知后,特大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和灾民转移安置款要在1日内提出分配到村(社区)的使用方案报乡镇(街道)人民政府,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召开会议研究确定,由乡镇(街道)领导在分配方案上签字,在2日内发放到户,并报县民政局备案。一般的救灾款物应在5个工作日内根据各村(社区)的受灾情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提出分配方案,报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
3、张榜公示。村委(社区)组织召开村(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根据乡镇(街道)政府批准的款物发放数额,由受灾户申报,民主评议出分配到户的名单和数额,报乡镇(街道)民政办审核,经乡镇(街道)政府批准后由村委(社区)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固定场所张榜公示,并公布投诉联系人及其电话。张榜公布结束且群众无异议后, 村委(社区)要将张榜公布的内容交回乡镇(街道)民政办存档备案,并由乡镇(街道)发给灾民《农村(社区)困难户救济卡》或《灾民救助卡》。
4、救灾款物发放。乡镇(街道)民政机构可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委会组织现场公开发放救灾款物。受灾群众以户为单位,凭《农村(社区)困难户救济卡》或《灾民救助卡》领取救灾款物。也可凭《农村(社区)困难户救济卡》或《灾民救助卡》到民政办领取。对救灾款的发放,各乡镇(街道)民政机构应通过农村(社区)信用社,逐步推行社会化发放,确保救灾资金的安全。
5、建立救灾款物发放工作台帐。乡镇(街道)发放救灾款物需填写以村(社区)为单位并由灾民签字的《救灾款物发放表》一式两份,乡镇(街道)留存一份,报县民政局一份以备核查。每一笔(批)救灾款物发放完毕后,要将《县民政局的拨款、拨物通知》、《乡镇(街道)的分配方案》、《村委(社区)张榜公布名单》、《救灾款物发放表》及时装订整理归档,建立救灾救济工作台帐,保存期限不少于10年。
(八)应急救灾款物发放:
应急期间指遭遇较大或特大自然灾害期间,对受到围困或紧急转移安置的群众实施紧急救助的行为。
1.直接下拨到县(区)的救灾物资:收据由接收县民政局领导1人、验收人员2人以上签名并盖章。
2.直接下拨到乡(镇)的救灾物资:收据由接收乡(镇)领导1人、民政办主任或助理1人、验收人员2人以上签名并盖章。
3.直接下拨到村(社区)委员会的救灾物资:收据由村委(社区)干部、灾民代表各3人以上签名并盖章。应急救助工作结束后,村委(社区)会应在本村(社区)范围内公示救助款物的来源、数量和发放使用情况。
救灾款物发放流程图
县民政局下发救灾款物文件(通知)——乡镇(街道办)制定到村(社区)的分配方案——经乡镇(街道办)领导签字后生效——村委(社区)组织受灾群众申请——民主评议出分配到户的名单和数额——由村(社区)委(社区)张榜公示——群众无异议后,上报乡镇(街道办)民政办——乡镇(街道办)审核报县(区)民政局审批编制《救灾款物发放表》一式两份——由灾民签字后领取救灾款物——乡镇(街道办)民政办将以上所有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救灾救济专门工作台帐,并妥善保管10年以上。
二、冬春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
(一)每年9月上旬开始,村委(社区)应着手分别汇总本行政区域内的本冬季和下一年春季灾民生活困难需政府救济的情况,入户调查因灾造成生活困难需政府救济人口的情况,填写《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救济人口台帐》,并汇总数据,于9月30日前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在接到村(社区)报表后,应及时核定本地区情况、汇总数据,于10月10日前报县(区)民政局。
(二)进一步规范救济款物的发放标准和发放程序,严格遵循“一卡一账两公开四程序”的原则,确定救助对象后,救助群众凭《农村(社区)困难户救济卡》或《灾民救助卡》领取救济款物,县、乡要有救灾救济工作台账,救助人员名单和救助款物数额要公开,救助对象要严格按照“户报、村(社区)评、乡审、县定”四个程序确定,保证救灾救济款物发放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确保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彻底杜绝挤占、挪用和贪污等违法违规现象。救助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归档,建立健全工作台帐。
三、灾后倒房恢复重建工作
帮扶对象:村(社区)居民中因灾住房全部倒塌的家庭;因灾严重受损,居民住房已没有使用价值,必须进行拆除重建的家庭;因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已确定需搬迁的家庭,均可以认定为全倒户。但居民在某一居住点的房屋因灾全部倒塌,在别处另建有住房的不能登记为全倒户。
帮扶原则:
(1)坚持尊重受灾群众意愿,倒房户自建为主,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个人申请、村(社区)评议、张榜公布、乡镇(街道)审核、县区民政局审定确定救助对象帮扶的原则;
(3)坚持帮扶资金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和无偿使用的原则。(4)按照不同帮扶对象,实行分类帮扶、保障重点的原则。帮扶程序:
分散建房的由本人申请——村(社区)评议——村委(社区)申报——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审核——县(区)民政局审批 报市民政局备案;
集中建房的由村委(社区)申请——乡镇(街道)申报——县(区)民政局审核——县(区)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市民政局和自治区民政厅备案。
分散建房和集中建房审批结果均要在村(社区)级张榜公布。建房资金:主要通过个人自筹、社会保险、社会捐助和政府救济等多种途径解决。
四、灾情信息报告 初报:发生自然灾害时,村委(社区)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在灾害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在接到灾情报告后半小时内汇总上报到县(区)民政部门,县(区)民政部门要在灾情发生后2个小时内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
续报:在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需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即:灾情发生后,每24小时必须上报一次灾情,即使灾情没有变化也必须上报,直至灾害过程结束。村委(社区)每天8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小时的灾情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在每天8时30分之前汇总上报到县(区)民政部门。县(区)民政部门在每天9点之前汇总上报地(市)及分类级民政部门。
核报:灾情稳定后,村委(社区)应在1天内核定灾情,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在1日内汇总上报到县(区)民政部门。县(区)民政部门在2日内核定灾情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
五、相关法律法规与预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
3、《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4、《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5、《救灾捐赠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35号);
6、《民政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规程》(民发[2008]35号)
7、《关于加强救灾资金管理规范救灾款物发放的紧急通知》(桂政办发[2008]5号);
8、《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六、救灾款物发放的程序:
要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通过户报、村(社区)评、乡审、县定四个程序确定救助对象。
第四篇:救灾救济工作汇报
救灾救济工作汇报
元旦、春节期间困难群众生活安排情况
2005年,我市五县两区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干旱、低温霜冻、冰雹、暴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给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据统计,全市因灾造成经济损失共计2.08亿元。面对严重的灾情,我们把安排好灾区群众生活,特别是冬令期间城乡
困难群众生活提到讲政治、保稳定的高度来认识,精心组织,认真安排,狠抓落实,较好地落实了中央和省上关于做好“两节”期间困难群众生活安排的指示精神。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组织开展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
接到中央和省上关于切实做好受灾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的紧急通知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认真研究和安排部署冬令期间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市委、市政府12月初就进一步做好受灾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发出紧急通知,把安排好灾区困难群众冬令期间生活和做好2006年元旦、春节期间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救济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周密组织,统筹协调,认真研究制定困难群众生活救济、走访慰问等工作方案,加强检查督办,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县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领导批示精神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紧急动员,迅速行动,认真安排部署。真正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团结友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巩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摸清底子,掌握实情,积极做好困难群众生活探视工作
前不久,我们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和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极端重要性,把摸清群众生活困难的底子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组织人员,带着深厚的感情认真做好摸底工作。一是各级民政干部不管秋雨霏霏,道路泥泞,还是冬季寒风凛冽,雨雪纷飞,都能轻车简从,走村串户,深入农村、街道、居民院落,与困难群众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逐户进行登记,做到心中有数。经调查摸底,目前全市农村约有“三无户”8.54万户、26.38万人,有城市低保对象3.6万户8.2万人。二是进一步落实灾民生活定期探视制度。进入冬季以来,全市有2717名干部(其中县级干部209名,科级干部2357名,民政系统干部151名),联系了2095村的9301户41527人,对重点乡镇、村和社区,实行定人定点定时探视,了解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对困难群众生活的探视和实施救助,不仅使救济工作做到了及时有效,而且还能够全面掌握困难群众生活的整体情况,为全面实施救济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层层建立了工作责任制,使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安排责任到人,不走过场。充分体现了“上为党政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工作理念。
三、多方筹资,加大投入,确保冬令期间城乡困难群众生活不出问题
一是及时安排下拨救灾资金和冬令口粮款750万元,主要用于2月底前农村困难群众的口粮救济。五县两区在本级财政中安排资金100万元(其中秦州20万元、麦积20万元、秦安15万元、甘谷15万元、武山10万元、清水10万元、张川10万元)与市上下拨资金一起统筹使用,并根据资金数量和需救济情况,分段实施,重点安排重灾户和特困户。
二是市、县区多方筹集资金1400万元,用于2006年元至2月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截止目前,各县区已足额发放到户。确保低保对象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维护“两节”期间的社会稳定。
三是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深入开展社会捐助,以省上开展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慈善捐助月”活动为契机,精心组织,广泛发动,组织和动员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广大干部带头捐助,帮助受灾困难群众、贫困地区困难群众顺利过冬。据统计,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共接收捐助款物折合人民币320多万元,其中捐款91.5万元,募集衣被8.6万件。各县区已于12月25日前全部发放到重灾户、农村特困户手中。每当运送捐赠衣物的车辆到达受援地区时,许多地方都张贴标语,燃放鞭炮,像迎接亲人一样欢迎运送捐助物资的车队,把这看作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看作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张家川县马鹿乡的一位村民,含着眼泪深情地说:“党和政府在天气日渐寒冷的时候给我们送来了衣服,我们穿在身上,暖在心里。”真正使弱势群体得到了实惠。
四是认真开展农村和城镇医疗救助工作。12月初,市上下拨农村医疗救助专项经费526万元,城市医疗救助经费133万元,用于解决试点县区部分患重大疾病困难群众无钱就医的问题。
五是严格
第五篇:救灾救济制度
救灾救济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基层单位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工作,保障灾民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民政部、财政部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层单位向灾民发放救灾款物和县级民政部门采购救灾物资用于解决灾民生活困难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救灾款、物包括:
(一)中央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
(二)地方各级政府列支的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
(三)中央和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接收和下拨的救灾捐赠款、物;
(四)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事业单位接收并交由民政部门分配、发放的捐助款、物;
(五)其它用于灾民生活救济方面的款、物。
第四条 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必须遵循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救灾款、物发放使用必须坚持公开、公正,重点是重灾区和重灾户,特别是保障自救能力较差灾民的基本生活。不得平均分配,不得截留、挪用,不得实行有偿使用,不得用于非自然灾害救济,不得擅自扩大使用范围。
第五条 救灾款、物使用的范围是:
(一)解决灾民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
(二)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
(三)灾民倒、危房恢复重建及一般损坏房屋的修缮;
(四)加工及储运救灾物资;
(五)定向捐赠款、物按照捐赠人意愿使用。
第六条 财政部门应在本级预算中安排必要的救灾装备、科研及业务经费。
第二章 救灾款、物的管理
第七条 镇人民政府应建立救灾款专户储存制度,保证救灾资金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应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救灾款、物的发放应做到手续完备,帐目清楚、准确,帐款、物相符。
第八条 民政部门应在查灾核实的基础上,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灾情实际,提出救灾款物分配意见,财政部门确定后,由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联合下文拨付。救灾应急资金在接到上级拨款5日内落实到灾民手中;新灾救济资金和冬春荒困难灾民救济资金应在接到上级拨款15日内落实到灾民手中。
民政经办机构应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灾情实际,提出救灾款、物分配意见,经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民政府研究后,及时下拨。
第九条 镇人民政府在安排救灾款时,应将分配使用情况同时报上一级民政、财政部门备案。对于滞留时间较长的救灾款,上级民政、财政部门视情节予以追回或在下次安排救灾款时予以扣减。
第十条 民政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储备必要的救灾物资,以应急需。
第十一条 民政部门可利用地方预算的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加工采购救灾物资。所加工采购的救灾物资主要用于解决灾民生活困难的必需品。确实需要时,也可用上级下拨的救灾应急资金采购灾民必须得救灾应急物资。镇不得用上级下拨的救灾资金加工和采购救灾物资。
第三章 救济对象的核定
第十二条 救济对象的核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把关,保证重点。灾情发生后,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及时组织人员逐村逐户摸底调查,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分类排队,将家庭最困难、最需要救济的灾民优先列入范围。
第十三条 灾民救济对象核定程序:
(一)灾民自愿申请;
(二)村民小组初评后提名;
(三)灾民所在村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
(四)村民委员会审查,并张榜公布后上报乡镇(街道办事处);
(五)镇(人民政府审核上报县民部门;
(六)市民政局审批。
第四章 救灾款物的发放
第十四条 镇人民政府应编制《灾民救济花名册》,上报市民政部门审批后,按《灾民救济花名册》下发“灾民救助卡”。《灾民救济花名册》和“灾民救助卡”应注明灾民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家庭人口、救济款物补助标准、救济时段,联系电话等内容。“
第十五条 灾民领取救灾款、物时,应到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民政府开取“三联单”,凭“灾民救助卡”和“三联单”到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民政府或指定的银行(信用社)、粮店等领取粮款。灾民领取救灾款、物时,应在《灾民救助花名册》上签字。灾民领取救灾款、物,原则上应由本人领取,对无能力领取救灾款物的老弱病残人员,被救助灾民可委托他人或由村委会指定人员代领,代领人员必须签字盖章,并将款物及时送达救济对象。
第十六条 救灾款、物必须全额发放到灾民手中,镇、村不得用于抵扣税、费和借款。
第五章 监督与处罚
第十七条 基层民政部门应加强对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并主动接受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任何单位或个人均有权利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检举或控告。
第十八条 挪用、侵占或者贪污救灾款、物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其退还所用、所得款、物。对直接责任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基层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暗箱操作,优亲厚友,致使救灾款、物造成失盗、浪费、冒领等重大损失的,由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