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威市消防安全责任问责办法
武威市消防安全责任问责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增强消防安全责任意识,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武威市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制度实施办法》等法律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主要解决各县区政府、各行业部门、各社会单位日常监管中消防责任不落实,火灾隐患整改不及时、消防投入不到位等易发生火灾事故的苗头性问题,以避免发生较大以上火灾事故。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武威市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受行政机关依法委托履行消防监管职责的组织的工作人员。
第四条 消防安全责任问责坚持实事求是、处分有据、追究过错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在追究行政过错责任的同时,应当积极纠正错误,采取补救措施,避免火灾尽量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第五条 市政府成立消防安全问责办法,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按照本办法规定具体负责消防安全问责工作。
消防安全问责小组由市长或市长委托的副市长和市纪检监察、检察、安检、消防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消防安全问责小组召开问责会议,可以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团体等单位和人员列席。
第二章 问责内容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政府启动行政问责程序:
(一)因工作失职,致使本单位年内发生2起(含2起)火灾事故的;
(二)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监督不力,在其职责范围内发生较大火灾事故;
(三)对上级部门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整改不力,导致发生火灾事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
(四)消防供水、消防通信等重要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维护责任不落实的;
(五)各县区消防专项规划与城市发展及国家标准规范严重不配套的;
(六)根据国家机关建议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检举、控告、投诉,经查证属实需要提起问责的;
(七)其他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等失职行为的。第七条 实施消防安全责任问责时,发现县区政府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对主要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一)未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或列入安全生产会议议题,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的;
(二)未将消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消防经费未能足额投入,使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不相适应的;
(三)未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消防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的;
(四)未能将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进行考核,不及时分析辖区消防安全工作情况,对上报的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解决不力的;
(五)未组织或责成督促有关部门、单位整改火灾隐患的,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报请的有关事项未依法及时作出明确决定的;
第八条 实施消防安全责任问责时,发现市、县区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主要责任人在消防安全管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追究:
(一)发展改革部门对符合城乡消防规划并已经满足项目审批前置条件的消防项目未及时审批的;
(二)规划部门未经消防部门同意,擅自改变消防专项规划,造成消防队(站)无法建设,无法保障消防设施与其他市政基础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的;对占用消防设施建设用地的行为未进行监管和查处的;
(三)城管执法部门对无相关审批手续在消防设施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违法建设行为未依法及时查处的;
(四)财政部门未按照本机财政预算拨付消防事业经费,未在城市维护费中列支用于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费用;未将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各项消防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
(五)建设部门未根据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计划同步建设、同步改造管理公共消防设施的;
(六)市政、通信等负责公共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单位,未保持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完好有效的;
(七)公安消防机构未按照法定职责履行消防安全监管职责的;在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火灾隐患,未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立即采取措施消防隐患的;对不及时消防隐患可能严重危险公共安全的危险部位或者场所应当采取而未采取临时查封措施的;对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未依法报告本级政府的;公安消防机构工作人员在灭火救援、监督执法过程中不依法履行职责,存在违纪违法行为的;
(八)公安派出所对辖区所管辖单位未开展日常消防安全监督检查、核查举报投诉的;
(九)工商、质监部门未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对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行为的;
(十)房管部门对同一建筑多产权主体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前,未要求各方明确其建筑消防设施管理、维护责任,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或者委托统一管理的。
(十一)城管执法部门对违章搭建的彩钢板房等违章建筑未依法及时查处的;
(十二)教育、人社部门未将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培训内容的;
(十三)新闻、广播、电视等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未有针对性地面向社会进行消防宣传教育的;
(十四)行业主管部门对本系统、本行业的消防工作未按规定履行监管职责的;
第三章 问责方式
第九条 消防安全责任问责方式分为:
(一)诫勉谈话;
(二)通报批评;
(三)停职检查;
(四)调整工作岗位;
(四)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
(五)构成违纪的,依据政纪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六)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合并适用,并将处理结果抄送各级组织部门备案,作为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条件。
被问责的情形构成违反党纪政纪应当追究纪律责任的,由纪检监察机关立项处理;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章 问责程序
第十条 消防安全问责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对需要问责的事项予以立项;
(二)制定问责方案,以书面形式通知问责对象;
(三)实施调查,认真听取问责对象的陈述和申辩;问责对象在收到问责通知书后应在5日内向市监察局写出书面申辩材料,书面情况,就问责事项的发生原因和整改措施等回答问责小组的质询;
(四)问责小组根据调查结果向市政府写出书面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十一条 市政府根据问责小组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建议,做出问责处理决定,并制作书面问责处理决定送达问责对象。处理决定应当说明错误事实、处理理由和依据,并告知问责对象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十二条 问责调查时间,应从问责立项之日起两个月内结束,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的应报市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 问责对象对问责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问责决定的机关或上一级组织提起申诉。申诉期间,问责处理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十四条 作出问责决定的机关收到问责对象的申诉后,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程序进行复查、复核,并根据复查、复核工作应在30日内完成并作出决定。处理决定主要有以下三种:(一)问责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问责方式恰当的,维持原决定;
(二)问责认定事实基本清楚,但问责方式不当的,变更原决定;
(三)问责认定事实不清楚、证据不足的,撤销原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澄清事实。
第十五条 消防安全问责的结果,可视具体情况向社会公开。
第十六条 问责调查人员与问责对象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依法回避。
第十七条 问责调查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导致作出的调查结论与事实出现重大偏差,导致作出错误问责决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县区政府的消防安全问责参照此办法执行。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条 本办法中的“日”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
第二篇:问责办法
邯郸市第四职业中学安全管理问责办法
一、总则
(一)为预防安全稳定事故的发生,强化责任追究,保障师生人身安全,维护教育稳定,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办发[2009]25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二)本制度所称问责,是指对本校及其教职员工,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导致师生残疾、死亡或者重大安全隐患以及不良影响事件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三)学校安全稳定责任事故问责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法有序的原则。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学校主要负责人是本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
二、问责情形
1.教职工体罚、变相体罚造成学生残疾、死亡,或者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2.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行业规定的标准或者明显存在安全隐患,造成学生残疾或者死亡的;
3.因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导致发生火灾、溺水、触电、拥挤踩踏以及校车交通事故等,造成学生残疾或者死亡的; 4.因教育管理不到位导致校外人员伤害师生,或者发生学生实施的校内暴力伤害等治安、刑事案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5.因管理失误导致师生食物、饮用水、药品、化学实验品中毒等事故,或者暴发、流行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 6.组织学生从事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以外的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劳动或者其他危险性劳动,或者将学校场所出租作为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及停车场的;
7.对有特异体质、患特定疾病或者受伤、生病的学生未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造成损害后果加重、学生家长强烈不满的;
8.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以及在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中未尽到必要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责任,造成学生残疾或者死亡的;
9.教职工在负有组织、管理学生的职责期间,对学生的危险性行为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有效制止,造成学生残疾或者死亡的;
10.教职工未将学生擅自离校、长时间未到校等相关信息及时告知家长,致使学生下落不明或者遭受严重伤害的;
11.对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疾病的教职工未采取必要措施,造成学生残疾或者死亡的;
12.学校安全稳定事故被媒体报道,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13.对学校安全稳定事故瞒报、迟报、谎报、漏报而贻误事故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14.因工作失职,致使发生集体上访、非正常上访或者罢课、罢教、罢考等事件,造成不良影响的;
15.因管理监督不力,导致师生参与邪教活动、非法聚集活动等事件,造成不良影响的;
16.因安全稳定工作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对督办的安全隐患整改不力的; 17.其他应当问责的情形。
三、问责方式
(一)问责方式 1.约谈; 2.通报批评; 3.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4.责令公开道歉; 5.撤销荣誉称号; 6.取消当年评先树优资格; 7.调整工作岗位; 8.停职检查; 9.引咎辞职;
10.责令辞职或者解聘; 11.免职;
12.其他问责方式。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对学校领导干部实行调整工作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方式问责的,应按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学校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三年内不得提升。
(二)应综合衡量事故和行为的性质、危害程度等情节,按以下原则适用相应的问责方式:
1.情节较轻的,实行约谈、通报批评、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问责;
2.情节较重的,实行责令公开道歉、撤销荣誉称号、取消当年评先树优资格、调整工作岗位、停职检查问责; 3.情节严重的,实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或者解聘、免职问责。
四、问责程序
(一)发生安全稳定事故后,问责决定机构应迅速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必要时应会同公安、安监、食品药品监督、卫生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查。调查工作应当由两名及以上工作人员进行。
(二)调查组成员与被调查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依法回避。
(三)调查组应自成立之日起10 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情况复杂的,经主要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但整个调查工作应在30 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结束后应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对需要实行问责的,在调查报告中应提出初步问责建议,同时应向问责决定机构提供有关事实材料和情况说明等。
(四)问责决定机构作出问责决定前,应当听取被问责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并且记录在案;对其合法意见,应当予以采纳。不得因被问责当事人申辩而从重问责。
(五)问责决定机构依法作出问责决定,应当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自作出问责决定之日起5 个工作日内,应制作《学校安全稳定事故问责决定书》(式样见附件),并送达被问责当事人。问责决定书应当写明问责事实、问责依据、问责方式、当事人的申诉期限及受理机关等。作出责令公开道歉决定的,还应当写明公开道歉的方式、范围等。
(六)被问责当事人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问责决定书之日起15 个工作日内向问责决定机构或者上一级部门提出书面申诉。问责决定机构或者上一级部门应在收到书面申诉的30 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申诉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
(七)被问责当事人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八)被问责当事人具有干扰、阻碍问责调查,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或者一年内两次及以上被问责的,应从重问责。被问责当事人具有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挽回影响,或者积极配合问责调查并主动承担责任的,可从轻问责。
(九)被问责当事人是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任命的政府组成人员,或者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需要免去或撤销其职务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
(十)对应当问责的安全稳定事故,问责决定机构未在期限内完成问责的,问责决定机构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上级党委、政府应责令其限期完成问责,并依照本办法对问责决定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不作为实行问责。
(十一)被问责当事人同时涉嫌违反党纪、政纪的,依照有关 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 理。
五、附则
(一)本制度所称造成学生残疾是指参照《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分级》(GB/T 16180-2006)的标准,受伤学生的伤害程度构成一至十级伤残的情形。
(二)本制度由学校安全稳定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三)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江西省土地执法责任问责办法
江西省土地执法责任问责办法
(送审稿)
第一条 为强化行政责任,促进行政负责人依法行政、恪尽职守,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严格土地执法,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令第15号)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执法责任问责,是指省人民政府对各市、县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土地管理职责,致使辖区内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大量发生、土地执法不到位、严重损害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依照本办法问责。
第三条 问责坚持权责统一、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和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行政负责人为土地执法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级行政管辖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违法违规用地控制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合理利用的职责负责。第五条 各级政府的综合性评比,工作人员晋升职务、个人综合性评比,不管其他条件如何优越,若发生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并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予以“一票否决”的,均予取消评比资格。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或其政府部门的第一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本办法问责:
(一)不履行耕地保护职责,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措施未落实,造成耕地总量减少的;
(二)未按规定建立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农业开发项目和土地出让金专用制度的,发生坐支、挪用行为的;
(三)突破法定基本农田最低保有率保护面积的;
(四)招商引资工作中未经依法批准或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供应土地超过30亩的;
(五)建设用地的供地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投资强度和控制指标的;
(六)违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对闲置土地行为查处不力的;
(七)违反征地拆迁安置规定,补偿标准低于法定最低标准,安置补助措施不落实,严重损害农民集体和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
(八)对本行政管理辖区内发生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 制止、不查处,或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
(九)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与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相抵触,致使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的;
(十)不执行上级人民政府或其政府部门的整改意见和建议,造成不良后果的;
(十一)应当问责的其他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或其政府部门的第一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一票否决”:
(一)违法违规用地面积总量超出当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5%比例的;
(二)单宗违法用地面积达到基本农田10亩,其他耕地20亩,或者其他土地40亩的;
(三)对重大土地信访问题处置不当、措施不力,造成群体访、重复访及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问责:
(一)主动交代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的;
(二)保持或者恢复土地原貌的;
(三)主动纠正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积极落实有关部门整改意见的;
(四)主动退还违法违纪所得或者侵占、挪用的征地补偿安置费等有关费用的;
(五)检举他人重大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经查证属实的。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免予问责:
(一)因下级机关(部门)以及有关人员弄虚作假,致使难以作出正确判断,造成未能正确履行职责的;
(二)因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内部管理制度未作出具体、详细、明确规定或要求,无法认定责任的;
(三)因不可抗拒因素难以履行职责的。第十条 问责方式的种类:
(一)诫勉、谈话;
(二)通报批评;
(三)责令限期整改;
(四)责令书面检查;
(五)停职反省;
(六)给予相应政纪处分;
(七)劝其引咎辞职;
(八)责令辞职;
(九)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根据下列情况,经初查认定基本属实的,可决定启动问责程序:
(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附有关证据材料的举报,投诉;
(二)新闻媒体曝光披露的问题;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问责建议;
(四)司法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
(五)政府监察部门、检察部门、法制工作部门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问责建议;
(六)土地执法机构巡查发现的问责意见;
(七)国土资源部、国家土地督察南京局,督办、交办的问责意见;
第十二条 由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问责程序,并以书面形式通知被问责的市、县人民政府或其政府部门。省政府办公厅负责协调省监察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人事和社会保障厅省政府法制办及有关部门组成省政府调查组进行调查。被调查的行政负责人应当配合调查。阻挠或干预调查工作的,调查组可以按照省管干部任免程序的有关规定,提请暂停其职务。
调查组应当听取被调查的行政负责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进行核实,如其成立,应当采纳。不得因被调查人申辩而从重问责。
第十三条 承办问责工作调查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书面报告调查结果,并按下列规定提出处理意见:
(一)市、县被问责的人民政府或其政府部门不存在有 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情形或者情节显著轻微的,向省政府提出终止问责建议;
(二)市、县被问责的人民政府或其政府部门有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向省政府提出问责方式的意见。
第十四条 调查组一般应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并向省人民政府提交书面调查报告。情况复杂的,经过批准,可延长15个工作日。调查报告包括问责情形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和问责建议。
第十五条 被问责调查的市、县人民政府或其政府部门在接受调查的同时,应当采取积极措施,自行整改纠正,尽可能地挽回损失,减少不良影响。
第十六条 省政府根据问责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和意见,决定不予问责的,由调查组将调查结果报省政府决定,书面告知被调查的市、县人民政府或其政府部门。
第十七条 省政府根据问责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和意见、决定,按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给予问责的,由问责调查组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作出问责决定并下达问责决定书。
第十八条 问责决定书应当自作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送达,并告知被问责人享有的权利。问责情况应及时告知提出问责批示、建议的有关单位或个人。
第十九条 被问责的行政负责人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诉。申诉期间,问责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二十条 省人民政府收到被问责人的申诉,应当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复议、复查,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问责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问责方式适当的,维持原决定。
(二)问责认定事实基本清楚,但问责方式不当的,变更原决定。
(三)问责认定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的,撤销原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澄清事实、恢复名誉。
第二十一条 调查组成员与被调查的行政负责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依法回避。调查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作出的调查结论与事实出现重大偏差,致使省政府作出错误的问责决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二十二条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可以参照本办法,对所属的下一级政府、本级政府部门及其所属的机关,单位的负责人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问责。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江西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8年 月 日起施行。
第四篇:领导干部问责办法
领导干部问责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强化责任落实机制,促进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职、依法行政、清正廉洁、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能,依据《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府部门及州市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部门及县市区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县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及其所属机构,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具有或受委托行使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组织,公立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干部(以下称负责人),依照本办法问责。
第三条 问责坚持权责统一、实事求是、公正公平、教育与惩戒相结合、改进工作与责任相结合的原则。
(一)制定、发布、实施与法律、法规、规章或上级政策规定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决定、命令和行为的;
(二)违法授权或委托其他组织或个人行使相关职权,或者不依法对受委托者行使职权的行为进行监督的;
(三)在法定的条件和标准外附加条件和变更标准,要求或授意下属要求相对人提交与申请办理事项无关材料的;
(四)违法设定或者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事业性收费或者行政强制措施的;
(五)截留、滞留、挤占、挪用救灾、抢险、防汛、抗旱、防疫、优抚、移民、救济、义务教育、人民防空、社会保险、征地补偿、农民的各项补贴等款物或转移财政专项资金及单位私设“小金库”的;
(六)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实施限制人身自由和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强制措施的;
(七)干预、阻挠、对抗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依法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执法权、执纪权、监督权,作伪证,或对办案人、检举人、控告人、证明人打击报复的;
(八)利用职权向相对人提出不合理要求,获取不正当利益的。
第七条 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三)实干精神差,工作无起色,干部群众意见较大的。第九条 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处臵中隐瞒真相,歪曲事实的;
(二)编报虚假数据、虚假成绩,欺骗上级和公众的;
(三)瞒报、谎报、迟报、漏报公共突发事件、重大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疫情或其他重要情况的;
(四)隐瞒案件真相,歪曲案件事实,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
第十条 态度冷漠、作风粗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不实施组织施救或救助不力的;
(二)对下属请示汇报或反映要求解决的问题,故意刁难以及有其他不文明行为的;
(三)对群众的上访、检举、控告、申诉不接待,不依法受理,无正当理由的。
第十一条 铺张浪费、攀比享受,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从实际出发,违背群众意愿,搞政绩工程、形-5
(二)发生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或对严重违法违纪行为不管不问,甚至包庇、袒护、纵容的;
(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或重大建设项目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
(四)组织大型群众性活动,未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和补救措施,致使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以及事故发生后处臵不当的;
(五)对群众性、突发性事件处臵不当,激化矛盾的;
(六)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事件等紧急时刻,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的。
第十四条
其他需要问责的事项。
第三章 问责方式
第十五条
问责方式:
(一)诫勉谈话;
(二)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三)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四)责令公开道歉;
(五)通报批评;
(六)调整工作岗位;
责。同时对应其工资渠道取消三个月的工作性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与工作岗位相关的津贴补贴或绩效工资、辅助工资;
(三)情节特别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对负责人采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建议免职的方式问责。同时对应其工资渠道取消六个月的工作性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与工作岗位相关的津贴补贴或绩效工资、辅助工资;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加重问责,同时对应其工资渠道取消当年的工作性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与工作岗位相关的津贴补贴或绩效工资、辅助工资。
(一)一年内出现2次及以上被问责情况的;
(二)在被问责过程中,干扰、阻碍、不配合调查的;
(三)打击、报复、威胁、陷害办案人、检举人、控告人、证明人及其他有关人员的;
(四)拉拢、收买问责调查人员,采取不正当行为干预调查,影响公正实施问责的。
第十八条
发现并及时主动纠正错误、未造成重大损害和影响的,可从轻、减轻问责。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免予问责:
(一)因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有关内部管理制度未作出具体、详细、明确规定或要求,无法认定责任的;
协调进行初步核实(核查):
(一)县委、政府和上级机关及其领导的指示、批示、建议和通报;
(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等提出的意见建议;
(三)行政机关、监督机关和司法机关等提出的意见建议;
(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检举、控告;
(五)工作检查和考核中的意见、建议;
(六)新闻媒体的报道;
(七)其他渠道反映的。
第二十五条
初步核实(核查)的审批权限:
(一)对县委管理的干部,即现任实职的正副科级干部(含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需要进行初步核实(核查)的,应经县纪委书记或监察局长签批意见,报县委审核批准后,由纪委组织核实;
(二)一般干部(含股所级),需要进行初步核实(核查)的,应由乡镇纪委、县直单位纪委(纪检组)或党政办报同级党政主要领导批准后,由同级纪委、纪检组或党政办组织核实。
第二十六条
经初步核实,反映情况存在的:
委会或监察局局长办公会研究作出问责决定;一般干部(含股所级)由同级党委(党组、总支、支部)或行政领导班子会议研究作出问责决定。需采用本办法第十五条第(六)项至第(十)项问责方式进行问责的,县管干部由县纪委常委会或县监察局局长办公会研究提出意见,报县委、县政府批准作出问责决定;一般干部(含股所级)由同级党委(党组、总支、支部)或行政领导班子会议研究提出意见,报县纪委、监察局,由县纪委、监察局商相关部门或机关批准作出问责决定。
第三十一条 问责决定书应当自作出问责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送达,并告知被问责人享有的权利。
问责情况应及时告知提出问责批示、建议的有关单位或个人。
第三十二条 被问责人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问责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作出问责决定的机关提出申诉。申诉期间,问责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三十三条 作出问责决定的机关收到被问责人的申诉后,应当组织相关部门按照程序进行复查或复核,并根据复查、复核的情况,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一)问责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问责方式适当的,维持原决定;
第五篇:领导干部问责办法
尉犁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领导干部问责办法
第一条 为促进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提高行政效能,确保政令畅通,防止行政过错行为发生,根据《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等规定,结合尉犁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照本办法问责。
第三条 问责坚持权责统一、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教育与惩戒相结合、过错与责任相适应的原则。
第四条 在执行上级的决策和部署不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问责范围:
(一)不认真执行国家、自治区、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及上级领导以会议、文件、批示等形式作出的指示和交办的工作任务;
(二)无正当理由未能按期完成单位确定由其承担的工作任务的;
(三)不正确执行单位依法作出的决策和部署,给公共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或者影响单位整体工作部署的。
第五条
对违反规定进行决策,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超越职能权限擅自决策的;
(二)重大决策事项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议事规则进行决策的;
(三)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强制措施的;
(四)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引发群体性上访问题或者其他不良社会影响的。
第六条 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瞒报、谎报、迟报突发公共事件等重要信息的;
(二)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未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上级要求和实际情况,及时、妥善、有效处理的;
(三)未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或者对重大公共事件隐患发现后不依法采取措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四)采取行政措施违法、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对涉及非公经济人士合法利益的重大问题不及时解决或者对非公经济人士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及时解决,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不良社会影响的;
第七条 对不认真履行内部管理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未能建立、完善和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各项行政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反映强烈的;
(二)对违纪、违法行为隐瞒不报,包庇、袒护、纵容的;
(三)指使、授意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的;
(四)因管理不力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不良社会影响的其他情形。第八条
对不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在公共场合发表有损单位部门形象言论的;
(二)违反规定泄漏国家秘密或者所掌握的工作秘密的;
(三)利用工作之便掌握的未公开信息为自己或者亲属牟取利益的;
(四)对配偶、子女的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知情不管,或包庇、纵容的;
(五)其他因失于检点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第九条 在本制度之外的其他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不良社会影响,应当进行问责的,依照本办法问责。
第十条单位负责人有本制度规定的问责情形或者依据下列问责信息,可以提请统战部部务会议决定启动问责程序:
(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署名的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检举、控告材料;
(二)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批示;
(三)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
(四)审计、行政监察等监督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
(五)本部工作考核结果;
(六)新闻媒体曝光的材料;
(七)其他反映对负责人存在问责情形的材料。
在决定提请统战部部务会议启动问责程序前,可以责成有关负责人当面汇报情况,并进行诫勉谈话。
第十一条 对负责人被问责的,采取下列方式追究责任:
(一)责令限期整改;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责令公开道歉;
(四)内部通报批评;
(五)责令辞职;
(六)免职。
以上责任追究方式可以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
采用前款第(五)项、第(六)项方式问责的,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二条
有问责情形的负责人辞职的,不再依照本规定追究责任。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追究其他责任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对负责人作出的问责或者不予问责的决定,应当书面告知本人。
第十四条
被问责的负责人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及程序进行申诉。
第十五条 被问责的负责人拒绝执行问责决定的,依照管理权限免去其职务后,再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第十六条 对负责人被问责的情形是由其他负责人或者工作人员造成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七条 本办法适用于尉犁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全体干部职工。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尉犁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负责解释。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