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潍坊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
潍坊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
本报讯 10月16日,市委印发了《潍坊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全文如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强化全市党政领导干部的纪律观念、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忠实履职、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应尽职责和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推进全市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单位(含其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任命和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
第三条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施问责,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的原则。
第二章 问责情形
第四条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对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落实不力,打折扣、搞变通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贻误工作、影响发展或造成其他不良后果的;
(二)编造、传播政治谣言和小道消息等,造成不良影响的;
(三)违反组织原则或保密纪律,搞非组织活动、跑风漏气,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违反请示报告制度,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汇报的不汇报,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作风不民主、决策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对重大决策未按有关要求进行调研、协商或征求意见,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不按规定程序和议事规则进行研究决定的;
(三)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不按规定进行可行性评估、合法性审查和论证、听证、专家咨询、集体决策和报批的;
(四)因决策问题,严重影响产业布局、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或造成较大资源浪费、人员伤亡的;
(五)违规决定采取行政措施,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其他社会矛盾纠纷的;
(六)作风不民主、决策失误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不负责任、工作失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对上级和本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政策规定,不认真学习研究,工作思路不清,推进措施不力,严重影响事业发展的;
(二)非因不可抗力因素和重大客观条件制约,未完成法定职责任务的;
(三)对上级交办的工作消极应付,或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不能有效承担和应对,造成较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四)对本地本部门本单位或分管领域的违纪违法问题应发现而未发现、应纠正而未纠正,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对群众反映强烈或上级要求整改的问题,以及本地本部门本单位自查发现的问题,在职责范围内不认真解决,或者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应该解决而不解决的;
(六)因不负责任、工作失职引发群体性、突发性重大事故、事件,造成不良后果的;
(七)无正当理由不执行执纪执法机关、监督管理部门依纪依法作出的决定的;
(八)不负责任、工作失职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监管不力、处置不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因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致使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较大事故、事件、案件的;
(二)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苗头排查不及时,预警控制不严密,致使发生群体性、个体极端性、突发性事件的;
(三)对发生的群体性、个体极端性或突发性事件报告不及时、应对不力、处置不当,致使事态恶化的;
(四)在发生自然灾害、重要疫情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时,未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致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应有损害的;
(五)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中,未认真落实监管、督办等要求,致使发生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事件的;
(六)组织大型群众性活动或对群众大型自发性活动,未及时采取有效安全防范和补救措施,致使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群体性事件,以及对事故和事件处置不当的;
(七)对各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曝光的重要事件,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影响的;
(八)监管不力、处置不当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工作懒散、办事拖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一)对依法应当及时作出决策而久拖不决,造成较大损失或影响的;
(二)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要事项推进中,故意拖延或跟进不及时,严重影响建设进度和工作进程的;
(三)对需多个单位共同办理的事项,主办单位不主动牵头协调,协办单位不积极支持和配合,严重延误工作的;
(四)对职责范围内应当办理的事项,故意刁难或拖着不办,以及借机吃拿卡要的;
(五)未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精简下放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或不组织落实具体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
(六)对下级的请示事项未及时批示或答复,造成不良后果的;
(七)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滥用职权、违法行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制定、发布、实施与法律、法规、规章或上级政策规定相违背的规范性文件、行政决定、命令,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在行政活动中强令、授意实施违法行政行为,或者不作为,引发群体性事件或其他重大事件的;
(三)违法授权或委托其他组织或个人行使相关行政职权,或不依法对受委托者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进行监督,造成较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四)擅自变更法定条件和标准,或违规扩大自由裁量权,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利用职权向行政管理相对人提出不合理要求,获取不正当利益的;
(六)违法违规实施行政行为,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造成国家赔偿或其他不良影响的;
(七)滥用职权、违法行政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 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办理中隐瞒真相、歪曲事实或明显不公的;
(二)不如实反映问题或报告事项,造成较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落实任务中造假进度、假现场、假数据,或编报虚假工作成果,欺骗上级机关、领导和社会公众的;
(四)瞒报公共突发事件、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事故、重要疫情或其他重要情况的;
(五)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应当追究责任的问题线索,知情不报的;
(六)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 暗箱操作、逃避监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规定,该公开而未公开,造成较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二)在政府采购、工程建设、城乡规划、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方面,不公开有关事项,违规操作,造成较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不接受党组织、人大、政协、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等方面的监督,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不配合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审计等监督部门履行职责,或干扰、阻碍调查取证的;
(五)暗箱操作、逃避监督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不力,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到位,本地本部门本单位或者分管领域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出现违纪违法问题的;
(二)对本地本部门本单位或者分管领域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甚至包庇、袒护、纵容,或者为违纪违法人员请托说情甚至诋毁执纪办案人员的;
(三)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
(四)抓作风建设不力,本地本部门本单位或者分管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比较严重的;
(五)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身边工作人员教育管理不严、约束不力,甚至默许其利用自己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六)纪检监察机关和问责决定机关应当对有关单位和领导干部问责而未问责的;
(七)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问责方式及适用
第十三条 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问责的方式分为:
(一)诫勉谈话;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责令公开道歉;
(五)停职检查;
(六)调离岗位;
(七)引咎辞职;
(八)责令辞职;
(九)免职。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
第十四条 问责方式根据被问责情形的情节、损害和影响程度确定:
(一)情节较轻,损害和影响较小的,采用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方式问责;
(二)情节较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采用通报批评、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调离岗位的方式问责;
(三)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采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方式问责。
第十五条 党政领导干部受到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六条 责任划分:
(一)领导干部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后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承担直接责任;
(二)领导干部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后果负直接领导责任的,承担主要领导责任;
(三)领导干部在其职责范围内,对应当管理或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后果负次要领导责任的,承担重要领导责任;
(四)二人以上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按个人应履行的职责确定责任;
(五)应当予以问责的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按照领导干部各自在集体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责任分别问责。在集体决策过程中明确提出反对意见的领导班子成员,不予问责。
第十七条 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问责,不因领导干部工作岗位或职务变动而免予追究。已退休但按照规定应当问责的,仍需进行相应的问责。
第十八条 受到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取消当年度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受到调离岗位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提拔。
受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安排职务,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职务。
第四章 问责程序
第十九条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
(一)纪检监察机关在纪律审查、行政监察工作中,发现党政领导干部需要问责的,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调查,经查证属实的,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涉嫌违纪的,依纪依规作出处理。
(二)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监督工作中,发现党政领导干部需要问责的,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调查,经查证属实的,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
(三)司法机关、审计部门或其他部门在工作中,发现党政领导干部需要问责的,按照有关规定将问题和线索移交纪检监察机关进行调查,经查证属实的,纪检监察机关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涉嫌违纪的,依纪依规作出处理。
(四)对问责对象有干部任免权的部门、单位在工作中发现需要问责的问题,情节简单、事实清楚的,依据事实可直接作出问责决定;涉嫌违纪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第二十条 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问责决定前,应当听取问责对象的陈述和申辩,并且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作出问责决定需制作问责决定书,及时送达被问责人员及其所在单位。
第二十一条 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问责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书面申诉。问责决定机关接到书面申诉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维持、更改或撤销问责决定的书面决定,并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二条 问责决定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或者在本人所在单位公布。给予责令公开道歉(含)以上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将问责人员的有关问责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涉及问责对象评先树优、提拔、调整的,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落实,并将有关情况向问责决定机关反馈。
第二十三条 对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人员实行问责,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四条 调查人员办理的问责事项与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五条 调查人员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提供虚假材料,致使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错误问责决定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调查人员的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对全市各级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及其所属机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 垂直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违反本办法所列情形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部门向有管理权的部门提出问责建议。
第二十八条 法律、法规、规章等对相关问责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南京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
南京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
09-03-24 10:48发表于:《老总共赢圈》 分类:未分类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南京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的通知
宁委办发〔2009〕13号
各区县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南京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3月11日
南京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意识,正确履行职责,提高执行力与工作效能,保障全市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是指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党政领导干部,由具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政机关追究其责任。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各级党政机关中具有组织、管理、监督等职权的领导干部。
第四条问责坚持依法依纪、客观公正,权责统一、过错与责任相一致,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教育和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全面履行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各项职责,自觉接受监督。
第六条党政领导干部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本办法对其问责。
(一)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政治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
1、制定、发布与党内法规、国家法律法规或上级政策规定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决定或命令,造成不良后果;
2、不按规定程序和议事规则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造成重大损失;
3、违规选拔任用干部,用人严重失察、失误;
4、资金使用不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或造成严重浪费;
5、采取不当措施,导致群众集体上访、重复上访或其他不稳定情况。
(二)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公共利益或群众合法权益遭受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1、在处理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和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拖延懈怠、推诿扯皮,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在组织大型群众性活动过程中,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导致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3、瞒报、虚报、迟报、漏报重大突发事件或重要情况、重要数据;
4、对上级督查、群众反映或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自查发现的问题,在职责范围内不落实解决,或因措施不力导致问题重复出现或情况没
有明显改观。
(三)效能低下、执行不力,导致政令不畅或影响整体工作。
1、未落实上级党政机关的指示、决策或交办事项;
2、在全市重点工作推进过程中,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导致某项工作未能按时完成,影响全局工作安排;
3、在开展重要工作、举办重大活动或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与其他单位协作时不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导致问题解决不力。
(四)作风不正、监督不力,造成不良政治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
1、属下工作人员效率低下、态度生硬,服务质量差,导致群众反映强烈;
2、监管不严、查纠不力,导致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3、指使、授意机关工作人员弄虚作假;
4、对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包庇、袒护或纵容。
(五)在公开场合发表有损党和政府形象的言论,或行为不检、举止不端,损害党和政府工作人员形象。
(六)应当问责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问责的主要依据。
(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附有证据的举报、控告并经调查核实;
(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和提案并经查实;
(三)司法机关的司法建议;
(四)党委和政府政务督查机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等提出的问责建议;
(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结果。
第八条问责的主要方式。
(一)告诫或责令作出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停职检查;
(四)调离工作岗位;
(五)责令辞职;
(六)免职。
以上问责方式可单独使用,也可合并使用。
第九条对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情节严重、应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条对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被责令辞职或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在党内外提升职务,并不得在党内外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第十一条各级党委全面负责、统筹协调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工作,党委、政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问责,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履行具体工作职责。
第十二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职能分工,由相应的主管机关启动问责程序、组织调查工作。被调查对象在接受调查的同时,应积极采取措施,纠正错误或改变工作不力的局面,尽量挽回损失,减少不良影响。
第十三条调查过程中,应全面收集被调查对象的相关事实、情况说明等材料,认真听取被调查对象的陈述和申辩,并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予采纳。
第十四条调查结束后,应就调查结果形成书面报告,由具有相应干部管理权限的问责机关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作出问责或终止问责决定。第十五条问责决定应以书面形式通知被问责人及其所在单位。问责机关应派专人与被问责人谈话,做好被问责人的后续工作。
第十六条被问责人的有关材料由组织人事部门及时归入其个人档案,纪检监察机关记入其廉政档案。
第十七条被问责人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作出决定的问责机关提出书面申诉;申诉期间,问责决定继续执行。问责机关在收到被问责人申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并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
第十八条对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中的领导干部及企业中从事公务的领导人员的问责,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监察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济宁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范文
济宁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巩固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强化对党政领导干部问责,促进全市党政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提高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国务院《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是指对领导干部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一种方式。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单位(含其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任命和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
第四条对领导干部实施问责,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公开公正,分级管理、依法有序的原则。
第二章问责情形
第五条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对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实不力,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工作贻误或造成不良影响的;(二)违反组织原则、保密纪律,搞非组织活动、跑风漏气,造成不良影响的;(三)违反请示报告制度,该请示不请示,该汇报不汇报,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编造、传播虚假消息,造成不良影响的;(五)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作风不民主、决策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涉及本地、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或者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或者专业性较强的重大决策事项,不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可行性评估、合法性审查和论证、听证、公示、专家咨询、集体决策和报批的;
(二)个人或少数人擅自决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干部任免、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的;
(三)违规决定采取行政措施,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其他社会矛盾的;
(四)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人员伤亡、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的;
(五)作风不民主、决策失误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不负责任、工作失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因不负责任、工作失职引发群体性、突发性等重大事故、事件,或被新闻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对上级机关交办的重点工作消极应付,或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不能有效应对,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对职责范围内的违纪违法行为应当发现没有发现,应当纠正而不纠正的;
(四)对群众反映带有明显问题线索的投诉、举报、申诉、控告,不按照规定调查处理,或者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应该解决而不解决,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无正当理由不执行执纪执法机关、监督管理部门依纪依法作出的决定的;
(六)不负责任、工作失职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监管不力、处置不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因监管不力,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较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
(二)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苗头,排查不及时,预警控制不严密,监管处置不得力,致使群体性、个体极端性、突发性事件发生,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对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个体极端性、突发性事件应对不力,处置不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四)在发生自然灾害、重要疫情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时,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妥善处理,致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应有损害的;
(五)组织大型群众性活动,未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和补救措施,致使发生安全事故,以及事故发生后处置不当的;
(六)对各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曝光的事件,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影响的;
(七)监管不力、处置不当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滥用职权、违法行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制定、发布、实施与法律、法规、规章或上级政策规定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行政决定、命令的;
(二)在行政活动中,强令、授意实施违法行政行为,或不作为,引发群体性事件或其他重大事件的;(三)违法授权或委托其他组织或个人行使相关行政职权,或不依法对受委托者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进行监督,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四)在法定条件和标准外,增加条件或变更标准,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五)利用职权向行政管理相对人提出不合理要求,获取不正当利益的;
(六)违法行政,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造成国家赔偿或其他不良影响的;(七)滥用职权、违法行政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办事拖拉、作风粗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对职责范围内应当办理的事项,故意刁难、拖着不办,或借机吃拿卡要的;
(二)对应当精简的行政审批事项、程序不精简,或要求限时办结的事项,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的;
(三)在招商引资等活动中,跟进不及时、故意拖延,导致项目流失或影响招商引资等工作进程的;
(四)对应当由多个部门或跨区域共同办理的事项,主办部门(地区)不主动牵头协调,协办部门(地区)不积极支持配合,致使工作延误的;
(五)对下级请示汇报和群众合理诉求态度冷横,推托不办,造成不良影响的;
(六)办事拖拉、作风粗暴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二)对应该报告的事项报告不全面、不及时、不真实,造成工作失误或不良影响的;(三)编报虚假数据、虚假成绩,欺骗上级机关和社会公众的;(四)瞒报、谎报、迟报公共突发事件、公共安全和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重要疫情或其他重要情况的;
(五)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应当问责的问题线索,知情不报的;(六)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暗箱操作、逃避监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规定,该公开不公开,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二)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城乡规划、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方面,按照规定应当公开而不公开,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不接受党组织、人大、政协、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监督,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不配合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审计等监督部门履行职责的;
(五)暗箱操作、逃避监督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组织领导不力,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不到位,致使本地、本部门、本系统发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
(二)对发生在本地、本部门、本系统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包庇、袒护、纵容的;
(三)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或者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委有关规定,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廉洁从政等规定,“四风”问题突出的;(五)对下级党委、纪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指导不力,造成工作被动的;
(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问责方式及适用
第十四条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问责的方式为:(一)诫勉谈话;(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三)通报批评;(四)责令公开道歉;(五)停职检查;(六)调离岗位;(七)引咎辞职;(八)责令辞职;(九)免职。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
第十五条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六条根据被问责情形的情节、损害和影响决定问责方式。(一)情节较轻,损害和影响较小的,采用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方式问责;
(二)情节较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采用通报批评、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调离岗位的方式问责;
(三)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采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方式问责。第十七条责任划分:
(一)领导干部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后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承担直接责任;
(二)领导干部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后果负直接领导责任的,承担主要领导责任;
(三)领导干部在其职责范围内,对应当管理或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后果负次要领导责任的,承担重要领导责任;
(四)二人以上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按个人所起的作用确定责任;
(五)应当予以问责的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各自在集体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责任分别问责;在集体决策过程中明确提出反对意见的领导班子成员,不予问责。
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问责,不因领导干部工作岗位或职务变动而免于追究。已退休但按照本办法规定应当问责的,仍须进行问责。
第十八条受到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受到调离岗位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提拔。受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问责程序
第十九条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第二十条通过以下渠道反映有本办法第五条至第十三条规定情形的,由问责决定机关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一)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及其领导的指示、批示和通报;
(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
(三)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提出的意见建议;(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检举、控告、投诉;
(五)在处理重大事故事件、查办案件、审计、巡查、工作检查或工作目标考核中的意见建议;
(六)新闻媒体对有关事件的报道;(七)其他渠道反映的问责情形。
第二十一条调查组根据调查核实的情况认为应当问责的,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由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权限和程序实施问责。
第二十二条给予党政领导干部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等问责,问责决定机关可授权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人事部门作出问责决定;给予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问责,由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提出问责建议,报经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问责决定。
第二十三条对于事实清楚、不需要进行问责调查的,问责决定机关可以直接作出问责决定。
第二十四条问责决定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党政领导干部作出的问责决定,应当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第二十五条对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与其谈话,促其认识错误,端正态度,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六条给予停职检查问责的,停职检查期结束后,问责决定机关可根据其认识情况和具体表现,作出重新担任其原任职务或调整其工作岗位的决定。
第二十七条给予引咎辞职问责的,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自接到问责决定之日起15日内,提出书面辞职申请。应当引咎辞职而不提出辞职申请的,问责决定机关应当以责令辞职问责方式处理。
第二十八条给予责令辞职问责的,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自接到问责决定之日起15日内,提出书面辞职申请。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辞职手续。
党政领导干部受到责令辞职问责后拒不辞职的,问责决定机关应当以免职问责方式处理。
第二十九条给予免职问责的,组织人事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免职手续。
第三十条对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给予停职检查、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问责的,按照法定程序办理。
第三十一条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问责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书面申诉。
第三十二条问责决定机关应自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30日内,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复查,并按照下列规定,作出申诉处理决定:
(一)问责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问责方式适当的,维持原决定;
(二)问责认定事实基本清楚,但问责方式不当的,变更原决定;(三)问责认定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的,撤销原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澄清事实、恢复名誉。
申诉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第三十三条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三十四条与被调查的党政领导干部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调查组成员,应当依法回避。
第三十五条调查组成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作出的调查结论与事实出现重大偏差,致使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错误的问责决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并撤销原问责决定。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对全市各级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及其所属机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负责解释。第三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015年4月10日
第四篇:潍坊市机关工作人员问责办法
潍坊市机关工作人员问责办法
本报讯 10月16日,市委印发了《潍坊市机关工作人员问责办法》,全文如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机关工作人员管理和监督,深入推进干部作风转变,强化机关人员的法纪意识和工作效能,切实做到遵纪守法与干事创业相统一,推动全市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及其工作部门(含其内设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挂职、聘用和借用人员。
具有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问责,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的原则。
第二章 问责情形
第四条 不认真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存在打折扣、变调、走样等问题,造成较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二)对岗位职责范围内的改革任务落实不力,影响改革成效的;
(三)对重点项目推进和重要事项落实跟进不及时、措施不得力,影响建设进度和工作进程的;
(四)谎报工作成绩,掩盖重大隐患和突出问题,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不认真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懒政怠政,不作为、乱作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对职责范围内和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敷衍塞责,对下级请示、报告事项办理不及时,对不属于本单位职权范围的事项说明、请示、移送不及时或者擅自越权办理,对综合性工作不主动牵头或不积极配合,贻误工作或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不认真落实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对应当公开的事项不公开或公开不到位的;
(三)不认真履行审查、监管职责,违规审批或失察失管,造成不良后果的;
(四)违法违规实施行政行为,致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其他不良影响的;
(五)无正当理由拒绝或拖延执行执纪执法机关、监督管理部门依纪依法作出的决定的;
(六)懒政怠政,不作为、乱作为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对群体性、个体极端性、突发性事件防范不力、处置不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对群体性、个体极端性、突发性事件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排查化解和整治不力,致使事件发生的;
(二)瞒报、迟报群体性、个体极端性、突发性等重要事件的;
(三)未建立和落实群体性、个体极端性、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或应对不力、处置不当,致使事态恶化的;
(四)在组织群众性活动中不认真落实安全防范和补救措施,致使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群体性事件的;
(五)对媒体曝光的涉及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事件报告不及时或处置不当,致使事态扩大或造成不良影响的;
(六)对群体性、个体极端性、突发性事件防范不力、处置不当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有关要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违反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提供或接受超标准接待,以及变相提供或接受违规公款接待的;
(二)办公用房超出规定面积或者豪华装修,以及违规占用两处以上办公用房的;
(三)违规发放津贴补贴或福利,以及违规举办或参加节会庆典活动的;
(四)违规收送礼品、礼金或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会员卡、电子礼品卡的;
(五)违规配备使用管理公务用车或私车公养的;
(六)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
(七)参与公款娱乐健身活动或违规出入私人会所的;
(八)进行公款旅游的;
(九)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有关要求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服务群众保障民生工作不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不认真落实包村联户等联系群众工作制度,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对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和确定的为民所办实事落实不到位的;
(三)在落实惠民政策中以权谋私、虚报冒领、私分滥发、优亲厚友的;
(四)有与民争利、吃拿卡要、欺压百姓等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
(五)不积极处理群众来信来访,造成群众重复访、集体访、越级访,或在处理信访事项中态度生硬、方法粗暴,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不良影响的;
(六)在环境治理、安全生产、教育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执法不严,致使群众利益受到损害或造成不良影响的;
(七)服务群众保障民生工作不力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损害企业合法利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对简政放权措施落实不到位,致使企业利益受到损害或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违反规定对企业进行检查、收费、罚款、摊派和考核评比的;
(三)强制企业加入各种协会、学会或接受无法律法规依据的检测和培训咨询等有偿服务的;
(四)利用职权收受或索要企业礼品、礼金或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会员卡、电子礼品卡等,或接受企业安排的宴请、旅游、健身和高消费娱乐活动的;
(五)对影响企业发展环境的行为不受理、不制止、不查处甚至纵容、包庇的;
(六)损害企业合法利益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 不遵守工作纪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无故迟到、早退、脱岗、离岗,贻误工作或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工作时间从事打牌下棋、玩游戏、上网炒股、聊天购物等与工作无关的活动的;
(三)因公(私)外出不请假或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的;
(四)工作日午间饮酒的;
(五)工作中搞不团结,搬弄是非,造成不良影响的;
(六)不遵守会场纪律,开会迟到、早退等影响会场秩序的;
(七)处理群众合理诉求态度冷漠,语言不文明,造成不良影响的;
(八)违反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影响工作效能的;
(九)不遵守工作纪律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问责方式及适用
第十一条 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问责的方式分为:
(一)诫勉谈话;(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三)通报批评;(四)责令公开道歉;(五)停职检查;(六)调离岗位;(七)引咎辞职;(八)责令辞职;(九)免职;(十)辞退或解聘。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
第十二条 问责方式根据被问责情形的情节、损害和影响程度确定:
(一)情节较轻,损害和影响较小的,采用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方式问责;
(二)情节较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采用通报批评、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调离岗位的方式问责;
(三)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采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辞退或解聘的方式问责。
第十三条 机关工作人员受到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被问责人涉嫌违纪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四条 已调离岗位的机关工作人员在原任职期间存在问责情形的,应追踪问责。
第十五条 受到问责的机关工作人员,取消当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受到调离岗位问责的机关工作人员,一年内不得提拔。
受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问责的机关工作人员,一年内不安排职务,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职务。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垂直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所列情形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人事部门向有管理权的部门提出问责建议。
第十七条 问责程序参照《潍坊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相应条款执行。
第十八条 法律、法规、规章等对相关问责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人社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黄骅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
注:王书记已批示“择机上常委会议讨论”。
黄骅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
(2010年4月7日)
(讨论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意识,正确履行职责,提高制度执行力与工作效能,保障2010年全市75项重点项目将和重点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保障“五个黄骅”的顺利推进,根据中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办发【2009】25号)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科级领导干部以及上列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第三条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的原则。
第四条 党政领导干部受到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章 问责的情形
第五条 在决策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问责:
(一)制定、发布与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以及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决定或命令;
(二)超越权限擅自决策;
(三)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选拔干部,用人严重失察、失误;
(四)重大决策事项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议事规则进行;
(五)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未按照规定通过组织听证会、论证会、稳定风险评估会等形式听取意见;
(六)应当公开的决策信息未按照规定公开。
第六条
在执行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组织的决策和部署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问责:
(一)对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组织作出的决定、决议,制订的工作目标任务和阶段性重要工作部署以及领导作出的重要批示,不按规定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及时办理;
(二)对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组织的决策部署以及交办的事项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工作效率低,办事拖拉,敷衍塞责,导致 2
政令不畅或影响工作的。
第七条 在履行执法执纪职责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问责:
(一)违法设定或违法实施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事业性收费或行政强制措施;
(二)违法违纪使用和管理财政资金;
(三)违反规定干预黄骅新城建设,特别是在重点领域的正常推进,如土地招牌挂、城建工程、道路修建、政府采购或金融信贷等活动;
(四)干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或干涉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执法权,造成司法、执法不公。
第八条 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责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问责:
(一)对涉及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不及时解决,或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及时解决;
(二)发生影响投资环境或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重大事件;
(三)发生特大安全事故,损害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处臵突发公共事件或社会治安案件失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
(五)虚报、谎报、迟报突发公共事件或其他重要情况。第九条 在履行内部管理职责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问责:
(一)本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群众反映强烈;
(二)对本部门的违法违纪行为隐瞒不报,包庇、袒护、纵容;
(三)指使、授意、纵容本部门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第十条 在接受监督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问责:
(一)不接受或不配合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二)指使、授意、纵容本部门工作人员阻挠、干预、对抗监督检查或案件查处,或对办案人、检举人、控告示人、证人打击报复;
(三)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或行政复议决定。第十一条 在履行其他职责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问责:
(一)在公众场合或媒体发表有损党和政府形象的言论;
(二)泄露党和国家的秘密或所掌握的工作秘密;
(三)利用工作掌握的未公开信息为自已或亲属谋取利益;
(四)对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的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知情不管或包庇纵容。
第十二条 本单位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方面出现问题的,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发【1998】16号),追究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
第三章 问责的方式与适用
第十三条
本办法的问责方式分为: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
第十四条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应根据实际情况追究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人员的责任。该三种责任的划分参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界定。
第十五条 党政领导干部具有本办法第五条至第十一条所列情形,并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隐瞒事实真相,干扰、阻挠、不配合问责调查;
(二)坚持过错行为,使损失、影响继续扩大;
(三)打击、报复、陷害检举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相关人员;
(四)采取不正当行为,拉拢、收买问责调查处理人员;
(五)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第十六条 党政领导干部具有本办法第五条至第十一条所列情形,并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问责:
(一)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挽回影响的;
(二)积极配合问责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第十七条 受到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第十八条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的,两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 5
职务。
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可以考虑工作需要以及本人一贯表现、资历、特长等因素,由党委、政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酌情安排适当岗位或者相应工作任务。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如果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除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审批手续外,还应当征求上一级党委组织部门的意见。
第四章 问责的程序
第十九条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履行本办法中的有关职责。
第二十条 党委、政府或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发现领导干部有本办法第五条至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或者依据下列反映领导干部存在上述问责情形的线索,可以启动问责程序:
(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的检举、控告材料;
(二)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批示;
(三)县级或县级以上党委委员、纪委委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
(四)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等提出的意见、建议;
(五)工作考核、民主行风评议结果;
(六)处理重大事故、案件查处、审计等工作材料;
(七)新闻媒体曝光的材料;
(八)其他反映领导干部存在问责情形的材料。
第二十一条 发现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问责的情形,纪检监察机关应按照权限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需要实行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决议。
对在干部监督工作中发现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问责的情形,组织人事部门应按照权限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需要实行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
第二十二条 被调查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配合调查,阻挠、拒绝或干预调查工作,调查机关可提请决定机关依照有关规定暂停被调查的党政领导干部的职务。
第二十三条 调查机关一般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情况复杂的,应在30个工作日完成调查工作;情况特别复杂的,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可适当延长调查时间。
第二十四条 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提出问责建议,应当同时向问责决定机关提供有关事实材料和情况说明,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五条 作出问责决定前,应当听取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的陈述和申辩,并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予采纳。
第二十六条 问责决定机关可以根据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提出的问责建议作出问责决定。对于事实清楚、不需要进行问责调查的,问责决定机关可以直接作出问责决定。
第二十七条 问责决定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党政领导干部作出的问责决定,应当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第二十八条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应当制作《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由负责调查的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部门代问责决定机关草拟。具体内容包括:被问责人的基本情况、问责事实、问责依据、问责方式、批准机关、生效时间、当事人的申诉期限及受理机关等。作出责令公开道歉决定的,还应当写明公开道歉的方式、范围等。
第二十九条 《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应当以书面形式及时送达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本人及其所在单位。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问责决定后,应当派专人与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谈话,做好其思想工作,并督促做好工作交接等后续工作。
第三十条 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问责决定后,由组织人事部门办理相关事宜,或责成有关部门办理相关事宜。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及时将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的有关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并将执行情况报告问责决定机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情况应当报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对经县级及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人员实行问责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相应手续。
第三十二条 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拒绝执行问责决定的,依照管理权限免去职务后,再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第三十三条 有关工作人员与被问责(被调查)的党政领导干部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被问责(被调查)的党政领导干部有权申请有关工作人员回避。一般工作人员的回避,由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决定;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回避,8
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定。
第三十四条 在调查处理过程中,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三十五条 问责决定一般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六条 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书面申诉。问责决定机关接到书面申诉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
(一)问责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问责方式适当的,维持原决定;
(二)问责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问责方式不当的,变更原决定;
(三)问责认定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的,撤销原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澄清事实、恢复名誉。申诉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
第三十七条 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