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产品生产制造技术准备过程
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技术准备流程
一、新产品设计审核
新产品设计除满足各项技术参数使用性能之外,还要综合评定其制造过程的工艺性,产品开发工艺性分析是SE同步工程的最重要工作,产品制造过程的工艺性指的是产品在每个制造环节加工过程是否易于实现并能够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质量合格优质的产品,这是对产品设计的基本要求,对我们开发的产品设计而言产品工艺性的基本评价如下。
1、产品结构设计冲压加工制造的工艺性(避免拉伸深度过大冲压过程易拉裂、形状复杂多道拉延工序方可实现,工件在模具上无法定位形状不易保证,或在同一工件上出现正、反向拉延同时存在,存在冲压负角而增加拉延工序等)。1)冲压件负角的初步判断:在三维数模中将冲压件旋转到某一位置无外凸面,理论说明在这一位置上垂直下压的成型工艺基本能实现,另外按模具制造上还要考虑拔模角度一般拔模斜度和模具垂直下降夹角为 3度。2)冲压件一般是由平板经冲压拉伸等工艺加工而成,在拉延过程中拉延率过大工件会变薄无处要料的情况下会拉薄、拉裂因此需要考虑拉伸量,一般在材料依旧能保持较好的机械性能下为长度的2%,变薄率一般不超过10%-18%,另外成型流动不同,变形率最大不得超过30%,变薄后是否影响使用,还要根据使用的技术要求而定。
3)工件在冲压过程中挤压变形料无处伸展形成皱折,一般是出现在折边带有圆弧过小的挤压边一侧出现,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计上尽可能加大其圆弧的曲率。4)在同一工件上出现正、反向拉延同时存在,工件的冲压成型容易表面不良或增加拉延工序。
2、产品结构设计装焊装配加工的工艺性(避免加工工序复杂、焊接位置难以施焊,工件在工装难以精确定位,实现装配难度大精度难以保证等。
3、产品结构设计产品安装使用的方便性(避免上车安装费时、费力安装不便)。
4、产品的结构设计在加工上是否方便快捷、是否可以最常见、最普、通最廉价的方法加工制造,产品生产易于实现批量化自动。
二、对产品制造过程进行装焊装配工艺分级(装配装焊工艺分级表)
一般装焊装配较复杂的产品必做该项分析工作,装焊装配工艺分级,是根据产品的加工制造组合关系加工采用的方法特点和工装设备的可实现、性操作性及产能要求等进行分层、分级需做以下分析。1、2、3、4、每道工序的层级生产拍节计算达到生产纲领。
根据装焊装配工艺的特点装焊装配关系等划分层级。层级划分每道工序易于操作保证装焊装配质量。
每道序的工作时间(装件取件的时间、操作焊接时间、辅助工作时间,送到下道工序时间之和满足生产节拍,一般按开工率为80%-85%计算)
5、每道工序的层级工装设备的实现方法和工装设备的基本配备基本情况(分析每道工序所需的工装设备方法的数量)。
三、工装设计任务指导书与制造(夹具检具部分)对于产品制造生产单位而言对于产品的加工工艺特点应该是最熟悉了解的,因此 工装设计任务指导书一般是由产品制造单位的加工工艺人员承担,用于指导工装设计。除非工装设计承接商十分了解掌握产品加工的工艺特点,由谁来完成工装设计任务指导书?因此在相关的技术文件或技术协议中必须做明确的规定,工装设计任务指导书经严格评审会签才可按照设计任务指导书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
1、根据装焊装配分级估算工装设备基本数量。
2、设计构思:工装动作机械原理简易草图及操作标高、还要考虑可操作性、定位基准、工装夹具设计操作模拟验证有无装焊干涉等,如有大量的电弧焊和气体保护焊需要分析变形趋势,依据变形趋势分析在工装夹具上设置预制变形调整和矫正变形等功能(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工艺特点产品加工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采取预见性设计),防止必免出现累计工差的设计结构,对焊接变形产生的误差可通过对夹具定位点、面的调整来弥补。
3、前后工装工序定位基准统一。
4、体现装焊装配次序。
5、检具设计能体现产品的行为状态易于观察,测量方法数据可靠(检测数值能为夹具预制变形提供依据)。
6、符合夹具、检具设计制造标准(国标、行标)。
7、设计图纸审查会签。
8、工装制造过程监管。
9、工装夹具的出验收应在夹具厂家进行,工装交付验收应以在工装上装配焊接出合格产品并满足产能需求为准,一般手段是将总成检具放到工装夹具制造厂家,通过工装夹具厂制造家对产品反复试焊试装,成品上检具验证找出变形规律,调整夹具的定位点、面等最终合格的产品,要求夹具的功能应该具备预制变形和反变形功能。注意在技术标书上必须明确此项内容。
10、对工装夹具及周边设备初验收。
四、装焊装配工艺卡《现场作业指导书》
《现场作业指导书》 用于指导规范操作行为,使产品装焊装配状态具有一致性,以便有依据合理的进行装焊装配工艺和夹具的调整,其内容要点如下。:
1、装焊装配工艺编制遵守先点定、对称焊接、先短后长、先立后平的原则,规定操作顺序使变形量最小,焊接装配工艺上特别要注意焊接变形如何补偿调整。
2、焊接方法工艺参数(不锈钢的焊接一般采用弱规范,尽可能降低焊接线能量,减小焊接线能量也就减小的热影响区的脆化开裂倾向)。
3、在工件夹紧状态下必要的冷却过程以减小对后道装焊工作工差方面的影响。
4、重点管控的部位要点质量要求。
5、自检内容及方法。
五、生产线规划布置
1、线体总布置(平面布置图)。
2、工件储存(工位器具)、工位上下件、工位间和线间输送、物流规划方案。
3、工装设备配置及安全防护栏及安全通道、止进区的防护措施等,符合安全生产法规和消防法规。
4、为气、水、电公共动力配备提供设计依据(给定点位置、标高、对接口形式、总用量)。
六、生产线安装调试、验证、试生产
1、线体联动:工装、设备、线体的通过性。
2、制造质量评审、功能可靠性评审、工艺和操作性评审。
3、试制装焊测定每一环节的装焊装配误差调整工装,使装焊装配出的组件达标(三坐标配合完成),调整数据在三坐标测量精度表上做好记录以备查,如有总成检具也可在检具上通过反复测定检验组件完成对工装夹具的调校,使装焊组件达到工差要求。
4、通过试装焊,发现装焊工艺编制不合理之处修正工艺文件《现场作业指导书》。
5、进入下一轮装焊试制循环直至制造出质量达标的产品,并满足生产纲领要求。
七、对试制过程反映出的问题整改
1、问题整理归类。
2、问题整改落实。
3、验证整改效果。
4、对生产线全面验收。
八、交付合格产品
1、统一检验方法手段、检验标准。
2、合格率达标。
CES工程部:杜宝和 2015年4月8日
第二篇:新产品试制过程控制程序
新产品试制过程控制程序
1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新产品试制过程的控制要求、内容和程序。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军工产品新产品试制过程,民用产品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含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DZLz003《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Q/DZLz008《合同评审程序》
Q/DZLz009《工艺评审程序》
Q/DZLz010《产品质量评审程序》
Q/DZZ313《木模工装制造工作流程》职责
综合管理部负责新产品的合同评审组织工作,负责新产品试制网络计划的编制。
技术质量部负责技术协议的签订,负责组织新产品试制的工艺评审、技术状态准备检查、首件鉴定、产品质量评审、新产品试制过程的控制等工作。
生产管理部负责新产品试制生产的组织工作。程序及要求
4.1新产品试制的合同评审、签订及网络计划
4.1.1新产品合同信息输入:
a)集团总部新产品研制计划和临时性新产品试制任务;
b)集团外的产品合同信息。
4.1.2根据新产品合同信息输入,综合管理部负责组织技术、质量、生产等部门对新产品合同评审,评审是否具备满足新产品试制的能力,合同评审按照Q/DZLz008要求进行。
4.1.3合同评审后,对具备满足顾客要求的新产品,由综合管理部按照顾客的新产品要求编制新产品试制网络计划,各单位严格按照网络计划要求完成新产品试制任务。
4.2技术资料准备及工艺方案评审
4.2.1根据新产品试制网络计划,技术质量部根据顾客图样和技术协议要求绘制毛坯图、编制新产品试制工艺规程,并出具工装订货单;
4.2.2工艺规程下发前,技术质量部组织技术、质量、生产等部门进行工艺方案评审,工艺方案应能确保满足顾客产品质量要求。工艺方案评审按照Q/DZLz009要求进行。
4.3新产品试制生产准备
4.3.1依据工装订货单,综合管理部负责新产品工装订货,新产品订货选择的供方应满足新产品要求。必要时,技术质量部主管工艺应参与工装订货的供方选择和技术问题沟通工作。工装制作完成后,工装采购员办理临时入库,保管员建立工装合格检查履历本,木模工装按照Q/DZZ313要求对工装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的按规定办理正式入库手续。
4.3.2根据工艺评审输出,对需要增加的设备、检测能力、环境、人员等要求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实施完成。
4.4新产品试制前的准备状态检查
4.4.1新产品试制前,由技术质量部进行准备状态检查,内容:
a)检查试制所涉及的设计(顾客提供)、工艺技术文件是否完整并符合要求的技术状态;
b)检查试制前的组织工作(如试制过程各种活动的策划或计划,各组织工作的接口等)和各项控制措施是否落实等;
c)检查生产条件是否能满足试制要求,包括设备、器材、生产面积、必须的工艺装备、关键岗位操作人员的培训考核及环境条件等。
4.4.4顾客要求时,新产品试制前的准备状态检查应要求顾客参加。
4.5新产品试制生产
新产品试制前的准备状态检查满足要求和条件后,技术质量部书面通知生产管理部,组织新产品试制生产。
4.5.1生产管理部安排划线件生产,划线件生产投入一般1-2件,划线件生产
按划线件生产工艺进行。
4.5.2划线件生产完成后,由技术质量部检验室负责尺寸划线检查,并出具划线检验结果报告,划线检验结果报告检验室存一份,检验室提供给主管工艺员一份,由主管工艺员会同检验技术员填写划线检验结论。
4.5.3划线检验结论合格的,由主管工艺员填写《新产品试加工件投产通知单》,交生产管理部组织试加工件的投产,试加工件投产一般为3-5件,试加工件的生产按照产品工艺规程进行。
4.5.4试加工件生产完成后,由生产管理部通知技术质量部填写《试加工请托单》,办理试加工请托手续,手续办理后,由生产管理部送试加工。
4.5.5试加工完成后,由试加工承制单位填写试加工结论。试加工结论合格的,生产管理部安排新产品小批投产,试加工结论不合格的,由主管工艺员组织分析原因,给出结论。
4.5.6对顾客要求生产进度时间较短的新产品,在工艺评审输出能确保满足顾客要求的情况下(工艺评审要充分),可采用划线件、试加工件、小批生产同时投入进行,完成的产品均按试加工件组织加工。
4.6首件鉴定
对于较为重要的新产品,应进行首件鉴定。
4.6.1新产品试制的首件鉴定,其鉴定参考数据为:试模结论、现场检验结果、划线检验报告、试加工结论。
4.6.2新产品首件鉴定,由技术质量部组织,主管工艺员、质量技术员、主管检验员、检验室主任和生产管理部、生产厂派人参加,首件鉴定做好记录,并填写《首件鉴定报告》。顾客要求时,首件鉴定应邀请顾客参加。
4.7产品质量评审
新产品试制试加工合格、产品经检验合格后,在交付前应进行产品质量评审,以审查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情况和暴露的质量问题及整改措施归零情况等。产品质量评审按Q/DZLz010执行。
4.8产品的生产定型
新产品试制后,对需要进行生产定型的产品,应按规定做好生产定型工作。5记录
记录按Q/DZLz003执行。
第三篇:新产品技术工作总结
新产品技术工作总结
一、项目开发背景概述
现已探明全球石油储量仅够人类开采44年,天燃气储量仅够人类开采62年,煤炭储量仅够开采230年。世界能源日趋枯竭,开发风电是世界性的能源战略。我国是能源匮乏的国家,已探明煤炭资源仅能维持20年使用(目前73.9%的电力来自于火电),2004年石油进口1.25亿吨,占总量的41%,限电拉闸已波及25个省。如果采用风电,可轻而易举地把我国电力翻一番(我国的风力资源为世界之首)。
风力发电在技术上正朝着轻型、高效、高可靠性及规模化发展。随着水平轴和垂直轴风力涡轮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风轮叶片多采用轻型玻璃钢纤维强化新材料,三叶片水平轴风力涡轮的最大风轮直径已达98m。而各国研究机构对风轮气动性能的研究也使风力机的效率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当前人们所掌握的各类高科技技术手段也在风力发电的遥控技术和保护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计算机监控可以使水平轴风力机具备精确的自动调向功能,在风速过大时可自动减速,遇到台风时,叶片能自动停止运行,实现自动化保护。此外,风力机的单机容量从80年代50-100kW的小型机,迅速发展到300kW左右的中型机,现在500-1000kW级的大型机已进入商业运行。
在风力发电成本方面,由于采用大型风力发电机、新型叶片设计、高级新型材料、高智能的电子技术、灵活的轮壳结构以及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控制装置等,使风力发电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大幅度降低了风力发电成本。另外,使用计算机技术,对风力发电机进行有效的检测和控制,也使风力发电设备进一步得到完善。新型风力发电机的发电成本已达到5美分/千瓦时,这已经和燃煤火力发电的成本十分相近
最早进行风电技术开发的有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西班牙及丹麦等国,其风机单机容量从最初的数瓦到今天的数兆瓦,规格在迅速增大。目前世界上从事风电机组开发制造的厂商主要为丹麦的Vestas公司、德国的Enercon公司、Nordex 公司,美国的GE wind公司、西班牙的Gamesa公司及日本三菱重工等。上述公司提供了世界风电市场装机份额86%的产品。在我国已建成的风电场中,由国外公司提供的产品份额也累计超过了80%。
我国真正大规模进行并网风电机组的研究及开发始于九十年代中期。随着近些年来国家组织的一系列攻关工程及863计划的支持,风电技术研究及应用在我国也取得长足进展。650KW以下机组的设计、制造及成套技术我们已完全掌握。目前国内已出现十余家进行风机机组整体集成或开发的单位。通过许可证方式从国外引进集成技术进行生产的最大机组规格为1.5MW。此外还有许多科研及高等院校等也都开始了各类风电技术的相关研究及开发。可以预计,在未来数年,我国在风电技术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将会迅速缩小并能很快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风力发电技术是涉及气象学、地理学、力学、叶轮机械、电力系统和控制系统等方面的交叉研究领域,通过各学科各行业的发展大大提高发电设备的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在叶片和风轮方面可以改变以往的翼型三叶片(两叶片)结构,采用柱型分流挡板直吹方盒式风轮叶片技术。在动力传动方面,风轮旋转带动连接在其上面的空心杆轴旋转,空心杆轴驱动(或者空心杆轴通过软轴驱动)小齿轮旋转。多个小齿轮共同驱动一个大齿轮转动,从而驱动发电机工作。
根据我国的风电发展规划和能源需求预测,国内风电行业将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二、本项目产品进行以下的技术创新
风力发电的特殊性源于风力的随机性,因为必须在风电场决策和电力系统的潮流分析、稳定计算、故障分析等诸多方面,研究处理随机功率的新方法、新技术。此外,还要研究风电场的集中监控和对通讯的干扰问题、风力场与电力系统的各种接口技术,以及风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
在开发、研制风力发电机的研究和实施中采取全面系统的计算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验证,以确保优选结构能满足特定载荷及应用工况的要求。完成施工设计及制造、试验及应用总结,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风电设备。并且在已完成的风电设备研制的基础上,通过方案设计、分析,征求业内专家意见,进行设计及工艺评审、最终定型及完成施工设计。通过样机生产,进行试验验证,合格后进行风场工业应用考核、最终批量生产。
本项目产品的主要创新点 1)创新改进了叶片的设计
本项目产品通过对叶片角度的精密设计,掌握了最佳夹角,改进了传动设计,使起动风速大大低于国家行业标准,实现了低风速起动,从而加宽发电机的工作风速范围,更有效地提高风能利用。同时在叶片外顶端设计了略向内翻的弯钩,当风叶高速运转时,由于弯钩作用,促使前后对流的空气不会形成涡流而降低叶片运转的声音。大大降低了运转噪声、环保性良好。
2)创新设计了无齿轮箱直驱结构
直驱发电机取消了沉重的增速齿轮箱,发电机轴直接连接到叶轮轴上,转子的转速随风速而改变,其交流电的频率也随之变化,经过 3
置于地面的电力电子变换器,将频率不定的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再逆变成同频率的交流电输出。本风力发电机由于没有齿轮箱,零部件数量相对传统风电机组要少得多。减少了能量损耗,降低造价延长寿命,减少了维护次数和成本,体积减少了50%。
3)创新设计全自动独立式风力发电机塔架
本机塔架底座与塔架本体之间为活动连接;在塔架与底座之间联有制动装置。制动装置可以为油压式制动装置,也可以为千斤顶。通过制动装置的上顶作用而自动将塔架本体从倒立状态升至直立状态,以完成该塔架的安装工作。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自动化、成本低、安装维护方便的特点,仅需一两人就能完成塔架的自动安装,明显减轻了工作强度,特别适合在海岛或吊车无法到达的地方。
4)抗强风控制技术
由于本产品采用了先进的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使本产品可以实现自动抗强风防卫,控制因风大而使发电机转速过高(侧偏功能)。本产品可以精确的保障发电机在1.5倍以内的额定转速下运行,加宽发电机的工作风速范围。由于本产品对发电机的转速有限制功能,因此在风速高达到50米/秒时,机组还可以不超转速运行。因而可以比传统发电机在同样的条件下发更多的电力。更有效地提高风能利用。独有的芯片控制风动力减速、限速技术,控制效率非常高、非常灵敏,且对发电机无任何影响,并且可长期工作。同时也可以轻松实现手动控制限速功能,从而避免强风对机组的损坏。不会像传统机械式刹车结构那样,效率低、发热高、不能长期工作等问题。
5)实行无人管理化控制
由于本产品采用了先进成熟、可靠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优质的材料和高性能的表面处理,所以本产品具有性能可靠、稳定、寿命 4
长等特点,本产品可以控制发电机输出电流,确保发电机不会因过流而损坏。可以在蓄电池充满时自动停机,从而保护蓄电池不会过充电。由于在任何情况下风轮都不会超过2倍的额定转速,所以运转噪音非常小,且运转更安全可靠。采用多路传感器和综合控制集成电路,完全可以完成无人管理的工作状态,当然也可以实现手动停机功能。
安装场地:主要是在沿海陆地和近海海域漂浮发电为主,陆地风口处、山风、谷风、坡风、江湖风、农村牧区均可,亦可安装在楼顶、房顶。
适用范围:并网发电为主,也可在无电网地方,单独发电使用。如农村牧区、山区、海上船队、南极考察站安装使用,还可以与锅炉联合安装使用,可供大面积取暖等用途。
三、产品主要技术指标 1)额定功率:400-3000W 2)额定转速: 600-360r/min 3)起动风速: 2m/s 4)额定风速: 7-9 m/s 5)输出电压: 14-28V 140-280V 6)风叶直径: 1.98-4.5m
四、功能、用途
本公司拥有先进的中小型风力发电机设计、制造技术,主要生产由300W到20KW系列的风力发电机,每种型号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供电系统,能够在各种恶劣气候环境下安全运行,无需特殊的保养,是分散住户、电视差转台、气象台、哨所、海岛、部队转信台、社区、平原、农场等地的理想供电系统。
本项目产品主要解决了低风速起动技术及在风力超过25米/秒以上时的控制和保护问题。发电机采用钕铁硼(N40)作为永磁体,开发生产的低速同步风力发电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外观美观,发电量充足等优点,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产品售价比国际同类产品低50%以上,解决了我国风电技术发展所应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突破可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符合国家可再生能源和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要求。
五、今后发展思路
HLT高效节能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试制试产,已取得较好的成果和经验,并初步产生较好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认为,该产品的试制试产是成功的。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改进和完善产品性能,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更好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
1、扩建厂房,投入批量生产。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本公司已向瑞安市经贸局、科技局等部门提出申请,要求解决标准厂房,该计划目前正在落实之中,我们计划扩建厂房、办公楼、生活用房,购置先进设备和检测仪器,用于生产该新产品,争取年新增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
2、加强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
我公司今后将继续引进中高级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层管理干部,提高全公司管理人员素质和整体管理水平,以适应企业规模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我公司已通过IS0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严格按IS09001:2008的要求规范管理指导批量生产并保证质量。
3、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科技进步
目前我公司已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建立科技协作关系,进行风力发电机高新技术产品合作开发,为企业下一步发展加紧了技术储备。
浙江海力特风力发电机有限公司
二O一一年五月
第四篇:过程装备制造技术的新进展(范文模版)
过程装备制造技术的新进展
班级:装控11-
52014年3月
摘要 当前随着化工、石油、能源、制药等工业的迅速发展, 过程装备制造技术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过程装备制造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普及。
关键词过程装备制造技术发展装备制造业早期存在的问题
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的心脏”和制造业的核心要件,不仅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物质生产部门,还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产业。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一项重大产业政策,对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过程装备制造方法的发展
近年来过程装备朝着大型化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 为了适应压力容器向大型化的发展, 其制造方法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过程装备的制造方法除了传统的锻造式、卷焊式、包扎式、热套式等方法外, 蒂森公司在1981年埃森国际焊接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了容器的焊接成型技术, 采用多丝埋弧焊法制造压力容器筒体。过程装备用材的发展
过程装备的发展离不开高性能、高水准的金属材料, 目前过程装备新金属材料的开发在于对传统材料的改进, 其技术核心是在金属中添加所需的合金元素和改善发展新的制备工艺。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比强度高、机械性能可设计性好等普通材料不具有的显著特点, 其既保持了组成材料的特性又具有复合后的新性能, 并且有些性能往往大于组成材料的性能总和, 是过程装备材料选择的主要趋势。当前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为由宏观复合向微观复合发展, 由双元复杂混合向多元混杂和超混杂方向发展, 由结构材料为主向与功能复合材料并重的局面发展[。纳米科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技术, 鉴于纳米材料的诸多优势, 与纳米相关的技术也逐渐运用于过程装备中, 如粉体设备技术是化工机械技术的主要分支, 而纳米粉体的制备技术则是其前沿技术。目前中国首创的超重力反应沉淀法(简称超重力法)合成纳米粉体技术已经完成工业化试验。4 过程强化技术
随着过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能使过程设备朝着越来越节能、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 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课题。因此, 对于过程装备而言过程强化技术依然是当前过程装备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过程强化是指能显著减小工厂和设备体积、高效节能、清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新技术 , 它主要包括传热、传质强化以及物理强化等方面, 其目的在于通过高效的传热、传质技术减小传统设备的庞大体积或者极大地提高设备的生产能力, 显著地提升其能量利用率, 大量地减少废物排放。
结束语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过程装备制造技术未来的重要技术
应该适应不断加快的全球化进程的发展、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展望未来, 过程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将在新能源技术和节能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与生物化工计算机计算技术、环境技术等领域中体现他们的重要性和预见性。
参考文献
[1] 朱献镭.过程装备技术的新近展[J].轻工机械,2005,3:11-14.
[2] 伍广.过程装备技术的发展[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25(6):16-17.
[3] 黄仲涛, 李雪辉, 王乐夫.21 世纪化工发展趋势[J].化工进展, 2001, 20(4): 1-5.[4] 涂善东, 王正东, 顾伯勤.新世纪的化工机械技术展望[J].化工进展, 2003, 22(3): 258-265
[5] 徐滨士,刘世参.发展装备再制造工程促进循环经济建
设[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6,01:51-55
[6]吴亚东.化工时刊, 2002,(11): 18~ 22
第五篇:生产制造过程业务会计制度设计
第八章生产制造过程业务会计制度设计
一、生产制造过程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生产制造过程业务的开展实质上一种从货币资金到原材料、生产设备,再到加工中的在产品,最后形成库存商品的资金循环过程。
为了生产出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减少商品库存,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实现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制造过程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
(一)建立生产制造计划控制制度
生产制造计划控制是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业务内部控制的起点,也是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依据,它又可以分为确定生产需要和制定生产制造计划两部分。
1、确定生产需要
对制造企业而言,确定生产需要是一种重要的决策行为,决策不当就会造成生产资源的浪费和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因此它必须由企业最高管理当局或其授权的人员进行决策,根据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明确决策责任。
2、制定生产制造计划
确定生产需要后就可以制定生产制造计划。由于生产制造计划的制定约束企业生产投入的多少,并影响未来产品的销售情况,企业在制定生产制造计划的过程中应注意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尤其应注意与销售计划的协调一致。
在制定的生产制造计划中,除了标明产品投产数量、生产开始日期、产品完工日期、质量标准以及生产单位(车间)等内容外,还应尽可能准确地估算出产品生产所耗用的材料、工时和生产成本,从而为生产制造过程的实际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二)产品成本核算控制制度
如何将产品制造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耗费正确及时地归集和分配到各种产品中去,提供产品成本核算资料,并监督各项生产费用发生的合理性,严格控制不应该发生的生产耗费,降低产品成本等,所有这些都必须依靠设计并执行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来实现。
产品成本核算控制制度一般由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的控制制度构成。
1、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控制制度
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控制制度是成本核算控制制度的基本条件,是成本核算控制制度有效
运行的重要前提。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控制制度主要有:
(1)建立和健全有关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制度,并建立合理的原始凭证传递流程
企业中反映材料耗费情况的原始记录主要有材料的领料单、退料单、月末根据领料单和退料单汇总编制的材料费用分配表、材料盘点溢缺报告单等;反映人工耗费情况的原始凭证主要有出勤记录、产量工时记录、根据出勤记录和产量工时记录编制的工资结算表等;除此以外,辅助生产车间生产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在各受益对象之间的分配表、基本生产车间间接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的分配表、废品损失的计算表、产成品和自制半成品的交库单等也都是重要的反映生产耗费的原始凭证。原始记录上要正确填写业务内容;数量、单位和金额;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盖章等。原始记录应及时传递,不得积压。成本会计部门要汇同其他相关部门制定原始记录的传递程序,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2)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完善定额管理制度
利用定额,可以查明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量与定额的差异及其原因,明确责任人员,同时定额的制定有利于企业实行例外管理原则,对产生重大差异的重点管理,能抓住显著的、突出的问题,解决生产中发生差异的关键问题,从而加强成本的控制,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
定额既要先进,又要切合实际。一般采用平均先进的定额,即经过努力多数人能达到,并应随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定期修订,如果某种定额与实际的差异经常在5%以上,就应及时调整。各种定额制定后必须认真执行。
(3)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和内部结算制度
采用内部结算价格在企业各部门、车间之间相互进行结算,可以明确经济责任,简化和减少核算工作,并便于考核厂内各单位的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
常以生产制造的标准成本或成本加成的方法或市场价格来确定内部结算价格。合理的转移价格必须为转出和转入双方都能接受,必须对转出和转入双方都有利,必须同时有利于企业整体。
企业制定的内部结算价格应相对稳定,由企业统一颁布,各部门、车间遵照执行。内部结算价格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予以修订。
2、成本责任控制制度
成本责任控制制度就是通过设置成本费用责任中心,明确该类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目标,并将成本控制目标作为考核其成本责任或管理业绩完成情况,实施奖惩的一种成本管理制度。
成本责任控制制度所确定的成本控制目标要以各成本费用中心的可控成本为依据。所谓可控成本是指符合下面三个条件的成本:
(1)责任中心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将要发生的成本;
(2)责任中心能够对发生的成本进行计量;
(3)责任中心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对成本加以调节和控制。
成本的可控与不可控是相对而言的,它与责任中心所处管理层的高低、管理权限的大小以及控制范围的大下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所有的成本都应被看作可控成本,而对于企业内部的各个管理层次和责任中心来说,则既有其各自的可控成本,又有其各自的不可控成本。
企业在进行成本责任控制制度设计时,一项核心工作就是要解决相对于某个责任中心而言其可控成本的数额,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控制目标和责任奖惩。
3、成本核算方法控制制度
成本核算方法控制制度主要表现在如何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正确选择成本核算方法。企业生产特点对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成本计算期的选择、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三个方面。
企业采用何种成本核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除了考虑生产特点外,还必须结合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从而确定出适合企业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的成本核算方法。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成本信息的需求方面,需要的成本信息越多、越详细,越及时,成本核算对象就应越具体,成本计算期就越短。
例如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企业,在成本管理上为了分析和考核每批产品成本的水平,就有必要分批计算产品的成本。
在多步骤生产企业,成本管理上为了加强各生产步骤的成本责任分析和考核,往往不仅要求按照产品品种提供产品成本信息,而且还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以便为分析和考核各种产品及其生产步骤的成本计划完成情况提供资料。
但是在多步骤生产企业,如果企业规模较小,在成本管理上不要求提供每一生产步骤的成本资料,只要求计算每种产品的成本,这时就可以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
而在制造技术比较先进,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成本管理要求提供与作业相关的成本信息,这时就需要采用作业成本核算法进行成本计算。
企业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影响是多方面,这也决定了每一种成本核算方法都有自身的适应范围。
二、实际成本会计制度和计划成本会计制度
成本会计制度是企业组织和处理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业务的规范,是生产制造过程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和方法的重要体现。
企业通过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和核算方法,形成成本会计制度,为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和经营决策服务。
(一)实际成本会计制度
实际成本会计制度是以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进行成本核算的一种成本会计制度,它强调在“实际费用”基础上进行成本核算与控制。这里的“实际费用”是指构成产品成本的料、工、费的实际消耗数量,如原材料实际消耗量、生产工时实际消耗量等,而在价格方面,如原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小时费用率等,则既可以采用实际价格,也可以采用计划价格,但最终必须以价格差异的形式将计划价格调整为实际价格,从而满足这种制度在“实际费用”基础上进行成本核算与控制的要求。
采用实际成本会计制度,可以有根据地对产成品和在产品进行估价,为企业编制财务成本报表提供资料。实际成本会计制度是任何制造企业都必须执行的一种制度,是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与控制最基本的类型,同时也是计划成本会计制度的基础。
(二)计划成本会计制度
计划成本会计制度的重点在于控制生产费用的发生,但它也必须提供产品实际成本的核算资料。
计划成本核算方法设计主要解决如何形成产品的计划成本,以及如何依据计划成本具体控制产品实际成本,并最终计算确定产品实际成本的问题。在企业成本核算实际工作中,计划成本核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计划成本核算法、标准成本核算法、定额成本核算法、责任成本核算法等。这些成本核算方法都是通过事先计算分析确定成本控制的计划或目标,将其作为实施成本控制,进行成本奖惩的依据,因此它们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成本控制所依据的标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