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端正事业追求 防止精神懈怠
端正事业追求 防止精神懈怠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总书记的讲话把“精神懈怠的危险”放在“四个危险”之首,真是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所谓精神,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哲学上通常称其为意识。精神是一个人健康、信仰、志向、勇气、意志、毅力、韧性的综合体现。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干部队伍精神面貌不错,整体上是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少数人身上也的确存在着精神懈怠的问题,据我观察,大致有如下几种表现:
一是情绪低落,萎靡不振,未老先衰,暮气沉沉,眉头紧锁,目光无神,讲话有气无力,走路慢慢腾腾,要么长吁短叹,要么怨天尤人;
二是不思进取,无所用心,盲目自满,固步自封,怕苦怕累,畏难不进,得过且过混日子,做天和尚撞天钟; 三是浮躁不安,心绪不宁,六神无主,五心不定,生活无目标,办事无日程。学习没有兴趣,常常心猿意马;工作没有热情,凡事磨磨蹭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茫茫然不知所措,昏昏然没有主心; 四是追求享乐、玩物丧志。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好读书,不作调查。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奢侈浪费、劳民伤财。情况不明决心大,工作不实口号多;
五是工作马虎,大意粗心,漏洞百出,自相矛盾,经不起检查,更经不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六是办事拖拉,推委扯皮。对自己有利的事,争锋而上,没有好处的事,退避三舍;有了成绩,非我莫属,出了问题,推得干净;
七是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怪话连篇,牢骚满腹。对谁也瞧不起,对谁也不信任,什么事也看不惯,什么话也难听进。评头品足,对谁都妄加指责;信口雌黄,对谁都随便议论。鸡肠小肚,目光如蝇;口中洋洋万言,心中实无一策,才疏学浅,眼高手低,而又没有自知之明;
八是品行不端,利欲熏心,谋官争权,弄虚作假,蒙哄上级,糊弄百姓,形式主义,表面工程;见风使舵,投机钻营,奴颜婢膝,摇尾乞怜,打小报告,送小殷情,跑官要官,整人坑人。还有一些人道德滑坡,对父母不尽孝道,对子女不尽责任,对配偶不尽爱心,对群众不讲感情。
上述情况虽表现在少数人身上,虽与贪官腐败分子有所区别,但消极影响和危害不容轻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一种颓废的心态,一种灰暗的心态,一种失败的心态,一种病毒性心态。说这种精神懈怠是一种危险,毫不过分。毛泽东主席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常常把精神比作灵魂。种种古老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绵延千年而不绝,屡遭磨难而不灭的“民族魂”。任何长存的民族总是通过弘扬民族精神,来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国家要有民族魂,为人要有“精、气、神”。“精、气、神”象征着生机、象征着健康,象征着成功,象征着胜利,象征着可堪重任。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精神,崇高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事业。崇高精神是伟大事业的灵魂,伟大事业是崇高精神的能源。面对各种新的考验,如何激发热情,昂扬斗志,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不仅重要而且十分紧迫。
坚定信仰,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我们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回顾党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最感动、最难忘、最受启迪的是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我们的革命前辈、英勇的红军将士、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我们普通党员,正是那种为人民解放和民族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支撑,才做到视死如归、浴血奋战,战胜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阻,取得最后胜利。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近些年来,不少高官落马,被党纪国法制裁,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花花世界面前,动摇了信仰,丧失了本性,迷失了方向,一步一步走向犯罪深渊。事实证明,只有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清醒的头脑,牢记党的宗旨、牢记两个务必,牢记党的纪律,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就能有效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经受各种考验,永保共产党人本色。
读书学习,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说得好:“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中央领导同志要求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要读好书,要善读书。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一个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人,精神是不会懈怠的。认真读书学习,就能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自我调适,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当我们为经济上的不富裕而发愁时,当我们为自己提拔不快而苦恼时,当我们为工作的一些困难和矛盾而压头时,我们就去想想我们的祖辈,想想自己当年的苦境,想想那些至今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儿时朋友,想想那些失业下岗、奔走呼号的兄弟姐妹,想想冰天雪地站岗巡逻的战士,想想烈日当空下挥汗劳作的人们,想想那些为着共和国建立和建设牺牲了生命的无数英烈,我们就应该感到知足,就应该感到幸福。更应该扪心自问,我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创造了多少,奉献了多少。这样一想,心态就会和谐,情绪就会好了起来,精神懈怠的现象也就能防止和克服了。
埋头苦干,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人最烦恼的是无事可做,无端的打发时光,无端的消耗生命,无限的缩小自我。摆脱烦恼,克服空虚,最好的办法是干好手中事、走好脚下路。手中的事连着集体,连着国家,连着人民。脚下的路通向过去,通向未来,通向理想。事由人做,路由人走。尽心的做事,小事大事就可以做好;踏实的走路,直路、弯路都可以走稳。工作就是斗争,工作就要投入,和工作中的困难作斗争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情操的升化,是一种境界的超越,更是一种人格的锤练。我们要在工作中消除烦恼,在工作中激发热情,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在工作中延长生命,在工作中创造业绩,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第二篇:李恩东:反对消极腐败防止精神懈怠
李恩东:反对消极腐败 防止精神懈怠 力求有所作为有所
创新
在九届省纪委二次全会上,卢展工书记指出:“消极也是一种腐败,这种腐败现象与一些违纪违法案件相比可能影响更加广泛、更加深刻。”并列举一些消极现象,比如无所事事,怨天尤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纪律模糊、责任模糊、职责模糊等。卢书记的讲话深刻精辟,一语中的。消极就是腐败,消极是腐败的前提,是腐败的诱导因素。人一消极,就胸无目标,无所追求,精神颓废。消极腐败影响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与进步,更影响我们的事业,影响我们的发展。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李恩东认为: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在这个伟大实践过程中,我们肩负着光荣使命,担当着重要责任,有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完成使命,履行责任,关键在做。如何去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不消极,不懈怠,不怨天尤人。
不消极、不懈怠、不怨天尤人,态度是关键。态度决定行为,正确的工作态度首先要与责任同行。没有不承担责任的工作,工作本身就意味着责任。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尽职尽责、敢于担当体现一名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操守。这就要求我们遇事要顾全大局、不求索取、淡泊名利; 对待失误不足,不推诿、不塞责、不抱怨,把心思放在谋划工作上,把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昂扬向上,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百折不挠,咬定目标,锲而不舍,敢于负责,敢于担当,以积极的态度去想事、去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消极的态度,必将带来工作上的推诿扯皮、得过且过、拖拖拉拉、敷衍了事。有人说社科联是“边缘化”的机构,我们不能这么认识。没有边缘的机构,只有边缘的态度;没有闲置的岗位,只有闲置的状态。“被边缘化”是消极者的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事实。有的单位被赋予的任务已足够重要,有的干部被委派的工作已属量才适用,但这些单位和干部依然觉得被重视得不够,安排得不好。有的觊觎个别部门和岗位的权力,孰不知,权力是工具,是履责的工具,实质就是责任。这种负面心态不仅得不到同情和关注,反而会在怨天尤人中把工作热情消磨掉,把奋斗意志消磨掉,最后自己把自己“边缘化”了。社科联是省委领导下的一个重要机构,是一个能够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的地方。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把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把自我要求调整到最严,尽心尽力、扎扎实实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把岗位当作事业的舞台,当作奉献社会的平台,做到不找借口找办法,不讲待遇讲奉献,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件事,扎扎实实干好每一天。
不消极、不懈怠、不怨天尤人,实干是体现。实干精神 是共产党人的实践品质和先进本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马克思曾经讲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毛泽东同志大力倡导“实事求是,力戒空谈”;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江泽民同志警示全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我们党正是凭着这种实干精神,战胜困难,奋发进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光辉业绩。实干是事业发展的要求。事业是干成的,不是吹成的;局面是“打”开的,不是“喊”开的。大干大发展,小干慢发展,不干不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我们提供了难得机遇,为我们干事创业创造了广阔舞台。我们要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弘扬实干精神,崇尚实干作风,让发展的氛围热起来,把务实发展的形象树起来,力争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有为才有威,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效。我们创新的“组织研究团队,促进成果转化”的工作思路就是践行实干精神的主要体现,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请省领导指导、省社科联班子成员组织、有关厅局负责同志和社科专家参加,建立调研基地,组成研究团队深入调查,加强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促进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我们党员、干部来讲,实干是成长的途径。干部的成长不是跑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跑出来的干部,群众信不过,工作拿不起,将来走不远;干出来的干部,人民信得过,自己立得起,一路走得 稳。社科联的各项工作既是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锻炼干部的平台。我们要注重锤炼实干的品质,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成具体的行动和实际的效果,在实干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在实干中体现领导能力、展现岗位追求、实现人生价值,不消极、不懈怠、不怨天尤人,自律是基础。自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和约束自己,它是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产生消极懈怠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律意识不强。比如,不想干事干不成事、庸庸碌碌不负责任、偷懒耍滑不思进取、办事拖拉无所作为、工作散漫不在状态等等,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抓不紧自己。作为党员、干部,不消极、不懈怠、不怨天尤人,必须打牢自律这个基础,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理想信念上的坚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事业观,时时警戒,处处慎思,事事笃行。政治上的清醒和理想信念上的坚定,还表现在要时时刻刻相信党、相信群众,相信党组织不会亏待扎实工作的干部,相信群众会支持拥护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干部。比如个人的“进退留转”问题、工作待遇问题,一定要正确对待,要相信党组织。不论是留是转还是退,都是党的事业的需要,是工作大局的需要,决不能因此而消极,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与党组织保持一持,提振精神,严格自律,积极作为。这是考验党员、干部政治上是否成熟、党性是否坚定的重要标尺。要加强学习。学习就是能力、就是工作、就是责任。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认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才能克服消极懈怠思想,用正确态度看待岗位、对待工作,经得起各种挑战和考验。要时刻抓紧自己,注重知识的积累、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工作水平。要坚持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现在的理解,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每天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忠于职守、工作任务是否圆满完成,哪些工作还没有做好;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就是与同事在一起,有没有不守信用的情况,有没有不团结的情况,能不能齐心协力推动工作;传不习乎,就是党的教导你温习了没有,记住了没有,国务院《指导意见》能记住几条,省九次党代会精神能记住几条。要大力弘扬和践行“三平”精神,平凡的岗位要有追求,平静的心态要有热情,平常的工作要有责任感,沉住气、稳住心,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躁,把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学用相长,锻炼才干。做到自律,还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不要把名利看得过重,不能为利所累,不能被利所牵,不该要的不要,不是自己的不拿。党纪法规一千条、一万条,只记住一句话就行了:不违法乱纪。
第三篇:激励机制防止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路径选择
激励机制:防止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路径选择
荣凌、石成银
2012-12-24 14:30:41
来源:《廉政文化研究》(南通)2012年3期
内容摘要:当前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精神懈怠”现象表现出根源性、隐蔽性、传染性和差异性特征,严重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及工作能力。精神懈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多策并举、辨证施治。根据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完善党员干部工作中的激励机制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理举措。具体地说,应以内激励增动力,通过理论创新、教育灌输和文化熏陶等,建构共产党人先进的精神、理想和信仰体系,培育并形成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促使党员干部不想懈怠;以外激励加推力,通过制度保障、群众参与和科技推动等,形成激励与约束共存、管理与监督并重的良性环境,促使党员干部不能懈怠;以正激励添引力,顺应人的正当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采取满足、促进和奖励措施,促使党员干部不愿懈怠;以负激励增压力,通过严格问责、严肃惩戒,形成对党员干部潜在惰性的强大威慑,促使党员干部不敢懈怠。
关键词:党员干部;精神懈怠;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荣凌(1969-),女,四川古蔺人,中共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研究室主任,博士;石成银(1975-),男,四川兴文人,中共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研究室副处级纪检监察员。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2)03-0030-05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1]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险摆在了第一位,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当前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精神懈怠的危险尤其值得警觉和重视。
一、当前“精神懈怠”现象的特点、表现及危害
所谓“懈怠”,《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松懈”、“懒惰”,《辞海》解释为“懒散”。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精神懈怠,我们的理解,主要是特指执政队伍中存在的思想意识松懈、麻木乃至颓废,并间接通过一定的行动、语言等途径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亚健康状态。广义的精神懈怠不仅体现为思想层面的懈怠,还体现为作风层面和工作层面的懈怠。需要加以区别的是,对于诸如紧张工作之余的适时、适度放松的行为,并不认定为具有精神懈怠的问题。从实践看,精神懈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根源性。精神懈怠看似一般性的意识问题和作风问题,实则是各种危险的根源。如果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了,工作能力就会下降、宗旨意识就会淡薄、消极腐败就会滋生,因此,精神懈怠的危险已经成为我们党面临的重大危险。二是具有隐蔽性。精神懈怠不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其危害在时间上往往具有滞后性,在关联上往往具有间接性,在发展上往往具有渐进性,导致组织难以及时发现、个人难以自觉警醒、制度难以有效规制,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因此,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难度很大。三是具有传染性。精神懈怠所体现出来的消极、松散、不作为,由于顺应了人内在的惰性心理,人们容易习以为常,在特定的群体和一定的区域内,相互观望、彼此效仿、交互传染并反复发生,引发不良风气的蔓延。这就要求我们治理精神懈怠必须举一反
三、以点带面、刹风正纪。四是具有差异性。精神懈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岗位等表现出的程度不同,比如,执政时期较之于战争年代、机关干部较之于私企员工、一般干部较之于主要领导,更加容易存在精神懈怠的问题。这就说明对精神懈怠的治理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
从我们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精神懈怠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中的精神懈怠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作风养成之怠。表现为:做事不积极,精神萎靡不振,应付敷衍、效能低下,工作预见性、前瞻性不足;工作不务实,不琢磨事、只琢磨人,习惯于漂浮在上,善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不愿意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态度不端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冷硬横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习气重。
二是执行落实之怠。表现为:逃避执行,置三令五申于不顾,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机械执行:在政策执行中不结合地方和部门的实际认真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照抄照搬、不辨方向、不切实际;消极执行:在执行中被动应付、消极怠工,行动迟缓、不推不动;虚假执行:不少制度形同虚设,只写在纸上当政绩、挂在墙上作摆设、停留在口头上装样子,责任追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三是改革创新之怠。表现为:习惯于因循守旧,观念保守,在机遇面前循规蹈矩、畏首畏尾,在挑战面前等待观望、庸碌无为;陶醉于自我满足,缺乏忧患意识和工作激情,满足于现有的工作成就,没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动力;游离于责任之外,缺乏敢闯敢干的勇气,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追求“相安无事守摊子、四平八稳过日子”。
四是自身修养之怠。表现为:爱吃老本、不注重学习提高,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甚至对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持怀疑态度和抵触情绪;贪图享乐、不注重道德提升,生活上沉湎于灯红酒绿、吃喝玩乐,交际上热衷于攀权贵、傍大款,言行上谎话连篇、欺上瞒下,缺少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
五是廉洁自律之怠。表现为:纪律观念弱化,自律意识不强,缺乏自我约束、自我检点的习惯,不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散漫邋遢,无所事事;廉洁意识不强,放松警惕,行为失检,认为吃点、喝点、拿点、挥霍浪费点不要紧,甚至把手中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古人云:“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吴兢《贞观政要》卷一)。精神懈怠如果任其蔓延,不加以防止和克服,就会形成惰气、滋生暮气、助长邪气,必将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影响。第一,最直接的危害是导致生命财产损失。党员干部长期处于麻痹、松劲状态,甚至不作为、乱作为,就会出现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甚至酿成安全事故,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第二,最隐性的危害是造成事业推进乏力。在当前的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如果精神懈怠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防止和克服,就会导致缺乏斗志、贪图安逸、甘居平庸,矛盾和问题就无从解决,改革就会搁浅,事业就会延误。第三,最严重的危害是导致群众基础动摇。如果党员干部对待群众麻木不仁、态度生硬,甚至漂浮在上,不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就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凝聚力是一种实质性瓦解和破坏,甚至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二、“精神懈怠”现象产生的多方面因素
导致精神懈怠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主观的、内在的、个体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外在的、社会的因素,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交织。我们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以探析。
1.信仰方面。精神懈怠最根本的就是信仰出了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在社会变革的时代大潮中,不能正确对待新旧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冲突,出现了思想上的困惑与行为上的偏差,以致信念迷茫,理想淡化,价值观偏移。一个人缺乏信仰,就如一棵树失去了赖以滋养的土壤和水分而必然失去生机和活力一样,心理颓废、斗志丧失、道德滑坡、腐化堕落也就在所难免。
2.心理方面。党员干部作为个体的人,客观上与其他普通人一样,难免受到一些不良心理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往往是导致精神懈怠问题的重要心理因素。主要有:一是喜新厌旧的心理。人的工作生活应该有不断的新鲜内容来充实、刺激,而党政机关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却使人不可避免地产生机械重复的厌倦感和丧失活力的消极心理。二是趋利避害的本性。在当前党政机关绩效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和健全的情况下,如果选择逃避困难、回避矛盾,往往比那些敢于触及矛盾、敢于攻坚破难的人承担的风险小、得到的实惠多。正是这种趋利避害的本性使不少人倾向于在工作中当“和事佬”、“太平官”。三是社会惰化的效应。所谓社会惰化,是一种社会群体的心理学现象,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干时偏少,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也会下降。[2]由于党政机关的工作大多数都需要群体协作才能完成,在缺乏有效的绩效衡量机制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个体的卸责心理,导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惰化效应。
3.管理方面。党政机关在精神懈怠的问题上负有直接的管理责任。首先,从组织的监督管理看,有的单位对干部要求不高、管理不严,对队伍中存在的精神懈怠问题视而不见、不闻不问,致使干部职工毫无压力,长期以来形成了拖拉疲沓、散漫慵懒的不良工作习惯。其次,从团队的人文关怀看,有的单位对干部职工的家庭、生活困难缺少切实关怀,对干部职工因工作和生活压力所引起的困惑、迷茫和焦虑等缺少及时有效的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致使干部职工对团队和组织的归属感降低、认同感削弱,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下降,对干部职工的敬业精神和进取精神带来消极影响。
4.体制方面。当前,在干部绩效考评、选人用人、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一定程度存在不公平、不科学、不合理现象,使一部分人的平庸和懒惰被另一部分人的努力和贡献所掩盖,客观上导致干部队伍激励缺失、活力降低、动力减少。一是绩效评价方面,与企业相对科学和成熟的绩效评价体系相比,如何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绩效进行准确量化,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科学性强、公信度高的制度体系,以及相配套的奖励和惩戒机制,这就使个人的贡献难以得到有效的衡量,客观上导致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在工作中表现出消极、等待、观望的懈怠现象。二是干部人事方面,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当前党政机关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仅没有形成良性的流动机制和灵敏的淘汰机制,反而形成了一种“铁饭碗”、“保险箱”式的体制环境,难以为干部职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工作激励并形成严峻的竞争压力,客观上使得公务人员容易滋生懈怠。同时,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交流调动等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人情”和“权力”介入,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优者上不来、庸者下不去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致使不少干部产生失望消极心理。三是收入分配方面,调查中干部职工普遍反映,公务员的薪金水平难以适应当前物价水平偏高、生活成本加大的实际,《公务员法》关于“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规定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与此同时,党政机关的工资津贴制度主要是以职级高低和职务大小为依据,缺乏基于效率优先、贡献优先的有效激励,往往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尴尬局面。
5.社会方面。早在革命战争年代,黄炎培就提出了周期率的警思:“大凡初时聚精会神„„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放下了。”[3]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周期率的现象在一些人的身上不同程度的体现出来。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环境大大改善,生活条件显著提高,有的党员干部就思想麻痹、精神松懈,缺乏忧患意识,看不到困难和危险;有的党员干部就盲目乐观、陶醉自满,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有的党员干部就贪图享乐、玩物丧志,甚至奢靡堕落。林林总总这些,带来的必然是理想的淡化、事业的懈怠、工作的敷衍。
三、应对策略:完善激励机制
针对精神懈怠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原因,必须辨证施治、多策并举,其中,按照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强化激励是一个最为重要的举措。所谓激励就是顺应人的需求,借助一系列手段来激发人们做事的力量及个人潜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人们工作驱动力的来源。[4]在此,我们尝试引入这种“激励”概念,试图为解决精神懈怠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选择。
1.以内激励增动力,促使党员干部不想懈怠。所谓内激励,就是要通过理论创新、教育灌输和文化熏陶等,建构共产党人先进的精神、理想和信仰体系,培育并形成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一是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建设。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对抗精神懈怠的最好武器。要将信仰教育融入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促使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构建信仰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真正静下心来,把基本理论学深学透,做到真懂真信、融会贯通,并且知行合一,在改革发展的时代任务和躬身为民的鲜活实践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二是把防范精神懈怠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去贪求廉、去庸求进、去懒求勤、去俗求雅。突出精神懈怠表现出来的履职不力、作风不实、效能不高、纪律不严等主要问题,开展精神懈怠问题专项治理。大力加强优良传统作风建设,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创业精神,加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培养,推动党员干部自觉增强对精神懈怠症的免疫力。三是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人文关怀。注重党员干部在精神层面渴望得到尊重、认可和赞许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在忠诚和奉献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升党员干部对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对事业的成就感、自豪感,以及对个人的幸福感、满足感。帮助解决党员干部家庭、生活上的问题,尽可能地减少其后顾之忧,给予其更多的心灵安抚和情感沟通,促进其个性的适度张扬和情感的顺畅释放。
2.以外激励加推力,促使党员干部不能懈怠。所谓外激励,主要是通过制度保障、群众参与和科技推动等,形成激励与约束共存、管理与监督并重的良性环境。一是强化制度推动。建立健全干部绩效管理制度,提升量化评价技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发挥上级组织、同级干部、下级单位和服务对象的综合评价作用,对党员干部的个人素质、工作作风、工作绩效作出科学准确的评判。在机关管理上引入ISO质量管理、标杆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5],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严格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效能制度,做到人人有职责、事事有标杆、时时有目标,进度全程“倒逼”,质量全程控制,促使党政干部闲不住、慢不得、怠不起。二是强化民意推动。全面推进党务、政务、事务公开,使党员干部从事公务活动的信息全方位置于阳光之下。畅通信访举报和民意表达的渠道,建立群众参与决策和监督执行的制度机制,开展党风、政风、行风满意度调查等群众评价活动,拓展舆论监督、社会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的途径。回应群众的关注关切,对积极进取的正面模范大力宣传,对精神懈怠的反面典型坚决曝光。三是强化技术推动。运用信息技术对党员干部的工作状态和办事效率实行过程控制、实时监督和在线投诉。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开放自由、低成本、无边界、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优势,加强网络监督平台建设,对精神懈怠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监督合力。
3.以正激励添引力,促使党员干部不愿懈怠。所谓正激励,就是顺应人的正当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而采取的满足、促进和奖励措施。一是增强选人用人的公平性和竞争性。拓展干部“上”的空间,促使那些真正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疏通干部“下”的渠道,健全干部正常更替、轮岗交流和考核淘汰机制,推进辞职制、问责制、罢免制、弹劾制的实施,逐步做到调整不适应担任现职干部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实现干部队伍动态更新。二是建立评选科学、管理严格的评比表彰制度。探索设立“创新奖”“奉献奖”,大力鼓励改革创新和艰苦奋斗,充分发挥评先选优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示范感召作用。三是强化党政机关干部的物质待遇保障。建立健全党政机关干部工资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物价水平挂钩,以及干部绩效考核结果与职级待遇、一次性奖励挂钩的机制,拉大职级工资档次,提高一次性奖励标准,使职级晋升和一次性奖励带来的收入增长能真正发挥出激励效应。对长期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长期担任基层领导职务的干部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
4.以负激励增压力,促使党员干部不敢懈怠。所谓负激励,就是通过严格问责、严肃惩戒,形成对党员干部潜在惰性的强大威慑。要细化和规范问责的权限和职责、事由和情形、程序和方法,形成指向明确、措施刚性、反应快速的行政问责体系,做到有岗必有责、失责必追究。切实发挥问责制的惩戒和警示作用,以亮剑的精神对工作不在状态、庸懒散等懈怠问题碰硬较真,对因精神懈怠造成危害后果的坚决予以问责。采取责令公开道歉、责令公开检讨、诫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免职等多种方式,对责任人予以严肃的组织处理乃至纪律处分。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1-07-01)[2012-02-22].http://.[2]徐仁辉,杨永年,张昕.公共组织行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3.[3]黄炎培.延安归来[M]//八十年来.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156-157.[4]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97-318.[5]胡税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迎接效能革命的挑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65-176.
第四篇:精神一日不可懈怠
精神一日不可懈怠
——浅谈作风建设
2013年1月,公司党委以新港党字[2013]第1、2号文分别转发了中共长沙市委《关于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的规定的通知》和中共长沙市纪委、长沙市监察局《印发〈长沙市违反改进工作作风有关规定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眼下,企管部正在着手起草《新港公司改进作风(试行)办法》,可见公司对全司广大干部职工作风建设的重视程度,根据目前的社会现实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本人感慨万千,深感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同时更感到理想信念和精神的可贵。
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之所以能够战胜重重困难,一路披荆斩棘,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并且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靠的是什么?正是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理想信念。黑格尔说:“时间的长度是某种相对的东西,而精神的力量却闪耀着永恒的光亮。”于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最危险的懈怠,就是精神的懈怠;最不能丧失的,莫过于精神的坚守。
什么是“精神”?“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精神;“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一种精神;慷慨悲歌、同赴国难是一种精神;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是一种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一种精神;“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一种精神;工作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勇于奉献也是一种精神……精神是信念的寄托,信念是精神的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同样需要精神的力量。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首先要保持意志坚定、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会在政治上负责任,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者,成为公司党委和领导决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成为工作作风建设的率先垂范者,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处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企业管理人员,要保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会在事业上负责任,树立鲜明的服务意识,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把创新精神作为强大动力,与时俱进的创新工作思路,把创新机制引入到部室工作的各个环节,并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寻求破解困局之道,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随时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勤于思考,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全局性、战略性思维方式,时时想领导之所想,谋领导之所谋,超前思维,超前谋划;善于开动脑筋,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科学研究事物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趋势,协助领导进行科学决策;要善于学习,保持强烈的进取心,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坚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原则,带着问题学习,联系实际学习,深入进行思考,培养过硬的业务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不因循守旧,不僵化停滞,不断发现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提出新对策,成为工作作风建设的创新者,为港口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为新港的一名员工,要保持爱岗敬业、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敬业既是一种崇高的人生追求,也是一个普通员工实现自己价值的现实途径,还是良好精神状态的具体体现。有了这种状态,就能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形成坚定的意志和良好的品格,从而凝聚人心、积聚力量,创造出一流业绩。作出新港的一名员工,我们不论身在何种岗位,一定要增强敬业精神,细致入微、严谨务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要有不怕困难、自强不息、坚韧不拨、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做到讲求科学、真抓实干、永不懈怠。把客户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从根本上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尽心尽力为客户服务,成为工作作风的踏实执行者,为企业亦为自己赢得更好的收益。
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基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他告诫我们“‘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
今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要对党内作风之弊来次大扫除。他指出,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指出,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治治病,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既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更重要的是不能把这项任务变成“只刮风不下雨”的作秀,光喊口号而不去落实,而是需要公司各单位、各部室有针对性地真抓,实实在在地及时进行作风教育整顿,搞好整改,要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把新港全体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有作为、有能力、真心实意地为客户服务的队伍。我们每个人都应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对自己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进行认真的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以精神一日不可懈怠的姿态,为新港的生产经营和港口建设添砖增瓦!
第五篇:精神千万不能懈怠
精神千万不能懈怠
7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一次接触中国共产党人,就发现在他们身上有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由此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一个政党没有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是发展不起来、强大不起来的。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那么多的大事、急事、难事,经受住了惊心动魄的考验,战胜了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挑战,书写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强大的精神支撑。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个人不卖力„„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黄炎培1945年的这番议论至今发人深省。世界上许多老党、大党垮台的教训告诉我们,执政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思想麻痹、精神懈怠。“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既没有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血雨腥风,也没有了创业时期的缺吃少穿、艰难困苦。在巨大的成就面前,在思想观念多变、价值取向多元、生活方式多样的客观环境中,精神懈怠的危险悄然而至。有的领导干部不思进取,萎靡不振,“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忧患意识不够;有的心不在焉、得过且过,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作为而不作为,工作劲头不足;有的保守封闭、思想僵化、缺乏创新,开拓精神不强。这种松懈、自满、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看似没有腐败那样触目惊心、没有能力不足那样一目了然,只是在极少数干部身上存在,但照样会导致矛盾在推诿中升级,良机在敷衍中错失,不仅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更会像“温水煮青蛙”那样酿成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就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是一种心怀人民、心忧天下的操守。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讲,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事关发展全局、事关群众利益、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当前,中国经济迎难而上,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显现成效,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了增速缓中趋稳、物价涨幅回落、结构调整有序推进的态势。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曲折,势必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压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党的十八大以气势磅礴、绚丽多彩的画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人民幸福生活的最美画卷。新形势、新要求,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快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
振奋精神,需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着眼于新的形势、新的实践、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我们要展示出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勇于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打破一切束缚发展的清规戒律,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加快开拓创新步伐。振奋精神,需要有“慢不得”的危机感。思危则安,思亡则存。我们要将危机意识作为一种工作动力,时刻面对挑战和压力,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牢记自己的庄严职责,抓紧工作、抓紧落实,扎扎实实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振奋精神,需要有“坐不住”的责任感。责任感彰显精神状态。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都要有干不好工作就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劲头,有一种躺着想事、坐着议事、跑着干事的冲劲,心中始终洋溢着火一般的热情,不达目的决不罢休。